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调研报告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
调研报告
一、事件背景资料
(1)汇源简介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于1992年创立于山东省,1994年将总部迁至北京市顺义区,1998年开始向全国发展。近12年来,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4处现代化工厂,形成了220多万吨年设计生产能力。建立了270个销售公司和500多个中心专卖店,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拥有49亿元总资产和万名从业人员。主要生产水果原浆、浓缩汁、果汁、蔬菜汁、果蔬汁饮料、含乳饮料、茶饮料、婴儿食品等,累计研发、生产、销售了400多个品种的产品。水果原浆、浓缩汁出口德国、瑞士、俄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汇一亿多美元。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利税5.7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缴纳税金8亿多元,扶持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投放现金、物资折合4000多万元。
“汇源”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汇源产品被认定为“安全饮品”、“中国消费者放心购物质量可信产品”、“中国农产品市场畅销品牌”。汇源集团公司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五连贯“中国饮料工业10强”、2003年度“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50强”、“中国食品工业(饮料制造业)100强企业”、“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全国轻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中国成长企业100强”、“中国最具革新力企业”等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可口可乐简介
1886年美国人约翰·彭伯顿发明了可口可乐。至今“可口可乐"商标是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商标,并在全世界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销售。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伙伴是中国轻工业总会及其联系机构、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中国国际投资公司、嘉里集团和太古公司,共同建立了二十七家装瓶厂,可口可乐中国至今已在中国投资达11亿美元,员工15000人。可口可乐已连续七年被评为中国市场最受欢迎
/ 6 的饮料。而雪碧亦是最受欢迎的柠檬型饮料。
可口可乐系列产品有: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芬达、雪碧、阳光、醒目、天与地、津美等。特别是在1996年推出首次为中国市场研制的果汁饮料“天与地”后,接着又成功推出矿泉水和茶产品。亦于1997年8月推出果味的碳酸饮料品牌“醒目”。可口可乐系统十分关注社会效益。作为良好的企业公民,可口可乐全国各地装瓶厂与各地有关部门合作,积极支持和帮助教育、体育事业的发展,回馈本地社区及做出贡献。
二、并购历程
从2008年9月到2009年的3月,仅仅历经6个多月的时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这桩并购案便落下帷幕,18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我们现在再来回顾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这项并购案的整个历程: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宣布,计划以每股12.2港元,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总收购价达179.2亿港元。受此消息刺激,汇源股价当日复牌后股价飙升,收盘报10.94港元劲升1.64倍,成交24.8亿港元名列港股成交榜首。
2008年9月4日,国内某网站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网民中,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比例高达79.8%。
2008年9月5日,有媒体报道称,国内几家果汁企业呼吁把汇源品牌公开拍卖。2008年11月3日,汇源发布声明称,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目前已正式送交商务部审批。2008年12月4日,商务部首次公开表态,已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申请进行立案受理。2009年3月5日,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表示,由于股价落差太大,可口可乐董事会内部反对并购汇源的声音越来越多。
2009年3月18日,最新统计,“82.95%的网友反对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网民认为,从大宝、乐百氏、中华牙膏、娃哈哈到汇源,曾经让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品牌就这样一个个被“吃掉”了,可口可乐的下一个目标是谁?中国的民族品牌还能走多远? 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据悉,这是反垄断法自去年八月一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
/ 6
三、商务部审理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收到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申报,根据《反垄断法》第三十条,公告如下:
1.立案和审查过程。2008年9月18日,可口可乐公司向商务部递交了申报材料。9月25日、10月9日、10月16日和11月19日,可口可乐公司根据商务部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补充。11月20日,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公司提交的申报材料达到了《反垄断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标准,对此项申报进行立案审查,并通知了可口可乐公司。由于此项集中规模较大、影响复杂,2008年12月20日,初步阶段审查工作结束后,商务部决定实施进一步审查,书面通知了可口可乐公司。在进一步审查过程中,商务部对集中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了评估,并于2009年3月20日前完成了审查工作。
2.审查内容。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七条,商务部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此项经营者集中进行了全面审查:
(1)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2)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3)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
(4)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
(5)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6)汇源品牌对果汁饮料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
3.审查工作。立案后,商务部对此项申报依法进行了审查,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认真核实,对此项申报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书面征求意见、论证会、座谈会、听证会、实地调查、委托调查以及约谈当事人等方式,先后征求了相关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果汁饮料企业、上游果汁浓缩汁供应商、下游果汁饮料销售商、集中交易双方、可口可乐公司中方合作伙伴以及相关法律、经济和农业专家等方面意见。
4.竞争问题。审查工作结束后,商务部依法对此项集中进行了全面评估,确认集中将产生如下不利影响:
(1)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品牌是影响饮料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因素,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控制“美
/ 6
汁源”和“汇源”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以及相应的传导效应,集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
