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
(09-24 20:58)
2000年8月12日,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组织北京的部分专家教授召开了一次关于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座谈会。与会的专家教授有: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樊崇义教授,司法部法规教育司司长刘一杰、副司长霍宪丹,中国人民大学徐立根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崔敏教授,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主任法医师陈世贤教授,北京市安定医院司法精神病科主任医师田祖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敏远研究员,北京大学陈瑞华博士、陈卫东副教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医技术室副主任法医师常林,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科学技术研究室王雪梅等。现将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一、关于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专家教授们一致认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主要理由有:①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诉讼案件技术含量的提高,司法鉴定对于查明事实真相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如果我国按联合国有关司法准则的要求确立了沉默权制度,司法鉴定对于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更具有关键性的意义。②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已严重妨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和诉讼效率的提高。③我国证据立法已开始酝酿,鉴定立法作为证据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也应对其进行深入的研讨。④我国的诉讼模式已进行了以当事人主义为取向的改革,鉴定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一环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⑤实践中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呼声也很强烈。在今年春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许多代表都提出了这一议案,仅广东、陕西、辽宁、重庆、山西五省市就有132位代表呼吁制定《司法鉴定法》,还有些代表具体设计了《司法鉴定法》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二、关于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专家教授们认为,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是要建立独立、公正、规范、高效的鉴定制度。在实现这一长远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既要立足于长远目标,又要注意现阶段的具体情况。长远目标是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方向,但这一目标与我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有较大差距,一步到位会有较大难度,因此应分阶段逐步实现最终目标。②要提高司法鉴定的公信力,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为此,必须确保鉴定主体相对于公、检、法机关的相对独立性;必须提高鉴定活动的透明度并强化法律监督机制;必须保证与鉴定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都有权申请鉴定,必须保证鉴定程序能够得到不折不扣的遵守等。③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实际。鉴定作为一项具有人类共同性的认识活动,有其自身产生和动作的基本规律,外国已经实践了几百年,其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我国在引进外国经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④要以全局为重,不应固守部门利益。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涉及到公、检、法、司、安、卫等许多部门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各部门要以实现司法公正的大局为重,不要固守部门利益。为此,人大及政法委等机关必须作好协调工作。
三、关于司法鉴定的立法
当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司法鉴定法,有关司法鉴定的许多规定都散见于三大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及国务院和各部委制定的法规和规章中。这导致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存在以下问题:①无法可依。如鉴定人的资格、鉴定人拒不出庭的法律责任等问题都缺乏明确的规定。②操作性很差。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的,有权申请补充鉴定或重复鉴定,但由于法律对公安司法机关答复的期限及公安司法机关拒绝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时,当事人的救济手段均未作出规定,因而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的这一权利经常难以落实。③互相冲突。