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昌图地区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影响调查报告[精选]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调查报告
题
目 辽宁昌图地区农村城镇化
带来的影响调查报告
完成人姓名
天龙
系
别
管理系
专
业
工商管理
班
级
2008级2班
指导教师
李丽
完成日期 2011年5月
辽宁昌图地区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影响调查报告
韩天龙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管理系)我国拥有庞大的农村群体,农村城镇化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富裕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结构性难题之一。2011年4月25日至2011年4月29日,我对辽宁省昌图县永兴镇可立村的农村城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调查方式主要为对该村村民进行为走访调查,访问咨询,以及到村支部进行了解解决农村城镇化的方法和发展中面对的问题。昌图县地处辽宁省北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县,有中国粮仓之美号。农村居民占全县32万人口的85%左右,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全国人均收入。随着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大大节省了农村劳动力,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的时间越来越少,大部分农民全年参农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其它十个月即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民收入单一且微薄,农民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这些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所以,在昌图县的经济的发展中,农村城镇化问题更显得至关重要。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辽宁省昌图县永兴镇可立村是一个拥有常住人口达2000人的自然村,全村以传统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现在也种植一些花生、马铃薯、大豆等作物,一般面积都不大,只作为经济来源的一个方面,也有一些农民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学得一些手艺,自己开些家庭小作坊,规模小。也有的到镇里的小企业中打零工。辽宁省昌图县大洼镇可立村村民的基本情况构成:
年龄结构:老人30%,中青年 50%,少年20%;
性别结构:男性60,女性40%;
知识结构:文盲2%,初中级以下85%,高中10%,大学及以上3%;
职业结构:农民95%,个体1%,教师4%。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农村城镇化的方法,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乡镇企业和村建企业的发展状况,农民的劳动技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内在因素
1.宏观经济发展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因素。从纵向看,我国总体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宏观经济水平的提高。从横向看,我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的空间差异。受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同的影响,东部地区小城镇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数量较少,规模过小,发展较慢。
2.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直接原因。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经济腹地商品的集散地。城市的级别越低,其商品集散地的作用对象越倾向于农村腹地。在我国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就受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性质的制约。商品性农业以商品交换为特点,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系列为农产品交换提供服务的软硬件,而小城镇正是这些中间服务系统存在和运行的主要载体多数小城镇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呼唤中产生的小城镇是这些经营组织实现积聚以谋求规模经济效益的理想场所。
3.产业支撑是农村城镇得以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实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增强农村城镇的经济力量,完善城镇的功能,吸 2
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产业正是经济基础最根本的体现。
4.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启动力量。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起点,它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乡镇的财政收入,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乡镇企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它的集中又会促进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引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聚集,从而推动小城镇的迅速崛起,促进了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镇企业完全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为小城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产业扩展的基础,企业和行业之间的亲和力,将产生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推动企业、行业在空间上相对聚集。可以说没有乡镇企业的集聚,小城镇的形成发展将缺乏经济支撑。
5.城市功能的扩散是引发农村城镇产生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小城镇是大城市职能扩散的产物。政府把全国面积划分为市域和县域两大部分,建制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市辖建制镇的数量的增长远快于县辖建制镇数量的增长,并且市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比县域内建制镇的分布密度有更大的提高。
(二)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外部因素
1.政府认识和城镇化政策。小城镇化迎来了比较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同时,对小城镇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原则性要求。2000年6月份,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小 3
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措施和政策规定。根据该文件精神,各地的小城镇建设不再单纯追求数量,而是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方式,使小城镇的质量、规模进一步提高。“十五规划”把城镇化提升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
2.制度因素。城乡割据制度的核心和起点是户籍制度,它对乡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起着最直接的控制作用。它化了我国单向的人口迁移限制制度,人口要素流动和积聚渠道被人为堵塞,城镇的积聚效应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城镇化进程自然受阻。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歧视农民的用工规定,基本上割断了农村人口进城打工的可能。所有这些制度方面的约束就像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横亘着的一道樊篱,阻碍着城乡要素的交流和人口的流动。几十年来,它们极大地抑制了我国小城镇的发展速度。
(三)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
1.在理解“农村城镇化”上存在很多误区,有些地方开始疯狂借城镇化圈地,到处是开发区,到处是小城镇。
2.有些地方政府还借“城镇化”之名强行搞大拆迁,强行占用农民耕地,影响极为恶劣,如果不及时纠正过来,“农村城镇化”这件好事,有可能在未来数年被认定为“失败的决策”。
3.有些地方政府的官员借城镇化之名搞“官员别墅区”的建设,老百姓意见也很大。
4.有些地方城镇建设只重建,不重管,缺少基本的生活及环保配套设施,城镇仍然没有脱离原来农村的乱象。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一)我们必须牢记近十多年来的教训和不足
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一条宣传标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条标语非常好,它代表了中央对广大农村教育的重视,除极少数贫困地区的村子没有盖上新学校,90%以上地区的农村都是村村有学校,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项深得民心的大工程、大好事却在不到几年之内限入大面积废弃的境地,大部分的村级小学都变得空空如也,大部分村级小学都成了养猪圈,拆校、并校之风席卷全国。原因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政府在对农村教育进行规划时没有认真考虑到这三个问题:一是计划生育;二是人口流动;三是经济快速发展。因为计划生育,农村学龄儿童逐年减少,村级小学生源严重不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取消了读书限制,大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学习,实现了城乡流动;还有一部分农民家庭条件经济相对较好,他们将子女送到县城上学。上述三个方面的生源变化决定了村村办小学已经成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也要认真反思:一个好的政策是否更加要具备前瞻性,如果视野太窄,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民意的诟病,当引以为戒。
(二)必须要明确什么是“农村城镇化”
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到底中央是想把现在的农村按城镇模式重新改造还是将现在的农民逐年转移到城镇居住,或者说让农民自由转移到城镇,不管是何种情况都必须涉及到规划的问题,将现有乡村改造城镇模式需要规划,新建城镇更需要规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耕地,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耕地是特别珍贵的资源,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总之,根据产业布局情况和农民分布情况搞好三级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政府必须准确把握未来的农民是谁、有多少农民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想中央政府要由专门部门对农民这个群体进行细致地划分和推测,需要官方进行认真调研、科学统计一下,以便为中央决策提供实事依据,只有普查清楚了大致的农民人口结构和人口趋势,才能为城镇的建设规模作好规划。
(四)城镇化与耕地所有制有和承包制的定位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现行的国策,所有的耕地归集体所有,由农民承包,土地不是私有财产,是不可买卖的,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土地矛盾会慢慢浮出水面,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新出生的农村人口如何保证获得耕地。中央政府当前正在考虑户口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其实是为了消除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国家可能给予全国人民户口相同的生活地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农民进城也不能拥有双重待遇,国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统筹:一个是社会保障平等化,不管来自于哪个阶层的居民,只要拥有中国国籍,都应当享受相应的基本生活保障权;另一方面给予进城的农民工五到十年的宽限期,在此期限内如果重新回到农村务农,可以按村级人口平均数拿回耕地重新务农。拿着耕地不耕地的现实已经在农村产生很大的积怨,中央需要重新审视政策取向。
(五)农业发展模式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必然有大量的农民脱离现在的农村,同时,随着土地所有制和承包制的进一步规范,那些以农田为生的农民必将拥有越来越多的可耕种土地,无论是平原地区,还是丘陵地区,或者是山区,只要是农民越少,人均占有的农业资源肯定就越多。集体化、机械化、产业化模式,这既符合现代化要求,又符合提高效率的需要,学性规划是未来所有农村工作的最佳出发点。
(六)村级组织及村级财务的管理变革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快,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必将会大幅度下降,各级村集体规模必然缩小,村级组织是最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其财务管理也是最需要慎重考虑的,管理得好,农村稳定,管理得不好,基层矛盾多,群众情绪大,很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构建一个务实的村级班子和透明的村级财务是未来中国农村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七)农村城镇化如何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政府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时候,务必要记住一个根本性问题:进城生活是要有工作可做的,是要有生存能力的。城镇化的农民必须有生活来源,必须有稳定的收入,必须有繁衍后代和再生产的能力,决不能进城以后就成为寄生虫。主要的支撑还是工业实体及配套的服务业。有了工业实体,才能产生就业岗位,工人才能有收入,服务业才能有存在的基础。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制定产业转移政策,让一部分有条件的企业逐步转移至新建城镇,不同级别的城镇配套以不同大小的工业园。所以,我建议对于那些愿意将生产基地建设在新兴城镇的企业给予适当的鼓励政策,力求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保证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产业化一定要就地产业化,一定要由农民转移人口为主力军,政府一定要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作为未来与“农村城镇化”同等重要的工作来抓,另外,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迅速向中小城市转移,并且要分散化转移,不要搞一刀切的向某个区域集中。
