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摘要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由于客观形势对教育的需要,洋务派对传统的封建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的初衷在于维护晚清王朝的统治,但洋务派在教育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着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晚清王朝的腐败空疏暴露无疑 ,封建统治集团在如何维护封建统治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并由此产生了顽固派与洋务派,二者在维护晚清统治这一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是所主张的统治手段不同而已。与外国侵略者打了二十余年交道的洋务派,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英法等国“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显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并逐渐认识到向西方学习是摆脱落后的根本出路。因此,洋务运动开始在中国勃兴。在教育领域,洋务派掀起了以兴办新式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变革。兴办新式教育的举措
1.1 开办外国语学校
随着洋务事业的蓬勃兴起,清政府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涉中,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外交损失很大。一些有见识的大臣逐渐认识到“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同时,“查外洋于中国精要之书,多取译行海外,其西国兵农、食货、制造、测量诸籍,月异日新,翻译既微,何用考镜。夫御侮贵在得情,而致用尤先博览,不究其治军交邻之要政,何以得情?不研其制造术之术原,何由致用?”基于这种认识,培养外国语人才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恭亲王奕?D、大学士文祥等人,积极奏请清政府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熟悉外国语言文字的人才。1862年7月,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在其影响下,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珲春俄文书院、湖北自强学堂等一大批外国语学校相继创办,培养了胡维德、刘玉麟、陆征祥等一大批蜚生于近代外交界的人才,对中国近代外交产生了积极影响。
1.2 开办工业技术学校
随着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相继创办和不断发展,对各种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剧增,“囿于洋务人才之匮乏,不得不高薪聘请洋技师。但雇佣洋匠“实非经久可持之道,”不仅“薪工太厚,势难多雇”,而且仰人鼻息处处受制于人,更何况不培养出本国人才,就只能永远跟在洋人后面亦步亦趋,难以超前。在这种背景下,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技术学校,用来专门培养科技、军事、制造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洋务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主要有创办于1866年的福州船政学堂(中国最早的造船和驾驶技术学校)、1865年的上海机器学堂、1876年的福州电报学堂、1882年的上海电报学堂、1894年的天津医学堂、1895年的山海关铁路学堂、1897年的天津电报学堂。除此此外,还有江南制造局附设操炮学堂、工艺学堂、广东实学馆、南京陆军学堂附设铁路学堂、湖北矿务局及工程学堂、南京矿务学堂等。虽然在上述学校创办的过程中遇到了顽固派的重重阻扰,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洋务运动的需求。
1.3 开办近代军事学校
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学校主要是基于“自强”这个大目标的。尤其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沉痛打击,洋务派深感 “敌国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于是,从1880年起开始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学校,用以培养近代军事人才。主要有创办于1880年天津水师学堂、1885年的天津武备学堂、1886年的广东黄埔鱼雷学堂、1887年的广东水师学堂、1890年的南京水师学堂、1894年的奉天旅顺口鱼雷学堂、1895年的南京陆师学堂、1895年的江南陆师学堂。此外还有一批如天津军医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直隶武备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上述军事学校的创办,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军事人才,其中有许多人如严复、邓世昌等为我国近代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4 变革科举制度
传统的科举制度早已无法提供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一矛盾成为阻碍洋务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鉴于这种情况,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屡屡上书请求变革科举。他从兴办洋务的实际需求出发,认为“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然而“文武两途,仍舍章句弓马未由进身”。他在1864年上奏清廷的奏折中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由此可见,他主张科举制度应培养实用的人才,能够为我所用。在洋务派掀起的变革科举的浪潮中,以沈葆桢、英桂和潘衍桐所提出的意见较为著名。1870年,沈葆桢、英桂联名上奏清廷,称“水师之强弱,以炮船为宗,炮船之巧拙,以算学为本”,奏请清政府在科举考试中特开算学一科。国子监司业潘衍桐更是对科举制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1884年,他上奏清政府“仿照翻译例,另开一艺学科,凡精工制造、通知算学、熟悉舆图者,均准与考”。由于顽固派的重重阻碍,洋务派在变革科举制度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导致洋务运动时期的科举变革与人们最初的愿望相差甚远,但它毕竟在科举制度的内部为西学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为日后变革大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石。
1.5 官派留学生
要真正培养出精通西学的洋务人才,仅凭几所新式学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察其精微、深究其理,才能洞彻本原,收远大之效。正如张之洞所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有鉴于此,洋务派纷纷奏请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经过洋务派的不懈努力,清政府于1870年批准了由曾国藩、李鸿章提出的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的计划。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共选派了三批留学生赴美学习,同时还派遣了六批学生,前往英、法等欧洲国家留学。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为我国近代教育、科技、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举世闻名的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担任过北洋政府外交总长的梁敦彦,以及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都是留美幼童中的佼佼者。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洋务派所采取的各种兴办新式教育的举措,虽然根本出发点在于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但不容置疑,它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中国近代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
2.1 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学堂的主张及其实践,革新了办学思想
新式学堂与旧学堂的办学思想有着根本区别。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式学堂不是为科举考试培养人才,而是为洋务事业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想突破传统教育的重要标志。其次,在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上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开设了数、理、化等一批自然科学课程。再次,洋务运动带来了考试方法和考核标准的变革,使人们逐渐从传统的四书五经中解放出来。为学习和传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与思想和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奠定了基础。
2.2 洋务运动时期对传统科举制度的变革,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促进了新学制的颁布和科举制的废除
在创办新式学堂和变革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学制――《癸卯学制》。它的颁布使新式学堂教育制度化、系统化,并为1905年科举制度的最终废除打下了基础。这一新的发展不能不归功于洋务派力主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并不断推动其实现的缘故。
2.3 洋务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官派留学生之先河