如按我国三大诉讼法的规定,鉴定必须由具有相应技术知识的自然人进行,个人签名,个人承担责任,而按我国医疗事故鉴定办法的规定,鉴定必须由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集体签名,集体承担责任,这实际上回避了鉴定人的个人责任。④部门割据。由于我国有关鉴定的许多规定都是由中央各部门分别制定的,各部门制定的规定往往只能在本部门内执行,而难以得到其他部门的承认。⑤有法不依。如为了提高鉴定的公信力和独立性,我国九六年修正刑事诉讼法时在120条增加规定,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应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但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三年来,这一规定基本上没有得到落实。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专家教授们认为,应在深入调查和研讨的基础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统一的司法鉴定法,对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的管理、司法鉴定的程序、规范和标准、司法鉴定的责任等都作出科学而统一的规定。此外,有的教授还认为:应该完善与鉴定有关的证据规则,如规定谁提出鉴定结论,谁就有义务保证鉴定人出庭;应该完善与鉴定有关的诉讼机制,规定控辩双方应有平等的鉴定或申请鉴定权等。
四、关于司法鉴定的性质
对鉴定性质的不同理解将决定我们对鉴定制度的不同构建方式。专家教授们认为,在理解鉴定的性质时,以下几点是必须强调的:①鉴定是一种科学认识活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对认识客体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而不是认识主体级别的高低和权威的大小。有些省市制定的鉴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上级鉴定结论的效力优于下级鉴定结论的效力,省级鉴定委员会的鉴定是终局鉴定,这是违反认识活动的科学规律的。②鉴定是一种个体行为,而非集体行为。鉴定活动强调“亲历性”,鉴定结论的获得最终依靠的是个体的认知能力,而非集体的决议。司法实践中有些地方、有些领域的鉴定结论是以鉴定委员会集体的名义作出的,这不仅违反了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也使错误鉴定的责任难以落实。③鉴定是一种取证手段而非侦查手段。刑事诉讼法典将鉴定放在侦查程序里规定是不合适的,这不仅与刑事诉讼法典里规定的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及法院在审判时也有权鉴定相冲突,而且成为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有些部门剥夺或限制当事人的鉴定权的借口。
五、关于鉴定人的资格
鉴定人是鉴定活动的实际承担者,鉴定人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决定鉴定结论的正误程度。我国现行立法对鉴定人的资格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鉴定人素质良莠不齐,许多没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人也从事着鉴定工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鉴定人的素质,专家教授们认为有必要借鉴律师资格考试的作法,建立统一的鉴定人资格考试制度:①任何人,无论其是准备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鉴定机构执业、医院、还是在公安司法机关的鉴定机构执业,都必通经过全国统一的分专业的鉴定人资格考试,否则其鉴定结论不得作为法庭定案的根据。②鉴定人资格考试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组织。因为司法行政机关不参与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身份相对超脱,由其统一考试有利于实现考试的独立和公平,提高可信度。③鉴定人资格考试分专业进行,既要考专业知识,又要考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因为鉴定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对法律的基本把握,如“辩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既是包含着事实评价,又包含着法律评价。④通过鉴定资格考试以后,还必须经过一定期限,如一年或两年的实习训练,合格后才能最终获得鉴定执业资格,因为鉴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是难以作出准确的鉴定结论的。⑤获得鉴定执业资格以后,还必须进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也由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对于违法违纪者,将按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以至取消执业资格等不同的处分。
六、关于鉴定体制的改革
鉴定体制改革是本次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本次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难度最大之处。我国现行鉴定体制下机构设置过于分散,不仅不便于管理,而且导致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制约了诉讼效率的提高。此外,公检法三机关在行使侦查、起诉、审判职能的同时又自行鉴定,损害了司法鉴定应有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损害了司法活动的权威。因此,专家教授们普遍主张应适当集中我国的鉴定体制。但这种集中只是适度的,原则上,除公、检、法三机关的鉴定机构应予合并外,其他面向社会的鉴定机构仍应保留,以防止出现垄断局面。
法院内部的鉴定机构应予取消,在这一点上,专家教授们的认识是一致的。理由是:其一,法院的审判活动没有公安和检察机关那么紧急,需要鉴定的事项完全可以委托其他鉴定机构进行;其二,按我国新的审判方式,举证责任由控辩(原被告)双方承担,法院只有在对控辩双方的鉴定结论发生疑问需要核实证据时才可重新鉴定,从诉讼公正的角度出发,由法院以外的部门鉴定更为合适。
