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理解
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理解
滕州市第二职业高中郑仰昆
一、创办依据
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了在课程开设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要求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二、性质
中小学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的教育资源;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意志、提高素养,沟通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的重要媒介。
三、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与作用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育改革和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平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不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育的角度、从人的发展角度,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实践,人的创新能力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受教育者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主,注重创新,拓宽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自信、自强”意识,为学生的终身教育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它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践基地的主要功能概括为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必要的动手能力,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面向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学校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和在自身感受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了资源保障,新课程改革专门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这既是新课改的亮点,同时也是难点。素质教育基地可以直接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提供资源保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四、实践基地的基本功能
实践基地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型载体,应以服务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愉悦身心、健康成长。实践基地一般应该具备如下基本功能:
(一)德育功能。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通过健康向上、怡情益智的实践活动,成为德育教育的崭新载体。使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的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通过与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转化为高尚的行为。
(二)体验与实践功能。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相互衔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际体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科技素质、艺术素质,增强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强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等。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在凝结过程中所融入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特征。
(三)探究与创新功能。实践基地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平台。通过实验的设计与检验,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四)个性发展与特长发挥功能。实践基地与学生特长紧密联系,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的园地。通过设立崭新的学习领域,形成新的课程形态,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基地趣味性活动,愉悦身心、扩大视野、张扬个性、展示特长,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宽厚扎实的基础。
(五)服务与经济功能。实践基地与当地经济、文化互联互动,为当地经济、文化及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充分注重社会效益、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同时,以科技为支撑,努力把实践基地建成科技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产业经
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实践基地的项目设置
实践项目的设置应遵循教育性、实践性、探究性、安全性、趣味性兼顾原则,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地方人文景观、自然资源相结合,与校本教材和地方课程开发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活动项目设置应包含生活和生存教育、劳动和生产技术教育、科普和创新教育、国防军事教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根据我省课程改革要求和各地实践探索,实践基地可根据实际选择性设置如下基本项目:
(一)素质拓展。有规范的拓展训练场所和设施,跑、跳、投、攀、爬、跨、跃等训练内容不少于五项。
(二)家政训练。有能适应家政劳动训练需要的场所和设施,对学生进行自理、自立、自强等生活和生存能力训练。
(三)科普教育与制作。有两个以上科技制作活动室或独立的科技馆(园),配备相应软、硬件。“三模一电”(航空、航海、汽车模型,无线电)等科技、观察、体验、制作活动项目不少于五项,进行电子与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生物、环境、气象与天文、医学等各类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的初步教育。
(四)安全与健康教育。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三防”(防空、防火、防辐射)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卫生防疫教育等活动场所或活动室,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医疗保健和自护、自救、互救技能训练。
(五)劳动实践。建立供学生进行基本劳动实践锻炼和感悟劳动技能的场地与设施,进行种植、养殖、饲养等传统农业劳动技能教育和木工、金工、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教育。
(六)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配备相应的设施开展基本的军事训练,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人生活体验教育。如队列训练、野外生存拉练越野、军事五项训练、遇险救助等;学习国防法规、军事常识,组织参观军事营区等。
(七)工艺制作与造型。设立陶艺、雕刻、盆景、插花、布艺、编织、剪纸等工艺制作场所,配备相应的制作设备、工具和材料。
(八)环境保护教育。设置环境保护教育教室,配备基本挂图、音像、实物等设施,开设生态保护、环境污染与预防、地球保护等环保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九)电子电工实验。设立电子、电工技术常识教育活动室,让学生进行普通家用照明电路和小型家用电器等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简单维修实践,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和仪表,掌握简单电子电路的安装方法。
(十)现代农业实验。建立农业知识教室和现代种养实验园地。农业知识教室应配有足够的挂图、音像教材等资料,使学生了解无土栽培、立体种养、组织培养、基因转移等现代先进的农业知识与技术,进行现代农业的教学与实践;有条件的现代种养实验园可以成为当地农牧渔果业的示范性实验园。
(十一)工业生产。设置能让学生参与简单工业生产的实践项目,或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供学生参观、了解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工业生产场所,向学生介绍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十二)海洋教育。布置海洋知识宣传场地,使学生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认识,激发学生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
(十三)人文地理教育。设立当地人文、地理教育活动室,让学生了解当地民俗、地理,熟知当地古今名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十四)法制教育。设立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远离赌博等的法制教育展室,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形式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