五、总结
党和政府最近十几年来对农村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和关心,出台了相当多的好政策、好措施(包括中央一号文件),最近,又提出“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新愿景,从方向上看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农村 7
发展要求的,肯定会得到农民拥护的,但是,中国的农村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不平衡的特殊生活区和特殊劳动群体聚集地,如果不从制度及细节上对城镇化进行长期规划,恐怕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麻烦。“农村城镇化”建设事关中国“三农”工作的成败,事关农村耕地的有效保护,事关国家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事关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不能搞面子工程,决不能搞大跃进。“农村城镇化”必须做到“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着眼长远”,规划是重中之重。
2011年5月3日
第二篇: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关于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调查参与者:王昊 张远超 杨中亚 王林
调查时间:2014年5月30日———2014年6月2日 调查地点:许昌县灵井镇寨杨村 调查对象:村民。
近些年来,城镇化建设正在影响着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随着城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农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我们小组针对城镇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做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选取了两个村庄,采取问卷调查与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以上为问卷调查表的统计结果。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寨杨村居民职业多为个体户和工厂员工。家庭月收入在4000-6000的居民最多。较多人对城镇化建设表示支持。从表中可以看出。更多的人认为城镇化建设为本村的用水用电带来了便利。虽然很多人认为城镇化建设对家庭生活没有太大影响。但人们普遍对于现在的生活还是持满意态度。
在做此次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对其中的20户人家进行了走访问答。
就寨杨村来说,当问及对城镇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时候,多数人谈到了用电的问题。早些年,寨杨村及周边村落电力设施不是很完善。每到夏天就经常停电。尤其在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这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2011年城镇建设对寨杨村及周边村落电力供应做了一次全面的改善。现在在用电高峰也能是电力得到有效的供应。在炎热的夏天,不用再担心停电带来的烦恼了。
当谈及城镇化建设对家庭经济有何影响时,人们的回答各有不同,但多数家庭表示家庭经济没有大的变化。村民多提到城镇化建设的确为村民带来了便利。就寨杨村来说。寨杨村距镇上的距离约为4公里,城镇化建设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镇上。镇上的百货商场,娱乐场所明显较以前多了不少。由于距离不远,几乎家家都有电动车,人们更倾向于骑车到镇上去购物,去消费。
谈及城镇化使本村及家庭经济近些年发生的变化时,村民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村民谈及村前的公路,早些时候,村前的公路地质较差。而来往最多的就是拉沙土,石子而且严重超载的货车。虽然这条路上有超载检查站。但检查并不严格,很多时候都是货车集体闯岗。致使公路上尘土飞扬,严重影响出行。在常年累月的挤压下,公路早已坑坑洼洼。对于一些做小生意,需要拉货送货的村民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意。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资。对整条公路段实行大的整修。这使得公路的条件大为改善。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此同时,政府加大力度查超载。更好的维护了公路上的环境。以前那种黄沙满天飞的环境一去不复返。
有村民谈及家庭经济时表示。早些时候,家庭收入较为单一。且收入较少。近些年随着城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镇上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小工厂,使得部分村民能够在工厂里工作。而且收入也较以前有了增长。最重要的是离家近。生活等有了很大的便利。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会只有好的一方面,城镇化建设在为农村带来经济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随之产生。
有村民就谈及了这些问题,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部分农村经济也带来了冲击。有村民以前从事果蔬销售,生意不错,但快速的城镇化建设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镇上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惊人。百货市场的 生活市场的建立速度非常之快。由于交通的便利。生活市场更多选择郊区的果蔬商。而农村居民也倾向于去镇上买东西。这使得以前从事果蔬销售的村名不得不另谋出路。
此次调查正值农忙时节,有的村民正在等着收麦子。寨杨村的农田中农作物结构较为单
一。放眼望去,除了麦子,看不到其他农作物。农作物种植一般都是小麦和玉米。一年两季,轮流种植。城镇化的建设对本村的耕地影响不大。村民大多表示,最近几年干旱较为严重。几乎每年都要浇地,有时候一季小麦甚至要浇两次。寨杨村耕地较少,人均耕地面积约为8 分。相对于目前普遍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小。村民说靠种着这点地不会挣啥钱。但或许是留下来的老传统吧。人们还都是会坚守者自家的耕地。
调查结束之后,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分析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将问卷调查与走访问答结果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城镇化建设的确为农村的经济带来了变化。客观的来讲,带来的变化利大于弊。就寨杨村来讲,早些年,交通条件较差。村民的出行就有些不便。俗话讲,要致富,先修路。随着近几年的城镇化建设。寨杨村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随之而来的家庭的经济状况开始有所变化。总体呈现出好的趋势。在这次调查中,有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的。
对与本次调查,我们还查找了相关文献,更细致的分析城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市场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必须大力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品供给充裕。但由于绝大部分商品的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市场约束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继续坚持培育和扩大内需。在目前情况下,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之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当前农村消费水平低是国内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农村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农村增收渠道少,农民增收困难。如果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村人口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才能全面加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城镇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文化教育设施比较完善,有开展文化教育的优势。城镇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为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第三篇: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为此,市政协组织部分农林界委员,于2003年8月15日至9月25日,深入泽州、高平、阳城、陵川、沁水16个乡镇、48个村、160户农户,围绕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和生活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总的形势很好。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农村仍有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部分群众收入水平较低。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707元,据统计不达2000元的乡镇有13个、村483个、人口22.51万,其中还有不达温饱线的农民8.5万。据我们入户问卷调查: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普遍维持在800—1500元这个水平。在这部分地区,农民耕作粗放,生活困难,住房简陋,家具破旧,很少看到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摆设,除吃饭尚能自立外,其它和改革前没有多大变化。特别是到山区目睹一些困难家庭窘况,令我们心酸,让百姓心寒。
(一)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之所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一是纯农业收入比重过大,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是地下无矿产资源,地上无企业。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辅之运输、农产品销售等小型家庭经营。农民收入构成分为三大块,种植业占40.2%,养殖业占16.5%,第三产业或劳务输出占43.3%。有的地方种植业收入比重更大,远远高于全市8%的平均水平。如阳城县河北镇杨柏村2002年人均收入为151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就占67.7%。有的农户则纯粹依靠种植业,一遇自然灾害,收入就大幅下降。截止2002年底我市仍有20002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500元水平线上,11697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元以下水平。二是农民现金收入低,无力扩大再生产。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粮食生产基本上是维持全家人生活用,有的家庭除了卖粮外,几乎没有什么现金收入。即便是出去务工或做小本生意挣点钱,除了平时的开支外,到年底也所剩无几。如高平市寺庄镇西曲村王富贵,种有6亩地,农闲时在外卖菜。2002年粮食产量为4800斤,以实物折价收入为2400元,除去投入和上交各项税费外,实际纯收入以实物折价为1400元,仅够全家4口人生活用。一年卖菜挣2000元,除去女儿上学、全家看病、礼尚往来、油盐酱醋生活开支后,到年底还要借钱过年,大人甚至过年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添。像王富贵这样的家庭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三是传统的煤铁产业萎缩,部分乡村出现返贫现象。随着我市煤炭、铁矿资源的日渐枯竭,依靠挖煤、挖矿及其相关的运输、服务等致富的乡村一时还找不到新的替代产业,农民收入急剧下滑。陵川县夺火乡佛水村,过去是全县有名的户均收入超万元的小康村,矿产资源枯竭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在1500元左右。类似现象在泽州、高平农村相当普遍。
(二)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
1、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09元,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为800—1500元,城乡差别为4.11至7.6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生产投入占较大比重,城乡差距则达到101,有的家庭甚至达到201。
2、与富裕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县与县之间农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0年,城区农民人均收入为3411元,陵川为2075元,相差1336元;2001年相差1510元,2002年相差1530元。同一个县中,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人均收入也有较大差别,泽州县的巴公镇和南部的山河镇,沁水县的加丰镇和十里乡等相差在一倍甚至几倍。
3、同一乡镇、同一村农民收入不平衡趋势加剧。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有资源地方的农民收入多,反之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村农民收入高,反之少;头脑灵活,应变市场能力比较强的能人收入高,而思想守旧,跳不出小农经济,习惯于按传统生产的人,收入低;文化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收入高,无技术的农民收入低;家庭劳力结构多元化的收入高,而纯从事农业,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家庭收入低。如陵川县西河底镇焦会村由于铁矿多,农民人均收入达2019元,而西河底镇现岭村无矿产资源,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420元;六泉乡沙场村种植药材面积大,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98元,而六泉乡廖池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小,农民人均收入为1392元;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从事汽车运输的专业户人均收入达8000元,而纯从事农业的农民人均收入只有750元。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普遍呈现农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弱势群体保障难
