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大班岭南教案
大大班语言岭南教案:猴子学样(看图排序)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动作细节的描写,能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对多幅图画中进行排序。
2、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活动准备:幼儿用书,草帽,猴子玩偶。活动过程:
1.出示草帽,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用上它?谁会去用它? 2.教师引出课题。
这是一位老爷爷的草帽。有一天,老爷爷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小猴子,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3.幼儿边仔细听老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边回答问题。
(1)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提问:老爷爷要去干什么?他到了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幼儿猜测:猴子在树上又叫又跳,会把老爷爷怎样?
(2)教师讲述故事第二段:提问:爷爷醒了发现了什么?请幼儿猜测:帽子给猴子拿去了,老爷爷会怎么做?
(3)教师讲述故事第三段:提问草帽被猴子拿去了,老爷爷会说什么?猴子又会怎样? 老爷爷说了以后,猴子有没有把帽子还给老爷爷?
老爷爷见了猴子不肯把帽子还给他,急得又会怎样做?猴子又会干什么? 请幼儿猜测:老爷爷会想出什么好办法?
(4)教师讲述故事第四段:提问:老爷爷想出了一个什么好办法要草帽的? 4.请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
教师提问:老爷爷用了什么好办法要回草帽的为什么老爷爷会想出这个办法? 拿到草帽的老爷爷心情是怎样?猴子又是怎样的心情? 5.幼儿再次仔细听老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1)教师边讲边用猴子玩偶与草帽演示故事内容。(2)动作表情夸张、形象。
(3)提问:你们喜欢故事里谁,为什么?
6.请幼儿扮演猴子与教师一起完成故事的情景表演。7.感到快乐的同时,完成幼儿用书第7页练习。
大大班科学岭南教案:雨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雨的形成过程。2.通过实验对比,能推断水珠形成的原因。3.在活动中能与同伴合作完成实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课件(1)地面的水干了,(2)湿衣服晒干了;(3)夏天水泥地上洒水。3.冷藏过的玻璃瓶和未冷藏过的玻璃瓶各一个。4.热水、冰块、玻璃片、杯子若干。5.雨形成的动画片。
活动过程: 1.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水里就不见。(雨)(2)你们喜欢下雨吗?你们见过那些雨? 2.了解雨的形成和种类。
(1)提出问题。
①师:天为什么会下雨?天上的雨是从哪里来的? ②请幼儿翻看幼儿用书第6页,看图了解雨的形成。
③师:你们看图的时候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谁能说一说雨是怎样形成的? ④幼儿互相说一说自己对幼儿用书第6页“雨的秘密”的理解,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⑤师:请你们说一说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 ⑥幼儿讨论:为什么地上的水跑上天?而天上的云会形成雨?(2)了解小水珠的形成。①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以下现象
a.地面的水干了、湿衣服晒干了。(水蒸发了)
b.夏天在水泥地上洒水,会觉得凉快些?(因为水蒸发了把热带走了)
小结:水跑到空气中,渐渐干了,就叫蒸发了。水蒸发了成云、雾、和露,水蒸发会吸热。
②教师出示一个冷藏过玻璃瓶过和一个未冷藏过玻璃瓶。
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玻璃有什么不同?(冷的这个瓶外面有小水珠)③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还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小水珠?
小结:在烧完水的锅盖上,冬天在浴室的镜子上,早晨在小草和树叶的叶尖上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水珠。④小水珠从哪里来的? ⑤幼儿分组实验:
a.每组一杯热水,然后将一块冰放在玻璃上,再将玻璃片放在热水杯上,过一会儿,看看玻璃下出现了什么?(水珠)
b.对比实验:每组一杯热水,然后仅将玻璃片放在热水杯上,过一会儿,看看玻璃片下有什么变化?(没有变化)
c.各组交流实验结果。(放冰块的玻璃片上有水珠,而没有放冰块的玻璃片上没有水珠)
d.为什么一块玻璃片上有水珠,而一块玻璃片上没有水珠?(因为水蒸气遇到热不会形成小水珠,水蒸气遇冷才会形成小水珠)(3)了解雨的形成。
①幼儿讨论:刚才我们做了一个水珠形成的小实验。现在你们说一说,为什么河里的水和海里的水会上升到空中? ②教师播放雨的形成动画。
③请幼儿再看幼儿用书第6页《雨的秘密》,说一说雨的形成。小结:高空的气温比地表低,当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就会逐渐冷却。冷却的水蒸气凝结成无数的小水珠,就成了云。如果遇到变冷的环境,受到更多水蒸气的包围,云中的水滴就会变得越来越重,最后就形成雨点掉到地面上来了。④讨论:你们见过哪些雨?
小结:雨按照形成量来分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雨几个等级。
第二篇:岭南春早教案
《岭南春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的新的节奏型的拍、读、写法;学习乐理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记住一些常用的速度述语,懂得二拍子的击拍法。
2、过程方法目标: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律动启发式,层层深入把乐理与歌唱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岭南春早》,让学生体会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迎来了“岭南春早”的大好形势,给岭南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教学重点:切分节奏、八分休止在前半拍的节奏型的拍、读法,如何做到有感情歌唱。
教学难点: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律动启发式,层层深入把乐理与歌唱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声(要求:要轻、气息要平稳,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跟琴唱)
(二)、节奏练习投影图片一
1、让学生读、拍此节奏,提问学生此节奏中哪些没有学过的?引导学生回答,学生自然会说出“ ”和“ ”。以此引入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的新节奏型。
2、切分音:一个音由弱拍(或弱节奏位置)延续到下一个强拍(或强节奏位置)成为强音,这个音称为切分音。切分音改变了原来的节拍的强弱规律,形成了“切分节奏”。如 等。
3、几种切分节奏的拍、读写法(每一种都先进行拍、读练习)写 读
拍
4、拍、读练习(1)(2)(3)
5、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构成的节奏:(让学生闭口用“m”读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的节奏,读熟后心到休止的效果。因为此节奏型就是《岭南春早》的节奏型。)
(三)学习歌曲《岭南春早》
1、放音乐,听完一遍后,写上课题“岭南春早”,这首歌具有浓郁广东音乐风味,这节课只作简单的提示。重放音乐时,让学生小声跟唱。这首歌曲是D徵七声调式G大调尚未学过,让学生跟着音乐唱词,由于这首歌曲的难点节奏前面已抽出练习过,因此,学生拍读起来比较容易把握,唱起来比较顺展。
2、教师亮出三种情绪(1)活跃、热情;(2)雄壮有力;(3)抒展缓慢。(让学生选择这首歌所表达的情绪,学生会选出第(1)种。)
3、为什么要选择此情绪?先让学生讨论,渗入国情教育,启发学生领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祖国大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歌曲要唱得活跃、热情和充满春天气息,实行对外开放,迎来了外商的投资,这也是歌曲中“推开南风窗,欢迎小鸟来筑巢”的寓意所在。因此,同学们应该歌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珍惜我们的学习环境,认真学习。然后让学生脚节奏,手拍节拍唱一遍《岭南春早》,以此引入二拍子的击拍法。
(四)学习二拍子的击拍法
1、让学生体会用软刷子刷墙时上下的感觉去做基本功练习;
2、击拍时注意拍点,练习叶楞让学生体会打篮球时从地上弹起的感觉去找拍点,然后打着拍子唱《岭南春早》,可分组练习。
(五)课堂作业:让学生尝试画一幅《岭南春早》的画。
第三篇:岭南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岭南版小学第九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
画家笔下的生命赞歌
第1课
阳光下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能用美术术语说出自己对画家笔下的阳光下的世界的感受;能观察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段阳光照射下的变化或画一幅表现阳光的作品。
二、教学重点:
从名家的作品中感受阳光给世间万物所带来的迷人色彩。
三、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兴趣点:
①与同学一起欣赏讨论、评述、交流、创作等学习活动。②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通过欣赏各种阳光下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阳光孕育着生命,也给世界带来了温暖和亮丽的景色。用画笔表现阳光下多彩的世界,是画家终身追求的目标。引导学生去探讨一些艺术家们在这方面做出的成绩和贡献。
2、欣赏探密一——莫奈为什么长期迷恋于阳光与色彩的表现? 看一看:清晨、正午、夕阳、日落雪景时的麦草堆的色彩有什么不同?色调变化如何?(让学生从色彩的冷暖、色调的变化去分析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
议一议:莫奈为什么要表现不同时段的麦草堆?(对大自然的色彩、光与影产生千变万化的迷人效果的研究,2、欣赏评述——你欣赏莫奈的作品吗?
听一听:一些评论家对莫奈作品所作的评论,介绍莫奈的生平和艺术地位。
想一想:你对莫奈作品有何感受?你欣赏他吗? 议一议:为什么欣赏或不欣赏?
说一说: 你对莫奈作品《麦草堆》系列作品的欣赏小评论。能从构图、色彩上分析作品的成功之处,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3、欣赏探密二——中国画技法如何表现阳光?
看一看:作者用什么方法表现阳光下沐浴的三个游泳者?(淡墨、淡色块与空白交错的方法)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较难表现阳光的中国画技法?(作者是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发现的结果,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着他。)
说一说:你对作者大胆创新的做法联想到什么?重在启发学生如何善于学习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创新追求,对困难不示弱的精神。
4、拓展欣赏——阳光下的世界,真美!
看一看:课外收集的阳光下的世界(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说一说:充满活力的阳光,不仅孕育着生命,也给世界带来温暖和亮丽的景色,你在生活中对阳光的感受如何? 画一画:把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阳光画面画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板书设计:
欣赏评述——欣赏探密二——拓展欣赏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用美术术语说出自己对画家笔下的阳光下的世界的感受;能观察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段阳光照射下的变化或画一幅表现阳光的作品。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从名家的作品中感受阳光给世间万物所带来的迷人色彩。
第2课
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
一、教学目标:
能用美术术语说出自己对画家笔下的纤夫的感受;能观察画中各人物的表情、特点,深刻感受到沙皇统治下纤夫们的沉重的苦难及坚强的毅力。
二、教学重点:
从名家作品中感受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光荣,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学习大师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美。
三、教学难点:
了解画家通过劳动者的动态、表情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兴趣点:
①激发对劳动者的尊敬和赞美;
②表演画中人物的动作,激发观察的兴趣;
③与同学一起欣赏讨论、评述、交流、创作等学习活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导入课题(感受与激趣)
听一听:创设情境,播放《伏尔加河船夫曲》乐曲或朗读,欣赏后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看一看:《伏尔加河纤夫》
(1)观察各个纤夫的动态、表情、衣着特点,你能发现哪位纤夫是新手、哪位是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的?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纤夫们是怎样工作的?作者是谁?为什么作者画了大量的时间去写生后才创作这幅作品?
议一议:让学生合作讨论从画面的构图、色彩、内容上如何去感受和理解列宾笔下的纤夫的苦难和坚强的毅力。作者为什么要表现这些纤夫?
说一说: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演一演:模仿纤夫的姿态和动作,体验纤夫的苦难和坚强。
2、欣赏其他各图,要求通过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的方法去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他们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3、分组介绍本组所欣赏的作品的内容、形式、特点及疑问,并综合本组同学的感受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汇报。
4、欣赏课外收集的表现劳动者的美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更多的画家并激发学生学习大师的兴趣。
5、让学生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劳动场面,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画的同学可以通过线条画把自己劳动的感受画出来,也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
6、欣赏评述学生创作的各类作品。
7、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多点去劳动,感受劳动给人带来的无限欢乐。板书设计:
欣赏评述——欣赏探密二——拓展欣赏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用美术术语说出自己对画家笔下的纤夫的感受;能观察画中各人物的表情、特点,深刻感受到沙皇统治下纤夫们的沉重的苦难及坚强的毅力。从名家作品中感受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光荣,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学习大师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美。了解画家通过劳动者的动态、表情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3课
童眼看世界
一、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能力; ②运用平面造型元素表现内心对世界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①引发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性认识; ②启发想象。
三、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运用点线面色等造型元素将想象和感受表现出来。兴趣点:
①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 ②交流想象与感受; ③作品的创作与展示。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活动一:游戏与激趣。
①以听歌曲——《奇妙的小世界》,或玩猜谜游戏的形式,引出话题,导入课题。
② 播放“美妙的小世界”和“神奇的大世界”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对身边事物的关注。
③设问:“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在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2、活动二:欣赏与启发
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范例导赏”的问题,去赏析课本提供的艺术家作品
②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从造型、色彩、想象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欣赏评述)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小作者想表达什么? ③比较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启发工具材料的选择运用,激发造型表现的欲望。
3、活动三: 交流与创作
①以“我眼中的小世界”或“小眼睛看大世界”为题展开想象,(可以结合在第一册学过的“美妙的小世界”和“神奇的大世界”让学生展开联想)美丽的世界、七彩的舞台、生机盎然的地球、一次动物园的历险、一个晚上的梦境、课间的欢笑、郊游的快乐、亲情和友情,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启发创作。
②指导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造型方法将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表现出来。(可以根据学校的艺术特色选择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如泥塑、剪纸、版画等)
4、活动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开展赏评问答游戏。(提供评价要点): ①构思独特,富有童趣;
②造型生动,色彩和谐; ③参与学习的情况;
④个性和创新。
2.教师进行点评和学习小结 板书设计:
游戏与激趣——欣赏与启发——交流与创作——展示与评价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能力,学生基本能运用平面造型元素表现内心对世界的感受,引发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性认识 启发想象,创造性地运用点线面色等造型元素将想象和感受表现出来。
第4课
多彩的民族纹样
一、教学目标:
①初步认识各民族多姿多彩服饰上漂亮的纹饰。②民族纹样的主要特点。
③ 民族纹样中单独纹样构成的局部。
二、教学重点:
①感知漫画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 ②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刷牙的动作和神态; ③学会运用漫画的手法表现生活中一件小事。
三、教学难点:
运用夸张的造型手法来塑造和表现生活中的常见的小事。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
⑴猜一猜:出一个有关牙齿的小谜语让学生猜猜 ⑵比一比:同学之间相互比一比谁的牙齿长得漂亮洁白 ⑶说一说:引出刷牙的话题,导入课题。2.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
⑴谈一谈:让学生谈谈对刷牙的认识以及自己所了解的口腔保健知识 ⑵看一看:这些表现刷牙的漫画的造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给你什么感觉?哪幅作品最吸引你?为什么? ⑶议一议:什么是漫画?怎样用漫画的形式把刷牙的形象表现出来?
3、演一演、照一照、画一画、评一评
⑴演一演:让学生表演一下刷牙的动作和神态,激发创作联想。⑵照一照:对着镜子看看自己刷牙的神情和动作特征。⑶画一画:尝试运用漫画的手法将刷牙的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评一评: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作点评。板书设计:
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漫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绘制漫画作品用艺术视角观察身边的事,能感知漫画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刷牙的动作和神态,能运用夸张的造型手法来塑造和表现生活中的常见的小事学会运用漫画的手法表现生活中一件小事。
第5课
剪出缤纷的生活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中国民间独特的艺术形式、色彩、花纹特征以及作品的内涵; ②找出叠色剪纸与单色、套色剪纸的区别; ③运用剪、刻、贴等手法来创作一件叠色剪纸作品。
二、教学难点: ①感受民间剪纸的寓意 ②剪、刻、贴综合运用的方法; ③各种彩纸的搭配。
三、教学重点:
①感受叠色剪纸作品中缤纷的色彩、丰富的层次、有趣的纹饰和审美的情趣;
②能运用剪、刻和贴的方法;
③掌握线条连接不断的设计和装饰花纹的运用; ④叠色时色彩的搭配。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探究叠色剪纸作品的形式特征(感受与激趣)
说一说:教师出示《狮子娃》叠色剪纸作品让学生,让学生说一说说自己的感受:你喜欢这张作品吗?为什么?(可爱、夸张、色彩艳丽、造型朴实、民间风格)
找一找:出示多幅单色、套色、叠色的剪纸作品,让同学们把它们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同属一类的放在起,并且找出这些剪纸作品各有什么特点?(找出异同的地方)
2、探究叠色的组成要素(发现与感悟)
说一说:叠色剪纸中的装饰花纹有什么特点?(月牙形、锯齿形„„)找一找:叠色剪纸作品中的色彩特点。(了解民间色彩的规律)比一比:与以前学过的剪纸比较,在制作中除了常用方法外还增加了哪些?
