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蝉与狐狸教案设计(最终版)
蝉与狐狸教案设计 设计者严宇航 同学们准备好了么? 让我们一起来上课吧。
导入:同学们刚刚接触寓言之前,同学们读过狐狸与乌鸦这个故事么,请小明同学读一遍,让老师泛读一遍(我读课文)。同学们,从小明同学的论述中你学到了什么呢?对呀,同学们,对那些奉承的话可要小心警惕啊。同学们,那么让我们走入今天的寓言《蝉和狐狸》。
首先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第一要读通句子,第二要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同样老师先泛读一遍。(我读课文)那么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请小明同学读一遍,故事不长,可是难读的词可多啦,小明可要小心仔细啊。
(对应1-5张幻灯片。在第五张幻灯片结束之时)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呢?大家说得真好!同学们对蝉的认识也很深刻。这是一只聪明的、善于观察、警惕性高、机智的并且善于吸取教训的蝉。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呀: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在炎炎的夏日中(贪婪狡诈)的狐狸,(机智)的蝉。他们是如何斗智斗勇的呢?作者又是怎么样描写他们斗智斗勇的过程的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走进文章,概括出文章大意。(第六章幻灯片)
面对这样一个自然界中发生的事情,作者是怎样展开他的想象力的,用寓言的写作手法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说一说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第7,8张幻灯片)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狐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而蝉没有上当,乌鸦上当了。所以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像蝉一样学会保护自己,用你的智慧去识破谎言。更要警惕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没准啊,他正想着怎么算计你。
让我们看看文章中蝉是怎么做的,试着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而乌鸦却上当了。小组讨论讨论讨论。同学们讨论的都非常积极。我随机抽几个同学,小明你来说,小花你来说,小刚你来说。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乌鸦在狐狸的奉承下丧失了警惕,最后上当受骗,而蝉始终能保持警惕,还能当机立断,进行试探,更为可贵的是能从别人身上吸取教训。蝉是智慧的,也是机智的,狐狸的诡计没有得逞。更让人明白了,在奉承话面前,在诡计与坏人面前,要保持警惕。(第9,10张幻灯片)
有这样几句名言,请同学们记诵。大家齐声朗读,由老师带读:第一句名言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第二句名言是: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人迅速成长起来,这两句话都是英国的罗素所写,那么罗素是何许人呢?罗素全名伯特兰·罗素,不是萝卜罗素,而是罗伯特罗素,同学们下次遇到难记忆的内容,也可以像老师这样依靠谐音记忆。他是二十世纪英国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1)
最后,老师布置作业,课后请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乌鸦听说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围绕受骗这个话题,他们又有怎样的故事呢?续编下去。2,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将给别人听。3,搜集你喜欢的与寓言故事读一读。(12)
最后,老师给大家说一个小故事吧。小蟹与母蟹
母蟹对小蟹说:“你不要横爬,为什么不直着走?”他答道:“妈妈,请您亲自教我怎样直走,我将照着你的样子走.”可母蟹根本不会直走,于是小蟹说她笨.这只是其中一个小故事,许许多多的这样的小故事构成了这本书,而每个普普通通的小故事蕴藏一个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挑一些你喜欢的小故事,写一句话的读后感,下一次我们班上作文课的时候,就让所有的同学上来读一读,好么。
第二篇:《蝉和狐狸》说课稿
《蝉和狐狸》说课稿
《蝉和狐狸》说课稿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准备:
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还记得吗?讲一讲。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板书。
3、狐狸是十分狡猾的,今天,我们的大忽悠护理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不过这回蝉可没有上当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板书课题:蝉 和 狐狸。
二、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主人公是谁?讲了什么故事?说了什么道理?
2、弄清情节:设置骗局巧作试探揭示缘由。
三、精析课文,分析形象
1、用最精辟、最简练的四字词语来填空:
( )的狐狸 ( )的蝉
2、分析狐狸形象,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a:(贪婪狡诈)的狐狸
(1)设下圈套(板书)“圈套”指什么?(使人上弹受骗的计策,阴谋诡计,坏主意,谋害人的主意;本文指将蝉从大树上骗下来,然后吃掉它。)
(2)它怎样骗蝉的?找出句子读,画出骗术高明的词语,想象一下狐狸赞美蝉时神态是怎样的。
a、“您”——尊重蝉,“多么美妙、真是天才歌唱家”——能用的好词儿都用上了。
b、想象神态(满脸堆笑、虚情假意)
c、试着练一练。指名读。
(3)在炎热的夏天中,你们觉得蝉声如何?(难听,叫人觉得烦躁)看出狐狸虚伪的夸奖
(4)狐狸真的再赞叹蝉声吗?哪个词语一针见血的说出了“不”(故意赞叹——板书)它真正目的何在?