(十五)通用技术教育。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选修模块可设置在实践基地,一方面使学生实践基地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使通用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学校教师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特别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作为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代表发言。首先感谢市教育局和学校各位领导的信任与肯定。
作为市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我们一定会深刻领悟实践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严格履行实践教育基地的工作职责。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立足长远,着眼全局,既服务他人,又历练队伍。真正把趣味和训练相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在趣味中学习,在训练中成长。实践课程演练让同学们能够掌握基本的动手能力,培养同学们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让同学们在趣味活动中练就团队凝聚力,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精神。既拓宽视野,磨练意志又提升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作为实践教育基地的老师,我们一定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将实践操作训练和拓展训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真备好每节课,细心呵护每一位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用真心爱心服务好全体学生。
预祝本次中小学生实践教育活动,趣味不断,硕果累累。希望本次活动能给你们留下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谢谢大家。
第二篇: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理解
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理解
滕州市第二职业高中郑仰昆
一、创办依据
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了在课程开设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要求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二、性质
中小学实践基地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于一体的教育资源;是凝聚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意志、提高素养,沟通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的重要媒介。
三、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与作用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育改革和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平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不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育的角度、从人的发展角度,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实践,人的创新能力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受教育者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主,注重创新,拓宽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自信、自强”意识,为学生的终身教育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它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践基地的主要功能概括为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必要的动手能力,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面向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学校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和在自身感受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了资源保障,新课程改革专门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这既是新课改的亮点,同时也是难点。素质教育基地可以直接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提供资源保障,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四、实践基地的基本功能
实践基地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型载体,应以服务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愉悦身心、健康成长。实践基地一般应该具备如下基本功能:
(一)德育功能。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通过健康向上、怡情益智的实践活动,成为德育教育的崭新载体。使学生通过对艰苦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的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增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砺吃苦耐劳的精神,锤炼坚韧的品性和坚强的意志;通过与人、事、物的接触,体验劳动的价值与社会的意义,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通过了解社会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把美好的愿望与情感转化为高尚的行为。
(二)体验与实践功能。实践基地与学校教育相互衔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际体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科技素质、艺术素质,增强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强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等。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在凝结过程中所融入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特征。
(三)探究与创新功能。实践基地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平台。通过实验的设计与检验,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四)个性发展与特长发挥功能。实践基地与学生特长紧密联系,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的园地。通过设立崭新的学习领域,形成新的课程形态,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通过基地趣味性活动,愉悦身心、扩大视野、张扬个性、展示特长,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宽厚扎实的基础。
(五)服务与经济功能。实践基地与当地经济、文化互联互动,为当地经济、文化及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充分注重社会效益、坚持公益性原则的同时,以科技为支撑,努力把实践基地建成科技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产业经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实践基地的项目设置
实践项目的设置应遵循教育性、实践性、探究性、安全性、趣味性兼顾原则,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地方人文景观、自然资源相结合,与校本教材和地方课程开发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活动项目设置应包含生活和生存教育、劳动和生产技术教育、科普和创新教育、国防军事教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根据我省课程改革要求和各地实践探索,实践基地可根据实际选择性设置如下基本项目:
(一)素质拓展。有规范的拓展训练场所和设施,跑、跳、投、攀、爬、跨、跃等训练内容不少于五项。
(二)家政训练。有能适应家政劳动训练需要的场所和设施,对学生进行自理、自立、自强等生活和生存能力训练。
(三)科普教育与制作。有两个以上科技制作活动室或独立的科技馆(园),配备相应软、硬件。“三模一电”(航空、航海、汽车模型,无线电)等科技、观察、体验、制作活动项目不少于五项,进行电子与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生物、环境、气象与天文、医学等各类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的初步教育。
(四)安全与健康教育。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三防”(防空、防火、防辐射)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卫生防疫教育等活动场所或活动室,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医疗保健和自护、自救、互救技能训练。
