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的这十大教育政策
2016年的这十大教育政策,将影响哪些行业?
2016年已悄然走过,但对于教育行业来说这一年并不平静。民促法三审、中考改革、校园欺凌,每一个事件都引来一阵热议与反思;研学旅行、社区教育、集团化办学……社会资本的进入让孩子享受的教育更加多元化和优质化。
近日,鲸媒体复盘了2016年国家印发的教育政策,发现其中透露着这些秘密!
1.民促法三审终获通过,是否真正能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
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修正案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点评:2016年民办教育领域最受热议的政策就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此次修改主要针对民办教育实施分类管理,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必须进行选择。但是,现阶段选择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补偿方案和奖励,选择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务清算、相关税费缴纳等具体办法都未出台,这都给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带来恐慌。
另一方面,允许营利性学校的出现,直接决定了民办学校在资本市场上的合法性依据的确立。对教育辅导机构、幼儿园和民办高等学校等领域来说,挂牌/上市的枷锁被拆除后,它们在资本市场将更加活跃。
影响行业:民办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
2.教育部等11部门发文支持研学旅行
12月1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表示各地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还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
点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推崇。此次《意见》颁布,毫无疑问将促进游学类产品、营地教育类产品等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研学旅行或多或少存在着产品层次低级、设计单
一、游而不精、游学失度、引导不够等问题,亟须规范发展。教育部此次发文支持研学旅行,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措施,将进一步规范研学旅行市场。随着行业门槛的建立,研学旅行行业洗牌也在所难免,从事研学旅行业务的机构在遵守相关政策的同时,更要稳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家长在选择“研学旅行”时也需要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误区。
影响行业:游学类产品、营地教育类产品
3.教育部等九部门推进社区教育,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参与
7月8日,教育部联合民政部、科技部等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目标是到2020年,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600个,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0个,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区教育,引导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社区教育。
点评:目前社区教育在中国还处于蓝海,这一领域也成为了教育机构和地产巨头加码的重点,比较典型的就是万科建立成长社区。万科提供社区场地、市场推广、以及成长管家等服务,同时还为教育创业者提供创业营地,合作机构方建立万科体系的专属运营团队,提供内容和师资。《意见》的出台,将会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和地产巨头涌入这一赛道。
影响行业:社区教育
4.北京市教委发布“十三五”教育规划:探索民办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
9月27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学前教育方面,通过新建改扩建、以租代建等方式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园,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多形式办园;在K12教育方面,支持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化、集团化发展,探索民办机制;在职业教育方面,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在重点发展的行业或区域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等等。
点评:《规划》明确提出探索民办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这一举措将有利于资本进入教育领域。集团化办学能够促进教育公平,使优质教育得到普及,但集团化办学的缺点之一是联盟较松散,一言不合就会导致集团化的瓦解。互利互惠、设置详细的规定权利与义务的章程是未来集团化办学探索的方向。
影响行业:民办学校
5.中考改革,唯分数将结束?
9月19日,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简称中考改革),主要任务包括: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点评:早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莫言和何水法都曾提出“取消中考”的意见,理由是中考将教育指向了唯分数的升学考试,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精力与心理压力,取消中考,有望将教育的指挥棒真正指向素质教育,实行普通高中就近入学。而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中考有许多可取之处,例如为农村学生提供一个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对素质教育有可能起到促进作用等。
事实上,中考的最大问题不是自身存废问题,而是考核评价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影响行业:体育教育、音乐美术教育等素质教育
6.教育部等部门发文防治校园欺凌:违法犯罪的学生必要时由政府收容教养,后果严重则依法惩处
11月2日,教育部联合九部门等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点评:此《意见》发布之后的一个月,中关村二小校园欺凌事件引起舆论热议,学校、施害者家长和受害者家长之间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构成校园欺凌。孩子之间正常的打闹、玩笑、恶作剧与校园欺凌的界限该如何划分?生理和心理又该如何界定?这些至今都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
另外,对于学校而言,一旦出现校园欺凌首先想到的是息事宁人,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关起门来自己解决。在治理方面,学校也常因无具体法律法规支持而强硬不起来。这些都有待相关部门对评判标准、惩处措施等出台具体细则,使校园欺凌在有理有据的标准下收起“恶爪”。
影响行业:公立学校
7.教育部再次出招: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
9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利用秋季开学这一段时间,面向广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集中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专项教育工作。《通知》明确提出三项要求,分别是做好校园网贷教育引导工作;做好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工作;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
点评:据鲸媒体了解到,这是教育部2016年第二次针对校园网贷发声,而其出现的背景是“裸条”、“催收十步曲”、“超高滞纳金”、“刷单”等乱象爆发,以及各地大学生面对巨额贷款或者结束生命或者陷入卖淫等伤害。
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在引导校园网贷行业走向规范化发展的同时,也促使其转型或业务拓展。趣分期更名“趣店集团”,并从校园市场转型为全社会非信用卡消费金融市场;名校贷业务升级,将用户群体扩展至白领阶层;优分期、分期乐等也宣布进军非校园消费金融市场。
与此同时,金融平台也在寻求与教育相结合,推出教育分期。百度消费金融服务推出“百度有钱花”布局教育贷款;腾讯课堂已经登陆分期乐商城;阿里也以花呗分期切入教育领域;京东不仅在商城开设教育培训频道,还与新东方等教育机构联合推出“教育白条”等。
影响行业:金融平台、教育培训机构
8.国务院:重点发展教育与培训等新兴服务业,加强科技教育
8月8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将智能交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发展教育与培训等新兴服务业。《规划》明确提出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质量,为农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参加科普活动的机会。以培养劳动技能为主,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科技教育,推动科技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进课堂进教材。完善高等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
