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洋务运动:留美幼童
洋务运动:派遣留美幼童
摘要: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统治阶级为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公元1872到公元1875年间,由容闳的提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关键词:洋务运动;留美幼童;留美生活;幼童归国
洋务运动时期,被派遣的120名幼童原计划留美十五年,但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九年后中途折撤回,以失败告终。本文旨在对晚清洋务运动中断的幼童留美的悲喜剧及他们压抑的少年青春进行论述,以达到了解历史,并“以史为鉴”。
一、对美国的选择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九日(公元1872年8月12日),上海港。一艘开往美国旧金山的轮船即将起航。船上30名统一着装的年龄在九岁到十五岁的少年,与送行的亲人挥手惜别。被曾国藩称为“中华创世之举,古来未有之事”的官派学生留洋活动,至此拉开了序幕。
清政府送幼童出洋留学,之所以首先选择美国,不得不提到的是,在对华交往中,“中立”的美国是当时西方列强里不良记录最少的国家,清廷对美国有一种信任感。其次是由于“蒲安臣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公民有居住、入学互惠权利。最后应该归功于“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第一个中国人容闳。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开办新式学堂招收贫苦学生,等其归国时,会顺便带学生出国。容闳就是这样到美国留学的。出于对美国的了解,他归国后,向曾国藩提出派遣留美幼童的计划,后来在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支持下得到实行。然后,容闳接受了耶鲁大学校长波特的建议,为幼童寻找寄宿家庭。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影响幼童及整个幼童留美适应事业命运的建议。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出于“如果我们人民能够给与慷慨及友善的接待,则我们在中国的利益将有更大的实惠” 的目的,打给国务卿,并得到大量美国优良家庭的热烈反响与支持。
二、招生难
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四书五经”、“科举”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风气未开,学习西方的行为是被人鄙视的,出洋留学更是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国内的新式学校只能招到身份低下贫穷的学生。再加上在“天津教案”这场由“谣言揭开的文明冲突的序幕”之后,一些耸人听闻的传闻使普通老百姓对外国人有强烈的猜疑。所以,就算所用的费用都是由政府支付,但第一批30名的留学生仍招不满。
最后,容闳到香港从英国设立的学校里挑选了几个优秀学生,凑齐了人数。
三、留美生活
“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一位慈祥的太太家,她赶着马车来接我们。当我被介绍给她时,她拥抱我并吻我。她的动作使其他同学均大笑,更使我脸红。”根据一位幼童后来撰文回忆,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幼童与美国文化的初次碰撞。
文化的磨合是痛苦但不是长期的。幼童们在船上初步了解或听闻了一些西餐文化、游戏和“煤气、自来水、升降梯”等。不能习惯西餐的他们刚开始难免会饿肚子。下船后,他们的“辫子装”使美国小朋友误认为他们是女孩,弄得他们极为难堪。在开往容闳所在的东部地区的火车上,幼童目睹沿途赤背红发的印第安人,在宽广的高原上,弯弓盘马射杀美国野牛的惊险场面。最为惊险的是,第二批幼童还遇上在今天美国家喻户晓的火车劫匪杰西·詹姆斯兄弟。短暂开心后,他们到达寄宿家庭。语言上的障碍是首要问题。由于清政府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如意算盘,这些幼童在接受英语补习的同时还得集中起来学汉语,写作文。每次学汉语,必须先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给孔夫子画像磕叩头,给师长请安。稍不听话,便会受到责罚。
但是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融入新环境是最快的。清朝的如意算盘在经过幼童们短暂的留美生活后,已无法得到实现。幼童们“美国化”的速度是惊人的。他们快速克服语言障碍,成为他们所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渐渐改变了装束,剪掉了被清廷认为是象征爱国的辫子,还有人加入了基督教。他们逐渐对四书五经失去了兴趣,转向人文社科类。反对起了封建繁复的礼节,与美国女孩偷偷约会,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迷恋起了自由、民主。他们是文学巨匠马克·吐温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他们曾受到南北战争的英雄——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接见。他们曾亲眼目睹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等人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中出现。他们中的五十多人,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在这些大学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他们的入学登记卡、照片和简历、甚至他们赠给同学的留念册。
