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田园综合体政策定位、运营模式及案例

时间:2019-05-13 23:5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田园综合体政策定位、运营模式及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田园综合体政策定位、运营模式及案例》。

第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田园综合体政策定位、运营模式及案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田园综合体政策定位、运营模式及案例

导读: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刚刚召开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田园综合体将成为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此处我们在分析田园综合体对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要意义及成功田园综合体案例的基础上,探讨田园综合体与特色小镇建设的运营、融资、可持续创新发展模式。

一、田园综合体相关政策与产业模式

(一)田园综合体与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对于一个村域或者几个村域范围来讲,报告里面提到的五点总体要求也都是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方面,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新第六产业”,实现现有产业及载体(农庄、农场、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小镇等)的升级换代。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合适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十九大报告中同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 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要实现“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综合效益,应该选择聚居模式。但以往部分地区“赶农民上楼”的聚居模式,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宜居愿望,也不符合中国乡村自古以来的田园居住特色。依托田园综合体,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田园特色,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借助聚居功能,田园综合体也将成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佳空间。

田园综合体是经济、社会、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美丽新城镇建设的创新载体,作为一种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在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下顺应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它能够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新常态条件下,满足城乡居民对高端生活、旅游和消费的各种新型需要,与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的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相吻相合,也得到了国家多方政策鼓励和支持。

(二)田园综合体与美好生活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在这些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愈来愈强大的聚集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聚集空间趋近极限和难以持续的种种“城市病”。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人口结构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城市居民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

田园综合体作为“逆城市化”的典范,将成为高端人群的集聚地。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作为主要潮流的城市化,和非主要潮流的逆城市化是共同存在的。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城市,逆城市化的主要群体是高端人群。可以预见,在较为发达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将进一步扩散。而中国人传统的“田园”情结,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住在郊区、回归田园。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蓝城理想小镇就是“逆城市化”建造的,生活内容、生活场景、生活品质和人文内涵接近于天堂的理想小镇。

(三)田园综合体政策沿革

1.2012年--田园东方开启地方实践。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在“中国水蜜桃之乡”阳山镇落地。

2.2016年--田园综合体从地方上升到中央高度。2016年9月,中央农办领导考察指导无锡田园东方项目,中央农办领导对田园综合体项目给予高度评价。

3.2017年2月--田园综合体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此次一号文件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4.2017年5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2017]29号),明确重点建设内容、立项条件及扶持政策,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农村发展阶段性需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

5.2017年6月5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的通

知,通过综合集成政策措施,尤其是多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的各项改革政策,多策并举,集中施策,推进乡村联动,政策下沉到村,检视验证涉农政策在农村的成效。切实尊重基层干部群众主体地位、首创精神,积极发挥农村综合改革在统筹协调、体制创新、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释放改革政策的综合效应,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从国家对田园综合体的政策演变可以看出,第一,田园综合体建设是国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一件大事; 其次,田园综合体是一种旨在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新业态。第三,田园综合体是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的重要形态结构和产业组成部分。第四,田园综合体应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应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第五,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点是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第六,国家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渠道和方式是“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并有序开展试点示范。

二、田园综合体运营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田园综合体的内涵特点

1.田园综合体是一个环境优美宜人的地方

只有优美宜人的环境,才能吸引人、留住人。一个好的田园综合体,就是要让人回归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点,应在规划的有效指导和管控下,通过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富有个性的景观布局、别具一格的建筑式样、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去进行设计、建设和展现。

2.田园综合体是一个文化根脉突出的地方

一个只有自然风光而缺乏人文气息的地方,是难以吸引人的灵魂的。所以,建设田园综合体,不仅要最大限度呈现所在区域的自然之美,也要深度挖掘所在区域的人文之美,从而形成兼具表里之美、给人双重享受的地方。为此,要在文化植入上下功夫、做文章,对地方物质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说故事等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在田园综合体予以展示。

3.田园综合体是一个休闲旅游度假的地方

从田园综合体的服务功能来讲,最直接、最基本的应当是观光旅游。所以,必须从旅游的角度出发来打造田园综合体,统筹考虑“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和需求,让消费者到田园综合体,有特色美食可吃、有乡村民宿可住、有便捷交通可行、有优美景致去游、有土特产品可购、有好的项目去娱。而且,要从旅游消费升级的需求出发,增加体验性、休闲性的旅游设计,让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新型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4.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业融合支撑的地方

旅游只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切入点和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要提高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含金量,保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持续性,还需要在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就是按照资源整合的理念,采用“旅游+”的思维和模式,以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为基本依托,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开发、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进行融合,使一二三产业在田园综合体相互关联、形成链条、融合发展,构建起一个多业并举、有效增值的产业综合体。

(二)田园综合体运营模式及示范案例

1.重建美丽乡村--幸福公社田园康养度假模式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及我国老龄化情况日益严重,乡村田园养老度假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乡村田园养老以农业休闲为主体,利用乡村特殊的自然养生条件及富有乡韵、利于康复身心的人文环境,与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森林度假等相结合,开创出一种集田园生态休闲、乡村健康饮食养生、农耕劳作体验、乡村社区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成都幸福公社就是乐享田园度假养老的成功案例。

幸福公社

田园享乐度假养老

具体运营创新模式:

幸福公社把家庭度假、老年人养老、中年人养生、儿童亲自然教育、全国旅居、运动休闲、有机农业结合为一体的创新旅游养老地产。幸福公社通过营造生态绿色的田园生活,健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邻里关系,实践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健康生活。“农耕生活,手工村落”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打造健康养老生活的创新。

