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

时间:2019-05-13 21:3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

第一篇: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

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

高建伟

邮编27330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着意德育渗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1、钻研、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个优越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拔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古井》时让学生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

2、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1)在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

(2)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自豪之感。

(3)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如《白杨》,帮助学生咬文嚼字,细细体会分析比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对“高大挺秀”一词,教师问:白杨树在众多的树木中并不是最美的,可作者为什么偏用“秀”来形容它呢?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白杨美在它那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惧艰难困苦的品格上。教师可问:为什么作者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具有白杨一般品格的建设者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大形象,发现作者蕴涵在文中对不畏艰辛的建设者们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从而引起共鸣,诱发心灵激荡,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追求。

3、明理提升,落实德育渗透点

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1)在读说中明理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有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还需教师范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如我教《小抄写员》,备课时默读了几遍课文,看到小主人公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抄写负担,深夜偷偷起来帮父亲抄写,以致影响了身体和学习,被家人误解、责备,但他为了家庭生计,仍然半夜瞒着父亲起来抄写时,我被小主人公的家庭责任感、对父亲的爱以及甘心自己受委屈的美好心灵震撼了。读着,读着,我潸然泪下„„在教学本文时,我也给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试图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不一会儿,他们就读完了,居然一个个嬉笑着,找不到丝毫感动。这时,我非常失望,可没有作无谓的批评,而是让他们听我读一遍。我深情地朗读,有好几处几乎哽咽着读不通畅。学生们先开始还看着老师偷笑,继而东张西望,但一会儿,所有的同学安静了„„当我读完后,教室里一片泣不成声。我以情育情,终于打动了他们,使他们真正进入了课文,产生了共鸣,达到了德育的渗透:要从小树立家庭责任感,懂得关爱父母,分担家庭的重担。

我常常利用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德育教育。对于演讲时流露出消极情绪的学生,在讲评时暗示其要乐观向上;流露出自满情绪的,提醒他戒骄戒躁;心存迷茫和困惑的,及时帮助指导。

(2)在写作中提升

作文、随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随笔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开学伊始的一篇随笔中发现,班里一个女生对自己平平的外貌感到自卑,认为自己在班里低人一等,字里行间流露出苦闷的心情,我在给她的评语中这样写道:“如果说女孩是一本书,漂亮的女孩就如同一本封面很吸引人的书,但内容并不一定很好,而平凡的女孩虽没有漂亮的封面,却有充实的内容,同样独具魅力,知道吗?”后来,这个女生悄悄地改变了许多,开朗了,活泼了,并且在期末语文考试中,取得了全年级第一的高分。所以,我认为语文老师,应该留意学生在随笔、作文中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有时,也许我们的一句告诫,一声叮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语文是德育的最好载体,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自身的特点、教学规律,充分挖掘语文本身的德育资源,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第二篇:德育之花在四中绽放(定稿)

德育之花在四中绽放

——四十铺中学德育工作纪实

悠悠无定河畔,巍巍黄土山下,孕育着一所有着56年人文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四十铺中学。四十铺中学始建于1958年,学校占地80多亩,现有20个教学班,988名学生,教职工136人。它承载着半个多世纪的文化积淀,经历了50余载的岁月,但落后的教学设施,滞后的教学理念,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面对困境,市教育局局长常少明、县委书记李永奇、县长李晓媛等领导分别到学校视察,明确提出要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县教育局局长带领局领导班子成员,更是多次亲临四中,反复考察调研,针对四中现状提出了创建省级农村示范学校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高福祥校长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使四十铺中学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走出了一条持续发展的以德育人之路。

