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意英语课堂 感悟实效教学
创意英语课堂 感悟实效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创意多媒体的应用,艺术与实效并存,进一步加强英语课堂的实效性教学。具体从多媒体应用于学生学习环境情景创设,重难点的突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四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课堂,语言学习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感知知识的魅力,欣赏学习英语之美的艺术,每一次教改浪潮都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主旋律,而主旋律都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皈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思想的发展,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在有意识的的通过增加情感投入、加强媒体使用的艺术性,整合教学内容的创意性,组织课堂结构的合理、有效性等形式来调整着自己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更是让英语课堂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有些环节的流于形式,使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打了折扣。
外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许多语言的出现和运用都是在情景中发生发展的,而多媒体则能提供各种所需情景,极大方便了外语课堂教学。它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走进课堂,采用录像、录音、投影、幻灯、电视、电脑等多种教学媒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信息,并建立起逻辑连接,进行获取、压缩、编码、编辑、加工处理、存储和展示,因此,它极大丰富了学习内容,扩大了知识领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供了最优的课堂环境。然而,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则往往造成喧宾夺主:一节课的图片、影片让人目不暇给,看似热闹,但学生真正所学所得甚少,这是多媒体应用带来的教学新误区。那么如何创造性的在英语课堂中应用多媒体,使其在辅助教学过程中的迸发艺术的创艺与实在的高效呢?我认为: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语,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活英语学习的实效性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犹如一部振荡器,它以一种弥散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动力功能。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走了这样的误区,如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味地在教学时采用游戏的方法,于是把课堂变成了游戏场所,而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到多少东西,课后学生很茫然,单词不会念,句子不会读,导致教学的无效,教学内容因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利用,而使学生在热闹的学习环境里没有有效地接受,从而失去了意义。
教学艺术的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更在于师生之间的真情交流。因而,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活动,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发展区理论认为,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情感的发展应走到教学的前头,为教学开路。教师通过不断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与学生在上课时,甚至在课前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
因此,教师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激发性的情境,可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而多媒体结合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集文字、图像、动画于一身,图文并茂的情景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使学习活动摆脱了文字平面化叙述 ,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手等各个器官,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活动。
多媒体的图片及声音在用于新课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思维火花中,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 山流水,一泻千里,一气呵成。
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教学过程的脱节,一个新的语言点,一个单独的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学的整体性。我们知道英语教学要创设英语情景,我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教学内容是用英语询问时间和在一定时间里从事某项活动。这位老师为了创设语言情景,从家里拿来了一只挂钟,她一边转动时针一边让学生跟着她机械地说:What’s the time ? It’… o’clock.学生也就跟着老师念念有词了,就这样跟着时钟走了一圈,一直读到“It’s twelve.(十二点)”。然后再学习一些要从事的活动,如,get up(起床),go to school, play games, go home, watch TV,go to bed 等,由于把时间学习与活动形式割裂开来,学习活动处于比较机械的状态,情景因缺乏意义缺乏活力缺乏实效性。
为了克服这种弊端,在Module 10 Unit 2 Jamie is a cook whose ideas are changing school dinners.一课导入的时候,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根据课文情景在本校食堂与几位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共同创作、表演、拍摄的MV场面,让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交际脉络,当身边的真人、真事、实情实景被搬到了大屏幕上,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继而我提出疑问:“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healthy food or junk food? Do you know how to feed us better to keep fit? Who can help us? What should we do?”从而自然地开始了对课文的学习。这样既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起到了双重的效果。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心理加工过程,学习就是以恰当的方式和途径获得心理表征,要在理解和应用中,把所学的内容贮存在长期的记忆之中。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环境是最好的老师。