1)项目选址:都市半小时经济圈,自然人文环境优越。

幸福公社位于川西旅游环线的核心位置——成都大邑青霞镇的烟霞湖风景区,烟霞湖风景区位于大邑县东北边缘,距成都市50公里,30分钟车程,属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北邻街子古镇、青城山、都江堰,南至新场古镇、花水湾、西岭雪山。

2)艺术生活--创意之美

幸福公社引进五十多个手工艺匠人,包括活字印刷、酿酒、织布、皮影、蜡染、剪纸 豆制品、酿酒、木雕、制茶、制纸„„用传统的手工智慧让老人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

3)幸福农业--田园养生

幸福公社的农业模式,是尝试从从中国城市食品的现状出发去现状去改变农村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模式,由城人群的食品安全的痛处着手,回归到食品源头,改变思想,进而改变生活。亲手生产,亲手种植,亲手收获。社员们共同遵守《绿色公约》,几百亩的农田,经过五年的净化,没有化肥农药,每家的土地里可以长出干净的蔬菜。

自然的生态中,没有大规模的单一品种的种植形态,人的欲望、无节制的生产、浪费性的消费、对匮乏的恐惧,必须去大面积的单品栽种和耕种,这样就破坏了原始的平衡,所谓的美好的就是彼此的协调融合,永恒的平衡体。

4)幸福健康--田园养老

幸福公社与健康管理公司合作,引进先进的医疗管理团队。利用云计算快速传输,监控业主身体信息;二期规划了一万方的失能老人管理中心,将幸福公社四位一体的养老管理模式完善。幸福公社一期距离中心城市六十公里,更多的考虑是健康型老人的问题。目前二期

开工建设在即规划了失能型老人养老机构。社区配置了护士团队,解决常规的入户看护问题。

幸福公社对养老市场做出了一个细分,更多关注城市型中老年的健康型养生需求,主要年龄段在五十到七十五,他们对邻里,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更多,不是城市型重度养老的概念,带有比较强烈的旅游观光特征。其实是用乡村田园模式来承载养老的细分市场。

2.清境农场--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台湾农业的成功转型,“三产”融合促进了台湾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已经走红国际市场,来自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的游客不断增多。

清境农场是台湾休闲农业的经典项目之一,创建于1961年,位于台湾南投县仁爱乡,临近合欢山,面积700公顷,海拔1748米,有“雾上桃源”的美名,是台湾最优质的高山度假胜地。

清境乡村农场利用优质的草场和山地景观资源,打造特色农场和风情民宿,吸引游客远离城市,体验独特的山地田园风光。

清境乡村花园来自世界各地的花花草草所交织成的百花风貌,让人不禁有错觉仿佛置身于欧洲,也因此素有“小瑞士”之美名,登高远眺破晓的清境云雾,山岚正徐徐弥漫开来,如梦如幻的盛景,让这小瑞士花国又有“雾上桃源”一称。

此外,完善的园区规划有“挪威森林广场”、“阿尔卑斯双塔”、“落羽松步道”、“主题花园”等,皆环绕着位于中央的“天鹅湖”而建,欧洲花园般的景色让民众可以放松身心,置身于一片自然的童话世界中。别有洞天的景色,辽阔的绿意,遍洒的花海,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得艳丽动人,悠游其中使人心旷神怡,令人流连忘返。

清境农场亲子体验—海拔2000多米的草原上,小朋友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更可以和羊咩咩合影,农场的绵羊分队表演令人赞叹。最不可错过的是精彩的“羊咩咩脱衣秀”,工作人员除了会给小朋友讲解羊咩咩的趣事,还会讲述清境农场的历史。大溪花海农庄是春天常在的地方,台湾人气剧《流星花园》里面的薰衣草花海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徜徉花海中,品尝地道的熏衣草奶茶,大人小孩都乐在其中。六福村主题乐园,有原始的非洲部落、西部牛仔、阿拉伯皇宮等。

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原因在于通过“情景消费”,创造出大量的奇观、风景和主题。注重定位、强调特色,在“体验经济”理念之外,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消费者为上帝”为“与客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清境农场模式图示

运营开发策略

前期依托草场资源发展观光旅游,撬动区域价值。后期植入特色民宿、文化体验,综合服务等多元业态,以休闲度假功能、景观体验、多主题设施作为核心竞争力。

创新盈利模式

核心设施自持运营获取收益,少量民宿和商业本地村民自营,少量民宿和商业村民自己运营管理,与景区无关。

清境农场案例总结及启示

清境农场成功经验在于:

1.依托先天山地草场资源禀赋,打造独特的城郊休闲农场风光,区别于传统景区大规模开发植入。

2.建立完善的功能体系,依山就势,分散景点布局,通过交通串联景区各个节点,形成“线、点、面”联动的内部格局。

3.创意文化植入到关联活动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植入,融入到各种主题活动中,成为大众游客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4.创新盈利模式,必须统一经营管理,全部自持最佳,至少核心设施需要自持。

3.片区开发模式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及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

该模式主要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体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

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中,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会带回土特产品。

5.科普教育模式

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6.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三、田园综合体投融资创新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新村镇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必须着眼于“新田园时代”背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现代田园”。关键的平台就是“田园综合体”,但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投入高,开发周期长,项目前期没有资产可供抵押贷款,投资回报率偏低,回收期长„„种种因素表明,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融资是第一道坎,根据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特点,本文梳理了田园综合体的八种融资模式。

