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23:3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

第一篇: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

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 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旅游业文件的意见》(京政发„2010‟28号)和市领导有关北京旅游要实现“资源多样化、服务便利化、管理精细化、市场国际化”的重要指示,结合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制定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旅游业文件的意见》(京政发„2010‟28号)和国家旅游局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为指导,围绕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实现北京旅游业“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目标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通过系统性、科学性与前瞻性的研究与实践,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初步建立信息化、便捷化、智慧化、规范化的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探索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社会协同,公益性原则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提高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的总体发展水平。

二、建设目标

到2014年,将在全市初步建立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八大体系,即: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惠民便民志愿者服务体系,旅游知识普及与旅游责任教育体系,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好客环境体系,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的监管与评价指数体系,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规范及标准体系。并建立我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持和多元化参与的体制和机制。

三、具体建设内容和任务

按照上述八大体系的总体框架,明确2012年至2014年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三年建设内容和任务。

(一)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1、进一步加强旅游信息的优化与集成。建立旅游公共信息与旅游企业服务信息及时汇总制度;开展北京旅游网络信息对新技术的运用研究。

2、开展北京智慧旅游城市全国试点工作。制订北京智慧旅游顶层设计及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项目。

3、实现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及旅游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建设和完善北京市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制定实施北京市旅游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措施。

(二)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1、开展和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及风险评估。完善覆盖全市游客(国内游客、入境游客、出境游客)的旅游安全保障措施;制定本市旅游目的地风险评估预警办法与措施;继续完善北京市现已多见成效的旅游安全设施(如:野外应急救援辅助定位系统、安全防护网、警戒忠告牌、安全提示牌的设立等);建立落实旅游企业的旅游安全责任制;建立旅游活动组织者旅游安全责任制。

2、建立旅游应急救援制度。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政府救 2 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应急救援体系;推动旅游责任险全覆盖的落实。

(三)完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

1、形成完整的旅游集散体系建设指导方案。研究并出台有关从集散中心到集散站的交通枢纽,从集散站到旅游景区集散网点的指导方案;引导各区县旅游集散中心,集散站以及网点的建设;完善通达景区的旅游公共交通。推动本市城区及主要旅游景区点之间的旅游公共交通的逐步完善。

2、开通旅游观光巴士运营。完成北京市旅游观光巴士运营模式、线路等设计;推动北京市观光巴士的开通。

3、完成“北京市郊诚信一日游”运营模式设计。以市场机制推动“北京诚信一日游”产品的诞生。

(四)建立旅游惠民便民志愿者服务体系。

1、推动旅游全过程的多项便民惠民服务设施的全覆盖。推动对特殊群体免费或优惠在本市各旅游景区、博物馆、公共游憩区等的全覆盖;继续推动本市A级旅游景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实现对特殊群体无障碍设施的全覆盖;开展全市A级旅游景区五种文字全景牌建设;开展A级旅游景区和市级民俗村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示范建设;开展全市A级旅游景区自助讲解器建设及无线团队讲解器、轮椅使用监管;继续推动景区内部各种便民指引标识的完善;积极沟通相关部门与企业,推动旅游全过程的通信、邮政、金融、医疗、环卫等便民服务设施在本市主要景区的全覆盖(其中包括A.覆盖远郊景区的蜂窝微波基站的建立;B.邮局信箱的安置;C.银行自动柜员机的适当设置;D.医疗急救站 3 的合理布局;E.旅游区垃圾的即时清运;F.旅游厕所的合理布局和卫生达标等)。

2、逐步完善志愿者服务常效机制。在全市旅游行业开展“北京旅游服务”公益流动课室培训;逐步完善全市及各区县旅游志愿者服务招募机制;建立起节假日和重大节事活动时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建立旅游咨询中心北京市民志愿咨询员团队;制定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建立旅游公共服务的志愿参与机制;旅游知识普及和旅游责任教育与辅导体系。

(五)旅游知识普及和旅游责任教育与辅导体系。

1、建立旅游行为知识和旅游责任知识的普及机制,建立旅游责任教育与辅导机制。发动旅游研究与教育部门,积极动员大众传媒,共同建立旅游知识的普及机制(其普及的重要内容有A.有关旅游出游的基本常识;B.旅游消费购买知识;C.旅游安全知识;D.旅游活动的科学知识等);逐步建立起对旅游者的旅游责任的教育与辅导机制(其相关内容有A.形成旅游责任教育和辅导机制;B.对旅游者的辅导内容包括公德意识、环保意识、对旅游目的地民族习惯的尊重、当地居民对外来旅游者的友善等等);逐步建立起对旅游经营者的旅游责任的教育与辅导机制(其相关内容有A.形成旅游责任教育和辅导机制;B.对旅游经营者的诚信教育和与辅导,包括旅游经营者的诚信、旅游经营者的环保责任、旅游经营者承担的旅游安全责任等)。

