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教育 先看这个

时间:2019-05-14 17:0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教育 先看这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教育 先看这个》。

第一篇: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教育 先看这个

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教育的探究

看完全部写一份两三百字的研究体会 视频感兴趣的看看 研究过程中的红字部分要是能改能添加的改一改 其他地方要是有错误的或者有什么好的想法的用红字标在旁边就行或者用qq与我联系 谢谢合作

前言: 早期留美幼童回国后主要从事教育的有8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有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总办蔡绍基;新式学堂校长3人,有中国第一所官办西医学校北洋医学堂(今河北医科大学前身)第一任总办(校长)林联辉,唐山铁路学堂(今西南大学前身)总办周长龄和监督方伯梁;曾担任教职的有三人,有程大器、黄有章、容尚勤;此外,还有一批从事政治、外交、实业的留美幼童也间接促进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如容开、梁诚、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詹天佑等。这些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教育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学校教育:破旧立新,造就新人才

回国后一些留美幼童已开始认识到近代教育对于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只有在中国倡导新式教育,造就大批新式人才,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当时的危机。

唐国安就是如此。唐国安,第二批留美幼童,1873年抵美。他先入读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新不列颠中学,6年后毕业,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就读一年,被召回国。回国后先在唐山机械采煤公司,后参加修建京沈铁路。1907年,他入京任外务部司员兼京奉铁道事。1908年秋,他作为译员随清政府军机大臣毓朗、留美幼童出身的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前往厦门,迎接美国太平洋舰队来访。1908年,外务部,学部两部共同组建游美学务处,唐国安开始担负学务处的日常主要工作。游美学务处成立后,头一件事是考选学生赴美留学。作为主考官之一的唐国安,认真严格录取了一批优秀学生,送美后学有所成。这些留美学生学成回国后服务于学术界、教育界、实业界、法政界,多为专业硕彦,社会栋梁。其中尤可称道的是:梅贻琦后来掌管清华大学,蒋梦麟、胡适掌管北京大学,竺可桢掌管浙江大学,邹秉文掌管东南大学,胡敦复掌管大同大学,并且,还有大批有成就的留学生回国任教。他们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推动留学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11年初,唐国安有积极投入到筹备清华学堂的工作中,4月26日清华学堂正式成立。1912年10月17日,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民国政府外务部任命唐国安为第一任校长,直至1913年逝世为止,唐国安一直为清华学校呕心沥血,为今后清华由预科学校发展为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国安一生,以渊博的知识,致力于教育和外交工作,极具开拓性。他晚年主持游美学务和清华工作,无疑是荣闳留美教育计划(即幼童留美计划)的“复活和延续”(台语学者林子勋。我们称他为“ 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的启后之人”可当之无愧。

容开,第三批留美幼童。1881年返国后分到天津水师学堂,毕业后往汉口、香港经商,曾充任孙中山总统的顾问。容开非常“重视教育的效用”66,1899年到1911年,“他在故乡创办义学,有次他回乡看望,有次他回乡看望也几乎被捕。该校至今仍存在,现有学生三百名。他自己还在该校任教过。他节省每一分钱,为了使他的八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接受良好的教育。67此外,“他深信Carlyle(19世纪苏格兰著名历史学家)所说:’一个真知的人,我坚信也必是有高尚情操的人同时也是热诚、正义、人道及刚毅之人。用这种人当政,万事大功告成;如果不用这些人当政,纵有遍地开花的皇皇法典,有村村议会,到头来仍是一场空’!”

