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 河流 教案(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22:2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2.3 河流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2.3 河流 教案》。

第一篇:8.2.3 河流 教案

总课时数:第 课时

《2.3 河流》

【教学目标】

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问题,进一步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重点】

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问题; 【教学难点】

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答法,图文分析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学生】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害„„水灾 【教师】导语: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我们研究河流,就是为了今后的生产活动中,兴利除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河流的概况。

二、新课讲授

【教师】投影:《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和《中国河流数量表》,提出问题:看到我国河流湖泊分布图的第一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教师】展示《中国水系图》,引导学生结合《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

【学生】结合课本图,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黑龙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怒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提问: 1.我国所有河流都东流吗?

2.有没有流入其他大洋的河流?(提示:流入北冰洋和 印度洋的河流),请说出该河流的名称及所注入的海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向哪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指图缺点。着重指出:在图上指河流或观察河流,要顺着源头→下游方向指或观察。

【学生】读图回答:

1.不是,是大部分向东流入太平洋。

2.有,我国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3.塔里木河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在沙漠中,我国西北地区的大多数河流也都如此。

【教师】我们来画一幅示意图,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什么叫内流河,什么叫外流河吗?

【学生】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作内流河。

【教师】对,描述的非常准确。

【教师】出示河流景观图,小结: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大多数外流河曲折东流,注入太平洋,少部分河流注入印度洋,注入北冰洋只有唯一的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教师】地势对我国的河流流向有何影响?

【学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向东流。

【教师】分析得很好。我国的河流不只向东流,而是流向多个方向,亚洲中部这一块高起来的“世界屋脊”,是亚洲众多大河的发源地。因为这个原因,把青藏高原称为是“亚洲的水塔”。

【教师】明白了内、外流河的基本概念,那我们再来看看内、外流河分布情况怎样?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学生】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教师】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再进一步对比内、外流区的面积和水量。为什么内、外流区的水量有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因素带来了影响?

【教师】对,是降水。仔细读图,你会发现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某条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学生】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教师】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内流河分布在它的西北地区,外流河分布在它的东南地区。

【教师】你能不能进一步深入分析,我国东部外流河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我国西北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是什么?来我们边画示意图边分析。

【学生】外流河受季风气候影响很大;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就小;东部外流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教师】能分析这么深入的问题,真的用心啊。到此,我们对于河流有了一定的认识,分析河流可以从河流长短、河流位置、河流源头、流向、沿途流经哪些地区、注入什么海洋等方面来分析。河流具有较长较复杂的流程,一般划分上、中、下游三个河段,我们也可以对每段河流分别进行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常常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与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河流的开发利用。如通过读两则新闻,发现这反映的是哪个水文特征?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学生】结冰情况。„„

【教师】补充,有的河流结冰,结冰期有长有短,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有的河流终年不冻,从发展航运来说,四季皆可通航。

【教师】河流的水文特征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我们就进一步研究河流的水位特征,还有什么?还有汛期,读图观察了解汛期,河流在汛期和枯水期时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影响河流在汛期容易泛滥成灾,在枯水期,水量减少,人们生活用水能以满足,轮船不能正常航行。„„

【教师】喜欢河流的同学们,经常在河边玩耍小住的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水文特征?

【学生】河流有时清澈,有时浑浊。有的河流水量大,有的河流水量小,同一条河流有时水量大,有时水量小。

【教师】说得好!一般我们研究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我们先来看看以前提到过的,结冰期。河流有无结冰期是以哪条线为界?主要影响结冰期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有冰期,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河流无冰期。

【教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不能只从感性入手,辅以更科学的方法,我们能分析得更具体,更深入。

接下来,我们更专业地分析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以下面四条河为例,注意这四条河的分布情况。我们把它们按自北向南的顺序编号。松花江、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长江、珠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这幅图是什么图?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能用来分析哪些水文特征?怎样分析?