① 故意——赞叹蝉,醉翁之意不在酒,心里想的是坏主意,可以用什么成 语来形容它呢?
(心怀鬼胎、居心叵测、居心不良、口蜜腹剑、黄鼠狼给鸡拜年)
② 目的——骗蝉先来好吃它
b:(愚蠢凶狠的)狐狸
“狐狸以为是蝉,就猛的扑了过去。”
理解:
① 树叶扔下去,狐狸一看,以为是蝉上当了,飞下来了,美餐送上门来了。
② “猛扑”体会出什么了吗?
a﹑迫不及待;b﹑扑——速度快,用力猛(生模拟动作);c﹑像饿极了的疯狗凶猛无比;d﹑若是真蝉,蝉在劫难逃,葬身狐狸腹中。e﹑愚蠢——门缝里看人,以为蝉上当了,中了它的圈套,明明是树叶,它却看不清楚,猛扑说明它是愚蠢的,机关算尽,说了半天好话,只抓到一片树叶,可笑至极。
3、分析蝉的形象,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a(聪明机智)的蝉
(1)“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
“察觉”——思维缜密;“扔”——试探,警惕性高 相机板书:察觉有诈
(2)“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领悟:蝉善于观察,敏于分析;保持警觉,怀有戒心;善于从别人灾难中吸取教训。相机板书:怀存戒心
(3)除了这些,蝉的机智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还体现在对待狐狸的态度上,即使知道狐狸险恶用心,它却没有破口大骂,面对要吃自己的狐狸。在生死一线之间,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朋友”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理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这蝉可谓“真聪明”。
b想像一下,如果这是一只虚荣心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西湖厅奉承话的蝉,在听到美言后,可能会怎样想的,又怎样做的`?
所想:①人家赞美,我不下去,就是不给人家面子,那多没礼貌啊!②很少有人说我歌声“多么美妙”,没有人夸我是“天才歌唱家”,今天狐狸赞美我,我可不能不识抬举。③人家狐狸说了那么多好话,又不是有求于我,我不下去,岂不是冷了人家的心?今后还有谁赞美我呢?④人家一番好意,看得起我,让他看看我又何妨?
所做:①昂起头,挺起胸,仿佛自己真是个“天才歌唱家” 。②往下爬,下去就会一命呜呼,成为美餐。
c扔树叶之前,它又想过什么?
① 它狐狸很狡猾,很多人都被骗过,连虎大王都被它玩过一把,我该小心才是。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可不能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成为被人耻笑的 “乌鸦接班人”。 ③可是,万一狐狸改邪归正,浪子回头,我对它不理不睬,不是显得太小眼了吗?也太不礼貌了啊!④怎么办,我不妨来个“扔叶试路”这就叫急中生智。
d蝉看到狐狸迫不及待凶神恶煞样儿,又会怎想?
①好险啊,幸亏我多了个心眼,要不然,命丧黄泉还不知是怎么一回事?②对待狐狸这样阴险狡诈的小人,千万不能被花言巧语所迷惑。
四、感知寓意
1、分角色读课文,带着感情去读。男生读狐狸的话,女生读蝉的话,老师读旁白。
2、齐读课文寓意句子,板书寓意。
3、在你听过的故事中或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人的错误或失败给我们提供教训?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
生活实例:闯红灯引发交通事故,考试不检查丢分,迷信手机中奖,电视上猜字谜等。
4.你知道相关的名言吗?交流。
5.小黑板出示名言共勉。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英)罗素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人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7.拓展阅读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可以看见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语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课后请认真阅读《伊索寓言》。
五.练笔
乌鸦听说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蝉。围绕“受骗”这个话题,它们又有怎样的故事呢?续编下去。
六、板书设计:
(聪明机智)的蝉和(贪婪狡诈)的狐狸
(愚蠢凶狠)
察觉有诈 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 故意赞叹
扔叶试路 猛扑中计
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蝉和狐狸》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蝉和狐狸》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浅显易懂。寓言讲的是狐狸用奉承话骗蝉想吃蝉而没有成功的故事。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聪明的人总是善于从别人的在灾难中吸取教训的道理。
本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寓言的寓意,并能从中获益。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小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我将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探索寓言的寓意。帮助学生真正的从现实生活中受益,明白一个聪明的人总是善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的道理。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我参照教材的意见设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了解故事的内容,体味寓言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寓言的寓意,并从中获益
五、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因此,以读为主是本教学设计所体现的要点。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并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情地去学习朗读、默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1、激情导课
为了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顺利导入新课,我将对学生进行提问:
小朋友么,你们谁还记得《狐狸与乌鸦》的故事啊?谁能说一说?