隋唐以来,中国一直是别国学习的对象。清朝时中国闭关自守与愚昧无知的风气和夜郎自大的心态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赴外留学一事不仅长期不为社会重视,甚至一度成为顽固派的笑柄,这种状况在洋务运动中开始改变。随着留学风气的盛行,清政府建立了留学教育制度。
洋务派在留学教育领域所掀起的一系列变革对冲破晚清王朝的闭关自守和固步自封的旧思想起了巨大作用。首先,留学教育促使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数迅速增加,为中国社会的前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近代化目标的实现注入了新的机体。其次,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并将交流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再次,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不仅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为中国思想界的勃兴输入了新鲜血液,更为随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惟其如此,留学教育的开创,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纵观近代中国发展全局,洋务派在近代教育领域的大胆实践与革新虽说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和对外依赖性,但它唤醒了国人的愚昧无知与固步自封,使中华民族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启动了中国这艘在汹涌的历史波涛中搁浅的巨轮,促使近代中国举步踏上了奔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总之,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和一种新的社会风貌,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实用型人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肇端。
参考文献
[1]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2):46.[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赵浦根.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江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4]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55.[5]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期)(卷二十五):9-10.[6]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第二篇: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0903届 韦建新
指导老师
福建师范大学 吕雪峰
【摘要】: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中的影响。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之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各国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但是,此时的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得到一定的发展。甲午战争也刺激和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国近代社会,影响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是持续30余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最后失败的标志,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犹如中国近代史之网的纲,抓住了它就必然会带动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宽和深入。”①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处在风雨飘摇中的近代中国,甲午的战败对中国的影响深入到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历时之久,百年延续。自甲午战后相关研究工作业已展开,70年代后,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相关研究成果极其丰富。本文就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方面,作简要论述。学识浅薄,敬请前辈专家指正。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 “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虽然对西洋列强比较忌惮,但是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防力量的虚弱,从此也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原有格局。自此以后,帝国主义列强都以中国为宰割对象,争先恐后地在中国掠夺利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短短几年里,就使中国陷入了被瓜分的格局。
1、“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开端。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清政府于1895年4月与日本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规定,引起了
早就企图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政府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他们独霸中国东北的直接威胁。因此在《马关条约》签定的同一天,俄国就正式向德、法两国政府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如日不应允,即“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②
德法两国出于各自目的,接受了沙俄建议,于1895年4月23日向日本政府递交了照会。英美各国也别有用心地劝告日本,于是,日本退还了辽东半岛,但向中国索取了三千万两“赎还费”。“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是俄、德、法、日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集中表现,标志着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中国土地的开始。
2.从《中俄密约》开始,帝国主义列强迅速搬起了瓜分中国的高潮。“三国干涉还辽”以后,清政府对俄国产生了很大幻想,俄国便寻找机会向清政府索取“酬劳”,充当了瓜分中国的急先锋。1895年冬,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给予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权利。1896军6月,俄国又利用清朝钦差大臣李鸿章赴俄庆贺沙皇加冕的机全,订立了《中俄密约》,在“共同防日”的名义下,俄国取得了建筑中东铁路的权利,并且取得了在铁路沿线开矿、兴办工矿企业以及派驻警察的权利,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中俄密约》的签定,空前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德、法、英、美、日等国纷纷向中国勒索,在中国划界租地、争夺势力范围达到高潮,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③
从1895年到1898年短短三年内,各国列强利用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租或强占等手段,将中国大部分土地变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俄国的势力范围在长城以北,德国在山东半岛,法国在滇、粤、桂三省(包括海南岛),英国在威海卫和港九地带,日本在台湾和福建。此时的中国处于被瓜分的境地,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存亡危机。
二、各国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变商品输出为主为资本输出为主.其主要形式有:
1.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货款。
《马关条约》规定了巨额战争赔款,加上后来所谓的“赎还”辽东半岛的款项,共计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清政府除了进一步搜刮民财以外,只得大举借外债。而列强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争着向中国投放贷款,并附加苛刻的政治条件。战后三年内,清政府以海关税、盐税、厘金作抵押,分别向俄、法、英、德等国借巨款共计三亿多两白银。这些贷款利息重、折扣大,使帝国主义列强轻而易举地捞取了高额利润,更为严重的是,列强通过贷款合同中附加的政治条件,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内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列强资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甲午战争之前,外国资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虽已出现,但一般投资较少,规模不大,并且没有法律依据.《马关条约》是第一个允许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原料、榨取中国人民剩余价
值的不平等条约。自此,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合法化规模化。“1895年至1900年间,外国资本投资总额达到五亿二千万元,比1894年以前五十年的总和还多三十倍。1895年至1900年,外资新办工厂达933家,为甲午之前几十年总和的九倍。”④
