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创造性游戏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创造性游戏实践与探索
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蔡爱卿
吴晓青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更强调整体观,强调幼儿教育整体观就是对幼儿教育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而幼儿教育的整合,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目前,我们更多的是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努力整合多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或方法,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整体影响力,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创造性游戏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将创造性游戏与网络式主题、领域、区域等课程模式进行有效地整合,体现了课程注重选择、贴近生活、关注过程、有效整合的主要特点,凸显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宗旨。其实践的过程是对已有的游戏课程再创造与再构建的过程,它不仅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全方位的系统调整和接纳,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
一、尝试与探索:
1、创造性游戏与网络式主题活动的整合(1)角色游戏与网络式主题活动的整合
传统的角色游戏活动情节往往由于幼儿知识经验的不足而无法延伸,幼儿游戏兴趣无法保持而游离于游戏之外,这种方式限制了游戏情节的深入,阻碍幼儿交往的范围。我们把角色游戏的内容与网络式主题活动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进行灵活地运用、迁移,游戏情节不断地得到延伸,幼儿的游戏水平逐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在网络式主题活动“真好吃”的活动中,幼儿进行“食物大搜索”、食品调查等探究过程,经历了到商场买卖的活动以及商店各类食品的归类摆放等相关的经验之后,教师及时捕捉幼儿对糖果的兴趣点,建议在角色区开设“糖果屋”的游戏,并与幼儿共同协商、创设环境、准备材料,游戏主题“糖果屋”自然产生了。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能大方地与同伴交流自己已有的经验,并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教师提供的材料、环境的创设进行改变,实现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棒棒糖”生意比较好,这个柜台应该摆在外面,有的认为只卖糖太少了,应该再增设卖饼干,于是“饼干屋”也产生了。角色游戏的情节就这样随着幼儿丰富的经验不断运用、深入。幼儿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在游戏中大胆想象,在这个思考与想象的过程中幼儿不由自主地将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又如“我爱北京”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发现孩子 们欣赏了许多有关北京著名建筑物的图片之后,对参观游览祖国美丽风景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贝贝旅行社”。在网络式主题背景下,孩子们的游戏内容不再是单
一、零散的,而是丰富的、深入的,游戏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的丰富、有意义。
(2)结构游戏与网络式主题的整合
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想法,搭建的灵感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经验的积累,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越多,游戏的内容就越丰富,参与游戏的热情也就更高。以往的游戏内容较为单一,且大多是教师预设的,幼儿在游戏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为此孩子对老师预设的游戏主题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活动中就容易脱离主题,也会因为无法完成建构而对游戏失去兴趣。在“服装城”的建构活动中,我们将游戏的内容与网络式主题活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幼儿在对服装的来源、色彩、制作等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便对开“服装店”、“服装城”感兴趣,于是网络主题内容又生成参观服装店、服装城,幼儿对“服装店”、“服装城”的建筑特点及布局有细致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之后,建构游戏“服装店”、“服装城”的游戏产生了,幼儿自然地融入到游戏氛围之中,参与游戏的热情十分高涨,主题伴随游戏的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内容,而游戏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不断深入。在这样的课程模式中,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体现,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表现力等多种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2、创造性游戏与区域活动的整合
创造性游戏与区域的整合可以说区域活动为游戏环境的创设、材料的补充与情节的拓展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更多的是自主地与材料互动,它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同时也是创造性游戏活动情节的拓展。在角色游戏“医院”的活动中,教师为了深化游戏情节,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医院的功能,体验医生的职责及其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为幼儿创设了与角色游戏相适应的活动区:(1)美工区:①提供油画棒、图画纸,引导幼儿设计医院各部门的标记牌。②提供腊光纸、即时贴、小棒、海绵、棉花等,引导幼儿自制西药药丸、中草药、针剂、棉签等;(2)语言区:①提供医院的看病流程图,让幼儿按看病的顺序排列流程图,并向同伴进行讲述。②提供有关医生如何给病人看病的VCD,让幼儿交流进一步明确医生的职责;(3)操作区:提供各种药品盒,引导幼儿按类或按宽窄、长短、大小顺序摆放药品盒,促进幼儿数形概念的发展。从以上例子可以发现,在活动区中幼儿不仅获得多层面的发展,同时为游戏开展自制材料,创设环 境,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细化看病的流程,为游戏情节的拓展提供基础保障。反之,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补充。
3、创造性游戏与领域活动的整合
一般而言,领域活动较多是依据各领域本身的特殊性设计教育活动,其结构化程度较高。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尝试将创造性游戏与领域活动进行密切整合,在角色游戏“贝贝旅行社”活动中,教师发现扮演“导游”的幼儿对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景点不了解,无法为“游客”介绍各景点的名称和主要特点,无法较好地完成“导游”这一角色任务。因此教师便结合领域活动《国外的著名风景》《美丽的香港》《宝岛台湾》,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白金汉宫、巴黎铁塔、凯旋门等国际著名建筑物,熟悉香港、澳门、台湾的美丽风景,幼儿不仅丰富了有关外国风景名胜的知识经验,还为“国际游”这一角色游戏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又如在开展角色游戏“服装加工厂”活动中,由于幼儿对衣服制作步骤不了解,教师通过语言活动《穿衣要整齐》、《爱惜衣服》;音乐活动《做衣裳》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制作衣服的基本步骤,“服装加工厂”的游戏内容逐渐深入和丰富。通过尝试,我们发现,游戏与领域活动是可以互相促进的,互相补充。
4、创造性游戏之间的整合
在创造性游戏中,建筑游戏同角色游戏的关系最密切。在角色游戏“娃娃家”、“公共汽车”、“幼儿园”活动中,为了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游戏前教师会先引导幼儿用几把椅子拼成一辆“公共汽车”、用积木围成“娃娃家”等,利用建构布置场景,然后再进行角色游戏。而建筑游戏在建成某一物体或场景后,也常常加入角色和情节,发展成为角色游戏。这个转化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游戏的完整性。如幼儿在完成了大型“游乐场”的建构以后,就开始参观游赏,门口设售票处,里面有导游,娓娓地介绍娱乐设施,带领游客各处参观。又如在角色游戏“服装城”活动中,教师事先引导幼儿一起动手利用各种建构材料搭建了一座“服装城”,“服装城”里由许多的服装店,每间服装店还搭建一些货柜架,可供角色游戏中“服装店”的服务员摆放各种款式的服装并进行销售活动。另外,为了角色游戏情节的需要,孩子们还建议在“服装城”里搭建一个T型舞台,专门为“服装城”的老板搞服装促销活动所举办的时尚动感的“服装秀”而准备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又重新转入了建筑表演T台的活动,T台建好之后又转入表演游戏“服装秀”的活动。总之,创造性游戏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转换、互相补充、互相延伸的关系,这样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游戏的兴趣,而且促进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使孩子身心各方面得到 了极大的满足。
二、收获与反思:
1、幼儿的发展
(1)持续地点燃幼儿游戏的兴趣
在创造性游戏中,一个游戏主题的产生比较容易,但如何在一段时间里稳定游戏的主题,使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这很大程度上要看游戏是否有发展。一个新的游戏主题确实能引起孩子的新鲜感,并激发孩子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个主题如果不加以巩固和发展,始终停留在某一个高度上,那么,新主题也会变成老主题,而整个游戏也会因为缺乏新意而停滞不前。在角色游戏“贝贝旅行社”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国内游”的主题开展几次后,参加的“游客”越来越少了,因此,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在网络式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中,进一步获得有关白金汉宫、巴黎铁塔、凯旋门等有关外国风景名胜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生成了“国际游”的角色游戏主题,从而再次激起幼儿新的游戏的欲望,持续点燃幼儿游戏的兴趣。
(2)提高了幼儿运用、迁移知识经验的能力
幼儿在其它课程获得的各种相关经验能否进一步得到运用,并在实践中产生新问题,创造性游戏课程使这些经验的运用和迁移成为最大的可能。在“美丽的服装”的网络主题活动中,幼儿对服装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服装的各种不同款式、不同质地以及了解了制作衣服的程序等,但这些内容还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于是就自己生成了更能贴近他们的生活的角色游戏“小不点童装店”,幼儿在这一游戏中对服装的买和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再由“小不点童装店”引出的“小不点童装厂”,在游戏中幼儿自主协商,设置了“裁剪部”、“设计部”、“加工部”、“质检部”和“销售部”五个部门,每个部门分工细致,幼儿在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职责清楚,并有丰富的经验交流互动,幼儿能将在其他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很自然的运用和迁移到角色游戏中,幼儿运用经验的机会和能力显著提高。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课程里面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使创造性游戏的内容更加的广泛、深入,让孩子运用、迁移知识经验的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提高。
(3)发展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的想象力丰富,他们毫无顾忌、毫无束缚。当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时,他们的创造力也将在爆发之间。而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凭空的,他们会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而萌发想象,又随着经验的运用和迁移而展开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幼儿便有了创 造的欲望,而从想象到创造的这一过程便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得以更多的满足和实现,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丰富也更开放了。现在,我们经常利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制的玩具进行游戏,改变以往游戏材料的准备教师一手包办的现象,为幼儿提供更度想象、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常与幼儿一起寻找游戏所缺少的材料,或想象替代品,或引导幼儿自创游戏材料;由于幼儿在各课程领域活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经验,他们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会随着经验的运用和转换而展开想象,发挥创造。
(4)提高幼儿合作交往的能力
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够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幼儿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而在以往的游戏中,幼儿之间交往的密度小,大部分幼儿处于“平行游戏”,不善于与同伴交流,不懂得要如何与同伴协商合作。在这样的课程模式中,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丰富语言,丰富的游戏材料之后,创造性游戏的开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与同伴大胆交流、交往,使他们能文明、友好协商活动,分享合作的成果,从而不断提高幼儿交往的能力
(5)提高幼儿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游戏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使幼儿将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的目光投向探究性主题活动,从更宽泛的领域,更趋于完整的空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建构游戏“动物园”中,幼儿选择自己喜欢而熟悉的动物开展建构活动。游戏中幼儿出现对动物外形细部了解不清楚等经验的缺失,于是生成了回应幼儿游戏经验需求的主题探究活动“有趣的动物”,师幼收集相关动物的资料,通过参观、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获取表象经验,再运用这些经验,用绘画的形式设计,用建构材料和纸工材料表征。随着建构经验的逐渐丰富,幼儿有了“建动物的家”的需求,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动物的生活习性绕有兴致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和交流,使幼儿原始的朦胧的经验,在借助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幼儿自身体验和积累的基础上,转化为清晰的正确的经验。将幼儿所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转化为游戏行为。在这期间,游戏伴随主题活动的探究逐层深入,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性、积极性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亦随之发展。
2、教师的转变(1)增强整合意识
通过实践,教师明确了课程整合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在整合过程中,教师淡化学科 界限,学会有机整合教育目标、内容、手段等,初步懂得把各领域的教育要求和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等活动经验浑然一体地融合于一日活动之中,具备游戏与主题活动、领域教学、区域活动等课程的整合能力,改变了游戏组织形式单
一、内容单
一、手段单
一、课程模式单一的平行状态;初步架起了游戏与学习活动之间的桥梁。
(2)灵活转变角色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教师中注意到自身角色的转变,注意到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从教师是游戏主题的确定者的角色,到师幼共同商讨、以幼儿确定游戏主题为主的角色转变;从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及环境的创设者的角色,到幼儿参与到游戏材料的准备及自主创设游戏环境的角色的转变。因此,在这种课程模式研究过程中,教师已从领导者的角色逐步转换为兴趣的激发者、活动过程的观察者、交流者的角色。而这种角色的转变是自然的、真实的。
(3)提升观察判断力
在创造性游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课程模式中,教师能够更全面地观察到游戏中幼儿的经验缺失、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和需求,以此来生成适宜的主题内容;学会了发现游戏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其他课程模式中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学会了在多种课程模式中根据幼儿的需要灵活整合。
三、启迪
1、体现教育的整合观
幼儿教育的整合应该是系统的整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整合的是教师的观念,观念的整合是先导,只有充分整合各种相关的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其次是体现了目标的整合,在创造性游戏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的课程模式中,目标的达成是全面的,在确定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我们更着眼于幼儿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三是内容的整合最为直接。我们更多的是发现和挖掘各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中,已经看不到特定领域存在,而是不同领域的内容都围绕一个核心整合在一起;四是形式上与方法上的整合。这样的整合更注重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在《桥》的活动中,从参观桥(主题探究活动)→我见过的桥(领域活动)→我设计的桥(艺术活动)→海沧大桥(建构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体现不同的课程模式不同领域的整合,而细微的整合就体现在每个活动的过程中。五是随着主题的探究,幼儿知识经验的不 断丰富,游戏情节的深入与拓展,幼儿的需求逐步走向社区与家庭各方面的资源,资源整合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得以体现。
2、促进游戏内容的生成与发展
通过“游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幼儿能将在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印象融入游戏中,使得游戏内容深入透彻,丰富多彩。在角色游戏“服装加工厂”的游戏内容来源于主题活动“漂亮的服装”,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探索、收集的信息,在角色游戏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迁移。又如在“服装怎么来”的探究活动内容中,幼儿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了解到了“服装厂”里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流程:先设计图纸、打样板、裁剪、缝合、设计装饰图样、包装等,对制作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幼儿参观服装店时可以很直观地观察裁缝师傅制作衣服的过程,明确了服装工具的使用方法。这些感知经验,以及所收集到的关于“我的衣服”调查表的信息等,为“服装加工厂”游戏内容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反之在“服装加工厂”的游戏中,幼儿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并积极投入游戏当中,游戏内容不断深入,游戏情节不断扩展。从以上的例子可以明显地发现,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所学习的知识,收集的信息、吸收的技能可以为游戏内容的生成与发展打好基础。也就是说网络式主题的活动内容与创造性游戏的内容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3、全面地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游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多方面的整和,从目标的整和方面来看,不仅培养幼儿各种良好的品质,丰富幼儿的知识认知经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在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幼儿彼此之间互相交谈、讨论的机会较多,在这些交往中,他们的知识、情感、经验、愿望表达的需要得到满足,交往能力显著提高。在产生冲突的过程中,由于幼儿有了丰富的认知经验,有了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显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提高。由于在这种课程模式中,目标可以灵活的转换,内容可以有效的整和。因此,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四、思考
