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当前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摘要: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丰富多采,尤其表演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是幼儿园通过扮演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再现该文艺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除了扮演角色之外,还有歌舞、打击乐等自娱自乐的形式。选择表演游戏作为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载体,是因为其内容广泛,种类多,材料广,具有调动幼儿想象空间和可创造因素,有随意和非现实性的特点,是幼儿主动性、探索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搭建幼儿自我挑战和获得成功的平台。它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关键词:幼儿故事、狭窄、重表演、轻游戏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与特点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根据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也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对话、动作、表情、语调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形式。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游戏类型,表演的方式也是按幼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的。幼儿园里的表演游戏可分为作品表演游戏和创作表演游戏两大类,作品表演游戏是我们平日里现成的教材,我们可利用这些教材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共同思考并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共同制作道具,布置情景,共同协商角色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交流、合作的乐趣。而创作表演游戏是指没有现成作品,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创作作品并加以表演的游戏。在游戏中,不但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愿望,并能学习一些优美的语言,体会一些积极的情感,明了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而且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为每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场所。简而言之,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二)表演游戏的特点
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都属于象征性游戏或想像游戏,二者在角色扮演、象征手段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主题与内容的来源、结构性与规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1.主题和内容来源上的差别。
角色游戏中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自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家庭和社区生活经验。表演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源于故事,包括文学作品和幼儿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像创编的故事。2.结构性与规则上的差别。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属于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都属于自由游戏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游戏的一致性要求上的不同,造成了这两种游戏在结构性和游戏规则上的差别。
表演游戏虽然也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但是,先在的故事(不管是来自于儿童文学作品还是来自于幼儿自己的创造)规定了游戏的基本框架。在表演游戏的展开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中的情节、人物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故事”成为游戏者认可的标准和行为的框架,幼儿必须在这个框架中游戏。即便游戏所依托的故事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创编发展起来的,但在每次表演之前游戏者之间都会有一个基本达成一致的脚本,角色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都要受这个脚本规范,不能随意作为。所以,表演游戏要受到“故事”框架的规范,它的结构性更强。而且,“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脚本”,需要所有游戏者的“认同”或“约定俗成”。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和切换游戏主题,自由决定和改变游戏内容,游戏内容是随着游戏过程的开展而丰富和发展的,之前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框架或“脚本”。而且,每个游戏者头脑中似乎都有一个“脚本”,事先并不需要达成一致。
表演游戏对于游戏一致性的要求不仅使得表演游戏的结构性较强,同时也使得表演游戏具有更明显的规则要求。
二、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中班开展表演游戏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不仅幼儿园中班平时很少开展表演游戏,而且就是专门组织的表演游戏来看,从故事选材到教师的组织指导,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歌舞表演活动被当作表演游戏
在幼儿园的表演区很少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表演游戏,教师通常所说的表演游戏是指幼儿在角区进行的类似于歌舞表演的活动,这与表演游戏的本来意义相去甚远。在教师所说的表演游戏区,通常有录音机、音乐磁带、舞台(表演台)等,幼儿随着音乐表演舞蹈、唱歌甚至走猫步、模仿模特儿的时装表演,而在幼儿园的中班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当我们请中班老师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时,教师们所组织的都是集体语言教学活动,表演游戏只作为其中一个环节而存在。(二)表演游戏的功能狭窄
调查表明,表演游戏在幼儿园集体故事教学中的运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情况:
1.作为故事教学的末端环节。
教师通常采用以下程序组织故事教学:(1)讲第一遍故事以后就所讲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提问;(2)以听录音、分角色复述、看图讲述等方式讲第二遍故事;(3)以师幼分角色复述、边提问边讲述等方式讲第三遍故事;(4)表演游戏,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复述故事。2.作为故事教学的开端环节。
运用在教学过程开端环节的表演游戏,一般由教师或由教师事先训练好的幼儿来表演给小朋友看。表演游戏承担着提高幼儿对故事的兴趣、讲述故事和帮助幼儿复述故事的功能。3.用在提问环节。
在教师讲过故事以后,教师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对话和表演角色动作。表演游戏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和模仿故事中的对话。
无论教师将表演游戏运用在故事教学的哪一个环节,其目的都一样: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模仿角色对话,记忆故事。由此可见,本属于自由游戏范畴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成为集体故事教学的手段。教师在故事教学中运用表演游戏的目的主要在于利用幼儿的游戏性动机,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巩固故事教学的成果。