【学生】水量、水位、汛期、结冰期。【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1.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夏季盛行夏季风,降水多;冬季盛行冬季风,降水少。我国外流河大都流经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径流量的60%—80%;而冬季降水少,形成枯水期。)

2.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黄河、松花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甚至断流。)

3.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一般北方河流汛期开始较晚,结束时间较早汛期较短;南方的河流汛期开始较早,结束时间较晚,汛期较长。)归纳总结:外流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教师】承转: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开凿的河流──运河,从古至今,它们为我国的航运、灌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三、当堂检测

1.下列河流与所流入海洋对应错误的是()

A.珠江──太平洋

B.怒江──印度洋

C.雅鲁藏布江──大西洋

D.额尔齐斯河──北冰洋 2.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

A. 额尔齐斯河

B.塔里木河

C.长江

D.怒江 3.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

A.冬季结冰

B.流量比以南的河流大

C.冬季不结冰

D.数量比以南的河流多

4.下列地界线中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分布界线接近的是()

A.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B.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 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D. 1月0℃等温线

5.天气越干旱,塔里木河流域的人们越盼望出太阳,其原因是()

A.气温越高,瓜果越甜

B.气温越高,冰雪融水越多

C.越干旱,太阳能越丰富

D.天气干旱晴朗,越吸引游客

6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要沟通了东西交通,又产生了巨大水能,这是因为()

A.地形复杂多样

B.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山区面积广大

D.山脉纵横交错,大致呈网格状分布

四、课后作业

完成地理图册P24-25。

板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内流区、外流区 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囚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一塔里木河

四、湖泊概况 1.湖泊的分类

2.湖泊的分布:东部平原湖区、青藏高原湖

教学后记: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分析归纳了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了解了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分析了季风气候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懂得了由于我国季风气候面积广大,各地区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二、长江的开发和治理

新课引入

【教师】播放由《再说长江》剪辑的《长江之歌》

【教师】导语,每每听到这首深情的赞歌,我的心都如同长江水一样汹涌澎湃,源远流长,长江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时至今日,长江依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长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长江,了解长江的开发和治理。

第一篇章:万里行长江

长江行程万里,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景观图,行走长江,做一次考察旅行,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明确长江的概况。

1.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结合中国地形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源头、注入的海洋,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2.结合中国政区图上,依次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所在的省份。

4.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出长江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

【学生】略

【教师】小结,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长江干流的形状图(V+W)干流全长6300多千米,长度居我国第一。

【教师】投影“我国主要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比较表”,提问,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请学生结合投影资料说明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学生】阅读资料,长江在这三个方面是全国之最,长度最长6300千米,水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

【教师】长江流量为什么是全国第一?

【学生】探究长江所流经的地区是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水量大。

第二篇章:科学探开发

【教师】承转: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它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被誉为“黄金水道”。那么长江哪河段的水能最为丰富呢?哪些河段适合开发航运?长江的开发需要我们按长江不同河段进行科学考察,合理开发。

【教师】根据各河段景观和水文特征,判断是哪一河段?

补充各河段景观资料。

【教师】承转: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各具特点,怎样根据各段的不同特点合理地加以开发?要进行科学的分析,还需借助“长江干流剖面图”。教师边动态绘制剖面图,边启发学生读图。

1.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长江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

2.从源头到入海口,长江的总落差是多少?各河段的落差是多少?(总长6621米,上游落差约6321米,占长江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3.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结合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分析。(因为长江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阶梯,再流入第三级阶梯,受地势的影响。)

4.结合河段的水文特征分析,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个河段?哪个河段,航运价值更大?

【教师】长江是我国巨大的“水能宝库”,长江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比例?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比例?引导读图。

【学生】读图回答。

【教师】目前开发建设了很多大型水电站,请学生阅读长江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水电站集中分布在地势阶梯交界处。

【教师】继续读图,请同学们查找长江三峡水电站和葛洲坝水电站的位置。

(在长江干流的形状板图上强调两个水电站位于V和W之间)

【教师】 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教师】议一议,三峡工程还有哪些主要作用?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它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

【教师】长江航运主要集中下游,我们读图看看我们目前的开发情况,想想长江如此巨大的运输能力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江阔水深,终年不冻,支流众多,干流横贯东西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

九、京沪等多条铁路干线以及京杭运河相交,形成一个纵横广阔的水运网。

【教师】小结:长江有大小支流3600多条,通航河道700多条。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可绕地球赤道2圈,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长江横贯东西,通过长江还可形成“江海联运”,沟通了沿海和内地;长江干流航线与京广、京

九、京沪等多条铁路干线以及京杭运河相交,实现“铁水联运”,是当之无愧的“黄金水道”。

【教师】请读一份资料,长江货运量占我国内河货运量的60%,长江货运量之大,在世界大河中不多见,“黄金水道”名副其实啊。

第二篇章:综合做治理

【教师】承转,长江有巨大的经价值,可是长江的水能仅利用了8.6%,长江通航也有一定的障碍,长江巨大的水能资源和航运功能还没有开发出来,对长江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更大地发挥潜能。