梁诚对教育也比较热衷。由于他重视教育,“所以对在美留学的官费和自费生,无不特别爱护。当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年)七月二十八日东美中国学生于麻省爱姆司村农务大学的博物馆举行大会时,他即特派参赞周自齐,出席演说,并代达梁氏的意见,说:‘历见各生,功课日上,互相勉励,堪为中国前途贺’。并嘱各留学生:‘宜以爱惜身体,保重名誉,作座右铭。’又说‘学问为己,非为人,己者即国家之谓也。’69” 另据他的第五子梁世华先生1975年5月22日写给罗香林的信中所说:“再者,先君对于教育,向表热诚„„在美任内,除大帮官费生外,并有不少天津上海粤籍仕商子侄,无不亲为管束,负起家长之责(后最出名者,如顾维钧等。)”70梁诚虽然以外交见长,但因曾受容闳的影响,他做事的用意,倾向于教育的发展。1903年,当他从中国赴美留学的学生多至二十六人,就可知他对教育与人才的重视了。1908年12月,“东西美中国学生会所编印的《美洲留学报告》,载《东美学生会纪事》,其《光绪三十一年第一次大会始末记》说:‘当五六载以前,中国士子留学美国者,盖不多见,而东美尤绝无仅有„„至二十九年春,梁公使震东(梁诚),奉使是邦,同行学生有二十六人之多,又是岁,湖北派官费生七人来留学于东美各省„„此后自费学生,接踵而来,广东所派官费生继至,西美大学毕业生亦多入东方大学,作更上一层之想,人才蔚起,识者早知东美学生发达之期,已不远矣!’71”从这可看出梁诚所携赴美国东部留学的学生是有引导作用的。

当然,倡导新式教育,造就大批新式人才的留美幼童还有:蔡绍基,1902年到天津接任北洋大学堂头等学堂总办,在为北洋大学选定新校址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林联辉是第四批留美幼童,回国后又就学于天津医学馆。1894年6月26日李鸿章拟《医馆创立堂折》奏请设立,创办了我国第一所自办的西医学校——北洋医学堂,林联辉就第一任总办(校长),他对学校的发展和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开拓作用;1893年第三批留美幼童周长龄和第二批留美幼童方伯梁具体筹建了唐山铁路学堂;另外,唐绍仪是复旦大学创办人之一;梁敦彦、梁如浩也先后担任过北洋大学堂督办。

2、家庭教育:革故鼎新,倡导新风尚

留美幼童的家庭教育对旧式封建家庭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它革故鼎新,倡导新风尚,同时也是近代新式家庭教育的典范,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

留美幼童大多虽历经沧桑,爱国之心却始终不变。他们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贯穿着一个中心,就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家里,经常向儿女们讲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的故事;孩子长大后,仍以各种方式继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来报效祖国。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自幼培育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立下了报效祖国的志向。詹天佑曾有一句名言:“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不但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而且自己的子女也做到了这一点,“次子文琮曾任粤汉路工务处副处长。抗战爆发,轰炸抢修,日以继夜。在长沙会战时,积劳殉职衡阳工次,国民政府赠予明令表扬,其生前与邱鼎汾编有《川汉铁路之过去及未来》一书(民国二十四年)。詹天佑父子两带均为中国铁路贡献其生命。”72另外,“幼童中尚有钟文耀(第一批留美幼童),与其子钟桂丹,父子两代也是服务中国铁路界甚久。”73 第二、道德品质教育