由于教师仅仅把表演游戏当作故事教学的手段,表演游戏的运用被呆板地限制在语言教学领域中,教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其他课程领域相关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视而不见,一心按照自己原有的思路和框架,拽着幼儿沿着故事教学这一条窄道往前走,幼儿一旦有“越线”和“出轨”现象,立即就被老师拉了回来,从而导致许多很好的教育契机和课程生成机会白白流失。
第二篇:当前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丰富多采,尤其表演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是幼儿园通过扮演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再现该文艺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除了扮演角色之外,还有歌舞、打击乐等自娱自乐的形式。选择表演游戏作为发展幼儿创造力的载体,是因为其内容广泛,种类多,材料广,具有调动幼儿想象空间和可创造因素,有随意和非现实性的特点,是幼儿主动性、探索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搭建幼儿自我挑战和获得成功的平台。它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与特点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根据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也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对话、动作、表情、语调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形式。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游戏类型,表演的方式也是按幼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的。幼儿园里的表演游戏可分为作品表演游戏和创作表演游戏两大类,作品表演游戏是我们平日里现成的教材,我们可利用这些教材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共同思考并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共同制作道具,布置情景,共同协商角色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交流、合作的乐趣。而创作表演游戏是指没有现成作品,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创作作品并加以表演的游戏。在游戏中,不但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愿望,并能学习一些优美的语言,体会一些积极的情感,明了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而且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为每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场所。
简而言之,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
(二)表演游戏的特点
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都属于象征性游戏或想像游戏,二者在角色扮演、象征手段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主题与内容的来源、结构性与规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1.主题和内容来源上的差别。
角色游戏中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自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家庭和社区生活经验。表演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来源于故事,包括文学作品和幼儿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像创编的故事。
2.结构性与规则上的差别。
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属于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都属于自由游戏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游戏的一致性要求上的不同,造成了这两种游戏在结构性和游戏规则上的差别。
表演游戏虽然也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但是,先在的故事(不管是来自于儿童文学作品还是来自于幼儿自己的创造)规定了游戏的基本框架。在表演游戏的展开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中的情节、人物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故事”成为游戏者认可的标准和行为的框架,幼儿必须在这个框架中游戏。即便游戏所依托的故事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创编发展起来的,但在每次表演之前游戏者之间都会有一个基本达成一致的脚本,角色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都要受这个脚本规范,不能随意作为。所以,表演游戏要受到“故事”框架的规范,它的结构性更强。而且,“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脚本”,需要所有游戏者的“认同”或“约定俗成”。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和切换游戏主题,自由决定和改变游戏内容,游戏内容是随着游戏过程的开展而丰富和发展的,之前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框架或“脚本”。而且,每个游戏者头脑中似乎都有一个“脚本”,事先并不需要达成一致。
表演游戏对于游戏一致性的要求不仅使得表演游戏的结构性较强,同时也使得表演游戏具有更明显的规则要求。
二、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中班开展表演游戏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不仅幼儿园中班平时很少开展表演游戏,而且就是专门组织的表演游戏来看,从故事选材到教师的组织指导,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歌舞表演活动被当作表演游戏
在幼儿园的表演区很少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表演游戏,教师通常所说的表演游戏是指幼儿在角区进行的类似于歌舞表演的活动,这与表演游戏的本来意义相去甚远。在教师所说的表演游戏区,通常有录音机、音乐磁带、舞台(表演台)等,幼儿随着音乐表演舞蹈、唱歌甚至走猫步、模仿模特儿的时装表演,而在幼儿园的中班这种现象尤其严重。
当我们请中班老师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时,教师们所组织的都是集体语言教学活动,表演游戏只作为其中一个环节而存在。
(二)表演游戏的功能狭窄
调查表明,表演游戏在幼儿园集体故事教学中的运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情况:
1.作为故事教学的末端环节。
教师通常采用以下程序组织故事教学:(1)讲第一遍故事以后就所讲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提问;(2)以听录音、分角色复述、看图讲述等方式讲第二遍故事;(3)以师幼分角色复述、边提问边讲述等方式讲第三遍故事;(4)表演游戏,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复述故事。
2.作为故事教学的开端环节。
运用在教学过程开端环节的表演游戏,一般由教师或由教师事先训练好的幼儿来表演给小朋友看。表演游戏承担着提高幼儿对故事的兴趣、讲述故事和帮助幼儿复述故事的功能。
3.用在提问环节。
在教师讲过故事以后,教师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对话和表演角色动作。表演游戏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和模仿故事中的对话。
