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绕面向三农 开展金融创新(精选)
围绕面向三农 开展金融创新
---对新时期农行服务三农工作的思考
湖南省农业银行副行长 陈 奇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如何适应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要求,把“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农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必须正确面对、认真研究和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去年以来,我们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金融服务“三农”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实践证明,要深入推进金融服务“三农”工作,必须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制度流程、产品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才能做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
一、推进思想观念更新,凝聚各方共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行始终坚持以促进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信贷业务一直在全行业务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前些年,农业银行大力推进战略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脱“农”进城思想在全行上下有一定的市场。现在重新明确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这就要求必须把解决思想疑虑、凝聚各方共识,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必须回答“为什么要面向三农”、“面向什么样的三农”和“怎样面向三农”这三个重大思想认识问题。
为什么要面向三农?这是因为,农行面向“三农”,既是国有资本意志的体现,也是农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农行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一,农业银行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即使完成股份制改革以后,国有资本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是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任务。国家把“面向三农”作为农行的市场定位,这就决定了农业银行必须服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大局的需要,认真履行服务“三农”工作职责,绝不能偏离、甚至违背国有资本意志;其二,农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从过去的发展历程看,其生存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农村繁荣,特别是与“三农”共兴共荣、息息相关。从现实情况看,服务“三农”的社会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服务“三农”的政策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优越,农业银行更应该在新时期服务“三农”方面作出新贡献;其三,农业银行的机构网点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县域,在长期的支农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培育了独特优势。服务“三农”,对农业银行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实现涉农信贷业务的提升转型和城乡业务联动发展,搞活市县两级行经营,稳定员工队伍,加快自身有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四,从省情看,湖南是中部农业大省,近年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县域工业强劲提速、现代农业茁壮成长、特色经济渐成气候、板块经济初具规模、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农村金融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满足程度低。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改革,通过消化历史包袱、增强资本实力、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就会在服务“三农”中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向什么样的三农?从三农现状分析,必须“拓宽视野,从两个方面着力”。所谓“拓宽视野”,就是要改变对“三农”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思维,以宏观的视野、前瞻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三农”,树立“大三农”、“新三农”和“现代三农”的观念,正确认识“三农”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农民群体的变化、农业促进体系的完善等各个层面努力挖掘有效的金融需求,就会发现三农领域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服务“三农”大有可为。所谓“从两个方面着力”,就是指:对于“三农”领域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不可能包揽下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必须在平等、有序竞争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农村金融体系中各类机构的职能定位,最终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新格局。就农业银行在资金、网络和专业等领域的比较优势看,应该为“三农”客户提供高层次、综合性、跨区域的金融服务:一方面,我们要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等规模化融资领域,发挥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切实解决农户、小企业、粮棉大县、贫困县等贷款难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通过从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着力,我们就会真正成为农村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
如何面向三农?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来说,必须“坚持核心原则,做到三管齐下”。所谓“坚持核心原则”,就是:农行面向“三农”,必须坚持商业运作原则。坚持商业运作,要求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追求利润和效益,这是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也是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基本要求。我们面向“三农”,既不能因为坚持商业运作就不去服务“三农”,也不能因为服务“三农”就放弃商业运作原则。虽然,通过商业运作来面向“三农”,要求既防控风险又实现盈利,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们带着感情、责任和信心,用真心去做,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成功道路。所谓“做到三管齐下”,就是:一要在制度层面搭建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三农”业务新体系,解决必须做的问题。在继续“做强、做大、做优”城市业务的同时,按照“做深、做广、做细”农村业务的要求,设计建立面向“三农”新的组织体系,从体制上和业务流程上提高服务“三农”的效率;研究建立“三农”导向型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三农”业务的考核力度,相应增加资源配置。二要在操作层面推出切合“三农”实际需求的新产品(服务),解决能够做的问题。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针对农民生产生活、农村中小企业、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与小城镇建设、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等,研发、推广相应的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和管理技术。如针对广大农民的“惠农卡”、针对农村个体工商户的“兴农卡”等等。三要在管理层面采取有利于促进“三农”业务发展的新措施,解决做得好的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不同地区根据本区域“三农”发展水平和特点,采取不同的“三农”服务方式。如在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还不够强,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有效金融资源和有效金融需求相比东部地区明显要少。因此,在中部地区服务“三农”,就要允许探索出一套有别于东、西部的管理模式。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活力
