第一篇:第二章 第三节 幼儿记忆的发展 教案
第二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记忆的概念,了解幼儿记忆的发生
情感:了解幼儿,培养学生对幼儿的热爱之情,树立职业道德。
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记忆知识解释记忆的发生,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记忆的相关概念与婴儿记忆的发生 教 具: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游戏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复习旧知
问题:
1、什么是注意?
2、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二)通过游戏,引入新课
观看ppt。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比比谁最棒”,观看完后,比比学生谁能记住画面出现的事物。
二、新课教学
(一)讲授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的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结合实例,掌握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的分类
1、过去偏重于研究记忆的内容和态度 记忆的内容:形象识记和语词识记 记忆的态度: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记忆的方式: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现在侧重于研究记忆中信息的加工过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记忆研究的新领域:内隐记忆和元记忆
(三)遗忘
1、遗忘的概念: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思考问题:(1)遗忘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什么规律?
(2)遗忘规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婴儿的记忆
1、婴儿记忆的发生
(1)婴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回忆的能力、复杂的分类编码活动。
2、自传体记忆(1)婴儿期记忆缺失
(2)自传体记忆: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三、小结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节课内容,首先介绍了记忆的概念和分类,还有遗忘的规律,以及婴儿记忆的发生。
第二篇:第三节 民族 教案
第三节 民 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占有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支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电子作品,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合作意识,又给了学生一个创意和展示个性的空间。通过民族服装以及民族歌舞表演,认识人民币上的各民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及相关资料、服装或准备一分钟的民族舞蹈。教师准备:制作“中华民族资源库”网页课件、印有民族图案的人民币若干张。
教学过程
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自由哼唱。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维,使学生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好准备。
新课导入
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华,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趣味活动】同学们,你们身上带了钱吗?请大家拿出人民币的纸币,互相对比观察,辨认纸币上的民族头像和文字:
1.在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如果有,是哪些民族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人民币上有很多不同民族的人像,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些民族吗? 【学生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亲身体会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唤起学生参与意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新课教学
【板书】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中华民族的数量及构成
【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展示】网络课件
由于本课是一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所以教师要先给学生展示说明本课件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示范】在课件右边的民族概况中找到中华民族的数量共有56个,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2%,所以其他55个民族被成为少数民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
【板书】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
【提问】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过了500万?
【学生活动】利用网络课件寻找答案,熟悉课件的使用(要求学生单人操作电脑,教师在教室内询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归纳】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600万,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了500万。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从众多的素材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并熟悉网络课件的操作和使用,为下面各环节做好准备。
【承转】中国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中华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布置任务】在你们面前的电脑课件里,老师收集了各民族灿烂多姿的风土民情,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民族,在课件网络中找出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
【温馨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小组的电子作品,我们看看哪个组的作品最好。电脑水平很高的同学还可以利用我提供的网址,找到更丰富的民族风情。
2.完成表格时,可以在网络上选择你需要的内容复制,然后粘贴在表格里。不仅可以粘贴文字,还可以粘贴图片,甚至视频资料也可以粘贴到表格,这能使你们的作品更加精彩。
【学生活动】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工合作,利用网络完成电子作品(教师在教室询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指导学生完成电子作品,控制好时间)。
【展示作品】学生小组选派代表,对本组所选的民族各方面的风土民情向全班展示,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适时的进行作品评价)。
【评比】学生发言,共同评出本堂课的最佳学习小组和最佳电子作品。【板书】2.民族分布特点 【读图】“中华民族的分布”图。
【思考】中华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活动】根据课堂任务,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提取、归纳和总结。【学生发言】通过查找资料,回答上述问题。
【归纳】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有20多个少数民族。
总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 族: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结合课本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回顾思考】我国有哪些民族自治区?