科学管理谋发展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教育理念,积极践行“八礼四仪”“三爱三节”“八大习惯”等养成教育活动,搞好六大创建,实施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为此,四十铺中学建立了以校级领导总体负责,政教处具体抓落实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了具有四十铺中学特色的“13456”德育管理体系,即以“构建和谐校园,做文明初中生”为主线,坚持德育养成“三步”走,搞好四个德育主题节会,开展五个德育特色活动及六个德育创建活动,此方略为学校德育工作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德育处依据“13456德育管理体系”,制定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方案》《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卫生管理方案》等,每学期制定防踩踏、防疾病、防暴力、防火灾、防中毒等应急预案。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德育工作迈向制度化、常态化。班级管理坚持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健全班级评价机制,制定“三项评比细则”、“班主任考核办法”、“文明宿舍评比细则”等,增强了班级之间的竞争意识,实现了班级个性化发展,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课堂筑平台

德育课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学校开设了多元化课程,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推行“三步六段”教学模式,教师集体备课,积极研讨,挖掘教材,充分发挥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利用地方课程,通过对家乡人文环境、风土人情的了解,激起学生爱家乡、创建美丽陕北的情怀。开设国学讲堂,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领略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得到人格的熏陶。电子琴社团、书画社团、舞蹈社团、合唱社团、足球社团„„众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在校园内破土而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以校为本,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内容,校领导在考察了周边人文资源及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将鲍洪文雕刻厂和麻地沟种植基地作为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养成亲自动手实践的习惯,使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适时组织学生参加户外郊游、参观疏属山革命纪念馆、争当志愿者服务社会等活动。多元化课程的开展,不但完善了学校课程体系,扩大了学校办学影响,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而且更加全面的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环境育人显真爱

学校依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六大创建”活动,打造和谐文明校园的实施意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创建工作。打造绿色校园,让学生在绿树花丛中学习,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教育。校园里到处是宣传橱窗,围绕校园文化、安全教育、文明礼仪、师生风采、成长足迹等学校发展动态,图文并茂,文字可读性强,充分发挥了校园的隐性教育功能。走进教学楼,温馨、醒目的走廊、墙体文化,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每到课间,同学们都簇拥在走廊,观看各层的的精彩展示,接受着无声的熏陶。各班充分利用教室空间,设有风采展示栏、图书角等,力求做到让“墙壁说话”,让“每一面墙”成为“无声的导师”。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生活中张扬个性,展示才艺,让“文明班级”之花在校园内蓬勃绽放。

学生公寓学生自主管理,每一间宿舍都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墙壁上设有风采展示栏,面巾、牙膏、牙刷、牙杯、鞋袜、衣被摆放成直线。早晨起床,叠被大赛在全校悄悄展开,值日教师每日检查,根据评比细则按月评选出“文明宿

舍”。一次次的内务检查、比赛,加强了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改善了学生公寓人文环境,实现了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

食堂又是一道靓丽的德育风景,按秩序就餐,耐心地等候,慢慢地移动,静静地品尝。“光盘行动”让学生懂得爱惜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放心食堂”的创建,确保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

让每面墙壁会说话,让每片土地都传情,让每块草地都育人,让每方园地都具有生命力,这里步步是景,处处育人,德育气息充满整个校园。

艺体活动展风采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结合全省开展的“新要求、大实践”活动,将“八大习惯”养成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以德育系列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为了打造平安校园,德育领导小组与各部门、班主任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校每学期举行消防和紧急避险演练,让学生人人参与,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以确保校园安全;警校联合,请派出所领导做法制报告,并发放宣传资料,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开展好开学第一课和七年级新生入学教育,规范学生言行,让学生健康发展。课余时间,利用校园广播,充分展示学生风采,以典型事迹感化学生心灵。每班定期举行主题班会,从安全教育、诚信励志、“三爱三节”“八礼四仪”等方面加以教育,从而创造浓郁和谐的平安校园,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定期召开家长会,家校联合,充分利用短信、微信平台,在每班创建家长群,互通信息,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德育网络;并同绥德中学开展“发展共同体”德育沙龙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状态,推行立体德育,和谐育人。

学校精心搭建平台,规范开展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运动会。文艺活动异彩纷呈,歌舞、游艺、小品、相声花样繁多,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又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科技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读书节开展千人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从国学经典中汲取精华,从圣贤哲