无论教师将表演游戏运用在故事教学的哪一个环节,其目的都一样: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模仿角色对话,记忆故事。由此可见,本属于自由游戏范畴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成为集体故事教学的手段。教师在故事教学中运用表演游戏的目的主要在于利用幼儿的游戏性动机,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巩固故事教学的成果。
由于教师仅仅把表演游戏当作故事教学的手段,表演游戏的运用被呆板地限制在语言教学领域中,教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其他课程领域相关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视而不见,一心按照自己原有的思路和框架,拽着幼儿沿着故事教学这一条窄道往前走,幼儿一旦有“越线”和“出轨”现象,立即就被老师拉了回来,从而导致许多很好的教育契机和课程生成机会白白流失。
比如在中班《早上好》故事教学中,有这样一幕:
例1:表演游戏《早上好》扮演蛋蛋狼的小朋友拿出小背心跟狼妈妈说:“妈妈,妈妈,我明天上学要穿小背心。”而当时玩这个游戏的季节是冬天,外面正下着雪,旁边的桑梅小朋友就说:”这么冷的天气傻瓜才会穿小背心上学呢,我们把故事改成蛋蛋狼想把一俩好玩的玩具火车带到幼儿园去,好不好”而狼妈妈说:”不行,老师会批评的,谁让我们乱改表演.’其他的幼儿也说:”不行, 不行,一定会被老师骂的,”结果这一组的幼儿还是按原来的故事继续演下去,此时,幼儿已经能把故事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了,能把书本里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融合,而这种学习兴趣和需要来自于幼儿自身,而我们的老师平常如果能多鼓励孩子这种的学习方式,多给孩子创造思维扩散的空间,使幼儿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但是,由于教师一贯的教育态度已局限了孩子们的思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这种目标极其单一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语言活动本身成为教师控制下的模仿、重复和练习,幼儿最终获得的“学习成果”只是一些破碎的、静态的词汇、句子。表演游戏仅仅成为故事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本属于自由游戏范畴的表演游戏实际上已被置于集体教学的从属地位,丧失了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活动在幼儿园课程和教学中所能发挥的课程生成等诸多功能。
(三)表演游戏成为教师指导下的集体活动
由于表演游戏是被作为集体教学的手段来使用的,因此教师总是采用集体活动的方式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教师所采用的组织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一种是以组为单位的集体的分角色对话:教师按故事中的角色将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的几个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教师统一调度,用旁白的方式串讲故事。每一组幼儿按教师的串讲分别复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对话。这种方式类似于集体的分角色对话。
一种是以组为单位的故事表演:全班幼儿被分成几个小组,在每一组里,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的角色。在老师的集体调度与导演下,各个小组同时听着音乐一起进行故事表演。
还有一种是以组为单位的表演游戏: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幼儿自己找地方进行表演游戏,教师到各小组巡回指导。
最后一种是教师指导一组幼儿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演,让其他幼儿静坐观看。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用集体活动的形式组织幼儿表演游戏存在以下一些弊端:(1)教师控制程度过高,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跟着教师的统一指挥进行表演;(2)全班幼儿虽然被分成了不同的小组,但却缺乏能够让幼儿进行讨论、协商的相对隔离的独立的空间。全班 幼儿同时在空间非常有限的活动室内进行故事表演势必相互影响与干扰;(3)教师没有精力因组而异、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的活动,当教师顾不过来时,幼儿就会因无所事事而打闹吵嚷;(4)长时间的等待往往使大多数幼儿因缺乏参与的机会而失去耐心。
这种用集体活动形式组织表演游戏的方式使教师不得不扮演“总指挥”或“总调度”的角色,这种做法极容易导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教师控制程度高,幼儿比较安静但很被动;控制稍一放松,幼儿又吵又闹,全班一片混乱。
(四)重表演、轻游戏
调查发现,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时存在着严重的“重表演淮游戏”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即演即像”的要求和高控制化的指导。
在幼儿初步熟悉了内容以后,教师一般不给幼儿协商、磨合的时间,而是要求幼儿马上再现故事,而且在表情上要逼真、动作上要到位、语气语调上要合理。也就是说,要求幼儿“即演即像”。幼儿做不到时,教师往往采取立即示范或手把手地教的高控制化的指导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师幼关系变成了指挥者和被动执行者的关系,教师往往把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角色的对话、动作、表情都是以教师的标准为主,常常可见“大灰狼应该是恶狠狠的,像这样„„”“哪个小朋友演得最像啊”这样的指导语和评价语。
2.无论何时都要求幼儿“即演即像”。
无论在何时开展的表演游戏,不管是第一次表演,还是第几次表演,教师都要求幼儿听完故事后马上生动再现故事内容,而不管幼儿能否胜任这种要求。
对表演效果的“生动逼真”的追求,使得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时,往往无视幼儿的实际特点与能力。同时,还不得不采取高控制化的指导方法。但是,教师的这种高控制化指导与幼儿的主动性之间恰恰形成了逆反关系:
教师的干预越多,控制程度越高,幼儿越被动,主动性程度越低。
教师为追求表演效果的“生动逼真”而“导演”幼儿的游戏,不仅使得这种游戏活动丧失了其“游戏性”而仅仅成为一种“表演”,而且教师的要求往往成为一种压力而使幼儿感到紧张。我们在现场观察中曾经看到,有时幼儿因忘了“台词”而紧张得哭了。教师对活动的这种高控制指导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幼儿的表征和创造能力乃至主动学习能力的怀疑和低估。
三、针对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存在问题应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指导呢。
(1)首先,根据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可以自行分配角色但角色更换的意识不强;游戏的目的性差,需要教师一定的提示才能坚持游戏主题;游戏的计划性差,展开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以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因此,教师应为中班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并注意材料的结构化程度。幼儿的表演游戏需要――个安全、有趣的环境,因此要为幼儿准备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这个空间最好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给幼儿认同感和安全感。保证幼儿有不少于30分钟的游戏时间。为中班幼儿提供的材料要简单易搭,不能是那种需要幼儿花很长时间与很大精力才能够准备好的材料。当给中班幼儿的材料种类过多时会对活动造成干扰,所以,材料以24种为宜。
在游戏最初开展阶段,教师要帮助幼儿做好配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幼儿的游戏,不要急于示范,要耐心等待幼儿协商、讨论,提醒幼儿坚持游戏主题。在游戏展开阶段,教师应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意识,可以参与幼儿的游戏,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示范。
