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中两种语言的转换
数学教学中两种语言的转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李方安 熊川武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解题困难的现象。有些学生虽能熟记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但是用之难以得心应手。究其原因,仅仅掌握了知识的陈述性形式,而未能将它们转化成解决问题的程序性形式是要者之一。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加强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转换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自然语言是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民族的语言。它出现在数学文本中,主要描述图形、图像的性质和定理等。数学语言则是用于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专业术语和符号。它以公式、符号、图形与图像等形式出现。它们虽都用于数学文本中,但有本质区别。
为什么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呢?因为它们的相互转换是把陈述性知识转换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有意识转换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新的东西,这是其一。其二,它们的相互转换的理想境界是:不仅能在熟悉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全新的情境中,达到一种近乎自动化解决问题的水平。
一、数学教学中两种语言转换的主要形式
数学教学中两种语言转换的主要形式有自然语言与数学公式、自然语言与图像以及自然语言与图形的转换。
(一)自然语言与数学公式的转换
自然语言与数学公式的转换,即教师给出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数学定理,要求学生根据定理写出相应的数学公式(或其表达式)。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数学公式写出或复述出相应的数学定理。
举例来说,在教学正弦定理时,教师先给出: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这个用自然语言表达的定理。然后要求学生写出其数学公式即a/sinA=b/sinB=c/sinC。接着教师将定理遮蔽,要求学生看着公式写出定理。
在这个过程中,弄清楚定理中哪些概念和公式中的哪些符号对应、自然语言表达的关系怎样转化为数学公式表达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什么条件下成立等是关键。熟悉了这种转换,就超越了对定理和公式的机械的被动的记忆,促使学生对它们进行理解的主动的建构。这会增强学生正向和逆向推导定理和公式的能力。
比方2006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数学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在(ABC中,已知BC=8,AC=5,三角形面积为12,则cos2C=______。根据自然语言描述的题干可知该题需要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二倍角公式,把它们转换成数学语言表示的公式S
2△:=1/2absinC和cos2C=1-2sinC,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自然语言与图像的转换
实现自然语言与图像的转换,一方面,要求纵向上针对某一知识点,熟练掌握其特征,形成条理清晰的链条或网络;另一方面,要求横向上同类知识点之间或非同类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结,形成语义网络或图像网络。这种转换的过程实质上是对知识进行精致化的过程,知识加工越精致,形成的图式就越合理、越牢固,就越容易产生迁移,越有利于变通性思维。
为了更好地说明自然语言与图像的相互转换,下面以“函数”为例,分别选取幂函数、-2-1012x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几个特殊函数,如幂函数y=x、y=x、y=x、y=x、y=x;指数函数 y=
2、y=
3、y=1/
2、y=1/3;对数函数y=log2x、y=log3x、y=log1/2x、y=log1/3x。把它们的特征用图像表示在同一个坐标系内,形成关于函数的图像网络(图1)。根据图像去理解各类函数的深层含义,诸如函数的定义域、奇偶性、单调性、升降性、对称性以及各类函数间的横向关系。
通过把函数的自然语言描述形式转换成函数图像和把几种单一函数的特征汇集在同一个坐标系上,学生便学会了整合同类知识,同时会发现许多在仅仅通过记忆描述性语言和分析单一函数中所发现不了的新知识,甚至发现以前理解上的错误。从而达到思维更灵活,推理能力和迁移能力更强的境界。
(三)自然语言与图形的转换
学习立体几何的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形成学生的空间立体感知,把握空间关系的能力,形成较发达的空间思维能力。自然语言与几何图形的相互转换有利于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例如,三垂线定理和逆定理是高中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颇能反映学生的平面思维向空间立体思维转换的能力。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见到自然语言描述的有关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的题干,就能立即在大脑中形成并绘出其图形;见到相关图形就能迅速判断出其是三垂线定理的抑或逆定理的图形。再比如,平面解析几何中圆、椭圆以及双曲线的概念与其对应的图形的相互转换,只有掌握了它们的性质和图形的特征才能自如地相互转换,并且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它们的性质和特征。xxx
