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志同志在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完整)(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23:0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克志同志在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完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克志同志在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完整)》。

第一篇:克志同志在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完整)

在全省产业园区(开发区)

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赵 克 志

(2011年11月1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省上下深入落实“两加一推”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是省委、省政府首次以产业园区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也是继今年5月项目建设年现场观摩会成功召开后围绕项目建设召开的第二次高规格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我省产业园区发展成绩,深入分析研判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推动产业园区发展尽快取得大突破,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落实主基调、实施主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几天来,我们一起现场观摩了安顺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的12个产业园区,实地感受了三个市州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的火热场面,相信大家都看有所思、听有所悟。和大家一样,我也是边看边想,边思考、边与一些同志进行交流,总的感受是“四有”:一是有干劲。三个 市州都是在真干、实干、快干、大干,干部群众、投资企业和项目业主的劲头和精气神都很足。“五加二”、“白加黑”、“三班倒”等在很多园区已成常态。这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二是有亮点。12个园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特别是安顺夏云、黔西南郑鲁万、六盘水红桥等产业园区,能做到那样的程度,非常不容易。六盘水市、黔西南州短短9个月时间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分别达23.7亿元和12.3亿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三是有差距。自己跟自己比,进步很大。但如果按高标准要求,特别是与外地园区相比,这些园区无论是产业规模、产业层次、经济总量、核心竞争力,还是设施配套、要素聚集、单位土地投资强度等都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四是有希望。三个市州的产业园区尽管离高标准、高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但方向对路、思路对头、措施对劲、势头很好,已经顺利实现了开好头、起好步,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产业园区发展这条路子走下去,“两加一推”大有希望。

刚才,省经信委、省商务厅主要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富玉同志作了很好的点评。一会,战书同志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什么是产业园区

这是发展产业园区必须厘清的重要概念。产业是社会分 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集合。园区是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一定土地范围,在此范围内专门设臵特定行业、特定产业、特定形态的企业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发展的区域。产业园区实质上就是产业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的形态。我国大规模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和园区建设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小平同志访问新加坡,专门考察了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随后,在小平同志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相继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接下来又设立了海南等经济特区。按照小平同志的产业布局思想和中央的一系列要求,各省区市陆续设立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其他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大多已发展成为所在省区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产业园区必须放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认识和把握,产业园区不仅仅是指工业园区,还包括一产、三产等其他产业园区。正是基于此,省政府在去年11月下发的《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中明确界定,产业园区包括: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聚集区(主要指工业聚集区,也含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市(州、地)、县(市、区)工业园,循环经济工业园,文化和动漫产业基地等,几乎涵盖了所有产业。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产业园区的界定,当前有两大认识 问题必须予以澄清和纠正:一是认为发展产业园区只能搞工业。省委、省政府强调,工业园区是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摆在突出位臵、优先位臵来抓,通过发展工业带动三次产业全面提速发展,但从没有规定产业园区只能搞工业。对一些更适合搞现代物流、产成品市场、软件与服务外包的地方,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发展更能凸显当地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园区。同时,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可以有多个产业园,即园在区中,区设管理机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搞工业园区、物流园区,还是其他产业园区,省里对各市、县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的考核硬标准不能变,决不能因为某个地方不适合搞工业园区就放低考核标准,发展什么园区可以比选,但“两加一推”的考核要求不能变,不能给有放松发展念头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借口。二是认为产业园区内产业越多越全越好。有的地方认为,既然什么产业、什么园区都可以搞,就划定一个区域什么企业、什么产业都往里面装,搞得园区表面上红红火火,实际上没有形成主导产业、产业集群、产业配套、产业链条。这些问题要注意引导和解决。产业园区有准确定位,有特色,能形成产业集群,才会有竞争力和聚合力,才能实现大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搞产业园区

大力发展产业园区,是省委、省政府从贵州实际出发,经过反复讨论和认真研究作出的重大决策。主要有四点考 虑:

首先,这是经济规律。国内外无数实践证明,产业园区对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际看,发展产业园区已成为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美国硅谷工业园区年产值达400亿美元,每年可安排4万人就业,是美国规模最大的高技术工业中心,硅谷的出现使美国得以继续领跑全球新经济。被称作“印度硅谷”的班加洛尔软件工业园使印度信息软件业异军突起,2009年印度IT产业产值达62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班加洛尔软件工业园。从国内看,发展产业园区越来越成为各省区市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在60%以上。苏州工业园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经济总量。北京市海淀区在中关村产业集群的带动下,规模以上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四成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近50%。从省内看,产业园区正在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4.7%,同比增长27.3%,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高6.4个百分点,为近20年来最快增速。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地区产业园区分别完成投资151.9亿元、110.6亿元和101.8亿元,分别占所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14.9%、24.2%和23.8%。因此,加快 发展产业园区,是我省顺应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加快破解发展速度慢这一首要矛盾的重要切入点和迫切需要。

第二,这是工业化载体。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落实“两加一推”主基调的重大举措。工业化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载体和路径,我省又是山地省份,没有产业园区,工业化“化”不起来,招商项目落不了地,民营经济也发展不起来,增加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改善民生等都只能是一句空话。我省工业化滞后,主要是产业园区落后。发展产业园区是被发达地区成功实践反复证明的工业化必由之路。去年,广州、天津、大连、烟台、西安五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已分别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32.3%、26.2%、32.1%、23.8%和33.2%,基本上是三分天下或四分天下有其一,长沙、惠州、德阳、湛江、海南洋浦、大连长兴岛、漳州、东山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都在1倍以上,如果我省还不在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上下功夫、用力气、求突破,工业化很难有大的起色。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同志率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到我省调研起草国务院支持我省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时专门指出,搞工业必须有载体,载体就是园区,园区建设要坚持整体规划、严格管理、滚动发展、务求实效,确保工业强省战略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有序发展。在发展产业园区这个问题上,必须旗臶鲜明、坚定不移,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第三,这是省情决定。从自然生存和要素发展条件看,我省最特殊的省情就是山多地少、平地更少。在这样的土地资源硬约束条件下谋发展,出路只能是大力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千方百计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而发展产业园区无疑是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最有效的现实路径。目前,我省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土地平均投资强度仅为50万元/亩,而贵阳小孟工业园区达到了320万元/亩,东部地区一些工业园区更是高达近100万美元/亩。只要我省每一个园区的投资强度都能达到300万元/亩以上,将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率,缓解土地对发展的瓶颈制约。同时,我省发展方式粗放集中表现在工业,而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工业园区。建工业园区,不仅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培育企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而且有利于优化资源配臵、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第四,这是开放平台。以开放促开发,充分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是事关我省发展全局的根本性战略举措。产业园区是扩大开放的关键平台。企业到一个地方去投资,最看重的是能赚钱,追求利润最大化。赚钱靠什么?一靠投资成本控制,就是相关生产要素和产业要配套,产品生产出来后在质量上、价格上要有市场竞争力;二靠物流和市场,就是产品要出得去、能快捷地进入市场,而且加上物流成本后,仍有 市场竞争力;三靠良好规范的服务保障,就是企业生产的各个服务环节和配套政策都能跟得上。而能够比较好地满足这三方面要求的,只有产业园区。一位领导同志曾经这样总结江苏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三条最重要,一是昆山路子,二是园区经验,三是张家港精神。昆山路子说到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为外来客商提供优质服务,将服务做到了极致;园区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发展产业园区,千方百计将园区经济做大做强做特做精,提升园区经济对整个经济的带动力和贡献率;张家港精神就是十六个字“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强调“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激励开拓者”的干事创业氛围。只要我们每一个产业园区都能切实做到上述“三靠”和“三条”,我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肯定能迅速打开新局面。