(2)其次,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前,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筛选,选择了故事《早上好》、《小羊和狼》这两篇作品,如《早上好》中,有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蛋蛋狼、青蛙先生、虾妹妹金鱼小姐,通过拟人化的角色扮演,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游戏,能使幼儿获得朋友之间要有礼貌,不能以自己的心情来影响别人的体验,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互相尊重。
《小羊和狼》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孩子们喜爱 的小狗、小羊、小马、大象等动物,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羊,小羊,你为什么哭呀?不要怕,晚上我来帮助你,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我用嘴咬它,我用爪子抓它,我用腿踢它,我用鼻子把它卷起来等,动作性极强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体现了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乐趣,并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待幼儿对作品表演游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就要为幼儿选择情节复杂、篇幅稍长的作品,但必须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动作性和思想性等几个方面,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龟》等作品,都较适合幼儿表演,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方面(以故事为例),只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在活动中定会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3)环境的创设、道具的制作及使用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启发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认真思考,共同创设有关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并制作道具。如: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金色的房子》后,我和孩子们共同商议,用彩色纸、等材料制作了房子,也可以利用幼儿园里已有的小房子等,创设了适合故事内容的良好环境。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鼻子(大象)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拼出小河(有的幼儿画出小河,还有的幼儿用彩色纸剪成条,贴在地上充当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在表演活动中,孩子们还可用辅助材料充当教具,如:用饮料瓶当话筒,用塑料块当灶台,用纸壳当房子的门等。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道具不必过于精致、鲜明,以免影响游戏的开展,并可以物代物,稍有象征性即可,随着游戏进展的情况,随时教会幼儿一些制作道具的方法,如教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塑料纸(袋)折叠后,剪出并制作简易服装、手指玩偶、头饰、帽子、拖鞋等,以便 幼儿参与不同内容的表演,如:时装表演、桌面游戏、戏剧、小品等,有的幼儿还不断地将家中不用的头巾、帽子、眼镜、小拎包、玩具手枪及各种小制作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区,使活动区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为表演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及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4)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选择了一个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就要制作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作品,并根据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游戏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以便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不同的作品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故事《拔萝卜》中,扮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小老鼠和大萝卜角色不受制,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共同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充足的道具,孩子们可集体参与,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变换角色,重点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角色的对话、动作及表情,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探索自己适合的角色,教师在游戏结束及时进行评价,切忌在活动中评价幼儿。在故事《小羊和狼》中,由于角色个数所限,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开始时以观赏性表演为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活动便于教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为了更好、更有趣地开展游戏,我们经常和孩子们讨论某个动物表情、形态、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对于篇幅长、情节复杂、词汇多、易混淆的语句,就应采用分段讲述的方法,以便幼儿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为作品表演打下基础。因幼儿对表演游戏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能,游戏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头饰、教具,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满足幼儿表演的愿望,老师还经常为孩子们提供内容不同的音乐磁带,孩子们自编自演了许多作品,如:《狐狸和乌龟》、《生日舞会》等节目,根据幼儿游戏和创编情况,我们在游戏后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孩子们的优点,对他们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并组织相互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幼儿共同商议,使孩子们在下次表演中形象更逼真、更具有创造性。
(5)表演游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孩子们在作品表演游戏过程中,根据自己熟悉的作品内容,以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愉快地在大家面前表演,展现了自己的才能,表现了自己对作品的爱憎情感,这是在其它游戏中无法表现的,因此,深受幼儿的喜爱。由于孩子们的能力、性格、爱好不一,从表演活动中还会发现孩子们的某些特点,并针对孩子的某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以便在活动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如:性格外向、大胆、能力强的幼儿喜欢扮:大灰狼、狐狸、大象、大马等角色,性格内向、文静、对作品内容不熟悉的幼儿,则喜欢选择对话少或扮弱小动物的角色,如小狗、小猫、小羊、小猪等。在进行表演故事《小羊和狼》中,我还和孩子们一起用铁丝、彩色布制成了动物的尾巴,用毛线、彩条等装扮服装,满足了幼儿对动手、动脑的要求,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的积极性,在今年家长活动中,家长们看到孩子用不同的形式在表演节目,展现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的美好形象,家长们完全陶醉在游戏之中,快乐之中,活动在孩子们的笑声、家长赞美声中结束,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随时记录孩子们的游戏情况,随时与孩子交流,随时和同行们商议,总结游戏经验,找出不足,以探索适合各年龄班幼儿的表演游戏。