2、制定和实施普及旅游知识的奖励办法。制定并出台鼓励编写与出版旅游知识读物奖励办法;制定并出台对广播电视和网络专题频道传播旅游知识的奖励办法;向市民免费发放《简明旅 4 游知识手册》;研究并适时出台引导景区讲解科学性的措施与办法。

(六)建立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环境优化体系。

1、建立完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建立完善旅游业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2、编制北京市旅游环境保护规划和规范文件。编制并出台《北京市旅游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并推广《北京市旅游企业环境保护行为规范》、《北京市旅游者环境保护行为准则》。

3、构建热情友好的北京好客旅游环境。开展旅游软环境分析和旅游好客度调研,打造人本化的旅游政策环境;宣传践行“北京精神”,制订营造和谐好客的北京旅游服务的方案。

(七)建立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的行政服务与评价体系。

1、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范研究及推广工作。研究制订非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范的推广措施;研究制定市场供应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范的相关问题,并为下一步有关规范的推广做好基础准备。

2、推动及加大区县旅游环境与旅游公共服务的专项管理和投入。推动各区县旅游主管部门有关旅游环境与旅游公共服务的专项和专职管理;推动各区县政府加大对旅游环境与旅游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3、建立居民和游客参与的旅游环境与旅游公共服务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旅游环境与旅游公共服务的监督员体系;开展有关旅游环境与旅游公共服务的抽样调查;建立社会对区县旅游环境与旅游公共服务“六个更加”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定期发 5 布排名;建立游客等对A级旅游景区旅游环境与旅游公共服务“六个更加”的评价办法,并定期发布排名;建立逐级负责的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达标检查制度;建立北京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研究中心;总结和推广旅游环境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和管理的好经验好办法。

(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建设规范及标准体系。

1、编制出台和不断完善《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规范与标准》。

2、推动旅游景区落实规范与标准开展建设。推动落实各规范与标准建设的以奖代补政策及措施。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相关各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旅游业文件的意见》(京政发„2010‟28号)和市领导有关旅游产业要实现“资源多样化、服务便利化、管理精细化、市场国际化”的重要指示,要充分认识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是当前北京旅游经济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价值追求之所在。要认清本地区环境与旅游公共服务存在的差距和本部门的职责,坚持政府在环境与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地位,树立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长远目标,把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作为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强领导,做好谋篇布局工作。

(二)明确重点,积极筹划。

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八大体系是构建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有机整体,其中,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惠民便民志愿者服务体系和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规范及标准体系是当前建设的重点,各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把握建设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覆盖面、供给水平、政府财政能力三者间关系;积极尝试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真正发挥和体现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价值,提高公共服务建设质量和效益;广泛发动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在进一步增进协作力度的基础上,形成部门联动,共同推进建设工作。

(三)周密部署,大力推进。

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既有政府部门、民间非营利组织、也有相关企业,市属各相关部门、各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既是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的推动者,也是监管者,一方面要把握市场供给与非市场供给机制的不同,了解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性,广泛组织力量,通过政府与市场营利部门或第三部门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或特许)权,以及给以经营者经济资助(包括开办时的直接投资等),甚至给以人力资源的帮助,带动民间非营利组织和相关企业一同推进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把握2012年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最佳机遇期,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安排好推进本地区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要调整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核心层级结 7 构,抓住最具长远性的、最具带动性的、最能够产生实效的、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项目,力求在2012年的建设中实现新的突破,推动全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新台阶。

第二篇:北京市基层公共体育设施规范性建设指导意见

北京市基层公共体育设施规范性建设指导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实现人均0.6~0.7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的目标”,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锻炼需求,创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落实《北京市公共体育用地专项规划(2006~2020年)》发展目标,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组织开展本市基层公共体育设施规范建设工作,指导支持各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一、工作目标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落实体育工作“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创建规范有序的健身环境,以体育设施规范化建设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制定科学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指标体系和相关政策,促进我市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际化体育中心建设创造条件。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公共体育设施用地专项指标06~0.7平方米/人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和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工作任务

组织开展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争新建和完善全市27个区域性公共体育中心、278个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模