理中感悟真理。特色运动会的举办,既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学校践行“阳光体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的新举措;同时也磨炼了学生意志,提高了学校凝聚力。

活动让心灵开花,活动为生命润色,一系列德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行为规范了,道德水平提高了。

硕果累累铸品牌

辛勤付出,殊荣回报。四十铺中学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2012年至2014年中考累计上线人数1015人,其中保送生153人,生均成绩及升学比率均居全县第一,获得中考三连冠的喜人成绩。

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榆林市平安校园”“榆林市文明学校”“榆林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榆林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榆林市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榆林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绥德县文明宿舍示范校”等30多项荣誉。

2014年8月,绥德县教育局开学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2014年 10月,绥德县“双高双普”教育现场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吸引了神木县、米脂县、佳县、横山等县的多所中学,以及绥德县的所有中学,多次来我校参观交流,给予很高的评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校在艰辛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升华成了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勤勉合作、尚真创新精神。万里欲乘风,青山路更遥,梦想从这里开始,四十铺中学全体师生正以“海的胸怀,山的信念”,在绥德这一片热土上,高歌奋进,走向未来!

第三篇: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点浅见

俞强

[摘 要]:作为传输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因充满着生命的元素和极富理性的思考,在落实生命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通过实践探讨与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对于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前 言]: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语文学科是落实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命教育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施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进而努力创造并积极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然而,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关注了对人智力的开发,忽视对人情感的开发;关注了对人能力的培养,漠视了人的体验;关注了对人身体素质的开发,忽视了人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落到实处,生命教育的实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新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并列提出,反映出新课程改革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对人的和谐发展的关注、对生命的价值取向的关注。

生命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

在语文教学中,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这一载体,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把握生命,有着非凡的意义,从中让他们在体味和感悟中获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应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应该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得以绽放,让人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彰显。

一、找准切入口,将根植于教材文本之中的生命意识挖掘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初中语文新

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口,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对“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这三个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此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010-4-22 15:18 回复

218.1.21.* 2楼

1、体会生命的可贵,善待自己: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且还为了更多关爱他们的人们,因此每个人都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必须善待自己,演绎出生命的精彩。

《生命的舞蹈》一文,就是通过塑造残疾人忘我的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通过砖瓦窑内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生活的重压下全无一点悲愁的描写,让读者感动于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然而教师不能仅停留在这一简单的层面上,而应该引导学生产生尊重自我生命,解放自我精神,认识生命可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的生命由父母带到人世间,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一种机遇,正如保尔所说:“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2、尊重他人的存在,善待他人: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会与他人、与自然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或冲突,因而作为有思想的、有人性的人,应该尊重任何生命的存在,包括动植物的存在,善待他人,而不是去伤害他们,甚至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在语文教学中,有大量这类题材可供学生提取珍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信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通过因人类肆意挥霍资源、掠夺资源而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悲剧意境中学会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

《藏羚羊跪拜》一文中母藏羚羊为保护腹中的胎儿,向老猎人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弯下笨重的身体,深深跪拜。这一跪拜是神圣的,那浓浓的母子之情因这以跪拜而崇高。这渗透在动物心灵中的母爱,为我们如何善待生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人对生命价值的珍重,应当远远高于动物的本能。

3、认识生命的价值,实现自我:

人的生命还有一个社会化的属性,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必须突出这一点,以此引导学生处理好自己个体与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勇于担责、懂得付出、学会感恩、展现自我。显然,课文中相当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是教师深化生命内涵的依据。

生命的价值在于担负责任。《散步》一文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生命的价值在于懂得付出。《“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哈威尔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

生命的价值在于学会感恩。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用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一个残疾孩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写尽世间父母对儿女的牵肠挂肚的情愫,金

钱不换,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让我们的学生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还要思考父母对我们的抚养、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以及社会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将如何报答这“三春晖”呢?