三、对当前产业园区发展怎么看

对今年以来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可用八个字来概括:“起步良好,差距不小”。“起步良好”主要表现为“六个逐步”:一是思想认识逐步统一。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全省上下在加快发展产业园区问题上的思想认识逐步统一,信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统一,执行更加坚决。这次观摩,在六盘水市就看到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建园区,核心抓招商,突破在项目”这样的口号。二是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形成。省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 见》、《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下放审批权限,土地、环保等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制定了《贵州省省级工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贵州省工业园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标准;进一步落实了投入政策,今年仅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就安排4.3亿元支持园区建设发展。三是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今年1-9月,全省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94亿元,同比增加1倍以上,其中3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培育区完成192亿元。四是园区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加大。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园区、开发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分别达502亿元和9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倍和3.3倍。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门成立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4个专业招商工作组,实行专业化对口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100强及省内大企业开展“招大引强”,成功引进20多个优强企业,项目总投资达174亿元。五是一些重点园区功能定位逐步清晰。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力帆骏马为龙头,重点发展载货汽车、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引进货箱设备、汽车灯具生产线、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配套项目,装备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六是园区发展带动作用逐步显现。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园区在建项目147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4亿元,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3.2%,占园区建设以来累计投 资的60%;入园企业1053个,新增从业人员近30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94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45.5亿元,同比增长43.8%。产业园区的加快发展,为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实现15%的较快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差距不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重点产业园区偏少,工业园区化程度低。目前,我省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左右,比广东、浙江等省低30多个百分点。二是园区基础设施不配套,招商引资项目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少,项目资金到位率、开工率、投产达产率低。个别地方只是刚起步,对园区招商引资重视不够、力度不大、办法不多、效果不好,至今没有几个象样的项目。三是园区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关联度普遍较低。一些地方虽然形成了一定产业特色,但同一产业分散在各个园区,没有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接的共生体,园区产业定位不明晰、主导产业不突出、缺少龙头支撑企业、企业关联度小、产业链不长、整体效益偏低。有的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弱,不具备基本的研发能力,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四是园区要素保障能力不强。融资方面,部分园区开发模式单一,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建立,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和上级补助,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园区建设会受到严 重影响,也会给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用地方面,省里对园区建设用地给予了全力倾斜,园区用地已占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用地指标的30%,但由于园区用地方式粗放,造成用地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据省国土资源厅对全省15个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进行调查,其中9个投资强度在80万元/亩以下,不到外地园区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供水保障方面,一些地方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较慢,随着园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工业用水、城市供水矛盾逐步显现。电力供应方面,部分园区电力供应设施不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园区企业用电需求。五是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园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组织管理功能不完备,管理人员特别是专业人员匮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协调,管理权限和职责不明晰,统计调度体系和考核制度有待完善。这些问题,是所有省区市在发展产业园区过程中已经历或正在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借鉴成功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发展措施,大胆实践,敢于突破,采取切实的办法尽快加以解决,不断推动产业园区发展取得新突破。

四、如何建好管好产业园区

总的考虑是:要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园区发展作为落实主基调、实施主战略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科技引领、体制创新、产业聚集、要素集成、土地集约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紧紧依托产业园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工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增长极核,加快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三化”同步的主阵地、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对外开放的大窗口、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吸纳就业的强磁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100个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打造5个年工业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10个年工业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40个年工业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省重点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1000亿元以上。2015年全省产业园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00亿元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0%。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进一步明确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基本路径。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结合我省基本省情,产业园区必须坚持做到“五个发展”。一是坚持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快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上下游产业配套、成链条集群式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坚持特色发展。从各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出发,合理确定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突出主导产 业特色,提高产业关联度,加强综合统筹,防止重复建设。三是坚持创新发展。加强省内外跨区域园区建设发展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等有效运行模式。支持产业园区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孵化器,形成技术创新集聚区。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经济园区的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四是坚持融合发展。加强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服务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融合,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五是坚持集约发展。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推进土地、能源、资本等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防治,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产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二)选准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一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各产业园区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区位优势等因素,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合理确定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避免产业园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努力实现产业园区的差异性错位发展。二是要突出产业重点。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毕节等城市要紧紧围绕黔中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一核四带多节点”的 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布局产业园区和重点发展产业,依托三线军工企业和其他大型企业的基础条件,集中力量发展与航空、航天、电子相关联的工业基地,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工贸易基地。其他省级产业园区和市(州、地)所建园区,要结合自身特点,依托能源、冶金、有色、化工、机械制造、烟酒、食品、药品、旅游商品等特色产业优势,围绕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优质轻工产品基地等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附加值。县级产业园区要本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和产业聚集发展需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产业园区集中加快发展。三是要培育特色园区。要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园区主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整合要素资源、加强项目协调、理顺利益分配关系等措施,大力培育具有贵州地域品牌特色的产业园区,并利用品牌园区的作用聚集更多相关企业,实现滚动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我省矿产资源优势,坚持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的招商引资策略和“一矿区一主业”的思路,精心打造一批以矿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相关产业相配套的特色产业园区。对一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产业园区,要 有针对性地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企业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建设特色品牌园区。四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园区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配套协作型、外地企业聚集型、综合循环利用型、科技创新型、出口加工贸易型、专业市场依托型等特色产业园区。

(三)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要加强产业园区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产业园区功能,提升产业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就业吸纳能力和人口容纳能力。当务之急是大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力争通过两三年努力,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供排水、供电、道路、供气(热)、通讯、宽带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市、县级产业园区实现“四通一平”(供排水、供电、道路、通讯和土地平整),基本建立起与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实施相适应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体系。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根据国家通用标准及行业要求,按照向山要地、梯次场平、多层建房的立体化土地利用模式,在产业园区内统一规划设计、大力和集中建设四至五层的标准厂房,出租或出让给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同时,要大力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完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服务保障能力;加强交通物流配送体系和专业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产业园区道路系统与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系统 的连接,降低园区企业运行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产业园区对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四)突出产业承接转移,大力开展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直接关系到产业园区发展的成败。去年12月以来,我省相继开展了面向央企招商、香港〃贵州投资贸易活动周、酒博会暨投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仅三项活动累计签约合同金额就达6000多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产业园区项目,要继续抓好跟踪落实,提高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竣工投产达产率。今年12月,我省还将和全国工商联在贵阳共同举办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其中产业园区项目招商是重中之重。各地、各部门要以此为契机,主动开展招商邀商,力争引进一批全国优强民营企业特别是500强企业到园区投资办厂,推动园区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要创新产业园区招商模式,招商与选商相结合,采取专业化招商、驻点招商、上门招商、以商邀商等有效做法,加快形成政府推动与产业园区自主相结合共同招商的格局。要主动与发达地区特别是对口帮扶城市对接,大力建设发展合作产业园区。要加快推进黔中新兴产业园区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合作共建以信息技术、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导产业的黔中合作产业园。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和贵阳市、安顺市要大力支持黔中合作产业园规划、建设和发展,16 推动其尽快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为黔中经济区加快崛起注入实实在在的内容。

(五)强化配套政策支持,千方百计为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加大财税和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立财政和金融机构。在产业园区内的财政收入,按税利分流和中央、地方分税的原则,属于市、县留存部分,全部留给产业园区滚动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三分之二要用于支持园区建设发展。省有关部门要整合相关资金,优先安排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及企业技术改造创新等重点项目。对进入园区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鼓励产业园区设立投融资平台、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产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优先推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优惠贷款支持。最近,国务院批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这是一个重要政策信号,省财政厅等部门要抓紧进行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将我省列为试点,多渠道解决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融资问题。二是全力保证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需要。今年产业园区建设用地已占全省建设用地计划的30%,明年要进一步向产业园区项目倾斜,同时要严格实行产业园区土地 收益全部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的政策。大力实施“工业梯田”工程,对一些荒坡、荒地实施成块连片开发的,免缴地方相关规费。三是全力保证产业园区发展供电供水需要。全省电力供应调度,要优先向产业园区倾斜,确保产业园区内企业不拉闸、不限电。要根据产业园区发展需要,在统筹考虑城乡居民用水的基础上,优先实施保障产业园区发展需要的骨干水源工程和配套供水管网工程。四是实行更加积极的商贸支持政策。省级外贸发展资金要重点向产业园区加工贸易企业倾斜,产业园区新设立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形成生产能力并实现出口业绩后,按实际到位资金给予一次性补助。鼓励加工贸易配套企业在产业园区内进行直接产业配套,配套率达60%以上的新办企业,享受与加工贸易企业同等的资金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开发区升级培育计划。

