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数学其实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逻辑智能。在许多方面,游戏都提供了安全、可控制和有趣的方式去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们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一、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探究内容:
1、编制数学教学游戏:
(l)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六种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口头数学教学游戏;竞赛性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年龄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如在中班“学习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蚂蚁妈妈找宝宝”的情景游戏,最后通过游戏蚂蚁搬家的竞赛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分类。
(2)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3)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2、幼儿数学游戏化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教师是物质环境的提供者。
A、教师应从中班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为数学游戏化提供物质保证。在进行“认识数字4、5”的教学时,为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我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套数卡、实物印章以及做纸球用的皱纸。孩子们通过游戏“给数卡排队做实物卡”、“看数字做纸球”,很快就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
B、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进行“比较6、7两数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计了有趣的“小猫吃鱼”的游戏情景。当我出示了“金鱼缸”,继而又把6条小鱼放入“鱼缸”,当出示7只小猫后小朋友立即进入了小猫要吃鱼的游戏情景中,此时,我提出问题:小猫有几只,小鱼又有几只,他们一样多吗?怎么办?幼儿立刻议论开了。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地获得了知识。此外,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和自我发现的机会,我在活动室里专门开辟了一个数学活动角,放置了各种教玩具。其中有彩笔,纽扣、印泥,各种印章,操作卡片,大小珠子,塑料小动物,分类盒以及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等等,幼儿可以三三两两、自发地随意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根据需要我及时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添加、更换。“数卡接龙”、“给实物卡片排序”、“图形分类”、“看标记放图形”、“会变的数卡”等游戏,提高了孩子们数数、分类的能力,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
(2)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的学习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活动过程中,对于不同情况教师应善于以不同的角色——“合作者”、“发现者”、“援助者”、“评价者”对幼儿进行诱发、激励、辅导、组织、评价。因此我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询问、交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并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调整。我通常对以下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全班幼儿会不会使用材料?是不是对游戏活动感兴趣?看全班幼儿有几种不同的思路和做法?正确的有几种?错误的思路和做法是什么?有几种?有代表性的那些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幼儿做错的原因是什么?(教具设计不合理、没听清问题、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原有知识没掌握、动手能力差等)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我一般通过交谈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进行指导。
(3)教师应对不同形式和性质的游戏采用不同的指导。
在集体进行的游戏中,教师主要起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在小组玩的游戏中,教师起观察与鼓励合作的作用。在个别玩的游戏中,教师以观察为主,并对个别幼儿进行交谈与指导。在情景性、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角色身份进行组织与指导,在操作性、竞赛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与发现。
二、结果分析.1、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由于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就更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和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6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6”的教学活动,我以“参观动物园”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小动物,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设置了森林背景图,一些幼儿领悉并喜爱的小动物在活动:小鸟在唱歌、小兔在弹琴、小鱼在跳舞、小猫在敲鼓、小猴吹喇叭。这些小动物形象动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发现、寻找,从而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如果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来对这个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比较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幼儿的兴趣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的材料大多只有教师进行演示的教具,教师在开始直接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少了游戏的环境和气氛,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
数学教学游戏化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与好感。由于教学活动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也和游戏一样,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丰富幼儿的情感。通过教学活动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能帮助幼儿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紧张、厌烦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把教学活动变成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游戏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驱使与束缚,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严格的外部控制,能享受到一定的自由,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验和发挥。当利用材料操作成功时,会产生自豪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失败时,也不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而是得到启发和鼓励。因此,幼儿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主感、胜任感等积极情绪,例如,“按6以内的数量分类”这一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分蛋糕”和“我来帮助你”。前一个游戏让小朋友根据小动物的要求,找出它们需要吃的蛋糕数量并送给它们。对同种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后一个游戏通过让幼儿帮助熊猫整理家中的物品,学习把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在游戏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觉得自己是在帮助熊猫解决困难,从而充满自主性,乐意参加活动.当活动结束,熊猫感谢小朋友的帮助时,幼儿又从中体验到成功和劳动后的喜悦,并增强了自信心.