生命的价值在于亮出自我。《百合花开》一文通过生长在僻野的百合花凭面对恶劣的环境,面对蜂蝶的嘲讽,硬借着坚定的信念,开出花朵,以实现自身的价值。《难忘的英格丽褒曼》中英格丽褒曼、《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自我的魅力,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了光彩。通过对这类文章的解读,我们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生命的价值在于亮出自己的精神,展现自己的魅力,活出自己的光彩。

二、调动多种手段,将根植于教材文本之中的生命意识开发同化。

课文中的生命教育资源,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为学生所认同,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我的体会是:读、议、品、悟,多元感知,将教材文本之中的生命意识开发同化。

1、让学生“读”,在读中初味感情,读出认识。

对于那些语言优美、富有情韵、琅琅上口的作品,我通过自己范读、学生齐读、以及分角色朗读或轮读、小组赛读等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感受作者情感,在读中感受人物精神,在读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

2010-4-22 15:18 回复

218.1.21.* 3楼

2、让学生“议”,在议中领会主旨,议出精神。

让学生“议”是体现学生本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提炼文本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核心问题导引下,想想讲讲议议,在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中不断提升认识,领悟生命主旨,并随时关注课堂的生成学生思维的闪光,随机教育。如在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紧紧抓住“好好活”这三个字,通过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这三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议,让学生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3、让学生“品”,在品中体味情感,品出主旨。

教师要抓住关键字词,抓住蕴含和生命态度的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在品中体味情感,体味生命的意义。如在教《百合花开》一文时,我就抓住:百合心底那“内在的纯洁的念头”,“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努力地积聚内在的能量”,“我要开花”的四句内心独白。同学们分析感受的过程,也是对百合可贵生命精神欣赏和赞赏的过程:这生命有着坚定信念,有自信有追求,不浪费天赋、不虚度生命,能为理想坚忍执著地顽强拼搏,终于让花朵开上枝头,让生命绽放美丽。穿透语言文字的力量,面对这样可贵可歌的生命精神,怎能不让我们受到精神的震撼和洗礼而对生命有所思有所悟呢?

4、让学生“悟”,在悟中感受人生,悟出深意。

在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

生:笑对人生,乐观面对所有的一切事!

生:凡事一切都要包涵,酸甜苦辣,就是好好活。

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坚强。

生:上帝要你怎样活那是你的“命”,该怎样好好活那是你的“运”。命和运是分不开的,所以叫命运。用你的“命”走好你的“运”就是你的“好好活”走出的“人”字一撇一捺。学生在悟中感受了人生,也悟出深意,悟出对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5、让学生“写”,在写中表达感受,写出体验。

语文学习就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这是我们品析感悟的出发点,也是深化认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归结点和体现的落脚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对文本解读的认识,对生命意识的感受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写下水作文,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写作激情。如我在教《百合花开》一文时,不仅自己写下了这样的短诗:生于僻谷,长于断崖∕不畏艰险,顽强奋斗∕貌似杂草,心知百合∕深深扎根,努力生长∕花苞初结,受人嘲讽∕不理闲言,执著信念∕积聚能量,花儿开放∕纯洁灵醒,丰姿秀挺∕开满谷地,深受喜爱∕ 自谦自律,继续开花。而且请学生写下赞美百合的小诗。学生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抒写对可敬可爱生命的赞美喜爱之情,讴歌可贵的生命精神。有学生写下这样的诗句:啊!百合花,/你用你的意志,让你的生命绽放出了光芒。/你用你的信念,让你的青春射出了万道金光。/你用你的毅力,让世人再一次铭记了你,/啊,百合!