看一看、说一说:在学生作品中①你最喜欢哪一张作品?为什么喜欢?(色彩吸引你?形状很特别?)②引导学生感受学生作品所具有的造型稚拙简练,趣味浑朴天然,构图饱满、具有创意的特点。
3、探究叠色的制作方法(学习与尝试)
试一试:①尝试以一个简单的形状,按制作步骤进行制作,看看在制作时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②在整个构图中,如何才使画面的各部分连接不断;③尝试用各种彩色纸进行搭配,选好适合在自己作品中的所运用的色彩。
4、创作具有创意的“家园小景”(创新与表现)
想一想:①从哪方面内容来表现“家园小景”;②选什么形象(具象或抽象)。
5、分享与评价
评价点:创意美、色彩美、造型美、比一比、说一说:我的作品美在哪里?我的创意在哪里? 板书设计:
说一说——找一找——试一试——分享与评价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了解中国民间独特的艺术形式、色彩、花纹特征以及作品的内涵,找出叠色剪纸与单色、套色剪纸的区别,运用剪、刻、贴等手法来创作一件叠色剪纸作品,感受民间剪纸的寓意 剪、刻、贴综合运用的方法,各种彩纸的搭配。
第6课
印出美丽的瓶花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版画的艺术形式及作品的内涵; ②掌握吹塑纸版画制作方法。
③ 体验不同制作效果给人的不同感受;
二、教学重点:
①了解版画特色、如何欣赏版画作品 ②能初步掌握制作纸版画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① 制版和印制版画的方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探究活动:对版画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
说一说:(感受形式美、色彩美、体会画家作品的内涵)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你喜欢这张作品吗?它给你什么感觉?(提供选择词语:高雅、生动、夸张、清新、艳丽、造型简洁、宁静)。
想一想:(理解花的内涵,激发想像)不同的花还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含义,(提供一些花的图片和所代表含义的文字)例如白玫瑰代表纯洁与高贵;水仙代表高雅,清逸,芬芳脱俗;黄康乃馨代表长久的友谊,让同学们找出它们各自的含义把进行联线结对。
比一比:(感受作品所具有各自特点和内涵)绿色调子的瓶花给你什么感觉?蓝色调子的瓶花给你什么感觉?你自己比较喜欢哪一幅,引导学生感受相同底版用不同色调印制时。(绿色调子使画面显得绚丽多彩,蓝色调子令人觉得宁静而又神秘)
2、体验活动:尝试纸版画的制版和印制。
想一想:(学习与尝试)①自己喜欢的花和瓶子的形状;②怎样把它们组合起来,想想用什么色调表现比较好?③花和瓶的设计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
试一试:(创新与表现)①按制作步骤进行制作,在制作时会不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去解决它的;②运用的色彩时能不能把握好色调;③尝试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达到自己想到的效果。
5、分享与评价
评价点:创意美、色彩美、造型美、比一比、说一说:我的作品美在哪里?我的创意在哪里?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体验活动——分享与评价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版画的艺术形式及作品的内涵,掌握吹塑纸版画制作方法,体验不同制作效果给人的不同感受,了解版画特色、如何欣赏版画作品,能初步掌握制作纸版画的方法。
第7课
彩塑动物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民间彩塑创作的艺术特征。②复习泥塑基本技能;
③运用基本形的要素进行组够、添加、创作自己喜欢的动物小彩塑。
二、教学重点:
①掌握泥塑的基本技能确立具体的塑造对象,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造出动物的形体,并进行装饰彩绘。
②运用基本形的要素 进行塑造、装饰彩绘小动物。
③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间动物小彩塑的造型特点。
三、教学难点:
①感受民间艺人创作动物小彩绘时;采用的简练又夸张的创作手法。②仿造民间艺人的创作手法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创作。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观察与发现
看一看:民间彩塑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比一比:它们的外形、色彩、花纹与现实的动物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民间彩塑有什么特点?
比一比;不同地区的民间彩塑有什么不同?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 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2、探讨与想象
(1)如何将动物的形状概括成一个或几个基本形体?(如:圆拄 体、球体。)怎样将几部分连接起来并作细部的加工呢?(2)想想不同地区的民间动物彩塑身上的纹饰和现实动物身上的 花纹有什么不同?如何进行添加这些文饰?
(3)准备用什么基本的形塑造自己心目中已确立的动物的对象,并能够做到生动、传神、逼真的表现动物的外形特征?
3、分享与评价
(1)创设“合作创作”的情景。(2)欣赏作品;分享共同劳动的成果。
(3)自我与他人评价(外形美,点、线、色的装饰美)板书设计:
观察与发现——探讨与想象——分享与评价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民间彩塑创作的艺术特征,复习泥塑基本技能,运用基本形的要素进行组够、添加、创作自己喜欢的动物小彩塑,掌握泥塑的基本技能确立具体的塑造对象,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造出动物的形体,并进行装饰彩绘,解不同地区的民间动物小彩塑的造型特点。
第8课
民间砖雕
一、教学目标:
①欣赏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精湛作品,感受人物造型雕塑的表现特征。
②了解塑造人物雕塑的基本技能。
③运用合适的泥料借助工具,创作自己喜欢的人物雕塑作品。
二、教学重点:
运用合适的泥料;借助雕塑工具塑造、组构不同的雕塑人物。
三、教学难点:
①对不同雕塑材料性能把握。②立体造型、色彩搭配。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观察与体验
通过教学课件(或实地参观)向学生介绍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特点最鲜明,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清末民间建筑陈家祠中的石雕、砖雕、木雕、陶雕和灰塑使学生重点掌握在众多雕塑中造型古朴、生动的人物砖雕、灰塑艺术特点,感受民间艺术的精华,激发学生对人物雕塑创作的兴趣。
2、探索与想象
(1)什么是砖雕、灰塑艺术?
(2)探索砖雕、灰塑的造型表现手法及如何将其表现手法合理的运用到现实的泥塑造型人物中,并进一步探索其技能、技法?
(3)如何运用泥料进行塑造人物并涂色或烧制成陶?
3、“模仿练习”与想象
(1)引导看图,自学泥塑的基本技能,鼓励发明创新“技能技法”。(2)引导塑造出人物的大体块和主要结构、并借助工具、雕、压、刻细部结构,进行想象练习;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作的灵感,塑造出人物小雕塑。(3)模仿民间砖雕、灰塑中的人物造型表现手法和技能、技巧;大胆的进行想象、创作;塑造出新的人物雕像并刻画出人物的特征。
4、合作与创作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进行创作人物小雕塑?
制作:教师示范制作泥塑的整个过程,引导分工合作,关注互相帮助,材料、工具共享。鼓励创作性的设计;共同分享塑造人物的整个过程。
5、欣赏与评述:
(1)学生作品的展示与欣赏。
(2)对比与交流;将学生作品与民间艺人的作品加以展示和对比,说说创作的艺术的手法和特点各有什么不同?
(3)评述合作创作雕塑作品的整个过程和乐趣。交流学习中的收获和价值观。板书设计:
观察与体验——探索与想象——“模仿练习”与想象——合作与创作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欣赏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精湛作品,感受人物造型雕塑的表现特征。了解塑造人物雕塑的基本技能。运用合适的泥料借助工具,创作自己喜欢的人物雕塑作品。运用合适的泥料;借助雕塑工具塑造、组构不同的雕塑人物。
第9课
正负图形的画面
一、教学目标:
学习“超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学习虚实相生、图形、色块交错互衬的绘画原理。
二、教学重点:
图形互衬、色块互衬.三、教学难点:
视觉转换。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欣赏·讨论·感受:感受魔幻画面的不可思议,认识超现实主义。欣赏《卡特·布兰奇》油画。马格里特(比利时)(1)、作者是谁?那个国家?马格里特(比利时)
(2)、他是哪个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画家主要成员)(3)、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4)、在这幅作品中,骑马者和马在树前还是在树后?(5)、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观察·分析·发现:学习正负形的含义及视觉效果,并分析正负形的特征及构成条件。
中国的《阴阳太极图》
(1)、画面是由什么构成的(黑、白),(2)、黑白是怎样互衬的?(没有白就看不出黑,没有黑就衬不出白)(3)、它显示了什么道理?
3、欣赏、讨论、感受:感受画家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学习画面隐喻、双关的特点。《鲁宾之壶》鲁宾(丹麦画家)(1)、你看到了什么?
(2)、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风趣、幽默、)
(3)、你觉得画面具有什么特点?(用图形表现出神秘的意念和玄妙的哲思,有隐喻、双关的特点。
4、欣赏·学习:不规则形的相互交错。埃舍尔(荷兰)的《严格分割设计》(1)、你能说一说这幅画吗?
(2)、你发现了了多少种形象?(在一切形象与形象的空隙中发现出另一个形象)
(3)、表现了画家的什么精神?(非凡的创造精神)(4)、你有什么样的联想?
5、合作·探索·发现:(1)、规则形的相互交错。(2)、不规则形的相互交错。
(1)、小组欣赏规则形的相互交错和不规则形的相互交错图。(2)、小组合作用规则形或不规则形进行排列。(3)、小组展示合作作品。(4)、谈感受。板书设计:
欣赏·讨论·感受——观察·分析·发现——欣赏、讨论、感受——欣赏·学习——合作·探索·发现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学习“超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学习虚实相生、图形、色块交错互衬的绘画原理。视觉转换。图形互衬、色块互衬。
第10课
奇思妙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奇思妙想组合的艺术价值:创造性、视觉合理性和视觉享受。
2、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两种不同的物体进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要求自然、生动、且富有幽默和内涵。
二、教学重点:
物体组合要自然、生动、创意。
三、教学难点:
有意义的主题性组合和内涵。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和交流小组收集的奇思妙想图片,感受奇思妙想的艺术魅力。(1)、小组展示有不同意义的奇思妙想的图片资料。(2)、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图片发表评述与感想。
(3)、举一反三,谈谈受他人作品启发,自己有什么创新设想(4)教师融进学生里,共同创作一幅有趣的招贴画或一个创新的造型形象„„。
2、欣赏·分析·发现:组合物体外形特征上的共同点 《犀鸟与乐器》
(1)、画面是由哪几个物体组成?它的组合巧在哪里妙在哪里?(2)、它们之间形体的共同点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组合方案吗?试试看。
(3)、作品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对你有哪些启发?
3、欣赏·交流·学习两物组合的艺术性和合理性。(要求自然、生动、且富有幽默和内涵。)
《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海报)金特·凯泽(德国)(1)、画面对立的两物是什么?
(2)、画中的两物是怎样组合的?(差异的双方相互借用,相互重合,在不断扩散的造型的演绎中,构成了一个严谨、和睦的视觉图形。)
(3)、画面表现了什么意思?(表现出时代强烈需要和平的同时,战争并没有结束这一主题。)
4、在合作游戏学习中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与创作思路。
(1)、对物体的联想。想象、看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多样图意解释(看谁说的多说得准)
(2)、找找课室里的物品,说说能把它们重新有趣的组合吗?(3)、说说你在生活中都看到那些物品是有趣的组合。板书设计:
欣赏·分析·发现——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奇思妙想组合的艺术价值:创造性、视觉合理性和视觉享受。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两种不同的物体进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要求自然、生动、且富有幽默和内涵。有意义的主题性组合和内涵。物体组合要自然、生动、创意。
第11课
呼唤环保的小海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海报的构成要素、作用以及不同风格的海报特有的表现形式;
2、了解海报的制作环节和方法。
3、学习欣赏不同的海报作品。
二、教学重点:
海报的特征、海报的制作过程。
三、教学难点:
海报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
画面造型、构图。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播放有关环保的影像,感受环保的意义。说一说:
① 你知道什么叫“环保”吗?
② 要是人类没有环保的意识,我们生存的环境将会怎么样呢? ③ 要让全世界人类都懂得这个道理,可以有什么途径?
2、探究活动二:探究海报的作用。想一想:
①为什么要用海报的形式宣传环保,它有什么优点? ②你认为一张好的海报应该有什么特点?
3、探究活动三:探究环保海报的设计制作方法。想一想:
① 你想宣传那方面的环保行为和批评那些破坏行为? ② 提炼你所想表达画面的主要元素。①
确定海报用哪种材料制作。
4、探究活动四:感受创作的乐趣,交流制作经验。
5、审美和评价
评价点:①海报主题清晰; ② 创意新颖有个性; ③ 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 ④ 制作方法独特; 板书设计:
创设情景——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认识了海报的构成要素、作用以及不同风格的海报特有的表现形式;了解海报的制作环节和方法。学习欣赏不同的海报作品。海报的特征、海报的制作过程。海报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
第12课
环保小发明
一、教学目标:
能恰当地利用废旧物品的造型、颜色完成一件立体的小艺术品。
二、教学重点:
造型组合
三、教学难点:
合理地运用废旧物品的外形、颜色进行造型组合。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探究活动一:布置废旧物展览,培养环境意识。分类游戏:
① 按点材、线材、面材进行分类; ② 按不同质感进行分类; ③ 按不同色彩进行分类。想一想,说一说:
① 选一个你喜欢的废弃物,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 有哪些独特的地方,让你想到了什么?
2、探究活动二:与同学交流一些科技新闻或常识,启发学生创作思维.①你准备创作一个什么小发明? ②你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灵感? ③你准备用什么形式完成环保小发明?
3、探究活动三:感受创作的乐趣,交流制作经验 ① 把握废弃物的特征,选择适合的废弃物; ② 从应用方面选材或根据材料进行联想创作。
4、布置环境、科技、美术展。
5、欣赏与评价
评价点:①造型组合、装饰、审美;②科学性;③变废为宝 板书设计:
环保小发明
废旧物展览——感受创作的乐趣——交流制作经验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恰当地利用废旧物品的造型、颜色完成一件立体的小艺术品。合理地运用废旧物品的外形、颜色进行造型组合。
第13课 开平碉楼
一 教学目标:
1、运用美术语汇欣赏评述民间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学习形体组合、形体挖切、建筑花纹装饰和简单透视原理,能用画面表现建 筑物的立体造型。
2、在欣赏交流中了解我国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在探究学习中,学会以绘画或手工表现心中的碉堡建筑。
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开平雕楼的造型特征、形体组合与装饰美感特征 表现建筑物的立体感。三 教学过程:
导入课程 出示报纸登报开平雕楼申报广东省非物质 文明遗产成的新闻,以开平雕楼本身发生的新闻导入,激发兴趣。课堂发展1 民间建筑图片展示
说一说:分小组在教室里布置学生自己收集 的图片资料,由小组代表讲述小组如何分工的如寻找方法、寻找方向.寻找内容。看一看:观察图片展览,选出自己放喜欢的作品,同学之间交流心得。想一想:建筑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开平碉楼有哪些特征?类似的建筑还有哪些?
比一比:自己的家乡有类似的建筑物吗?它们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有哪些?
碉楼艺术欣赏评述。
①碉楼的审美价值:“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造型与材质相结合的艺术”乏导学生从调楼通过欣赏不同地域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筑,让学生初步了解建筑的造型手法,学会欣赏和评述建筑美。
独特的造型美、纹饰美等进行评述。碉楼的实用功能:开平碉楼形成的背景,把碉楼建立成直立式的特殊意义。运用造划手段表现碉楼二 画一画:
根据课本提供的资料或自己寻找的照片资料,用线条画出碉楼的形体并进行装饰。新课第一网做一做:尝试用废旧纸盒等物品制作一个类似碉楼的建筑模型。
评一评:教学过程中出示评价标准.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评述。
引导学生了解建筑美、造型空间、建筑装饰等美术语汇。艺术创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临摹、变化创作。学生独立艺术创作。引导学生从图案的花纹、形状、颜色等各方面进行评述。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都了解我国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在探究学习中,学会以绘画或手工表现心中的碉堡建筑。
第14课
年画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年画”的由来,在不同时代的风格和作用。②年画的对称性、色彩、造型夸张性 ③运用夸张创作出一幅现代年画。
二、教学重点:
1、年画的作用和含义
2、年画的特有表现手法:对称、夸张、喜庆、吉祥。
二、教学难点:
能对年画的人物造型、色彩特征、喜庆效果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三、教学过程:
1、活动一:有关年画的文化。
① 收集有关门画的传说,故事,感受“年画”文化。如:讲讲年画的来历,传统门画上的二位人物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贴在门上?有什么作用? ② 收集有关“年画”的美术作品,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年画的艺术美。
2、活动二:欣赏评析教材上的门画。
①
请说出每幅年画作品的艺术特点。(造型、色彩„„形象夸张、威武、可爱、丰满„„)
② 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③ 比较传统版、卡通版、现代版年画的艺术效果。激发学生对表现形象的选择运用与造型表现的创作欲望。
3、活动三:观察联想与创作表现。
① 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一幅年画,就其表现形式、人物特征、色彩搭配进行观察、联想。
② 选择自己喜欢的作画工具、材料、表现方式,进行年画的创作。
4、活动四:分享与评价。
提供评价要点: ① 构图饱满,色彩鲜艳。② 造型美观、喜庆热闹。③ 分享成功、过程愉快。板书设计:
年画
收集传说、故事——欣赏年画——观察联想与创作表现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了解了“年画”的由来,在不同时代的风格和作用。年画的对称性、色彩、造型夸张性运用夸张创作出一幅现代年画。
第15课
石狮
一、教学目标:
1、石狮文化、立体造型、装饰花纹。
2、绘画临摹石狮作品。
二、教学重点:
了解石狮特有的造型和身上的花纹,能用画笔表现出石狮的形态。
三、教学难点:
1、表现石狮的形态、威武;
2、表象石狮的立体感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欣赏与评析
通过赏析、比较、评价,让学生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石狮艺术美;
欣赏唐代顺陵石狮,请学生说说石狮的艺术特点,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欣赏卢沟桥栏杆上的石狮,向学生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欣赏各种各样的石狮,领会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石狮的艺术美,欣赏天安门前的雄狮:体会威严、正气、不可侵犯的皇家气势。
2、观察与发现;
看一看:本课的石狮中,哪些雄伟威武?哪些活泼可爱?为什么? 说一说:从嘴、眼、、鼻、毛、躯干、腿、爪等方面分析不同石狮的不同表现方法。
评一评:你最喜欢那幅石狮作品,为什么?