中国封建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主要围绕“三纲中的两纲”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进行的,也是封建统治的根本原则,其最终目的在于教人损去自己的自由,服从君主,服从他人,牺牲自己的人格,侍奉君主及他人。这种旧家庭的愚果,使得中国数千年来,大部分人沦为奴隶,然而到了近代,这一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进一步体会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制度的黑暗与凄惨,更多的人终于觉醒,决意通过新的教育和新的思想来改造旧式封建家庭。留美幼童便是最早一批开始从精神麻木中觉醒,开始正视中国的社会现实,正视中国的家庭教育的群体。他们早期接受的美国老师及监护人“那种‘家长式的爱护’(Parent Treatment)”74教育,使得他们一反传统逆来顺受的性格,不再束缚于“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人伦关系中,开始教育子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权利以及创造家庭成员的平等关系,并以自己崇高的道德为子女树立了榜样。他们从小要求孩子们要艰苦朴素,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比如说梁诚的五子梁世华,“幼读父书,少承母训”75,在父母高尚的品德熏陶下,刻苦学习,选择自己所爱好的专业,留学英国,获牛津大学硕士,历任港府汉文视学官、高级教育官、金文泰中学校长,是当时香港教育界所持推重的德才兼备的学者。詹天佑也是如此,不但以身作则,而且还非常重视自己子女和青年才俊的道德品质教育,1918年2月他发表《敬告青年工学家》一文,对青年后辈进行道德品质教诲,他说:“道德者,人之基础,学术虽精,道德不足,犹诸筑高屋于流沙之上,稍有震摇,无不倾倒。”76崇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做人的问题,而且还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保证,詹天佑正是看到晚清的封建伦理不仅不能使中国富裕强大,反而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因而发出时代的最强者。此外,创建家庭成员的平等关系,尊重子女选择的家庭民主也是家庭品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欧阳庚很好地实现了这点,他尊重自己孩子的选择,他说:“我的孩子现在加州白克来读私立学校,三年以后他将去耶鲁大学,他现在十四岁,二十岁会在雪斐毕业,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希望做土木工程和矿业工程师,他想二十岁可得哲学学士,二十二岁的土木工程学位,二十三岁的矿冶工程学位,二十四岁可得博士学位,在出外旅行一年,再开始求职谋生。”77其结果是,他的长子于191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实现了他自己的理想。

第三、科学知识教育

留美幼童看到了科举考试在内容上变得日趋狭隘,不仅与人生及社会发展需要脱节,而且完全是“所学非所用”的经文教育,完全与近代化的人才素质结构南辕北辙。因此,留美幼童很注意引导了孩子们对追求科学知识的兴趣,采用学以致用的方法,培养他们好学深思的习惯。由于留美幼童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在培养子女方面大获成功,他们的儿女们大多继承先辈的传统,不负众望,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大多都为国家的近代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比如,唐绍仪的长子唐榴做过总领事,“长婿诸昌年、二婿张谦、四婿顾维钧都持过节使”,不愧为外交世家。唐绍仪的另外两个女婿——六婿梁宝畅、八婿甘鉴在医学界和商界也享有盛名。再如梁如浩,他的两个儿子宝鉴、宝畅都是留英的名医。邝景阳的女婿谭真,曾任塘沽新港工程局局长。蔡绍基的“长子国藻、次子国基、婿曾广勋、黄日升,均在铁路及商界著有显绩”钟文耀的儿子钟桂丹曾担任铁路要职。牛尚周的儿子牛惠霖、牛惠生均为上海知名医生等等。78

结语

留美幼童的教育救国主张和行动,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都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之道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尽管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对我们现在提倡的“教育兴国”或“科教兴国”却有着历史启迪意义。

虽然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和意义不小,但是我们不能作过高的评价,毕竟近代中国这个悲剧的舞台对他们有很大的限制,加之幼童本身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有少数留美幼童耐不住寂寞,在中国官场习气的腐蚀下,置所学业于不顾,迷恋仕途,做出一些逆潮流的事,不独对中国近现代化事业无补,反而有害。当然,这些仅仅是支流而已。从主流来看,留美幼童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必须予以足够的肯定。

就教育而言首先中国和美国相比科学教育观念及其体制上存在差异。美国从19世纪开始,科学就成为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期以来,小学和初中(或中间学校)大都采用综合科学课程,高中虽分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学科,但也有一些主题是跨学科的,因此人们的意识里都具有科学教育的观念。进步教育运动时期,美国初中和高中一年级普遍开设“普通科学”,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技现象及其原理。该门课程尤其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目的是使中学生受到基本的科学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是美国科学教育课程现代化时期,当时流行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倡导分科教学,反对综合科学教育,但分科 的科学课程仍然保留了一些跨学科的性质。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钟摆再次偏向综合科学课程,至今亦然。