(五)劳动实践。建立供学生进行基本劳动实践锻炼和感悟劳动技能的场地与设施,进行种植、养殖、饲养等传统农业劳动技能教育和木工、金工、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教育。
(六)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配备相应的设施开展基本的军事训练,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人生活体验教育。如队列训练、野外生存拉练越野、军事五项训练、遇险救助等;学习国防法规、军事常识,组织参观军事营区等。
(七)工艺制作与造型。设立陶艺、雕刻、盆景、插花、布艺、编织、剪纸等工艺制作场所,配备相应的制作设备、工具和材料。
(八)环境保护教育。设置环境保护教育教室,配备基本挂图、音像、实物等设施,开设生态保护、环境污染与预防、地球保护等环保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九)电子电工实验。设立电子、电工技术常识教育活动室,让学生进行普通家用照明电路和小型家用电器等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简单维修实践,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和仪表,掌握简单电子电路的安装方法。
(十)现代农业实验。建立农业知识教室和现代种养实验园地。
农业知识教室应配有足够的挂图、音像教材等资料,使学生了解无土栽培、立体种养、组织培养、基因转移等现代先进的农业知识与技术,进行现代农业的教学与实践;有条件的现代种养实验园可以成为当地农牧渔果业的示范性实验园。
(十一)工业生产。设置能让学生参与简单工业生产的实践项目,或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供学生参观、了解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工业生产场所,向学生介绍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十二)海洋教育。布置海洋知识宣传场地,使学生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认识,激发学生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
(十三)人文地理教育。设立当地人文、地理教育活动室,让学生了解当地民俗、地理,熟知当地古今名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十四)法制教育。设立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远离赌博等的法制教育展室,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形式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
(十五)通用技术教育。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选修模块可设置在实践基地,一方面使学生实践基地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使通用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篇:滕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滕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关于举办教师基本功比赛的活动方案
2012年元旦将至,根据我校师训工作实施方案和教师基本功训练实施方案,进一步激发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大练教学基本功的热情,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校工会、教务处、团委拟联合举办教师基本功比赛,先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精研教学基本功,唱响校园主旋律
二、参赛对象
全校教职工三、四、五、主办单位:校工会、教务处、团委 责任人:曾庆发、孙开举、陈玉昊 具体要求:
1、普通话
(1)、先由各行政组、教研组进行初选,每组名额3——8名
(2)、学校比赛在四楼会议室举行,由学校提供一篇美文,时间不超过5分钟;
(3)、评委:孟前进、曾庆发、李诗勤、孙开举、马蒙、张明星、李林林、杨亚军、刘进中
2、三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1)教师首先在本组内报名;
(2)参赛者自带钢笔、书写内容及小黑板有学校统一安排;
(3)所写字体为楷书;
(4)评委名单:
A::粉笔字——黄兆广、宋玉党、黄蒙恩、李振文、杜以新、姚开博、刘崇云、B:钢笔字——孟前进、曾庆发、李诗勤、陈玉昊、张明星、李振文、李林林
C:毛笔字——曾庆发、陈玉昊、孙开举、马蒙、黄兆广、张明星、刘崇云
3、奖励办法:分单项奖和综合奖两类
(1)普通话: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纪念奖5名
(2)三笔字(三项总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纪念奖5名
(3)综合奖: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综合奖按三笔字(毛
笔字15%、钢笔字15%、粉笔字30%)占60%、普通话占40%的比例进行计分。
(4)获得特等奖的老师推荐参加市教育局举行的教师基本功比赛。
2011年12月22日
第四篇:浅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浅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影响,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学生在课堂中的创造性和灵性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学习中被消磨,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少应有的创造精神。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关于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然而,十几年过去,不少地方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在“素质教育口号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行动做得扎扎实实”。很多学校由于缺乏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担心素质教育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因而不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全面推进势在必行。只要我们对素质教育做到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大胆尝试,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项素质必将得到全面提高。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和反思
素质教育在很多地方很难推进,表面上看,是因为学校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实质是缺少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认识不到位,必然行动滞后。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是否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怎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摆在我们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只有
理解和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才能正确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
要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掌握“素质”的含义。心理学上的“素质”是指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它强调的是一种先天的素质(如某人先天就具有军事家的素质、体育素质、音乐天赋等)。教育学上的素质是指人们在先天生理、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接受环境、教育的影响,从后天获得的相对稳定的属性(或特性)。我们更倾向于教育学上的素质的定义是更客观、更全面的。对“素质”的理解与思考:
1、肯定了人的素质是自然基础,即人的身体、心理特性,尤其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的特性有先天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对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们就应该对不同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其成为有专业智能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2、强调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就告诫我们:一个好的育人环境,一所好的学校对提高学生素质是何等的重要。
3、明确了人的素质是一种良好的稳定属性,即:人的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品质都是人们终身或长期受益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是最长久、最有价值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不但要求有目标而且是全方位的目标(应试教育的目标是单一的智育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具有比应试教育难度更高、更全面的目标体系。