1.面积规模

(1)区县级体育中心:区县体育中心是服务本区域范围的功能相对综合的体育场所,占地面积应达到15~20万平方米;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集中建设,也可分散布局,按照规划的核定建设指标组织实施。

(2)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分为室内和室内外相结合两种类型。

①城区街道室内体育活动中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 2000平方米;室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中心,其室内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00平方米,室外群众性健身场地设施面积不少于 1000平方米。

②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室内体育活动中心,使用面积不少于 2000平方米;建设室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中心,其室内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室外群众性健身场地设施面积不少于 2000平方米。

2、规划设计建设

(1)区域性体育中心布局规划设计应坚持相对集中的原则,结合区域面积及人口分布特点可安排适当分散的体育设施布局。

(2)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场地建设应相对集中,活动项目设置应符合本地区群众健身活动特点。

(二)基本配置

1、区县级区域性体育中心

(1)体育场:观众席位不少于8000个,至少有8条400米标准竞赛跑道,内设开展符合足球项目竞赛使用的标准场地。

(2)体育馆:观众席位不少于3000个,按照国家级单项竞赛规则要求建设室内使用场地,中心场地规格不低于45米(长)×24米(宽)×7米(高)。

(3)游泳馆场:观众席位不少于500个,室外游泳场应建设不少于有8条50米长标准泳道的竞赛池及不少于6条25米长标准泳道热身池各1个,并有夜间使用的照明设备;室内游泳池规格应建设有不少于8条50米长标准泳道的竞赛池。

(4)网球场地:建设不少于2片带灯光的标准网球项目竞赛场地,有条件的区县可以建设室内场地。

(5)室外篮(排)球场:建设2片以上带灯光的标准篮球(或排球)项目竞赛场地。

(6)室外乒乓球台:不少于10张用于乒乓球项目活动的场地。

(7)室外全民健身标准场地:占地规模符合全民健身标准工程的场地1个。

(8)适合本地区群众健身运动特点的专项场地。

(9)有必要的附属服务管理设施空间。

2、街道、乡镇体育活动中心

(1)室内健身设施

①健身房不少于500平方米

②乒乓球活动室不少于200平方米

③体测、医务区50平方米

④培训教室200平方米

⑤有条件地方可设室内25米标准泳道的游泳池1个。

(2)室外健身设施

①标准篮球场2个;

②室外乒乓球台不少于10张;

③笼式足球场(或根据当地人群年龄结构建设门球场); ④全民健身设施

(3)有必要的附属服务管理设施空间

(三)管理人员配置

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县体育中心现代管理制度,履行体育设施管理职能,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从业资格认证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奖惩办法等管理措施,明确公共体育设施管理部门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和项目,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服务意识加强,逐步改变政府投入方式,确保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公益性服务功能。

街道、乡镇体育活动中心要按照有关标准规定,配备有专(兼)职的人员负责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工作。

(四)活动工作组织经费

区县体育中心和街道、乡镇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业务工作组织经费应当纳入本地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年递增。

少数民族及边远山区的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市、区县要予以优先以专项体育经费扶持,当地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助。

2010年,全市街道、乡镇基本建有体育活动中心,有条件改造的地区,市里将给予政策性的专项补贴。

(五)各管理单位基本任务要求

加强领导,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北京市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和《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开设体育活动项目,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公益性开放使用,各管理单位设施每年开放使用不低于300天(2400个工作时)。每季度要接待或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单项竞赛活动。单位管理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落实、有评估总结。

(六)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方式

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人员考核、业务培训、开放管理、档案资料管理等有关规章制度。

人员、设施设备、工作统筹由区县和街道、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业务培训、活动辅导等由上级体育部门负责。区县体育中心、街道、乡镇体育活动中心设施和设备属

于国家固定资产的部分,产权归政府所有,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三、工作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为确保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一)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体育局等有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对各区县申报的基层公共体育设施项目进行规范性审查(申报表见附件)。

(二)联席会议工作内容: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研究制定设施建设标准、审定各区县申报项目并做好补助标准的核定工作,制定公益性项目服务规范和有关管理政策措施,保证实效,稳步推进。

(三)区县工作:区县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把本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区县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纳入政府对各级业务主管领导和街道乡镇主要领导的任期目标责任与考核。

四、检查验收

区县各级公共体育设施按标准定额要求组织开展建设任务,并在设施正常运行之后,由所在地体育行政部门汇总,组织初期检查验收后,申报市有关部门联合审核验收。

对创新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体育中心和体育活动中心的管理单位,给予奖励或补贴;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改正,或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篇:昌宁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昌宁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根据中共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保发„2007‟8号)、《保山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要求,为将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到实处,按时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建立和完善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县各族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促进昌宁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加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山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