其次科学课堂教学方式上也存在差异,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总体特征是强调师生之间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一探究,这与我国科学课堂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形成了巨大差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式,教师注重备教材和面向全班讲解,强调按部就班地学习和通过做习题反复训练;学生则主要是听教师讲解,注重个人领悟和记忆,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交流。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探究、合作与互动的教学方式,但短期内传统的教学方式恐怕难以从根本上有所改变。美国无论在幼儿园、小学的科学课堂上,还是在中学科学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教学理论学者大力倡导合作学习。经过40多年的努力,合作学习成为从幼儿园到大学普遍采用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探究学习。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但是,在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由于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远远适应不了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求,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成为普遍的教学方式。由于我国缺少科学教育专家和研究人员,中小学科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也很少像美国科学教师那样得到必要的专业支持。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国教育决策部门及科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应当重视科学教育研究和培养高层次的科学教育研究、开发与教学人才。

还有就是科学课程与教学资源上也存在差异,我国学校(也包括社会和家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以应试为目的的练习资料:试题汇编,教研员及重点中学骨干教师编写的课外辅导材料,与课程标准和教材配套的同步练习,等等。相反,美国学校首先是为科学教师提供大量的科学教学参考书籍(包括科学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书籍、科学教科书的教师用书、科学课堂探究的实用手册等)和可用于课堂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和资料,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仪器和设备、科学探究的材料、科学普及的图书等。中美两国学校科学教育在课程教学资源上的差异,既有两国科学教育人员观念上的不同,也存在科学教育人员数量和素质上的差异。在课程与教学观上,我国科学教育界仍然受教师教学即是“教书”(教科学教材)、学生上学即是“读书”(读科学教材)的传统观念影响。因此,科学教学实际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科学知识,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从学校、社会到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具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从科学教育人员(科学教育研究者、教研员、教师、教材编辑、辅导材料编写人员等)的数量与素质来看,我国近百年来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从事科学教育的人员除理、化、生各科教师外,鲜有辅助课程开发和提供科学教学器材研制的人员,尤其缺少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的人才。而小学课程标准试行这么多年,我们惊讶地发现,江苏省几所师范院校(包括师专)的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中,没有一家有小学科学教育这个专业方向的。常州工学院所设小学教育专业中也只有数学与科学方向,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专业或方向。

第二篇:洋务运动:留美幼童

洋务运动:派遣留美幼童

摘要: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统治阶级为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公元1872到公元1875年间,由容闳的提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关键词:洋务运动;留美幼童;留美生活;幼童归国

洋务运动时期,被派遣的120名幼童原计划留美十五年,但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九年后中途折撤回,以失败告终。本文旨在对晚清洋务运动中断的幼童留美的悲喜剧及他们压抑的少年青春进行论述,以达到了解历史,并“以史为鉴”。

一、对美国的选择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九日(公元1872年8月12日),上海港。一艘开往美国旧金山的轮船即将起航。船上30名统一着装的年龄在九岁到十五岁的少年,与送行的亲人挥手惜别。被曾国藩称为“中华创世之举,古来未有之事”的官派学生留洋活动,至此拉开了序幕。

清政府送幼童出洋留学,之所以首先选择美国,不得不提到的是,在对华交往中,“中立”的美国是当时西方列强里不良记录最少的国家,清廷对美国有一种信任感。其次是由于“蒲安臣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公民有居住、入学互惠权利。最后应该归功于“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第一个中国人容闳。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开办新式学堂招收贫苦学生,等其归国时,会顺便带学生出国。容闳就是这样到美国留学的。出于对美国的了解,他归国后,向曾国藩提出派遣留美幼童的计划,后来在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支持下得到实行。然后,容闳接受了耶鲁大学校长波特的建议,为幼童寻找寄宿家庭。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影响幼童及整个幼童留美适应事业命运的建议。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出于“如果我们人民能够给与慷慨及友善的接待,则我们在中国的利益将有更大的实惠” 的目的,打给国务卿,并得到大量美国优良家庭的热烈反响与支持。