3、想象与创作
选择你喜欢石狮,进行临摹作业。(基本要求)发挥想象创作出你喜欢的石狮作品。(较高要求)
4、互评与自评。板书设计:
石狮
欣赏与评析——观察与发现——想象与创作——互评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石狮文化、立体造型、装饰花纹。绘画临摹石狮作品。了解石狮特有的造型和身上的花纹,能用画笔表现出石狮的形态。
第16课
家乡的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家乡的桥,了解家乡的桥文化。
2、能用语言描述桥的造型特点与线条美。
3、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桥,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桥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
对桥进行联想,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桥。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收集与探索
(1)通过调查了解家乡桥的造型特征、桥名及家乡的桥文化。(2)调查有关桥的历史传说或故事。(3)收集有关桥知识的资料。(4)收集桥的图片。
2、欣赏与交流
(1)欣赏各种桥梁建筑,了解桥的桥的外观、形态、建桥工艺和技术水平。
(2)桥梁是历史的见证。(3)桥梁是经济发展的纽带。(4)桥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的保护。(5)欣赏大师笔下的桥和同龄朋友的制作的桥。
3、创作与想象
(1)基本结构
起支撑作用部分:桩、墩、拱、梁、架、柱、索 交通部分:桥面 安全和装饰部分:护栏(2)设计桥梁模型草图(3)制作过程:
剪、刻、挖操作时,注意用刀安全;绘画设计时,注意颜色搭配;为你设计的桥起个名字并说说象征的意义。板书设计:
家乡的桥
收集与探索——欣赏与交流——创作与想象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家乡的桥,了解家乡的桥文化。能用语言描述桥的造型特点与线条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桥,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第17课 风筝飘飘
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风筝的欣赏,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通过风筝的制作,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协作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风筝的审美情趣和制作 三:制作过程 四 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万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课,我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音乐、实物等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表现美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在活动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良好表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分组教学,在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合作、动手、动脑的能力。
4、制作、放飞风筝,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风筝的起源
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
风筝,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国家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它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曾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己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编入《中国科学技术史》。风筝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了,同学们知道从什么时候就有了风筝吗?
二、风筝的种类
师:同学们,风筝的品种极为丰富,要想尽数统计清楚很不容易,也许根本办不到。简单的办法是把风筝按一定标准划分成几大类,从而对风筝的主要品种有一个概略的认识。按照我们课前的布置,分组交流一下,然后选一个代表把风筝的种类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们组通过收集资料,根据风筝的造型、按照其表现的题材内容可分为下述几类
三、风筝的制作
师:制作一只风筝,一般要经过设计,选料,整形,绑扎裁剪,绘画,装配,拴脚线,试放等十道工序,其主要工艺过程可概括为扎,糊,绘,放四部分,通常称做“风筝四艺”,也有的总结为“扎,糊,绘,放,风,线”六门技能。制作风筝要选择各种各样的工具。主要有:剪子,钳于,火炉,酒精灯或蜡烛,挫刀,大小锯,大小剪刀,烫斗,单把和双把刨子,以及各种颜料,绑扎的绳。
师: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工具,我们一起做一个风筝(出示多媒体课件,同学们每组共同完成一个风筝的制作)同学们在绘制风筝
五、作品展示:
师:同学们,大家都己经绘制完成了,下面进行展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充分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生:(学生拿着作品到实物投影前来展示,可讲解作品名称,制作方法及创作意图、颜色配置等)我们小组制作的是“金鱼风筝”。
小结: 是我收集的一组风筝,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学们,春天来了,风一天天变软了,变柔了,变暖了,也一天天地变大了,风中的孩子多起来了,天上的风筝也多起来了。春天是最美的季节,是许多梦想随万物一起复苏、一起生长、一起放飞的季节,满天的五彩缤纷,满天的快乐飞翔,只是一切都要把握在自己的手上,有热情,有信心,有耐心,才能把这满天如花的梦想,变成秋天里累累的硕果。了解更多的风筝的故事,把风筝放得更高更远,诵读更多的与风筝有关的古诗„„就让清朝诗人高鼎所著的《村居》把我们的思绪引得更远吧!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欣赏了风筝,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风筝的制作,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协作能力。
第18课
家乡的节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或访问,了解家乡节日的习俗。
(2)能用语言描述节日用品的造型特色、装饰特色和色彩特点。(3)能运用色彩表现节日的喜庆活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乡的节日习俗,培养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
(2)能用美术形似表现家乡节日气氛。
三、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或图片去表现节日的气氛,制作节日用品。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确立研究与活动的内容。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所研究的节日,确定活动的内容。
2、确立用何种形式,如何表现家乡的节日的喜庆活动。活动二:根据研究的目标搜集资料。
1、查阅书籍,收集有关节日的文献资料。
2、请教老师、父母及其他人,获取感性资料。
3、网上查询,筛选与所选节日相关的信息。
4、实地参观传统节日用品的制作过程,感受节日的气息。
5、观看音像制品,感受节日的氛围。活动三:交流整理资料与创作
1、用表格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名称节日来历地域时间
(1)用多种材料制作节日用品,或者用绘画形式表现节日活动,注意表现节日的喜庆气氛和色彩特点。
(2)用各种节日用品装饰教室。活动四:成果展示、评议
举行发表会,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交流心得。板书设计:
家乡的节日
搜集资料——交流整理资料与创作——成果展示、评议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调查或访问,了解家乡节日的习俗。能用语言描述节日用品的造型特色、装饰特色和色彩特点。能运用色彩表现节日的喜庆活动。
第四篇:(美术)岭南版第四册教案(精选)
(美术)岭南版第四册教案
1、画家眼中的儿童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提供了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以中国画与油画两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画种,让学生在比较欣赏中,感受各国儿童天真、可爱、自然的形象,学习画家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有趣味的瞬间”,体会“人与自然、生活”的谐趣。
2、教材以古画《小庭婴戏图》导入,激发学生对“童年游戏的回忆”的同时,感受古代工笔画的用笔工整细致,着色层层渲染,色彩优雅和富有装饰美感的特点:
1、以线造型,注重内在美感。如作品中以线条表现的四个健康白净、眉清目秀、姿态不同又互相呼应的正在嬉戏的儿童,使人感受“祥和、快乐”的审美趣味。
2、以勾线填色法突出“工整、秀丽”的工笔画特点。如用流畅的线条勾画儿童形象和宽松、柔软、透明的衣服质感,以及幽雅的庭院。
3、《牧牛》是我国著名画家李可染的作品。画面表现了放牛娃的生活情趣。看仅不经意的寥寥数笔,淡淡的线条,便勾画了牧童手牵牛绳,骑在牛背上,仰着头、背着草帽,像是在放声歌唱的生动情境,再与浓墨表现的憨态可掬的耕牛、长满红叶的树木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画面讲究点线搭配,注意点、线、面的节奏感;充满浓厚的乡村儿童生活气息,充满“人与自然”的和谐如诗般的意境。
4、《蒲公英》是吴凡的作品。画中描绘了一位穿着围裙的家家打扮的小姑娘。从身边的镰刀和竹篮,使人感觉到小姑娘在割草时采到一支蒲公英,忍不住“吹”的情景。有三美:
1、动态美。小姑娘手拿蒲公英,身体微微前倾着,仰着头,鼓着小嘴,轻轻地吹,还有随风飘去的“小伞兵”,使人感受平凡生活中的优美。
2、单纯美。画面只用线勾画了镰刀、竹篮、小女孩、蒲公英和大片的空白,但却使人感受到明朗的天空、广阔的田野、徐徐的春风------
3、意境美。画中小姑娘、竹篮、飞舞的蒲公英,形成一条柔软而又倾斜的曲线,犹如一支优美的田园小调。
5、《哺育》是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油画。画中描绘了“妈妈喂小孩”的日常生活情景,使人感受平凡生活中的亲情,逼真、立体感强。
1、动态美。
2、亲情美。画中,母亲与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在“喂食”的瞬间,使人觉得三个小女孩就像是三只待哺雏鸟,也使平凡的内容体现出母爱和亲情。
6、《春季》是美国罗克威尔的作品。作者在画中描绘了一个衣服破烂的少年怀抱书本,弯着腰与小白兔交谈的情景。除画中的蓝天、白云、小兔、草地表现了春天的明媚外,画家主要表现贫穷少年对生活美和知识的追求,以及对春天、对温暖的向往。
7、《小女孩》人物肖像画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作品。画家用细腻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小女孩的神情、动态和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小主人公侧着头注视的神情和不停玩弄着手指的双的等。
8、《男孩》是著名意大利画家莫迪尼的作品。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写实与变形”结合的方法,用黑、红、白、绿的色彩,表现了男孩的面部、身躯、体现画家肖像画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中国画和油画不同工具材料、技法所产生的不同艺术风格;
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内容、造型要素等到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在触摸与尝试体验中感受知中国画的“文房四宝”和油画的“油彩和画布”;
2、在比较中,体验中国画“线造型”的美联社感和油画“块面组合”的写实美。
3、体会作者对平凡美与生活美的发现与创作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画家对生活美的感受与表现生活美的情感。教学重点:
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形与色”的感受和童年“美与趣”的回忆。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画“线造型”与油画“块面组合”的艺术形式。兴趣点:
1、激发童年群体游戏的回忆;
2、激发“亲情、乡情和热爱生活之情”;
3、表演画中儿童的动作,激发观察的兴趣;
4、与同学一起共赏作品。教学准备:
师:中国画工具与油画工具;有关两者的作品图片或课件。
生:听父母说说有关自己童年的趣事;准备一张童年照片。收集有关国画或油画作品。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1、(出示一幅中国画和一幅油画作品,在讲台上摆放“文房四宝”和“油彩画布”)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的这两幅画漂亮吗?猜一猜,这两幅画是用什么工具画出来的呢?板书;“中国画”与“油画”
2、哪位同学想上来用毛笔或油画笔画一画?
3、看一看,课本上的画都有什么共同点,都画的谁呀?(板书课题)说一说,哪些是中国画哪些是油画。
1、讨论范画,体验两种画种不同的美感;
2、画一画,观察毛笔和油画笔画点线时的不同感觉;
3、找一找:课本中哪些作品选用了“文房四宝”哪些选取用了“油彩画布”?是从哪里观察出来的?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触摸中尝试“文房四宝”和“油彩画布”,初步感知两种不同材料、工具的特点。课堂发展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三张中国画作品,仔细观察作者哪些地方用了流畅细腻的线条,哪些地方用了粗犷的线条表现?
2、引导欣赏油画作品,简要介绍米勒、雷诺阿这两位画家:前者是以画农民题材著称的法国画家,有“农民画家”之称。他画的形象大都朴实,本画的原名叫《小鸟的哺食》,同学们观察一下,妈妈喂她的孩子们的样子像不像这个题目?后者是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以画妇女和儿童著名。
3、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它给你什么感觉?提供选择词语:欢乐、吉祥、热闹、乡土气息、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可爱、大自然气息、有趣、调皮、文静、生动、亲情、逼真。
4、提供美术语言:线条、色彩、形象、点、线、面、色、光线、块面组合、节奏感、意境。
1、说一说,两种线条表现给你什么感觉?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张画进行欣赏与评述。可用语言说,也可学学画面上人物的动作、神情,表演给同学们看。
3、小组讨论:说一说作品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
4、同学之间互相欣赏自己带来的生活照片,描述一下自己在干什么。
1、观察作品的形与色,体会不同画种、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及生活情趣。
2、学习用美术语言评论作品。
3、感受自己的生活美。作业
简单扼要的演示儿童的一些画法。
把照片上的自己画出来或把课本上的名画人物换成自己。在模仿中体验造型的乐趣。
展示
把作品放在投影仪下让同学们欣赏。
说一说,我的作品美在哪里?同学的作品美在哪里? 体验成就感与学习他人的长处。延伸
(出示课件)欣赏儿童题材的各种画作。
收集有关国画和油画的图片,装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里。加深对中国画与油画的的了解。
教学反思:活动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的美术语言与表达能力还欠缺,对评述远没有对造型感兴趣,以后要多进行这方面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2、可爱的卡通形象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1、卡通以其幽默、夸张的形象,独特的个性走进儿童世界,为儿童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2、教材提供了形象鲜明的中外卡通明星群,旨在让学生通过比较欣赏,了解不同的卡通形象的造型、色彩特征,了解卡通形象夸张、变形、拟人等艺术手法,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勇敢、正直、善良的品格。
教材的右上方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孙悟空、哪吒等卡通形象。主要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写实性人物与拟人手法表现的卡通形象的异同。如以夸张的“金睛火眼”表现孙大圣机敏的个性;感受以写实为主的威武的哪吒卡通形象及其夸张的五官。以细长的身体及大嘴巴表现哮天犬的灵活和凶恶等。
3、教材的下方是外国卡通形象,大都色彩单纯,造型夸张、幽默,想像丰富。教材中的看一看栏目,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自主感受“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教学目标:
4、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中外著名的卡通形象;
2、了解卡通形象的夸张与拟人等艺术手法;
3、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卡通形象“形与色”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在交流中激发对熟悉的卡通形象的记忆;
2、在比较中体验“夸张、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卡通形象独特的艺术风格;
3、在评述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卡通形象鲜明、正直、善良的个性,提高审美品位。教学重点:
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卡通形象“形与色”的感受。教学难点:
了解卡通形象的夸张和拟人的艺术手法。
兴趣点:
1、有趣的故事情节;
2、欣赏卡通玩具;
3、创作有趣的卡通形象。观察点:
1、卡通的“造型与色彩”特点;
2、中国卡通形象用线勾勒、平涂着色匠特点。
教具准备:师生共同收集相关的卡通形象,如广告、吉祥物、玩具、连环漫画等。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1、播放《猫和老鼠》片段,2、投影漫画书特写部分,3、展示收集的卡通明星图片、玩具、文具、生活用品 提问:这些东西可爱吗?板书课题。
1、欣赏时观察故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最有趣、最深刻的印象?
2、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欣赏带来的卡通形象玩具或图片; 激发学生兴趣,体验 卡通形象已深入儿童生活。发 展
1、出示两种图片,鸭子与唐老鸭,请学生说说两者的异同点。提示从形象与色彩上来说。提供“拟人、夸张、变形等艺术语言供学生选择。
2、出示中国卡通形象与外国卡通形象,让学生比较不同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人物卡通形象与动物卡通形象比较。
4、评一评,你最喜欢的卡通形象给你什么感觉?
5、猜一猜,这些卡通形象是怎样画出来的?
1、欣赏与比较卡通形象和它们的原形有什么不同;
2、能用可爱、幽默、凶恶、粗鲁、刚强、聪明、善良等语言说出喜欢的卡通形象趣在哪里?体会有趣的情节、造型和色彩。
1、在比较中,体验表现手法;
2、在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作 业
画出你喜欢的一个或多个卡通形象。体验用线勾勒、平涂设色的造型技巧。展 示
在黑板上布置“我最喜欢的卡通形象”展览会。评出优秀作品。比一比,谁的卡通形象最有趣? 在比较中体验创造的乐趣。课 堂 延 伸 布置家庭作业。
自己编一个小故事,并为这个故事设计一些卡通形象。装在成长记录袋里。这正是学生乐于做的,是学生创造新形象的机会。教 学 反 思
活动效果: 学生最喜欢就是卡通画与书,发言太多,几乎占用作业时间。
作业评析:作业效果较好,但学生都喜欢画机器猫。多啦A梦,造成画面雷同的较多。改进措施:控制好发言的节奏,启发学生的作业要与众不同。
3、彩色字母娃娃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本课以学生身体与手势设计字母造型活动导入,让学生在“玩一玩”中进行“拟人化”的观察与想像,激发学习兴趣,教材中间的线描卡通人物,、动物组合的字母造型图,字母简洁、有趣。可让学生感受由粗细流畅的线条表现的卡通人物,体会字母的装饰变化能强化字母的审美观赏性,了解字母的“拟人化”只有在符合字母结构的前提与,攻能进行变化组合设计。
教材右上角提供了“艺术家表现的字母”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卡通字母幽默有趣的造型、鲜艳色彩的同时,体会艺术家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教材的下方是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工具设计的“拟人化”的字母娃娃作业,目的:
1、拓展学生多种材料工具匠想象空间;
2、再添上“五官”四肢变成字母娃娃,也可以把字母简化为“几何形”进行想像,再添加“五官”或“四肢”变成娃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绘画或剪出字母形状;能对字母进行“拟人化”的想像创造表现。
过程与方法:在“身体或手势字母”造型游戏中,培养想像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在欣赏中,感受艺术家的想像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在装饰设计游戏中,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拟人化”字母变化的童趣,关注日常生活中字母的有趣造型。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材料表现“拟人化”的字母及进行装饰。
教学难点:运用对称、均衡、夸张等手法表现字母。
教具准备:已制作好的字母娃娃范作。
教学过程:
一、请几个同学上来写几个自己最喜欢的字母形状。再请几个爱表演的同学上来作人体字母造型和手势造型比赛,让下面的同学即兴画出他们的简笔动作。
二、出示范作请学生欣赏,让学生发表意见书
1、是什么字母?
