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巩固和提高强镇成果强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巩固和提高强镇成果 强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东莞市洪梅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暨东莞市推进教育
现代化先进市复评自评报告
洪梅镇人民政府
一、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概况
洪梅镇成立于1981年,位于东莞市西北部,广深走廊中段,毗邻珠江口岸,镇村公路与广深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紧密相连,距广深高速公路出入口5公里,距东莞市区22公里,是穗莞深城轨的重要交通枢纽。镇内河涌交错,由四条东江支流分割为形似“川”字三大绿洲,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风貌。全镇总面积为33.5平方公里,管辖10个村委会(社区),常住人口2万多人,外来人口4万多人。当前,东莞市正在推进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建设,洪梅镇区地处水乡新城的核心位置,按照规划,水乡新城将成为水乡经济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洪梅将借助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重大机遇,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珠三角轨道枢纽新城、临港产业服务基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先后被评为“全国花灯之乡”、“国家卫生镇”、“东莞市文化建设达标镇”。2016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37亿元,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
4.39亿元。
2006年12月,我镇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评估验收,2010年12月,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2013年1
月被评为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多年来,镇委镇政府以此为新的起点,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总目标,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管理机制,全力巩固教育强镇成果,推进教育现代化,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了我镇教育优质和快速发展。目前,全镇有公办中学1所,在校学生839人,公办小学3所,在校学生2239人。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1334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
在2010年“广东省教育强镇”复评和“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评估过程中,督导评估组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洪梅教育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充分肯定我镇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诚恳的建议:一是要加强现代教育发展与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建设协调互促的策略研究,在落实《洪梅镇“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同时,结合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配套做好相关的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及境外教育科研交流,使洪梅教育的发展潜力得到更大发挥。进一步深化水乡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从更高层次培育、彰显现代教育区
域特色品牌,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基础教育整体优质发展。从办学理念、管理效能、师资素质、课程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内涵建设,促进全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强民办幼儿园的优质化建设,促进学前教育整体优质发展。多年来,镇委镇政府对督导评估组的建议高度重视,紧紧围绕评估督导组提出的建议,认真总结经验,正视不足,锐意创新,把成绩变压力,积极整改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洪梅教育的新一轮创业,推动了教育事业再次迈上新的台阶。
二、巩固创强成果,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我镇在通过省教育强镇第一次复评和通过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评估验收后,镇委镇政府并未放松,而是更加关注和重视全镇的教育工作。随着我镇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推进,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的地位也日益彰显,镇委镇政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多方面对教育大力支持,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打造精品教育的总体目标,不断强化措施,巩固和发展教育强镇成果,强力推进教
育现代化。
(一)、继续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镇”战略深入推进。
一是强化教育的优先发展意识。我镇始终用“教育第一”意识统领教育改革与发展全过程,积极探索高层次认识引领,高标杆规划建设。历届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借鉴发达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经验,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在洪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把教育视为“先于经济的经济”,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强镇战略奠基工程。近几年,全镇各级党政领导强化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做到思想不偏移,投入不减少,工作不放松。在全面落实“洪梅镇教育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洪梅镇教育十三五规划”,确立了打造“精致教育”品牌的发展目标,描绘了洪梅教育新的发展蓝图。
二是强化教育发展的领导责任。新一届党委、政府组建后,进一步齐整和充实了教育的领导力量,专门安排了一名年轻、有实干精神的党委委员主管教育。为了落实领导责任,保证工作到位,镇委镇政府在镇村“两委”干部年度考核中,把教育发展列入干部必考内容进行量化考核。镇班子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镇党政一把手及分管教育的领导,坚持把每学期开学初走访学校作为一种制度以履行,深入学校调研,想师生所想,解学校所困。镇委镇政府每年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奖励一批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成绩显著的优秀教师。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失学,镇委镇政府每年对较为困难家庭的应届大学生给予一次性约20万元资助。2014年以来,对家庭困难大学生共发放助学金68万元,为低保家庭低保边缘户,困难家庭在读中小学生发放各类助学金28.3万元。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全镇上下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风气越来越浓。
三是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一直以来,我镇坚持把办好教育作为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优先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连续多年实现了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实现了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全面增长。2014、2015、2016三年间,我镇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5516.04万元、5683.03万元、6488.7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4%、3%、14.2%;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
22539元、24147元、256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7.1 %、6.4%;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3094元、14795元、1677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8%、13 %、13.4%;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3450元、3458元、471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2%、0.2%、36.3%;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2021元、2459元、282