语文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引导未成年的学生认真解读、正确剖析教材文本中的生命教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人生经历,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光彩,让自己今后的人生有意义。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我常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010-4-22 15:18 回复

218.1.21.* 4楼

如在学习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我让学生以《假如还有三天生命》为题作文,让学生假设只剩下三天生命,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假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要珍惜生命。又如作文“我美丽,因为我”,让学生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体会自己生命中的亮色。

材料作文是开拓学生思路、检验学生思想的好机会。每次材料作文我都精心选材、设计,让学生在从材料本身或写作中自然受到思想上的某种启迪。

我曾经给学生这样一则材料:比尔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眼睛受了伤,视力不断下降,几个月后将完全失明。妻子为了给他能见到光明的日子里留下点什么,决定把家具和墙壁粉刷一遍。油漆匠工作很认真。他虽是断了半只胳膊的残疾人,但他很快乐,一边干活一边吹着口哨。一个星期后他完成了粉刷工作,其间也知道了比尔的情况。比尔对油漆匠说:“你天天那么开心,也让我感到高兴。”算工钱时,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比尔不解:“你少算了工钱。”

油漆匠说:“我已经多拿了,一个即将失明的人还这么平静,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勇气。”比尔却坚持要再给油漆匠100美元,他说:“我知道了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活得很快乐。” 这则材料本身就是一个生命教育的好题材,学生可以从中有所收获。作文收上来之后,我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感受到两位主人公对生命的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身残志不残的精神等等,在讲评中我对这些都予以了肯定,同时又指出,比尔和油漆匠对生命的这种态度其实就是他们对生命的尊重,让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又有了升华。

写作中的生命教育,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做文章。一次,几位同学在考试失利后,灰心丧气,还有一位甚至痛哭起来,我安慰了他们,并找他们个别谈心。事后,我就以让学生以《咀嚼生活中的挫折》为题作文,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并能有所感悟。作文收上来之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失败的认识还是比较科学的,在讲评中我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我又指出有些同学虽然在文中写得不错,可是在生活实际中却不是这样,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长吁短叹,泪如雨下。其实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经历挫折,关键是你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我又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桑兰、霍金、贝多芬等,并结合语文课文《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鼓励他们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能气馁,要笑对人生的失败,展现生命的韧劲。这样既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又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去寻找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文本进行阅读,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外延伸。比如:在教学《生命的意义》一文时,让学生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通过对保尔的一生的了解更好地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此外,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自身还应该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身传言教”,才能自觉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培养青少年热爱生命的意识,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同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也会通过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也要身正为范,让学生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要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从而赋予生命教育以丰富内涵,让学生自由、快乐、文明、健康,让学生有尊严、有责任、有爱心、有创意地成长。

语文学科属于人文科学,因此,课堂教学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生命教育还必须向人文学科的大方向进行有机的延伸,即不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理解上,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课堂内外寻求更多的支撑点,不断巩固教育成果。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突破教材的框架,发挥生命教育的多元化能量,才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实现生命内涵的消化和迁移。

浇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之花并非易事,但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价值所在,因为有限的生命包含

于每个人对自我生命无限的超越和追求中,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的职责告诉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生命的价值在学生的心灵中绽放得更加灿烂。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3、《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

4、《让生命飞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生命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5、《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肖川、徐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6月

6、《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范廷贵《考试周刊》2007年第35期

7、《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2010-4-22 15:18 回复

第四篇:让创新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让创新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浅谈陶行知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泰兴市鼓楼小学城西校区

王燕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博大精深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们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今天的教师如何能更好地运用陶行知思想来构建教育创新空间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抓好实践活动,激励性评价来阐述并构建现代化教育创新空间。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语文教学 创新空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在此,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学习之地,天天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谈、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介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例如: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因为王二小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对此了解甚少。为了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为了再现意境,我采用了歌曲引路的方法。新课伊始,我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段,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曲,渲染了课堂气氛,烘托了小英雄的形象,使学生对王二小油然而生敬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在课文即将结束前,我又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二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在歌曲声中,学生再次体会到王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学生的情感再一次被激发,对小英雄王二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展开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在客观事物影响下,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和爱护学生大胆而新奇的想象,使想象成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永不枯竭的动力。

1.抓住关键词,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们在低年级课堂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引导学生紧扣词句展开想象非常重要。如教学苏教新课标版第4册《美丽的月亮湾》时,我先出这么一个句子让学生填空:这是一个()的小村庄。学生填上“美丽”、“可爱”、等词。这时,我抓住这个契机说:“小村庄这么美,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读读课文,再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把过去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画下来。”学生凭借想象,画出了这个村庄的河岸、青山、绿树、桃花„„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

