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思维能力之教学策略探索(上)

时间:2019-05-13 21:3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大思维能力之教学策略探索(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大思维能力之教学策略探索(上)》。

第一篇:五大思维能力之教学策略探索(上)

五大思维能力之教学策略探索(上)

文/东方之星幼儿教育研究所 刘 卿 陈丽梅

东方之星的思维课程直接指向五种思维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记忆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五种能力也是幼儿园其他一些课程非常关注的领域。本文通过对五大能力教学策略的一些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思维课程中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更有效地实施课程。

一、理解力

理解力是五种能力中最基础的一种,在学前期,很多教育活动的目标都指向理解力的培养,例如理解某种类别(如三角形)、关系(如方位关系)、规律(如对称)等。

1.归纳与总结

鉴于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在发展理解力的时候,大都遵循“先操作,后总结”的方式。如,在《图案乐园》这个游戏中,要学习“对称” 的排列规律,不是直接由教师讲解,而是先让幼儿用材料进行按规律填补空白的操作,再总结图案的排列规律。所以归纳总结是发展理解力的一个重要策略。课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活动上得热热闹闹,幼儿操作得也很好,操作完了戛然而止,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幼儿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在感性层面的,怎么把这种感性层面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使幼儿产生更一般化的概念呢?归纳与总结必不可少。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应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对认知点的理解与提炼。既然是理解的活动,对于要认知的目标,教师自己一定要完全掌握。如认识正方形,归纳总结的时候要提出哪些要点,正方形有哪些特征,这些内容在课前教师就应该整理提炼好。虽然幼儿园不同于小学教育,不需要去严格地解释概念和定理的定义,但是不能完全凭感觉走,对概念等随意解释,而要给幼儿一个科学的认识。所以教师在开始活动前,要翻一翻教科书和相关资料,总结和提炼一些要点,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

转化为通俗的语言表述。认知点往往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对于幼儿来说,要转换为他们能理解的通俗的表述。如,在《图形娃娃》这个游戏开始的活动中,有一些对图形位置关系的认知,涉及到“相交”、“相切”等概念,可以用一些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如“手挽手”、“肩碰肩”等来解释。

2.迁移与应用

思维课程中涉及理解力的活动内容,大都在主题活动之后有一些迁移活动的环节,如认识了正方形后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正方形。这些环节的设计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甚至远远不够的。通过某种具体的游戏活动,幼儿获得了对某种一般性的概念、关系或者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如何扩展到日常生活中,扩展到相关的其他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深刻和更具广泛意义的认知,迁移活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除了要充分重视游戏中的迁移活动内容,更要有意识地、灵活地设计一些能够使幼儿进行迁移的活动,引导幼儿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去解决新问题。迁移活动的设计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扩展操作材料,延续能力目标。

如,在《图案乐园》按规律填补图形排列的活动后,教9币还可以设计一些填补数字、符号排列的活动,加深幼儿对 “对称”、“从左向右”等排列规律的认识。通过这种迁移,使幼儿对目标的理解更深刻,促进幼儿形成更稳定、持久的理解能力。

挖掘材料功能,拓展能力目标。

如,在《图案乐园》活动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排列规律的认识活动,如“顺时针重复排列”、“从上到下重复排列”等,通过这种迁移,拓展幼儿对规律的理解,使幼儿能更好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判断力

对形象事物的辨别和判断是一种比较基础的判断活动,这种判断能力直接和幼儿将来的阅读相关,因为阅读的准确率和速度依赖于对文字准确的辨别。发展判断力的常见活动形式是“找相同”或“找不同”,应把握两大核心教学策略。

1.有序观察

对形象事物(图形)的判断活动都需要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分辨事物间的相同点和差异。一般可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进行观察:整体观察发现明显区别,有序观察发现细微差别。怎样引导幼儿进行有序观察呢?对于本身有一定顺序的事物,可按其自身顺序进行观察,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对于本身可分为一定组成部分的事物,可逐部分观察,如观察动物,可从头、身体、脚等逐部分观察。

2.有序比较

一对一两个事物的比较是最简单的,多个事物的比较难度增加,但观察和分辨的难度其实并没有增加,只是需要幼儿掌握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比较的方法,最终将复杂的比较分解为一对一的比较。

有目标找相同。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二选一(从两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和目标相同的一个)和多选一(从多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和目标相同的一个)。二选一涉及的比较相对简单,而多选一就要注意引导幼儿掌握按一定顺序进行比较的方法,如规则排列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环形排列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等。

