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胡同文化》学案2
一 胡同文化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2.体味本文朴实、典雅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明确文章的主旨。学习方案
一、学法指导
对散文进行欣赏要讲求方法。一是抓住散文的线索,理清散文的结构。二是体察作者情感。三是探究散文的意境。四是研究散文的语言。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采用作批注的阅读方法,对胡同文化的内涵进行辩证的分析与评判。
二、语文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当代散文八大家,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等。汪曾祺以短篇小说和散文见长,他的小说被视为散文化小说,作品平中显奇,淡中有味,浑朴自然,意趣和谐。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所谓序:一般写在书或文章前面,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和序相对的是跋是写在书或文章后的序,又称后记或编后。
2、文体知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它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说理性散文三种。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散文。
3、生字词汇(1)注音
约二斤鸡蛋 熬白菜 国子监 房檩 ....怅望低徊 婚丧嫁娶 摞起来 ....(2)解词 【安土重迁】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奉公守法】 【冷眼旁观】 【置身世外】
4.语句理解
本文语言朴实、典雅,富有表现力。结合课文内容,品味下列语句含义,写出你的批注语。
①“虾米皮熬白菜,嘿!”
②“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③“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5、修辞(判断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2)“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三、阅读探究
通过三个环节指导学生用作批注的阅读方法对胡同文化的内涵进行评判探讨:
(一)阅读课文找出胡同文化的特点。
(二)胡同文化的这些特点在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住:课文中说北京人喜欢独门独院,不喜欢交往,可是下文却说北京人讲究处街坊,随份子,信奉远亲不如近邻,与前文所说是否矛盾?
2、吃: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为什么要强调“大白菜文化”?
3、处世方式:通过引用和举现实中的例子,来证明胡同文化的精义,那么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①北京胡同文化“忍”的文化精义是如何形成的?
②如何看待“忍”的文化精义。
(三)小结胡同文化的内涵
四、质疑析疑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明确文章的主旨。
(1)课文14段“看了照片后会产生怀旧情感和伤感,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怎么理解这些话?
(2)“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达标测评
一、填空题
1.《胡同文化》的作者是,这是他为 写的序。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 ”。3. 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
二、选择题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约二斤鸡蛋(yāo)房檩(lǐn)怅望低徊(zhāng)...B. 熬白菜(áo)挪窝儿(nuǒ)喧闹(xuān)...C. 国子监(jiàn)烦躁(zòo)虾蟆陵(há).......D. 婚丧嫁娶音(sàng)街坊(fáng)噌的一声(cēng)...5.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法令。....B.约二斤鸡 约:大约 .C.文化形态 形态:事物的形状或表现。.. D.别烦躁,别起急 烦躁:烦闷急躁。..6.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可让鸟互相学叫,互相比赛。A.又„„又„„ B.不仅„„而且„„ C.既„„也„„ D.既„„又„„ 7.根据意思概括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肯轻易迁移。安土重迁 B.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旁观。冷眼旁观 C.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安分守己 D.奉行公事,遵守法令。奉公守法
三、判断题
8.“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用香油之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人对生活易于满足和节俭。()
9.“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通过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之口,将北京人的骄傲自大揭示得毫厘毕现。()
10.“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转折。()
四、阅读题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11.这段材料中心句是。12.材料引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活,用意是什么?
13.对“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奚落北京某些人逆来顺受的小市民心态。B.讽刺了北京人的怀旧情绪。
C.称道老北京懂得生活语言精辟。D.赞叹北京某些用语的幽默,另人倾倒。
14.“‘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其“精彩”之处是()
A.反映了北京文化的市民化的特点。B.传神的刻画了北京人“忍”的特点。C.这是反语,讽刺了北京人死要面子。D.道出了北京人的倔强。
第二篇:《胡同文化》学案
《胡同文化》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词汇:胡同、安土重迁、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2、能找出本文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
3、能理解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4、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感情。【学习重难点】
1、胡同文化的内涵。
2、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衰亡的命运之必然联系。
3、作者对胡同文化饱含的复杂感情及所持的态度。【学习课时】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①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的掌故,对北京人的行为、思想了如指掌;他多年从事民间工艺工作,使其一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喜爱。
等。八十年代之后,读者开始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2、识记文体“序言”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转弯()计数()储存()行业()约鸡蛋().....惊闺()房檩()街坊()王垿()国子监().....胡同()宅门()
伺候()低徊()....陆润庠().怅望()剃头挑子()噌的一声()摞起来()....
2、解释下列词语 ①车水马龙:
②安土重迁: ③不约而同: ④考查: ⑤考察: ⑥逆来顺受:
三、合作探究
1、分小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3、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那什么是胡同文化?(用原文回答)
4、作者在文中是否只介绍了文化?除了文化,还写了什么?
5、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用原文回答)
6、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②他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以小说、散文居多。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四、课堂测评
1、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高义伯胡同 B、高义伯胡同、小羊宜宾胡同、王皮胡同 C、手帕胡同、羊肉胡同 D、无量大人胡同、王皮胡同
2、选出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胡同有什么特点?
2、试举出两个以动写静的例子。
二、合作探究 ㈠研读第一部分
1、分小组朗读。
2、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可起笔却是从北京的城建格局写起,为什么?
3、北京的城建格局有什么特点?
4、胡同在北京城建格局中起什么作用?
5、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取名?