大脑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与经验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具有真实的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健康和谐、有吸引力的自由语言环境,它便会具有丰富的资源,学生能从中展开各类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乐学且善学,实实在在的收到——师生精心创设的英 语情景为辅助教学服务的时效性,而不是流于热闹的表面功夫。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学习增强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语法课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往往是老师们费了许多的心机去精心的讲解,然而却总是收效甚微,师生都被弄得焦头烂额,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我们在讲授语法课的时候,单纯的讲解语法理论,对于学生来说因缺乏了生动、形象的感悟,未免过于枯燥和难以接受了。此时,如果我们巧借多媒体加以辅助教学,那么教学效果肯定回别有一番惊奇的收获。对此,我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讲授定语从句结构的时候,我分别在两个班级使用了不同的方法:
一班:我分别呈现一组图片表现如下的关系(a cook-a cook who wants to improve school dinners, a photo-a photo which shows the size of the square perfectly, a man-a man whose car has recently been broken, a singer-a singer whom a lot of teenagers love),让学生体会不同引导词应用于定语从句时与先行词关系的区别,然后再呈现另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规律,尝试自己写出描述该组图片关系的同类结构。之后我将以上的几个先行词又突发奇想的通过电脑设计在了这样的一个情境中:A cook took a photo by a man and a singer.在让同学们将几个定语从句成分重新组合放在合适的位臵进行理解时,学生们顿悟了定语从句结构特点。很快的造出了很多类似的句子。
二班:我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所有定语从句的例子,然后总结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分别有哪些,以及应该怎么使用的规律。之后,让学生根据此规律,做相关的写句子练习。
结果显示,一班同学对定语从句结构的理解,比二班同学要好。体现在作业及后来的测试当中,一班大部分同学对先行词和关系词的使用错误率比二班同学要低,同时布臵的作文题目”How to feed us better”里面一班要比二班同学使用定语从句进行正确表达的多了许多。数字是对时效性最好的佐证。
另外,我还利用多媒体的超强转换功能,建立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对知识的迁移、对比,化解难点、提高解题能力。在一些较于难理解和混淆的语法教学中,我通过设计一题多变的形式,在学生学会使用某个知识点后,拓展他们的认识范围,加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定语从句时,我将一组易混定语从句作整理进行比较,让学生选择填空:
1)Is this hole
he once lived in?
2)Is this the hotel
he once lived?
3)Is this the hotel in
he once lived?
4)Is this the only hotel
he once lived in?
5)Is this the hotel
he once lived in?
A.which B.where C.the one D.that 答案分别是:1)C,2)B,3)A,4)D,5)D。
再利用多媒体的超大容量,通过单词、情景互换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类同训练中,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创造性的类同情景中透析出蕴含在里面的语言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学习方法,感悟语言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基础的基础,可以说具有丰富的词汇量,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的前提,然而单词的有效记忆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同学,由于一直以来单词的反馈形式较为单一,使得传统的单词教学,都离不开老师带读、学生跟读、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这种模式。但引入多媒体的多样化手段,可以让单词学习变得妙趣横生,不仅呈现形式上丰富多彩加强了记忆,同时在反馈方式上也有了崭新的突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例如,我经常利用单词游戏软件做猜、读、写才、造句游戏或Power Point里面的颜色打字机功能,检测学生们的背单词情况,做法是将单词以字母形式缓慢地弹出,学生们此时则互相以小组形式竞赛,看谁在单词完全呈现出来之前,以最快速度站起来拼出这个单词。除此以外,为了锻炼学生快速自主背 单词的能力,我利用Power Point制作了自动倒计时,让要背的单词只在一定时间内呈现,此时学生快速进行记忆;当倒计时结束,单词在屏幕上消失,学生们需要轮流按中文意思背出刚才呈现的单词。凡此种种,收效甚大。以多媒体辅助游戏、竞赛等方式,学生们背单词的兴趣更浓厚了,单词学习收效以后,对课文学习信心也更大。在轻松与快乐中单词记忆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四、利用多媒体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借助多媒体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合作学习,感知知识的魅力,欣赏学习英语的美是一项创造。过来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一宣布 “pairwork”或 “groupwork”,时,教室里就响起了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如同虚设。
英语中每个模块都根据一定的话题提供了相关的词汇、词组、句型或交际用语等教学内容,相当于一个资料库,它给教师处理教材和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和空间,但同时也给老师们把握教材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分配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是教师体现创造性的时刻,为了发挥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在新授课伊始,我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通过大屏幕呈现了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4人(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差生1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做到个人有章可寻的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例如,我在组织Module 11 Unit 1 It’s the biggest city in China.一课的小组学习时,我首先利用大屏幕呈现了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1)Learn useful expressions:
populution,crowd,increase,minute,percent,appointment;along with, come up,…percent of…,in the right place;What’s next for…?,How bout another…?,No idea!,I don’t believe it!