进行课题实践研究实际上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具体操作、探索、和运用的过程。进行课程整合的研究意味着挑战、问题、创新、改造和反思、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发现、分析、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然而如何选择与幼儿 年龄相符和的游戏因素?如何选用与教学内容相符和的游戏因素?如何转换游戏与教学之间的课程式,使游戏与教学之间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的融合更加自然等一系列问题,将是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逐一解决的问题。
角色游戏中幼儿交往能力的指导策略
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黄夏珍
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交往,需要与社会融合。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他们与人交往能力,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不仅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幼儿将来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基础。陈鹤琴强调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予幼儿练习、实践的机会,而这种练习的最好机会是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游戏中角色可以包括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周围各种环境。因此,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而且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可见,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定的意义。下面,我与大家共同分享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交往能力指导的点滴体会:
一、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交往语言
交往语言是人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中运用的语言,幼儿学习和运用交往语言是掌握交往技能的重要内容,交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幼儿的交往语言总结归纳为礼貌用语、商量用语、拒绝用语、请求用语、赞美用语等。刚刚开始游戏时,由于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各角色之间很少交往,即是交往了,也是停留在动作交往上。如:娃娃家的妈妈总是一味地给孩子喂饭,哄他入睡,给他洗澡,洗衣服,一系列动作发生后,却没有与其他家庭成员进行语言交往,这样,社会角色之间产生的各种关系也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这时,老师要教他们学会运用一些交往用语,如:礼貌用语、商量用语、拒绝用语、请求用语、赞美用语等。当娃娃家有客人来访时,让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问我可以进来吗”、“打扰了”、“别客气”、“谢谢”等;当有事情需要与别人商量时用商量用语,如:“我们一起玩,好吗?”“你和我一块玩,好吗?”“我能玩儿一下你的玩具吗?”“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当需要邀请别人时使用邀请语:“请你来我们家坐客”;当需要拒绝别人时使用拒绝用语如:“对不起,我不想„„”、“对不起,我不和你玩了”、“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当需要帮助时使用请求用语,如:“请你帮帮我好吗?”。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话题多了,想法多了,交流多了,互不搭理的少了,交往语言的运用,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幼儿彼此之间的交往。
二、游戏的协商中,增加交往能力
在角色游戏中常常出现各种矛盾和纠纷。具体表现在:角色的分配,材料的使用,角色之间的冲突等矛盾,这时,教师主要引导幼儿学习自己解决游戏中的矛盾,从中意识到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考虑别人的意见,加深同伴间的友谊,增加社会交往能力。
1.引导解决角色分配的矛盾。
角色分配的矛盾,在角色游戏中经常可见,往往表现在几个人争着扮演一个角色,特别是一个新的游戏主题一出现,幼儿就争着要扮演其中的主要角色,这时,教师要让他们自己去协商讨论,解决矛盾。在一次医院的游戏中,幼儿对扮演医生这个角色争吵不休,见到此情况,老师就让他们协商解决,这时,有的幼儿就提议,用轮流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谁先当呢?这时又有人说:小宇他爸爸是医生,他比较有经验,我们就让他先来当。幼儿在解决矛盾中,学会了协商,学会了让步,提高了处世和交往能力。
2.引导解决材料使用的矛盾
每次游戏,我们总要投放一些新玩具,这个新玩具,是他们矛盾的另一个焦点,由于大家都想得到新玩具,于是就抢了起来。结果,往往把玩具抢坏了。这时,老师引导他们一起讨论:玩具为什么会坏?玩具坏了大家还能玩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马上认识到:大家都想玩新玩具,要互相谦让,互相协商来解决。不但教孩子学会解决矛盾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交往的技能。
3.引导解决角色交往之间的矛盾
解决角色交往中的矛盾,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它要求矛盾双方同协商,以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学习交往的重要一环。因而,教师要把解决矛盾的机会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如:在一次游戏中,银行的工作人员就是不肯让娃娃家的妈妈领钱,原因是这位妈妈没有存款,可这位妈妈却因为孩子生病住院,确实要钱用,两个人就吵起来了,谁都觉得自己有道理。这时,我就跟娃娃家的妈妈说:“你应该好好地跟 人家商量,告诉他们你的孩子生病了,他们一定会让你领钱的。”这位妈妈就走过去说:“求求你们啦!我们家的孩子生病住院了,还是没钱,他就会死掉的。”银行工作人员想了想,说:“那好吧!你需要多少,我们先借给你,不过你要记得来还。”孩子们在这个协商过程中,体验到病人家属那种着急、痛苦的情绪。学会了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提高了交往的质量。
三、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乐趣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让他们受到交往的乐趣,获得同伴间相互关系帮助的愉悦经验,才会觉得自己需要和别人交往。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可以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与各种角色交往,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交往的乐趣。例如;角色游戏中开展的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主题,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还能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
四、在游戏评价中提高交往合作的水平
游戏评价是促进交往意识,提高交往合作水平的有效手段。游戏后的评价能巩固和强化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为下一次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请大家把游戏中开心的事情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你和谁一起玩了?玩得高兴吗?”“你和好朋友玩了什么?”“你到哪些地方去玩的?他们怎么招待你的?”“你们那里来了哪些客人?”等等,给幼儿更多的机会把自己在分享活动中的交往行为和合作后产生的愉快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对于一些好的做法,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些不合作行为,教师应及时地组织幼儿讨论来强化交往合作意识。
角色游戏是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在游戏中帮助、引导他们形成一定的交往意识,获得初步的交往技能,使他们逐步成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
珍惜角色游戏中幼儿的“想象”瞬间
集美幼儿园
杜雪鹰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幼儿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运用自己的想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但它就像流星一样,一不小心就稍纵即逝。如果你认为想象力是很重要的,那么就要留意孩子在游戏中的点点滴滴,及时的对他们的“奇思妙想”做出反应,珍惜孩子的想象瞬间。
一、倾听幼儿在游戏中的对话,捕捉想象的火花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中国的孩子知识基础扎实,但想象力不足,我们的孩子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事实上想象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并非奇人或伟人所特有,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想象力就是不足呢?其中一个原因是个体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人为束缚”或者“人为疏忽”造成的,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想象瞬间,于是原本想象丰富的孩子变得不会去想象了,所谓“用进废退”,孩子的想象力就在不用中退化了。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正处在最蓬勃发展的时刻,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想象瞬间时刻在迸发,如果老师留意了并用智慧加以引导,孩子就会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尽兴、更自主、更活跃。例如:玩娃娃家,妈妈一摸孩子额头,着急地对爸爸说:“呀!宝宝发烧了,带他到医院打针吧。”结果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又回来了。孩子的想象瞬间在这时即将停止,我走了过去,询问妈妈:“你的孩子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呀?”妈妈说:“太远了,吃药就好了。”我接着说:“太远了你可以做公共汽车去,走,我帮你拦车。”于是我把孩子带到了“汽车上”,并引发了其他孩子让座、看病等行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娃娃家、公共汽车、医院三者之间的幼儿自然的进行了交往,汽车上的乘客问:“你的孩子怎么了?你要让他多喝水,生病就好了……”。
二、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想象的欲望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周围有太多“博学”的成人,很多时候只要孩子问,成人就会赶紧回答,生怕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知道的少,结果孩子习惯得到现成的答案,而懒得去思考,更不用说去想象了。想象力是角色游戏的支柱、灵魂,在游戏中如何去刺激孩子的想象欲望,更好的为角色游戏服务呢?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不用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孩子的行为,不抹杀孩子天真的想法。一次深刻的教训到现在还时刻提醒着我,事情的经过是这样:饮食店的顾客都在买 各种小吃,老板忙着招呼,忽然老板大声喊:“老师,陈飞把包子和春卷全部撕开了。”我一听赶紧走过去,看到面目全非的“包子和春卷”,生气的质问陈飞:“你为什么这样,老师做得辛辛苦苦,都被你弄坏了,不要玩了!”陈飞一脸惊慌的站在一边,看他那可怜样,我有点不忍,气也消了些,问他:“为什么要撕春卷,下次玩什么?”他小声的说:“我想看看里面包什么,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买?”天啊,我冤枉陈飞了,我赶紧蹲下来,对他说:“老师错怪你了,但这些都是我们游戏的材料,是用纸张和皱纸做成的,你撕了就坏了,知道吗?”之后我一直自责自己粗暴的指责,如果我没有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表示道歉,那么陈飞以后在游戏中肯定缩手缩脚,再也不会因好奇心而做出“创举”。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行为,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幼儿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获得更多新奇的知识。
三、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引导合理的想象
在角色游戏中每个幼儿由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想象力发展水平不同,在游戏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想法和玩法。孩子的想法无奇不有,我们要及时肯定幼儿富有创意的想法,并适时引导,给幼儿想象的空间,尊重每个孩子,要先让他表达,而且还要“微笑”“点头”鼓励他表达,千万不要动不动说:“不对”,完全抹杀了孩子内心特有的想法,把刚刚萌发的想象瞬间冻结在否定声中。例如:在饮食店里老师提供的纸条有的幼儿用来当“面条”,有的却用来当“薯条”;塑料棍有的当爷爷的“拐杖”,有的当“警棍”; 医院的医生用条形积塑当“压舌板”、用纸团、海绵粒当“药丸”,娃娃家里爸爸妈妈在吵架,原因是爸爸喝酒醉了。教师还要懂得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不着边际的想法朝着可能、实际的方向想象。例如:张凯终于当上了警察,戴着警帽,拿着手枪,一脸严肃的表情四处在巡逻,看到有的行人在跑,他就马上举起手枪瞄准他,示意行人不能跑。看到这一幕我走过去充满敬意的喊:“警察叔叔好,你在执勤呀,可是警察不能整天把手枪拿在手上,这样会误伤好人,你应该将手枪插在腰间,只有碰到坏人,很危险的时候才能拔枪,这样才是个好警察。”张凯听我这么一说,赶紧将手枪插好,继续巡逻,我在旁边观看,发现他看见了不好的行为,会先用手势将人拦下,敬礼,再告诉他不对的地方。在游戏中幼儿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力,游戏顺利地进行。
正是教师一次次的鼓励,才有孩子以后一个个突发奇想和创造发明。
人类真正的“创意”和“突破”都是从最初的想象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如果我们希望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强,就要珍惜身边孩子的想象瞬间,让他们放开手脚,自由的呼吸,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象,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浅谈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观察能力
集美幼儿园
陈少蓉
科学研究指出: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引进来的。科学家认为: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是很难达到高水平的。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什么是观察力呢?观察力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幼儿只有有了敏锐的观察力,才能积极主动地感知周围世界,探索发现有趣现象,获取更多的信息。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除了教师要注重观察、了解孩子,剖析孩子的行为,他们自身观察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通过自身的观察比较,他们就能产生更多的话题,扩展自己的经验,就能进一步认识自然与社会。教师如何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呢?根据一年来的教学实践研究,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丰富幼儿观察的内容,让幼儿与主题环境互动
观察力是在观察的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中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因此我们要为幼儿多提供观察的机会,使他有内容可以观察。在生活中可供幼儿观察的事物和现象是很多的,如家中的家具及各种生活用品;经常食用的各种食品,包括各种瓜果、蔬菜;公园里的树木、花草、四季变化现象,各种昆虫;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街上的各种车辆;路边的商店及商店里的各种商品;各种建筑物等。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自身需要和兴趣爱好,我们选择了《小小的我》、《彩色世界》、《小动物真可爱》、《车子叭叭叭》、《夏天到》等内容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如第一个主题探究活动《小小的我》,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人生的考验,他们接触到许多的人 和事,感到惊讶、兴奋和茫然,他们小心翼翼地辨认着、了解着周围的一切。他们对自己只有一些浮在表面上的、仅限于形象的,并不深入的信息,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许多与“我自己”有关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应跟随孩子自身的需要,帮助他们认识、了解自己,建立初步的自我概念,培养初步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于是预设了主题探究活动方案,主要从性别、喜好、小的时候和现在的我对比、对自己身体的认识等几方面展开观察探索。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纲要的这一精神,在主题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主要以活动创设环境,以环境服务教学,努力创设良好的观察环境,激发幼儿的观察欲望,让幼儿的观察活动与主题环境相结合。如主题《车子叭叭叭》:为了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车,我让幼儿把家里各种各样的仿真汽车玩具带到幼儿园,把有关车的图片剪贴在活动室四周墙上,在图书角投放介绍车的书,向幼儿讲有关车的故事,利用幼儿与家长共同动手制作的车子布置主题墙饰“马路上的车”等等。幼儿就象生活在一个车的世界,自由活动时他们可以或成群结队或单独自由观察,讲述自己对各种车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则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注意事物的多面性,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
观察事物主要是用眼睛,可是,事物本身是个整体,有各方面的特性,如:色、香、味、软硬、光滑、粗糙、大小、冷热、形状、声音等。有的特性需要运用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才能感受到,在幼儿观察时,要尝试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去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征,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听、多讲、多摸一摸、多嗅一嗅,以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如主题《小动物真可爱》中的活动“可爱的小白兔”:在观察小白兔时,除了看它的外形,可以让幼儿用手去摸一摸小白兔的绒毛和短短的尾巴,用白菜、萝卜喂小白兔,再学学小白兔跳。又如主题《夏天到》中的活动“西瓜甜甜”:一个西瓜,用眼睛看仅能看到它的形状和颜色,如果用手去触摸后,又能感受到它是光滑的,用鼻子去闻一闻,又能感受到它是香的,切开用舌舔一下或吃几口又能感受到它是又香又甜又多汁的。这样,运用多种感官感受西瓜各方面的特点,结果对西瓜的认识就全面和深刻了。通过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学得积极、生动、愉快,还可以培养训练幼儿各种感官的敏捷性。因此,引导幼儿观察时,首先要 动员他用眼睛看,同时要针对观察对象的特点,再动员他用各种有关的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感受。
三、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稳定其观察过程中的注意力
兴趣是观察的动力,教师在带领幼儿观察时,必须激发他对观察对象的兴趣,使他有积极去观察的强烈的愿望。为了引发幼儿兴趣,要选择好观察的对象,让幼儿对观察的对象有一定的新奇性、复杂性,同时也要注意适龄性。幼儿对于太熟悉、太简单的对象是引不起兴趣的,对于太陌生、太复杂、不适合年龄的对象亦不会发生兴趣。观察过程中,运用语言激发兴趣是很有效果的。如,我们带幼儿到公园去实地观察春天的景色,事先对幼儿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发他的好奇性和观察的愿望:“你知道春天一到公园里有什么变化吗?树有什么变化?草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公园变得更美丽了?……”结果幼儿睁大眼睛在公园四处张望起来,高兴地看到柳枝长出了绿芽,草地上长出了绿草,花坛的花开得很美丽。接着教师又说:“唷!迎春花多么美丽,让我们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每朵花有几瓣花瓣呀!”这样一引导,幼儿又兴致勃勃的去仔细观察迎春花了。观察过程中幼儿必须注意力集中才能把对象看清楚,同时也可起到稳定注意力的作用。可是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比较短的,据研究小班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是5—8分钟,但是教师如果引导得好,幼儿注意稳定的时间可以延长,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如“要看仔细,这只小动物太有趣了!”使幼儿观察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更长。