—1— 重不足,实现和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二、加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构,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当前,要大力加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和厂矿企业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民小组文化院(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至2010年,达到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三、积极实施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努力推动全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实施公益性文化设施更新提升建设工程。力争在“十

—2— 一五”后三年完成县综合体育训练馆(后备体育人才训练基地)的建设,完成县图书馆的迁建工作,完成会堂广场篮球场改造提升,积极争取昌宁文化广播电视大楼建设项目。

(二)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要把文化站建成具有文化、广电、体育、科普、宣传等服务职能,集书报刊阅读、多媒体电子信息资源共享、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老年人活动、妇女、民兵之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的综合文化站。积极整合资源,增强综合文化站建站力量,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建设,除县级财政对每个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补助5万元之外,每个乡镇每年要拿出2万元作为文化站设备购置、维修费,并纳入每年预算。要提高办站水平,加强管理,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和管理评价机制,使文化站不仅能够较好地服务乡镇机关所在地的干部群众,不断满足当地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能够辐射带动所属各村文化室。村民小组文化院(农家书屋),要坚持公益性的性质,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到2010年底全县13乡镇要按国家标准建成综合文化站,使文化站真正做到有站有址,产权自有,建筑面积达300m2以上,藏书在1500册以上。

(三)实施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在“十一五”后三年和“十二五”期间,要整合宣传、组织、教育、文化、科技、广电、体育、青年、妇女、老干等各方力量,—3— 因地制宜,以阵地建设为基础,以开展活动为中心,积极为广大村民提供综合服务。到2010年,按“七有七落实”的建设目标,完成7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室的建设工作,使全县50%的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到2015年基本实现125个村(社区)都建有文化室,每个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县财政给予1万元的设备补助。“七有”:一有必要的文体用房;二有电脑1至3台;三有电教设备;四有“农民健身工程”规定的篮球场和乒乓球桌;五有文化体育科技活动骨干队伍和相应的文化体育科技用品;六有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七有宣传栏。“七落实”:一落实综合建设管理机制,形成宣传、组织、教育、文化、科技、广电、体育、青年、妇女、学校、老干共建共管共享村文化室的格局;二落实启动资金和长期支持活动的资金来源;三落实专人(兼职)管理责任制;四落实管理人员及村文化科技骨干培训辅导措施;五落实对群众进行电脑、科普培训措施;六落实组织文体活动的措施;七落实持续发展评价管理机制。

(四)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一是在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三项制度”改革;二是进一步深化县文工队改革,全面推行合同聘用制。参照临边县(区)文化体制改革做法,结合昌宁实际,经研究,昌宁文工团改革的初步方案为:成立编制为25人的表演队伍的昌宁县文工团,设置13个事业岗位,用于解决保障专业艺术团队必须的核心和技术骨干力量(其中:团长1人,副团长2人,编导2人,文字创作1人,音乐创作1人,灯光、音响1

—4— 人,主要舞蹈演员2人,优秀声乐演员1人,节目主持2人),设置12人的合同聘任制岗位用于保障演员队伍;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事业编制岗位享受全额拨款待遇。合同聘用制岗位人员按每人月工资800元,保险费6000元/人年计,县财政每年应核拨187200元(壹拾捌万七仟贰佰整元);为确保完成40场公益性文化演出和“三下乡”任务,每年每场3000元计,县财政每年应予补助120000元。

(五)实施城乡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1.建设一批村民小组文化院(农家书屋),深入开展全民读书用书活动,使读书用书成为全县一种基本的社会风气,成为多数人搞好生产、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成为乡风文明的一种基本标志。农家书屋是农民身边的图书馆、没有围墙的农民学校、没有门槛的农民之家,农家书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品种配备,统一活动组织,采取免费借阅、出租、规范化管理。

各乡(镇)要按县文体局下达的计划,每年建一批村民小组文化院农家书屋,建一批村文化室,最后达到村村有文化室,每个村民小组有一个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图书装备不得低于700册12000元,每个农家书屋图书装备不得低于500册8500元。有阅览室、借阅室,有专人负责管理。农家书屋建好后,各村要保证图书有增无减,每个村民小组农家书屋、村文化室,每年图