二、招生难

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四书五经”、“科举”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风气未开,学习西方的行为是被人鄙视的,出洋留学更是被认为是有辱门楣之举,国内的新式学校只能招到身份低下贫穷的学生。再加上在“天津教案”这场由“谣言揭开的文明冲突的序幕”之后,一些耸人听闻的传闻使普通老百姓对外国人有强烈的猜疑。所以,就算所用的费用都是由政府支付,但第一批30名的留学生仍招不满。

最后,容闳到香港从英国设立的学校里挑选了几个优秀学生,凑齐了人数。

三、留美生活

“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一位慈祥的太太家,她赶着马车来接我们。当我被介绍给她时,她拥抱我并吻我。她的动作使其他同学均大笑,更使我脸红。”根据一位幼童后来撰文回忆,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幼童与美国文化的初次碰撞。

文化的磨合是痛苦但不是长期的。幼童们在船上初步了解或听闻了一些西餐文化、游戏和“煤气、自来水、升降梯”等。不能习惯西餐的他们刚开始难免会饿肚子。下船后,他们的“辫子装”使美国小朋友误认为他们是女孩,弄得他们极为难堪。在开往容闳所在的东部地区的火车上,幼童目睹沿途赤背红发的印第安人,在宽广的高原上,弯弓盘马射杀美国野牛的惊险场面。最为惊险的是,第二批幼童还遇上在今天美国家喻户晓的火车劫匪杰西·詹姆斯兄弟。短暂开心后,他们到达寄宿家庭。语言上的障碍是首要问题。由于清政府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如意算盘,这些幼童在接受英语补习的同时还得集中起来学汉语,写作文。每次学汉语,必须先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给孔夫子画像磕叩头,给师长请安。稍不听话,便会受到责罚。

但是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融入新环境是最快的。清朝的如意算盘在经过幼童们短暂的留美生活后,已无法得到实现。幼童们“美国化”的速度是惊人的。他们快速克服语言障碍,成为他们所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渐渐改变了装束,剪掉了被清廷认为是象征爱国的辫子,还有人加入了基督教。他们逐渐对四书五经失去了兴趣,转向人文社科类。反对起了封建繁复的礼节,与美国女孩偷偷约会,参加各类体育活动,迷恋起了自由、民主。他们是文学巨匠马克·吐温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他们曾受到南北战争的英雄——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接见。他们曾亲眼目睹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等人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中出现。他们中的五十多人,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在这些大学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他们的入学登记卡、照片和简历、甚至他们赠给同学的留念册。

四、幼童归国

幼童在美国生活了九年后,已经找不到曾今的影子了,违背了当初清政府派遣的目的。因此,在第十个年头,在遭到肄业局委员陈兰彬和后任委员吴嘉善的强烈反对后,但半数孩子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涯后,总理衙门做出了“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决定。

在120名赴美幼童中,于1882年返华者计94名。其余或因犯规,或因品学欠佳,或因剪辫入教早已遣返,也有几位违令不归,长居美国。

回到仿佛已经陌生的祖国,曾经的幼童们陷入沮丧。尽管有种种不如意,他们还是绽放了才华。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有人在战争中阵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大副。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

从洋务运动中派遣留美学生的现象看,我们在面对更为先进的文明时,是会从心理上主动靠拢的。我们应该摒弃过去封建的、落后的东西,接受新事物的产生。不能去指望也不可能会出现让旧事物主宰新事物的稳定局面。当然,学习先进文化后用于国家的改造与进步,是每个国人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波.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2]钱钢.胡劲草.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3]高宗鲁.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S].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第三篇: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观后感

1872年8月11日,大清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乘船驶向美国西海岸旧金山,从此揭开了留美幼童这一传奇故事的序幕。这个时期的大清国积贫积弱,清政府腐朽的统治让整个国家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闭关锁国的政策让大清国跟不上世界的脚步,逐渐处于落后挨打的局势。不甘屈服的中华民族开始寻求各种路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了留美幼童这一个传奇的故事。

