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教案 说数2

时间:2019-05-13 21:5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粤教版精品教案 说数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粤教版精品教案 说数2》。

第一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说数2

说 数 .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1929 年 11 月出生。1948 年 5 月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9 年在溧阳参加工作,1956 年考入浙江大学,1959 年被选拔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80 年由中国科学院派赴美国,在纽约理工大学做访问科学家。1983 年起在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工业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及研究科学家等职务,从事微波电子学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1990 年受聘于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先后担任研究员、院士等职务,现任资深院士,负责高温超导体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沈致远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四十多篇学术论文。主要专业著作有: 《微波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 1979 年出版),被国内高等学校有关科系长期用作教材; 《高温超导微波电路》(1993 年在美国出版),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中国清华大学等校选作博士研究生教材。在微波技术、微波应用及高温超导应用等领域中有多项发明,现拥有多项美国专利。

近年来沈致远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1998 年应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辟《天趣园》专栏,发表科学散文及随笔,题材涉及数学、物理、生物、环保、天文、信息。电脑、网络、经济等方面。这些文章结集为《科学是美丽的——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 2002 年出版,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创作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基本解读。

纯粹的数字在一般人眼中实在是枯燥乏味,所以一般人不太愿意跟数字打交道。而本文作者却对数字津津乐道,从自然数到负数、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或比喻,或拟人,或对比,使枯燥的数字洋溢着灵性和生气。

作者“说数”最具形象性的手法是引人数的实物原型,如自然数的原型可能是人的十个手指,负数的原型是债务;分数也有原型,三人平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甚至复数和虚数也有实际的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利用虚数代表虚功。有了这样一些原型作依托,原先有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概念,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数字当中还隐藏着自然界的无穷奥秘,比如零的发明,圆周率的“此率绵绵无绝期”,都同属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文中对此作了重点介绍,让人不由为之惊叹。

作者是成就卓越的物理学家,但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和形象思维能力,文中所引的《圆周率》和《零赞》两首小诗,幽默风趣,如同明灭闪烁的两颗明珠,使略显沉闷的行文活泼灵动。全文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渐次展开,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呼出数学史上的一个个发明。思路清晰,层次细密,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层进式。下面是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的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它使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自然数→(正数)、负数 → 零→(整数)、分数呻(有理数)、无理数→(实数)、虚数、复数→未来的发展。

从第 1 自然段指出自然数是数学之起点,到第 14 自然段说明上文所举不过是人类至今的认识,期待数的发展史有“更新的篇章”,作者指点江山,气度不凡,行文举重若轻,从容不迫。

(3)精华鉴赏。

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其中对于圆周率的详尽介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首先将圆周率与整数、分数作比较,具体说明了无理数“既不循环,也无终结”的特点。其中又将圆周率信息量的无限与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信息量的极其丰富却终究有限作比较,让人为之惊叹。接着又引用作者的小诗《圆周率》,形象地表现了圆周率之独特个性。然后介绍了人类一直在计算圆周率的更精确数值,却终究不可穷尽的事实,让人为之震撼: “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关于圆周率的介绍,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字中包含的无穷奥妙,感受到了看似枯燥的数字中蕴涵的诗情画意。

· 2 .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基本内容,抓住线索,理清结构。

参考答案:可参看“基本解读”。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住本文的基本特点,掌握一些把抽象事理说明得生动具体的技巧 , 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全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前面“问题探究”具体分析的关于圆周率的介绍就是一个最详尽的例子。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比喻。如把数字比喻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数学王国,把零比喻成其中的国王,形象地说明了零在数字中的重要性。引用。如引用作者的两首小诗《圆周率》与《零赞》。

作比较。如把圆周率无限的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中藏书丰富但有限的信息量作比较。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增添了灵气和活力,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试想,如果删去运用这些方法介绍的内容,全文将会显得空洞浮泛,读来味同嚼蜡。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数学的美,从全局去把握本文的深刻性,训练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参考答案:

对称美。如第 4 自然段中“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奇异美。如第 4 自然段中“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

创造美。如第 4 自然段中“— 1 的平方根是什么 ? 这可不好办!大家都知道乘法的符号规则是:正正得正,负负得正,任何数的平方均为正数,据此— 1 的平方根就根本不存在。但不存在的东西可以创造出来!这就是科学的创新精神。数学家为此创造了„虚数'……”

举例略。

(4)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去领会文章语言的特色,体会数字的巧妙。.相关资料。

