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学免疫调节几个问题的思考
本文系博主原创,转载须经过博主同意。
一、关于这节课的引入问题
从老教材第一章的标题(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可以看出老教材在编排体系上没有把免疫纳入稳态调节体系,老教材先讲了人体的前两道防线后,然后开门见山地讲特异性免疫,并举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例子,所以可能有很多老师在引入的时候用的是这个例子。
新课标教材明确把免疫纳入稳态调节体系(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在问题探讨中先是创设了一个情景: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感觉不适,接着让学生思考3个问题,1、病原体侵入人体,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吗?
2、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人体能靠反射对病原体做出反应吗?
3、人体能靠激素直接杀死病原体吗?
问题探讨是新教材的特色模块,尽管有些章节的问题探讨在利用起来有些别扭,但本节课的问题探讨的设置我认为是恰到好处的。既告诉学生一个事实,又引导学生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无法有效对付病原体,从而顺利引入免疫调节。而且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解网络实现的。所以我认为利用教材问题探讨引入新课是一个好办法,不知道大家是何意见?有没有其它的办法?
二、可不可以不先讲免疫系统的组成,而是把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拆开放在后面讲?
我主张后者,理由:如果先讲的话就要面临一个问题,学生不容易记住,就算记住了也不明白什么意思,因为老师很难讲的很生动。我在设计课件和讲解的时候借鉴了北京四中陈月艳老师免疫调节公开课中的的做法:通过一个事例引出免疫细胞,并顺便讲解免疫器官。
资料如下:有个男孩叫大卫,在他刚出生就患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表现为先天性的B细胞和T细胞的缺损,免疫功能极其低下。这样的孩子一般出生一年之后就会因为各种感染而死亡,但大卫却活了12年。原因是医生把他安置在一个特制的无菌隔离室中,连食物都是经过严格消毒的。在他12岁那年因为骨髓移植失败而死亡。
通过大卫的遭遇引发的学生的同情心,通过强调先天性的B细胞和T细胞的缺损以及骨髓移植失败而死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顺理成章的讲解淋巴细胞的分化。讲完淋巴细胞的分化,然后顺带就讲了免疫器官。并且前后知识可以呼应,骨髓和胸腺是淋巴细胞产生和成熟的地方,淋巴结、脾脏、扁桃体是淋巴细胞集中分布的地方。如果一开始就干巴巴的讲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则枯燥乏味,也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以上是我的理解,很想了解大家的意见,欢迎提出其他的处理办法以供讨论。
三、对抗原、抗体两个核心概念的处理问题。
新教材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模糊处理,很简略。老教材没有直接说明抗原的概念,而是重点讲了抗原的3个特点并举例,我认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一上来就给出专业的抗原概念,学生会傻眼的。对于抗原的特异性,我做了点扩充,大家给看下合适不。
特异性:每种抗原表面都有特定的化学集团,称之为抗原决定簇。不同的抗原其抗原决定簇是有差异的。一种抗原只能被一种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相结合。换言之,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通过识别抗原决定簇而区分“自己”和 “非己”。其实机体内每个细胞的细胞膜表面也都是有抗原决定簇的,叫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同个体的细胞其表面具有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不同的。
我这么处理是想加深学生对特异性的理解,并且为后面讲器官移植和免疫排斥做点铺垫。大家的是怎么处理的呢?欢迎分享出来讨论。
关于抗体,新教材依然简略处理,老教材是通过血清的例子处理。但我认为太过简单不生动,于是我杜撰了一个故事,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抗原抗体的概念。资料一: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李某和一群朋友去春游,不小心被一条毒蛇咬伤了小臂。听到李某的惊惊呼,朋友赶紧过来打死了那条蛇,并用细绳捆住李某的胳膊,准备把李某送往医院。就在这时一位神秘路人拽住大家,让大家把那条死蛇也带去医院。众人不解,神秘人只说了句:想救他的命就把那条死蛇带上,然后迅速闪人了。到医院后,医生果然问起有没有抓到咬伤李某的蛇。经鉴定,那是一条蝮蛇,蛇毒的毒性十分强。医院很快给李某注射了 抗蝮蛇蛇毒的血清,挽救了李某的生命。
资料二:郭某被毒蛇咬伤,但没有抓住毒蛇,也不知道是一条什么蛇。结果郭某辗转了几家医院都没有找到治疗他所中蛇毒的血清,后来终于在一家大医院找到了多价抗蛇毒血清,才挽救了他的性命。
通过引导让学生判断资料中的抗原是什么?抗体是什么?抗体分布在哪?我觉得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大家是怎么处理的呢,欢迎分享出来讨论。
四、关于新教材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简化处理问题。
老教材是按照三个阶段来处理的,比较细致,但新教材直接避开了三个阶段,进行了简化处理,也不再提T细胞的呈递作用,而是说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辅助B细胞发挥作用。这一点平台上已经讨论过,现在已经有了统一的认识,新教材的改动并无问题。但我的疑惑是,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是定位到哪个水平的?高考会不会考3个阶段?请平台的前辈答疑解惑。
五、关于过敏反应需不需要讲原理的问题。
新教材对过敏反应依然做了简化处理,直接避开了组织胺引发各种症状的原理。这一部分需不需要详细讲?我的意见是,不需要讲原理,也不需要区分抗原和过敏原,对这部分知识要整体把握,让学生明白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中的免疫功能过强就行,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处理的,欢迎分享讨论。
六、教材中关于艾滋病的资料什么时机用比较合理。
新教材中是让学生先阅读资料,然后分析图片回答问题,并引出第三道防线具有抵抗病原体和抑制肿瘤作用,是作为一个过渡引入材料出现的。我认为这样利用不是很好,尤其是学生基础差的话,引导起来很够呛。不若在讲完免疫防卫、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之后,作为一个练习材料出现,效果可能会更好。图片不变,我把问题改动了一下。
1、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随着艾滋病毒数量的增多,人的免疫能力如何变化?
3、结合免疫系统的功能思考艾滋病患者如不经治疗,会如何死亡?
不知道这样效果如何,大家讨论下。
最后总结一下,各位活跃的圈友,大家看以上设计的互动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吗?我觉得既关注了课堂教学,又不是很占用大家的时间,而且大家都有话可说,应该是可行的吧,很期待互动效果。汉水丑生 11月21 23:52