—5— 书存量(册数)必须增长30册,500元,以满足农民读者的需求。

农家书屋装备的图书是以农业科技为主,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少儿读物、哲学社会科学、音像制品为辅。农家书屋是农民学科学、学文化、提高自身素质的免费学校,是惠及千家万户农民的文化工程,所存图书必须是正规出版物,非法出版物不能进入农家书屋。为确保图书质量,农家书屋的图书由昌宁县文体局监督,昌宁县新华书店负责采购并配送到乡镇、村、村民小组。采购资金由县、乡两级财政各负责50%,并纳入当年财政预算,由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每年进行检查验收,对不达标的乡镇,要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2.积极开展“五个一”乡村文化活动,即:每月每村组织中小学生和村民看一场电影;每季度每村组织村民开展一次体育活动;每半年每村组织中小学生和村民开展一次文艺活动;每村培养一批信息共享骨干人员;每季度每村组织村民开展一次实用科技、经济信息、政策法规或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培训活动。

3.每个乡(镇)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乡村文化体育演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县乡村或城镇企业职工文化体育调演(赛)活动,把全县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特别是乡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推向一个更新的层次,形成全县公益性文化工作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的一个新的亮点,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4.认真开展“昌宁歌曲大家唱活动”,继续开展“千年茶乡·昌

—6— 宁”歌曲征集活动,力争2010年前出版发行“千年茶乡·昌宁”歌曲专辑,进一步推动昌宁歌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等“五进”活动。

5.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逐步形成社区文化活动与行业文化活动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的格局。

6.实施好漭水、卡斯两镇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项目。积极争取实施其余乡镇建设项目,县财政给予相应补助。广泛开展城乡广场(晒场)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给予县少体校5万元的专项经费补助。

7.组织县文工团、文化馆送戏下乡,推进“千场节目”进乡村活动。文化馆、文工团既要积极推出代表我县最高水平的精品节目,又要结合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努力创作、排演短小精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及时下乡下厂、进村巡回演出,每年不低于40场。

8.认真办好一年一次的“千年茶乡商贸文化节”、“湾甸傣族泼水节”、“鸡飞立夏旅游节”、“耈街苗族花山狂欢节”、“珠街彝族火把节”等一批重要节日。将千年茶乡商贸文化节活动经费纳入每年县财政预算。

9.发挥“云南省茶文化创作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讲茶经、品茶韵、写茶文、唱茶歌、推好茶等活动,带动民族文化、产业文化的进步发展,繁荣昌宁文学艺术创作阵地。从2009年开始,—7— 政府将拿出专项资金,设立昌宁县文学艺术政府奖或创作奖励基金,每两年评比一次。

(六)实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1.建设一座建设用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集广播、电视制作、发射、转播及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昌宁县广播电视大楼,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

2.到2010年,完成全县13乡镇904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增广播电视覆盖人口15万人。

3.到2020年,完成13个乡镇及所在村民委员会通过光纤建设工程,建设有线电视(含有线调频广播)光纤主干线284.43公里及13个乡镇的有线调频广播工程建设。使全县13乡镇及乡镇所在村委会覆盖有线电视,使有线电视覆盖率达42%。

4.借助中央和省实施农村无线覆盖工程的机遇,不断完善硬件建设,大力提升我县鸡蛋山转播台和三甲中波台的转播质量,提高节目的传输质量和本县节目的覆盖范围。

5.进一步理顺有线电视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身活力,加快发展速度,扩大网络覆盖面,积极稳妥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为城乡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务,并为解决农村“看电视难”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6.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办节目水平,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媒体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建立

—8— 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安全播出责任制,切实加强安全管理。

(七)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民心工程,充分发挥电影放映的宣传、科普、娱乐和教育作用。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从2008年下半年起,开始启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县财政每年每场电影拨付40元补助(全县1500场6万元),实施好“数字电影”试点工作,实现全县每月每村能看到一场电影,使电影放映的宣传、科普、娱乐和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文化信息共享实惠。目前,我县已完成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的建设。2008年,要重点完成13乡镇综合文化站站点建设任务,县财政给予每乡镇各3万元、共39万元的设备专项补助;从2009年起,每年县财政给予县级支中心6万元、乡镇站点各1万元的工程维护费、信息资源建设费、电费、互联网光纤线路租用费专项补助,每个行政村(社区)县财政给予0.3万元的工程维护费补助;2010年完成百分之十行政村文化室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建设;2015年前完成全县村(社区)文化室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使之初步形成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同时积极整合农村信息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接收教学设备、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相关设备以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9— 的相关设备等综合服务功能,使之既能服务教学,服务党组织活动,又能服务当地村民群众。要以乡镇为基础、村为单位,广泛开展“百万村民共用共享信息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切实让广大村民尽快走进信息网络,学会利用信息网络,让信息资源惠及乡村民众,把全县信息共享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九)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提高文化产业支撑和文化市场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五小印刷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影视制作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重点文化产业,发挥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双重作用,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支撑。充分利用市场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要在现有《千年茶乡》季刊、《昌宁检察》季刊、《恒盛》半月报的基础上开发独特文化资源,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打造苗族服饰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千年茶乡文化,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剧目或电视剧剧本,适时进行文化产业投资招商,积极开发农村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文化市场。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和繁荣。