点评:近年来,科技教育越来越被倡导,而以科技教育为核心之一的创客教育也逐渐兴起。目前,创客教育在国内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整个行业缺乏老师、产品和标准,虽然政府鼓励公立学校推行创客教育课程,但不算做考试内容的创客教育课程在公立学校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影响行业:创客教育
9.全国妇联等9部门推进家庭教育:要在城市90%的中小幼、中职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
11月14日,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城乡社区服务站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在城市90%的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农村达到80%。
点评:家庭教育被形容成人生的教育基点和起点,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目前,大部分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理念停留在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上,“天价”学区房、“爆满”补习班等就是最好的印证。而在农村,家长们为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本质——陪伴。另一方面,以陪伴为主题的机器人也成为家长的首选,让机器人代替自己陪伴孩子。
影响行业:亲子类学习产品
10.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在线教育普惠行动
12月27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网络扶贫行动”和“在线教育普惠行动”项目。《规划》还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就业、养老、教育、职业培训、技能人才评价、工伤、生育、法律服务等信息全国联网,构建线上线下相衔接的信息服务体系。
点评:在线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在校线下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在线教育能够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老师和学生之间只需要两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名师的课程。另外,在线教师还可为学生免费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在线教育服务,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规划》提出“网络扶贫行动”和“在线教育普惠行动”项目,对于偏远、落后地区来说,无疑给当地的学生带来了福音。
第二篇:这十大政策改变你我的生活
这十大政策改变你我的生活 2014-12-10 央视新闻
2014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有从政府自身层面的改革政策,也有对资本、价格市场的健康发展的意见决定,还有许多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有的已经让我们享受到它们带来的红利,有的会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保障。值此岁末,媒体摘选了今年出台的十大政策,看看这些政策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政府自身的革命——简政放权
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到今年九月我国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李克强总理已经兑现了“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削减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承诺。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形势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而简政放权则是改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通过简政放权,放开市场“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看得见的手”。让“放”和“管”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化的政府管理手段。
点评:简政放权是革政府自己的命,而对老百姓来说,加在市场身上的审批紧箍咒卸掉后,创办公司便利了,有些项目不用盖章了,项目审批提速了,凭实力拿下的项目不再飞走,无需再向经办人员输送好处„„简政放权是“有感的改革成效”,积蓄了社会的改革动能,激励了民族的改革信心。
开公司不再难——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指出,通过改革公司注册资本及其他登记事项,进一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稳妥推进先照后证改革,试点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点评: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最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新增注册公司显著增加,改革半年时间内,新登记的市场主体659.59万户,同比增长15.75%。另外政策还在引导创业、促进就业作出了显著贡献。今年以来,新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度增长,投资人通过投资创业经营实现了就业,同时扩大就业岗位,带动就业。同时,这项改革实行的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使企业按照生产经营活动正常需求投入资本,降低了企业设立的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二元户籍制终结——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国务院7月30日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为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户政策上,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点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追梦之路越走越宽广。据中国经济网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有河南、新疆、黑龙江、河北4个省份正式出台了本地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这些省份均明确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并建立和完善居住证制度,其中,郑州、哈尔滨明确将建立积分落户制度。让市场来定价——推进价格改革
十八届三种全会明确,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首当其冲被纳入改革范畴的,是天然气价格改革、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以及生产性中介服务价格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决定实施普遍性降费,进一步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负添力;确定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措施,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
点评:新一轮价格改革,推进市场定价是一个关键词。进一步放开价格,既有利于市场主体,也有利于广大消费者。价格是经济运行的风向标,也是居民生活的冷暖温度计。做好价格工作,事关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只有物价稳了,民心才能稳,社会才能稳。只有物价稳了,改革才能够顺利向前推进。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国务院7月28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的全面部署。《指导意见》提出了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发展导向,明确了政府创造良好环境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十一条重点发展任务和六大措施,并对各部委分工做出了具体部署。
点评: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国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等等问题非常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顺应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趋势要求,深化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尤其是为工业、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股市投资有保障——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今年5月9日下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表示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于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意见对新时期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发展和监管等进行了统筹规划和总体部署。