2、在教学方法上,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3、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育最具有长久性,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与素质教育相比,应试教育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使学生的负担过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试教育存在着俞来俞突出的弊端。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它面向的是少数尖子学生,却忽视了多数学生,不适应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它是考什么,教什么,只注重智育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和谐全面发展,不合乎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它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缺少应有的创造精神,不合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环节上,教师统治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健全完美的发展。这种教育的结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的两极分化,造成学生的厌学、辍学。这诸多的弊端,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化进程中日渐突出,基础教育由应使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历史的必然。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材的更新和命题方向的改变,要求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群体化教育的个性化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应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尖子生。旧的教育观认为:在一名教师对一个班的群体教学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只占群体的20%。这种旧的教育观多年来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教师的教育行为,过分强调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而忽视后天教育功能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则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为此,我们认真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并将其整合借鉴,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新的教育观告诉我们,在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个别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和学生的成绩几乎无关,98%的学生能获得原先只占20%学生能获得的成绩。就是说无论学生能力的强与差,在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个体教学中,都能获得优良的成绩。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套使群体化教育“个性化”的教育系统,实施了群体化教育个性化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亦即实施了教学过程的“六个到位”:
一是课堂教学主导到位。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想
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当堂达标,使学生尽可能不留或少留知识尾巴。
二是课任教师指导到位。各学科教师在新授课结束后,利用自习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对知识点有疑问同学的个别指导,包括作业的面对面指导。
三是同学间帮助到位。充分利用同学间相处时间长的优势,让学生当小老师,帮助有问题的学生清理疑难问题。
四是班主任、课代表督促到位。班主任、课代表充分利用晨读、自习等时间及时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特别是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五是家长协助到位,要求家长做好一对一的个别管理,经常过问、检查学生在家的作业完成情况并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六是单元测试到位。各学科在单元课程结束后,通过测试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根本补救。
群体化教育个性化管理模式的实施 真正体现了我校“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有一个智慧的人生”的办学理念,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二)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课堂教学来进行,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能带来学生思想的僵化,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一定的
教学方法下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观念影响教学行为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行为的四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知识化身”的架子,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尊重、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放弃传统教书本的观念,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向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能力的促进者转变。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被动听老师讲的学习模式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四是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由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为德、智、体、美的综合评价。多渠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采取了如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心理学认为: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者的大脑才能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出现,是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可见,和谐、欢快、民主的气氛,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多种感官,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和学生平等对话,积极营造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在我们的课堂上,允许学生随便插嘴,回答问题可以举手,也可以不举手。回答对的给以鼓励,不对的也不批评,而是用“对吗?”“再想一想!”等语言,给学生营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允许他们说错、思错、写错的空间。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不会为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或回答错了而羞愧。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有效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发挥的“润滑剂”。持续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不竭动力;浓烈而又稳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政治的保证。因此,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教与学处在情与境的有机融合的放松、欢愉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老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首歌、一个问题、一个小品等都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渲染课堂气氛,唤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巧妙设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一个精彩的提问,往往能在一开始便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因此,老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也可以从教材出发,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或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跃跃欲试,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进而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4、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一方面可以自主地探索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多地体验到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共同分享的快乐,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式学习,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和有趣。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会精心编排小组,好学生与差学生,爱发言的与
