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21:3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第一篇: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动画,形象演示都江堰的巧妙设计。2.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芈月传》作为今年年初地方卫视的开年大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其中,在第一集中,有一个叫商鞅的人被秦王命人执行车裂的酷刑,也就是五马分尸。他究竟

做了什么让秦王对他实行如此残酷的刑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上第36页正文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

1、是什么促进了大变革的到来?

2、它们是何时出现、推广的?

3、与以前的石制、青铜农具相比,铁农具有什么特点?它的广泛使用说明了什么?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交流明确:

1、铁农具和牛耕

2、铁农具在春秋时出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在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时推广

3、特点:锋利、坚硬、耐用;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说明了在当时冶铁技术的高超和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牛耕是我国农

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

高。

过渡:

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农作物的种植需要什么条件?(阳光、水......)在当时,谁

设计的什么解决了农作物的灌溉问题?(李冰主持设计的都江堰)

自学指导二:

多媒体展示动画都江堰

1、从展示的多媒体动画来看,都江堰不仅具有灌溉的作用,又有什么作用?

2、都江堰的修建对当时及后世有何作用? 交流明确:

1、防洪(都江堰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

2、都江堰不仅消除了岷江水患,使得成都平原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更重要的是,直到现在还一直造福当地人民。

过渡:

农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建,导致大量土地的开发,这些土地逐渐变成奴隶主的私产。于是,新的阶级诞生了,部分拥有私田的奴隶主转化成地主,而租种地主土

地的人变成农民。

自学指导三:

封建地主阶级渴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书38页正文部分,思考一下:

1、商鞅在当时的秦国做了什么事情?谁是他的支持者?

2、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3、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百姓,你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你会怎么做?

4、商鞅变法保护了谁的利益?为秦国带来了什么?

5、商鞅变法触犯了谁的利益?为他自己带来了什么? 交流明确:

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秦国进行变法

2、内容及作用:(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经济发展,国 富);

根据军工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提 高军队战斗力,兵强)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3、选择耕种: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当兵打仗: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4、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国君的利益;

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

5、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后来,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实力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处以车裂

拓展联想: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商鞅从变法到处死、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交流提示:

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交流明确: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虽然商鞅已死,但当时在生产力大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大变革是谁也无法阻挡的;

(2)改革措施符合秦国的国情,顺应民意;(3)统治者的支持;

所以我们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

经过各国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下来了,新的社会矛盾由此形成:地主阶级玉农民阶级,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小结: 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以史鉴今,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想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中

国梦”,我们应该侧重哪些方面?(科技创新、与时俱进......)

同学们说的非常不错,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我们还要充满信心、有承受挫折的能 力!

【板书设计】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 提高 引起

牛耕 生产力

社会大变革(商鞅变法)水利工程

经济 政治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二篇: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认识。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化害为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厦门市区的中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搜集和整理资料,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便于老师提前布置课前预习。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经过只有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

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的基本情况(出示战国时代几次主要战争发生地的示意图),请学生简单讲述三次战争(特别是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及结果。然后设疑:为什么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却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乃至打败东方六国,最后统一全国?

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政治变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我导入了新课: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

2.讲授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板书】

首先,通过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学生感受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具体表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使用图片展示、分析、比较、数据说明等形式来说明铁器相对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来说进步许多,而牛耕相对与人力来说学生容易理解的多,通过课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气这个故事来说明那时候人类已经可以支配牛为自己服务了。

讲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时代变革的决定因素以后,再重点讲述秦国发展强大的两个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书】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水利过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还在造福人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它的构造原理,可以通过录像展播或者图片展示等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同时,通过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迹和后人对他们的敬仰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商鞅变法【板书】

在讲述“商鞅变法”这个内容的时候,我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出现封建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封建地主和封建农民产生”这样的过程讲解,来说明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需要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讲解等方式来说明这次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巩固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思维拓展

让学生思考“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可是,他后来死与自己亲自制订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启发?”教师从“对国家”和“对个人”两个方面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牺牲或者挫折有时候很难避免。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变革。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五、教学设计反思:

1.设计中要注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时期”和“大变革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相关文章:

1.第7课大变革时代教案

2.《大变革的时代》优秀说课稿

3.大变革的时代的教案

4.《大变革的时代》教学反思精选

5.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6.血与火的时代说课稿

7.第11课《春》说课稿

8.历史人教版历史说课稿

9.高中历史说课稿

第三篇:大变革的时代 教案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课型:新授课

年级:七年级

姓名:刘克习

单位:滕州市西岗中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制度的建立,在经济、制度方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的特征。其中商鞅变法为下一单元第10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而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二、课程标准

1、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理解改革是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崇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是进步的,反之则是保守的、反动的,应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都江堰;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历史意义。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理解课题 展示:

时代:指春秋战国时期

大变革:是指这一时期社会性质发生了剧变: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其中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第二两部分,明确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有哪些?(或者说哪些原因使当时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学生:按要求阅读课文,找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并小组间交流意见。小组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小组2:都江堰的修筑。

教师:同学们找得比较准确。只是有一点不太确切,都江堰属于什么工程? 学生:水利工程。(不待老师进一步指引,恍然大悟)都江堰只是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一项,应该说是:水利工程的修筑。教师:同学们真的好可爱啊,是这样的。(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先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下一步再分析为什么说“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的修筑”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展示:

一组农具:石器、木器、青铜器、铁器

思考:假如你是当时一个农民,你会选择哪种劳动工具?为什么?

学生:(答案显而易见,笑,讨论选择铁器的原因)我会选择铁器。因为石器笨重、木器也不锋利、青铜器容易断裂,铁器锋利、挖掘深。我家的农具都是铁器。只有扬场麦子的时候用木锨,怕铁锨碎了麦子。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一下(带动学生鼓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不同材料的农具讨论对比,得出铁农具的优越性,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认识到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教师:通过阅读课文,你了解到哪些有关“铁农具”更多的知识? 学生: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学生: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学生:《管子》一书中有关于铁农具使用的记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有记载说,当时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有规模较大的冶铁场。

学生:铁农具的出现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所以铁农具得到较快地推广。

教师:同学们非常细心,说得很准确。那么有关“牛耕”呢? 学生:我国最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学生:牛耕的使用,开始了以畜力代替人力的劳作,所以说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过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回答)都江堰 展示:

都江堰的航拍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都江堰的真实图景,让学生对都江堰的宏大规模有个具体的感受,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都江堰的兴致。)教师:通过阅读课文,你对都江堰有哪些了解?

学生:秦国修筑的、修筑者是四川郡的太守叫李冰、地点在岷江中游。

学生:都江堰的作用是“防洪灌溉”,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学生:修筑时期是战国时期。

教师:同学们能想象吗?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却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大诗人李白对此在《蜀道难》中发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感叹。秦国是幸运的,它的蜀郡太守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且至今仍在泽被成都平原。人们是怎样赞叹李冰的? 学生:“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

学生:结合“都江堰示意图”,阅读有关都江堰的小字部分,了解都江堰“防洪灌溉”的科学设计原理。

过渡: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旧的奴隶制度已经不再适应、而且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先后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 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回答)商鞅变法 展示:

商鞅简介:商鞅,卫国人,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后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教师:商鞅在推行变法令之前,为了“取信于民”,设计了“立木取信”的故事,请同学们阅读“导入框”内容。

学生:阅读“立木取信”的故事,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内容,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国家、时间、支持者、内容、作用和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背景

小组1: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奴隶主拥有国君给的“公田”,但是产品需要缴纳给国君。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的改进,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成为奴隶主的“私田”,产品不需要缴纳给国君。为了调动奴隶的生产积极性,他们把私田出租给奴隶耕种。这样,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小组2:但是这些新兴地主虽然收入多了,却也日夜担心他们不合法的“私田”会被国家没收,他们也希望给奴隶一定的人身自由、一定的剩余,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想法,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满足他们的愿望,需要对社会制度实行变法。

小组3: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学生:依照课文叙述,回答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作用。