点评: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水平不高、回报投资者能力不强、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新国十条》紧紧围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一目标,提出了引导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履行好信息披露义务、增强持续回报投资者能力、规范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行为、鼓励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完善股权激励制度、允许按规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员工持股计划等政策措施。
老有所养——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点评:《意见》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二为一”。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促进人口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稳定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预期,拉动消费,鼓励创新创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治大气污染——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
国务院5月15日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根据《方案》,今明两年,我国将努力实现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点评:今年全国各地的雾霾天气令人印象深刻,而雾霾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超标所造成的。《行动方案》硬化了指标,量化了任务,强化了措施,在进一步明确必须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基础上,又要求各地区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增长,从根源上治理大气污染。居者有其屋——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
自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发布,2013年全国改造各类棚户区320万户以上,2014年计划改造470万户以上,为加快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开了好局。但仍有部分群众居住在棚户区中,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棚户区改造中仍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配套建设跟不上、项目前期工作慢等问题。为有效解决棚户区改造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2014年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点评:实施棚户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从这几年实践来看,扎实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既能改善民生,又是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棚户区改造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不仅能够增加投资,而且能够带动消费,可以有效消化钢铁、建材、家电等上下游产能和产品。5万亿产业蛋糕——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点评:意见出台,一张以做大5万亿元体育产业蛋糕为目标的宏伟蓝图也就此展现于世人眼前。这也意味着,体育之于全体公民而言,也将跳出一味追求冠军、金牌的固有思维,转而投身孕育巨大商机和满足人们强身健体以及各类体育消费需求的大市场建设上来。(来源:中国经济网)
第三篇:十大政策支持
普雪厨卫电器招商政策
十大政策支持
一、区域保护政策:
严格的区域保护政策,授权独家经营保障健康的市场秩序。规范一级商向签约二级商的供货价区间,既保护了二级商利益,又有助于一级商通过复制下级商家发展壮大。
二、零风险保障政策:
1.凡签约新经销商2个月内结束合作,可按照以下规定给予退货:
2.退货按照公司售后服务规定流程及经销合同约定办理;
3.退货产品的质量情况由公司制造中心鉴定并出具质量与价值鉴定报告;
4.退货仅限于产品,运费由退货方负责;
三、系统管理支持:
量身定制周密的市场启动方案,解决经销商市场启动难题,包括:建立先进的培训体系,让经销商的业务队伍迅速成长,力求以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导购人员培训及操作管理规范;网络建设、管理政策与协议;新店开业推广促销方案......四、物料支持:
免费提供广告宣传片、售后服务手册;按比例免费配发产品手册、宣传折页、单页;终端形象物料;雨伞、围裙、购物袋等礼品物料......五、终端建设支持:
形象由总部免费设计;全国统一规范的终端形象物料;费用支持;终端活动策划..六、售后服务支持:
全程无忧服务:为客户提供及时、快捷、周到的售后服务,及时解决经销商后顾之忧。产品质量处理支持:对产品批量出现的质量问题,经鉴定后将在7个工作日内给予更换处理。定期客户回访;易损配件定量免费支持;费用补贴支持。
七、推广促销支持:
公司承担部分推广促销费用;强化品牌推广力度,打造强势品牌;提供有效的促销方案,包括集中资源进行市场突击。
八、工程支持:工程一体化解决方案支持 样板工程支持..加盟要求:
1、热爱厨卫电器事业,与普雪合作愿望强烈;
2、有固定经营场地;
3、拥有成熟的市场销售网络或良好的社会关系;
4、具有良好市场开拓能力、管理能力;
5、有较好的经济实力与周转资金(市级经销商30万以上,县级经销商15万以上);
6、认同普雪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愿意配合普雪各项营销政策;
7、严守商业机密,维护普雪的信誉及品牌形象;
第四篇:2012最高人民法院十大司法政策
2012最高人民法院十大司法政策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01月08日 浏览:
由人民法院报编辑部评选的2012最高人民法院十大司法政策1月6日推出。十大司法政策紧扣法律实施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监督指导,突出民生为本。
十大司法政策对于开创审判工作新局面,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包括:明确国家赔偿案件的立案标准、确定六类必须开庭审理的减刑假释案件、加强和规范司法建议工作、加强对国有土地上房屋被征收人合法权益的多重保护、规范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明确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统一规范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探索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明确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具体规定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法律适用问题。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共24章,548条,7万余字,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条文最多、篇幅最长的司法解释。
为准确理解和掌握十大司法政策的要旨和意义,人民法院报特邀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于敏、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康均心、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刚志、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许德风等6位学者展开精彩点评和深度解读。
(郭士辉)
1、规范国家赔偿案件立案 充分保障程序正义实现
名 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赔偿案件立案工作的规定》 公布时间:2012年1月13日(详见人民法院报2012年2月11日三版)主要内容:《规定》一是对人民法院审查处理的国家赔偿案件的立案机构予以统一规范。二是对收到申请的人民法院出具收讫凭证予以统一要求。规定收到申请的人民法院均应向赔偿请求人出具收讫凭证,以便其请求权获得充分的程序救济。三是明确了国家赔偿案件的立案标准。四是对不予受理的情形加以限定和给予程序救济。《规定》一方面限定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人民法院对赔偿申请经审查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出具决定书,并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送达赔偿请求人;另一方面对于不予受理的情形给予程序救济,规定赔偿请求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提出赔偿申请,收到申请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规定予以审查立案。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经审查认为原不予受理错误的,可以直接审查并作出决定,必要时也可以交由复议机关或者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人民法院作出决定。点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王锡锌)