2)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Big numbers.
3)Be able to know ab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dialogue and then act out it in roler.
4)Be able to tell something about population of China and other contries,using th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e dialogue and own’s opinion.
这时老师则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形成的结果等等,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他们形成的书面材料,在大屏幕上进行分析、比对、评价和反馈,然后在把教师预设的学习效果从电脑中调出,与同学们共享,取长补短,查漏补缺。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满足学习心理的需要,获得成就感,使教师和学生在合作中获得快乐,在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合理适时地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引领,有意识的通过增加情感投入、加强媒体使用的艺术性,整合教学内容的创意性,组织课堂结构的合理、有效性等形式来调整着自己的教学策略,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解决英语教学的视听、理解、阅读等有关教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视听中快乐的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直接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并为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英语课堂充满创意,使一位学生都能从中感悟到学习的实效性。
第二篇: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几点感悟
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几点感悟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英语教师,这段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倘若课前准备得不充分,课堂活动安排得不紧凑,一堂课较瞬即逝,长此以往,必然质量低下,无法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一直是时间紧、任务多,既要保证教学进度的按时完成,又要做到基础知识的落实,还要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我们英语老师要付出更多。如何在付出的同时收获更多,一直是我苦苦思索的教学难题。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教学建议。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赶进度,也为了省事儿,常常会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一句Good morning!How are you?之后立即进入听写、听力或对话练习,这样做的确是节省了时间,但效果显然不及有“开场白”的课堂。
学生在一堂接一堂的上课中,必然会有疲倦懈怠的时候,这是人之常情。好的“开场白”,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沉闷的课堂气氛,并能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该堂英语课的热情,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教学效果。
每堂课前,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的“开场白”,如何用幽默型的开场白,老师的教学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课铃一响,老师精神抖擞的往讲台上一站,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幽孩子们一默,一定能立即抓住他们的心。讲个易懂好听的英语笑话,说个好笑好玩的英语故事,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时,也可以特意设计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笑话故事,这样,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入课堂内容,让学生顺利地融入到英语课的学习情景中去。
有时,考虑到该堂课的内容会很单调或是枯燥,我们不妨用个音乐型的“开场白”,在授课前播放合适的、动听的、健康的音乐或英语歌曲,会马上形成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倘若同时来个听歌填歌词的小游戏,必然会有更好的效果。
初中的孩子们正处于思维活跃期,他们对新闻、时事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敏锐性。英语课不可以是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的课堂,而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风云,所以,用时事导入新课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多的时候,我们会选择运用关怀型的“开场白”。天泠了,告诉学生添衣保暖;学生因病缺课了,向其他孩子们打听缺课学生的事情;学生病愈重返课堂,对他关心鼓励;学生进步了,给予表扬;学生生日了,送出歌声与祝福;节日到了,互道节日快乐„„师生之间距离近了,沟通的大门打开了,亲其师则信其道,孩子们会由衷的爱上英语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开场白”是一种真正的艺术,没有定法,也没有固定的格式,教师在实际中要多动脑筋,勇于探索,时间久了,必然会成就自己的风格。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为达到这一目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显得格外重要。
英语课的普遍、突出的问题是“耗时多,收效低”,有时记性不好的学生花费一上午记住的单词没几天又会忘得一干二净;好不容易听了半懂的语法在做题时依然模棱两可,错误百出;一堂课下来,单词、词组要记,课文要背,语法要弄懂,还有各种题型的习题要做„„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要熟练掌握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授课教师不注重方法、技巧,课堂沉闷枯燥,必然会大大降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倘若形成恶性循环,后果则十分严重,不仅会耽误孩子们某阶段的学习,甚至可能会对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学英语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英语这种语言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热情,那么学生就善于接受这些知识,且能记忆深刻。为了让学生学得有趣,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制造轻松愉快的英语氛围,运用图片、音乐、录音、课件、游戏、表演、竞赛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而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学生必然情绪高涨、潜能迸发、兴致勃勃、趣味横生。那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做法必然会使英语课堂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应尽量想方设法使课本知识趣味化、生动化,让课堂氛围轻松愉快,活泼有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快节奏,大容量的高效课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在课时即定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做了许多尝试。我们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节奏缓慢、语言重复、内容单一等,这些方法完全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节奏缓慢的课堂必然会影响进度的完成,也会磨灭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们不会领老师的情,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课堂节奏慢,老师反复强调的做法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这样的课堂就如老牛拉破车一样,效率极其低下。相反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他们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处于“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参予到课堂活动中来,因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效果自然好。