四、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启发幼儿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
幼儿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可以使观察更为深刻和全面,从而提高了观察的能力。当幼儿观察时,首先要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标,教会幼儿看清“是什么”,同时还要启发他将看清的东西与其他类似的东西进行比较、思考:“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然后再启发他们思考:“这些东西是不是属于同一类?”,如主题《车子叭叭叭》中的活动“这是什么车?”: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幼儿观察马路上过往的各种车辆。经过了几辆轿车,教师就叫幼儿看清楚是怎样的车身、车头、有多少轮子;经过几辆自行车又让幼儿看清楚是怎样的车身、车头、多少轮子,座位在哪里等。通过这样引导,让幼儿学会认识事物时要进行方方面面的分析。接着教师又引导孩子比较轿车、卡车、自行车的异同……经过启发,幼儿不仅认识轿车、卡车、自行车各自的特点,还知道了它们的共同点:可以运送人或东西,都是“交通工具”。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还可要求孩子将看到、想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可以使观察的印象更牢固,知识更 巩固。如“自行车有两个轮子,小轿车有四个轮子,大卡车有六个轮子。”、“汽车司机的座位都是在左边的。”……如果幼儿在观察过程中能主动向教师提问题,则是极好的现象,说明孩子能积极思考,教师应高兴地鼓励他,耐心回答他,或启发他自己想答案,使幼儿的观察和思考更加深刻。
五、掌握多种观察方法,提高幼儿观察能力
观察事物的方法、形式多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从不同角度观察,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事物。观察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应该教给幼儿一些简单易行的观察方法,这些方法是:典型特征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长期系统观察法。
1、典型特征观察法:这种方法是先观察事物最明显的特征,然后再观察事物的其他部分。如主题《小动物真可爱》活动中:观察大象,先看象鼻子,再看耳朵和全身的其他部分。观察长颈鹿,先看长脖子,逐步过渡到看其它部分。观察雄孔雀先看尾巴,观察骆驼先看驼峰,……这种方法,最容易激发幼儿兴趣,提高观察的积极性,特别适合小班幼儿。
2、顺序观察法:这种方法是对事物各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如,从头到尾,从大到小,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或者倒过来。因为幼儿往往不会有顺序地仔细观察,而只注意那些色彩鲜艳,特征明显的部分,对一些细微的部分容易忽视,因此,在活动中,我逐步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如活动“可爱的小兔子”:活动前,我先发动幼儿将自己家里的小白兔带到班级里来饲养,在饲养的过程中,幼儿对小白兔的外形也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个别交流:“小白兔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只注意明显的一两个特征。于是我提出观察的要求:“在观察兔子长什么样子时,我们不要只看兔子的一个特征,而是要从头、身体、尾巴等方面有顺序地观察,把小白兔的特征说出来。”经过我的提醒,很多幼儿都能比较细致地将自己观察到的兔子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高依婷说:“小白兔全身长着白白的毛,摸上去很舒服。它的头上有两只长长的耳朵,它有两只红眼睛,嘴巴是三瓣嘴,嘴巴两旁还有细细长长的胡须。它的身体是椭圆形的,身体下面有四条腿,前面两条腿短,后面两条腿长,兔子身体后面有一条短尾巴。”就这样让幼儿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观察了兔子的外形特征。顺序观察法,可以使观察比较全面、细致、不易疏漏,幼儿比较容易掌握。
3、比较观察法:这种方法是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并且比较其异同,需采用比较相似的两种事物供幼儿比较。我们在引导孩子的观察过程中,还要让孩子学会分析、比较、善于找出规律,一切物体都有差异,有的两种物体大同小异,让孩子通过观察,对物体之间进行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粗细、厚薄、曲直、纹理等辨别和比较,既找出相同点,又找出相异点。如“数轮子”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观察独轮车、自行车、三轮车、小汽车、火车等不同类型的车子,它们都是车子,但它们的车轮的数量各不相同。观察中还要引导孩子善于发现规律,比如多数动物鼻子呈椭圆形。有的动物耳朵大,尾巴小,如:小兔。有的耳朵小,尾巴大,如:松鼠等等。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掌握了这些规律,幼儿的观察兴趣更高了。比较观察,要求幼儿对事物进行细致辨认,分析综合,这种比较性的观察方法对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十分必要。
4、长期系统观察法:对某一事物或现象需要观察其变化的过程,了解它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关系,就要用长期系统的观察法了。如,观察植物如何从种子发芽→长茎叶→开花→结果。又如,观察青蛙成长过程,如何从卵→蝌蚪→蝌蚪长后腿→长前腿→青蛙。长期系统的观察,可以使幼儿了解事物变化的过程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事物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这种观察法的持久性,还可以锻炼幼儿观察的耐心、敏锐性、细致性,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对科技的兴趣具有独特的作用。
六、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让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观察结果
幼儿观察事物后,教师要让幼儿通过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方式——讲述、舞蹈、绘画、做做玩玩等,表达、表现自己的观察情况和感受。如观察各种各样的车子时,我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车的外形特征,允许幼儿在观察中互相交谈,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观察回来,我教幼儿唱《小汽车》的歌曲,让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组织幼儿画、拼、塑造、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车子。又如观察西瓜,观察后让幼儿朗读儿歌大西瓜,绘画我看到的西瓜,玩切西瓜的游戏等。在这个讲、做、玩、想、唱、画、念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观察所得的知识,又加深了观察所得的印象,对事物的认识就更全面、更深刻了。
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研究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现在他们对事物比以前敏感了,思维也活跃了,他们经常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同伴和老师。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出许多问题,“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是这样?”通过大家一起查资料,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幼儿从中获得了很 多知识和经验,观察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让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途径。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获取完整的知识;有了好的观察力,幼儿就等于有了一把认识世界的“金钥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层层加码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能,对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幼儿并不适合,我们应抓住主题探究活动这一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重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促进幼儿不断主动、积极、自觉、有创造性地参与活动,不断认识自己,发展、完善自己,为他们积累经验、表达表现、奠定完整人格打好扎实的基础。
浅析如何创设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活动区
集美幼儿园
周金枝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活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构建自己的智力结构的,如果没有物质活动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儿童就不能实现智力运算。因此,在主题探究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相适宜的操作和探索的环境即活动区就显得尤为重要。活动区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创设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活动区?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结合主题,创设动态的区域环境。
让孩子带着热情与自由,积极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是我们进行主题教育的前提。活动区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始终吸引孩子的兴趣,就必须保持其环境构成的动态性。因此,在活动区创设中,首先要依据《纲要》,定位大目标,对各活动区作整体布局,如发展社会性的、激发艺术热情的、科学探索的、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等等,然后自然融合主题目标,投放相关的材料,保证在区角活动中孩子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如主题活动《家乡的鳄鱼园》,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鳄鱼的模型玩具、图片资料,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围绕许多问题展开讨论:鳄鱼都是四条腿的吗?鳄鱼是吃什么长 大的?鳄鱼有朋友吗?等等;在美工区和语言区我们根据孩子们的要求合并为一个区,他们分工合作,有的找图片,有的作画,有的用废旧材料制作鳄鱼,有的一起设计宣传画等等,幼儿的兴趣十足,他们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宣传画,还请老师帮忙写上自己创作的标语“鳄鱼是我们的朋友!“请爱护我们!””等张贴在幼儿园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又如在主题活动《集美的亭子》中,我们在语言区设置了一个“亭子展览馆”,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交流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每座亭子的名称和意义,而且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我们还在孩子们最喜欢的建构区张贴了各种各样的亭子图片、投放了积塑、积木、还有收集来的一些废旧物等等,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建构了许多样式不同的亭子,在这样的区域环境中,即满足了能力强的孩子的操作、创作欲望,也照顾到了能力弱的孩子。由于在区角活动中投入许多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幼儿才更有兴趣地投入到区角活动中,他们的自主性、探索兴趣在区角活动中得到满足,也推动了整个主题活动顺利开展。
二、结合主题,提供引发幼儿兴趣的材料。
有些主题活动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有些主题活动则是由老师有意投放的材料引发的。主题探究活动之前,老师有目的的投放一些能引发幼儿兴趣的材料,有利于提前增加环境材料对幼儿的认知刺激,帮助幼儿形成新的认知区域,从而为主题活动积累一些感性经验。如在《昆虫》这一主题开展前,我有意识地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各样的蝴蝶标本及其生长过程的图片,孩子们被新投放的材料给吸引了,他们往往会拉着老师的手,和他们一起观察,一起探索。如,他们对蝴蝶的种类很感兴趣、被蝴蝶漂亮的翅膀所吸引、对蝴蝶小时侯是毛毛虫而感到不可思议……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老师对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而且老师也能适时渗透些有关蝴蝶、昆虫的知识给幼儿,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有益的基础。又如在开展《船》的主题之前,我在班级的益智区投放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船模等,一部分幼儿对船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并提出许多有关船的问题后,我们才适时地开展“船”的主题探究活动,并带幼儿参观了航海学院的船模室,幼儿的问题在参观活动中、在与材料、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了解决。这种由教师在活动区投放材料引发的主题活动,由于有了材料的投放和准备,开展起来较为顺利,幼儿也兴趣盎然,并避免了主题活动内容被个别幼儿的兴趣所牵引的现象。
三、结合主题,提供让幼儿继续探究的材料。
在主题探究活动结束后,由于幼儿感受的程度不同,存在着构建认知结构的程度差 异。因此,在每一个探究主题结束后,我们仍保留着一部分该主题活动的操作材料,给部分能力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继续探索的机会。我们会从以下两点下工夫:一是保留幼儿仍较感兴趣、有操作探究价值的材料,并对幼儿提出较高的操作要求;二是对新近投放的材料进行调整,增加一些有操作难度的材料。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让幼儿在活动区的探究中充分利用后置性材料向纵深方向进行更多的尝试,整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如在《蔬菜》的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给幼儿提供了:种子、水壶、铲子、记录卡、相机等材料,让幼儿以组为单位,在幼儿园的种植园里,撒下了吃叶的蔬菜种子——生菜;吃果实的蔬菜种子——辣椒;吃花的蔬菜种子——菜花,吃根的蔬菜种子——萝卜。请幼儿对这几种蔬菜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观察中,幼儿进一步认识了这些蔬菜的种类,巩固了对蔬菜生长条件的认识。后置性材料的提供,使幼儿在活动区中有了更多的观察和学习的机会,幼儿在和小伙伴的分享及学习中获得很多有益的知识和经验,有效补充了主题活动中的知识和能力空缺,使他们的认知、动作、思维等能力得到了继续发展。
四、结合主题,让家长提供活动区材料。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可利用家长资源来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区,这样不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主题探究活动在家庭中的有效延伸。如:在《汽车总动员》这一主题开展前,教师和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到社区参观,但是由于时间和场地有限,收集的汽车种类都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幼儿多角度和全面探索的愿望。为了保证给幼儿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发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于是我们请家长利用双休日时间带幼儿去参观车展,了解有关汽车的知识;请家长帮忙收集有关汽车的图片和各种玩具汽车,让幼儿了解汽车的发展史等。由于老师的真诚动员,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vcd、图片、书籍、手工纸等等,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在班级的建构区设置了一个汽车建构场,美工区设置了一个汽车制作角,科学区设置了一个“汽车拼建”角和赛车区。活动区的材料丰富了,幼儿的新鲜感倍增,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幼儿都有序地进入活动区玩耍和观察,“什么样的汽车走得快?”“汽车在斜坡上和平地上哪边走得快?”“汽车有哪些品牌?” 在一个个问题的讨论中,孩子们获取了很多有关汽车的知识;在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幼儿又通过查阅资料和询问家长、老师寻找正确的答案;在观察、比较中,幼儿更具体地 了解了汽车的构造;很多回家获取的经验和知识也在进一步的观察和操作中得到了验证,个别能力发展滞后、年龄较小的孩子,老师还能及时给予个别的隐性指导。幼儿在活动区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而这些经验的获得很多来自家长的帮助和他们在活动区的探究活动。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发挥自主性的最好场所,如果老师能用心思考,提供与主题相适应的活动区材料,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及材料相互作用中,保持活动热情和表现欲望,从中积累经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兴趣,这将对每个幼儿自主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和保证。
浅析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中色彩的运用
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吴集芬
《纲要》明确地提出,要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中的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让环境说话是我们创设环境时的初衷,那么教师在布置、组合幼儿作品,创设环境时,色彩能否随意运用呢?如何才能做到既是幼儿喜欢的艺术表现活动,又能让幼儿喜爱、体验到环境中的美,陶冶其美感、丰富他们审美的经验——让环境说话。本文将就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中色彩的运用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色彩属性知识在主题环境创设中的运用。
不少人认为“色彩凭感觉”,色彩感觉固然很重要,但感觉只能解决一些表象问题。在幼儿园的环境装饰中,大多数是采用平面的图案,缺少立体空间的构成,因而对于色彩属性的有效利用就更为重要,它能使环境整体和谐统一。色彩的三属性:包括色彩的明度,色相与纯度。
首先,是恰当地运用色彩明度。
色彩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称亮度,深浅程度),在其它颜色的颜料中混入白色,可以提高明度。这常运用于为幼儿主题活动中的作品加装饰、画底色的过程中。例如在主题活动“秋天多么美”的主题墙饰布置时,我在张贴幼儿作品之前,我选用了朱红、柠檬黄为主色调,然后陆续地加上白色加以过渡,构成有秩序的明度序列,在色彩 上给孩子们营造了秋意浓浓的氛围,在这样的底色的基础上再张贴幼儿的作品,便可以说得上相得益彰。可见,恰当的底色陪衬,能体现幼儿的作品的和谐感。
其次是色相的取舍。
色相是指色彩的面貌。像音乐一样,色彩也是一种感觉。音乐是以音阶为基础的,色彩是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为基本色相。环境布置过程中,有些教师只单纯地追求色彩的相貌,觉得孩子喜欢鲜艳的颜色,那么色彩越鲜艳越好,绿色、红色、橙色、黄色,单独看这些颜色,都是很跳跃、鲜艳的颜色。挺纯净、挺热闹,但当你把这些单纯的色相放在一起却只是觉得俗艳而已。因此教师应注意颜色搭配时色相的取舍,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注意色相的对比关系,色相对比有强弱之分,色相弱对比容易使画面保持统一、和谐、单纯、雅致、柔和、耐看,是我们常常采用的对比方式。例如,黄色与橙色搭配,黄色与绿色搭配,绿色与蓝色搭配,紫色与玫瑰红搭配。这样近似的色相组合,既是弱对比色相,在视觉上既亮眼又和谐、统一,它能给幼儿以潜移默化地形象幼儿的色彩知觉。
二、色彩调和规律在主题环境创设中的运用。
色彩调和指有差别的色彩或不同的色彩对比色组合在一起时,能给人以不带尖锐刺激的的和谐与美感的关系。这也是我在班级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觉得最为伤脑筋的过程。幼儿大多都喜欢鲜艳的颜色,因而他们的作品就有这样的偏好,可是,过多的鲜艳颜色频繁刺激,时间一长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因而盲目追随幼儿的颜色偏好不一定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创设主题环境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幼儿有变化的作品进行组合,以变化为基调,在变化中求统一。这便是色彩调和所诉求的目标。在主题环境创设中常用的方式有两种:
1、类似调和法:
类似调和是指在统一的色调中寻求调和,以统一为基础,能在统一变化中求得适度,是一种以统一、柔和为基调的配色。左图是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爱地球”中的二级主题——“同住地球一个家”的环境布置,在组合作品的过程中,我在设计边框色彩时采用了黄色与绿色进行调和,在对比的双方互相混入对方的色彩使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亲缘关系,同时,在各自色相的基础上又混入白色,提高了名都调和,从而达到调和的目的。而局 部也使用了类似调和的原理,用黄色加上橙色产生类似调和的效果。黄色与绿色互为临近色,但又分属不同色系,又有含蓄同一的效果。两种颜色一起使用,给人感觉既有变化又有统一。
2、秩序调和法。
秩序调和是指在配色中注意色彩要有秩序,有节
奏。奥斯特瓦德说:“调和等于秩序”,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放入相应的色彩序列,可以使本来的杂乱效果得以减缓。满足幼儿的视觉平衡需要。