(六)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推动产业园区科学发展。一是产业园区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关系。产业园区建设要从严控制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尽可能上山、上岭,向低山、丘陵发展,向空中发展,努力提高容积率和土地投资强度。二是产业园区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各市、县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同步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实行污水零排放和垃圾集中统一处理,进一步强化地下水保护,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监 管,对偷开偷排、不达标排放的,要坚决整治,决不能出现产业园区建起来了、工业经济上去了、生态环境质量却大幅下降的现象。三是产业园区发展与老百姓受益的关系。发展产业园区的根本目的是富民、惠民、利民。在产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征地拆迁包括征用林地的过程中,绝不能侵犯农民合法权益,所有征地拆迁补偿必须严格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要把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与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特别是农民参与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配套建设教育、医疗等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盘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切实兑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承诺。

(七)加强统筹组织协调,进一步理顺产业园区管理体制。一是要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方面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省产业园区加快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园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要加快理顺产业园区管理关系。每个市(州、地)都要有直管的产业园区。县(市、区)产业园区管委书记、主任一律由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兼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政正职按副厅级配备。在开发区机构设臵上,同级政府的税收、土地、环保、建设、公安等部门可以设立派驻机构,但派驻人员必须从严控制,严格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要求配备;要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原则上产业园区除领导干部和部分骨干外,其他工作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三是要加快建立通过市场办产业园区的新机制。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要素配臵、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要切实发挥企业在园区建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产业园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持续健康发展。四是要严格实行统计考评制度。各级产业园区管理部门要按照统计考评制度的要求,配备专门统计人员,及时报送产业园区企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招商引资、就业人口、投资强度、产出效益、主导产品产量等统计信息资料,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考核考评提供依据。要建立和完善产业园区投资环境考评办法,建立健全以产业园区各项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实行旬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年评比制度。省里将选择一批重点园区,通过建立专门服务指导支持平台,促使其尽快突破,示范带动全省产业园区加快发展。要建立产业园区退出机制,对发展慢的产业园区,要及时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对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及时予以撤销并公布。

同志们,加快产业园区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采取的关键举措。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 不易的良好势头和发展局面,再鼓干劲,再振士气,再出重拳,再举新措,坚定不移地沿着加快产业园区发展、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这条路子走下去,不断创造经济腾飞跨越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新业绩,为到2020年我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不懈奋斗!

第二篇:赵克志在全省白酒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赵克志省长在全省白酒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6月30日)

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白酒产业高度重视。今年4月9日,战书书记和我带领省有关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茅台集团召开了支持国酒茅台做大做强的专题会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这次会议提出要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努力做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这次会后,遵义市委、市政府和仁怀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6月25日,我和晓东、国强同志在遵义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了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措施,在有关问题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贵州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4月9日省委、省政府专题会议的要求,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专题研究全省白酒产业发展问题,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昨天,与会同志参观了茅台酒厂、糊涂酒业公司和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坛厂酒类配套区。刚才,省经信委、遵义市、仁怀市和茅台集团、金士力酒业公司、金沙窖酒酒业公司、青酒集团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交流经验、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明确目标、落实措施的目的。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加快白酒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白酒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费品,而且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物化了的精神产品。我省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丰富的酿酒文化,早在汉代就有“黔人善酿”、“喜食枸酱”的记载。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奠定了贵州白酒在我国酿酒行业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十一五”以来,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特别是以茅台集团为代表的白酒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白酒产业实现了新的发展。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16.04万千升;总产值203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利税130.8亿元,利税率居全国第一位;增加值15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4%,仅次于煤炭和电力行业。白酒产业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白酒产业发展对全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白酒产业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白酒产业是动密集型产业。据测算,每新增1万千升白酒生产能力,白酒生产企业可以增加就业2500人左右。仅仁怀市在白酒企业就业的人数就达到3万人。如果未来5年我省能够新增60万千升白酒生产能力,白酒生产企业就可以增加约15万个生产岗位,为白酒生产配套的产业还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同时,白酒产业对粮食原料的需求将有力地带动农民增收。以仁怀市为例,2010年该市有机高粱产量达到6.6万吨,农民人均来自高粱生产的收入近1000元,仅此一项就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04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4%。

第二,白酒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目前,我省轻、重工业的总产值之比大概为1∶4。调整我省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改变轻工业比重过轻、重工业比重过重的状况。我省白酒产业增加值占轻工业的36.7%,白酒产业的快速增长将带动整个轻工业快速发展,对于减轻节能降耗压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白酒产业的“第一车间”在农业,白酒企业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白酒产业还能带动包装、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抓住白酒产业就是抓住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突破点和带动点,就是抓住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

第三,白酒产业是我省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白酒产业对税收的贡献大,2010年我省白酒产业税金总额为40.8亿元,仅次于烟草和煤炭行业,高于电力行业;资产利税率31.7%,产值利税率57.6%,远高于除烟草外的其他工业行业。白酒产业又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能够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壮大地方财力。实践证明,白酒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也是财政实力比较强的地方,比如仁怀市,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1.19亿元,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二位,白酒产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加快白酒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但目前我省白酒产业发展与其他兄弟省(区、市)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小。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在全国排第13位,仅占全国产量的1.8%,分别是四川的7%、山东的16.5%、河南的19%、江苏的28.4%。二是实力弱。全省有生产许可证的白酒企业252户,但规模以上企业仅61户,除茅台集团外,其他企业产值都在3.2亿元以下,其中,产值1亿元至3.2亿元的企业只有16户。在全国白酒百强企业中,我省只有茅台集团1户。要做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我省要有更多的企业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三是发展慢。2010年,全国白酒总产值增速为34%,黑龙江、辽宁、江苏、四川、河南增速分别为64.2%、55.4%、45.9%、38.7%、31.7%,我省增速仅为22.2%,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1.8个百分点。四是不均衡。2010年,茅台集团白酒产值150亿元,占全省白酒总产值的73.7%,排名第二的金士力酒业公司产值仅3.2亿元。在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中,遵义市占90.8%,其中仁怀市占84.7%,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均衡。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白酒企业要充分认识白酒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冷静分析,找准差距,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加快白酒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使我省白酒产业的实力与美誉度相适应。

二、坚定信心、创新思路,努力推进我省白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针对当前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实际,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十二五”期间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解放思想、创新模式,高端引领、中低并举,以质取胜、打造品牌。工作要求是:坚持质量优先、以质取胜,始终保持贵州白酒良好的市场声誉;坚持高端引领、中低并举,努力抢占各种档次白酒市场;坚持酱浓并举、兼有其他,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不同香型白酒需求;坚持盘活存量、扩大总量,尽快使全省白酒产量大幅度提升;坚持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在市场竞争中推动贵州白酒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省委、省政府确定“十二五”期间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白酒产量确保80万千升、力争100万千升,占全国白酒市场的份额10%左右,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培育一批名优品牌,新增6—1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批著名商标。到2020年,我省占全国白酒市场的份额争取达到20%。这些目标是在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考虑了我省白酒产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有利条件,经过努力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一是有政策。国家《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增强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烟草、酒类、茶叶生产加工基地的品牌竞争力”。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批复》强调,支持四川、贵州高档白酒发展。国家决定,这一系列政策在“十二五”期间将延续执行。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把白酒产业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支柱产业优先支持发展,并将出台扶持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些都给我省白酒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有基础。我省拥有得天独厚的酿酒自然条件,酒文化历史积淀深厚,并积累了一批优秀的酿酒技术人才。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国酒茅台”这样的标杆品牌和其他一批宝贵的品牌,这些都是我省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三是有市场。随着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稳步提高,我国进入了消费升级的阶段,消费者对优质白酒的需求不断提升,极大促进了白酒产业发展,2004年至2010年,全国白酒产量年均增速达19.7%。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未来几年我国白酒产量仍有可能保持较快增长。我省白酒品质优异,市场美誉度高,近年来省外投资者投资贵州白酒的意愿强烈,已经有一批省外客商在我省建立了白酒生产基地。只要我们策略得当、措施有力、坚定信心,就一定能够抢占全国白酒市场,实现白酒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把“国酒茅台”做大做强。加快贵州白酒产业发展,首先要巩固和提升“国酒茅台”的地位。茅台既是贵州白酒第一品牌,也是中国白酒第一品牌。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季克良、袁仁国同志为代表的茅台集团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职工锐意进取、大胆改革,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产品质量,推动茅台集团实现了较快发展。2010年,茅台集团完成白酒产量5.2万千升,增长11.9%,占全省规模以上产量的32%;实现销售产值145亿元,增长22%,占全省白酒销售产值的85%左右;实现利税117亿元,增长29.5%,占全省白酒利税的90%。茅台集团的快速发展,对全省白酒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没有茅台就没有今天我省白酒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未来十年贵州白酒加快发展同样要靠茅台。支持茅台集团做大做强,就是支持贵州白酒加快发展。全省要共同维护“国酒茅台”的声誉,支持和帮助茅台集团加快发展,特别是遵义市和仁怀市要把这项工作作为第一任务,巩固和提升茅台酒的国酒地位,确保到“十二五”末,茅台酒产量4万千升,茅台集团白酒产量10万千升、力争12万千升,销售收入500亿元,基本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带动全省白酒产业快速发展。

