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杂专业背景下无人机系统课程精细化教学探索
复杂专业背景下无人机系统课程精细化教学探索
摘要:无人机系统课程以复杂专业为背景,结合飞行器设计的相关学科,针对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出发,基于学科体系、学科内容、重点内容,结合学科融合、主题式慕课、教学与实践结合等教学方法的精细化探索,实现了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建设,提高了学习兴趣。
关键词:无人机系统;精细化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175-02
当前,无人机作为通航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是针对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与传统学科共同组成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但作为学校甚至国内新开设的课程,有必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做进一步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实际研究和探索,鉴于学科本身具?涞囊恍┨氐悖?结合并借鉴其他学科的传统精细化教学方法、慕课教学方法[1],从本学科特点出发,详细研究了无人机系统[2]导论课程的内容建设、教学方法等。
一、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无人机系统导论[3]课程所包含的其他相关专业为: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4]、航空材料学、飞行力学、导航技术、电磁学、航空气象学及其他学科,因此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体,就当前我国教育现状来看,尽管一些“985”、“211”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设立了相关学科和专业,但均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看,无人机系统相关课程的建设和开展还存在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1.缺乏系统化教材。无人机作为系统化研究是在近些年才逐步进入实质阶段,一些科研理论、技术数据、经验积累还未形成系统化成果,大多专著均是对国外相关书籍的翻译,如《无人机系统导论》[3]、《多无人机自主协同控制理论与方法》[5]、《无人机协同路径规划》[6]、《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技术》[7]等,或是在某方面领域内的深入研究,但以上专著均存在专业化程度高、专业集中程度强的问题,实际上专门用于本科、硕士的无人机系统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2.理论与实践结合。正如航空教育[8]其他学科一样,无人机系统是一个广泛性的课程,旨在为学生建立一个无人机核心及相关技术的多层次、多梯度化的理论知识培养机会,并依此为基础,结合实践观摩和验证,加深对无人系统的深层次认识,加深相关专业学生在飞行器设计相关基础理论上的认识和实践认知能力。
3.课程引导复杂化。无人机系统课程首先是一个综合性课程,再次是一个专业化课程。综合性体现在所包含的学科方向、应用范围、技术难度的综合;专业化包含了航空飞行器设计的逐步深入,如果没有专业化的知识引导和技术支撑,教学的实质性和有效性开展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二、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精细化建设
针对以上讨论的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存在的问题,经过详细调研,结合学校自身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取郭正等译著的《无人机系统导论》作为课程教材,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以下建设。
1.学科体系精细化建设。无人机系统是一个以飞行器设计为基础的系统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实际工程应用,将气象学、雷达、数据链、载荷(成像、武器、其他载荷等)、无人机发射和回收技术等也列入涵盖学科。根据学时安排,合理计划了飞行器总体技术、空气动力学、动力与材料、数据链、地面控制站、有效载荷、发射与控制技术等,并安排了相应学时,对学科内容进行了精细化设计。
2.学科内容精细化建设。对以上涉及学科,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的建设就能完全体会和理解,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无人机系统的总体框架,并成为后续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枢纽。因此,对每个设计学科,精细化其学科内容,争取将该学科涉及的基本内容与其他学科建立相关性,如对空气动力学中产生升力的概念,以伯努利方程为基本出发点,也可以在无人机设计、无人机动力推进等概念中涉及到,同时还可建立其星型分布网状关系。
3.重点内容精细化建设。针对以上学科之间的基本关系,以总体框架内容为先导,提炼各学科的重点内容,兼具各学科的普性内容,以重点内容为“点”,普性内容为“线”,采用各学科“多点式”的串接方式。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提纲携领,同时考虑到学科重点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星级标准,以提醒学生进行应对性的学习,如将飞行器飞行中的四种力:升力、阻力、重力、推力或拉力,设计为“点”,让学生掌握四种力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在航空动力学中,以推力为核心,掌握其他三种力对推力的影响和相互因果关系。
三、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精细化建设
1.学科融合教学方法精细化建设。针对各学科的内容,以本文上述的各“点”式内容,采用“树状”分布教学方法。先建立各学科“点”内容,并以“点”的内容为核心进行扩展,开展学科基本知识构建;以各学科“点”内容为核心,提炼学科的共性框架,形成学科类二级“点”知识,该二级“点”内容具有通识性,贯穿相关学科知识点的构建;对二级所有知识“点”升级,寻找并建立无人机系统角度出发的关键知识“点”,以简单清晰的脉搏联通各学科大知识“点”,形成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最高级即顶层知识“点”。
2.主题式慕课精细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程实际进展过程,将学生进行分组,采用自行选题和给定议题结合的方式,以组为单位,通过组内课下调研、内容讨论、构建知识“点”共识,课上组间讨论并做主题演讲,以问辩方式进行。如在学习中讨论了连翼布局无人机设计概念、气动优缺点、国内技术研究现状,并根据参考文献,结合课程中空气动力学、航空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得到了连翼设计时的技术参数:性能参数、设计参数、学科知识点等。
3.提高参与度的教学与实践结合的精细化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适时结合学生的课外竞赛,如“挑战杯”、“航空航天锦标赛”等赛事,结合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的具体情况,优选部分学生组成不同无人机制作小组,以学校“飞行器创新实验室”为依托,形成趣味性、知识性的无人机制作和实践项目,并带动其他学生主动接触,结合无人机系统理论课程,对一些富有创新性的项目,实现初步研究和实践,有效提高了参与度,这也是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可进行延伸的原因之一。
四、结论
