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绘画教学中色彩观的培养
儿童绘画教学中色彩观的培养
第二幼儿园 李彦
著名画家颜文梁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观点“色彩属于感觉,任何人可以辨别,非画家所独能,但画家所见有与普通人所观察者不同。”这说明培养一双与平常人不同的眼睛,才能在繁杂的自然环境中发现美的色彩,并把它表现出来。每个健康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个别的人对色彩的感觉有某些偏向,或者对于色彩有不同的偏爱。因此,画同一种物体,每个人画面的色彩显示是是完全一致的。
在儿童的眼里,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从他们的画里就可以得到这一点感知。儿童生来就喜欢五彩缤纷、色泽鲜艳的玩具。由于孩子对色彩有一种深刻的情感,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淋漓尽致的色彩。儿童绘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孩子们对色彩富有强烈的感受力和大胆的表现力,他们表现在画面上的色彩效果,时常令我惊讶不已,它是那样的鲜丽多彩,那样的奔放,那样的奇妙,所以儿童时期是孩子感受色彩和表现色彩的最佳时期。
每个孩子—对颜色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老师不能用现成的绘画色彩知识强行对孩子进行灌输。我觉得老师的责任是: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给予孩子多角度、全方位的启发和提示。
一、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环境资源。
教师在布置幼儿的活动室时,除了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合乎安全原则及满足其需要外,教师还应注意室内墙壁的装饰和布置。为此,我在班级是临窗创设了“我的画”这个区域。区域的摆放了一张充满春意的绿色绘画桌,上面摆放两块黄、绿画板;桌上摆放着红、黄、蓝等各色颜料;桌子上方夹着各种色彩丰富的图片或画家的作品(印刷品)或大孩子的美术作品,此目的为了让幼儿自然地融入绘画色彩活动中,用各种色彩来丰富自己的作品。在户外的散步或观赏活动时,我都会引导幼儿观察此时此刻周围环境的色彩及其变化。
二、提供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引起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幼儿对新鲜的事物本身有强烈的好奇心,多样化的工具和各种色泽鲜明的材料能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其进行美术色彩活动。相反,如果活动总是单调重复;如绘画的活动中总是一支铅笔、一张白纸,就难以诱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兴趣,更何谈色彩丰富。绘画时,可选择的工具十分丰富,有油画棒、蜡笔、彩色笔、彩色铅笔、彩色粉笔等。教师要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工具材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许多种的工具、材料堆砌在一起,在一次活动中全部使用,这易使幼儿眼花缭乱,无法选择,而且要求教师自己要注意提供有助于主题表达的工具和材料,提高孩子活动的成功率,增加活动兴趣。例如,“奇妙的颜色”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学习调配颜色,我给幼儿提供了水粉颜色,当幼儿把红色的颜料和蓝色的颜料混在一起时,水的水融性使色彩起了变化,幼儿喜呼:“紫色,紫色”。这奇妙的变化使幼儿更有兴致去搭配其他色彩,并会快速地记住它们的名称。例如,在练习画“太阳的光芒”这课时,我给幼儿提了油画棒,油画棒色泽鲜明,易上色,幼儿拿到蜡笔后,便迫不及待地用油画棒或套色来表现阳光的丰富色彩,那些阳光是彩色的,非赏耀眼美丽。有时,则需两三种材料集中在一起让幼儿自选,让它们至好地表所画的主题。如主题为“冬天时”,油画棒与水粉的结合,使画面显得更加丰富,把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注意游戏性,使幼儿的美术色彩活动成为轻松、愉快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任何活动的游戏形式都容易调动幼儿积极情绪,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美术教育中我更加注意教学方法的游戏性。角色扮演、猜谜语、讲故事、唱歌等形式均可用于美术色彩活动。认识颜色时,我通过故事《蜡笔舞会》让幼儿明白蜡笔有十二种基本颜色:通过唱歌《丁丁是个小画家》让幼儿注意画画不可粗心;任用颜色时,结合了印章游戏,吹泡泡游戏、蘸颜色滚弹子游戏。如认识颜色,使初学画的弦子先对各种颜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颜色的色阶、冷暖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游戏式的练习,效果较好。
方法之一:当身着五颜六色鲜艳童装的幼儿进入教室后,在孩子中选出身着红色倾向类颜色服装的五位幼儿在黑板前站好,请大家为这些同伴排队。看一看那位幼儿穿的红颜色衣服色彩倾向最暖(像太阳一样),先站在左边。我引导幼儿进行较比:大红色衣服和朱红色衣服比一比谁的颜色更暖一些。幼儿可随便插话,表达自己的意见,反复讨论,逐次排队,最冷的红色,排在右边,再请同伴按深浅色进行排队,由身着大红颜色衣服的孩子一直排到身着桔红色或桔黄色衣服的孩子。全班幼儿仔细观察,一边分析,一边识色。
方法之二:请身着蓝色、绿色服装的孩子们站成一排,按照冷到暖的关系及由浅到深的色阶顺序,全班幼儿观察、讨论、分析之后,逐次排队。再请身着淡黄色衣服的同学进入队列。,这样,由黄、绿色到淡黄,再由桔黄到大红。通过两次排队练习,孩子们可以基本了解红橙色属于暖色,而蓝绿色相比属于新冷色,由冷到暖的颜色排队基本弄明白了。