如左图中幼儿作品的张贴,其排列情况我们加以分析:最下方是幼儿的水粉画,色彩浓烈,中层的图片色彩是相对灰的图片,而再张贴到最上一层的作品便是调查表,色彩属于相对白色的作品。教师张贴幼儿作品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作品布局色彩的秩序感,作品张贴的色彩过渡排列使整体过渡,和谐、而富于节奏感。整个分题环境的布置有跳动,而且是有秩序的跳动。是较为成功地运用秩序调和的主题墙饰布置。
三、色彩心理效应在主题环境创设中的运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其中的发展的概念既包括生理发展,又含有心理的发展。有个别幼儿园环境设计色彩搭配无序、花哨。错误的认为颜色越多越美、颜色越鲜艳幼儿越喜爱,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没有足够重视色彩对幼儿心理的影响。歌德曾说“颜色对于人的心理有一种作用,它能够刺激感觉,唤起情绪体验。”约翰-依顿曾语:无论我们对它观察与否------色彩效果不仅应该在视觉上,而且应该在心理上得到体会和理解。”足见色彩心理效应的重要性。
有人以3-6岁幼儿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幼儿有一定色彩的联想,年龄越小联想的事物越具体,如橙色即想到桔子等,黄色即想到香蕉、月亮等,红色即想到苹果等。
3、4岁的幼儿绝大多数偏好暖色,联想的事物具体形象。这与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弱有关。而6岁幼儿已开始萌发了不稳定的个性色彩爱好,有了简单的色彩情感倾向,如他们能说出红色感觉热,蓝色感觉冷等。但是可看出共性的倾向:低年龄段的人喜爱纯色,讨厌浊色。以下我从两方面谈谈主题环境创设中色彩心理效应需要注意的方面:
1、确定主题环境创设中的主色调。
目前有些教师往往为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将多种色块在墙上粘贴,由于色调的不统一,造成毫无风格的花、乱、散。色彩的心理感应是由色彩表面的直观物理性感应发展为某种心理的体验。它是由色彩的固有感情导致的。色彩作用于幼儿时便即产生了相应的心理效应。例如黄色是有彩色中最明亮的色,给人灿烂、愉快、亲切、柔和的印象,能让人产生活力,诱发食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消除疲劳,还能产生镇静作用。因此在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时可以多选择黄色和绿色作为主色调。营造平静、祥和的气氛,幼儿身在其中可以保持适度的兴奋。
2、根据季节的变化调节运用色彩。
冬季寒冷时,可多为幼儿选用暖色系。如红色、橙色、黄色。红色给人活泼感、产生积极、热烈的气氛,也易使人表现急躁;橙色具有温和的感情;黄色表现明朗、欢快的感情。但是红色由于鲜亮,会刺激幼儿眼睛,使幼儿产生视觉疲劳感,影响幼儿视力。因此在使用这些色彩时应当注意;还会使人产生时间迟缓的感觉。因此我认为可以改变红色的特性,如用无彩色系的白色降低红色的纯度,选用粉红色系。配以幼儿手工、绘画作品等内容组成整体的、和谐的、有节奏的画面,一间活动室选用二三种颜色搭配就可以获得完美的效果。
综上所述,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中的色彩设计应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结合具体主题活动的开展,要做到既丰富又协调、繁而不烦、艳而不厌。色彩有它本身的美,就像人们在尽力使音乐里保存音色的特质一样。色彩给幼儿心理的影响是无法全部以语言表达出来的,色彩所产生的心理效果是涉及多方面的。教师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有效地把握色彩运用的规律,以科学的方式认识色彩、分析色彩、掌握色彩美的基本规律。学会关注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联想。力求将色彩方面的素养与环境布置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积累。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相融的学习、生活、游戏的主题环境。
从幼儿生活出发开展主题教育之我见
杏林中心幼儿园
林卫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源泉。“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的。生活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背景,不考虑现实生活背景的课程不可能真正是适宜儿童的课程,远离幼儿生活背景的内容难以让幼儿真正感受和领悟,难以进入幼儿的认知结构之中。”而主题探究活动课程正是以幼儿核心经验为主题来设计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它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即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切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在活动中提供各种材料及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探索,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及技能的具有新型教育理念的幼儿园课程。然而在以往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主题内容是教师选择的,网络是教师预设的,尽管给了幼儿一定的自主性,有时却因为选择了不切合幼儿实际生活的主题,从而使主题活动再次脱离了幼儿主体,使主题活动流于形式。而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回归生活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的强调,“向生活世界回归”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主导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组织、实施主题探究活动时,努力把主题探究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的感性经验联系起来,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发展。
一、选择适合幼儿当前发展的主题内容
杜威认为,“一切课程都应是表现儿童目前经验的充分发展”。作为课程的经验是有选择的。首先,它必须“按照学生直接的需要而定”,应直接反应“个人的经验”和“心理的经验”。其次,它必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基础,“使教的东西有所凭藉”。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的发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存在的。因此,我们在选择主题内容时关注的不是应教给幼儿哪些知识,而是当前幼儿发展的任务是什么或者是幼儿应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以及教师如何为这些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其中包括如何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提供哪些必要的知识经验等。
1、根据幼儿当前出现的问题和发展需求选择主题内容
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前通过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的种种表现,认真倾听幼儿的自由交谈,利用不同渠道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来了解幼儿,从而为幼儿选择适宜的主题活动内容。如在小班第二学期中,我们发现随着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如争抢玩具、大声喧哗、乱丢玩具等问题,这时我们便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开展了相应的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通过一系列 “宝宝长大了”“懂礼貌的好宝宝”“宝宝真能干”等主题探究活动来增强幼儿的自我认识,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和良好习惯,教育幼儿做事要轻手轻脚,与他人交往要轻声细语,有礼貌地对待他人,自觉爱护班级的各种物品,学会和同伴一起分享、合作等等。
2、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点和知识经验来选择主题活动内容
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偶发事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进行大量的调查来分析当前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为幼儿选择适合的主题内容。又如我们在开展《球》这一主题活动前,在自由活动中发现幼儿对同伴带来的球很感兴趣,而与幼儿沟通调查后又发现大部分幼儿家中都有球,且球的种类也不少,幼儿对球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就开展了球的主题探索活动。而在主题开展之前,我们先让幼儿了解即将进行的主题是什么,再要求幼儿将自己对于这个主题的问题提出来,如想要了解该主题的哪个方面,自己已有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再一一加以记录、分析,从中选取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再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组织活动。这样,幼儿开心地投入到自己兴趣的活动中去,幼儿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满足,也凸显了幼儿活动的主体性。
二、让主题教育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纲要》中有多处强调幼儿园的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因此,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应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为了能让孩子全面发展,就需要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去感悟、体验,使他们亲历--感受、体验“生活世界”的种种生活;亲为--投入、参与到“生活世界”的各种实践活动之中,让他们在生活这一部活的百科全书中来学习到各种知识经验,掌握各种能力。
自课改以来,我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开展。我们围绕年段课题:“幼儿主题活动生活化之研究”,提倡“生活化课程”,即幼儿园的课程包括幼儿园的全部生活和学习活动,幼儿的生活即学习,孩子的每一个生活活动都是课程的一部分,不把幼儿的学习限制在所谓的“课堂”内。例如:孩子和别人的交往、孩子的进餐、孩子的体育活动、区域活动等等都是学习。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本班的主题活动,根据本班主题活动的需要,选择、生成、改编各种活动,在组织活动时严格遵循幼儿的特点,将活动游戏化、生活化使我班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提高幼儿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我们注重通过幼儿的生活实践,引导幼儿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开展主题《汽车与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分区活动时进区游戏缺乏规则性,总是很随意而且收放玩具也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于是我们开设了小主题”公共汽车”,通过故事、游戏等让幼儿知道并理解了不仅坐公共汽车需要排队等候及对号入座,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需要排队和对号入座后,再和幼儿一起为各个区域制定活动规则。老师提出当前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请幼儿想办法来解决,引导他们联系乘坐公共汽车的方法来商量解决问题。我们和幼儿一起规定每个区的进区人数、玩具摆放的位置、为每个玩具筐贴上标志,讨论进行活动时的注意事项,请幼儿共同遵守。这样一来,孩子们进区活动有章可循避免了好多争执和冲突,不仅让幼儿获得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幼儿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2、努力创设环境和条件,为幼儿提供各种体验机会
缘于生活、游戏、课程的思考,我们设想使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成为游戏活动展开的过程,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如在主题活动“我是小主人”实施过程中为了让孩子真实体验当小主人和小客人的感觉,我们特地和家长联系,让我班的孩子到家里去做客,让孩子学做小主人和小客人。同时利用摄像机将孩子当客人和主人的情景拍摄下来,回园后进行回看和讲评。这样不仅让孩子真正地当了一回小主人和小客人,而且在回看和讲评中让他们知道了怎样当一个热情的主人和有礼貌的客人。接着在角色游戏区布置了一个小小的温馨的家,摆放桌椅、茶具、碗筷、小点心、玩具等,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继续扮演小主人和小客人,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做客及待客的相关礼节的认知。
又如在《豆豆世界》主题活动中,我们和孩子及家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豆豆和豆豆的图片、画册,把各种豆豆陈列在活动室,把豆豆的图片布置在活动室四周,俨然一个豆豆的世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观察、讨论,利用这些豆豆,我们还组织幼儿设想各种游戏,于是,各种幼儿活动生成了:玩豆袋、摇豆瓶、拣豆豆、剥豆豆、夹豆豆、吃豆豆、种豆豆等等,根据豆豆的大小、颜色的不同,我们设计了“豆豆变变变”的游戏,引导幼儿运用豆豆按规律排序做出了漂亮的豆豆镜框、豆豆艺术瓶、豆豆圆盘等作品,让幼儿按数量给小动物送豆豆,听声辨豆,听声辨豆数等。这样,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不断展开探究活动,及时调整、补充活动材料,使课程、游戏和生活密切结合并相互影响,在主题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生活、游戏和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
三、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为主题活动服务
教育资源是实施教育必备的基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障。如何使各种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实现幼儿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是我们在主题教育实施过程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利用社区资源、自然资源丰富和深化主题活动
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分。受幼儿年龄、经验的限制,与社区的整合可以说是幼儿园面向社会的主要内容。社区有各种各样的场所和文化物质资源,它们给幼儿带来不同的信息和感受,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我们在生活化课程中结合主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它们有效地发挥教育价值和功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参观、调查、实践活动。如主题活动《汽车与生活》时,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晰地认识各种交通工具及理解相应的交通规则,我们便带着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去附近十字路口参观。高大的集装箱车、线条流畅的小轿车、轻巧方便的面包车、方方正正的公共汽车等,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货车的轮子为什么那么大?红灯亮了为什么还有车没有停下继续开?孩子们边看边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还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他们仔细观察、不断提问、积极地投入活动。要认识“公共汽车”了,我们便去公交车站;要认识“交通标志”了,我们便请来了交警叔叔,请他为孩子们介绍各种交通标志及各种交通常识,让孩子提出各种有关交通的问题请交警叔叔给予解答,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交通常识,也扩大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孩子们开展认识、探索和欣赏活动的天然凭借,也是他们进行操作和创作的天然材料。各种贝壳、蔬菜瓜果、石头等都能成为孩子们丰富想象的艺术创作的素材。大小不一的豆子、形状各异的树叶可以用来开展排序和分类活动。幼儿利用自然材料发挥想象,大胆进行创作,将这些自然材料变成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如在《豆豆世界》这一主题中,我们让小朋友利用各种豆豆制作了豆豆镜框、豆豆脸谱、豆豆圆盘、豆瓶、豆豆小动物等作品布置在墙上,挂在空中,把我们的教室变成了豆豆的世界,小朋友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特别兴奋。
2、利用家庭资源,让每个家庭都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和主要场所,家长比 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在家庭中的情况,能为我们提供每个孩子发展的丰富信息;每个家长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来源;家庭中还有着许多无用的废旧物,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活动材料来“变废为宝”,这些都构成了有效的资源教育。
因此,在每个主题活动即将开展前,我们都会通过家园连心桥及时向家长介绍主题活动的目标和一些主要的活动,使每位家长了解班级正在开展的活动;发放测查表,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填写,了解孩子对所要开展主题的知识经验掌握情况;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让家长协助收集主题相关的资料,丰富幼儿相关的主题知识经验,帮助幼儿解答主题当中的疑难困惑,与幼儿共同制作有关主题的小作品或小书;而当一个主题结束后,让家长填写好活动发展评估表,反映孩子对主题的掌握情况。如在主题《我是好宝宝》即将结束时,家长制作了反馈幼儿主题发展情况的《我学会了》小书,展现了孩子在主题开展以来的种种的学习和在家的种种具体表现。
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还组织家长来园参与各类亲子活动,来拉近家园距离,增进亲子感情。我们相继开展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图形服装表演”“豆豆大餐”“制作未来的汽车”等亲子活动,通过我们的热情邀请,全体家长参与了此次活动,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一起品尝各类豆制品、豆类菜肴,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设计图形服装进行服装表演,设计未来的汽车等等。这样,不仅增进了亲子的感情,也使家长对我们的主题活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总之,生活之所以是“活”的,是因为生活是不断变化的,不断更新的一个历程,生活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幼儿而言,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以适合幼儿的方式,去组织我们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
主题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杏林中心幼儿园
曾梅娟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的能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主体性在活动中的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其创造性的培养,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幼儿主体性问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如今,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主题探究活动成为幼儿园主要的课程模式之一,而在这种课程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真正地成为主题活动的主人,便成为每一位幼儿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让幼儿主动地选择活动的主题。
在每个学期开学初的一段时间,教师都在为不知道要开展什么主题活动而烦恼。其实,教师不必为此多虑,只要在平时多倾听幼儿的心声,就能找到要开展的主题活动。在一次做完早操后,有一只蝴蝶飞到了幼儿的身边,它飞飞停停,一会儿飞到幼儿中间,一会儿停在花坛上,幼儿都被它吸引了,“蝴蝶、蝴蝶……”地喊开了。有的幼儿说:“蝴蝶的翅膀好美啊!”有的幼儿说:“它翅膀上的花纹是蓝色的,我那天还看到一只蝴蝶翅膀上的花纹是红色的。”有的说:“蝴蝶像一朵花。”还有的幼儿说:“我知道蝴蝶是毛毛虫变的。”另外一个幼儿马上反驳道:“你骗人,蝴蝶怎么是毛毛虫变的呢?毛毛虫那么难看。”……于是,蝴蝶的主题活动就产生了。在自由活动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都喜欢玩玩具汽车,谈论最多的也是关于汽车的话题。韦杰说:“我的吉普车跑得很快。”绍伟说:“我的赛车跑得更快,因为它的轮子很大。”宇杰说:“我爸爸的汽车上面的天窗可以打开,很凉快,还可以看风景。”雯雯说:“我知道开车要看红绿灯,不然会被交警叔叔抓走。”铭轩说:“我爸爸认识很多的车,我也认识很多的车,丰田车、奥迪车、法拉利跑车,还有很多哦!”……于是,汽车的主题活动又随之产生了。在幼儿期,教师是除了家长以外和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倾听幼儿之间的交谈,从中发现幼儿对周围生活和环境中感兴趣的事物,并且认为其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这样的事物就能成为我们所要开展的主题活动的主题。