第三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幼?阂衾纸逃?是指将音乐艺术同幼儿的教育相结合,通过音乐对幼儿开展启蒙教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幼儿的积极影响,认真审视目前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策略。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教育,教师要关注幼儿日常音乐教学,将音乐教学渗透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入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游戏化;正确处理幼儿音乐教育同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幼儿作为音乐教学的主体,优化音乐教学模式;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为幼儿创建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关键字]幼儿音乐教育;作用;问题;策略
音乐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开展音乐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
1.通过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左右脑平衡发展,提高幼儿的智能素质
幼儿音乐教育注重与基础教育相结合,通过音乐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幼儿开展启蒙教育,陶冶幼儿的情操,还可以充分开发幼儿的右脑,促进幼儿左右脑平衡发展,提高幼儿自身的智能素质,加深幼儿对形象思维的理解。
2.通过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在幼儿园时期通过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儿对音乐技能的认识,简单辨认音乐的节奏、旋律等音乐因素,帮助幼儿把握简单的唱歌、演奏等音乐基本技能。另外,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与他人接触交往,学会与他人分享,从而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
3.通过音乐教育有助于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音乐活动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投入到音乐活动当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让情感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将情感教育寓于音乐教育之中,利用音乐的特殊形式对幼儿进行生动的情感教育。
4.通过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养成自律意识
幼儿处于特殊的时期,幼儿时期进行社会化教育,有助于幼儿在未来发展中善于协调社会关系,养成自律意识。现阶段,一些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为极端,或者绝对服从,或者绝对自我。开展音乐教育能够让幼儿慢慢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如在音乐演奏过程中节奏训练有助于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主动遵守规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自律意识。
5.通过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从注重个人能力转变为注重合作意识。合作意识需要从幼儿时期逐渐养成,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音乐活动,单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通常需要合作才能够保证音乐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大合唱、乐队合奏等。通过这些音乐活动可以让幼儿学会与他人交往,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目前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过度重视表演,缺乏综合性评价
通常情况下幼儿园在阶段教育结束后都会对音乐教育成果进行验收,但在验收过程中,通常只是对幼儿的最终表演结果进行结果性评价,缺乏对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评价。这就容易导致教育管理者单纯受结果性评价的影响,将幼儿音乐教育的重心放在最后进行的音乐表演上,而不是在日常音乐教育中改善音乐活动。一些幼儿园的日常音乐教育通常是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幼儿单纯机械地模仿,导致幼儿在日常音乐教育过程中缺乏自主体验。
2.音乐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学前教育迅速发展,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向以主题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过度,而且更加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但是,在现阶段的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一些幼儿园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教授,让幼儿单纯机械地模仿教授内容,这就使音乐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影响幼儿音乐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过度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对于音乐情感本身的感知教育不足
现阶段,一些幼儿教师没有意识到幼儿音乐教育与音乐专业教育的差别,把幼儿音乐情感方面的教育当作音乐专业技能教育,过度重视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但超越了幼儿的接受能力,而且也不利于幼儿音乐情感的感知教育以及音乐综合素养的提高。
4.幼儿音乐教育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育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依照音乐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当的活动。但现阶段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只是采用单纯教授的方式讲解音乐知识,让幼儿重复动作、模仿唱歌,缺乏对音乐情感的传输和表达。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授为主,缺乏对幼儿的引导,不利于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三、幼儿音乐教育策略分析
1.关注幼儿日常音乐教学,将音乐教学渗透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
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不是仅靠一首曲子、一支舞蹈就可以速成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关注和训练。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举办的音乐活动,还需要将音乐教育渗透于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幼儿日常活动音乐化,如在各个时间段播放音乐,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播放音乐,让幼儿在各个时间、各个地点都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2.引入多种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游戏化