方法之三:请一位身着蓝色衣服和一位身着大红服装的孩子站在一起,请问小朋友这两种颜色相互调配在一起将产生什么颜色?不少孩子会回答:紫色。这时,请身着紫色服装的小朋友上到黑板前面来。经过几次反复排队、较,热烈讨论,孩子们在一种密切友好好玩的氛围中,对颜色的冷暖色阶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这样的认识也特别牢固。此时,老师可以将颜色知识的范画挂出来,请小朋友再复习一通。
方法之四:请幼儿将自己心爱的彩色水笔摆放在桌面,自己按排队练习色彩冷暖关系和色阶顺序反复做几次练习,小朋友之间互相检查和纠正,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老师再做总结。
这种游戏式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每个班级中幼儿身着服装的颜色不同,教师自己运用时要灵活掌握。
另外,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上,用平等的目光去理解认识儿童画中色彩的不同,就能在这五彩缤纷的画作中,发现孩子智慧和心底的闪光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在进行儿童美术色彩教学活动时的感受和一些体会,但我会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继续摸索,大胆尝试并与同行共勉!
第二篇:浅谈儿童绘画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儿童绘画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巫溪县城厢小学刘星
[内容摘要]:根据儿童绘画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一问题,论述我个人对儿童绘画教学应先从观察美到发现美再到创造美的教学主导思想,[关键词]:儿童绘画想象力创造力
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绘画能力是按一定顺序发展的,是和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相一致的,但是这种能力的高低除了先天的智力因素之外,教师的教授与引导起主导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得于儿童的思维开发,所以老师要树立传授规律和技艺为辅,以引导和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的教学思想,辅以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促使儿童能表现出儿童画的稚拙性和象征性的特点,以最大的可能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一、因地制宜,指导儿童观察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趣,观察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观察呢?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也就是对当前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观察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对儿童绘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儿童所处的学校的地域不同,有城乡地理之别,更有城乡文化之异,故教师要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高楼大厦等等,总
之一切真、善,美的事物都可以列入到儿童观察的范畴之中,教师可启迪儿童发现他们周围许多事物的“形”与“色”,“秩序”与“变化”的美的奥妙,并由此刺激他们的好奇心,通过观察美的东西,欣赏美的东西,以激起儿童的绘画表现欲望,教师培养儿童观察美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儿童观察美的培养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二是在室内观察实物与图片资料,确定了观察的途径后就要培养儿童美的方法,首先,要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良好习惯,一般来说,儿童对活动的,有声地,色彩鲜艳的,新颖的事物比较喜欢,因此,教师在选择观察对象时应注意选择那些既能吸引儿童注意力又能同时体现物体现象和本质的东西,不要舍近求远,要利用身边的事物随时随地进行美的观察,例如:今年秋季举办的全县美术优质课竞赛中,有几位老师上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十二课《窗外的景色》,老师们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许多关于窗外景色的图片,更有老师引用印象派大师们的画,花了很大的力气,我们为何不因地制宜把学生的目光投向窗外,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吗?其次,教师还要制定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及实现任务的具体方法,以及时指导儿童别出心裁的观察方法,引导儿童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观察事物,再次,要培养儿童观察美的技能,因为儿童的观察具有随意性和无目的性,所以教师就应培养学生由简到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事物的共性到个性的观察技能,总之,通过指导儿童的观察美,使儿童能够体验他们生存在一个美丽的空间中,让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同时能培养儿童的审美素养,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二、因材施教,培养儿童发现美