四、幼童归国
幼童在美国生活了九年后,已经找不到曾今的影子了,违背了当初清政府派遣的目的。因此,在第十个年头,在遭到肄业局委员陈兰彬和后任委员吴嘉善的强烈反对后,但半数孩子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涯后,总理衙门做出了“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决定。
在120名赴美幼童中,于1882年返华者计94名。其余或因犯规,或因品学欠佳,或因剪辫入教早已遣返,也有几位违令不归,长居美国。
回到仿佛已经陌生的祖国,曾经的幼童们陷入沮丧。尽管有种种不如意,他们还是绽放了才华。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有人在战争中阵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大副。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
从洋务运动中派遣留美学生的现象看,我们在面对更为先进的文明时,是会从心理上主动靠拢的。我们应该摒弃过去封建的、落后的东西,接受新事物的产生。不能去指望也不可能会出现让旧事物主宰新事物的稳定局面。当然,学习先进文化后用于国家的改造与进步,是每个国人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波.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2]钱钢.胡劲草.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3]高宗鲁.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S].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第二篇: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观后感
1872年8月11日,大清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乘船驶向美国西海岸旧金山,从此揭开了留美幼童这一传奇故事的序幕。这个时期的大清国积贫积弱,清政府腐朽的统治让整个国家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闭关锁国的政策让大清国跟不上世界的脚步,逐渐处于落后挨打的局势。不甘屈服的中华民族开始寻求各种路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留美幼童这一个传奇的故事。
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师夷长技以自强”。大清 向国外派遣公派留学生,这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标志着大清政府不再以地大物博自居,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转变态度,放低姿态,准备向西方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放眼全球,这个时期,英美等西方国家已经从科学技术、军事、经济等方面完全超越了清朝时期的中国。而在教育领域,西方国家也同样是领先东方不少。
这个时候的清朝,还延用着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教学内容上看,初级的课程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在往高层次学,就是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青少年的教育以识字写字为主。曾经有这么一个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管中窥豹,我们可以探知,受教育的目标是识字读书。而四书五经被用作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它主要讲的,是儒家的哲学思想,更多的作用是影响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美国大学的主要作用还是培养传教士的,他们毕业后到教堂里工作。这之后,美国大学里面开始更多的开设了一些工程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留美幼童》里提到,那些平均年龄才12岁的幼童,在美国除了要学习英语外,还要学习音乐和地理。中国政府希望他们能学习到先进的军事、航海还有建筑技术,科学方面希望幼童能掌握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这些与当时国内幼童同龄人们学习的内容相比,是千差万别。中国首位受到严格系统的近代工程学教育的工程师詹天佑,在耶鲁大学选学的是土木工程系里的铁道专业,他学习的课程有德文、英文、物理、化学、测量、野外工程、凿岩工程学、水力学、天文学等。这些课程里除了两门语言工具外,全是科学技术领域的课程,它们更具实用性,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需求。
从教学内容的对比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清朝时期的封建教育,更多的是以传统儒家的思想,来教人如何为人处世。清朝时期,麻省理工学院被称作波士顿机器大书院,哥伦比亚大学称作高林避亚大书院,史蒂芬理工学院被称作士地云大书院。从这些当时的大学名称翻译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出,清朝的教育机构主要是书院,而书院教授的还是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的儒家经典。而同时期的西方教育,已经开始培养对社会生产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工程师了。他们学习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还有军事方面。这个时期,英国的海军和海上贸易,德国的军
