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案(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3 22:4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教案》。

第一篇:《家》教案

5、《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五课《家》。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和文中的生字宝宝交了朋友,瞧,他们来了。出示:白、云、儿、土。指名读,“白”,你能说说它的反义词吗?

“云”你知道它的第三笔是什么吗?“儿”,你能给它找朋友吗?“土”,拿出你的小手为我们写一写。过渡:生字宝宝会读了,还有词语娃娃你也会读吗?

3、出示词卡:蓝天、白云、鱼儿、泥土、种子、祖国(评价:你的声音真响亮;谁也能像他这样读;你把整体认读音节读准了;儿话音读得真好听;第三声读得真标准;你的轻声读得真好,(轻声怎么读,试试看)你注意到平舌音了。

二、学习课文

1、让我们和这些词语娃娃一起走进课文(出示课文)

2、听老师读,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这篇课文有几句话呢?(1)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老师想请一个小朋友来读第一句(3)那么第二句话呢?谁来读?

6、渡: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句话。(1)“蓝天是白云的家”

①(出示:图片)老师把蓝天、白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想说些什么?

②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可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呢?

③师小结:一朵朵白云在蓝天漂浮,蓝蓝的天映衬着洁白的云朵。白云始终离不开蓝天,因为“蓝天就是„„”④指导朗读:(2)“树林是小鸟的家”

①(播放鸟叫声)小朋友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谁来了? ②你知道小鸟平时最喜欢呆在哪儿吗? ③小鸟在树林里干些什么呢?

④是呀!小鸟在树林里快乐的生活着,所以说“树林是„„”

⑤指导朗读:小鸟在树林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如果你是这些小鸟们,你感觉怎么样?你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好这行吗?(3)“小河是鱼儿的家”

①渡:看到白云、小鸟都找到了自己的家,鱼儿可着急了。②小朋友那你说鱼儿的家在哪儿呢?

③(播放鱼儿Flash)为什么说小河才是鱼儿的家?④小鱼在水里做些什么呢?

⑤指导朗读:瞧!小鱼一边在水中游,一边还冲着我们笑呢!谁能读好这行吗?可以边读边做小鱼游

泳的动作!(4)“泥土是种子的家”

①小朋友,老师先请你们看一段有趣的录象。

②(播放种子发芽录象)你看到了什么?所以说,“泥土是„„”

③指导朗读:瞧!它长得多快呀!相信它一定会长得更壮的!你能读好这一行吗?

7、小结:刚才,老师跟小朋友们一块学习了第一句话,这句话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当作了白云、小鸟、鱼儿和泥土的家。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都拥有自己幸福、快乐的家。小朋友,你能通过自己朗读让老师也感受到它们的幸福、快乐吗?谁能读好第一句话吗?(1)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行吗?(2)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听吗?

(3)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听吗?因为老师边读边在脑中想象这些生动美丽的画面呢!(4)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

8、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都有了自己的家,那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吗?

(1)是呀!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们都有了自己的家,我们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家。除了你幸福、快乐的小家,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大家,它就是我们的„„(2)你知道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吗?

(3)(出示:地图)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地图,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1260万平方公里呢!

(4)小朋友,你想到祖国各地去玩一玩吗?

那么赶快把你的照片贴上去吧!你愿意去哪玩,就把你的照片贴哪!

(5)瞧!你们把祖国打扮得这么漂亮,有这么多花朵,真像个美丽的„„,而我们小朋友就像这个大花园里的„„。

(6)小朋友,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我们平时都干些什么呢?

(7)我们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成长得多么幸福啊!所以说,我们是祖国的„„祖国就是我们的„„

(8)指读——齐读

9、总结:(1)今天这节课,老师与小朋友们一块学习《家》这首小诗。

(2)我们不仅认识了白云的家、小鸟的家、鱼儿的家和种子的家,还认识了我们小朋友共同的家,它就是我们的„„

(3)谁愿意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优美的小诗呢?

三、指导写字

1、渡:读好了这首优美的小诗,我们还要来学习写字呢!

2、(出示:土)①小朋友,这个字你认识吗?②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③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你们的小手一起来写一写。

3、师范写,生描红

第二篇:家 教案

5.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家)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字吗?

2.你们看,这个家的上面多像屋顶呀,家能为我们遮风挡雨,在家里,每个人相互关心,相互依靠,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多幸福呀!

