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附件3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精神,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培训者素质,满足北京市中小教师“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现制定《关于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一、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区县教师培训基地是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区县教师培训基地是其所在区县中小学在职教师和教育干部参加培训的主要阵地。因此,要从依法治教的高度来重视和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为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组织保障。
(二)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要加强区县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高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三)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提高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既是对所在地区中小学教师实施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机构。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切实提高干部、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二、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 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原则加速区县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积极促进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与区县级电教、教研、教科研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将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成为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本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研究和服务中心,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政策咨询和指导中心,本地区各级教师培训的协调和管理中心,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推广中心。
三、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北京市区县教师培训基地标准化建设标准》(详见附件),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一)强化政府责任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作为落实基础教育适度优先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职能和任务,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先抓好。
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领导、监管和经费支持。行政部门要对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有效组织,并把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和办学质量要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系列,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要加大政府对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培训基地的办学经费和培训经费。
(二)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基地的校园环境、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建设,其标准应在本区处于领先水平。按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重点加强适用于各学科教师培训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卫星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教育资源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远程教师培训与管理平台相互衔接、优质资源共享的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要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实现互联网的高效运转,为当地中小学校的“校校通”提供服务和指导。
建立与培训规模和培训类型相适应的实践基地。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教师培训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案,有专门的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受训教师的实践活动。政府设立实践基地专项经费。
(三)加强队伍建设
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加强培训基地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思想政治觉悟较高、品德良好、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师教育规律、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较高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中小学从教或管理经历,熟知本区县教师队伍状况,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享有较高威望。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的领导班子成员实行竞争上岗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要本着“少而精、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原则,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对培训者的培训等措施,建设一支集培训、教学、教研于一体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培训者队伍。专职教师的管理要纳入中小学教师管理体系,促进教师在基础教育系统内合理流动,确保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人员有一定的中小学从教经历。专职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要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要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要熟悉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够深入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区县教师培训基地的性质和任务,广泛聘请有关高等学校、科研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社会各行业专业人员以及优秀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和顾问,参与本地区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培训者培训由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办公室和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中心分别负责规划、组织、协调及考核。各区县继续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做好相应的组织配合工作。
(五)构建开放的办学体系
树立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要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其优质资源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要与中小学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针对实际需要设计培训规划,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机制;要将教育科研工作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密切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推动继续教育工作,通过继续教育工作推广和辐射科研成果;要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各区县间的优势互相、资源共享,为本区中小学教师提供优质培训资源。
四、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评估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和北京市教委颁布的《北京市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规范化建设标准》,市教委组织专家评估组,对区县教师培训基地进行评估。
坚持“以评促建”原则,区县根据自身的建设情况于每年的9月30日前可向市教委提出评估申请,市教委于12月底前给出评估报告。对未通过评估的基地,在一年之内进行复评。对达到标准的基地给予挂牌。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有2-3所区县培训基地成为国家级县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有3-5所成为北京市示范性教师培训基地,其余所有培训基地达到北京市区县教师培训基地规范化建设标准。
第二篇: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意见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中职德育工作,切实提升广大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培养大批德能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经市教委2016年第9次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就提升我市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重,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引导中职学校和广大教师树立全面育人观,重视职业道德、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养成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的必然要求。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通过加强思想品德、心理、体质、艺术、科技、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完成“五个建设”,实现“五个提升”,全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三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意见
