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

时间:2019-05-13 21:32: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

第三课 寄情山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2)学习山石、树木、云、水等的基本画法。(3)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小品,概括地表达出山水画的意境,并配以几句诗文表达对山川自然的审美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与感悟”“总结与练习”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用笔墨书法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2、教学难点: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画家笔下的树和山: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国优秀山水画作品,重点展示画家对树与山、云与水的描绘。看画家如何用笔墨塑造形象;如何用线与墨色的变化表现笔墨趣味;如何表现景物的神韵,如松树的傲岸挺拔、柳树的俊秀轻盈、南方山石的秀丽与北方山石的厚重等,并从中体会画家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也来学画中国山水画。

(二)新课讲授 欣赏研讨:

欣赏课本上的树木、山石和云水范图,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1、画中的山石、树木与云水和生活中的有哪些不同? 引出:对形体进行概括提炼,抓住最能体现物体的本质部分进行表现。

2、画家如何用毛笔表现树石的结构和肌理的?

引出:以笔墨造型,辅以颜色。不同的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多种变化和效果。总结:中国山水画是以线条为基础,笔墨变化为根本。不应简单地描摹对象,而是用生动的笔墨“写”出画面,从而取得作品的笔墨情趣。

一、教师演示山水画基本技法,并讲解形体结构和用笔方法,指导学生练习。

1、山石的画法。

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石块的凹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中国画画石主要通过线条的轻重转折和皴法来表现。画山的步骤:(1)、勾。用中锋或稍侧的笔锋画石块的轮廓,用墨可以稍淡。(2)、皴。依轮廓加皴,增加石块的质感和立体感。皴笔中锋、侧锋兼用,开始勾皴的墨色也要淡,以后可以逐次加深。(3)、染。用淡墨渲染暗部,渲染时笔中水分要多,即所谓“干皴湿染”,才显得有笔有墨。渲染要用侧锋大笔触,开始用淡墨,逐渐加重墨、浓墨。(4)、点。用焦墨画苔点,表现石上的苔草。

2、树木的画法。

(1)勾勒枝干,取势定位。古人说:“树分四枝”,就是指树枝前后左右生长而形成的立体形象(2)、画出其他树干,皴出树皮的肌理。注意树与树之间要有前后、远近及疏密关系。用墨要有浓淡,用笔要有虚实。(3)、画出树叶,注意用不同的笔法画出树叶的不同形状。(4)、用淡墨补画近处及远处的树叶,整理补充画面。

3、云、水的画法。

云、水是山水画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有留白发或勾线法两种表现方式。

二、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以临摹为主,需注意几点:

1、作画时强调用笔的变化,用线不宜僵死,不宜用铅笔起稿,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用笔的尝试,体验笔墨的情趣,即使不像所临摹的对象,但只要能表现出树木及云水的基本特征,就应鼓励。

2、教师发给学生一些自制的小课稿,让学生自由选择临摹,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如改变树石的形状,再组合等。展示学生作品,点评技法运用。小结

观察优秀作品中山石树木的绘画技法,分析尝试临摹,提高自己水平,传承中国画的精髓。

第二篇:八上美术第三课《寄情山水》教案

八上美术(湘教版)《寄情山水》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树的画法,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义。

2、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掌握美术欣赏、评价、表现等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情感与态度

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二、重点

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三、难点

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毛笔、墨汁、生宣、国画颜料。学具:毛笔(小狼毫、中白云)、墨汁、生宣、国画颜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画:

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出示课题“写意山水”。

二、技法示范,体验山水画:

1、毛笔运笔及国画用墨的方法。

(1)毛笔运笔的方法: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表现云和水多用中锋,画出的线条轻盈流畅;表现树木则多用逆锋,画出的线条则苍劲、雄健。

(2)国画用墨的方法:焦、浓、重、淡、清。让学生先体验破墨法,即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的效果,然后用泼墨法来体现水和墨浓淡相宜的层次。