第二篇:关于如何学好高中生物学的一点思考
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生物
现在初中生物是中考考察科目,因此由于师资有限,很多的乡镇的初中并没有“正规”的生物教师,学生也就自然认为生物是“小科”、“副科”所以在学生升入高中以后,高中的生物教学就显得很难开展,学生不重视,教师显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学生中不少人认为学习生物学只是记一记,做做题,应付考试很容易。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学习生物,单靠死记是绝不可能学好的,必须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学好生物。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学好高中生物学要做到两大点:理论上,要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实际学习中,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一、生命物质性观点。生物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从万物之灵的人类到单细胞的细菌,以及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等,所有生物都是由碳、氢、氧、氮、硫、磷、钙、铁、铜等几十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并且这几十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是可以找到的。
二、生命的系统性观点。生命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层次,小到细胞,大到生态系统,生物圈。各个层次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单独研究,要就的方向和深度也不同。
三、生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四、生命活动的区别与联系观点。典型的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二者是高中生物学两个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反应过程,条件,场所都不一样,这是区别;同时二者又是密切联系光合作用的产物往往又作为呼吸作用的反应物加以利用,这样二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加以注意和总结。
其次,实际学习中,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生物虽然为理科实际上还是偏文多些,这样记忆就格外重要,实际上理科记忆也很是重要的,基本概念不清无论在文科还是理科都是行不通的。可以说记忆
是学习之母。这里面已经把记忆的精髓告诉了大家。如果非要说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知识,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一二三四五”即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脱氧核酸链,三种基本物质,(碱基、五碳糖、磷酸)四种基本单位,五种基本元素。
二、联想记忆法。要联想到和实际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如,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铁、锰、锌、铜、钼、硼可以记忆成新铁臂(阿)童木猛。
三、联系实际生活。如细胞衰老的特征和人衰老的特征结合。
四、对比记忆。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五、特殊记忆。生物学中有很多普遍规律中存在特殊的需要特别记忆,如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
六、学会做笔记。做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七、勤归纳,勤总结。要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
最后,还想说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解题技巧。最主要的一定要了解出题者意图,也就是说出题者想要我们答什么,这样就要找出该道题的题眼,进一步将知识点定位,才能将题答准确,切忌只是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补充一句勤奋应该是所有方法中最管用的我想。
以上,是对学习高中生物的一点粗浅见解,只希望能对那些为如何学好生物学而感到痛苦的同学提供一点帮助就知足了。
第三篇:高中生物学教案
高中生物学教案
作者:吕梁学院
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
李娟平授课内容: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授课班级:
5、6班
教师:李娟平
授课日期:2015年5月 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代谢的概念;掌握酶的作用和本质;理解酶的特性。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形成严谨的实验科学态度。
二、二、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
三、三、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四、五、四、教学指导
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许多实例都来源于生活甚至我们自身。为了实现以上的学习目标,同学们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并尝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最后掌握本节的学习内容,达到本节知识与生活实例的融会贯通。
六、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8上的“问题探讨”,并对提出的三个讨论问题加以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2、新授:
1)酶的作用和本质:
A.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B.实验原理: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三价铁离子是一种无机催化剂,它们都可以催化_______________分解成_______和_______。
目的: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了解酶与普通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的差别。材料选择:新鲜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卫生香,火柴,试管,试管架,滴管,大烧杯,温度计。思考:(1)为什么要用到温度计和卫生香?
(2)能否用火柴或酒精灯替代卫生香?
方法步骤: 试管号
过氧化氢溶液
实验处理
过氧化氢 分解速度(气泡多少)
点燃的卫生香检测
结果分析 2ml 无 __________ 无助燃性