创新发展思路,做大做强“国酒茅台”,首要的是坚持高端引领、中低并举,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产业规模。一是要加快茅台酒扩能技改。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确保到2015年新增产能1.4万千升,满足市场对茅台酒的需求。二是要大力发展中低端茅台系列白酒。我省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高端白酒在全国高端白酒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但中低端白酒的市场份额很小。实现我省白酒产量的快速扩张,既要支持茅台等高端白酒做大规模,巩固优势,又要大力发展中低端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茅台集团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加快旗下习酒、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神舟酒、汉酱酒等产品发展,做大系列名酒,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三是要支持茅台集团向外扩张。茅台集团要采取先培育后兼并等方式,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省内或省外企业,实现高质量的规模扩张。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要在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加强对兼并企业的指导和管理,实现量与质同步提升,保证企业的生命和活力。四是要积极发展茅台酿酒工业旅游和白酒文化旅游。要大力支持仁怀市和茅台镇围绕茅台酒厂发展以参观茅台酒酿造为重点的工业旅游、以品尝茅台酒为重点的餐饮旅游、以了解茅台酒发展历史为重点的文化旅游,进一步完善茅台酒生产线旅游观光通道。同时,在仁怀市遴选一批有条件的民营酿酒企业作为旅游观光点,在中枢镇尽快规划建设一座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茅台国酒城,并在国酒城谋划举办“中国茅台酒节”。进一步提升茅台酒及茅台酒文化,完善中国白酒文化展示园区,集中打造“国酒茅台”的文化品牌。

第二,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开放竞争的发展格局。贵州的山水和气候条件适宜优质白酒发展,有着吸引外来客商的独特优势。我们在加快白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但不保护落后。必须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竞争促发展,坚持“容天下人、卖天下酒”、“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到我省兼并收购白酒企业或开办新的白酒生产企业。通过扩大开放,不仅能够尽快解决我省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匮乏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外来优强企业与本土白酒企业一起,形成相互竞争的发展态势,以竞争促进产业规模扩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竞争增强发展活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竞争改变干部职工精神面貌、激发本土企业奋发向上的昂扬士气。扩大白酒产业的对外开放,既要大力引进白酒生产企业到我省投资,也可以引进非白酒生产企业跨行业投资;既要大力引进外来投资者到我省发展本土品牌,也可以引进外省白酒企业落户我省生产外省品牌;既要引进外来企业在我省生产包装酒,也可以让外来企业在我省生产基酒。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到我省投资,前提都是要在我省注册企业,带动我省群众就业,增加我省财政收入,接受我省行业管理。针对我省白酒行业普遍缺乏优秀企业家和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这一突出问题,要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在引进外来投资的同时,引进经营团队、销售团队和技术团队。

贵州白酒的良好声誉是吸引外来投资者到我省投资白酒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白酒产业对外开放必须用好“国酒茅台”和“贵州白酒”两个品牌,借助“国酒茅台”的市场影响力,申请“仁怀酱香型白酒”地理标志,并以传统及新兴的优势品牌和现有产业基础为条件,积极组织申报“贵州白酒”集体商标,力争把“贵州白酒”打造成为像“法国红酒”那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使进入仁怀乃至于整个贵州的白酒企业能够共享“仁怀酱香型白酒”地理标志和“贵州白酒”集体商标的无形资产,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酱浓并举、兼有其他,打造一批白酒特色品牌。我省是酱香型白酒的主产区,酱香型是我省白酒的主导香型,从市场对我省白酒的需求来看,这种香型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要看到,目前浓香型白酒占全国白酒市场份额的70%以上,而酱香型白酒只占5%左右,我省白酒以酱香型为主,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酱香型白酒生产周期长、投资大,仅仅专注于酱香型白酒,不利于我省迅速扩大白酒生产规模。我们还要看到,经过长期的发展,我省白酒浓香、董香、兼香、米香、清香等香型都比较完备,而且各种香型在历史上都曾经涌现出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这为我们坚持“酱浓并举、兼有其他”的发展方针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酱香型白酒的需求会逐步扩大。据预测,今后5—10年我国酱香型白酒占白酒市场的份额将逐步提高到20%—30%。要继续抓好酱香型白酒的产能扩大和市场开拓,充分发挥“国酒茅台”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文化凝聚力,支持茅台做大做强,把仁怀市打造成为全国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基地,并在仁怀市建设一个面向全国的酱香型基酒工业园区,扩大酱香型白酒的市场份额。其他品牌的酱香型白酒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在生产工艺上要有所调整和创新,不能侵犯茅台酒的知识产权。要制订酱香型白酒的质量标准体系,探索分级管理办法,实现酱香型白酒的市场细分。同时,要充分挖掘现有的香型品牌资源,力争各种香型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都能够在全国市场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通过兼有其他,共同支撑全省白酒产量的迅速扩张。这里要强调的是,酱香型白酒的品质一定程度上与空气中的微生物等自然因素有关,省经信委要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论证,在赤水河谷和茅台镇这样一些以生产酱香型白酒为主的地区,能否同时生产其他香型的白酒?在距离这些地区多远的范围之外,才能生产其他香型的白酒?并尽快作出结论。

品牌是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推动我省白酒产业快速发展,要大力巩固和提升“国酒茅台”品牌地位,并在“国酒茅台”的引领下,加快各个层次的品牌建设,力争各种香型都能够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从省级层面来讲,要着力打造贵州白酒“十强”。“十强”既包括省内品牌,也可以包括外来企业创造的贵州品牌,比如国台、金沙窖酒、洞藏青酒、董酒、钓鱼台、鸭溪窖酒、贵州醇、珍酒等品牌都有较高的知名度,都有纳入“十强”的条件。具体哪些品牌纳入“十强”,请省经信委认真组织研究,以市场表现为主,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提出具体方案。今年还要恢复贵州名优白酒评审。各级政府要坚持择优扶持的原则,对“十强”、“贵州名优白酒”等品牌产品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提升品牌竞争力。为了培育白酒品牌,激发白酒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对白酒企业进行分级管理,对不同等级的企业给予不同的扶持。比如有的同志建议,可以把白酒企业分为五星级,一级称为酒坊,二级称为酒庄,三级称为酒堡,四级称为酒厂,五级称为酒业公司。究竟怎么定级,请省经信委研究提出意见。这项工作可以先在仁怀市进行试点。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我省白酒之所以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声誉,正是因为我们长期保持了优异的产品品质。因此,无论是酱浓并举、兼有其他,还是各种档次并举,都要把保证产品质量摆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使我省白酒在全国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强化市场营销,扩大市场份额。营销是产品从企业到达消费者的桥梁,是实现产品价格和企业盈利的手段。营销不是简单的销售、广告宣传和促销,而是包含了市场细分、产品创新、战略设计、战术执行、品牌文化推广等环节的复杂过程。没有清晰的市场营销战略,企业的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我省白酒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有过鼎盛时期,但由于不注意市场营销和产品品质,导致了贵州白酒一路下滑。目前我省还有20万千升白酒产能闲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我们的营销力度和水平还不够。因此,我们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不是为了“刮酒风”,而是要吸取过去的教训,指导现在的工作,实现贵州白酒的振兴。