【教师】展示一些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的文字、图片资料,如川江滩多流急,荆江河道蜿蜒蛇形。

【教师】呈现荆江河段的卫星照片,指导学生观察河道的特征。

【教师】讲解,因荆江河段河道蜿蜒如蛇行,多浅滩和沙洲,通航受到一定的影响。

【教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长江的关键工程,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其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和宏伟的工程规模,因而为世人瞩目。

【教师】过渡,“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河道,除了使通航受阻外,还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讲解,荆江河段水位高出两岸的江汉平原,河道蜿蜒,水流不畅,容易积水,造成洪灾。荆江河段是长江洪灾最严重的河段,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追问,荆江河段应如何治理,减小洪灾呢?

【学生】读图得出:裁弯取直、建分洪区、修建荆江大堤。

【教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相结合,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教师】长江各河段还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应该如何治理和保护长江?

三、黄河的开发和治理

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黄河景观图、黄河干流轮廓图。

导语,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不断地滋养着我们,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诸多媒体上我们又不断地看到“救救母亲河”之说。于是,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会急切地查找资料,翻阅课本?

第一篇章:探源母亲河

【教师】承转:几千年来,黄河一直孕育中华灿烂文化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对其源头进行长期的探索,唐代诗人李白有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而后,人们猜测,考察,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从何而来,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对母亲河的源流概括也了如指掌。

【教师】组织探究,引导自学,可结合“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

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2.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地形区?

【学生】阅课本50页《黄河流域水系图》自学,回忆学长江时老师给的读图方法。小组交流整理,然后组织汇报并适当点评。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桃花峪为界;主要支流游有渭河、汾河等。

2.黄河干流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黄河干流依次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教师】总结补充:黄河干流很明显地呈巨大的“几”字形,像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黄河干流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教师】组织学生竞答

1.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长江发源于哪列山脉?黄河流域的主要地形特点是什么?(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

2.黄河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教师】承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度仅次于长江,但是我们只能说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读“我国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对比表”,你会发现什么?我们再来对比黄河、长江的长度和年径流量,你会有什么发现,并思考成因?

【学生】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800千米,年径流量却相差14倍。

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不多,年径流量却很悬殊,这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黄河的径流量受气候影响很大,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教师】与长江比,黄河水文特征还有什么差异?

【学生】与长江比,黄河的年径流量集中在夏秋季节(7~9月),黄河的含沙量大,黄河在冬季会出现结冰现象。

第二篇章:感恩母亲河

【教师】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北部的大地上。由今天上溯百年,由百年上溯千年,由千年上溯万年直至几十万年,由古而今,黄河塑造着大地,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母亲唱着赞歌。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乐章《感恩母亲河》,感受一下母亲无私的奉献。

【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黄河的认识,畅所欲言地举例说明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学生】回答问题:灌溉、发电等等

【教师】利用多媒体适当根据学生反馈情况予以补充,主要体现灌溉、发电、旅游、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等方面。

【教师】出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景观图

讲解: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早在两千年前,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人们就引黄河水灌溉。这两幅图片描绘的是位于黄河上游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我们知道黄河流经的地区,是我国干湿地区中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一般降水都不足。是黄河水使一块块干涸的土地展现了生机,在干旱的地区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教师】出示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中国地形图

讲解:黄河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黄河与长江一样,都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向东流去的过程中,总落差达到了4000多米,形成了巨大的水能资源。

提问:两幅图结合来看,对黄河水能开发最为密集的地区在哪里?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地处我国阶梯之间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学生】开发最密集的地区位于我国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教师】通过读图,我们知道黄河的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种种条件限制,黄河上还没有出现一座水坝,滚滚河水白白流入大海。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进行了梯级开发,已陆续建成了多座大型的水电站。

【学生】读图找出主要的水电站有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等八座大型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

【教师】出示龙羊峡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图片,这些水电站的建立,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电能和水能。

【教师】讲解黄河是世界上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由于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峡谷中穿行,水流湍急,形成了许多壮观的景象,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发了许多旅游项目。

【教师】出示壶口瀑布图讲解

壶口瀑布以其水势汹涌、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

来此参观游览。

【教师】小结,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人民,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第三篇章:忧患母亲河

【教师】承转:古老的黄河如母亲般哺育着她的儿女,但是历史上万古奔流的黄河也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0世纪,黄河陷入危机。黄河“忧患”在它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有何表现?

