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构想
浅谈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构想
——成都市金堂县“城乡规划与建设”专题培训心得
□ 解珊珊
成都市金堂县“城乡规划与建设”(第二期)专题培训历时四个周末时间,共涉及十项专业课题,并开展了形象生动的现场教学课程。
此次培训的课题内容广泛,专业性、关联性及延展性强,主要有《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十二五规划解读》、《新型城乡形态的内涵及其建构路径》、《山水城市的理想与框架》、《城市设计》、《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践》、《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景观规划》、《项目开发与管理》、《政府管理遭遇物联网时代》、《环境评价与规划》十项专业课题。笔者通过在四川大学培训课程中的认真学习及课余的消化理解,扩展了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维,开阔了视野,并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与生态保护》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化学习及深入思考,就城市绿化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构想。
■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城市绿地系统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绿地系统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贯穿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利用反规划思维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
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
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
■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应是原产我国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 “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漫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市人居的需要。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
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展现生态园林城市真正含义。
后记:感谢四川大学与金堂县政府为笔者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感谢在这次培训中四川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为我们学员授课的教授与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谢谢!
第二篇:探析资阳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探析资阳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摘要】城市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以及生态规划和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出发,简述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特点、功能建设及其重要意义,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城市建设,城市新形象,四川资阳
资阳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是四川唯一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四季分明,终年碧翠,春早夏长秋短冬暖。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古迹较为丰富。为增强资阳市经济综合实力,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势必要求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以此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要求发展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用来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和特点
1、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
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全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事业。同时在城市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城市环境的优化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改善人居环境,营造优美、清洁和现代化的生存空间,必须大力发展和建造城市园林绿地,以此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是将生态学的一系列原理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构成一个乔、灌、草及藤本植物因地制宜的配置在一起的空间环境,使之种群协调、层次明显、季相色彩相适宜,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且能极大地调节、改善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
2、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特点
生态园林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不仅具有园林的观赏、美化环境等特点,还具有诸多的生态学特点,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公共性与共享性、协调性和变化性、无界性与一体性以及综合性和完备性,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融合在整个生态系统中。
在功能作用上,生态园林城市不仅能调节小气候、维持碳氧平衡、衰减噪声,美化市容,提供游憩的空间;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生态的城市,体现着生态城市的特点,需要具备生态城市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人工制造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现代的生态园林城市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体现。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地可能影响的范围内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倡导以生态学上生物多样性原理为依据构建城市生物群落,使城市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它的宗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追求和谐,谋求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和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和应坚持的原则
一个生态城市应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高效的投资创业环境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在这样一个城市里,任何产业都必须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所有的原材料和能源能得到最合理、相对最高效率的利用,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公德和人民的自觉行为准则;到处是绿荫草地、青山绿水的城市景观,人的行为与大自然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它的建设应该是满足人对自然的需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关系,体现出文化休憩、景观形象的功能以及自然属情、审美情趣和精神文化内涵等。
要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园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要利用生态理论规划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以生物多样性为理论基础,树立师法自然与生态化相结合和“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设计思想,充分考虑各类植物间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花草)与轮廓的变化、构筑城乡融合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合理布局城市园林绿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型、生物多样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艺术性、美学等原则,是把城市园林向更高层次提升的比不可少的。
三、关于资阳城市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1、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园林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城市园林绿化是建设城市生态的主体,对于调节气候、防风降尘、减少噪音、保护物种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园林绿化是城市的形象工程,也是一种生产力,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公园绿地就像一颗颗明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最贴近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实用性,也最能反映城市绿化的功能性。近年来资阳市城市绿化建设紧紧围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这个目标,全面启动生态城市建设,突出抓好九曲河两岸城市综合整治工程,发挥九曲河在资阳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独特优势,时隔两年,如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生态优势突显,所以我们要继续完善提高,抓好植物的调整、更新和补植,增强丰富的植物群落,进行绿地保护,进一步提高文化品位,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老城区的三贤公园、世纪广场的重新规划建设以及沱东新区字库山公园的景观建设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存环境,它们的景观形象已经得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称赞。