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欠发达地区农村在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农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医。对于癌症、重症传染病等,农民则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儿女们及家人围在床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筹莫展,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伤心。对于一些稍有积蓄的家庭,农民得了病面对医院昂贵的收费,也是望而止步。泽州县山河镇后街村农民张买玉身患脑血栓,住院半个月花了3千多,病不好就回了家,他说:“医院费用
这样的先进典型,而忽视了仍有一批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上,在感情上与欠发达地区农民产生了距离。在基层调查时,一些干部群众说:“我市216万人口中有80%以上是农民,现在是重视了百分之二十,而忽视了百分之八十,重视了富裕地区,而忽视了我们欠发达地区”。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反映了一些地方的倾向。二是在工作决策上,存在一边重、一边轻的问题。有些县、乡对煤、铁等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在决策和指导思想上比较重视,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很少去思考它、研究它。三是工作力度不大。对“三农”问题市里有规划,县里有计划,但有些仍停留在口头农业、文件农业上。到一些地方调查,可以普遍感到,现在无论是在叫喊“三农”的调子上,还是在抓“三农”的力度上,都比过去疲软了,说的和做的有很大差距。
(二)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
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匮乏,信息不灵,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首先是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欠发达地区农民观念上不解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特别严重。表现为一是小农意识浓厚,农民有一种想法就是种地够吃就行。在种植品种上,粮食、蔬菜、油料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要是家庭消费的都是需要种植的;二是思想保守,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三是怕冒风险,缺乏闯市场的勇气,坐在家里谋求生活安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给你小额贷款搞规模养殖”时,有的农民还摇头说:“怕赔了钱,给子女们留下债务”。其次是农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低,对科技实用型技术知之甚少。大部分人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即便有高中毕业的,也是“文革”中普及高中、勤工俭学时的毕业生。现在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部分人无异等同于文盲。第三是农民身体、心理素质差。一些农民听天由命、守穷思想特别严重。有的年轻人心里懒惰,怕吃苦,宁愿在家坐着守穷,也不愿出去打工。
(三)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比较差
欠发达地区农村大多处于边远山区,山大沟深,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一是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绵延十几里汽车根本无法行驶,只能勉强通农用三轮车;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在一些山区根本没有水利设施,即便有也普遍老化失修,部分地区还存在水源不足、调蓄能力差等问题,老百姓吃的仍是下雨的积水;三是用电困难。一些山区至今仍不通电;四是通信落后。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话,几乎与世隔绝。去年,阳城县董封乡一个名叫马继春的副书记到李圪塔村开会,下午5点突然发病,由于无通讯工具,打电话还要跑25里到横河镇的索泉岭村,等打通电话,不等拉病人进城,马继春同志就牺牲在半路上;五是耕地属丘陵地和山地,土地瘠薄,地块狭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十分明显。受十年九旱和风雹冻霜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很难旱涝保收。比如,今年上半年风调雨顺,夏收增产15%,下半年则由于雨水过多,秋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减产。泽州、高平山区农村去年一亩地能产200—250斤大豆,今年只能产140斤—180斤。
(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在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效果不明显。一是传统的种植结构,仍没有跳出吃饭农业的圈子。从种植结构看,粮食占58%,经济类作物占22%,油料和其它占20%,粮食仍然是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生产经营过于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户为单位,在经营行为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便是调产也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服务、示范、引导滞后。农民不论是种地还是搞养殖只注重量的增加,不注重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在基层网破线断,一些优新品种引进不够,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仍处于总量不足、发展不够的状态。在调查时我们发现一些优质水果每斤1—2元供不应求,而高平杜寨、赵庄、釜山一带的黄梨每斤0.1—0.15元都没人要。晋城油脂化工厂在沁水年需优质大豆3万吨,没有人去考虑大豆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企业只好舍近求远从外地收购。四是没有龙头企业,即使有带动能力也不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数不少,但真正能形成规模、占领市场、带动基地的不多,大多数产值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超亿元的没有一家。高平厦普赛尔饮料公司是我市最大的黄梨加工企业,但其转化黄梨数量不足高平梨产量的三分之一。陵川同仁堂党参有限公司是我市最大的药材龙头企业,其销售药材还不足陵川药材的四分之一。
(五)小城镇建设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
我市1987年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并形成了独特的城镇发展格局,曾为我市整体脱贫达小康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时至今日,小城镇建设已明显感到滞后。一是人口规模小,容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对欠发达地区辐射带动功能不够。我市最大的中心城市,城区总人口为26.45万人,非农人口18.03万人,一般城镇规模在2—5万左右,35个建制镇中有1/3的小城镇非农业人口不足千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狭小,有限的就业机会对欠发达乡镇剩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二是城镇工业化水平偏低,乡镇企业发展相对疲软,农民就业无门路。我市小城镇工业布局分散,且产业结构单一。随着“五小”企业的关闭取缔,加之乡镇企业机制弱化,发展缓慢,与之相关的农村运输、采掘、餐饮、商贸等产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更加狭窄。2002年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没有增加,大量农民反而重新退回到有限的土地上。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处于盲目、无序状态。一些煤铁、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外来打工人员达十几万,而本地农民很少。即便有些年轻人自找门路能够在一些建筑工地上干点活,一年收入也就是2000—3000元钱,部分民工还因发不了工资无奈返乡。据不完全统计,欠发达地区农村八成以上的富余劳动力没活干,在一些地方,其一年的生产生活状况是:三个月种地,三个月休闲,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
(六)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投入少,农民待遇不公平
农业收入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是弱势产业,理应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但实际上相反。一是财政上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偏少。这些年来,财政用于农业资金的投入虽然每年都以一定幅度增长,但是除去事业经费增长较快外,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生产性资金,增幅并不大。2000—2002年我市一般预算平均增幅为19.6%,而农业支出的平均增幅为17.1%,其中事业费增幅32%,生产性支出增幅只有8.5%。二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得到的投入相当可怜。2002年,市级财政安排生产性支农资金1440万元,其中产业化资金507万元,共安排各类项目35个,大部分被富裕地区的农村拿走。用于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扶贫资金400万元,其中人畜引水解困工程就拿走347万元,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扶贫资金只有53万元。三是农民待遇不公平。2002年,全市农民上交农业税约2830万元,村提留、乡统筹费用为32155万元,与生产性支农资金1440万元形成巨大反差。事实上农民在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就业、道路建设等方面还要作出巨大牺牲,农民根本享受不到公平的公民待遇。比如义务教育在城市由政府承担,在农村则由农民负担;住房在城市可以享受标准价、成本价等福利待遇,在农村则完全由农民双手来建;医疗在城市职工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在农村却是农民看不起病;甚至水、电、气、暖在城市可以享受补助,在农村农民却是用不起水、烧不起煤,煤乡农民没煤烧。四是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存贷不成比例,实际上农民申请生产性小额贷款非常艰难,有限的资金也是扶富不扶贫,没有关系、没有门路的农民只能是望洋兴叹。农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没有资金一切都无从谈起。
(七)“三乱”行为并未得到遏制,欠发达地区农民负担相对较重
中央明确规定:农民负担不能超过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5%,实际上,在执行这一指标过程中弹性很大。一是富裕地区负担轻,欠发达地区负担重。富裕地区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强,涉及到三提五统等都由集体垫资,而欠发达地区集体力量比较薄弱,只能由农民个人负担。如阳城县东城办人均负担16元,润城35元,北留41元,凤城43元;而欠发达乡镇次营132元,驾岭130元,董封116元,演礼116元,寺头113元,芹池101元。二是农民人均收入有“水份”,增加了农民的空额负担。泽州县南岭乡闫庄村支书常积堆说:“乡里让报人均收入2470元,村里没企业,田也不多,出去打工的又少,村里农民人均收入顶多1500元,仅此一项空额负担近50元”。三是重复征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起的果树等经济林,土地使用税要交,农林特产税也要交。沁水县龙港镇湾则村有2片果园早已退化得不结果了,村里每年还要交2000元特产税。四是名目繁多的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修路费、建桥费、学校维修费,还有许多部门、单位自行出台的收费项目,都想从农民身上“榨出点油”来。五是隐性负担凸现。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调查时反响强烈的是,近几年的隐性负担显现,农民承受不了。过去由农民出义务修的路现在变成了等级路,一出门就要交钱交费;有的村为解决“村村通”工程资金缺口,采取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个人小额贷款的办法来解决燃眉之急,造成新的隐形负债;过去烧一吨煤不到10元,现在一吨煤100元买不到;过去孩子在本村念书,现在10多岁孩子到外地念书需有专人照顾等等都间接地加重了农民负担。
三、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建设宽裕型小康市的需要,也是坚持农村稳定、事关全市大局的一项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力度,实现全市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工作摆在第一位来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一思想认识是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农业相对而言还处于劣势地位,在全市整体达小康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部分群众生活相对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为此,希望各级领导带着感情,深入到欠发达地区农村,到农户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静下心来和农民坐一坐,查一查到底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在哪里。找准问题,吃透原因,制定方案,真抓实干,把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来抓。要建立责任追究制,继续实施对口帮扶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解决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要因地制宜,帮群众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力争用3—5年的时间,彻底扭转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要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真正把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成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变成各行各业的一致行动。