下面我们来观看一组资料,请同学们一一说出黄河不同河段产生的问题各是什么?

【教师】出示源头、上游地区荒漠化图片资料,提问:黄河上游地区为何会出现荒漠化问题?与哪些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呢?

【学生】(投影、播放录像)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上游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以及上游地区草地退化植被遭到破坏的录像景观图后,得出结论:黄河上游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降水少,气候干旱),也有人为因素(人们过度放牧、滥垦草地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凌汛景观图》和文字资料。提问:黄河凌汛出现在黄河哪些河段?为什么会出现凌汛?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①上游和下游;②由于黄河干流跨的纬度比较大,南北河段地区的气温有明显的差异,造成河水封冻和解冻的时间不同。凌汛的河段大多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③自然因素。

【教师】出示黄河水含沙量大的图片和数字资料。

引导学生读图2.42《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和《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观察并思考:黄河在流经哪个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黄土高原地形特征是什么?想一想,下雨后千万条沟会是一种什么情形?

【学生】读图回答:①黄河中游;②因为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③沟壑纵横、黄土裸露、植被覆盖不好、土层疏松。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教师】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又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七八月份多暴雨,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就会一起汇入黄河。因而黄土高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

【提问】黄河还会什么危机呢?请仔细读一段历史资料。一部黄泛史便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黄河哪一个河段会容易泛滥呢?

【学生】下游多泛滥。

【教师】黄河泛滥给华北平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出示“地上河”景观图和示意图。

【学生】读图观察认识下游形成“地上河”。

【教师】请读地上河示意图和《黄河干流泥沙的变化》,把两幅图结合起来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形成与中游地区的问题有关吗?如果有关系,请你讲一讲它的形成过程。

(读图提示:黄河下游的泥沙大多来自于哪个河段?黄河下游进入什么地形区?可以想象一下此时黄河河道、水流速度和泥沙有何变化?)

【学生】读图思考,指图讲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①黄河下游的泥沙约90%来自于哪个河段。②黄河流入下游,进入华北平原;③此时黄河河道会变宽,河水流速会变慢,携带的泥沙会越来越多;大量的泥沙日积月累,使黄河越“长”越高,成为“地上悬河”。

【教师】分析得很好,黄河下游河段的泥沙越来越多,黄河安全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安全。因为泥沙越来越多,黄河下游的河床逐渐抬高,两岸就可能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造成洪水灾害。

【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民治理黄河,60多年黄河安澜无恙。尽管我国控制河流的能力已经十分强大,可是黄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6亿吨,其中约1/4淤积在河床,1/4输往深海,1/2在滨海地区填海造田。“悬河”依然是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只要黄河“悬”着一天,中华民族的心就悬着一天。

【教师】黄河成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也成为中国的一大忧患,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近年来,黄河又出现了缺水断流,水污染等新问题。

第四篇章:拯救母亲河 【教师】(承转)百病缠身的黄河需要她的儿女的加倍关爱与保卫,怎样才能根治黄河呢?

【学生】读资料,畅所欲言。

【教师】结语:我们对河流的依赖十分久远,我们对黄河以及一切哺育了我们的河流以“母亲”相称,我们对母亲河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还为时不长,如何正确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也还在起步阶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我们仍要继续思考:

──黄河能不能变得水量充沛、奔流不息?

──黄河能不能变得水质良好,甚至摘掉“天下第一浊河”的帽子?

──黄河能不能变得山清水秀,随着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开发而成为旅游热线?

──黄河能不能变得水路畅通,成为一条运输繁忙的“黄金水道”?

──黄河能不能变得温顺依人,不再狂放不羁?

第二篇:八年级地理上册2.3河流教案

2.3 河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概况。

2.举例说出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特征。3.概述我**亲河——黄河的特点。4.学习我国长江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读图分析我国河流湖泊的概况。2.了解我国我国黄河和长江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气势磅礴的黄河,风景秀丽的长江,这些河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河流,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它们的特征。

(黄河)(长江)讲授新课

1、河流湖泊的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之一,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00多条。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约2300个。我国秦岭-淮河线以北河流冬季结冰,以南河流冬季不结冰。受地势西高东低影响,我国大江大河大部分流入太平洋,只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雅鲁藏布江和怒江注入印度洋。我国河流大部分位于东部外流区内,受夏季风影响,夏季形成汛期,汛期径流量占到全年径流量的60%-80%。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 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2、外流河和内流河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