2、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字母美在哪里?表现的物象与字母有什么关系?
三、分组活动:提供每个小组长2个字母造型,让学生在特定的字母开头上进行想像,如想像字母中的“人”在干什么?根据自己的想像画下来。
四、欣赏书上“人物卡通字母”图。比一比,自己设计的人物字母与书上的人物卡通字母有什么不同?
五、布置作业:画或者用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贴一些字母娃娃。想一想:添加什么、装饰什么才能使字母“拟人化”和具有装饰美?
六、学生创作。
七、分组评选优秀作品在投影仪下展示,画作贴在展板上。
八、课后延伸:鼓励学生从书报、杂志、广告中收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字母,并剪下来,进行排列、观察和想像。如,把小字母密集横排时,像一条带子;把大小字母按一定图形排列时,可变成一幅装饰画;把大字母排列时,黑白色调对比鲜明等。
课后反思:学生的设计兴趣非常浓厚,设计的作品形式多样,想像力丰富、大胆。但在色彩上还不够细致,由于时间关系,有的作业未上颜色。
4、美妙多变的线条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线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观察手掌,可以看见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直线、曲线形成的掌纹;拾起一片树叶,你可以看到粗细疏密、组织有序的线构成的网状叶脉;下雨时,那带有速度和运动感的雨丝;电闪雷鸣时,瞬间出现的粗细不
一、尖锐、不安定的折线等,从微观到宏观,自然界、生活中的线是无处不在的。
教材提供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线,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与感受中,体会线的美妙与多变的同时,激发想像,体会线的物态属性和情感属性。如螺旋状的多色曲线,给人五彩缤纷、旋转向上的节奏美;粗直线、细直线、交*线通过疏密、有序、重复的排列组成的“起重机”,给人以刚劲、有力、稳定的美,与烟雾形成鲜明对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各种直线、曲线及其作用,感知线是绘画语言之一;培养线控与线性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线体验游戏”中,激发观察各种形态、不同质感的线,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线,激发记忆与发现的兴趣,在比较中体验各种直线与曲线的美感;在创作中,训练“线材”与“线性”的表现力。
情感:感受生活中与作品中的线及其美感,提高审美能力;能与同学交流和平共处收集资料;能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线。
教学重点:认识线是绘画语言之一;感受线的不同种类及其美感作用。教学难点:线性的感受与表达。
教具准备:师:毛线、粗细铁丝、有关图片;生:收集生活中、大自然中有关线的图片实物,并尝试进行直、曲、软、硬的分类。教学过程:
一、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分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1、展示各人收集的材料与图片;
2、分小组分类归纳;
3、找找自已身上的线。
4、说说各种线美在哪里。
5、玩一玩:手中的线(绳子、绒线、铁丝、泥条、水草、细木棒、牙签、彩带),在触摸中思考、感受不同质感表现的直线与曲线所产生的不同的感受,体会坚硬与柔软、优美与尖锐等线感的同时,想一想:如何用线表现坚硬、尖锐等。
二、画一画各种线。
1、分小组竞赛,比一比,哪一组画的线的变化多。
2、选一张教材上的照片,用硬笔和软笔分别进行“线表现”,感受粗细不同的线感。
3、说一说,自己表达的是什么线,4、讨论如何排列?如何画线才好看?
三、看一看,画家与小朋友们的画美在哪里,感受线是绘画的基本元素之一,感受画面线组织、排列的美感和各种线表现的情感。
1、欣赏课本上范画,说一说,画家或小朋友们想说些什么?他们运用什么线表现?他用什么方法组织画面?美在哪里?
2、你还看到过哪些用线方面特别好的画?
四、布置作业:
1、提供优美、流畅、刚劲有力、平静、稳定、活泼、生动等词,让学生选一组线来表现;
2、画朵花或房子或风景人物、动物,用各种线表现出结构与效果。(疏密、直曲、粗细)教学反思:
本课在二(2)班的作业布置稍显笼统,有些学生不知怎样去表现,后面几个班我列明了作业的具体要求,学生的作业效果非常好,学生在线的粗细与曲直方面感觉比疏密的感觉要好,也可能我没有对这方面刻意强调;小组合作时,我发现,前面同学的感受会制约或影响后演板同学的思维。这一点以后要注意怎样协调。
5、象形文字的联想
教学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1、象形文字,是人类祖先通过描摹实物形状而发明的古文字,它不但有固定的读法,而且是一幅幅有趣的图画。本课教材以“学生与文字文化”为切入点“。
2、让学生了解一些有趣的象形文字的同时,体会中华民族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自豪感和文化传承的兴趣。
3、教材以“岩画金文、“古画与古文字”的比较欣赏导入,激发学生猜想、比较的同时,也初步感知古文字的字形是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还提供了一幅有趣的、与中国象形文字“木”相似的“树木”的照片,除了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先描摹实物造字的聪明才智外,也可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与树木有关的文字图画,如树、枝、*、叶、芽等图形,并把这些图形组成画面,培养创造力。教材提供了一些中国的象形字发展成简体字的过程示意图,并有“山、水、火、牛、门、月”象形字,与自然物象十分接近,基本是用意象的手法,把事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就像一幅幅平面装饰画。如流动的线表现“水”字、以月亮的形状表现“月”字这些字体结构较简单,但仍不失其形象的生动性和寓意的准确性。
4、教材中提供的“鱼旦山”象形字及相应的画面,目的是启发学生如何运用象形字联想成一幅画,在感受同龄人的创造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表现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象形字;了解象形字的特点;能运用形与色表现象形字,并装饰成画面。过程与方法:在“猜一猜”活动中,认识文字与画面结合的象形字;在欣赏中,感知象形字的变化过程,感受人类想像创造的能力;在尝试中,发展想像力,创造象形字的有趣画面。情感目标:对象形字产生兴趣;体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想像、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象形文字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发挥想像创新能力,表现象形文字的画面。教学难点:能根据象形文字的结构,运用夸张、变形、重复、排列等方法装饰成画面。教具准备:有关象形文字的图片、文字工艺品。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出示一些象形字,它们是画还是字,2、连线游戏,根据象形字,找出对应的图形和简体字,并说出为什么这样连线。
二、欣赏与讨论:通过岩画与金文、古画与古文字的比较欣赏,初步感知许多民族的古文字的字形都是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启发学生根据象形字的形状进行想像与表现。
1、欣赏课文中的“岩画、金文”“古画与古文字”。并进行比较,猜一猜,哪些是画哪些是文字?它们像什么?它们想说些什么?
2、说一说,象形文字是怎样演变成今天的文字?(引导观察、分析象形字从“意象——简化”的过程)
3、想一想,小朋友们是怎样根据象形字的形状进行想像的?
4、猜一猜,小朋友们的画想就一个什么故事?小朋友们是用什么工具材料表现的?
5、说一说,你见过用象形字装饰的物象吗?
三、想像与创作:把象形文字变成什么?(进行文字的联想,感受象形文字的意象美,启发想像创造思维。
1、选择一个或多个象形文字进行有序或无序的重复书写,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仿照课本上的学生作业)
2、选择一个象形文字,并将其放大,加粗笔画进行装饰;创造一个象形字并进行变化,创作成与字义相关的形象(如课本上方的“鱼形”“山形”等)
四、展示评价:猜一猜,我写的是什么字?教师提供评价标准,学生自评或互评。评价点:想像力丰富;图形与字义相符;有创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因为比较明晰,所以学生较好的领会了老师的意图,作业表现大胆,有创意的东西不少,基本达到目标。
6、美丽的花园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花,是大自然的精华。五彩缤纷的花朵,千姿百态,给人以美的享受。花的美丽、花的色彩常使人产生联想,寄予情感。本课以“学生与自然环境”切入,以花为题,以“花园”为创作情境,激发学生爱花、赏花,表现花和美化环境之情。
教材以“生命之树”导入,目的是启发学生联想的思路,培养“形式美的感受力”。画面正中是一棵树,树下长满鲜花。婀娜多姿的树干左右两边伸出渐变、卷曲的树枝,旋转式的螺旋形状,像一朵朵正在盛开的鲜花。树干上一些整齐排列的三角形,像刚长出的小花蕾、小叶子。一些又像果实又像花的面包形状,还有那点、线、面、色的花纹,布满树身、枝权,使人联想到与大树做伴的小鸟儿、小虫儿------整个画面突破自然形态的束缚,使规整处理的枝权形成整齐、富有节奏、对称中求变化的形式美,使人感受到画中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界中的树,而是创造生命的树。
本课经典童话故事《七色花》,让学生感受助人为乐才能获取快乐的美德,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想像自己心目中的七色花的形状、色彩,鼓励画出与众不同的“七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画的基本特征;能运用各种媒材表现心中的鲜花。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与评述中,感受花的造型美、色彩美和形式美;在比较中,了解花的基本特征;根据花的基本特征进行想像、变化,创造性地表现美丽的花;在合作创作中,与同学一起,大胆选择媒材,表现有个性的花,并送到集体的花园里。
情感目标:能用审美的眼光赏花;能与同学一起创作美丽的花园;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德和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知花的形态特征和色彩特征,并抓住基本特征进行想像表现。
教学难点:感受花的形式美,拓展想像思维。
教具准备:收集一些实物花朵或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美,认识美。创设嗅觉、视觉情景,激发对花的记忆,了解花的基本结构,感受花的美。
1、出示一束用布包着的鲜花,请学生闻一闻,猜一猜,想一想,你闻到了什么?它的形状是怎样的?什么颜色?
2、看一看、想一想:拿出自己收集的鲜花图片与同学交流一下,说说美在哪里?
3、猜一猜,说一说:花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色彩、名称,但都统称为花,因为花都有共同的地方,猜一猜,是什么?(出示花的课件,突出花朵的基本结构,如花瓣、花托、花萼、花蕊)想一想,他们都有什么形状?发展想像空间,突出“几何形、具象形”)
二、想像美,欣赏美。看童话故事,体现助人美德,感受七色花的形态美、色彩美,激发想像,体会大师作品,感受形式美。
1、看一看、说一说:说说书上《七色花》的故事,告诉我们小姑娘找到了什么快乐?七色花是什么形状和色彩的?你见过吗?
2、想一想、说一说:闭上眼睛,想一想,现在你心中的七色花的花瓣、花蕊、花托、花萼各是什么形状?
3、欣赏大师作品《生命之树》,你发现什么?你听见什么?你闻到什么?你见过这样的树吗?大师想对我们说些什么?
三、欣赏学生作业,拓展材料运用空间,发展创造思维。
1、看一看,说一说:小组交流一下,书上的学生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工具绘画的?(水彩笔画、水粉画、电脑画)
2、想一想、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美在哪里?找一朵你认为“生动”的花,并说说为什么?(线条美——运用粗细疏密的线;色彩美——各种色彩;动态美——反头花、低头花、笑的花、害羞的花、向左看的花、向右看的花等)
四、以“我是花仙子”展开想像,创作美丽的花园。
1、出示一座花园模拟图,想一想,做一做,这是花园,但缺少鲜花,如果你是花仙子,会种出一朵怎样奇妙的美丽的花,既帮助了别人,又美化花园?
2、学生作业,师提出要求。
3、评价展示:造型美、色彩美、创意美。
教学反思:这节课本来是在上学期的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学生作业,不成问题,也有好的作品,有些遗撼的是今年我未进一步补充新的内容与思路,因为时间的关系吧。要是从花的文化上入手,可能是一大亮点:花的诗歌、文章、名句、书画;花的品格,国花,市花;花的科学常识,如改变花朵色彩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兴趣,唱花的歌曲。设计鲜花头饰、衣服进行表演等。
7、我们爱吃的水果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教材分析:
水果营养丰富,是儿童喜爱的食物,其形与色的美,更是大自然的神奇杰作。教材以“学生与自然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水果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喜爱与品味的过程中,唤起对熟悉的水果的形与色的记忆,了解水果与人的关系,培养多角度观察与表现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从水果的的造型、色彩、表皮、味道等方面找出自己爱吃的水果“美”的特色,感受水果色彩丰富与千姿百态的同时,学习用审美的眼光分析分析问题: 造型:大多数是圆球状的,但也有一些圆柱体状; 色彩:红、橙、黄、绿、青、灰、紫等;
表皮:有光滑、粗糙的,有毛茸茸的,软硬厚薄之分; 味道:香、甜、苦、酸、涩、怪味等。
创设“视、触、嗅”等感觉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水果、欣赏水果、表现水果,并运用各种纸材表现“我们爱吃的水果”,让学生在兴趣与体验中感受水果与生活的联系,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能力:能运用各种工具、纸材,表现“我们爱吃的水果”。
过程:在视、触、嗅的感觉体验中,学习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在造型表现中学习运用各种材料表现水果的形与色和质感特征。情感:学会关注不同水果的特征和营养价值。
教学重点:能进行整体记忆和学会从多角度观察水果的形与色;能运用各种纸材表现水果。教学难点:能从多角度想像和创造未来的水果。
教学准备:准备多种不同色彩、造型、形状的水果,课件,相关道具。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一、创设“视、触、嗅”等感觉体验情境,学习多角度观察水果,表现水果。
1、教师用袋子装一篮水果,请同学猜可能是什么?选一个梨,请一位学生上台闻一闻,看一看,说出其香味和形状色彩,让同学们猜一猜是哪种水果?哪些同学喜欢吃梨?为什么?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喜欢吃什么水果?(板书课题)
2、学生进行“排排坐,说水果”游戏。以小组顺序每人说一种水果,说过的不能重复。看谁听得最认真,重复说的同学,上黑板画一种水果。
3、出示各类水果,请同学认真观察,从形状、色彩、表皮花纹、味道找找相同点与不同点: 形状:大多数是圆球状的,但也有一些圆柱体状;师画出一些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心形、长方形、不规则形等,请学生进行比较与归纳,谈谈各种水果的形状。
色彩:红、橙、黄、绿、青、灰、紫等;生说一说各种颜色的都包含有多少种水果。
让学生摸一摸柚子与梨的表皮,引导学生说说水果表皮有什么不同,进而归纳出:表皮有光滑、粗糙的,有毛茸茸的,软硬厚薄之分;
让学生说一说闻一闻水果的味道:香、甜、苦、酸、涩、怪味等。
二、问:我们知道各种水果是从什么树上摘下来的吗?能不能种一种树可以结出我们喜欢吃的各种水果?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培育这种树好不好?全班分8 个小组,每一小组的袋子里装一种水果,各位同学轮流在自己小组的桌上:
摸一摸,猜一猜,看是什么水果,以这种水果命名自己小组的名字,老师在黑板上宣布这个小组已播种了种子;
画一画,哪个小组先把外形画完,老师在黑板上宣布这个小组已发了芽。
看一看,闻一闻,画一画:把水果从袋子里拿出来,仔细观察色彩与表皮,在刚画的水果上加上细节部分,看谁表现的水果最象。小组画完后,老师宣布小树已长成,该结果了,学生把自己画的水果剪下来,贴在黑板上的树上。给树起名字,叫“百果树”。
三、评价一下好的作品,教师小结本课。
四、布置下节学具:学具、剪刀、胶水。
教学反思:发言时间太多,画的时间不够,学生画的水果品种存在单一,大多都是苹果、梨、桔子、西瓜等,象“荔枝、龙眼、石榴、弥猴桃”等等学生涉及较少;水果的形状存在太小的问题,不能在老师规定的大小纸张上作画,这涉及到构图的方面,以后加强这方面训练力度。第二课时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学生前面学过的《可爱的卡通形象》、《生动的吉祥物》夸张、变形手法,对水果形象进行再加工,发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想像能力;继续学习利用不同纸材、工具来表现水果形象。过程与方法:在情境体验中,创造水果娃娃形象;在比赛画与品尝水果中,体验小组团结、合作的乐趣。
情感目标:体验水果与人的联系。
教具准备:各种水果娃娃形象、“水果王国”挂图一张,课件,8盘水果。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挂图,以带学生到“水果王国”吃水果导入新课。
二、怎样进入“水果王国”,提出创作要求:以八个小组命名的水果娃娃当导游,在挂图上找到自己小组的作品展示点,以“护照”的形式,把自己设计的水果娃娃贴在挂图上就算进入,本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全部到达指定地点,就可以吃水果。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老师出示的各种学生不常画到的水果图片,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投影各种水果娃娃形象,打开学生思路。
五、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学生粘贴作品。
七、边吃水果边评议谁的作品有创意,老师另奖水果。
八、在《假如我高兴》音乐中唱游。
教学反思:学生作业基本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的启发还不到位,学生对老师发出的指令理解不够。尽管离理想的境界还有一段距离,但我很欣慰,我终于对“用教材”有了自己的认识,在课堂中体会“生成性”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教学理念在反复尝试中,得到升华与提高。更加认识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因班制宜”是上好一堂好课的关键。也深切的体会到自己课堂教学语言方面的贫乏与苍白,以致在解决重难点时,感到词不达意,无法把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形成师生沟通上障碍,进而影响教学环节的一气呵成。
8、切开的果实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让学生发现切开的果实切面是由点、线、面、色组成的美丽的图案,感受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与美妙。
“ 找一找”栏目,是让学生感受切开后的水果的表皮与果肉组成的花纹图案:横切的杨桃表面是平面的五角星形状,由果肉、纤维、果核形成了“对称”的星星图案;横切的青柠檬呈现的是由线与三角形组成的圆形图案,而纵切面则是由月牙形组成的对称图案;纵切的草莓呈现的是由点、线、面、色组成的心形图案;横切的猕猴桃呈现的是由线和多个圆组成的放射状对称的图案;不有纵切的石榴呈现的是由一个个小圆似的内置层粒重叠、无规则排列的均衡美感的图案,非常吸引人。教材还提供了美国画家戴。维利的作品。目的是:
1、让学生感受画家作品是由多个不同圆形图案组合排列成的装饰画;
2、探讨画家是如何运用点、线、现、色表现不同的圆形图案;
3、探讨画家如何运用透叠、重复、不规则排列产生美感;
4、探讨画家运用 “橙与紫”的对比色表现画面的方法,感受作品视觉冲击力强、统一和谐的色彩搭配美感;
5、让学生在探讨中比较自己的创作,找出优缺点,学会欣赏与自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切开的果实形状产生的变化,切面是由点、线、面、色组合而成的图案;能运用点、线、面、色及拓印方法,表现切开的果实和切面美丽的图案。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与发现中感受切开的果实形状及美丽的图案纹理;在尝试中,大胆运用线与色及拓印的方法,表现自己的发现;在欣赏中,感受大师作品的形式美。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造物的美妙与神奇;热爱生活;能大胆参入和表现。教学重点:感知切开的果实形状和点、线、面、色组成的图案及其美感。教学难点:运用绘画及拓印方法表现对称、均衡、放射等水果切面的图案。
教具准备:一些水果图片;一个切开的水果。与父母探讨水果的营养,果核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做,激发想像、探究的兴趣。
1、猜一猜,画一画:把橘子进行纵切与横切会产生什么图形?的自己想像的结果用线条表现出来。
2、看看切开的橘子,比一比自己画的橘子线描画,说一说,像什么样好看在哪里?