翻开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课文都配上了生动形象的插图,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如在苏教版第4册《欢乐的泼水节》一课中,有一幅图画着傣族人民一起共度泼水节时的喜庆场面。我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衣着、动作、表情,引导学生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心理活动。这样,2 巧妙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后,通过想象再用言语表达插图意思,就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在优美的朗读中,诱发学生想象

语文教学要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结合课文语言,边读边想像课文所描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

4.拓展课文内容能,激发学生想象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大凡文质兼美的文章结尾总会留有些空白,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创新,为课文续编有可能发生的情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学生敢于发表新颖的、独特的见解。例如,教材中的《狐狸和乌鸦》《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等,在最后都给孩子发挥想象的空间,想象乌鸦上了当会怎样?青蛙看到了海又怎样?狼和小羊结果怎样?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时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善于动脑、乐于创新的精神,让孩子创造出不同的结果,给人们不同的思索。

三、抓好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 3 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如在教学二年级孩子《秋游》这篇文章时,我通过媒体的演示和动情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秋游的快乐,并组织孩子一起到操场上,让大家寻找秋姑娘的足迹,并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样,躺在草地上,或者对着蓝天喊上几嗓子,孩子们高兴坏了,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说:“秋天来了,小草穿上了黄毛衣。”有的说“我很快乐,我对着白云喊‘你好吗?’,白云笑眯眯地看着我。”有的说“躺在草地上的时候,小草在跟我玩游戏,他们悄悄地挠我痒痒。”„„还有很多充满童趣的语言,我想这都来自于他们亲自去生活中体验那种快乐。接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这篇课文,孩子们动心动情,秋游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情动而辞发”的真谛。因此,我得出,在生活中教学可以创造出更多精彩。

四、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陶先生曾精辟地论述“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在自动上培养自动,才是正确的培养。若目的为了自动,而却用了被动的方法,那只能产生被动,而不能产生自动”。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一直在动脑筋,读书发现了许多问题,真是爱思考的学生”,“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再来一遍怎么样?”,“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学生课堂上或作业中出现的新颖答案,及时给予肯定,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为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上“优+有创造性”等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强烈的创新意向。另外,利用多种奖励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全班击掌给予鼓励,还可以奖励星星,大苹果,蝴蝶等,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总之,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让我们时刻铭记陶行知先生的话,使教育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抓住实践活动,运用激励性评价,最大程度地释放每位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奋斗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1]俞瑞康主编,小学创新教育 [M].上海:上海科普出版社出版社,2000

第五篇:愿人文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愿人文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台山市四九中心小学陈惠荷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要给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机地从识字、阅读、朗读、写作四个教学环节中渗透人文教学,让学生在识字教学中能寻找到人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到充分的人文情感,在朗读中体会到人文精神并提高人文修养,最后在写作当中把这些人文精神充分地表达出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内涵;人文精神;人文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不仅担负着、传授着祖国文化的任务,还要通过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机地渗透人文精神,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表现、培养和塑造个性的过程。我们如何在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呢?

一、活化汉字,寻找人文内涵。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和使用范围最广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表意系统文字中绝无仅有的文字,有四五千岁的高龄了。汉字是一种神奇的意象符号,它不但能开启人的智慧,调理人的心情,还具有灵性的威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与热爱传达 1

给学生,怎样做呢?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要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为学生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的形式知道得越多,他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字;学生越是经过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得到的知识,越是难以忘怀。汉字教学的人文内涵就在于此。