(一)田园综合体PPP融资模式

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的开发过程中,政府与选定的社会资本签署《PPP合作协议》,按出资比例组建SPV(特殊目的公司),并制定《公司章程》,政府指定实施机构授予SPV特许经营权,SPV负责提供田园综合体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方案。

PPP合作模式具有强融资属性,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在PPP项目的合同约定范围内,参与PPP的投资运作,最终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在田园综合体建成后,退出股权实现收益。社会资本与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的方式也可以是直接对PPP项目提供资金,最后获得资金的收益。

(二)田园综合体产业基金及母基金模式

田园综合体在导入产业时,往往需要产业基金做支撑,这种模式根据融资结构的主导地位分三种类型。

一是政府主导,一般由政府(通常是财政部门)发起,政府委托政府出资平台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出资人共同出资,合作成立产业基金的母基金,政府作为劣后级出资人,承担主要风险,金融机构与其他出资人作为优先级出资人,杠杆比例一般是1:4,田园综合体具体项目需金融机构审核,还要经过政府的审批,基金的管理人可以由基金公司(公司制)或PPP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制)自任,也可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这种模式下政府对金融机构有稳定的担保。

二是金融机构主导,由金融机构联合地方国企成立基金专注于投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一般由金融机构做LP,做优先级,地方国企做LP的次级,金融机构委派指定的股权投资基金作GP,也就是基金管理公司。

三是由社会企业主导的PPP产业基金。由企业作为重要发起人,多数是大型实业类企业主导,这类模式中基金出资方往往没有政府,资信度和风险企业承担都在企业身上,但是企业投资项目仍然是政企合作的PPP项目,政府授予企业特许经营权,企业的运营灵活性大。

(三)田园综合体国家专项基金贷款模式

利用已有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是最常见的融资模式,但田园综合体项目公司可以努力使得所运营项目成为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则可能获得政府采购融资模式获得项目贷款,而延长贷款期限及可分期、分段还款,则是对现金流稳定的项目有明显利好,如果进入贷款审批“绿色通道”,也能够提升获得贷款的速度。国家的专项基金是国家发改委通过国开行,农发行,向邮储银行定向发行的长期债券,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专项建设基金是一种长期的 贴息贷款,也将成为优秀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的融资渠道。

(四)田园综合体收益信托模式

田园综合体项目公司委托信托公司向社会发行信托计划,募集信托资金,然后统一投资于特定的项目,以项目的运营收益、政府补贴、收费等形成委托人收益。金融机构由于对项目提供资金而获得资金收益。

(五)田园综合体发行债券模式

田园综合体项目公司在满足发行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后发行项目收益票据,可以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发行永(可)续票据、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债券等债券融资,也可以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企业债和项目收益债,还可以在证券交易所公开或非公开发行公司债。

(六)田园综合体融资租赁模式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有三种主要方式:1.直接融资租赁,可以大幅度缓解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期的资金压力;2.设备融资租赁,可以解决购置高成本大型设备的融资难题;3.售后回租,即购买“有可预见的稳定收益的设施资产”并回租,这样可以盘活存量资产,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可以尝试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这个领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七)田园综合体资本证券化(ABS)

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特定基础资产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的业务活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等,基于我国现行法律框架,资产证券化存在资产权属问题,但在“基础资产”权属清晰的部分,可以尝试使用这种金融创新工具,对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融资模式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八)田园综合体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是把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供应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制定基于货权及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的一种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还可以降低供应链条融资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融资中,可以运用供应链融资模式的主要是应收账款质押、核心企业担保、票据融资、保理业务等。实际操作中,上述八种融资模式往往是前两种为主,根据小镇建设不同阶段和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结合其他融资模式组合使用。

田园综合体建设将对落实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注重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重要作用,要做到商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田园综合体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内涵和经济支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作者:卢新生教授、屈玲

第二篇: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如何发力

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分析

本周发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而17年中央一号文首次提出的田园综合体则可以成为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力和载体。本文重点在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的之后,探讨如何借助田园综合体建设实施由中央政策层面全力推动的乡村振兴战略,并进一步分析借力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路径。

2018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于2月4日正式发布。《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要要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构想,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

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它秉承“农业+文创+新农村”的综合发展理念与模式。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融合和新型产业发展而兴起的,是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在政策的倡导与鼓励下,田园综合体项目也为宏观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并可能逐步成为城乡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在满足城乡居民对高端生活、旅游和消费的各种新型需要的基础上,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助力与载体之一。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亮点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面临着“两板挤压”的局面,现有农产品呈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结构性不足的状态。为更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中央发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意见》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对当前和长远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出总体规划,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要求。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亮点

1、乡村振兴战略是重大的战略选择

把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两相对照,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具有时代意义的升级。升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发展”变成了“产业兴旺”,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更高、更实;二是“村容整洁”变成了“生态宜居”,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更高;三是“管理民主”变成了“治理有效”,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的要求更高、更全,更注重结果导向;四是“生活宽裕”变成了“生活富裕”,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更高,农民生活水平要从过去的宽裕上升到富裕。

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判断: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与时俱进的“升级”,更符合新形势下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处于的转型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管全面又管长远

自2004年起,中央一共发布了14份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相比于以往,《意见》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则包含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全面提升,对整个三农工作,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做出全面部署。