无目标找相同。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没有了既定的目标,有序的比较就显得更为重要。具体形式可细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三找二(第一个事物和第二个事物比较,相同即找到;不相同第一个事物和第三个事物比较,相同即找到;不相同第二个事物和第三个事物比较,相同即找到)和多找二(第一个事物逐个和后面比较,相同即找到;如果没有相同的,第二个事物逐个和后面比较,直到找到相同)。

三、记忆力

记忆训练活动教师往往感觉不好进行,因为这类活动一般比较枯燥,如何上得既有效又有趣,对教学策略的反思与尝试非常重要。

1.吸引和保持幼儿的注意力

记忆活动中注意力的保持非常重要,不注意观察和识记,就谈不上记忆的效果。具体操作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设导入环节,吸引幼儿的兴趣,具体可采用“人物导入”、“情境导人”、“问题导入”等多种方式;营造安静的环境,为幼儿观察提供良好氛围;活动中随时观察幼儿的注意力情况,及时将分散的注意力引回到观察目标上。

2.设立“回想”环节,提高幼儿记忆效果

学前儿童的大部分记忆活动是靠一些具体的操作来呈现的,如在《汽车城》的活动中,幼儿识记汽车排列,然后根据记忆把自己的汽车卡片按同样的顺序摆放,有的幼儿先想一想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再摆放;有的幼儿边想边摆放,摆了前面忘记了后面。因此,在让幼儿操作前,教师可有意识地增设“回想”环节。如,“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刚才看到的小汽车是怎样排列的”,然后让幼儿根据记忆摆放。这种“回想”既是一种复习,也使幼儿逐渐养成“先回忆再操作”的习惯,提高了记忆效果。

3.应变调整记忆活动的难度

记忆活动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幼儿的兴趣和训练的效果,太难幼儿没有兴趣,太容易训练没有效果,所以“应变与调整”也是教师在记忆活动中需要贯穿的一个重要策略。对难度的调控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调节识记材料的难度。幼儿记忆的材料要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反应逐渐增加记忆的难度。如在《汽车城》的活动中,先让幼儿记忆汽车的颜色,然后记忆汽车的编号(单个的数字),最后记忆车牌号码(数字与字母的组合),难度逐渐增加。

延长或缩短记忆环节的时间,调控记忆难度。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和再现。

在记忆材料不变的情况下,可改变观察识记的时间和延迟(保持环节,观察识记和再现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时间来调节记忆难度。观察的时间越短,延迟的时间越长,记忆的难度就越大。反之,记忆的难度降低。

4.归纳总结记忆策略,引导幼儿掌握一些记忆的方法

记忆活动中,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识记方法,可以使记忆过程变得更轻松。思维课程中的记忆活动都很强调引导幼儿掌握某种记忆方法,所以在操作后要引导幼儿表达、讨论、分享记忆的一些策略。如,在《汽车城》

活动中,有的幼儿提出自己是这样记忆的:开头都是A,后面1-4从右至左顺序排列。应用这样的策略进行识记,就更容易记住了。

《汽车城》:观察上面的汽车排列,然后根据记忆将自己的汽车卡片按顺序摆放。

上期对五大能力中的理解力、判断力、记忆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本期我们将以图形类活动为切入点,对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更有效地实施课程。

一、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确切地说,应该是聚敛能力。聚敛是心理学的专业术语,是指根据给定的信息找到唯一可以确定的答案。解决问题必然要用到聚敛能力,我们也可将它看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

解决问题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遵循一定的法则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挑战要小一些。思维游戏中要解决的问题大都不是这么简单的,往往没有法则或定理可以遵循,需要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或途径。

下面以一个典型的解决问题游戏为例,来探讨一下发展幼儿解决问题能力时教师需要把握的核心策略。游戏要求幼儿分别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拼图块,拼出图上甜点小人的各种图形。

1.明确、适度地提出的问题。

无论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第一步,也是解决问题的开始。问题怎么提出,要不要示范,示范到何种程度,都是教师应该预先考虑周全的问题。要达到明确、适度地提出问题,应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问题语言简练、切中要点。在思维游戏课程中,要幼儿解决的问题大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为了把解决问题的要求交代清楚,我们要把任务转化成简练、明确的语言。比如,上面这个游戏的指导语可以有多种设计,但都要交代清楚“同种颜色拼图块”、“拼所有四个图形”。