1994年颁布的国家赔偿法专门确立了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将行政行为、刑事司法行为以及民事、行政诉讼行为中国家权力侵权赔偿纳入国家赔偿制度。这一制度对保障和救济公民权利、监督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国家赔偿制度的实施一直遭遇“求偿难”的问题,而“求偿难”又集中表现在刑事赔偿案件中“立案难”。国家赔偿法规定刑事赔偿案件立案必须先经过赔偿义务机关的确认程序,这不仅有悖于程序正义要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使赔偿案件程序的顺利展开。为此,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对国家赔偿法进行修改。在这次修改中,一个重要的修改内容就是取消了刑事赔偿案件的确认程序,这无疑有助于提升程序正义,进一步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国家赔偿请求权提供充分有效的救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赔偿案件立案工作的规定》正是针对刑事赔偿程序的修改而做出的一个具体的规定,是对刑事赔偿案件立案程序的明晰化、具体化、可操作化的规定。该规定对行使赔偿案件立案机构、立案条件、期限、送达等实体和程序性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准确把握了国家赔偿制度的基本精神,遵循了保障公民权利、提供充分救济、便于申请人申请、保证程序效率等基本原则。规定对于破解刑事赔偿案件“立案难”、“求偿难”等老大难问题必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完善减刑假释程序 彰显人文关怀精神
名 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公布时间:2012年1月17日(详见人民法院报2012年2月23日三版)主要内容:《规定》列举了六类必须开庭审理的减刑、假释案件,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应当一律予以公示,经过必要的期限后,未收到举报或者举报经查不实的,才能作出减刑、假释裁定,并明确了公示的内容。《规定》还积极配合刑法修正案
(八)关于刑罚结构调整的制度落实,相应严格了重大刑事罪犯的减刑、假释条件,推动改变“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刑罚轻重不平衡现象。此外,进一步明确了减刑、假释的基本条件,进一步统一了“立功”、“重大立功”的认定标准,严格了刑罚执行期间又犯罪罪犯的减刑条件,适当缩短了符合假释条件且余刑不足二年罪犯假释的间隔时间,规定了人民法院对减刑、假释案件的监督纠错程序,规定了未成年罪犯、老年、身体残疾(不含自伤致残)、患严重疾病罪犯的减刑、假释可适当从宽,确立了财产刑执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履行与减刑、假释的关联机制,明确了案件再审后原减刑、假释裁定的处理等。
点评(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康均心)
随着刑法修正案
(八)颁布实施,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1月17日出台了《规定》。我国在1997年曾颁布过《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在其施行14年后,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
(八)的具体规定,结合时代变化对我国减刑制度做进一步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激励罪犯改造、维护监管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
该《规定》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被判处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可以适当缩短起始和间隔时间;未成年罪犯的减刑、假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适当从宽;老年、身体残疾(不含自伤致残)、患严重疾病罪犯的减刑、假释,应当主要注重悔罪的实际表现。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身体残疾、患严重疾病的罪犯,能够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应视为确有悔改表现,减刑的幅度可以适当放宽。假释后生活确有着落的,除法律和本解释规定不得假释的情形外,可以依法假释。
在监督机制上,《规定》明确了法院自我纠错与检察院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提请减刑、假释案件提出的检察意见,应当一并移送受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人民法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的减刑假释决定有着重要的监督职能。基于这一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为人民法院作出公正的减刑、假释裁决提出重要的监督意见。
在审理方式上,《规定》明确了开庭审理和书面审理相结合的方式,使减刑、假释的裁定更加透明、公开,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减刑、假释案件的公正性。
在审理程序上,《规定》明确了公示制度。“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应当一律予以公示。公示地点为罪犯服刑场所的公共区域。有条件的地方,应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制度的制定与出台,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减刑、假释程序的透明度,实现“阳光司法”。规范司法建议工作 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名 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司法建议工作的意见》
公布时间:2012年3月15日(详见人民法院报 2012年3月29日二版)主要内容:《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充分认识司法建议工作是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依法延伸审判职能的重要途径,是人民法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提升司法能力和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增强司法建议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将司法建议工作纳入整体工作部署,推动司法建议工作依法有序开展,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第三,明确提出司法建议要坚持必要性、针对性、规范性和时效性原则,确保建议质量。第四,对司法建议的对象、发送主体作了要求。《意见》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可以向相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提出司法建议。第五,对司法建议类型和文书格式做出了统一规定。司法建议包括个案司法建议、类案司法建议和综合司法建议三个类型。第六,要求建立司法建议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点评(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周刚志)
《意见》的发布,对于发挥人民法院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和规范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法治意义。在我看来,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至少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首先,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可以有效促进其他部门的制度建设。《意见》强调,人民法院在审判执行工作中发现“相关行业或者部门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需要有关单位采取措施的”,“或者相关单位的规章制度、工作管理中存在严重漏洞或者重大风险的”,等等,均可向相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由于法律对司法机关的授权空间有限,司法机关对于前述单位的制度建设问题不宜以直接介入的方式加以干预,故而以司法建议的方式促进进行制度建设,就可能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其次,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可以有效推进法制协作。司法权威不能脱离其所在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自行运转,司法裁判效力之实现,往往有赖于其他部门的有力配合。故而,《意见》明确指出,对于“法律规定的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拒绝或者妨碍人民法院调查、执行,需要有关单位对其依法进行处理的”,以及“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需要有关单位对其依法进行处理的”等情形,人民法院也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
