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指南》背景下开展“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探索
在《指南》背景下开展“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探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定位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为我们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根据市教研室教研活动安排,在全市开展“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研究”。为探索教学游戏化,教育多元化,把游戏融入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院在《指南》背景下开展了“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幼儿一日生活做到游戏化
目前,幼儿的游戏活动有多种形式,如: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娱乐游戏、民间游戏、音乐游戏等等。因此,我们将游戏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设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以保教结合,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锻炼幼儿的体格为宗旨,提高幼儿一日活动质量。
1.晨间活动游戏化、自主化。晨间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基础。我院一贯重视幼儿晨间锻炼活动的开展,在室外操场上设置了大型的体育运动区域,提供了具有多种功能的体育器械(滑轮、平衡车、跳绳、跨栏、飞盘、沙包、毽子、拉力器、平衡木和各种球类)等30多种,按大、中、小年级分室内区角活动和室外体育锻炼活动进行。在室外,幼儿除了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各种体育器械进行锻炼外,还有老师集体组织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
2.区域活动游戏化。区域游戏是幼儿在活动区域中所进行的可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自主操作和学习的一种特定活动。我院始终重视区域活动开展与探索,要求每个班级根据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创设不少于五个种类的区域角:有阅读吧、建构区、手工区、娃娃超市、益智区、自然角、表演区等等,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所喜爱的各种活动进行游戏。
3.户外活动游戏化、常规化。通过开展“有质量的户外两小时”活动,我院结合实际,始终将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活动始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本园幼儿的特点,精心组织,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效果明显的户外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4.课间过渡环节游戏化。在一日活动中,我们对各种教育活动既注意活动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又注意活动性质上的动静搭配,让不同类别的活动交替进行。
5.生活游戏化。幼儿在院的生活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方面,为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我院将幼儿的餐前洗手、起床穿衣、穿鞋,饮水等生活方面编成幼儿喜欢的歌谣形式,帮助幼儿掌握其方法。
总之,幼儿在院一日生活中有效开展游戏化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更重要地是促进了幼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我们将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的一日活动更加生动、活泼,让孩子们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游戏世界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教育教学活动游戏化
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以往,我们单纯的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存在着只重视室内教学,忽视幼儿的独立性活动,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幼儿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用集体教学形式和注入式教学方法,重视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以幼儿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等倾向。针对上述问题,我院“游戏化教学”在《指南》背景下的实践中提出了“游戏活动整合化”“主题学习游戏化”“目标达成个体化”的行动研究项目。我们对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和环境进行合理的配置,将新课程中的“游戏”、“生活”、“运动”、“学习”等教育活动在游戏课程中有机结合,将游戏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游戏和教学完美的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集体教学游戏化是指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渗透游戏性,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寓教育于游戏中,较好地实现目标,使幼儿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中有效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极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从中获得了认知经验。
(二)非游戏活动游戏化。非游戏活动是由教师设计、加入游戏活动的因素(操作、动机与体验、人际关系、外部条件等)使之游戏化,如何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我们进行了初浅的尝试:1.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游戏化上要注意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2.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①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②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③以“做做玩玩”手工活动的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手工制品,再将这些作品投放到相关的区角中,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或区域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课程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种策略。
总之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幼儿―是环境与材料主动的建构者;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环境与材料的创设者。教学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多样化探索、多途径生成活动中进行发现、想象、表现和表达,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直接的经验和情绪行为的满足,在已知的经验上获得新的认知,从而感受学习的快乐及与人交往、合作的乐趣。