对于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鉴定机构应否撤销则存在着较大争论。对此,大体有三种观点:其一,少数专家认为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承担着侦查任务,而侦查活动往往都非常紧急,侦查机关内部设置鉴定机构有利于及时搜集证据,打击犯罪。其二,另外少数专家认为,考虑到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工作的特殊性,其鉴定机构可予保留,但为了强化其独立性和加强对鉴定的统一管理,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鉴定机构在业务上也应接受司法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其三,多数专家认为,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自侦自鉴、自检自鉴不利于保证鉴定的独立性,双重领导体制也不能完全解决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内部鉴定机构的依附地位,因而原则上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内部的鉴定部门也应撤销,但考虑到我国鉴定体制的现状,第二种方案可作为我国鉴定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即作为过渡措施,鉴定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应是完全撤销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内部鉴定部门,建立由司法部领导的相对集中的鉴定体制。但考虑到侦查活动的特殊性,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内部可仍保留一部分技术人员,但这些技术人员已不再具有鉴定人的身份,而是协助侦查和起诉的“专家辅助人”,其审查结果也只能作为勘验检查笔录,而不能作为鉴定结论。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即有类似的制度。
七、关于司法鉴定的管理
(一)司法鉴定的管理机构
专家教授们认为,司法鉴定的管理应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进行,这是确保鉴定的客观公正性的需要,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同性作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司法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国办发[1998]90号)即体现了这一精神。但该《通知》只规定司法部负责管理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工作,专家教授认为,这还不够,从长远来看,所有鉴定部门,包括公、检、法三机关内部的鉴定部门也应划归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
司法行政机关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司法鉴定的管理。当前,在公、检、法三机关的鉴定部门尚未取消的情况下,有些省市组成由司法行政部门负主要责任,公、检、法、卫等机关主要负责人参与的跨部门的鉴定委员会来负责司法鉴定工作的宏观管理、监督和协调是可行的。但需要强调的,有些省市又在鉴定委员会中设专家小组负责具体案件的鉴定工作,这是不妥的。因为由鉴定的管理、监督、协调者来亲自实施鉴定,实际上是取消了对自己的管理和监督,这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这对于其他的鉴定机构也是不公平的。
(二)司法鉴定的管理内容
司法鉴定的管理包括:鉴定法规、规章的起草和制定,鉴定机构的审批,鉴定人员的资格考试、审查和授予,鉴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鉴定人员的纪律、考核和惩戒,鉴定的收费,鉴定科技的引进和开发,鉴定设备的配置及鉴定的对外交流等等。
鉴定机构是鉴定设备的提供者、鉴定人员的管理者和鉴定活动的组织者,因此,对鉴定机构的审批必须从严把关,司法行政机关要按照申请者的设备状况及技术能力严格核定其执业范围,对超越职权范围出具鉴定结论的部门,司法行政机关必须从严处理,并通知法院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鉴定收费也必须予以规范。当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司法鉴定收费标准,司法实践中,各鉴定机构为了争夺经济利益而进行不正当竞争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鉴定机构甚至不惜出具虚假的鉴定结论以迎合当事人。因此,有必要建立严格而规范的收费标准,以遏制和减少司法鉴定中的腐败现象。
此外,还必须制定并切实执行严格的鉴定人员的纪律、考核和惩戒制度。当前,我国司法鉴定的纪律、考核和惩戒制度基本上处于缺失状况,法律对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及错误鉴定应承担何种责任均未作出明确规定。虽然刑法规定鉴定人故意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鉴定要承担伪证罪的法律责任,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规定很少得到落实。因此,有必要制定严格的鉴定人的纪律、考核和惩戒制度,对那些违反国家法律和执业纪律的鉴定人予以严厉的处罚,这是遏制鉴定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在鉴定人的责任制度中,要特别注意鉴定人拒不出庭及故意作虚假鉴定的法律责任,因为鉴定人拒不出庭将导致法官无法审查鉴定结论的真伪,故意作虚假鉴定通常会直接导致法官错判,侵犯当事人的权益及国家司法的权威和正义。