《狐狸与乌鸦》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今天,我们的大忽悠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这个故事的名字是(板书课题)蝉和狐狸。这样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民主导学
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说说《蝉和狐狸》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1)任务呈现(一):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策略(1)默读课文,用最简练的四字词来填空,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明原因,并做好批注。
()的蝉()的狐狸
(2)、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给足学生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做好展示准备)
学生展示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写板书:
同学们,比较一下《乌鸦与狐狸》和《蝉和狐狸》为什么乌鸦会上狐狸的当而蝉却能避免上当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任务呈现(二)文白对读初识古文
策略:
1、认真读读古文,再读读课文,想想古文的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先自学,再在小组内交流。选一个代表发言。
(课上设计与古文接通这个学习任务是想为学生打开一扇经典汉语之门,并为孩子们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子。)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聪明机智愚蠢凶狠
贪婪狡诈
蝉和狐狸
察觉有诈设下圈套
怀有戒心故意赞叹
扔叶试路猛扑中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鲜明的反应出文章的结构,有显示出蝉的机智、聪明和狐狸的狡猾、奸诈。有利于学生把握寓言的结构和寓意,突破文章的重难点)
第三篇:蝉和狐狸 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蝉和狐狸》(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寓言的寓意,并从中获益 3.学生能够感受到寓言的魅力,爱上寓言故事,爱上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寓言的寓意,并从中获益
三、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法 情境教学法 合作学习法 教师示范法
四、教学准备
课堂所需剪贴画(背景、大树、狐狸、蝉、音符、树叶)
头饰(狐狸,蝉,乌鸦)
五、(一)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激发兴趣(计划用时5分钟)
1. 同学们,我们上两节课学了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今天呢我们将要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是什么呀?(《蝉和狐狸》)
2. 对,是《蝉和狐狸》。上课之前,同学们想想我们之前有没有学过或者你们听说过的,关于狐狸的寓言故事啊?
(《乌鸦和狐狸》、《狐假虎威》、《狐狸和葡萄》)3. 在我们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中,狐狸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你对狐狸有什么看法呢)?(老师指名回答);{狡猾、贪婪、有小聪明} 4. 那和狐狸打交道(来往)的乌鸦、老虎啊,结果怎么样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都被狐狸骗了,乌鸦和老虎都丢掉了他们的食物)
(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5.今天狐狸又故技重施,用它的好听话来欺骗别人,我们的主人公之一 蝉 有没有上当受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计划用时8分钟)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4分钟)
a,同学们,先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b,教师指名读生字词;后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字(戒、粪)
词(圈套、美妙、歌喉、掺杂、粪便、戒心)
2.复述课文,理解大意(6分钟)
a,同学们,现在再默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好不好?
b,学生先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据情况提示学生:地点、时间、人物、事件(干什么)、过程以及事情的结果。c,教师复述课文,并用剪贴画表现课文内容
(这则寓言故事,把我们带到了一根大树下,{出示大树}一只狐狸站在大树下,{出示狐狸},故事就发生在这,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蝉和狐狸{出示蝉}。夏日的一天,蝉正在树上大声的欢唱{出示音乐符}{提问:同学们,夏天天气很热,人也很烦躁,这个时候蝉大声的叫,一般,大家会不会喜欢蝉的叫声啊?},可是狐狸却赞叹蝉的歌声非常美妙!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写板书:
蝉
狐狸
怀有戒心
设下圈套
察觉有诈
故意赞叹
树叶试探
猛地扑去
揭示原由
原形毕露
(三)精读寓言,理解寓意(计划用时22分钟)
1. 同学们读了这篇寓言,你对哪一个寓言人物印象更为深刻,是主人公狐狸还是蝉呢?说说你的理由。(6分钟)
a,狐狸:
狡猾、贪婪、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体现在:设下圈套——故意赞美——猛地扑了过去
提问1:小朋友,有哪些词能够表现狐狸的狡猾、贪婪呢,找找课文中哪些词表现了狐狸在说奉承话?