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21.7%、14.8%。此外,镇委镇政府设立了教育基金会,制定了《洪梅镇奖教奖学方案》,每年教师节对优秀学校、教师、学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表彰奖励。2014、2015、2016、2017四年间奖励用款共492.9万元。我镇还在2017年投入79.15万元为中小学、幼儿园安装了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并与镇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拼网管理。
(二)、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镇始终把推进素质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强化德育,抓好教育科研,推动文化引领,实施特色发展,以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教育现代化实践。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镇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构建文明、和谐、安全校园为目标,不断拓展内涵、丰富载体,着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我镇努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通过镇校刊的家校园地、定期家长会、告家长一封信、微课掌上通等家校联系形式,及时向家长汇报学校的重点工作和学校发展的新趋势,引导家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家校联系增进了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家长对学校的支持和帮助。认真落实“一校一警”工作,全镇中小学配有法制副校长。全镇中小学、幼儿园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积极开展创建平安校园,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建立安全管理机制,落实安全教育措施,完善安全各项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育人环境。我们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宣传、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争当小明星”、“争创文明班”等活动载体,将“一日常规”工作抓细、抓实,抓出了成效,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全镇各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有了较大转变,文明之风在校园逐渐形成,学生诚信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逐见成效。各中小学结合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扫墓、了解中国历史等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学生参观“莫萃华故居”、市镇图书馆、污水处理厂、镇文广中心环保展等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春游和秋游以及到洪梅农科站参观等校外实践活动。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开阔视野。
二是实施“互联网+教育”战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赖于硬件设备的投入。近几年,镇政府加大了信息化硬件投入力度,配备完善了信息化教育的设施设备。全镇中小学建有校园网络系统。中心小学、第一小学、第二小学拥有两兆大型校园网,配有大屏幕投影机、电脑、实物投影等设备。全镇中小学校100%开设了校园网站,网络互联,通过光纤接入市教育城域网,实现了“校校网、班班通”,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各中小学全部使用微课掌上通,及时向家长发布各种教育信息,方便了家校沟通。还配有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防报警系统,闭路监控系统。我们大力发展在线学习、智慧学习等新型教与学模式,加强“互联网+”思维下“名师共享”“同步课堂” “翻转课堂” 等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新思维、新媒体、新技术,强化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全镇中小学开通了教育信息网,使用OA办公系统。信息技术课开设率达100%,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师比例达100%。全镇中小学全是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
校。
我镇把教师培训作为发展信息化教育的重中之重。为了迅速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和应用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镇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应用能力培训,同时采用个人自学和集体培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的质量。目前,中小学教师达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信息技术整合课学科覆盖率达100%,运用信息技术教师比例达100%,课时覆盖率达90%。
三是强化课程改革。我镇按照《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树立课程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切实落实三维目标。强化校长课程领导力,要求校长有效掌握课程权,引领教师聚焦课堂、观课议课,落实课程标准,保障课程教学的全面实施。同时,督促各校全面落实市镇的减负要求,按照低年级不留课外作业,中年级课外作业不超过半小时,高年级课外作业不超过一小时的减负标准实施减负,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还积极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全面加强学科质量标准研究,保障课改实施奠定了基础。
每学年开学初,文教办对学校课程开设,课时安排和校本课程开展和落实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全镇各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要求,开齐开足课程课时,没有发现随意增减课
程、课时现象。每学年中期,文教办组织到各校进行督查视导,规范上课、备课,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
我镇洪梅中学、中心小学、第一小学是现是东莞市高效课堂建设实验学校,为此,我们积极落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高效课堂工作建设的实施方案》。各学校各学科紧紧围绕“打造高效课堂”专题开展校本教研,特别是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高效的课堂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将“减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扎实提高每一学科、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洪梅中学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教改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我们通过邀请省专家、名师作高效课堂专题讲座指导,邀请省市名师上高效课堂指导课。我们每学期还组织了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的研讨展示活动,举行学科教学开放日活动,有效促进高效课堂建设。
四是实施文化引领。近年来,我镇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培养有文化而非仅仅有知识的学生”作为行动策略,深挖文化资源,大力培育厚德载物的环境氛围,积极推进“书香校园”、“书香社区”建设,发挥环境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积极构筑人才成长的和谐生态环境。创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工作机制,让浓郁的书香充满家庭、洋溢校园、飘香社区,让学生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成长为“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镇宣传办每年举办一届读书节,各中小学也结合每
年的世界读书日,组织开展“书香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如洪梅中学每年举行读书节,全力建设书香校园;中心小学致力打造故事校园,以故事传承文化,以故事滋养文化为基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具有独特品质的书香文化;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大力推进阅读考级。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让每个人都有多种选择的发展机会,都可以实现其多元的个性化发展。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主动发展,开发学生潜能,就要提供多元发展的良好条件,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此,我们以培育体艺文化为突破口,引领学校特色发展。在体育方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和《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的评价标准》,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和“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年举办全镇中小学生运动会,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2016-2017年,小学生体育达标率为100%,优秀率为92 %,初中体育达标率为100 %,优秀率为91.5 %。学校在市的体育大课间比赛中多次获一、二等奖。在艺术教育方面,坚持走艺术特色教育之路,对艺术特色教育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规划,积极挖掘本土的艺术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专业特长。中小学利用学校少年宫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近几年,我镇师生在科技、艺术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艺术作品获省级奖4项,市级奖174项;教师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奖55项,省级奖53项,市级奖347项。学生参加市级以上科技比赛共15人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优胜奖1人;获市一等奖3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4人。