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师夷长技以自强”。大清 向国外派遣公派留学生,这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标志着大清政府不再以地大物博自居,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转变态度,放低姿态,准备向西方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放眼全球,这个时期,英美等西方国家已经从科学技术、军事、经济等方面完全超越了清朝时期的中国。而在教育领域,西方国家也同样是领先东方不少。

这个时候的清朝,还延用着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教学内容上看,初级的课程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在往高层次学,就是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青少年的教育以识字写字为主。曾经有这么一个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管中窥豹,我们可以探知,受教育的目标是识字读书。而四书五经被用作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它主要讲的,是儒家的哲学思想,更多的作用是影响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美国大学的主要作用还是培养传教士的,他们毕业后到教堂里工作。这之后,美国大学里面开始更多的开设了一些工程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留美幼童》里提到,那些平均年龄才12岁的幼童,在美国除了要学习英语外,还要学习音乐和地理。中国政府希望他们能学习到先进的军事、航海还有建筑技术,科学方面希望幼童能掌握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这些与当时国内幼童同龄人们学习的内容相比,是千差万别。中国首位受到严格系统的近代工程学教育的工程师詹天佑,在耶鲁大学选学的是土木工程系里的铁道专业,他学习的课程有德文、英文、物理、化学、测量、野外工程、凿岩工程学、水力学、天文学等。这些课程里除了两门语言工具外,全是科学技术领域的课程,它们更具实用性,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需求。

从教学内容的对比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清朝时期的封建教育,更多的是以传统儒家的思想,来教人如何为人处世。清朝时期,麻省理工学院被称作波士顿机器大书院,哥伦比亚大学称作高林避亚大书院,史蒂芬理工学院被称作士地云大书院。从这些当时的大学名称翻译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出,清朝的教育机构主要是书院,而书院教授的还是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的儒家经典。而同时期的西方教育,已经开始培养对社会生产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工程师了。他们学习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还有军事方面。这个时期,英国的海军和海上贸易,德国的军

队组织和医药学,法国的法律和政府组织,美国的商业,都代表着世界各行各业发展的最前沿。

教学方式上,清朝的教育还很讲究尊卑关系,学生在课堂上背要求背长长的古文,即使是不懂文章的意思,也要死背下来。学生们在课堂上就摇头晃脑的背书,背不下来就要受惩罚,老师会用教鞭打学生的手掌。而美国的老师,则绝不会那样体罚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则会有更多无形的教育。在美国的幼童,可以脱去长袍厚靴,穿上美国的运动装,学划船、溜冰、跳舞、唱歌、野营等。他们还会参加棒球、橄榄球等一些运动。后来回国的幼童黄开甲回忆道:“我非常想打棒球,但你知道,对于十六岁以上的中国人,任何户外运动,都会被视为是有损尊荣的。”可以看出,美国教育孩子崇尚自由,追逐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们生活中拘束很少。而中国则教育孩子要更守规矩,要注意尊荣,约束更多。

清朝政府设立在美国的留学事务局,主要有两个人管理,一个是翰林出身的陈兰彬,另一个则是留学美国的容闳。当幼童们要求参加体育活动,更换西式服装时,陈兰彬和容闳之间产生矛盾。他们两个人在幼童管理问题上的冲突,可以看作是中西方教育的冲突。

清朝时期的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的。而其对科学的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尽管古代中国也有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但其实人们所看重的,是通过科举来考取功名利禄,也就是所谓的正统。虽然发明创造没有被看作是旁门左道,但至少是不受人们重视的。而西方的教育,则是培养社会中

各行各业的人才,全面推进社会的发展。西方教育目的性更强,更具有针对性、专业性还有实用性。

最初的留美幼童很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在清王朝的末期,当八旗子弟和高官子弟纷纷带着仆人飘洋出海的时候,才真正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进入新世纪,中西方文化教育相互碰撞交融,中国的教育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第四篇:《留美幼童》观后感

女幼童何在?