从无人机系统导论课程现存的问题出发,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采用精细化的教学方式,力争对无人机系统涉及的重要知识内容,提纲挈领,形成对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精细化,分别从学科体系、学科内容、重点内容等三个方面对内容的精细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从学科融合、主题式慕课、教学与实践结合等三个方向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得到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钰琪,邱慧贤.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2015,(6):66-72.[2]白亚磊,顾蕴松.美国陆军无人机系统概述[J].飞航导弹,2011,(8):54-58.[3]郭正,王鹏,陈清阳,等,译.无人机系统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4]王晓璐,代君,刘战合,赵辉.引导式教学方法在空气动力学课程上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6(23):170-171.[5]沈林成,朱华勇.多无人机自主协同控制理论与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6]祝小平,周洲译.无人机协同路径规划[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7]李传荣.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8]栗中华,陈艳,张鹏,等.面向航空教育认证标准的实践课程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146-149.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
大新县民族高级中学
冯万东
(***)[摘 要]:2012年我市各县高中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借鉴其他老师的先进教学实践,浅谈新课改下几点体会。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历史情境教学
2012年我市各县高中部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改的能否成功。历史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生学习方法改进的前提,是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服务的。教法改进只是手段,学法的改进才是目的。通过一个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其他教师所上的优质课,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教材包括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而教科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生也最容易从中获取历史信息。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指出,学生学习历史是一个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中所引用的图片和文字不尽相同,教师可以适当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或文字史料充实课题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学生通过教师展现的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论丛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我市各县高中部使用的人民版历史教科书里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有历史场景、历史文物、历史人物的照片和绘画等作品,这些图片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的相关内容,是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同时图片资料是历史教
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科书对一些图片缺乏必要的解释,如果教师不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引导,学生也只是就图片看图片,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图片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好这些图片,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人民版必修一《美苏争锋》这课中有《正在建造中的柏林墙(1961)》、《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军准备从海滩撤离越南》三张照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再展示更多相关的图片,进行必要的描述和解释后,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图片结合教科书相关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如通过观看以上一组图片,你能看出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呈现出什么特点?古巴导弹事件的结局反映了什么?冷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哪些?其中补充的图片有《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朝鲜和越南战争等,教师可稍作介绍。但教师通过图片设问时应具体明确,最好不要含含糊糊,空泛提问,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回答。像“从图片中你能获得哪些有关冷战国际关系的历史信息?”这样一问,就把问题的时序限定在了冷战的范围内,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晰地在所限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此外,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某些见解,比如说美苏冷战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当今国际热点问题中,哪些与“冷战”有关?这些问题的提出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及对问题本身认识。
在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导入新课时,笔者拿出一副收获“渔猎画像砖”的拓片,并对此拓片进行以下简单的描述:此砖为画像砖中一幅著名的作品。图案的上部为“弋射图”,在岸边的大树下,有两人正张弓射猎(弩机上的弹丸后附带有绳,可将猎物或射空的弹丸加以回收,故称为“弋射”),空中有成群的飞禽,塘中有浮出水面的鱼儿和盛开的莲荷。图案的下部为“收获图”,图中五人正在挥镰割谷,右侧一人手提食篮,肩荷谷草。整个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再现了东汉时期成都平原一带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情景。同时教师请学生看教科书第4页和第5页《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神农》以及《东华牛耕画像》。学生在看图的时候,教师介绍什么是画像砖、画像石,它们的功用是什么等,丰富同学们的认识。这样导入新课,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去探究相关内容。
二、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复现历史环境和氛围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趣,培
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图片、视频和史料中展开讨论与探究,达到思维的升华,是实践新课改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