二、让幼儿积极地参与主题活动材料的准备。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初期准备阶段,教师往往要思考并着手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材料。但是如果只是依靠班级的两位教师来收集材料,是远远满足不了主题活动开展的需要。于是我们发动幼儿积极地参与主题活动材料的准备。首先,要让幼儿了解即将要开展的主题活动需要些什么材料。如:在主题活动“汽车”即将要开展的时候,我们与幼儿进行了一次关于收集材料的谈话。当教师提出准备做一面汽车的展板时,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老师,我家有一本汽车的挂历,可以挂在展板上。”有的说:“报纸上 有很多汽车的图片,可以把它剪下来贴。”有的说:“我爸爸可以在网上找到汽车的图片,可以把它打印出来。”教师接着又进一步提出:“汽车主题的分区活动要准备什么?”时,幼儿也都能积极地想办法。铭轩说:“我家有很多本汽车的故事书,可以放在语言区让小朋友看。”汉森说:“我有一本认识汽车的书,也可以放在语言区让大家看。”世伟说:“我有汽车的拼图,可以放在操作区玩。”若涵说:“我有拼汽车的玩具,可以在结构区玩。”婧怡说:“我们还可以把家里的纸盒带来放在美工区制作汽车。”……接下来,无需教师过多地进行通知,幼儿回家后就在家长的协助下一起准备主题活动的材料,并于第二天带到班级来。有各种汽车的图片和书籍、有关于汽车的谜语、有汽车的模型玩具,有与汽车有关的歌曲的录音带和碟片……幼儿收集的材料丰富多样,为我们的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让幼儿成为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主题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再加上幼儿园经常有教育教学观摩活动的开展,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效果和评价,往往自己动手创设主题环境,虽然布置的墙饰、挂饰精致美观,但无法体现出幼儿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收获。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每个小分题的开展,在布置环境时创设出主要的背景,利用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布置在背景上,丰富活动的环境,体现主题活动的教育意义。如:在“爱心小天使”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结合“我爱我们一家人”的小分题的开展,协助幼儿做了一棵“知心树”。主要由幼儿给报纸染色,并粘贴在树枝形状纸皮上。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我们协助幼儿将树固定在活动室的语言区的角落,将幼儿制作的贴有全家福照片和写上对家人说的知心话的树叶贴在树枝上,幼儿喜欢在分区活动时到知心树下去和同伴一起分享自己与家人的知心话。又如:我们在“我和树儿是好朋友”的小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在墙壁上绘出了草地和山坡的背景。幼儿则在分区活动时用报纸、纸筒等材料制作树枝和树干,用撕贴、拓印、绘画、剪贴等不同的方式制作树叶。然后将制作好的树叶、树枝在背景墙上粘贴成一棵棵的树。幼儿还将自己利用各种废旧物制作的小朋友玩耍的形象以及爱护小树的标志也布置在背景墙上,形成了“我和树儿是好朋友”的主题墙饰。教师还把幼儿绘画、吹画的小树经过加工,制作成挂饰,悬挂在教室的上空。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了,都很高兴。这样的环境创设也许不那么精致,但却深刻地体现了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想法、收获以及有益的经验。在主题活动环境不断得到丰富的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发展。让幼儿成为创设主题活动环
境的主人,才能体现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更加全面的发展。
四、让幼儿积极参与主题活动的评价。
主题活动的评价是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教师对待主题活动的评价只是设计一个评价表,根据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表现,由教师和家长在相对应的选项上进行打勾。这样的做法让幼儿被动地被成人进行评价,幼儿无法参与其中。我们在实践中的评价重视让幼儿自己来评价自己在主题活动中的表现,重点肯定幼儿主动性、创造性的表现。如:在“爱心小天使”的主题活动的评价中,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开展的内容,设计了“你会为家人做些什么事情呢?”、“你会为班级和小朋友们做些什么事情?”、你设计了什么样的爱护小树的标志?”等评价的内容。这样的评价内容能让幼儿自己对自己在主题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评价。我们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表现,请家长协助他们写在评价表上。或者把自己的在主题活动中表现和收获用绘画、剪贴画、照片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通过自己参与评价,发现自己进步,同时也发现自己的的不足之处,对自己今后在主题活动中富有个性地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就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正是这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只有保证幼儿成为主题活动的主人,才能更好地驾御主题活动这一课程模式,最大程度地体现出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
农村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思考与对策
灌口中心幼儿园
张锦彩
作为农村幼儿园,条件比较艰苦,开展区域活动确实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园的活动室相对比较小,每次开展区域活动又要搬桌子,又要摆椅子,实在是很麻烦,幼儿园的经费也比较紧张,没有多少经济能力去购买幼儿开展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玩具与材料;而且有的教师认为开展游戏十分烦,孩子们又吵又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让孩子们写写字,画几张画又简单,又省事;还有的家长也认为玩游戏只不过是浪费时间,一点知识也学不到等等,所以在农村区域活动还没有真正显现出它的独特性。但是,农村幼儿园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物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能够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
的条件,我们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了,农村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也有自身的优势。
一、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加强对乡土材料的应用研究,立足于园本特色。区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活动材料。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心材料的投放的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效果。
(一)投放有利于幼儿充分发挥自我表现力的材料
农村幼儿胆小,一般不愿在集体面前表现,但是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现的需求,只有在熟悉的材料中,他们才会显得轻松自在。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合理设置表达表现区,放置农村幼儿熟悉的贝壳、地瓜、稻草等材料,使那些内向、胆小的孩子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他们看到熟悉的材料和玩具,就如遇见久违的朋友:且看,他们用自己采集的树叶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编制出一个个动听的故事,那时你会相信,“自信”原本就是他们身上的一部份。
(二)材料投放要有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精心为农村幼儿开设的“美劳区”、“认知区”“建构区”等,能够给幼儿予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意的是在各区域中按幼儿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认知区:由大到小的种子粘贴、蔬菜和水果的分类;美劳区:有稻管制作、土布绣花等等;在班级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百宝箱,里面收集着各种废旧材料,如各种纸盒,烟盒,奶罐,各种花色碎布头,矿泉水瓶等。表演区中,孩子可以用它们来创作各种纸偶头饰;手工区中,孩子们与可以用这些废旧材料来创造各种有趣的人物造型。幼儿在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过程中完成一件件作品来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不但动手动脑,而且树立了废旧物可以有再次利用价值的意识。
(三)投放的材料应具有目标性
教师要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及时投放活动材料。如:《欢欢喜喜迎新年》的主题活动,围绕“让幼儿感受新年的节日气氛,体验过年的忙碌、热闹,参与新年的准备活动”这一活动目标,在社会性活动区域——超市里,为幼儿提供大量红色包装纸、纸卡和各种礼盒等,让幼儿通过在超市里的加工、分类、采购和互赠等活动,从而达到落实活动目标,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四)投放的材料应具有动态性
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如教师发现前阶段备受幼儿喜爱的语言区无人问津了,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语言区域里的图书数量少,而且用久了又破又旧。于是,教师动员幼儿把家里的图书带到幼儿园,把哥哥姐姐留给弟弟妹妹的图书也带来一起分享。同时,根据近期主题目标发动家长收集相关的资料以满足幼儿探究的兴趣。果然,语言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非凡,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介绍自己的新书,并时常光顾翻阅新书籍。此外,各班教师应及时沟通、交流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到材料的互补,资源共享,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提供服务。
二、因地制宜,创设区域活动环境
(一)充分利用好三维空间
在我园,基本上都是用废旧物和自然物来进行墙饰布置,活动的始末既是生动有趣的墙饰布置过程,又是节约资源的生动教育过程。例如:在大班开展的“丰收的季节”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孩子就共同创设一个从空中到墙面在到地面的三维空间的主题。在空中悬挂孩子们到自家地采来的古灵精怪的芋头、大大小小的地瓜、碧绿的丝瓜、修长的甘蔗、再加上黄色树叶,整个空中就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丰收景象图。在墙面上,有孩子们去郊游的自画象,有自己设计的用水果、蔬菜、树叶来做的拼图,而在地面上则有大小各异的黄南瓜,青南瓜,大冬瓜可供孩子们用来当桌子、板凳自由搬运组合。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不但了解了秋季的丰收特点,而且也让孩子们感受了劳动的光荣与艰辛,加深对劳动的感受和热爱,从面懂得要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充分利用每一个空间和自然物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环境。
虽说农村的活动空间较大,却也不能随便浪费。如何充分挖掘每一个可利用的空间,仍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问题。走廊、楼梯拐弯处、楼梯台阶、午睡室、窗台等等,这些不起眼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的活动乐园。走廊地面是幼儿游戏区:
随意摆放的萝卜、土豆、红薯、南瓜、葫芦瓜、各种各样的豆类应有尽有,孩子可以发挥想象任意结构。、石头造型出各种各样的形象,泥巴造型出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被孩子们拿来做游戏;窗台、廓沿是幼儿的小小自然角——养殖区、种子角,放置在这里的小动物、植物、种子、果实,供幼儿学习、探索,孩子们在这里看到蝌蚪怎样变成青蛙,小鱼怎样游泳、呼吸,螃蟹怎样行走,种子怎样出土、发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和阳光。在
活动中,孩子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发现,开阔了视野,懂得了节约,并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楼梯拐角也有它的作用。孩子用它开设了娃娃家,孩子说这个地方走动的人少,比较不会吵,娃娃睡得好。家里的物品都是孩子们自制的:桌椅是废旧的纸箱做成的,用的是塑料小碗、纸盘,吃的东西有海绵做成的肉丸、报纸做的面条……
(三)充分利用好室外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区活动。
我们发动家长和孩子收集大量的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如水桶,草绳,布条等等。零碎布制成的“尾巴”让孩子学习灵活的躲闪能力;用饮料罐制作的“梅花桩”可以用来开展体育游戏……利用大量的乡土材料开发制作的户外体育活动器具,解决了农村办园经费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少投入多产出的优势与作用。自制的玩具,幼儿特别喜欢玩,不但保证了足够的活动时间,而且增强了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求异思维,幼儿在一物多玩,探索多种玩法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提供多元化的活动方式,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一)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1、与幼儿共同探讨 “生成”区域活动内容。教师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与幼儿共同探讨“生成”区域活动内容。如教育目标中有认识秋天水果的要求,教师可带幼儿去水果店或超市参观,从中认识各种秋天的水果,而且还可引导幼儿派生出水果与干果、制作水果娃娃、开展水果店游戏、按季节对“水果”分类等等活动。又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可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2、充分发挥区域的实效性。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应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 “活”起来。首先,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域的活动。
3、个别指导与支持扶助。教师对幼儿活动区的指导,应放在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上.在指导区域活动时,首先应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其次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从整体上了解全班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
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等。从局部上要观察个别幼儿玩什么、怎样玩、和谁玩等。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力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同时,对能力特别强或特别弱的幼儿,应留意他们活动的动机、目标和困难,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二)恰到好处地进行区角活动的讲评。
讲评是区角活动的最后环节,在这一环节,目标的达成、材料的作用、观察的收获、指导的意义等均无所不在地体现出来。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成功喜悦、讨论疑惑问题是讲评的主要内容。教师要鼓励成功,鼓励创新,鼓励进步;并善于抛转引玉;善于把孩子们零星的收获进行归纳和总结;善于给迷惑的孩子一种豁然的感觉;要善于在孩子们中间投下一粒粒能激起千层浪的小石子。如小朋友在区里玩了一个小时左右,积累了许多谈话的题材,此时教师用鼓励自由发言和提问的方式帮助他们回忆、描述和表达所做的事的过程,既能鼓励他在人面前大胆讲述,也能发展他语言的表达、复述能力。又如:孩子们在活动区里有他们自己的玩法,美工区里有个幼儿在做手工,他想把扣子贴在纸盒上,先用浆糊去贴,弄了好几次都失败了,最后他用双面胶去试,很容易就贴上去了,而且很稳。在活动结束,老师请他把自己的经验说出来,给其他幼儿提供分享和学习别人经验的机会,其他幼儿以后做手工的时候就会象他一样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尝试。
培养农村幼儿园语言表达能力初探
灌口中心幼儿园
林杰真
当前,在农村幼儿园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受教育对象的农村幼儿在语言发展上具
有以下特点:一是随着农村居住环境的城镇化,幼儿大多封闭在各自居所,幼儿之间交往的机会减少;二是幼儿的父母日常均忙于农活,甚至外出务工,幼儿隔代抚养相当普遍,祖孙辈之间语言交往机会均较少;三是农村尚未全面普及普通话,幼儿的语言发展受方言影响较大;四是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而言较封闭,农村幼儿获取某些知识经验的速度较慢。由于上述特点制约了农村幼儿的语言发展,其语言能力与城市幼儿相比差之甚远。
针对农村幼儿的这些特点,我在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做法,不断探索实践,采用以下一系列方法,即: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让幼儿想说;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幼儿敢说;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多说;运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善于说。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较好地促进了农村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现简要概述如下:
一、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让幼儿想说。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幼儿园地处山村,大自然成了农村幼儿园最美的课堂和教材。我园周围是一片田野,不远处是小山坡和果林。随着四季的变化,自然环境绚丽多彩,十分诱人。我充分利用农村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把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引导幼儿观察、欣赏,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描述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使幼儿产生想说的欲望。
春天,我带幼儿到小山坡上,欣赏春天的景色。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有的说:“瞧,这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有的说:“那边有五颜六色的花。”一些优美词句自然而然地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
夏天,田野里瓜果累累,我又带幼儿前往参观。“快看,这是长长的长豆。”“这是圆圆的南瓜。“这是扁扁的扁豆。””幼儿大多欢呼雀跃着。我告诉幼儿:“蔬菜形态各异,各种各样。“老师,”这里有紫色的葡萄。“这里有绿色的黄瓜。”“这里有红色的辣椒。””我告诉幼儿:“蔬菜水果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幼儿通过亲身体验,马上理解了词汇的含义。走到其它蔬菜地时,幼儿自己就反映出来了:“这边的蔬菜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真漂亮。”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带领幼儿去看农民收割稻子。“稻谷笑弯了腰。“拖拉机轰隆”隆地唱歌。”“干活的人们衣服湿漉漉的。”幼儿边观察边说。于是,一首《悯农》便成了最佳的学习时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冬天,万物萧条,我带着幼儿去寻找冬眠的小动物。引导幼儿边寻找边交谈。幼儿
有的说:“小蜗牛睡得多香。”有的说:“山鼠做着甜甜的梦。”还有的说:“青蛙睡觉时一动不动,真可爱。”热爱小动物的天性使幼儿充满了想象力,说得生动、贴切。
总之,大自然是幼儿最好的“课堂”,是激发幼儿想说的好“教材”,有利于让幼儿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发挥想象,想说,畅所欲言,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二、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幼儿敢说。
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普遍存在着与人交流时用点头或摇头表达,其实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自我表现的机会、说的机会,激发幼儿大胆表达的欲望,让幼儿有话敢说。
首先,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说的机会。如利用晨间接待的机会,与幼儿进行个别交谈,启发幼儿说一说早餐吃了什么,谁送你到幼儿园的,你喜欢到什么区域活动等。这种交谈显得自然,有利于消除幼儿怕说的恐惧心理。同时,在班级活动室的一角,布置了“小小电视台”,鼓励幼儿学当小记者,发布新闻或创编广告词。每天早晨,许多幼儿一到班级,就会身不由己地走到“电视台前”发布新闻或做广告。有的幼儿还会结合当地实际创编出“灌口卤鸭,真好吃”、“仙景芋头,香喷喷”等广告词。不少幼儿从不敢说到敢说,从少说到到常说、喜欢说,说的欲望越来越强。午餐时,我让一些幼儿来当报餐员,让广大幼儿说说你吃的是什么。“软软的玉米”,“甜甜的玉米”,“香香的玉米”,“金黄色的玉米”,“长长的玉米”,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述着对玉米的感知。另外,午睡前的《小故事会》、离园前的《快乐点滴》等活动,让幼儿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达及述说来与同伴一起交流分享,既增加了幼儿说的机会,又培养了幼儿说的信心。