农行横跨城乡的机构和业务,决定了农行的发展具有与其他银行不同的路径和特点。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服务三农“不好做”和“做不好”的问题,必须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农行内部从两个方面构建面向“三农”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一方面,在农行一级法人体制框架内,实施“一行两制”改革。以县为界,区分城市业务和“三农”(县域)业务两大板块。根据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以及农业银行在城市和农村双线经营的特点,要在继续加强地市以上城市业务的同时,以县域支行为平台,再造一套适用于三农(县域)业务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即实行“一行两制”的经营模式。“一行”体现在六个方面:“一个党委”,是指必须通过总行党委的统一领导,从政治上保证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支持“三农”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一级法人”,是指全行各项经营和管理活动必须在一级法人体制下开展,按照统一规划整体推进。“一个品牌”,是指全行以统一的形象标识和业务品牌,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一个网络”,是指全行依托统一的网络平台和业务系统,全行一网,信息共享。“一套报表”,是指所有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在同一套报表中统一反映和对外披露。“一个保障”,是指“三农”和县域业务,同城市业务一起共享中后台管理支持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两制”是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原则,充分发挥大银行的系统优势,区分城市业务和“三农”(县域)业务两大板块,建立双线运行的经营管理制度,实现城市行与县域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强整体支农功能。另一方面,对“三农”(县域)业务板块实行事业部制。设置专门组织体系、专业队伍、专门政策制度、专项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办法。事业部制是现代商业银行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也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它本质上要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从原来的直线职能型部门银行体制向产品服务为核心的流程银行转变。一是要对现行农行内部组织架构进行重组改造。将城乡一统的架构一分为二,改为城乡两大板块,从省到县,单独组建面向“三农”的“三农”板块,其中,省市两级行按“三农”板块重组业务前台,县域行全部按“三农”业务属性组建部门、确定职能、全面转向。二是要提升“三农”(县域)网点服务能力。视经济环境、业务需求情况,适度调整、恢复和增设一批县域网点,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的农户和小企业服务功能的平台;选择部分精品县域支行,借鉴国内外微小信贷机构运作经验,重构机构功能、劳动组合和业务模式,专注于为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三是要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型组织机构模式。扩大参股或控股设立村镇银行试点的规模,延伸服务“触角”,扩大服务覆盖面;抓紧组建金融租赁公司,为“三农”和县域客户提供大型农机具和机器设备等融资租赁服务;加快设立保险公司,开发和创新涉农保险产品,为农业生产经营、农民人身、医疗、教育、家庭财产、涉农信贷等提供保险保障;在农行未设立营业机构的乡镇,通过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为“三农”和县域客户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四是要建立县域业务专项考核机制。对“三农”(县域)业务板块实行单独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价值创造、经营效率、结构优化、客户拓展、市场竞争、风险控制”等方面。将比较抽象的绩效考核指标换算为比较直观的有关产品、业务经营计划指标,横向落实到客户,纵向分解到网点、到个人,并与绩效工资紧密挂钩,充分调动基层员工拓展县域业务的积极性。通过严格激励与约束,以风控看得失、以业绩论英雄。
三、推进制度流程创新,指明操作路径
农行现行的制度和流程,基本上是为城市业务量身定制的,已经不适应目前“三农”业务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创建一套有别于城市业务的制度和流程。
一是,要完善信用评级体系,让“三农”客户进得来。要针对“三农”和县域客户财务报表普遍不规范的实际,调整信用评级指标,减少财务数据要求。把对客户自有资产的有效性,经营项目的可行性和现金流量的可靠性,作为客户评级的重要参数,更多地从定性指标的角度分析和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
二是,要创新担保方式,让“三农”客户贷得到。通过拓宽担保方式,满足全面覆盖风险的要求。如采取多户联保、“公司+农户”、农机具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破解抵押品不足的难题;通过试行“标准化养猪厂房抵押+保险+加工企业保证担保+协会或协会内多户联保“的办法,解决规模化养猪贷款难问题;通过采用“国家移民后期扶助补贴资金担保”模式,解决对库区移民发放贷款难题;借助“农行、烟农、烟草公司、当地政府、邮政部门多方合作”模式,解决烟叶种植贷款担保问题;探索运用林权抵押方式,解决企业和农户开发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等等。
三是,要简化业务流程,使“三农”客户贷得快。总的思路是:根据“三农”和县域客户信贷需求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的特点,下沉经营重心,缩短流程链条,提高办贷效率。要按照“流程缩短、手续简化”的创新思路,将目前的贷审会审批制改革为独立审批人制度。对独立审批人实行等级管理,每一级分别规定相应的准入条件,并按独立审批官和独立审批员分别授予其权限。通过对独立审批人授予信贷审批权限,改进信贷审批方式和相应流程,改集体集中审批为个人审批,将审批层次从高往低下移,相应缩短审批链条和信贷流程。要充分利用科技系统,采取标准化模式,加快推行“三农”信贷业务网上决策、网上审批,提高办贷效率。要合并小额信贷业务评级、授信和单笔业务的审批程序。要依托金穗“惠农卡”和小企业业主卡等载体,推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贷随还”的可循环贷款模式。湖南农行在服务“三农”试点工作中,试行独立审批人制度,使“三农”贷款审批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是,要前移管理重心,使“三农”客户管得好。要在下沉经营重心的同时,按照低平台、短流程、高效率、能控险的目标,前移管理重心,把支行打造成为“三农”(县域)信贷业务的主要经营决策和内部管理平台,确保“三农”客户管得好。在县支行对“三农”客户的管理上,上级行要明确管理目标、管理责任、管理权限、和管理要求(如执行力、精细化等方面)。特别是要注重对一线客户经理的配备和培训,全面提升客户经理的素质,把“三农“客户的管理落到实处。
四、推进产品服务创新,拓展市场客户
推出适应“三农”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关键。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和不同业务的风险控制要求,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推出一系列深受“三农”客户欢迎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要研发和推广面向三农的金融新产品。要通过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认真调研分析,按照“适合三农需求、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研发和推广面向三农的金融新产品。湖南农行在服务“三农”试点工作中,除了做好总行已经推出的微企简式贷款、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外,还自主创新上报了农户贷款、农业订单链式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绿色家园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县域涉农最高额抵押可循环贷款、农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新产品,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信贷需求。特别是大力推行金穗“惠农卡”,为缓解农户贷款难独辟蹊径。该卡除具备银行借记卡一般功能外,还具有小额农贷载体、财政直补工具和医疗参保凭证等功能。尤其是能够实现小额贷款自助、可循环使用功能,深受农户欢迎。新华社以“农行湖南分行发行金穗惠农卡破解农村贷款难题”为题在《国内动态清样》上推介了湖南农行的做法,国务院回良玉副总理亲自指示中农办专程来湖南调研。