音乐教育旨在让幼儿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欢乐,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将课堂音乐教育游戏化可以充分激发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但使幼儿获得一种良好的音乐学习体验,而且能够调节幼儿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幼儿在音乐教育的影响下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正确处理幼儿音乐教育同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幼儿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着重鼓励幼儿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并在这一基础上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而传统的专业音乐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从事音乐的专门人才,提高他们专业歌唱、表演、演奏技能,这同幼儿音乐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由此看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要将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并非教育目的。
4.把幼儿作为音乐教学的主体,优化音乐教学模式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阶段特征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幼儿的双手和大脑,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充分体会音乐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引导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在进行音乐活动时,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幼儿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5.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为幼儿创建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引入音乐教育,父母同幼儿共同学习音乐、进行音乐活动,有助于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充分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为幼儿园更好地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育应当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为幼儿共同创建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积极搭建沟通的桥梁,了解幼儿的各类音乐活动,根据幼儿的阶段特征进行音乐教育。此外,幼儿园在开展音乐活动时应该邀请家长同幼儿一起参加,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如何进行音乐教育,使家庭音乐教育同幼儿园音乐教育相结合、相适应,通过音乐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只有积极开展幼儿音?方逃?,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只有在音乐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将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才能为幼儿音乐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现阶段,幼儿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音乐教育的价值,不断完善幼儿音乐教育的模式,使音乐成为幼儿感知社会、感知生活的重要形式,不断发挥幼儿音乐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策略的探讨[J].音乐时空,2015,(12).[2]刘莎.浅论“游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5,(8).[3]孙文云,蔡黎曼.广州市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6).(责任编辑 赵永玲)
第四篇:浅谈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当前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宝林镇
伍小军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革故鼎新,人民群众的利益纠纷日益彰显。信访制度,对于维护群众利益、疏导社会矛盾来说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密切党政与人民群众联系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今信访存在着一些问题,“缠访”、“闹访”等事件频发。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打造通畅的信访通道,我们信访人员需对当前信访出现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与之相关的对策。
一. 信访的价值与意义
信访制度是群众对公共权力表达申诉的特有的一种制度,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公共权力、司法权力的有效手段,它作为一种参与政治、争取利益和解决纠纷的制度而存在着,是人民群众进行民愿表达、政治参与和解决纠纷的重要方式。多年的实践证明,信访制度的实施,在推行民主监督和帮助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参政议政方面,的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民代表大会之外,最有效、最直接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 基层信访事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访问题涉及广,政府调度有权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涉及信访的问题已经覆盖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很多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有: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占用、社会保障、单位改制、环保以及作风纪律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内容大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在处理信访问题时,政府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政府权力有限,对大多数群众信访内容只能从中调解。群众方面却认为党委、政府推诿扯皮,致使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下降,群众对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处理结果也会产生怀疑。
(二)信访老户调处难,历史遗留难解决。因历史遗留问题及些许客观原因,一些上访群众所反映的问题未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导致群众常年上访、越级上访,成为“上访老户”。比如土地纠纷处理问题,因承包关系不稳定、耕地被占压、土地流转不规范等纠纷,利益双方经常因得不到满意的和解于是上访。在土地纠纷中往往会出现各方利益难于协调、耗时较长的复杂情况。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群众因征地补偿等个人或群体利益问题会多次集体上访,很有可能会出现越级上访的现象,增加了处理的难度。所以,在信访老户的问题上,问题本身涉及多方利益、情况复杂,加之时间跨度较长,增加了人民群众的怨怼,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会显得格外棘手。