其次,当幼儿“敢说”时,教师还应把幼儿看成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站在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的立场倾听幼儿的说,不去轻易打断幼儿之间的谈话。当幼儿说错了,不立即加以指责,否则会使幼儿说话的愿望被抑制,并受到挫伤。与其指责幼儿的过错,不如鼓励幼儿进行新的尝试。教师应当允许幼儿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相信在宽松的语言环境下,幼儿会越说越准确,越说越完整,越说越敢说,越说越喜欢说。
再者,要增加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为幼儿与同伴的自由交谈提供机会。过去,在一日活动安排上,由于集体活动的时间安排过多,幼儿很少有自由交谈的机会,不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因此,我在一日活动中,减少了集中活动的时间,增加了自由活动和自选活动的时间,鼓励幼儿自由交谈,大胆交谈。在吃饭、盥洗、午睡等生活环节中,38 不限制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必要的谈话,给幼儿充分的交流时间与机会,使幼儿在彼此之间的交谈中,学习和发展语言。
三、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多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老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我在开展语言教育活动中,注重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发幼儿多说。
一是创设语言活动区域,使幼儿身处其境多说。区域活动也是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它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途径之一。因此,我在班级区域活动的创设中,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语言活动的空间,如选择活动室比较安静的角落,用“门帘”隔离开来,成为幼儿“悄悄话的小天地”。精心设置语言区,投放各类图片、图书,让幼儿自由选择,互相讲述或自己阅读。提供指偶、手偶和小表演台,让幼儿边表演边说。通过创设语言活动区域,使幼儿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活动,达到多说的目的。
二是运用环境布置,引导幼儿多说。幼儿园走廊、过道和班级的墙面,是幼儿展示作品和互相交流的平台。我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多说。在幼儿经常经过的楼梯口、走廊边上布置不同形状、颜色各异、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图片和一些词组或简单句,有人文关怀的如:“今天刷牙了吗?”“吃早饭了吗?”“嗨,你好!”有礼貌用语的如:“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有行为规范的如:“好朋友一起玩。“手拉手,一”同走。“不推也不挤。”“嘘,轻一点!””每天家长带幼儿经过时,认一认,说一说,与环境互动,久而久之,幼儿的词汇变丰富了,会说了。同时,注重利用班级的主题墙饰,让幼儿观察画面,练习说话。例如利用“春天到”的主题墙,引导幼儿练习说:天空晴朗、绿油油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小河里游动着小鱼;利用“秋天真美”的主题墙饰,引导幼儿练习说:金灿灿的稻谷、金黄色的树叶、累累的果实、秋收季节、农民真忙、丰收了。让幼儿随着主题墙饰的变化,不断地与练习说话,逐步培养看画、说画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是创设幼儿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与他人彼此的交往中多说。交往是幼儿重要的语言活动环境之一,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必然要运用语言,交往的机会越多,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的机会也就越多。因此,我常结合教育需要,开展一系列交往活动,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语言能力。在亲子活动中,我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好,道别。开展以大带小的教育活动,告诉幼儿当
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会说:“请您帮我……”;受到帮助后,会说“谢谢”;别人向自己提出问题时,要认真地回答。开展“你问我答”、“转述”、“互相讲一件最好玩的事”谈话活动,不但能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还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利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善于说。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愉快地和同伴自由交谈。所以,游戏是幼儿增加交流,发展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注重运用游戏这一幼儿喜爱活动形式,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这一游戏对于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我注重为幼儿创设表演游戏的情景,如提供各种表演游戏的头饰、服饰、木偶、皮影等道具,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表演。在表演游戏中,鼓励幼儿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模仿不同的角色,运用不同语调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幼儿文学语言的提高。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角色、动作、情景等方面进行想象并表征出来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常以动作、语言来扮演角色。所以,角色游戏是扩大幼儿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注重将角色游戏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结合起来。在开展《灌口小吃一条街》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灌口的诸多小吃产生浓厚的兴趣,总在津津有味地谈着、议着。针对这种发现,我带幼儿进行了实地观察并品尝,让幼儿说说小吃的名称,这些小吃都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怎么做的?并学习与服务员阿姨交往交流,为活动的开展做了较充分的准备。游戏前让幼儿讨论怎么玩?玩什么?他们都会相互协商好议定玩法,分配好角色,还会为自己卖的小吃叫卖:“兴荣猪脚油而不腻,真正实惠”,“鱼孚肉棕料多馅好,不吃后悔”,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与互动,使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
听说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口语练习,锻炼幼儿迅速领悟语言规则的能力,迅速调动个人已有的语言经验编码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能根据本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组织幼儿玩听说游戏,如组织幼儿玩“看谁说得好”、“盖高楼”、“上汽车”、“开火车”等听说游戏,帮助幼儿对一些难发音或方言干扰方面的巩固学习,扩展词汇组合搭配的学习及尝试运用句型的练习,让幼儿在愉快积极的游戏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针对农村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及所处的特殊环境,促进农村幼儿语言发展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要真正地使幼儿想说,敢说,多说,善于说,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还有几方面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幼儿个体间的差异,要求我们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指导;
2、家长的素养、配合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家长的参与性,鼓励家长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与幼儿园同步教育,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教师的语言素质对幼儿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自觉促进自身语言综合素养的提高。
谈幼儿园如何科学有效地指导家庭早期阅读教育
杏林中心幼儿园
齐梅莉
近几年,我园根据《纲要》的指示要求“要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认真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和探索,2005年我们申报了《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省级课题立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识、参与与配合,对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大部分家长对儿童早期阅读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在早期阅读中的作用和指导都比较薄弱,这是儿童早期阅读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曾经看到周兢老师的《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评析》,感触至深。美国早期阅读教育的 目标,是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最终成长为好的阅读者,而不是儿童究竟能够学会多少字词,能够写多少个字词。只有将儿童向自主阅读的方向培养,我们的孩子才会知道阅读对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引导家长正确认识早期阅读的内涵,把理念和服务整合的推广到家庭,建立“家园一体化的”早期阅读促进机制,营造良好的早期阅读家庭氛围,这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期阅读教育观
一说起早期阅读,人们往往自然而然地把阅读与识字联系在一起,把早期阅读当作提前开始的识字教育。研究之初,本人在幼儿园小、中、大班近400名幼儿的关于家长对早期阅读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83%的家长不能理解幼儿阅读活动的正
确含义,对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简单的将阅读作为教会儿童识字的工具。许多家长关注的是,自己的孩子认识了多少字,好像认识很多字是一种资本。另外,家长对儿童的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理解和支持,有8%的家长认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书孩子都应该阅读;25%的家长认为没有哪一本书是一定要读的;只有 24%的家长是有目的地带孩子逛书店,同时向孩子推荐优秀的书籍,让孩子和书交上朋友,另有12%的家长从不带孩子逛书店,调查结果令人担扰。因此,要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走向科学化,首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期阅读教育观。
我们在全园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早期阅读教育”系列讲座。讲座的内容包括什么是早期阅读,早期阅读的内容、方法,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如何指导孩子进行早期阅读等结合实例给家长进行具体的讲解。并且,每班都充分利用“阅读之窗”栏定期向家长宣传有关早期阅读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如:美国家庭的早期阅读、妈妈宝贝一起读、家长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幼儿早期阅读指导十法、早期阅读从分享开始„„使家长在对早期阅读的理念上有所提升,在指导孩子阅读的操作上有所借鉴。可以说,家长和教师对早期阅读的内涵和培养目标达到了共识,早期阅读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二、帮助家长科学指导儿童进行早期阅读
许多家长讲故事给孩子听,主要目的是要让孩子会“背诵”故事,如家长先讲
一、两遍故事,然后也让孩子讲一遍,以考验孩子是否会背诵。如果孩子能背出来,家长就认为已经完成任务,自喜于孩子有较强的记忆能力,从而忽略了兴趣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才是早期阅读的价值所在。至于故事中蕴含的让孩子思维、想像、创造的因素都没有 充分加以利用。事实上,孩子在没有认识汉字之前就有阅读行为,让孩子充分的读图,看图猜测、想像或者理解后让孩子充分的体验、仿编、创编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指导方法。家长普遍急功近利,往往过多地追求识字量和讲述的本领,而忽略对孩子阅读兴趣、能力、习惯的培养。如取书、收书、翻书、看书的习惯;听读、朗读、跟读、欣赏的习惯;握笔、坐姿的习惯等等都是在幼儿阶段应该形成的,这些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对孩子今后成为高效的阅读者、流畅的阅读者具有很大的帮助。
(一)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
家庭阅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非常重要。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用自己爱看书的情感去感染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感到书的吸引力。当然,42 从孩子阅读兴趣和需要出发,为他提供舒适、温馨、卫生的阅读环境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家中为孩子开辟一块属于他的阅读小天地。书房中摆放着小桌子、小椅子、软垫,让他可以坐在桌子前看书,也可靠在垫子上看书。把他的相关读物、卡片等分类整齐地放在便于取放的书架上,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他去阅读。并经常为他更换、添置新的读物,以保持孩子对阅读的新鲜感。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阅读,孩子会感到阅读是件很舒适和惬意的事情,很自然地就萌发了阅读兴趣。
(二)选择优秀、新鲜、生动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适当与否,是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应指导家长选择适合儿童的赏心悦目的阅读材料,才能吸引孩子的阅读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阅读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三大原则:
1、贴近儿童的生活
好的儿童作品应是对儿童生活经验、心理感受的准确把握和真实再现,应该摒弃把以成人的角度看世界的作品强加给幼儿,摒弃道德教说教味道太浓的作品,所提供的作品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例如,图画书《小豆豆的假期》,这本书从封面到内文插图,每一页都有许多值得欣赏、回味的东西。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有利于积累孩子的生活经验。当炎热的夏季到来的时候,每个孩子首先想到的最好玩的地方都是到海边,因为可以游泳、玩水、玩沙,吹海风等,这本书的内容正好迎合了幼儿的喜好,幼儿容易被图画书里的情节所感染。故事讲述的是妈妈要小豆豆准备去度假的所有需要的东 西,结果小豆豆将:游泳衣、水桶、铲子、玩具小熊、蜡笔、皮球、刷子、积木、碗、甚至是滑梯、小游泳池.......所有她需要的东西都要带去,当妈妈发现小豆豆准备的物品时,说:“小豆豆,别拿了,你带不了那么多东西的。”这话让小豆豆感到扫兴,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小豆豆挑选了几件必须品,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故事内容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真实感受。
2、趣味性和教育性的融合
有人认为,追求作品的趣味性就与教育性不相融合了。因此,在追求教育性的同时,往往忽视作品的趣味性和戏剧性。例如,故事《山丘上的约会》就极具趣味性。瓜瓜是一只青蛙,玲玲是一只白鹭,它们是两个从未见过面的笔友,单单只靠书信文字彼此间产生了美好的想象。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终于决定要见面了,让人紧张心跳的也正是这一刻,两人都从对方最高的期望出发。玲玲早早地出发了,它站在
山上左等右等看不到瓜瓜,而瓜瓜也早早地来到山上的一棵“树”下等玲玲,直到太阳快落山了,玲玲“唉”的一声叹息才让可怜的“小瓜瓜”知道它不是站在一棵树下,而是站在玲玲的脚下。作者采用了卡通化的造型,夸张地强化了故事中两个主角的差异,不论在身高或体态上都不同。很戏剧化的是,正当玲玲抬头猛往高处寻找将会从天而降的偶像时,男主角瓜瓜也正奋力地跳上山丘去赴约呢!故事中的主角虽然都是田墅里常见的动物,但两者的外形、习性截然不同,所以见面的过程充满了曲折、趣味。孩子在阅读时从轻松的气氛中理解故事的发展进程。但故事强调的是内在的美胜过外在的美,以两人真诚、美好的友谊结束。
3、经典与新颖的结合
时代在进步,孩子的作品也闪射出时代的光彩。许多家长还拿一些老、旧的材料如《孔融让梨》、《狼来了》等几十年被几代人熟读久远的作品当作法宝,再作为现代孩子的阅读文本当然不合时宜了。但是,这并不是就反对用一些经典的作品,我们在采用经典作品的同时,更呼唤一些能反映现代儿童的生活特点的新作品,例如《我喜欢的事情》中,几个孩子躺在草地上看白云的感觉很美,引发了关于表达自己的美好感觉的一次讨论。“我最喜欢躺在公园的草地上闻一闻花草的芳香。”“我最喜欢到海边看浪花,听一听轮船的声音。” “我最喜欢看下雨过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在这样的作品欣赏中,作品的内涵、优美的语言都会为他们喜爱阅读、学会阅读打下基础。
(三)家园合作,开展亲子阅读
对幼儿来说,家长如果能积极参与阅读,更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和兴趣,提高其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根据亲子阅读活动的现状,我们把指导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重点宣传幼儿亲子阅读活动的意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传授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和亲子阅读活动的基本知识,介绍选择图书的方法,亲子游戏、亲子阅读活动的指导方法,以及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发展的方法,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指导技能。
3、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如“制作亲子图书”“我读你讲”的故事比赛,以家庭为单位在班级和全园举行各种比赛,如“早期阅读教育知识竞赛”、“故事大王擂台赛”、“诗朗诵会”、“相声比赛”等。通过这些比赛,使孩子的知识面得到扩展,表现欲得到满足,同时愉悦孩子的身心,营造一种浓浓的家庭阅读文化的氛围,激发幼儿和家长共同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幼儿期是培养儿童对于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我们今后还要不断的尝试和摸索,给予家长和孩子科学的早期阅读指导,创设良好的亲子阅读氛围。同时也希望家长们与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创设出更好的阅读氛围使孩子从小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兢:《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早期教育》,2002,7
2、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3、余珍有:《学前早期阅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幼儿教育》,2005
运用多媒体,提高幼儿早期阅读兴趣
杏林中心幼儿园
高毅娜
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教育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不仅要能倾听、还要在倾听的基础上不断欣赏、理解、表达,这是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语言行为,也是幼儿开始接触书面语言的语言行为表现和最早途径。因此要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语言的信息,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发展其早期阅读的能力。
为了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从提高幼儿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增进阅读技能,激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创新故事讲述方式,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阅读活动。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开发,把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课程整合,实现了信息化条件下发展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我们要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增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懂得书面语言的重要性,感知什么是“读”和“写”,怎样去学习“读”和“写”,懂得“读、写”的规则,帮助幼儿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学会阅读方法,掌握自主阅读的基本技能,为幼儿进入小学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作好准备。在实践中,我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利用多媒体提高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利用计算机以图画读物为主,以