——要加大城市成熟产品向农村的推广力度。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手里的余钱不断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89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多达8亿,家庭数约为2.1亿户,农村家庭占我国家庭总数的67.6%。央行数据显示,2007年城乡居民储蓄超过17万亿,其中超过8万多亿来自农村。仅从上述数据分析,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农民的金融需求特别是理财需求巨大。目前,多数农民偏好的理财方式是:把手头的闲钱交给亲友打理或从民间借贷中获利,或以传统的存款方式获得利息收入,可见其理财行为单一且更偏重于安全性。作为服务“三农”的农业银行,要根据农民特殊的需求,在改造农村传统网点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将基金、代理保险、外汇、理财、现金管理、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等一批城市成熟产品,尽快推广到农村。
——要新增有利于扩大服务“三农”覆盖面的新型渠道。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银行的物理网点不可能无限扩展。要拓宽服务“三农”覆盖面,必须借助ATM、POS、支付通等现代电子银行新渠道。开展“自助设备进农村”活动,逐步将ATM配备到每个农村营业网点,每个县城要有自助银行,每个乡镇至少要发展1家农资购销特约POS消费商户。同时,要加大金融新产品的推广,去年以来,湖南农行将在全省城乡布放6万台金穗支付通。这个金融新产品,把普通电话与金融功能巧妙结合,为客户提供一种功能齐全、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结算便利的新型自助银行服务项目。重点布放在城乡批发市场及乡以下农资销售商、饲料销售商、农副产品收购点,实现了“把银行搬进店堂”的设想。既缓解了服务三农物理网点不足的问题,又促进了金融知识在农村的宣传普及。此外,在结算、代理业务等领域,农行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等农村金融同业的合作,达到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目的。
五、推进风险管理创新,防控金融风险
有效的风险管理,始终是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总体上讲,农业仍属于弱质产业,农村仍属于欠发达区域,农民仍属于低收入群体,这就决定了金融服务“三农”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必须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努力实现“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的有机结合。
第一,通过恰当的手段识别风险。要摸索建立可量化的“三农”(县域)业务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全方位提高各类风险,特别是信贷风险的识别能力。湖南农行在“三农”服务试点过程中,为了有效识别农户贷款风险,在邵阳新宁县创造性地运用了聘请社会人士——“五老”(老支书、老村长、老干部、老组长、老党员)辅助防范信用风险的方式。由“五老”组成“农户诚信评议小组”,“农户诚信评议小组”对申请贷款的农户进行客观评议,对“诚信农户”授予证书,把那些信用观念差、有不良生活习惯的农户剔除在外。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控制农户贷款风险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第二,通过科学的利率定价覆盖风险。“三农”(县域)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客户经济经营状况千差万别,风险承受能力差异很大,必须加大定价对风险的覆盖力度。要探索建立“三农”产品定价系统,把风险与收益统一起来,通过嵌入业务系统或与业务系统紧密衔接的方式,动态衡量每一笔“三农”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动态决定每一笔“三农”业务做与不做,并作出业务定价。要特别注重建立灵活的定价机制,扩大县支行产品定价权限。
第三,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预警风险。要加强机器制约,将“三农”(县域)业务风险防范要求和监测指标置入计算机系统,实行硬性约束,杜绝人为操纵。要利用信贷在线交易风险预警系统,强化非现场的高频率监管,通过在线监测,下伸风险监管层面直到基层各个网点。要开发在线风险网络监测、筛选技术,及时识别风险交易、客户与机构,并与授信、授权动态捆绑。要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科学设定关键风险指标和预警模板,执行实时、严密的风险提示和在线监测。此外,还要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三农”客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开展农村星级信用客户评定活动;对诚信守约客户,采取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利息返还、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等激励政策;对违约失信客户,设立黑名单,进行信息通报和公示;对协助清收贷款的地方党政人员和村干部等,可予以适当奖励。
第四,通过有效的担保和保险转移风险。要构建政府主导的省、市、县“三农”信贷业务担保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增强担保能力,并将担保范围扩大到中小企业以及农户。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对“三农”信贷业务提供担保时,担保费用减半收取。要规范“三农”担保物登记,在全省各市县指定专门部门,归口负责可抵押物的抵押登记工作,并制定相应的登记操作规范,担保物登记只收取工本费。要研究组建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将保险范围覆盖到粮食、生猪、柑桔、烟草等主要农作物,增强涉农企业和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五,通过严密的制度管控风险。要逐步强化“三农”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独立性,加大对二级分行和县支行风险经理、信贷监管人员的垂直管理力度,推行派驻制。湖南在“三农”服务试点中,推行了信贷独立审批人制度和信贷风险经理派驻制度。通过对信贷独立审批人授予信贷审批权限,改革信贷审批方式和相应流程,实现了风险控制和效率提升的协调统一;通过向下级行派驻信贷风险经理,由派驻风险经理对派驻行资产质量的真实性和重大信贷业务进行全程风险监控,增强了风险管理的垂直控制力度,实现了横向切入、近距离防控风险的作用。其中株洲分行实施风险经理派驻制较早,从其实践来看,风险经理派驻作用明显。该行2005年以来新增法人、个人贷款不良率分别仅为0.02%、0.65%,而到期贷款收回率从2004年的92%提高到了2007年的98.4%。
第六,通过良好的金融生态化解风险。要全力推进征信系统建设,广泛开展“打造诚信湖南”活动,进一步改善信用环境和执法环境,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资产保全和债务追偿,切实防止借农行股改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对破产企业保证农行的担保债权优先受偿,对恶意逃废农行债务的企业严肃追究企业负责人及主管部门领导者的责任,形成共同推动“三农”金融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8年8月 31日
第二篇:三农金融服务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的通知
各银监局:
现将《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结实际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向银监会报告。
2014年12月9日
(此件发至银监分局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强化普惠金融理念,加快建立三农金融服务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服务三农的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指三农金融服务机制是指包括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绩效考核和监督评价在内的保障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系列制度安排和能力建设。