最后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鉴定人员的培训及鉴定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违犯犯罪手段的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而我国的鉴定技术则比较落后。在西方发达国家,DNA分析、测谎及催眠鉴定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指纹鉴定也有了系统的指纹库作支撑,而在我国,DNA分析及测谎鉴定的使用才刚刚起步,指纹鉴定仍停留在原始的一对一的同一认定阶段,催眠技术在司法实践中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因此,国家有必要投入大量资金,集中力量培养一批高技术鉴定人才,建设一批高技术的鉴定机构,从而提高司法鉴定为查处违法犯罪的服务能力。
八、关于司法鉴定的程序
当前,我国关于司法鉴定程序的规定主要散见于三大诉讼法之中,但由于我国立法过于原则,因而关于鉴定程序许多重要的问题法律都未作出规定。根据我国实践的需要及国外的作法,专家教授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必须予以解决。
首先,在刑事诉讼法中,应赋予控辩双方以平等的鉴定或委托鉴定权。按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当事人既没有鉴定权,也没有申请鉴定权,而只有对侦查机关鉴定结论不服的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权利,再加上司法实践中公安司法机关对当事人的鉴定申请往往不予批准,因而,当事人的鉴定权往往得不到落实。而按我国法律的规定,鉴定结论是法定七种证据中的一种,既然法律规定辩护律师有权调查和取证,那么辩护方理应有权鉴定或申请鉴定。
其次,要确保鉴定人出庭作证。这是保证法官能够对鉴定结论进行有效审查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有必要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①出庭用证是鉴定人的法定义务,否则,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②提出鉴定结论的一方有义务保障鉴定人出庭,否则,其所提出的鉴定结论法庭有权排除其作为定案的根据;③明确鉴定人出庭作证的费用。民事和行政诉讼法中纳入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刑事诉讼中原则上由控辩双方各自承担,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鉴定费用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国家支付。
再次,要完善鉴定人的回避制度。鉴定人属于法定的回避对象范围,但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只要到审判阶段,当事人才能获知对方或法院委托的鉴定人的姓名,这样必然会使有些本应在鉴定前回避的鉴定人直到审判阶段才被申请回避,这不仅会导致由于第一次鉴定被全部宣告无效而浪费诉讼资格,引起诉讼拖延,还可能使一些检材易于变质、灭失或数量太少且无法重新收集的案件因错过鉴定时机而无法查明案件真相。因此,专家教授们建议,法律应明确规定,鉴定人一经选任即应将姓名告知对象当事人,从而为对方申请回避提供条件。此外,还要明确规定鉴定报告必须说明鉴定的过程和理由。我国三大诉讼法都只规定鉴定人应写出鉴定结论,对应否说明鉴定的过程及根据和方法未作规定。司法实践中,许多鉴定报告往往只说明结论,而很少阐述鉴定的过程及得出结论的理由,这不仅给法官和对方当事人审查其鉴定结论的真伪造成了现实的困难,也为鉴定人徇私枉法开了方便之门。因此,专家教授门建议,法律应明确规定,鉴定人必须说明鉴定过程的根据和理由。否则,该鉴定结论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另外,应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如前所述,在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内部鉴定机构取消以后,应建立专家辅助人协助其解决技术问题。此外,当事人通常是专业知识的外行,因此,也需要懂得相应专业知识的人协助其审查鉴定结论的真伪。因此,有必要仿效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作法设立专家辅助人制度,即规定:控辩(原被告)双方在诉讼过程中有权聘请专家辅助人,专家辅助人虽然不是鉴定人,但其有权了解和监督鉴定人的鉴定活动,有权协助当事人审查鉴定结论的真伪,有权协助当事人向鉴定人发问等。
最后,应明确规定法官对证据的取舍必须说明理由。虽然世界各国的立法都规定鉴定结论的取舍证明力的大小应由法官判断,但法官对证据的取舍和判断也必须建立在合理的根据之上。而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官对证据取舍的理由往往不作说明,从而为其通过鉴定结论的取舍以权谋私提供了方便。我国司法实务中出现多个鉴定结论时法官往往只采纳法院鉴定人员出具的鉴定结论与此也是不无关系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法官在对鉴定结论进行取舍时必须说明理由,否则,将作为二审法院直接撤销原判的理由。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
第二篇: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探析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探析
摘要:司法鉴定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应紧紧围绕着如何保证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保持其客观、公正、合法性特点来进行。
本文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在该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完善予以阐述,并提出建立司法鉴定法律体系的观点。
关键词:司法鉴定制度;缺陷与完善。
一、司法鉴定制度简析。