3、切一切,看一看,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进行横切与纵切,并与同喧交换欣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4、想一相,画一画:运用点、线、面、色彩表现自己的发现。
5、猜一猜,说一说,把自己画作业与同学交换,互相猜猜,是什么水果?
6、印一印、看看:把自己切开的水果沾上颜色,在画纸上印,看看印出来的图案与画出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二、欣赏大师作品,在比较中提高审美和造型能力。引导欣赏对称美感;透叠美;重叠美)
1、猜一猜,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看一看,说一说:大师是运用什么线与色来表现的?大师想说些什么?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
三、与同学作业比,与大师的作品比,我的作品好看在哪里?组织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归纳小结,发动学生做好清洁工作。(线条美、形式美、个性美)
教学反思:学生的兴趣最浓,拓印是学生较喜爱的活动之一。但在画面的组织方面,学生的意识还不到,随意性不够强,排列存在无规律性与对称性,可能是启发不到位。
9、吃瓜果的人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吃瓜果的人,几乎天天都能看到,但每个人的吃相不同,这点很少受到关注。本课以此为题,让学生体会水果营养丰富,是健康的食品,除激发兴趣外,还要让学生在吃的过程中学会细心观察与发现。
教材以一群学生吃水果的情景导入,目的是创设“吃瓜果”的情景,让学生在吃的过程中,学会关注“吃瓜果的人”的头部、五官动态产生的变化。如甜滋滋地吃,眼睛眯成一条线,稍仰头;如狼吞虎咽地吃,头部后仰,张开大嘴,把手中的瓜果塞到嘴里;如得意地吃,则头部稍侧,眼神斜视,耳朵在动,大口大口地吃;如文静地吃,头稍向下,眼睛弯弯的把水果放在嘴边,小口小口地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水果的丰富营养;能运用各种工具,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吃瓜果的人”。过程与方法:在“吃”中学会细心观察;在观察中联想夸张的部位如何表现;在比较欣赏中提高自信和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激发珍惜情感;感受吃瓜果的愉快;养成关注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吃瓜果的人。
教学难点:摆脱固有形象,从夸张、有趣的角度表现“吃瓜果的人”。
教具准备:师:各种切开的水果;生:自带水果,在家里用镜子观察自己吃瓜果时的情景,如高兴地吃的表情,吃到苦瓜果或酸瓜果的表情,狼狈地吃,文静地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进行夸张的联想与表现。
1、看一看,说一说:看看自己带回来的水果:是什么形状与颜色的?有什么营养?可与同学分享。
2、吃一吃,看一看:
手拿镜子看看自己的吃相,鼓励尝试“夸张地吃”,看看自己的五官有什么变化? 看看同学谁吃得最有趣?哪些部位最有趣?
手里拿着什么瓜果,是整体的、是切开的,还是吃过的瓜果?
3、请几位同学表演:狼吞虎咽地吃、甜滋滋地吃、快活地吃等,激发兴趣。看一看、想想边观察边想像:夸张哪些部位最有趣?运用什么形状表现夸张的五官?
二、想一想、画一画:选择什么工具、材料表现?是线描画还是色彩画?从什么地方开始画?
三、欣赏、比较与评价。(评价点:有趣;夸张;有个性。)欣赏课本与同学作业,看一看、说一说:
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找一找小朋友们画中哪些部位最夸张? 小朋友们运用什么线条、什么形状表现夸张的部位? 比一比自己的作品,有趣在哪里?夸张了哪些部位?
四、感受“甜美的果实,快乐的人”
欣赏课件:瓜果种植、收获过程的录像片,引导学生思考: 甜美的果实从哪里来?我们如何珍惜?
五、课后延伸:在家里细心观察爸爸妈妈及生活中的各种吃瓜果的情景,并画下来。
教学反思:本课的兴趣点非常多,上起来是一节生气勃勃的课,气氛热烈,教具准备很麻烦,但师生共享快乐是很值的事情。
10、我们的影子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1、影子是由光、物体和周围环境组成的。本课教材以“美术与科技”为切入点,以影子这一科学常识为题材,以“我们”为物象形态,进行有趣的造影与联想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现实的关注和兴趣,培养想像力与概括表现能力。
2、教材以阳光下的影子导入,让学生在阳光的映照下做各种动作,引导学生感受“光与影”的美妙,从而认识影子产生的原因,理解小博士的话“物体挡住光线,就会在后面透射出影子”的科学道理,并让学生在造影的游戏中,把生动的影子描下来与人进行比较:
1、影子比人物的外轮廓简洁和概括(省去细节);
2、影子只有轮廓,可让学生从“人”的各种细部、装饰等杂乱中摆脱出来,进行裁剪,这种概括了原自然形的大体轮廓,既让学生体会了概括、简练的美感,也掌握了省略细节、概括表现的方法;
3、让学生对各种正面、侧面、静态、动态的影子进行比较,选一个理想的造型进行描绘,培养审美眼光。
3、教材右上角是灯光下的造影,主要启发学生: 光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阳光、灯光、日光、手电筒光等光源;同样的手形动作,如果移动灯光,可观察到不同的形状的手影,可想像杨动物、几何形等,从而感受影子具象、抽象、意象的美。教材中提供的“黑白手影画面”和“彩色静态人物重叠的影子”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重叠与透叠的美感,主要让学生学习以轮廓与重叠的关系表现有趣的影子的画面。
4、教材下方的“用剪影的方法画运动的人”,除了引导学生欣赏动态美外,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用概括(影子)的方法,想像与表现各种生动的人物动态,并组合成有趣的画面”,提供造影与想像表现的空间等。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运用流畅的线条和概括的方法进行造型与表现,解决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子”形成的因素;
2、能运用线与色表现“影子”并组成有趣的画面。过程与方法:
1、在“造影”中,理解小博士的话,知道形成影子的条件要素轼、在“想像创作”中,感受“创造影子人物”的趣味。
情感目标 :
1、了解美术与科学现象的关系;
2、能主动地与同学一起造影子、画影子;
3、对造影和创作影子感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线与色表现影子,并组成有趣的画面。
教学难点:
1、了解影子形成的要素及原因;
2、能画出装饰美观的影子画面。兴趣点:
1、造影;
2、描绘影子;
3、创造有趣的影子画面。
观察点:
1、概括的人物影子与人(实体)有什么不同;
2、静态与动态影子有什么不同。教学准备:生经验准备:
1、与父母探讨影子形成的原因。
2、画画他*的影子。
3、准备能发光的物体,如手电筒等。师教具准备:范画、图片。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玩一玩,看一看: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看看影子与自己有什么不同? 描一描,像什么?
说一说:影子与人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影子?(板书课题:我们的影子)在阳光下,照一照,同学互相合作把自己的影子画一画。讨论在课外得出的影子形成的原因。(感受概括美)
反馈课前与父母探讨的结果。发展
1、利用灯光,用手“造影”,看看有什么发现?看一看、做一做:移动灯光固定手影,看看有什么发现:
2、玩一玩、画一画:把手造成影的各种具象形、抽象形用线描摹下来,组成有趣的画面,注意手影重叠的部位描画,感受重叠美。
互相合作,选个最美的手影描下来,看谁的手影最有趣? 作 业
以运动或舞蹈动作组合画一组剪影人物或动物。上单色。学生作业
反馈对影子的理解程度,看是否掌握成影的一般规律。展 示
张贴在展板上,挑选好的到各班展示。学生自评与他评。体验成就感。课 堂 延 伸
回家画画父母或朋友的头部影子。巩固练习。教 学 反 思
活动效果:在室外操场上的活动非常成功,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以后在分组的工作上要做得更细致一些,效果会更好。
作业评析:作业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概括性不够,学生很容易加上细节部分。色彩反映也不到位。
改进措施:老师要多做范画与演示。
11、生动的吉祥物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1、经过“可爱的卡通形象”的的欣赏学习学生已了解一些卡通形象的幽默性、夸张性、想像性等独特的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本课以学生与社会生活为切入点,提供了一引起典型的卡通吉祥物,让学生感受吉祥物应用之广的同时,尝试运用拟人化手法设计心中的吉祥物。
2、课文一开始就指出这些神气的小家伙叫吉祥物象征好运气。目的是启发学生在欣赏与创作时,要抓住“神奇、祥和、有趣、幽默、夸张”等特点进行探究学习。本课提供学生合作探讨机会,启发创新思维:
1、可选择具象形或抽象形进行吉祥物设计;
2、吉祥物的拟人化表现,不但可以画出直立的动物、有四肢的静物,还可以给它们穿上衣服,也可以抓住动物特征,赋予他们某些人类的特性,如人性化的表情、人性化的动态等;
3、可以运用勾线填色法,也可以运用电脑卡通的立体表现;
4、吉祥物的色彩单纯、鲜艳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卡通吉祥物用其作用;能用线描平涂方法装饰、设计卡通吉祥物;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表现吉祥物。
过程与方法:在探讨中感知吉祥物的作用;在欣赏中感受卡通吉祥物的拟人化的夸张的艺术手法;在合作中,互相启发掌握设计方法;在评价中培养自信与修改能力。
情感态度:喜欢吉祥物;能与同学合作创作;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教学重点:能运用拟人法和“形与色”表现吉祥物。
教学难点:发挥想像力,进行大胆夸张的创作,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卡通形象;对一些动物结构不熟悉,创作时产生困难。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吉祥物的实物与图片。画一只自己喜欢的动物。教学过程:
一、感知吉祥物。
看一看、想一想:看看课文,想一想吉祥物给你什么感觉?(拟人化、吉祥、有趣、幽默、神奇、生动、可爱、代表好运)吉祥物与卡通形象有什么异同?
二、猜一猜、说一说:
1、你在哪些场合,哪些地方见过吉祥物?
2、为什么要用吉祥物?(渲染活动气氛、象征好运气、代表商品的形象等)
3、在课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吉祥物,猜猜它们的含义。
三、比较吉祥物的艺术特征。找一找、说一说:
1、吉祥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2、吉祥物美在哪里?
四、探讨吉祥物的艺术特征。
1、选一选、说一说: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吉祥物,说说是由什么形组合装饰而成的?
2、比一比、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设计吉祥物?也可以把课前自己画好的动物画与同学交流,如何“变”成吉祥物?
3、提供一些动物形象让学生选择与思考:
五、创作交流。
1、选一个什么形象?(具象或抽象)抓住该物象什么特征?运用什么手法?(夸张、拟人)夸张哪些部位可使形象生动、吉祥、有趣?
2、准备用什么造型、表情、动作表现“拟人化”?
3、为学校六一活动设计一个吉祥物(小组合作也可以)。
4、创作思考:①夸张头部,表现机灵。②夸大眼睛,表现有神;③腮帮鼓鼓,逗人喜爱;④省去脖子,更加有趣;⑤添上衣服,站着像人;⑥笑的表情,加上动作;⑦色彩简单,形象鲜明;⑧幽默生动,吉祥和气。
六、展示评价,评价点:拟人化、夸张法、有趣、个性化。说一说比一比:我的设计美在哪里?我的吉祥物有什么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设计非常好,学生的设计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大部分作业,从形象到色彩都有独到之处,面部表情、衣服、色彩这几方面尤其突出。
12、送给爸爸妈妈的礼物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童年,随着岁月而流逝,父母的爱却始终伴随儿童成长。在父母温暖的关爱下生活的儿童,是否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感激父母呢?本课教材以人文主题“人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把创作“关给爸爸他*的礼物”的学习融入人文主题中,让学生在体验父母的爱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心他人的美德。
教材以创设有关父母的节日导入。如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的生日等,让学生感知节日的意义,激发制作小礼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
教材右上角的材料图,目的是启发学生:既可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更鼓励“废物利用”;小礼物分男士用品与女士用品,应从礼物与材料之间进行联想。
左下方提供的信,是启发跨学科的结合,如学生可以写几句知心话连同礼物一起送给父母,也可以为父母唱首歌,写首感谢的儿歌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有关父母的节日;认识对称美、均衡美、重复美等形式美感;能用各种材料制作小礼物。
过程与方法:在探讨中感知父母的节日;在尝试各种材料中,源程序发材料妙用,发展创造力;在评价中,感受形式美。
情感:学会关心、尊重父母;学会关心别人;喜欢自己制作礼物送给父母。教学重点:感知有关父母的节日,学会关心父母;能用各种材料制作小礼物。教学难点:设计制作具有形式美、有创意的小礼物。
教具准备:收集有关父母 节日的资料;探究父母最喜欢什么?父母 鼓励自己的话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父母 的爱:
1、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同学们一起合唱。说说父母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你知道哪些有关父母的节日?你记得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3、想一相,父母最需要什么?准备送什么礼物给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二、探究礼物的制作方法。
1、想一想:看看自己准备的材料,想想可以做些什么小礼物?
2、欣赏课文中的礼物样式,想想课文中的“小项链”美在哪里?试一试:运用什么形式进行设计小礼物才好看?
说一说:你喜欢书上哪一件小礼物?为什么?
3、讨论一下自己准备送给谁?怎样做才漂亮?
三、创作与众不同的礼物。
1、想一想:在触摸纸材中进行想像,如何才能材料妙用?
2、做一做:运用形式美感进行创作。
四、展示评价:比一比,谁的礼物最有趣、最精美、有创意?
五、表演一下父母收到礼物时的样子。
教学反思: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作的礼物好象是给自己做的这种现象,证明学生还没有给父母送礼物这种意识,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这是中国这一代人的共性,看来德育这方面的工作还要做宽做细,特别是我们艺术课在这方面要加强渗透。
13、民族娃娃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风格。教材以“民族娃娃”为题,利用“撕纸贴画”练习,让学生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头饰,体会不同民族的审美怀趣,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同时也掌握一些撕纸方法和提高妙用纸材的能力,体验造型的乐趣。
2、教材右上角图片中的民族姑娘,头上戴着用红、白的装饰物进行重复排列的头饰,身上穿着红与黑两种色彩对比鲜明的色块,小花图案进行明序排列和装饰的对称式服饰,还有戴着各种夸张、美观的银器饰物,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而左下图中的“维吾尔族姑娘”,头上戴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多角形帽饰,最特别的是衣服上由“点、线、面、色”表现的丰富而鲜艳、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使人感受美的同时,更表现出少数民族“心灵手巧”和对生活美的追求。
3、说一说栏目,是引导不生探索思考:
1、在比较中感受各民族不同的头饰、服饰美的同时,体验不同的审美趣味;
2、启发创作时,可从民族特色、审美情趣方面构思与表现。
4、步骤图:是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尝试与表现:
1、选材料。各种旧画报、纸;
2、用撕纸方法撕出人物结构、衣服、头饰的大体形状或几何形,然后进行拼贴;
3、选择对比色的纸材撕出“点线面色“进行花纹装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都各有不同的服饰特色;能妙用纸材和剪、撕纸方法粘贴方法粘贴成“民族娃娃”。
过程与方法:在资料交流中感知各民族的不同服饰和风土人情;在对比欣赏中,学会找不同服饰特点,体验不同审美情趣;在尝试中了解撕纸方法和粘贴方法;在合作创作中感受创作乐趣。情感目标: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欣赏各民族的审美趣味;能与同学合作。教学重点:能用纸材和剪、撕纸贴画的方法,创作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娃娃。
教学难点:妙用纸材和抓住不同民族特色,表现色彩对比鲜明、动态生动的民族娃娃。教具准备:课件,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收集有关服饰资料。教学过程:
一、在欣赏《56个民族56朵花》歌曲中导下新课。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民族的服饰?为什么?你认为服饰美在哪里?(造型独特、色彩强烈、装饰性强)
2、为什么说“56个民族,56朵花”?