历史情境的创设有多种途径,如通过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影像片段、音乐、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以下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
2013年3月,我校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课,赵新芳老师在讲授必修二专题四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采用多种途径创设历史情境,达到了非常好教学效果。例如在导入新课时,赵老师播放了一段川话版茅盾《子夜》的录音,其内容如下: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茅盾《子夜》
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出这段文字,并让学生在听语音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从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此种方式导入新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积极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伍老师通过创设一个虚拟人物“小新”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同学们感受到这哪是小新,明明就是自己,通过“小新”的一系列活动,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还非常注重结合本校的实际,通过展示石室中学校门的照片和民国初年石室中学部分教职员的合影来探究近代以来居室建筑的演进和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使学生完全的融入到历史变迁之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过程。
三、强调交流与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应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方面能促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还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交流的能力,更好的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
历史课堂教学不应该知识教师讲授的过程,还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将学生分成几个
小组展开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学生间的交往的机会。思维的碰撞,相互的启发,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发挥团队合作能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以面是本人一个教学案例。
在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的手工业经济》这节课上,本人首先展示了《奥运会地铁支线中青花瓷风格的车站》、《奥运会颁奖礼服中青花瓷元素》,并介绍美到惊艳的奥运会颁奖礼服是平均年龄在68岁以上的苏州老绣娘用快要失传的宫廷绣法绣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手工业的魅力。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外,笔者通过中国古代手工业博物馆的形式,将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三个展厅来讲授,即纺织厅、冶金厅和陶瓷厅,同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他们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全班同学介绍。在讲解之前,教师布置了以下几个探究任务:第一个小组的任务是从生产原料的变化、发展概况、纺织品的使用人群的变化三个方面向全班同学们介绍古代中国纺织业的发展过程。第二小组的任务是从冶铜业和冶铁业两个大的方面介绍古代中国攻金之工——冶炼业的发展历程。其中在冶铜业的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的角度进行探究;冶铁业的方面需要从时间上和燃料变化、供风技术的革新等方面考虑。第三小组的任务是从制陶业和制瓷业两个大的方面介绍古代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历程。第四小组的任务是根据前三个小组同学的介绍,总结出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小组的讨论,对其进行引导。在各小组讲解介绍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展厅中的古代手工业的成就予以配合。最后教师对第四小组总结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做相应的补充。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主动进行讨论与探究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助合作的意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广大教师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改中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方式,更好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努力使自己成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开拓者。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广西桂林全州县城关完小 马祖斌
【提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省实验区逐步推进,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这时,很有必要去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去适应新课程,因此我认为在这几方面应做出调整。
【关键词】:自身素质、角色转化、教学方法。
一、新课程标准课程下下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改革,美术教师没有一定的美术素养怎么能进入课程,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这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来组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上美术课,老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一味的去临摹。但在如今的新课程下能行吗?这不是误人子第吗?所以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来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发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把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美术新课程中要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采用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二.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
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是这种角色在课堂中往往很多教师难以做到,那究竟怎么转换呢?