司法鉴定是为司法活动服务的。在当代司法证明活动中,大量运用科学证据的证明方法是现代诉讼制度的重要特征,司法鉴定正是运用多种科学技术手段对案件中各种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并已成为查明案件事实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其结论是法定的证据之一。从概念上不难看出司法鉴定的内涵和性质。首先,司法鉴定是一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专门性质的问题,一些办案人员或者相关人员在办理相关案件时为了弄清一些事实真相或者得到一些相关证据,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和人才才能解决。其次,司法鉴定是一种科学的严谨的科学活动,其性质主要表现为:进行鉴定的人员必须是一个具有相关知识如法学学科的专门人员,为了说明问题,他们必须对涉案客体进行科学的检验,并且在检验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科学严谨的论证,最后给出鉴定结论。
但是鉴定又不是一般的科学活动,而是有很大特殊性的科学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鉴定的主体特殊性,鉴定问题特殊性,鉴定方法特殊性以及鉴定结果特殊性四个方面。再次,司法鉴定活动还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即鉴定必须由办案单位或者由当事人、被告人(通过律师)依法委托,并送交鉴定所必须的材料,才能进行;鉴定人有依法回避的义务,鉴定人有权勘查现场和查阅有关案卷材料,也有权就与鉴定相关的问题询问当事人,证人和现场勘验人员;经过查证属实的鉴定结论是法律上的证据,这一切都表明,鉴定是具有法的性质的活动。司法鉴定制度正是一个国家的法律所规定的规范司法鉴定活动的各项规则、规章和体制的总称。司法鉴定制度包融于司法制度中,是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制度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
针对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说,严格讲,司法鉴定制度还是有待完善的,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与现在的三大诉讼制度相适应的司法鉴定制度。因此,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其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司法鉴定立法严重滞后。
对司法鉴定我国至今还没有统一独立的法规,有关司法鉴定方面的法律规定只散见于三大诉讼法中,对司法鉴定的规定十分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无论是司法鉴定的实体法律制度,如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立条件、业务范围,司法鉴定人的从业资格条件、法律责任等,还是司法鉴定程序性制度,均无明确的统一规定。
(二)鉴定机构的运作混乱。
从法律的规定看,我国有法定的司法鉴定机构,但对司法鉴定机构鉴定权的授予、机构资质的管理等具体内容又没有明确的规定,对鉴定机构的管理的混乱还反映在对鉴定机构的鉴定权限无统一管理,包括鉴定的管辖等内容,严重影响了司法鉴定的公信力,有悖于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
(三)鉴定运作机制混乱。
程序的合理合法是实体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目前,司法鉴定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是鉴定(包括重新和复核鉴定)的委托、启动等程序问题;其次是鉴定的实施(包括鉴定技术规范)及鉴定文书的出具问题;再况则是对鉴定结论的质证、认证及采信,缺乏完整的程序要求。我国目前对鉴定启动的决定权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司法实务中采用的是职权主义原则,公、检、法三机构在诉讼的不同阶段都有鉴定的启动权。
(四)司法鉴定的法律责任不明晰。
公民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日益觉醒和增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其结果是公民越来越勇于主张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司法鉴定而引发的诉讼争议日渐增多,但目前我国对司法鉴定的法律责任关系还十分不明晰,当事人缺乏可行的司法救济途径,这样,既不利于司法鉴定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三、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建议。
作为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直接影响并决定了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独立和树立司法权威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与之相适应,尽快建立起职责明晰、结构合理、管理有序、运行高效、统一独立的公正的新型司法鉴定制度,实现司法鉴定工作的规范、科学、高效与公正,是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方向。
(一)要建立完善的司法鉴定启动机制。
鉴定的启动是司法鉴定程序的重要内容,我国的鉴定启动权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法院、检察院和公安部门手中。当事人虽然有权申请鉴定,但是法庭掌握着最终决定权。我国这种带有浓烈职权主义色彩的司法鉴定启动制度,极易造成审判人员的偏听偏信,为此应当建立法官备鉴下的当事人启动机制:首先,平等地赋予诉讼双方当事人,包括公安、检察机关司法鉴定的启动权;其次,在庭审质证过程中,在双方的鉴定结论发生冲突或者难以采信时,法官可以启动复核鉴定,以保证初始鉴定的质量。
(二)要建立完善的司法鉴定程序制度。
司法鉴定程序是指按照司法鉴定活动的客观规律、确保鉴定活动有序进行而制定的规则和步骤。司法鉴定程序包括司法鉴定的管辖、鉴定的申请和决定、鉴定的委托、鉴定的受理、鉴定的实施(包括鉴定标准、出具鉴定结论、鉴定文书格式鉴定材料的归档等)、鉴定结论的审查和运用、鉴定人出庭制度、鉴定的评估和监督制度以及对司法鉴定有关问题的处理等内容。司法鉴定程序制度是关于司法鉴定实施活动中所涉及的程序规则的总称。司法鉴定程序制度是司法鉴定的核心制度之一。程序的公正是实现实体权益公正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实现司法鉴定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和合理化,对实现司法鉴定工作的科学、公正、效率目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要建立司法鉴定人从业资格认定制度。
