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9月旗委王书记社会管理创新动员会讲话2
在全旗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奈曼旗委书记 王广权(2011年9月9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旗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动员全旗上下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积极探索和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凝聚强大力量。一会,根柱书记要传达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场会精神,川龙书记还要宣读《全旗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增强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将注重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作为重要内容。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七一”讲话中,都强调和部署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今年7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加强
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十大项四十二小项具体要求,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在全区盟市厅局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春华书记、巴特尔主席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了部署。在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场会和前不久结束的通辽市第四次党代会上,杜梓书记在讲话和报告中提出了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从我们奈曼旗的情况看,近年来我们在坚持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旗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但也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从巩固加强党的领导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臵于更加突出的位臵,作为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各级党政班子的重大责任,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入手,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臵,统筹协调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使我们的社会管理各项工作更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符合人民群众根本要求。可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第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各类矛盾日益涌现,不和谐因素逐渐增加,很多领域出现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如,地区差异、城乡差别、贫富悬殊、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加剧,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就业难等问题持续存在,利益矛盾纠纷时有发生,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社会和谐。但也要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不容忽视的,也是能够解决好的。我们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坚定必胜信念,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我们原有的一些社会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有些领域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尤其是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弱化,导致管理能力持续削弱,管理效率不断降低。因此,必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放在突出位臵,通过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提高行政效率,既重制度管理又重道德规范,既重经济调节又重社会舆论和心理引导,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效能。
第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人民的拥护始终是党的执政基础,只有通过加强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能营
造和谐社会环境,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各方力量,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进一步树立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理念,确保社会管理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我们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梳理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从而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第二,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现代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我们必须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在社
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第三,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发生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及时发现矛盾问题,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把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许多社会矛盾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要靠改革发展去解决。特别要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臵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这不仅仅是社会管理部门的责任,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责任。
第四,要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多属于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既左顾右盼,又瞻前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同时,要学会更多地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
第五,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真正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查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风尚,引导
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同时,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很好地传承,使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真正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加强教育引导融入到社会管理中。要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新形势,把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突出抓好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 关于我旗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旗委、政府7月份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和一会川龙书记宣读的《实施方案》都已经明确,请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研究落实。这里我重点强调六个问题:
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发挥传统优势同与时俱进的关系,绝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推倒重来,另搞一套。我们要在总结我旗以往的社会管理经验、借鉴先进地区社会管理有益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就是要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政策措施,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政府负责,就是要认真办好应该由政府负责的社
会管理事务,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切实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努力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管理更加协调有效。同时优化社会管理环境,搭建管理平台,积极组织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社会协同,就是要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公众参与,就是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成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相应组织,推进公众依托机构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不断发展。
第二,健全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当前,大量社会矛盾发生在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力量和源泉也在基层。要把更多的精力、财力、人力、物力投向基层,推进工作重心下移,提高基层干部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壮大基层力量,筑牢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要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力量,充分发挥嘎查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民自治组织引导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把基层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社会管理、服务民生、平安建设上来。要整合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加快基础工作信息化步伐,全方位采集“人、地、物、事、组织”等信息,尽快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资源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要完善基层群众团体和自治组织职能,进一步健全以嘎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会组织为补充,村居民广泛参与的嘎查村社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
基层群众团体和自治组织参与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作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重要的组织基础。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点解决嘎查村、社区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努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
第三,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体系。要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特别要总结开展大接访、大走访、大下访活动的经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联系群众制度,畅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要积极构建全覆盖的多元调解组织体系和“大调解”工作机制,重点抓好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警调对接,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和无缝对接。全面落实“调解优先”和“全程、全员、全面调解”原则,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认真组织实施《人民调解法》,狠抓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重点建立征地拆迁、医疗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专业性调解组织,及时有效化解热点领域的矛盾纠纷。进一步稳定和壮大专兼职调解员和志愿者队伍,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基层调解员队伍。
第四,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公共安全工作、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责任重于泰山,必须时刻绷紧这根弦。要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奈曼建设,着眼动态环境下维护治安稳定的需要,积极建立健全打防管控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综合整治治安乱点和治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在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方面,要建立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建立公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信用记录平台,强化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各地区各部门在探索建立社会诚信体系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全面加强应急处突工作。健全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专群结合、协同应对、全民参与的应急处臵机制,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臵能力建设,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臵得好”。
第五,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服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劳动关系还不够和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和工会组织要认真总结推广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成功经验,推动建立健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工会、员工共同参与的员工工资集体(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建立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员工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
服务。坚持一手积极引导发展、一手严格依法管理,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重点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法加强对政治类、法律类、宗教类社会组织的监管。要大力加强“两新”组织中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建设,促进“两新”组织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六,着力构建和谐虚拟社会。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现在看,信息网络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把“双刃剑”,必须以促进其健康发展为目的,落实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不断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要落实互联网管理责任,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互联网综合管理格局。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引导体系。加强对网络舆情的侦察、研判、评论、引导,及时发现、掌握、处臵网上敏感热点舆情,及时处理有害信息,抢占网络空间“话语权”,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要健全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突出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加强网上技术升级和力量建设,加快建立网上巡查、网上报警、侦查打击、重点人动态管控、动态轨迹追踪综合管控机制,提高对网上煽动策划指挥、网下串联行动事件的处臵能力。