(二)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关键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我市应趁煤铁形势大好、财力充足之机,要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真正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一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实施“村村通”、饮水解困、退耕还林、以改土兴水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不断优化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改变其贫困面貌的根本性措施。三是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加快欠
发达地区农村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欠发达地区要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必须走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1、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我市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仍然是传统的多而杂、小而全,既没有特色优势,又没有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差,商品率低,农民很难从中得到丰厚的收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围绕特色进行结构调整。我市的小杂粮、中药材、蚕桑大麻、蔬菜果品、畜牧养殖等,都是欠发达地区的种植优势,要分区域进行规划,按基地进行建设。同时要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示范效应,真正在我市欠发达地区农村形成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农产品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基地。最终吸收和带动千家万户走向市场,把农民引向富裕之路。
2、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在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农产品要搞加工增值,必须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龙头企业就谈不上农业产业化。有些同志提出,市里建龙头、县区搞基地或者富裕地区建龙头,贫困地区抓基地等,这种思路很值得借鉴。在抓好现有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同时,要面对市场做强做大一批有带动效益的龙头企业,真正把我市的小杂粮、桑麻、中药材、果蔬、畜产品等项目的生产带动起来。
3、要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一是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二是鼓励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将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创市场,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产品打出去。三是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晋城特色的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有组织地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路子,做好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业人口这两篇大文章。一是要继续搞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使乡镇企业从“五小”的死胡同走出来,重新焕发新的生机。我市乡镇企业必须有一条重要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效益。在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农业领域,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这也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二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移民并庄步伐,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特别是对那些生存条件差、人口稀少的偏远村庄,可通过移民开发解决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三是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务输出。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劳务开发的领导力度,要从组织领导上、政策保障上、运行机制上和工作监督上保证劳务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力争使我市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本地务工人员达到一半以上;其次,要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多渠道、多形式搜集用工信息,克服盲目输出、无序输出;第三,要从强化培训入手,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第四,要强化输出管理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消除群众看病、子女上学、弱势群体生活之忧
1、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建立并有效运转,关键在于有无充盈的基金。市县两级政府要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尽快足额列入财政预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根据情况对农民医保进行适当补贴,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贫困家庭和“五保户”,政府应设立贫困医疗救助资金予以补助。要动员社会力量,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捐助赞助工作,力争使这一制度一经建立便长效健康运转。
2、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欠发达地区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一是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改变由农民负担办学为地方政府办学;二是取缔农村中小学不合理收费项目,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即对学杂费、书本费由中央有关部门规定一个最高收费限额,除此之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它费用;三是建立和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四是设立政府专项教育救助资金,对那些确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高中、大学的学生进行补助;五是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资助学。
3、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农村弱势群体衣食无忧。针对我市去年农村低保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了解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二是要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做到应保尽保;三是要保证市级财政低保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县级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低保对象足额领取保障金;四是加强监督,严格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
(六)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素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提高农民素质的目的就是要使农民能够适应市
场经济要求,有效地组织生产增加投入。一是转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农民是永远富不起来的。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民进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的再教育工程,特别是进行文化知识、科技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这是一项战略性工程。三是要有计划地培养农村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通过这些大户,来影响和带动千家万户,这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
(七)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欠发达地区农民负担
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在全市已全面推开,要保证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落到实处。一是要执行全省统一的农业税和附加政策,彻底取消乡统筹、屠宰税、农业特产税,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筹资额每人每年最高不得超过15元。村内公益事业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决不能把“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变成农民负担的固定项目。二是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面积和常年产量。村和户计税产量的确定,要采取民主评议,张榜公布,让大多数群众认可的办法。计税产量确定后,要保持长期稳定不变。对承包土地较多、改革后负担有所增加的农户,要通过减免、调整常年产量等办法,把负担减下来,确保“村村减负、户户受益”。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就学、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农村结婚登记、农民建房、农民外出务工等方面乱收费的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通过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逐步地、有条件地把农村干部的补贴性工资列入地方财政开支,以调动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
(八)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切实改进领导作风,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证
村级干部是农村工作的生力军,要改变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认真解决当前基层班子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部分欠发达地区村干部过分强调地方偏僻等客观原因,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疲软。靠这种干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没希望的;二是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工作浮夸,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对矛盾和问题很少考虑和研究。靠这种干部,农民增收只能挂在空处;三是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个别村“主干”私心太重,不能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是基层班子瘫痪的问题。个别村干部只顾个人发展,组织徒有虚名,不能带领群众走致富的道路。为此,要加强基层班子建设,规范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正确处理好党支部和村委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农民致富提供组织保证;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纳入视野,重点进行培养,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要强化教育培训,用科技知识、市场知识、法律知识等武装村干部的头脑,提高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要推动民主管理进程,严格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四篇: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为此,市政协组织部分农林界委员,于2003年8月15日至9月25日,深入泽州、高平、阳城、陵川、沁水16个乡镇、48个村、160户农户,围绕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和生活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市农业和经济持续向前发展,总的形势很好。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农村仍有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部分群众收入水平较低。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707元,据统计不达2000元的乡镇有13个、村483个、人口22.51万,其中还有不达温饱线的农民8.5万。据我们入户问卷调查: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普遍维持在800—1500元这个水平。在这部分地区,农民耕作粗放,生活困难,住房简陋,家具破旧,很少看到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摆设,除吃饭尚能自立外,其它和改革前没有多大变化。特别是到山区目睹一些困难家庭窘况,令我们心酸,让百姓心寒。