二、两种语言的转换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解题能力。自然语言向数学公式的转化,实际上锻炼了学生审阅数学题并直接写出数学式子(模型)的能力,会极大地减少学生读题是一回事,列式却是另一回事的现象。因为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把学生对自然语言粗糙的非系统的具体的理解变为精细的完整的抽象的理解。同时,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会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不仅仔细审题,而且边理解自然语言的概念,边写出相应的符号或数学式。
(二)提高记忆效果。在将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分开教学的情况下,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教师往往不得不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定理与公式。由于两者的内在联系没有为学生熟悉,记忆效果并不理想。相反,采用两种语言转换的方法,使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融为一体,记忆效果要明显得多。
(三)促进数学思维品质发展。如前所述,自然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实际上是学会如何把自然语言表述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概括成数学语言的表达形式,也即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语言转换为自然语言,实际上是对抽象的数学语言的具体化。可见,坚持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也就是思维活动不断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样循环往复,学生就会养成逻辑严谨、条理分明等思维品质,甚至形成创造数学模型的本领。这和数学家发明数学公式的道理是一样的,即当一种新的数学现象初次出现在数学家头脑中时,那只是一种自然语言表达的数学现象,只有当它被转化为数学模型时,才成了数学公式。
三、实现两种语言转换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转化的步骤训练
这里以余弦定理及公式为例,看指导学生进行两种语言转化的步骤。
第一步,自然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
首先,教师出示并讲解余弦定理(或从正弦推导出或学生自己看书):三角形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长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的长与其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其次,要求学生将自然语言的概念与数学符号对应(学生自己写)。
2a、=、b、C、+、-、b、C、cosA、2
再次,要求学生将符号按定理规定的关系组合成数学公式(学生自己写)。
2a=b+c-2bccosA
第二步,数学语言向自然语言转化,即将定理遮蔽,让学生看着公式写出定理。
这就实现了由定理到公式再由公式到定理的转化,即两种转化。
如果先讲公式后讲定理,那么程序正好相反。
概括起来,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转化的教学过程是:解释定理或其它文字材料——将特定概念与数学符号对应——将数学符号按自然语言描述的关系组合成数学公式。反之,先解释公式及各个数学符号——将数学符号与自然语言中的概念对应——将自然语言的概念按数学公式描述的关系排列成句子。
(二)加强“说、写、画”的训练
“说”主要指能够用准确而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数学概念或定理的内涵,它不是机械的复述而是理解的表达。“写”主要指能够把数学概念或定理中对应的数学符号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画”主要指能够把数学概念、定理、规则或公式等对应的图形或图像画出来。“说”、“写”、“画”要相互结合;“说”、“写”、“画”要由浅入深,建构起数学语义网络、图形和图像网络。
不要把“说、写、画”局限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用于解决书面或实际的数学问题。比如,要求学生说出问题所提供的已知条件、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及应用的规则等;写出解题需要运用的数学公式;画出题目中涉及的图形或图像。
通过“说、写、画”的训练,切实加强数学教学中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第二篇:两种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两种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课堂教学效果是在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中得以实现的,而课堂信息交流的形式主要言语交流和体态交流构成。教学言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是师生教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书面语主要指板书,它与态势语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它们或是伴随口语,或是代替口语,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态势语言
教学态势语包括教师的精神面貌、表情、动作、手势、外表修饰等,对教学口语的表达起着重要的配合、修饰和补充作用,它能使数学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个传播学者经过大量分析研究,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有声语言的冲击力仅占45%,而无声语言却占55%。教师处在学生注意的中心位置,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向学生传递着信息,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该如何做呢?