2、示范画树的的传统技法:

先观察树的结构特征:上细下粗、干生枝、枝生梢、梢长叶。学生观察总结 教师示范:

第一、画树干:中锋用笔画树干,注意确定树的姿态,侧锋用笔皴擦树干,注意水分的多少,表现明暗关系

第二、画树枝:树分四枝,注意树的前后左右出枝

第三、画树叶:

点叶法:是用粗线、细线和干湿浓淡的笔点画成。

夹叶:是用勾勒线法表现树叶。中锋用笔勾不同叶形,注意聚散疏密关系和远近关系

运用“勾、皴、染、点”,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

三、主动参与,学作山水画:

1、展示选好的几幅漂亮的画树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现近树、远树。

2、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风光,画一幅构图比较完整的山水画。教师则巡回指导,协助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体会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妙趣。

四、多元评价,展示山水画:

体验笔墨趣味,进行多元评价:

1、对课堂练习先做一番自我评价。

2、然后给同桌或同组同学评价。

3、展示代表性的作业,教师进行点评。

4、最后让学生们给自已创作的山水画配以恰当的诗句。

五、作业与课堂评价

观察家乡的山山水水,把你认为最漂亮的那部分画下来,并配以恰当的诗句,要求能以美术形象初步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山水画动人的意境离不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运用绘画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促进祖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寄情山水 ——树的画法 树的画法:树分四枝 点叶: 夹叶:

七、教学回顾与反思

大部分学生能运用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并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能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八上美术(湘教版)《寄情山水》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山水画的一些基本技法,进一步体会笔墨趣味。方法与过程

欣赏——练习——评价——练习。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

学习山石的基本画法

三、难点

山石质感的表现。

四、教具学具

课件、示范工具、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中国画在绘画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山水画在表现自然风貌上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是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结晶。让学生畅所欲言。

媒体课件演示

二、技法讲解,突破难点:

山石是中国山水画基础,画好山水画首先要学好山石的画法,先从石的练习入手。

1、教师笔墨演示,综合讲述。第一步,示范并讲解勾(板书:勾):用浓淡不同的墨勾出石的轮廓,运笔以侧锋为主。注意观察山势的走向,山的形态特征以及山的前后关系。

第二步,示范并讲解皴(板书:皴):就是用墨画出山的表面也有凹凸起伏的纹理。可以用淡墨皴出山石的结构,用以表现山石的凹凸起伏的质感,运笔以侧锋淡墨干笔为主。

第三步,示范并讲解染(板书:染):向光的地方亮,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暗,用淡墨渲染出山石的明暗,以增强立体感。

第四步,示范并讲解点(板书:点):山上总会有一些小灌木、小石头,或者是远处看不大清的树木、房屋,那就用点来表示吧。可用浓淡大小不同的墨点来丰富山、石的结构。

画山法:山如同扩大了的石头,与石头画法相似,先定外形轮廓,然后皴出山体结构,再点染而成。山的造型要力求脉络贯通,山势起伏,层次分明。一般有两种表现手法。

(1)勾线法

(2)点垛法

皴法有:斧劈皴、折带皴、披麻皴

2、小结:

石分三面生阴阳,干湿浓淡要变化,山有高低写好峰,上实下虚自然成。

把握好山石大形和气势,大胆落笔,小心收拾,用多种变化的笔墨练习画山石

三、作业要求:

分组练习,注意灵活用笔、用墨。

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合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评:

自评、互评、师评结合。

六、课堂小结 写意山水注重意象,山水画动人的意境离不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运用绘画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促进祖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寄情山水(2)

——石头画法 石分三面

皴法:斧劈皴、折带皴、披麻皴 “三远”:平远、高远、深远

八、教学回顾与反思

感受山水画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东方绘画富有特色的艺术,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诗歌,歌曲或优美的文学作品中描写山水的句子,通过回忆、思考、感悟、体验,获得对山水画的感性认识,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效果较好。