3、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学者布鲁纳研究了“游戏对3至5岁儿童解题能力的影响”,证实了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没有压力,但需要坚持性和毅力的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环境,在游戏环境中,有利于幼儿思考和处理问题,并取得结果。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为幼儿在活动中接触各种材料提供了条件。幼儿在操作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体会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发展了视觉、听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例如在“学习5以内序数”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捉迷藏”游戏。小动物们分别躲在5棵树上,请幼儿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进行了积极地观察,并回答出“某某小动物藏在第几棵树上”,既认识了序数,又发展了观察力、思维力。在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探索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运用想象和思维,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各种经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又如,在“认识椭圆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小兔和小熊的争论,从而引出课题,让幼儿来进行评判。通过让幼儿观察圆和椭圆的外形,看看是不是一样;把两个图形分别比一比、折一折,说说发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幼儿还须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接下去教师通过幻灯片让幼儿欣赏辨认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椭圆形状组成的东西,并启发幼儿想象椭圆形组合的图形(如螃蟹、小鱼、气泡等)幼儿在游戏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并用语言说明想象与思维的结果,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4、培养非智力因素。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使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智力活动,同时,在活动中幼儿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功,因此对幼儿的意志性格的培养和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性、自制力的发展有较大地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梯形与其他图形的转换”中,我设计了“帮小动物分饼干”这样一个游戏情景,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理解转换的含义,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游戏设置的问题,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持到了提高,当活动成功时,更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同时,游戏中要求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提高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制力。在一些集体游戏、小组游戏中,必须依靠幼儿之间的互相合作才能获得成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性。
第二篇:幼儿数学教学中游戏化的探索
幼儿数学教学中游戏化的探索
崔桥幼儿园 马华
数学其实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逻辑智能。在许多方面,游戏都提供了安全、可控制和有趣的方式去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最有趣的学习方式,因为游戏法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各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轻松学习数学。它是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中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我首先来谈谈幼儿数学游戏化的探究内容:
1、编制数学教学游戏:(1)、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六种类型:操作性的教学游戏;情节性的教学游戏;运动性的数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竞赛性数学游戏。但是在编制教学游戏时,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小班幼儿的游戏应以有一定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游戏活动。如在小班幼儿学习“1”和许多时,我设计了“猫抓老鼠”的情景游戏,我扮“猫妈妈”,幼儿扮“小猫”我用游戏的口吻要求“小猫”们去捉“老鼠”,按“猫妈妈”要求抓老鼠,最后“猫妈妈”奖励“小猫”们吃“鱼”。我在这一系列情景中,渗透了“1”和许多的数学概念。这类游戏一般以一个主题贯穿整个游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这类游戏时,应注意情节的安排须有助于幼儿更熟练地掌握数学的初步知识,并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游戏的过程不宜太新奇,规则也不能太复杂,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又如大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一些运动性数学游戏,我在教大班幼儿学习8的组成时,我为幼儿设计了“打保龄球”的运动性游戏,指导幼儿边打“保龄球”边记录不同数量的投掷结果,根据投掷结果的归纳来学习数的组成。这样的游戏既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又渗透了数学的初步概念。
(2)、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集体游戏,小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个别玩的游戏。这样既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3)、可以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设计了音乐游戏,让幼儿玩抢椅子。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马上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2、教师在幼儿数学游戏化中的指导策略:
(1)、教师是物质环境的提供者。我首先觉得教师应从各年龄段幼儿的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最好人手一份,且适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也能照顾到不同幼儿个体间的差异。如在进行“比较轻重”的教学时,为让幼儿准确判断出两样东西谁轻谁重时,我布置每位幼儿在家里自制天平称然后带入园,还为每位幼儿准备了雪花片和木头积木。课堂上让他们用天平称称出物体的轻重,这正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
教师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进行“比较6、7两数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计了有趣的“小猫吃鱼”的游戏情景。当我出示了“金鱼缸”,继而又把6条小鱼放入“鱼缸”,当出示7只小猫后小朋友立即进入了小猫要吃鱼的游戏情景中,此时,我提出问题:小猫有几只,小鱼又有几条,它们一样多吗?怎么办?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立刻议论开了。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的获得了知识。此外,我还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和自我发现的机会。我在活动室里专门设置了一个数学活动角,放置了教玩具。其中有在塑料积木上贴有1至10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各50个,彩笔,操作卡片,数卡接龙的环形插版,有趣的七巧板和颜色不同的几何图形等等。幼儿在活动区可以三三两两,自发地随意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根据需要我及时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添加,更换。“图形分类”、“数卡接龙”、“为一组图形制作特征标记”、“登山棋”等游戏,提高了幼儿数数、分类、识别几何图形的能力。