作为司法鉴定主体的鉴定人,主导着鉴定的全过程,其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鉴定结论的质量,鉴定结论的证据力问题,也主要集中在鉴定人的身上。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要求规范鉴定人是保证司法鉴定真实、客观、公正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鉴定水平鉴定人作出的鉴定结论才是可靠的。所以,必须尽快建立严格的司法鉴定人从业资格认定制度。在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为司法鉴定管理主管部门前提下,由司法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司法鉴定人的从业资格认定标准。对不符合法定标准、不具备鉴定资格的人坚决不准从事司法鉴定活动,对违规从事司法鉴定的,司法机关对其鉴定结论不得采信,并由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法律制裁。
(四)要明确规定鉴定人的鉴定义务和法律责任。
由于司法鉴定人的职责是弥补法官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其活动具有准司法活动的特点,为此,鉴定人的鉴定义务和其依法出庭陈述的义务属于公法上的义务,即协助法院查明案件真实的义务,具有相当学识和经验的人,均负有该项义务,鉴定人如果违背其义务,可对其处以罚款或其他强制措施。与此同时,应明确规定鉴定人获取报酬的权利(如收取鉴定费用,出庭的旅差补助等)和设立鉴定人保护制度。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司法鉴定往往对诉讼结果起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司法鉴定人也往往成为鉴定事项有利害关系的人关注的对象,当鉴定结论与其愿望发生相悖时,鉴定人往往成为利害关系人泄愤乃至报复的对象。
四、建立以《司法鉴定法》为代表的司法鉴定法律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司法鉴定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制度冲突,最终使司法鉴定活动纳入到法治的发展轨道,只能依靠国家立法。因此,尽快制订《司法鉴定法》,是加强司法鉴定法治建设的最高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我国,制定统一的《司法鉴定法》具有非常现实的基础。首先,我国的三大诉讼法对司法鉴定都未作详细的规定,这为制定鉴定法留下了充分的立法空间。同时,缺少司法鉴定的详细规则,也使得《司法鉴定法》的制定显得更为迫切。另外,我国的三大诉讼法不能同时进行鉴定规则的修订,而三大诉讼法的分别修订又难以保证鉴定规则完全协调一致。更何况,三大诉讼法都对鉴定规则进行细致的规定,也会造成立法内容重复,有悖于立法技术的要求,还会使各个诉讼法典自身的结构失衡。所以进行统一的鉴定立法是我国司法鉴定立法较为合理的选择。未来的司法鉴定法律体系应是以《司法鉴定法》为主轴,以司法鉴定程序条例为中心,以司法鉴定各领域技术规范为依托的等级分明、体系严密的法律法规规章体系。另外,司法鉴定协会应当制定有关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实行司法鉴定行业自律机制,保障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鉴定的自主责任意识,以促使鉴定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之雄、唐鑫波,《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与立法完善之构想》,《中国法学》,19992.汤擎,《论司法鉴定的启动》,《中国司法鉴定》,20013.徐丽文,《论鉴定制度改革》,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4.刘昊阳,《浅析证据法与鉴定体制的内在联系》,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第三篇:创先争优座谈会纪要
创先争优座谈会会议纪要
根据公司党委安排,我党支部结合本单位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争先创优活动,并于8月25日组织全体员工召开了活动座谈会,现将会议纪要整理如下:
会议首先回顾了公司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全过程,包括:
1、于7月初开展了以创先争优为主题的党日活动;
2、集中学习了贸促会下发的关于胡锦涛、李源潮所做的创先争优活动系列讲话等学习材料;
3、部分员工利用业余休息时间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
4、大家根据支部要求,怀着“向沈浩学什么”的疑问,传阅了《沈浩日记》等相关媒体资料。
此次座谈会大家对“向沈浩学什么”讨论的最为热烈,结合本职工作,总结出以下五点:
一学静心。在沈浩身上,我们能看出在当今社会难能可贵的一份踏实、泰然。“心要静、情要动”,面对利益至上、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悠然处之;面对贫困落后、四目茫然的百姓生活状态要动真情、想办法。作为企业人与社会人,如何立足本职,认清社会意识中的美与丑,平衡好个人得失与社会得失的关系,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二学慎独。慎独是一种自律的境界,在沈浩日记中,多次提到这个词。作为共产党员,多数情况下需要的是自觉自律的干工作。作为企业中的员工,并不是做的每件工作都被别人重视,得到赏识,而唯有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培养诚意正心之道,才能为发展事业奠定基础;