【总结】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每级都有民族自治地方,省级行政区中共有5个民族自治区,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藏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提问】这体现了我国在对待民族问题上是什么态度,我国目前的多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
【总结】我国各民族无论大小,人口多少,都是平等的。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今天的收获,或者用一句话表达你对中华民族的祝福。【学生发言】自由发言(教师适当评价并鼓励学生)。 课堂体验
【图片交流】学生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课前准备的图片。
【时装舞蹈秀】学生课前准备的民族服装或民族舞蹈表演(教师注意控制节目数量和时间,调控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活跃气氛,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一个舞台展露才华,融洽情感。 作业设计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任选一题:
1.拍摄制作民族采风记录片或图片展(摄影爱好者)。2.制作简介中华民族的网页或课件(电脑爱好者)。
3.考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推出一项旅游项目并设计出宣传单(广告爱好者)。设计意图: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后作业,拓展思维。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华民族的数量及构成: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 中华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二、民族分布特点
总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分布: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第三篇:第三节地图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4.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6.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3.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直尺、圆规、米尺、计算机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线段式?(由学生回答)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2.活动: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围”内容的详细程度。(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小结: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板书:2.地图上的方向 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那么有指向标的地图呢?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讲解: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举例:教科书第14页“地图上的方向”。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讲解: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
过渡: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板书:
二、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多媒体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看图: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读课本第18页“地形剖面图”,回顾做法。小结:海拔、相对高度 等高线、等深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第四篇:第三节 总结教案
第三节 总结
情景导入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
2、“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毛泽东)
3、学习完一门课程的时候,你会如何撰写课程学习小结呢?请看下面两篇例文。总结例文1 课程小结
法律课是我本学期选择的院选修课。在这一学期来的学习使我学到了许多法律上的知识,课上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很好的学习教材。我们课堂上看过的案例有挂靠事件、无言的证据、电热水器漏电致人死亡、等等。
法律课是一堂形式多变、活泼的课。上课的形式主要以小组为主,有有时自由组合、有时抽签,我们还以辩论赛、重演案例、模拟法庭等形式上课。这些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使我们每个同学都有高度的积极性,都能在愉快的课堂中真正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且能有较深的印象。
我认为法律课是我最喜欢上的一节课,因为老师总能用不同的形式授课,而且能把我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得很高课堂气氛非常
活跃,是唯一的一堂我最希望上的课我真的好希望所有的课都能像景老师的法律课一样,有愉快的课堂,而且所讲到的知识都能被学生牢牢地记住。那我们就不再会认为学习是枯燥无味的,成绩也一定会有大大地提高。
谢谢景老师让我有这么愉快的课堂!
李XX
二OO九年六月十日
总结例文2 课程小结
这个学期选修的法律课使我获益匪浅,我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并且还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我不仅知道了什么该做或不可以做!还懂得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
我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案例:……
我觉得这个课程很好,以不同的形式学习法律知识,把原本枯燥的课程上得津津有味,老师的教学方式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我的建议:
1、由学生自己准备案例,并向同学表演和讨纶和分析整个案例;
2、组织参加一些有关犯罪、法律方面的展览或电影。
X X X X年X月X日
问题:哪位同学的总结写得好?
讲授新课
一、总结的概念
单位、部门或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告一段落后,对此做出的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前一段的实践活动中分析成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此指导今后的工作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材料。小结、体会也属总结的范畴。计划与总结的区别:
事前制定 事中或事后进行
一般将来时 一般过去时
工作蓝图 对计划实践的检验
计划-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
总结-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做得怎样 计划与总结的联系:
计划-依据,总结是检验,又是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而又互相促进。
工作:计划-实践-总结-再计划-再实践-再总结¡¡
计划和总结都以实践活动内容为依据。都是针对一定期限内的工作或活动,都对工作有指导作用。
二、总结的特点
回顾性 真实性平实性
例文欣赏:高三毕业学习