课堂教学的“快节奏”是指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课堂用语简练,程序设计科学、合理、紧凑,每项任务都有鲜明的目标性、针对性、有效性,同时精讲精练,学生则操练快速、协调,环节紧凑,训练充分,整堂课的发展和高潮有张有弛。“大容量”是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认知、实践、反馈、矫正、再实践、再提高的机会。但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无法做到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也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程序模式,科学、合理才最重要。
“快节奏”并非越快越好,“大容量”也不是多益善,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孩子们普遍基础不好,认知速度缓慢,教师若一味地求速度,一堂课安排过多的内容,孩子们必然会吃不消,毕竟俗话说“贪多嚼不烂”。所以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又要保证孩子们在课堂时间内最大容量、最科学、最有效的获知、启智、养能、养慧。
教师匠心独运的开场白能出奇制胜,让学生顺利进入英语的学习情景中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思路开阔,表现欲强,劲头十足;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能创设出高效优质的英语课堂;更加上适量的作业及测试,适时的表扬与鼓励,以及适当的个别辅导,一定可以创造出很好的“教学相长”的效果。“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尺水可以兴波,三尺讲台就是我们创造的天地,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创造,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第三篇:实效教学研究报告
江津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策略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江津区聚奎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实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受到各种现实的困扰:三维目标的割裂化,、教学内容的空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在化、教学效率的低下化、教学方式的形式化、数学本质的淡化。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的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还孩子们高效的课堂,减轻课业负担,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着力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实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标。
(二)研究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是我校数学教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
改革的需要。
2、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改变教学的无效和低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数学教学质量 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3、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4、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教学观念的更新,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理论基础与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实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实效教学理论。实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思想,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逐渐影响到我国,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实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实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3.核心概念界定
1. 实效教学: 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2. 策略: 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3. 实效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 实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发展学生一切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4.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教学的策略”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
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 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
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
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实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这些研究特点是: ①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 教学方法的摒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县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
5.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一)、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三)、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第一,提供富有“生活信息”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课堂互动、课堂反馈、课堂小结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研究内容:
(一)、调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三)、实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四)、实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五)、实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六)、实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七)、实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6.研究对象及范围