__________ 2 2ml 90°C水浴加热 __________ 有助燃性 __________ 2ml 滴加3.5%的FeCl3溶液
__________ 助燃性较强
__________ 4 2ml 滴加20%的肝脏研磨液2滴
__________ 助燃性最强
__________ 思考:(1)在细胞内是否也能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
(2)3号和4号试管没有经过加热也产生了大量气泡,这说明了什么?
(3)3号与4号试管相比哪支试管中的反应速率快?这说明了什么?
C.活化能:分子从__________转变为容易方式化学反应的__________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D.酶的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__________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E.酶的概念: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F.酶的本质:有机物(大多数是__________,少数是__________)。
2)酶的特性:
A.酶的特性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影响酶的反应速率的因素:
(1)温度:在一定范围内,酶的催化效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_______。使酶的活性最强、催化效率最高的温度称为_____________。(2)pH值(酸碱度):不同的酶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是__________。偏酸偏碱会使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酶自身浓度:酶的自身浓度对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
(4)底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酶的催化效率随着底物浓度的上升而_________,但超过该范围后,酶的催化效率将_________________。
六、达标练习(当堂完成)
1、能够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
A.淀粉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D.麦芽糖酶
2、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常常需要去掉细胞壁,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哪种物质可用于去除细胞壁?()
A.蛋白酶
B.纤维素酶
C.盐酸
D.淀粉酶
3、在人体和高等植物体内,pH由4上升到10的过程中,酶的催化效率将()
A.先升后降
B.不断上升
C.不断下降
D.先降后升
4、(2011年晋城高二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酶洗衣粉就是将酶直接加到洗衣粉中
B.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蔗糖酶
C.温度、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D.普通洗衣粉只是缺少酶,不会污染环境
5、酶的本质是____________,其中大多数是_______________,少数是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高中生物学入门
高中生物学入门
芦雪英
一、关于生物学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人也是生物的一种,也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传统上一直是农业和医学的基础,涉及种植、畜牧、养殖、医疗、制药、卫生等等。
随着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进步,它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现在,生物学的影响已经扩展到食品、化工、环境保护、能源、冶金等方面。如果考虑仿生学的因素,它还影响到了机械、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等诸多领域的发展。
二、生物学科对社会的发展、人类进步的作用
⒈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类思维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动摇了当时社会体系和宗教信仰的基础,否定了上帝创造人。
⒉,施来登(1838年)和施旺(1839)细胞学说的产生对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特别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等重要学科分支的产生起到了奠基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细胞学的水平。
⒊1953年2月28日,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为现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20世纪生物学最伟大的发现。随后在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多重大的成果和突破。例如生物制药、动植物组织培养、转基因生物、动植物克隆、基因芯片、新品种培育等等,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⒋1998年11月,汤姆生和约翰.霍普金斯用不同的方法获得了具有无限增殖和全能分化潜力的人胚胎干细胞。,这为许多人类难治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脏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的细胞替代治疗带来了希望。
⒌1997年 2月,绵羊“多利”诞生,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但是克隆技术就如同原子能技术一样,是一把既能造福人类,也可祸害无穷的“双刃剑”。
三、我国生物学家对世界的贡献
⒈克隆先驱―童第周:童第周主持撰写的论文《鲤鱼细胞核和鲫鱼细胞质配合而成的核质杂种鱼》,以中英文发表在1980年第4期出版的《中国科学》上。这是世界上报道的第一例发育成熟的异种间的胚胎细胞克隆动物。
⒉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袁隆平院士对中国农业乃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巨大而久远。从一般杂交稻的研究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将我国水稻的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为解决粮食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⒊生化界泰斗―邹承鲁:1965年邹承鲁等科学家完成了牛结晶胰岛素的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
四、初高中知识的链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链接必修一章走近细胞、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链接必修一第三 1