(3)集中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5.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商谈。为了减少审查中发现的不利影响,商务部与可口可乐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商谈。商谈中,商务部就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可行解决方案。可口可乐公司对商务部提出的问题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先后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及其修改方案。经过评估,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公司针对影响竞争问题提出的救济方案,仍不能有效减少此项集中产生的不利影响。
6.审查决定。鉴于上述原因,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商务部认为,此项经营者集中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将对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和果汁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鉴于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口可乐公司也没有提出可行的减少不利影响的解决方案,因此,决定禁止此项经营者集中。
四、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的理由
①保护农民的利益至关重要。“三农”产业是中国的民生产业,汇源也正是基于此,才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可口可乐成功收购汇源,果农利益将难以得到足够的保护。
②龙头企业和优质品牌在产业中数量有限、作用突出,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可口可乐成功收购汇源,必将影响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产业布局。
③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搭配、捆绑销售果汁饮料,或者设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条件,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从而产生强强联合得叠加效应,影响果汁市场的正常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
④集中还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
/ 6
⑤案例中提到随着大宝、乐百氏、中华牙膏、娃哈哈到汇源,曾经让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品牌就这样一个个被“吃掉”了,为了保护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的存在。
五、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之我见
(一)在程序上
案件审理缺乏公开和透明度。商务部在审理该案过程中,一直没有把有关的意见和数据公布。结果的陈述也是过于简单,缺乏合理的数据支持,所以引致各种质疑的声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请求被否决这一结果可能并不是不合理,但是由于审理过程封闭,数据不充分,信息披露不完全等程序正义的缺失导致了对此案实体正义的疑问。欧盟和美国有关反垄断审查的网站公布的资料要比商务部的详尽很多,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案件中思考和学习。在依法保护商业秘密的前提下究竟公告的内容应该有多少,这仍然是有关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借助有关的经济学分析,加强判决的推理逻辑正确性
中国反垄断审查结构要加强证据收集的力度,借助有关的经济学分析,加强判决的推理逻辑正确性。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从程序法上讲,何时受理案件,分阶段进入审查,进行了听证等,作出决定前让可口可乐提出了救济方案,并在裁决当天公告,都基本上按照《反垄断法》相关规定执行的。但是在实体分析方面,反垄断审查必须在有具体的商业信息和具体的数据以及经济学的分析推导的具体的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对案件作出一个客观的结论。可口可乐/汇源案中,很明显商务部在案件审查透明度不足的情况下,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是其没有做好完整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推理工作。在以后的反垄断审查,尤其是复杂的跨国并购案件的反垄断审查中,要遵循高度专业性的原则,从数据收集和处理,到相关市场的界定,再到竞争状况评估及效率抗辩的分析或推导,然后最后达成结论,把丰富的法学和经济学分析贯通融入整个评估流程。
/ 6
(三)中国反垄断审查的资历尚浅,在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案情进行
相比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国在反垄断审查方面的实践还是经验很浅薄的。因此在我国《反垄断法》刚实施不久的一段时间内,国外的这些有关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司法经验都会被我国学习和借鉴。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熟悉掌握有关原理、理论和模式的情况下仔细研究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且要结合实际的案例对有关的基本框架加以运用。反垄断是双刃剑,一定要慎用。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以反垄断法来维护竞争,而不是竞争者,更不是所谓的本土企业和民族工业。商务部使用了某些国外反垄断领域认同的传导效应和混合并购效果理论,但在可口可乐/汇源案应用这些理论的时候,过于机械笼统,缺乏有效分析。这些问题都是国家反垄断审查机构在其以后的反垄断审查行为中要改正和提高的。
/ 6
第二篇: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媒体见面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欢迎和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本次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媒体见面会。
可口可乐公司于今年11月完成了对汇源果汁的收购,针对这一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可口可乐公司对汇源果汁收购的情况,以及汇源果汁今后的发展方向问题,我们在此召开媒体见面会。
出席今天媒体见面会的领导有,北京汇源果汁经理张岩,北京汇源果汁销售部主任乔菲菲、北京汇源果汁财务部经理马少伟、北京汇源果汁宣传部主任付梦谭。
今天媒体见面会的主要内容有三项,首先进行第一项:有请北京汇源果汁经理张岩 北京汇源果汁销售部主任乔菲菲致辞。
下面进行第二项:北京汇源果汁财务部经理马少伟通报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主要内容及可口可乐销售情况。
下面进行第三项:请新闻界的朋友们就有关问题提问。···············································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十分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汇源的关心与支持,汇源今后的路还很长,未来的发展仍然需要各位的帮助,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各位能够一如既往的支持汇源,关心汇源的发展。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媒体见面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汇源果汁收购案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是《反垄断法》生效以来第一个社会反响巨大的并购案例。商务部一锤定音,并购案尘埃落定。可口可乐180亿收购汇源的买卖最终没有迈过反垄断法这道门槛。09年3月18 日,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一案“未通过审查”决定,并具体阐述未通过审查的三个原因:(1)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2)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使其它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3)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国内其它企业参与果汁市场的竞争。这个并购交易要接受哪些法律审查?监管机关是否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否决?