首先,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神饱满、和蔼可亲。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学习情趣。很难想象,一位无精打采、满面倦容的老师,用有气无力的语言,能上好语文课!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用好眼神、表情、动作、服饰等来辅助课堂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通过这扇“窗户”向学生传达语言不能充分表达得信息。教师对学生的眼神,应该是“有教无类”的,不管对哪个学生都应该是亲切和蔼、充满期待、包含信任和鼓励的。为提醒某个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应投去注视、提醒的目光;学生回答问题时,投去期待的目光,回答正确时投去赞赏的目光,回答错误用鼓励的目光。要坚决克服在“应试教育”中只看重少数学习好的学生而冷淡、歧视大多数学生的弊病,特别不能对缺点较多、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投以嘲笑、鄙夷的目光。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善于运用眼睛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表示态度、组织教学。
表情即从面部或姿态变化上表达的内心情感。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师的表情既要保持亲切自然的常态,又要具有善变性。善变,不是因自己的心情好坏而变,教师无论遇到什么个人困难,千万不要把心中的愁云摆在脸上,带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由教材内容而定,讲解高兴的情节内容时则眉开眼笑,讲述愤怒的内容时则咬牙切齿,分析悲伤的内容时则庄严肃穆……至于和蔼可亲,始终微笑则是常态。教师缺少了微笑,就如花园失去了阳光和春风。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态总是和颜悦色,极富吸引力,她一走进课堂,使学生如沐春风,身心愉悦,学生也就对她的课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动作,指教师的身体动作,即体势、手势、头势等。课堂上教师恰到好处的动作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昂首挺胸,表现的是自信自豪;身体微向前倾,表示谦虚恭敬;伸出拇指,表示赞赏钦佩;举起拳头表示决心、愤怒、警告……这些动作和手势,能化抽象为具体。有时一个动作可以起到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讲《孔乙己》,课文讲完时快下课了,黑板上只剩下课题《孔乙己》三个字,老师一边说着“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时,不是用脚,而是用手,用一双满是污泥的手走了,走出了咸亨酒店,走出了生活的舞台……”,与此同时,一边随着话音拿起黑板擦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去了,留下一片空白,望着一片空白,学生由沉默而变得戚然。多么巧妙的一擦呀!包含许多的潜台词,留给学生去思考、去体味。可见,一个精妙传神的动作,收到多好的教学效果。
服饰,指教学情景中的服装、发型、化妆等。服饰是一个教师内心修养、品格气质的外部流露,虽然在大多数教学情景中,它不直接传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但它是影响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若上课时教师不修边幅,衣着不整,头发杂乱,会给学生“不负责任、粗鲁无礼”的印象,从而对这门功课失去信心;若刻意打扮,浓妆艳抹,奇装异服,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学生对老师形成“轻浮浅薄”的印象。因此教师的服装应该朴素、整洁、雅致,发型应该整齐、美观、大方。
教师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衣着打扮、风度气质都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地感染和感化着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小的辅助作用。
二、板书语言
板书,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图像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言语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高低的体现。板书是一种凝固的语言,能体现文章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者的学路。它往往以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这种浓缩往往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式、点睛之笔、文章思路来设计,能把最重要的信息传给学生。因而语文教学中板书语言,在形式上要新颖精巧,在内容上要精炼传神。
中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发言争辩,而且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固定死板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若我们在板书设计上,力求形式新颖美观,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把直线、曲线、圆、数字、箭头、括号、方格等美术、数学方法合理运用在板书中,同时将归纳式、解析式、串连式、表格式和图表式等多种板书形式交替使用,使学生没有单调、呆板的的感觉。如有位老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把故事情节浓缩为四个来自课文的动词,把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势利、虚伪的性格放到“钱”中,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新颖别致的板书中,学生把握了课文的精神实质。
板书语言还要做到画龙点睛、以少胜多的简洁美。在板书设计时,能删除的绝不留下,能用一两个字说明的,绝不用第三个字。板书语言不要求面面俱到,而要求恰到好处,即所谓的“点睛”。这样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筛选提炼,力求达到以简驭繁。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板书仅用“盼”、“赞”、“骂”、“躲”四个准确的动词,便集中概括了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的情感变化,刻画了两个金钱至上的变色龙形象。再如于漪老师设计的《春》的板书:
整个板书仅用七个字,便把朱自清的散文《春》的全部内容恰当概括出来,学生还可以通过板书中的三个词区别为三大部分内容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突出文章主旨“春”。
精炼传神的板书,有时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有位老师在分析完课文后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会走向死亡?”,同学们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丁举人的毒打、群众的冷漠(其表现形式是嘲笑)、自己的麻木、科举制度的抛弃造成了孔乙己的最后死亡。老师把这些分析板书成:
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孔乙己的死因。
另外,板书还应该具有字迹工整、美观大方的规范美。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板书应该字体工整、笔顺准确、结构匀称、大小适宜、美观俊秀;字与字、疏密得当,字画搭配平衡,版面清洁整齐。切忌错字别字。必要时,为突出主干内容,可适当运用彩色粉笔,能增强色彩美。总之要把新颖性、简洁性、规范性结合在一起,才能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板书,使学生得到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手段。教师通过有声的语言描述、分析、讲授来传授知识,又通过无声语言――态势和板书来强化表达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来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既要重视教学口语的锤炼又要重视态势语、板书语表达技巧的提高。
黄悠纯,湖南湘南学院教师。
第三篇:教学中要转换角色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知识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树立“无差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有认知的交流,更要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第四篇:品味数学教学中的幽默语言
品味数学教学中的幽默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的正确表达更是反映了说者的良好语言技能和对听者的思维影响。中国有句话很让人寻味,一句话可以让人笑,一句话也可以让人跳,一句话的分量可想而知。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特殊的科学语言,他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学习和使用的。苏霍姆林斯基坚持认为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是教师的素质之一,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幽默语言是语言使用中较高的一个层次,若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就能更好地减轻数学学习困难者的压力,积极增强克服对数学学习惧怕的心理,促进师生关系,并对润滑知识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幽默语言能进入数学课堂的原由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阵地,语言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手段,学生最渴望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无拘无束、愉快地接受知识。1.现实社会,家长对子女期望过大,使得学生幼小的心灵背负沉重的压力。
幽默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意识为有趣或可笑的意味深长,它既包括诙谐的动作,又包括幽默的语调和语气。现代社会人的生活压力日渐增大,这种压力也随着社会的影响传播给了孩子,他们缺少了应有的欢乐,他们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带着父母的嘱托和期望艰难地过着每一天。人们在巨大的生活压力背后呼唤心灵的愉悦,每一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国宝级”笑星赵本山赢得了亿万人的期待和掌声。在课堂上正确、恰当使用幽默的语言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减轻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同样会赢得学生的期待和掌声。2.枯燥的数学语言,呼唤幽默教学用语。
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种学科特性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距离感,很多经过学习历程的人都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场异常艰难的过程。它的每一个概念都有确切的含义,每一个定理都有确定条件。例如“形如ax=b(a、b为已知数且a≠0)的方程叫最简方程”的定义,要准确地阐明为什么a≠0,而且在每次叙述出“最简方程”概念时都不能遗漏a≠0的这个重要条件。这种数学的严谨性思维,让许许多多的人很难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乐趣,从而远离了数学。
二、如何在数学课堂中使用幽默语言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超越其它任何一种约束的最大的力量源泉。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形成智能的重要动力。数学课以理性见长,由此带给学生更多的是“一本正经”的严肃与紧张,较之语文、音、美、体等学科更易产生疲倦。我认为平时在数学课堂上,不妨适时适地来点幽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数学的学习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案例一:
在通过相似引入全等时,我与学生们作了如下交谈: 师:(故作神秘)今天,老师衣服口袋里装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大家都很熟悉。
生:(惊奇怀疑)啊!怎么装呀? 师:(幽默地):把人变小呀!生:真能把人变小?
师:能!想想看通过什么能把人变小? 生:„„?