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再见了,我的高中生活。再见了,我的高三。再见了,我那些完全不怀念的同学们。再见了,我那些有些舍不得的老师们。再见了,我那优美的校园。再见了,我那校园里从来没有鱼的池塘。再见了,我呆过的五个教室。再见了,我的三个班主任。再见了,总是皱着眉头其实完全是装的高三帅气年轻的班主任。
我,真的毕业了。为什么到现在才真正有了点感觉。稍微有了点伤感。为什么我连最后的毕业照都没有照啊。虽然有点后悔,但我真的离开那里了,今天中午11点10分,我踏出了一中校园的大门,我再也不会回去了。再见了,号称烟台第二监狱的莱阳一中。我再也不会回去了,我总算解放了,我自由了,我逃出来了,我终于熬完了三年,迎接我的是那未知又让人无比向往的崭新的生活。我要为我的梦想去奋斗了,我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析评]
这是一篇高三毕业生的总结?还是“抱怨”!文章总结了他所有的情感“再见了!”没有经验的借鉴,没有学习的感言,唠唠叨叨一大串……没有条理可循,最后结语也没有具体的未来规划与实际的行动方向。
三、总结的写法
没有固定的写法,根据不同的对象、内容与目的,确定具体的写法。
结构:标题、正文、落款。
(一)标题
1、公文式标题
(1)单位名称+时限+内容+文种
例:贵阳市交通技工学校2010年教学工作总结(2)时限+内容+文种 例:2013年财务工作总结(3)内容+文种 例:销售工作总结
2、新闻式标题
(1)单式标题:用一句话或一两个短语概括总结主题或提出总结要回答的问题。
例:《层层抵押承包,人人共担风险》
(2)复式标题。正标题点明主旨或重心,副标题说明文章的内容和文种。
例:《探索道路上的得与失——我校两年来教育体制改革情况总结》
(二)正文的写法
前言(导语)——概述基本情况(单位名称、工作性质、主要任务、时代背景、指导思想,以及总结目的、主要内容提示等)。
主体——总结的主要部分(成绩、做法和经验,问题和教训,今后打算等方面)。
结尾——今后的方向、任务和措施,表明决心、展望前景。
(三)落款
正文的右下方,包括署名和写作日期。
以主要负责人的名义所做的总结,署名在标题下;以单位或党政机关名义总结或发表的,署名可在标题下也可在文末;若标题上出现了单位名称或负责人姓名,则可不另署名。
四、总结常见的形式
1、独体式 围绕中心,从开头到结尾,一气贯通。一般只有开头、正文、结尾三段。有的甚至不要结尾。
2、排列式 小标题式。在开头部分概述情况,然后把主要内容分成若干段,每一段都标上小标题。小标题鲜明醒目地显示出总结的各部分主要内容和经验,使人一目了
3、序数式 把要总结的问题用一、二、三、四,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顺序的形式,一个一个地分别叙述。
五、重视总结的应用
“过后方知”,就是一个总结的过程,是人们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经过反省、研究,得出一些指导性的结论。
总结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不再犯同样错误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相对应,同样是人类进步的基本能力。
六、总结的写作要求
1、忌冗赘。材料要有选择,要有取舍,数字、举例不在多,在于说明问题。
2、忌笼统。“一般、一定的、比较、较为、基本上、大体上、部分的”这些字眼不能乱用。
3、忌夸张。写总结要实事求是,注意推敲,用词选句的分量要恰当
七、总结写作的注意问题
1、要有新发现归纳出过去没有或与过去不同的东西来,不能老生常谈。千万不要漏掉好的经验体会和好的材料。
2、要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不能有了新发现就匆忙落笔,而应当找出其中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3、要突出重点写好重点经验。总结的主要内容
基本情况概述 10% 成绩和经验 60% 问题和教训 20% 今后努力方向 10%
4、要叙议得当应以叙述为主,叙议结合。在交代工作的过程、列举典型事例时以叙述为主;在分析经验教训、指明努力方向时则多发议论。
八、课堂演练
第五篇:第三节节肢动物教案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2)
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3)
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教学难点 重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4.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以旧换新,复习软体动物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生物圈中最大的动物类群。
一、昆虫
蝗虫、七星瓢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相似,他们都属于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1、蝗虫
(1)蝗虫的形态结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①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触角分节,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三个单眼(仅能感光)和一对复眼。有咀嚼式的口器,用于摄食。
②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分的足,尤其是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两对翅膀,适于飞行。
③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另外,在蝗虫的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腹部的末端有生殖器官。(2)蝗虫的呼吸
体表有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胸部有两对气门,腹部有8对气门,前4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3)外骨骼
蝗虫身体外表面包围着坚韧的外骨骼。外骨骼对昆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但外骨骼不随身体的增长而增长,当外骨骼限制昆虫的生长发育时,昆虫就会蜕去原来的外骨骼,这种现象叫做蜕皮。昆虫需要定 期的蜕皮,而且昆虫一生中蜕皮的次数是固定的,通常发育成成虫后就不再蜕皮了。
2、昆虫的基本特征: 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膀,等等
二、其他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包括其他类群。例如蜘蛛、虾、蜈蚣等等,但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因此都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就因为附肢分节而得名。
1、观察与思考
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蜈蚣的图片,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表格,回答讨论2—3题(详见教材14-15页)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三、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虾、蟹提供了动物蛋白。
2、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3、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4、果蝇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5、困扰:蚊、蜱虫、螨 叮咬人并传播疾病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2课时)
一、昆虫------蝗虫
1、形态结构
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
胸部:一对前足、一对中足和一对后足、两对翅膀
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听觉器官,生殖器官
2、体表:外骨骼:包裹在体表外,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具有蜕皮现象
3、呼吸: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二、其他节肢动物: 1.常见类型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三、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