根据中国现有法律框架,外资企业并购案例一般涉及三个层面的审查,即专门针对外资的市场准入审批,针对维护竞争秩序而不分境内外身份的反垄断审查,以及国家经济安全审查。此外,如果涉及国有企业,还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的监管程序必须遵守。由于汇源果汁是通过在开曼群岛设立的壳公司去香港上市的,其中可能有复杂的法律设计,但收购之后实际控制人肯定要变更。根据中国外商投资法规,如果运营汇源果汁境内资产的企业是外商投资企业,其股权变更必须经商务部门审批,而不管《反垄断法》有没有生效。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为了保护市场竞争,无论内外资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并购都需要依法申报审查。根据目前的资料,这次交易符合条件,应当申报。《反垄断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商务部收到申报材料后,有一个30 天的初步审查期,如果认为对竞争没有影响,可以不予进一步审查;反之,则应进入下一阶段,即进一步审查。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审查应考虑六大因素:其一是并购双方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对市场的控制力。而关键词“相关市场”目前尚无具体的官方解释,审查者对此或宽或狭的解释有可能直接决定判断结果。据媒体援引市场调研公司的数据,汇源果汁在中国纯果汁市场占有46% 的市场份额,中浓度果汁也占到39.8% 的市场份额,是毫无争议的行业龙头,可口可乐旗下的果汁子品牌占有25.3%,位居第二。两者若合并,将占市场份额70% 以上,这会对其他企业形成很大的竞争压力。而“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是考虑的第二大因素。第三、四、五个考虑因素分别是“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果汁饮料与纯净水、碳酸饮料等不同,还涉及上游果农的利益,建议农业部门慎重研究此项交易对上游果农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公开报告。除了上述分析的硬条款以外,《反垄断法》还留有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自由裁量的空间。是否应当否决
“竞争法的目的是保护竞争,而不是竞争者”这是竞争法的基本共识。单纯从数字层面说,第一加第二,第二的股东又是饮料行业龙头,该交易无论如何都会让人产生“可能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联想,如果遭到否决也不会意外。但是,反垄断问题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还需要我们从经济、社会等层面有所考虑。虽然说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财产拥有处分权,但是汇源之所以有今天,不仅有创始人和股东的功劳,还依托 税收、土地、政策优惠,各原料产地的大力扶持,包括汇源果汁这个驰名商标的成长等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股市处于低谷,资产价值的洼地正适合并购。可以肯定的是,可口可乐不会做亏本买卖,即便保留汇源的品牌也不过是子品牌,恐怕逃脱不了被淡化或者消亡的厄运。因为曾有过外资一家独大后,天 府可乐等内资品牌被“斩首”或“雪藏”的先例,国内舆论对汇源果汁命运的担忧,相信应会进入审查者的视野。
1、从挽救民族企业和顺应国内民意角度看待并购案
汇源作为我国老牌的果汁生产企业,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从保护民族老牌产业,维护民众感情方面,商务部决定着实是呼应了“存汇源顺民意”的请求。但是基于此就认为商务部的这个决定是在保护民族品牌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即便可口可乐并购了汇源,即便汇源的生产经营权放在了可口可乐的手里,“汇源”这个品牌都会保留下来。一个果汁饮料名称为“汇源”还是“源汇”没有太大的问题。经济视野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一个品牌的存废并不是由“并购”所决定的。可想而知,汇源比可口可乐输得更惨。可口可乐虽然失去了借助汇源攻入果汁市场的机会,但其碳酸饮料仍能保持两位数增长,未
来还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来买中国企业;而汇源果汁却输得惨,不仅高溢价收益鸡飞蛋打,也丧失了布局上下游产业的资金来源,短期股价还看跌,这种损失可能是致命的。从经济法效率价值上讲,汇源并购案 的否决,着实溜了神、走了眼。以上观点剖析并不在于鼓励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在经济学语境下,市场主体是理性的。主体以“理性经济人”身份处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在较大收益的驱使下,理性经济人势 必做出有利与己的反应。并购案初期汇源公司老总尽等坐收高溢价并购收益,然而在并购申请提交有关机关审查时,汇源作为主体一方的消极等待,不得不引人深思:是舆论左右了市场,还是政府左右了汇源?《反垄断法》的触角伸展程度着实让各界关注。
2、从国家市场经济推进与发展角度看待并购案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是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如今交易失败,势必对那些寻求在华并购的跨国企业构成打击。商务部曾多次声明,并购计划最终被否决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外资政策有任何变化,也并非意味着中国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时刻将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然而,市场中各类主题翘首观望,尤为担心《反垄断法》是否会成为其做大做强的绊脚石。商务部在面临一片质疑之声时发表上述声明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声明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廓清,也是对《反垄断法》实施中国思路的阐释。然而这种解释是否显得过分的单薄无力?
一方面,从垄断产生的过程来看,垄断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自然生成的,即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做大做强,从而在市场上具备市场支配地位,形成垄断;二是结构性的,也就是企业联合,即单个的企业都不具备市场支配地位,几个企业以某种形式联合或者并购,从而这种联合体可能具备市场支配地位而形成垄断。反观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的处理依据,显然是根据第二种垄断特征。但是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是否就达到了经营者集中的程度。这就对法学界提出了一个命题:经营者集中的标准。然而有关数据显示,可口可乐作为全球最大软饮料制造商,其核心产品拥有中国软饮市场15.5% 的份额。在并购预期下,一旦并购完成,其将明显超越排名第二与第三位的企业约10%,预计将占据中国果汁市场份额的35%。此
35% 难以《反垄断法》推定其必为垄断,对法学工作者来说,更是感到莫明奇妙。须知,当前《反垄断法》的贯彻实施程序尚待考究。另一方面,有关声音也质疑:否决可口可乐计划是否为了“报复”美国否决中海油计划?诚然,由于本并购案涉及一家美国公司,这自然令人想起了前几年美国国会否决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一案。此番质疑,情理之中。遍查反垄断的历史,国际上普遍存在着反垄断执法的对抗现象。市场是开放的,一个国家的市场发展断不能脱离开世界大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因而,面对着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竞争,对抗便在所难免。反观此次并购案,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美国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对抗与较量。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彼此双方都不希望在反垄断执法的问题上的对 抗,然而这种思考能否在并购案中得到充分的考量。
在2006年9月中国实施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 并购导致并购一方当事人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或者是由于境外并购, 境外并购一方当事人及与其有关联关系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就应该向中国商务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报告, 接受反垄断审查。
《反垄断法》的实施,是强化政府社会责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 是对传统的“ 只管引资、不问后果” 招商引资观念的颠被。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公平竞争长远发展的引资观念。
在中国对外开放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以国外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态度为基本坐标很多外资并购不是作为对等的商业谈判特别是大公司。强认为外资并购是给我们送钱来了。这种吸引外资的方式常常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例如, 百事可乐收购天府可乐天府可乐人间蒸发美国庄臣收购美加净美加净销售一落千丈德国美洁收购活力活力活力全无联合利华租借中华牙膏中华牙膏市场份额少得可怜法国达能收购乐百氏乐百氏一撅不振法国欧莱雅收购小护士, 小护士几乎销声匿迹美国强生收购大宝,大宝业绩一路下滑美国吉列收购南孚电池南孚退出了海外市场。中国本土品牌都是经过十几几十年成长起来的被并购不久就销声匿迹,长此以往中国还会有自己的品牌吗, 中国企业如何履行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跨国并购的双刃剑效应,需要反垄断法规制---------必要性说明反垄断法应该如何规制,判断时要考虑的因素及标准---------可行性方案跨国并购所引起的竞争问题,反垄断还是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视野下的跨国并购管制 4 WTO框架内各国竞争政策与竞争法的协调、合作-------------现有的协调机制与国际反垄断法之辩 跨国并购是一柄“双刃剑”,从正面作用看,外资并