以上是我院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为了进一步推动游戏化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广泛使用,我们将继续进一步加强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让我们的教育活动从幼儿游戏中来,到幼儿游戏中去,让我们的课程研究适宜幼儿的发展需求,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和谐地发展。
第二篇:《指南》背景下课程游戏化专题培训心得
《指南》背景下课程游戏化专题培训
心得
《指南》背景下课程游戏化专题培训心得
6月6日,我有幸参加市教育局举行的《指南》背景下游戏化主题培训活动,在启动仪式中每位领导的重要讲话,让我感受到课程游戏化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次有意义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苏州幼师孟校长给我们带来的《优化实习场活动,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中关于“幼儿园实习场”的专题讲座。她提出了幼儿在园要有一定的游戏体验,高质量的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所谓实习场,就是让幼儿在拟真的环境中操作、体验和创造,从而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利用所创设的拟真环境来引导幼儿探究性、尝试性甚至创造性的学习,引导幼儿合作学习、共同学习,引导幼儿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对我班现在开展的区域游戏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做整体游戏的设计师。
根据幼儿健康、社会性、认知、语言、艺术等方面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为孩子创设了科学探索区、美工区、语言区、益智区、阅读区、音乐表演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本着合理布局便于流动的原则,根据活动室的特点,将阅读区、美工区等区域设为固定区,其余设为活动区。在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方面,我认识到区域游戏必须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
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区域游戏前材料的投放。
首先,在区域材料投放上,以满足并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为原则,合理利用空间和大量丰富的材料,开放性地创设区域游戏的环境和投放材料,可以使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游戏内容。在幼儿园区域游戏创设中老师、幼儿、家长都应该是游戏材料的支持者,大家一起收集材料、一起制作。要让家长了解班级区域游戏的内容,如果能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会很有利于区域游戏的开展。区域游戏创设中还要去深入了解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最近关注的是什么、当前社会在孩子们中间流行的是什么、思考什么内容能给孩子带来发展、有什么发展与提高等等,然后创设出孩子喜欢并有意义的区域游戏环境,做到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
其次,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
个体差异未能达成目标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其放在区角游戏中作为一个补充。因为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是最放松的,没有达成目标的压力,可以反复的尝试、操作。如我们的手工活动中,在老师的带领下折出的东西往往是单一的,特别是动手能力差一点的孩子不能及时完成作品。我们可以在美术活动后,将游戏材料投放于美工区,让孩子们饭后、离园时间进行反复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将幼儿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感兴趣的并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内容投放于相应的区域中。
最后,材料还必须可操作性。幼儿是好动的,我尽量为幼儿提供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游戏材料,而不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品。我在班级中开辟了图书角,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图书和纸张画笔,请幼儿看看讲讲,也可将自己听到的故事制作成连环画,幼儿可以用它排一排图片顺序,猜一猜故事内容,相互讲讲故事中的情节,这样一来,幼儿能积极
地投入到游戏中。
第三篇:《指南》背景下课程游戏化学习心得(张)
《指南》背景下课程游戏化学习心得
张明霞
2015年9月21日,缪园长组织我们开展了《指南》背景下课程游戏化培训。我们每个聆听者不难听出局领导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视,缪园长提出幼儿在园要有一定的游戏体验,高质量的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要做好课程游戏化的状态跟目前我们带班的现实有什么样的不同呢?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呢?
一、丰富生活环节增加孩子的游戏体验
在幼儿园生活中一个环节与另外一个环节衔接的时候我们有时也进行一些小游戏,如:手指游戏、小儿歌什么的,我们可以丰富此时的转换环节,如:语言、歌谣、节奏、手指游戏等。在点名环节,教师可以加一些游戏环节,而不是简单的点名。如加入一些情感游戏,孩子们在环节中就会有一定的情感体验。相信教育出来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二、让主题活动真正的落实在孩子生活中
在拟真的环境中,操作、体验、创造,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来引导幼儿的探究性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导孩子关注未来、生活,给孩子实践机会,自己发现着自己做事着。它的特点是孩子在活动中就是做事,老师就是观察,而不是去指导什么的,就是一种“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同!”的状态。在活动中老师的观念进行演变、留意生活、关注经验、关注实践。为了让实习场真正的发挥作用,幼儿要全程参与,活动开展更从容,做事经验才会更丰富;生活事件回归原点,让幼儿感受更真实;幼儿与材料充分的互动,让活动与日常游戏的融合;情境富有挑战性,让活动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与教学活动整合,让一日活动更流畅。充分的开展和落实真实性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学习探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分清区域游戏与自主游戏的不同
成人眼中的游戏和孩子眼中的游戏是不一样的,孩子的游戏的价值不仅仅是享乐的价值,它还有发展的价值:身体动作、社会、情感等。在每一次的幼儿游戏活动,教师要考虑孩子表现的游戏价值有哪些!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分清区域游戏和自主游戏的不同。自主游戏是自主性高、自发性强,能自我的控
制游戏进程、规则、材料自选。区域游戏是以区域的空间布局开展的自主游戏,有一种自由性质。在游戏的时候我们要真正的走进幼儿,进而观察到孩子的状态。
四、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的游戏让孩子真正的喜欢和体验
在日常的幼儿教学活动中,老师往往选择孩子们喜欢的生活经验进行添置在我们的环节游戏,可是不要刻意的为了游戏而游戏,不要打着游戏的名义进行游戏后的小任务。我们要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逻辑。在活动过程中药应用好假想策略(体验的真实与想象的丰满)和竞争策略(重过程轻结果,合作大于竞争)。
直面现实,我们会努力的让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充满游戏的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游戏情感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游戏策略,开展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有条件的进行区域活动。幼儿在园的游戏体验真的值得我们关注,让我们努力给孩子们一个自主、快乐、成长、丰富体验的童年回忆。