1.转换班级授课制中教师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我在讲授到《帮小鸟找家》一课时,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
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碰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布满自信。
三、改变美术教学方法
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终生。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世纪,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节奏。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熟悉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美丽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拟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熟悉绘感知画过程,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也可展示几种可行或可试的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拟、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尝试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这种方法,其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
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在讲授《漂亮的热带鱼》、《树叶贴画》中,让学生根据制作图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尝试,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在此值得注重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爱好,使其具有挑战性;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漫画中让学生有多个作业选择,分别是:(1)根据生活中的趣事画一张漫画;(2)为理想中的自己画一张漫画;(3)为喜爱的卡通动物或者人物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并且临摹一张。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
4、由传统美术技能教学,倾向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智、能结合。怎样结合呢?
一、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传统的美术教育对此还重视的不够。
二、要引起学生的重视。美术课虽非主科,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综合素质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对学生未来的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让美术新课程真正能够体现课程的“新”,成为一名研究性的美术教师,就凭认真上好课,研究教材等是远远不够的。应总结每一节课所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与同组的教师进行诚恳的交谈,讨论课堂中细节问题,订出一个解决的方案;在网上查阅有关的材料等手段来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3.《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4.《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5.《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6.《美术教材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第四篇: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散文写作教学探索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散文写作教学探索
现代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代散文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收录的名篇名作竟达40%。语文教材中的作文目录,属于散文习作的约占80%。但散文的教与学问题很多,初中生课外散文阅读质量令人担忧,散文写作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在新课标背景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指导下,结合散文教学实践,运用调查法、比较法、文献综述法等对初中散文写作教学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散文写作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并将散文写作教学实践探索的成果不断深化,对提高散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散文写作水平都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引言。提出本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写作教学现状进行综述,提出理论依据和方法。
第二部分对新课标背景下解读散文。包括新课标有关散文的写作要求,语文教材关于散文写作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当今初中散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包括学生问卷中反映的问题,教师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当今初中散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初中散文写作教学问题的因为。
第四部分提出相应的原则和针对性的策略。包括散文的写作流程介绍,散文的写作方法指导,散文的分类别训练,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散文写作动机的培养,散文心理能力的培养,创造性阅读促进写作。
第五部分对初中散文写作教学进行实践探索。内容包括寻找散文中古代与现代的链接,活跃生命景物的诗意传递,注重散文的思想性和读者意识,以随笔完成散文片断练习。
通过对散文写作教学探究,丰富了学生的生命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反省和选择的能力,表达交流甚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散文写作必将影响到学生成长和精神面貌,甚至影响到本民族语言,整个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美术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探索
摘要
教育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这对于充分认识农村学校美术自身发展的特殊 规律,探索农村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 创境激趣 实践 评价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美术课过于注重于美术专业性质,偏重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滋润,更谈不上“以学生 发展 为本”,割裂了美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类现实社会 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做为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师,在近些年的美术课改实践过程当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能愉快、有效地接受美术教育,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熏陶教育。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实际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
一、自学释疑,提倡自主探究。
自学释疑是调节教学的基础环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则是这一环节的关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节教学所倡导的“教会学生自学,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与其相一致的在教学中,学生从生疑到释疑,从质疑到解疑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一)、创境激趣,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良好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愿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各类问题予以充分的肯定因为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动力源。学生的自学探究可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形式。
如:我在设计七年级《戏曲美术》一课时,就事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去搜集一些有关脸谱的资料。有的同学在字典里找到关于脸谱的名词解释;有的学生在课外书中了解到戏曲在中华民族的渊源;有的学生穿了有戏曲人物的衣服;还有的学生从网络下载了许多有关不同类戏曲人物的图片介绍。通过他们的自学、查找与搜集的过程,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把学
生的理解和体会逐步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帮扶释难,不仅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自学能力,还帮助学生有了一个知识和情感的基础交流,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实践证明,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释疑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会”和“会学”的好办法。