教师:把学生分为5组,分别代表地主、农民、士兵、贵族、国君,各自议论对变法令的看法。

地主组:“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太好了,正和我意。我可以好好管理和利用我的土地了。

农民组:“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我可得好好干活,多生产粮食、布帛,交了租自己剩余的多,还免除徭役。

士兵组:“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我可要勇敢作战,争取立功,就有希望改变我们家祖祖辈辈被奴役的地位了,我也有机会做上等人了。

贵族组:什么?“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懵!我们祖祖辈辈生来富贵、坐享其成多舒服哇。难道现在要我们跟那些下等人一样拿起武器去打仗?分明就是荒唐。不行,不行,坚决不行,我反对——————

国君组:听着其他组的议论,暗喜,仿佛看到秦国强大崛起的日子指日可待,就在眼前: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民富则国富;士兵勇敢作战,争相立功,我秦国将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我也不用再白养着这帮吃闲饭的寄生虫、看他们专横了。“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可使权力集中到我的手里,加强中央集权。好!变法令越快施行越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发言,让学生深切认识到商鞅变法的作用,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

教师:“建立县制”这一条,对后世影响深远。

教师:但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是不会甘心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的,他们又是怎么反对变法的施行的呢?商鞅又是怎么据理力争、说服秦孝公变法的呢?请同学们结合插图阅读课文中小字部分来了解。学生:阅读了解。

教师:你对哪一句印象特别深刻?

学生:(大声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教师:对商鞅变法和变法推行中遇到的巨大阻力,你有什么感触?

学生: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变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会遇到阻力的。学生: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还要平时好好学习,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展示:

《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学生:结合材料,齐读商鞅变法的作用。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长平之战为后来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这里——————(故作停顿)

学生:商鞅变法为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借此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师生配合融洽。)

教师:但是,为秦国强大立下汗马功劳的出色政治家商鞅的结局却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课文39页“动脑筋”。

提示: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学生: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这从商鞅变法的作用完全可以看出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确: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教师:小结我国奴隶社会依次经历的四个时期。

学生:(回顾、试写、交流讨论后得出)夏、商、西周、春秋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区分春秋战国时期虽同属于东周,常连在一起说,但社会制度不同,趁热打铁,提醒学生注意。)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由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变革的时代”。历史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变革从来不是顺利的,而是曲折的、艰难的,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历史前进的车轮终究会冲破桎梏前行的。我们当今的改革也在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我们认准了正确的方向,就要克服困难,在改革中求发展、求进步。

六、课堂检测 测试题目

一、选择:

1、被称为我国农业发展史的一次革命的是()

A、磨制石器的出现

B、青铜农具的出现

C、铁制农具的出现

D、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商鞅书“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表述的思想是()

A、因循守旧

B、消极倒退

C、锐意改革

D、全盘否定

3、后人写诗称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冰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是()

A、兴修水利,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守,勤政廉洁

4、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目的是()

A、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

B、为了保住贵族的地位和特权

C、为了发展生产,造福人民

D、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5、下列是一个描写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了所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测试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应题目

七、板书设计:

7、大变革的时代

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推动

二、社会的变革

————商鞅变法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水利工程的修筑

———都江堰

八、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社会制度来推动它的发展,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总是要损害某些阶级的利益,受到他们的阻碍,但是蓬勃的新生力量是任何阻碍阻挡不了的,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行驶的。教育学生要敢于改革,促进国家的发展、进步,这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本课中学生提出为什么封建社会叫封建社会,我想可能没讲清楚。

第四篇: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大变革的时代》主要介绍了战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重点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改革,极大的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商鞅变法打开了统一国家的序幕,起着承上(奴隶社会)启下(封建社会)的作用,这之后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和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所引发的社会变革,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培养他们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变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影视剧《大秦之裂变》中商鞅与秦国贵族的辩论导入本课,然后设置历史情境,让同学设身处地的思考商鞅变法的意义与必然性,锻炼同学的思考及表达能力,培养同学们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

3.重点

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包括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所遇到的严重阻力,特别是要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