示范以交代清楚要求为适宜。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幼儿操作前要不要示范,示范了会不会影响幼儿的自由探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来处理。如果不示范幼儿能明白要求,那么最好不示范。如果任务比较复杂,幼儿理解有困难,那么可以借助示范帮助幼儿明确任务的要求。因为示范和语言指导不同,是最直观、最容易让幼儿明白的形式。比如,在上面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先拿红色的拼图块逐个将小人身上的图形拼一遍,来进行示范。但是要注意在示范后将拼图块取下来,不要留给幼儿模仿操作的可能。另外,示范的过程不要有过多的语言指导,比如,“你看我把这个边对得直直的”,以能让幼儿明白问题要求的程度为适宜。

2.自由探索、引导、总结三种策略的结合应用。

自由探索、引导、总结都是解决问题活动中的重要指导策略。但是,探索要自由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总结?总结到什么程度?如何处理自由探索与引导的关系?这些都是教师会直接面对的问题。

通过实践,我们提出三种策略结合应用的过程模式:完全自由探索、初次总结、再次操作探索及引导、再次总结。

完全自由探索。提出任务之后,首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自由探索,在最开始的这次自由探索中,教师不需要给幼儿任何的指导和帮助,除了帮助幼儿明白任务要求之外。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应当是一个有目的的积极观察者,要观察幼儿在解决问题当中有没有困难,有什么困难,哪些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应该提供哪些支架、如何引导才能帮助幼儿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积极思考下一步应该总结哪些要点、怎样总结。

初次总结。教师可以针对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本策略进行总结。例如,在上面的游戏中,可帮助幼儿总结完成这个任务的两个方法:第一,放卡片的时候边对边,角对角;第二,通过旋转拼图片,从不同角度进行拼图尝试。总结的形式可以是幼儿之间交流分享,也可以直接由教师进行示例,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而定。

再次操作探索及引导。经过初次总结后,教师可让幼儿再次独立操作。这次操作探索应该以幼儿独立探索为主。有了初次总结的基础,幼儿的这次操作会更能达成任务目标、更有效。当幼儿出现明显的困难,反复思考却不能解决时,教师可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再次总结。这次总结应针对幼儿操作中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初步总结的基础上给予深化。例如,在上面这个活动中,“替换”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可在再次总结时提出。黄(蓝)色拼图中的两块四边形组合起来,相当于最大的红色拼图块。当用红色拼图块拼出某个图形后,可用替换的方法,用黄色拼图块替换红色拼图块,就能很快拼出这些图形了。

以上就是三种策略结合应用的过程模式。每个环节应用多长时间,操作、总结应循环进行几次,可视任务要求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无须过多解释。大而言之,发明、创造、艺术的核心是创造性;日常而言,灵活地解决问题、工作中小小的创新也都是依靠这种能力。发展孩子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比较多,而在思维游戏的创造性活动中,应该把握哪些策略才能达到发展孩子创造性的目的呢?

1.准确把握任务的界限和范围,提出要求。

界限——大多数关于创造性的说明都着重于过程中的发散和扩张。

“打破惯例”是很重要,但一定要符合问题的界限。如果没有什么准则,所有回答的价值都一样,也就没有什么创造性价值。例如,教师说“这是一张纸,随便画”,这不是有创造性的任务。所以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尽量把任务的界限(要求)表达准确清楚。

范围——如果问题的界定过于严格,也就没有了发散的空间,就成了聚敛。按顺序书写数字并不具有创造性,而只是一种遵循规则的聚敛活动。所以,我们既强调界限,又强调范围。教师需要审视自己发展“创造性”活动的要求,是否在界限和范围之间求得了平衡。

2.提问引发更多想像。

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暂时抛开对结果好坏的考虑,尽可能去想出更多的方法,以不断的肯定和提问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想像。

例如,在让孩子帮助小白兔过河的活动中,我们成人大都有一些固定的认识,比如过河坐船、行路坐车,但实际上解决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应该以正向的语言和姿态不时肯定幼儿的回答,并以问题引发幼儿更自由地进行想像,如“还有什么方法”、“还能想到什么”、“还„„”等。

在幼儿的世界里,骑着乌龟过河,坐着飞机过河都是可以的,幼儿能想到的方法越多越好。

3.高要求提升创造水平。

尽可能想出越多的方法当然越好,同时各种方法越不同就越有创造性。当创造性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你还能想出什么特别不一样的方法”、“还有没有和前面很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引发幼儿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