附件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 [2007] 1号文件),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7] 2号文件)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北京地区高等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北京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设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为了加强对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指导,规范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大力提升优秀教学团队的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优秀教学团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特制定如下原则意见。
一、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实施,旨在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
展,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最终达到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应当以课程(含系列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建立科学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完善的管理制度,创造宽松而严谨的教学与学术环境。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中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当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采取措施激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利用他们在学术和教学中的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学生接受不同风格的学术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当紧密结合学校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开展,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来组建优秀教学团队。
(三)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注重师德建设的原则。团队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五)资源整合的原则。鼓励跨学科、跨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发挥校内和北京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优势。
(六)团队水平整体提升的原则。落实教学团队的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并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三、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团队结构。根据各学校教学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以学系、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或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高职团队中应有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水平兼职教师,并承担相应的教学或指导任务。
(二)带头人。本科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在职教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高职团队带头人应在本行业的技术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具有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团队带头人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与改革,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专科生授课,教学效果优秀,教学成果突出,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原则上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优秀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三)教学工作。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本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受益面广。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效果好,无教学事故发生。
(四)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或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过省部级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五)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市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等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市级或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四、实施办法
根据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分布情况,2007至2010年,原则上每年评审、资助100个左右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共建立400个左右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以学校建设为基础,努力构建校、市和国家三级优秀教学团队体系。市教委以组织评审立项的方式开展建设,资助优秀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
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并加强对优秀教学团队的评估。
市教委高教处根据本原则意见,结合教育部关于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制定每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评审办法,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评审委员会,并组织开展立项评审工作。
第四篇: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
关于印发《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市规发[2010]1137号)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关于印发《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市规发[2010]1137号2010年12月6日
各相关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构想,落实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市规划委、市国土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农委(以下简称“四部门”)依据《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本着“简化、便民、规范、服务”的原则,制定了《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村庄规划制定,乡村建设工程管理,村庄规划建设监督检查以及加强服务保障等方面,明确了有关部门和区县、乡镇政府的职责。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指导意见》印发试行。
请相关区县、乡镇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并按照《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制订具体的工作落实措施。对于执行过程中有关情况和建议,请及时向四部门进行反馈。
特此通知。
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
近年来,随着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祝活动的成功筹备举办,城乡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村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首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构想,落实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
一、推进村庄规划的制定工作
按照新形势下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村庄规划制定工作。位于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现状村庄,按照市政府有关决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城镇化进程;确定保留的村庄应当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他现状村庄,应当结合中心城、新城和小城镇的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在逐步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可以参照本指导意见对村庄规划编制原则的要求,适当简化规划内容,编制村庄近期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改善生活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合理安排近期确需建设的生活生产设施。
(一)村庄规划的编制原则。
编制村庄规划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和本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符合上位城乡规划的要求,与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互衔接。按照城乡统筹、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远期目标与近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基本农田和现状耕地,立足现状建设用地进行建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编制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特色。结合不同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合理安排各项建设和非建设用地,保护和改善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符合首都城市功能的适宜产业,引导乡村企业向规划产业园区集中发展,引导集中使用宅基地,统筹建设村民住宅。