观察美不是儿童绘画的目的地,它是儿童绘画过程的开始,只观察不
发现美等于没有观察,故老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发现美。只要视力正常者一般都能观察,欣赏美,但通过观察和欣赏美,再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又一重要任务是启发学生发现美。由于儿童的年龄,爱好,智力,思维等都不一样,所以儿童发现美的时间,角度都会不一样。有的儿童思维敏捷,勤于思考,善于联想,能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及时发现美。而有的儿童即对美的事物进行了观察,不能敏于思考,就不能及时地从另一角度发现美。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已发现美的儿童进行再启发,对还没有发现美的儿童进行合理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启发想象能力以致能够发现美,促使儿童从观察美到发现美的过程中感受美的魅力和心灵上的愉悦。例如:对于春天,儿童一般能联想的只是“天气渐渐暖和了”;“花开了”,其实从想象的发展看,这些表象远不够丰富,要儿童此时画春天,是勉为其难了。大自然的春天,冰雪融化,流水潺潺,小燕子呢喃,柳枝抽芽,麦苗返青„„呈现给人的是一幅万物复出的景象。对于这些天象变化,生物活动的大量表征,教师经常带孩子们去观察,去写生,并伴随众多的文艺作品加深儿童对春天的认识。此时孩子们画《可爱的春天》主题画,真可谓左右逢源,思路开阔,想象丰富了。另外,还可以给儿童绘画的准备过程增加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让儿童从自然的观察和发现中来提炼所描绘的事物,增加素材储量。使儿童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以更好地表达儿童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因势利导,启发儿童创造美
观察美和发现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表现美和创造美。儿童的绘画活动就是一个从观察到发现再到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说创造与表现美是观
察与发现美的一个巩固过程。当然儿童通过观察和发现美以后不一定能够创造了美来,这时老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因势利导,重在启发引导,而不是传授给儿童固定的模式和技能进行机械地描绘。更多的是要教师鼓励儿童去认识他们看见的感觉到的东西,要帮助他们认识绘画美术材料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他们的工具材料进行绘画表现,同时也要引导儿童对观察的事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写生,使儿童对观察后的物象信息特征在大脑中形成较长时间的记忆。当然创造美并不是儿童单一的对景写生,是通过绘画这种特定的语言来表达儿童思维方式的过程。例如:我在上《我的同桌》这课时,就把引导儿童观察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主线运用恰当。以拍电影剧为由导入新课,紧扣儿童心弦。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儿童电视剧目吗?”学生答:“喜欢。”我说:“今天我们要组织拍摄一部儿童电视剧。需要一些‘明星’,可是没有小演员,想从咱们班同学中挑选一些好不好?”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好。”我又说:那让谁来当演员呢?但我有一个条件。”学生们静静的听着我讲条件。我接着说:“现在你们仔仔细细观察自己的同桌,看你的同桌有什么特点,如:相貌,、服饰等,观察好了告诉老师。”顷刻同学们激情高涨,一会儿小手齐刷刷地举过头顶,我选择了几对同学走上讲台让她们相互说自己观察的结果,让全班同学再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坐好。说:“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画纸和彩笔,开始相互画自己的同桌,要表现出你们观察后发现的他们各自的相貌特点和服饰样式及花纹色彩等特点,画好了写上自己和所画同桌的名字,我再从你们中选择‘小明星’演员。”学生们开始作画,我巡回辅导,启发学生抓住特征,进行联想,大胆创造,合理夸张,可以画出他们走,站,坐,跑等各种姿态和不同表情。因为同学们听明白了是找‘明星’小演员,所以他们无所顾忌各自放开了手脚作画,二十分钟后同学们全部画完。收齐作业,学生等待评选的结果,作业收齐后我说:“同学们你们在画的过程中我仔细看了,每一位同学画的自己的同桌都能当选小演员。”教室顿时一片掌声,我又说:“现在我们开始演电视剧。”我把同学们的画一张张贴在黑板上,同学们的掌声更热烈了,激动的说:“好看,好看。”同学们走向黑板前仔细的欣赏着,谈论着自己和同学们的作品……,由此可见绝不能把教师的直接思维方式灌输给儿童,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能辅以引导与启发,以更好地,更广阔地开拓儿童的思维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创造出一幅幅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的美的绘画作品来。同时这样的方式与方法也有助于儿童学习和掌握,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表达素质教育的内涵。