(提示学生重点注意课文中的“故意”、四个“您”、“猛地”、“扑了过去”)提问2::把“故意”、“猛地”去掉,将“您”改为“你”,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三两节,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啊?
(前后对比阅读,请学生说出其中的不同,哪一个更好些?)b,蝉:机智、聪明、善于思考与观察、能从别人的灾难里吸取教训
蝉的机智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察觉有诈——怀有戒心——试探——避免上当)
2. 同学们,了解了蝉的机智和狐狸的奸诈贪婪,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好不好?要读出狐狸的狡猾、谄媚的语气和蝉冷静的语气!(6分钟)a,学生教师齐读旁白,教师扮演狐狸,学生扮演蝉。(提示学生重读词语“故意”、“赞叹”、“您”、“猛地扑了过去”)
3.分角色表演(1组)(两个学生阅读蝉和狐狸的部分,而学生们阅读旁白)
小朋友们,学习了这篇寓言,小朋友想不想扮演一下狐狸和蝉呢?(动作指导:站在树的对面,扔树叶,猛地扑了过去 语调指导:狐狸的谄媚,蝉的冷静,自信)故事表演拓展(1组)。
课文表演同上,“听了蝉的话,狐狸灰溜溜的走了。这时那只上了狐狸当的乌鸦飞了过来,它会对蝉说什么呢?我们来继续演一演”
4.同学们,比较一下《乌鸦与狐狸》和《蝉和狐狸》,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乌鸦会上狐狸的当而蝉却能避免上当呢?(4分钟)
蝉:善于思考、观察,能从他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能够战胜别人的花言巧语。
乌鸦:爱听别人的奉承,不能抵抗住别人的花言巧语
点明寓意:一个聪明的人,总是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齐读)
5.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的失败、灾难可以给我们带来思考、教训,大家来说一说。(4分钟)
(同样的错误不要犯两遍,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拔苗助长,牧童和狼,滥竽充数,拔苗助长,亡羊补牢,手机诈骗)
(四)推荐书籍,拓展延伸(计划用时8分钟)
1. 小朋友们真聪明,小朋友啊不仅要牢记这个道理,还能将它付诸实践,好不好?在现实的生活中,要善于思考与观察,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2. 这几天我们学了三个寓言故事,他们分别是?
《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3. 同学们,你比较一下,寓言故事和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呢?
(寓言简短,寓意深刻。多采用童话、故事表现,生动有趣,发人深省)
4.那同学们喜不喜欢寓言故事啊?在这呢,老师呢给你们推荐一本书《伊索寓言集》。在这本书里啊,全部都是有趣的寓言故事,同学们可以挑选一些感兴趣的仔细看一看,然后向班里给其他同学推荐推荐。好的,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们再见!
第四篇:蝉和狐狸教案
《蝉和狐狸》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寓言《蝉和狐狸》
3、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的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上当 教学准备: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面的《狐狸和葡萄》,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同学来回忆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2、嗯,同学们说得非常棒,复习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下面一个小故事。
在学习新课之前,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之前有没有学过或者听过关于狐狸的故事呢?(《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
3、在之前的了解故事中,狐狸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狡猾、贪婪、有小聪明)那和狐狸打交道的老虎、乌鸦的结果怎样?