第三篇:【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寄情山水》教案【名校精品】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山水画的一些基本技法,进一步体会笔墨趣味。

2、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山石的基本画法。难点:山石质感的表现。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示范工具、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调色盒、学生范例作品等。

学生:铅笔、橡皮、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调色盒、画纸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中国画在绘画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山水画在表现自然风貌上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是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结晶。

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技法讲解,突破难点:

山石是中国山水画基础,画好山水画首先要学好山石的画法,先从石的练习入手。

1、教师笔墨演示,综合讲述。

画石法:中国画画石主要是通过线条干湿浓淡来表现。先蘸淡墨再点浓墨,要求得墨色上的浓淡变化,要求毛笔含水量不能多水多不能表现石的质感。画岩石的运笔方向可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以中锋或侧锋线条勾画出石头的内外结构,转折有力,有背光部用短笔、短线条染以表现岩石的体积感。

画山法:山如同扩大了的石头,与石头画法相似,一般有两种表现手法。(1)勾线法。(2)点垛法。

2、小结: 石分三面生阴阳,干湿浓淡要变化,山有高低写好峰,上实下虚自然成。

把握好山石大形和气势,大胆落笔,小心收拾,用多种变化的笔墨练习画山石。

三、多元评价,展示山水画:

1、展示选好的几幅漂亮的自然山水风光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现近山、远山、近树、远树。

2、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风光,画一幅构图比较完整的山水画。教师则巡回指导,协助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3、体验笔墨趣味,进行多元评价:(1)对课堂练习先做一番自我评价。(2)然后给同桌或同组同学评价。(3)展示代表性的作业,教师进行点评。

(4)最后让学生们给自己创作的山水画配以恰当的诗句。

4、作业要求

(1)分组练习,注意灵活用笔、用墨。(2)合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写意山水注重意象,山水画动人的意境离不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运用绘画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促进祖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篇: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三课托物寄情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三课 托物寄情 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122 时间:2007-09-27 16:08:20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策略

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竹 虚心、劲节(比喻“气节”)。菊 傲霜。

梅 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兰 高洁(比喻人品“清高”)。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

二、新授

1.观赏图片:《墨梅图》。作品画得劲直、挺拔。

⑴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 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⑵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2.图片欣赏:《墨兰图》。

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3.图片欣赏:《墨葡萄图》、《大树风号图》、《安晚帖》。

提问:联系图中的题画诗来说明:它们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每幅画都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

三、分组讨论

1.分组观察、讨论《艺术家的卧室》、《画家的桌子》。

2.提问:它们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画中的物品跟画家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四、集体讨论:《剪花娘子》、《到前线去》、《怒吼吧,中国》 对比分析:

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如:都是人物画,表达比较直接。)2.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种主题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必要的背景材料说出对作品的理解。)