二、读准字音

1.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家》的课文,听老师读,请小朋友看着书,拿起笔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这个音的。

2.听了老师的读,是不是还有汉字不认识呢,想要读好课文,要先解决我们的拦路虎——生字词。小朋友看,(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蓝天 白云 鱼儿 泥土 种子 祖国)这些词语,你都能读准确吗?读读看吧。

3.拼音不见了你还能读正确吗?(出示不加拼音的词语)

4.学生自读。小朋友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也能读好吗?如果还有读不准的要看着拼音多练习几遍哦。(出示:看着拼音读一读)

5.我们不仅要把字音读准确了,还要把句子读连贯了,请小朋友看着书,听老师再读一遍课文。

6.你也能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吗?赶快试一试吧!然后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听,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最连贯。(出示: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7.了解大意。小朋友,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呢?

三、理解诵读 1.读懂第一行。

是呀,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多高兴啊!请小朋友读读第一行,想一想,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呢?(学生读书,现场老师指导学生说一说)(1)(课件出示蓝天白云)你觉得白云的家怎么样呀?(现场老师指导)

(2)白云的家真大、真美。白云在辽阔的蓝天下随风飘来随风飘去,想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多自由、多快乐啊!如果没有蓝天,就没有白云,所以说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朋友一起来夸夸白云的家吧。(出示图文)

2.读懂第二、三、四行。

(1)那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呢?请小朋友读一读课文的2、3、4行,看看书上的图,想一想,和老师、同学说一说。(学生读,现场老师指导学生说一说)

(2)小结。对呀,小鸟在树林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生活得真快乐呀!所以树林是小鸟离不开的家;鱼儿离开了水,就没有了自由,甚至没有了生命,所以小河是鱼儿离不开的家。

(3)种子呢,它是怎样茁壮成长的呢?我们来看看吧。(出示种子生长过程)春天,阳光暖暖地照着泥土,小种子醒来了。它伸伸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发芽了。在泥土的怀抱里,它慢慢地长大,长成花,长成草,长成树木和庄稼。是呀,种子睡在泥土里,是泥土给了它温暖,它才茁壮成长,它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家。

3.整合(1)小朋友们,有家的感觉真幸福,听老师读这四行,请你来想象画面,好吗?(出示4行配乐)

(2)你也能这样读读这4行诗吗?还可以加上动作哦。赶快练一练吧!和你的小伙伴比一比,谁读得好演得也好!

4.学习第二句。

(1)小朋友,你的家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哪些地方,知道哪些地方呢?(现场老师指导学生说一说)

(2)你们说的都是我们的祖国,大吗?其实这还不算大呢,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它可大可美了,像个大花园,瞧!(出示:地图)这是我们祖国的地图,有五角星的地方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这儿是我们的家乡江苏,这儿是祖国的宝岛台湾,这儿是我们熟悉的西藏、、、、、、还有好多我们不熟悉的地方。我们全国的小朋友像花朵一样在祖国这个大花园里幸福成长,祖国就是我们所有小朋友的家。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5.整合课文。有家的感觉真好,在家真幸福啊!请小朋友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吧!

6.课文写得多美呀,你能看着图来念一念吗?(出示课文插图)

7.拓展练习。

(1)小朋友,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出示:填空)

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是()的家,()是()的家,()是()的家,()是()的家,()是()的家,四、写字指导

1.这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请小朋友先读一读,再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出示生字)

2.请小朋友看着书上的笔顺,把每个字写一写,边写边记,找一找,哪个字最难写。

3.小朋友,请看:(出示白)第一笔撇起笔在竖中线,第二笔竖起笔在左上格,靠近横中线,要略向右倾斜一点,第三笔横折也略向左倾斜一点,第四笔写一横,最后封口。请拿起笔在书上描红。

4.请小朋友们再看看“子”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出示子)子三笔写成,第一笔横撇中的撇要短一些,第二笔弯钩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在横中线上。请小朋友在书上描红。

5.(出示云儿土)这三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仔细观察,再写一写。

第三篇:家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东 方 有广”4个汉字,会准确认读绿线条里的字,理解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语言表达的情趣,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了解祖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从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4.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逐渐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美观地书写“东方 有 广”4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

2.你们喜欢在家里干什么?

