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学生的高级伙伴
当前位置:教师资源频道 >> 教学论文 >> 初中教学论文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巨人教育品牌加盟会
10.27/28日在京举行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做学生的“高级伙伴”(上)
2009-04-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内容摘要:当那些纯预设性的课堂被渐渐否定的时候,如何把握语文阅读课堂预设性和灵动性的“度”已成为我们目前阅读教学中最大的困惑。一个语文的阅读课堂需不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学材料进行处理、对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对教学方式进行设计?如果有了这些是不是我们的课堂仍是预设性太强?笔者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进行了有关问题的阅读教学实践和反思。以了解学生学情为科学合理设置话题的前提,以“用好、用足教材”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追求,整个课堂流程设计从课文本身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心理体验、思维方式出发,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呈现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对文本的个性理解,来探究学生和教师共同提出的话题:这就是“主话题”课堂的实质所在。
关键词: 主话题 主导性
缘起:春色远看近却无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无视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对他们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和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新课标的闪亮登场,无疑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驰骋天地,“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主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得,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这成为阐释新课标的理想境界。
然而,仔细而又冷静地观察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发现,单纯追求读者解读的“学生中心主义”、课堂教学的“学生主导主义”(这里指一切由学生操作)的现象接二连三地出现了。
案例1:课文《我的空中楼阁》,讲课教师这样安排他的教学过程。教师以适当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学生先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逐步形成小组班级的学习主题;然后,学生按各自定向的学习主题进行研究性的阅读。接着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整个课堂由学生自己找到方向、自由讨论、发表见解,并自我反省阅读效果。
案例2:课文《人生的境界》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马上对作者的人生境界说形成了两大观点。一种是赞同,一种是贬斥。双方展开了正反方辩论。气氛热烈,教师临近下课时才止住辩论说:“今天的辩论非常成功;正方、反方谁是正确的?我认为大家都有道理,都是胜方!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谢谢大家的参与!”掌声响起,课似乎圆满结束。
教学中听到的这两个教学片段,授课教师都已经领会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勇于解放思想,学生活动充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绝妙好辞中,教师从原来的“满堂灌”一下子变成“满堂听”。课堂中的教师似乎害怕背上扼制学生思维创新的恶名,对学生的讨论不闻不问或一味称好。整个课堂缺少教师真正的设计指导和合理的交流评价,只看到学生热热闹闹地讨论、发言和表演,却看不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挖掘。整个阅读课堂“虚化”了。
1、教材处理散————失却活水的涸辙之鱼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但却不能及时点拨指导、精心筛选,而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随着学生散乱的提问和思路,热烈讨论和研究。一堂课下来,学生是主体是体现了,但留给学生的只有关于课本的散乱印象,所谓是“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没有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就犹如没有源头活水的涸辙之鱼,只能在自己小小的水坑中挣扎。
2、教学目标空————难以支撑的空中楼阁
语文课文内容的丰富性带来了阅读目标、教学重点的多样性。但是目标的灵动性并不等于目标的随意性和空洞性,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其定向性,明确具体情况下学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教学的框架和流向。那些目标大而无当或根本没有目标的阅读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建立的空中楼阁。张友慈老师就认为“虚远的教学目的淹没了近切的教学目标”,降低了教学的价值,只会造成教学的无序涣散,导致学生的认知障碍和偏差。
3、教学评价虚————没有归宿的迷途羔羊
如今的阅读课堂,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少了,鼓励表扬的话语增多了,这是好事。但以鼓励为主并不等于放弃评价的诊断功能,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概称好。那些面向全体称赞个个很有创意的做法只能让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流于浅层,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岂能是大家都对?
在这些繁花似锦的课堂形式背后我们感受不到语文阅读教学春天的真正来临。
思考: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强调师生平等,不能弱化教师作用
矫枉不能过正。新的教学思想主张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拯救出来。我们也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教学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此便拥有了与教师同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技能正处于发展完善时期,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帮助他们不断地深化认识。
1、自主,不是沙龙闲谈
一个语文阅读课堂,如果教师不明白要教什么,学生不明白要学什么,那又谈什么效果。《我的空中楼阁》,一位台湾作家数十年前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佳作,靠学生的创造性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去理解去感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该明白的没明白,该品味的没品味,该学习的没学到手。学生讨论的又是什么呢?
目标,是教学的最高基准点。制定一个符合学生自身需要的学习目标,更是教师备课时必不可少的功课,否则,“自主”的意义又何在?