我镇以社区为依托,以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为宗旨,运用各种手段全面繁荣社区文化教育。全镇各社区都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小公园、篮球场、图书馆、阅报栏等社区教育设施,开办市民学校,为群众文娱康乐,休闲健身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全镇各社区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区教育活动,通过每年镇举办的花灯节,全力挖掘民间的花灯文化,传承花灯的传统制作艺术,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同时把花灯的文化引入到学校,开设花灯制作班,举办花灯展览,丰富学校文化内容。镇妇联、团委、文广中心、宣传办联合每年开展家庭文明教育及科技教育,通过举办文艺晚会,读书节、体育比赛等多种活动,拓宽文化教育渠道。
五是坚持依法治校。我们扎实推进依法治校,积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规,举行教育法规专题讲座,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营造依法治教的良好氛围。加强与镇司法部门的联系,举行各种普法宣传进校园活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同时积极利用报刊、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开展普法宣传。设有电话投诉平台,设立校长信箱,重点
解决群众的上访和投诉问题,依法保障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全镇中小学100%实施了一校一章程,依法维护和整治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其中2所学校是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六是加强国际教育交流。我们重视开展教育国际交流,2014年,洪梅中学邀请新加坡成康中学师生到校进行了学习交流活动,委派洪梅中学校长到台湾学习考察。
(三)、全力推进“三名工程”建设,培育智慧型师资 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近几年,我镇积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创新培养模式,造就名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搭建学习的平台,提升业务素质。学习对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我镇确立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意识,努力为教师构建学习的平台。一是实行跟岗学习。近年来,我镇借助名校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分期派出各科辅导员、英语教师、教导主任及语、数骨干教师共426人次到莞城中心小学跟岗学习,通过结对帮扶,有效地开阔教师视野。二是实行蹲点观摩。近年来,我镇派出各学校行政、骨干教师6人前往北京、南京等地培训学习考察,着重从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特色打造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为我镇学校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三是实行活动交流。近年来,我镇共派出300多人次到莞城中心小学、万
江中心小学、东华小学、寮步中心小学、高埗镇中心小学等学校观摩优质课,进行教学活动交流。洪梅中学实施导师制,并与南城阳光实验中学等结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四是制定并实施《洪梅镇小学教师交流实施方案》,派出镇学科带头人和镇骨干教师参加校际轮岗交流,参加交流人数达55人,促进我镇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二是搭建实践平台,造就名师队伍。我镇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造就名师队伍。近年来,选拔出30名各学科有潜力、积极进取的教师做为名教师培养对象。文教办每年评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对教学骨干实行“三优先”,优先安排学习经费,优先安排评先评优,优先安排培养入党。同时强化校际教研交流,洪梅中学与中堂中学建立合作关系,中堂中学派出一位市校长后备干部到洪梅中学挂职,共同开展教研活动10余次;与南城阳光实验中学建立小组合作教改合作关系;与可园中学建立导学案合作关系;与佛山南海九江初级中学建立跨市中考备考合作关系。通过与各兄弟学校的交流探讨活动,我镇中学教师找到了众多具体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是创新培训模式,促进专业成长。我镇在教师培养的模式上进行创新,取用内培外引,引培结合、研训结合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不断加大培训投入,健全镇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在职培训、专题培训、交流轮
岗锻炼等活动。培训内容涵盖了师德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等领域,每年投入25万元用于教师的培训和教学教研。二是开展制度化学研,以校本研训为主,通过课堂磨练、课题驱动、技能比武等方式为教育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促使教师队伍加快专业成长。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视导服务学校、服务教学的功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镇实施了专题调研、常规调研、菜单式调研、学科组调研四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视导模式。三是引进来,邀请专家、名师人到我镇开展了培训、指导活动。
多年来,我镇参加各类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约600多人次,幼儿园教师400多人次,1人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13 人被评为市教学能手,26人被评为镇学科带头人。
(四)、不断推进特色教育建设,精心打造教育品牌
我镇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促进教育优质展,精心打造教育品牌。
一是坚持科研强教。我镇积极推进教育科研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教育科研奖励制度,重视发挥教育科研的积极作用,制订了科研型教师的标准,以培养科研型教师为目的,组织教师开展大量的科研实践活动,有效地将日常教学与教育科研结合在一起。研究过程中重视规范课题的各个环节,突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指导,形成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课题研究格局;注重课题研究的实用性,强调科研
课题要走进课堂,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促进教育科研的良性发展,提高全镇教育质量。我镇自启动教师小课题研究工作以来,参与研究的教师达150多人,教育科研取得了较大进步。2014年以来,我镇省级重点课题有1 项,市级课题有10项、获得广东省教学创新成果奖3项,教师撰写的获奖论文和教学设计共有455篇,其中国家级55篇,省级53篇,市级347篇。在市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论文53篇。教育科研已经成为我镇规范学校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师生成长的强大动力。
二是实施特色兴校。多年来,我镇结合实际,不断丰富特色活动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全镇各校积极开展阳光教育,培养学生阳光心态,阳光个性。洪梅中学科技教育,中心小学的故事校园和“356”文化工程,第一小学的器乐、写字教育和陶艺,第二小学的版画教学、劳动实践教育逐步形成了办学特色,在市的科技、绘画、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写字比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我镇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花灯的传统艺术,打造水乡花灯文化品牌,利用镇每年举办的花灯节,把花灯品牌文化引入到学校,通过各种的花灯制作活动,花灯征文比赛,让学生了解花灯的历史文化,掌握花灯的传统制作技术,使学生在对花灯的鉴赏中热爱高雅艺术,远离低俗、庸俗、媚俗文化。美术课题《莞邑水乡花灯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申报了市2017年教育科
研成果奖。
三是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多年来,通过 “一校一品牌”的挖掘和打造,各学校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办学理念不断优化,办学水平全面提升。近四年,全镇小学毕业考核语文、数学、英语的合格率均达到96%以上,达到了省教育强镇和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的要求。中考成绩逐年提高,特别是2017年平均分提高25.5分,达到市重点高中分数线26人,比去年增加9人,共有16人考上了市六大重点高中。2014年以来,我镇共有104人考上本科院校,其中1人以697分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实现了零的突破。