2、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应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园林绿化成果
从传统园林发展到生态园林是我国园林发展的总趋势,它要求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环境保护学、行为科学、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大环境绿地规划,逐步实现园林建设在城市中到城市融于园林中的过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持之以恒地做好工作,创造更加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的良好环境,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我们要逐步提高城市生态功能性抓公共绿地建设,建设人文景观,弘扬历史文化。世纪广场、三贤公园、字库山公园、九曲河沿河生态建设等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将园林绿化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让市民在休闲之余,体会能源城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应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园林绿化成果。一是加强宣传;二是开展各种活动来保护绿化成果;三是制订一些保护城市绿化和环境的条例和规章,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逐渐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绿地的社会氛围,营建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城市环境;四是加强绿化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园林绿化法律法规。
3、目前建设生态园林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在生态园林建设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新兴的资阳市城市园林的建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城市绿地面积不足,结构布局不合理;(2)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匀、公共绿地建设滞后;(3)植物种类单调,缺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4)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导;(5)没有完善的政策、体制、机制保障,保障确保机构进行行之有效的配合。这些缺点,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特点,也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对于全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的事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健全有关法规、行政规章制度、强化环境管理,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市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将生态园林与城市发展融入每个市民的生活。在规划过程中要着重从绿地的立体结构和平面格局等角度考虑园林绿地景观的生态效应,从而发挥其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园林,1998,(2):14-16 [2] 陈烨。谈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72 [3] 徐志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式城市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6774-6775 [4]王永义、杨晓明。论生态园林城市。天中学刊,2006,21(2):65-67 [5]王雅娟。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防护林科技,2003,54(1):50-51 [6]黄志龙、许潜。湖南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林业科技,2006,33(4):36-38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要求是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以及生态规划和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第三篇:国内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比研究
国内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比分析研究
一、衡量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的生态、绿化环境建设水平的标志主要有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其中,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在国内和国际已有一定标准并定期进行评选,绿色生态城市目前虽无一定的标准和评选活动,但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追求的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1.园林城市
在我国,园林城市评选活动是1992年由建设部组织的,当时仅制订了十大标准,到2000年5月,国家建设部正式颁发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侨城园林景观公司 侨城园林景观公司www.xiexiebang.com侨城建设公司www.xiexiebang.com 景观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
第四篇:国内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比研究
国内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比分析研究
一、衡量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的生态、绿化环境建设水平的标志主要有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绿色生态城市。其中,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在国内和国际已有一定标准并定期进行评选,绿色生态城市目前虽无一定的标准和评选活动,但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追求的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1.园林城市
在我国,园林城市评选活动是1992年由建设部组织的,当时仅制订了十大标准,到2000年
5月,国家建设部正式颁发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侨城园林景观公司.cn侨城建设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
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对过去的十大标准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国家园林城市的评选标准包括:组织管理10分、规划设计10分、景观保护8分、绿化建设30分、园林建设12分、生态建设15分、市政建设15分、特别条款等八项,其中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三项是基本指标。
2.国际花园城市
竞争国际“花园城市”是一项被国际社会誉为“绿色奥斯卡”的评选活动。1996年,由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加拿大等环保做得较好的国家共同发起,每年一次,按人口多少分为A类1万人以下,B类1万至5万,C类5万至30万,D类30万至100万,E类100万以上五个等级。评选标准包括景观改善、遗产管理、环保措施、公众参与、未来规划五个方面。评选标准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园林绿化,而是对一座城市社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的综合评判,不仅包括城市功能硬件设施建设,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软件方面的内容。
3.绿色生态城市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有人陆续提出了“绿色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但尚未形成公认或官方组织承认的统一标准。与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不同的是,绿色生态城市更注重人口、经济、环境、社会服务相协调。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学者认为,建设一个绿色生态城市需要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
二、国内外城市在建设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具体表现在规划先行、组织保证、资金落实和社会广泛参与等方面,我国应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高起点地实施创建工作。
1、大多数城市都利用先进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实施规划。发达国家在进行城市建设时首先考虑的是绿化和景观,如国际花园城市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花园城市”的理念,在其城市规划方案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确保在城市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仍能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并且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提出。又如在德国,所有的城市形态规划都必须遵从一定的绿化标准。
2、设立强有力的政府组织领导机构,保证规划的实施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如加拿大和美国,都有专门的国家和地方园林局,有些城市还专门设有树木管理局。又如入选第五批国家园林城市的青岛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实行园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入选第六批国家园林城市的肇庆市也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市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创建机构,把创建工作
作为政府工作的考核目标。另外,许多地方还对绿化建设奖惩较为严格,如新加坡对随意砍伐者进行罚款或处以监刑。