4.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变法。对于中学生来讲,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个难点。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初中生,系统的历史知识比较薄弱,他们的历史常识大部分都来源于影视作品、故事书以及部分语文教材,汪汪对历史感兴趣但缺乏足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随机应变的教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指导同学们回忆上节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及兼并战争的情况,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三次战争的结果,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秦国能从一个西部小国变成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以至于最后打败山东六国最终统一天下?从而导入我们的新课:《大变革的时代》。

2.讲授新课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

通过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广泛使用来使同学们感受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这一环节的处理主要采取图片的形式来让同学们比较前后的变化,接着重点讲秦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经济上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政治上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②.著名的都江堰

讲述都江堰的在秦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插入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的时候的感人故事,通过讲述都江堰的修建是的秦国获得数百万公顷的良田,极大的增进亲的实力,并简单介绍都江堰在历代王朝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商鞅变法

首先要介绍战国时期各个诸候后所开展的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等,但最著名、最成功的是商鞅变法,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成功的原因。

3.巩固小结

春秋战国时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农具的广泛使用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度,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了最强大国家,为统一山东六国打下基础。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力,加强军队战斗力与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始皇帝统一打下基础。

第五篇:第7课 整理音乐库教案

第7课 整理音乐库

教材分析

在前一课下载音乐的基础上,对已经下载好的音乐文件进行整理,让学生学会文件的管理。考虑到四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使用资源管理器新建文件夹,所以本课安排使用鼠标右键菜单新建文件夹,让学生体会到操作的多样性。

有多种方式可以完成文件的移动。教科书中详细介绍的是先利用复制、粘贴把音乐文件“搬”到新文件夹中,再删除多余文件这一方法。这个方法看似繁琐,但比较安全,初学者不易放错地方,即使操作有误,也容易恢复,而且复制、粘贴可以实现对同一文件按不同分类放入多个文件夹中。在此基础上,利用“想一想”和“教你一招”分别介绍了剪切、鼠标拖曳两种快速移动文件的方法,可让学生初步体会各种不同操作方式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上学期已经了解了文件和文件夹的特点,并且能将资料放入不同的文件夹中,为本节课的分类整理音乐库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移动和复制的区别。

技能目标:掌握利用鼠标右键新建文件夹的方法,以及文件的复制、粘贴、删除、移动等操作。

情感目标:了解文件分类保存的必要性,初步养成合理高效管理文件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文件的复制、粘贴、删除、移动等操作。

难点:科学、合理地给文件分类。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待分类的音乐。制作一个分享音乐的网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播放视频)

同学们你们来说说怎么使这些音乐文件变得整齐有序,不再杂乱无章呢? 要对音乐进行分类整理。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整理音乐库》。(出示主题板书)

二、新建分类文件夹

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去熟悉下这些音乐,思考下怎么对这些音乐文件进行分类?(只听陌生歌曲)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对这些音乐文件进行分类的。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分类的方式,大家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类的。

音乐可以根据内容、歌手、年代、乐器、语言、心情、流派„„分类。这里老师根据内容分类为例,分成了:流行歌曲、经典老歌、轻音乐、儿童歌曲。

出示任务:根据分类建立文件夹。

哪位同学会建立文件夹,上台来操作下? 预设1:该学生用学过的办法建立文件夹。(这位同学记性真好,上学期的知识记得这么清楚,掌声送给他)

还有别的方法吗?(没学生的情况:书本上还介绍了一种新的办法,老师给大家演示下(教师演示)

预设2:该同学用右键的办法建立文件夹.(这位同学真厉害,把今天要学的技能都提早学会了,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还有别的方法吗?(没学生的情况:其实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新建文件夹,可以点击“新建文件夹”按钮新建文件夹。)

今天我们特别来学习下通过“右键菜单”新建文件夹的方法。

步骤:文件夹列表区空白处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新建”选择”文件夹”输入合适的名字。(这里教师要强调下重要步骤,重命名和新建要演示下)