(三)初步实施新《信访条例》,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信访条例》的实施,将有效规范上访人员和信访部门双方的行为,而在实际操作中,“六个不得”和“三个不受理”的落实并不顺畅,往往因为信访事宜的复杂性而受到阻碍,从而扰乱了信访秩序,信访政策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社会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时期农村信访事件是影响农村建设和稳定的突出问题,尤其集中表现在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方面,危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引发社会矛盾,造成上访案件呈明显增加态势,而法律法规在法律条文和具体法规落实上仍处滞后状态,这也是造成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四)群众误解信访功能,遇事“信访不信法”。
部分群众对信访工作的职责产生误解,导致产生信访误区。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受“法不责众”错误观念的影响,法律意识淡薄,遇到不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就纠集众人上访闹事,凭借“法不责众”这个护身符逃避惩罚。有部分群众中一直存在着这样错误的认识:政府权力大,政府可以“管”法院,同时,各级党政部门对上访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其他问题,这也导致不少人信“访”不信法。三.基层信访事项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措施
(一)完善落实信访责任机制,合理解决机构设臵问题。
完善落实信访责任机制,一是落实领导“包案”制度做到“五个一”即:一个案件、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抓到底;同时,做到“三包”,即包调查、包处理、包稳控;二是定期研究信访工作,了解信访问题的具体内容;三是规范信访例会,定时听取信访专项工作汇报;四是建立督办机制,安排专门人员督办,办理结果提交办公会议;五是加大追责力度。将信访工作办理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涉及信访的部门,现有条件下,未能及时有效处理问题,因人为因素酿成重大信访事件的,严格追责。
(二)抓准问题对症下药,信访通道顺畅无阻。越级访、集体访、重复访等非正常上访问题增加了信访工作的难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初访问题解决不彻底。在信访工作中,一些初访问题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极容易造成对信访部门、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信任程度,从而使简单问题升级。因此,要在充分认识到重要性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未雨绸缪,从源头做好信访预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有效规避一些能够不上访就解决的问题。二是规范信访的程序和行为。通过宣传政策等方式,加以规范,使信访工作高效规范开展。最终实现对信访人合法、合理的诉求要依据政策及时解决。
(三)信访举报公开办事,民众监督一路畅行。历史遗留问题所引发的信访因时间跨度大、解决难度高不能是民众信服,信访信息量增大涉及面宽广导致政府只能从中调节,致使信访群众认为政府部门推诿扯皮,进而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为解决此问题,应积极探索有效方式,增加工作透明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氛围并接受公开监督,提升信访工作的公信力。
(四)加强法制宣传,树立法制观念。由于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信“访”不信法,为解决此问题,一是继续搞好普法工作。让公民学法、懂法、遵法、守法,遇到问题,发生纠纷,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弱化信访部门的职能,纠正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错误认识。群众上访总量多年居高不下,与政府及其信访部门的角色定位不准、转换不力有关。政府及其部门应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转变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严格执法。在处理信访问题时,不以信访的人多人少定对错,严格以法律为准绳,改变部分人“法不责众”的错误观念。
综上所述,信访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尽管在体制机制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我们还要从程序的规范、法制环境的营造等各个方面入手,切实制定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工作措施,积极认真的处理好信访问题,维护和树立公信力强的良好形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第五篇: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1、满堂灌变身为满堂哄。
我们看到的互动交流却常常变味:在学生还没有交流意识的时候强迫学生四人一组或两人一组交流;在不适合交流的场合(比如阶梯教室)让学生交流;拿出过深或过浅的不适合交流的问题让学生交流,等等。课堂看上去很热闹,每个人都在发言,都在交流,仔细观察发现如同闹市,有的自说自话,有的言不及义,满堂哄,乱糟糟,互动交流演变成了过家家式的游戏,沦落为烘托气氛的道具。
2、合作探究化为作秀手段。
真正的合作应是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相当、自愿结合、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匡正的双边活动或多边活动;真正的探究应该是体察语言内部的结构,领会文章真正的内涵。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怪异现象:有的老师似乎是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了探究的题目,给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但探究的结果不是学生交流出来的,是在老师的“引诱”(不是诱导)下,一点一滴的“挤”出来的,所有的结论都在往老师“思考过的成果”上靠,所有的过程都是老师主演,合作探究化为作秀手段,讲堂成了作秀的舞台。
3、多媒体使用的动机可疑。
多媒体的出现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大容量。文字与图片的投影使得课堂变得直观,影视的播放使得课堂变得生动,背景音乐的渲染使得课堂充满了情感。我们由衷的赞叹:科学是个好东西!但是,多媒体目前已经成为我们用滥了的一种教学工具。它的滥就在于它的无处不在,用投放替代阅读,替代写作,替代感悟。
我们并不是将现代教学手段拒之门外,而是不要夸大其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
(4)机械训练美名高效率。
语文学科有一种怪现象:课堂艺术与教学成绩不一定成正比。一个老师课讲得好,深受学生欢迎,但考试成绩不一定优异。相反,有的老师不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对着考试设教,拿着练习当教案,考试成绩却很“喜人”。目前,考试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重复繁杂的语知训练上,教学也只好放下身段,同样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林林种种的知识点上,这就使得原本最生动、最提神、最使人激动、最启迪人思维、最激发人幻想与联想、最富有文学性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乏味。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表现出焦虑、无奈甚至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就不足为怪了。
可以说,部分优秀的语文老师一直在做着一项“神圣”的工作,那就是,认认真真的培养孩子的挫折感和失败感。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语文之罪,罪不在课本,而罪在考试。没有语文试卷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语文教学就永无出头之日!