(2)、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主题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的学习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活动过程中,对于不同情况教师应善于以不同的角色—“合作者”,“发现者”,“援助者”,“评价者”对幼儿进行诱发,激励,辅导,组织评价。因此,我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是否会使用材料?是不是对设计的游戏活动感性趣?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看看全班幼儿有几种不同的思路和做法?正确的有几种?错误的思路和做法是什么?有几种?有代表性的那些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幼儿做错的原因是什么?幼儿在进行操作时,我一般通过交谈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然后进行指导。
(3)教师应对不同形式和性质的游戏采用不同的指导。在集体进行的游戏中,教师主要起组织与协调作用,在小组玩的游戏中,教师起观察与鼓励合作的作用。在个别玩的游戏中,教师应以观察为主,并对个别幼儿进行交谈与指导。在情节性,运动性,竞赛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与发现。
由于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又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就更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涉,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和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例如:我在组织幼儿学习“5以内的加法”时,我巧设了一个出苹果(贴绒苹果)的游戏。游戏的玩法是:(某某小朋友:我出一个苹果。教师:我出2个苹果)启发幼儿用一道算式来表示游戏中讲的事情,并说出算式及符号所表示的含义。在幼儿合作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所有物品数量重复现象,所以游戏前我就让幼儿明确重复的不需要用算式记录。同时提醒幼儿算式记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先记自己出的物品数量,再记别人的;另一种是先记别人的,再记自己的。幼儿通过游戏,学加法的兴趣倍增,再也不觉得枯燥无味了。并从中体验了共同游戏的愉悦。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设游戏,适时适度把幼儿带入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之中,只要教师有心,一些简单的教具也能为幼儿带来美好的游戏,学习的环境,从而使幼儿喜欢上并学好数学这门学科。
第三篇: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践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践
——纸厂中心小学 蔡昌慧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也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而是“科学推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处理过程或是一种思考方法”。由于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即使是在幼儿的生活中,也经常遇到有关数与形的问题。如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不断地发展,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每个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但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我们的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应当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当教孩子们一些数学的初步知识,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和智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以往传统的数学偏重于教师的传授知识,幼儿只是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形成了以教师、教材和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实践证明,这种陈旧的、机械的教学方式严重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无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无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游戏的介入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它不仅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而且还提高了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一、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含义及数学游戏化的实质 数学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幼儿从中感知、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它的实质是指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二、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习充满兴趣。使以往的被动状态发展为主动状态。2.综合性。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各种数学活动中,如:操作活动、体育、绘画、角色游戏等等的游戏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数学知识,力求产生综合效应。3.愉悦性。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愉快的心情体验,让幼儿觉得学数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好玩的,有趣的。4.全面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每一位幼儿,使他们都有公平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从而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施手段在新《纲要》中,数学没有被单列成某个领域而且被放在科学领域之中。从中可见人们对幼儿数学学习特点的认识和当前基础改革的新理念和新原则。那么如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概念、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呢?