四是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就读。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保障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更多学位。对在洪梅工作和生活并符合入学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安排入读公办学校。近三年,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有4703人入读我镇的公办学校。
五是幼儿教育快速发展。我镇重视幼儿教育,强化了公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提高幼儿教质量。全镇公民办幼儿园基本满足全镇常住人口对幼儿教育学位的需求。目前,我镇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100%。我镇不断加快幼儿教育,新
批办了一所高档次的小飞象民办幼儿园,在今年9月份开始招生。洪屋涡幼儿园也在筹建中,争取明年投入使用。
六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我镇多管齐下,多途径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毛入学率100 %,小学保留率达到100 %。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在9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学位供给能力、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机会、贫困生教育机会、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残障适龄儿童教育机会等系数大于1。户籍与非户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能就近入学,入学率为100%,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入学率为100 %。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多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镇围绕巩固和提高教育强镇和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成果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育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但由于我镇发展时间较短,起步慢,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仍需持续不断的努力。为此,在未来的5年,我镇将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和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健康向更深、更广、更实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最
大限度挖掘政府和社会潜力,继续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办更优质、更均衡的教育。
二是继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师德好、能力强,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优质队伍,要创新机制,加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打造教育品牌,创建名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是努力推动教育国际化,加强交流与合作。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化视野,扩大教育开放,组织校长、教师进行国际学习与交流,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我们认为,几年来,我镇认真落实省教育强镇和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评估验收组提出的整改意见,巩固和提高了教育强镇成果,提升了教育现代化水平。按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评方案》及《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督导验收办法》的要求,我镇教育强镇复评自评结果为98分,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复评自评结果为:35个三级指标中有31个达A,4个达B(其中6项必达指标全部达A)。对照省教育强镇和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评估标准要求,继续达到省教育强镇和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评估标准要求,敬请督导评估组专家予以评估验收。
洪梅镇人民政府
2017年9月30日
第二篇: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
巩固成果 开拓创新
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11月19日)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谋划“十三五”工作之际,我们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的成绩和经验,部署“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刚才,有关省、市和学校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听了很受启发和鼓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极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实施后,特别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及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三年来,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呈现出教育系统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第一,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李克强总理要求,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国务院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各地纷纷出台教育信息化规划,建立机制,狠抓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中国召开,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与成就。
第二,“三通两平台”工程进展顺利。“三通两平台”工程是“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启动三年来进展迅速,总体上超出了预期目标。
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85%,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77%。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学校,已全部接入互联网并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显著成效。“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力推进,提高了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课率,惠及400多万偏远地区的孩子。“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调动全国500多万名教师参与、晒课300多万堂。这种“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超过30%的学校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从2012年的60万个增长到4200万个,应用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推动了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教学管理更加开放透明,家校互动更加迅捷畅通。
四是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两大平台全面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底上线运行,已与26个地方平台互联互通,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两级(国家、省)建设、五级(国家、省、市、县、校)应用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电子学籍“一人一号”基本实现。
第三,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以来,600多万名教师、5万多名校长参加培训,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对全国县区以上教育厅局长进行了全员轮训,各地举办管理人员、教师及校长培训,教育战线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普遍提高。
第四,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不断创新。各地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统筹协调,成立领导机构,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合力。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机制,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等难题,各地采取企业垫资建设、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形式,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