内流河特点:内流河多分布在西北内陆区,这里降水稀少,其水源主要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受气温的影响,夏季河流进去汛期,冬季河流形成枯水期,甚至断流,即内流河流量小、长度较短、易蒸发中断。

外流河: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

外流河特点:外流河大多分布在季风区,河流水源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到了夏季我国降水丰富,形成丰水期,由此可见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的影响,即外流河流量大、长度较长、易发生洪涝灾害。

(夏季的外流河)

(冬季的外流河)

(夏季的内流河)

(冬季的内流河)

3、黄河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主要支流:白河、黑河、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黄河的忧患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多泥沙; 下游:形成“地上河”,造成洪水灾害。地上河形成的流程图:

(地上河

示意图)

分析黄河多泥沙的原因:

自然方面: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变缓,携带泥沙沉积下来。

人为方面:由于人们对植被的破坏导致黄河两岸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所以治理黄河关键是治沙。开发治理黄河的水患应采取的措施:

上游:上游植树造林,建水电站、水利枢纽,进行发电和修渠灌溉。中游:植树造林,重点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下游:加固黄河大堤,防止“地上河”泛滥。4.长江

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中国第一大河。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的西南侧,向东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区、市,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主要支流:汉江、雅砻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

(长江流域水系)

上游段:约长3500公里,楚玛尔河是长江的北源;木鲁乌苏河是长江的南源,流程较长,水量也较多,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其最长支流沱沱河应为长江的正源。自当曲河口到青海玉树一段称通天河,长813公里,河道较宽,水流舒缓。

中游段:约长1000公里,因流经四川盆地,故俗称川江。从宜宾到重庆,河道颇曲折。自奉节白帝山到宜昌南津关一段,江水穿过四川与湖北边境山区的大峡谷地带,自西至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统称三峡,全长204公里,滩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称为长江天险。

下游段:约长1850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缓慢,江面宽阔,一般都超过2公里,最窄处也有650米。

自四川省宜宾以下始称为长江。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长江中游。中游段地势低平,河道蜿蜒,水面宽阔,流速锐减。从湖口至入海口的下游段地势更趋低平,江面更为开阔。所以长江上游与中游划分界线是宜昌,中游与下游的划分界线是湖口。

(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长江1998年洪灾的原因:

自然原因: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流经地区降水丰沛,水量大;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平原,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水流不畅。

人为原因: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大增;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减弱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

开发治理长江的水灾应采取的措施:

上游: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兴修水利工程。中下游:退耕还湖,疏浚河道,加固大堤。

五、板书设计

1.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之一,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00多条,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约2300个。

2.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3.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4.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中国第一大河。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了解黄河和长江的特点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河流的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习题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填图的能力。

第三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河流》【教案】

《河流》

教材分析

河流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前两节有关地形和气候学习的基础上,本节教材讲述的是我国的河流。本节教材在了解我国河流概况的基础上,按照不求系统、突出个案的设计思路,重点讲述长江、黄河。这样,既照顾我国河流的“面”,又突出长江、黄河开发和治理的“点”,做到“点面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

2、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3、知道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

1、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概括河流的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

3、说明长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培养对不利条件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长江各河段的突出开发方式;黄河的主要问题与治理网]

【教学难点】

长江各河段的开发方式;黄河的主要问题与治理。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了解长江黄河,教师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我国重要的河流与湖泊图片景观,学生尝试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河流。

《设计意图》通过我国重要河流湖泊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以外流河为主

1、教师出示我国主要水系图,带领学生找到主要的河流位置,(1)联系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推测我国大部分河流河流的流向,最终流入太平洋。还有流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河流,还有一些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2)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含义。(3)总结解释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含义。

2、介绍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特点与所占面积,并思考原因,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有关。

3、水文特征:教师解释什么叫做水文特征,包括哪些方面,解释专业术语: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结冰期、枯水期、含沙量。

4、展示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四条河流,教师提示,四条河流位置由北向南以此排列;松花江与黄河处于秦岭以北,长江、西江处于秦岭以南。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描述这些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并观察区别秦岭淮河南北河流水文特征之间的差异。

5、扩展:教师介绍另外一种人工河流——京杭大运河。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较为简单,也是学习长江黄河的基础,因此,主要通过教师介绍

提示,学生按要求完成。

三、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请同学演唱“长江之歌”。并提问:长江发源于哪座雪山?流入哪里?