对中国的地下矿产,列强早就有所企图。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与中国买办官僚互相勾结,千方百计掠夺中国矿产。他们以“合办”形式插足,诱迫清政府签定矿务合同,取得了在中国开采矿山的特权:德国在直隶、山东;俄国在奉天、东山省铁路沿线以及蒙古、新班,英国在四川、河南、云南、山西等省;美国在直隶、山西;法国在四川、云南的一些地区都取得了采矿权。
3.修筑铁路,攫取路权。
在当地修筑铁路,是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用来压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有力工具。甲午战争后,外国在华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攫取路权。1896年至1900年,列强多次争的铁路借款权,贷款总额巨大,并且攫取大量路权。同时它们还控制了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有些还享有沿线的行政权和普察权,使这些中国领土的主权名存实亡。另外,帝国主义各国还通过开设银行和扩大银行活动范围,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总之,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各方面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得到一定的发展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政府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失败破产,“洋务派”已无法垄断近代民族工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再也无力投资设厂开矿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向人民勒索“捐输”,不得不给民族工商业让出一点道路;同时,甲午之后由于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自由办厂,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了对商办企业的限制;国资本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也为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如市场的开拓、劳动力来源增加、交通条件有所改善等等);加之民族危机加剧,促使一些商界人士对振兴本国经济的热情大为增长,纷纷投资于工矿企业。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甲午之后一段时间内,商办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其速度远远超过了所谓的“官办”工业。如1895年至1898年里,有资本额(一万元以上)可查的八十家国内企业中,商办资本占资本总额的70%,官办与官督商办资本仅占3D%,而在1894年之前这二者比例正好相反。另据有人统计,从1895年到1913年,新投资一万元以上的国内工厂已有463家,资本总额达到9100多万元,为1894年的数倍。⑤
但是,甲午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遭到重重阻碍,表现在:第一,清政府虽然给民族工商业让出了一点出路,但仍然没有给予真正的法律保障:国货从口岸到内地的税金负担往往比洋货重;第三,列强一方面在中国经营厂矿,一方面还向中国输入大量的过剩商品,使中华民族工业处于受排挤的状况;第四,帝国主义控制着路权及主要矿产资源,为民族工业发展带来极大困难。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⑥
四、甲午战争刺激、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民是一次大刺激、大震动,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一次大转折、大变化.战争的惨败不仅扫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盲目骄妄之气,而且也促使中国有志之士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甲午战后的五年中,25岁左右的梁启超面对严酷的现实,充分发挥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敢于抨击时弊的胆识,结合其善于思辨和勇于捕捉时代潮流的思维定式,在一系列论著中评论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变迁,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日本观,集中反映了当时一代人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新的思索。“透过梁启超的言论,大体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承受巨大的战争创伤后,怎样去观察、思考、评论日本这个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仇人’。”⑦从此之后,变法救亡运动和新的思潮广泛掀起,民族资产阶级(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自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开始了中华民族觉醒的新时代。表现在以下几点:
1.康有为等人发动和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觉醒的衣现,在中国近代民族觉酸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民族灾难,惊醒了以康有为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在得知《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后,即发动当时在京参加会试的17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痛呈割地赔款将引起的严重后果,提出“拒和”、“变法”之主张,这就是厉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的签定,但它标志着酝酿多年的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很快接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努力唤醒人们“与天争亡”的形势下,“图保存之举,舍变法外别无它图”。⑧举起了变法救亡之大旗。这是民族资产阶级觉醒的第一个标志。民族资产阶级觉醒的第二个标志是以“天赋人权”为武器,宣传自由平等,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源。自鸦片战争后,主张改革的也不乏其人,但直到甲午战争,封建士大夫和洋务派的改革只不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惨败,使中体西用的洋务理论黯然失色,有识之士通过探讨战争失败的原因,对封建专制改体发生了怀疑,进而提出了批评,“考中国败弱之由,百蔽丛生,皆由体制尊隔之故。”⑨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从而点嫩了争取民主自由的火种。维新派在甲午战后觉醒的第三个标志是他们能猛烈冲击代表封建文化的旧学,大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新学。
甲午战前还没有人敢向以濡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公开宣战。甲午战后,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认识到了封建文化的腐朽没落,主张废科举、办学校,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他们的主张和努力,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会风气有所转变。因为维新派的推动和客观形势的通迫,终于导致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维新派在政治变革上只求渐进,反对飞跃,不敢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在思想文化上,不能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变法运动中又幻想依靠少数封建官僚,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结果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这就证明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走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2.中华民族觉醒的另一个表现,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自发地树起了反帝灭洋的大旗。甲午战争后,中国农民群众自发地反洋教斗争在许多省份普遍展开,并且日益同反帝斗争联系起来。1895年夏,福建古田县爆发了“斋教起义”,号召群众征服外国人的上帝,初步表露了灭洋思想。1898年广西天地会起义,立誓驱尽洋人。十九世纪末,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斗争汇合成了全国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给予帝国主义以重大打击,使列强认识到中国地土广阔,民气坚劲,不得不采取“以华制华”政策,从而打乱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由于农民群众的阶级局限性和散漫性,不能认清封建统治阶级的真实面貌,也不能形成统一行动,结果以“挟清灭洋”为目的的义和团运动终于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扼杀下归于失败。义和团血的教训告诉有志之士,“洋”要灭,“清”也要扫,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3.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重大飞获,为近代中国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莫定了基袖。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曾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还曾上书李鸿章,希望通过封建统治阶层的改良,达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⑩的局面。甲午战争后,孙中山等抛弃了对统治阶级改良的幻想,走上了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1894年11月,孙中山等人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疾呼要振兴中华。