总之,我们在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里,初步构建了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使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缩小了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推进了教育公平;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了广大师生,提升了教育质量。“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充分证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思路和措施符合国情和教情。同时要清醒认识到,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我们的工作仍存在差距。一是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没有深刻认识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挑战,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作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二是体制机制尚需创新。教育信息化工作各主体的责任须进一步厘清,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仍须完善,广大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应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三是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尚需加强。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意识到,在当今网络时代,网络传播不仅涉及教育安全,还涉及国家安全。学校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只管建设不顾安全、只管硬件忽视软件、只管数据采集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四是信息化建设推进进度不平衡。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有的地区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并尝试融合创新,而有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未完成。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二、全面落实中央要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全球互联网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日益加深,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机遇不容错失。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具体体现在:
第一,推进教育信息化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作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贺信,指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大数据战略作出重要部署,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教育系统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战线落实中央要求的具体行动,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第二,推进教育信息化是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义。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信息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等都已产生巨大影响,为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教育信息化对教育领域的变革作用日益显著,全球浸润式大学和即时可学式大学引发广泛关注,慕课(MOOC)风行全球,新的教学模式蓬勃发展,正在重塑人们的学习行为和对教育的理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强调以应用为导向,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这些新趋势为教育变革提供了可能,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我们必须紧抓这一轮世界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新成果转化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
第三,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有力保障。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这是党中央站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就是要真正推动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群众需要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手段和装备现代化,它涉及教育理念和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等多个方面。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就必须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引擎。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完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与弘扬,更加便捷高效地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推送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丰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内涵,满足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扎实做好“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服务国家战略,聚焦重大问题和短板,谋好篇、布好局,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第一,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确保实现“三个基本”的目标。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强化深度应用、融合创新,大力提升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能。要运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推进“教改”、“课改”,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撑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到“十三五”末,教育信息化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二是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三是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子,向世界教育信息化先进水平赶超。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三通两平台”工程,努力做到“四个提升”。
一是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实现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提升出口带宽,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加强无线校园建设和应用,实现具备条件的城镇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更加普及、深入,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服务,基本形成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与管理的能力。要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国家平台和地方平台建设,避免硬件设施重复浪费;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建设平台。要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实现多方共享和有效对接。要加强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整合集成,形成覆盖全国、协同服务、互联互通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支撑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
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通过“专递课堂”,大力推广“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组织模式,既要提高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开课率,更要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名校网络课堂”,鼓励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原则上所有教师都应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全面普及。