以聚奎小学数学教研组成员所教班为研究对象,同校同年级的其它班为对比班。进行跟踪课堂观察—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总结提炼—专家引领—推广应用。
7.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对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作理性分析。
(二)、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实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三)、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
(四)、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新课程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
(五)、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采用班级教学实验研究,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对阶段实验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优劣,更好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研究措施
1.成立实验课题小组。2.确立课题研究内容。3.主要实验手段:
(1)通过请进来,专家引领,三年来,我校多次邀请江津教研室专家张健和白沙教管中心领导何范容、聚奎中学张渝江主任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专家们对本课题提出了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建议。比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成因与对策,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数学课堂有一些什么教学策略,信息技术的使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开放习题的设计等具体的指导,课题老师感觉受益匪浅。
(2)、走出去,自我提升。在三年的课题实施中,学校先后派李贵敏、周佳芯、李静、曾丽群、刘春林、刘芳等老师赴重庆、江津、等地学习听课。这样的外出学习,老师走进大师身边,聆听名师教诲,特别在课题的实施方面收获颇丰。回到学校即向全体课题老师进行了汇报。2013年5月,全国著名数学专家来江津讲课,学校又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派全体课题老师参加听课学习,回学校后每一位老师都将自己的所得运用到课题的实施探讨中去。
(3)网络教育 教师个人或课题组成员提供资源信息,教师网络自学,考核学习情况。
(4)继教结合 部分内容与教师培训继续教育相结合,深化教师素质。
(5)教育博客 要求每位教师注册博客,在博客上撰写个人心得,与网络专家结对,提高自己个人修养。
(6)校级小课题研究 通过分解本课题,在校内形成小课题组,通过专题研究,突破个人学习的局限性,发挥团队智慧,提高教师积极主动性。
(7)合作学习校内教师合作。
(8)督促激励 采用制度完善,制定各种制度包括奖惩制度,让教师自己制定提高计划,限时完成自我发展进程,根据完成程度实行奖惩。
(9)开发教学媒体。学校组织专人开发相应的教学媒体。比如知识手册、音视频学习资源、案例资源、图片资源。
(10)个别学习教师自己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自己利用家庭、网吧、文化场馆等各种场合学习。
(11)表彰鼓励 对优秀教师的各方面采用图片、橱窗、形象、网络展示等多种形式表彰鼓励,作为学习的楷模,让教师自己有成就感。
8.研究成果
课题历时三年多,研究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初步成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达成了研究的预期目标,老师们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构建了见实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八个“优化”①优化教学内容;②优化教学目标;③优化教学方法;④优化教学手段;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⑥优化学法指导;⑦优化课堂教学评价;⑧优化教学具的运用。
2、结合小学高校课堂“15+25”时间分配原则,初步形成了可供操作的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新授课“八步式”基本教学模式。“八步式”基本教学模式为:导入(1—2分钟)→明确学习目标(2—3分钟)→学法(操作)指导(1-2分钟)→自主探究新知(3-5分钟)→合作、交流(3—5分钟)→汇报、形成结论(3—5分钟)→练习(实践运用)及反馈评价(5—15分钟)→总结评学(1—3分钟)。
3、通过该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依托赛课、校本教研、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广聚智慧,群策群力,精心设计数学教学策略,全面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周佳芯、吴鸿玲、李贵敏等老师在白沙镇小学数学赛课中荣获得一、二等奖。课题组的老师充分地利用了课题资源,争上教研课,发挥了课题小组的能动性,课后受到学校好评。
4、课题研究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可持续方面是成功的。强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由“学会”逐步过渡到“会学”。我们在课题研究实验中有计划地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如预习的方法;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汇报的学习方法;观察的方法;自学课本的方法;动手实践探究的方法;类推的方法;化异为同的方法;归纳、整理的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等等),并重视在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不断熟练学法,使学生从学会逐步过渡到会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必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得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实验效果明显学生的数学成绩呈明显的直线上升趋势,全校教学成绩连续两年荣获江津区教委教学质量一等奖。
5、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三年来,教师的教育研究意识显著增强,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投身教改实验,撰写了二十多篇论文,分获市、区级奖励。吴鸿玲、李贵敏文章分别在《文理导航》和《软件》上发表。
9.研究影响与效果
通过三年的研究,参研教师掌握了较多的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能力。周佳芯、吴鸿玲、李贵敏等老师在白沙镇小学数学赛课中荣获得一、二等奖。
老师们积极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投身教改实验,撰写了二十多篇论文,分获市、区级奖励。吴鸿玲、李贵敏文章分别在《文理导航》和《软件》上发表。
全校教学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连续两年荣获江津区教委教学质量一等奖,多次教学质量抽测,在白沙镇同类学校名列前茅。
10.问题与讨论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感觉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小学数学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必要的教学环节(基本模式)和时间分配尚有争议,研究的教学策略还必须再细化一些。2.由于教师的经验不足和理论水平的欠缺,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有些教学环节无法达到优化,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使课题的实验与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1.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取得理想成果。