(二)自学探究、引导发现。
针对中学生独立追求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中常常会留给学生充分观察和 分析 事物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并发现其中的特点、规律等。如在《明暗与立体的表现》一课中,我先放映了一段光影效果比较明显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以及一些素描作品,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进而引导他们说出影片和素描作品的不同表现方法和相同之处,学生会发现这些都是光对物体产生作用的效果。又如:在我设计的校本课程《几何纹样具象造型》一课的教学中,从很多同学都玩过的拼图导入,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玩过什么样的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增强价值观。这时教师在适时的传授一些基本的技法知识,这样通过自己“观察、比较、发现”后学到的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成果的一个小结,又是为后面的教学作了一个理论铺垫。
二、训练操作,加强动手实践。
训练操作是调节教学的重点环节、中心环节。训练操作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实践”。通过实践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
(一)、创设愉悦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始终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敢于冒险。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目的任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人到教材的讲授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探究与尝试
课前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愉悦的学习状态下,把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后,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基本的造型要素与学习方法,这样不但学生学得投入,而且也不容易忘记。如我在讲授《生活中的线》一课时我说:“同学们,你们都参加过体育活动吗?你所熟悉的体育活动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举不胜举,我又说:“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项?你还会熟练的做一遍吗?”学生说:“会,”“走”„„在操场上的一切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后再在课堂里让同学们描述有那些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黑板上画出概括情景,引导学生是用什么样的线能表现情景,总结自然界中代表性的线,这样完成这节课的作业会很轻松。这种探究与尝试的过程是学生群体与个体思维的交互发展,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性,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大胆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非常强烈,但到了高年级,表现欲望至少减半,初三的学生表现欲望更少。什么原因呢?据我了解,许多学生都因为他们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自由发挥的空间几乎被完全占据,这样一来,他们哪还有激情,哪还有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游戏、比赛、表演、编故事,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自己动手与同学帮忙相结合,自己动手与教师参与相结合,让多变的学习方式,来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年级欣赏课《西方绘画中的色彩》,以及我设计的校本课程《几何纹样具象造型》一课的教学中,分组学习提问,评选优胜小组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上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么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征;步骤不但可以这样,还可以那样;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易拉罐的世界》一课中,教材中用易拉罐做,学生可以用各种材料制作,有玉米杆、竹子、泡沫、还有废旧纸盒、旧挂历纸等。通过合适的连接或插结方法制成,效果也很好,而且别有一番地方风味,很有特色。
三、反馈矫正,注重交流评价
反馈矫正是调节教学的关键环节。调节教学重在调节,要求课堂及时反馈矫正,努力克服学生的 学习负积累,优化高效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在运行反馈矫正这一环节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向交流、自主评价。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过程。
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手段。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情感体验、交流个人见解、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敏锐的洞察学情,对教学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二)、调节改进,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既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也是学习过程的落脚点。学会自主评价就是学会学习。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因此评价是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愿望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而学生也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自主评价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欣赏自我,从而形成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驱动力。
课程改革纲要标举“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 发展 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就应当选择相宜、多样的评价方法。因此我对学生作业的评价采取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学生的自评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评自己通过本次作业,理解了哪些知识,以及知识点能否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学生的互评主要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方面去评价,要求学生在互评时用:理解,基本理解的词语去评价。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作业的创新方面去评价,用:有想法、有个性、有新意等词语去评价。最后三种评价综合起来,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学生虽不成熟或不周密却经过自己大胆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宜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热忱期待而挥洒自己探索求真的激情。
四、延伸迁移,拓展实践空间
延伸迁移是调节教学的发展环节。延伸是知识的拓展,迁移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灵活运用。教育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将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等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使学生受到不间断的 艺术 熏陶,让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欲望。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材于课外”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教师要努力把美术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向生活实践“迁移”。可指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室、互联网来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积累,增长学生的见识。“迁移延伸,开拓时空”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校内与校外的界限,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好美术、用好美术成为可能。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美术潜能,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学生,他们都具有这种天赋。在同一片蓝天下,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享受美术教育的权利。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则应该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材料、手段进行造型表现,同样属于美术范畴。这对于充分认识美术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