第二板块:了解图意

1.有四个小伙伴也想找到自己的家,他们是谁呢?

2.投影图片:白云小鸟鱼儿种子

3.白云的家在哪儿呢?谁来帮助它找到家?小鸟的家在哪儿呢?谁来把它送回家?鱼儿呢?种子呢?

4.揭示课题:家(正音,分析字形)

第三板块: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课文一共有几行?有几句话?

2.分句指读,评议。

3.齐读课文。

4.再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第四板块: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把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送回了家。那么它们在家里生活的好吗?生活快乐吗?为什么?

(2)指导朗读。

(3)蓝天还是谁的家呢?

(4)说话提示:蓝天是白云的家,也是 的家。

3.多媒体演示:鸟儿在树林中飞翔、觅食、筑巢。说说鸟儿在家里快乐吗?

(1)小鸟在树林里生活多么愉快,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说话提示:树林是鸟儿的家,也是()的家。

4.引导学生观看动画,自读三、四行,读后交流。

(1)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2)练习说话。指导朗读。

5.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第一句话,这一句话比较长,我们连起来把它来读好,注意连贯和停顿。

(1)这句话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比成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它们有了自己的家,该是多么幸福啊!小朋友,你们能把这句话背诵出来吗?

(2)自由背诵,指名背。

6.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出示:祖国)

(1)什么叫祖国?

(2)我们祖国的名字叫什么?

(3)投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地形图里有景色。

(4)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7.祖国大花园里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有肥沃的土壤。我们都生活在祖国这快土地上,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8.齐读第二句话。

第五板块:指导书写生字“白、云”。

1.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

2.教师范写,学生跟写。

(1)白:从竖中线上用力地撇出。连住撇写竖。写横折钩的时候要注意横要写在竖中线的左右两边,要一样多,折的时候要顿一下,有一个折角,钩的时候要用力地往上一挑。接着写里面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封口。

(2)云:第一横短,第二横稍长,写在横中线的上方,“厶”从中线点往外书写,最后写点。

3.学生描红,临写。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中的“白、云”

第四篇:《家》教案

《家》教案

综述

一、主要情节与主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族兴衰史的优秀长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经,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我有过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才有机会倾吐出来。所以我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我来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我还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还有两个续篇:《春》和《秋》。(选自《和读者谈谈〈家〉》,《巴金研究资料》上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单元家族的记忆《家》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族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写的应该是一般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逼近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青年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最后还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的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缓不过气来了。

(选自巴金《关于〈家〉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正像他自己后来所回忆的那样,当时“我如饥似渴地抢购各种新文化运动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处写信要求人给我指一条明确的出路,只要能推翻旧的,建设新的,就是赴汤蹈火,我也甘愿„„我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是被五四运动的年轻英雄们所唤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说,是“五四”给了他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则为他提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丰实的材料库。正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小社会”在1919—1924年间的故事,巴金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产儿”的不无矛盾的社会观和文化观。

一方面,小说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置为新旧两大阵营。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

他(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这一场景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由这种立场出发,小说猛烈地抨击“巫师捉鬼”和“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对丧礼和婚礼繁琐的风俗也大加嘲讽,斥之为“滑稽”。“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见罗成琰、阎真《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而配合着这种情绪,小说采用了一种相当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语言,书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饰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诉„„”来形容他们的心理状态,表达他们的个人心绪,从而使这种个人宣泄变成一种社会抗议行为。而所有其他复杂的人生情绪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一种情感化色彩化的语言形态是在激进的反传统反专制的30年代文化心态下形成的,但同时它又成为这一种文化心态能够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载体。”见许子东《巴金与“青年革命心态”》,载《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这样一种情节模式正是现实生活的矛盾在文学中的反映。《家》所诞生的时代,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落后挨打的形势下寻求自强自立、重建文明的时期。但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对富国强兵的追求,维新变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继归于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却流于形式,中国社会陷入更加混乱失序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看来,在于中国自身,正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阻碍着中华民族走向强盛。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命运,必须与这个传统彻底决裂。而这种决裂只有通过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和极力丑化才能实现。因此,在他们的笔下,传统成了罪魁、元凶、魔鬼、食人者。“启蒙思想家们几乎一开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补理论课,为民主共和制所象征的意识形态寻找价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见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321页。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是不可能轻易消失的,它必然会与新兴力量产生尖锐的对立和冲突。而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往往会转弯抹角地凝结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观念,意识形态中的对立观念又势必表现为作品形式结构上的特点。《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正是现实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说中子一代的出走与封建家长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溃,正是对这一矛盾的想像态解决。