4.总结: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活动建议

完成“活动建议”,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的内涵。

教学资料

艺术家的卧室(荷兰)凡·高

凡·高于1888年2月来到阿尔,是因受到印象派画家的用色诱惑。由于学了他们的用色方法,他的调色板变得亮堂了。此时,他也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一种效果,因而重复一种主题,不断地画下去。他最爱用黄色和蓝色(他的黄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辉煌,蓝色也蓝得深不可测)。1888年9月完成的这幅作品,用柠檬黄与深蓝色做对比,使画面呈现热烈气氛,是凡·高成熟时期的最佳作品之一。凡·高在书信中有一段对这幅画的自述:“这一回画的仅是我的一间卧室。在这上面起主要作用的应是色彩,它以简化的处理手法赋予室内所有的陈设以一种高雅的风格,并造成一种宁静或睡眠的总气氛。谁看了这幅画都会使自己的头脑得到安宁,或确切地说,能使他的想像得到安宁。墙壁是淡紫色的,地板由红色方块组成;木床和椅子是黄色的、黄油色的,床单和枕垫很亮,是柠檬黄与黄绿色的,被子是大红色的,窗子是绿色的,梳妆桌是橙黄色的,脸盆是蓝色的,门是淡紫色的,如此而已。此外,这些紧闭板窗的房间里再也没有什么。家具的尺寸也应当表现出划不破的宁静。墙上挂有肖像、镜子、毛巾和一件衣服。由于画面上没有一点白色,画框自当用白色的。我是以此来对我自己安排的强迫性休息复仇的。这幅画我明天还得画一天,但你现在就能看出,它的构思是多么简单。所有的阴影和半阴影都被我免除了;一切都是用均匀的纯色画出,就像东方的彩色木刻一样。”画家很清楚,他在病后需要一段宁静。他是把这幅画当成“静物画”来画的。文杜里评述这幅画时说,它有着画家的内在精神,他在借助简化色彩来传达他需要的宁静。那么,为什么又要说他是在“为休息复仇”呢?诚然,这幅画上的宁静隐藏着画家的不安。当时凡·高的心境非常悲哀,精神沮丧,他以狂热的色彩,像抓住一点希望那样来描绘“睡眠”这个主题,但没有成功。病魔在逼近他,他的理智很快又会失去平衡。他既不能休息,也不能入梦,惟有这幅画上的一片寂静,透露着画家一种全然绝望的心情。

骏骨图(宋代)龚开

龚开(1222~1304),字圣予,号翠岩,又号蒙城叟,淮阴(今属江苏)人。宋亡后隐居不仕,以遗老的身份,成为江南文坛的一个重要人物。元统一中国后,龚开生活穷困,以至“立则沮洳,坐无几席”,但他仍让儿子伏榻为案“就其背按纸”作画,寄情笔墨,抒写自己的牢骚和不满。这幅《骏骨图》画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低首漫步风中,无辔头、缰绳,鬓尾在风中微动,腰间15条肋骨历历可数,铜骨铁臀,精神矍铄,仍有千里之志。作者写染结合,描绘马的骨骼、肌肉、蹄腕,颇具写生之意。画面右上侧自书“骏骨图”,画后又自题诗跋:“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怜骏骨,夕阳沙岸影如山。《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劣非所讳也。”可见龚开有意画瘦马,以瘦骨丰肋来显现骏马的精神,亦为自身及千万个怀才不遇者写照。

墨兰图(元代)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福州连江人,宋末曾以太学生的身份应博学鸿词试。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先历经家门之变,又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不北向,意在不忘赵宋。在绘画上,郑思肖的名字始终与墨兰相关联,因为他的绘画题材较褊狭,仅擅长水墨兰竹,而现今仅存的几件作品也全部是《墨兰图》。他对墨兰的偏爱缘于他深切的怀宋情怀。由于“土为蕃人夺”,他画的兰花常露根不见土,这种爱国情怀为他的画作增添了不少光彩。郑思肖没有明确直接的师承,受南宋后期盛行的水墨画风影响较大。《墨兰图》作于1306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画兰用笔简逸,数笔兰叶夹双蕾,笔力劲挺硬朗,气格高洁清俊。其书画用笔颇具隶书内敛含蓄的笔韵。左下方钤一白文印,有“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数语,颇见其士大夫的自傲态度。另有“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题诗,极其鲜明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憎恨之情。宋元之际,文人士大夫除了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外,还广泛寻求适宜感情宣泄的艺术形式,而水墨写意画正好与他们的寄情遣怀及吟诗题字相得益彰。郑思肖便是如此,《墨兰图》在绘画史上的意义已超过了物象本身。