三学自省。沈浩常年写日记的习惯,就是一种自省的表现,一日三省其身。在他的日记中,总能看到对自己工作的不足、对所面对外界诱惑的提醒与鞭策,正是在常年的自我反省中,形成了他对人生、对工作的坚定信仰。现在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人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呢,取而代之的则是博客、空间等网络手段,这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利用其对自己进行反省呢,而多数是在上面宣泄对生活的抱怨与低级趣味,到头来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四学读书。在沈浩日记中,有提到“自己还年轻,静下心来是完全能学进的”,“努力学习两年,四十再放光芒”等鞭策自己学习的记录。古时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种学而不辍的精神在沈浩身上有很好的体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断的用书籍、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使我们总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为工作提供帮助;
五学沟通。沈浩另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善于沟通的工作方法。上对组织、中对同事、下对群众,无论何时,他都注重与三者的信息沟通与感情交流,才使得矛盾得以化解、工作得以推进。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同事之间难免会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误解与矛盾,但如果能把问题放在组织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大家主动放下架子开诚布公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手段。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创先争优不是一朝一夕的活动热潮,而需要将在此次活动中积累下的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践行。
咨询公司党支部
二〇一〇年八月三十日
第四篇:2014—2015学学生座谈会纪要
2014-2015学(第一学期)市场营销系学生座谈会纪要
时间:2014.5.5
地点:3#401
参会人员:
会议主讲:市场营销系主任
会议主持:赵哲
会议记录:孟欣
参加人员:市场营销系11—13级各班班长、团支书
会议内容:
为了达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目的,我系特举办此次学生座谈会。会上,同学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系主任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发言,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了耐心的解答。并表示会对同学们所反映出的问题逐一梳理,把相关问题反馈到有关领导和部门,提请有关部门研究并落实。以下是按照年级顺序总结的学生发言:
学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1)将一些专业课程往前调,让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
(2)同学对就业非常关心,应多提供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
(3)建议绩点课应该分算一点儿,本学期绩点课很多,学习压力很大。
(4)希望老师尽量把讲课进度放慢,并且给同学标注重点。
整个座谈会代表踊跃发言,大家很高兴又这样的一个机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并愿意与学院一起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系主任对于本次座谈会同学们的问题做了解答和会议总结发言。系主任专门给学生干部代表提出几点要求:
(1)班委要当好辅导员及老师的助手,要经常和任课老师沟通。
(2)班委在班级里要做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多关心班集体,多了解同学的情况。
(3)最后,系主任还提议叮嘱新生,要尽快适应工商管理学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语重心长的对即将毕业的同学说,一定要重视实习问题,就业切忌追求高工资大企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第五篇:座谈会纪要(08.12.9)
关于《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和《上
海市民办中小学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座谈会纪要
为了加强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规范民办中小学校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质量;维护国家、举办者、出资人、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民办中小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由上海市会计协会发起,于2008年12月9日,在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中学召开了关于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的座谈会。会议由华东理工大学审计处处长张爱民教授主持。市各区县教育局财务处长及各民办中小学校校长等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汇报了各区县民办中小学校的现状及财务管理现行办法,提出了对以上两个试行办法的看法和建议,认为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对于民办中小学校的管理至关重要,使得各学校的会计计量有章可循。现将会议事项纪要如下:
一、上海市各区县民办中小学现状
青浦区现有1所民办幼儿园和1所民办小学,无民办中学。闵行区现有66所民办幼儿园,21所民办中小学(其中1所民办小学,3所民办中学,其余为一贯制学校),共有3万多名学生。松江区现有15所民办幼儿园,4所民办中小学校,6所民工学校转制民办学校。各区政府给予民办中小学校极大的财政支持,管理投入极大。
目前,上海市各民办中小学校采用非统一会计计量的办法,各学校会计计量处于真空状态,教育部民政部不加干涉,学校自行管理,年终上交财务报表。