接下来同学们用“右键菜单”新建文件夹的方法建立分类文件夹。

三、整理音乐文件

1.任务:将音乐文件放入相应文件夹归类。2.我们首先来认识下放入文件夹的方法。3.根据老师的分类,“爸爸去哪儿”这首歌曲你们认为应该放入哪个文件夹?(学生回答)

一个文件同属于两种以上分类的,可以用方法1:用复制、粘贴法将“爸爸去哪儿”文件放入相应文件夹。(教师演示后学生操作)

4.“爸爸去哪儿”这个文件不需要了,我们可以把它删除。步骤:选中文件按Delete键删除。删除的文件还可以恢复吗?(学生回答)

步骤:回收站里选中要恢复的文件右键菜单里选择“还原”。7.谁来说说“逆战”这个文件应该放入哪个文件夹?(学生回答)

那应该用什么方法将“逆战”这个文件放入到这个文件夹?(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复制时:还有哪一种方法更方便呢?

当学生回答用剪切时:方法2:用剪切、粘贴法将“逆战”文件放入相应文件夹。(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当学生回答用拖曳时,呈现:方法3:用21页教你一招拖曳方法将“逆战”文件放入相应文件夹。(学生上台演示,再学生操作)

谁来说说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学生回答)

复制粘贴法,原来的地方,被复制的文件还是有的;假如学了剪切:剪切粘贴法,原来的地方,被剪切的文件没了。假如学了拖曳:拖曳法,原来的地方,被拖曳的文件没了(只需要理解即可,教师演示下区别)

8.谁来说说“清晨”这个文件应该放入哪个文件夹? 假如前面学了剪切:用剪切的方法当然可以,也可以用21页教你一招的方法,将“清晨”文件放入相应文件夹。(学生看书解决)假如前面学了拖曳:用拖曳的方法当然可以,也可以用书本用剪切的方法,将“清晨”文件放入相应文件夹(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剪切和拖曳的方法的效果都是将一个文件移动到文件夹中。

现在同学们合理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将所有音乐放入到相应的文件夹中。

四、反馈交流

1.是否建立分类文件夹。2.音乐是否合放入适合的文件夹。

五、小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通过建立分类文件夹和整理音乐文件对音乐库进行了整理,使音乐文件整齐有序,希望同学们今后养成合理高效管理文件的习惯。

六、分享音乐

我们整理了音乐库,里面有我们喜欢的歌曲,但是有很多朋友没有听过,想不想将这些音乐与朋友们分享呢?

打开桌面上的“分享音乐”图标,与朋友们分享喜欢的音乐。(教师演示下)点评:这位同学建了几个文件夹,这样的分类就丰富了。最喜欢的音乐是? 结束语: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我们的课就在分享音乐的过程中结束了。老师有个问题要问你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快乐吗? 老师最后衷心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快乐!

七、板书设计

整理音乐库

新建按钮

建立分类文件夹

整齐有序

右键菜单

复制粘贴

整理音乐文件

剪切粘贴

高效管理

拖曳

下载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7课计算机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课 《给图画添加文字》的教学设计 甘河铁路小学 尉秋霞 [教学内容分析] 《给图画添加文字》一课是在小学生学会了画图工具:画线工具,方形和圆形,多边形,涂......

    第7课禽类教案

    第七课《禽类》教案 一、 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以认识禽类为主。 2、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培智二班的学生,本班共有11名学生......

    大变革时代的教学设计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本课上承《......

    高三美术 第7课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教案

    淘教案网 www.xiexiebang.com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 第七课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 教学目标: ① 了解现代中国画对传统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② 了解现代中国画......

    高三美术 第7课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教案[范文模版]

    第七课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 教学目标: ① 了解现代中国画对传统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② 了解现代中国画的突出成就,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情。 ③ 了解公共环境中......

    初中体育课教案第7课(定稿)

    和桥二中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7课教师沈伯娟 教学内容 短跑;基本素质 重点: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难点:两腿蹬摆的协调配合教学目标 1:学生能了解跑的基本知识,掌握跑的基本......

    第7课赛龙舟教案(合集五篇)

    第7课《赛龙舟》 三维目标: 1.读课文,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是如......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材分析】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进程,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