2、展示长江干流流经省份水系图,提出问题:(1)长江源头及流入海洋。(2)长江流经省份及地形区。

(3)找出长江上游、中游及下游分界线。

3、展示长江干流流经地形图,找出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并配以景观图片。

4、展示长江空白图,学生阅读教材“长江水系图”,填出长江主要的支流,主要的湖泊,主要城市,特别是上中下游分界线城市,并用图片展示城市景观。

5、对比长江水系图与长江干流剖面图,学生讨论尝试分析上游与中下游的区别,并思考不同河段可以发展什么经济。最后教师归纳总结:上游地势起伏大,落差大,被称为“水能宝库”,主要发展水利枢纽、水电站;中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展宽,水量丰富,被称为“黄金水道”,主要发展航运。

6、图片展示上游虎跳峡,主要的水利枢纽,中下游水道。

7、教师提出中下游有些河段水运不利,学生讨论尝试找出原因以及措施。

8、扩展问题:思考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可能遇到的生态问题与自然灾害。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出示各种长江水系图与空白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问题在图中找答案,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景观图片适时的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最后水运不利的原因即措施探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播放“黄河颂”,配以黄河相应图片。初步了解黄河。

2、展示黄河水系图,提出问题。学生查看地图,找出答案。

(1)黄河源头及流入海洋。(2)黄河流经多少个省份?(3)流经哪些地形区?

(4)找出黄河上游、中游及下游分界线。

3、展示中国干湿区划图,归纳黄河主要的水文特征。

4、黄河的意义(展示黄河水系图):(1)找出上中下游分界线城市。(2)找出黄河支流。

(3)找出黄河流域流经的地形区。

总结黄河地理意义:塑造地形,灌溉,中上游发电。

5、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1)水土流失——展示黄河流域黄土分布图,思考那个河段水土流失严重,分析原因。(2)泥沙淤积,洪水泛滥,地上河——展示黄河下游泛滥区与地上河图片,思考原因。(3)教师总结归纳上中下游主要问题,学生尝试找出治理办法,总结。

《设计思路》黄河部分重在治理。因此,在分析黄河水文特征与开发方面,教师主要通过图片展示,提问任务小问题的方式进行。对于黄河水土流失与地上河问题,教师重点通过学生活动探讨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索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略。

第四篇:2.3中国的河流《黄河》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黄河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黄河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黄河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黄河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具】: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板书]

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

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

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

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

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黄河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

4、易泛滥

【教学设计方案】2

[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等基本内容,还学习了黄河的水文特征。谁来说一说黄河的水文特征都有什么呢?(回答略)

[过渡]黄河除了经常会泛滥之外,还有其它的灾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大家注意看黄河的流向,在上游和下游地区都出现了由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河段,到了要结冰的季节,会出现什么情况?

[讲解]介绍凌汛。

①危害:容易冲垮堤坝;对船只也有威胁

②发生河段:上游宁夏和下游山东境内

③发生时间: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引导学生利用气候知识分析)

④解决措施:爆破

[板书]

5、凌汛 [补充]除了上述的不利影响之外,还有一种,那就是“断流”。

[板书]

6、断流

[活动]请学生读 “黄河断流”阅读材料并讨论:

形成的原因:自然(降水较少);人为(上游和中游人口增多,工业及农业用水量过大,超过了自然限度)

解决措施:统一管理,计划调配。

[提问]现如今,还有什么新的危害吗?

[学生讨论回答]水污染问题等。

[转折提问]黄河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利方面,但它被称作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河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宁夏平原被称作?quot;塞上江南“;是华北平原的塑造者。

[过渡]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黄河。

[板书]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引导学生分析]:黄河多灾的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泛滥成灾,但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中游的泥沙,所以治黄的关健是治沙。

[板书]

1、中游治沙

[引导学生思考]:治理黄河Ω貌扇∧男┚咛宕胧┠兀浚ㄌ致酆笥山淌π〗幔?/p>

2、治黄的措施:

下游:加固大堤:(应使学生明白这是应急措施,是治标。)

中游:①保持水土,植树造林;(是治黄的根本措施,是治本,展示图片)

②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展示图片)

③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展示图片)

(②③两点是为了进一步保证①的实现;同时强调治理黄河一定要标本兼治)。

开发利用:

①梯级开发上游水电;(请学生读图,找出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让学生明确位置)。