1.建立正确的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师幼互动是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从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且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达到自已主体的发展,从而实现师幼双方在师幼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为主,师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角色差距。那么在游戏化的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正确把握师幼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幼儿主动学习决不是不需要教师参与的学习,幼儿形式上的“主动”学习也决不是实质性的主动学习,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绝对少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参与和发挥,只不过教师的这种参与和发挥要较以前的方式来得隐蔽,不易于引起幼儿的反感和厌倦。同时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但又井然有序的学习氛围,和幼儿形成一个公平的,朋友型的关系,一起参与活动,共同探讨,并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关注幼儿的表现,事后进行分析。
2.寓数学教学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身心整体参与的活动,它包含着各种情感的萌芽。在游戏中,幼儿身心之间,各心理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整体关系中,这是一种对外界的整体反应方式,而愉悦感正是建立在这种方式上的。因此,我经常安排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
(1).在角色游戏中学习数学。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都可以掺和数学内容。如:以前我班的儿童超市游戏中,幼儿对“售货员”及“顾客”之间的角色行为关系并不明确,因此,常出现“顾客”随意拿货,而“售货员”无所事事的现象。现在,我引导“售货员”为“商品”标上价格,“顾客”则按价格的高低与自己经济的承受能力来选择“商品”,按所标价格,数清手中的“现钞”进行正常交易。在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增添了游戏的真实性,而且使幼儿复习了数数与数字,提高了幼儿认识数字的能力,并且使幼儿们从心底自发觉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这是一种让幼儿通过操作实物材料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我让幼儿们按图形标记分别为“图形宝宝们”找“家”。请幼儿们按数字的大小,为相应数量的“形状宝宝”找家;以几何图形拼拆图片的方式进行分类、数数;将类似的“形状宝宝”进行比较、测量,从中正确认识各种形状的特征。幼儿们通常一边操作,一边认真地观察、辨别、数数。这一游戏教学方式,不但让幼儿逐渐形成了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端正了学习的态度,而且激发了幼儿勇于探索的精神。
(3)在体育游戏中学习数学我有意识地将数学内容渗透到体育活动中,使幼儿在玩玩乐乐中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获取数学知识。如:《秋天的水果》这节课。在身锻的基础上,我请幼儿们数数摘到了几只水果,比一比,谁摘得最多,谁摘得最少,多几个,少几个。又如:《运货》游戏中,在幼儿跑、钻、取物的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学习了数与物的等量关系。
3.创设轻松愉悦的游戏情境因幼儿年龄的限制,他们基本上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通常他们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只有在情感的操纵下才能处于兴奋状态,对活动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巧用语言、巧设环境,适时适度地把幼儿带入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之中。如:在音乐游戏《找朋友》中,我给幼儿们挂上漂亮的不同形状、颜色、数字的胸饰,在音乐声中边唱边跳,寻找与自己数量相等、颜色相同或形状相同的“宝宝”。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幼儿们的情绪显著高涨,游戏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思维辨别能力明显加强。由此可见,只要教师有心,一些简单的教具也能为幼儿带来美好的游戏、学习的环境,从而使幼儿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4.注重个体差异,公平对待每位幼儿。因每位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事物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并不能因某位幼儿较“差”而忽视他,而是应该关心、热爱每一位幼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创造展现能力的机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为了能使每位幼儿更好地发展,我采取了分组教学的形式,幼儿可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我为幼儿们提供不同的教具及可操作材料,并随时根据幼儿的反馈加以引导,以促使每位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第四篇:6.18--幼儿音乐游戏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幼儿音乐游戏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音乐与游戏本身就是具有互通性的,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将两者有机融合可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本文先分析了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当前幼儿园在音乐游戏化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幼儿音乐教学中游戏法的运用,旨在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幼儿音乐;游戏化;教学
一、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作用
早期的儿童教育与孩子的后天发展关系紧密,这一阶段是孩子兴趣养成的重要阶段,而游戏是教学、生活中开启幼儿创新力的钥匙。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游戏可以让教学、游戏有机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可见,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作用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让音乐活动充满乐趣
幼儿在学习中少不了音乐的学习,因为音乐可以锻炼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的想象力丰富。而游戏化的教学更是能让幼儿提升音乐能力,促进智力开发。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并且轻松的环境也能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可见游戏化教学方式可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且趣味十足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轻快的气氛下学习知识。
2.开拓幼儿思维训练
一般来说,游戏能开发幼儿智力,提升他们的IQ、EQ。游戏化教学方式可以说是偶尔素质的一项重要方式,其音乐化教学更是可以帮助孩子通过游戏的动作,如肢体语言、表情语言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游戏化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开拓幼儿思维的训练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常,在幼儿时间,其学习音乐知识时,会有着一定的模仿能力,并且还有本能的反应。通过自己的听觉来做出相应的反应,与游戏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在游戏中,孩子的接受力往往会变得更强,也更容易接受具象化的知识,且喜欢在动态环境中接受知识。
二、当前幼儿音乐游戏化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学活动类型的区别不明确 有研究者指出,所有音乐活动其本身就是处在游戏的状态下,而音乐教学活动更是要成为游戏的过程,所有的音乐活动均要饮食着音乐欣赏的体验。所以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分成了三种类型:歌唱活动、韵律活动、奏乐活动。可见,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游戏,游戏以及欣赏活动不用再独立成为类型,而是可以融合到所有的教学活动当中。但是,我们对多个幼儿的音乐游戏活动进行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对于音乐类型的区分并不十分了解,基本上只是以音乐游戏、音乐欣赏等对活动进行命名、设计。