(一)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之所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一是纯农业收入比重过大,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是地下无矿产资源,地上无企业。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辅之运输、农产品销售等小型家庭经营。农民收入构成分为三大块,种植业占40.2%,养殖业占16.5%,第三产业或劳务输出占43.3%。有的地方种植业收入比重更大,远远高于全市8%的平均水平。如阳城县河北镇杨柏村2002年人均收入为151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就占67.7%。有的农户则纯粹依靠种植业,一遇自然灾害,收入就大幅下降。截止2002年底我市仍有20002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500元水平线上,11697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元以下水平。二是农民现金收入低,无力扩大再生产。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粮食生产基本上是维持全家人生活用,有的家庭除了卖粮外,几乎没有什么现金收入。即便是出去务工或做小本生意挣点钱,除了平时的开支外,到年底也所剩无几。如高平市寺庄镇西曲村王富贵,种有6亩地,农闲时在外卖菜。2002年粮食产量为4800斤,以实物折价收入为2400元,除去投入和上交各项税费外,实际纯收入以实物折价为1400元,仅够全家4口人生活用。一年卖菜挣2000元,除去女儿上学、全家看病、礼尚往来、油盐酱醋生活开支后,到年底还要借钱过年,大人甚至过年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添。像王富贵这样的家庭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三是传统的煤铁产业萎缩,部分乡村出现返贫现象。随着我市煤炭、铁矿资源的日渐枯竭,依靠挖煤、挖矿及其相关的运输、服务等致富的乡村一时还找不到新的替代产业,农民收入急剧下滑。陵川县夺火乡佛水村,过去是全县有名的户均收入超万元的小康村,矿产资源枯竭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在1500元左右。类似现象在泽州、高平农村相当普遍。
(二)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
1、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09元,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为800—1500元,城乡差别为4.11至7.6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生产投入占较大比重,城乡差距则达到101,有的家庭甚至达到201。
2、与富裕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县与县之间农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0年,城区农民人均收入为3411元,陵川为2075元,相差1336元;2001年相差1510元,2002年相差1530元。同一个县中,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人均收入也有较大差别,泽州县的巴公镇和南部的山河镇,沁水县的加丰镇和十里乡等相差在一倍甚至几倍。
3、同一乡镇、同一村农民收入不平衡趋势加剧。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有资源地方的农民收入多,反之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村农民收入高,反之少;头脑灵活,应变市场能力比较强的能人收入高,而思想守旧,跳不出小农经济,习惯于按传统生产的人,收入低;文化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收入高,无技术的农民收入低;家庭劳力结构多元化的收入高,而纯从事农业,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家庭收入低。如陵川县西河底镇焦会村由于铁矿多,农民人均收入达2019元,而西河底镇现岭村无矿产资源,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420元;六泉乡沙场村种植药材面积大,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98元,而六泉乡廖池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小,农民人均收入为1392元;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从事汽车运输的专业户人均收入达8000元,而纯从事农业的农民人均收入只有750元。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普遍呈现农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弱势群体保障难
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欠发达地区农村在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农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医。对于癌症、重症传染病等,农民则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儿女们及家人围在床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筹莫展,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伤心。对于一些稍有积蓄的家庭,农民得了病面对医院昂贵的收费,也是望而止步。泽州县山河镇后街村农民张买玉身患脑血栓,住院半个月花了3千多,病不好就回了家,他说:“医院费用太贵,一天花200多,种一亩地一年也
挣不够一天的治病钱。”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农民张全友在一次务工时不慎从房顶掉下摔成重伤,在阳城县人民医院治疗花费了1万多元后,实在借不上钱了,只好悄悄地出了医院,回家慢慢地熬。在泽州县山河镇西土河村调查时当我们问:“家里老人得了病怎么办?”,群众说:“家里老人治病如果需要3000元以下,儿女们分摊;如果需要3000—5000元,弟兄们因为摊钱就大动干戈;如果是需要5000元以上,架都不用吵了,等着死算了”。
2、欠发达地区农村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我市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部分处于边远山区,撤点并校后人口较少的一些村或自然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到几里甚至是十几里以外村念书。在阳城县河北镇调查时,小学四年级学生就要到几十里或近百里以外的学校寄宿上学。有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呆在家不念书了,当我们问到:“十几岁的孩子在家能干什么?”家长说:“现在学校收费项目太多,念初中每年就需1800—2000元,咱穷人哪能念起?!”念初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对念高中每年需4000—5000元的费用,大部分家长有点吃不消。据对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的调查,2002年四县(市)初中毕业生21063名,就有4308名学生因贫困放弃了考试,占21%。通过中考,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为10273名,占全部毕业生的49%,也就是说有51%的学生辍学流入社会,沦为新世纪的文盲,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这一比例高达80%以上。对于每年需10000—15000元的大学费用,欠发达地区农村孩子的家长简直是望尘莫及。要么不让念,要么干脆不让考。即便一些家长咬紧牙关,为圆孩子的大学梦,最终被拖得负债累累。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农民齐海龙之女,考入了大同机电学院,东挪西借凑了4800元,其母焦急地说:“今年入学的钱是凑够了,到明年怎么办呢?”高平市寺庄镇西曲村王生荣,他种有4亩地,养了20头猪,全家每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就这为供女儿上大学,已举债1万元。
3、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难。我市农村居民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有4.9万人,随着排查的深入,农村低保人口将得到8.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2002年,据市民政局统计,全市共发放低保资金649万元,有18970人享受到了低保政策,人均年补差342元,月均28.5元。由于部分县级配套资金落实的不够好,实际上部分低保对象达不到月均28.5元,有的甚至只能达到一半,有的不能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如陵川县统计上应发放176万元,实际上只发放低保资金80万元。由于低保资金是分级负担,有的乡镇不愿多报低保人数,人为地把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排斥在保障范围之外,甚至越是经济困难的乡村低保对象越少,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沁水县龙港镇固镇村81岁的闫秀英,无儿无女,每天靠和别人要菜、要粮生活,一年只能享受到村里给的20—30元救济。陵川县六泉乡沙场村农民赵小山,儿子在打工时受伤致残,老两口养活着2个孙子,去年仅享受到100元钱、一袋面的救助。但在调查中当谈到去年的救济时,赵小山老人仍激动得热泪盈眶,连称:“还是共产党好,共产党没有忘了咱穷人”。
(四)欠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1、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贫穷,文化生活落后,剩余劳动力没事干,经济贫困导致了精神贫困。一些年轻人,游手好闲,没事找事,打架、斗殴、赌博、邻里纠纷经常不断。有的人一遇点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偏激,对村里工作横加阻拦,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有的乡镇地域广阔,偌大个地方连个派出所都没有,这里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藏身之所。比如近几年偷盗树木的行为愈演愈烈,非常猖狂,等政府派人赶到事发地点,已是几小时后,盗木贼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2、农村群众办事不便。欠发达乡镇地理条件差,住户相对分散,再加上农事季节的影响,群众找政府办事和解决问题很不方便。如阳城县董封乡的农村到乡政府的平均距离为20至30公里,最远的达40多公里。群众要到乡里办事,天不亮就得上路,到了乡政府,要找的人在还好说,若不在,也不敢多等,就得赶紧返回。农民办户口往乡里跑个2趟、3趟是经常的事。有一村民为了办结婚证,往乡政府跑了5次,结果结婚的日期都过了,结婚证还没办理。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办事不领结婚证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3、人口结构比例失调。一些偏远山村,中青年人有关系和门路的人都迁移走了或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形成了“老人村”,有的自然庄只留下1—2户,形成了“无人村”。在这里几乎什么工作都无法开展。陵川县六泉乡赵家岭在农网改造时,村里连抬电线杆的人都找不到。偏远山村男人结婚成家更是个问题,光棍汉随处可见,姑娘们嫁到了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有的小伙子干脆“倒插门”也不愿再回乡。阳城县董封乡柴圪塔村是本地的一个大村,全村600口人,现在找不到对象的光棍汉就有60来个,谁家娶个媳妇已经成为稀罕的事。
4、管理与服务跟不上。欠发达乡镇由于经济落后,路途遥远,电信不通,乡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显得鞭长莫及。日常通知个会议也要派人分头步行或骑车到各村,提前两三天通知才行。乡干部最怕就是下村去工作,谁都不愿意到边远的村庄去。即使去下乡,也只能车来车去,能去的地方走马观花跑一趟,去不了的村和庄,可能几年也去不了一次。由于集体经济无收入,村干部几年的工资都兑不了现,大家心灰意冷、没精打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在一工作就是收钱,群众对立情绪很大,少数村委会工作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
二、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原因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欠发达地区农村整体达小康,农民稳步增收的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三农”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摆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把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上。我市于1997年提前3年已整体达小康,我们平常更多地看到的是山耳东、东四义、皇城这样的先进典型,而忽视了仍有一批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上,在感情上与欠发达地区农民产生
了距离。在基层调查时,一些干部群众说:“我市216万人口中有80%以上是农民,现在是重视了百分之二十,而忽视了百分之八十,重视了富裕地区,而忽视了我们欠发达地区”。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反映了一些地方的倾向。二是在工作决策上,存在一边重、一边轻的问题。有些县、乡对煤、铁等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在决策和指导思想上比较重视,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很少去思考它、研究它。三是工作力度不大。对“三农”问题市里有规划,县里有计划,但有些仍停留在口头农业、文件农业上。到一些地方调查,可以普遍感到,现在无论是在叫喊“三农”的调子上,还是在抓“三农”的力度上,都比过去疲软了,说的和做的有很大差距。
(二)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