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兴趣入手,并萌发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想说的氛围和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在实践中对幼儿的早期阅读作了一些尝试与实施:
1、利用本园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资源的多功能性,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在传统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是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上的图片或是静态图片,用这简单的教具是很难调动、维持幼儿阅读的积极性的。由于幼儿受他们的认知特点影响,想象能力还相对比较差,没有教师的引导是不会想象出图的意思,看图片一般只停留在看图上有什么,是什么。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幼儿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多媒体教学,帮助幼儿理解图意,从而提高的幼儿阅读兴趣,调动幼儿的敏捷思维,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如我们在教小班幼儿讲故事《比本领》的时候,教师先演示一只活蹦乱跳的黄莺,并模仿黄莺口吻播出语音,“小猴子,咱俩比赛唱歌好吗?” 接着演示一只摇头摆手的小猴提问幼儿:“小朋友,你们说小猴子会说什么呢?”孩子们纷纷诉说着自己想法,气氛很热烈。有的说:“不行!”有的说:“我不理你!”……教师适时点拨幼儿:图书是很有意义,每一幅画里都有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可以用口讲,还可以用文字记录;爱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很喜欢这种活动方式,这就提高了幼儿阅读的兴趣了。
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唤起幼儿强烈的求知欲,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激起幼儿阅读兴趣方面比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有效。例如: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欣赏优美的儿童诗和学习儿歌是幼儿园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中我们往往通过帮助幼儿理解、欣赏、朗诵这些语言材料来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感悟以及语言表达的语言能力,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和已有经验的限制,他们对诗歌和儿歌内在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也就很难在朗读过程中通过想象,形成鲜明的画面帮助理解,形成书面语言和图画意义的相当应,语感的培养就受到了限制。而运用课件,则能以文字、声音、动画三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在学习散文诗《会飞的花朵》,幼儿对诗中的“蝴蝶,你像会飞的花朵”的比喻理解不到,于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向幼儿呈现一幅幅画面,春意盎然的画面中彩蝶缓缓地飞过,飞过田野,飞过高高的山冈,在蝴蝶飞过的地方,花儿朵朵开放,形成了一片鲜花的海洋…随着优美动听的艺术语言:“ 蝴蝶,蝴蝶,你飞过田野,飞过山冈,在我们春天的土地上,到处有鲜花开放。红的
花,黄的花,紫的花,汇成了鲜花的海洋。蝴蝶从这里飞过,张开了五颜六色的翅膀。蝴蝶,蝴蝶,你像会飞的花朵,你飞呀飞,飞向远方,远方也是鲜花的海洋……”同时背景音乐轻轻地响起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春天的故事》,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幼儿的注意集中,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地把所听、所看到的春天告诉大家:富有动态的画面,让孩子们宛如身临其境,绚丽多采的画面,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故事内容。由此可见,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幼儿能浅易清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象,能在诵读中察觉到情感的流动和语音韵律的美,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2、利用计算机网络搜索动画片、幼儿容易理解接受的图片、故事等,提高幼儿阅读兴趣。
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图片和动画片让幼儿观看,引导幼儿有序的观察,逐步积累经验。幼儿只有认真观察画面,才能理解画面内容,看后让幼儿把主要内容说出来,教师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并提出能引起幼儿观察的问题,以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由浅入深地让幼儿观察“画面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还可以提出一些故事以外的内容来引导幼儿观。,在幼儿逐页观察画面并理解画面内容后,再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理清思路,把握好故事结构。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目的在于让幼儿积累阅读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阅读方法,懂得故事的内在规律,知道故事是按照“人物、地点、事件、结果”的顺序来发展的,使幼儿获得有序思维经验。幼儿在阅读中认识某些汉字时,能将图与字结合起来,有助于对一些汉字的理解,逐步积累幼儿的阅读经验,为幼儿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3、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把故事、儿歌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学龄前的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抽象逻辑思维出现了萌芽,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多媒体教学以它特具的新颖、趣味、直观和艺术性,使教学活动变的丰富、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悦耳动听的朗读声将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扩大词汇量,积累知识,丰富想象力,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性格的塑造、爱好的养成、感情的丰富、情操的陶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尤其我们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幼儿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
现,有所提高。在计算机上把学过的儿歌、诗歌、故事制作成课件,图文并用,为幼儿朗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为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尝试了利用多媒体的有声特点,为幼儿提供了电脑录音、放音等有声设备帮助幼儿把口头语言转换成书面语言。教师精心选取的经典儿童故事、琅琅上口的儿歌,通过激发幼儿自觉模仿优美动听的语调和声音提高幼儿读的兴趣。如在教幼儿学习儿歌《摇篮》,教师首先将儿歌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在相应的课件下面逐一插入相应的诗句,并以动态的形式插入,同时配以录音让幼儿欣赏。然后边演示课件边教幼儿念儿歌,不时地激励幼儿,等他们念得好听了就把他们的声音录在电脑上像老师的一样放出来让大家听,往往此时,幼儿的阅读兴趣都非常地高,阅读能力也得到发展了。我经常把故事、儿歌的内容在多煤体上制作成课件,制成幻灯片给幼儿提供阅读材料,图文并用,很容易就吸引幼儿学习,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通过形象的图象和文字,幼儿容易记住故事和儿歌的内容,所以让幼儿进行故事和儿歌表演时,幼儿很快就能把主要内容表现出来了。比如:我在上散文诗“落叶”时,把这个故事制成动画,图象、声音整合在一起,幼儿的注意力好集中,通过看一看,听一听,幼儿好容易记住了散文诗的内容,并能大胆地说出这首散文诗的内容。又比如:我在上诗歌《伞》时,做了动画,在学习儿歌和创编儿歌时,在这有声有图象的情景里,让幼儿进行创编活动,比看图片的效果好多了,教师由传统的讲解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孩子由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学习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得好快,还认识了不少汉字。
开放式现代教学模式----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相继出现,它通过计算机传媒手段,产生出生动活泼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内容,清晰标准的发音和情节相关的音响效果,为幼儿学习语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的交互式语言环境,既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又能烘托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景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合理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使幼儿学习更直观、生动、形象,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其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性和学习个别化的特点提供了一个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刺激了幼儿的多种感官,易于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早期阅读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集美区实验幼儿园
吴林宁
新《纲要》中把数学教育纳入科学领域,并概括了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但是,如何把较为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而有趣,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同样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于同一对象,喜欢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数学活动中多数幼儿缺乏足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幼儿兴趣,提高数学活动的效率呢?笔者尝试将多媒体手段引入数学活动,并试着借助网络构建课后亲子协作学习的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多媒体应用于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优势
1、幼儿园多媒体教学与其他学段的主要区别
多媒体教学手段近年已被大量应用于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堂,因其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交互性强,可重复性高,自由度大等特点,多用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幼儿园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其功能是否也应做这样的定位呢?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决定了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也应有其独有的特点,幼儿园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活动时,应以达成以下的三个目标为主: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声光效果丰富的特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时间;
二、借助多媒体手段内容丰富,取材广泛的特点,提高课堂容量,帮助幼儿迅速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间的联系;
三、帮助教师从繁琐的操作和演示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关注和引导幼儿。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手段优点不少,但它应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全凭传统手段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幼儿兴趣的形成,而只靠多媒体而不使用诸如幼儿实物操作活动等传统数学活动的教学手段,则不利于幼儿形成自身的体验。而在多媒体辅助的基础上,幼儿再通过自由选择各种操作材料,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总结、自我巩固,能够更好地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只有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数学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结合,相辅相成,优化组合,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应用于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优势(1)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幼儿获得知识、丰富知识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幼儿活动兴趣的特征是:兴趣缺乏动机、容易转移,兴趣多限于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上,对于新鲜事物和富有情绪色彩的事物,极为兴趣且易记住。当幼儿在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他们的言行将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学习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有效的帮助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如:在引导幼儿认识图形时,传统上教师通常是通过展示绘有或裁成不同形状的图形纸、或是各种不同几何形体构成的卡通形象来启发和引导幼儿来感知图形,这样的课初上时幼儿也许会有新奇感,但很快的,不少幼儿就会对此失去兴趣。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之后,同样的内容却可以长时间的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在认识图形的活动中,我借助FLASH动画,展示模拟的各种现实情境游戏,让孩子在感受圣诞节气氛中寻找生活中的“图形娃娃”如:三角形的圣诞树、圆形的雪人、正方形的房子和圣诞节礼物……,并伴随着课件中卡通人物的提示,让小朋友们共同来寻找教室里的三角、圆形和正方形…….。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积极性,非常投入地参加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幼儿从多媒体课件中不仅获得了游戏的快乐、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探索的过程和发现的乐趣。
(2)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方法、内容的选择等过程中把对幼儿主体性的教育放在首位,并在教育活动中予以落实,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于幼儿上课注意听讲的时间短、持久性差,因此怎样把握住有效的时间让幼儿在短暂的时间内自主建构知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就避免了教师重复的提示和幼儿不稳定的因素。
如:在认识5以内的数量,小朋友跟随着小鲁比到数字精灵家作客,每找到一个数字,数字精灵都会说:“你们真棒,接下来该找谁了”„„?这种以游戏为主的表现形式,由浅入深,用色彩美丽,栩栩如生的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较好地抓住了儿童容易分散的注意力,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和动画人物调动了幼儿的主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大学一毕业就离开了家乡,从遥远的东北来到我们**六中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唯恐自己教不好,学生不满意。但是,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特别是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自己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取得较好成绩。现把自己的做法和体会向领导老师汇报如下:
一、学会怎样与学生沟通
我们都知道,师生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你,并从内心深处对你产生很大的抵触感。要想与学生很好的沟通,我有意识地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与方法,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平等与换位思考
说到平等,实际上师生间本来就是平等的,教师关爱学生,学生也尊重教师,而谈话之间的平等就更重要了。最好能以朋友的身份使学生能倾诉苦恼,教师才能尽可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我解决了不少学生的思想问题。当然,这种朋友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交往建立起来的。这种方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我首先都是让学生感到平等,让学生感到老师并不是一味的批评、说教,而是真正的想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五班有位姓王的男生,他的日常行为并没有太多的不对,只是很少和同学进行交流,并且该生的服装也不同于其他同学,很少穿校服,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一开始时,我也曾试过要严格的说教,甚至用学校的校规校纪进行处罚,但这些方法收效不大,没有真正的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果太过激,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伤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上课和课下的接触,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朋友式的沟通也很平常,我想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在有一天正巧单独和他相处的时候,对他的一些日常行为进行一些沟通,并说明如果老师处在他这个年龄,作为一个学生,将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才是首要的任务。经过这种平等的朋友间的交流,他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这种方法,陆续的解决了其他一些同学的思想问题,我想每个学生并不是不想和学生、老师交流,从他们心底还是希望进行这种沟通。
(二)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其实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家庭之间应该是充满爱的。一个班也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光是对成绩好的学生,对后进生更需要加倍关怀,使其感到,这个任课教师,这个班集体有爱,这种爱的存在也许会变成后进生成长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的动力,去自觉的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的方向前进。只有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才会有收获。
例如,六班有位女生,平时很爱动,也愿意和外班的其他女生在一起玩。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成绩也比较差,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她还是很聪明的,也有上进心,只是爱玩,所以,我时常找她谈话,多以鼓励为主,增强她学习的兴趣。现在她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二、认真备课
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一名新教师,备课中更要作到精细。第一,将课堂的每一环节,甚至是每一细节,都要考虑周全。如学习目标、自学测试、释疑点拨、当堂作业等;第二,分层次备课,即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的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第三,与其他老师共同研究探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及时总结经验;第四,二次、三次备课,通过加强备课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重视课堂教学