综上所述,可见儿童绘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想新办法,多了新主意,多从培养儿童观察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主线上进行教学研究,给儿童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做好儿童们从陈旧的教学模式所给予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引导,启发儿童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中“找”到属于儿童自己发展的坐标与轨迹。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教学中儿童绘画表现力的培养
浅谈在小学教学中儿童绘画表现力的培养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小学
黄海雁
在多年的儿童绘画教学中发现,画画真的是小孩的天性,只要给小孩提供适当的画画条件,哪怕只是一支笔一张纸,每个小孩能够创作出他的杰作,小孩喜欢画,黄翼先生认为“儿童绘画和美术家的绘画不同并不是狭隘的美术,是一种游戏。”既是说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热爱艺术,而是源于一种游戏的天性。当在面对命题绘画的时候,很多小孩却变得束手无策,这时绘画对小孩来说却成为了一道难题,有些小孩会轻易地对你说“我不会画”。在这时候,如果你对学生说我教你画或你照着我来画,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教学则会抑制了学生的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使学生对你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有老师教的我就会画,老师没教的,则画不出来。
新的教学理论指出,现在的绘画教学不再是教学生怎样画而是教学生怎样自己画。怎样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想到的,所看到的付诸于画面,完成由“抽象的语言”到“形象的画面”转换,是绘画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绘画的表现,所谓绘画的表现是指人们按照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而借助一定的绘画工具而做的展示。儿童的绘画表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做为一种能力的体现,是建立在观察、分析和记忆的基础上的。
实践证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绘画的表现力受局限,不具备写实的能力,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儿童做画,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力,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表现技法和技巧,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觉得更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入手。
一、激发和培养兴趣。
教育心理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者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或者叫求知欲。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安排教学生如何画海星。课前,我在课室的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了海星实物,学生们一上课就被屏幕上海星所吸引,学生们个个很惊讶地问,“老师,那个海星是不是真的?”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海星美在哪。学生们观察得很细致,把海星的外形特点,颜色,花纹全都讨论遍了,我趁机把不同形状的海星图片让学生观察,“是不是所有的海星都是五个角?”“你们看这些海星象什么形状?有些学生说有的像花儿,有些学生说有的像太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边说边演示,学生的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个个都投入自己的绘画中去,下课了,画好了的学生把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欣赏,没画完的同学还手不停笔地画着。由此可见,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利用教材光盘中精美的图片作为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发现所要表现的物体的美,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要用笔去表现它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去表现物体的原动力。
二、培养观察力,学会符号的运用。
儿童绘画动因分析,儿童绘画产生过程应该是: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经过心理的内部调整,再由手的绘画操作表现出来。影响儿童绘画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对事物的感知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对客观物象观察经过大脑简化过程,将对物象的认识,自己创造一种视觉符号表现出来,是培养儿童绘画表现力的关键。