4.引导幼儿进行分享。

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对同一个问题每个幼儿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活动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分享就显得很重要,通过分享幼儿可以互相启发、开拓思路。尤其是那些比较特别的、新异的方法,更应该成为教师引导幼儿分享的重点。

5.评价有独特准则。

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要不要评价幼儿的创造性活动结果?怎样进行评价?这些往往是教师感觉比较困惑的地方。感觉难以评价是因为创造不像聚敛活动那样有固定的答案,也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那怎样在创造性活动中进行评价呢,应该把握两个要点:

第一,只肯定不批评,没有最好。在创造性活动中,只要是符合问题要求的就都是好的,所以教师不需要评价谁的方法最好,更不能否定谁的方法不行。

第二,赞赏多样、赞赏差异、赞赏与众不同。没有最好不等于没有评价的倾向性,对创造性的赞赏可以为幼儿指明前进的方向。对于那些在活动中能够充分展开想像,想出更多方法、想出不同的方法、想法与众不同的幼儿,教师应不吝啬赞赏。

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索

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索

摘 要:高中数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自从新课改之后,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也有所提高。实行素质教育,对教师来说压力重大,因此,本文将从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着手讨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接触数学,并且数学将伴随人的一生。所以数学的教育比较重要,尤其是高中数学,高中时学习知识最快也是最多的时期,所以高中阶段的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重要。在新课改之后,高中数学的教育受到各界的关注,高中数学的教学需要改掉传统应试教育的方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以,现在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从而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一、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

数学这一科目与其他科目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数学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并且需要合适的教学策略。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仍有缺陷,满足不了新课标的要求。

(一)学生缺乏兴趣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点多且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再加上教师讲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吃力,就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成绩也会有所下降,这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模式传统化

新课改之后,有的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一直是在被动的接受,教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然而,现在科技如此发达,但是数学的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上,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另外,教师教授的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备课大都是自己有自己的方案,并且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考虑到全体同学,只是简单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已。

(三)师生关系较差

由于教师一直处于领导的位置,大都是等着学生主动与自己交流,再加上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不愿听从长者的话,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长时间下来,就变得比较僵化。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所以新课改以来,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没有改善。

二、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究

由于目前的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所以,探索新的适用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几项可行性措施,希望对目前的数学教育策略的改变有所帮助,也希望同行可以多多批评指正。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事物的老师,学生对数学有了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么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成绩也提高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首先,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唯有如此,学生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才会提高。其次,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需要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从课堂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

(二)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及时的创新,积极地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项入手:

1.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

高中数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一门科目。解决数学问题少不了对问题的透彻理解,有些用语言表达不清楚的问题。比如,几何问题,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几何图形,学生直观的观察。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数学知识。

2.教学方式需改变

在新课改之后,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满足目前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想去理解问题,也更利于自己的教学,从而更容易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改变原有课堂的枯燥,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主体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但新课改之后,学生成为了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多多考虑学生的情况,不能一味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多个教师一起配合备课,因每个教师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配合备课,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得心应手。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转变“多讲,少做”的教学模式,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积极的思考,帮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知识的本源。如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技巧,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时间久了,学生养成了一个习惯,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改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完成素质教育的保证。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切的良好开端。那么,如何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首先,教师需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慢慢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比较和谐。其次,教师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教师施以援手,时间久了,学生会主动地找老师帮忙,慢慢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好。最后,教师可以多多组织交流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化,教师在课堂授课也会比较受欢迎,学生会积极配合。如此一来,教师的任务变得简单不少,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三、结束语

对数学的学习不仅要求我们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还要求我们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在新课改情形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建一个活跃的教学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情况,促进教师积极的改变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方式,最终,形成一个“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共赢的美好局面。

第三篇:作文思维能力之培养

作文思维能力之培养,任重而道远

【编者按】

“时评类”作文是高考命题的方向之一,一般是给一定的问题情境,多带有矛盾性和复杂性,让学生去思考,严格意义上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展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清晰的逻辑思路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文学与文化素养。这种题型的优点在于避免套作,当是作文写作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种题型写作的难点在于“具体分析”。往往是“高谈阔论容易,具体分析难。有的同学,无论什么事,只要一具体,就马虎不得了。一马虎,就露馅了。具体分析,难就难在你必须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观点,对不对,合理不合理,一目了然;而且你还要为自己的态度与观点提供逻辑和根据,恰当不恰当,充分不充分,也是一目了然。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大而化之的表达,显然吃不开。