②引黄灌溉;(介绍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与华北平原,说明其有利的一面)。

【教学小结】

1、黄河的源地、入海口、长度、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分界

2、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

3、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名称和分布;

4、黄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5、黄河治理及开发利用;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

【引入】展示黄河壶口瀑布的景观图片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活动】读”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

【展示】”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课件

【讲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向东注入渤海。

【展示】黄河源头和入海口的图片

【活动】读”黄河流域水系图“,找到黄河流经的省区。

【展示】”黄河流经的省区“课件

【讲述】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全长5464千米。

【展示】”黄河水系图“课件

【讲述】黄河的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汾河、渭河。黄河以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和河南的旧孟津为界划分为上、中、下游。

【活动】观察中国地形图。找出黄河、判断其流向,并说明其原因。

(自西向东。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黄河发源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

【讲述】李白有一句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说明了什么?(反映出黄河发源地海拔高,并最终注入海洋。)

【活动】观察中国地形图,黄河都流经哪些主要地形区?

【展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课件

【讲述】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当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交界处时,其落差较大,加之上游河段也有较多支流汇入水量较丰富,其中必然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展示】”黄河水系水电站分布“

【活动】读图,看一看我们对黄河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读图时注意找出主要水电站,并看一看其主要分布在哪个河段;哪些已建成,哪些正在建设。

【展示】”黄河水系水电站分布“课件

【讲述】黄河的主要水电站: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峡谷段。

【展示】通过课件的链接展示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

【讲述】黄河出峡谷段,继续东流,如此丰富的水资源我们是如何开发利用的呢?(发展灌溉农业)【展示】”河套平原引黄灌溉“图片

【活动】读”中国地形图“。黄河在河口进入黄土高原。请大家回忆一下它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和植被状况,想一想中游河段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展示】”壶口瀑布“、”黄河水“、”黄土高原上的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汇入,水体深黄因此得名。

【展示】黄河同世界其它河流含沙量比较表格

植被遭到人为破坏,疏松的黄土一遇暴雨就大量流失,并随支流汇入黄河,河水由清变黄使其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展示】”地上河示意图“

黄河水流变缓慢,泥沙沉积,河床不断升高。人在不断地筑堤束水,逐渐超过开封铁塔,形成”地上河“,它一旦决口就造成水灾。

【展示】地上悬河景观图片

【展示】阅读材料,了解黄河的洪灾。

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少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涉及范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约25万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黄河的受害者。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例如193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受灾而积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水流冲击泥沙实验

活动目的:

使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表植被对水土保持起到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器具:

两个水槽,两块土(一个是疏松的沙土,另一个是上面有草的土),两个水杯

活动步骤:

1.将两块土分别放到两个水槽的上部。

2.将两个水杯装满同样多的水,并将水倒在两块土上。

3.观察比较:两个水槽中哪个水多,哪个泥多?

4.讨论:原因是什么?

第五篇:河流 教案

第三节 河流

教学目标:

1、知道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

2、了解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划分与分布

3、理解内流河、外流河特征的差异 教学重点:

内流河、外流河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差异

教学过程:

出示《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图》

同学们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中国河湖众多)

是的,同学们也看到了,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既有许多奔腾不息的大江大川,也有很多悠悠流淌的小溪小河,大大小小的湖泊更是星罗棋布,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那么,你可知道,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提供哪些便利?又给我们带来过什么灾害?

利:灌溉、航运、渔、盐、旅游、水能…… 害:洪涝灾害

河湖既可兴利,又可作害,而且许多灾害还是人为造成的。人类要想世世代代持续地发展下去,必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今天,我们来学习河流、湖泊,就是为了兴利除害。

大家知道的我国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能在图上指出来吗?

我国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怒江、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

主要湖泊:青海湖、洞庭湖、鄱阳湖(说的同时请学生在挂图上指出主要河流)

纠正错误:在图上指或观察河流,要顺着源头向下游方向指或观察 抢答题:

1.我国东部地区河流的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2.我国大部分河流注入什么大洋? 3.最终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什么河? 4.最终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什么河?

(小结)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5.塔里木河与其他河流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6.什么叫内流河?什么叫内流区?(小结)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大多数河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或中途消失在沙漠中,这种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为内流区。比较外流区与内流区

外流区 内流区

概念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所在的区域 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的流域

分布 我国东南 我国西北 占陆地面积 2/3 1/3 河流数量 多而长 少而短 河流水量 大 小

仔细观察图2.28,我国内、外流河各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哪一侧地区?