二、教学效果低下的原因分析
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备受诟病。尽管我们的“业内人士”自称语文如太极拳,是慢功夫,但这并不能消解人们对语文学科的失望情绪。病灶不止一处。
在他人的资料中求生。
有的语文同行练就一套“乾坤大挪移”功法,照搬别人的教案,从网上下载别人的课件,原封不动地放到自己的课堂,他们离开教参就无法上课,课堂上没有自己的东西。
在文本的表层滑行。
有的语文教师只从文本外部,比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手法上面展开,口若悬河,而一旦“进入文本内部的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领地,就变得捉襟见肘。”(孙绍振)对文本只作浅层次的理解,无法领会其意蕴和内涵。说白了,就是只能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不知道这样写的妙处何在。
在文本以外遛弯。
教学中不能直指文本内核,揭示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是在文本以外东拉西扯,消耗时间和精力。
创造性思维无衡量标尺。
有的老师对不好把握的问题采取“躲猫猫”的策略,或不置可否,或顾左右而言他。其实这是一种课堂不作为,学生有了疑惑,得不到指导和满意答案,有了创造性思维没有衡量标尺,学生怎么成长、进步?
曲解教材误导学生思维。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等于学生怎么理解都行、怎么说都行。有些问题确实是怎么理解都行,这种理解有优劣之分而无对错之分。
我们并不反对个性化阅读。但是不能说对文本怎么理解都行。不能曲解教材,不能脱离文本的表述,不能脱离作者的实际而走的太远,变成了“关公战秦琼”式的“戏说”。误读教材就会误导课堂。一个失灵的罗盘会把课堂的航船引向何处,这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活动成空中楼阁。
语文活动实践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练习题,进入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这还只是一种愿景而非现实。现在的校园早已远离了语文活动实践,没有让人跃跃欲试的读书报告会,没有令人心仪的名著阅读指导,没有激情澎湃的诗词朗诵会,没有魅力四射的演讲比赛,更看不到文学社团靓丽的身影。农村孩子满眼看到的是“只生一个好”,“农民要想快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的标语,城市孩子看到的是“用了都说好”,“他好我也好”的广告标牌和广告词。总之,没有语文学习的环境,没有语文活动的空间,语文学习就只有在狭小的蛋壳里做道场。
三、做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1、培养语文教师无可取代的业务素质
语文教师有自己广泛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的知识构成首先是“杂”。各种知识都有涉猎,虽然不一定精。尤其涉及到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社会学的知识,不能做摇头先生,一问三不知。教师的阅读仅仅限于课本无论如何是教不好书的。有时,要有意识的选读一些书籍文章。比如课本选了梭罗的《神的一滴》,就要透彻地阅读《瓦尔登湖》,阅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和《太阳升起以后》,等等。由此分析比较,做出自己的理解。
语文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专长。语文教师有自己深入的研究领域。
2、培养学生自学、质疑、探究能力 自学能力是基础能力。
对传统的预习应该拓宽其外延,丰富其内涵:从预习走向自学,不再是仅仅掌握字词,而应该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把握。自学应立足于以下三点:积累新结识的语言,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文本最明显的特色。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时,能做到感读、疑读、悟读、赏读结合。
感读就是把握大意,感受内容,生发灵感,记下联想想象、感悟启发、豁然开朗等等感觉。
疑读就是用怀疑的目光审视文本,划下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别人不一致的看法,对作者情感或态度说长道短,对作品语言评头论足,对作品“鸡蛋里挑骨头”,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
悟读就是带着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提出的重点问题,去精读、研读,边读、边悟、边记录,这是整个自学的核心环节。目的就是走进作品,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揣摩、领悟,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并实现阅读中自身认识上的飞跃,从中有所思考,获得人生启迪。
赏读就是品味欣赏作品的美。对作品精品语言、行文结构、文体风格分别鉴赏,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在开发自我观察力与想象力和生命灵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质疑、探究是高层次要求。就是在阅读中提出新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待、解决旧问题。具体说就是: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进行质疑探究,针对阅读目标和要求,集中解决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对词语、句子、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探究,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的连贯的整体意象;在文章前后“矛盾”处质疑探究,破译弦外之音;在言尽而意未尽处质疑探究,填补“空白”,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从已有定论的反面或侧面质疑探究,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
3、让师生共同在语言的世界里畅游
对语文课最真实的期盼就是语文课能成为地地道道的语文课而不是政治课,不是历史课,不是班会。要还语文课本来面目,最常规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品味语言。
4、阅读要与写作结为骨肉之亲
阅读、感知文本有三个层次:一是知道写什么,二是知道怎样写,三是知道这样写好在何处。这恰好与写作不谋而合。一个不算糊涂的作者,都知道自己在写什么,知道用什么手法写,知道这样写能达到怎样的阅读效应。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天作之合的佳偶,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事实上,写作借鉴于阅读的更多一些:相当部分的资源来源于阅读;思维借鉴与阅读;语言借鉴于阅读。
5、书声琅琅应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
课堂上书声朗朗是多么的令人神往!或慷慨激昂,或摇头晃脑,或抑扬顿挫,或低吟浅唱,读也淘淘,颂也淘淘,乐在其中,醉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