2016年高考作文,我希望继续考这样的题目

试题展示(2015年全国一卷):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全国一卷)

写作导引:

这个题目很面熟吧?这是2015年全国卷

(一)。基于我对作文教学及其测试的理解,我毫不掩饰我对这个题目的肯定,尽管这个题目引起的争议,让肯定的声音显得势单力薄。

作家梁晓声先生对这个题目就持断然的否定态度,他甚至不讽刺的说,命题人的脑子进水了。在他看来,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危害的不仅是老陈及其家人的安全,也危及公共安全。因此,任何人都该举报,任何人都可举报,小陈的行为没有任何瑕疵。因此,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

持此态度的还有学者冉云飞。冉氏认为,小陈举报父亲,与传统的“亲亲相隐,直在其中”的道德规范相悖逆。这种大义灭亲式的行为,表面看有利于公共秩序的建设,但却毁坏了社会赖以存在的、更为深层的根基——家庭的伦常与亲情,其道德风险远超过它所带来的惩戒与教化效应。因此,这个问题不适合讨论。

坦白地说,我赞成两位关于这个事件的社会学分析,却不赞成他们的结论。我主张将这样的材料纳入高考命题的视野范围,因为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也适合讨论。澄清错误的社会观念,培养健全的现代公民,就该直面现实中的疑难杂症。梁先生认为不值得讨论的问题,恰恰是很多人糊涂不清的问题;而冉老师认为不适合讨论,大概是夸大了讨论与表达的风险。

我倒觉得,自由的讨论只会让我们的认识更合理,更健全。在这个问题上,重要的不是结论,而在于讨论本身的意义。即便学生在写作中有不当的判断甚至错误的理解,我觉得也没必要大惊小怪。

说错话的风险真地那么大吗?一个学生,一次作文,一个考试,有几个人说几句不太恰当的话能怎样? 多少年来,我们呼吁高考写作要摆脱“假大空”,告别“高大全”。在我看来,这个命题就是试图摆脱“假大空”的一次有益的、合理的尝试。

我们的写作似乎刻意回避现实的社会与人生,热衷于抽象概念与虚假命题的讨论,专注于写作技术与修辞技术的训练,结果把作文搞成了凌空蹈虚的道德口号、大而不当的人生讨论、抽象虚无的哲学玄想以及矫揉造作的造势煽情。如果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心实意、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这样的文辞游戏究竟有多大意义?

遗憾的是,目前大量的命题还停留在抽象概念的议论上,这是“假大空”作文的源头。比如,抽象地谈论尊重“人”,我们尽可宏论滔滔;但若说要尊重一个“窃贼”,空谈就难服人。再如,谈“无私助人”,人人都可长篇大论;若说有一个曾经讹过人的老人躺倒在地,你扶还是不扶?扶可能被讹诈,不扶就面临着良心上的谴责和舆论的压力。这个时候,你再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说话,就苍白无力了。因为你面临的是一个具体的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道德判断来解决。

/ 4

同样。重孝道,没错;遵守法律,维护公共利益,也没错。如果抽象地谈论“孝”的问题或者“法”的问题,人人皆可慷慨激昂,理直气壮。但在材料中,孝道与法律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私情与公理产生了对抗性的冲突。这就逼迫我们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寻找合理的证据和逻辑。写作,就是呈现自己的选择及其根据的过程。

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遗憾的是,这样的写作还未能成为高考命题的主流。正是因此,我觉得2015年全国卷带了个好头,但愿它能成为风向标。

回到小陈的案例。或许意识到了事情的复杂性,命题者在措辞时也是如履薄冰,避免将问题简单化,避免发生伦理上和法律上的误导。事情发生在“高速公路”上,这是公共空间,遵循的应该公共规则;其次,小陈是在父亲“屡劝不改”、“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举报的,而且是通过“私信”举报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父亲的名誉和脸面。显然,命题者并不希望考生简单地去否定或肯定什么,而是希望在复杂的两难境况之下,做出合理的选择。

情感与理性之间,道德与法律之间,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学会理性的权衡和选择的过程。那么,这个写作活动,不也是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吗?