(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工程,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

1.全面落实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监管责任制,—10— 采取有效措施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维修,确保全县各级重点文物的安全。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给予3.5万元的文物征集、管理专项经费补助。

2.对国家级“昌宁苗族服饰习俗”、省级“昌宁傈僳族服饰习俗”、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重点保护,确保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给予15万元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经费补助。

3.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任务,积极组织申报一批市级、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重点保护项目,公布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重点保护项目,认真组织“申遗”工作。2009—2011年“三普”期间,县财政每年给予5万元的普查专项经费补助。

4.进一步引导和深化千年茶乡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和昌宁产业文化的研究;充分利用我县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挖掘创新《昌宁民间文学 》、《昌宁民间音乐》、《昌宁民间习俗集成》、《昌宁文化志》、《昌宁文化传承人》等一批文化产品,建设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景点。2009年,着重出版发行《昌宁文化志》及《昌宁民间习俗集成》,县财政给予30万元的专项经费补助。其余书刊逐年完成,县财政给予相应补助。

5.积极整合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力、财力、物力,建立健全新的管理机制,开创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

—11—

四、加强领导,制定措施,狠抓落实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昌宁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长:耿

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副组长:岳黎松

成员:夏红军

张卫国 张云怡

周跃泉 曹中文 杨建奎 杨雁斌 王朝杨 张光清 穆尚勇 杨志鹏 李国军 王丕军 张浩仁 普

兴 罗建民 刘

杰 县委副书记

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老干局局长 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县发改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建设局局长 县文体局局长

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县旅游局局长 县公安局副局长 县教育局局长 县卫生局局长 县民宗局局长 县交通局局长

—12—

李国荣

县科技局局长

于俊荣

县扶贫办主任

罗兴明

县民政局局长

杨荟能

县文联主席

王莲琼

县妇联主席

黄晓东

团县委书记

十三乡镇乡镇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文体局,由县文体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各乡(镇)、村(社区)要相应成立公共文化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协调管理,形成投资建设、管理和开展活动的合力。

(二)多渠道筹资,加大投入力度。

1、县乡两级财政每年要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资金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2、从2009年起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0万元的乡村公益性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由县文体局重点用于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五个一乡村文化活动”、“百万村民共用共享信息活动”等配套补助、扶持或开展相关活动。

3、保山市第三届体育运动会定于2012年在我县举行,从2009年开始至2012年县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筹备工作。

4、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特别是公益性文化事业

—13— 的捐赠。县、乡(镇)分别在文化主管单位设立“公益性文化建设捐赠接收管理办公室”,统一接收和监督管理社会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捐赠,指导和协助捐赠人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按照捐赠人的意愿监督管理受助单位用好社会捐赠资金。5、2009年起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由县财政专户管理。

(三)切实加强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各级要组织文化管理干部、中高级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和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通过到国内外进行考察、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加强宣传和扶持,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平较高的文化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知名的作家艺术家;县文体局、文联要加强对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业务骨干、文化管理人员、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培训,采用委培、代培或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好文化体育人才。

(四)加强指导,抓好试点。要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抓好试点建设,搞好示范带动,做好协调服务,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切实抓出成效。

(五)落实责任,稳步推进。根据省、市的有关要求,从2009年起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分别纳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落实责任制,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做

—14— 出积极贡献的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系统要层层落实业务考核责任制,以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二OO八年十一月十日

—15—

第四篇:关于加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我省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服务,现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社会和公众需求为导向,以公开透明、便捷高效、优质规范为原则,以公共服务大厅和网络为平台,转变观念,强化职能,创新手段,着力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逐步建成多方位、全天候、广覆盖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二、发展目标

1、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加强省、市(地)、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力争用3-5年的时间,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2、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服务功能,实现公共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努力使人才公共服务产品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更加贴近地方经济建设。