本指引所指县域农村商业银行是指在县(市、旗)设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是指在地级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一个或几个区设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大中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是指在地级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实行统一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
第三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持续强化、提升和完善三农金融服务机制,不断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条 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依法指导、监督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工作,对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
第二章 股权结构
第五条 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面向三农和服务社区的基本要求,合理设置股权结构,鼓励吸收优质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入股。
第六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风险管控和金融服务的需要,不断优化股权结构,鼓励城区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定向吸收一定数量的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优质涉农企业股东,支持城区和大中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引进农村金融资源丰富、风险管控与服务创新能力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
第七条 农村商业银行所有持股比例在1%及以上的自然人和所有企业法人股东在持股期间须作出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加强三农金融服务、资金主要用于当地的书面承诺。
第三章 公司治理
第八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完善公司治理,大中城市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下应设立由董事长任主任委员的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可根据实际自行决定是否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委员构成由农村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原则上具有三农工作经验或行业背景的委员应不低于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九条 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负责制定三农金融服务发展战略和规划,审议三农金融发展目标和服务资源配置方案,评价与督促经营层认真贯彻落实。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应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邀请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客户代表参加,就三农金融业务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步措施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条 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应在每年第一次董事会上报告上一本行三农金融业务计划执行情况。
行长应在每年第一次股东大会上报告上一本行三农金融业务开展情况。
监事会应将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和经营层围绕三农金融服务的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监督内容。
第十一条 农村商业银行的董事长、监事长和行长在任职期间,须作出坚持三农市场定位、建立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加强三农金融服务的书面承诺。
第十二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明确三农金融服务信息披露政策、内容和流程。大中城市、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和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与财务报告披露相同的频率,通过当地主流媒体或公司官方网站向社会发布三农金融服务专题报告,详细披露三农金融服务开展情况,并在公司官方网站上至少保留最近两期三农金融服务专题报告。规模较小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可以简化信息披露。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披露的,应至少提前15个工作日向属地监管机构申请延迟披露。
三农金融服务专题报告应当作为年报的一部分,具备条件的也可以单独发布。
第四章 发展战略
第十三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制定全行三农业务发展战略,明确三农业务发展战略目标,建立服务三农的差异化业务模式,保持和扩大比较优势,确保本行三农业务实现商业可持续。
第十四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明确打造面向三农、服务社区的现代金融企业战略目标。
第十五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战略目标总要求,细分三农市场,针对性制定三农业务的客户、产品、渠道、营销等策略。
第十六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三农业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打造高效的组织架构、适用的风险管理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流程、精干的人才队伍、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先进安全的信息系统,为战略实施提供有效支撑。
第五章 组织架构
第十七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符合本行发展目标的三农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第十八条 三农金融业务规模较大的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三农业务总监。
三农业务总监除应满足农村商业银行其他业务总监任职资格条件外,还应具备熟悉三农情况、具有丰富的三农金融业务从业经验等条件。
第十九条 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应设立三农业务管理部门。鼓励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三农业务垂直管理体系,具备条件的可以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不断优化组织架构,简化审批流程,持续提高三农金融服务质效。
第二十条 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业务规模较大的分支机构应按照总行部门设置相应设立三农业务部门或岗位。
第二十一条 农村商业银行前台应以服务三农为先设置部门,中后台应以三农业务为先配置资源,信息系统应以三农业务需求为先规划建设。
第六章 业务发展
第二十二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三农业务发展战略,建立科学有效的业务发展机制,制订清晰明确的三农业务经营目标。
大中城市和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应单列三农业务信贷计划,配置足够人员、经费、网络等资源,支持实现三农金融业务发展目标。
第二十三条 农村商业银行的县域新增存款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重点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优先满足优质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二十四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致力于促进三农发展,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重点围绕破解“三农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瓶颈,积极探索“三权”抵(质)押等有利于盘活三农资产的抵质押方式、拓展抵质押物范围、完善增信和风险缓释机制等。