在命题绘画中,学生不会画,就是不会造型,所以画不出来。造型的奥妙在于每笔一个符号,每个符号一笔的画成,每笔都是一个结构,头部一个符号,身体一个符号,这样简单易学,便于学生掌握。一年级小孩第一次画小鸟,为了让学生感知不同小鸟的形象特征,我提供了各种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鸟的形态特征,他们兴奋地争着发言,纷纷告诉我他们看到了小鸟有脑袋,嘴、脖子、肚子、尾巴、翅膀,身上还有不同的花纹等。但没有学生说出小鸟的嘴巴各有什么不同,大概是学生没仔细留意吧。于是我先表扬她们观察得仔细,接着问,每只小鸟的嘴一样吗。学生说不同,有长的,有短的,有些是又长又尖,有些是又长又弯。我因势利导,如何来画小鸟?看看,小鸟的头像什么形状,身体像什么什么形状?学生纷纷告诉我可以把小鸟的头看成是圆形的,身体看成是椭圆形。通过观察,教学生把复杂的东西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现,接着我通过图片演示,展示了飞翔小鸟,静态的小鸟的动态特征,让学生边观察边完成自己的作品,“静态的小鸟有时是低着头,有时是转过头,如何来表现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告诉我小鸟低着头的时候,嘴巴是朝下的,转过头的时候,嘴巴是和身体是同一方向的。通过观察,给学生个性化表现提供丰富的表象。学生领会到观察的要点,建立画面与所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对表象进行符号性的概括、重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加强记忆,为表现提供元素。
每节课我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强化记忆自己要表现的物体的外形特点,老师完成示范演示,在讲清方法步骤后,则把示范画擦掉,让学生看不到完成的画,也就无可依据,减少思维定势的误导。从而强迫学生去回忆刚才所观察到的物像的形象,通过记忆把形象默写出来,通过日积月累地坚持,在学生们的大脑将会贮存下大量的形象。为以后的命题创作积累素材。
四、激发想象力,萌发表现的欲望。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力丰富的人更享受成功的机会。”想象力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小学生喜欢想象,喜欢幻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儿歌等各 种手段和方法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例如,学生爱听故事,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萌发想象力,在《美丽的花园》一课中,我运用了课本中的一个故事:七色花的故事,„„七色花有七个花瓣,每个花瓣可以许一个愿望„„,通过我的描述,创设了学生对花的外形,大小,色彩等想象的情景,打开学生想象之窗,有力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对花的表现的欲望。
总之,我们教学生画画,方法很关键,让小孩主动去看,主动去想,主动去记,当学生充满信心的时候,就会主动去表现,主动去创作。学生们不再是以葫芦画瓢,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的个性、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欣赏起这样的画,相信每个人会多一份感动。
第四篇:绘画的色彩 教学设计
《绘画的色彩》教学设计
《绘画的色彩》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学生动手模拟布置电影场景的情境,在亲身体验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于主要理论知识的归纳,有学生的实验中完成。
二、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激励自主探索。2.创建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3.自主总结规律,体验领悟新知。
4.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三、教材分析
《绘画的色彩》是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第五课的内容,围绕色彩的基本知识展开,包括色彩形成的原理,影响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的区分,色彩三要素、色彩的心理等。在学习过程中分两部分进行。本课重点解决影响物体颜色的因素和色彩的几个概念。第一部分是光色的关系,通过观察课间中色光的混合和小组调制颜色的混合的区别,明晰色彩的几个概念。第二部分先引导学生以导演的身份排演《动物世界》观察动物的变化思考原因,说明固有色和影响物体色彩的因素。再介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让学生对色彩产生新的认识,提高审美水平。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知识。
四、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成因和影响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
2.学生探讨固有色的概念。
3.学生了解色彩的几个知识,同时能注意和生活现象结合。
五、教学难点
“固有色”观念的明晰。
六、教学重点
1.了解色彩的相关概念、原理、规律、观察与表现的方法。
2.学生提高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美的能力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原色 不同色的衬布、灯光、几何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一·光与色彩
1. 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理
教师播放幻灯片,夜幕降临后,大地隐入黑暗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美丽的色彩从何而来? 生:思考哪种光源对我们的视觉经验影响最大?