二、引导学习撕纸的方法和拼贴切的方法。
游戏活动:
1、看谁“直线撕、弧线撕和变线撕”撕得最美?
2、尝试用力撕,轻柔地撕,感受不同力度撕出的效果。
3、试一试对称撕。
4、把撕出来的形状组合拼成一个可爱的娃娃:
先贴什么,后贴什么?是“进行块面剪贴”还是“进行撕点粘贴”? 试一试,把点拼成娃娃的形状。说一说有什么困难。
三、创作有特色的民族娃娃。
1、欣赏课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民族的服饰?
2、在图片中选取一个服饰风格明显的少数民族图片作参考。
3、思考什么动作才生动、有趣?
4、选择色彩底板纸。
5、选择块面纸粘贴,还是撕点拼贴?
6、动手创作:
小组分工,如分工撕点、撕线、撕形,并按形状分类放好。合作或个人进行拼图与粘贴。
四、展示评价:哪个撕纸拼贴的民族娃娃最美? 色彩妙用;形象生动;有民族特色/ 教学反思:以前非常忽视这个撕纸游戏,这次也给我自己上了一课,学生学得好超过了老师的设想。相比之下,我反倒有点准备不够充分。如在培养随手撕的能力、在撕纸游戏中找规律,要多培养学生自主与交流合作能力。在培养良好工作习惯上,我还应加强。
14、我们的大花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1、本课安排两个学习内容,一是感知中国陶瓷花瓶不但是实用的生活用品,也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品;二是运用简单的单色剪纸方法表现花瓶。
2、教材以“学生与文化生活”为切入口,以欣赏彩陶和五彩凤镂空瓶导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创造出美观、实用的彩陶明代绚丽华贵的花瓶艺术品,而感受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文物的情感。
3、教材左上角的“彩陶漩涡纹瓶”,造型饱满,气势宏大,上宽下窄,呈倒三角形状,瓶口有“系”,腹部两侧有半环耳。其装饰尤具特色,采用二方连续带饰,三段装饰有主有从、有抑有扬,宛如一篇宏伟的交响乐章。
4、五彩凤纹镂空瓶,造型挺拔秀雅、精细。此瓶为洗形圆口,喇叭状的长颈,溜肩,圆腹,平底,矮圈足,集镂雕、浮雕和彩绘于一体。装饰秀雅华美,如口部一周有镂刻的、重复排列的如意云纹。颈部有三组纹饰:上部为双层蕉叶纹,叶与叶之间连缀着摘枝散花和蝴碟纹;中部环状凸起,上雕狮面双耳,并饰有团寿纹,狮鼻、眼、耳作镂空处理,双耳左右对称,既为装饰又便于使用;下部的镂刻以如意状垂云纹、团花纹、清花菱花形开光,五彩花果纹装饰,还有以摘枝花叶纹组成带状装饰。腹部镂刻九凤和祥云。颈部镂刻八孔及八宝纹。该瓶以褐彩、红彩勾出花纹轮廓,以红、黄、绿、橙、褐、孔雀蓝装饰,绚丽而华贵。
5、教材左下角提供学生自主探讨“花瓶由各种形经过不同的组合设计而成”的示意图和“对称式剪纸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感受、尝试和探讨中理解“小博士”的话,探讨“对称”的折剪装饰方法,感知对称美。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古陶瓷花瓶造型美、装饰美的特点;感知对折法剪出有装饰花纹的大花瓶。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中,探讨中国古陶瓷花瓶的外形美、花纹美及审美价值;在探讨中,自主理解和掌握对称式花瓶剪纸法和花纹的设计制作方法;在创作中,进行不同形的组合尝试,发展创造思维。
3、情感目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文物的情感;积极探讨对称剪法;能与同学共同合作、互相帮助,注意环境卫生。
教学重点:探讨对称剪纸和阴刻剪纸的方法,剪出有花纹图案、造型美观的大花瓶。教学难点:感知古陶瓷的审美价值;感知阴刻纹样设计制作方法。观察点:花瓶的造型美、装饰美的特点;中国古陶瓷花审美价值。教具准备:花瓶,剪纸作品。教学过程:
一、欣赏教材上古陶瓷花瓶及审美价值。
1、花瓶的形状美在哪里?各有什么特色?
2、猜猜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找一找有哪些花纹和图案?怎样排列?美在哪里?
4、师介绍审美价值。
二、欣赏出示的花瓶,探讨花瓶造型美和实用美。
1、摸一摸,想一想,找出花瓶的基本形:瓶口、瓶颈、瓶身和瓶脚。
2、拼摆游戏,运用几何形拼出各种种样的花瓶,体验由不同基本形和不同组合方法能设计出各种不同造型的花瓶。
3、看一看、试一试:选一张纸,试一试剪出对称式花瓶造型。
4、比一比:谁剪的花瓶造型美、实用?(放得稳、能插花、供观赏)
三、欣赏学生作业,与自己作业比较,探讨出花瓶图案花纹的剪法。
1、看一看,说一说:在学生作业中,你认为哪个花瓶的图案好看?好看在哪里?
2、运用什么表现花纹?(具象美与抽象美)
3、找一找,哪些发方有月牙形和锯齿形的花纹?(感受传统剪纸技法)
4、你准备选用什么花纹装饰花瓶?
四、教师投影演示剪法。
1、对折,折线为中轴线;
2、构思,根据花瓶的基本结构进行形的组合设计;
3、起稿,从折线处一出花瓶一半造型,理解折线为对称中轴线,再画出花纹装饰;
4、剪刻,注意不要将花瓶剪断。
五、学生创新与表现。
1、想一想、做一做:在刚才剪的花瓶造型的基础上,尝试剪出花纹(体会阴刻剪纸)。
2、怎样运用基本形组合成与众不同的造型?美在哪里?
3、动手剪一剪。
六、展示与评价。
1、分小组进行花瓶的拼摆与粘贴,用“点贴”法按“并列式”、“有疏有密”或“有大有小”构图,摆好后再贴。
2、看一看,说一说,把自己的作业与教材中学生作业比一比,美在哪里?
3、评一评,造型美?花纹美?对称美?创意美?
教学反思:本课的欣赏部分达不到目标中要求的那么专业,只是象征性的点了点,毕竟一课时时间有限,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作业的效果容易出来。理论知识在二年级来讲,过于深了一点,只要学生知道怎样剪,会设计简单的花纹装饰,这节课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6、百变卡通玩具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以新课标中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理念,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百变卡通玩具”的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创作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时,学一点“折叠剪画”的方法,设计制作由多种形象变化的“玩具”,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和创作的冲动。
2、教材以“想一想”导入,目的是:
1、激发好奇心,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和发现,了解卡通形象头部与身体的下反折叠,产生多种搭配,使卡通形象产生多种变化;
2、感受卡通形象头部、身体夸张的比例,多种的搭配所产生的幽默、有趣的画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卡通形象夸张的比例;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创作六个头部与身体一样大的卡通形象;知道“百变卡通玩具”正反的设计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中,感受以夸张比例设计的卡通形象,激发变化创新的兴趣;在试一试中,掌握“百变卡通玩具”的折叠剪画的方法;在玩一玩中,感受创作愉悦。情感目标:对造型的多种变化产生兴趣;能与同学合作创作,共享成功的欢乐。教学重点:能设计比例夸张的卡通形象,并设计制作成百变玩具。
教学难点:正面与反面的卡通形象头部与身体的位置;折叠剪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教具准备:师:范作;生:准备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选一张卡通形象,贴上自己的身体或照片,看看有什么变化,按照课本一一张12方格的格子图或试试折一张有12方格的格子图。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感受夸张的比例能产生幽默的卡通形象。
1、-师出示范作,请学生与教师一起玩一玩“百变卡通玩具”。
2、把自己收集的卡通形象拿出来,变一变看一看:在原来的卡通形象上,贴上自己的头像,如1/2的人物头部与身体比例,使你产生什么感觉?(有趣、幽默)画一画,比一比:取相同的两张方格进行正反绘画合作竞赛,一人在正反面画头部,一人在正反面画身体,两人组合成卡通形象,感受简单的“百变形象”。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鼓励创造有趣、夸张的卡通形象及组合方法)
二、欣赏课件,感受有趣的卡通形象,激发创造思维。
1、看一看,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张卡通形象“为什么”?
2、想一想,说一说:有趣在哪里?(感受“线与色”的表现和具有人一样的表情、动作、衣服的动物卡通形象)
3、根据老师提供的动物形象,引导进行拟人化变一变,激发创造思路。
三、探究折叠卡片的设计制作方法。
1、欣赏老师手上的范作,小组讨论,说一说,为什么要不得12个小格?卡通人物为什么这样设计?
2、画一画:设计接力游戏,小组先设计好莱坞12个格子,然后每人画一格,注意头部与身体的位置,剪好后小组内进行“折叠玩”游戏,看是否设计制作适当,是否要修改。
四、小组进行展示比赛,评评哪一组卡通形象有趣、幽默?哪一组头部与身体的设计正确?哪一组剪、折美观?
五、课后延伸探讨:
1、可以将12个格子都设计头部和身体,能使卡通形象产生更多的搭配变化,如获至宝第一行是倒画的头部,第二行是正画的头部,第三行是正画的身体,第四行是倒画的身体,背面也是同样的设计;
2、改变剪法,如第一行是竖剪,第一,第二行之间是折线,第二、第三行之产的左右边是横剪,第三第四行之间是折线,第四行是竖剪,这样能产生更多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课从小组合作的方面考虑入手,大大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的交流比较充分。做起来趣味性大大提升,以后要多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17、神秘的城堡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1、孩子们梦中的城堡,美丽而神秘。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奇特的、古老的城堡住着童话里的仙子、快乐的小矮人、神秘的女巫------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废旧纸材进行城堡设计与制作,同时提高环保意识,培养想像创造力感受合作建造“城堡”的快乐。
2、教材提供了两张不同的建筑照片导入。左上图为方形的围墙与建筑物组合的城堡,宽阔而古朴。左下图是由大小不同的圆柱体、锥体、方体、多棱柱体组成的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古典、精美。
3、四组学生作业,各有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不同的“形与色”组成的各具特色的“城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城堡”的造型特点;妙用纸材进行城堡的设计与制作。
过程与方法:在说一说中,交流城堡的故事,激发建造城堡的兴趣;在比较中探索掌握设计与制作城堡的方法;在合作创作中,感受建造城堡的快乐。
情感目标:对建造城堡产生兴趣;大胆想像,妙用纸材,增强环保意识;能与同学合作,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感知城堡的造型特点;选用纸材合作设计制作城堡。教学难点:能设计制作出高低错落、造型奇特、有趣的城堡。教具准备:卡通故事,图片。教学过程:
一、看卡通故事《睡美人》观察,女巫住的城堡的特点。
1、说一说自己想像中的城堡的样子。
2、从课文中的两张照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建筑物,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建筑物是由什么组合而成的?猜一猜建筑物为什么要围起来?
4、说一说,城堡里的故事。
二、探究城堡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1、比一比,说一说:四组学生作业中,你喜欢哪一组的城堡?为什么?
2、城堡给你什么感觉?(神秘、华丽、有趣、古老、精美)哪些地方让你产生这些感觉?
3、看一看,想一想:楼房的基本形是什么?(房、窗、门)由什么形组合的楼房才好看?如何剪出好看的窗与门的形状?选什么纸材才合适?
小组讨论:设计一座什么城堡?为城堡起个好听又神秘的名字。
三、小组合作,制作城堡。
1、小组分工合作,每人负责设计一幢建筑物。
2、根据城堡要求选择合适的纸材,如表现“神秘”的纸材,表现“华丽”的纸材等,3、可运用点、线、面和纸材的花纹进行装饰;
4、把每人设计制作的建筑物连接起来,围成堡垒式的小城。
5、添上人物、路灯、树木等,增添情趣。
四、在比较中感受创作的乐趣。看一看、比一比:
1、互相参观,提出问题。
2、小组介绍:城堡的名称、妙用纸材、造型特点等。
3、感受废旧纸材的妙用,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其实本课我设想的很好,如到操场上玩,结合沙雕建筑城堡群,产生旅游景观的意境;引入灯光设计,产生神秘感等,这些都由于各方面的条件而只能最后在教室画一座城堡了事,倍感安慰的是学生竟乐此不疲,作业效果出奇的好,我没有作示范,也算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吧。
18、纸碟怪脸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1、面具是世界性的古老艺术,它不但具有艺术的内涵和价值,更以其夸张多变的的造型、丰富鲜艳的色彩、能游戏娱乐和美化环境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基于这一兴趣点,本课教材以“美术与人文”为切入点,通过设计制作纸碟怪脸,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面具设计制作方法与妙用材料的技能,发展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同时,感受面具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美术素养。
2、教材以欣赏各国面具导入,让学生在探索其造型、色彩、实用性的同时,感知面具这一古老的艺术文化和获得审美体验。
3、本课提供的非洲面具、印度尼西亚面具和贵州傩面具,主要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
1、奇特的造型
2、强烈的色彩
3、降魔的功能。
4、教材中的步骤图,是让学生自主探讨纸碟怪脸的设计与组合装饰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利用各种材料和纸碟设计制作一个造型美观、色彩对比鲜明的面具。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中,感受面具的艺术趣味;在比较中找出面具的造型与色彩特色,启发创作思路;在探索中,运用各种旧弃物进行曲“怪”面具的形状、色彩、五官的夸张造型与装饰设计,发展创造力。
情感目标:对民间面具产生好奇与兴趣;能与同学交流、互相帮助;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能利用纸碟和废弃物设计一个“纸碟怪脸”。教学难点:妙用各种废弃物,设计和装饰怪面具。教具准备:课件与范作。教学过程:
一、欣赏课件,探究民间面具的审美情趣。
1、看一看,说一说:面具给你什么感受?
2、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受?
3、面具有什么功能?
4、民间面具美在哪里?你喜欢哪一个面具?为什么?
5、找一找:面具上的点、线、面、色及具象形。想一想,这些造型元素是用来装饰什么?面具的五官有什么特征?(几何形表现、具象形表现、夸张表现)
6、找一找:面具造型奇特的地方和夸张的色彩。
二、学习面具的制作方法。
1、猜一猜:这些面具是怎样做出来的。小组讨论。
2、看课件,说说还有哪些方法?
3、用什么材料才能妙用?
4、怎样排列装饰才美?
5、造型、五官及色彩要怎样设计才有奇特和怪的效果。
三、合作创作,共享成功快乐。
1、分小组合作创作,分“印第安人组”、“驱鬼组”、“傩戏组”、“小丑组”。要求:材料共享,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构思——选材料——如何妙用(形式美的设计和运用材料)——合作创作。
2、戴一戴、玩一玩:放音乐,学生戴上面具自由舞动,可去“吓一吓”同学。
3、评一评,哪一小组的面具造型最独特?色彩最强烈?
教学反思:本课学生比较有兴趣,如果带的线材的同学多一些,效果会更好。
19、变废为宝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材分析:
1、环保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本课教材以“学生与生活环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利用废弃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变废品为美丽的装饰品和玩具的同时,体会动手的乐趣和体验废弃物都有它们潜在的利用价值。只有我们不断去发现、去利用才是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2、本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欣赏艺术家变废为宝的创作;第二部分是原展学生的创作、设计思路,即如何利用来自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玩具设计。
3、教材右边的步骤图,是让学生感受同龄人是如何妙用生活中废弃物的,进行“联想——选材——设计——制作”的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废弃物的形、色、材质的美感和潜在的利用价值;能选择废弃物进行设计、组合与装饰,创造玩具或装饰品。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中,体验废弃物的妙用及对环保的作用;在选择与尝试创作中,学会利用废弃物的形、色、质进行创造性的组合装饰设计;在合作创作中,体验实践的快乐。情感目标:体会废物利用的乐趣;形成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废弃物的的形状、色彩、质感特性进行玩具的想像组合创作。教学难点:妙用废弃物的特性设计制作成形式美的玩具或装饰品。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自己认为好看、有趣的废弃物,想一想这些废弃物像什么?看看家里有没有运用废弃物设计的装饰品、用品、玩具。教师收集一些范作。教学过程:
一、师生展示自己带来的废弃物,布置小型展览,培养环保意识。玩一玩,分一分:
1、按点材、线材、面材进行废弃物分类。如点体、直线体、曲线体、平面体、曲面体、几何形状等;
2、按不同质感进行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如软与硬、粗糙与光滑等;
3、按不同造型进行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如具象形、抽象形等;
4、按不同色彩进行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如冷色与暖色等。想一想,说一说:
1、选一个你喜欢的废弃物,说一说它美在哪里?(学会发现和利用废弃物)
2、这些废弃物使你想到什么?(资源的浪费)
3、与同学说一说你见过、用过的废弃物设计的装饰品、玩具、用具。
二、妙用废弃物设计装饰品游戏,启发学生思维。
1、明确游戏目标,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用一张厚方形卡纸,合作设计与装饰成相框;
2、探讨物体整齐排列的装饰美感,选两位同学到“废弃物处”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行设计与装饰(如在厚卡纸方框上用牙有规律地排列装饰、用纽扣有序排列装饰、用色彩纸装饰、用雪条棍排列装饰、用瓶盖排列装饰、用铅笔屑装饰------)
3、感受设计与应用的关系。在相框上放一张照片或者图片,感受“材料妙用”。
三、在合作中感受创作的乐趣。
1、想一想,哪些废弃物有被塑造的条件?