同时,乡村振兴是国家和党的重大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的历史任务,也是攻坚战和持久战。《意见》就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任务,将时间划分为3个阶段:到2020年,乡村

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分析

田园综合体的本质为“田园”与“综合”的合体,是在保持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突破农业单线发展的常规思维、顺应消费需求升级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的要求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可通过资源聚合、功能整合、要素融合,跨产业、多功能、全要素综合规划,以空间创新带动产能优化、链条延伸,构建农业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当前,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有三个路径:通过产业发展路径实现农村振兴、通过人才培育路径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土地流转机制路径推动农村振兴。

(一)通过产业发展路径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田园综合体所具备的以下几个与产业集聚和三产融合相关之重要特征--正是田园综合体的这些“特殊功能”使其能够通过产业发展的路径助力当前中央所倡导的乡村振兴振兴大战略的实现。

1.因地制宜确定乡村的产业发展策略。田园综合体可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特色产业。

2.休闲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田园综合体一二三产业交互渗透、高度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4个层次。核心产业是指以特色农产品和农业生态园区为载体的休闲农业;支持产业是指为核心产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的产业类别,包括农产品技术研发、精深加工、产品营销及金融、媒体等企业;配套产业则是为园区发展提供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健全的公共服务的企业群体,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衍生产业是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比如创意集市、手工坊等。田园综合体促进休闲农业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坚实的农村产业

支撑。

3.田园综合体构建了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及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田园综合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及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河北省唐山市 丰润百草坡现代农业园区

百草坡现代农业园区,规总面积8000公顷,是以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等特色农业为主导,融合冷藏保鲜、旅游、文创等多种产业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园区借助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重点突出地域产业、技术和模式优势,深度整合资源,形成,空中蜜蜂—林上果品—林下柴鸡—观光采摘立体生态种植特色;建立第一产业为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第二产业为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为仓储物流、休闲旅游、农产品电商、餐饮住宿的产业体系,实现了种、养、加工、销、旅游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园区采用创新现代农业手段,对蜜蜂、鸡、果蔬进行合理养殖、种植,农产品的品质高、产量也高。园区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为其增值,还创建集农产品电子商务、高档绿色农产品产地直销社区、体验式旅游为一体的营销模式,为本市大规模超市、电商平台、旅游参观群众提供新鲜农产品。园区的一二三产业相互推动促进,打造了鲜活农产品到市民餐桌的直通

车,解决了农业供给中可能出现的种植结构失衡、产销不衔接等问题,为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及农村的现代化。

(二)通过人才培育路径引领乡村振兴

人才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以一当百”效应的重要路径。乡村振兴离不开热爱乡土的带头人、领路人。打造乡村人才队伍,就是为乡村振兴播下能够形成星火燎原式乡村繁荣局面的种子,而田园综合体具有吸收城乡人才、培育人才的功能。

首先,田园综合体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生态宜居的特色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可吸引吸纳优秀城乡人才。田园综合体将分散人口聚集,便于人口管理,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文明程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并且田园综合体项目内部功能区分清晰,将成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佳空间,可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绿色居住环境。

其次,田园综合体项目是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模式之一,其一二产业可依靠互联网高效接受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与新商机,打造乡村科技人才队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与成果反过来提升农业产业与加工制造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的第三产业如旅游、文创等,可培育乡土文化人才,促进乡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作,繁荣乡土文化,树立文明乡风。

(三)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机制路径推动乡村振兴

土地问题依然是“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一项最具活力的改革举措是“土地流转”。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建立在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田园综合体有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的功能,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机制路径推动乡村振兴。

1.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当乡村闲置的居民房变成了乡村酒店,荒山变成了度假村,水塘变成了垂钓园,农田变成了观光采摘园,而这些项目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的。田园综合体以农业为依托来进行综合打造,发展休闲农业和各种旅游,会带来大量的社会资本注入农村市场,带动当地土地的规模流转,影响当地的土地流转价格,使土地流转进入新常态。

2.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田园综合体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促进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培育各类农业主体,培养种粮大户和职业化农民。

3.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土地直接或间接流转到外来投资者手中,是打造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环节,规模化的土地流转有利于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完善流转机制。

小 结

田园综合体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高素质科技文化人才,推动乡村土地流转机制的三大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奏响“三农”发展全面转型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版权说明】

来源:元立方金服,专注于PPP模式政府市政建设投资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

作者:朱婷

第三篇:田园综合体的运营、投融资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运营模式、投融资

模式及产业模式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论述为农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本文在分析田园综合体对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要意义及成功田园综合体案例的基础上,探讨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运营、融资、可持续创新发展模式。

一、田园综合体相关支持政策、产业模式

(一)田园综合体与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对于一个村域或者几个村域范围来讲,报告里面提到的五点总体要求也都是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方面,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新第六产业”,实现现有产业及载体(农庄、农场、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小镇等)的升级换代。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合适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十九大报告中同时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要实现“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综合效益,应该选择聚居模式。但以往部分地区“赶农民上楼”的聚居模式,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宜居愿望,也不符合中国乡村自古以来的田园居住特色。依托田园综合体,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田园特色,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借助聚居功能,田园综合体也将成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佳空间。

田园综合体是经济、社会、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美丽新城镇建设的创新载体,作为一种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在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下顺应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它能够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新常态条件下,满足城乡居民对高端生活、旅游和消费的各种新型需要,与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的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相吻相合,也得到了国家多方政策鼓励和支持。