汉字是具有独特性——表意性的一种文字,由于汉字的表意特点,汉字和中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通过汉字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观察汉字形体结构可以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感受每个汉字不同的风韵,“太阳”这个词,使人感触到热和力,而“月亮”却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使人有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进入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感受汉字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每个汉字身上都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让学生想象的天地,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汉字生来就给使用它的人带来了灵性。看着这些单个的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词,让学生领略汉字的神韵以及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热爱汉字、热爱祖国的情感。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思想道德情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深化阅读,感悟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本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有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的——《长城》;有对侵略者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的——《圆明园的毁灭》;有富有哲理,引导人生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有激励学生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的——《学会看病》;有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大瀑布的葬礼》;有认识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鲁迅„„它们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含英咀华吃透对象,教师必须注重内容,用心去体会、去挖掘、去展现,从而创设机会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用课文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和意志力。

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当时的中国贫穷,技术落后,修筑铁路的地理环境很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凭着杰出的才能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詹天佑修筑的京张铁路提早两年竣工,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了这篇课文的人文性光辉,感受到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思想感情。

三、反复朗读,提高人文修养。

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要让学

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对人文修养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朗读,并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文字,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

例如,在教《穷人》一文中描写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一自然段时,可以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了些什么?再让学生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去感悟她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朗读,学生明确到: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明确:虽然桑娜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桑娜能够这样做,完全是出自于她善良的本质。读到这里,学生领悟到桑娜的品质是何等的高尚,也从桑娜的身上学到——做一个善良的人。

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简短的话语蕴含着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含蓄之意后,可再反复品读,进入意

境。在反复品读中,学生自然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真挚情谊。

四、个性写作,展示人文精神。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写作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大张旗鼓地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写作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在写作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的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充分体现对学生人生的关怀、人性的关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因此,作文的基点应立足于个性创造上,打破以命题为主的格局,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创造空间。如假想作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幻想作文《二十年后的我》,续写作文《穷人》。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自己想说的话,在作文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张扬自己的个性。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身边事,从生活中选取素材。为了写好“观察小虫,展开丰富想象”这个小练笔,我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寻找小昆虫。为了写好一次活动,我把活动带入课堂,和学生一起玩“贴鼻子”。为了写好“一个人”,我让学生去当“小记者”。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时“咬笔头,托脑袋”的现象不见了,一抓笔,就有说不完的话。快乐地写作,给了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动力,使他们找到了作文的窍门。同时还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感受习作中的真、善、美。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他们想像中的美好的世界。在讲评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文章中所流露的真、善、美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以提高他们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的自觉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识字教学中能寻找到人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到充分的人文情感,在朗读中体会到人文精神并提高人文修养,最后在写作当中把这些人文精神充分地表达出来,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非常的成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讲过:“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我们语文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渗透,让学生领悟,让学生去展示。愿人文教育这颗美丽的种子,盛开在学生身边,盛开在每一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孙晓天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何侠斋《现代小学人文教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0年

下载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德育之花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绽放

    让德育之花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绽放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结合信......

    让德育之花在英语课堂中绽放(精选五篇)

    让德育之花在英语课堂中绽放[摘要]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忽视德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忽视德育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渗透德育教育要建......

    让德育之花在校园绽放

    让德育之花在校园怒放 湖北省谷城县茨河镇陶湾中心小学 姜敏 【案例综述】 我校教师24人,在校生220多人。几年来,我校十分注重德育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

    让德育之花在校园绽放

    让德育之花在校园绽放 高迁小学德育工作以开展主题教育月为抓手,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黑板报评比、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知识竞赛等形......

    42让生活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让生活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鸿尾中心小学 林丽雅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要培养这......

    让理想之花在职高语文教学中重新绽放

    让理想之花在职高语文教学中重新绽放 从教近20年,面对的是一群学生中特殊的群体 —— 职高生。教学中深感兴趣是他们学习的第一生命,下面这篇文章,我感觉对我们教学大有益处。......

    让微笑之花在教学中绽放论文范文合集

    微笑,发之于心,形之于外。虽然没有颜色,却可以使人感到生活瑰丽多彩;虽然没有味道,却可以激励人敞开胸怀去拥抱世界。教师的微笑也是如此,把微笑带进课堂,以自己的心呼唤学生的心,以......

    让德育之花在科学课中绽放 张艳荣

    让德育之花在科学课中绽放 张艳荣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科学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我们在科学课中有机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