二马图(元代)任仁发

任仁发(1255~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上海)人。任仁发擅长人物、花鸟,尤精于画马,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二马图》“得唐人遗法”,在虚拟的空间内作肥瘦二马,右边肥马呈花斑橙白二色,骨壮膘肥,左边瘦马棕色,瘦骨嶙峋,肋骨清晰可数,缰绳绕于颈项,俯首垂肩,起步不高,尾收鬃脱,神气凋丧,与肥马形成强烈对比。全画以劲细流畅的线条勾勒,行笔富于变化,设色明丽,造型谨严而写实。两匹马均形态逼真,表现准确,其皮毛的质感,毛色的过渡,极为细致巧妙,是任氏晚年的画马杰作。任仁发的绘画,继承了唐宋以来重视写实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创造。

墨梅图(元代)王冕

梅花,因其盛开于早春和冰肌玉骨的傲霜特性,象征着古代文人所尊崇的高蹈远引、孤芳自赏的性格,故而历来是文学家所喜爱的创作题材,也是花卉画家所钟爱的表现对象。从这幅画上看,王冕的梅花继承扬无咎一路,用笔精练,墨色清淡。其勾花点蕊,极为自然,似于有意无意之中。虽然王冕沿袭扬无咎画法,但又自创新意,将扬的一笔三顿挫,演化为一笔二顿挫,即所谓“勾圈略异扬家法”。清代朱方蔼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写以繁花,千丝万缕,备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段话大致上概括了王冕的成就。由于王冕能在技法上多用飞白,所以更胜时人一筹。据说他用“胭脂作没骨体”画红梅,用朱色点画,极受时人喜爱。在王冕的梅花中,可以看出画家作画如同作书,除飞白外,还有细长的笔线,似断而接,气脉贯通。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老村,又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浙江诸暨人,农民出身。他常常借咏梅、画梅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墨葡萄图(明代)徐渭

此画为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攲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徐渭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出生百日就丧父,此后灾难接踵而至,长兄经商失败,不久弃世,妻子早亡,八次应乡试未中。后又因恐受胡宗宪的连累,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时年44岁),自书墓志铭,并雇工匠做好棺木,蓄意自杀。曾用利斧击破自己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皆折,不死;又用三寸长的柱钉刺入左耳,又不死;后又用锤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如此“九死辄九生,丝断复丝续”。那时,他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最后终因疑心继室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被捕入狱,监禁了六年。出狱后佯狂益甚,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73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一生。《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大树风号图(明代)项圣谟

项圣谟(1597-1658),字孔彰,号易庵、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是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之孙,与董其昌为忘年交,学画从临习家中收藏的杰作开始,初学文徵明,远法宋人,而取韵于元代诸家。除山水外,项圣谟还工花木竹石和人物,尤善画松,有“项松”美称。明亡以后,项圣谟的许多作品常常以借物抒情的手法,强烈地表现出对故国江山的怀念和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大树风号图》最具代表性。在此图中央画了一棵枝干粗壮结实的参天大树,但是孤零零的,树叶落尽,枝杈毕现,一片秋风萧瑟的景象。天上一抹晚霞,远处青山隐约。在如此萧条冷淡的情境中,再画一着红袍白裙的隐士,持杖屹立于土坡上遥望落日,显然具有深刻的内涵。这里晚霞与红袍的色彩,暗示着朱明王朝,寒风呼号中挺立的大树,象征着画家自己的境况和心志。画面流露出作者作为遗民的内心痛苦和抑郁,并表达了对旧王室的怀念和敬意。

奔马(现代)徐悲鸿

历代都有画马名家,如曹霸、韩幹、韦偃、李公麟、赵孟頫、任仁发、郎世宁等人,他们笔下的马匹虽形态各异,但基本上是宫廷、贵胄家里驯养的宝马。它们有的活泼可爱,有的老成持重,但终究摆脱不了受人役使的命运。徐悲鸿的马却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第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马是徐悲鸿驾轻就熟的题材,早在欧洲留学时他就画了不下千幅马速写,并仔细研究马的解剖结构,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细审其动态与神情。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分析与综合能力,将西画高超的写实技巧与中国画之笔墨结合起来。正是由于他对结构的无比熟悉才使他能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刻画,运用饱满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剪花娘子(现代)库淑兰