(二)田园综合体与美好生活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在这些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愈来愈强大的聚集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聚集空间趋近极限和难以持续的种种“城市病”。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人口结构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城市居民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

田园综合体作为“逆城市化”的典范,将成为高端人群的集聚地。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作为主要潮流的城市化,和非主要潮流的逆城市化是共同存在的。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城市,逆城市化的主要群体是高端人群。可以预见,在较为发达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将进一步扩散。而中国人传统的“田园”情结,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住在郊区、回归田园。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蓝城理想小镇就是“逆城市化”建造的,生活内容、生活场景、生活品质和人文内涵接近于天堂的理想小镇。

(三)田园综合体政策沿革

2012年--田园东方开启地方实践。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在“中国水蜜桃之乡”阳山镇落地。

2016年--田园综合体从地方上升到中央高度。2016年9月,中央农办领导考察指导无锡田园东方项目,中央农办领导对田园综合体项目给予高度评价。

2017年2月--田园综合体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原文如下: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2017年5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2017]29号),明确重点建设内容、立项条件及扶持政策,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农村发展阶段性需要,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

2017年6月5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综合集成政策措施,尤其是多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的各项改革政策,多策并举,集中施

策,推进乡村联动,政策下沉到村,检视验证涉农政策在农村的成效。切实尊重基层干部群众主体地位、首创精神,积极发挥农村综合改革在统筹协调、体制创新、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释放改革政策的综合效应,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从国家对田园综合体的政策演变可以看出,第一,田园综合体建设是国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一件大事; 其次,田园综合体是一种旨在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新业态。第三,田园综合体是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的重要形态结构和产业组成部分。第四,田园综合体应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建设。第五,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应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第六,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点是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第七,国家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渠道和方式是“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并有序开展试点示范。

二、田园综合体运营模式创新及实践

(一)田园综合体的内涵特点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它可以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在一定资源条件下,通过各个产业交互渗透,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使传统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农产品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

(二)田园综合体运营模式及成功案例分析

1重建美丽乡村--田园养老模式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及我国老龄化情况日益严重,乡村田园养老度假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乡村田园养老以农业休闲为主体,利用乡村特殊的自然养生条件及富有乡韵、利于康复身心的人文环境,与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森林度假等相结合,开创出一种集田园生态休闲、乡村健康饮食养生、农耕劳作体验、乡村社区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成都幸福公社就是乐享田园度假养老的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

幸福公社--乐享田园度假养老

运营模式:幸福公社把家庭度假、老年人养老、中年人养生、儿童亲自然教育、全国旅居、运动休闲、有机农业结合为一体的创新旅游养老地产。幸福公社通过营造生态绿色的田园生活,健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邻里关系,实践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健康生活。“农耕生活,手工村落”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打造健康养老生活的创新。

1.项目选址:都市半小时经济圈,自然人文环境优越。

幸福公社位于川西旅游环线的核心位置——成都大邑青霞镇的烟霞湖风景区,烟霞湖风景区位于大邑县东北边缘,距成都市50公里,30分钟车程,属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北邻街子古镇、青城山、都江堰,南至新场古镇、花水湾、西岭雪山。

2.艺术生活--创意之美

幸福公社引进五十多个手工艺匠人,包括活字印刷、酿酒、织布、皮影、蜡染、剪纸 豆制品、酿酒、木雕、制茶、制纸„„用传统的手工智慧让老人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

3.幸福农业--田园养生

幸福公社的农业模式,是尝试从从中国城市食品的现状出发去现状去改变农村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模式,由城人群的食品安全的痛处着手,回归到食品源头,改变思想,进而改变生活。亲手生产,亲手种植,亲手收获。社员们共同遵守《绿色公约》,几百亩的农田,经过五年的净化,没有化肥农药,每家的土地里可以长出干净的蔬菜。

自然的生态中,没有大规模的单一品种的种植形态,人的欲望、无节制的生产、浪费性的消费、对匮乏的恐惧,必须去大面积的单品栽种和耕种,这样就破坏了原始的平衡,所谓的美好的就是彼此的协调融合,永恒的平衡体。

4.幸福健康--田园养老

幸福公社与健康管理公司合作,引进先进的医疗管理团队。利用云计算快速传输,监控业主身体信息;二期规划了一万方的失能老人管理中心,将幸福公社四位一体的养老管理模式完善。幸福公社一期距离中心城市六十公里,更多的考虑是健康型老人的问题。目前二期开工建设在即规划了失能型老人养老机构。社区配置了护士团队,解决常规的入户看护问题。

幸福公社对养老市场做出了一个细分,更多关注城市型中老年的健康型养生需求,主要年龄段在五十到七十五,他们对邻里,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更多,不是城市型重度养老的概念,带有比较强烈的旅游观光特征。其实是用乡村田园模式来承载养老的细分市场。

2片区开发模式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及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

该模式主要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体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3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中,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会带回土特产品。

4科普教育模式

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5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6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农业园区。

三、田园综合体投融资创新模式与实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新村镇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必须着眼于“新田园时代”背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现代田园”。关键的平台就是“田园综合体”,但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投入高,开发周期长,项目前期没有资产可供抵押贷款,投资回报率偏低,回收期长„„种种因素表明,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融资是第一道坎,根据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特点,本文梳理了田园综合体的八种融资模式。

(一)田园综合体PPP融资模式

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的开发过程中,政府与选定的社会资本签署《PPP合作协议》,按出资比例组建SPV(特殊目的公司),并制定《公司章程》,政府指定实施机构授予SPV特许经营权,SPV负责提供田园综合体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方案。