其实,由于司法机关拥有专业化的法律人才队伍,司法判决具有既判力等等,在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域外法上,均存在其他机关在法律条款意义不明时,请求法院解释法律以统一法律适用的制度设置。此种释法功能虽与我国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存在差异,但是它们在发挥法院之法治建设职能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规范征收强制执行 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名 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公布时间:2012年3月26日(详见人民法院报2012年4月10日二版)
主要内容:《规定》共计十一个条文,充分考虑了对被征收人合法权益的多重保护并确立了“裁执分离”为主导的强制执行方式。就管辖权问题,明确由房屋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决定管辖法院。就申请机关应当提交的材料及相关要求、受理程序及异议处理方式,作出了明确规定。《规定》明确人民法院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人民法院在审查期间,可以根据需要调取相关证据、询问当事人、组织听证或者进行现场调查。《规定》明确了裁定不准予执行的七种情形及送达方式和异议处理方式。对于准予执行的裁定应当在五日内送达申请机关和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议申请机关依法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征收与补偿活动顺利实施。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的,一般由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执行。点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王锡锌)
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了房屋征收决定的强制执行,由作出征收决定的县、市人民政府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当说,房屋征收决定由原来的“行政强制执行”到“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体现了法治的进步。但是,如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在审理申请执行案件过程中如何审理?具体的审理程序如何安排?法院审理房屋征收强制执行案件,是否意味着法院既要“审理”,又要“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这些重要问题做出了合法、合理、同时也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回答。
《规定》明确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征收补偿决定案件的管辖、申请材料、受理、立案、审理的期限、审查标准,裁定、执行等,使这类案件从受理到裁定、执行的整个流程在程序上完整而清晰。
《规定》的亮点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程序的规范化、具体化,体现了此类案件审理所需要的效率原则,有助于通过司法的参与保障公共利益的落实;第二,进一步明确了法院审理申请强制执行征收补偿决定案件的标准,有助于充分发挥法院保障公民合法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作用,制约一些地方在房屋征收补偿活动中权力滥用的冲动;第三,《规定》第九条体现了“裁执分离”的原则,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的案件,既可以由申请执行的地方政府强制执行,也可以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一规定充分考虑了法院作为中立的裁判者角色需要,尽可能使法院免于或尽可能少地卷入直接强制执行征收补偿决定的活动,避免使法院成为政府的“拆迁办”。“裁执分离”的原则,应该是未来法院角色优化的一个方向,《规定》对这一方向的肯定,不仅有助于此类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的处理,而且对法院其他强制执行案件有探索性的意义。增强资本监管力度 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名 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公布时间:2012年3月29日(详见人民法院报2012年5月23日三版)主要内容:《解释》全面系统地规范了内幕信息知情人员的范围,非法获取内幕信息人员的认定,相关交易行为明显异常的认定,不属于从事内幕交易的认定,内幕信息敏感期的认定,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单位犯罪的定罪处罚标准等当前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反映突出的法律适用问题,对于指导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正确办理证券、期货犯罪案件,增强资本市场监管力度,有效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康均心)
《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证券、期货犯罪出台的第一部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不断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它的出台,对于指导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正确办理证券、期货犯罪案件,增强资本市场监管力度,有效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于非法获取内幕信息人员的认定。《解释》明确了三类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一是利用窃取、骗取、套取、窃听、利诱、刺探或者私下交易等非法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二是具有特殊身份,即内幕信息知情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员;三是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与内幕信息知情人员联络、接触的人员。对于后两类人员,只要从事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或者泄露内幕信息导致他人从事与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期货交易,相关交易行为被认定为明显异常,且无正当理由或者正当信息来源的,就应当认定为非法获取内幕信息人员。这一明确规定,给司法实践中具体操作提供了依据。
关于不属于从事内幕交易的认定。《解释》借鉴成熟资本市场国家和地区的做法,采用列举表述加兜底条款的方式规定了不属于从事与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期货交易的情形:一是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上市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收购该上市公司股份的。证券法第七十六条第二款已明确将该类行为作为禁止从事内幕交易的除外情形;二是按照事先订立的书面合同、指令、计划从事相关证券、期货交易的;三是依据已被他人披露的信息而交易的;四是交易具有其他正当理由或者正当信息来源的。为保障被告人的抗辩权,防止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适用对象被不当扩大,提供了法律保障。依法有效制止垄断行为 创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
名 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公布时间:2012年5月3日(详见人民法院报2012年5月9日三版)主要内容:就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的基本类型及原告资格,该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是指因垄断行为受到损失以及因合同内容、行业协会章程等违反反垄断法而发生争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案件。就原告的起诉方式,该司法解释规定,原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处理决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鉴于原告取证难、证明垄断行为难的现实,该司法解释规定,对于明显具有严重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特定横向垄断协议,由被告对被诉垄断协议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承担举证责任;对于公用企业以及具有独占经营资格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案件,适当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
此外,该司法解释还对垄断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方式、诉讼时效等问题作了规定。
点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许德风)