《家》这种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像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1.觉新

高觉新称得上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塑造成功的典型人物之一,有着阿Q一样令人说不尽的复杂内蕴。关于他的性格,研究者多将之定为懦弱和自我压抑,认为“这是一些习惯于自我克制,自我贬抑,习惯于在逼仄的角落呼吸有限的空气,极力把自己的存在缩小到最大限度的人们,他们过份地谦抑,缺乏自信和强烈的旺盛的生活欲,随时准备向一切横逆低头,为一切人牺牲。”见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86页。但这只是高觉新性格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也是充满胆气和魄力的,在现实的困难面前,可以说他比《家》中的任何人都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挑战。在不到20岁的年纪,父亲去世,他就平静地把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年轻的肩上。在军阀混战、城中大乱的危险时候,只有他一人挺身而出留在前院,不顾个人安危守住了公馆。他是高家的顶梁柱,家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少不了他,就连亲戚家的事情,也往往要他出马。在公司里他是一个自信、能干的职员,同事找他诉苦,老板也找他出主意,而他心平气和的一席话就“说得黄经理满意地摸着八字胡直点头”。这样的人何曾懦弱呢?他在生活中的妥协和退让,并不像汪文宣(《寒夜》)那样出于人格的卑屈和性格的软弱,而更多地源自他头脑中浓厚的礼教观念和维护家族和睦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子孙们“入则孝,出则悌”,凡是与这一原则相抵触的都必须牺牲。生活成长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高觉新不能不深受影响。他所有可称之为“懦弱”的行为都与他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息息相关。他顺从父亲的意志,毫无怨言地放弃学业,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长辈选定的姑娘结婚;他遵从爷爷的命令,劝觉民答应冯家的婚事,因为“爷爷的命令不能违抗”;他不信什么“血光之灾”,可瑞珏被逼去城外生产,他却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就忍受下来,因为他“担不起那个不孝的罪名”;克明吩咐把觉慧的每封信都交来过目,他也一一照办,因为“三爸是家长,他的话我们不能不听”。在这种道德信条之下他不能违抗长辈的命令,他只有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来换取家族的安宁。另外,作为高家的长子长孙,觉新对他的家族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的心目中,家族的荣誉和安宁高于一切。为了能拥有一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气氛,他总是克己让人。他所处的位置使他比别人更多地承受各方面的明枪暗箭,他的反抗只能给他招来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为了大家庭的安宁,他只有处处退让,事事容忍,自觉地恪守和维护家族秩序。他对陈姨太、王氏、沈氏的挑衅极力忍让,陪她们打牌,买东西,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在王氏故意将自己儿子的脸打肿却诬陷觉民时,觉新不是没有是非观念,但为了家庭的和睦,他只能逼觉民赔礼道歉。觉民不从,他就主动去替他挨骂。在他的忍让背后,是他不惜牺牲自己,维持大家庭和睦安宁的良苦用心。这种自我牺牲、克己退让的生活当然令他痛苦,因而他常常长吁短叹,但当弟弟们劝他拿出勇气为自己争取幸福时,他就又想起自己肩上的责任,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觉得自己“除了牺牲以外,再没有别的出路”。

然而,身处文化转型时代的高觉新与父辈的最大不同在于,他再也不能像父辈那样从这种自我牺牲自我奉献中获得道德的自足感和做人的自信了。在新与旧的夹缝之间,传统的伦理道德虽然还在影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行为,但它却失去了原来作为社会价值信仰体系的神圣性,由它所提供的生命和生活意义、道德伦理法则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具体到高觉新,他的种种牺牲、忍让便丧失了意义,它们换来的不再是尊崇,而是弟弟们无情的否定和激烈的批判。几乎在每一次他为维护大局而做出让步和自我牺牲的时候,两个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站在新文化新道德立场上的弟弟都会愤怒地指责他这不过是一种懦夫行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害人害己。而且,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梅的悲剧,瑞珏的惨死,都使他意识到传统价值观念的荒谬。它们从内外两方面对觉新固有的信念形成了强有力的否定和瓦解,摧毁了他的价值信仰,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可悲地位,他不可能不因此而焦虑和痛苦。