四是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制定数字教育资源标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用好存量资源,采取多种方式为教学应用提供服务,特别是为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学校提供免费服务,帮助这些地区会用、用好信息化资源。培育社会化的资源服务市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有资质的企业、机构开发优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坚持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办好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就业技能培训等,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教育公共服务,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惠及普通民众。
第三,要加快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步伐,着力实现“四个拓展”。
一是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信息化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一带一路”、大数据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作用。要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拓展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边界和空间。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催生适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华语言文化、中国优质教育资源走向世界开辟更多渠道,抢占信息化制高点,增加国际话语权。
二是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集成教学、学习、管理等功能,拓展课堂外延,统筹推进实名制、组织化、可管可控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优势互补,引导教师应用网络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倡导学校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学生综合评价、教学综合分析,提高管理效率,减轻师生负担。
三是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学理念、方式和内容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创业大学、创客教育、微课堂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标准,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培训紧密结合,纳入师范生培养和教师、校长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从服务一般性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简政放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教育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管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学校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实现学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广泛连接与互通,推动管、办、评分离,形成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形成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合力
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已进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发展新阶段。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把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一要明确职责,统筹推进。当前我们正处在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十三五”工作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要积极承担起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责任,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十三五”规划,整体设计、系统部署。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牵头推进、沟通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在规划、项目、经费安排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各地要进一步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健全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格局。
二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要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在教育信息化资金筹措、建设运营维护、资源服务、教学应用等方面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政府和市场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机制。要阳光建设,阳光运行,接受社会监督,坚决防止腐败行为。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在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明确网络安全责任,加强防范,堵塞漏洞,建章立制,确保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坚决保障教育安全和国家安全。
三要分类指导,务求实效。要结合不同区域自身实际,确定工作重点。东部地区要率先完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任务,实现深度应用;中西部地区要在加快补足短板的基础上,推进常态化应用。各地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制定针对区域、学校、课程、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督促各地政府创造性地做好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
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巩固成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计划
XX中心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省市县教育现代化建设会议和文件精神为指导,立足我校实际,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深化学校全方位工作,使学校在教育思想、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教学体系和教育水平等方面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达到现代化学校的要求,保持学校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创建目标
1.教育思想现代化
教育思想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前瞻性,形成比较先进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体系。
2.师资队伍现代化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充足,教师骨干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化程度进一步增强。
3.办学条件现代化
教学设施向现代化迈进,达到高规格、高标准。4.学校管理现代化
管理理念超前,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协调的学校管理系统,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素质高、事业心强、现代化的高水平教育教学队伍。
5.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校科研,严格贯彻“质量立校、科研兴教”的方针,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6.教育水平现代化
形成科学高效的办学特色,力争成为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
三、具体措施
(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提高全体教师创建认识。
教育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通过召开推进动员大会等活动,宣传好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提高全体教师的创建认识。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是当前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的一项具体工作,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创建,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加快设备、设施建设,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
(二)努力完成创建的各项工程。
1.对照“省市(县、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评估标准,进一步推进现代化硬件设施的完善、资料的创建、课堂教学及师生素质的提高。