2、自主,不是自由论坛
如果让学生带着错误离开课堂,那要我们教师又有什么用。面对那些原则性问题,我们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历史地、现实地解读文本并以此组织教学,大胆地教书育人,这是教师的权利和责任,或许话语是委婉的,语气是亲切的,但原则是不能违背的。
自主,不是自由论坛,更不是无原则的容忍和放纵。
二、合理设置话题,争做学生“高级伙伴”
孙绍振先生在他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明确指出:教师若不能用适当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并引向深入,其结果“不是听任对话在同一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睁睁看着课堂陷于一片混乱”。而传统阅读课堂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当阅读的预设性和非预设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主话题”课堂慢慢地犹如一枝清香的小荷浮现在水面上,2003年浙江省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张悦老师的阅读课《长亭送别》更给了笔者信心和勇气:将课堂的“提问”变为“话题”,进行阅读课堂教学“主话题”的设计研究。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努力转换好自己的角色,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交流互动的对象。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在主话题课堂上承担起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活动的职责,努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的话题和各种教学方式等影响学生,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让学生享有独特体验、持续发展的权利,因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师是学生的“高级伙伴”。
实践:总把新桃换旧符
与那些漫无目的、低效率的提问相比,“主话题”是新颖的、开放的,犹如新桃换旧符,给了教师和学生更为广泛的阅读和思考天地。
一、什么是主话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话题”,它是指教师经过精心思考,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或从学生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探究的重要的问题。
第一,“主话题”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精心思考教学与用心理解学生实际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和学生深入文本阅读的教学问题,是可以供学生讨论、信息容量大的思考话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话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话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不具有一般问题的随意性。
第三,“主话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话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笔者认为“主话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如下面的话题就有这样的力量:
1、《我愿意是急流》:请同学们自选内容、自选角度,说一句赏析课文美点的话。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人说,这一课中的情感张力,紧紧依托在课文的句式表达之上。你能证明或否定这一说法吗?
二、如何合理设置话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了解学生学情为科学合理设置话题的前提,以“用好、用足教材”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追求,整个课堂流程设计从课文本身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心理体验、思维方式出发,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呈现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对文本的个性理解,来探究学生和教师共同提出的话题。
在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是个人水平和精力有限,有时在教学中掺杂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武断:话题的设计或是思维跨度太大,让人无法思考回答;或是话题设置太小,不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或是话题的出现顺序不合理,导致学生思维不能衔接;或是教师和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却由于时间关系而迫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想法。因而笔者在作了多次实践和反思之后深深体会到,在主话题的阅读课堂上,合理设置话题是何等的重要。
1、话题设置的文本性
讨论需要资本,对话需要资本。课堂话题的设置必须从文本出发,在学生对课文具有一个第一印象即原始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即产生学生的后续理解。如笔者在执教《项脊轩志》一文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设置了这样的话题:
以朗读为主线,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几个画面,感受课文的构图之美。
(2)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运用之美与细节描写之美。
(3)再动情地朗读课文,体验、表达作者对项脊轩以及家人的复杂感情。
以反复朗读课文为教学主线,在朗读中变换角度,同时有步骤有层次地对课文进行评析,这样的设计紧扣住文本,既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又注意了利用学生自身经验对作者感情的体验。经过交流之后,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败图”“真挚深沉的至亲至爱图”“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等几个动人的画面,并体会到作者在几个细节描写中流露出的对家境败落的哀伤和时光易逝、有负亲人的感慨,整堂课在朗读和感悟中唤起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曾说过:“每句话里都有一颗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话题多次从语言文字中去了解作者的这颗心,岂不就是语文阅读的本意吗?