PPP合作模式具有强融资属性,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在PPP项目的合同约定范围内,参与PPP的投资运作,最终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在田园综合体建成后,退出股权实现收益。社会资本与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的方式也可以是直接对PPP项目提供资金,最后获得资金的收益。

(二)田园综合体产业基金及母基金模式

田园综合体在导入产业时,往往需要产业基金做支撑,这种模式根据融资结构的主导地位分三种类型。

一是政府主导,一般由政府(通常是财政部门)发起,政府委托政府出资平台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出资人共同出资,合作成立产业基金的母基金,政府作为劣后级出资人,承担主要风险,金融机构与其他出资人作为优先级出资人,杠杆比例一般是1:4,田园综合体具体项目需金融机构审核,还要经过政府的审批,基金的管理人可以由基金公司(公司制)或PPP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制)自任,也可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这种模式下政府对金融机构有稳定的担保。

二是金融机构主导,由金融机构联合地方国企成立基金专注于投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一般由金融机构做LP,做优先级,地方国企做LP的次级,金融机构委派指定的股权投资基金作GP,也就是基金管理公司。

三是由社会企业主导的PPP产业基金。由企业作为重要发起人,多数是大型实业类企业主导,这类模式中基金出资方往往没有政府,资信度和风险企业承担都在企业身上,但是企业投资项目仍然是政企合作的PPP项目,政府授予企业特许经营权,企业的运营灵活性大。

(三)田园综合体国家专项基金贷款模式

利用已有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是最常见的融资模式,但田园综合体项目公司可以努力使得所运营项目成为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则可能获得政府采购融资模式获得项目贷款,而延长贷款期限及可分期、分段还款,则是对现金流稳定的项目有明显利好,如果进入贷款审批“绿色通道”,也能够提升获得贷款的速度。国家的专项基金是国家发改委通过国开行,农发行,向邮储银行定向发行的长期债券,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专项建设基金是一种长期的贴息贷款,也将成为优秀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的融资渠道。

(四)田园综合体收益信托模式

田园综合体项目公司委托信托公司向社会发行信托计划,募集信托资金,然后统一投资于特定的项目,以项目的运营收益、政府补贴、收费等形成委托人收益。金融机构由于对项目提供资金而获得资金收益。

(五)田园综合体发行债券模式

田园综合体项目公司在满足发行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后发行项目收益票据,可以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发行永(可)续票据、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债券等债券融资,也可以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企业债和项目收益债,还可以在证券交易所公开或非公开发行公司债。

(六)田园综合体融资租赁模式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有三种主要方式:1.直接融资租赁,可以大幅度缓解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期的资金压力;2.设备融资租赁,可以解决购置高成本大型设备的融资难题;3.售后回租,即购买“有可预见的稳定收益的设施资产”并回租,这样可以盘活存量资产,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可以尝试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这个领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七)田园综合体资本证券化(ABS)

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特定基础资产或资产组合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的业务活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

建设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等,基于我国现行法律框架,资产证券化存在资产权属问题,但在“基础资产”权属清晰的部分,可以尝试使用这种金融创新工具,对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融资模式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八)田园综合体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是把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供应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制定基于货权及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的一种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还可以降低供应链条融资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融资中,可以运用供应链融资模式的主要是应收账款质押、核心企业担保、票据融资、保理业务等。实际操作中,上述八种融资模式往往是前两种为主,根据小镇建设不同阶段和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结合其他融资模式组合使用。

田园综合体建设将对落实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注重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重要作用,要做到商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使田园综合体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内涵和经济支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版权说明】

来源:元立方金服

作者:元亨智库院长卢新生教授

研究员屈玲

第四篇:乡村振兴战略典型案例材料

乡村振兴战略典型案例材料

乡村文化建设是“软实力”建设,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改善、不断进步的工程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坚定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近年来,×××旗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发展,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尤其是以×××旗×××乡为代表,通过结合实际情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对标,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高文化建设意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一、聚焦文化阵地建设,夯实文化发展载体

始终把建设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阵地作为提高农村群众幸福指数的大事来抓,依托文化大院、嘎查村文化广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整合优势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建设了一批高标准、有特色、功能全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一是打造了党建文化大院。通过围绕“乡土”做文章、下气力,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农村文化事业,以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为目标,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在文化大院内建设了农耕文化民俗馆、乡史文化馆、初心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特色农产品展示基地等10余个文化元素展示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以度量用具、纺织用品、生活用具、农耕用品、民居用品等多种类实物藏品展示着乡村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让人们能切实感受到老一辈人刻苦打拼的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凝聚了乡音、乡情、乡恋与乡愁,留下了永恒的乡村记忆。二是加强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一方面,扎实推进乡村的文化活动网络建设,在嘎查村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草原书屋、学习讲堂等。同时加强视听阵地管控,让

“村村响”真正响起来,党的政策讲起来。另一方面,进一步对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规范管理,明确文化活动室、草原书屋专人管理制度,对服务中心文化设施和书籍进行登记造册。通过乡村两级和党群、干群之间的不断磨合努力,共同建立了乡村文化工作长效机制,切实强化了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牢牢掌握乡村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确保了政策上有支持,业务上有指导,资金上有保证,使乡村文化建设有资金、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实效。三是加大了文化品牌嘎查村打造力度。依托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嘎查村打造,建设了“乡村大舞台”,并连续多年举办了广场舞大赛、杂粮英雄会、七一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通过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从了解农民、亲近农民,农忙务农,农闲农艺入手,创作生产一批贴近农民生活、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作品,贴近生活,寓教于乐,丰富乡村文化市场。