不爱发言的进行有效搭配,每一个小组可自行取得名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合作学习。有时,根据教学内容,分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在这些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自己的价值,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精心设计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效
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我校教师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重视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把现成的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在教学中,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辩论赛,知识竞赛,小品表演,模拟法庭,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等。老师在组织这些活动时,要精心准备,不能流于形式。
6、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结构。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更广泛地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培养他们的
创新精神。运用多媒体技术,课堂容量大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可见,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亲自体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了,才能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摒弃那种“考什么,教什么,只注重智育教育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错误做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重视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非智力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把强化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办学理念,广开渠道,对新教育形势下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各年级各班开展“净、静、竞、敬”的活动。多年的德育教育工作实践使我们对“净、静、竞、敬”有了自己的理解:净就是干净、靓丽、心灵纯洁,静就是环境安静、行为规范,竞就是追求卓越、直面未来,敬就是尊敬师长、倾心学习、关系融洽、互相帮助、好学乐学。我们在班级管理让“静、净、竞、敬”四种境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效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①静能生慧。我们的班级管理从保持安静的学习环境入手,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入则静,出才动”的好习惯,学校要求教师尽可能采取单独交流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同学们更乐于接受,往往会收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室安静了,同学们的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即使再浮躁的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打开课本,开始学习。这种安静的学习环境,成为了我校班主任努力追求的管理境界。②净能生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正是爱美的年纪,我校班主任和政教管理部门合理地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追求美、创造美——身体力行地净化卫生,美化环境。从日常生活讲起,从细微小事入手,从珍惜劳动成果着眼,从不乱丢一张纸片做起,教育学生自觉地保持环境卫生,主动地创造美好环境。教室布置得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学生的心情也会变得轻松愉快。在净化环境的同时,也能净化人的心灵。保持教室卫生的整洁,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③竞能生优。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组织全班同学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挖掘潜力,奋勇争先,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和积极地鼓励,从而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的强烈欲望,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比、学、赶、帮,教育、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④敬能生德。尊老爱幼、尊师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通过主题班会、行为引领、纪律约束、教育培养、细节感悟、学习体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等切实可行的有效
手段,帮助每一名学生树立起尊师敬长的正确观念,养成尊师重教的良好习惯。同时,我们深刻挖掘“敬”字的内涵,使每个同学认识到学生阶段的敬业就是对自己的学业负责,要求大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而这也正是一个学生道德素养的体现。
第二,健全主题班会课制度。班会课是我校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提高我校班会课质量,我们制定主题班会课制度。我们根据《中学生德育大纲》规定的德育基本内容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要求,紧密配合学校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需要出发,针对学生中的一些倾向性问题,确定班会课的主题。做到每次主题班会集中培养学生一种品德、宣传一个观点、歌颂一种精神,明确一个道理、讨论一个问题。班会课的主题鲜明、贴切,富有教育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用较强的感染力吸引学生,以达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目的。每次班会课前我们都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班主任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住学生的思想状况,使班会课做到有的放矢。对班会课主题所需要的理论、事例、数据都有充分的准备,对班会的程序、形式精心设计,并认真写好班会课教案。同时,在会前发动和组织班干部、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使全体学生明确班会的主题、目的和意义。班会课组织形式生动活泼,富于新意。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会议主持人引言得法,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同学参与面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校按计划确定内容,统一主题,统一时间,统一检查,要求班主任备好课,写好教
案,并做好工作反馈。
第三,双关”教育,让全体学生感受到温暖。开展“双关”教育,实施“零差生”管理是我们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做法。我们提出了“关注、关爱,让家长放心;细心、耐心,使孩子成功”的指导方针,把控制辍学“一个都不能少”、学生管理“一个也不处罚”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用新课标的先进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和发展学生,应用科学的管理艺术,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潜能,尽可能帮助学生克服负面影响,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每个班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图书角”,每个“图书角”都拥有自己个性化的名称。每个班都选出了自己的图书管理员,制定了严格的借阅制度对图书进行管理。学校统一规定了阅读时间和阅读课开展的具体办法,印制了统一样式的“阅读活页”来展示学生阅读后的收获。
第五,开展了新生入学教育宣传月、养成教育专题会、安全教育专题会、住校生家长座谈会、向“三厅”网吧告别、建立成长足迹档案、队列比赛(艺体处负责)等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扎扎实实并独具特色的德育工作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创造了优良的育人环境,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发展。
2、把特长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