2、做一做:哪些废弃物可设计制作玩具、装饰品、生活用品?
四、布置变废为美的展览。
1、想一想、做一做:从“玩具、装饰品、生活用品”方面摆设作品,摆放时,想想怎样布置才整齐、美观?
2、欣赏与评价。分组参观、评价。评价点:妙用废弃物;装饰美。
教学反思:本课只在二(2)班上了这一节课,学生的废弃物利用意识还是不够,带来的材料显单一。看得出来学生还是非常喜欢做的。
20、分类垃圾桶
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教材分析:
1、城市美如画,要*你我他。然而,倡导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以来,虽然设计新颖的分类垃圾桶遍布城市,但令人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注意这些分类垃圾桶,没有人留心辨认不同的投放标志,没有人分门别类地投放废弃物。本课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设计与制作分类垃圾桶,引起对分类投放垃圾的注意与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真正做到“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2、教材以“分类垃圾桶”导入,引起学生对垃圾桶的分类投放标志的注意;对分类垃圾桶的造型、色彩、功能和“垃圾分类投放口”产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对“分类垃圾桶”的审美与实用的设计思维。
3、教材的右上角提供了“垃圾桶的基本形体”,目的是让学生在探讨中掌握和解决:
1、“分类垃圾桶”可以是“单桶单类投放”设计,也可以“单桶多孔、分类投放”设计;
2、垃圾桶是由各种几何形体单独设计或组合而成,启发创造思维;
3、利用废弃物的基本形体或基本组合的方法设计分类垃圾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类垃圾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分类垃圾桶是由基本形体或基本形体组合的方法设计与制作的;利用废弃物的造型特点进行组合设计,制作分类垃圾桶。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中,感知分类垃圾桶的造型美、色彩美、实用美的特点;在巧用废弃物进行设计与制作中,了解分类垃圾桶的造型特点,发展形象思维;在动手动脑中,掌握分类垃圾桶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感受创作的快乐。
3、情感目标:对分类投放垃圾引起注意与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体会妙用废弃物进行设计制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形体组合的方法设计分类垃圾桶。
教学难点:巧用废弃物的造型特点设计制作形式美观的分类垃圾桶。
教具准备:观察社会上、家里的垃圾桶及其造型、色彩、功能特点;了解垃圾桶的分类投放标志;范作模型。课件。教学过程:
一、欣赏课件,了解分类垃圾桶“吃“错东西的例子。
1、分组讨论,居住地的社区有多少分类垃圾桶?它的造型、色彩、功能、垃圾分类投放口各有什么特点?
2、人们对分类垃圾桶有多少认识?知道分类投放标志吗?有多少人分门别类地投放废弃物?家里的垃圾如何处理?
3、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主题,把调查结果与讨论结果用文字,绘画、照片体现出来,进行展览与分组解说。
二、探讨“分类垃圾桶“的组合设计与制作方法。
1、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2、组织“拍卖垃圾桶“游戏,提出评价条件,各组依据”条件“选1——2幅垃圾桶图片,进行拍卖(启发创作思维):A、造型美观大方;B、分类功能齐全;C、使用方便;D、选用环保材料。
3、阅读课本思考:A、认识分类垃圾桶的基本形;B、如何利用基本形进行不同的组合,掌握多种组合设计制作方法。
4、从“学生作品”中,探讨环保材料的选用。
三、合作创作,体验创作的快乐。
1、根据拍卖条件,选用材料,进行组合设计与装饰。
2、布置“关注环境,从我做起”展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提供评价点:造型美观大方;分类功能齐全;废物投放方便;选用环保材料。
第五篇:岭南班二年级上册教案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二年级美术教案
第一课:《我们的玩具乐园》 第一课时:《民间玩具欣赏》 学习目标:
一、学会欣赏和发现不同地域的民间玩具的共同特点(色彩、材料、造型)。
二、学会运用美术语言对民间玩具进行分析、描述。
三、了解中国民间玩具文化,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和民族风格。教学要点:
重点:感知民间玩具就地取材、造型生动、色彩丰富的特点。难点:对作品特征进行清晰的描述。解决难点的方法:观察、比较、讨论。兴趣点: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色彩。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了解民间玩具的相关知识,搜集教学素材。
2、制作民间玩具欣赏评价表。
二、课堂导入
1、引导欣赏,传授方法。
①组织欣赏课本中的《泥人大阿福》,它给你怎样的印象?
②认识《泥人大阿福》在材料、造型、色彩、纹饰方面的特点。传授欣赏方法。
③总结本课的欣赏方法。
2、小组合作,深入探讨。
①组织和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比欣赏书本中不同地域的动物题材玩具作品。
②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探讨活动,表扬进步,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法。③继续组织学生探讨不同地域人物题材玩具的特征。④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探讨。
3、自主探究,个性表现。
布置个性作业:你最喜欢哪个民间玩具,写写你喜欢的原因、寓意,或者画画它的造型。
三、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展示作业。
你发现了民间玩具的哪些特征? 谁的个性作业写得好或画得好?
四、课后延伸
1、了解本土民间玩具的相关信息。
2、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小玩具。第二课时:《现代玩具欣赏》 学习目标:
一、了解现代玩具在材料、外形、功能、种类等方面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文化与美感。
二、学习比较欣赏的方法,对现代玩具的材料、造型、色彩、技术、功能等特征进行评述。
三、感知现代玩具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密切关系,培养创新精神。教学要点:
重点:感知现代玩具材质、造型丰富多样,科学益智的特点。难点:比较民间玩具与现代玩具在特点和功能上的异同。解决难点的方法:观察、比较、讨论。兴趣点:
①现代玩具互动的能力; ②玩具小集市; ③卡通玩具及故事; ④夸张、简练的现代造型。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搜集现代玩具的实物、图片、视频。
二、课堂导入
1、引导观察发现。
①谁发现了同学介绍的玩具有什么功能和特点? ②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上的《智能玩具机器人》。
③引导学生从媒体、造型、色彩、技术、功能5个方面欣赏和评述,传授欣赏方法。
④《智能玩具机器人》与上节课欣赏的民间玩具相比,有哪些异同点?
2、组织合作探究。
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强调合作中的明确分工,探究中的有序讨论和发表。
②引导学生用学习表去分析现代玩具的特点。③巡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④交换分享学习成果。
3、鼓励个性表现。
①你对哪件玩具感兴趣,能不能给它画张像?
②假如你是一个玩具设计师,你打算制造一件什么样的玩具?它可以怎样玩的?
③联系上节课内容,对比民间玩具与现代玩具的异同,了解现代玩具的科技特点。
三、展示与评价
组织互动评价活动
评价要点:哪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合作得最好?谁表现的玩具最漂亮?谁设计的玩具最有创意?
四、课后延伸
尝试选用废弃的就玩具部件或废旧材料,设计组装一个新的现代玩具。第三课时:《我的玩具伙伴》 学习目标:
一、能多角度观察玩具伙伴的材质、造型、色彩、功能等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二、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表现玩具的造型、色彩和材质特点,培养表现能力。
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造型的乐趣,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教学要点:
重点:多角度观察与表现玩具伙伴的造型、色彩和材质特征。难点:玩具不同角度和材质的造型表现。解决难点的方法:观察法、示范法。兴趣点:
同伴之间分享玩具及绘画作品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件、玩具、各种纸张、描线笔等。
二、课堂发展
1、观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并讨论玩具的外形特征。
2、感知:摸摸自己的玩具伙伴,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有什么感觉?
3、欣赏:对比欣赏课本里毕加索的作品《克劳德和他的玩具马》和部分学生作品。他们表现了什么?是怎样表现的?
4、示范:教师示范作品的表现方法,强调不同角度、不同材质的表现方法,解决难点。
5、作业:出示作业要求,布置学生作业,巡视辅导。
三、展示与评价
1、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2、开展互动评价活动。
作品评价——谁的作品生动、漂亮、有趣,运用了恰当的方法。过程评价——自己的收获和问题,能与同学合作与分享。总结评价——总结过程,评价优点,提示改进方向。
四、课后延伸
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玩具。第二课:《动物的童话》 第一课时:《恐龙回来了》 学习目标:
一、运用造型元素表现恐龙的外形、色彩、形态等特点。
二、在探究中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和故事;在比较中发现恐龙的造型特征;在想象中大胆描绘心中恐龙家园;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学习与表现的乐趣。
三、学会将观察和掌握的知识融入绘画创作之中,使美术不仅仅关乎绘画技巧,更关系活用知识、联系生活、激发想象。教学要点:
重点:运用线、形、色手绘创作恐龙世界的想象图。难点:想象画中画面主体与背景的关系。解决难点的方法:讲故事、欣赏恐龙动画。兴趣点:
恐龙的视频、故事和神秘感。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2、搜集恐龙的图片、文字、视频,制作好课件。
二、课堂发展
1、活动一:了解恐龙
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恐龙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等特征。
2、活动二:表现恐龙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也可以由教师创设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创作恐龙故事想象画(课堂作业)。
三、展示与评价
1、过程凭借:注重三维目标的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展示评价:注重作品的生成性过程,在展示过程中注重诊断性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课后延伸 借助网络资源,玩具模型进一步了解恐龙的相关信息,探究恐龙的更多秘密。
第二课时:《巧救小昆虫》 学习目标:
一、了解昆虫的相关知识和独特美感。
二、运用昆虫知识构思昆虫小故事。
三、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造型元素和手绘方法,创作昆虫故事的想象画。教学要点:
重点:运用学过的造型知识和手绘方法,创作昆虫故事想象画。难点:构思小故事,描绘带有故事情节的想象画。
解决难点的方法:学习观摩课本上的《小昆虫》连环画。教师也可以讲述一些昆虫故事,启发学生思考。
兴趣点:①看连环画故事; ②联想故事的结局;
③描绘小昆虫的形象、色彩;
④创作故事结局画面。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件、视频片段。
二、课堂发展
1、提出设问。
欣赏了《小昆虫》连环画作品后,你认为达尔文说了怎样的一句话呢?
2、组织欣赏。
播放《昆虫的微观世界》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中昆虫的外形、色彩、花纹。了解昆虫的相关知识。
3、引导联想。
达尔文救了一只怎样的昆虫?小昆虫是怎样获救的?获救之后发生了什么故事?小昆虫回到了怎样的家园?
4、示范技法。示范画法,强调构图,突出主体,可多种形式表现。
5、布置作业。
联想《小昆虫》的故事结局,创作昆虫故事想象图。
三、展示与评价
1、展示:选出部分精彩的作品进行欣赏和点评。
2、评价:介绍自己的作品创意;评评同学的作品。
四、课后延伸
教师可布置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阅读与昆虫有关的故事书或科学读物,增进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加强学习效果。第三课时:《可爱的玩具蛇》 学习目标:
一、了解蛇的知识,欣赏各种蛇工艺品的造型美、色彩美、工艺美和材质美,理解设计与应用的关系。
二、学习运用剪贴、添画的方法,设计制作简易的活动玩具蛇。
三、体验设计、制作、展示活动的乐趣,培养设计意识和乐观健康的生活情趣。教学要点:
重点:学习设计制作简易的活动蛇玩具。
难点:①材料的选择与妙用;②纸蛇会跳舞的科学原理。兴趣点:欣赏蛇的童话故事,会跳舞的玩具蛇展示会。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件、玩具蛇、剪刀、卡纸。
二、课堂发展
1、欣赏图片。
欣赏各种蛇造型的艺术品图片。课件里哪些“蛇”?它们在材质、造型、色彩方面有哪些特征?是怎样设计制作的?
2、讲述故事。
讲述故事《会跳舞的蛇》。
引导学生想象:会跳舞的蛇有怎样的动态?怎样制作一条会跳舞的玩具 蛇?
3、示范技法。
展示自己制作的玩具蛇。
示范玩具蛇的设计制作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发现难以解决的制作问题。
4、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要求和注意事项(使用剪刀时要小心、不要剪到手和伤害别人。)巡视辅导,为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发现学习问题。
三、展示与评价
1、展示评价。
分小组玩玩具蛇,分享学习成果。组织生生、师生互评作品。
2、小结收获。
引导学生谈谈“我学到了什么?我最喜欢什么?我发现什么...”
四、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带着课堂学到的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第三课:《点线色,你我他》 第一课时:《美丽的叶子》 学习目标:
一、了解叶子的形态、色彩、纹理美感和特征。
二、学习综合运用画、剪、贴、印的方法,以点、线、色表现叶子外形与叶纹的构成美。
三、通过学习活动,体验造型的乐趣,培养观察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要点:
重点:应用画、剪、贴、印的方法,以点、线、色表现叶子外形与叶纹的特征。
难点:运用不同方法表现叶纹的构成美。
兴趣点:叶形的剪贴和拼贴的造型,叶纹的拓印与表现。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件、叶子实物及图片、绘画工具、手工工具等。
二、课堂发展
1、比较探索。
拿出课前准备的落叶,引导小组进行对称式或均衡式的排列,看有多少种排列方法。
2、欣赏范作。
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范作,探讨表现方法。
3、教师示范。
示范绘画、兼职、拓印的方法。解决教学难点。
4、布置作业。
提出作业要求(三个层面),布置学生作业。、5、巡视辅导。
帮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表扬进步,鼓励创新。
三、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的作业展示。
引导自评和互评,谁的作品最美?谁学会了多种方法?谁的作品有创意?
四、课后延伸
利用各种叶子制作一张漂亮的剪贴画。第二课时:《给树爷爷画像》 学习目标:
一、通过观察,能感知大树的形态、纹理美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学用点、线、色后程的方法,创作与表现大树形态与纹理特征,培养表现能力。
三、感知大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保护自然生态的情感。教学要点:
重点:能运用点、线构成的方法,表现树干的形态与纹理特征。难点:依据树的不同纹理,组织不同点、线构成方法进行表现。解决难点的方法:图片和作品欣赏,教师示范演示。兴趣点:生活中的树爷爷及其故事。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件、图片、课前布置:观察爷爷、奶奶的外表形象,收集相关照片。
二、课堂发展
1、认识树爷爷。出示教材图片和收集到的古老的银杏树、龙血树等,猜猜它们的年龄。
2、对比树爷爷和老爷爷的照片,说说他们的相同之处。
3、观察范画,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给树爷爷画像?
4、示范技法。怎样组织点和线,表现树的纹理特征。
5、作业辅导。出示作业要求,巡视辅导学生的作业。
三、展示与评价
1、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互动评价:
谁愿意介绍自己的作品? 谁画的树爷爷纹理最美? 哪张作品点、线画得最好? 谁画的树爷爷最特别? 说说自己的学习感受。
四、课后延伸
认识不同种类的大树,观察大树的不同纹理,有条件的同学用相机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我家的菜篮子》 学习目标:
一、了解蔬菜的相关知识,感知蔬菜的形态美、色彩美与纹理美。
二、在欣赏中体会大师作品质朴的艺术风格,在摆设组合中体验构图的美感,在创作中学习与体验多种不同的表现技法。
三、学会关注日常生活事物,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教学要点:
重点:用线条和色彩表现蔬菜瓜果的形态特征。难点:多种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
解决难点办法:自主摆放蔬菜并观察前后遮挡关系。
兴趣点:畅谈我家的菜篮子,发现蔬菜的形状美、色彩美、质感美。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件、蔬菜瓜果图片。
二、课堂发展
1、认识菜篮子的不同形态、材质特征。
2、观察蔬果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说出蔬菜的色彩、大小、胖瘦、长短等形态特征、质感纹理。
3、自主摆放蔬菜并观察前后遮挡关系。
4、作业练习设计。
三、展示与评价 展示作品,多元评价: 谁观察得最仔细。谁说出来的蔬果最多。
菜篮子还有什么形态的,谁的想法最特别。谁画菜篮子的方法最独特,最美。
四、课后延伸
引导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到生活中去观察美、发现美。第四课时:《节日的餐桌》 学习目标:
一、通过图片及作品欣赏,感知中国节日的饮食文化,美食的造型美和色彩美。
二、运用点线色等造型元素,表现节日餐桌中美食的形态与色彩。
三、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与家人、朋友交流和分享的快乐。教学要点:
重点:感知中国节日的饮食文化,简单表现美食的形态、色彩。难点:如何描绘记忆中美食细部的形态与色彩特征。解决难点办法:观察、示范、欣赏。
兴趣点:欣赏节日美食佳肴,比一比谁的美食形色俱佳。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件、绘画工具材料如:彩铅比、油画棒、水彩笔。
二、课堂发展
1、欣赏与评述。
出示课本作品《渔家饭》,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造型特征、色彩特点。说说画家如何表现节日的餐桌。
2、示范与表现。
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造型表现。以一盘事物为例,示范细节的刻画与表现。
3、拓展与启发。
《节日的餐桌》的构图与表现示范引导。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启发创作思路。
4、作业与指导。出示作业要求。
提出小组作品比赛活动的规则。发现问题,适时指导,鼓励大胆创作。
三、展示与评价
展示作品:举办“美食大会”,分享成功的喜悦。
互动评价:要点:①构图新颖、独特,突出主体;②造型美;③色彩美;④装饰美。
教学小结: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效果的小结,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
四、课后延伸
可以设置其他与节日和美食有关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记录生活。第四课:《我们的泥玩具》 第一课时:《泥器皿》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体会中国民问泥塑玩具的天真质朴之美,了解泥玩具的塑造型特点.探究手工捏塑成型的制作技巧,尝试制作不同造型的泥塑玩具。
2、学会手捏成型技法,制作造型可爱的泥玩具。
3、通过捏绘泥塑玩具,了解祖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要点:
重点:学习手捏成型的制作技法,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缤纷特色与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仿照民问艺人的风格进行创作。
难点:泥塑玩具的造型设计及捏塑技巧,着色时民间装饰味的体现。解决难点的方法:体验、探究、合作。兴趣点:①搓、揉、捏、按等基本手法练习;
②小组合作创作一组器皿。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陶泥、教学课件。
二、课堂发展
1、激情引趣 小时候,你玩过哪些玩具?