四、建立健全保障措施,确保全旗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深入扎实有序开展
一要强化组织保障。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时间紧,标准高、任务重,必须动员全旗各方面力量才能完成。旗委、政府已经成立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党委常
设办事机构,挂靠旗委政法委,专门增加了人员编制。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工作经费,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党政一把手要着眼全局,统筹谋划,切实承担第一责任,用抓经济建设的劲头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常听取进展情况汇报,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分析形势,把握重点,明确方向,帮助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要创新工作举措。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一项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创新理念,既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又要解放思想、勇担责任,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坚持出真招、求实效。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工作格局。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善于发现和培养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用典型带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协调发展。
三要推进齐抓共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突出政府牵头负责作用,合理配臵党政部门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提高社会管理效能。旗委、政府已经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项目和任务分解到了具体地区、部门,并确定了分包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找准位臵,制定规划,创新工作方式,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旗委政法委作为党委、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把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组织运用好,形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强大合力。
四要强化督导奖惩。旗委政法委要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尤其要帮助后进地区、部门查找突出问题,制定并严格落实整改措施。要加大考核评价力度,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年度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目标考核范围,记入领导干部综治工作实绩档案,使之成为旗委、政府考核奖惩干部和干部晋升晋职的重要依据。要严格考核奖惩,对开展工作积极主动、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于工作不扎实,处于被动落后状态的地区和部门,对其负责人实行问责。
同志们,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希望大家从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出发,在统筹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突破,在落实上见成效,在体制机制上求长效,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我旗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新局面,为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动员会精神情况汇报
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动员会精神情况
汇报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动员会议精神,全面部署综合试点工作,以创新灵活组建方式,创新网格管理模式,创新关爱帮扶途径,依托科技信息平台,大力推进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工作。
一、创新灵活组建方式,着力破解党群组织组建难题
针对部分新经济组织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不想建、不愿建
党群组织的认识问题,我区根据新经济组织在组织结构、用人制度和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实施“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党工团组织组建集中行动,创新“规上企业单独建、中小企业联合
建、行业协会分类建”等灵活组建方式, 实现“四普遍四覆盖”的工作目标。即:全区新经济组织普遍开展组建党、工、团组织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组建实现全覆盖;普遍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参与和谐企业创建面实现全覆盖;普遍开展综治工作进企业活动,200人以上企业参与平安企业创建面实现全覆盖;普遍开展企业民主管理活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全覆盖。同时,健全“网上入会”、“青年互动U城网”、“蓝鸟俱乐部”等平台,积极探索新经济组织党工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工人先锋号”和“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切实提高党工团组织在“服务思想政治、服务发展经济、服务企业职工”中的实际能力。
二、创新网格管理模式,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体系
一是调解组织进企业,实现劳动争
议调解关口前移。从基层入手、从预防入手,全面开展“联合调解进企业”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联合调解组织的意见》,按有工作机构、有调解人员、有工作场所、有工作制度、有运行机制等“五有”原则建立企业联合调解室,充分发挥企业联合调解室在企业动态掌握、劳动争议调解、信息排查预警、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全区200人以上企业参与平安企业创建面实现100%全覆盖,有263家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二是健全三级网络,形成劳动争议大调解格局。充分发挥工会调解组织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第一防线”的作用,以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为龙头,建立区、街道(镇)、行政村(社区)和企业三级维权帮扶网络,畅通职工利益诉求渠道。建立“指导员督查、主席接待日、星期六约谈”等三项维权服务制度,健全 “统一受理、逐级分流、调裁衔接”工作机制,加强“预先排、随机查和及时消”的纠纷
隐患处置机制,以及政法、信访、司法、劳动等多部门参加的联合调处机制建设,形成“大调解”工作平台。2010年,区职工维权帮扶中心共接待来访职工群众1256人次,调解结案成功率达100%。三是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增强预防劳动争议能力。在完善三级调解组织的基础上,对企业用工形势和经营状况实行“两网化”(网格化、网络化)监管。在各街道(镇)、工业区建立9个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充实劳动监察工作人员,划分设立29个网格,通过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和书面信息台帐,全方位监督报告企业用工情况、重大违法行为和突发事件等情况,建立网格内企业重特大劳资纠纷上报预警制度。
三、创新关爱帮扶途径,服务企业职工创业创新
一是切实增强职工创业创新动力。以创业俱乐部为平台,在全区建立培训、职介、就业和创业全程服务的8个“创业俱乐部”分部,大力实施“1791”工程。以
“劳动保障服务民生360度行动”为载体,全面实施“百万联通计划促进就业、百企助力计划破解用工难题和千万圆梦计划稳定就业”等“三大计划”,切实增强职工创新创业动力。以区总工会牵头,依托宁波大学等5家单位,共同创办宁波市首家文化创意产业职工培训创业基地——天工慈城,定期举办中国结和拼布等各类传统手工艺培训班。二是全力打造新市民服务品牌。在文教街道成立新市民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以“七大服务站点”和“八大服务内容”为核心的新市民服务新模式。全面实行“队伍建设常抓、活动阵地常建、文化熏陶常乐”等服务,健全新市民管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并创新巧打“时间差”、服务“加速度”、沟通“无障碍”等工作方法,让外来务工人员真正享受“零距离”服务。
