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讯建设银行加快推进转型发展沉着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
“‘互联网+’的关键是‘+’,而不是简单的颠覆。它的内涵是互联网与传统实业相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以此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进而升级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建设银行的“互联网+”战略,既不是颠覆金融的本质,也不是打造一个孤立于集团主业、渠道与体系之外的网络银行,而是牢牢把握以客户为中心,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来改造整个建设银行。
据悉,“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建设银行已低调布局了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该行围绕“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经营战略,构建了全渠道产品和服务高度融合的全方位互联网金融体系。
抢占互联网金融“制高点”的同时,建设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平台优势也得到进一步巩固。2014年,建信期货正式开业,建设银行将期货“牌照”收入囊中。在香港举行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还透露,该行已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首家试点成立养老金公司的银行,预计养老金公司最快于4、5月份就能挂牌。
值得关注的是,建设银行近年来在海外业务的布局方面也加速推进。最新数据显示,建设银行已在全球设立了22家境外机构,网络布局覆盖20个国家和地区。
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表示,“我们国家经济对外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更何况新的重大战略都跟外面有密切联系,继续深化扩展我们在海外的发展是新一年的重要任务。预计到今年底,全行海外发展的布局能够初步完成,今年估计会有至少5、6个,多则7、8个的机构在海外创建起来”。
抢占移动金融制高点
据介绍,建设银行互联网的理念落到实处,是依靠一项项产品的服务创新,一项项流程再造与制度改进来实现的,渗透在银行的方方面面。其中标志性的成果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三大网络渠道”、两个生活平台、O2O体系、三个创新产品和三项智能技术。
建设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该行去年电子渠道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子银行和自助渠道账务性交易量占比达88.03%,较上年提高2.63个百分点;网银客户1.82亿户,增长19.10%;手机银行客户1.47亿户,增长25.98%;微信银行客户数达1400万户。
在移动互联网风靡的时代,建设银行也是国内第一家推出手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用户数、交易额、客户活跃度等多项指标持续多年保持同业第一。随着银行客户的偏好由PC端向移动端转化,建设银行也明确提出了移动先行战略,抢占移动金融的制高点。
数据显示,2014年建设银行手机银行账务性交易量较2013年增长101%,同期个人网银账务性交易量仅增长16%;在全渠道的账务性交易量占比中,手机银行渠道占比由3.69%提升至6.48%;在行内异地转账、跨行转账、缴费等交易中,手机银行绝对交易量已超过个人网银。
与此同时,手机银行也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有力工具。据悉,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与湖北省供销社开展合作,以电子银行产品和网络金融服务为触角,借助供销社完善的县域、农村组织机构,创新建立了“电子渠道+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行龙卡”的村口银行模式,借助移动支付手段,将金融服务扎根到村组,帮助农民“足不出村”实现取款、转账等金融服务。
除了金融服务,建设银行围绕客户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创新推出了“善融商务”和“悦生活”两个生活平台。在产品创新方面,围绕客户的用钱、赚钱和借钱的需求,建设银行创新推出了三个互联网产品。比如,在互联网支付领域建设银行交易额达20271亿元,在支付宝[微博]、铁路客运等重点支付商户市场份额同业领先。
在互联网理财方面,建设银行超过5.8万亿元的理财产品通过互联网渠道交易;七成的理财产品、六成的基金、近百分之百的账户贵金属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创新推出“速赢”等互联网理财产品。
为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建设银行也是最早开展互联网信贷业务的银行之一。对公方面,该行基于网络信用和交易记录创新推出“善融e贷”、“快速贷款”等网络贷款产品,提供从贷款申请到支用的一站式体验,贷款额在同业处于领先地位。个人方面,率先推出基于客户历史数据的全线上信贷产品“快贷”。
综合化经营再获佳绩