4、我们都知道狐狸是十分狡猾的,今天,我们的大忽悠狐狸又使出了它的老办法——说奉承话来欺骗别人,那这次有没有上当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走入第三个小故事——蝉和狐狸。(板书:蝉和狐狸)
二、整体感知 解决问题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出示生字词 字(戒、粪)
词(圈套、美妙、歌喉、掺杂、粪便、戒心)
2、默读课文,思考:主人公是谁?这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狐狸用骗乌鸦的方法骗蝉,但是蝉没有上当。)
3、弄清情节,复述课文:设计圈套——巧妙设计——揭示缘由(板书)
三、精读课文
1、分析狐狸形象,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用精辟的四字词语形容狐狸
A(贪婪狡诈)的狐狸(课件出示)(1)设下圈套 “圈套”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计策,阴谋诡计,坏主意,本文指将蝉从大树上骗下来,然后吃掉。)
(2)它怎样骗蝉的?找出狐狸骗术高明的词语,想象一下狐狸赞美蝉时神态是怎样的? a“您”——尊重蝉
“多么美妙”、“真是天才歌唱家”——能用上的好词都用上了 b想象神态(满脸堆笑、虚情假意)
c试着练一练,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能读出狐狸的狡猾劲。
(3)每当炎炎夏日,我们都听过蝉的叫声,同学们,你们觉得蝉的声音如何啊?(难听,叫人觉得烦躁)
(4)那狐狸真的是在赞叹蝉声吗?哪些词一针见血的说出了“不是”?(故意 赞叹)那它的目的何在?(吃蝉)
(5)学到这里,面对这只贪婪狡猾的狐狸,同学们有没有想到些成语或歇后语呢?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居心叵测、口蜜腹剑)
B(愚蠢凶狠)的狐狸(课件出示)
(1)树叶扔了下去,狐狸以为是蝉,以为蝉上当了,就飞下来了,可以看出它的愚蠢。
(2)“猛扑”体会出什么了吗? a迫不及待 b扑——速度快 c像饿极了的疯狗
d若真是蝉就真的成了美餐了
e愚蠢——它以为是蝉,“猛扑”说明它的愚蠢,机关算尽,说了半天好话,只抓到一片树叶
2、分析蝉的形象 用精辟的四字词语形容蝉 A(聪明机智)的蝉(1)察觉——思维缜密
(2)“扔”——试探,警惕性高
(3)蝉说的话,以及“掺杂”、“怀有戒心”体会到蝉因为同伴的受害对狐狸早有警惕。
(4)除了这些,哪些地方也体现了蝉的机智?
(还体现在对待狐狸的态度上,面对用心险恶,要吃掉自己的狐狸,在生死一线之间,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朋友”委婉巧妙,彬彬有礼,但外表下包藏着锋芒。)
B想象一下,如果这是一只虚荣心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喜欢听奉承话的蝉,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
想:①人家赞美我,我不下去,那多不给人家的面子啊!
②很少有人说我歌声美妙,没有人夸我是“天才的歌唱家”,今天难得狐狸夸我。
③狐狸说了那么多的好话,给它看看又何妨。做:昂起头,挺起胸,慢慢往下爬。C这只蝉在扔树叶之前,会想些什么?
① 狐狸很狡猾,很多人被它骗过,老虎大王都被它耍过一次,我要小心。
②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不能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成为被人耻笑的“乌鸦接班人”。
③ 万一狐狸改邪归正,不理它不是不礼貌吗?
④ 我不妨“扔叶试路”,看看狐狸是不是真的赞美我的。D蝉看到狐狸迫不及待地凶神恶煞样,又怎样想?
① 好险啊,幸亏我考虑周到。② 果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四、感知寓意
1、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狐狸,女生——蝉,老师——旁白)
2、演一演:“听了蝉的话,狐狸灰溜溜的走了。这时那只上了狐狸当的乌鸦飞了过来,它会对蝉说什么呢?我们来继续演一演”
3、议一议:同学们,比较一下《乌鸦与狐狸》和《蝉和狐狸》,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乌鸦会上狐狸的当而蝉却能避免上当呢?
蝉:善于思考、观察,能从他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能够战胜别人的花言巧语。
乌鸦:爱听别人的奉承,不能抵抗住别人的花言巧语
4、点明寓意:一个聪明的人,总是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5、在你听过的故事或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人的错误或失败给我们提供教训的呢?