四、依托科技信息平台,完善和谐企业创建机制
一是健全一个模式。针对辖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等特点,探索建立“一个体
系,分级管理,滚动晋级”的创建机制,有效调动中小企业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截至2010年底,全区创建率达80%以上,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全覆盖、涉农街道(镇)全覆盖、城区街道三年全覆盖的目标。二是创新一个平台。积极探索依靠代信息科技手段,创新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机制,引导企业在守法经营的前提下、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实现自管、自律、自我发展。专门成立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投入150万建设资金在工商、统计和财政等10个部门之间建设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共享12全文查看
第三篇: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动员会精神情况汇报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动员会议精神,全面部署综合试点工作,以创新灵活组建方式,创新网格管理模式,创新关爱帮扶途径,依托科技信息平台,大力推进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工作。
一、创新灵活组建方式,着力破解党群组织组建难题
针对部分新经济组织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不想建、不愿建
党群组织的认识问题,我区根据新经济组织在组织结构、用人制度和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实施“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党工团组织组建集中行动,创新“规上企业单独建、中小企业联合建、行业协会分类建”等灵活组建方式, 实现“四普遍四覆盖”的工作目标。即:全区新经济组织普遍开展组建党、工、团组织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组建实现全覆盖;普遍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参与和谐企业创建面实现全覆盖;普遍开展综治工作进企业活动,200人以上企业参与平安企业创建面实现全覆盖;普遍开展企业民主管理活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全覆盖。同时,健全“网上入会”、“青年互动U城网”、“蓝鸟俱乐部”等平台,积极探索新经济组织党工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工人先锋号”和“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切实提高党工团组织在“服务思想政治、服务发展经济、服务企业职工”中的实际能力。
二、创新网格管理模式,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体系
一是调解组织进企业,实现劳动争议调解关口前移。从基层入手、从预防入手,全面开展“联合调解进企业”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劳动争议联合调解组织的意见》,按有工作机构、有调解人员、有工作场所、有工作制度、有运行机制等“五有”原则建立企业联合调解室,充分发挥企业联合调解室在企业动态掌握、劳动争议调解、信息排查预警、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全区200人以上企业参与平安企业创建面实现100%全覆盖,有263家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二是健全三级网络,形成劳动争议大调解格局。充分发挥工会调解组织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第一防线”的作用,以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为龙头,建立区、街道(镇)、行政村(社区)和企业三级维权帮扶网络,畅通职工利益诉求渠道。建立“指导员督查、主席接待日、星期六约谈”等三项维权服务制度,健全 “统一受理、逐级分流、调裁衔接”工作机制,加强“预先排、随机查和及时消”的纠纷隐患处置机制,以及政法、信访、司法、劳动等多部门参加的联合调处机制建设,形成“大调解”工作平台。2010年,区职工维权帮扶中心共接待来访职工群众1256人次,调解结案成功率达100%。三是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增强预防劳动争议能力。在完善三级调解组织的基础上,对企业用工形势和经营状况实行“两网化”(网格化、网络化)监管。在各街道(镇)、工业区建立9个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充实劳动监察工作人员,划分设立29个网格,通过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和书面信息台帐,全方位监督报告企业用工情况、重大违法行为和突发事件等情况,建立网格内企业重特大劳资纠纷上报预警制度。
三、创新关爱帮扶途径,服务企业职工创业创新
一是切实增强职工创业创新动力。以创业俱乐部为平台,在全区建立培训、职介、就业和创业全程服务的8个“创业俱乐部”分部,大力实施“1791”工程。以“劳动保障服务民生360度行动”为载体,全面实施“百万联通计划促进就业、百企助力计划破解用工难题和千万圆梦计划稳定就业”等“三大计划”,切实增强职工创新创业动力。以区总工会牵头,依托宁波大学等5家单位,共同创办宁波市首家文化创意产业职工培训创业基地——天工慈城,定期举办中国结和拼布等各类传统手工艺培训班。二是全力打造新市民服务品牌。在文教街道成立新市民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以“七大服务站点”和“八大服务内容”为核心的新市民服务新模式。全面实行“队伍建设常抓、活动阵地常建、文化熏陶常乐”等服务,健全新市民管理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并创新巧打“时间差”、服务“加速度”、沟通“无障碍”等工作方法,让外来务工人员真正享受“零距离”服务。
四、依托科技信息平台,完善和谐企业创建机制
一是健全一个模式。针对辖区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等特点,探索建立“一个体系,分级管理,滚动晋级”的创建机制,有效调动中小企业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截至2010年底,全区创建率达80%以上,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全覆盖、涉农街道(镇)全覆盖、城区街道三年全覆盖的目标。二是创新一个平台。积极探索依靠代信息科技手段,创新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机制,引导企业在守法经营的前提下、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实现自管、自律、自我发展。专门成立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投入150万建设资金在工商、统计和财政等10个部门之间建设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共享
。同时,与宁波大学联合成立区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中心,并聘请国内有关专家、教授组成智囊团,专题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综合体系,对企业社会责任情况作出正确评价。三是完善激励机制。由区委统战部牵头,人大、政协、纪委和总工会等18家单位组成,研究制定新经济组织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机制,为新经济组织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荣誉安排等提供政策依据。完
善企业经济激励政策,明确规定在成长型企业、服务业明星企业等评选中,凡发生因劳资纠纷引发集体性上访及其他损害职工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有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四是推进民主管理。以实施《浙江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为契机,开展企业民主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创新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职代会或者区域、行业职代会、民主协商会等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机制。
第四篇:杭州市上城区委社会管理创新意见
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 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