师:可以说“光创造了色彩的世界,没有光便没有色”。正如画室中拉着窗帘看不到物体色彩一样,拉开后颜色便清晰可见了。谁能解释我穿的衣服呈现红色?
生:参考知识窗。因为它反射红色光而吸收其他光线。
师:物体本身无色。色光有很多颜色。34页牛顿实验。白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离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可见光谱。物体反射和吸收不同色光,这才形成了自然界五彩斑斓的色彩。
(评述:播放国家地理杂志图片,创设情境,学生轻易感受到自然色彩的丰富。了解光线对色彩的形成的重要作用;与画室的实景结合,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光与色彩三原色的区别
(1)光的三原色实验分析:(课件演示)
生:观察太阳白光是怎样形成的?
色光的三原色为:红橙、绿、蓝紫。
将其等量混合后,红橙+蓝紫=红
红橙+绿=黄
蓝紫+绿=蓝
全加=白
三原色重叠后产生红黄蓝三个第二次色。三原色等量混合呈白色(无色)光。
(2)颜色的三原色实验分析(学生动手实验)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在光谱上的二次色红黄蓝在色彩科学上成为原色。这是无法用其他颜色调出来的。相反,他们之间不同比例的混合能调出无穷的色彩。)
生:调色。红+黄=橙,蓝+黄=绿,蓝加红=紫。它们第一次混合产生的橙、绿、紫是间色。给它下定义。间色——间色,由两种原色等比例混合而成。
颜色三原色等量混合,成灰黑色
师:理解复色,你有几种调处复色的方法。
复色——不同比例的三原色混合或任意两种间色混合产生复色。
生:思考你还有其他调配复色的方法吗?除黑白外的颜色与黑调和。
2。颜色的三要素
色相——颜色的名字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纯度——颜色的鲜明程度,彩度或饱和度。
三原色的纯度最高,间色的纯度较高。复色的纯度较低。
(评述:学生动眼看色光三原色混合的变化,动手实验颜色三原色混合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自主总结色彩的概念、规律)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一.固有色和影响物体颜色变化的因素
师:我们认识了颜色的几个概念,学生做填空题:一个()色的立方体。以立方体为主角,分小组摆出电影的虚拟场景。剧本:
1.分镜头一:几个月没下雨了。大地上的植物干死了。褐黄的大地裸露出来。趁着傍晚太阳要落山的阴凉时候,动物们四处寻找水源。(布景:褐色布、白物体、橘黄灯)
2.镜头二:动物聚集在仅存的水边。正午的阳光强烈。他们之中的有些已经撑不住了,也许这就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白灯、白物体、蓝绿衬布)
3.镜头三:雨季终于到来了。植物冒出了青芽。大地像披上了绿衣。当清晨第一缕曙光初现时,动物们的狂欢开始了。(蓝紫色光、白物体、绿衬布)
教师演示镜头四:天大亮。天黑了。
各小组学生观察并记录主角立方体的色彩变化。师:同样的立方体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物体的色彩变化?