第二十五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改进服务方式,由实体网点服务为主向线下与线上服务相结合转变,简化业务流程和审批手续,提高三农客户的满意度。
第二十六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主动探索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支撑的服务信息化建设,拓展电子渠道,完善线上服务功能,促进提高三农金融服务便利度和覆盖面。
第二十七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下沉经营重心,加强服务网点的分类管理和差异化建设,将人员、经费和信贷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确保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得到便捷、及时、有效满足。
第二十八条 省联社应根据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IT系统升级改造,引导优化绩效考核,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保障。省联社应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建设独立的IT系统或增添特色化的业务模块。
第七章 风险管理
第二十九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在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内,根据三农金融业务和自身特点,制定三农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三农金融业务的风险偏好和管理目标,合理设置风险敞口和容忍度,优化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建立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强化责任追究,确保三农金融业务流程简明、服务高效、风险可控。
第三十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三农业务的研究分析,准确把握三农经济发展规律,采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有效识别和计量三农金融业务的风险。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三农金融业务指标、流程和员工行为异常情况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
第三十一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在准确计量三农金融业务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转移、分散、缓释等手段,有效管理三农金融业务面临的各类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三农金融业务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不同特点,针对性制定差异化风险管理措施,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第三十二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三农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定期评估制度,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和措施,不断提高三农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第八章 人才队伍
第三十三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针对三农金融服务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构建数量充足、质量匹配、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第三十四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本地实际,针对性选聘具有三农业务经验或行业背景的董事和监事,鼓励从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股东中选聘非执行董事充实到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提升董事、监事和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的专业性。
第三十五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高素质的高管人员队伍。优先选拔使用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宏观视野、能够熟练驾驭现代金融管理工具的高端金融人才充实到三农金融人才队伍中,加大后备高管人员队伍培养。
第三十六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中层和基层人员培养力度,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总行人员到基层一线轮岗交流制度,鼓励新招聘大学生到基层实践锻炼,熟悉掌握三农金融业务,为三农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农村商业银行应按照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和户籍地在辖内乡镇的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其熟悉基层、贴近三农的优势,为三农金融业务发展奠定基础。第九章 绩效考核
第三十七条 大中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应逐步实现三农金融业务单独记账、单独列示成本、单独设置不良标准、单独核算利润、单独绩效考核。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具备条件的也可以试点三农金融业务单独核算。
第三十八条 农村商业银行实行三农金融业务与其他业务差别化绩效考核政策,原则上应给予三农金融业务最高的绩效权重、最优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第三十九条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向三农金融业务倾斜的员工等级制度、费用补贴和薪酬制度,提高基层三农金融业务人员的员工等级、业务和生活补贴以及薪酬分配权重。鼓励优先提拔使用从事三农金融业务的员工。
第十章 监督评价
第四十条 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应每年一次对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三农金融服务成效应综合考虑农村商业银行所在区域、第一产业占比、涉农信贷总量、客户覆盖面、金融服务便利度、消费者保护等因素。要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和评价结果与机构市场准入、监管评级、标杆行评选、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挂钩。
农村商业银行应在每年三月底前向属地监管机构报告本行上一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和执行情况。
第四十一条 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对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实施不良贷款适度容忍和尽职免责政策。允许结合农村商业银行实际,“一对一”制定差别化的涉农不良贷款率容忍度,原则上最高不超过上一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平均不良贷款水平3个百分点。允许涉农贷款出现违约后对尽职的农村商业银行相关人员实施免责。
第四十二条 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应从市场准入、监管评级等方面对农村商业银行实施正向激励。对服务三农业绩突出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利用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募资、业务创新、机构设立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在监管评级时予以特殊安排,允许涉农贷款不良率在容忍度以内的,资产质量要素相关评级指标不作扣分处理。
第四十三条 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监管上下联动和横向联动机制。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之间应加强沟通,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之间应强化联动,实现信息共享,增强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有效性。凡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偏离支农服务方向,导致出现风险甚至损失的,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应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应进一步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四十四条 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应加强与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推动出台针对性的财政、货币、监管等配套政策,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提供支持。