购会引起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劳动力从低生产
率的部门和企业向高生产率的部门和企业流动,投资
会增加资本的供给,缓解资本短缺和投资不足对于经
济增长的制约。从负面作用来讲,外资大量并购会使外
资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导致行业垄断,继而影响到国
家的经济和产业安全; 也会因股权转移而流失大量国
内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
第四篇:经济法论文------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与经营者集中
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案
背景: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和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将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
2008年9月18日,可口可乐公司向商务部递交了申报材料。9月25日、10月9日、10月16日和11月19日,可口可乐公司根据商务部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补充。
2008年11月20日,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公司提交的申报材料达到了《反垄断法》第23条规定的标准,对此项申报进行立案审查,并通知了可口可乐公司。
2008年12月20日,初步阶段审查工作结束后,商务部决定实施进一步审查,书面通知了可口可乐公司。在进一步审查过程中,商务部对集中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了评估,并于2009年3月20日前完成了审查工作。
一、审查内容:
商务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审查:
(一)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二)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三)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
(四)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
(五)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汇源品牌对果汁饮料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
二、审查工作:
立案后,商务部对此项申报依法进行了审查,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认真核实,对此项申报涉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书面征求意见、论证会、座谈会、听证会、实地调查、委托调查以及约谈当事人等方式,先后征求了相关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果汁饮料企业、上游果汁浓缩汁供应商、下游果汁饮料销售商、集中交易双方、可口可乐公司中方合作伙伴以及相关法律、经济和农业专家等方面意见。
三、竞争问题评估: 确认集中将产生如下不利影响:
1、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品牌是影响饮料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因素,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控制“美汁源”和“汇源”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以及相应的传导效应,集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
3、集中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商谈:
为了减少审查中发现的不利影响,商务部与可口可乐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商谈。商谈中,商务部就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可行解决方案。可口可乐公司对商务部提出的问题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先后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及其修改方案。经过评估,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公司针对影响竞争问题提出的救济方案,仍不能有效减少此项集中产生的不利影响。
五、审查决定:
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商务部认为,此项经营者集中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将对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和果汁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鉴于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口可乐公司也没有提出可行的减少不利影响的解决方案,因此,决定禁止此项经营者集中。[1]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与经营者集中
摘要..............................................................3 引言..............................................................3 主体..............................................................3
一、经营者集中的含义........................................3
二、经营者集中考虑的因素....................................4
三、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相关市场各分析情况....................4
1、相关市场的界定........................................4
2、参与集中者在相关市场份额..............................4
3、市场集中度............................................4
4、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4
5、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的影响..............................5
四、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的反思................................5 总结..............................................................5 参考文献..........................................................5
摘要:
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果汁公司一案,不仅是我国食品及饮料业有史以来的最大交易,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宗外资并购,还是适用我国《反垄断法》的第一个外资并购案件,因此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先分析了经营者集中的含义,以及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是否构成经营者集中,再分析商务部是否应该禁止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最后谈谈《反垄断法》相关经营者集中的政策法规的完善。引言: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 经营者集中 反垄断 主体:
一、经营者集中的含义:
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通过合并或购买股权或资产等方式进行的企业经营行为,其直接后果可能导致同一竞争领域的经营者数量减少,集中后的企业更加庞大。[2]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经营者合并;
(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2] 从我国立法上来看,在可口可乐对于汇源的并购案中,可口可乐公司是通过股权并购的方式取得对于汇源的控制权,属于经营者集中的情形。因此关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的案件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反垄断法》执行。
二、经营者集中考虑的因素:
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二)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三)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四)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
(五)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国务院反垄断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
三、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相关市场各分析情况:
1、相关市场的界定:
对于“相关市场”的界定审查简单地说,就是在计算市场份额的时候以哪个市场作为“分母”。比如,是以软饮料作为“分母”,还是果蔬汁市场作为“分母”,只有在专业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结论。商务部认定碳酸饮料市场为相关市场的范围,以可口可乐在我国现行CSD市场中所占有的60.6%的份额为基础断定了可口可乐的市场主导地位。
但是商务部的审查过程以及作出禁止集中审查决定的理由,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将会对相关市场竞争产生三个方面的不利影响分别是:(1)可口可乐在集中后有能力将其在碳酸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2)可口可乐在集中后将导致其对果汁饮料的控制力增强,果汁饮料市场的进入障碍将提高。(3)集中将挤压国内中小型果汁饮料企业的生存空间。[3]
从商务部禁止集中审查理由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商务部有关于相关市场的界定采取的是以“果汁”作为分母,即界定果汁为相关市场。
2、参与集中者在相关市场份额:
相关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2007年,汇源在国内100%果汁及中浓度果汁市场占有率分别达42.6%和39.6%,处于明显领先地位。而据研究机构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07年可口可乐在中国果蔬汁市场的占有率为9.7%。[4]欧睿信息咨询资深分析师黄文君提供的资料则显示,2007年,可口可乐和汇源在软饮料市场的销售量比重不超过20%。如果将统计口径缩小至果蔬汁市场,2007年汇源的销售量份额刚刚超过10%,可口可乐为9.8%,因此两者相加略微超过20%。
3、市场集中度:
根据目前美国测算市场集中的的主要指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简称HHI),根据每个市场参与者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加总计算得出的结果判断合并后市场结构的集中度。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集中后的HHI不足1000点,从这一方面看,并没有形成集中的市场,在该市场中的集中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
4、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的目的在于促进饮料厂在中国更快的发展,虽然可口可乐在软饮料市场具有很大的支配地位,但是在中国的果蔬汁市场现在所占份额并不是很高,与汇源果汁在果蔬汁市场的集中所带来的有利影响是高于其不利影响的。对汇源来说.汇源将把资金和精力向上游转化,推动大水果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经营,带动更多果农致富。汇源将利用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分销渠道及管理、战略优势.把汇源的全部系列产品推向市场,同时汇源也把近一万名员工送进了可口可乐国际化公司培训的大学堂.借助可口可乐成熟的管理培训经验为中国培养一大批国际化人才。对可口可乐来说,2007年汇源的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可补充其果汁产品的软肋,将轻松成为国内果汁及饮料市场老大。
5、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的影响:
商务部考虑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可能造成可口可乐借助其市场支配地位对汇源果汁进行捆绑销售,从而导致限制果蔬汁市场的竞争。但是在现代经济中,捆绑销售的方式常被非市场主导的企业使用,这反映了这种销售方式具有促进竞争的特性。即使是占市场主导地位的企业使用捆绑销售的策略,对于消费者而言,其结果往往是利大于弊。[5]美国和欧盟过往的经验都表明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有害竞争的捆绑销售出现的可能性非常高,否则反垄断审查机构不可以以此来否决有关的合并行为。在可口可乐-汇源案中,并没有证据表明可口可乐曾经在中国把其碳酸饮料新产品与其旗下的“美汁源”果汁饮料产品捆绑销售。[6]
四、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的反思
第一,在程序上,案件审理缺乏公开和透明度。商务部在审理该案过程中,一直没有把有关的意见和数据公布。结果的陈述也是过于简单,缺乏合理的数据支持,所以引致各种质疑的声音。在依法保护商业秘密的前提下究竟公告的内容应该有多少,这仍然是有关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中国反垄断审查结构要加强证据收集的力度,借助有关的经济学分析,加强判决的推理逻辑正确性。在以后的反垄断审查,尤其是复杂的跨国并购案件的反垄断审查中,要遵循高度专业性的原则,从数据收集和处理,到相关市场的界定,再到竞争状况评估及效率抗辩的分析或推导,然后最后达成结论,把丰富的法学和经济学分析贯通融入整个评估流程。
第三,中国反垄断审查的资历尚浅,在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案情进行。相比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国在反垄断审查方面的实践还是经验很浅薄的,因此国外的有关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司法经验都会被我国学习和借鉴。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以反垄断法来维护竞争,而不是竞争者,更不是所谓的本土企业和民族工业。
总结
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所给出的三点理由,均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市场支配地位传导和搭售、生存空间挤压等竞争问题,作为禁止集中的理由均不够充分。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果汁公司一案,以商务部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而结束,但其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如何完善我国的反垄断审查制度,真正起到保护竞争、防止垄断的目的;如何规划设计我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使外资并购事项在通过反垄断审查后,接受进一步审查,达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目的; 如何既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又保护我国民族企业、民族品牌的利益。这一切,都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问题。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2009年第22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2009年)第22号,http://fldj.mofcom.gov.cn/aarticle/ztxx/200903/20090306108494.html [4]陈善哲.数据测算定案:可口可乐汇源并购闯关反垄断审查[J].21世纪经济报道,2008.
[5]参见李剑:《搭售案件分析的困惑与解释——基于合理原则和当然违法原则的差异与融合的分析》,《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第8卷第1辑;李剑:《搭售理论的经济学和法学回顾》,《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2期。
[6]经济法案例法规选编,顾功耘,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例分析.方案
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 张琛 u200716498 丘建雄 u200716500 熊迎 u20071 邹坚贞U200716495
一、案例始末
二、案例的背景
1.果汁市场背景 2.可口可乐的并购动机 3.汇源股东接受并购的理由
三、各方对并购案的回应
1.可口可乐对并购案的回应 2.汇源对并购案的回应 3.商务部对并购案的回应 4.社会对并购案的回应
四、并购的反垄断审查
五、各方对并购失败的反应
1.可口可乐对并购案失败的回应 2.汇源对并购案失败的回应 3.网友对并购案失败的回应 4.外媒对并购案失败的回应
六、可口可乐并购案被禁的三大焦点:
焦点一:是否造成垄断
焦点二:是民族情绪还是法律作用 焦点三:谁是赢家
七、启示与反思
一、案例始末:
3月18日,中国商务部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规定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自此,备受关注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终于有了结果。以下为整理的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大事记: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宣布,计划以二十四亿美元收购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