这种痛苦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无论是出于本能抑或自觉,觉新都必然要寻求新的出路。他贪婪地阅读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积极购买新思潮杂志报刊,都可以视为他寻求新的人生支柱的努力。在很多时候,他也确实站在新的价值立场一边。在弟弟妹妹叛逆行为的关键时刻,总是他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觉慧的离家出走,若没有他在经济上的全力支持是不可想像的。然而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同样不能给他以真正的安慰。长辈的责骂自然在意料之中,家里其他人也为此而讽刺他,挖苦他,辱骂他──他成了两个兄弟的挡风墙和受气筒。他因此而深深烦恼。然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更为强大的拆解力量仍然来自于他自身。每当他顺从弟弟的心愿,或不得不支持他们的叛逆行为时,传统的伦理规范和价值准则又反过来啮食他的心。觉慧等人离经叛道、胆大妄为,令他惊恐不安,生怕他们有什么闪失,因为“爹临死时把你们两个交给我,我如果不能够好好地保护你们,我将来在九泉之下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老人家?”更重要的是,深受礼教和传统价值规范熏陶的他也不可能不对这种试图推翻旧的家国形式、崇尚个体自由的新思想新观念怀有疑惧之心。他的位置决定了他不可能像觉民、觉慧一样很快地崇信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更多的时候,他还是习惯于站在旧的立场上。作为自幼在中国传统氛围中长大的青年,觉新比别人更能体会到中国文化和传统社会的魅力。他对新的价值体系并不能完全认同。这样,他又丧失了从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中汲取力量的可能性。尽管那是一种崇尚个体力量,张扬个性,充满进取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气概的文化体系,但对并不笃信它的觉新而言,它同样不能给他带来自信与精神满足感。

表面上看来,这种文化上的两难不过使他人格分裂:“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但透过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带给他的其实是作为一个人的最深的痛苦──他丧失了生存的价值标尺,因而无法从他的任何生命活动中获得幸福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3.女性形象

对大家族中女性命运的关注也是《家》的一个重要主题。她们多是些旧女性,虽然时代变迁,但她们大多仍一成不变地囿于家庭与礼教的牢笼,演绎着女性千百年来不变的沉默、匮乏、痛苦的主题。在青年女子方面,巴金写了梅、鸣凤、琴,也代表了几种不同的性格和命运。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包办婚姻和家长专制的制度下,她失去爱情,又很快青年孀居,之后,“陪着那个顽固的母亲,过那种尼姑庵式的生活”。不如此,她又有什么办法呢?按照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女人应该“从一而终”,青年孀居几乎就等于进了活棺材。对于这时的梅来说,死固然是痛苦的,然而从某种意义讲,生却显得更为残酷。因为她失去的不仅是爱情和婚姻,而且随之而去的还有她的青春、享受的权利、生的欲望和希望。尽管时代变化了,“五四”新文化的春风也已经吹进她的生活,但对在旧礼教、旧道德环境下长大的梅来说,那一切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她的命运正如她自己所说:“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了。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我的境遇是不会改变的。”“我的一生已经完了”。她冲不出禁锢着她的环境,更走不出自己心中无形的锁链,最后只能抑郁而死。鸣凤是作家为我们提供的另一个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她是高家的婢女,生活在这个黑暗王国的最底层,整日小心翼翼地过着劳累、卑微的生活。太太、老爷们的责骂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与觉慧的爱情,给她的生活带来一缕阳光,使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欢乐。但是,在幸福快乐的同时,她无时无刻不感觉到恐惧与渺茫。因为,她知道自己是没有资格获取真正的幸福的。后来,高老太爷果然要把她当礼物送给封建遗老冯乐山做姨太太。她的苦苦哀求丝毫不能改变高老太爷法律一般的命令,而她又不愿意因为自己毁了觉慧的前程。作者在抒写鸣凤的遭遇时,突出地表现了她心灵的美。小说中,鸣凤之死是写得最为动人的篇章。其中,有她大段的独白:

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他应该做一个伟大的人。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的身边。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应该去了,在她的生活里她应该永久地去了。事情已经到了这样,如果不牺牲他,便无可挽回了。然而对她来说,他比她自己还更宝贵,她甘愿牺牲她自己。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