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匮乏,信息不灵,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首先是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欠发达地区农民观念上不解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特别严重。表现为一是小农意识浓厚,农民有一种想法就是种地够吃就行。在种植品种上,粮食、蔬菜、油料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要是家庭消费的都是需要种植的;二是思想保守,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三是怕冒风险,缺乏闯市场的勇气,坐在家里谋求生活安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给你小额贷款搞规模养殖”时,有的农民还摇头说:“怕赔了钱,给子女们留下债务”。其次是农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低,对科技实用型技术知之甚少。大部分人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即便有高中毕业的,也是“~”中普及高中、勤工俭学时的毕业生。现在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部分人无异等同于文盲。第三是农民身体、心理素质差。一些农民听天由命、守穷思想特别严重。有的年轻人心里懒惰,怕吃苦,宁愿在家坐着守穷,也不愿出去打工。
(三)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比较差
欠发达地区农村大多处于边远山区,山大沟深,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一是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绵延十几里汽车根本无法行驶,只能勉强通农用三轮车;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在一些山区根本没有水利设施,即便有也普遍老化失修,部分地区还存在水源不足、调蓄能力差等问题,老百姓吃的仍是下雨的积水;三是用电困难。一些山区至今仍不通电;四是通信落后。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话,几乎与世隔绝。去年,阳城县董封乡一个名叫马继春的副书记到李圪塔村开会,下午5点突然发病,由于无通讯工具,打电话还要跑25里到横河镇的索泉岭村,等打通电话,不等拉病人进城,马继春同志就牺牲在半路上;五是耕地属丘陵地和山地,土地瘠薄,地块狭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十分明显。受十年九旱和风雹冻霜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很难旱涝保收。比如,今年上半年风调雨顺,夏收增产15%,下半年则由于雨水过多,秋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减产。泽州、高平山区农村去年一亩地能产200—250斤大豆,今年只能产140斤—180斤。
(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在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效果不明显。一是传统的种植结构,仍没有跳出吃饭农业的圈子。从种植结构看,粮食占58%,经济类作物占22%,油料和其它占20%,粮食仍然是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生产经营过于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户为单位,在经营行为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便是调产也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服务、示范、引导滞后。农民不论是种地还是搞养殖只注重量的增加,不注重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在基层网破线断,一些优新品种引进不够,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仍处于总量不足、发展不够的状态。在调查时我们发现一些优质水果每斤1—2元供不应求,而高平杜寨、赵庄、釜山一带的黄梨每斤0.1—0.15元都没人要。晋城油脂化工厂在沁水年需优质大豆3万吨,没有人去考虑大豆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企业只好舍近求远从外地收购。四是没有龙头企业,即使有带动能力也不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数不少,但真正能形成规模、占领市场、带动基地的不多,大多数产值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超亿元的没有一家。高平厦普赛尔饮料公司是我市最大的黄梨加工企业,但其转化黄梨数量不足高平梨产量的三分之一。陵川同仁堂党参有限公司是我市最大的药材龙头企业,其销售药材还不足陵川药材的四分之一。
(五)小城镇建设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
我市1987年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并形成了独特的城镇发展格局,曾为我市整体脱贫达小康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时至今日,小城镇建设已明显感到滞后。一是人口规模小,容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对欠发达地区辐射带动功能不够。我市最大的中心城市,城区总人口为26.45万人,非农人口18.03万人,一般城镇规模在2—5万左右,35个建制镇中有1/3的小城镇非农业人口不足千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狭小,有限的就业机会对欠发达乡镇剩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二是城镇工业化水平偏低,乡镇企业发展相对疲软,农民就业无门路。我市小城镇工业布局分散,且产业结构单一。随着“五小”企业的关闭取缔,加之乡镇企业机制弱化,发展缓慢,与之相关的农村运输、采掘、餐饮、商贸等产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更加狭窄。2002年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没有增加,大量农民反而重新退回到有限的土地上。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处于盲目、无序状态。一些煤铁、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外来打工人员达十几万,而本地农民很少。即便有些年轻人自找门路能够在一些建筑工地上干点活,一年收入也就是2000—3000元钱,部分民工还因发不了工资无奈返乡。据不完全统计,欠发达地区农村八成以上的富余劳动力没活干,在一些地方,其一年的生产生活状况是:三个月种地,三个月休闲,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
(六)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投入少,农民待遇不公平
农业收入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而
言是弱势产业,理应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但实际上相反。一是财政上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偏少。这些年来,财政用于农业资金的投入虽然每年都以一定幅度增长,但是除去事业经费增长较快外,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生产性资金,增幅并不大。2000—2002年我市一般预算平均增幅为19.6%,而农业支出的平均增幅为17.1%,其中事业费增幅32%,生产性支出增幅只有8.5%。二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得到的投入相当可怜。2002年,市级财政安排生产性支农资金1440万元,其中产业化资金507万元,共安排各类项目35个,大部分被富裕地区的农村拿走。用于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扶贫资金400万元,其中人畜引水解困工程就拿走347万元,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扶贫资金只有53万元。三是农民待遇不公平。2002年,全市农民上交农业税约2830万元,村提留、乡统筹费用为32155万元,与生产性支农资金1440万元形成巨大反差。事实上农民在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就业、道路建设等方面还要作出巨大牺牲,农民根本享受不到公平的公民待遇。比如义务教育在城市由政府承担,在农村则由农民负担;住房在城市可以享受标准价、成本价等福利待遇,在农村则完全由农民双手来建;医疗在城市职工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在农村却是农民看不起病;甚至水、电、气、暖在城市可以享受补助,在农村农民却是用不起水、烧不起煤,煤乡农民没煤烧。四是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存贷不成比例,实际上农民申请生产性小额贷款非常艰难,有限的资金也是扶富不扶贫,没有关系、没有门路的农民只能是望洋兴叹。农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没有资金一切都无从谈起。
(七)“三乱”行为并未得到遏制,欠发达地区农民负担相对较重
中央明确规定:农民负担不能超过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5%,实际上,在执行这一指标过程中弹性很大。一是富裕地区负担轻,欠发达地区负担重。富裕地区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强,涉及到三提五统等都由集体垫资,而欠发达地区集体力量比较薄弱,只能由农民个人负担。如阳城县东城办人均负担16元,润城35元,北留41元,凤城43元;而欠发达乡镇次营132元,驾岭130元,董封116元,演礼116元,寺头113元,芹池101元。二是农民人均收入有“水份”,增加了农民的空额负担。泽州县南岭乡闫庄村支书常积堆说:“乡里让报人均收入2470元,村里没企业,田也不多,出去打工的又少,村里农民人均收入顶多1500元,仅此一项空额负担近50元”。三是重复征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起的果树等经济林,土地使用税要交,农林特产税也要交。沁水县龙港镇湾则村有2片果园早已退化得不结果了,村里每年还要交2000元特产税。四是名目繁多的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修路费、建桥费、学校维修费,还有许多部门、单位自行出台的收费项目,都想从农民身上“榨出点油”来。五是隐性负担凸现。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调查时反响强烈的是,近几年的隐性负担显现,农民承受不了。过去由农民出义务修的路现在变成了等级路,一出门就要交钱交费;有的村为解决“村村通”工程资金缺口,采取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个人小额贷款的办法来解决燃眉之急,造成新的隐形负债;过去烧一吨煤不到10元,现在一吨煤100元买不到;过去孩子在本村念书,现在10多岁孩子到外地念书需有专人照顾等等都间接地加重了农民负担。
三、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建设宽裕型小康市的需要,也是坚持农村稳定、事关全市大局的一项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力度,实现全市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工作摆在第一位来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一思想认识是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农业相对而言还处于劣势地位,在全市整体达小康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部分群众生活相对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为此,希望各级领导带着感情,深入到欠发达地区农村,到农户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静下心来和农民坐一坐,查一查到底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在哪里。找准问题,吃透原因,制定方案,真抓实干,把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来抓。要建立责任追究制,继续实施对口帮扶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解决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要因地制宜,帮群众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力争用3—5年的时间,彻底扭转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要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真正把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成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变成各行各业的一致行动。
(二)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关键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我市应趁煤铁形势大好、财力充足之机,要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真正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一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实施“村村通”、饮水解困、退耕还林、以改土兴水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不断优化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改变其贫困面貌的根本性措施。三是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欠发达地区要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必须走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1、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我市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仍然是传统的多而杂、小而全,既没有特色优势,又没有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差,商品率低,农民很难从中得到丰厚的收入。要改变
这种状况,必须围绕特色进行结构调整。我市的小杂粮、中药材、蚕桑~、蔬菜果品、畜牧养殖等,都是欠发达地区的种植优势,要分区域进行规划,按基地进行建设。同时要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示范效应,真正在我市欠发达地区农村形成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农产品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基地。最终吸收和带动千家万户走向市场,把农民引向富裕之路。
2、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在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农产品要搞加工增值,必须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龙头企业就谈不上农业产业化。有些同志提出,市里建龙头、县区搞基地或者富裕地区建龙头,贫困地区抓基地等,这种思路很值得借鉴。在抓好现有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同时,要面对市场做强做大一批有带动效益的龙头企业,真正把我市的小杂粮、桑麻、中药材、果蔬、畜产品等项目的生产带动起来。