库淑兰(1920~2004),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人,1920年出生。她的剪纸作品曾获中国民间艺术展大奖、金奖,在台湾举办过艺术研讨会,代表作品被法国、美国、德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收藏。1986年,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库淑兰的作品,仍然保持了民间美术不追随模拟自然形象,而以观念造型的方式,形象稚拙而又鲜明,构图繁实而又单纯明快,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适度。她善于用各种形象拼贴组合起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整体感、节律感很强,使人透过这些浪漫夸张的、乐观的虚构画面,体味出作者纯真善良的心灵和惊人的艺术心智。

到前线去(现代)胡一川

胡一川是我国重要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早期的木刻作品揭示了劳苦大抗精神,曾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重视。他1937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和徐悲鸿共同领导组建中央美术学院,也是广州美术学院的首任书记和院长。他的木刻作品《到前线去》、油画作品《开镣》等,都是中国革命美术的经典作品。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也就是美术家间接或含蓄地表达自我的方式,通过查找资料或借助联想来熟悉一些基本的视觉表现惯例,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有一个“思考与交流”和一个“活动建议”,主要探讨美术家的个人语汇跟创作惯例、程式相关的问题。

“思考与交流”:除了绘画作品之外,“四君子”题材也是家具等物品的装饰母题。但它们跟个体的艺术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而一般来说很少像绘画一样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但这个问题本身是开放的,也不能做出绝对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做小范围的辩论,以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兴趣。

“活动建议”:分析这三幅马的形象可以先从画面的形式出发,但也有必要涉及到作者的背景。龚开的《骏骨图》抒发的是才华无以施展的痛苦。作者是南宋末年、元代初期的人,画的题跋说:一般的马只有10片左右的肋骨,而千里马有15根肋骨,可是如果不画得这么瘦,谁能看出是千里马呢?好好的一匹千里马,却画得瘦弱不堪,令人叹息。任仁发是元代著名的水利家,他用马的形象来比喻官吏的“廉”与“贪”。徐悲鸿是著名的现代画家,他的奔马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徐悲鸿那里,马具有奔腾的气势,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件作品中,对角线构图加强了画面的动势。

教学基本思路

最好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画面的含义,然后举一反三,尝试寻找其他图像中类似的表现手法,最后进行总结提炼,通过相关的活动项目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难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白画面上的形象不是单纯地描写某一物品,而是要表达某种观念,而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美术家的自我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直观感受和思考、联想结合起来,较为完整和充分地理解美术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所提供的图片可以大致分为三组:图1~图4是中国画,并且有题诗和画面的内容相印证。王冕题《墨梅图》的诗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徐渭题《墨葡萄图》的诗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项圣谟《大树风号图》的题诗是“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只要领会了诗的内容,画中形象的含义不难理解。

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项圣谟的《大树风号图》作于清顺治二年(1645),明朝刚刚灭亡,作为“遗民”的项圣谟在画面上表达的是一种凄凉无奈的情绪。

第二组作品,包括两幅中国画和两幅油画,侧重于画面形象自身给人的心理感受。八大山人《安晚帖》上的题诗比较晦涩,但这条孤独的、翻着“白眼”的鱼本身就足以体现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画中的诗是:“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曲阿”。联系画面来看,似乎是表达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任仁发的《二马图》后面有作者的跋语,直接点出了形象的象征含义:“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淤滥之耻欤?”