第三篇:三农金融服务
关于开展上半年“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工作布署,我支行对上半年“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农”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情况:目前我支行未办理“三农”信贷业务。
二、“三农”金融创新情况:我支行未办理“三农”信贷业务,未有“三农”金融创新情况。
三、由于我支行未办理“三农”信贷业务,无法了解政府在加强“三农”金融服务方面出台的配套措施。
四、根据调查了解,当前金融支持“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贷供给主体单一,“三农”资金供需矛盾凸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基本形成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但从近几年实际信贷供给情况看,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支农投入不足,农发行仍以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为主;农村信用社作为支“三农”的主力军发挥了很大的支农作用。但由于其资金总量有限,出现了存贷比偏高贷款投放难问题,削弱了支农资金供给,据不完全调查,大约六成以上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2、贷款利率上浮较高,增加企业和农户融资成本。据调查,目前农业银行惠农卡小额贷款利率上浮30%,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利率上浮40-70%,邮政储蓄银行小额农贷利率上浮1.5倍。
(二)建议
1、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支农体系,形成支农合力。农业银行要把支持农业、服务农村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适当增加乡镇营业网点,发掘和培育优质客户,发挥商业性金融支持“三农”的带动作用;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拓宽商业化运作模式,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引导作用;农村信用联社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增强支农实力,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应增加涉农业务品种,扩大贷款规模,确保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发挥支农生力军作用。
2、创新担保机制与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手段,增强金融支农效果。一是设立政府担保专项基金,通过直接入股、企业入股、民间资金参与等方式向担保公司注资,提升担保实力;鼓励各类担保机构通过联合担保、再担保、担保与保险结合等方式,加大对“三农”的融资担保服务。二是开发合适的支付结算产品,推行个人支票和商业汇票业务,逐步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电子支付功能,提供委托理财、代理、咨询等服务,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3、加强农村金融政策与其它政策协调配合,建立长效扶持机制。一是各级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要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向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宣传信贷政策,组织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落实信贷项目采集与推介办法,有效满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二是在财政、税收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上给予涉农金融机构一定优惠,合理运用财政贴息、补贴政策,引到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第四篇:创新三农服务模式 做实三农金融服务
第10期
中国农业银行十堰分行综合部
二○一○年九月三日
━━━━━━━━━━━━━━━━━━━━━━━━━━━━━
郧县支行: 创新三农服务模式 做实三农金融服务
郧县支行按照“找准、做实、出亮点”总体思路,把握“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三条标准,坚持“要做实惠农业务、要全程控险、要取得实效和不讲理由、不讲条件、不讲困难”的“三要三不”原则,力克服务三农工作面广、量大、人手不足等困难,锁定县域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突出重点,找准路径,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实现了“三农”业务又好又快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支行累计发行惠农卡19139张,当年新增发卡9359张,激活率达100%,完成进度计划的104%,发卡辐射全县20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累计发放小额农户贷款3043万元,6月底余额2590万元,净投放1601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2%;率先发售惠农信用卡364张,占计划的173%。营销转账电话42部、POS机7部。县域金融生态图绘制工作得到市分行的肯定。
一、厘思路,造环境,夯实基础
2009年初,为实现“普惠制、广覆盖”的惠农卡发行目标,让惠农卡服务千家万户,支行首先从组织架构、人员保障入手,成立“三农”业务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全行“三农”业务的统筹规划、指导和协调;增配了个人金融部和营业网点的“三农”客户经理,把长期在基层工作、有丰富农村金融实践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并把网点客户经理全部纳入“三农”客户经理序列,为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架构和人员保证;组织“三农”从业人员认真学习上级行下发的业务规章、制度,做到对三农业务知识娴熟掌握和熟练运用,为业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开展思想认识教育,廓清误区,厘清思路,使大家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提高了服务“三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卡为媒,稳推进,真情惠农
为确保惠农卡整体推进工作的迅速、有效开展,支行坚持“以我为主”与多方协作相结合,全力打造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业务发展新格局。“以我为主”,就是制定2010—2012年三农业务三年发展规划,构建三农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在目标客户选择上,支行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为优先选择对象,并以连片营销、批量开卡模式强力推进。在计划目标的实施上,按照普惠制、广覆盖及做大规模、做实功能的总体要求,层层、岗岗下达惠农卡营销任务,并组成流动客户经理组,全程参与惠农业务拓展。支行建立了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营销统计台帐,通过旬报等形式公布各网点、各部门业务进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多方协作”就是以卡为媒,借助外力,推进三农业务加快发展。一是与供销社强强联合,抓住“四大经营网络”、农资配送中心、农村超市、农村综合服务社、“万村千乡”工程,强力推进转账电话和POS机具布设,奠定了新农保、新农合代理工作的前期准备基础;二是与农村专业合作合作,批量营销惠农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郧县谭山镇乌峪村是县里养殖专业示范村,支行通过与镇、村干部全面接触,深入交流,达成意见,由农行客户经理上门受理农户开卡申请,制卡后委托村委会代为发放。通过周密部署,细致工作,发放惠农卡500余张,授信123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23户107万元。还注册网银4户,布放转账电话3部,打造了惠农卡良好的用卡环境,实现了服务渠道有效覆盖。农民朋友人不出村、足不出户就能便捷办理金融业务,书写了整村推进批量发卡的精彩一笔!