(2011年3月18日)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政法综治工作会议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现就推进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充分激发社会活力,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为深化“平安上城”建设,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健康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谋划,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区实际,正确把握形势任务,认真谋划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二)坚持服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努力实现由“治理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四)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使各种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五)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从我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先发优势,积极挖掘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积极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在整个社会管理过程之中,为推进“平安上城”、“和谐上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六)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 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健全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思路务实、措施切实、工作扎实、绩效落实,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三、总体目标
坚持以建立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以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关键,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现社会管理向网格化、信息化、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转变,进一步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基层基础、法治基础,全面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整体效能和水平,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并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做好总结、提炼工作,初步形成可学、可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力争到2012年底,初步形成较为完善配套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当今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望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
四、工作任务
按照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总体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制、体制、机制、能力建设。着重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臵三个层面,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规范、机制和制度,尽可能减少社会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果断处臵社会冲突 与社会对抗,努力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一)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
着眼于解决社会管理“谁来管”的问题,坚持把社区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平台,按照管理单元最小化、管理服务最优化的原则,积极推行网格化的长效管理模式,实现基层党政组织、政法综治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全覆盖,推动社会管理工作从事后被动应急到事前主动防范、从运动式治标管理到常态化治本管理的转变。
1、建立网格模式,实现基层管理服务全覆盖。依据社区所辖范围、居住人口、治安状况、工作难易、任务轻重、基础好坏等情况,将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形成覆盖全区、条块结合的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工作网络,确保把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延伸至千家万户。把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纳入属地管理和网格化管理范畴,不断扩大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覆盖面。
2、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基层管理服务新体系。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综治组织的统筹协调作用,有效整合公安、司法、劳动、民政、行政执法、民宗、统战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健全街道、社区等各级综治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完善治保、调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归正人员帮教、社区矫正、禁毒等力量的协作制度,落 实相应工作人员。积极探索综治工作力量向末端延伸,完善“网格化管理”载体,健全综治协管员、安全管理员、楼道长等队伍,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络。
3、落实工作职责,推进基层管理服务精细化。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综治协管员、楼道长等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其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全面了解、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家庭、出租房屋、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走访交流、信息采集、协调处理、便捷服务等工作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加直接、更加高效的服务,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4、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管理服务上水平。大力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基层服务管理的作用。着力抓好协警、综治协管员等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其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其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努力使群众自治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力量。深入推进“平安上城”志愿者行动,加强组织、管理和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以相应的知识技能协助、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向社会购买服务的社会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保安公司、中 介服务机构等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二)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
5、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企业改制、工程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由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因决策失误或实施不当引发不稳定问题。
6、健全社情民意调查机制。不断完善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等,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机制,确保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决策出台前或者重大建设项目审批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落实“四问四权”,通过“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扩大群众对涉及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正确处理群众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好有不同意见群众的工作,做到依法办事。