零——始于何时何地

零这个数对于我们数的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初开始创造数的系统时,并没有自动包含零。事实上,古埃及人的数的系统就没有零。公元前 1700 年左右,60 进制数的位置系统发展起来。古巴比伦人用它和他们的 360 天的日历相协调,并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但其——中没有设计零的符号,而是在需要放置零的地方留一个空的位置。大约在公元前 300 年,巴比伦人开始用作为零的符号。在巴比伦人之后,玛雅人和印度人发展了数的系统,该系统第一次用一个符号代表零,这个符号既起位置的作用,也起数零的作用。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

数学美的主要内容一般反映在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等方面。

高等数学发展到今天,数学内容和含义高度抽象深刻,符号也愈益丰富。

当你掌握了这些语言的时候,就更能体会到数学符号的精练、准确、简洁、无懈可击,更了解数学美。据说,大数学家高斯有一个思维特点,他的著作力求简洁、清晰、优美,他时常提醒、要求自己“把每一种数学讨论压缩成最优美简洁的形式”。

奇异美就是数学文化中的创造性美。培根说: “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调和中有某些奇异!”的确如此。奇异美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比如,有理数稍一扩张,新数就被称为“无理”数;实数再一扩展,新数就被叫做“虚”数。实数之后出现“超实数”,复数之后出现“超复数”,有穷数之后又有“超穷数”。

和谐是数学美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和谐就是一个度,是一种中庸的最佳状态。比例是关于模数与整体在测量上的协调。比例给人一种和谐,莫过于黄金分割法。

数学所讨论的宇宙,远比现实的所谓宇宙宏伟雄大;通常所说的宇宙只是三维空间,而数学则是把三维空间作为一部分的四维空间、五维空间„„ n 维空间。数学是一座远远地超越了我们想像的华丽宫殿,站在这个无比庄严、宏伟的宫殿前的数学家们,以崇敬赞叹的目光远眺着它的壮观、它的美妙,那些能够感受到这种数学美、宇宙美的人,是可以被称之为爱因·斯坦所谓的“有宇宙宗教性的人”。

品读科学之美丽

詹克明

用了几天时间通读完《科学是美丽的》全书,首先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作者深厚的学养与广博的知识。全书涉及数理化天地生各基础学科中几乎所有的科学前沿问题,同时还兼顾哲学、艺术、经济、环保、医学以及社会等诸多问题。如数学中的数论、群论、分形几何、大数定理;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夸克、超弦、时间空间、真空起伏、冷核聚变、碳纳米管;天体物理中的宇宙年龄、黑洞、大爆炸理论、地外文明;生物学中的 DNA 双螺旋结构、盖娅学说、克隆**、基因食品、蚂蚁社会;环保学中的杀虫剂残毒、红树林保护;经济学中的知识经济、不可预测性;哲学中的自我意识、人工智能;还有诸如当今世界的全球一体化等问题。这些大多是近年科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作者不仅能够对这些艰深问题用浅近通达的文字表述,还能不失其科学内容的准确性,这点是很难得的。如今,面对高度分化、无比艰深、无比庞杂的科学分支,任何一个通才的知识掌握恐怕都难以应付。沈致远先生并非理科出身,又长期在工业界供职,其学识竟是如此渊博,何以如此 ? 我体会,首先在于他对科学前沿的最新发展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有着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只有永葆童稚好奇之心的人才会在谋生之余,出自本能地保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时刻跟踪科学全局的最新进展。正是这种非功利的知识追求成就了沈先生如此全面的学问功底。再者,作者素有认真的写作态度,有意从一些最具权威性的报刊科学专栏或科学书籍中选取素材,力求其科学内容准确可靠。例如,作者直接参考《纽约时报·科学时代》版的文章就有 12 篇,此外还有《科学新闻》、《物理世界》等杂志,这些期刊一般都比较严谨。除此之外,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作者都有一些各个科学分支的朋友,据我所知,有些还是这些领域里颇具权威的知名学者,与他们的互相切磋无疑会加深这种科学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散文虽不同于科普文章,但从沈先生这本书中,广大热爱科学的青少年读者无疑会获得很多全新的科学知识。