1、培养信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支持。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促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角色扮演。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有两三个后进生围在一位中等生的周围听他讲题,我上前问他们讨论什么问题?需不需要我的帮忙?我意外的是,那两三位后进生竟然都希望由那位同学为他们讲解,后来我问他们原因,回答是: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学习数学语言,有时候,同学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他们的讲解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理解。受此启发,我采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来讲解一个题目或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同一个题有多个解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办法。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而不是教师一讲到底,剥夺学生的学习探索机会,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会充分准备,生怕自己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而字斟句酌,反复
练习,表现出色的同学鼓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组织起来要花费一些精力,但效果很好。
3、设计情境,在讲解“证明的必要性”这一知识点时,我用这样一个教学情境: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沿赤道缠一周,若把绳子放长1m,问此时绳子和地球间的缝隙是能让一头大象钻过还是只能让一只老鼠钻过?顿时,课堂上讨论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来交流的欲望。
4、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上好一节课的舵,如果教学目标把握不好,就会降低一节课的效率。然后分组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再由学生一个个展现本组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学生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多尝试、敢于想像,敢于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地课堂氛围中生活成长。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融洽地师生关系中学习,尝试体验创造的快乐,养成一种乐观向上、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5、当堂检测,课堂上学习一直像竞赛考试一样紧张自学后,要检测自学效果,把学生做错的题集中后,让会的学生更正,然后大家讨论弄懂为什么,最后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四、充分利用错题本
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找出问题,建立错题档案,让学生建立错题本。并且充分利用。将每一次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中讲,个别出问题个别讲。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日日清,周周清。
五、个别辅导,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转变后进生,形成一个浓郁的学习气氛,转变一名差生与培养一名尖子生同样重要。优生带后进生,实行“兵教兵”,并且验收成绩。对后进生有帮助,对优生也有促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格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同时,注重优生培养,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省数学竞赛中我区初三过100分共11人,其中我校占7人,孙风萧同学获全区初三级部第一名,包含初四在内是全区第三名。我相信,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把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注重教学反思
诚然,上好一节课重要,但无论怎样的课,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懂得反思,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偏差与不足,是否和我的引导思路明确有关?……反思让我在失败中前进,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向老教师学习,需要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老师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注入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深深感受到正是在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在**六中这个大熔炉里,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再次感谢领导对我的关怀和培养,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将一如既往,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六中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谢谢大家。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学地理课的内容非常丰富,时空跨度较大。既有美不胜收,风景迷人的自然地理内容,又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还包括抽象的自然地理规律的形成。由于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且在说明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因此,把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可以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革命,其继承和丰富了传统地理教学方式的优点,使地理教学进入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根据我这几年地理教学实践,我认为把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可充分利用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表现手法形象化、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面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想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海陆变迁这一节“地震和火山”这一环节时,我首先提出相关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了一段有关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视频,使学生通过声、色、图像等的渲染,很直观地了解地震和火山爆发形成的原因及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严重灾害,而且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了学生对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用自制的幻灯片来演示“ 地震的形成和火山的爆发”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既充分理解了地震和火山产生的原因,又为在实际生活中防震、抗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既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又突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我们通常说:“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因为地图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因此,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如何掌握好这些地图的内容、发挥好它的作用,是学好地理知识的关键。如果用一般教学手段展示地图的内容,有一定局限性。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例如:利用幻灯片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特别是对一些看上去无图而又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直观图像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世界陆地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的特点”时,假如按课本照本宣读,学生确实会感到乏味,远不如教师利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制作相关幻灯片,指导学生自己看图进行分析、比较、归纳、评价得出结论。教学中采用这种新颖活泼的教学新形式,改变古板单调的老面孔,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为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认识中的时空限制
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识器官的限制,只能观察到此时、次地的情景,只能观察到肉眼看见的客观事物。对于微观现象,却无法观察和体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模拟显示,使学生观察那些经过微观的客观现象,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展示的地理现象,并把具体图景生动地再现学生眼前。例 2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的运动”时,由于既要考虑地球的公转又要考虑地球的自转,因素太多,而且要有丰富的空间现象能力,教师讲起来困难,学生听起来也很吃力。我采用“地球—太阳系”FLASH动画来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整个过程,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地球运动的规律,使学生非常轻松地理解了地球运动与产生的地理意义。因此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学生可超越时空的限制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从“教书匠”向“探索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而学生要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勤于思考、敢于探究的主动地位,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第四篇: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热情活泼,精力充沛,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意识。这一时期,是初中生走向独立和成熟的时期,也是生理和心理相对不稳定的活跃时期。然而目前,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能力低下,初中语文教学陷入困境。鉴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
①让学生多看,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景象来展示现实社会生活的,因此为了增加学生体验,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尝试利用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工具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在看图画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产生腈感。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依次小说情节的六幅图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让学生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丑陋人物形象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画面会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
②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教《社戏》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罗大佑演唱的Flash歌曲《童年》,轻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让学生多演,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时为了让课文主题真挚亲切的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分派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深入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情感,使学生在你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水平,词汇贫乏,使学生埋怨语文课是“老瓶装旧酒”,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等特点注意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尽量用生动、新颖、优美、恰当的词汇组合,减少拖泥带水和重复现象,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炼,努力实现从教师的“不厌其烦”到学生的“百听不厌”的转变。另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启发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尝试用一些幽默的语言,例如歇后语之类的,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精力集中,精神愉悦,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的肢体动作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极好的效果,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一些身体语言,诸如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主动探索,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读懂别人的文章,写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5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总结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及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便能使优点发扬光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进而能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广西桂林全州县城关完小 马祖斌
【提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省实验区逐步推进,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这时,很有必要去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去适应新课程,因此我认为在这几方面应做出调整。
【关键词】:自身素质、角色转化、教学方法。
一、新课程标准课程下下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要的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改革,美术教师没有一定的美术素养怎么能进入课程,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这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来组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我小时候上美术课,老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一味的去临摹。但在如今的新课程下能行吗?这不是误人子第吗?所以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来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发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把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美术新课程中要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采用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二.新课程标准下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
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是这种角色在课堂中往往很多教师难以做到,那究竟怎么转换呢?
1.转换班级授课制中教师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将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我在讲授到《帮小鸟找家》一课时,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
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我们的美术课程中,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碰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布满自信。
三、改变美术教学方法
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终生。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世纪,需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节奏。鉴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熟悉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美丽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拟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熟悉绘感知画过程,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也可展示几种可行或可试的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拟、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尝试是数学课中最常用的,美术课不需要这种方法,其实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
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商讨、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在讲授《漂亮的热带鱼》、《树叶贴画》中,让学生根据制作图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尝试,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在此值得注重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爱好,使其具有挑战性;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漫画中让学生有多个作业选择,分别是:(1)根据生活中的趣事画一张漫画;(2)为理想中的自己画一张漫画;(3)为喜爱的卡通动物或者人物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并且临摹一张。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
4、由传统美术技能教学,倾向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智、能结合。怎样结合呢?
一、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传统的美术教育对此还重视的不够。
二、要引起学生的重视。美术课虽非主科,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综合素质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对学生未来的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让美术新课程真正能够体现课程的“新”,成为一名研究性的美术教师,就凭认真上好课,研究教材等是远远不够的。应总结每一节课所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与同组的教师进行诚恳的交谈,讨论课堂中细节问题,订出一个解决的方案;在网上查阅有关的材料等手段来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3.《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4.《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5.《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6.《美术教材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