3、服务领域更加宽广。坚持公益性原则,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人才公共服务的领域,从体制内同步延伸到体制外、从高端人才延伸到各类人才、从城市城镇延伸 1

到农村社区、从强势群体延伸到弱势对象,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4、服务制度更加健全。健全公共服务的机构、政府投入、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加强部门职能整合,推行公共服务队伍职业化,建立良好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公共服务的技术水平,引进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服务手段,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5、服务标准更加规范。全面引入公共服务质量认证理念,加快人才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研究进程,进一步统一和规范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要求,努力以公共服务的标准化,保障和促进公共服务的人性化。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公共服务资源,发挥原有人才服务机构的优势,区(县)以上级人才公共服务机构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合理确定机构的性质和人员编制,规范机构名称,充实人员力量。各地要建立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街道(乡镇)要成立人才服务中心、社区(村)要建立人才服务站。各级人才服务机构由同级政府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其经费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2013年底前,逐步形成省、市(地)、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人才服务机构统一的体系结构,实施人才政策,对各级各类人才提供公益性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人事档案管理、人事代理、流动党员管理、农村人才开发、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人才培训、人才评价、权益保障等公共服务工作。

(二)整合人才公共服务资源

按照资源整合,统筹管理的要求,对原有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行整合。以现有机构和服务场所为基础,理顺职能,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发展规范现有私营、民营人才中介机构,重新换发人才服务许可证,明确服务范围,并统一向社会发布,使其成为政府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有意补充。积极吸引国有、民间和国(境)外资本、机构参与人才公共服务,促进人才公共服务的多样化。创新政府提供人才公共服务的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产品制度,逐步形成以政府人才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人才公共服务的格局,以满足不同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网上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加大人才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全省的人才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力争2015年底前,全省省、市(地)、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形成五级人才服务机构网络后台数据、业务软件、服务标准、管理维护统一的网上服务系统。建立全省各级各类人才基础数据库,项目数据库,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数据库,流动党员数据库,开发新的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实现数据查询全面化、便捷化;实现人才公共服务政策和信息发布、业务指南和业务表格免费下载、机关及事业单位进人招考、职称考试、工资福利、社会保障、业绩考核、人事代理、档案查询、报名缴费、视频在线学习、投诉及监督等“一卡通”式的服务功能。

(四)健全人才公共服务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健全公正公开的制度机制,完善有关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流动、评价、分配、激励、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政

策,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人才公共服务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健全依法行政的法治机制,加强人才执法责任制建设,努力实现人才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行为规范化;健全透明有效的监督机制,畅通各种监督渠道,不断提高人才公共服务机制的可信度和服务运作的透明度;拟定黑龙江省人才公共服务地方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使人才真正享受到满意的公共服务。

(五)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公共服务产品的设置和覆盖、公共服务方式的改革创新等受到经费保障制约,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统筹管理,优先保障人才公共服务载体、网络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比照《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将人才公共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各级人才公共服务机构要主动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建立稳定的人才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

(六)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加强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地形成工作合力,人保系统要上下联动,抓好具体实施工作,使全省人才公共服务上台阶、上水平。

牵头部门:省人保厅

参加部门:省妇联、总工会、省教育厅

第五篇: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指导意见征求稿

关于征求重要文稿修改意见的通知

各县、自治县、区(市)司法局,市局各分管局领导、各部门:

为了加强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指导,市局办公室结合实际制定了《遵义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标准(征求意见稿)》,请各地各单位于2013年9月10日上午12点前将修改意见和建议书面反馈市局办公室。

市司法局办公室

2013年9月5日 遵义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为了切实推进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到2020年末,全面建立起以市、县、区(市)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镇(乡、街道办事处)和村(社区)法律服务站(室)为平台,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全面提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根据《遵义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特制订本标准。

一、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设

(一)市和县、区(市)法律服务中心。

1.服务平台设在政务中心或者司法行政业务用房办事大厅,服务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

2.设立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矛盾纠纷调处、特殊人群管理、信访投诉等接待问询服务窗口,并可根据具体条件进行整合。

3.全面建成法律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四级联网,实现在线、在线调度。

4.设有“12348”法律服务热线电话,有专门的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电话接听和解答。