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缔造者链接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 供应和利用
4、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链接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5、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链接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
6、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链接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 7、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物的进化链接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链接必修三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链接必修三我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链接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开花和结果链接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中 无籽果实的形成原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园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 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链接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在稳定性、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链接必修三第六 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学习高中生物的基本方法
⒈ 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等。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线粒体学习就应紧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迭形成嵴,扩大了膜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⒉观察比较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如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等等,有效地发挥观察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而我们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如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等等。比较时注意对比较对象全面了解,然后确定比较项目,并做到简明扼要,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比较有利于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中学生物概念多,易混难记,比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⒊综合归纳
综合归纳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遗传的物质基础知识可按中心法则这一主线串联。抓联系,抓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如杂交育种与基因重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抓特点,就是要抓重点抓主流。综合归纳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大杂烩,应该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⒋学会构建生物模型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模型分为:物理模型:通过图片或自制模型实物模型能更直观地反应物体的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如:细胞、细胞膜、细胞核、细胞器、DNA的结构。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能化解知识难点,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如:构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血糖的调节。
概念模型 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形象,分类并揭示其共同本质,将其本质凝结在概念中,把各类对象的关系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述,用文字和符号突出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例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对研究对象的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如,数学方程式、关系式、曲线图和
n表格等来表达,从而依据现象作出判断和预测。例如:细菌繁殖N代以后的数量Nn=2,孟
德尔的杂交实验“高茎:矮茎=3:1”,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等。
⒌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
用假说—演绎法解遗传探究题可使难题化简、用类比推理法分析问题,可做到举一反三.⒍、还需掌握好的记忆方法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2 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这样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遗忘。3 对比记忆法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独列出,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明显,容易记忆。例如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4 衍射记忆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要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展、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⒎、最后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说的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
①预习: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② 听讲
听什么?
课堂上要做到“三听”,即听思路、听联系、听重点和难点。
怎么听?