2015.9.21
第四篇: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
——幼儿园环境与课程建设的设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而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入教学活动、日常活动中积极探索、主动活动、思维活跃。因此,在幼儿园适时、合理地开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游戏既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关注课程的游戏性,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获得经验提升,在潜移默化中成长。
“课程游戏化”建设应当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拓展可利用的空间,创设丰富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我园结合游戏空间拓展展开了“课程游戏化”环境的创设探究。因此,把游戏融汇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机会,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我们单纯的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存在着只重视室内教学(集体教学),而忽视幼儿的独立性活动;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幼儿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用集体教学形式和注入式教学方法;重视以教师为指导,而忽视了以幼儿为主体作用等倾向。
在接下来的暑假时间里,我们将开展课程游戏化的培训、研究,结合主题、各年龄段幼儿特征,并结合农村当地的现有资源,创设社适合幼儿的班级、区域环境。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创设环境就是为吸引幼儿自觉、自愿、愉快、自由地参与到游戏中。游戏环境必须适宜幼儿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园在环境创设上,重点强调智慧性,开发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环境,能够使幼儿积极投入到游戏环境中,在与环境充分互动的同时,学会观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开放性的室外环境创设
开放性的环境,即是遵循幼儿活动的需要,以幼儿的意愿创设环境,并随时可以变化。幼儿在活动中可以自由选择、取放游戏材料。同时,游戏中的人际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动的。
1、以幼儿为本的户外体育活动环境创设
我园地处农村,户外场地面积也有限。因此,我们将把楼顶进行改造,加固四边的围栏,铺设软质地面,以增加幼儿的户外活动场地。我们将投放废旧的轮胎、各种造型的木头、绳子等等。这些材料虽然比较简单、通俗常见,却很富有挑战,蕴含着更多想象的空间,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
2、与区域活动相结合的公共环境创设
我们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更喜欢将自己包围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我们因地制宜的把走廊布置成创意美工区。我们将投放各种各样的纸,不同材质的绳子、废旧的鞋盒、颜料、剪刀、乳胶等,孩子们既可以在独处中涂涂画画、剪剪贴贴,又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把鞋盒黏好垒高,搭建高楼;既可以用绳子编织美丽的工艺品,又可以用彩纸折叠······
二、室内主题环境创设
活动室是幼儿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室内环境的布置都要遵循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以幼儿的眼光、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有目的地给幼儿提供自由选择与自主创新的空间。
我们将重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性,我们的活动室较小;因此,在创设时要因地制宜;活动区和墙面的布置与主题活动相联系,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与幼儿的兴趣相联系,让幼儿在与环境的对话中促进其健康和谐发展。
我们将通过户外环境创设和室内主题环境改造,结合地域特点,把环境创设作为课程构建的因素之一,真正打造适宜我园发展的课程游戏化。
摘自《早期教育》
第五篇:谈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回顾我们所进行的探索研究历程,如果按游戏在教学中的成分及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辅助期,在这一阶段,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
第二阶段为组合期。在这一阶段,教育目标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阶段游戏仍然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次数仍然由教师统一安排。
第三阶段为融合期。这一阶段游戏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 教师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
第四阶段为整合期。这一阶段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还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
我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7”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制游戏时,我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二、灵活指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
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我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 幼儿的游戏为准则。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我主要以观察为主,并与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我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幼儿的游戏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份,主要包括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份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仅构成了游戏的前提条件,而且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见,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想像、思维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儿在以“秋天的颜色”为主题的教学游戏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能从山林、湖水联想到大海,从小草、枫叶、菊花联想到松树,进而仿编诗歌。因此,我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份,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份,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像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份,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