二、聚焦文化队伍建设,筑牢文化发展基础

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一使命任务,努力建设一支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文化队伍。一是大力加强民间文艺队伍建设。对民间文艺队进行备案登记,掌握民间文艺工作力量,并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与民间文艺工作队员开展交流,落实征集意见,组织专业力量深入农村开展传帮带活动,帮助乡村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和文艺骨干掌握文化知识、增进艺术技能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团结引导民间文艺工作者,培养和造就一支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民间文艺人才队伍。二是加强文化宣传力度。通过不断深化农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认知和认同,为农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夯实基础。通过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让乡村文化始终充满温度,更多地提供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将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多种功能融于一体,既有效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又实现一种载体多方收效,形成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三是注重培养和引进农村青年文艺人才。定期挑选生长在农村、熟悉农村、了解农村的乡土艺人进行集中培训,成为带头人。加强对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结合当前网络发展形式,开设网络主播培训等项目,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工作机制及各项规章制度,吸引热心文化发展的人才进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努力形成乡村两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

三、聚焦文化活动建设,厚植文化发展底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准确把握文艺工作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让乡村文化始终充满温度。一是以在“过日子”中传承发展民间文艺为思路,大力实施

“民间文艺乡土回归计划”。着眼于农牧民群众生活娱乐,不断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丰收节之杂粮英雄会”“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舞动奇迹·民族团结杯广场舞大赛”“全民健身行,大美看×××”等特色品牌活动,文艺表演均由由本土民间文艺工作队承担表演任务,其中快闪、杂粮英雄会等活动得到了国家、自治区、市、旗四级媒体关注和报道,在学习强国、新华社点击率双双突破百万,在营造庆祝“我们的节日”浓厚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地标品牌打造力度,切实将活动“热度”转化为地标性品牌“知名度”。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改进创新,不断丰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积极开展以“我的书屋我的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系列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及青少年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三是创建和培育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依托,积极开发“民族团结杯·广场舞大赛”等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项目,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引导力注入到乡村文化品牌中去,积极将本地的乡村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转换为经济优势,真正走出一条文化富村和文化强村的康庄大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优渥,更是精神文化的繁盛。在人们的乡愁中,不仅需要乡村的青山绿水,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旗通过不懈努力,在基层打造起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乡村群众文化自信,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做出贡献。

第五篇: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

1引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乡镇规模和数量比较大,农村地区面积总量较为辽阔,农村生产的从业人员数量较为庞大,且以农村人口居多,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区域若想得到社会更多的帮助,具有较高的难度系数,这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农民和农村的共同发展与繁荣,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入手,特别是处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必须要保证农业生产活动不断改造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整体的水平,为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助力。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大部分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农村逐渐出现留守、空巢的突出问题,导致乡村衰竭的速度逐渐加快。由于农村劳动力发生流失,导致了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造成了生产规模和效益不相匹配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被提出,更加关注丰富农村经济活动内容和形式,针对不同农村地区,采取不一样的发展模式;根据当前城乡互动发展情况,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应的发展机制,致力于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3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1促进小农模式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连接

在现阶段农村发展中,集体经济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3种首要的模式构成,除了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股份合作制之外,还包括不同模式的合作制。所谓股份合作制,指的是农民扮演着股民的角色,所投入的资金充当为股金,资金相当于资产,合作社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量化农民的股份,明确每位农民的股东身份。通过采用这样的模式,可以将每位农民有效集聚起来,使他们不再分散,同时相应的人力、土地和资金也都汇集到一起,从而提高农产品生产的达标率,推动农业经营的集中化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3.2为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基础保障

现如今,我国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用于耕作的却相对不多,加上农业人口数量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城市工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受到上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还是以小农经济为基本制度,“大国小农”仍然是我国的基础性国情;在农村地区,由于人均耕地还不足一亩,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阻碍。针对这样的现状,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并加大人力、资金等投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充分将土地资源利用起来,为早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奠定良好基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所以全力以赴改善农民收入,实施乡村振兴策略就是在此条件下诞生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全面推动农村进步,又以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为基础,逐渐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4.1农村经济体制不健全

现如今,一些农村地区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运行体系,当前运用的管理机制缺乏较强的规范性,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从目前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在农村监督、管理和激励方面建立的机制还不太完善,尤其是没有建立健全的会议规章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在没有完备的管理章程和制度的情况下,相关决策权依旧掌握在少量人手中,非常不利于民主制度的建设,同时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针对上述问题,为尽快进行妥善解决,不断优化农村经济运行体系十分有必要,这样能让各项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2农村劳动力发展欠缺

目前,虽然农村经济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与城市存在不小的经济差距。由于人们越来越看重医疗和教育等问题,城市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目的地。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迁移到城市之后以体力劳动工作为主,这就导致农村地区遗留了非常多的老人、儿童。在这些留守人群中,存在着十分突出的小农思想,对于农业知识和技术缺乏全面的了解,很难应用到农业劳动中。这样一来,就非常容易导致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进而影响到农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农村大部分

文化程度高的人员都留在了城市发展,只有少数人回到农村参与建设活动,不利于农业竞争力的提高。

4.3农村陷入融资的困境

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我国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历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在融资方面陷入了十分艰难的困境,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融资难等多个问题,由于长时间资金短缺,导致农业发展步履蹒跚。针对融资难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部分农民都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资金掌握水平比较有限。