受此消息刺激,汇源股价当日复牌后股价飙升,收盘报10.94港元劲升1.64倍,成交24.8亿港元名列港股成交榜首。
2008年9月4日,有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四万余人中,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持不赞同意见的比例高达82.3%。
2008年9月5日,媒体报道称,中国本土有几个果汁企业准备一同呼吁审查该宗并购案的有关国家机构能够将汇源品牌拿出来拍卖。
2008年11月3日,汇源发布声明称,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目前已正式送交商务部审批,预计审批结果有望在年底前出台。
2008年12月4日,商务部首次公开表态,已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申请进行立案受理,但具体立案日期及何时结果揭晓均对外保密。此前,并购双方曾联合对外公布,最初签订的订购协议有效期为二百天,因此这个收购案最晚将于2009年三月下旬揭晓。
2009年3月5日,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表示,可口可乐董事会内部反对并购汇源的声音越来越多。但随后,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连夜发布澄清公告,称“汇源果汁并不知道可口可乐公司任何董事对收购建议的任何意见”,公司也没有收到更改收购建议条款的任何通知。
而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相关人士则向媒体表示,可口可乐董事会一直全力支持对汇源的收购建议。
2009年3月10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商务部正在根据反垄断法依法审核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不会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
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据悉,这是反垄断法自去年八月一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
二、案例背景
果汁市场背景
同期果汁销量也确实在健康继续增长。据市场研究机构欧睿(Euromonitor)预期,中国果蔬汁市场将以14.5%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至2012年的191亿公升。在中国的果汁领域,汇源是目前销量第一的品牌,并且已经形成一条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截至2007年底,汇源100%纯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的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汇源已经连续数年在这两项指标上占据市场领导地位。
反观可口可乐从2000开始,可口可乐已经着手果汁市场。早在2001-2002年间,就专门针对亚洲市场研发出了一种特色果汁饮料“酷儿”,2004年,可口可乐(中国)又把对旗下的非碳酸饮料市场进行了整合,与中粮集团、太古饮料集团分别组成联营公司,主攻非碳酸饮料,推出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知名果汁饮料品牌“美汁源”果粒橙及原叶茶饮料。不过,来自上海卖场市场部负责人的消息称,果粒橙的销量始终未能赶超竞争对手。
而面对这个很难击败的对手,收购则成为了可口可乐壮大自己的最佳途径。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如果以各企业产销量作为市场份额比重的计算参考依据,2007年中国果(蔬)汁及果(蔬)汁饮料市场份额排名前三位分别是: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可口可乐装瓶商生产(东莞)有限公司、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汇源果汁所属的汇源集团),市场份额在分别是18。69%,15。04%与13。95%。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28。99%,超过目前位居第一的统一。
同时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还将拥有汇源果汁罐装生产部分以及在各地的销售网络。包括二十余个生产基地;截至2007年年底,拥有的3804家经销商和8000家分销商,及3900名销售代表。即意味着获得所有汇源果汁现有的客户和汇源果汁产品的生产厂,不需要在中国从无到有地建立其果汁生产和营销网络。
由此种种因素看来,汇源成为可口可乐在果汁领域并购的最佳选择,也是唯一选择。
2、可口可乐公司的并购动机
(1)饮料市场呈现的态势。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饮料市场正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压力:碳酸饮料的销售下降,可乐的市场份额被百事赶超,纯净水方面无法与娃哈哈抗衡,在果汁市场输给了汇源,茶饮料上则输给了康师傅和统一。尽管棕色带汽的可乐产品永远是可口可乐公司的立身之本,但非碳酸饮料,特别是果汁饮料在健康和营养方面更胜一筹。如美国超市所出售的饮料中,超过2/3都是果汁饮料,尤以营养丰富的100%纯果汁最受欢迎。虽然我国的多数消费者仍喜欢直接食用新鲜水果,但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人们对果汁饮料的接受度将急剧上升。为此,可口可乐公司制定了全方位发展饮料业务、加大非可乐市场特别是果汁市场的经营战略。
(2)汇源品牌的吸引力。可口可乐公司赶超我国本土品牌的最好手段,除了利用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就是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娴熟的资本运作,并购知名的本土品牌,加速本土化的布局。而汇源果?-公司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是我国最大的果汁供应商和出口商,在纯果汁和中浓度果汁市场稳居领导地位,所占份额分别高达42.6%和39.6%。其汇源品牌又是我国果汁行业的第一品牌,被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消费者心目中理想品牌第一名”等。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将取得汇源果汁公司引以为傲的品牌价值、市场份额、市场潜力和营销网络,再加上可口可乐公司在低浓度果汁市场上的优势,二者的产品将形成良性互补。因此,倚仗两者的品牌效应和渠道协-同,再辅以出众的资源整合能力、国际市场营销手段和产品研发优势,可口可乐公司在与我国同类企业的竞争中,无疑将占得先机。
3、朱新礼及三大股东缘何接受并购
(1)超常的收购溢价。在全球市场一片低迷的状况下,该项收购给出了近3倍于公司股价的超常溢价,由朱新礼全资控股的汇源控股公司将坐收超过74亿港元的股份出让款,并由其出任名誉董-事长,可谓是“顺势而为,见好就收”。法国达能集团最初是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汇源果汁公司的,但其最新的四大业务板块是新鲜乳制品、水饮料、婴儿营养品和医疗营养品,果汁饮料不在战略版图当中,而且受娃哈哈事件的影响,其正在淡出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先后与光明、蒙牛乳业公司分手即是证明。所以法国达能集团此次选择战略退出当属意料之中。美国华平基金的身份是财务投资者,通过捆绑出售,相对能卖个高价,何乐而不为。况且,三大股东间签订的股权转让备忘录约定,不同意收购报价的一方需要补偿差价。因此,惩罚性条款的束缚也是三方选择一致行动的现实原因。
(2)资金及经营压力。果汁饮料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从原料基地建设、运输和加工环节、广告推广到销售通路,无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事实上,朱新礼一直在寻找合作伙伴,先后与德隆、统一组建合资公司,又引入达能集团和华平基金,并很早就筹划上市。其2007年的年报也显示出公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其2007年生产成本上升22.8%,营销成本增加50.3%,但价格只提高7.5%。2008年上半年,汇源果汁的销售额同比减少5.2%,毛利润降幅高达22.2%,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下降48%,而存货增长33.42%。此外,从短期来看,低浓度果汁在我国更受欢迎。2008年低浓度果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1月的56.14%跃升到3月的68.17%,而高浓度果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1月的43.86%下滑至31.83%。但是汇源在低浓度果汁市场的占有率仅为6.9%,远远落后于可口可乐、统一和康师傅等主要竞争对手。
(3)上游业务的诱惑。朱新礼虽卖掉了载有产品和生产线的上市公司,却保留了拥有果园资源与原-料厂的汇源控股公司,其看重的是对源头的控制能力。我国是世界上水果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但果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且没有形成产业化。同时我国水果深加工的总体比例不到10%,而发达国家的水果加工率达80%以上。另外,由于我国不少果汁饮料企业的原材料是从国外甚至是跨国经销商手中购买的,若国外市场发生重大波动,国内那些有原-料基地的企业就会显示出价格优势。为此,汇源控股公司在农业管理方面加大了投入,其根据“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源头布局战略,建设了400万亩名特优水果、无公害水果、A级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果园,以及50多个原-料基地和30多家现代加工厂,在国内果汁的供应链上已然占了先机。