对我国而言,因反垄断问题而引发的民事纠纷是新生事物。在实体上,垄断及垄断所引起损害的认定都在探索之中;在诉讼程序上,此前的法律也缺乏明确规定。该司法解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在实体规范上,规定对于垄断行为法院可以应原告的请求,作出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判决(第十四条);也可以依法认定被诉合同、行业协会的章程无效,排除有关合同、章程等对当事人的约束。在程序规范上,该司法解释一方面强化了民事司法反垄断的职能和作用,规定原告可在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处理决定前,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第二条),规定法院可以直接认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第九条);另一方面也规定了更为具体的举证责任规则,并区分不同的垄断行为类型,明确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分配,如对于明显具有严重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横向垄断协议,由被告对被诉垄断协议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承担举证责任(第七条),对于公用企业以及具有独占经营资格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案件,适当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第八条)。该司法解释的出台,不仅表明人民法院对垄断民事案件审判规律的理解与总结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也为后续审判实践提供了具体的参考规范,为震慑垄断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民众免受垄断行为的损害提供了新依据。
该司法解释颁布后,以银行、保险、公用事业部门等为代表的企业都采取了具体措施,强化其经营管理中的反垄断理念,谨慎对待产品与服务的分析和宣传,加强行业协会之间依法、合规的协调与协商,起到了很好的事先预防效果。维护公平交易秩序 制裁违背诚信行为
名 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公布时间:2012年5月10日(详见人民法院报2012年6月6日二版)主要内容:《解释》对买卖合同的成立及效力、标的物交付和所有权转移、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标的物的检验、违约责任、所有权保留、特种买卖等具体适用法律问题,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遵循“鼓励交易、增加财富”的原则,明确承认了市场交易活动中诸如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允诺书、备忘录等行为的独立契约效力;对于实务中常见的出卖人在缔约和履约时没有所有权或处分权的买卖合同的效力问题,明确予以肯定。该司法解释注重规制和制裁违背诚信行为,以实现双方权益平衡,维护公平交易秩序。该原则在动产一物数卖、路货买卖、标的物检验期间或者质量保证期约定过短等六类问题上,均有明显体现。
此外,《解释》还以法律解释方法和原则确认电子信息产品的支付方式,以公平合理分配原则确定标的物风险负担规则,坚持法律规定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确定可得利益损失,并对所有权保留制度、特种买卖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点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许德风)
买卖是最重要的有名合同,是处理各类有偿合同的基本参照。在这一背景下,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的颁行意义重大。
本司法解释与既有关于买卖合同的法律规范相比,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其一是完善了现行法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在第三条中进一步明确出卖人在合同订立时无处分权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买受人既可以请求违约损害赔偿,也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损害赔偿。该条明确了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解释与适用规则,吸收了司法实务与学说上关于这一问题的主流观点,使合同法更符合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律。其二是明确并细化了有关的买卖法规则,包括:(1)肯定了预约的合同效力(第二条),支持守约方在一方违反预约时请求违约损害赔偿等救济;(2)进一步澄清了一物数卖时确定标的物归属的规则,第九条将受领、价款支付和合同成立时间作为考察普通动产归属的判断依据,第十条将受领、登记、合同成立时间作为判断特殊动产归属的判断依据;(3)详细解释了界定买卖标的物检验中“合理期限”时的评判要素及两年期限的属性(第十七条);(4)明确了定金与损害赔偿的关系(第二十八条),即二者不互相排斥,买方有权要求卖方在违约时赔偿超过定金数额的那部分损失;(5)明确规定权利转让尤其是股权转让亦可参照适用买卖合同的规定(第四十五条):权利转让虽然有其特殊性,如权利的瑕疵与物的瑕疵有所不同,适用不同的瑕疵担保规则,但总体上完全可以参照买卖合同的一般规定。总体而言,促进交易与维护信用是本司法解释的突出特点。除了前述《解释》第三条关于买卖合同效力的规定外,《解释》第三十三条关于买受人明知或应知标的物有瑕疵后不得主张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解释》第二十条第二款关于出卖人自愿承担违约责任后不得翻悔的规定等,也都强化了对信用的尊重与保护。建立犯罪记录制度 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名 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
公布时间:2012年5月10日(详见人民法院报2012年7月6日二版)主要内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犯罪人员犯罪信息的登记主体和登记内容、犯罪人员信息管理方式方法、犯罪人员信息通报和查询等工作机制以及违反规定处理犯罪人员信息的责任,并结合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出建立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意见》指出,犯罪记录制度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制度,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勇于探索,结合自身工作性质和特点,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在实践中,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互相配合,妥善处理好在工作起步以及推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该项工作取得实效,以推动我国犯罪记录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点评(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康均心)
这是“两高三部”为贯彻中央司法改革方案中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切实维护有犯罪记录人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一项制度。《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犯罪人员犯罪信息的登记主体和登记内容、犯罪人员信息管理方式方法、犯罪人员信息通报和查询等工作机制以及违反规定处理犯罪人员信息的责任,并结合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提出建立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为加强对犯罪人员信息的有效管理,妥善处理好在工作起步以及推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该项工作取得实效,以推动我国犯罪记录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制度保障。建立这项制度,对犯罪人员信息进行合理登记和有效管理,既有助于国家充分掌握与运用犯罪人员信息,适时制定和调整公共政策,改进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和加强社会管理,也有助于维护有犯罪记录的人的合法权益。
意见规定,对于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应当予以封存。犯罪记录的存在,必然会对被记录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很多有形的或无形的不利影响,并且容易形成“一朝为贼,终身为贼”的“标签效应”。《意见》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切实帮助失足青少年回归社会,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实际,建立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进而促进被封存记录人的改过自新,使这些人尽快回归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秉持生命尊重理念 妥当确定责任主体
名 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公布时间:2012年11月27日(详见人民法院报2012年12月21日二版)主要内容:这部司法解释共有29个条文,涉及了主体责任的认定、赔偿范围的认定、责任承担的认定、诉讼程序的规定、适用范围的规定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责任主体如何准确认定的问题,该司法解释将机动车管理人纳入过错责任的主体范围之内,明确规定了挂靠、被套牌、拼装车、报废车多次转让情形下的责任承担问题。就赔偿范围问题,该司法解释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作出解释性规定。就保险制度与侵权责任的关系,该司法解释规定,在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并存的情况下,先由交强险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再确定侵权人的侵权责任,然后由商业三者险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予以赔偿,最后再由侵权人依照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承担剩余的侵权责任。