2.校园网站的建设。3.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深化特色教育建设。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独特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通过深化学校艺体教育、英语教育,形成我校的特色教育文化。
4.完善、规范图书、仪器、计算机三个管理平台的使用、维护及资料整理。
我校三个管理平台现已全部开通并投入使用,以后将继续完善、规范的管理并使用好,做到新增图书、仪器、设备及时录入,定期检查相关教师上课、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处理。
新增室部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如水、电、通讯设备,防水、防潮、消防、防盗、避光设备等。
(三)细化学校管理,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高。
本,我们将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各项管理机制,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施管理,在创建过程中使我校科学管理水平跃上新的台阶,促进我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带领全体教师借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契机,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常抓不懈,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深入开展“高效课堂”教 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加大我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营造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浓厚氛围。通过媒体、宣传栏、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等媒体媒介,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地及时展示近几年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及时报道学校大力创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动态,让更多群众了解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关心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支持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第四篇: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心得体会
推进教育现代化,从身边做起
——全市教育系统创建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后期工作推进视频讲话心得
学习了李长春局长的讲话以后,深刻体会到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有着重要的意义,联想到自己的教学活动,觉得推进教育现代化从须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我个人觉得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在学校管理中,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如果我们教师队伍着装变得大方得体,精神面貌上散发、洋溢着教育特有的气息,这样,从自身出发人的现代化,才能使下一代人有着更高的水准和品质,才能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因此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其次,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硬件前提。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技术手段的革命也日趋临近,主要体现在网络工程上,通过信息、网络、空中课堂来提高教学效率。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学校每个班级多媒体硬件,完全给老师、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气息。教师包括老教师,都能怀着好奇心态着手摆弄摆弄,咦,课堂上老教师也用上课件多媒体了!我们的学生也被现代化感染:有的老师不熟悉的环节,学生都可以展露小才能。
三是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在教育管理中也体现了现代化:我们教师的教学业务,从原来的手写教案,转变为电子化的管理。我们教师可以熟练电子工具的同时,方便而有效地随手从网络上找寻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有些教学信息也很快的从教育网站上看到,可以做到教师与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在教育管理中,教育体制由上至下,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逐步步入“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创造性的学习”,让我们老师开开眼界,让孩子开开眼界。
第四点要培养我们教师队伍具备现代的教育观念、教育水平,具有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和师德,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培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要引导教师领略新思想、新理念,与时俱进的钻研业务,终身受教育,不断的推进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第五点是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要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要大力开展实验教材、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实验,不断尝试和改进教材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争强直观性、操作性,使知识生活化、实践化。在教育方法上要不断的探究,要引导学生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用现代化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与实验,不断揭示现代教育的教学规律,形成现代教育的教学体系,推进教育整体上的现代化
在学习讲话的同时,我们教师队伍要真正领会到讲话精神,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把本次讲话的精神落到实处,切实做好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为本次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教育,将理论武装贯穿工作实践始终。要继续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抓好群众观点、宗旨意识的教育,抓好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引导监管人员进一步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是深入推进“两方案一计划”的扎实落实。要重点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切实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努力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确保建章立制取得实效。党委书记要全面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党委成员按照分工,组织分管部门,把握进度、推动落实。要围绕重点整顿任务,结合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拿出有力措施整改;要按照科学、依法、务实的原则推动建章立制,确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导性强、能长期管用;把专项整治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的重中之重,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狠抓落实,务求取得实效。三是建立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要认真梳理、系统归纳活动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长期保持下去。对于已经形成的制度,要切实落实好、执行好、遵守好。对于已经明确要建立但还未制定出台的制度,要抓紧调研起草。要本着务实管用的原则,使各项制度在形式上简便易行,在具体内容上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通过健全和落实好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良性运行态势。坚持一手抓作风建设、一手抓业务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以良好的作风扎实推动辖区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四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督促落实。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协调联动,把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纳入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形成常态化。对暴露出的问题发现一起纠正一起,督促限期整改;对出现反弹的,坚决予以查处。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对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要敢于聚焦;对反映最突出的问题要重点督改。要发挥群众在监督中的作用,让群众参与监督和评议,确保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