与我省相比,省外一些成功的白酒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创造了先进的经验。比如,四川郎酒针对广阔的中端白酒市场,通过市场细分,找准市场空白,迅速开发了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抢先占领了市场。他们还注重挖掘酒文化和产品特色,在产品个性上提出“酱香典范—红花郎”,在品牌文化上提出“神采飞扬—中国郎”,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品牌精神和内涵,同时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在地级市有相对独立的销售团队,并将销售阵地拓展到县级和乡镇,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再如,五粮液营销策略灵活多变,他们采取独创的买断经营模式,以五粮液作为托权人给产品质量提供担保,输出五粮液酒厂过剩产能,为其他品牌加工生产白酒,占领了广大中低端市场,实现了企业的迅速扩张。要认真学习借鉴省外这些成功企业好的营销经验,创新营销方式,提高营销水平,认真分析各类香型白酒及高中低端白酒的消费人群,既要注重巩固本土市场,又要注重开拓省外市场;既要守住原有市场,又要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逐步形成以终端销售市场为基础、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的专业化市场销售网络,迅速抢占全国市场。今年8月18日,省政府将与商务部在贵阳共同举办首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全省各地和省内白酒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大力加强对我省白酒产品的宣传推介,加大营销力度,塑造贵州白酒形象,提升我省白酒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

第五,大力发展白酒包装等配套产业,延长白酒产业链。坚持立足省内配套,引导省内企业积极发展包装材料、包装印刷、玻璃制品等白酒业关联产业,加快白酒包装材料等配套产品生产;支持省内重点白酒企业加强对白酒包装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加快包装配套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我省白酒产业发展所需的包装配套产能,力争到“十二五”末白酒包装材料省内配套供应量达到50%以上。要积极引进省外企业到我省建厂生产,特别要引进白酒包装新材料、先进生产工艺和专业设计开发团队,带动我省白酒包装产业发展。要适应我省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的需要,在全省规划建设3—5个像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坛厂酒类配套区这样的配套产业园区,使之成为白酒包装配套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把白酒包装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消耗,加大包装废物回收利用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抓好白酒包装配套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白酒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发展有机高粱、有机小麦等白酒原料生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加强白酒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将遵义、贵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名优白酒集散地,并围绕白酒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一批专业物流企业。

三、完善政策、优化服务,为白酒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白酒产业发展既需要白酒企业的努力,也离不开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扶持政策,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为我省白酒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加快完善支撑白酒产业发展的交通、水利基础条件。要优先安排连接白酒产区的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优先支持连接白酒企业和原材料产区的县、乡、村公路和白酒运输通道建设。加快茅台机场前期工作进度,确保年内开工建设。要支持白酒产区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使白酒企业有充足的水源保障。

第二,大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起草《贵州白酒保护和发展条例》、《推进贵州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白酒产业加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税务部门要加强调研,主动服务,合理确定我省白酒企业的税赋水平,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在公平的税赋环境下参与全国市场竞争。国土部门要想方设法在用地问题上加大对白酒产业的支持力度,并对重点白酒项目用地实行点供,同时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白酒企业向山要地,少占耕地。要加大对白酒产业的财政扶持,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亿元专门支持白酒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省政府金融办和各金融机构要制定支持白酒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完善资本市场,通过多种渠道满足白酒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第三,千方百计为白酒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建立和完善“一站式”服务中心,切实解决办事难、办事慢的突出问题。要加快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主动为白酒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优质服务;对重点白酒项目要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套工作班子”,点对点做好服务;对重点白酒企业,要安排专门的驻厂联络员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了做好对白酒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省经信委要设立酒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指导整个白酒行业发展,并为广大白酒企业搞好服务。

第四,大力整顿和规范白酒市场秩序。要严厉打击侵犯企业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特别是要深入开展茅台酒打假维权活动,切实维护“国酒茅台”的声誉,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和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我省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扎实抓好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严格实行白酒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和白酒生产企业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监管制度,建立白酒生产企业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严格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对无工商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照,违法违规经营的小生产作坊,要坚决取缔。对生产许可证到期,没有及时申请换发新许可证的白酒生产企业,省质监局要积极帮助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换发新的许可证。

第五,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好山好水出好酒。白酒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白酒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强对重点白酒生产周边区域特别是赤水河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和完善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尤其是赤水河上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严禁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入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切实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重点白酒产区水源地沿岸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并确保稳定运行。白酒生产企业要切实抓好企业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和厂区及周边环境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

同志们,白酒产业在我省工业经济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我省的发展阶段,抓工业必须抓白酒,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首先要加快白酒产业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协力推进白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真正的白酒大省、白酒强省!

第三篇:罗志军同志在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江苏政办通报 第 213 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6月29日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罗志军同志在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6月28日)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极为复杂的背景下,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认真落实省委常委会和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精神,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作出部署,动员全省各地各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加大推进力度,推

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发展新兴产业的紧迫性

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国际竞争已经演变成争夺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我省顺应发展潮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全省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20%,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今年上半年,六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预计实现产值9765亿元,销售收入增长25%以上。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国领先,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55%;节能环保、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始起步。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技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无锡尚德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龙头骨干企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我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新一轮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新兴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规模不大,龙头骨干企业不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还比较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和团队紧缺问题较为突出。我们一定要胸怀全局,放眼长远,充分认识发展新兴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对于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近年来,我省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坚定不移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转型升级迈出重大步伐。但也要看到,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仍然十分紧迫,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刻不容缓。只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抢抓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以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加快融合— 3 —

发展,信息技术驱动技术革命的势头始终不减,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正在向医药、农业等众多领域广泛渗透,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新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美国近年来加大对先进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图在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航天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欧盟投入巨资发展绿色经济,力求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我国也在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在上一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中,我们通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创新活跃期,由技术模仿和跟踪转向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初步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同步起跑”的条件。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机遇,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内需市场空间巨大的优势,更大范围集聚全球优质资源,更大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向工业经济的历

史性转变;第二次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跨越。现在,我省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关键阶段,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提高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提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主导经济发展,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

二、全面把握发展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

我省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等各方面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积极向好的态势,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同时,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极为复杂,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要素供给压力加大,出口环境仍不明朗,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们必须正确研判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为重点,力争实现新兴产业更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省发展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着力构筑人才高地,— 5 —

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加快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创新型城市,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区,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率先”打下坚实基础。

我省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目标是:今后一个时期,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尽快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基本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消耗低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的拥有率明显提升、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力明显提升,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到2012年,全省新兴产业发展要实现“四个化”:一是人才国际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100个以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0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支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二是技术高端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技术对外依存度小于50%,企业授权专利中新兴产业专利量占比达到35%以上,培育500家重点创新型企业。三是产业规模化。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市场,确保实现倍增目标。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达到

15%。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三个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四是发展集约化。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切实加强新兴产业载体建设。重点发展30条新兴产业产业链,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达到10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达到20家。培育3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创建一批创新型城市。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壮大规模与提升水平的关系。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要素集聚,迅速壮大规模,努力做到技术上有话语权、市场上有定价权,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明确战略重点,把握主攻方向,实行政策聚焦,率先突破六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上下联动、区域互动、有序推进,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快构筑全省整体发展优势。三是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系。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四是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风险性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依靠政府与市场的合力推动。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支持技术研

发和市场推广,构建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发展新兴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三、扎实做好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工作

