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往事依依》学案 苏教版
《往事依依》自主学习案
自主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通读全文,概括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依依往事。
3、读背文中引用的古诗文。收集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文并且背诵。自主学法指导:
1、本课生字词较多,这些字词的读音、写法、意义利用工具书解决。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尽量读出自己的感情。
3、朗读文章的精美语句,借助资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评价:
1、《语文补充习题》22-23页第一、二、三、四题。
2、《语文补充习题》22页预习提示一。
自主学习反思:
《往事依依》互动学习案 主备人:韦荣贵 审核人:韦荣贵 班级 姓名 学号
互动学习目标:
1、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正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人物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4、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互动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文的学习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自主学习情况反馈。
3、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1.作者简介
于漪(1929—),江苏镇江市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大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老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一百六十多篇,总计五十多万字。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50例》、《于漪教案集》、《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2.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3.辛弃疾和《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初步感受作品的情感。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
3、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3)往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方法提示:同学之间交流,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以便更好地回答下面的问题。)
4、学生讨论。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你能体会作者写“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5、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三、欣赏文中读《千家诗》的情景。
1、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浓阴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蛾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引用“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等的作用是什么?
四、欣赏文中听课的情状描写
1、学生默读“听课”这一段,比较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异同。
2、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五、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小结全文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互动学习评价:
《语文补充习题》23页第五、六、七题,24页问题探究一
八、互动学习反思:
《往事依依》互动学习评价 主备人:韦荣贵 审核人:韦荣贵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积累(5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1分
凝视()徜徉()()险峻()....浩淼()于漪()阴晴雨晦()...婵娟()雕镂()()谆谆教导()....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且改正。20分
哑雀无声()心旷神贻()眼花僚乱()
走头无路()淳淳教导()美不生收()由然而生()厉厉在目()五彩纷成()
谈笑风生()
3、摘录本文中的作者幼时读到的一些诗句,按春夏秋冬四季归纳。(8分)春: 夏: 秋: 冬:
4、班级组织开展“我爱文学”主题活动,要求每位同学编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请你为小报起一个有文学色彩的名称,并且设计三个栏目,拟定栏目名称。(8分)小报名称: 栏目名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本报派往美国采访9·11事件的记者共两位,到美国三小时后,一人发回来一份长篇讯稿。B.有关人士强调:最近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大家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D.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的气温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6、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3分)
A.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求全责备。.....B.张店七中初一级部班全体同学刻苦钻研,合作探究,同学间相互不耻下问,形成了良好的学风。....C.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D.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二、阅读分析(共47分)
(一)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以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
”,“
”;“
”,“
”;“,”;“,”„„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1第一段概述主要是为了。(4)
2.文中引用“ ”、“,”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4)而引用“红紫芳菲”、“橙黄橘绿”等语是为了具体地说“(4)3. 写出抒写读《千家诗》的美好感受的句子(4)4.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引用时省略了一些词语,原诗句应该是:(4)
5. 回忆所学的诗歌,写出带“鸟”字的诗句,不少于两句。
(4)
6、“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请举出一个读书给你生活乐趣的事例。(4)
(二)教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里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并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时喜欢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记得有一次教的是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至今能背得滚瓜烂熟,并且自此爱读辛弃疾得词。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老师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入了角色,他自己被感动了。他那深深被感动的神情凝住在眼睛里。这种感情迅速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虽几十年再未接触,但至今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又看到国文老师那充满情感的身子左右摇晃的样子和那一对注满情思的深沉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 不尽。
1、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义。(6)
信口: 依稀: 镌刻:
2、文中引用田汉《南归》的诗,其主要作用是(4)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
版
一、教材
《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通过回忆年少读书时的几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学情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年龄、经历还是生活和情感体验,都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诚,学习本篇具有很好地欣赏性、可读性和感染教育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兴趣,进入文情景,引导学生在往事的依依回忆中,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价值,珍惜美好年华。
三、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了解内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有感情朗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并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深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
新标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诵读指导法、谈话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为了突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等。尽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引导下思考,在交流时学习,在探究间提升。
六、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良好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对于本节,我设计了如下六个板块进行学习:
激趣导入,走进文本
在堂伊始我会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并进行引导:同学们,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样,你们回想起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情呢?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也在回忆,她回忆了些什么呢?这些记忆对她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于漪老师的一篇——《往事依依》,一起去探寻于漪老师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本环节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连续性,以歌曲营造氛围,引发共鸣;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话题,构建良好的堂开始环境。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迅速进入文本。】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为了对学生前的自主学习进行及时检测,从作者简介以及字词掌握等基础知识方面着手,特别是设计了“大家感觉还有哪些字词易读错或较难理解”的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的能力。
初读文,整体感知
“在通读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新标对阅读的要求,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在环节我会请一个小组同学分段为大家流畅地朗读文,学生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文中一共写了哪几事?文又是怎么将这几事串联起来的?