例文:

小陈:您好!看到有关你的新闻后深有感触。很惭愧,像你父亲一样,我以前开车时也有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陋习,受你爱父之心和此举的感动,以后一定改掉。

小陈,你的行为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也有少数人质疑和反对——你要宽容这种七嘴八舌的声音,这就是舆论,当有关你的新闻变成一个大众传播事件后,很多评论就跟你、跟事件本身无关了,你不要被这些争议所干扰,不要被“举报父亲”这个渲染性标签压得喘不过气来,坚信自己是以父亲能接受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爱。我知道,你这样做,绝不是“吾爱吾父,吾更爱原则”——而就是纯粹的爱父亲,以这种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方式改掉陋习。这种爱,只要父亲能够理解就足够了,无须别人的理解。

之所以有一些争议和质疑,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心比心,没有同情的理解,而是一个凑热闹的看客和冰冷的旁观者。当这件事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时,你成了被消费的热点。大众传媒从这条新闻中各取所需:网友需要的是伦理冲突和情法争议,媒体需要的是劲爆新闻和反常故事,评论员需要的是噱头和谈资,交警需要的是普法案例,律师需要的是以案说法,道学家需要的是道德高地,微博需要的是能增加点击的热点,微信圈需要的是能刷屏的温暖鸡汤。

而这一切,与你的需要没有关系。作为一个曾一直努力想让父亲改掉抽烟习惯的我知道,作为女儿的你,要的只是父亲能改掉这个开车陋习,要的是父亲免于被这种陋习所伤害,要的是开车的父亲平平安安回到家中和你一起吃晚餐。从新闻看,你的目的已经达到,父亲后来领悟到“觉得女儿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她是在对家人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人爱的一种体现”。——父亲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读到了你的爱,那就足够了。

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乱阐释。这不是会让父亲受到严惩的告密,而是一种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也不要被“大义灭亲”之类的高调赞美所迷惑,这是把你和父亲对立起来的高级黑。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的爱父之心,你“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能意识到开车打手机的交通陋习,是原则;能在一再劝说无效后坚持用其他方式去影响,是韧性;能在穷尽各种方式后想到报警,是可爱和智慧;最终赢得了你父亲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话。

小陈,这一次事件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舆论的多元与复杂,当你走向社会,会更多接触到这种舆论生态,请坚守自己强大的内心,坚守自己内心崇高的爱与原则。余党绪点评:

这是一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好作文。作者态度明朗,观点明确:支持小陈的选择。小陈因为爱父之心而选择举报,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帮助父亲改掉陋习,保护家人的安全,与“亲亲相隐”无关,也与“大义灭亲”无关,不必上纲上线,也不必过分引申。这样的论述显示了作者的智慧。

文章还帮助小陈分析了舆论的复杂情况,劝慰小陈坦然面对舆论的压力,颇合乎书信体的口吻和风格。

/ 4

此文思想敏锐,而分析最见功力,合情合理,分寸适度。而这,正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华。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难度在于“具体分析”

作文题目(2009江西卷):

今年3月1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对此,舆论一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有人认为……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一篇议论文。我的分析:

这个题目似曾相识吧,这是2009年江西高考命题,属于我欣赏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型,但此题并不是我欣赏的高考命题。涉及民族、国家和国际规则,兹事体大,让众多考生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进行判断与选择,太沉重了。高考命题要尽可能给众多考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宽广的表达空间,话题选择上还是要谨慎的。譬如,我就比较欣赏2015年重庆卷的作文命题,谈起来轻松,便于考生个性发挥。

顺便说,不能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型写作”简单地等同于“时评”。“时评”是针对社会热点新闻、焦点事件或者难点问题,发表自己的判断和看法,因其显而易见的敏感性与复杂性,写作难度很高,未必适合高考写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型命题,可避免高大全与假大空,但其写作难度也让人望而生畏。原因在于,你必须有明确的态度,不能暧昧,左也是右也是,这也行那也行;有清晰的观点,不能含糊,定义一个概念,做出一个判断,都不能大而化之。

有句话叫“一千字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很智慧,但绝对化了就很荒谬。多元也可能是陷阱,多元不能变成“此亦是是非彼亦一是非”,变成骑墙,变成模棱两可。在具体的情况下,多元之中可能有一个更合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比较与权衡中,追求那个“更合理”。眼下有些高考命题,喜欢设计“哪一个更好”式的开放题,参考答案往往好几个,而且还有“自圆其说即可”的提示语,这个做法未必妥当。毕竟,有些是非是清楚的,有些好坏是明确的,有些高下是明显的,左右摇摆倒显得没有见地和担当。