2、话题设置的目标性
现在的阅读课堂是生成的,多变的,但又必须是有方向的,教学必须预期大致学习结果的出现。因而话题的设置必须遵循教材的总目标,如笔者在教学《〈物种起源〉导言》一文时,根据单元筛选信息的要求,创设了一个话题:假如《物种起源》再版,请你根据这篇“导言”的内容写一段关于《物种起源》一书的介绍,要求在200字左右。在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写出“介绍”之后,全班进行交流、评议,然后教师又把自己写的“介绍”拿出来与学生交流。整堂阅读课目标定向明确,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注重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大限度地发挥了师生的双主作用,短时高效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再如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是诗歌,其总的鉴赏重点是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因而教师设置话题也就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言外之意。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笔者就在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和感受到了作者热烈的深情基础上,设置讨论点:这首诗你觉得好在哪里?由于已经明确了诗歌鉴赏的单元目标,学生很快地从词语、意象、结构、情感等方面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略)。
3、话题设置的层次性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而学生这种理解是以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的,需要教师一步步地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对话阅读,让整个课堂的探究活动以一种呈上升趋势发展的线性结构出现。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课堂的话题设置并不是越少越好,相反,有时应该注意设计一系列有牵线搭桥作用的话题。如教学《雷雨》,在设置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的话题之前,是不是可以本着“整体把握”的原则,先让学生对全剧的人物关系作一了解,将作品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理顺,为下一步话题的讨论作好铺垫。
另外,教师在设置话题时,还必须注意到文本的层次性、难易度,因为对于不同的文章,学生有着“知与不知”“知多与知少”感知起点的不同。如像《哀江南》、《长亭送别》、《祭十二郎文》这样的古诗文,话题起点的把握应该在学生对文本的疏通上,而像《药》、《项链》、《林黛玉进贾府》则不然,因为学生的认知矛盾是知得少还是知得多,知得浅还是知得深,那么教师分析人物形象时就不必再关注在文本的表层意义上,而可以直接进入讨论的话题。譬如,为什么面对同一句问话“可曾读书”,林黛玉前后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回答贾母时是“只刚念了《四书》”,回答贾宝玉的时候时却是“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通过讨论,让学生在互动状态下进行探讨,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4、话题设置的针对性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因而我们话题的设置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特点,如他们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思维能力等,教学的结果应该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而不应该仅是教师“思”与“疑”的结果。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话题。教师在课前可以认真研究学生对文本的原始理解,了解学生在阅读中感兴趣、感到疑惑的地方,然后进行话题设置;或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则从学生的质疑中选取精要的问
题作为话题;或是根据所了解的学情教师自己提出一两个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话题。面对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的现状,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想方设法从阅读方法的角度去设置话题。先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别出心裁的阅读方法:多次概括法、文序把握法、画面标题法、句典编写法、形象素描法。
话题是: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读读写写,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为美好的阅读方法,也可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探究,学生都有了运用其中某一种方法之后的收获。
多次概括法:①我爱故都的秋天②一首动人的抒情诗③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④语言美、构图美、意境美⑤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
画面标题法:①蓝朵图——庭院读秋。②落蕊图——清晨踏秋。③秋蝉图——残声啼秋。④秋雨图——闲人叹秋。⑤秋枣图——柿枣映秋。
„„
5、话题设置的灵动性
灵动性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施过程中学习的反馈,临时改变教学前设置的话题,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主话题,努力做到时刻关注每个学生和每一个知识点的生成和发展。如教学《荷塘月色》,面对朦胧梦幻的意境,笔者又把鉴赏语言文字的重点放到了历来为人称道的“泻”“浮”“洗”“笼”上,而正当师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这些文字的感悟时,有位学生忽然提出了首段的最后一句“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中的“带”字也很有意蕴这一观点。笔者在犹豫了几秒钟之后,决定接下来的
课就来讨论这个“带”的问题。经过了学生的讨论研究之后,我和他们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学生不仅从“客观语境”和“主观语境”来分析“带”的作用,而且又别出心裁地从文章首尾呼应上看:首段的“悄悄地”“带”上门,尾段是“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带”一“推”,一样“静悄悄”,一样的“轻微微”,两个很平淡、很生活化的动词给我们“泄露”出了作者内在的“情思”:“带”上门出去,是告别了一个令他“不平静”的现实世界:“推”进来是令他告别了一个使他无牵无挂、幽静安宁的理想世界。
一个学生随意的提问,一个意蕴丰厚的“带”字,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学契机,一个教学前预设不了的话题,却给整个阅读带来了多少生机和活力,锤炼了这样一个普通的字,却也锤炼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课后,笔者不禁感叹:学生的潜力有时是教师无法估计的。
·教师资源频道首页 ·巨人网首页
·导航
教师首页| 最新资讯| 教学资源| 资格考试| 小学教学论文| 初中教学论文| 高中教学论文| 其他教学论
文| 教师基本功比赛| 教师招聘
当前位置:教师资源频道 >> 教学论文 >> 初中教学论文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巨人教育品牌加盟会
10.27/28日在京举行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做学生的“高级伙伴”(下)
2009-04-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三、怎样有效实施话题教学?