三、抓机遇,做亮点,创新模式
为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分类、找准面向“三农”的切入点,使服务三农真正做到“找准、做实、出亮点”,巩固和提升农行在县域的主流银行地位,支行在学习福建泉州和借鉴湖北浠水金融生态图谱的基础上,支行行长身体力行,走村入户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了清晰标明全辖各经济区域的支柱产业、产业特征等金融资源的服务三农作战地图──“三农”金融生态图谱,明确了“三农”工作的行动路线和主攻方向。一是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体,开设了“郧县农行三农金融服务站”,帮助做好农户信息收集、贷款推荐等,形成畅通有效的工作体系,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与“机构人员不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既贴近了农民,又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利用这个平台,广泛宣传涉农金融业务品种,使农民充分了解我行的业务产品,为今后深层次服务“三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持续开展“自助设备进农村”活动,实现“把银行搬进店堂”。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乡镇卫生院以及电信移动部门广设转账电话,为农户提供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结算便利的自助银行服务,解决农户医、食、种、讯等问题。目前已实行了乡镇全覆盖,成为服务三农新亮点。支行还与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签订了金融同业合作协议,为持卡农户存取现提供方便。三是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贷款模式。按照市分行的整体部署,充分借鉴随州“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的经验,加强与市分行领导和农户金融部的沟通与汇报,深化与县工商局的关系协调,积极推进组建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市分行领导亲自协调,市县两级金融办、工商局的大力支持,郧县白桑兴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三家具有担保功能的专业合作社的业务经营范围获得核准注册。为支行深化惠农卡发放及代理、渠道产品建设、农户小额贷款等服务三农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细条件,严防控,构筑安全
对小额农户贷款的风险防控能否达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系到服务“三农”的成败和业务可持续发展。在“三农”业务推进中,支行始终把风险防控摆在突出位臵,贯穿于业务处理全程,做到流程对接无缝隙,风险防范无盲区,业务处理无违规,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防控体系,有力地保证了“三农”业务健康有效发展。首先要求“三农”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尽职业操守,时刻绷紧防范道德风险这根弦。主要是要求三农从业人员做到“三把关、四坚持、五必须、六严禁”。“三把关”——即严把客户准入调查关、集中审查关、用信核实关;“四坚持”——即坚持流程制约,坚持责任管理,坚持贷后管理,坚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五必须”——即必须提供真实、合法的有效身份证件,必须坚持持卡人本人激活并独立修改密码,必须坚持上门实地调查,必须坚持取得借款人及配偶无不良信用纪录证明,必须坚持专职客户经理管户完成规定工作。“六严禁”——即严禁向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农户发放农户贷款,严禁惠农卡代激活、批量激活、代改密码等业务行为,严禁向非惠农卡持卡人办理授信、用信业务,严禁单人进行授信调查、单人操作用信,严禁降低条件向关系人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在坚持合规操作的基础上,对农户小额贷款实行“双单作业”,采取公务员担保、农机具抵押、行内职工担保等方式完善担保手续,控制风险发生。并采取“回头看”检查、风险经理“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经营状况等真实性核实,确保了农户贷款用途真实、合规。自农户小额贷款办理以来,我行发放的贷款无一笔形成不良。
━━━━━━━━━━━━━━━━━━━━━━━━━━━━━━━━━━━━━━━━━━━ 本期发送:省分行办公室;本行各行级领导,各部室,各支行、各直属单位、各直管分理处。━━━━━━━━━━━━━━━━━━━━━━━━━━━━━━━━━━━━━━━━━━━ 中国农业银行十堰分行综合部
2010年9月3日印发 编 排:张平
编 校:刘 刚 ━━━━━━━━━━━━━━━━━━━━━━━━━━━━━━━━━━━━━━━━━━━
第五篇: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助推三农经济发展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助推三农经济发展
----------兴国县创新金融支农方式纪实
自2008年人总行、银监会《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出台以来,全国自上而下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作。兴国县作为拥有25个乡镇和80%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县、劳力输出大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各类经济组织和新型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兴起和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复杂化的金融需求。对此兴国各金融部门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经过不懈努力,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信贷服务模式,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创新产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三农经济发展。
镜头之一:回乡创业正当时
“邓主任,你好!你好!欢迎来本店指导”,某个体经商户王老板紧紧握着某乡信用社邓主任的双手,“千万别!指导谈不上,我们只是来了解情况,搞个贷后调查”邓主任边说边打量着装修一新的店面,“欢迎!欢迎,要是没有你们,咱这店都不知道在哪了呢”,王老板深有感触的说道。
说到王老板,在当地也算是响当当的“成功人士”,15年前的他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加入了打工大潮,经过近10年的打拼,凭借着汗水和智慧,成为了某皮具公司的高级经理,正当其处于事业的发展高峰期的时候,却放弃了辛苦打拼的一切,来到兴国重新创业,原本
计划的一切,只是因为资金不足,即将功败垂成,这时,信用社找到了他,因为他有着丰富皮具销售经验和广泛的客户资源的优势,为了给创业者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该社特意给开辟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手续,及时、快速的发放了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题外音:兴国县是江西省典型的以农为主的劳务输出大县,作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成为创业就业的主阵地,农村劳力外出打工极其普遍,至2009年6月末,兴国县农业人口68万,占总人口的86%,其中外出务工13万人,在外创业青年约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69%,但是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和自身经验资金实力积累、回乡创业欲望等因素影响,该县农民工自动或被动返乡创业的趋势明显增强,2009年全县共有1.5万外出农民工陆续返乡创业,占当年农民外出务工总量的11.5%,同比增加2.3%。