3、要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一是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二是鼓励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将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创市场,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产品打出去。三是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晋城特色的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有组织地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路子,做好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业人口这两篇大文章。一是要继续搞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使乡镇企业从“五小”的死胡同走出来,重新焕发新的生机。我市乡镇企业必须有一条重要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效益。在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农业领域,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这也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二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移民并庄步伐,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特别是对那些生存条件差、人口稀少的偏远村庄,可通过移民开发解决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三是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务输出。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劳务开发的领导力度,要从组织领导上、政策保障上、运行机制上和工作监督上保证劳务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力争使我市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本地务工人员达到一半以上;其次,要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多渠道、多形式搜集用工信息,克服盲目输出、无序输出;第三,要从强化培训入手,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第四,要强化输出管理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消除群众看病、子女上学、弱势群体生活之忧
1、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建立并有效运转,关键在于有无充盈的基金。市县两级政府要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尽快足额列入财政预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根据情况对农民医保进行适当补贴,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贫困家庭和“五保户”,政府应设立贫困医疗救助资金予以补助。要动员社会力量,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捐助赞助工作,力争使这一制度一经建立便长效健康运转。
2、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欠发达地区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xx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一是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落实“在xx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改变由农民负担办学为地方政府办学;二是取缔农村中小学不合理收费项目,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即对学杂费、书本费由中央有关部门规定一个最高收费限额,除此之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它费用;三是建立和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四是设立政府专项教育救助资金,对那些确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高中、大学的学生进行补助;五是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资助学。
3、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农村弱势群体衣食无忧。针对我市去年农村低保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了解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二是要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做到应保尽保;三是要保证市级财政低保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县级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低保对象足额领取保障金;四是加强监督,严格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
(六)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素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提高农民素质的目的就是要使农民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效地组织生产增加投入。一是转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农民是永远富不起来的。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民进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的再教育工程,特别是进行文化知识、科技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这是一项战略性工程。三是要有计划地培养农村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通过这些大户,来影响和带动千家万户,这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
(七)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欠发达地区农民负担
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在全市已全面推开,要保证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落到实处。一是要执行全省统一的农业税和附加政策,彻底取消乡统筹、屠宰税、农业特产税,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筹资额每人每年最高不得超过15元。村内公益事业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决不能把“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变成农民负担的固定项目。二是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面积和常年产量。村和户计税产量的确定,要采取民主评议,张榜公布,让大多数群众认可的办法。计税产量确定后,要保持长期稳定不变。对承包土地较多、改革后负担有所增加的农户,要通过减免、调整常年产量等办法,把负担减下来,确保“村村减负、户户受益”。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就学、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农村结婚登记、农民建房、农民外出务工等方面乱收费的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通过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逐步地、有条件地把农村干部的补贴性工资列入地方财政开支,以调动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
(八)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切实改进领导作风,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证
村级干部是农村工作的生力军,要改变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认真解决当前基层班子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部分欠发达地区村干部过分强调地方偏僻等客观原因,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疲软。靠这种干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没希望的;二是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工作浮夸,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对矛盾和问题很少考虑和研究。靠这种干部,农民增收只能挂在空处;三是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个别村“主干”私心太重,不能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是基层班子瘫痪的问题。个别村干部只顾个人发展,组织徒有虚名,不能带领群众走致富的道路。为此,要加强基层班子建设,规范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正确处理好党支部和村委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农民致富提供组织保证;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纳入视野,重点进行培养,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要强化教育培训,用科技知识、市场知识、法律知识等武装村干部的头脑,提高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要推动民主管理进程,严格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五篇:农村城镇化问题调查报告(共)
“农村城镇化”问题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4-4-6
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执笔:李加才 管飒爽 指导老师:居再宏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相关的重要方面,也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故,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含有农村城镇化的区域规划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南通如东县的调查,采用趋势外推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 农民 新农村 城镇化
一、“农村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及调查背景
相关理论:城镇化是当今热门课题,一般具有五项基本内涵: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对这五项内涵及其衍生的课题研究,可以使我们相对准确地把握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而农村城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课题,是广义城镇化的细化,也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背景: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将农村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规划”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设想。农村城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对该课题的研究,既是现实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长期慢于工业经济发展,苏中地区表现更为明显。近几年来,由于江苏省委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地处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泰州等市快速崛起,城镇化与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速度加快,亮点频频,但成绩与困难并存的局面,其现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选取南通市如东县为标本,即出于此考虑。
如东县地处江苏东南部,长三角北翼。近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县域经济实力位居江苏中上等,多次荣获全国百强县、江苏小康县等称号。全县人口111万,设建制镇20个,城镇常住人口27.0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24.8%。近年来,随着如东县委、县政府“科技兴县、工业化、城镇化、外向化以及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县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人口城镇化率有了明显提高。
二、调查方法与程序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85.37%为通过技能培训能增强竞争力。有92.16%认为在当地务工好,他们认为在当地务工能够为当地创造财富,可以加快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但调查显示,70.10%农村城镇化建设知识只了解一点,完全了解的几乎没有。(见表1)
表1:
①您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选 项 作用明显 意义不大
百分比 85.37 14.63
②您认为是就地务工好,还是外出务工好?
选 项 当地 外出 无所谓
百分比 92.16 2.53 5.31
③你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了解多少?