作为一个贫苦、善良、美丽的婢女,鸣凤的爱充满了奉献精神。她的爱情的主要内容就是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来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而绝不愿意以牺牲他为代价,换取自己的幸福。最终,年仅17岁的她选择了投湖自尽。这样一个纯洁美好的人物形象的毁灭,就是对封建专制制度最强烈的血泪控诉。

三、艺术成就

《家》不仅在思想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结构上,它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将高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或缩影来写,从中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中国的整个社会动态,反映出时代的本质规律。发生在高公馆新旧之间、主仆之间,以及主子内部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对抗,就是当时社会上各种尖锐矛盾的缩影,而高家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也集中体现了几千年中国社会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则。

《家》里的人物众多,大大小小的事件有上百件,但作品始终以觉新等三兄弟的生活道路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众多的事件贯穿起来,使整部小说紧凑周密、有条不紊,同时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构思能力。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家》的成就也非常突出。无论是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高老太爷,还是作为“五四”新人代表的觉慧、觉民,还是作为历史的“中间物”的觉新,以及众多的女性形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风貌和精神特点,为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光彩。巴金在作品中抨击黑暗,追求光明,描绘光明与黑暗展开搏斗的中国社会。不过,他不是冷静地审视,他的作品里充满了爱和憎的主观的激情。他写小说就像给一位知心朋友写长信倾吐心曲,热情坦率,情感充沛,语言汪洋恣肆,如行云流水一般,表达对旧制度的强烈的憎恨和反抗与变革的热情,赞颂美丽的青春,抒发对年轻的生命的热爱: 我写作时差不多就没有停笔构思。字句从我的自来水笔下面写出来,就像水从喷泉里冒出来那样地自然、容易。但那时候我的激动却是别人想像不到的。我差不多把全个心灵都放在故事上面了。我所写的人物都在我的脑子里活动起来,他们跟活人完全一样。他们生活,受苦,恋爱,挣扎,欢笑,哭泣以至于死亡。为了他们我就忘了自己的存在。好像不是我在写小说,却是他们自己借了我的笔在生活。

(选自巴金《爱情的三部曲·总序》)

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特别能引起青年人的共鸣与喜欢。关于节选部分

一、节选部分前后的主要情节

本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九章。在此之前,觉民、觉慧兄弟积极参加学校的演剧活动,热心地阅读《新青年》等杂志,从心底里对新文化产生了热切的渴望。就连他们的大哥觉新也受了感染。但作为高家这一封建大家族的长子长孙,觉新背负着承继家族发展的重负,他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包括婚姻。当地的督军无故殴打学生,引发了**。在交涉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学生开始罢课。觉慧是其中的积极分子。这时高老太爷把觉慧叫去训话,不许他参与外面的“胡闹”,并派人把觉新喊来,让他约束觉慧,不许他再出去。被囚禁在家的觉慧万分苦闷,只有婢女鸣凤的纯朴与真情给他以安慰。但鸣凤在听到他的表白之后却在有意地躲着他,因为她心中充满恐惧,害怕被太太知道。觉慧靠读报与写日记打发着这一段寂寞的生活。

快过年了,**渐渐地平息了。觉慧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常态。

二、节选部分赏析

这一节主要写的是祖孙之间的冲突。

作为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和象征,高老太爷奉行的是传统的道德准则,在他看来,“在家读书作文,吟诗作对”,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才是人生的正途。从维护传统道德的尊严和统治者的威信出发,他严厉地训斥孙子觉慧参加**运动的行为,认为他是误入歧途,需要严加管教。他让人去把儿子克明与长孙觉新叫来,目的就是要把他的旨意层层贯彻并具体地实施下去。

而孙子觉慧,是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高老太爷训斥他的时候,他也在以新的思想观念审视着以祖父为代表的老一代统治者的人生。在他的眼中,祖父是矛盾的统一体。从他有记忆以来,祖父就是一个严厉的家长,是全家崇拜和敬畏的对象,“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充分显示出封建家族的森严等级和大家长的威严。然而,另一方面,这样一个面目庄严的家长,年轻时候也是一个风雅之人,喜欢吟诗做赋,并以养戏子、娶姨太太为乐。“但是风雅的事又怎么能够同卫道的精神并存不悖呢?”觉慧感到非常的困惑,因为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风雅的事”都是丑恶的,是道德所不能容许的,是与所谓的“讲道德说仁义”相互矛盾的,这样的人是虚伪的,不能使他信服的。两代人之间必然会发生尖锐的冲突。