(故事:拔苗助长、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生活实例:闯红灯引发交通事故、迷信手机中奖等)
五、推荐书籍 拓展延伸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然很小,但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就像机器猫的任意门,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说寓言像一座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也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寓言这座桥上走来走去,既可以看见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也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伊索寓言》。
六、作业设计
1、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读一读。
七、板书设计
蝉 和 狐狸
设计圈套
怀有戒心
扔叶试路
猛扑中计
附《狐狸和乌鸦》原文
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
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你好吗?”乌鸦没有回答。
狐狸赔着笑脸说:“亲爱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
狐狸又摇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哇„„”她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教学反思:
《蝉和狐狸》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则,主要是讲了狐狸花言巧语想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但聪明的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没有上狐狸的当。这个故事生动有趣、跌宕起伏,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在学校新进教师展示课上我就上了这一课以下就是我对这一课的反思。
1、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挖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完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设计了这个问题:“在你听过的故事或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人的错误或失败给我们提供教训的呢?”同学们说了许多生动的事例。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2、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与同学们一起朗读体会狐狸的狡诈,想象蝉的内心活动,我觉得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
当然,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在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情趣性强,尤其吸引儿童。如果我在教学中能增加一些品读语言的分量,学生一定会更加兴趣盎然,人物形象更丰实而灵动。对于儿童,语言的魅力更需要动口去实践。我希望语文能成为学生们都喜欢的科目,我将为此继续努力!
第五篇:蝉的教案设计
蝉的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注意字音。“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同桌讨论交流蝉脱壳的方式。
3、全班交流。
(1)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勾住、蜕”。
(2)理解课文是如何将“蝉脱壳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奇怪的体操。”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精读课文5-10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5-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描写出了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勾画重点词句。
2、同桌讨论交流雄蝉喜爱演奏的特点。
3、全班交流。
(1)蝉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
(2)抓住蝉喜爱演奏,视觉灵敏,听觉特殊这几个特点,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3)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四、联系实际
1、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蝉
脱壳 奇怪的体操
唱歌 天才的乐师
视觉 非常灵敏
听觉 十分特殊
蝉的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短暂。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生命的真谛,虽然生命短暂弱小,但可以通过奋斗使她的意义和价值得以体现。
教学重点:
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
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图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得自由遨游。在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其实我们不必感叹为什么奇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个奇迹,能活了这么长时间,长了这么大,更是一种奇迹。活着是一种幸福,只要活下来,那就是一种无比的幸福。所以要珍惜现在,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下面我说四个谜语。
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学生回答(蝉)
对,是蝉,大家知道蝉分哪些吗?
蝉,古称蜩(tiao)、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 12~13年,甚至更长时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下面大家看图片。
① 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
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成为二龄若虫
④一年后,长大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
⑥ 产卵后的第6个夏天,羽化成虫。
⑦成虫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
⑧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声引诱雌蝉前来交配,等待死亡。
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蝉,那么在诗人眼中的蝉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诗人浪漫,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眼中的蝉是餐风饮露,高洁的,他们常常以蝉来托物言志,在唐朝咏蝉的诗歌有三绝,一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咏蝉》李商隐《蝉》,其中唐 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大家看黑板。(赏析)
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二、作者简介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等,祖籍广东番禺。课文选自其作品散文集《承教小记》,除此,她的出版作品还有《路上谈》《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提问学生
《蝉》选自(),作者(),本名(),()作家。
三、朗读
1、示范朗读。
学生朗读。
2、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展示生字。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蝉()收敛()颤动()聒()宽恕()
(2)字义。
卑微: 一丝不苟。
四、分析文章
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
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
答: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答:第一部分(1):蝉鸣;
第二部分(2):厌烦。
第三部分(3-6):生命。
第四部分(7):宽恕。
思考并理解
1、找出全文的文眼,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蝉》一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先抑后扬
3、作者写蝉,先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好好地活着
4、《蝉》中揭示出蝉生命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
“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着。”
5、说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心烦——宽恕——震撼
6、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中,“秋风颜色”怎么理解?
“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五、思路
点题——承接——转换——总结
六、鉴赏
1、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先抑后扬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2、文章章法结构。
起承转合(qǐ chéng zhuǎn hé)
解释
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
思路清晰: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欲扬先抑: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托物言志:蝉——生命感悟
七、主题
本文赞扬了生命脆弱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八、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九、练习
1、《蝉》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蝉》告诉我们:无论生命多么短暂,都要爱惜,并且自我尊重,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2、名师学案P77-11题。
板书设计:
《蝉》
小思
理解: 思路: 鉴赏
一(1):蝉鸣 点题
1、思路清晰
二(2):厌烦 承接
2、结构完整
三(3-6):生命 转换
3、欲扬先抑
四(7):宽恕 结论
4、托物言志
蝉
知知不休 惹人厌烦 抑
微弱细小 微不足道
17年只活一个夏天 惊讶
好好地活 宽恕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