(一)实施话题教学的过程
对语文教材的悉心研读,对学生学情的精心了解,设计出精妙的教学“主话题”之后,还需要教师认真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主话题”进行科学运用。
下面以《阿Q正传》7—8章的整体阅读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1、在课文教学的感知阶段,往往用一个“主话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提高学生初读课文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为学生的深层思考打下基础。
在了解了故事背景的基础上,教师作有效的铺垫之后设计安排了课堂的第一个“主话题”:说说阿Q的革命故事。
要求:学生围绕“阿Q对革命态度”自读课文,从课文的人物、场景、情节、结构等等方面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所得。
“阿Q对革命态度”是两章文字的线索,解决了这个话题也就解决了文章的整体感知。这个话题及学习要求的出现,打破了那种让学生泛读课文、标明段落、理解层次的习惯性讲读思路。学生会被这个问题所吸引,从而开始对课文进行整体性感知阅读,圈点勾画,概括筛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①从前对革命的认识;② 革命的过程;③关于革命的憧憬;④革命“梦”的破灭;„„(具体内容略)
2.在课文教学的品析阶段,往往用一两个“主话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深化对课文的认识、理解、品析、欣赏和探究。
在这个阶段,笔者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话题”:谈谈阿Q与革命。
要求:学生围绕“阿Q与革命”阅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写出自己的简短发言稿,以准备参加课堂讨论。
“阿Q与革命”是一个视点集中,内蕴深厚的教学话题。这个话题及课堂教学要求的出现,改变了那种逐段串讲、多讲多问、处处落实、面面俱到的陈旧教法。教师此时不是着眼于自己的讲解而是着眼于学生自己确有心得的“谈谈”,从而真正牵动着学生阅读和思考。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中,学生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
第一,由“革命”引出“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引来了阿Q的革命。第二,由“革命”引出未庄的“农民”。第三,由“革命”引出“官僚地主”。(具体内容略)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精粹的“主话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笔者在此时就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话题”:议议阿Q这个人。
要求:学生对阿Q这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看法时要有课文的依据,最好能说出一点儿道理。为了让学生顺利发言,教师建议学生进行“一句话人物短评”。
议议阿Q这个人,又只需要“一句话人物短评”,这是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的事情。课堂上形成了学生发表见解的高潮。他们的发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身份、外貌上对阿Q的直接认识。第二个层次,是从习惯、性格、命运上对阿Q的进一步的认识。第三个层次,从精神胜利法,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对阿Q深入认识。(具体内容略)
“议议阿Q这个人”所引起的,实际上是学生对《阿Q正传》的整体性评鉴阅读。学生发言细腻、热烈的程度,课堂上思想火花到处迸发的情景,决非肢解式的分析、答问式的串讲以及学生随意阅读的课堂所能比拟的。教学“主话题”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高层次的课中活动、形成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气氛、凝聚学生学习活动板块、科学宏观地体现教学目标等等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力量。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话题课堂中除了强烈地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科学处理能力、师生合作交流之外,更重要的需要教师在话题实施过程中的调控和引导,这是“主话题”课堂组织和实施的保障。陈钟梁老师老师就曾经说过“只要语文课还存在,就不可能废除教师的讲述”,“它可以起到指导方向、渲染气氛、启迪思维、唤起联想的作用”。
1、引导。
相对于学生来讲说,教师有学识、阅历、语感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学生对文本也许把握不了探究的方向,学生也许对话题冥思苦想还不明就里,这时,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控和点拨,帮助学生全面和深入地把握。如教学沈从文的《边城》时,笔者把突破点放在湘西少女翠翠的身上。由于文章节选的部分主要描述了翠翠由骚动到忐忑的初恋过程,其中的一个话题设置放到了“这时,‘痴痴地坐在岸边’‘轻轻地带点儿恳求的神气’的翠翠会对傩送说些什么?”学生的回答有:“傩送哥,你还会回来吗?”“傩送哥,你还能为我唱首歌吗?” „„这些回答告诉我们教师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翠翠的感情,回答也非常有分寸。如果话题到这里戛然而止,是刚刚到了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学生在似懂非懂的中间地带徘徊。此时教师就点拨一句“这么动情的话,作者为什么没有写下来?”