师:(变戏法模样从口袋掏出两张自己的二寸照片)怎么样!生:喔!(继而大笑)
然后我从相似知识自然引入全等概念,看似简单交流,其实是课堂知识的过渡,并在笑声中消除了学生对老师和学习数学的紧张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简单的几句看似调侃的随意聊天,一下子便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学好数学作了一次很好的“脚手架”。
一堂数学课是一个完整、连续的知识传输过程,教师是一个端口,而学生是另一个端口。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仅重视知识传输的“量”,而忽视了知识传输的“质”。教师就像是广播、电视的媒体一样,播出的声音作为听众或观众只能听与看,被动地接受。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在的数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是需要每一位学生去理解与感悟的。作为执教者要从教学的理念上更新,更要让每一位学习者对数学在思想上发生巨大的转变。1.一节新课开始的幽默
刚开始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下课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上,而没有或不能完全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教师可灵活运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到乐学的境界。
案例二:
在教学《方程和方程的解》时,待学生们起立坐下后,我就说老师刚才在办公室感觉到有人在说老师坏话,(大家)比较惊讶!老师可神奇了,可以隔着肚皮知道你们心中正在想什么?这一下,大家惊呆了,要不试一试,我要求同学们心里想一个数(不要告诉老师),然后用这个数除以2再减去1告诉我结果,老师就知道你想的数是多少?同学们纷纷举手,有人说2,我“掐指”(很神秘)答6,又有人说101.5,我立即答205„„,在欢声笑语中进入方程的学习,我与同学们感觉都非常好。2.课堂教学当中的幽默
课堂教学中是一节课当中最主要的阶段,也是一节课内容呈现最多的时段,然而45分钟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持久,课中充分运用幽默,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涌现和保持下去。使用幽默的点拨,如同叩击学生心灵的鼓点,让其松懈的情绪马上又转变到课堂中来,同时也可以驱散学生的疲劳,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可以让教学内容趣味化、形象化。
在每一节课的例题讲解过程中,我有时用一句时尚的广告词“地球人都知道了吗?”来激发与加深对例题的了解与吸收。又如在讲解《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时,学生普遍觉得十二个三角函数值难记忆,也对记这些特殊值感到很枯燥乏味,我马上灵机一动说了一句“一二三,三二一,分母都是二,分子别忘带帽子”。一下子就把正弦与余弦值记住了,学生们印象特别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三:
在《圆》的概念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导入: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神秘一笑)生:圆形(自信回答)。
师:为什么要做成圆形?难道做成三角形、四边形„„不行吗? 生:不行,它们无法运动。
师:那如果我非要做成这种形状呢?(并随手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轮子的自行车模型)
生:(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会忽高忽低!师: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忽高忽低了?
生:(议论纷纷,最后探讨出结论)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至此,教师自然地给出圆的定义。这样逐步精心设问又不缺乏幽默,让学生思维逐渐活跃,思路豁然开朗,心情愉悦地掌握了知识。3.教学结束的幽默
教学幽默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的智慧,是教师娴熟地驾驭教学的一种能力的表现。它是高雅有趣的、出人意料的、富含高度技巧教学艺术的特点的,它在教学中散发出永恒的魅力。美国的乔治•可汗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脸上带着笑容。”幽默式结束常能收到这样的艺术效果,这有时来自于教师精心的设计,我常使每一节课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常说“要知详情,请听下节分解,啪!黑板擦拍在讲台上——下课。”师生在会心一笑中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三、使用幽默语言避免走进误区
语言幽默固然很好,很乐于被学生接受,但切不可盲目追求一味地幽默而忘了数学的本源,那样就走极端了。不可能每节数学课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数学是一个理论体系,这其中渗透了很多理性的东西还需要静心的思考。切不可追求课堂的轻松而思维肤浅;切不可追求课堂俏皮而实质内容单一;切不可为了追求幽默而幽默。
教师的幽默语言不可片面地追求生动通俗,避免低级、粗俗,应当文明、规范、高雅,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乳汁。要把握好幽默的“度”,幽默语言就好比炒菜时加的盐,适度则菜鲜美,多则很难下口。在教学中使用幽默语言,不能一味地搞笑取乐,这样就有粗俗、轻薄、油腔滑舌的感觉。如在七年级(下)的《实践与探索》教学中,在讲到用一批纸做纸盒的设计方案的例题时,我把大家都成为设计师,叫张××回答时称张设计师,叫李××回答时称张设计师,大家很高兴也很乐意回答。但若叫皮肤稍黑的学生为“卖炭翁”,稍胖的女生为“琵琶女” „„虽然这种带有讽刺性的幽默把有些人逗笑,但也无形中伤害了不少学生的自尊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四、结束语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数学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也无止境,正如伟人毛泽东同志所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当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涵的丰富知识。然而,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非目的。不能以幽默为终极目的,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则就是本末倒置了。
幽默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活力,有了它,课堂就像磁铁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恋忘返的知识殿堂。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食如嚼蜡,淡而无味;但若加盐过量,数学课堂也将是一道倒胃口的菜肴,只能喜而远之;只有加盐适量,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味中珍品,百尝不厌。