队组织和医药学,法国的法律和政府组织,美国的商业,都代表着世界各行各业发展的最前沿。
教学方式上,清朝的教育还很讲究尊卑关系,学生在课堂上背要求背长长的古文,即使是不懂文章的意思,也要死背下来。学生们在课堂上就摇头晃脑的背书,背不下来就要受惩罚,老师会用教鞭打学生的手掌。而美国的老师,则绝不会那样体罚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则会有更多无形的教育。在美国的幼童,可以脱去长袍厚靴,穿上美国的运动装,学划船、溜冰、跳舞、唱歌、野营等。他们还会参加棒球、橄榄球等一些运动。后来回国的幼童黄开甲回忆道:“我非常想打棒球,但你知道,对于十六岁以上的中国人,任何户外运动,都会被视为是有损尊荣的。”可以看出,美国教育孩子崇尚自由,追逐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们生活中拘束很少。而中国则教育孩子要更守规矩,要注意尊荣,约束更多。
清朝政府设立在美国的留学事务局,主要有两个人管理,一个是翰林出身的陈兰彬,另一个则是留学美国的容闳。当幼童们要求参加体育活动,更换西式服装时,陈兰彬和容闳之间产生矛盾。他们两个人在幼童管理问题上的冲突,可以看作是中西方教育的冲突。
清朝时期的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的。而其对科学的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尽管古代中国也有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但其实人们所看重的,是通过科举来考取功名利禄,也就是所谓的正统。虽然发明创造没有被看作是旁门左道,但至少是不受人们重视的。而西方的教育,则是培养社会中
各行各业的人才,全面推进社会的发展。西方教育目的性更强,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还有实用性。
最初的留美幼童很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在清王朝的末期,当八旗子弟和高官子弟纷纷带着仆人飘洋出海的时候,才真正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进入新世纪,中西方文化教育相互碰撞交融,中国的教育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第三篇:《留美幼童》观后感
女幼童何在?
——《留美幼童》观后感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回想我们(注:以下“我们”代指“女生”)12岁得时候在干些什么呢?我们不用留着三寸金莲,不用做女红,不用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自居,不用琴棋书画,不用知书达理„„那时的我们,男生女生一起跟着老师一句一字;那时的我们,男生女生一起拉手去春游,一歌一词;那是的我们,依着那几条杠杠对表现差的男生指指点点;那时的我们,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是同学心中的好榜样„„
如果回到130年以前,这些却是不可能的,我可以理解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我想纵使容闳这样一个接受西方教育熏陶的前辈,也断然去不了骨子里那样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思想吧。断然地在那样的一个闭关锁国许久的国度,提倡幼童赴美学习已经让很多人不理解,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同男子一样进学堂也算惊世骇俗了吧。
1871年,在容闳前辈的倡议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下,留美幼童的计划开始实施,因为没有报纸消只是分布在了北京和一些沿海城市,因为对未知地段的不信任,对谣言的轻信,对外国人的野蛮评判,对外界的排斥;因为对孩子的宝贝与不放心,对孩子的不舍得;再加上挑选幼童的严苛的要求,一开始没有很多人响应这个计划。有些父母听了亲戚的建议,让孩子留美学习西方教育;有些父母让孩子自己决定。
终于在公元1872年8月12日,大清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这批幼童远涉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岸一个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轻共和国,开始了他们计划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他们被分配到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四十多户美国人家中,快速适应着在美国的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越过了语言障碍,成为各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他们也迅速适应了异国的文化,脱去了长袍马褂,活跃在各项体育运动的赛场上。
这批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学子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出现了今天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回国后的这批西学所造之子历经中国晚清政坛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赴美留学的幼童中有女孩子,那那些伟大的先驱会不会有很
多女先驱呢?应该有的吧,毕竟女生会比男生勤奋,可是在那个腐朽制度根深蒂固在人心中的年代,女生就算去了,也未必会有什么伟大的造就吧!或许以古代女孩文文弱弱的体质也未必能适应海上的日夜颠簸,或许航行一半就不得不返航,所以或许他们的决定又很深思熟虑的吧!