乡村建设工程应当在村庄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内安排建设。村庄规划确定的非建设用地内,除架空电力线、高架轨道以及地下管线等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经批准后可以结合安排外,只能安排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种植设施以及必须的市政基础设施等辅助设施,不得建设商店、餐饮、住宅等任何非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项目,不得利用农业生产辅助设施变相进行房屋开发建设。
(二)村庄规划的内容。
村庄规划包括村域范围、现状分析、规划定位、各类用地和规划要求。具体包括: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电信、垃圾收集、园林绿化、村委会、卫生室等农村生活生产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基本农田、现状耕地、林地、古树名木、地表水体、地下水等自然资源,地上地下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防灾减灾、防治污染、节能减排、产业发展和实施计划等内容。
(三)村庄规划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村庄规划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编制完成后应当在村委会公示30日,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并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组织审查后,报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批准后,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公布。
修改村庄规划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进行,修改后的村庄规划应当依法重新公布。
二、完善乡村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
经依法批准的村庄规划是做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依据。按照简化、便民的原则,优化国土、规划、建设等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和办理程序。有关部门在办理乡村建设工程管理工作中,应当明确办理时限,建立沟通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建设乡村建设工程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在集体土地建设乡村建设工程一般要经过土地确权、规划许可、用地审批、施工管理、竣工管理和产权登记等六个环节。
(一)土地确权。
1.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申请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乡村建设工程的,应当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交集体土地使用证;尚未取得集体土地使用证的,应当提交市、区县人民政府批准集体建设占地的批复;尚未取得集体土地使用证及市、区县人民政府批准集体建设占地批复的,应当按照土地确权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土地所在地区县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申请,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手续,明确土地权属和土地地类。
申请使用原有宅基地建设个人住宅的,应当提交宅基地使用证;尚未取得宅基地使用证的,可以由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出具宅基地使用权证明文件,报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本市宅基地有关规定进行确认后,作为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证明文件。
以下将“集体土地使用证、集体建设占地批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认文件,以及宅基地使用权确认文件”简称为“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证明文件”。
2.使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
确需使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建设乡村建设工程的,应当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交集体土地所有证;尚未取得集体土地所有证的,应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土地所有人代表向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土地确权,明确土地所有权和地类性质。
以下将集体土地所有证和集体农用地或未利用地使用权确认文件简称为“使用集体非建设用地的证明文件”。
(二)规划许可。
本市实行乡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制度。
建设二层及二层以上生活居住建筑的,应当符合《北京市生活居住建筑间距暂行规定》。
建设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建筑,二层及二层以上楼房,跨度超过6米的平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先了解规划条件,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后,再申请规划许可手续。在宅基地内使用通用标准图集建设住宅的,可以不再委托设计单位编制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直接申请规划许可手续。
1.一般乡村建设工程。
在规划保留的村庄内申请建设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村民集中住宅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交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或非建设用地的证明文件、建设申请以及村民委员会意见等材料,由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了解规划条件,需要提交立项文件的,取得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新占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取得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必要的施工图纸等材料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申请利用原有宅基地进行住宅建设的,不需要提交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应当提交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证明文件、建设申请、符合村庄规划的拟建方案以及四邻意见等材料(四邻意见不一致的,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形成本村意见),向乡镇人民政府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2.临时乡村建设工程。
其他现状村庄在规划实施前,因近期生活生产确需建设临时乡村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参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办理程序,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可以根据城市发展进程和规划实施的需要,依据村庄近期建设和环境整治规划核发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在拆迁补偿等方面与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具有同等作用。临时乡村建设工程应当尽量利用现状建设用地,原则上不得占用现状农用地。
(三)用地审批。
申请使用集体农用地或未利用地建设乡村建设工程的,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以下简称规划许可文件)后,应当向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集体建设用地批准手续,取得相关批准文件后,方可办理开工手续。
(四)施工管理
按照工程规模和对公共安全的影响,乡村建设工程分为限额以上工程和限额以下工程两类进行管理。
限额以上工程是指:取得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证明文件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或者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工程,不含农民自建二层及二层以下住宅。
限额以下工程是指:取得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证明文件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投资额不足30万元且建筑面积低于30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工程以及农民自建二层及二层以以下住宅。
1.招投标管理。
乡村建设工程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重要材料、设备采购招标投标。农民自建住宅可以不招标。
2.施工许可及备案管理。
本市实行限额以上工程施工许可和限额以下工程报建备案制度。
限额以上工程施工前应当依法到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未领取施工许可证的,不得开工建设。
限额以下工程开工建设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到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工程报建备案手续。申请备案时应当提交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证明文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建设单位
或者个人与施工方签订的建设协议等有关材料。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即时完成备案手续并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签订建设服务协议。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村民选用合适的设计通用图及其配套基础形式或者联系有关技术人员提供基础设计服务。
3.质量安全管理。
限额以上工程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承担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和义务。施工和工程监理单位承接限额以上工程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依法承担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办理了施工许可的限额以上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限额以下工程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可以选择具有施工资质的单位或具有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个人及其组织的施工队伍、劳务队伍,承接工程施工及相关管理工作,依法承担相应的质量安全责任。农民自建两层及两层以下住宅也可委托经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培训合格的建筑工匠承担工程施工工作,依法承担相应的质量安全责任。上述单位或者个人在承接工程前,应当查看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证明文件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限额以下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乡村建设工程或者临时乡村建设工程加层扩建时,必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