2.这分重视游戏化处在形式且音乐内容过于成人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游戏化音乐的活动,其开展只是为了可以满足教师的需求,如果为了让教师完成任务则无法起到激发幼儿的作用。很多音乐教学活动,虽然其游戏的内容,以及游戏方式均比较丰富且多元,但是幼儿只是简简单单体验到了参加到活动的乐趣,却无法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知识,更无法通过活动感受并了解音乐的内涵及魅力所在。
同时,还有很多教师会习惯性的从本身的角度考虑教学的内容或是游戏的方式,未能以幼儿为本,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不重视他们的知识与理解水平,因此所选择的音乐结构、节奏有时过于成人化,未能开发起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创造能力,幼儿为音乐教学主体,在开展音乐活动设计时一定要强调并重视幼儿积极性,引导他们可以主动参与进来并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感,鼓励幼儿敢于表达出自己的体验、感受。
三、将游戏化教学运用幼儿音乐的实践 1.大力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音乐课程的游戏化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们能快乐的学习。在幼儿阶段,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展开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应。通过实践也证明了,运用游戏化音乐教育课程,可以极大日常规范起幼儿学习音乐兴趣,同时发展幼儿音乐能力,以此促进孩子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下进行学习,这一点极为重要。
例如,在学习《采蘑菇的小姑娘》时,教师可引导孩子,根据音乐内容,选择自己所喜欢扮演的角色。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到区域游戏间去寻找道具,如果道具不足则可以尝试着自己动手。如歌词里所涉及的大箩筐、蘑菇等物品,如果孩子找不到道具,可以和教师一起动手操作,大家一起制作各种各样的蘑菇。又或是可以指导幼儿去找到有关替代品。如可以用一个又一个小球来代替蘑菇,又或是拿盆子来代替箩筐等等。当然,主要是指导幼儿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并寻找代替品,教师要做的只是适当的引导即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孩子做出的是哪一种选择,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表扬,之后让孩子去想象歌词中的场景,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所扮演的只是辅助者,将游戏主导权全都交给孩子自己进行。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不单如此,以游戏化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大力激发起幼儿学习兴趣,让孩子体会到音乐课堂的学习欢乐。
2.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质量
现代教育下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有效开展,是需要教师不断去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时间、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增强学习各方面能力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游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因为幼儿所成长的环境不同,每个幼儿又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幼儿阶段也是孩子开展开成自我意识的阶段,因此要不断提升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教学质量就要在提升幼儿审美能力同时让他们学习各种音乐节奏。
例如,《水果蹲》的游戏是把孩子都集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水果名称来分组,在活动中2/4 xx x |xx x| xx xx|
xx x ‖的节奏口令,配合指令,如“香蕉蹲、香蕉蹲,香蕉蹲完樱桃蹲”等。此游戏可极好培养幼儿的团体合作力,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在游戏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欢乐。
3.提升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
音乐教学游戏化合理运用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辅助式的教学。教师需要把正确的游戏、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大力激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增加学习能力,强健身体。在实践中,音乐教学游戏化特点为内容多元,可极好提升孩子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在培养幼儿良好音乐学习习惯方面,更可起到全方位发展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时,可通过游戏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孩子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习惯,同时对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4.综合渗透,多元提升
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全方位的素养,音乐课程所采用的游戏化方式来开展教学,不单可以促进幼儿对音乐学习,更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能力。运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开展音乐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幼儿音乐内容,让孩子可在游戏化活动中去用心体会,真正去体会音乐魅力。
例如,在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表演中,可将音乐的元素融合其中,培养孩子的力。但是,这会让有的人产生疑问,认为以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能理解的范围有限,如果才能让他们在角色扮演时并在自己所想象的情节中更好表达自己的感受。面对这样的游戏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如我们可以开展《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的游戏,先让幼儿观看动画,之后听动画的片头音乐,再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来演绎动画里的角色内容。
四、结语
综上,开展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及创造力,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品质。可见游戏化的方式非常重要,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也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设计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游戏音乐,让孩子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玥.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理论与实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8:273-275.[2]金美琳.试析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5,07:249.[3]洪培琼.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思考[J].儿童发展研究,2016,03:64-67.