(学生:内流河分布在它的西北地区,外流河分布在它的东南地区)那西北地区有没有外流区,东南地区有没有内流区呢?

(学生:西北地区有外流区,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最终注入北冰洋;东南地区有内流区,如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就有一小部分地区为内流区。)大家觉得要认识一条河流或湖泊的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研究河流以研究河流的水文特征最为重要,主要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方面的特点。

完成活动2 1)现在我们分组活动,讨论课件上提出的问题。2)结合你了解的我国地形与气候的基本情况,分析它们对河流分布有什么影响。

①联系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想一想我国绝大多数河流为何滚滚东流,注入太平洋?

(学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②我国东部外流区河流的水量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它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

(学生:季风气候;夏季风盛行时,降水多,河流水量就大,反之,河流水量就小;东部外流河主要补给水源是天然降水)(小结)内流区基本处于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夏季风很难到达,所以降水很少,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夏季,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河流水量就大;冬季,气温下降,高山冰雪融水消失,河水就大大减少,河流结冰,甚至断流。完成活动3 我国东部地区一些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比较(读图2.31)(1)上述三条河流分布在我国什么地区?(学生:松花江在东北,西江分布在南方)(2)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时期和结束时间有何不同?汛期长短有何变化?

(学生:①北方河流汛期开始时间晚,结束时间早;南方河流情况正相反。

②松花江汛期各3个月;湘江汛期长达6个月;西江汛期长达7个月。我国东部河流的汛期由北向南越来越长)(3)三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学生:夏季)什么季节流量最小?(学生:冬季)为什么?(学生: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4)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

(学生:松花江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很低,降水很少,结冰期长,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上游地区蓄水多)(小结)虽然松花江、湘江、西江都位于我国外流区,但又有显著差异。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小,没有结冰期,而以北的河流,流量小,冬季出现枯水期,有结冰现象。(5)以黄河花园口站和西江梧州站为例,说一说这两条河流流量年内变化有何不同?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及时肯定并鼓励学生。

①黄河(花园口站)流量年内变化不大,汛期短(仅将近3个月),不利于长期航运、捕鱼、灌溉、淡水供应,容易造成冬季水源供应紧张,冬季气温很低,容易结冰,产生凌汛,影响航运。

②西江(梧州站)流量年内变化很大,汛期长达7个月,有利于长期航运、捕鱼、灌溉、淡水供应,夏季水位很高,水量很大,有可能发生洪水灾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阅读《塔里木河》,思考我国西北内陆河流有何特点?为什么

(教师小结)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较少,多内流河,一些地方为无流区,河流甚至出现断流现象。有自然原因:这里河流水源不丰,沿途多荒漠、戈壁,蒸发和渗透严重,很多河道成为季节性河道。也有人为原因:今年来沿途灌溉用水增多,浪费水资源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西北内陆河道缺水的程度,甚至出现河流断流。在地图上,西北内流河有的用虚线表示,就是这个意思。

请同学朗读《京杭运河》的资料

通过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知道了河流湖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同学们知道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最大的河流是那两条吗?对,黄河和长江!请同学们课下搜集黄河、长江的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

下载8.2.3 河流 教案(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8.2.3 河流 教案(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流教案

    河流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对与河流有关的主干知识进行迁移和重组,构建以河流知识为中心的知识结构 (2)与河流有关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

    河流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的名称及位置;了解内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知道我国的两大湖区及主要的淡水湖、咸水湖。 2.理解并会分析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

    2.3河流 教案3(粤教版八年级上册)(五篇材料)

    第二节 长江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清楚长江的源地、人海门、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条大......

    八年级地理上册2.3中国的河流说课稿湘教版教案大全

    《中国的河流》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课主要围绕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以及我国内外流河 的水文特征和我国河湖与地形、气候的关系而展开的。我国 是河湖众多......

    2.3中国的河流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第二课时 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 1. 记住黄河的源流概况和自然特征 2.黄河各段的水文特征,理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3.理解黄河治理与开发 【教学......

    2.3绝对值教案

    绝对值(1)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2、正确理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和难点:理解绝对值的......

    2.3与人为善教案

    23与人为善教案 23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城市轨道交通2.3教案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科目: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授课时数:4课时 授课班级 :****** 授课日期:**年**月**日课题:2.2城市轨道交通服饰礼仪 授课目的:1、了解礼貌和礼仪之间的区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