1.本课题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国内外实效教学宏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理性反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探索构建了相对微观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八个“优化”(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学法指导;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优化教学具的运用),并结合小学高校课堂“15+25”时间分配原则,初步形成了可供操作的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新授课“八步式”基本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题组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进程并有序组织实施,以理论为指导,以问题为主线,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注重专题研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题研究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做到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不仅使研究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还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育出了一批教学能手。周佳芯、吴鸿玲、李贵敏等老师在白沙镇小学数学赛课中荣获得一、二等奖。
3.教师们撰写的有关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教学的文章,发表于《文理导航》的有1篇,发表于《软件》的有2篇;2012年4月参加江津区教育学会教育教学论文评审有3篇荣获一等奖,2013年4月参加重庆市教育学会论文评审活动有1篇荣获市三等奖、2篇荣获区一等奖、2014年4月有1篇荣获市一等奖,2篇荣获区一等奖。
4.全校教学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连续两年荣获江津区教委教学质量一等奖,多次教学质量抽测,在白沙镇同类学校名列前茅。
(二)建议
1、研究的缺陷和改进:
本课题符合数学新课标要求和课程改革精神,研究虽然初见成效,但是难免还留有遗憾。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小学数学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必要的教学环节(基本模式)和时间分配尚有争议。下一步,我们将在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小学数学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必要的教学环节(基本模式)和相对合理的时间分配,进一步弥补研究缺陷,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进而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实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实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学生实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掌握和运用实效的实效课堂教学策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实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我们需要面对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2、研究启示在研究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搞课题研究不但要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还要做到研究前多做有关调查,多做有关充分准备,研究中多请专家指导,多做反思、多做改进,才能确保研究的顺利进展和最终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 理论与策略》; 2.孔企平教授的《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
3.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
4.钟海青的《走向高效能的教学》;
5.《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第四篇:创意教学初探
创意教学初探
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师研究和探索的重点,本文主要探索创意教学方法,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探讨创意教学方法,并在文中阐述了教师展开创意教学的方法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
创新思维创意教学“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教学模式是我们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太单调,学生往往只有听的份,没有参与讨论的机会,也就更谈不上创意。高院长提出创意教学模式,这正能够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人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除了依赖知识、学历外,还得具有创意的培养。这些就不是只通过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教育就能培育得来的。学校应培养创新文化,使创新像呼吸一样自然。根据院长给我们提出的大的方向,我们经营系也进行了讨论,认为创意教学并不是抛弃旧的教学,只是使教学多元化、活泼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主动参与,使学生学得更好,是一种更快乐的校园文化。我们还得到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设想,教学委员会的成员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现在总结如下。
一、学生如何学会创意
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会创新思维,我们就要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大力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代替学生思考,不代替学生学习,教师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让学生自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创意就是把够多的点给串连起来,就是创新思维。创意的四步骤:“假想、着手、跃进、实现”。
假想――先以脑力激荡搜集不同的假想。
着手――列表选出最珍贵、最重要的项目,评估使假想变得确实可行。
跃进――把焦点放在关系上,一个想法和其他想法如果关系越密切,形成时就会越顺利。
实现――目的、手段都可创新,实地去做。
在这四个阶段需要学生的主动思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启发,才能很好地完成创意。如果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不能带动学生的主动学习,那么创意的培养也就功亏一篑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展开创意教学。
二、教师如何开展创意教学
我们的创意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各科的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创意教学法应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做法,建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要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总结了一下几种教学模式以和其他同事共同探讨:
1.角色扮演式教学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案例(或广告)中的人物,用他们自己表达的方法,将案例表演出来。这样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地让学生理解了案例并能够切实体会角色的意图,有利于创造性的思考问题。
2.讨论会式教学法。这种形式是在案例阐述完毕后进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8人,指定一个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题目,给他们时间讨论,然后要求各组提出报告。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与方法。