1895年春,又成立兴中会总部,在其章程上明确提出了“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以后,兴中会又联合其它革命团体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者长期反复地斗争,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民主革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终于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以及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人民并未完全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就落在了新兴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上。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在国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其中,有挥之不去的痛苦,但更多的,是通过这次灾难吸取教训。“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⑾结果,以甲午战争为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探索和长期斗争实践,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所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可以说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奋斗的真正发端。
参考文献
①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②李侃,《中国近代史》(第三次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页。③《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1页。
④柳长毅,《论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江汉论坛》,1994年,第7期。⑤全慰天,《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3页。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592页。
⑦李习所,《“强敌”成为榜样: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的反思》,《历史教学》,2007年,第4期。⑧⑨翦伯赞等,《戊戌变法》第二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97页,第223页。⑩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页。⑾翦伯赞等,《戊戌变法》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95页。
第三篇: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对近现代的影响
2011-2012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10-4任课教师:赵芳姓名:X X X学号:1 2 3 4 5 6 7成 绩
洋务运动的兴起及对近现代的影响
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洋务运动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而中国从此丢失了成为近代列强的最后一张船票,在之后百年苦难的挣扎中越陷越深。
前车已覆,后人既要哀之,更要鉴之。
不过没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那么国人的这些思想也许是不会建立起来的,因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中日甲午之战之后,人们好象对于纯粹的用什么实业救国,技术救国的思想以及作用,不再依赖或是崇拜了。
戊戌变法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是一次进步意义的救亡运动,也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加紧侵略和中国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中国各个社会阶级或阶层都在寻求出路或进行抗争,特别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
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他们
在中央已奕、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这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重要和地方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强”措施。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不在中央,在握有实权的督抚方面。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此期间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活动,包括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海军,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60年代到70年代为第一阶段,创办军事工业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为第二阶段,虽然还继续创办军事工业,但重心转为创办民用工业。
军事工业:由于当时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洋务派急于用新式武器来剿灭之。因而在“自强”的旗号下,洋务派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仿造西式武器的军事工业;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得罪大的船舶修造厂。至1890年,洋务派所办近代军事工业共有24个。这些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时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费来源,还有原料、燃料以及运输等问题,因此他们提出“要先富而后强”的口号,从70年代开始,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开始创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主要的民用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中兴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刺激了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创办海军:1875年清政府觉得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计划十年建成。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海军实力最为雄厚。1885年,清政府为统一掌握海军大权,成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海军扩建为北洋舰队。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新式学堂:洋务运动兴起后,对翻译、科技、军事、外交人才的需要日益迫
切,洋务派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在兴办工业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最早创办的是1862年在北京开设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同文馆,至1896年创办的新式学堂达20余所。并选派了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大多热心报国,成为栋梁之才,如詹天佑,邝荣光,唐国安等。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和对侵华外国势力的妥协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但这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改变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长期以来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境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洋务派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科学技术落后的悲哀。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学救国”的根基于基础。设立的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让国人重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大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2、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于是开办民用企业以解决资金等问题。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观念。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落地生根。历史表明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3、开新型军事形式先河
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清政府觉得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白银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进程。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