这种冲突并不仅仅局限在高家的祖孙之间,它所代表的实际上是整整两代人思想与观念的巨大分歧。家庭内部的对立是社会上新旧两种力量激烈冲突的一个缩影。“五四”启蒙主义带给觉慧们的是“人”的意识的觉醒,是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而高老太爷则代表了传统的专制与封建的仁义道德。在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两代人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后来小说情节的发展也鲜明地印证了觉慧当时的感受:“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因此,他所要反抗的并不仅仅是祖父,而是祖父所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思想观念。年轻的觉慧觉醒了,他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决心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思考”导引

一此题探讨的是人物的性格和小说深层次的批判意义,需要学生结合选文与前面的分析,深入理解高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内涵,了解他性格发展的脉络和复杂性、多面性,以及作者对这一封建专制家长形象的批判态度。可结合文中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进行深入分析。

二此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可以先细读课文,找出有关的段落,仔细分析两个人物的言行与心理活动,进而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三此题属于延伸拓展题。文学创作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文学欣赏也是如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此题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阅读感受,用心总结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提高审美能力。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与课时安排

1.背景介绍:现在的学生可能对家族这一社会组织结构缺乏切实的感受,对所谓的封建大家庭更缺乏了解,可以联系《红楼梦》等作品,就此做一下介绍。

2.思想内容的把握:《家》的突出内容是新旧两代人、两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冲突,主题是抨击旧的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这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潮是息息相关的。可以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以及鲁迅的《狂人日记》、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在当时的影响等,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以上内容可用1课时完成。

3.节选部分的欣赏:祖孙两代人的冲突是本节理解与欣赏的重点,另外小说刻画人物性格与心理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值得关注。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重点段落,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精彩语句,分析人物性格与心理,欣赏小说的美。以上内容可用1课时。

二、问题研究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

1.《家》中的主要人物,如觉慧、觉新、高老太爷、鸣凤等,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试举例说明。

2.作为现代家族小说的代表,《家》从《红楼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你能从结构、主题、人物刻画等方面做些比较吗?

第五篇:《家》教案

周国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家的哲学思考。

2)、体会本文极具哲理性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准备:

生字词的掌握与理解

袅袅、安之若素、一应俱全、温馨、闲言碎语、休憩、摇曳、黯然失色、萦绕、落叶归根、陶冶

(一)情境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咱莫名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会对于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研讨课文

1、解题

“家”是人们所熟悉的名词,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简介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88年底以前的作品续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3、课文分析

A、内容分析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

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B、请同学作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引子有什么作用?

(2)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4)作者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探究作者对家的认识理解过程)

明确:

(1)引子的作用:起统领作用。两个比喻将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时间比喻成“岁月之河”;将“人生奋斗的过程”比喻成“一种漂流”,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

(2)作者认为“家是一只船”。

(3)作者首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写起:在南方水乡荡舟时,见迎面而来的渔船上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孩童的嬉笑飘出船舱,荡在水面上——水上人家的温馨、安乐,让自然是“家”了。所以作者“恍然悟到,船是渔民的家。”引出结论:家是一只船。由“渔民的家”引向了“漂泊者的家”。对于漂泊的人生来说,家是一只船。

(4)作者的写作方式 :先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即先叙后议再抒情)

C、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D、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小组学习,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个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4、主题分析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考,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三、布置作业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你对“家”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二、课文探究

1、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港湾,家是岸,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家是一只船”:是因为家的温馨安乐能使漂泊者在陌生的水域不感到陌生,因为家的牢固能使风平浪静、汹涌的波涛化为美丽的风景,因为有一个好家,就不惧怕命运的变幻莫测。家就像一只船,庇护着漂泊者。

家是船——伴侣——载我们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承接第一个比喻句而来,把家比作港湾。道出了家的另一个功能:家能在漂泊者身心疲惫时供人小憩,能在寂寞时给人温暖,能在严肃中放松我们的精神。家是港湾——憩息地——给我们慰藉;