7、建立风险评估监督机制。加强对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监督指导,经常性地对社会稳定形势进行研判分析,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倒查机制,对于没有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或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作决策、上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和重 大信访问题的,分别由维稳、信访部门牵头,会同政法、综治、纪检、组织部门,严格追究责任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8、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夯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突出矛盾解决的工作基础,形成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加强信访工作,完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评查、责任追究制度和案件终结制度。教育和引导群众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通过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务公开、分片包户等居民自治制度,加强社区居委会直选、社区决策民投试点、居务管理的民主监督等措施,使社区成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社区自治能力的重要阵地。深入开展“法制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公民依法维护权益,依法表达诉求,不断提高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
9、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维稳、信访、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体系。健全定期排查、归口调处、督查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做到“有领导负责、有专人处理、有调处方案、有解决时限”。对重 大问题要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跟踪解决,坚决防止矛盾堆积、激化。区直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化解本行业、本系统矛盾和问题的主体责任,及时研究分析并拿出处理意见。
10、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专业调解“五调导和”机制。积极推行政法、综治、维稳、信访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联合调解形式,努力形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工作合力。不断完善“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等制度机制,提高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效能。充分发挥“和事佬”协会、物业管理纠纷调委会等群众组织第一时间发现并化解民间矛盾的作用,推广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探索整合力量资源、吸收第三方参与调处、依靠行业自律等形式和方法,有效解决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交通事故、涉校纠纷等突出矛盾和纠纷。推进矛盾纠纷“以奖代补”、“以案定补”、“考核定补”等做法,运用教育、疏导、协商等方式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11、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和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社区“E家人”网络实现全区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完成70%以上社区达到和谐社区的目标。通过加强“邻里值班室”、“党员会客厅”、“晴雨工作室”等居 民事务协调自治阵地和平台建设,健全居民自治组织体系,拓展群众参与公共管理、公共决策、公共服务的渠道,引导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发展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公共体育事业,加强服务与管理,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
12、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在全区开展个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引导各类人员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和谐能力。建立健全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开展个人心理调节疏导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
13、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快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基层公共安全监管网络,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参与的企业安全监管方式和安全生产重点难点监管模式。
14、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探索食品药品安全源头追溯机制,加强食品准入和源头管理,探索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落实食品药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食品药品管理制度机制保障。
15、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围绕推进“生态上城”建设深化重点区域、行业、企业污染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依托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区试点建设,深化环保“联街结社”机制,抓好饮用水保护、噪声综合整治、街道生态化改造、屋顶绿化、截污纳管等工作,着力打造精致空间。
(五)创新“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
16、创新和完善对“两新组织”的服务。积极发挥已有的社会复合主体、社会自治组织等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重视培育新的社会组织,并发挥其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两新组织”)中的党团和工会组织建设,加强对基层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扎实推进“综治进民企”、“综治进民非”工作,根据“两新组织”特点,探索引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网络和机制,促进“两新组织”内部的和谐稳定。
17、加强和改善对“两新组织”的管理。积极探索对“两新组织”实行分类管理的有效办法,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登记、谁监管”的原则,加强对“两新组织”的登记管理和日常监督。建立健全登记管理机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引导其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把“两新组织”纳入到统战工作的范围,利用统战工作优势,引导“两新组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要严格准入、加强监管,深化对非法组织的专项调查整治工作,消除非法组织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的消极因素。
(六)完善社会管理信息化体系
18、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做好居民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二化建设”,不断完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社区“e家人”系统、社区网、数字电视“社区是我家”频道、96345 便民服务热线等平台,建立覆盖所有社区的服务网络,实现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公共服务。努力构建覆盖全区的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视频、文字、图像、数据信息,为基层加强对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整合、报送、分析统计提供实用的技术手段。