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四、洋务运动的总结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人拥抱西方物质文明的一次努力,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是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的近代化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第四篇: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机械122 吕涛 2012022218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1840年鸦片战争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战后的中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其影响所及上至国体、政体、经济形态、价值理论,下迄婚姻教育,衣食往行等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更多的掠夺,广大农民生活更加困苦,中国社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小农经济制度解体,封建制度开始动摇,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
关键字:鸦片战争近代经济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开始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一些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开始试图向西方学习,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从十九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师夷长技”,大张旗鼓地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他们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掀起了一股办洋务的热潮。他们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经济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就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自然经济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也无例外地存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相结合;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
自然经济产生在于农业生产不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不发达,使社会财富增长有限;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自西周以来两千多年中国形成了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耕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自然经济的作用是积极性大于消极性。然而,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由于生产规模过于狭小,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严重地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既不买又不卖,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是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为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政治上的保护,使得其作用是消极性大于积极性,让它变成了一种极端落后、极端保守的经济形式,严重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夕,由于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商业信贷的发展,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制开始出现。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个超稳定的社会有着自身的特点。使得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皇帝、贵族、官僚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则占有很少的土地,需要租种地主土地并缴纳高额的地租,封建地主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必然尖锐。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曾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但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排斥力,商人、地主、官员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剥削农民,农民还需缴纳高额赋税和承担各种徭役,生活极端困苦。
二、洋务运动的兴亡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1862年(同治元年)清廷下令都司以下军官一律开始学习西洋武操,各省防军开始更换新式武器,同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1864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建船政,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开办天津机器制造局,1887年丁葆祯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火枪、大炮、弹药、蒸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其决心之大、动作之快令中外为之震惊,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洋务派领导人李鸿章认为泰西各国是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强,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始了“求富”之路,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煤矿、铁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为国家回收了大量的白银,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洋务运动却不是成功的运动,历史已经宣判了它的失败。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不断地采取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乃至军事的手段进行干扰,而洋务振对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力,往往是妥协退让的。其次,封建顽固势力害怕他们的根基和权势遭到破坏,在政治上、经济上、舆论上进行多方面的钳制和阻难,而洋务派对于这种压迫,往往是斗争不力的。第三,洋务振本身的封建性窒息着洋务运动的生机,诸如企业衙门化、贪污中饱、挥霍浪费、任用私人、侵吞商股,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洋务摄既是新式企业的创建者,又是这些企业的摧残者。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很值得认真总结并引为鉴戒的。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三、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建立起来的。其肇始于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等,其后主要继之以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与英、法、俄签订的《北京条约》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从中国攫取了一系列特权,使一个独立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这样,到甲午战争前,一个完备的对中国主权严重侵犯的“条约制度”已经形成。在条约的特权保护下,外国资本主义立即掀起一个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狂潮。“他们一想到和三万万人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都像发疯了似的,他们没有料到中国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对工业品有着多么顽强的抵抗力。代表英国侵略者签订《南京条约》的璞鼎查,回到伦教后在国会上带着醉意宜布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倾兰开层全部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她一省的衣料的”。充分暴露出他们的侵略野心。中美贸易情况与中英贸易差不多。在签订1842年条约以后的一个时期中,美国每年平均得到二百万英镑的中国产品,而输往中国的美国商品则只有几十万英镑。