(五)竣工管理。
乡村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证明文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施工许可或备案文件等材料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通知国土、规划、建设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是否符合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证明文件的批准内容进行检查。
符合规划许可文件批准内容的,乡村规划许可文件的发证机关(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出具规划核验合格证明文件。
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乡村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进行竣工验收,并到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限额以下工程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组织有关参建方进行竣工验收并形成竣工验收文件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建设服务协议对限额以下工程的竣工验收进行指导和服务。
(六)权属登记。
1.土地登记。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证明文件等材料后,可以向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集体建设用地登记发证。
2.房屋登记。
房屋初始登记。依法利用集体土地建造的房屋,提交集体土地使用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乡村建设施工许可或者备案文件、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或者验收备案证明文件、规划核验合格证明文件、房屋面积测绘技术成果报告等材料后,可以申请房屋初始登记。其中申请人为村民的,还应提交申请人为房屋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证明文件;申请人为农村经济组织的,还应提交经村民会议(或者由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会议)同意登记证明文件。
房屋转移登记。依法转让集体土地上房屋的,提交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房屋所有权发生转移的证明文件等材料后,可以申请房屋转移登记。其中,村民转移住房的,还应提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证明文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转移房屋的,还应提交村民会议(或者由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会议)同意转让的证明文件。
房屋抵押登记。依法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设立抵押的,提交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主债权合同和抵押合同、房屋所在地村民会议(或者由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会议)同意抵押证明文件后,可以申请房屋抵押登记。
集体土地上房屋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三、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的监督检查
(一)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会同区县、乡镇人民政府,研究建立乡村违法建设信息通报制度,形成联动机制。
1.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乡村土地管理监督督检查工作机制,强日常巡查,对其核发的集体建设用地批准内容的执行情况以及批准的农用地转用手续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依法对土地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根据市政府的授权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具体实施查处工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2.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应当对其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的乡村建设工程或者临时乡村建设工程进行规划监督,对乡镇人民政府办理的规划管理案卷进行监督检查,对乡镇人民政府违反村庄规划做出的具体规划管理行政行为,应当建议区县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发现乡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违反城乡规划的有关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区县人民政府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3.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限额以上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乡镇人民政府乡村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对于举报的已经取得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证明文件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但未办理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的限额以上工程依法进行处罚。
4.农村工作管理部门的职责。
区县农村工作管理部门在市农村工作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规定,对农业生产辅助设施的建设是否符合有关建设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在农用地上利用农业生产辅助设施变相建设住宅、商店、餐饮等非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建筑物,以及违反标准建设农业生产辅助设施涉及违法占用农用地的,应当及时通报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并协助做好相关查处工作。
(二)乡镇人民政府是控制本行政区域内违法建设的责任主体。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巡查监控机制,加强乡村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
1.乡镇人民政府发现土地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在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实施查处工作。
2.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其核发乡村建设许可文件的乡村建设工程进行规划监督。发现应当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而未依法取得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文件进行建设的,应当立即责令停工。未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且不符合村庄规划的,应当限期拆除;符合村庄规划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应当限期拆除。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文件进行建设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应当限期拆除。对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执行停工通知或者限期拆除决定的,可以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采取通知有关部门停止提供相关服务、公示催告、查封施工现场以及强制拆除等措施,有关部门和当地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配合。
3.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加强对乡村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检查乡村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发现己办理用
地、规划手续,但未办理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的限额以上工程,应当及时报送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各村配置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员,为限额以下工程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
四、加强服务,做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保障工作
国土、规划、建设、农村挂历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区县和乡镇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针对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特点,加强服务,做好保障工作。
(一)市有关部门要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技术服务。
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积极开展地籍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研究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指导乡镇人民政府作好村庄土地管理工作。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指导编制村民住宅通用标准图集、乡村传统建筑设计样式汇编等设计图集,明确乡村规划许可的办理标准、乡村违法建设的处罚办法以及相关的格式文本。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应当依申请提供规划条件和设计方案审查等技术服务,加强对乡镇人民政府村庄规划有关工作的培训和指导。
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乡村建设工程施工技术规程、安全生产指南、建筑抗震与节能技术应用导则等技术文件,弓f导限额以下乡村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
市农村工作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生产辅助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农业生产辅助设施的建设管理。