二、看法和问题
各与会人员认为,目前各民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处于过分自由的状态,《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的出台十分及时,作用重大。但与会人员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1、对象范围界定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中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民办中小学校”,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民办中小学校包括:民办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以上两条例规定了适用对象,包括范围极广,与会人员指出第二条的规定有一定的弹性,是否包括除第三条之外的学校,如党校这样性质的机构。另外,在上报财务报表的过程中,由于之前公办学校报表过程中不包括幼儿园,而以上条例包括了幼儿园在内,这就使得各民办中小学校报表汇总数量过多,时间过紧。
2、主管单位界定
(1)与会人员提出,在对各学校财务监管方面,民政部门应该是主体,而教育财务部门对其没有真正的管理权限。所以导致教育财务部门在对各学校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2)在《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 第35条中指出:“学校应当在终了后4个月内将财务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一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报表使用者。”与会人员指出此处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具体指出是哪个部门,他们认为主管单位应该落实到具体的部门。
3、会计计量时间问题
(1)在《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总则第四条中提出“学校会计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但是与会人员提出,学校管理实际是以学年为准,这就造成了实际操作与此条例中核算期间的冲突,造成计量上的不便。
(2)《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第35条指出:“学校应当在终了后4个月内将财务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一并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报表使用者。”此条例中的“4个月内”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有的民办中小学校,包括幼儿园的报表按规定要在1月25日前必须经过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之后,再汇总上交国家主管部门,时间上会来不及。
4、折旧年限问题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一条中说明,为了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正确核算办学成本,学校应当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其中对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做了具体的规定。在年限规定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在办法中,规定如电子计算机和演示、测试仪器的折旧年限为7年,而实际上,各学校的仪器仪表的使用寿命只有三四年的时间。这就造成了会计核算中,折旧不合理,与实际不符,使得每次摊销的费用偏低。
5、执行力度问题
由于之前,各区县的民办中小学校的会计计量方法都不正规,有的小规模幼儿园甚至采用“家庭式”记账法,这就使得学校在由自我会计管理转到统一的会计制度上的存在着一定衔接问题。这种过渡中会存在一定的操作问题。所以在确定主管部门的前提下,各区县教委对其加大执行力度是极其重要的。而在力度执行方面的具体措施又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6、真实性问题
就像企业会计计量一样,我们的各民办中小学校的会计计量也同样存在真实性问题。各学校通常自己制定了规则,制作三套报表,分别应对财政税务部门,教育部门,学校自身。另外有很多的民办中小学校的凭证弄虚作假,开具的发票没有统一。那么在我们试行的办法中,就应该对这个问题做出更加具体的规定,使各学校在采用合理的会计方法的情况下,上交更加合理真实的报表,这样有利于各个利益相关体。
三、建议及对策
各与会人员在对《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提出自己意见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1、提出对主管人员以及基层财会人员就《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这两办法进行培训,并加强培训力度。有的人员认为由于大规模培训难度大,培训可以分两次进行。范围上第一次主要是对区县一级相关人员培训;第二次是由区县再把条列传达下去。另外有的人员认为也可以先培训主管人员,再培训基层财务操作人员。
2、为了加强办法的操作性,建议采用通用统一软件,如金蝶软件,这样更加方便各学校会计人员的操作,也方便最后生成的报表统一化。
3、认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单独出台民办中小学财务管理办法是不够的,应该使制度细则化,出台配套的办法。如教师奖惩,工资等。
4、由于报表量大,上报主管部门的时间短,建议市教委把民办学校报表上交时间延迟。
这次会议得到了上海市各区县教育财务主管部门以及民办中小学校校长的积极配合,针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出台的《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其具体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
2008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