2、资料交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们想了解我们的祖先童年最喜爱的泥玩具吗?
3、分析探究。
①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分析探究。
②分析比较:我国民问泥玩具主要表现哪些题材?各地的泥玩具有什么不同特色?它们的造型都夸张了哪里?又概括了哪里?它们的色彩有哪些特技法学习?
③教师展示一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一组作品中,你能找到哪些我们以前学过的技法?
4、仔细观察细节的表现,如羊角、小驴的尾巴、帽翅等小装饰,运用了哪14 些技巧。
5、造型训练 提出作业要求: 模仿民间玩具的造型和色彩,创造一个可爱的泥玩具。
6、教师巡视辅导,注意加强个性辅导,以点带面。
7、展示评价。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评价。①你喜爱的作品抓住丁形象的哪些主要特征??
②从民间玩具的造型语言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怎样运用到你的作品中的?
③你的作品又有了哪些创新?
三、展示与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作品。
教师小结。从作品的创意、造型、制作的方法、夸张的表现手法和作品的欣赏及实用功能等方面进行小结。
四、课后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心得和体会?
2、了解更多我国的陶艺文化。第二课时:《小泥人和泥面具》 学习目标:
一、尝试用身边的材质(橡皮泥)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二、用橡皮泥通过揉捏敲等方式来制造自己喜欢的形象和不同的造型感受。
三、通过活动来了解想要了解的有关泥塑方方面面的知识。教学要点:
重点: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玩橡皮泥、塑造形体和面部表情,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难点:如何运用泥塑夸张、变形等方法制作生动有趣的小泥人。兴趣点:①愉快的泥塑制作过程;②作品的展示、分享与评价过程。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橡皮泥、教学课件
二、课堂发展
1、提问学生是否玩过泥巴,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来做一些简单的造型(放弃专业做陶的技巧,目的是让学生对泥巴有一种喜欢)
2、结合课件展示,阐述泥塑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如天津的“泥人张”、无锡的“惠山泥人”等,早已享誉中外,在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上体现了民间艺术纯朴、稚拙的特点。
3、欣赏泥塑作品(将审美教育落实于学生的实践中,有机的协调发展,促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
4、请学生按分好的小组进行组合练习,各小组可以按照本组的讨论 结果进行创作,教师不固定主题。(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让学生体会合作和个人完成的区别,创造集体智慧)
5、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创作当中。
6、作业要求:
制作时,要大胆发挥,敢于实践,贵在生动。可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使用捏、卷、贴、刻接等技法,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同时照顾形象前后、左右的造型变化,注意立体效果。
三、展示与评价
分小组展示各自的作业,同学们相互欣赏。
学习自评、互评作品。评价要点:①造型美观;②成型技法;③表现手法;④装饰、实用。
教师从作品的创意、造型、制作的方法、夸张的表现手法和作品的欣赏及实用功能等方面进行小结。
四、课后延伸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心得体会和收获?
2、课后了解更多中国泥人和泥面具知识,并能与同学分享。第五课:《变呀变,转呀转》 第一课时:《无敌孙大圣》 学习目标:
一、了解孙悟空艺术造型的特征,能进行其他“变身”造型设计。
二、依据孙悟空艺术造型的特征,创作多个“变身”形象,设计一本简单的画页。
三、发挥想象能力,表现孙大圣的变身能力,制作一本有创意的画页,体验创作的乐趣。教学要点:
重点:感知孙悟空的形象特点,设计制作变身的活动画页。难点:依据孙悟空的形象特点,设计不同的变身形象。解决难点办法:结合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上的具体形象。兴趣点:孙悟空的变身本领和活动画页的成果展示。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件、演示制作步骤的部件、示范作品。
二、课堂发展
1、认识孙大圣。
①孙大圣的造型、色彩有什么特点? ②怎样变现这些特点?谁来试试? ③小结表现孙大圣的方法。
2、设计孙大圣:
①孙大圣有什么本事?(如七十二变、火眼金睛...)②现代的社会,需要怎样的孙大圣?
③怎样用置换的方法设计孙大圣?(如头、身体、道具)
3、制作活动画页: ①折、剪
②设计孙大圣多变形象。③整理、装订、展示。④你还有哪些不同的制作方法?
三、展示与评价
1、哪位同学观察得最仔细?
2、谁的想象力最丰富,谁的孙大圣形象最多?
3、哪份作业设计的画页变幻得最多?最有趣?
4、谁制作画页的方法最特别?
四、课后延伸
阅读名著《西游记》,感受神话故事中的奇思妙想。第二课时:《变形金刚》 学习目标:
一、临摹民间七巧板;用七巧板的基本形拼出“变形金刚”并进行装饰。
二、在“玩”中感受变形金刚“变形”的乐趣;在竞赛中,比一比谁摆的变形金刚最多、最有趣,感受七巧板的科学性、趣味性。
三、能够知道七巧板是我国民间益智玩具。教学要点:
重点:制作民间玩具七巧板;运用七巧板拼出“变形金刚”并进行装饰。难点:运用几何形的组合方法 进行“组合物象”的想像与装饰。解决难点的方法:提供各种不同造型机器人图片欣赏和分析比较。兴趣点:机器人拼摆组合活动,体现其变化多端的形态特征。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变形金刚机器人图片、机器人玩具模型、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
二、课堂导入
1、看一看:卡通片《变形金刚》。
说一说:变形金刚有什么特征?
找一找:组成变形金刚的基本要素?
玩一玩:我的变形金刚可以变成什么形象? 板书课题:变形金刚
三、课堂发展
1、出示七巧板,说一说对七巧板了解多少?
找一找:七巧板有什么奇妙之处?共有多少个三角形、方形、平行四边形? 把五个三角形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知识链接:七巧板的发明大概起源于一千多年前我国宋朝。用七巧夺天工板可拼出许多图形,所以人们称它为“智慧板”。到了清朝,有位叫王其沅的人收集了许多七巧板拼成的图样,编了一本《七巧八分图》。后来七巧板传到欧美国家,使西方人对这备战来自中国的益智游戏充满兴趣。
主要由七块几何形图板组成,包括大三角形两块、中三角形一块、小三角形两块、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一块。合起来为一个正方形,或者合起成一个长宽比为二比一的长方形。
2、做一做:临摹书上“七巧板”,怎样画才能使各种形的边线吻合?
将正方形白纸板按书中的七巧夺天工板图样划线,注意每个几何形的线与线相交点都必须是那两条相交线的中点。画好后,剪彩开即可。白色的纸板可以按机器人的形态、花纹进行描绘或着色。
3、想一想:在临摹中发现了什么?各种形状有什么特点?
4、摆一摆;①把自己想像中的变形金刚摆出来进行装饰。
②把摆出来的图形进行联想,创作变形金刚的“变身形象”。
5、画一画:把拼摆的变形金刚进行装饰、美化。
四、展示与评价
说一说:七巧板能摆出多少个“变形金刚”?
评一评:哪个变形金刚最美?为什么?
试一试:运用这些七巧板形状看看自己能拼出多少个有趣的图形?
找一找:有几种玩法?
五、课后延伸
课后了解有哪些机器人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它们的造型有什么特点。第三课时:《杂技小演员》 学习目标:
1、了解民间玩具“不倒翁”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2、运用平面或立体材料,设计一个“扳不倒”的立体造型;
3、在“玩”中感受民间玩具“不倒翁”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教学要点:
重点:运用纸材设计制作“扳不倒”的杂技小演员立体造型。难点:材料妙用;设计制作美观有趣的“扳不倒”造型。解决难点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兴趣点:滑稽、好玩的不倒翁玩具。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图片、视频片段、课件、范作。
二、课堂发展
1、出示“七品芝麻官”玩具,猜一猜:它是谁?
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不倒翁的底部是圆的,较重,色彩鲜艳,形象滑稽、有趣------)
想一想:小博士的话对不对?
试一试:出示道具,找一些能滚动的东西,放一些橡皮在瓶盖里边,再转动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做一做:制作一个能滚动的立体造型并在上面设计一个动态美的杂技演员。(教师示范)
2、我们班要组建杂技团,每人制作一个小演员来参加表演,看谁能被选上,只要符合下列标准就可以:造型美、人物动态美、色彩美、扳不倒。
3、学生设计制作。
三、展示与评价
1、展示与介绍自己的作品。
2、评一评他人的作品。
3、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收获和存在的疑惑。
四、课后延伸
找找身边的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一个特别的不倒翁。第四课时:《有趣的数字》 学习目标:
一、学生能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想象变化与装饰。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美的思维方式。
三、引导学生体会将想象转化为表现的乐趣。教学要点: 重点:把握数字的特点与学会数字的装饰方法。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想象变化。
解决难点的方法:提供各种相关的图片或实物资料,启发联想,示范教学。兴趣点:有趣的数字设计作品欣赏、字形的联想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件、教师示范材料
二、课堂导入
1、师生共同律动,课件同时展示跳动的人形数字。投影上与我们一起律动的是谁?看大家能不能认出来? 组织学生认识数字
教师说数字经过美化之后就会变得很有趣,板书课题:有趣的数字
三、课堂发展
1、如何使数字变得丰富?
同学们可以写或画出多少种不同的数字?组织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写数字(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不同方法的书写)。
教师简单小结:同学们写出了单线的、双线的等等,这么多的数字如何使他们变得美丽?
2、如何使数字变得有趣和美丽?
教师接着说:我们一起来看看“2”有什么方法变得美丽。
用课件展示数字的各种装饰方法,与学生一起分析:有用花纹装饰、用颜色装饰、改变形状装饰。
教师将各种图片分别发到各小组,组织学生讨论。请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根据图片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演示使数字变得有趣和美丽的过程。
教师总结:同学们归纳了很多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方法是如何做出来的。
教师演示花纹装饰的方法:剪纸、贴纸、画图案(点、线装饰或动物花纹迁移)等,播放《数字谣》,师生共同尝试形状的变化方法:拟人法、联想法,比如教师举例联想法用“0“来问学生”0像什么?",教师简单画出学生举例的物体,增加学生对变形的认识。
4、同学们想怎样把数字变得更有趣和美丽?
教师说:刚才老师展示了数字变得有趣和美丽的过程,同学们一起想想:生活中有什么物体像“1”、生活中有什么物体像“2”„„等。
将小组分成花纹装饰组、颜色装饰组和形状变化组,让学生自主选择制作方法并自由组合成制作小组,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运用桌上的工具材料表现“有趣的数字”,组织学生比一 比哪组做的变化多或制作方法多。
学生想象、表现,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
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采用了哪些变身方法,并讲讲数字背后有趣的故事或特别的含义。
2、评价。
评评谁的数字变身最有趣。
五、课后延伸
了解数字与人类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字有哪些特别的含义和用途。第五课时:《漂亮的钟》 学习目标:
一、了解时钟的基本结构,并能运用造型元素进行时钟的造型设计与装饰。
二、通过钟表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设计与制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人文情感,养成细致认真的观察习惯,并使学生感受时钟与生活﹑时间与学习的密切关系。教学要点:
重点:抓住时钟的基本结构进行想像与设计制作。难点: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解决难点的方法:欣赏、示范、拓展。
兴趣点:①轻松快乐的学习状态;②形态各异、生动有趣的作品展示欣赏。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闹钟、各种钟的图片、画纸、剪刀、胶水、描线笔、彩色笔等。
二、课堂导入
1、谜语: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分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
2、板书课题:漂亮的小钟表
三、课堂发展
1、欣赏各种钟表,了解钟表的构造,拓宽学生的认知空间
欣赏古代的计时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钟表,但是,古时候没有钟表,古人又是怎么知道时间的呢?
2、欣赏生活中的钟表(各种形状的小钟表)
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钟表的造型和功能越来越完美。哪个钟表你最喜欢?能说一说理由吗?引导从造型和色彩上分析:米老鼠外形的、方形、三角形、„„
3、总结钟表的组成部分师:这么多各式各样的钟表,它们都有哪几个重要部分组成的呢?钟面(表盘)、表针(时针﹑分针﹑秒针)﹑十二个数字(表符)。
4、了解钟表制作方法,启发学生思维。
①欣赏一组学生作品 他们用什么材料做的呢?你觉得哪个地方做的最巧妙? 分析材料的选择和制作方法:
②思考: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小钟表?
③找一找,有适合做钟面材料的面朋友、有适合做表针材料的线朋友、有适合做表符材料的点朋友?如何巧用材料?
5、出示教师范作
请同学们看一看、拆一拆、说一说,仔细研究一下,制作小钟表需要几个步骤? 步骤一:制作钟面。步骤二:制作表符。步骤三:制作表针。步骤四:添加装饰。
6、创作表现、展示评价。
欣赏了大设计师们的作品,还有老师亲手制作的钟表,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们都坐不住了,是不是也想当一回小设计师?自己亲手设计、制作一个独特新颖的钟表呢? 出示作业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都来当小设计师,以最快的速度为钟表店设计制作一个精美的钟表!看看谁的钟表造型最别致,色彩最艳丽,创意最独特。
四、展示与评价
1、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粘贴展示自己的作品。供同学们互相欣赏。
2、互动评价。
3、教师小结。
五、课后延伸
1、除了绘画之外,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闹钟吗?
2、学会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第六课时:《多彩的小风车》 学习目标:
一、喜爱小风车,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在欣赏中知道风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在玩中探究风车转动的原理。
三、认识风车的实用与美结合的设计意图,掌握对称的设计方法和剪切、折叠的立体造型方法。教学要点:
重点:彩色风车的设计制作方法。难点:设计制作对称、能转动的多彩风车。解决难点的方法:观察法、实物拆装法。兴趣点:玩风车、制作风车。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纸风车、图片、示范材料和工具等。
二、课堂导入
玩一玩:让学生自带风车回学校,在玩中观察造型特点、色彩特点、制作方法。
比一比:谁的风车最有趣、最漂亮?
想一想;风车为什么会转? 板书课题:多彩的小风车
三、课堂发展
1、探究风车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①观察教材中的“线串三色胶风车”、“提供动力大风车”、“四角风车”。
②对比它们相同处:对称、叶轮、中心。不同之处:用途不同,形状不同,材料不同,色彩不同。
2、做一个能转动、造型美、色彩美、对称美的风车。
制作步骤:(1)选择适合的纸材裁成正方形。(2)用铅笔画出裁剪线。(3)运用几何形或具象形作对称式装饰。(4)剪裁。(5)窝叶轮。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品。
让学生集体展示自己的小风车作业,引导交流与思考。
2、评价活动。风车的特点有什么? 风车转动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你怎样制作和装饰小风车的?
五、课后延伸
想一想,小风车还有哪些作用?
做一做:同学们一起用一串串小风车装饰某个环境。第七课时:《船儿漂漂》 学习目标:
一、掌握纸材折叠小船的方法;
二、在比较中感知美与实用结合的设计;
三、感受废弃物妙用的乐趣。教学要点:
重点:折小船的方法、步骤,利用废弃物设计制作小船。难点:折的创意变化,巧用废弃物制作小船。解决难点的方法:尝试、探索、合作体验。兴趣点:平面纸张变立体、装饰小船。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件、准备示范的工具材料。
二、课堂导入 欣赏各种船的模型。
比一比:木船、帆船、客船的基本结构。(船体、船舱)想一想:船为什么会浮起来?做一做:浮力实验。
三、课堂发展
1、引导学生折一只不怕水、能前进的小纸船。
2、变一变:①尝试把步骤图书馆中的双体船变成其它船;尝试把步骤图示中的小艇变成有篷船等。②用方形纸可以折出怎能样的船?如帆船等。③添加什么变成客船、帆船、观光船、渔船、渡轮等?
做一做:运用对称、均衡等美感形式,设计和装饰小船。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品。
准备一个展示小纸船的水盆,或带领学生到水池体验活动。
2、互动评价。
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心得。
评评同学的作品,给一些合理的建议。教师作评价指引。
五、课后延伸
通过课外书或网络找一找,还有什么方法和材料制作不同的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