随着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早期资本输出,沿海和长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尤其是外国棉纺织品的大量进口,使通商口岸地区的手工纺织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本来上海、松江、太仓的棉布是很有名的,“松、太所产,卒为天下甲”,而上海所产“又甲于松、太”。由于洋纱、洋布的行销,土纱土布无法与之竞争,这些地区出现了“无纱可纺”、土布“消减大半”的现象。厦门亦是洋货充斥,“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中国输出的茶、丝等的数量增加也很快。由于受到洋货的冲击和国外市场的刺激,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原来的主要家庭副业,转而种桑植茶,扩大丝茶的生产和出口。这些地区的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丝茶等的生产和出口贸易,开始走上了依附外国资本的道路。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鸦片战争”的结果却对鸦片没有作出任何规定。实际上,鸦片贸易是英美各国十分看中的,也是他们掠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手段。因此,条约签字前后,强迫耆英作出书面保证,清朝今后将只约束中国人走私鸦片,“对外国船只是否携有鸦片,不加过问,亦不采取任何行动”。战后,清政府既不敢再谈禁烟,又不便宣布弛禁,这种默许的态度实际上承认了鸦片走私的合法化,因此鸦片战争后鸦片实际上变成为一种公开的、畅行无阻的贸易,输入量也随之激增,导致更大量的白银流向国外。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华帝国关闭自守五千年的古老大门,从此被英国的尖兵利炮打开。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鸦片战争也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侮的新思潮。清朝后期,封建政治集团的闭关锁国,愚昧无知的行为,导致国家的科技技术落后与衰败。鸦片战争以后,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甚至封建集团的一味的妥协,使战事节节败退,在国家危难之秋,挪用军费大搞庆典,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落后就要挨打,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得发愤自强。在鸦片战争中国是落后的,武器落后,科技落后,经济落后,最根本的还是社会制度落后。要发愤自强就要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国防。民族团结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中华民族四分五裂。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海内外华人的力量和聪明才智,形成空前的民族团结,高举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大旗,谱写中华民族新的篇章。
第五篇: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摘要:19世纪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部农民的起义,封建地主阶级改良派,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开展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但是甲午战争的战败,也就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其对中国的近代史,在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洋务运动
近代化
影响
一 洋务运动对近代军事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虽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最终战败,但是这并不能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首先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并不在于军队武器装备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才是战败的主要根源。总之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二 洋务运动对近代经济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封建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抬高地主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压低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保证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统治。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幸而日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領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历史表明: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视农业是正确的,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人为抑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方经济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 洋务运动对近代政治的影响
洋务运动中改良派政治上的内部落后性和对外依附性,决定了洋务运动只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无法进入政治层面与思想层面,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物质技术,但排斥与拒绝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作为保证,这些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物质技术,他们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力已经开始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藩篱,萌芽了中国新式的资产阶级。但由于洋务运动创办者们严重的封建政治特性,他们顽固的拒绝除生产技术以外其他任何的社会改革。因此他们牢牢的将洋务运动限制在封建生产关系内。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除了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在于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支持者们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单纯地看成一个技术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由这些相关因素构成的社会结构失去协调性。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洋务派人物后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需将革命从物质技术层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层面。因此在由于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的甲午战争而引发的戊戌维新中,维新派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这场改革运动又由稍后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结束满清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使命,洋务运动虽然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还是刺激了中国政治向近代化的进程迈进。
四 洋务运动对近代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开始时改良派认为兴办洋务,就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而传统的旧式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因而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人才。于是开办新式学堂,从1862年创办北京同文馆到1894年创办烟台海军学堂,改良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这些学堂主要培养为洋务运动服务的翻译、工程、兵器、轮船驾驶、电报通讯、矿务、军医等各类人才。虽然这些学堂规模不大,学员较少,但毕竟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并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起到了开通风气的作用。还有就是派遣留学生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改良派还直接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从1872年起,改良派通过清政府先后大规模向美、英、法派遣留学生。他们一方面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回国后,都以其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再有就是办刊译著,这不仅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在思想层面上的交流融合。而且使改良派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开始编印报刊,成立出版机构,大量翻译西方著作。这就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和传统文化的坚冰,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洋务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中国人借此深层次地接触西方,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在文化教育上的积极影响更可视为我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五 结语
洋务运动虽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仍然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未来道路的探索。改良派的富国强兵虽然失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更重要的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