19、推进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按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其消极影响”的要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对网络的实时动态管控,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防控体系,逐步建立起对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的预警、引导、应急处理机制。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技术防范力度,强化网络监测、预警、侦查、控制、处臵工作。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确保其积极、有序、安全发展。
(七)建立健全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
20、提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深化出租房屋管理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工作模式。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建立流动人口“互助服务站”,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自我服务、自主管理新模式,推动杭籍人口与非杭籍人口的交流、融合。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着力解决流动人口职业培训、就业、居住、就 医、子女就学等问题。依法规范境外来杭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构建覆盖境外来杭人员入境、居留、就业、就学、出境全过程信息动态管控体系,及时清理、遣返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境外人员。
21、创新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机制。由区综治办牵头,建立特殊群体管理工作机构,实行街道、派出所、司法所、社区联动,对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等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服务和救助工作。对管辖区域内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行建档立卡,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帮教机制,落实安臵政策,加强日常管理,尽量解决其就学、职业培训问题。不断推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加强青少年法律援助和失足青少年教育挽救工作。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防止脱管、漏管。
22、加强高危人群管控。对有社会危害行为、依照有关规定经专门机构鉴定的特殊人群,由卫生、民政、公安部门牵头,社区、家庭配合,落实治疗、管控措施。对违法犯罪的艾滋病患者,由公安、司法行政、卫生部门牵头,加强治疗和教育改造,防止其危害社会。加强对吸毒人员的戒毒、帮教,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对有现实危害性和暴力恐怖倾向的高危人群,建立常态化的管控机制,严格落实管控责任。
(八)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3、健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机制。深入细致地开展社会治安排查整治工作,及时掌握影响社会治安形势的 问题和隐患,认真汇总梳理和登记造册,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建立健全社会治安常态化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单位、人员和时限,实施有效整改。
24、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平安上城”110社会联动机制建设,及时有效地处臵各类急、难、险、灾事件的110报警求助,建立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的110社会联动机制,打造出高水准的具有上城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品牌项目。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不断充实专职巡防队伍,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5、不断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手段的科技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动态监控系统在居民小区的覆盖,鼓励基层单位落实物防、技防措施,进一步深化“数字巡防”工作模式,运用社区巡防、街面巡逻、卡点值守、单位安防、视频监控防控网络,建立以落实法人责任为核心的契约式行业场所管控机制,努力构建动态型、联动型、高效型治安防控模式。
(九)建立和完善社会应急处置体系
26、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臵机制。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不断细化完善工作预案和应急处臵措施,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传递、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责任明确的应急处臵机制,提高现场指挥、部门联动、灵机决断、依法处臵、协同作战的 能力和水平,确保在紧急状态下联络渠道畅通、调运力量及时、现场指挥有力,确保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臵得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7、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建设。依法落实风险和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责任,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强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将公共安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利用《上城报》、“上城网”、“e学网”等各种媒体及社区教育渠道介绍普及应急知识,特别是加强对各级干部应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臵能力,提高全区防灾救灾和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五、工作步骤
(一)研究部署阶段(2011年1月1日至4月30日)。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各街道、各部门学习实施意见,并于2011年4月30日前将本单位实施方案报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贯彻落实阶段(2011年5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各街道、各部门按照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
(三)总结检查阶段(2011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各街道、各部门总结工作情况,撰写总结报告,提出下阶段工作计划安排,并报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全面推广阶段(2012年1月后)。全面总结推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并树立一批工作典型和示范点,转化成长效工作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杭州市上城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政法委。各重点工作项目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各责任部门有关负责人为成员。各街道也要建立领导小组,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二)明确职责,合力推进。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牵头领导和牵头部门要切实加强指导、提供支持,细化分解项目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定期研究项目推进工作,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确保责任明确、部门联动、合力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做好方案制定、综合协调、督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和街道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各种难题,确保工作如期完成。
(三)加强创新,完善机制。积极研究和建立项目管理责任、联合协调推进、考核评价激励等制度,完善矛盾纠纷、疑难问题联动解决工作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创新长效机制;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上城网”、《上城报》等媒体和宣传阵地 的作用,营造全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创先争优”机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提高实效。