6、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大小和数目的?
7、胡同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介绍胡同这一特点的?
8、“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一句,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㈡研读第二部分
1、分小组朗读。
2、作者通过谈北京的胡同剖析北京市民文化心态。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赋予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3、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一内涵与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看似矛盾,可又在情理之中,为什第三课时
么?
4、那我们该怎样评价他们的“忍”呢?
三、课堂测评
1、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⑴“远亲不如近邻”是说明 ⑵“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说明
2、北京市民的典型文化活动有哪些?
3、在胡同文化内涵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
一、自主学习
1、全体学生朗读。
2、胡同给北京人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那么,作者对它的态度是不是厌恶的、完全否定的?文中哪
些段落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胡同的复杂情感?
二、合作探究 ㈠研读第三部分
1、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怀有这样的感情?
2、第13段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几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第14段中,作者为什么想到西安的虾蟆陵和南京的乌衣巷?提到这两个地名的作用是什么?
4、“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和“再见吧,胡同”这两句话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㈡古朴清雅的语言
1、语言古朴清雅,平淡朴素,口语化,富有表现力。
⑴第1段为了说明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
2、这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⑴源于他长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许多养料。
⑵源于他那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
㈢关于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
1、句内括号:括号里注释或补充说明的是句中一部分词语。
⑴句内括号要紧贴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
⑵第8段中“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 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那还有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
1②“臭豆腐滴几滴香油”中“滴”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嘿”有什么表达效果? 2
1⑶第11段中“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有什么表达效果? ⑷第12段中“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有何表达效果?
⑵括号内如果是词语则不用点号,如果是句子则不用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⑶如果在被注释被补充的词语后加点号,则点号应放在括号后。、句外括号:括号里注释或补充说明的是全句内容。⑴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的句子末尾的点好后。
⑵括号里的若是句子,后括号前应保留其点号;若是几个句子则可加几个句末符号。⑶后括号外不能再加句末点号。
①出版社在2003年的第二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
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所购的书名、册数)
②不少同志都谈到:“近年来,在创作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描写穷乡僻壤、深山老林、混沌之地的古朴之美。”(《文艺报》1984年第4期)
③他培育了许多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只没有母虎的幼
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三、课堂测评、第1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结合原文看,影响了北
京人的哪些生活?又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思想?
四、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文后练习。、练习册。
五、学习反思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3、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 【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2、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 创设情境 教师: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2、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 学生观察、思索。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永远的谭嗣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板书设计 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2.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学生:观察、思索。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永远的谭嗣: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五篇:高一语文胡同文化教案2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胡同文化》
二、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情。
4、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5、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领会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6、思考发展建设与保护文物的矛盾。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概括胡同的特点。
2、领会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体味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对胡同文化内涵的领悟。
2、对北京人心态的认识、评判。
3、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1、欣赏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
2、有人这样概括中国的城市:
北京是一个官员,上海是一个富商,深圳是一个暴发户,沈阳是一个男人,杭州是一个美女,成都是一个市民,重庆是一个工人。你认为他对北京的概括全面吗?为什么?
㈡、检查预习
1、生字识记。
2、多音字。
3、词义。
㈢、作家作品简介: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关于作者汪曾其,有人这样评价他:“具备了中国文字白描传统的美。寥寥几笔,便具形神,决无赘肉。又有中国画之美,笔画简单,立意深远,意在笔外。
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㈣、诠释文题,理解文化
关于“文化”,常见有下面一些阐释:
1、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狭义即社会的意识形态或一种人文现象。)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独立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某某人“有文化”。
4、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由人们创造并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如“酒文化”“饮食文化”
胡同文化是: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㈤、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题目是“胡同文化”,文章直接阐述胡同 文化内涵是在哪些段落?
2、其他段落是不是偏题了?为什么?
3、其他段落的内容又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据上面思考的结果,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胡同是胡同文化形成、演化的依托。胡同文化的发展前景与胡同的命运紧密相连。
一、(1—4)胡同特点
二、(5—12)胡同文化
三、(13—15)胡同评价
㈥、分析胡同特点
快速阅读1—4自然段,说说胡同有哪些特点。
形态——方正 得名——复杂 来源——广泛 宽窄——不一 数量——众多 交通——方便 环境——安静
㈦、把握胡同文化的内涵
阅读5—12自然段,思考:
1、这一部分的内部结构关系是什么?
2、找出(或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3、这些句子分别体现了胡同文化怎样的内涵? 胡同文化的内涵
安土重迁,因循守旧 自我封闭,自私自利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唯我独尊,固步自封 置身事外,冷漠麻木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特点“封闭”,精义是“忍”
㈧、理解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评价及作者对它们的感情
1、作者认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面对一种文化的没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感。面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没落,作者的情感又是什么? 齐读13—15自然段,划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胡同评价
衰败、没落、消失 胡同情感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怅望低徊,理智豁达地告别胡同
㈨、品味语言
1、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1)虾米皮敖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
2、小结本文语言特点:
⑴、口语化、生活化,京味十足。
⑵、短句多,表情达意清爽利落,不拖泥带水。⑶、引用北京方言、谚语,化用古语,通俗而典雅。
㈩、拓展思考,文化心理
阅读材料: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态度、胡同的命运、胡同的价值。思考问题:
1、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文化心态?
2、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
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
从你生活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的思考,如《校园文化》、《课桌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