就蔡铭超这件事,就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蔡铭超是错误的,非理性的。我不认为这样的所谓爱国之举有什么积极意义,也没有什么理由为他辩护。作为一项现代商业活动,拍卖自有拍卖的规则,尽管我是外行,但也懂得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道理。你既然允诺,就要兑现。无论以什么样的借口,也难为自己的失信辩护。作为老师,我要告诉学生的是,社会行为应该理性,必须合法,必须尊重通行的原则与信念。强盗抢了你的东西,那是强盗的罪恶;但你并不能由此就获得了抢劫强盗的权利。以恶制恶,只能让罪恶更多,只会让自己陷入恶的深渊。

在蔡铭超这件事上,不能以民族义愤或者爱国主义等概念的议论,来替代对蔡铭超具体行为的判断和分析,更不能因为蔡铭超声称的洗雪国耻的动机就无视其行为的糊涂。只看动机不看其行为、过程和效果,这种“动机论”是很荒谬的,哪怕其动机确实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也不能由此简单肯定。

这就是具体分析。当然,这对于考场上的学生实在太难了。承认蔡铭超是“民族英雄”,就等于赞美“恶意破坏规则”;否定蔡铭超,似乎又与朴素的民族情感相抵触。从规则上否定蔡铭超的,害怕玷污了他朴素的爱国情愫;从道德上肯定蔡铭超的,又担忧亵渎了神圣的法律规则。这不是让数十万考生在法律与道德之间走钢丝吗?毕竟是高考啊。

错的就是错的,它首先是错的,但有些人却能将其“辩证”一番,把它说成是对的。结果,到底是错的还是对的,反而成了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这就是高考写作中流行的“骑墙论证”。

下面的例子你一定没少见: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如果没有“二次大战”,怎么会有战后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呢?(是不是要感谢战争呢?)

汶川大地震在一瞬间夺取了数万同胞的生命,让数万家庭妻离子散,让多少年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这是一件多么让人伤痛的事情!可是,这也给落后的西部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崭新的医院、学校和住房将会在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一个崭新的西部将会崛起。(看来地震是件好事情了!?)

/ 4

从江西卷的写作看,这样的思维方式颇为流行。我看到大量以“虽然……但是”来包装的是非转换。这其实是一种不敢正视真相与现实的心理表现,是一种游走在道德与法律之间的投机心理,是一种刻意混淆情与理的糊涂意识。结果,总能为错误找到辩护的理由,总能为罪过找到正义的说辞。“我们失败了,但不要紧,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可问题是,你不承认失败,不去反思,你不去改变自己,失败不仅成不了“成功之母”,失败还能晋升为“失败之祖母”哩!

例文:

三问蔡铭超(江西满分卷)

是他,使多件流离海外的文物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是他,在佳士得拍卖鼠首、兔首时挺身而出,以拒绝付款表达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愤怒;是他,在一片争议声中走上舆论的前台。

他的名字,叫蔡铭超。

在舆论的一片哗然中,我谨以一名普通中国公民的身份,斗胆三问蔡铭超。其一,如此一来,就能制止流失的文物被拍卖了吗?

没有错,这一次兔首、鼠首是流拍了,但下一次呢?难道还要重新上演一次流拍吗?可是一旦拍下物品拒不付款,就会被列入拍卖行的黑名单中,那么蔡铭超该如何阻止下一次拍卖呢?

就算将兔首、鼠首购回,那又如何?难保那天会不会又冒出什么牛首、羊首的呢?

参与竞拍,实在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当然,若要治本,也并非蔡铭超一人之力所能及。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蔡铭超的心愿。只是这条路还很长,很坎坷,路不知会沿伸向何方,我们会和蔡铭超一起,沿路采撷那指引道路的星光。

其二,让文物流拍,这合乎一名竞拍者的准则吗?

没有错,这次拍卖首先应是佳士得挑起的,是他们拍卖我国非法流失的文物在先,我们自然也不用同他们客气。蔡铭超所为,应是一时意气所致。可是,能因为对方先违背规则,我们就跟着破坏规则吗?这像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一样,我们能再去抢一回卢浮宫吗?

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心愿,也是蔡铭超的心愿。只是我们必须沿着规则线往前走,即使规则线蜿蜒曲折,把路又延长了好几倍。

其三,一定要靠竞拍流失文物来表达爱国之心吗?