关于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教材中已有说明,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高更的盼望。创作该作品的这段时期凡·高住在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地方,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而高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此外,凡·高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画法来描绘这间卧室,而是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格斯顿原来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后来才画具象绘画的。他画的日常物品有一种神圣的意味。从画面上稚拙的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一种顽强孤僻的个性。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的东西。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这一点跟前面几幅画是一样的。

第三组作品,是美术家创造出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形象,以期获得影响和共鸣的例子。他们都具有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相对来说,这些作品的主题要直接和明显些,没有多少拐弯抹角的成分。和前面的作品相比,这组作品的特点是,一、画面上的形象不太依靠传统的程式或习惯性的符号(第一组作品所涉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含义是相对固定的),而是美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

二、它们不是单纯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胡一川和李桦的作品都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画面的诉求目的很明确。《怒吼吧,中国》用一个被捆住的农民来象征整个受压迫、受凌辱的中国人民。

教学建议

教材中的部分图像是有题画诗来补充说明画面含义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诗歌来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内容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当然,要更深入地理解画面上形象的意义,教师还可以结合艺术家的生平和个性特点来讲解。

虽然教材提供的这些美术作品都具有“言外之意”,但画面本身的造型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最好不要离开美术作品的造型特点和形式语言来抽象、孤立地谈它们的象征意义,而要把视觉、形式的因素和隐含的意义表达结合起来。美术作品毕竟不是文学和诗歌,即使要表达某种意义,也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的。而且,虽然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使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但实际上每幅作品表达隐含意义的方式都不一样,保持着自己的特点。例如有的通过形象本身说话,有的则需要通过语言(诗歌、题跋)来暗示。尤其是两幅油画作品,因为西方并没有中国画那种诗、书、画、印结合的传统,语言暗示的因素要小得多,更多的是靠画面本身来说明问题和表现情感。

本课内容涉及到美术家表达独特的自我跟借用、套用传统图式的关系问题。美术家自己的感受(“自我”)是独特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如果要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就必须通过一些较为固定或程式化的语言样式,也即“图式”。从教材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借用传统的视觉图式不会束缚美术家的自我,相反,几乎没有人能够自己发明一套完全独创的视觉符号。例如,“四君子”题材在中国是一种通用的图式,但实际上每个美术家画出来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所赋予这些题材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美术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文科组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总第课时 课题

《寄情山水》

主备人

执教者

课型

新授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2)学习山石、树木、云、水等的基本画法。

(3)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小品,概括地表达出山水画的意境,并配以几句诗文表达对山川自然的审美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与感悟”“总结与练习”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用笔墨书法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教学难点

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画家笔下的树和山:

欣赏中国优秀山水画作品,重点展示画家对树与山、云与水的描绘。看画家如何用笔墨塑造形象;如何用线与墨色的变化表现笔墨趣味;如何表现景物的神韵,如松树的傲岸挺拔、柳树的俊秀轻盈、南方山石的秀丽与北方山石的厚重等,并从中体会画家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也来学画中国山水画。

(二)新课讲授 欣赏研讨:

欣赏课本上的树木、山石和云水范图,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1、画中的山石、树木与云水和生活中的有哪些不同?

引出:对形体进行概括提炼,抓住最能体现物体的本质部分进行表现。

2、画家如何用毛笔表现树石的结构和肌理的?

引出:以笔墨造型,辅以颜色。不同的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多种变化和效果。总结:中国山水画是以线条为基础,笔墨变化为根本。不应简单地描摹对象,而是用生动的笔墨“写”出画面,从而取得作品的笔墨情趣。

一、教师演示山水画基本技法,并讲解形体结构和用笔方法,指导学生练习。

1、山石的画法。

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石块的凹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中国画画石主要通过线条的轻重转折和皴法来表现。画山的步骤:(1)、勾。用中锋或稍侧的笔锋画石块的轮廓,用墨可以稍淡。(2)、皴。依轮廓加皴,增加石块的质感和立体感。皴笔中锋、侧锋兼用,开始勾皴的墨色也要淡,以后可以逐次加深。(3)、染。用淡墨渲染暗部,渲染时笔中水分要多,即所谓“干皴湿染”,才显得有笔有墨。渲染要用侧锋大笔触,开始用淡墨,逐渐加重墨、浓墨。(4)、点。用焦墨画苔点,表现石上的苔草。

二、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以临摹为主,需注意:

作画时强调用笔的变化,用线不宜僵死,不宜用铅笔起稿,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用笔的尝试,体验笔墨的情趣,即使不像所临摹的对象,但只要能表现出山石的基本特征,就应鼓励。

三、小结

观察优秀作品中山石树木的绘画技法,分析尝试临摹,提高自己水平,传承中国画的精髓。

课堂 达标 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审核人签字: 年月日

诊断反馈: 检查人签字: 年月日

文科组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总第课题

《寄情山水》

主备人

侯军明

执教者

侯军明

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2)学习山石、树木、云、水等的基本画法。

(3)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小品,概括地表达出山水画的意境,并配以几句诗文表达对山川自然的审美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与感悟”“总结与练习”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用笔墨书法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教学难点

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山石的画法导入新课 画家笔下的树和云、水:

欣赏中国优秀山水画作品,重点展示画家对树云与水的描绘。看画家如何用笔墨塑造形象;如何用线与墨色的变化表现笔墨趣味;如何表现景物的神韵,如松树的傲岸挺拔、柳树的俊秀轻盈等,并从中体会画家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也来学画树木和云、水。

二、新课讲授 欣赏研讨:

欣赏课本上的树木、和云水范图,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1、画中、树木与云水和生活中的有哪些不同?

引出:对形体进行概括提炼,抓住最能体现物体的本质部分进行表现。

2、画家如何用毛笔表现树的结构和肌理的?

引出:以笔墨造型,辅以颜色。不同的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多种变化和效果。总结:中国山水画是以线条为基础,笔墨变化为根本。不应简单地描摹对象,而是用生动的笔墨“写”出画面,从而取得作品的笔墨情趣。

三、教师演示树木的画法和云、水的画法,指导学生练习。

1、树木的画法。

(1)勾勒枝干,取势定位。古人说:“树分四枝”,就是指树枝前后左右生长而形成的立体形象(2)、画出其他树干,皴出树皮的肌理。注意树与树之间要有前后、远近及疏密关系。用墨要有浓淡,用笔要有虚实。(3)、画出树叶,注意用不同的笔法画出树叶的不同形状。(4)、用淡墨补画近处及远处的树叶,整理补充画面。

3、云、水的画法。

云、水是山水画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有留白发或勾线法两种表现方式。

四、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以临摹为主,需注意几点:

教师发给学生一些自制的小课稿,让学生自由选择临摹,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如改变树的形状,再组合等。

展示学生作品,点评技法运用。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堂 达标 练习

学生练习树木和云、水的画法。

板书设计

寄情山水 树木的画法 云、水的画法

课后反思

审核人签字: 年月日

诊断反馈: 检查人签字: 年月日

下载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寄情山水》(第一课时)名师教案【名校精品】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寄情山水》第一课时 《寄情山水》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树的画法,初步了解中......

    八年级上册《寄情山水》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寄情山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画的“借物寓意”的造型,学习写意的方法表现花卉、蔬果,体验中国画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中国......

    八年级上册美术学案第三课

    《大家动手做条龙》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让学生学习利用不同的材料如纸杯、其他废旧物品、可以利用的替代品或自制的材料,抓住龙的基本特征,进行组合,穿插连接,进行立体的制作和练......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 寄情山水|辽海版

    寄情山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石头的画法,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能力目标:体会山水画的意境,通过临摹学习......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三课构图的作用

    第三课 构图的作用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作品中构图的基本形式,感受构图的形式美,领悟构图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美术作品中所起到的组织画面、辅助主题表达的......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三课构图的作用

    第三课 构图的作用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作品中构图的基本形式,感受构图的形式美,领悟构图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美术作品中所起到的组织画面、辅助主题表达的......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课方寸钤记——藏书印

    第三课 方寸钤记——藏书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藏书印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了解藏书印所用材料和工具;了解藏书印的用途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欣赏、分析的基础......

    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案(合集五篇)

    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 2、 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