最值得推崇的是,书中有许多颇具匠心的篇章,作者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展示自己的精彩思维。如(竹木前缘),作者能从中国算盘结构中看出它是“五进位和二进位之混合制”,并使用了 二浮点制”等本质特征。在《毛笔与电脑 》 中,作者指出“整个毛笔几百根毛就有上千个自由度”,使得电脑绘图软件很难实现毛笔的功能。从现代科学眼光来审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中有许多居家常见的东西却有着无比深奥的科学内涵,它们看似简单,却是复杂无比,以至处理起来,连最先进的电脑都束手无策。我曾听到方毅先生说起,中国围棋就有这种特异性,在国际象棋方面电脑可以大败世界冠军,但在中国围棋上它未必赢得了业余棋段的少年棋手。书中《蝉与数论》是篇奇文,它从“蝉的生命周期为什么偏偏是质数”中看到只有昆虫的生命周期为质数年数时才能在出土时尽可能少地遇到天敌的捕杀。再如《蒙娜丽莎微笑揭密》,作者从人眼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区域,它们各有不同的感知灵敏特性,按此解释了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为何会时隐时现。·

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常会风闻一些科学发现的幕后新闻,如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中的一些不公正;冷核聚变中违反科学研究常规的近乎闹剧行为; 以及“测不准原理”发现者海森伯与德国纳粹的瓜葛……这些都能在书中找到确切的科学史料。它警示着科学家应该有怎样的道德人格,这在今天的中国科学界尤其重要。那些力图避开同行科学判定却热衷于谋求行政首脑支持与媒体宣传鼓噪的人,总要时不时地推出一场闹剧,名利双收之后偃旗息鼓再无声息,为有识之士所不理、不信、不屑。

科学求真,艺术尚美,《科学是美丽的》书名涉及到一个“科学与艺术”的大问题。此类话题近年来十分热门,著名学府曾为此召开过国际性专题研讨会,科学大师与艺术大师们也曾强强联手出版过大型专题画册,热心人围绕这一交叉领域奋力挖掘,竭力将文章做大做足。只是眼下成果还很有限,多涉及到一些浅层联系,尚未取得深层次的重大突破。由于两者的本质差异,科学与艺术毕竟不存在像“科学与技术”、“科学与自然哲学”那种直接的血缘联系。

大自然本无所谓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刚孵化出的昆虫“就地聚食”先吃掉母亲的肌体,非洲猎豹扑杀草原上的野牛幼仔,以及痈疽溃烂、尸身腐败,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它们与绚丽的花朵、多彩的贝壳同在,共同构成了大自然的真实。科学必须真实地反映大自然,因此它必然受到这种客观性的约束,但科学毕竟属于人类思维的产物,故又有其主观性的一面。正是这种主观性容纳着人们对它的理解、赏鉴与迷恋,作为一种个人感受,“科学是美丽的”正是寓于这主观性层面之中。

第二篇:《说数》教案_2

《说数》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数学的发展轨迹

2、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文把抽象内容说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法

教学设想:

一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女王。”写《说数》就是要揭开这位美丽女王神秘的面纱,亲睹其绝代风华。

二、分析

一篇科学散文,1999年8月8日在《文汇报?笔会》发表

数学是思辨的科学,素以抽象艰深著称。其实,数学之思辨基于逻辑公理系统,如能按部就班循序而进,就可以化难为易。抽象源出于实际,而又应用于实际,如能从其原型说数,就可以具象思维来理解抽象原理。

例如,虚数和复数本为数学中较难的内容,有的大学生也视为畏途,但一些读过《说数》的中学生却能津津乐道,并提出问题。

又如山东有一位青年作家、诗人路也,她说:“以前不知道数学如此之美,如果我在中学时就读过《科学是美丽的》,定会选择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圆周率的奇妙令人惊叹不已,于是联想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文中的小诗《零赞》:

你自己一无所有

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

难怪你这样美

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著名作家、诗人邵燕祥在《科学家与诗》一文中对此诗评论道:“那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联想,出人意外。”今后赏月,你也许会想到“”了。

以数入诗还有一个理由:诗与数学相似。好诗就如清澈的水晶那样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数学的逻辑公理系统也是通体透明、一尘不沾的。诗人与数学家是心灵相通的一对同命鸟,否则数学界怎么会也出了一位“普希金”呢?(见《科学是美丽的》,上海教育出版社)

结论:抽象艰深如数学,尚且能作为题材写科学散文,还有什么不能的呢?

三、讨论、《说数》中引用了诗文,有什么作用?

答:适时应景地引用诗词能使生色、读者生趣。冶真善美于一炉,乃科学散文之真谛。

2、科学对于现代美有什么作用呢?