早在2012年,建设银行的“掌门人”王洪章就提出了“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发展战略。在日益激烈的银行竞争中,建设银行也凭借其“综合性银行集团”的优势而获得不凡的经营业绩。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建设银行资产规模达到16.74万亿元,当年实现净利润2282.47亿元。平均资产回报率和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分别为1.42%和19.74%,净利息收益率为2.80%,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87%和12.12%。
“建设银行现在非银行金融牌照是最全的,每年都增加几个牌照,去年在上海并购了一个期货公司,去年12月份,建设银行获批成为唯一的养老金管理机构试点,养老金公司今年的4、5月份将挂牌”。王洪章表示。张建国也表示,“推进综合化发展也是我们的长期战略之一。境内我们建设银行旗下已经有六个子公司,还有27家村镇银行,在香港还有一个建银国际。2014年这些子公司,都有很快的发展,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集团,利润贡献经历了相当长一个过程以后,应该说进入到投入产出的回报期了,发展比较顺利。”
截至2014年末,建设银行综合化经营子公司资产增长34.30%,净利润增长31.63%,子公司主要业务指标在银行系同类公司中排名领先。
此外,建设银行的多功能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过资产管理、投行和子公司的综合化服务,为客户解决融资需求1.04万亿;信用卡累计发卡量突破6500万张,新增发卡、新增商户、消费交易笔数等核心指标保持同业第一;债券承销金额和收入连续四年保持市场第一;投资托管规模增长38.06%,新增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只数、首发份额,以及企业年金养老金托管产品规模市场领先。
乘“一带一路”东风加快海外布局
“一带一路”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也给建设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布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王洪章也敏锐地认识到,“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国银行业在新常态下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建设银行表示,将海外机构布局纳入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框架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能保障丝路畅通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切入口,本着以点带面的方式,特别是在那些区域经济金融中心和潜在的离岸人民币中心设立机构,通过“立足东南亚、贯通中西亚、深耕细作欧洲、择优兼顾非洲”的策略,形成在“十三五”期间横跨亚、欧、非“三极”,辐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翼”的“三极两翼”布局体系。同时,通过并购、合作等多种形式,丰富海外布局层次,提升海外整体布局规模和盈利能力。
2014年,也是建设银行国际化转型发展的收获之年。去年该行海外的澳门分行、新西兰子银行、多伦多分行和布里斯班分行4家机构正式开业,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和开普敦等机构完成境内外监管审批,收购巴西BIC银行总股本72%的股权交易完成交割,智利、苏黎世和米兰等机构正在申请设立筹备。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建设银行已在全球设立了22家境外机构,网络布局覆盖2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全部二级机构和网点在内,境外机构数目超过110家。先后在香港、法兰克福、悉尼、瑞士、台湾等离岸市场成功发行人民币债券,取得良好市场反响。
张建国透露,截至去年底,建设银行海外的资产规模达到了1700亿美元,增长水平都超过30%,净利润贡献也越来越大。
鉴于此,他表示:“我们觉得越来越多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了国际交往,我们国家经济对外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更何况新的重大战略都跟外面有密切联系,继续深化扩展我们在海外的发展是新的一年重要的任务。预计到今年底,全行海外发展的布局能够初步完成,今年估计会有至少5、6个,多则7、8个的机构在海外创建起来。”
“‘互联网+’的关键是‘+’,而不是简单的颠覆。它的内涵是互联网与传统实业相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以此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进而升级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建设银行的“互联网+”战略,既不是颠覆金融的本质,也不是打造一个孤立于集团主业、渠道与体系之外的网络银行,而是牢牢把握以客户为中心,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来改造整个建设银行。