首先,是前面提到的预习步骤要认真落实,使听讲能有的放矢。
第二,听讲时要开动思维机器,通过听、看、写等方面,随着老师讲课要多思考,特别是围绕上面提到的“三听”来思考问题,在头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的问题,如果老师在讲课中已经讲到了,说明问题基本解决了,如果老师在讲课中没有讲到,则应该向老师提出。
第三,多提问题。无论是课上想到的问题,还是课下遇到的问题,都应及时向老师提出,要有“刨根问底”的劲头儿。课上没时间问,就课下问,最终要把自己的问题解决。
第四,认真记好笔记。做到“三记三不记” 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③复习和作业
课下应该及时将当天老师所讲的知识复习一遍,这可以加强记忆,克服遗忘。
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通过复习,加强了记忆,然后再来做作业,可以大大提高作业的效率,作业的困难、疑问、多可迎刃而解,而且通过作业又可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④总结
总结是指在学习完某一章知识,对此章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总结出该章知识的联系、知识的系统或知识的结构,以便我们能从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和灵活掌握知识。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纲要法。
第五篇:关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信息,随即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节内容的整体步骤入手,继而总结此节内容的教学经验,旨在为读者提供教学经验和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方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经验总结;突破方略
“免疫调节”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此册教材第2章第4节的内容,由于此节内容的知识与人体的健康问题联系紧密,因而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目光,这也间接地要求老师务必要做好此节内容的课堂教学工作,从而突破此节内容的重难点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一、结合实例,做好课前导入
要想做好“免疫调节”的课前导入工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结合实例引出本节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对此节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老师可以提出问题:最近大家谁感冒过啊?(学生举手发言)有没有哪位同学没有打针、吃药,感冒就好了呢?(必然有个别学生举手示意)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没打针吃药就好了呢?(有的学生回答自己身体好,有的学生回答自己有抗体等,但都没有说出问题的重点)那大家觉得他们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抗体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学生叽叽喳喳、模棱两可)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具体内容,请大家将课本翻至第2章第4节,我们一起学习和了解“免疫调节”的知识内容。这般课前导入的方法生活气息浓厚,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老师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总结重点,细致讲解知识
课前导入结束之后,老师就应结合历年关于此节内容的考试要点,理清并总结此节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细化考试要点要求,从而细致地给学生讲解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此节内容的知识概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笔者个人的经验所得,“免疫调节”一节重点要把握的知识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和三个主要的功能;(2)全盘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内容,并明晰免疫的具体类型;(3)顺畅画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4)阐明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的基本概念,且能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但应注意的是,在搞清楚这四个重点问题之前,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抗原、抗体之间的区别差异,这样才能为新内容的学习扫除障碍。
三、空白设计,巩固所学内容
自新课改全面深入实行以来,老师的教学方式、生物学科的教学要求愈来愈严,因而老师务必要紧跟教育发展脚步,巧用空白设计与探究性教学方式,以此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免疫调节”此节内容的重点知识联系性较强,老师可以紧扣这一特征,为学生设计出空白的知识框架,鼓励各学习小组成员结合所学内容讨论交流后填满知识框架中的空白之处,为学生勾勒出一条无形的知识线索。待到学生填满空白之后,老师可以随机抽取小组成员用生物专业术语论述此条知识线索,给学生提供完整阐述知识线索的机会,在阐述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构建出了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这对于学生掌握此节内容的知识要点是极为有益的。
四、处理内容,升华教学目标
按理来讲,“免疫调节”此节内容所囊括的众多知识点不含有情感因素,但老师如若想要真正地升华教学目标,就必须对知识点内容做一处理,深入挖掘部分知识点的情感因素,并给这些因素赋予鲜活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升华教学目标的目的。比如,老师可以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为切入点,将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作人体内的“安全卫士”,将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视为安全卫士的“武器”,靶细胞看为洞穴,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烈的第三道防线的保卫战争。这个知识点内容的处理过程不是老师单方面完成的,需要学生的配合与协作,老师语言描绘、学生动作表演,这样的做法锻炼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信坚强、互帮协助的能力,让学生学习到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能力。
五、综观全节,提出注意事项
综观“免疫调节”一节内容的整个教学流程,老师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对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老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毫无瑕疵,还是应提出几点注意事项:(1)课前导入所应用的实例,应切实可行且贴近学生生
活,努力规避实例过于“大、空”的问题;(2)空白设计环节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动和引导他们填充知识框架空白处,最大限度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3)决定升华教学目标之先,老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找准切入点,找寻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绝不打无把握的仗。
总的来说,在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准内容重难点、妙用优质教学法,在“教”与“导”的进程中引领学生领悟知识,最终有效提升“免疫调节”一节内容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韦霞.“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4).[2]宋利大.高中生物中生物数学模型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