4.4农村基础设备较单一

近年来,对于农村基础设备,我国政府一直都不断加强投入力度,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建设进程,越来越多的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出现在农民的视野中,但是我国农村区域所占比重加大,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有所差异,十分不均衡,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区域,依旧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现代化作业水平较为低下,整体的产业效益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除此之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在完善基础设备方面的资金,以财政资金来源为主,在部分资金短缺的贫困地区,政府的财力和能力相对有限,无法做到持续为农业基础设备投入建设资金,导致整体发展相对滞后。

5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5.1建立健全经济体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果想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经济体制。对于农民和基层领导干部来说,科学合理规划农村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提高对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视程度,举办各种各样的创新和优化活动,为农村经济良好发展提供坚固的保障。作为农村基层领导干部,需要从全新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掌握问题的根源,促进农村地区更快地发展。只有做到不断认识与理解农村经济发展,才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出发展农村经济的责任感。为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要持续改进农村经济运行体系,第一时间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从而逐渐减少问题的出现。有关部门需要结合农村发展的现状,统筹全局,健全与优化正在施行的经济体制,紧紧围绕农村的具体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不仅要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通过不断完善与健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制度保障。

5.2协调城乡共同发展

通过推动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有助于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进一步拉近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共同进步与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推动农村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针对城乡大规模的,同时发展比较稳定的企业,政府要视情况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城市企业的带动作用,带领农村企业快速发展,为农村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还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活。

其次,由于金融机构资金比较密集,政府要借助于这一优势,为农村小型企业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同时,政府在制定投资政策时,要全面考虑农村,并适度向农业农民倾斜,以大型企业为对象,积极引导和鼓励其向农村投资,相互之间进行配合和帮助,使农村拥有越来越多的产业,逐渐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区,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快速发展。最后,城市可以将自身视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发挥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利用城市巨大的经济优势,全力带动周围农村共同发展,让城乡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完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5.3加大科技人才投入

李克强总理曾强调,在创新壮大乡村实力的过程中,要进行科学规划,抓住重点规划改革的这一重大机遇,不断加大乡村振兴的力度。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及推动科技发展是两个重要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政府要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投入力度,通过多种方式改革农业技术,如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等,积极引导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样有助于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技术带来的效果,提高成果的转移性,根据农产品的实际需求,通过有机结合农业技术发展成果,能够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熟悉程度,提高应用能力,为农业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还有助于大大增加经济效益。在重视农业科技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培训的大批专业性农业人才,再对其进行积极领导,不断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将农业生产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

例如,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扩大招聘范围和力度,吸引更多名气较高的企业和农业专家,多方共同配合和操作,对增加生产量进行研究,致力于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农业生产进行一定的补偿,加强对新型农业生产的培训力度,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统一的训练。

5.4发展农村经济特色

由于所处环境各不相同,农村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有所差异。在组织农村经济活动时,离不开资源这一重要影响因素,它产生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结合农业发展的情况,结合各种有用的资源,更好地建设与优化新型经济结构体系,保证有序开展经济建设活动。针对位置比较偏远的地区,利用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以及壮观的自然风光,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吸引城市人口前来游玩,并亲身体验和享受农村朴素的生活。成功吸引到大量城市人口之后,有助于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包括餐饮、农村服务等,为农村经济发展助力。针对农村红色根据地,可以考虑根据自身特色,建设红色革命旅游基地。在一些农村地区,并不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那就可以结合实际气候特征,种植符合条件的特色水果,也能考虑挑选一些珍贵的药材进行栽培。同时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寻找合作的企业,在当地农村建设相关农产品加工厂,不仅能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发展。

5.5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在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中,农业生产发展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不管是哪个时期,国家都特别关注农业生产,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必须要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推动农业更快地升级和转型,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不断提升,为农村统一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如果想要更好地推进农业的快速升级和转型,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第一,做到对症下药。各个农村地区应该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和依据,制定符合农业发展需求的针对性的策略,大力加强建设农业种植业的步伐,针对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要树立发展的眼光,将大量专业农业技术人员集中起来,对农业发展方案进行科学设计,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借助先进的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和建设特色农业,认真规划和建立农业加工企业,保证企业内部系统的完善,组建一体化的生产链,聚集种植、生产以及加工等多个环节,从而更快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充分利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信息,将社会发展方向作为依据,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6结语

综合而言,切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参与,还与社会各界的帮助密不可分。要想早日完成乡村振兴工作,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业产业机构以及提升农民综合素养,其中农村经济的进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建立健全经济体制,协调城乡共同发展,加强科技人才投入,发展农村经济特色,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力争早日完成小康社会建设工作。

下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田园综合体政策定位、运营模式及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田园综合体政策定位、运营模式及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问题

    浅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问题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现乡村治理法......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依靠力量和组织基础,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导核心。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1.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

    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实践(共5篇)

    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的实践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需要解决如何在农村全面消除贫困。当前形势下,农村扶贫要从扶贫开发模式向......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生态旅游发展思考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生态旅游发展思考摘要: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表明农村发展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在这个战略实施背景下,梳理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分析XX......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 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1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 文化体系建设的意义 前 言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甘肃省农地金融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甘肃省农地金融发展研究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标直指农村,而“三农”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国家高度重?的领域,因此研究农村土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