三、各方对并购案的回应:
1.可口可乐公司对收购案的回应:
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小筠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此次收购细节由于涉及商业机密,不便透露,但之所以收购汇源,与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策略有关。目前,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带气饮料如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产品销售得已经很好,而同时也希望增强其不带气饮料如水、果汁等产品的业务发展。
她表示目前可口可乐旗下的美汁源和果粒橙这两款果汁饮料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两个产品加起来市场份额也不算大。此外,这两个产品只是果汁饮料,而不是纯果汁。可口可乐想要在纯果汁产品业务上有所发展,比较好的方式就是收购现有的果汁品牌。而汇源果汁在国内果汁市场发展很成功,其品牌和全国的生产、销售网络具有很大优势。而且,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公司的现有产品并不冲突,反而形成互补。因此,能够得到汇源三家股东同意,收购汇源果汁对于可口可乐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纯果汁业务的机会。而这一收购价格,也是可口可乐公司通过仔细分析调研而确定的。
2.汇源公司的回应
对于此次收购,碍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汇源方面不愿做过多评论,只是表示目前还处于要约收购阶段,最终收购能否成功还需等待一系列程序,而且该项建议收购是否成功也取决于中国有关主管部门的态度。汇源方面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汇源在香港的上市公司部分拥有汇源果汁在中国的业务。她表示可口可乐的收购应该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太大变化。可口可乐方面在昨天的公告中也表示,如收购完成将让汇源继续经营现有业务,并承诺将依靠汇源的现有品牌及业务模式壮大业务,同时将为汇源的员工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另据了解,可口可乐若完成对汇源的收购,汇源果汁的创始人、现任董事局主席朱新礼将转任名誉主席。同时根据朱新礼与可口可乐方面签署的不竞争承诺,他在收购完成的两年内不会在中国经营或参与经营任何可能与汇源核心业务构成竞争的业务,但其中不包括乳制品。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记者采访朱新礼时,他当时对于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新推出了果汁饮品的举动曾这样表示,“我们终于等来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实力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对汇源是好事,会促进汇源发展得更快。”而作为汇源果汁的创始人,朱新礼将在这次收购中收获74亿港元的现金。
3.商务部的回应: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可口可乐申请收购汇源果汁一案,中国商务部将坚持市场经济的原则依法行事,反对市场垄断,但支持正常的市场行为。该发言人表示:“一旦商务部收到有关申请,我们会立即根据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理。” 2008年12月4日,商务部首次公开表态,已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申请进行立案受理。2009年3月5日,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表示,可口可乐董事会内部反对并购汇源的声音越来越多。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商务部具体阐述了未通过审查的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第二,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使其它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第三,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国内其它企业参与果汁市场的竞争。
4.社会对收购案的回应:
由于《反垄断法》刚于2008年8月1日出台,公众最先关注的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产生的垄断嫌疑。在67787名网友参与的这项调查中,68.49%的人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会形成产业垄断;25.46%的网友则认为这只是一起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远远不能上升到垄断的层次。
可口可乐上周宣布收购汇源后,出现了一股反对浪潮,许多人批评出售汇源是民族品牌的一大损失。2008年9月5日,和君创业的常年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钱卫清律师与该公司总裁李肃受一门户网站之邀,谈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事。9月4日晚,两人召开电话会议,讨论了次日节目中发言的共同立场,并由钱卫清律师代表双方表达基本观点。在访谈中,钱卫清表示,无论是从民意还是从《反垄断法》角度都“不看好这次收购”,要想“顺利通过商务部的审查难度很大”。
四、并购的反垄断审查
1.申报标准分析。无论是碳酸饮料的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还是细分市场的龙头汇源果汁,各自的领先优势都十分巨大,两者合并形成的叠加效应不言而喻。在并购的上一会计(2007 年),汇源果汁公司的营业额达到 26.56 亿元。而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营业额,早在 2005 年就已超过了 100 亿元。显然,两者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远超过 4 亿元人民币,合计远超过 20 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也远超过 100 亿元人民币,满足《反垄断法》的所有申报标准。能不能通过反垄断审查,事实上已成为这起天价收购案的决定性因素。
2.垄断性分析。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是否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构成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集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经营者集中并不是当然限制和排除竞争的;只有对竞争可能产生损害的经营者集中才会受到《反垄断法》的规范。我国《反垄断法》第21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参与经营的集中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2)相关市场的集中度;(3)经营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地影响;(4)经营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5)经营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
在本案中,有关数据显示,2007汇源的市场份额是16.27%,可口可乐果汁市场份额有9.8%。以此数据计算,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后,其果汁市场份额应该是26.07%,不到整个市场份额的三成。但就像不能因为份额高就断定构成垄断,市场份额低也不能必然否定涉嫌垄断。市场份额只是一个量的标准,是否会限制或者排除市场竞争才是质的标准。反垄断法第3条明确规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也构成垄断行为。因此,就算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市场份额只有26.07%,但是如果收购后的实际效果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这也构成垄断。我认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足以产生限制和消除竞争的效果。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将会挤压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国内企业在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