从而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更深入更全面的地方:因为翠翠心里的话,只能藏在心里,写出来,翠翠就不是翠翠了,沈从文也就不是沈从文了。沈从文先生说:“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我想我们现在教《边城》,应当引导学生了解真正属于沈从文的边城。
2、评价。
在话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认知水平有限,往往在感悟体验时,有失偏颇或顾此失彼,这就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以期望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趋成熟。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不强加给学生一些终结性的理解,而尽量提供给学生一个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相对成熟的成年人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合乎文本的,合乎健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当然这是在一种商讨的气氛中彼此交流的,语气是亲切的,如“你觉得可以吗?”“你的观点呢?”“老师认为是„„”等等。
笔者还发现,有时各个合作小组代表发言之后,教师可以不直接作评价,而由该组其他成员继续补充探究结果,充实结论。这样可以在一定时候可以避免一味静态地“一对一”交流,使学生探究的结果更全面和科学。而教师在小组发言全部结束之后,对发言作整体性的补充性的整和和提升。这种评价措施的合理使用,使教师本人在情感上更趋向于这样一种认识:“对”与“错”本身没有意义可言,但我们教师更要关注的是“对”与“错”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语:明年春色倍还人
我们知道,围棋追求以最少的棋子占领最大的地盘,如果361个点都是空白,那又谈得上什么地盘?“主话题”阅读课堂就是想用最少的最有效的棋子给学生留下一片有意义的天空。
第一,重在让学生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
第二,重在教师改变角色,以对阅读课堂艺术的设计、艺术的调控、艺术的点拨、艺术的评价为主,不仅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更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伙伴——“高级伙伴”。
第三,提问精粹,“主话题”突出,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活动角色发生重大变化,“提示、阅读、讨论、评析”等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现要真正地有效地落实“主话题”课堂,还得努力做到:
第一,“主话题”教学只是阅读教学的其中一种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和其它一些阅读课型的选择使用,如艺术性地朗读课、自由阅读课、课本剧课堂等,避免学生在单一的阅读模式中失去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笔者更不想画地为牢。
第二,教师注意了自身在“主话题”课堂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更应注意这样的组织和引导应以发挥学生阅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让学生在教师面前能有发表见解的信心和勇气,而把弥补学生在阅读方法、阅读感悟等方面的欠缺、不足和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作为师生合作的果实。
第三,注重师师间的互动。把教师在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整体设计方面的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校内校外教师之间的互动,得到启发,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科学和完善。去年11月底笔者担任了“萧山区优秀教师”评选的评委,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自己先阅读文本《故乡的榕树》,根据借班上课学生实际预先设置话题;然后听八位候选人上课,并与他们交流;最后头脑中形成了几个自己非常满意但又是原先没有想到的新话题,如可以从体会文章最后一句“故乡的榕树呀„„”的感情入手;可以仿照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对文章5—10段写上几段小诗“故乡的榕树,你是那„„”;可以从文章的第3段的“熟悉的榕树”和文末“亲切的榕树”措辞的变化入手等等。还有浙江省优质课、杭州市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全国优质课上那些名师的课堂无不给了笔者成长和学习的机会。不仅如此,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良好的示范。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目前最大困难是:如何努力做到在任何一个教育教学环节的背后,都有一个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点——“使用文本,教学生会想、会做,在想中学会,在做中学会”。“主话题”的课堂给了我们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向,也给了教师更多的考验和要求。
站到了新课程的舞台上,努力在百花齐放、绚烂多变的语文阅读课堂中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语文阅读教学的春天将真正来临!
参考资料:
1.《杭州市萧山区教育科研课题结题与成果推广指南》 主编 陈胜良 2003.10 2.《中学语文教学》 2004年第4、7期
3.《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4年第7、8期
4.《中小学教育》 2001年第9期
5.《语文教学通讯》 2004年第4、10期
6、《提倡选择性学习》
李建平《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11期
第二篇:导师制心得体会:做学生成长路上的伙伴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伙伴
——导师的心得体会
初一年级 冯倩
经历了一学期的导师制。在这一学期,我担任初一(7)班第一小组6名同学和初一(10)班第一小组7名同学的导师。作为刚进入校园的初中生,一方面要对全新学习环境逐步适应;另一方面他们大部分都处在青春发育期及心理叛逆期,心思细腻、敏感。所以老师的一种关爱的眼光,一种关切的询问,一种关怀的手势,一个关心的行动,总之,哪怕是小之又小得充满关爱的神态或行为,都会在他们的心里激起波澜,他们就会向你敞开心扉,诉说苦恼,畅谈未来。在导师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与学生的互动活动:
1.要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制订长期与近期学习成长目标。通过谈心、进行游戏等活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家庭、在校生活等情况,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设计“个人成长档案”,内容包括:记录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品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学期、学成长目标;对“受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努力实现阶段性成长目标等。