“家是永远的岸”是前两个比喻的升华,表达了家不仅是船,还是船停泊的港湾,从人生的启示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家是岸——巢和根——让我们牵挂。

2、三个比喻蕴涵了作者对家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家的赞美、依恋及对天下人的祝福。

三、美点欣赏

引用故事、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使内容易于理解,议论更为深刻。

1、正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

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也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2、列举《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经历和他对女神卡吕浦索的回答,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艰难困苦也好,飞黄腾达也罢,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

3、“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吟诵马致远的诗句,说明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4、引用《红楼梦》中的话,论说每一个生命来到和离开人世之时,都是与家息息相关,都要登临“家”这个接通现实世界和天堂世界的岸.四、情感对接

引导学生对“家”有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增强家庭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

我在教这一课时最大的收获就在这一环节中。

课内: 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仿照课文形式,用一组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

学生A: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一辆汽车,(2)家是加油站,(3)家是终点站;

学生B: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战役,那么(1)家是一名勇士,(2)家是一枚炮火,(3)家是一方红十字阵地;

学生C: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那么(1)家是旅行包,(2)家是驿站,(3)家是目的地;学生D:人生就如一个大舞台,那么(1)家是给你力量的导演,(2)家是给你机会的主持人,(3)家是给你掌声的观众;

学生E:如果人生是一座学习的乐园,那么(1)家是妈妈的唠叨,(2)家是爸爸的教诲,(3)家是能遮风挡雨的大树;

学生F:如果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1)家是甜甜的糖果,(2)家是让你飞翔的翅膀,(3)家是握在手里的那根风筝线。

学生G:家是很温暖的让我可以依靠可以依恋的地方。

学生H:家像我的一个支柱,时时刻刻支撑着我,无论我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一想到家,我就有勇气来面对它。

学生I:家是一盏为我点燃的灯,它永远地温暖着我的心,照亮着我的路。

学生J:我认为家是一棵大树,我在这棵大树的树阴下成长,它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它给我温暖,给我依靠。

课外:搜集有关“家”的诗文,抄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拓展阅读毕淑敏的《家问》及泰戈尔的诗。

六、布置作业

小作文《家》

七、板书设计

周国平

家是一只船思考家庭

家是什么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是永远的岸思考人生

八、教后记

《家》是语文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 现象写起,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了“家”的真谛,传达了他对“家”的哲学思考。教学过程是师生探究文本的过程。“探究课文,领悟‘家’之蕴”、“体味‘家’之情”,着力为学生构建探究的平台。教学中具体呈现的每一个教学细节,教师深情讲述自己对家的真切感受,把自己也作为课程的一部分,真诚地袒露给学生,这不仅让他们深受感染,其实带给他们更多的应是“平等”的理念———人格的平等,思想的平等。

教学中能够激活学生真切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们的体验和情感,从而使他们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建构新的思想链条,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下载《家》教案(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教案(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教案

    《家》教案 《家》 巴 金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

    《家是什么》教案

    《家是什么》教案 《家是什么》教案1 【设计意图】散文诗《家是什么》是朴素明朗的口语文体,文中的句子读来琅琅上口,整首诗洋溢着家的温馨。散文中的屋顶、灯、床、爸爸妈妈......

    《家是什么》教案范文

    家是什么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卢、辗、篱”,理解词语:故居、竹篱茅舍、高堂华屋。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讲的“......

    家教案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写作《家》以及《激流三部曲》的目的。(2)培养学生读书要有读序文的兴趣和习惯,知道这是了解书中内容和作者思想等的捷径。 2.过程与方法 (1)......

    娃娃家教案

    活动名称:音乐欣赏活动——《哄娃娃睡觉》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用耳朵倾听音乐,知道“摇篮曲”是宝宝要睡觉,要安静,轻轻的 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抱娃娃,要求幼儿随音乐,做相......

    家教课教案

    五二班期中考试家长会 尊敬的各位家长: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家长会,关心、帮助、督促贵子女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使您的孩子得到全面发展、提高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召......

    《娃娃家》教案(精选合集)

    《娃娃家》教案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

    5《家》教案

    5、家 一、教学目标: 1、重点理解“祖国是我们的家”,感受到祖国就是我们温暖可爱的家,我们都爱自己的家,更爱伟大的祖国。 2、理解“祖国”一词,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