5.服务设施、办公设备、服务台账、服务档案齐全。

(二)法律服务工作站。1.在镇(乡、街道办事处)司法所加挂“法律服务工作站”牌子。

2.有独立的办公室、调解室,办公座椅、文件柜、电脑、电话、传真、打印机等基本办公设备齐全。

3.在镇(乡、街道办事处)综合服务中心设有法律服务窗口,有法律服务资料备索。

4.各类标识、挂牌、文书、台账、档案规范,记录准确(样式附后)。

(三)法律服务工作室

1.服务点设在村委会或居委会,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2.各类标识、挂牌、文书、台账、档案规范,记录准确(样式附后)。

3.有必要的办公用品。

(四)法律服务联络员

1.在村民组(居民小区)悬挂《公共法律服务指南》(样式附后)。

2.在村民组(居民小区)选聘有法律服务联络员。

二、公共法律服务人员配备

(一)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人员配备

1.市法律服务中心常驻管理人员至少1人,各服务窗口有专人值守,每日值班律师达到2人以上。

2.市级“12348”热线电话接听员达到2人以上。3.全市律师人数每年递增15%,到2020年全市律师万人比达到万分之一。

3(二)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人员配备

1.县、区(市)法律服务中心常驻管理人员至少1人,各服务窗口有人值守。

2.除中心城区外,其余各县(市)律师人数每年净增1人以上,2020年要达到10人以上。

3.2020年各县、区(市)公证员万人比达到十万分之一。

(三)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人员配备

1.镇(乡、街道办事处)法律服务工作站常驻工作人员2人以上,常驻人员一般为司法所工作人员。

2.通过政府购买方式每个法律服务工作站派驻服务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2人以上。

3.每个乡镇建立一个基层法律服务所,到2014年县城所在地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不少于10人,其他镇(乡)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不少于5人。到2020年乡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数量万人比达到万分之二。

(四)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人员配备

1.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常驻工作人员1人以上,一般由村(社区)的政法专干、调委会成员兼任,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方式聘请机关退休干部、教师或者有一定法律基础 的志愿者担任。

2.通过政府购买方式派驻服务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人以上。

3.法律服务工作室的服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采取电话预约、“定期坐诊”的方式定期到村(社区)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和纠纷调处工作,每周到村(社区)开展工作至少1次。

(五)村民组(居民小区)法律服务人员配备 1.每个村民组(居民小区)设法律服务联络员1人。2.无住宅小区的地区每个社区管理网格范围内设法律服务联络员1人以上。

3.法律服务联络员负责收集、反馈辖区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并与村(社区)法律服务室进行及时联系。

三、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提供

(一)法制宣传

1.法律服务工作中心、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积极参与“法治遵义”、法治县(区、市)、法治镇(乡、办事处)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创建活动。

2.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定期收集辖区群众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订单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派驻到法律服务工作站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每季度在 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讲座1次以上,并做好工作记录。

(二)法律服务

1.2013年内所有县、区(市)政府均有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2.派驻到法律服务工作站的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一般同时兼任镇(乡、办事处)政府法律顾问,确保2018年前所有镇(乡、办事处)政府均有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

3.落实“一村(社区)一顾问”工作机制,派驻到法律服务工作室的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一般同时兼任村(社区)政府法律顾问。

4.法律服务工作站(室)负责为辖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并做好工作记录。

5.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积极为镇(乡、办事处)、村(社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法律建议。

(三)矛盾纠纷化解

1.村(社区)配备有专职调解员,村组(居民小区)明确有调解工作联络员。

2.法律服务工作站(室)负责调处辖区群众的日常纠纷,口头调解的有工作记录,较为复杂的纠纷制作标准的调解卷宗,未化解的纠纷按程序逐级上报。

3.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积极协助辖区党委、政府排查 调处重大矛盾纠纷,处置突发性事件或群体性事件。

(四)法律援助

1.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积极配合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

2.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在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工作中,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积极帮助其申请法律援助,并做好工作记录。

四、公共法律服务保障

(一)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健全

1.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重大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突发事件处置等由同级政府采取招投标方式购买专项法律服务解决。

2.镇(乡、办事处)政府与法律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为法律服务工作站(室)派驻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服务协议对派驻服务所提供的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工作任务有具体量化的要求。

3.政府购买法律服务,为法律服务工作站(室)配备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费用不少于每年1万元/站(室)。

4.同级政府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解决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二)指导监督机制健全

1.在各级小康创建示范点同步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试 点工作,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考核机制,由县、区(市)司法局负责对镇(乡、办事处)一级和村(社区)一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统计监测。

2.县、区(市)司法局、各乡镇司法所对辖区内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以及所派驻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法律服务工作者按照要求完成协议规定的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纠纷化解工作,台账、档案齐全的,及时兑现服务报酬。

下载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