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8章教案

时间:2019-05-13 21:5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经》第38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经》第38章教案》。

第一篇:《道德经》第38章教案

《道德经》第38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第38章。

2、理解老子“上德”与“下德”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在诵读与感悟中理解“上德”与“下德”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子《道德经》重在介绍宏观治理模式,并就此提出了“上德”与“下德” 的观点,那么老子在这里到底想要阐述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二、新课讲解

(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第38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1、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意。

(二)、内容解读

如果把道德水平分为上下等,那么没有道德学说时往往有上等的社会道德环境,而整日把道德挂在嘴边,形式上不离开道德,是为下德,其德可见,其功可称,故无法体现真正的道德;上等之德是无为的,因为它与道保持一致,自然无为,上德还是无条件的,不为名利的,下等之德是有心而为的,是有条件的,看得出人为痕迹的,功利的。

仁爱至上是有为的,但是无条件的;义气至上是有为的,也是有条件的;礼仪至上是人为的,没有人响应时就强行“推销”礼教制度。

因此,社会失去道才去关心德,失去德才关心仁,失去仁才关心义,失去义才关心礼,礼是什么呢,是忠厚,诚信缺失的产物,是荒废根本,关注细支末节的表现,往往成为祸乱之元凶。前述下德而下的伦理,是浮于道之外的虚华表象,是愚昧的起点。因此,大丈夫选择敦朴而不是浅薄,选择忠厚诚信,而不是浮华,因此,舍弃浅薄,取其厚实。

三、学生思考、讨论:

四、拓展引申、小结: 老子《道德经》重在介绍宏观治理模式,因此,对“上德”与“下德”等等的理解应当指社会环境而言,非指“上德之人”或“下德之人”;上德之所以有德,是因为德出无为,功成事遂,而无恃为之心,故称之“无以为”;下德之所以无德者,因为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为,故称之“有以为”。仁义皆不免有心为之。但上仁虽为,而无恃为之心,故称之“无以为”。上义则恃之矣,故称之“有以为”。注重礼仪意味着崇尚虚名,没有人附和却强行灌输礼教。

五、作业:

熟读背诵本章。

第二篇:道德经教案

老子【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老子[道德经]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

二、老子及《老子》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2、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3、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一个太极图,让学生谈谈对太极图的看法,由此引入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辩证认识,引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2、《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三、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四、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得以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长与短相对立而得以体现,高与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与声相对立而和谐,前与后互相对立而出现,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己能,立功而不甘落后自居,也只有他不居功,其功绩才不会失去。

五、联系现实,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道德经》第三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进一步地熟读《道德经》第三章,背诵《道德经》第三章

3、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翻译简单了解内容

4、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第三章,能在了解第三章的内容的基础上流利地背诵第三章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或齐背诵已学的前两章,接着导入第三章

二、屏幕展示: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指导朗读并出示译文

1、听读录音

2、跟录音朗读

3、学生齐读

4、男女分角色朗读

5、个别朗读

6、自由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试着通过翻译来试背课文)

7、试着齐背课文

8、抽查个别背诵情况

四、问题探究:

结合你学过的知识、阅历和文章所给的翻译,在通过这多次的朗读、诵读的过程中谈谈你对这一章节内容的一些体会或想法(换个角度来说,你读到了文章中的什么内容或者说有哪些句段不理解)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背课文,下一节上课继续抽背课文

2、预习下一节内容《道德经》第四章。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

1、老子的思想主张;

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作者生平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是一本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像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四、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老子其人其书,自学教材第20页“阅读指南”之“《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以及“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

五、【翻译】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所以:从永恒普遍的虚无,可以理解道的消隐。从永恒的存有,可以观察道的连续。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它们竟是如此玄奥。玄奥呵,玄奥!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

《道德经》教案

一、导入:

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明百姓,都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立人处事的精髓。今天我们继续第三十三章。

二、屏幕出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指导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

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

5、指名读

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出示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体死亡而精神思想永存人间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五、背诵

1、自由背,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有许多名人饱读史书,深受经典的熏陶,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他们也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出人生哲理。

名言拓展:

1、必须自己和自己搏斗,才能够征服自己。——罗曼罗兰

2、只要你能够自信,别人也就会信你。——歌德

3、有志者,事竟成。——郭沫若

七、小结

老子的文章言简义丰,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希望我们大家读千古美文,做翩翩少年。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美言不信》一章。

2、讲解《美言不信》一章。

3、谈谈自己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的看法。

二、教学过程:

读诵《美言不信》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三、讲解

诚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花言巧语不一定是老实话。善良的人不会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人不一定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一定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他不会为自己而积累财富,而是尽力帮助照顾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帮助照顾他,他自己也会更为充足了;他会尽力给予别人,反过来别人也会尽力给予他,自己反而更丰富了。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利益均沾,而不是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按照法则行事,而不会争天下先。

四、谈谈自己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的看法。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用辩证法的观点告诉我们辨别“真”“伪”的方法。

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点,大公无私的人反而能够成就至高无上的荣誉。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之道是减少多余的部分,以补充不足的部分,从而维系着自然平衡法则。这个平衡法则是自然调节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间都是保持着即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辨正关系,不管哪一方面发生了变化,都会自然调节弥补,从而又会达到新的平衡。

五、给学生2分钟展开背诵竞赛。

六、布置作业:直面人生的两个题中任选一个。

第三篇:六年级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老子》第六十章教案

一、导入:

道德经的来历老师已经讲过多次,今天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相信你又有不同的感受。函谷关,道德经,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再次说出你的感觉(作为富顺人我骄傲)学道德经

润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做高尚之人;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道德经,再次 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我们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我们做高尚之人;进行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道德经读本第六十章(出示文本)

二、初读道德经

1、自己读一读,看是否能读正确;

2、再次读一读,看你是否能通顺,流利;

3、教师抽查学生是否读通读。

4、教师范读;

5、出节奏,学生试读;

6、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道德经

正确、流利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你理解这其中的内容吗?老师带来了一段动画你看看(出示动画)

1、从动画中,你知道什么?

2、出示译文,对照译文再看,你又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说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

1、道德经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自知自明自强自胜)

2、你准备怎么做呢?

五、诵读

1、齐诵

2、男女诵

3、师生接诵

4、学生引诵

5、个别学生展示;

六、结束语

短短的几十分钟又即将过去,几十分钟里,我们又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礼,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

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我们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我们做高尚之人;

第四篇:《道德经》第39章教案

《道德经》第39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第39章。

2、理解老子“道”的辩证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认识老子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老子宇宙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

二、新课讲解

(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第39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1、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意。

(二)师生共同翻译: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三)评析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 „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企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事实上,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在世界的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老子列举了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这个准绳是什么?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总而言之,本章开头就是讲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三、拓展反思

——重得轻德,以实用主义为宗

今人之所以轻视天道,多因他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以为“道”是精神而非实物,既不具备力量,也难给现实带来好处;倘要得到现实的好处,就必须斗智斗力,不择手段。

今人乐于交易,比如以钱易物、以权易钱、以色易权、以力易色等等。人们确信,交易的双方都看得见、摸得着,交易的物品及其价值也都看得见、摸得着,当然谁都不容易吃亏;即使吃亏,也不是吃暗亏,总能明其所以,并在此后的交易中追偿。

今人乐于交易的目的,在于实用。比如倡导性解放者,以为彼此都能得到满足,当然无可厚非;贩卖假货假药者,以为迫于生计艰危,当然可以不顾他人死活;大肆贪污受贿者,以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当然可以放开手脚;拍马奉迎者,以为自己付出了自尊,当然应该得到回报。

譬如有一种人,只想好好过日子。言下之意,天地与他无关,道德与他无关,他无须思考实物以外的任何命题,只要将小日子经营得美满,将身体保养得康健,将心情调节得愉快,于愿已足。围绕这种经营,他精心算计生活中一切细节,处处追求趋利避害的良效,而且日益感觉良好。我曾问他,人生无常,你凭什么将它驾驭?他说有手有脚,总能把握眼前。我说你苦苦不想失去,如何保证它永不失落。他说事在人为,即使不能保证明天,也得首先保证今天。