发展新兴产业,任务艰巨而又繁重。要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创新载体,构筑人才高地,强化金融支持,完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加强科学引导,促进要素集聚,是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去年以来,我省陆续出台了六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两个专项子规划。最近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进一步明确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把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纳入省“十二五”规划总体布局,认真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既要注重上下衔接,密切跟踪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做好对接工作,也要注重横向衔接,加强新兴产业规划与其他产业发展、资源环境和重大科技专项等规划的衔接,促进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规划的协调配合。各市县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强化特色,— 8 —

做好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突破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发展领域。通过全省不同地区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化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提升集约发展水平。

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六大新兴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和我省科教人才优势、产业基础确定的,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促进其迅速提升水平、壮大规模。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核电装备、智能电网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应用示范区。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2年,达到5000亿元。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十类重点产业。到2012年全省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超万亿元,确保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等十大产品集群,开发100个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重点产品。到2012年,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努力使我省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装备、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和环保服务等产业。到2012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0亿

元,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基础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外包、生物医药外包、动漫创意外包、金融服务外包和供应链管理外包等五大外包服务。到2012年,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总量双倍增,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物联网产业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关键产品,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产业化,集中建设经济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和公众服务领域十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培育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产业。到2012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将我省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研发、生产和应用先行区。

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分产业制订行动计划,提出工作目标、主攻方向、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进一步分解细化新兴产业发展任务,推动规划和倍增任务的有效落实。省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修订和完善规划。对各地新出现的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新兴产业项目,要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实施计划,促进全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新兴产业必须聚焦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

府有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抢占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认真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推动创新成果向新兴产业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新兴产业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新兴产业企业流动,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力争70%以上的新兴产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建成600家以本土企业为主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打造一批设施先进、具有世界水平的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品牌研发机构。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强化科研应用导向,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快技术与资本、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引导企业大力拓展市场空间。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需求。要引导企业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开发,选择具有现实和潜在比较优势的目标市场,创新经营理念,运用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加大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度。要通过政府采购、政府补贴,实行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企业拓展市场,促进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化市场应用。到2012年,形成200

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全面实施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双百工程”,集成各类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源头。由于市场准入、融资等方面的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各级政府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认真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实际困难,促进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不断涌现,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

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转化。国际经验表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着力突破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确定的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形成一批重大成果的技术储备。在传感信息、纳米材料、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新型环保、智能电网等已具有一定基础的领域,加快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跨领域的集成创新,构建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链。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技术合作的关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并购国外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鼓励和引导国外研发机构与我省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合作。集中各方面的科研力量,加快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步伐。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力度。新兴产业的发展,即使突破了技术关,— 12 —

随之而来的还有涉及面更广、更为复杂的产业化瓶颈。各级政府要在资金投入和产品推广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拓展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源,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推动高新园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平台共享机制。启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一批面向新兴产业的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整合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一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企业研究院。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当前,知识产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全面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研究制订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计划,全面推行我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对创新成果申报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成为知识产权,争取大中型企业拥有更多发明专利。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水平。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推进知识产权资产化、资本化、市场化。培育技术交易市场,建立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创新主体通过转让、许可、质押等多种形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促进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目前,发达国家通过实施“世界专利”,力图形成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我们要冲破发达国家的专利包围圈,必须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发明专利和产品品

牌在保护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商标和区域品牌建设,支持我省企业到境外注册知识产权,利用自主品牌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加快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品牌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是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的重要保障。要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严厉查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引导企业由被动应对知识产权竞争挑战向主动运用知识产权规则转变。

(三)推进新兴产业创新载体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发展载体,实现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是提升新兴产业集约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提高各类创新型园区发展水平。各类创新型园区是集聚创新企业、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要推动高新园区创新发展。我省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60%的新兴产业产值,光伏、风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多是从高新园区内成长起来的。要着眼自主创新,汇聚创新资源,加快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步伐更快、创新型企业发展动力更强、创新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大,把高新园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核心区、新兴产业的先导区。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的主阵地,也是先进制造业的密集区,— 14 —

目前已进入“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要引导各类开发区围绕新兴产业加快创新步伐,加快由一般加工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密集区。扎实推进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创业园建设。力争到2012年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达到10个以上、所有省辖市都设立大学科技园。大力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建设,促进新兴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涌现。高水平建设一批重点科技创业园,努力实现创新型人才密集、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产业密集的目标。

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按照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大力建设产业链条长、资源循环利用、基础配套完备、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基地,强化专业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重点推进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注重发挥特色产业基地的整合功能,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构建新兴产业产业链。

发挥创新型城市的支撑作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是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信息、资金、商务服务等各种要素的主要集聚地。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开始建设一批技术密集城市,通过吸引大量新兴产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入驻,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技术密集型城市群,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产业集群形式,而且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完善城市创新体系,使创新型城市成为新兴产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源地。重点发挥好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作用,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市、县(市)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系统推进创新型城市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促进城市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发展。

(四)加快构筑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新兴产业发展最持久的动力,必须以高层次人才引领新兴产业高水平发展。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这里着重强调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工程,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着力培养一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深化高校教育科研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强化新兴产业领域专业设置,加快构建新兴产业学科专业体系。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依托主导行业、骨干企业共建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加快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劳动者。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开展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培训,大力提升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力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往往能催生一个新兴产业。我们要抓住当前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

措施,引进更多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引进中要更多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更加重视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企业联合引才,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推动全球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省发展新兴产业服务。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必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以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真正做到唯才是举、量才适用。要科学使用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用人机制,放心、放胆、放手支持各类人才大胆创新创造。

营造更优发展环境。加大各级财政对新兴产业人才投入力度,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人才资源开发,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健全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服务力度,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科技金融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新兴产业具有技术研发投入高、转化周期长的特点,风险预期高于传统

产业,特别需要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

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创业投资是资本与知识结合的产物,是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创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是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催化剂。近年来,各地在发展创业投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要认真总结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创业投资的经验,加快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为主的创业投资体系。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扩大到县(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逐步形成省和各地、开发区联动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参股、提供融资担保、跟进投资等多种方式支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引导国有企业优质资源投资新兴产业,支持国有资本投资创投平台和担保基金。鼓励境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在我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鼓励境内外创业投资企业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扶持、壮大一批创业投资机构。进一步加强服务工作,积极培育创业投资项目,开展创业投资项目推介活动,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为创业投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金融服务创新。2007年以来,我省累计新增科技贷款200亿元,为9.5万家中小企业担保贷款3139亿元,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要立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金融理念、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深入推进银企对接。遴选100户新兴产业省级重点扶持企业、1000户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实施“百企顾问”和“千企入库”计划,加大金融对新兴

产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科技金融机构。每个省辖市都要争取尽快设立一家当地银行主办的科技支行,重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积极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创新融资担保方式。研究制定专利权、著作权抵(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各省辖市要积极探索成立科技担保公司,省再担保公司要积极为科技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服务。积极发展科技保险。组建科技保险机构,鼓励各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加强新险种研发,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探索建立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科技保险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利用保险手段化解科技创新风险。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直接融资是以股票、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是最大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的有力手段。要坚持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并重,培育和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规范改制上市直接融资。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探索设立非上市科技创新型企业柜台交易系统,活跃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探索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发行工作。

(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发展新兴产业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建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常务副省长牵头,省相关部门参加,对全省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重大事宜,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考核。分管副省长对各自联系的新兴产业,要任务早安排、工作常督查,及时掌握发展情况,有效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全力推动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实现。省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共同推进,特别要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重点工作的落实力度。市、县政府要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抓紧提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加强前瞻性研究。各级政府领导要以国际视野和全局胸怀,跟踪世界新科技革命轨迹,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坚持开放式研究,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广泛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的合力。既要及时研究解决现有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要瞄准前沿、着眼长远,及时提出对具备优势、有可能率先突破的新兴产业的扶持之策、推进之举。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扶持,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通用做法。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今年,省财政新增安排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加上原有用于扶持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总额超过30亿元。要加强政策集成和创新。在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各项政策的同时,根据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政策,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撑、专利保护、土地使用、政府采购、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方面,对新兴产业发展给予更大支持。要实行政策聚焦。政府的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兴产业的培育,用于对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孵化以及市场培育等重点环节的扶持。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仅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实施绩效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新兴产业发展各项举措的重要保证。要建立和完善全省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方位科学统计全省新兴产业的有关数据,确保真实反映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为掌握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工作考核提供重要依据。把新兴产业发展纳入我省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