其实我多想当时没有人立马想得那么周到,容闳前辈会提出男女不限的建议,又有人“脑子发热”提出赞成,让沉睡千年的妇女们能被唤醒她们的意识,可以发掘出她们潜力,说不定中国会有更大的进步,毕竟妇孺的无知也阻碍了进程了。我多希望在那个留美幼童的时代,会出现一个女先驱者指引着沉睡的妇女,让我们和男生一样,在那个年代就担负起改变国家的责任!如果当时招收了女幼童,那个时代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那个社会又会怎样颠覆?
第四篇: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观后感
医学检验班 C组
这是一个两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的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激荡的的百年,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留美幼童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至1875年,有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共有12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远航。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
他们虽然年幼,但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各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着美国人的生活。由于他们思想上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做出令当时反对派的“口实”,他们借此发难,批判留美幼童。同样也是留美幼童的梦想破灭。
不过他们也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也有曾受到美国总统的亲切接见。幼童钟文耀可是划艇健将。当面对美国学生询问他是否知道哈佛划船队时,他颇有风度的承认没见过后有稍作停顿,幽默的对美国学生说:“因为他们在我们后面。”.其中留美幼童中的容揆和谭耀勋他们面对清政府的召回时,为了理想他俩选择了逃跑,最后独立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这也是留美幼童当中成功之一吧!倘若其他幼童也能为自己的理想而战,那么在甲午战争中就不会错失先机。
不过,这些幼童中的一个名叫“梁诚”的也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被抹掉,他虽是这些幼童中的一员,但他学成之后积极投身于国家,在活跃在美国外交上,在庚子赔款中他为国人争取了庚子赔款的退款。也解决了留美幼童经费上的难题,为清华大学的建校和发展极大的影响。同样,也为日后留欧奠定了基础。
留美幼童的命运,离奇曲折;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面对清政府的提前召回时,他们挥一挥衣袖,告别他们昔日追求民主自由个性的母校,面对收养他们的家人时,他们哽咽了。
回国后的他们,活跃在晚清各个领域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区煤矿矿冶工程师是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外交家。他们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然而,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却没有留欧学生的影响大。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留美学生中途夭折未能完成学业,而留欧学生却完成了所学科目。
第二,留学生生源的差异。留美学生大多数贫家子弟,且开始应招学生人数太少,这就造成了生源质量的良莠不齐,而留欧学生大部分来自船政学堂,质量也就上去了。
第三,培养目标不同。留美教育为明确其所学科目,在目标上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储蓄人才观,具有长期的特点。而留欧教育则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适时人才观。这也符合当时清政府的需要。
虽说容闳是留美幼童的促成者,但同样他对留美幼童的失败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主张完全接受西方文明这与当时的国家派遣留学生的初衷相悖,而他一再幼童的西化行为,也加快了幼童的召回。他没能很好分析时局及与领导的心。可以说他是一个领跑者,但他自己的主观意愿太重,这是他的败笔。一个不能分析时局的人他又怎能担负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呢?