第五篇: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游戏化的教学又最符合幼儿成长的心理特点。因此探索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的教学形式,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中体验音乐、感知音乐,是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师幼互动的游戏观念,是保证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常常受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影响,只喜欢儿童听话守纪律,不许儿童乱说乱动。表面上是让儿童守规矩,实际上是不许孩子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去进行探索、发现。这样的教育显然不能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勇于创造的精神,相反只会让他们束手束脚,缺乏创造力。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游戏化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游戏观。教师要以一个游戏者的身份,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对待每个孩子的创造成果。活动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及时地发现幼儿探索过程中的需要,通过幼儿探索中的环境、材料以及精心组织设计的提问等途径给予幼儿隐性指导。有时候,老师的一个赞扬,一个微笑,甚至一句鼓励的话,都是提高孩子创造性的良好手段。
二、挖掘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是开展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选择音乐游戏素材时,一定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能够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音乐作品。如:小班的幼儿可选择《小兔乖乖》《好娃娃》等;中班孩子可选动画片里的歌曲《快乐蓝猫》《小哪吒》等;大班的孩子可选简短的中国民歌《虹彩妹妹》,婉转动听的豫剧选段《女子哪点不如男》,脍炙人口的《军队进行曲》等优秀素材。从这些音乐作品里,幼儿可以找到喜爱的动物或人物形象,能被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作为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要注意收集优秀素材,为幼儿储备大量的资源,随时为他们提供。
三、整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是体现音乐教学游戏化的价值
中国学前教育专家陈淑琴指出:“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的方法来组织音乐活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应包括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故事配乐活动,形体优美的韵律活动,有趣多变的造型活动及在音乐伴奏下各种创造活动等。如何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音乐教学游戏化活动。
(一)营造情境化的游戏氛围,让幼儿感受音乐
如音乐游戏《春》是经典音乐《四季协奏曲》的一个选段,这首音乐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通过大胆的音乐游戏情境的创设,让孩子将音乐演绎得淋漓尽致。
1.情景再现,感受音乐气息。在聆听音乐之前,教师首先以PPT的形式呈现春天的景象,为幼儿聆听、赏析音乐埋下了伏笔。
2.故事引入,理解音乐意境。在幼儿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接触之后,教师再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整个音乐。通过故事与音乐的配合,抽象、复杂的音乐就变得更加的生动。
3.游戏穿插,诠释音乐内涵。通过故事的讲解后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演绎了这首音乐,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游戏中孩子们分别扮演农夫、小鸟、小鱼等角色,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音乐、理解音乐,知道哪段音乐该自己表演,还会跟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变化自己的动作和力度,从而使音乐具有了生命力。
(二)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表现音乐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游戏材料的适当投入是激发幼儿音乐情感和促进游戏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
1.可视材料的提供。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而图谱、PPT、节奏卡等可视材料的引用可以使音乐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如在进行《买菜》音乐游戏活动中,其中的歌词涉及许多菜名,在演唱的过程中容易混淆,从而使幼儿不能大胆地参与游戏。而恰当地引用图谱给了幼儿视觉的冲击,彻底地解决了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清楚地明白歌曲的内容及菜名的顺序,为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幼儿对音乐的大胆表现提供了台阶。
2.操作材料的投入。音乐游戏中适宜的游戏材料运用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如在《毛毛虫和蝴蝶》这个音乐游戏中,音乐分为三段。A段音乐是缓慢低沉,主要表现毛毛虫伤心的一个过程。B段是具有爆发力的音乐,表现毛毛虫变成蛹时痛苦挣扎的情景。C段是欢快的音乐,表现毛毛虫变成蝴蝶的那种喜悦。教师通过游戏材料丝巾的一物多用,将这三段音乐表现得活灵活现。
(三)采用多样化的游戏形式,让幼儿理解音乐
1.听觉游戏。听觉游戏主要是培养幼儿听觉的敏感性和对声音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基本特征的分辨能力为目的的音乐游戏。主要包括声音配对、声音猜谜、声音辨别等声音游戏和听觉感受游戏。如:《可爱的玩具》这个音乐活动主要是通过游戏让幼儿辨别声音的强弱,让幼儿蒙着眼睛沿着圈外找玩具,当他接近玩具时幼儿大声唱,当他远离玩具时幼儿轻轻唱,幼儿通过分辨声音的强弱,确定玩具的所在。
2.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扮演音乐作品中某一角色,通过动作、手势等情节的表演来表现音乐。如:幼儿喜欢的《小白兔和狐狸》的游戏,主要是通过扮演活泼的小兔和狡猾的狐狸形象,让幼儿感受两段音乐不同的艺术形象。
3.歌唱游戏。歌唱游戏习惯一边唱一边游戏,是最常见的一种音乐游戏形式。在歌唱游戏中,幼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歌唱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更使幼儿的身心得到了陶冶。如:在《捉小鱼》的歌唱游戏中,请两位幼儿双手相握高举做渔网,全体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边唱歌,边做小鱼游的动作,当歌唱到“捉住”时,渔网就把小鱼套住。
音乐教育不仅仅让孩子掌握了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们应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音乐中的内在价值,使音乐游戏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兴奋剂”和“调节剂”。同时,我们也通过音乐游戏这一教学方式,让音乐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使音乐深入孩子的心灵。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