门的考核评价。对发展新兴产业贡献重大的单位、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切实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加快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全省上下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要以当年国家抓“两弹一星”的眼光和魄力,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根据新兴产业技术新、发展快的特点,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千方百计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搞上去,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充分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汇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性和政策举措的宣传力度,及时推广全省新兴产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使命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新兴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题词:经济管理 新兴产业 发展 讲话

通报

分送:省委书记、副书记、常委。

省长、副省长、省长助理,秘书长、副秘书长。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6月29日印发

第四篇:刘志伟同志在全市政法系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刘志伟同志在全市政法系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 发布日期: 2011-07-11 本文已被浏览过 402 次 ]

创先争优作标兵 和谐稳定争第一

——在全市政法系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刘志伟

(2011年6月30日)

明天,我们就将迎来党的90华诞。在这庄严神圣的时刻,市委政法委在这里召开大会,隆重表彰全市政法系统涌现出来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干警,以此纪念和庆祝建党90周年,激励全市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创先争优、扎实工作,奋力推动和谐稳定争第一,在新的起点上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为党旗争光添彩。首先,我代表市委政法委向全市政法系统的党员同志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充分表明,只有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政法工作是党的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政法机关肩负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和谐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的重大职责。全市广大政法干警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信党的领导是政法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感情认同,进一步牢记坚定不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捍卫者和建设者的政治责任,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法机关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今天,我们共同聆听了庞帮荣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他的事迹真实感人、令人动容、催人奋进,在他的身上充分彰显了一个党员干警的政治本色、理想信念和高尚情怀,集中体现了我市政法队伍创先争优、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全市各级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要以庞帮荣等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向先进模范看齐,进一步掀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不断推动争先创优活动深入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一、坚持和深化创先争优,必须树立更高标杆,奋力推动和谐稳定争第一。刚刚召开的全市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大会,围绕“两个率先”带好头、转型升级作示范的主线,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纳入“两个率先”总体布局,明确提出了“和谐稳定争第一”这一奋斗目标和重点举措。政法工作在全市“两个率先”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在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各级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要围绕大局、牢记使命,以更高标杆、更大力度引领和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把政法机关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努力实现和谐稳定争第一。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是全省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最繁重、最重要、最复杂的地区,也是稳定形势最具复杂性、敏感性、特殊性的城市,要实现和谐稳定争第一的目标,难度和压力都很大。面对形势和挑战,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争先意识,坚持把争第一、作示范、带好头作为强化省会城市功能和地位的必然选择,作为引领和推动政法维稳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明确目标和鲜明导向,紧密结合部门职能和工作实际,进一步提升工作标杆,研究确定各条战线在全省系统内“勇争第一”的奋斗目标、实现路径和推进步骤,更加主动地为全市实现“和谐稳定争第一”目标带好头、比贡献。在此基础上,要继续深入开展“和谐稳定争第一,我们应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从“部门怎么办、处室怎么办、党员怎么办、干警怎么办”等各个层面,从“争什么、缺什么、靠什么、做什么”等多个角度,切实把“和谐稳定争第一”的目标责任化、体系化、项目化,使之真正成为全市政法系统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成为各级政法部门和全体干警的共同追求。

二、坚持和深化创先争优,必须强化改革意识,在创新社会管理上争做贡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和谐稳定争第一”的重要基础,也是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重要领域和主战场。要紧紧围绕全市社会建设“八大体系”和社会管理“六项工程”,进一步履行好政法机关的主力军职责、发挥好主导性作用,以加强政法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程,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提升政法工作水平,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南京政法工作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径。一要坚持思路理念领先。要跳出政法看政法、放眼社会看政法,在社会建设和管理大背景中思考谋划政法工作,打破思维定势,改变传统习惯,积极运用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良法善治、共享共治等先进理念,指导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二要坚持机制制度领先。建立健全政法工作全方位融入、参与和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有效机制,特别要在矛盾纠纷化解、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社会组织培育管理、信息网络服务管理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问题、健康有序发展的科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三要坚持工作举措领先。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资源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增强管理合力,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通过抓好试点积累管理经验,通过强化基础夯实管理根基,通过特色亮点打造管理品牌,从而使我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展现新的局面,努力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三、坚持和深化创先争优,必须加强群众工作,让人民群众更加支持和满意。政法工作创先争优,群众满意是根本标准和最终考量。各级政法机关必须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与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把我市政法工作的公信力和满意度提升到新的水平。一要坚守职业道德。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永恒价值追求,确保政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走在全省前列,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到法律的公正、社会的公平。二要强化群众观念。教育引导广大干警坚持用群众观念思考问题,站在群众立场处理问题,按照人民群众的期待需求改进工作,充分履行法定职责,全力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三要密切警民关系。按照全市加强群众工作建立“五项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和畅通政法工作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通过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政法工作进社区、政法干警结对帮扶、推出便民利民新举措、建立警民沟通互动平台、接受群众评议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加深政法干警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把政法工作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四要主动宣传引导。围绕群众关注的治安热点以及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在强化打、防、管、控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法律、宣传我们的工作举措、宣传维护和谐稳定大局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主动回应好群众的关切,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坚持和深化创先争优,必须狠抓队伍不放松,有效提升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打造一流的政法队伍,是创造一流业绩的根本保证,也是政法工作创先争优的应有之义。全市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法委最近通知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力求在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精神面貌上有新提振,工作水平上有新提升。一要在坚定干警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感受党的丰功伟绩,更加坚定地用科学理论、革命精神来统一思想、凝聚警心、激励斗志,把崇高理想同政法机关职责任务结合起来,把信念追求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二要在提升干警素质上下功夫。深入推进学习型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建设,加强对政法干警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政法队伍的公正执法能力、服务群众能力、社会管理能力。三要在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上下功夫。切实解决执法不严、裁判不公、诉讼难、执行难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消除官僚衙门、简单粗暴、随意裁量、久拖不决等不正之风,进一步树立起严格、公正、清廉、文明的执法形象。四要在坚持从严治警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司法公开和阳光执法,加强执法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严格执行从严治警各项规定,健全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等制度,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造就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能打善打硬仗的政法队伍。

五、坚持和深化创先争优,必须依靠党的领导,坚持不懈地加强政法部门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政法战线始终不渝的政治原则,是确保政法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的首要前提。全市各级政法部门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政法队伍的创先争优提供强大的动力。一要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好建强各级政法机关党的组织,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党内生活和党建制度的严密性、科学性,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基层、落到实处,使各级党组织真正成为争先创优的带领者、实施者和推动者。二要充分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集中开展“讲党性、学党史、树典型、当先锋”活动,培养和选树更多象庞帮荣、嵇艳霞这样感染力强、影响力大的政法先进典型,扎实抓好以“党员示范岗”为标杆、以窗口执法单位为重点、以党员干警为主体的系列争创活动。三要充分发挥好党员干警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党员干警的先锋模范意识,把最难办的案件、最难做的工作、最难处理的问题交给党员干警去完成,在各项政法工作特别是急难险重任务中彰显党员干警的形象和价值。通过扎实有力的争先创优活动,努力把每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使每名党员干警都成为示范引领的旗帜,团结带领全市政法干警,共同开启全市政法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和谐稳定争第一、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同志在全市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同志在全市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得2005全市科技进步奖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再创佳绩。最近,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制定了《关于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和《xxx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这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选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为我们释放创新潜能带来了历史性机遇。xx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科教中心,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科技创新体系,连续四次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三峡电站建设、禽流感防治以及应对松花江水污染等重大事件中,我市科技工作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主创新的产业基础更加牢固。机械、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四大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等六大高新技术领域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xx亿元,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1.75。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到42万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4万余人、两院院士xx人。“十五”期间,我市共取得科技成果4732项,其中具有国际水平的占20.8,国内领先水平的占57.2;累计申请专利11164件,授权5214件。对俄科技合作取得较大进展。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对俄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先后与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的120余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已引进消化吸收了一批高新技术,搜集、储备独联体国家科技成果信息3000多项,正在实施的对俄合作项目达150多项。自主创新环境不断改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日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和科技咨询评估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壮大,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43个。科技创业投资日趋活跃,技术市场功能不断完善。科技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为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具有研发机构的只占38.6,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研究与发展投融资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创新要素之间缺少互动机制,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技术人才少、企业研发人才少等问题比较突出;缺乏鼓励支持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当前,我市正处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一方面,依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十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保持在13左右,但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投资拉动的。“十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幅达20。“十一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要保持12以上的增幅,在国家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的形势下,单纯依靠投资拉动必然难以为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只有靠创新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市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哈尔滨作为一个结构偏重的工业城市,资源消耗量较大,100的石油、80的煤炭需要从外地购入,基本上是依赖外部能源生存发展的城市。全市人均水资源仅为xx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在逐年增加。这一基本市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推动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发展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靠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来克服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总之,xx建设创新型城市,既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支撑xx未来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思路,就是以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存量、产业基础以及开放区位等独特优势,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思想文化创新,着力构筑和完善城市创新体系,把xx建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产业结构合理、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具体目标是,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具有xx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使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导力量。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以上;[本文属好范文 wenmi114.com=站-www.xiexiebang.com原创文章,找文章还是到好范文 wenmi114.com,更多原创]高新技术产值达到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3;专利申请量突破500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企业专利申请量均占总申请量的4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到2015年,我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民科技文化素养显著增强,在全省率先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围绕上述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完成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知识创新体系,形成强大的支撑创新的知识源和技术源。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技术中心、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创新工作的实际需要,培育和发展一批面向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科技信息咨询等各类中介机构,建立社会化、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