选项 完全了解 了解一点 未听说过 无所谓
百分比 5.79 70.10 8.06 16.05
如东县农村工作办公室规划指导科的何主任接待调查组时,就该县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说明:如东县以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为契机,以新农村的建设为支点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并根据中央文件提出了“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指导方针。
他谈到当前该县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人的因素。首先是农民的认识问题,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各级政府起的只是推动作用,只有农民真正意识到农村城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才有实效。其次是村干部的人才断层问题。老一届的村干部眼看就要退休,年轻接班人还需要时间锻炼。第二,经费不足。目前,如东15个镇的总负债额已达4.99亿元,负债最高的镇达8000万元。共322个村负债达1.4亿元,有13个村超过100万元。而有限的资金也没有合理地投入,资金利用率不高。以某一市级示范村为例。该村共有人口2058人,面积为5.25平方公里。一年共投入400万元,其中仅用于道路改善100万,河道清理150万元,成效甚微。第三,产业因素。农村经济发展慢,农业进展不快,教育培训跟不上。第四,土地因素。大量征用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工作成了问题。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于是形成了一种城镇化建设的“上热、中冷、下等”的局面。
我们又选择了位于如东城郊的小康示范村——掘西村进行调查。村委会陈主任向我们介绍了该村的情况:该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传统的农业收入,平均每户仅有1.5亩土地;二是外出打工。后者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另有少数农民自主创业,开办工厂。
陈主任介绍说,作为市级的小康示范村,他们只有15%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2005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预计到2008年将会达到8000元。
三、如东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县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1.小城镇数量多,密度大,发展快。该县的建制镇已从1978年底的5个发展到目前的20个。县政府所在地掘港镇的常住人口达8.65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1.46倍,建成面积比1990年翻了几倍。栟茶、马塘常住人口达8.65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两倍多。
2.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加强,该县近三年用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达3亿多元。相继实施了旧城区的改造、农民街道建设、道路建设、路灯亮化,道路绿化,排水等一系列工程。中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46.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31.9平方米,延伸路灯线62.7公里。
3.小城镇发展呈层次性、逆度性:第一层次是掘港镇,它作为如东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产相对发达。城镇积聚人口的功能较强,人口城镇化率57.62%。第二层次是七个老建制镇,建镇较早,其工业,三产发展低于县城,但又好于新建制镇。它的积聚人口的功能介于县城和新建制镇之间,其人口城镇化进程小于新建制镇但又强于县城。
4.如东地处沿海,政府决定以港口开发来带动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目前该县的洋口港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5.农村集居区的建设。农村集居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事关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东县一直以来都是小农经济的自然布局,在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集约化,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小农经济的布局必然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集居区的建设将农民集中到一起居住,既可以节约生活资料又便于集中学习、管理,同时又可以节约生产资料,有利于该县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的大农业发展。
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如东县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
1、城乡发展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有关部门对100户掘港镇居民和100户农村住户进行了抽样调查:去年,如东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2.03元,同比增长了12.06%,而农村人均收入去年只达4835.4元。
试分析如下: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依靠工资收入,工资收入较稳定,加上新的调资政策,使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得以较大幅度地提高;随着企业改革和相关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职工收入增加较快。此外,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都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农民则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体,目前有三个不利因素。一是政策性增收因素已微不足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该县政策性收入增收因素主要是免收农业税和粮食补给。去年该县全部实施了免收农业税、粮食补给等。但如果还是维持原有的补贴标准,今年不会再有增加量。二是农产品价格已在高位运行。农产品价格上涨往往是个双刃剑,一方面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会随之增长的更快。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会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调查了解到有的村里还没装上自来水,有的地方自来水不能全天供应。道路方面,农村好多地方一到雨天泥泞难行,道路不通畅也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小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这些也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而目前如东县的有些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快,经济实力还不强,小城镇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经济依托。如:袁庄镇、大豫镇二、三产值还很低,还是以农业为主的镇,有些小城镇也仅具小城镇的外在形式,而缺少经济支撑。
3、小城镇发展规模偏小。除了掘港、马塘、岔河、栟茶、丰利等老建制镇建成区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外,其它小城镇的建成区规模还比较小,积聚的人口也较少。有些新建制镇仅仅只有一条农民街,仅是一个小城镇的雏形。为了扩大小城镇的发展规模,有一些乡镇进行了合并,但是成效不大,许多新建制镇还发展缓慢。
4、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配套设施跟不上。特别是撤乡并镇之举,缺乏超前规划,有些小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在管理方面,有些新建制镇还和以前一样处于缺乏管理的真空,混乱无序。比如说在很多地方看到一些土地被征用,但到现在还未见到有任何项目和工程的开发,忽视了耕地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造成这种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应为:
1、历史因素。历史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将社会分成城镇和农村,一方面是商品经济相对活跃的城镇,另一方面是封闭的、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村。由于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体制,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
2、现实因素。⑴经济因素。由于如东是传统的的农业大县,农业较为发达,二、三产较为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城镇积聚人口的功能总的来说不强。全县人口中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而经济的相对薄弱使财力不雄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少,城镇规模小,很难提供更多的岗位让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⑵政策因素。规划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该县没有把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开花,随意布点,削弱了小城镇积聚企业人气的功能,乡乡有农民街,乡乡形不成规模。
3、自然因素。如东处于沿海一隅,属于交通末梢,缺少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大型的重工业,也难吸引外来资金,本身经济基础薄弱,没有能力进行发展,加工制造业又不如苏南地区发达,从而影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五、调查结论及设想
根据调查,结合我们的思考,对城镇化建设提出一些设想。
一、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农村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政府一头热是没用的,关键是农民的积极参与。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积极性不是一句空话,不只是宣传一下文件精神就行的。要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进行考虑,虽然他们对农村城镇化的具体内涵并不了解,但调查表明,有86.47%认为通过技能培养能增强竞争力见(表2);有92.16%认为在当地务工好,他们认为在当地务工能够方便照顾家庭。也能为当地创造财富。所以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养,让他们在当地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促进农民积极性提高的有效方法。
表2:
您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选 项 作用明显 意义不大
百分比 86.47 13.53
二、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城乡建设,科学合理地搞好规划建设。规划的好坏、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城镇建设必须慎之又慎,切忌草率粗糙。必须选用一些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人员来担任规划之职,必要时还要请一些专家来指导,也可以去一些城镇化建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学习、取经。规划既应立足现实更应着眼长远,注重其连续性。为小城镇功能分区预留必要的空间,着力提高城镇规划的起点和水平。小城镇规划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目标性,防止出现一任领导一个样,领导一走就变样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要合理规划,合理利用,防止出现土地的浪费。但是最终还要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全面健全县、镇、区、村的规划监管网络,加大规划监察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强化规划的统一管理和对城乡建设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批准后的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
三、农村城镇化管理必须跟上。要坚持高标准的管理。管理和建设要并举,坚持长效管理,综合治理。从单纯的依靠人治、法治向德治靠拢。在管理方面选用的人员既要有管理的经验,又要能创新地开展工作。既要任用长期做此类工作的人员,又要大胆提拔年轻的工作者。在管理上一方面要注重硬环境,就是一些景点工程建设、道路建设,着力抓好城市的亮化、美化、绿化等。另一方面,要注重软环境的营造,就是文化建设,做好对广大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加速全县城镇化进程。
四、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传统的农业已不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必须有步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没有经济基础的农村城镇化只是空谈。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我们认为按照如东的现实情况可以利用及其沿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渔业,特别是海产加工业。这是如东可以形成优势产业的地方。另外,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因为如东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以农业为主,这样就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集聚。但是在新建城镇建厂一定要整体规划,综合考虑。
五、土地的征用及对失地农民的安排一定要合理。在调查中我们遇到这样一户农民,他们住在新建成的农民集聚点的三层别墅里。本以为生活定很美满,但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其实并不是这样,建农民集聚点时,他们失去了土地,从那以后只能到处打零工挣钱,一家三口没有固定收入,生活的道路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畅。所以我们认为政府在建农民集聚点时一定不能一建了之,土地的征用要考虑到可行性。要确保失地农民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有稳定的收入,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六、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城镇化建设中,每个新建城镇都要依据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特色,决不能邯郸学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掘港镇掘西村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该村的蚕桑比较发达,现在该村就依靠这一特色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七、多为农民办点实事。由于农民自身的特点,他们所关心的只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农民作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对农民所关注的问题一定要妥善处理。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3%的农民认为农村的卫生状况不好,有86%的农民认为农村的治安状况不好,有79.80%认为村里的道路应该改善(见表3)。所以对农民关注的村容村貌问题一定要下大力气进行整治。
表3:
①你对农村状况最不满意在哪里?
选项 村镇规划不合理 卫生条件差 饮用水不达标 治安状况不理想
百分比 32.45 92.60 无 86.26
②你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选项 道路 卫生设施 农田
百分比 79.80 20.20 无
八、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也是农村城镇化的内涵之一。调查发现64.50%小学文化程度,21.82%是中学文化程度,14%的农民是中专文化程度(见表4)。村委要加强对农民的学习教育。可以在村里开展一些农业技能培训班、兴趣爱好培养班之类的活动。在学习中实现他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表4:
您的文化程度是?
文化程度 小学 中学 中专
百 分 比 64.50 21.82 13.68
九、人口的分布结构也是衡量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指标。但是在实现农民向居民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决不能只看到数量上的变化。要正确处理好规模与数量的关系,决不能为了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而盲目的增加数量。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的合并一定要合理规划。根据目前如东小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但规模偏小的状况,在今后的规划中要注意调整。
十、政府领导干部、工作人员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转变工作态度。接待农民来访要热情。切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避免为增加政绩而兴建的形象工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5.63%国家的政策是非常满意的,但对村干部却没有非常满意的(见表5)。这说明我们的村干部在落实国家政策及对农民工作的态度问题上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农村基层工作干部的工作作风关系到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成败。所以要加强互相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努力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切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
表5:
①您对村干部的满意程度?
选项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百分比 无 85.63 7.25 7.12
② 您对当前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是否满意 ?
选项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百分比 86.50 13.50 无 无
结语: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与农民的交谈中我们也体会到了他们生活的喜悦与艰辛。这次活动留给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将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学习,掌握各项基本技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