第五篇: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常用语言
小学数学教学常用语菜单
“教学常用语”是教师教学的习惯用语,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达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手段。新课程下的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合作者,那么这个角色的常用语有那些呢?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收集来的资料,特将一些教学常用语整理成菜单形式介绍给大家,希望给教师一点借鉴。启发性常用语菜单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启发性教学语时,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其常用语有:
1.看到这个课题,什么你想到什么?你想提出那些问题?你想探究什么问题?
2.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3.汇报一下你们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资料。
4.从这道题(统计表、图)中,你何以看出什么?你获得饿那些信息?
5.出门旅游、买东西等,要考虑什么问题?
6.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可行方案(如旅行、乘车、铺地砖、设计图形等)。
7.谁要试一试?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8.你说得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解法)吗?你能想出几种?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9、谁还是想来说一说?谁还能再举些例子?
10、仔细观察(或听),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觉得他们写的(说得、思考得)怎么样?
11、谈谈你们的看法。
12、这是什么?为什么?问题在哪?怎么办?
常识性常用语菜单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3。有很多带有感情色彩的用语可以信手拈来,如:
1.对!不错!你真行!你真回动脑筋!你头脑真灵活!你接受能力真强!
2.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真是奇思妙想!
3.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4.你的设计(方案、方法、观点、)太富有想象力了。
5.说得真好,了不起!
6.我非常赞成(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出
来的,好吗?
7.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
8.观察真仔细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
9.对,你能用转化(迁移、运算、列表、组合、推理、联想)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不简单!
10.xx同学的这种方法很有新意,能把思考范围延伸到题外。
11.你真行,对刚才提出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好了!
12.没想到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看来,学好数学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
13.让我们一起为xx喝彩。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最初都原于人们的猜想,之后才渐渐被验证,同学们在学习中,也要敢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激励性用语菜单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出方法上的指导。例:
1.不错,学习就得认真。
2.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3.大有进步,再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厉!
4.功到自然成!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
5.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成功!
6.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想出来!
7.没有尝试,不要轻易说不!
8.只要你有颗上进心,胜利总会属于你!
9.只要全心全意投入进去,什么事都难不倒你!
10.请复查一遍,不能有侥幸心理!
11.希望你能与粗心告别,与细心交朋友!
12.了解自己,就是真正的进步!相信自己!
反思性常用语采单
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他却是目前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怎样运用反思性语言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呢?例如:
1.你觉得这节课你的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研究你有什么体会或启发?
3.通过观察(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什么计算法则、公式?
4.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回忆我们是怎么学的?/谁能为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
5.谁能给大家提出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
6.请你课后到周围找一找,有那些地方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
7.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包含着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去寻找资料,看谁收获最多?
任何教法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常用语,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会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教师在借鉴这些常用语时,应针对不同问题、不同情况、不同对象、不同风格,抓住时机去启发、去赏识、去激励、去反思、创造出自己的教学常用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积极评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