生:讨论并回答。影响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
光源色——自然界中不同光源发出的光是不一样的,他们照在物体上引起的色彩感觉也会不同,这便是光源色。如晨光偏淡蓝紫色,晚霞偏黄红色光。
环境色——自然界中的物体都处于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因为光反射的缘故,周围环境的色彩必然会影响到物体,这为环境色。
师:随着光源和环境的变换,物体的色彩也会发生变化。平时为了描述方便,我们往往忽略外部条件的影响而赋予物体一个固有的色彩面貌。如一张白纸,无论他被放在什么环境中我们仍认为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比较、区分和描述方便,往往忽略外部条件的影响。给物体规定的一个整体的色彩面貌叫做固有色。
学生最初写出的答案,便是我们头脑里赋予该物体的“固有色”。
固有色观念在色彩写生中会给我们进行色彩观察和表现带来不良影响,如习惯性的画固有色,我们不可能观察到自然界中种种细微、丰富的色彩关系。
二.分析实际作品
师:出示苹果图例,生观察绘画中环境色光源色的影响。
生:都是黄苹果,但用的色彩不是固有色。红布和蓝布分别给了它不同的环境色。
师:画家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变的色彩世界。在光色的研究中,印象主义画派的贡献很大。印象主义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根据画家自己的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从印象主义开始,欧洲的画家们更多的注意绘画语言本身。
克劳德 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创始人之一,莫奈最关心的是如何忠实的在画布上记录下自然界那瞬息万变、丰富的光色变化。为了研究自然界中物体的色彩变化规律,莫奈有意识地以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相同景象为题材作画,如1892-1894年创作“鲁昂大教堂组画”时,莫奈租下了教堂对面的一间房子,从天明开始动笔,根据日光的变化,每隔两个小时改画一幅。一天下来,作品竟有20件,在捕捉瞬间的光色效果方面,莫奈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干草垛》系列中,大自然的光影无时无刻不在闪耀,同一物体,在每一个特定的时辰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莫奈所言:“面对稍纵即逝的效果,而将我的印象描绘。”这也正是当年印象主义名字的来源。
学生们感受画家笔下的丰富的色彩世界。
(评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此阶段以实例分析为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总体归纳。迁移拓展印象画派的知识,引导学生以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
(四)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新知 绘画中的色彩是变化万千的,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没有莫奈眼中的多姿多彩,但只要我们运用本课知识,多家留意光色的微妙变化,相信大家会更多的体会到物体的色彩之美。
课后请观察教学楼前的花坛。观察早晨、中午、傍晚、阴天、晴天是的色彩变化。
(评析: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视上:
1、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教师就创设了“生活环境”情景,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体会色彩的魅力。
3、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影响物体色彩的因素,从而明晰固有色的概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情感上得到满足。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美术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第五篇: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初探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
力初探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初探
新疆福海县幼儿园 芮 霞
【摘 要】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和有力手段,幼儿在美术作品中情感的表现主要是运用色彩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在向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教育时,注意培养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从幼儿对颜色感知和发展的顺序看:幼儿对颜色的认识是从辨别颜色开始的,然后才是逐渐地给颜色配对。帮助幼儿指认颜色,掌握各种颜色名称,进行给颜色命名,经过教学实践,我根据幼儿这一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室内外优化幼儿学习活动环境,变更区域中的活动材料,采取多
种教学手段,让幼儿大胆参与,使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色彩感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绘画活动;色彩;感知能力;培养