3.最后,商务部依法作出禁止可口可乐收购会汇源的决定体现了我国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符合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经济法从保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出发来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反垄断法不具体保护哪一个人的利益,既不保护可口可乐的利益,也不保护汇源的利益,它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其他经营者的利益,保护整个民族产业的利益,从而达到保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要求。反垄断法属于经济法范畴,经济法的立法原则是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虽然之前可口可乐和汇源已达成收购协议,但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作出禁止的决定符合立法精神。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不符合中国的公共利益。
五、各方对并购失败的反应
1.可口可乐的反应:
可口可乐公司今天宣布,由于中国商务部公布了不批准对汇源果汁业务建议收购的决定,因此可口可乐公司将不会继续有关收购行动。“我们很遗憾该项交易未能如计划进行,但我们尊重商务部的决定。”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穆泰康说。
“在审批过程中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提供一切有关的材料协助商务部清楚了解此项交易,”穆泰康表示,“我们一直希望可以与优秀的汇源团队一起推动汇源品牌更进一步的发展”。
2.汇源的反应:
“汇源尊重商务部的决定,不卖给可口可乐了,我们要好好干,回报国家。”3月18日15点,朱新礼通过越洋电话向汇源集团高层以及全国的大区经理如此“训话”。尽管,汇源集团公开表态尊重商务部的裁决。但是,汇源集团内部对商务部裁定的理由一直心存疑窦。汇源集团内部人士指称:商务部禁止收购的理由,经不起考问。关于集中之后对市场进入的限制问题。目前果汁行业不存在进入限制,果汁行业的准入门槛很低,只要企业有资金、设备,就可以做。目前国内果汁消费量人均不足1公斤,与欧美发达国家年人均50-70公斤的消费量相差很远,市场空间非常大。另外,可口可乐与汇源远达不到行业垄断,汇源的强项是高浓度果汁与中浓度果汁,这两者总和远不及低浓度果汁的销量。3.民众的反应:
网上的民意调查,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比例高达80%。
新疆昌吉州的网友:非常支持商务部的做法。外资收购汇源后一边享受着国家扶持农业龙头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有利用其强大的资本优势对行业竞争者进行技术和资本的打压以便于进行果汁业的整合,很方便的就控制着果业的价格以及后来山多地少宜林不宜耕的省份和地区脱贫致富的时间表和成果。大豆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不要把我们的希望交给别人,多一点战略的眼光看问题。
北京网友的支持:饮料市场最接近消费者的嘴,竞争激烈自不必说!而且被替代品相对较少,形成垄断后就会更可怕,试想全世界剩下的全是可乐,那会多恐怖,支持商务部,反垄断法的应用更直接遏制了某公司的企图。
广东的网友:同情汇,这样的结果无非是政治玩弄经济而已。只要通过市场竞争和正常并购形成的垄断,其危害远远小于通过行政手段促成的垄断,况且看事情不能有预设立场,不能说可能形成垄断而不许做,只能是做了后如果向垄断发展并想通过垄断地位取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那就该处罚了。况且果汁行业的门槛是比较低的,替代产品较多,是不构成形成行业垄断的必要条件的,这样的结果无非是政治在玩弄经济而已。
4.外国媒体的反应:
在各种质疑的声音中,外电对于此事的态度尤其值得玩味:美国《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各大财经媒体几乎众口一辞地认为,此举是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考虑。
《华尔街日报》引用市场咨询公司的数据来说明,可口可乐与汇源在中国软饮料的总体份额“很难说明是具有垄断性,因此否决这项交易令中国的外资企业感到大惑不解”。
报道引述律师和投资银行家的话说,“这项裁决是中国《反垄断法》的牛刀初试,它损害了中国政府反对保护主义障碍的公开立场。”彭博社则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这似乎与中国的最佳利益相悖,而对贸易保护主义者有利”。
即便商务部和外交部后来都出面澄清,收购汇源案被否与贸易保护和外资在华政策无关,《华尔街日报》仍然坚称,“这一决定可能会成为对海外投资者的一个警告,表明中国可以利用反垄断法对收购交易施加沉重压力,甚至完全否决交易,尤其在人们担心领先民族品牌流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六、可口可乐并购案被禁的三大焦点:
焦点一:是否造成垄断
目前国内果汁行业行业集中度低,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会否造成垄断,始终存在争论。
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马宇认为,应该从两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第一,并购会不会对市场竞争造成损害,如果会,就否决或者禁止并购。第二,果汁行业发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怎么样做更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对消费者有好处,对国家经济发展更有好处。“这要看是不是真正造成垄断,如果是,就要消除影响。如果并购损害很小,就没有必要去禁止。”
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吴晓波认为,商务部阻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理由不成立,饮料行业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政府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此举会让人们对中国市场的并购理念和中国市场化的走势产生怀疑。
焦点二:是民族情绪还是法律作用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商务部审核了40个项目,其中24都通过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是首个被“斩”的个案。有说法认为民族情绪对商务部的裁决起着重要作用。
有专家认为,在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中,《反垄断法》发挥了作用。
但一个不愿具名的专家则透露,他们曾对30多个案例进行分析以后发现,所有的案例在中外企业发生矛盾的时候,最后发现并购发生矛盾本质上是企业在股权、品牌与市场等方面的利益博弈,而不是民族之间的矛盾,更不是国家之间的矛盾。
焦点三:谁是赢家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认为,在这场大战中,最大的赢家是商务部,商务部的形象终于树立起来了。“这事短期来看可能会减轻竞争压力,但我认为,减轻竞争压力对企业不一定是好事。”
也有人认为赢家是可口可乐。从交易价格看,可口可乐去年9月提出的收购价为每股12.2港元,相当于50倍市盈率。其后金融危机深化,汇源股价此前跌穿9元,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市值也不断缩水。“商务部否决等于是给了可口可乐一个好的台阶。”
马宇则认为,按正常情况来说,否决这样的并购说,赢的应该是国内其它竞争对手,反对并购的企业,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他们的竞争压力。
七、启示与反思
1.品牌意识的培育。企业家对处于上升周期的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应当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而不是将其轻易出售。虽然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有助于企业融入国际市场,但很难想象一个国家不存在自己的民族品牌乃至世界性品牌。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整体的民族品牌发展战略,营造一种尊重本土品牌的人文环境,不仅使民营企业家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价值认同,而且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和资本市场等方面要积极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
2.企业家的退出机制。朱新礼出售汇源果汁公司,固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但他本人其实也是无奈的。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阻止一两项收购的进行,也不是对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施加道德评判,而是应以此为契机,着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经理人治理模式,从而为企业家退出提供正常的平台,也减少企业家退出带来的产生冲击。
3.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叫停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民众不希望汇源被收购,这给可口可乐及其他进行并购的企业提出了一个启示。那就是要尊重民众的意愿,强行并购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同时,企业在并购时要尊重相关法律。
4.在对待企业并购行为上,政府和民众要开拓视野,转变观念。不能一味的感情用事,要尊重企业发展规律,也要尊重市场规律,让企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