诉讼程序方面,该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此类案件中,人民法院应将交强险保险公司列为共同被告,但保险公司已经赔偿且当事人无异议的除外;如果当事人请求的,应当将商业三者险保险公司列为共同被告。该司法解释也对其适用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
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于 敏)
我国进入机动车社会的进程较发达国家短而快,社会各方面的应对滞后,致使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及时、妥当地救济受害人,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审理的重要任务。
该司法解释以相关主体所负法定注意义务为基准,令机动车所有人和管理人以及其他各种情形下的运行支配者和运行利益享有者共同对事故损害承担连带责任,并明确了道路管理者、道路建设者和施工者对因其过错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承担相应责任。这些规定促使道路交通中的责任人严格履行其业务上的注意义务,堵塞漏洞,消除事故隐患。
《解释》以道路交通事故所侵害客体为标准划分“人身伤亡”(人损)和“财产损失”(物损),规定要优先救济人损(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而对物损则采取限定赔偿的原则。这些规定秉持“生命尊重”的理念,强化了生命权、健康权的保护。
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保险是责任人赔偿资力的保障,国家要求机动车保有人必须投保一定额度的责任保险是强制保险;保有人为防备自己造成超过强制保险金额的损害而自愿投保更高额度的责任保险是任意保险,二者在均为对第三者的责任上一致。该司法解释关于醉酒驾驶、无证驾驶、吸毒后驾驶以及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等违法情形,保险公司仍应当在其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等规定明确了其合同义务,保险公司赔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的规定则维护了其合法权益,发挥了制裁违法行为的功能。在具体案件中“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合并审理,是二者均为对他人责任保险的必然要求。
该司法解释遵循民法学基本原理,强调侵权法的救济和预防功能,所定各项措施符合世界各国共通做法,在司法实务中必将发挥有效救济受害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作用,并对机动车社会交通法律制度的完善做出重要贡献。排除非法证据 充分保障人权
名 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公布时间:2012年12月20日
主要内容:《解释》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实际,在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其他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新增加或者有所修改,与审判工作相关,需进一步明确的有关条文作了解释;同时,对原有关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整合,对经实践证明存在问题的条文作了完善。
《解释》共24章,548条,7万余字,主要就以下法律适用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对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的相关问题作了详细规定,设专节对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程序作出规定,对庭前会议的适用案件范围、参加主体、功能等问题作了规定,明确了附带民事诉讼赔偿标准,对简易程序的具体适用作了明确和细化,对二审开庭的范围、限制发回重审、上诉不加刑等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对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的审查处理程序作了具体规定,对刑事诉讼法新增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强制医疗程序等四个特别程序作出了详细规定。
点评(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陈光中)
研读该《解释》以后,我总体的感觉是很不错的,做到了忠实于新刑诉法的原意,坚持以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为目标,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把新刑诉法中某些比较原则、模糊的条文进行细化,使其更具有操作性。现就其中若干问题点评如下:
首先,《解释》第九十五条对新刑诉法第五十四条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范围中“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解释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或者采用其他使被告人在肉体上或者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的方法,迫使被告人违背意愿供述的,应当认定为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这样的规定相当准确地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实践中发生的种种非法讯问被追诉人的方法,其中特别是把在“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的方法”取得的供述明确列为排除证据范围之内,这是对新刑诉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推进式的诠释。这有效地保证了人民法院在审判中对非法取得被告人供述的排除,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也符合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的基本精神。这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解释》的最大亮点。
第二,关于审判的期限问题。新刑诉法规定对公诉案件,一审、二审因特殊情况可以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延长,而没规定延长的具体期限,对此一些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颇为担忧。现在,《解释》第一百七十三条规定:“因特殊情况申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延长审理期限,最高人民法院经审查,予以批准的,可以延长审理期限一至三个月。期限届满案件仍然不能审结的,可以再次提出申请。”这种规定使得最高人民法院的审批受到较严格的自我限制,有效地防止了新刑诉法规定可能导致审限过度延长的情况发生。这是一个符合法治精神的理性控制,十分值得肯定。
第三,证人出庭的问题。证人出庭问题关乎程序人权保障和查明事实真相,是审判公正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很低,此次刑诉法修改试图从规范证人出庭范围、加强证人人身保护、证人出庭费用补助、强制证人出庭等方面作出规定以解决这个难题。《解释》则进一步加以落实,以利于贯彻执行。例如,证人出庭费用补助问题,新刑诉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此规定没有明确案件在审判阶段的费用究竟由检察机关还是由法院来支付。《解释》第二百零七条明确规定“证人出庭作证所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补助”,这样审判阶段的证人费用补助问题可以说真正地解决了。但是,新刑诉法关于证人出庭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规定,使得证人是否出庭完全取决于法院,我认为这个立法规定是有缺陷的。而《解释》把此缺陷加以弥补,现在只能把提高证人出庭率的希望寄托于法官的法治意识上了。
第四,提供法律援助问题。新刑诉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对可能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据此,在死刑案件第一审程序中是当然会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的,但在第二审程序中是否提供法律援助则含糊其辞。这次《解释》第四十二条规定“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比新刑诉法的规定有所明确,但是也带来了新的疑惑。因为,新刑诉法规定:死刑案件的二审是必须开庭的,而且在实践中高级人民法院对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二审程序和复核程序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否意味着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二审开庭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果真如此,则《解释》对法律援助的推进作出了新的贡献!