人多这般思虑,天道却不。天道以德衡量善恶,俗人以物衡量得失。天人之间,正好相反。

四、小结:

德是道的特性的物质体现。天道即宇宙的特性,天道的威力无以复加。老子说,天得道,因而清明;地得道,因而安宁;神得道,因而灵通;谷得道,因而充盈;万物得道,可以茁壮成长;侯王得道,可以平定天下。相反,天无道,天必坍塌;地无道,地必崩裂;神无道,神必消亡;谷无道,谷必枯竭;万物无道,必定凋零、解体;侯王无道,必定倒蹶、败亡。

五、作业:

熟读背诵本章。

第五篇:《道德经》18、19章,教案

《道德经》第17、18、19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17、18、19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三、教法学法: 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朗读《道德经》第17、18、19章。

二、新课讲解(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17、18、19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三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道德经》(第十七章)译文:

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本来就如此呀!” 拓展延伸:

《企业管理小故事》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这一部分事情,自己不去做,“无位”,让下属去做,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

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2、《道德经》(第十八章)译文:

最古老的时候,百姓都很诚实,没有任何虚伪。

当国君用“智慧”创造制度法令来治理百姓的时候,百姓就会用“智慧”来逃避它,所以虚伪狡诈也随之而产生了。

家族中不和睦相处,六亲不和,孝慈自然会产生。这里想到了第二章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凡是都是有两方面有好的就有坏的有坏的就有好的。

当一个国家混乱以后,文武百官不能负责尽职,随之而来“忠臣”也就出现了。

老子告诉咱们凡是都有双面所以有“忠臣”的时候不一定是好事。有好的存在就有坏的存在,若是没有好和坏那就会国泰民安。就像最初的一样“没有任何虚伪,人们都很诚实,邻居间互相帮助,人人都是雷锋”。拓展延伸:智慧小故事

让长线变短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攻击。当对打到了中途,这位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着数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怀。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一着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着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

练出足以攻克对方弱点的新着,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夺回冠军的奖怀。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能让那条已经定格的长线变短呢?他思来想去最后也没有什么办法,不得不再次向师父请教。

没想到师父却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来的那条线,看起来确实显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要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条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们无法让对手变弱,但能让自己变得更强。

3、《道德经》(第十九章)评点:

真正的圣人或统治者应该以无为而治放弃束缚人们的巧智,这样就会使百姓受益百倍了。

真正的仁慈者都应该放弃礼仪,这样就会使百姓回到原始的孝慈时代。如果大家都放弃了一些利益和难得的物品,那么就不会有盗贼了。这里让我想到了第三章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上面在此只是列举了三个实例,文字描述的事情是有限的,这里是希望人们都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在本章提到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往往有道行的人,都是很朴实的。

三、小结归纳这三段话的含义,回顾知识,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

熟读背诵17、18、19章

下载《道德经》第38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经》第38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经[定稿]

    初读道德经时,心中冒出许多个疑问,人是归属自然的,是自然很小的一部分,人的行为本身就是“自然”的,为什么要“法自然”?这样说就将人和自然分开对立开来了。本人认为,存在即有其合......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首家的主要经典,据传是由春秋末期李聃所著。 老聃,通称老子,是春秋时的思想家,首家学说的创始人。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

    道德经

    《道德经》学习感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儒教,佛教相比,道教既没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教的推崇,也没有历代君主大兴佛教对释家的重视。道教一直植根于民间,发......

    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道德经》,我很是惭愧只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来读,勉勉强强算是读完了。起初读起来很是费力,首先这是一篇先秦诸子时期的著作,其古......

    《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

    《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两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老子“有无”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形式多样......

    《道德经》第13、14章,教案

    《道德经》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诵《道德经》第十三、十四章。 2、理解老子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 3、了解老子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

    道德经感悟

    道德经感悟《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写道∶“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她从人与万物的本源——......

    道德经体会

    《道德经阅读感想》后记网络写作给我的感觉是浮躁和应付,有时候写的非常的困难,感觉都要写不下去了,还是敷衍了一篇,自己都觉得别扭,更不用说是读者了。所以常常的我会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