——《留美幼童》观后感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回想我们(注:以下“我们”代指“女生”)12岁得时候在干些什么呢?我们不用留着三寸金莲,不用做女红,不用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自居,不用琴棋书画,不用知书达理„„那时的我们,男生女生一起跟着老师一句一字;那时的我们,男生女生一起拉手去春游,一歌一词;那是的我们,依着那几条杠杠对表现差的男生指指点点;那时的我们,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是同学心中的好榜样„„

如果回到130年以前,这些却是不可能的,我可以理解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我想纵使容闳这样一个接受西方教育熏陶的前辈,也断然去不了骨子里那样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思想吧。断然地在那样的一个闭关锁国许久的国度,提倡幼童赴美学习已经让很多人不理解,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同男子一样进学堂也算惊世骇俗了吧。

1871年,在容闳前辈的倡议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下,留美幼童的计划开始实施,因为没有报纸消只是分布在了北京和一些沿海城市,因为对未知地段的不信任,对谣言的轻信,对外国人的野蛮评判,对外界的排斥;因为对孩子的宝贝与不放心,对孩子的不舍得;再加上挑选幼童的严苛的要求,一开始没有很多人响应这个计划。有些父母听了亲戚的建议,让孩子留美学习西方教育;有些父母让孩子自己决定。

终于在公元1872年8月12日,大清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这批幼童远涉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岸一个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轻共和国,开始了他们计划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他们被分配到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四十多户美国人家中,快速适应着在美国的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越过了语言障碍,成为各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他们也迅速适应了异国的文化,脱去了长袍马褂,活跃在各项体育运动的赛场上。

这批饱受欧风美雨熏陶的学子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他们中出现了今天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回国后的这批西学所造之子历经中国晚清政坛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赴美留学的幼童中有女孩子,那那些伟大的先驱会不会有很

多女先驱呢?应该有的吧,毕竟女生会比男生勤奋,可是在那个腐朽制度根深蒂固在人心中的年代,女生就算去了,也未必会有什么伟大的造就吧!或许以古代女孩文文弱弱的体质也未必能适应海上的日夜颠簸,或许航行一半就不得不返航,所以或许他们的决定又很深思熟虑的吧!

其实我多想当时没有人立马想得那么周到,容闳前辈会提出男女不限的建议,又有人“脑子发热”提出赞成,让沉睡千年的妇女们能被唤醒她们的意识,可以发掘出她们潜力,说不定中国会有更大的进步,毕竟妇孺的无知也阻碍了进程了。我多希望在那个留美幼童的时代,会出现一个女先驱者指引着沉睡的妇女,让我们和男生一样,在那个年代就担负起改变国家的责任!如果当时招收了女幼童,那个时代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那个社会又会怎样颠覆?

第五篇: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观后感

医学检验班 C组

这是一个两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的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激荡的的百年,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留美幼童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至1875年,有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共有12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远航。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

他们虽然年幼,但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各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着美国人的生活。由于他们思想上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做出令当时反对派的“口实”,他们借此发难,批判留美幼童。同样也是留美幼童的梦想破灭。

不过他们也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也有曾受到美国总统的亲切接见。幼童钟文耀可是划艇健将。当面对美国学生询问他是否知道哈佛划船队时,他颇有风度的承认没见过后有稍作停顿,幽默的对美国学生说:“因为他们在我们后面。”.其中留美幼童中的容揆和谭耀勋他们面对清政府的召回时,为了理想他俩选择了逃跑,最后独立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这也是留美幼童当中成功之一吧!倘若其他幼童也能为自己的理想而战,那么在甲午战争中就不会错失先机。

不过,这些幼童中的一个名叫“梁诚”的也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被抹掉,他虽是这些幼童中的一员,但他学成之后积极投身于国家,在活跃在美国外交上,在庚子赔款中他为国人争取了庚子赔款的退款。也解决了留美幼童经费上的难题,为清华大学的建校和发展极大的影响。同样,也为日后留欧奠定了基础。