分享按钮
【返回首页】【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2012十二大法治热词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
第五篇:2015十大国内互联网政策
2015年 十大国内互联网政策
腾讯研究院
1.“互联网+”行动计划 政策简介: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若干能形成新产业模式的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并确定了相关支持措施。
点评:2015年3月“互联网+”概念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业界热度几近沸点。各类政策利好促使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领军企业及广大中小互联网新秀公司,纷纷从互联网+金融、+医疗、+教育、+出行、+制造业、+房地产、+旅游等不同垂直领域探索解决方案。互联网+基于传统行业现实痛点进行深度挖掘和改造,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质量和效率,进而通过创新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与当前政府力推的“供给侧改革”高度贴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
政策简介:201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了《网络安全法(草案)》,该草案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就网络数据和信息安全的保障等问题制定了具体规则,构建了我国网络安全的基本制度。
点评:习近平主席提出,我国要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在这一背景下《网络安全法》加快立法进程,一是明确我国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利益以及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原则是网络主权原则;二是明确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战略地位和价值;三是将网络数据安全纳入国家网络安全视野;四是明确网络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建设。《网络安全法》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任务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安排。
3.《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草案)》
政策简介:2015年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为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发展,促进行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草案)》。
点评: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形式,网络约租车在全球发展迅猛,其监管问题也提上日程。《办法》肯定了网络约租车的合法性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在管车、管人、管平台三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抬高了市场准入门槛,也可能导致共享经济模式不再是“共享”,而是“专享”,引起全民热议。互联网+时代,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共享经济发展,促进行业创新,将真正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4.《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
政策简介:2015年10月19日,国务院提出将从2015年12月起试行、从2018年起全国统一正式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我国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
点评:在负面清单制度下,国务院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在中国境内禁止和限 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各类市场主体(包括境内外投资者)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为此各级政府将依法采取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我国市场准入制度的顶层设计,将倒逼我国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边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赋予市场主体更多主动权、激发市场活力,构建更加开放、透明、公平的市场准入管理机制。
5.新《广告法》
政策简介:2015年9月1日,新《广告法》开始施行,这也是广告法实施20年来的首次修订,修改幅度之大、规定之细致严厉,也被称为“史上最严广告法”。同时工商总局制定的《互联网广告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也开始征求意见。
点评:新《广告法》修订顺应了现代广告产业尤其是互联网广告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新情况,首次将互联网广告纳入规范。对广告主、广告发布者和广告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定位,强调了广告主是第一责任人;客观评价了网络游戏对未成人的影响,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预留空间;将信用档案黑名单制度首次引入广告执法领域。这些规定对规范广告活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6.《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政策简介: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从业机构相互合作,拓宽从业机构融资渠道。
点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业态进行了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并划分了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责。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在意见中得到认可;人民银行负责互联网支付业务的监督管理,银监会负责网络借贷、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督管理,证监会负责股权众筹融资和互联网基金销售的监督管理,保监会负责互联网保险的监督管理。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在政策上得到承认,由不同主管部门负责不同业态的监管走势逐渐明朗。
7.《关于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比限制的通告》
政策简介:2015年6月19日,工信部发布通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持股比例可至100%。
点评:自加入WTO以来,中国政府根据入世承诺,逐步在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领域开放业务类型;工信部于2014年出台政策,在上海自贸区新增试点四项开放业务,且不再对应用商店、存储转发业务设置外资股比限制,而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比限制为55%,2015年1月份,工信部允许在上海自贸区经营电子商务平台的外资股比最高达到100%。之后,工信部于2015年6月份发文取消部分试点开放业务地域限制,此次则在前述基础上,对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取消持股比例限制。此系列政策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电信业务逐步开放的趋势,为外资直接进入相应业务领域提供了可能。
8.《“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
政策简介:2015年5月15日,商务部发布《“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将在农村电商、线上线下融合以及跨境电商等方面创新流通方式,释放消费潜力,解决电商“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的问题。此外,国家还颁布了《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助力“互联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点评: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互联网+”战略,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作为其中十一项重点工作之一,其发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互联网+”战略的实现。同时,国家陆续出台多份促进电商发展的指导意见,显现了国家在此方面的决心和重视程度,暗含了在经济总体增速持续下降的驱使下,国家寄希望于以电子商务这种经济新模式来推动产业发展,从而加快培育形成经济新动力。
9.《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
政策简介: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法制办就《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规定:网络广播电视内容服务单位应配备专业节目审查人员,互联网禁止自制时政新闻节目,此外,网络广播电视服务单位应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履行安全保障义务。2015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广电总局四部门出台了《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有关部门正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依法严厉打击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违法犯罪活动。2015年11月6日,广电总局为了管理电视盒子市场的混乱,屏蔽首批81个非法应用。同时,广电总局针对网络电视和电视盒子再次发布禁令,要求七大牌照商对照包括“电视机和盒子不能通过USB端口安装应用”在内的四点要求自查自纠。
点评:从2014年中旬开始,监管部门陆续发文,对于“互联网+电视”加大监管力度,实施严格监管,这一思路一直延续至今。此次管理办法的修订,就是将之前严苛的系列监管政策以法律规范形式加以固化。同时,再辅之以高强度的执法行动。二者的有机结合,配套使用,足见监管部门力度和决心之大。其背后已不仅仅是广电总局的监管要求,更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意志体现。未来互联网电视终端的管理、内容的审查更趋严格,已成定局。
10.《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政策简介: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纲要》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以企业为主体,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
点评:2015年以来,大数据得到国家高层政策的高度重视。从《纲要》的出台,到10月《中国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显示出大数据正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核心话题。而且,大数据无论在国计民生、公共服务,还是在商业层面,都可以发挥巨大价值,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磨刀霍霍,抢占大数据的制高点。但其中很多法律问题都尚待明确,只有国家法律制度为之保驾护航,大数据才能推动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