问题2:请一名同学把这篇的第1段以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思考这两段段在中分别有什么作用,可引导学生从结构进行分析。
初读文加之前的预习,学生应该对的思路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文中一共写了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这四事,也容易知道文中是通过语句进行串联的,这就明确了本文的行文脉络。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因此我会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进行教学,如:个别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等,教师适机给学生以朗读指导,如第一段:在学生个别朗读及师生点评的基础上范读。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加深对情感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指导,在分析第一段作用时,引导学生分析出“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的作用;分析结尾一段时,引导学生明确点明主题,首尾呼应的作用,告诉学生我们写作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写作技巧,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有型可依”。】
品读文,赏词析句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把语言品味融入到对的品读赏析中。在品读中赏味语言内涵,体会丰富情感。本环节以一个活动作为主线,即“美文要美读”
各小组选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往事,细细品味,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语句引起了联想,并进行自主赏析。
好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品味、积累的语言。本环节中预设了“你可以用朗读把我们带入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吗?”“你能模仿国文老师的语调和神情来入情入境地朗读吗?”“你能声情并茂地读一下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等朗读训练,并穿插进行教师示范指导。
在分析第三段时,教师以“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为例,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有了教师的示范和技法指导,学生可以自主赏析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情感。
再如:品析《千家诗》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时,还可以追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四季风光、山川美景的诗句”,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借助学生的发言由内向外进行拓展延伸。
此外老师还会适时追问:第五段描写两位国文老师讲入神的情态,很形象。你能分析异同,理解这样描写的作用吗?并可以仿写一段描绘老师讲的情状和自己听的感受。)
【本环节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主欣赏、品味精美语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新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多渠道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体会情感,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并加以写作训练的指导。】
精读文,体味情感
赵丽宏先生写道:“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对于本的难点,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读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我是这么进行突破的:
在堂的最后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合作交流回答如下问题:
哪一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对话,明确了读书对于漪老师成长的意义。是读书,编织了于漪老师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是读书,开阔了于漪老师的眼界;是读书,开启了于漪老师的心智;是读书,给于漪老师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是读书,使于漪老师成为了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结合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本环节设计意图:新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布置作业
师生总结堂收获,自由交流发言。
作业:
积累赞颂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
2推荐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写出推荐理由,字数不限。
【本环节设计意图:积累优美诗词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粹,燃烧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热情;推荐文学作品并写出理由,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学,走进名著,汲取精神成长的养分。同时,也是一次小练笔】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6 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
往事依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能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
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并模仿写作。
3、诗、词等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三、教材学情分析 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四、相关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本过程分四个板块进行。板块一:结合实际,激情导入
1、“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播映表现儿童生活的画片,如幼儿笑脸、学走路、游戏、读书、画画等)
2、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先生的童年也是如此。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
板块二:整体感知,把握思情
让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使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及感受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充分结合原文,提炼概括词句的方法,讨论评点后播映投影一)板块三:细节探究,品读练习
(一)重点评点“看图画”的第二片段(播映画面)
指名一女生朗读,让学生景物描写中的妙词佳句,并作分析评点。(教师示例: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富有想象空间等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西陵峡的画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播映西陵峡画片)
教师再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景物顺序,努力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对图画再做描述。(以图表形式播映具体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试着赋予景物一定的主题,并围绕之作第三次描述。教师小结,出示投影二:例文
(二)评读“读诗歌”语段
学生高声诵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之所在,教师出示投影三,匹配以表现四季景物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
鼓励学生背读平时所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学生朗读本段中其他引用,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并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教师小结,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评读“听上课”语段
1、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从而理解人物描写注重细节,笔法灵活,相映生姿,为主题服务。(经学生讨论,出示投影四)
2、口头小作文:难忘的瞬间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板块四:收束全文,课外延伸
1、学生跳读全文综述:作者童年时期的文学生活对她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寻觅作者成长的源头。
2、例举地摊文学等不良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
3、学生互相介绍读过的优秀文学作品。
4、学生反复朗读第六语段中“老师”的教导,并牢记之。
5、布置课后学习① 片段练笔:“状哉,西陵峡”或“某某老师速写”
② 通过网络查找并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相关评论 ③ 结合朱光潜《谈读书》及下发的推荐书目,拟订初中三年的读书计划。
六、教学评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影象、音响等感性材料的激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理解深入,感受深刻。贯穿于全程的讨论、练习,有趣而扎实;诗句背读、词句评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景物、人物描写的课堂课后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物的比较性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材料与写作目的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附:相关投影
投影一: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
投影二: 《哉,西陵峡》例文(略)
投影三: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鲜花遍地,万紫千红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树木繁茂,石榴争艳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秋双洁白,月色皎洁。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白雪纷飞,寒梅飘香