针对兴国县农村创业发展及融资需求状况,近年来兴国县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优化金融服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业信贷体系,构建和完善了创业信贷组织体系和农村创业联动机制,形成了“异地创业+留守创业”的信贷支持模式,有力地助推了农村创业就业。
截止目前为止,全县共发放农村青年异地创业贷款7000多户,金额达1.5亿元,留守创业贷款44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青年群体的资金问题。
镜头之二:农合发展天地宽
兴国某兔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某很动情的说:“我们兔业合作社能发展到今天,全靠农信社大力支持。”的确,该兔业合作社从最初的几十户,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拥有几千户兔户,还有拥有2座厂房,固定资产达500多万元,并且加强了与国内大型肉兔加工、实验用兔公司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自身得到的极大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养殖户的致富,最近,还成为该县第一家获得“农村经济组织+评级+授信”信贷支持的农合组织。
题外音:农村经济组织作为当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在联结农户、带动农户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组织中的农户数占比份额不断提升,农户覆盖面不断扩大,至2009年末,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6家,实现产值1986万元,带动农户4416户,已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广大农户。但是农合组织作为新兴农村组织有着组织松散、财务制度不健全、可抵押物不足等“先天体弱症”,使得各金融机构对其“敬而远之”。针对这种状况,人行兴国支行积极引进第三方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对农合社进行信用评级,形成“农村经济组织+评级+授信”的信贷支持新模式,并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农工部一起,经过逐户走访调查了解,在全县66户农合社中,确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第三方信用评级试点。在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组织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填补了农村经济组织贷款的空白。
目前,该县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对参与试点的山村油茶专业合作社、绿园花卉专业合作社以及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
共给予放贷1000多万元。
镜头之三:政银联手扶三农
埠头乡老瓜农老李一看到电视便禁不住激动,拿出手机便拨:“是兴国农信社吗?”“我符合贷款的条件吗?”“好!好!我明天就过来!”,坐在一旁的老伴一头的雾水,懵懵懂懂的看着老李,老李一看乐呵了,待这老李一解释,老伴也激动了。原来,这电视屏幕的上方正轮播这一条“政府与农信社共同成立农业贷款基金”的游字广告,这几天,老李估摸着今年西瓜形势一片大好,想扩大种植规模,多赚两钱,可这资金从哪来呢?老李这几天愁的脑瓜都快抓破了,这可正好,说曹操,曹操就到。第二天一早,老李忙着收拾了下地里的瓜苗,便骑着摩托车急冲冲的去乡里的信用社咨询去了。
题外音:兴国县是江西省的农业大县,近几年来,广大农民立足本地,深入发展本地特色化经营,逐步形成以油茶、花卉、苗木、脐橙、烤烟、制种等一大批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将近5000多户农户从事规模化生产。为了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切实解决部分农户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县政府与兴国联社强强联手,签订了《合作协议书》,由县财政注资2000万元,在该社营业部开户建立农业贷款基金,兴国联社则依据农业贷款基金账户余额的一定比例,对辖内有效益、有市场、有发展的农业项目或农业贷款客户发放农业贷款,且申请农业贷款客户应是农业户口或从事的行业属于农业项目,贷款用途必须用于农业,贷款期限与利率,按照农信社现行的农业贷款期限和利率执行。
据统计,至2011年5月,兴国农信社今年累计投放支农贷款3.11亿元,占各项贷款投放量的89.7%,同比净增8692万元,增长38.7%。
后记:成效显著 多方受惠
近几年,兴国县逐步推进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以来,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信贷支持,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达到了农民增收、金融增效、经济增长、社会增色等多方共赢的效果。
1、拓展了农村信贷市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推进,为金融机构打开新的农村市场和利润空间,截止2011年5月,兴国县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8.15 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创新产品类贷款累计放贷7800多户、金额1.06 亿元,同比增长11.2%。
2、助推了三农经济发展。兴国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项目,覆盖了广大农村区域,从圩镇到乡村,从边远山区到林区,受益群体大到龙头企业、农村小企业,小到农户、农民工,有效解决了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较好地助推了辖区三农经济发展。2010年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农业产值47320万元,占辖内农业总产值的25%。2010年,该县农业生产总值为18.928亿元,同比增长4.9 %。
3、促进了农民增收。兴国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项目,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如兔业合作项目,使当地农户人均增收1200多元。2010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54元,同比增长9%。
4、提升了社会效应。除了带来直接的经济金融效益,农村金融
服务创新也形成了明显的社会效应,增强了社会影响力,特别是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村就业和财税收入,让地方政府认可满意。
5、优化了农村金融生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普遍选择信用环境好的区域、诚信度高的客户作为试点进行突破,因此随着创新工作的推进,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有利于形成了争做诚信商人、争创诚信模范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农村信用意识的提高,推进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姓名:曾绍敏
收件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国大道166号
收件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收件人: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