没有错,蔡铭超此举的确令国人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蔡铭超不愧为泱泱中华大丈夫!可是这样的爱国理性吗?我不禁想起了义和团,他们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奋起反击,让外国侵略者见识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可是他们仇视一切洋务,使中国迈向世界的脚步迟缓下来,这是理性爱国吗?还有一店的老板,在收取日本客人的钱时竟然高唱“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这是理性爱国吗?

三问蔡铭超,更是国人不可不深思的三问,我期待着文物真正回归祖国的那一天,也期待蔡铭超那一天的笑脸。点评:

题为“三问蔡铭超”,采取疑问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此“三问”,每一问,都问到了事情的核心,足见小作者的敏锐、犀利与严谨。

此外,作者懂得行文之道。开头先声夺人,造成与后文的反差与对比;继以步步紧逼的“三问”,提醒读者与他一起反思蔡铭超的“爱国行为”;终以展望结尾,由蔡铭超到每一个中国人,进一步唤起我们的自我省视。这样的结尾,也让“三问”所造成的紧张气势得以化解,既在理,也入情,这样多好!毕竟,蔡铭超朴素的民族情感也不能粗暴对待啊。

/ 4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文章作者]朱惠琴

[文章来源]常州市武进区运村小学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

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策略,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串好主线,留有悬念

“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和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实施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把比较常规的文件编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对于为文字添加特殊效果、文本框的使用、文字上下标的设置等编辑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调动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探讨成功的某些操作讲给老师和其他学生听,随后教师再以总结、补充的方式把相应内容讲解清楚,清除“悬念”。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过程。

二、操作示范,实践并举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的操作示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

1、进入到指定位置;

2、文件—新建—文件夹;

3、转换输入法;

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

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

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并举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三、游戏引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练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例如:计算游戏、拼图、简易加法、赛车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四、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它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错误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体现出各一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第二份作业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阅,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五、探索求知,强调重点

探索式教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

第五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探索

肥西官亭中学孔峰

【摘要】:本文从游戏入门、激发兴趣,分组合作、体验成功,任务驱动、实践创作,学科整合、课堂创新,梳理总结、拓展延伸,五个方面出发,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索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策略,在此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游戏入门,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教学设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恰好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热情。

二、分组合作,体验成功。

合理的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基于这种考虑,我将全班分成几个协作小组,让学生自由结合,并适时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是本小组的重要一员,只有把小组每个学生的优势集中起来,才能使全组的学生取得成功。

三、任务驱动,实践创新。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已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课里

教师预定的任务。这是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四、强调学科整合,促进课堂创新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1、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互联网资源,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和论坛推荐给学生,教师则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们得到实在的帮助。

2、信息技术与知识教育的整合。

网络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由于他存储容量大,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不失为学生学习的好载体。教育资源共享,对于人、财、物是种节约,同时也使知识得到充分整合。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教学不仅仅是纯知识教学,而是运用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艺体培养的整合。

电脑绘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现行美术教材也安排有电脑绘画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最好例证。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

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存入教师主机内,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的资料来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教师询问已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总之,来自网上、教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教师只有不断总结、探索,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敏姚本先.《论师生心理关系的理想建构》.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9期

[2] 成尚荣.《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7期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教育部2000年

11月14日

[4] 《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

年第一期

下载五大思维能力之教学策略探索(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大思维能力之教学策略探索(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多样化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多样化探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彻底摒......

    小学生“花样跳绳”教学策略探索范文

    小学生“花样跳绳”教学策略探索 【摘 要】在小学体育中开展花样跳绳项目,对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花样跳绳种类繁多,有着非常强的趣味性,其教学方法也较为多样......

    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探索

    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探索 【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初中语文专题课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初中语文专题课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开放、实践和研究,在此背景下,诞生了语文专题学习。而作为专题教学应该有那些内容和要......

    农村小学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农村小学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可以有效的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学生由于活泼好动,静不下......

    物理复课中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物理复课中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高考复课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发展;是否学会了解题的方法;是否掌握了应试的技巧;是否对练过的题(或题型)能够灵......

    小学语文古诗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小学语文古诗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摘 要】传诵至今的古诗文,成其为经典,必有其因。有对比才有辨别,白因黑的存在而显其白,明因暗烘托方显其明。在古诗文教学,为突破悟诗情的教......

    “五大融合”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五大融合”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