答:在某种意义上,科学是现代艺术的催生者。例如,照相术的发明是欧洲古典写实派美术向印象派、抽象派……转化的契机,毕加索后期的一些作品受到高维几何空间的启发。有兴趣的读者可对此作进一步探讨。

3、“科学求真,真中涵美”,“神州五号”的升空、中国宇航员的登天,这当中涵着美吗?这些又是什么美呢?

答:庄子的《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亦若是则已矣。”航天使神话成真,即为大美。

4、《说数》讲零时说:“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讲圆周率时说:“最近利用电脑算到小数点后两千亿位!但比起‘此率绵绵无绝期’来,连沧海一粟也不如。”两处都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的是拟人法。将零比作王者是直接拟人,将圆周率与《长恨歌》类比是间接拟人。如果没有读过《长恨歌》,后者的类比是想出不来的。将较抽象的对象比拟为熟悉的具体事物,有便于理解的作用;而且运用得当,也可以增添文采。、以前都说自然数含零,现在又说不含零,这是为什么?

答:据《辞海》“自然数”款,自然数不包括零。零独具一格,其来有自。0的引入比123……要迟得多,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6、零既在实数轴上又在虚数轴上,为什么?

答:零是实数轴与虚数轴的交点,它既在实数轴上又在虚数轴上。这可以从两方面看:(1)整个复平面是连续的,零的左右连续性说明它在实数轴上,零的上下连续性说明它在虚数轴上;(2)分别取x和-x的平方根,然后令x趋向于0,这两个平方根就分别沿实数轴和虚数轴按同样方式以0为极限向它逼近,所以零确实是既在实数轴上又在虚数轴上。

四、后作业

做《优化设计》练习

第三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石头城教案2

《石头城》教案

教学要点: 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唐诗宋词又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最辉煌的顶点。昨天我们才刚刚领略了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沉郁悲凉,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唐风宋韵,去看看刘禹锡感慨不已的那一轮多情的明月.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三、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

1、作者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诵读指导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3、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4,齐诵全诗。

四, 鉴赏

1、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1)山围故国(2)潮打空城(3)月达女墙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

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

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 第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

2、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3、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朝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板书: 物是:

月 人非:

故国

空城

4、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5、此诗的主题:本诗的主题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五、比较阅读:与李白的《越中览古》比较

问:这首诗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均为怀古之作,但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两首诗均借景抒情,但刘诗并无“只今惟有”现实之景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通篇都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诗境更浑厚深远。六,高考面对面

第四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琵琶行说课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三)课外延伸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六、说板书

琵琶行白居易三奏↓三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

第五篇:说数教案

说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写法;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抽象的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文章,理解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趣味性

一、关于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是一种用通俗平实、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既可以“小题大做”,也可以“大题小做”。它可以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联为一体。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的醇郁。具有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点。

二、阅读课文扫除障碍:(《赢在课堂》P21)

1、生字:

衍(yǎn)生

一粲(càn)

孜孜(zī)以求

拭(shì)目以待 契(qì)机

2、词解:

地老天荒:也说天荒地老。指经过的时间很久。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王者气象:具有王者的威严气派。

浩如烟海:形容典籍、文献、图书等极为丰富。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孜孜以求:孜孜:勤勉的样子。不知疲倦地探求。勤奋努力地追求。

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众星捧月: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虚无缥缈: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

拭目以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三、理清思路,明了顺序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说明的? 以数的发展过程为线索

2、根据作者的思路画出示意图

自然数 → 负数 → 零 → 分数 → 无理数 → 虚数 → 复数 → 期盼未来的发展

3、把课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第一部分:说明整数(含自然数【即正数】和负数)。•第二部分:说明实数(含有理数【包括分数】和无理数)。•第三部分:说明复数(含虚数和实数)。•第四部分:说明数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4、图示数学框架 自然数 整数

负数

有理数 零

实数 分数 复数 无理数

虚数

5、画出结构简图:

作用:数学之起点

自然数 原型:十个手指

作用:解决小数不能减大数的困难

负数 原型:负资产

作用:数之基础、进位、运算

零 原型:一无所有或四大皆空 说 作用:解决了不能整除的困难 数 分数 原型:三人平分一个西瓜

作用:表示无法用整数或分数表示的数

无理数 原型:圆周率

作用:解决负数开平方的难题

虚数 原形:虚功

复数 作用:反映微观粒子本性实质

原形:交流电

6、思考:数由自然数发展到复数说明了什么问题? 数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类科学的发展史,其中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对宇宙规律永不停息的追求。