当我们拾起岁月的残片,重新回首这段往事时难免带有历史的偏见和时空的隔膜。但是,对于如何在现在多元的文化中,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段风尘的记忆却能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接受教育,接受优质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教育改变孩子的一生。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我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一种不同的文化,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记得用武之地。
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关于留学生的报道中,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表现,相反,当代中国的留学生似乎丧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他们总是感到难以进入“主流”,总是感到“歧视”,这是为什么呢?是今日之留学生年龄大了吗?还是我国当今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如今的我们不需要政府专门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先进技术了,甚至有些人在出国之前就打算将来生活在别的国家,甚至想抛弃自己的文化,国家政府为我们提供如此好的环境,我们理应在外面好好学习,将来回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越来越多“镀金”的留学生们不愿意归来这已成事实,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国家是一种凝聚力,我们应该把国家的利益考虑在第一位的,而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外国美好的生活中不能自拔。我觉得,还是我们应该像留美幼童中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一样,好好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丢掉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
愿我们的华夏子孙能细细品读这份财产。
李正乾
第五篇: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观后感
如果不是因为近代史,可能我还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中国幼童留美一事;如果不是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幼童的视频,可能我还不能了解那批中国孩子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他们日后在中国的成就及所作贡献。
1872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第一批留美幼童从美国出发到达了美国。想到这,其实还是很佩服曾国藩、李鸿章的远见的,毕竟,他们还是早早的就意识到了中国的现状,要想改变大清要死不活老被人欺负的命运,大清还是需要些新型的人才,需要些新的有活力的血液的。而且更让我佩服的是,他们选择了美国,因为第一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正好充满了活力,第二美国是一个多个民族杂居的国家,不会那么容易排斥外国人,第三他们能放下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大国的架子向一个新生国请教,也正是不耻下问,所以我很喜欢,也很开心。
片子中第一个让我惊奇、欣喜的是留美幼童居住的美国家庭的对他们的关心照顾,还有他们的热情,这让我对长久以来认为美国人就是喜欢欺凌弱小、粗野无情的感觉完全改变了,原来他们也是那么温暖的,所以,那些幼童即使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怀抱也还有一个美国家庭一直在温暖着他们,让他们不会被思乡之情完全淹没。在幼童学习英语的时候,美国家庭就利用食物来帮助他们,如果不能记住食物的名字就不能吃到它,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美剧中父母帮孩子练习拼写的场景,貌似他们就是幼童的美国家人,感觉很亲切。
片子中第二个让我惊奇并让我自豪的是,那些幼童的学习状况。幼童们的学习确实很棒,在幼童学习的年间,期末考核成绩领先的基本都是中国孩子,而且获得了好多比赛奖项的第一名,这是很值得骄傲的。而且看了幼童们留下的一些文字作品我真的是很汗颜的,因为第一他们的字迹真的很漂亮,第二版面排版看起来很舒服,第三作品中的插画也很漂亮。再一是他们基本上在体育运动中也很优秀,应该说他们在各方各面都很优秀,一洗近代中国乌烟瘴气要死不活的风气。而且在美国孩子眼中一直很吸引人。在一次毕业讲演中梁敦彦在题为北极熊的演说中论述在俄国、土耳其的战争中很荒谬的一个说法就是土耳其人是亚洲人,所以就要被赶回亚洲,那么美国人就要被赶回欧洲,俄国人就要被赶出亚洲,那么在中国的帝国列强也理应被赶出中
国了。蔡绍基在演讲中指出英国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罪孽深重,他说中国并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究会醒过来并骄傲的屹立于世界。看到这里我真的很佩服幼童们,他们同同时代的中国人相比真的在很多地方都要优秀一些。看到他们令人骄傲的成绩我真的有点热水沸腾,那种想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的感觉吧,反正,真的是很振奋人。
李鸿章对幼童们也很上心,听说幼童在美国的学校有女老师他就写信让把女老师换掉,听说美国假期很长就要把幼童的中文学习加强,当幼童经费不够就从海防拨出银两给留学事务局。他认为为幼童们多付出一些就能为中国日后的自强多收获一些。
但是,因为幼童在美国学习时因为受到美国教育文化的影响变得很开放、喜欢上那种自由的气息、运动游戏的多读书少就要拆散留洋事务局,要遣回幼童。李鸿章决定留下了一部分正在进行大学学习的学生,遣回其他学生,在容闳等人的努力下最终保全了留学事务管理局,为留洋学生的正常的学习生活留下了保障。可以说容闳在留学事务这一块真的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中国日后做出了很重大的贡献。
日后,幼童们确实确实很出色,为中国作出了很多贡献。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们日后活跃在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比如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梁诚日后作为驻美公使促成了美国退还部分庚款;邓世聪日后成了北洋舰队定远旗舰的炮务二副;曹家祥成为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始人;唐绍仪为中国外交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幼童们活跃的年代很短,很快的随着他们的老去还有近代中国的**而退出他们曾经活跃的舞台,但是他们是不会永远被历史湮没的,因为毕竟曾经有那么一个年代他们为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毕竟有那么一个年代他们为中美友好关系迈出了一步,他们不会永远被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