(四)强化督查,落实保障。完善考核机制,落实保障措施,把区、街道社会管理创新所需经费纳入财政保障。切实加强督查工作,定期通报项目进展,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经常性组织召开项目推进情况汇报会,及时掌握全区面上工作进展情况,认真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把工作经验转化成制度成果,促使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推动上城“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1:杭州市上城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2:杭州市上城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讲话
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讲话
岳阳市是湖南省经济强市之一,曾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我们立足市情、顺应民意,在加强社会管理中注重创新社会管理,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来谋划社会管理创新,从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立场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来检验社会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以人民利益为基点,全力为群众造福。我们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一是大力改善民生。每年坚持开展“为民办实事”主题活动,在全国、全省率先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特困家庭大病医疗慈善救助基金、乡乡有敬老院和在农村实施大面积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办好“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批民生实事。“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268.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1.3%。二是致力维护民权。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民意沟通、诉求表达、便民利民等各项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人民群众有地方说话、有机会说话、说话得到尊重。三是全力促进民富。深入开展全民自主创业行动,全面落实创业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88元。
以民主公开为路径,坚持向群众问计。我们把发扬民主作为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在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始终顺应民心抓发展、集中民智作决策。一是坚持依法决策。出台《岳阳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规定》,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团制度,严格依法依规依政策作决策,严格履行议事程序和决策规范。二是坚持科学决策。坚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岳阳楼新景区、岳阳机场选址等一些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要事项,都在决策时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合理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三是坚持民主决策。推行决策公开制度,建立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制度和信访听证制度,凡是可以公开的决策事项,都采取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媒体公示等形式公开决策依据和
结果。通过健全完善公众广泛参与的决策机制,做到有明显风险的决策不出台、大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大部分群众没有沟通协调到位的工程不开工。以源头治理为重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我们坚持把加强源头治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努力使矛盾化解在起始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群众愿望诉求在第一时间得到充分尊重,组织开展“三官(警官、法官、检察官)四员(人民调解员、行政调解员、司法调解员、民政助理员)”进基层进社区和市、县、乡三级领导大接访大处访活动,深入开展“与群众交朋友,为基层搞服务”主题活动,在主要媒体开设专栏,听取群众呼声。坚持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全面排查,经常开展涉及群众利益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改活动,对突出矛盾纠纷实行集中交办、领导包案、跟踪督办等制度,做到“问题不查清绝不放手,矛盾不化解绝不松手”,确保件件有人管,事事有着落。坚持突发和应急事件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对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社会安全事件等,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稳控局面,平息事态。
以重心下沉为导向,努力加强基层工作。我们坚持工作责任向基层延伸、管理关口向基层前移,推动力量在基层集聚、矛盾问题在基层解决。一是不断夯实基层组织。以创先争优、创建基层党建示范单位等活动为载体,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协调发展。广泛推行“第一支书”和大学生村官制度,实行市县党员领导联系非公企业党建。二是不断充实基层力量。实行新提拔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制度,在市、县两级成立群众工作部,在乡镇(街道)成立群众工作站,在村(社区)成立便民服务点,在村民小组设立群众工作信息员;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和各类社会团体加强基层工作力量。三是不断充实基层资源。坚持工作手段向基层下放,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向基层倾斜,有效整合、捆绑相关项目、资金向基层投放,确保基层有地方办事、有能人办事、有资金办事。
以无缝覆盖为要求,不断完善综治防控体系。我们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广覆盖、立体化的综治网络,确保社会矛盾发现得早、把握得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一是着力构建“高压网”。对治安问题突出和治安复杂地区集中整治、挂牌督办,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凌厉攻势和高压态势。二是精心编织“联防网”。完善社区警务,充实街面警力,重要时段、重点地域坚持全天候巡逻;广泛开展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平安村和平安单位创建活动;构建集“社
区调解、社区听证、社区开庭、社区警务”于一体的社会矛盾基层化解网络。三是健全完善“电子网”。加快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扩大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的覆盖面,形成融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天网”。四是善管善用“互联网”。积极探索网上问政、网上服务等网络工作方式,及时处理群众诉求;严密监控,坚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牢牢把握虚拟社会管理主动权和主导权。2010年,全市共通过网络等渠道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851个,及时化解了一大批潜在的矛盾隐患。
以协同协力为原则,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广泛凝聚力量,构建齐抓共管格局。一是上下同心。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二是责任同担。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各级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依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层层分解任务,级级落实责任,做到职能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三是考核同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考核机制,将创新社会管理纳入“民本岳阳”综合考评,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不断推进考评方式的精细化、综合化、公开化和制度化,切实做到创新社会管理与促进经济发展同步考核,考评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表彰奖励直接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