科学的发展需要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探究

1、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数》以数的发展过程为文章结构的线索,主要讲了自然数、负数、零、整数、分数、无理数、虚数和复数等数的知识和概念,单纯地看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本文洋溢着浓厚的文学色彩,新颖的修辞、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诗歌、亲切的口吻、说明方法的灵活多种,带领读者仿佛走进了一个数的奇妙世界。

分析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先要明白各种说明方法通常的作用,再与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

【公式】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内容)。【作用】

文章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和好处阐释如下:

1.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直观生动,便于读者理解。2.分类别: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

3.打比方(比喻说明):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其作用是使说明准确无误,科学具体,令读者信服。5.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6.作比较:作比较用于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7.下定义:其作用是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8.画图表:画图表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9.摹状貌: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10.引用说明: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中,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2、指出作者在各部分里所用的说明方法。(【点击链接】说不尽道得明,P52)

第一部分:举例子、下定义、打比方(比喻说明)。第二部分:举例子、下定义、引用、打比方(比喻说明)。第三部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比喻说明)。总体上还用了“分类”的说明方法。

3、这篇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进行简要分析。(1)举例子:

“有些数根本就无法以整数或分数来表示,最著名的就是圆周率……” ——举出圆周率作为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无理数是怎么一回事。“负数之引入解决了小数不能减大数的困难,例如1-2=-1。” ——具体形象地说明负数的实际应用。

“其实虚数和复数都有原型:电工学中利用复数表示交流电,虚数代表虚功,使得电工学计算大为简化。”

——直观具体地说明了虚数和复数的特点及实际应用。

(2)打比方(比喻说明):

“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把数字比喻成一个不断扩大的数学王国,把零比喻成其中的国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零在数字中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众星捧月”,无论数的概念怎样扩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终不变。”

——用“雁翅排开”“众星捧月”比喻数轴、复平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复平面上的水平直线是实数轴,负数正数分列左右,零居中央,与之相垂直的是虚数轴,它上面的点则是虚数,而复平面上的其余任何的点则为复数。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难怪你这样美/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以中秋明月喻零,皆为圆形,得其形似;又因零“成十倍地赐予别人”,而月亮把光芒洒向大地,得其神似,可谓形神兼备。

(3)引用说明:

“我有一首小诗单咏零:零赞/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难怪你这样美/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引用作者自己的小诗,用以形象而又情感丰富地对零加以说明。“零的原型是什么?是‘一无所有’还是‘四大皆空’?”

——引用佛家的话,说明零的原型,使说明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数学家称之为无理数/诗人赞之为有情人/道是无理却有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率绵绵无绝期”

——引用、化用前人诗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圆周率的不可穷尽的特点,理中有情,情中有理,使说明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4)作比较:

“北京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所包含的信息虽然极多,但仍是有限的,而圆周率却包含着无限的信息,怎能不令人惊叹!”

——把圆周率无限的信息量与北京图书馆藏书丰富但却有限的信息作比较,突出圆周率(无理数)的特点。

“圆周率则根本不同,3.14***9323846…既不循环,也无终结,所以包含着无限的信息。”

——文中将圆周率与整数、分数作比较,突出强调了圆周率(无理数)“既不循环、也无终结”的特点。

(5)分类别:

“零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其意义非同小可。首先,零代表‘无’,没有‘无’何来‘有’?因此零是一切数之基础。其次,没有零就没有进位制,没有进位制就难以表示大数,数学就走不了多远。”

——清楚有条理地说明了零在数学上的意义。

“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复数,数的发展史是否还有更新的篇章?我们且拭目以待。”

——清楚有条理地说明了数的分类和数的发展史。

(6)下定义:

“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 ——准确地解释整数的内涵和外延。

“有了无理数以后,原来的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准确地解释整数的内涵和外延。

五、写法探究

在一般人看来数字是枯燥无味的,课文却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表达得具体生动,趣味盎然。请你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种效果的。⑴从易到难,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 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化难为易,便于理解。⑶语言通俗,生动,亲切。穿插抒情和议论。

六、科学小品文特点

从本文可见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选材广泛;

旁征博引,说古道今; 善用多种手法来说明事理;

语言通俗、生动、活泼、亲切,穿插抒情和议论; 具有可读性。

七、总结:

本科学小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数的发展简史,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科学创新精神。

八、活动布置:

查找关于数的历史及其它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数学之美

一、导入:

18世纪,英国有位叫桑克斯的数学家,用近二十年的时间,仅凭手算,将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如果数字真的枯燥,他能耐住那么长时间的寂寞吗?中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验算草纸用了几麻袋。如果数字真的乏味,他那持久的兴趣从何而来?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女王。”今天我们就和物理学家沈致远一起来说数,揭开这位美丽女王的神秘面纱,亲睹其绝代风华。

二、感受文章美

试找出文中所表现出的数学之美

1、数学之美(之一)。

首先,数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负数概念的形成恐怕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分数当然也有原型,例如三人平分一个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

其次,数学天地充满诗情画意。如:“零就是实轴与虚轴的交点,是整个复平面的中心,仍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从实数轴上的‘雁翅排开’,发展到复平面上的‘众星捧月’,无论数的概念怎样扩大,零的特殊地位始终不变。难怪最近在网络上评选一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时,零也在被提名之列。”

再次,数学的应用相当实际。如:“如果说在电工学中引入复数只是为了计算方便,不用它也行,不过麻烦一点而已。那就请看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必须以复数表示,这就不是简化计算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微观粒子本性的实际问题。换言之,微观世界深层次的自然规律要求复数。”

2、数学之美(之二)。(1)奇异美:

如第 4 自然段:圆周率本是圆周与直径之完全确定的比值,但它产生的无穷数列却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而感到惊讶和震撼。(2)对称美:

如第 4 自然段:每个整数对应于数轴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以等距离互相分开,你看!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3)创造美:

如第 4 自然段:“-1的平方根是什么……,据此-1的平方根根本就不存在。但不存在的东西可以创造出来!这就是科学的创造精神。数学家因此创造了‘虚数’……”

3、语言之美。一是严谨准确。如:“引入虚数固然解决了负数开平方的难题,但也带来了另一个困难——虚数在数轴上没处摆。这迫使数学家创造出一根‘虚数轴’,使之与改称为‘实数轴’的原来之数轴相垂直。由虚、实两根数轴组成的平面称为‘复平面’。”这儿把“复平面”的构成,介绍得很具体、准确。二是富有文采。

善用修辞。如:“负数和正数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开,零居中央,颇有王者气象。” 小诗吟咏。如:“零赞:你自己一无所有/却成十倍地赐予别人/难怪你这样美/像中秋夜的一轮明月。”

4、精神之美。

一、赞美了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究精神。如:“对数的寻求是否到此为止呢?数学家们并不满足,继续孜孜以求,寻找尚未发现的新数,果然找到了。”

二、体现出了科普作家对科学的投入与热爱。纯粹的数字在一般人眼中枯燥乏味,而作者却津津乐道。只有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三、体现出科学家对文学的追求与热爱。文中引用的作者本人的小诗,表现出作者的文学天赋。新世纪需要这样的跨学科的人才。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数学能借用文学语言表现它的美,其实人们也常借用数学语言来表现生活中的理趣。让我们找来一些例子,加以鉴赏。

如:我们常说“人生的坐标”,这是用来比喻人生的方向、定位,有特殊的韵味。

又如:散文作家余秋雨在回答读者问他是否真的在《借我一生》这部作品后不再写作了,他这样说:“到《借我一生》,我已完成我人生创作的一个抛物线。”抛物线就很形象地说明了他创作从起始到高峰到回落的过程,的确是理趣盎然。

四、作业布置:

1、《同步学典》练习

2、仿写。作者用诗歌形式“说数”,说得很有魅力,让我们也尝试选择一个数字或一个数学符号或一个标点符号,写一首小诗。

3、写作训练:介绍一种你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或科学现象。

教学反思

下载粤教版精品教案 说数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粤教版精品教案 说数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数》教案

    《说数》教案【学习目标】 1、 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了解“数”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本文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的特点; 3、 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数......

    《说数》教案

    《说数》教案 执教日期: 年月日题说数型1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过程方法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特征运用多种方......

    粤教版精品课件课件 《登高》教案2

    《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粤教版选修2教案全集(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教案 体验情感 第一单元 体验情感 活动课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

    粤教版精品教案 教案

    1 《雨霖铃》教学设计[上课版] ——失路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生离死别 吴汉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

    粤教版精品教案 《雨霖铃》说课

    《雨霖铃》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一)大纲的要求与高考的考点 大 纲要 求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高考考点1、正确理解字句的......

    粤教版精品教案 《善良》教学设计2

    《善良》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作者对善良的看法。 (2)树立正确的善良观念、端正学生的善良态度、学会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世界和人。 二、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善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