一、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刚入园的幼儿由于手部肌肉及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大部分幼儿不会画画。这时我们教师不要着急让幼儿画什么东西,而是先让幼儿拿起蜡笔在白纸上任意涂画,在纸上涂鸦在涂鸦中,认识画笔和纸的性质,感受到画画的神奇,然后还可以让他们看老师或其它大中班小朋友的作品画,从此激发幼儿对绘画的愿望,通过这种有效途径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有了绘画的兴趣,幼儿就会主动地投入到作画气氛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其它美术活动。
二、优化环境,丰富想象提高对颜色的观察认识能力
良好教育环境是幼儿视觉产生色
彩美感的基础。根据这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同时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如在窗户、墙壁吊挂彩链、灯笼,在教室内布置了“七彩园地”,准备了色彩鲜艳的幼儿熟悉和喜爱的各种水草、嫩芽、动物、交通工具等图片,我发现有不少幼儿在欣赏时,被有趣和色彩醒目的图片所吸引,从它们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按类分别粘贴在各活动玩具柜面。通过这样有趣活动,使幼儿不仅观察到了动物、蔬菜、交通工具、水果等物体形状,而且全部乐于多彩的世界里,同时巩固了对颜色的认识,丰富了想象力。
三、通过颜色培养幼儿的色彩兴趣
注重绘画教育的趣味性,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的色彩兴趣,在幼儿玩颜色的过程中因势利导。让幼儿自己动手,充分地玩橡皮泥,在玩中辨别颜色,其程序是找色→玩色→认色。如认识红色,我首先先让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和生活中找哪些东西,物品是红色的,太阳、苹果、衣服、帽子、鞋子、玩具等体会
红色带给自己的感觉。当认识黄色时,利用直观实物出于一些水果、香蕉、梨子、小鸡等图片将已经认识的颜色同新认识的颜色一起对比使用,幼儿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印象。同时又为了加强幼儿感受色彩的美,我还让每位幼儿将学到的知识加以操作应用,特意制作红、黄、蓝、绿的小彩旗,让幼儿在玩中区分颜色不同。通过观察,把两种不同的彩旗挂在一起,使幼儿一目了然,惊奇发现所产生的不同颜色,更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印象及兴趣。
四、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绘画之前,首先通过视觉来观察所表现的对象,因此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是提高绘画质量创新过程的最终体现。如:有一次,我从家里带来了一只小白兔,幼儿都围了上来,有的摸摸小白兔的毛,有的喂小兔吃青草,还有的只看不动,于是我连忙抓住了这次机会,对孩子说:
你们快看,兔子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小兔子吃的青草又是什么颜色的“绿色的”而兔子吃草时嘴巴是怎样动的“有的说是上下动的,还有的说兔子是三瓣嘴”这个发现不仅让孩子们有了兴趣,都弯着腰,低着头仔细的观察,而且有丰富了幼儿的色彩辨别能力。同时又为他们创造了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五、幼儿色彩表现能力培养原则
1.适应性
适应性体现在选择的内容适应性、材料适应性。选择内容适应性,是指选择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有时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只考虑这内容我能操作,我认为效果会不错,这都是错误的。首先要对本班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孩子的共性和特性,才能选择合适孩子的内容。
2.递进性
幼儿的感知色彩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不能直接向幼儿传授色彩知识
和表现方法,要经过感受—兴趣—认知—模仿—尝试—表现这一系列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内容和材料选择也要注意逐步递进,让幼儿在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感受色彩的美,用表现自己愉悦的情绪。
3.生动性
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幼儿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引导幼儿感知色彩时也应注意生动性。这生动性包括语言生动性和材料生动性。如可以用水果和喜欢的卡通形象帮助幼儿感知颜色和认识颜色,红色的太阳、黄色的香蕉、绿色的青蛙等,还可以有一种颜色让幼儿联想到其他物体,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色彩
感知。
此外平时我注重有计划地引导幼儿欣赏不同的作品画,让孩子们适量收集一些各种颜色的小食品外包装纸等。使他们清楚观察图案与色彩获得色彩美的感受。通过反复实践和体验,幼儿便对色彩与色彩之间,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逐渐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能力有良好的作用。
以上几点是我对幼儿色彩感知能力培养的一些尝试。因此我们应该致力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操作,让孩子大胆探索、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幼儿对色彩的想象力合创造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