留美幼童的命运,离奇曲折;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面对清政府的提前召回时,他们挥一挥衣袖,告别他们昔日追求民主自由个性的母校,面对收养他们的家人时,他们哽咽了。

回国后的他们,活跃在晚清各个领域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区煤矿矿冶工程师是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外交家。他们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然而,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却没有留欧学生的影响大。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留美学生中途夭折未能完成学业,而留欧学生却完成了所学科目。

第二,留学生生源的差异。留美学生大多数贫家子弟,且开始应招学生人数太少,这就造成了生源质量的良莠不齐,而留欧学生大部分来自船政学堂,质量也就上去了。

第三,培养目标不同。留美教育为明确其所学科目,在目标上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储蓄人才观,具有长期的特点。而留欧教育则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适时人才观。这也符合当时清政府的需要。

虽说容闳是留美幼童的促成者,但同样他对留美幼童的失败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主张完全接受西方文明这与当时的国家派遣留学生的初衷相悖,而他一再幼童的西化行为,也加快了幼童的召回。他没能很好分析时局及与领导的心。可以说他是一个领跑者,但他自己的主观意愿太重,这是他的败笔。一个不能分析时局的人他又怎能担负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呢?

当我们拾起岁月的残片,重新回首这段往事时难免带有历史的偏见和时空的隔膜。但是,对于如何在现在多元的文化中,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段风尘的记忆却能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接受教育,接受优质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教育改变孩子的一生。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我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一种不同的文化,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记得用武之地。

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关于留学生的报道中,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表现,相反,当代中国的留学生似乎丧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他们总是感到难以进入“主流”,总是感到“歧视”,这是为什么呢?是今日之留学生年龄大了吗?还是我国当今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如今的我们不需要政府专门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先进技术了,甚至有些人在出国之前就打算将来生活在别的国家,甚至想抛弃自己的文化,国家政府为我们提供如此好的环境,我们理应在外面好好学习,将来回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越来越多“镀金”的留学生们不愿意归来这已成事实,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国家是一种凝聚力,我们应该把国家的利益考虑在第一位的,而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外国美好的生活中不能自拔。我觉得,还是我们应该像留美幼童中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一样,好好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丢掉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

愿我们的华夏子孙能细细品读这份财产。

李正乾

下载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教育 先看这个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留美幼童与中国近代教育 先看这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观后感如果不是因为近代史,可能我还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中国幼童留美一事;如果不是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幼童的视频,可能我还不能了解那批中国孩子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他......

    大清留美幼童观后感

    《大清留美幼童》观后感在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轰开后,清政府的统治者不得不不认识到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从而也就创造了“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在......

    留美幼童观后感(写写帮推荐)

    由《留美幼童》想到的耳边不断地播放着《幼童》的背景音乐,试图从昨晚一夜未睡的混乱思绪中整理出一些头绪。淡雅清新的《往事难忘》如同从springfield吹来的春风,一点点将我......

    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摘要:晚清时期,一批中国幼童带着祖国对他们的厚望来到美国,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虽然这次大规模官派留学计划以夭折而告终,这批留美幼童也不......

    关于毕业派遣的几个问题(先看这个)(精选五篇)

    关于改派、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的几个问题一、关于派遣1.改派受理对象:毕业时已领取就业报到证,因异地就业需调整就业去向的毕业生。 提交材料:毕业证书、原就业报到证、就业协议......

    关于留美幼童容揆抗旨滞留美国的看法

    关于留美幼童容揆抗旨滞留美国的看法 提到“留美幼童”这一特定的名词,就一定会想到当时“洋务运动”的社会背景。“留美幼童”正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为培养,掌握西方技术......

    中国农民与中国近代社会

    中国农民与中国近代社会 班级:广告策划3班学号:20113501姓名:贾敏中国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国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会学校(推荐阅读)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 1860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大规模地来到中国从事宣教工作。随著传教的深入开展,一些教会学校应运而生。 一、早期教会学校在中国发展的状况 传教士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