投影四: 比较
不同 相同 人物
国文老师
代课老师
入情入理 充满爱国情怀 描写
动作
神态 内容
辛弃疾词
田汉诗
深受感动
激发了爱国热情 时代
古代
现代 影响
开始爱读辛弃疾词
对新文学更感兴趣
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投影五: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 相关画片、音乐略。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六 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六 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
于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
2、概括文中写的几件事,提高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与我们分享吗?[生发言]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质疑自探
(1)出示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
①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通课文; ②积累词语,用横线划出;
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 ①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概括文中写的几件事。②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③作者回忆的几件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启迪? 2.分组学习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学生畅谈收获小结课文。(2)出示检测题: 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徜徉()()浩淼()雕镂()婵娟()镌刻()绚.......丽()雨晦()心旷神怡()..②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搜索枯肠 记忆犹新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身历其境 阴晴雨晦 眼花潦乱 心旷神怡 由然而生 鸦雀无声
改为 改为 改为 改为
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事依依》的作者于漪是著名的特级教师,从她真切感人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她成长的源头,又得到了很多启示。
B本文在生动的叙述中引用了许多名诗佳句,目的是为了突出古人作诗写文的水平高。C本文作者用回忆的方式,写了小时候的读书记忆、学生时代的都市乐趣和国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读。
D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2.拓展运用
通过书籍和网络,查找文中诗句的出处,并背诵全诗。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往事依依》这篇课文,而且从作者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也看到了多读课外书的益处。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本文。2.质疑自探
(1)出示学习目标:
①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②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 ①认真阅读课文第五段,划出描写两位国文老师读书的情状的句子,找出他们的异同。②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请加以赏析。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 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教师小结: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读书收益匪浅,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会有所感悟,把作者的那段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谨记在心,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好读书的好习惯。(2)出示检测题:
①“镌刻”和“雕镂”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②课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③你认为读课外书还有哪些好处?说说你的读书计划 2.拓展运用
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板书设计:
看画和《水浒传》插图 往事依依 读《千家诗》
记忆犹新 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
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
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课后反思:
第五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导学案(写写帮整理)
往事依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4、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品味精彩语言。【课时】拟2—3课时 【作者简介】
于漪,1929年生,现年76岁,江苏镇江人。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作为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汉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关于语文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她这样作比方:基础教育是“树”,语文是“根”。她寄语语文教学:“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于漪主要著作有: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教育文丛 》、《于漪文集》、《追求综合效应》、《语文教学谈艺录》、《教你写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引》、《学海探珠》、《作文讲评五十例》、《语文园地拾穗集》、《语文教苑耕耘录》、《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于漪教案选》、《明清的故事》、《春秋战国的故事》等是10余种。她一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为一体,实践和理论两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条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她的语文教育观概括为五句话: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蓝图,培养学生语文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开拓视野,课外延伸。这五句话表述的是以目标、习惯、感情、能力、视野为基本发展要素的立体的教书育人的思想体系。【学习过程:】
1、师导入新课:
2、生读标,师解标。
3、学生自主预习小组检查(1).抄写四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无边无际 ..... 茫茫荡荡 走投无路 狼狈逃窜 津津有味 气象万千 眼花缭乱 ....
心旷神怡 油然而生 滚瓜烂熟 鸦雀无声 谆谆教导 百看不厌 身历其境 ..(2).填空
《往事依依》的作者是_______,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情。
4、交流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5、再次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师下点拨指导。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这些往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的影响?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于什么有关?为什么?
(2)你能背出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的诗句原文吗?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4)文章前后多次照应,请找出,并体味这样写的好处。
6交流探究成果,师归纳点评。
7、拓展延伸:品读精段,赏析文章。.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的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雕镂()慷慨()模糊()镌刻().....Ⅱ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Ⅳ文中有两句是写自己的“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的词的”和“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这样写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Ⅴ本段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选材精当,请你分析异同点。
Ⅵ本文饱含深情,富有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在阅读方面受到了哪些启发?
Ⅶ作者的经历,对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迪?
【课后作业】
一、填空。
《往事依依》的作者是(),通过对(),(),(),()等几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深情。
二.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采的诗句,试将下列诗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C、五月榴花照眼明 D、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E、绿树阴浓夏日长 F、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G、春城无处不飞花 H、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I、千山鸟飞绝,万惊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J、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K、天接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L、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M、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N、.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春: 夏: 秋: 冬:
【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