3.故事接龙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广告创意的课程中,进行广告创意时可以采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方法是,让每位同学说出一段自己设置的广告情节,再由下一位同学接下去讲,直到把广告雏形阐述完毕。
4.问答法。有两种方式可以进行。其一,老师课前已将有关当日的问题写在纸条上(一题写一张纸条,并编号),另外再制作签条,放在大信封里,让同学抽签抽到哪个号码,他就要回答同一编号的问题。其二,让同学自己写出与当堂课程有关的问题,之后,由老师编号,再以相同的方式让他们回答问题。
5.广告展示式教学方法。让同学们把自己创意好的广告或是认为经典的广告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在同学面前,然后让其他同学说出与本堂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这样起到启示的作用,之后再由教师进行讲解,教学效果会更好。
6.“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中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当然,在具体实施该教学法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是“顾问”。要导的好、导的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人”。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
3.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地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必须注意两点:①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②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生生互动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具体地讲,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搜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以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5.利用这些教学法教学时不能搞“突然袭击”,除相对简单的问题外,凡涉及知识面广、对思维活动要求较高、内涵丰富的问题,宜先公布给学生,让学生有必要的思想和知识准备,以便实现高质量的课堂研讨,以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第五篇:设计创意生活课程感悟(模版)
设计创意生活课程感悟
这门课对我有不小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应该就是自从上了这门课,不管是刷微博,还是混贴吧,逛人人,只要是看到与创意、设计有关的东西,我都会驻足去看,看它的创意点、独特之处。这门课让我不再把上通识课当成一种任务(有时甚至是一种煎熬)被动的接受,而是真正的产生了兴趣,主动地投入进去。比起课程丰富精彩的内容,我想这种态度的改变应该是我上这门课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吧。
我认为,本学期的课程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让我明白了,设计与创意就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获得创造的乐趣。本学期的几次作业让我也亲身体验了发现生活中的好创意以及亲手设计产品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宝贵的经历。设计是基于生活中的不完满而产生的,每一个热爱生活,仔细观察生活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创意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而这种创意积攒起来,自然便会成为优秀的设计。这也是我对“设计创意生活”的理解。当然,通过这门课,我也开阔了眼界,认识了许多设计大师,对于美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生活中处处有创意,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东西都可能饱含着创意与设计。
生活中的创意数不胜数,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到不同的设计创意。从他人身上吸取经验平时多看别人的设计当然是获取创意的方法之 一,从大师级人物的作品中可以吸收到很多精华,从 而拓展自己的设计思路,提高自己的审美等等许多可 以学到的东西,好处自不必多说。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设计门类中寻找灵感。比如从服装设计中寻找灵感。许多工业产品的创意都源于服装。很多新的元素被应用在 设计当中时,首先是在服装上的应用,其次是在建筑中,最后 才应用于产品之中。所以在服装中寻求灵感是一种非常可行的 方法。
设计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设计的存在。人类离不开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工业设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业设计产品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具体的说就是为了人的生活。人从降既是自然界,又是人造物的世界中生活。生活有两种意义,一是活着,作为生命体而活着;二是人所从事的各种生产、生活的内容、过程、方式和形式。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一种消费方式,一种对产品的消费方式,而产品设计和生产实际上是直接为消费服务的,因此,生活方式与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密切相关。
谈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对创造性思维有科学的认识。所谓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针对逻辑思维而言的,这种思维方式不能说它是反逻辑的,而是指科学思维过程中非理性的一面,通常是指认识过程中的想象、潜意识、灵感和直觉认识。创造性思维必需建筑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因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需要一个长的时间才能上升为潜在模式而这种模式对今后的直觉思维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只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完全忽略的形象思维的培养,高校里的设计专业更有退化的迹象。另一方面在培养形象思维的同时为了不让学生的思维堕入模拟现实僵化的思维中,开发想象思维也应同样重视!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从其产生开始就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以其独特的物质表现形式——设计作品,承载文化观念,传播文化信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已经突破传统上的以满足功能需求为设计目标和意义,越来越多地考虑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融为一体,逐渐演化成了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载体。
设计是文化的载体,优秀的设计应该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并且,同时作为物质反作用于文化。就是说设计师在考虑其设计对象功能的同时应同时充分考虑对象的文化因子,意识到他所设计的不只是某一对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的文化。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设计作品本身的使用、审美、象征和精神功能,还要考虑作品内在文化魅力的蕴涵。只有这样,艺术设计才不会仅停留在功能实现的满足和审美趣味的体现上,而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物质载体从而满足现代人对设计的需求和要求。
设计·创意·生活文化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中我们要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设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