3、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在创建过程中,无一例外地落实了巨额资金的投入。例如城市建设区面积只有30.07平方公里的惠州市,自1998年以来就已投入资金15.8亿元。又如在1999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秦皇岛市,从1996年至1998年的三年中就投入了4.2亿元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4、城市园林建设和维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项投入都很大,需要社会各界及园林景观公司的广泛参与,而不仅仅是政府几个部门的事情。如在加拿大、悉尼等许多西方国家的城市,特别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鼓励私人种树或修建私人花园。又如烟台市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人为本、人人参与,全民共享”的绿化建设思路,青岛市开展了“人人动手、绿化家园”活动。
三、以上海为例,按照上海目前的城市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态势,上海建设园林城市应考虑分步走:第一步,在未来5年内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第二步,在未来5—10年内建成为“国际花园城市”;第三步,在2020年左右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城市”。
由于上海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城市,人口密度特别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国内外许多城市。针对这种现实情况,上海建设园林城市必须有自身特色,要形成与现代化都市相符合的绿色系统,中心城区以大型公共绿地为重点,城郊结合部以环城绿化带为重点,郊区以人造森林为重点,同时考虑城市绿地的均匀分布、绿地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水、气环境、卫生环境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整体推进绿化建设。
1、强化绿化规划。包括确定区、镇各级的绿化指标、编制拆房迁厂建绿规划、规划绿化骨干项目等。要综合考虑社会链、生态链、经济链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规划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并要采取各种措施严格保证规划的执行。
2、根据“谁投资、谁收益”原则,明确投资主体,实行分类建设。公共绿地和生态林,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经济林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景观林要结合商业开发,鼓励企业投资,政府予以适当支持。
3、加大绿化投入,进行政策扶持。一是增加各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加快公益型绿化的建设;二是建立贷款贴息制度,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投资建设林业和绿地;三是制定投资绿化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包括财税政策、用地政策、水电政策、低密度设施建设政策、旅游休闲政策等等。
4、按照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探索绿化建设新模式和投融资体制。利用绿化效应带来土地级差地租大幅度上升的规律,探索“以房养绿”、“以绿养绿”等多种促进城市绿化的手段和机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
5、巩固现有绿化成果。一是对部分面积较大的公共绿地在适当时候从“园林型”转为“生态型”,降低养护成本,增强其自然存活力;二是借鉴杭州和广州经验,对已建成的临时绿地改为永久性绿地;三是加强现有绿地的看护和保养,充分发挥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作用。
6、以“依法行政”、“依法治绿”为中心,健全立法与监督、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相互协作、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要重点解决区县一级绿化部门中缺乏明确的法制工作机构、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
文章来源地址:
第五篇:浅论城市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浅论城市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资环专业2005007班
200500727 彭直刚
摘要: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中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在各种复杂的功能活动相互争夺城市空间的今天,我们要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给城市留下足够数量、合理布局的绿地,为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打好基础,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关键词:绿地;生态;环境绿化;生态城市
一、生态城市概念,标准及部分结构构建方法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是: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盖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城市建成区的绿地有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交通绿地、单位绿地以及一些零星的植物种植,由于这种绿地面积较小,又非常的分散,很难形成一个整体,不能保证给各种生物提供一个栖息的大环境。如果没有很好的绿地生态系统这个大环境,将很难达到生物的多样性、改善城市大环境、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以及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生物多样性是提高人类生存能力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就城市而言,这种趋势尤其严峻。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干预改变了原有地域的生境,尤其是造成自然生境的片断化,导致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使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3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规划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然是以对自然资源的高度消费为特征,城市中的绿地急剧减少,加上城市区域原有的物种资源的流逝,将使城市逐步处于人口高度集中、自然资源匮乏的困难境地而直接威胁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最主要的是要抓住其中的绿地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方法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园林部门与规划部门应该细致地编制好绿地系统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绿地的布局,为城市留下足够的绿地,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绿地系统规划应该是一个整体, 覆盖整个城市行政辖区。我们要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注意把自然生境的各个片断尽量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生境,同时与城市郊区及大自然连为一体,使各种生物能在其中自由的穿梭,少受人为干扰。要做好这一点,就应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中,贯彻生态优先和整体优先的准则,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列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的基本内容,改变城市绿化与郊区林业分而治之的局面,将城区内外的各种绿地视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同时,重视城市景观生态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以整个城市辖区为造园空间,将城市中一些片断的隔离的绿地串联起来,同时与城市建成区周围的大环境绿化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
其次,在城市建成区,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绿地系统,通过绿地点、线、面、垂、嵌、环相结合,充分利用河流、高压输电线路、铁路、道路和楔形绿地等,在城市各绿地斑块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尤其在影响生物群体的重要地段和关键点修建绿色廊道和公园,建立城市生态绿色网络。尽量减少“岛屿状”生境的孤立状态,增加开敞空间和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和连通性,确保合理的绿带宽度,不同地区和不同结构的绿带宽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一样。
总之,绿地系统应保证城市自然生态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减少城市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改善生物群体的遗传交换条件,为生物群体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环境。改善大气环境、水环境使之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
二、加强城市的生态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三、加强城市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中对城市生态环境越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就会朝着人们理想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就会不断改善。
四、生态城市评价方法及研究重点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urban metabolism 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 print 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 method)、单指标评价(individual indicator 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等。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
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
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
城市生态学论文
浅论城市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班级:资环专业05级7班
学号:200500727 姓名:彭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