2.要做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工作。初中阶段的学习与小学不同,同时也要让学生适应我校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师要督促学生学习,有必要从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开始。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制定“一日活动计划”,让学生从优化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开始,制定“自主学习方案、一日学习活动计划”。并注意及时跟踪了解实施情况,要根据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3.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除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以必要的物质帮助以外,重点指导学生制定“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规范”。
4.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定期与结对学生谈心辅导,利用面谈、QQ微信聊天、关注博客等多种形式,并及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好谈心内容,记录辅导过程。
半年多来,所导的13名学生的可爱、善良,总会让自己感觉由于忙碌对她们的付出太少了。学校导师制的开展,使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我们,我们也更了解平时等她们。这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让老师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伙伴,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第三篇:做孩子的伙伴幼师随笔
很多时候,只有平等的交流,才能有更为长久的相处。尤其是情感,情感的交流是一种心灵的交汇,如果教师在幼儿的心中只是严厉的代名词,那么,幼儿就不会向老师表达心声,我们也无法探知幼儿的内心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更了解幼儿,我会以朋友的身份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与孩子们拉近距离,在适当的时候给与鼓励。就像在户外活动玩沙包时,我有时会故意自顾自的在一旁玩,孩子们看到后就会模仿,甚至会根据我的方法自己进行创造,创造出更好的玩法;有时我会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战斗中,每当这时候,孩子们就高兴的不得了,他们在一旁不断给我加油,出主意,他们会大声喊老师,你往这边跑,老师,你要把沙包踢到这个圈里,老师,你可以踢得更高一点,看到孩子们那兴高采烈的样子,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童年时期,顿时充满了活力。
相信我,只要你认真仔细一点,就能发现,在你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对待的时候,孩子也会把你当成大朋友,和孩子们在一起,会感到自己和快乐,同时,也更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感知他们的想法,孩子们对我们也会更加信赖。因此,我们不妨蹲下来,敞开心扉接纳孩子,做孩子的好伙伴。
第四篇:做阳光伙伴当四好少年
“做阳光伙伴当四好少年”主题队会活动方案
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少先队组织属性,切实履行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党中央的关怀和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传达到全体少先队员之中,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少先队员自觉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四好少年”,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的力量。
活动目的:学习胡爷爷的贺信,在全体队员中掀起“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活动准备:
1.主要以老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活动进行前,安排学生准备四个形式不一的节目。
2.学生搜集的小故事及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
活动形式:诵读讲故事现场抢答合唱
活动过程:
沈凰:各小队报告人数
秦洋:2009年的秋天,胡锦涛总书记的“争当四好少年”的号角吹遍祖国大地,中华民族自古以“富有理想、追求光明、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爱、活泼开朗,作为为人处事的道德规范。
沈凰:今天就让我们用洪亮的嗓音,用精彩的故事来表达我们争当四好少年的决心吧。老师们,同学们,我宣布三中队“做阳光伙伴当四好少年“活动现在开始。
沈凰:全体起立
出旗,敬礼
礼毕
唱队歌
全体请坐
秦洋:我们是文明古国
沈凰:我们是礼仪之邦
秦洋:老师教导我们,知书达礼儿时起
沈凰:学习礼仪善交往,团结同学敬师长
秦洋:主动帮助老弱残,孝顺长辈问暖寒
沈凰:礼仪知识认真学,从小养成好习惯
合: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们如春天的花朵般娇艳,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是祖国的春天,下面请欣赏《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沈凰:2009年10月12日,胡爷爷给我们全国少先队员和广大少先队工作者写来一封贺信!他首先表达了对全国少先队员的热烈祝贺!并向为红领巾事业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广大少先队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秦洋: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应当自觉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下面请听诗朗诵《一群少先队员》
沈凰:胡爷爷教导我们要“争当四好少年”,同学们,你们知道是哪四好吗?
第五篇:2013学生励志社阳光伙伴总结
2013学生励志社阳光伙伴总结
一、活动时间
2013年11月2日早上八点
二、活动地点
新田径场
三、活动成员
南北校第十届理事会成员及全体第十一届新成员
四、主办单位
学生励志社
五、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由三轮比赛组成,每轮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组员以肩并肩、腿绑腿的形式跑完全程50m。通过本次活动让社员感受团队阳光般的温暖,发现身边的阳光伙伴,培养社员的团结精神,让他们认识到个体在团队合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
六、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开展顺利,得益于理事会的精心准备和全体成员的积极配合。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励志社以大的社会竞争为背景,开展这样的活动,让社员学会相互配合,和
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锻炼自我,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