(二)区县、乡镇政府应当建立机制,保障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健全乡镇人民政府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职能,保证必要的人员、经费及办公条件,建立城乡规划建设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和违法建设考核评价及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乡镇人民政府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对于乡镇人民政府违反村庄规划做出的行政决定,应当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于规划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有关责任人员违反村庄规划依法应当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或者予以处分的建议,应当及时核实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区县人民政府领导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属地管理的主体作用,依据批准的村庄规划,制定实施计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逐步实施村庄规划。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明确相关机构负责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结合村庄土地、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日常监督管理,加大对乡村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保障村庄规划的实施。
五、附则
(一)已经设置街道办事处并撤销乡镇人民政府的现状村庄,由街道办事处承担本指导意见确定应当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有关工作,对乡村违法建设的处理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或者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负责;已经设置街道办事处,但并未撤销乡镇人民政府的现状村庄,仍由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规定负责现状村庄规划管理有关工作,有关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做好有关工作。
(二)本指导意见自下发之日起试行。《北京市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京建法
[2007]659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北京市基层公共体育设施规范性建设指导意见
北京市基层公共体育设施规范性建设指导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实现人均0.6~0.7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的目标”,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锻炼需求,创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落实《北京市公共体育用地专项规划(2006~2020年)》发展目标,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组织开展本市基层公共体育设施规范建设工作,指导支持各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一、工作目标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落实体育工作“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创建规范有序的健身环境,以体育设施规范化建设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制定科学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指标体系和相关政策,促进我市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际化体育中心建设创造条件。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公共体育设施用地专项指标06~0.7平方米/人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和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工作任务
组织开展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争新建和完善全市27个区域性公共体育中心、278个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模
1.面积规模
(1)区县级体育中心:区县体育中心是服务本区域范围的功能相对综合的体育场所,占地面积应达到15~20万平方米;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集中建设,也可分散布局,按照规划的核定建设指标组织实施。
(2)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分为室内和室内外相结合两种类型。
①城区街道室内体育活动中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 2000平方米;室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中心,其室内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00平方米,室外群众性健身场地设施面积不少于 1000平方米。
②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室内体育活动中心,使用面积不少于 2000平方米;建设室内外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中心,其室内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室外群众性健身场地设施面积不少于 2000平方米。
2、规划设计建设
(1)区域性体育中心布局规划设计应坚持相对集中的原则,结合区域面积及人口分布特点可安排适当分散的体育设施布局。
(2)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场地建设应相对集中,活动项目设置应符合本地区群众健身活动特点。
(二)基本配置
1、区县级区域性体育中心
(1)体育场:观众席位不少于8000个,至少有8条400米标准竞赛跑道,内设开展符合足球项目竞赛使用的标准场地。
(2)体育馆:观众席位不少于3000个,按照国家级单项竞赛规则要求建设室内使用场地,中心场地规格不低于45米(长)×24米(宽)×7米(高)。
(3)游泳馆场:观众席位不少于500个,室外游泳场应建设不少于有8条50米长标准泳道的竞赛池及不少于6条25米长标准泳道热身池各1个,并有夜间使用的照明设备;室内游泳池规格应建设有不少于8条50米长标准泳道的竞赛池。
(4)网球场地:建设不少于2片带灯光的标准网球项目竞赛场地,有条件的区县可以建设室内场地。
(5)室外篮(排)球场:建设2片以上带灯光的标准篮球(或排球)项目竞赛场地。
(6)室外乒乓球台:不少于10张用于乒乓球项目活动的场地。
(7)室外全民健身标准场地:占地规模符合全民健身标准工程的场地1个。
(8)适合本地区群众健身运动特点的专项场地。
(9)有必要的附属服务管理设施空间。
2、街道、乡镇体育活动中心
(1)室内健身设施
①健身房不少于500平方米
②乒乓球活动室不少于200平方米
③体测、医务区50平方米
④培训教室200平方米
⑤有条件地方可设室内25米标准泳道的游泳池1个。
(2)室外健身设施
①标准篮球场2个;
②室外乒乓球台不少于10张;
③笼式足球场(或根据当地人群年龄结构建设门球场); ④全民健身设施
(3)有必要的附属服务管理设施空间
(三)管理人员配置
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县体育中心现代管理制度,履行体育设施管理职能,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从业资格认证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奖惩办法等管理措施,明确公共体育设施管理部门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和项目,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服务意识加强,逐步改变政府投入方式,确保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公益性服务功能。
街道、乡镇体育活动中心要按照有关标准规定,配备有专(兼)职的人员负责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工作。
(四)活动工作组织经费
区县体育中心和街道、乡镇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业务工作组织经费应当纳入本地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年递增。
少数民族及边远山区的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市、区县要予以优先以专项体育经费扶持,当地政府应给予必要的资助。
2010年,全市街道、乡镇基本建有体育活动中心,有条件改造的地区,市里将给予政策性的专项补贴。
(五)各管理单位基本任务要求
加强领导,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北京市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和《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开设体育活动项目,坚持公共体育设施公益性开放使用,各管理单位设施每年开放使用不低于300天(2400个工作时)。每季度要接待或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单项竞赛活动。单位管理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落实、有评估总结。
(六)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方式
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人员考核、业务培训、开放管理、档案资料管理等有关规章制度。
人员、设施设备、工作统筹由区县和街道、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业务培训、活动辅导等由上级体育部门负责。区县体育中心、街道、乡镇体育活动中心设施和设备属
于国家固定资产的部分,产权归政府所有,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三、工作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为确保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一)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体育局等有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对各区县申报的基层公共体育设施项目进行规范性审查(申报表见附件)。
(二)联席会议工作内容: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研究制定设施建设标准、审定各区县申报项目并做好补助标准的核定工作,制定公益性项目服务规范和有关管理政策措施,保证实效,稳步推进。
(三)区县工作:区县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把本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区县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纳入政府对各级业务主管领导和街道乡镇主要领导的任期目标责任与考核。
四、检查验收
区县各级公共体育设施按标准定额要求组织开展建设任务,并在设施正常运行之后,由所在地体育行政部门汇总,组织初期检查验收后,申报市有关部门联合审核验收。
对创新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体育中心和体育活动中心的管理单位,给予奖励或补贴;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改正,或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