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发展个性特长,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的一技之长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我校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专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施展和提高才能的广阔空间,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①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教师彻底改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给学生自由的选择空间,由他们自主选择喜爱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方式上,按班级活动(文艺会演等班级组织的活动)——级部活动(年级部集体活动)——校级活动(校级兴趣小组等)的层次开展活动。我们广泛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按照教学有特色、学生有专长的思路,突出艺术教育的位置,本着普及提高的原则,在加强音、体、美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设舞蹈、声乐、美术等兴趣小组;另外,通过举行学校艺术周,开展各种文艺演出、竞赛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体育方面,在保证学生体育达标率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专长,选拔骨干队员,成立田径队、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常年坚持训练,并以上级部门举行各种比赛为契机,适时组织集训;科学技术方面,学校成立科技制作、微机兴趣小组,除在校内按时活动外,科技小组经常开展到野外、社会上采集标本、调查考察等活动,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情趣,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写作方面,学校成立写作兴趣小组,经常组织作文竞赛,奖励优胜者并将优秀作文打印装订成册,激发了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我们还经常激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看者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学生写作的信心大大增强。
(四)提高教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基于这种认识,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大家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大胆改革创新,从政治与业务两个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学校党支部始终把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全体教职工把“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发善、勤勉自强、敬业奉献“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准线。具体到工作上,也就是“关爱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那些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勇于创新、综合素质高的同志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方面,我们按照思想上高定位、业务上高标准、目标上高起点的要求采取多元化培训措施,对教师进行跟踪培养。学校组织理论学习、强化校本教研、启动名师工程,为每一位教师追求成功,实现个人价值搭建了一个稳固的平台。
通过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我校涌现出一大批教学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水平高、专业基础深厚并有一定教学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这为我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五篇:中小学实践基地汇报材料
打造实践新天地 奏响教育新旋律
——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实践基地汇报材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让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相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丰富素质教育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2013年1月开始建设的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实践基地,它位于建宁县里心镇(距县城21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场地规模宏大,活动空间广阔。这儿花红柳绿,满眼葱茏,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它隶属于建宁县教育局,为县财政全额拔款事业单位,总面积210余亩,总投资1500万元。基地内建有室内综合实践区(手工制作、科技制作、电工等)、设想再与县法院建设少年模拟法庭,与县环保局、交通警察支队、消防大队等共同建设环保、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多个展厅,可以集中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室外农业劳动实践区(包括劳动体验、采摘体验),和综合训练与野外拓展训练区,生活实践区四大功能区相辅相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整合建宁县城教育资源,将红色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教育、农业教育有机融合,如安排学生参观全国百个红色教育基地之一的建宁县反围剿纪念园,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安排学生法制教育基地,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安排学生到职业中学观看3D影片,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安排学生进入建宁县孟宗笋业、莲鑫集团等知名企业,让学生体会建宁农业特色教育等,基地配备管理人员5名,每批次可容纳200名中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回眸建设过程,从综合规划、建设资金、工程建设、设施设备、教学师资等诸多问题摆在建设者面前。基地建设从
无到有,从满眼创痍到满目生机,一路走来,满载着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一次次实地检查指导、现场办公,给了基地建设者无穷的动力;满载着社会、学生和家长的殷殷期待,一路走来,基地建设更是一首用汗水与艰辛谱写的奋进之歌。从基地的规划到校园的绿化、美化,从课程的开发到活动项目的设置,自力更生、集体钻研、外出取经、邀请专家指导,基地全体教职员工用汗水与智慧,孜孜不倦,默默耕耘,立志将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基地建设成为我县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
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基地遵循“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以‘践行’为特色,以‘强能’为目标”的办学宗旨,教学上突出实践性,贯穿教育性,体现综合性,凸显示范性,采用封闭式管理,成本化运行,结合建宁县农业特色,红色经典特色开展实践活动。根据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结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确定基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课程设置集中体现“新、特、实”三个鲜明特点:“新”即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内容新颖鲜活;“特”即体现“践行”特色,让学生在实践中强能,在操行中升华;“实”即适应中小学生身体心理特征实际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综合实践课设置了国防民防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德育实践活动、劳动技术课实践活动、依托建宁县反围剿纪念园资源开展参观、实践、考察活动三大系列,国防、安全、科普、环境、技能、法制、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7个主题,44项专题教育内容;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实践基地,采取内容多彩、形式丰富的主题教育,做到提升品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珍爱生命;军事模拟对抗、拓展训练让学生体验人生的挑战,磨练意志品质,发掘成长的潜能;美工制作、野炊、农业实践,让学生享受创作的乐趣,享受劳动的快乐。在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实践基地中,让学生在做
中学,学中悟,快乐与成长相伴,知识与智慧共生。在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实践基地,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舒适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让这里成为青少年求知强能的学园,实践体验的乐园,亲情洋溢的家园。
聚细流为成江河之澎湃,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基地已敞开它广阔的胸襟,期待莘莘学子扑入她的怀抱,编织梦想,铸就精彩人生;积跬步为铸千里之恢宏,建宁县中小学社会活动基地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作为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尽管羽翼未见丰满,但它已抛锚扬帆,蓄势待发,一路向前;尽管征程未见平坦,但它正积极打造打造实践新天地,奏响建宁教育的新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