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重,围绕重点领域跨越、重点产业做强、重点企业培育、重点技术储备四个层面,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速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等六大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加强社会事业领域支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城市卫生、教育、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通过农业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农业各产业技术升级。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培育农业产业的源头创新能力,着力抓好动植物新品种、安全食品技术开发等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区域重大科技产业化开发,打造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促进城市技术资本向农村转移,强化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四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服务支持。要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污水与固体废物的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加强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在高耗能行业零排放、再利用和资源化,资源能源梯级利用和废物循环利用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

五是构筑科技人才高地。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结合自主创新和重大科技专项,采取多种方式,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完善企业分配激励机制,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三、健全和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坚持自主创新与产业提升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为主与政府推进相结合,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相结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创意、创新、创牌与创业相结合,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

(一)以产业升级引导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以重大战略性产品和优势产业为中心,把汽车、食品、医药、化工、机电成套设备这些重点领域中的航空产品设计与制造、铝镁合金新材料、兽用疫苗及中兽药、粮食与乳品深加工等近期能够突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作为优先主题,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增强全市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在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跨越、拥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的技术储备等四个层面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速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及新医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电子信息、新材料和高效节能与环保等六大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加大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力度,促进传统产业的换代升级,努力提高我市产品的技术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支持区、县(市)实施重大产业化工程。

(二)以扩大开放促进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不仅仅是“自己”创新。要把科技发展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外科技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学习吸收世界先进科技成就。充分发挥对俄合作区位优势,建立和完善中俄两国双向资源信息库和xx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加强对俄科技合作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抓好轻型飞机复合材料、特种焊接材料、复合胶粘剂等60个重大项目建设。要通过配套协作、合作开发、购买专利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优势产业主导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高新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引进技术和项目的服务力度,防止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防止引进产业低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项目。转变合作观念和方式,拓宽引进范围,支持、鼓励和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研发中心来哈开展研发活动、进行技术扩散和转化科研成果,同时也鼓励我市企业在境外收购、兼并和创办高技术企业及研究机构,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三)(本篇文章来源于好范文 wenmi114.com-百度直接输入“好范文 wenmi114.com”第一个网站便是[注:中间加的符号请勿复制])以制度创新支持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必须用改革的办法,从根本上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打破长期以来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封闭的局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计划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努力培育一批善于创新、核心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推进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改革,实现企业化经营;全面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整合资源,切实解决力量分散、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较弱的问题。着力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使之成为我市产业创新的技术源头、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依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计划管理的制度化,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考核和动态管理,稳步推进科技奖励评审制度改革,统筹配置政府创新资源,发挥市场配置创新投入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制定鼓励措施,吸引社会与境外资金来我市发展风险投资业。加快推进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技术交易等五大科技中介服务平台。重点培育一批科技信息咨询、经济技术服务、科技评估、风险投资、产权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以先进文化激励自主创新。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坚决破除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势,弘扬推崇探索、宽容失败,激励成功、善待挫折,鼓励冒尖、包容个性,提倡竞争、倡导合作的创新文化。引导和鼓励广大企业经营者树立办大企业、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创业激情和勇气,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贡献聪明才智。在科技人才队伍中提倡甘于奉献、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同时要树立宽广胸襟,鼓励学术争鸣,保护发表不同意见。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宣传创新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都来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以良好[此篇文章来源于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好范文 wenmi114.com-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环境保障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具有外部经济性的活动,仅靠市场很难使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因此,必须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要加强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调,通过政府引导、推动和激励,最大限度地把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热情调动起来,创新资源开发出来,创新能量释放出来。要努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不问出身问学识,不重学历重能力,不论资格论水平,不看年龄看成果,切实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继续开展专利战略研究,扩大知识产权试点单位,重点推进100家企事业单位专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专利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专利保护和行政执法,强化专利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重点培养专利技能复合型人才和专利知识普及型人才,形成一支适应专利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利人才队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科技管理体制,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手段,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动员全社会力量,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各地区、各行业要紧密结合实际,研究和制定本地区、本行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着力搞好科技规划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努力提高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科技意识,带头学习科技知识,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科技动态,提高领导自主创新、服务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抓紧落实相关政策。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分类梳理,抓好国家和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把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省、市的法规政策,抓紧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程序,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加大对执行和落实政策的考核力度。对中央和省明确方向、作为改革探索的政策措施,要力争先行先试的授权,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资源的导向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确保科技投入总体水平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相适应。“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支持政府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建设。各区、县(市)要把财政科技投入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进行考核,确保足额到位,逐年增长。

形成全社会推动创新的合力。创新不是口号,而要真抓实干;创新不是跟风,而要长抓不懈;创新不是标签,而要见到成效。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扎扎实实地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协调科技工作重大事项,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配合意识,在抓好本部门、本行业科技进步工作的同时,立足全市大局,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战线作为自主创新的先锋队,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科学严谨的作风,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同志在全市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同志在全市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下载克志同志在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完整)(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克志同志在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完整)(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康军同志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康军同志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2月23日)同志们: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是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工业强市推进大会、服务业发展大会、城市建设暨园林绿化工......

    XXX同志在全镇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

    XXX 同 志 在全镇总结表彰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月17日) 同志们: 经镇党委、政府研究,今天召开全镇总结表彰大会。首先,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

    --同志在全县XXXX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

    **同志在全县XXXX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 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召开全县2003年度总结表彰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去年的工作,表彰......

    江青同志在文艺界大会上的讲话

    江青同志在文艺界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文艺界的同志们,朋友们,红卫兵小将们! 你们好!向你们致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敬礼! 首先,我要向同志们,朋友们,红卫兵小将们......

    **同志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大全5篇)

    ** *同志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 今天这次全县干部大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干部调整是我县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我们##发展的大局。刚才,荣卿书记对这次干部......

    储波同志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 储波

    储波同志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 储波 (2009年11月30日)同志们: 刚才,王尔乘副部长宣读了中央决定,并作了重要讲话。我衷心拥护中央决定,完全赞成王尔乘同志对内蒙古工作提出......

    火荣贵同志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推荐]

    火荣贵同志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2月17日)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旅游、培育新兴产业精神,安......

    2015年5月11日周舟同志在习水县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推荐)

    2015年5月11日周舟同志在习水县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习水县委书记 周 舟 (2015年5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春天孕育无限希望,旅游开创习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