据悉,“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建设银行已低调布局了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该行围绕“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经营战略,构建了全渠道产品和服务高度融合的全方位互联网金融体系。
抢占互联网金融“制高点”的同时,建设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平台优势也得到进一步巩固。2014年,建信期货正式开业,建设银行将期货“牌照”收入囊中。在香港举行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还透露,该行已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首家试点成立养老金公司的银行,预计养老金公司最快于4、5月份就能挂牌。
值得关注的是,建设银行近年来在海外业务的布局方面也加速推进。最新数据显示,建设银行已在全球设立了22家境外机构,网络布局覆盖20个国家和地区。
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表示,“我们国家经济对外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更何况新的重大战略都跟外面有密切联系,继续深化扩展我们在海外的发展是新一年的重要任务。预计到今年底,全行海外发展的布局能够初步完成,今年估计会有至少5、6个,多则7、8个的机构在海外创建起来”。
抢占移动金融制高点
据介绍,建设银行互联网的理念落到实处,是依靠一项项产品的服务创新,一项项流程再造与制度改进来实现的,渗透在银行的方方面面。其中标志性的成果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三大网络渠道”、两个生活平台、O2O体系、三个创新产品和三项智能技术。
建设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该行去年电子渠道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子银行和自助渠道账务性交易量占比达88.03%,较上年提高2.63个百分点;网银客户1.82亿户,增长19.10%;手机银行客户1.47亿户,增长25.98%;微信银行客户数达1400万户。
在移动互联网风靡的时代,建设银行也是国内第一家推出手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用户数、交易额、客户活跃度等多项指标持续多年保持同业第一。随着银行客户的偏好由PC端向移动端转化,建设银行也明确提出了移动先行战略,抢占移动金融的制高点。
数据显示,2014年建设银行手机银行账务性交易量较2013年增长101%,同期个人网银账务性交易量仅增长16%;在全渠道的账务性交易量占比中,手机银行渠道占比由3.69%提升至6.48%;在行内异地转账、跨行转账、缴费等交易中,手机银行绝对交易量已超过个人网银。
与此同时,手机银行也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有力工具。据悉,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与湖北省供销社开展合作,以电子银行产品和网络金融服务为触角,借助供销社完善的县域、农村组织机构,创新建立了“电子渠道+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行龙卡”的村口银行模式,借助移动支付手段,将金融服务扎根到村组,帮助农民“足不出村”实现取款、转账等金融服务。
除了金融服务,建设银行围绕客户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创新推出了“善融商务”和“悦生活”两个生活平台。在产品创新方面,围绕客户的用钱、赚钱和借钱的需求,建设银行创新推出了三个互联网产品。比如,在互联网支付领域建设银行交易额达20271亿元,在支付宝[微博]、铁路客运等重点支付商户市场份额同业领先。
在互联网理财方面,建设银行超过5.8万亿元的理财产品通过互联网渠道交易;七成的理财产品、六成的基金、近百分之百的账户贵金属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创新推出“速赢”等互联网理财产品。
为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建设银行也是最早开展互联网信贷业务的银行之一。对公方面,该行基于网络信用和交易记录创新推出“善融e贷”、“快速贷款”等网络贷款产品,提供从贷款申请到支用的一站式体验,贷款额在同业处于领先地位。个人方面,率先推出基于客户历史数据的全线上信贷产品“快贷”。
综合化经营再获佳绩
早在2012年,建设银行的“掌门人”王洪章就提出了“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发展战略。在日益激烈的银行竞争中,建设银行也凭借其“综合性银行集团”的优势而获得不凡的经营业绩。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建设银行资产规模达到16.74万亿元,当年实现净利润2282.47亿元。平均资产回报率和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分别为1.42%和19.74%,净利息收益率为2.80%,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87%和12.12%。
“建设银行现在非银行金融牌照是最全的,每年都增加几个牌照,去年在上海并购了一个期货公司,去年12月份,建设银行获批成为唯一的养老金管理机构试点,养老金公司今年的4、5月份将挂牌”。王洪章表示。张建国也表示,“推进综合化发展也是我们的长期战略之一。境内我们建设银行旗下已经有六个子公司,还有27家村镇银行,在香港还有一个建银国际。2014年这些子公司,都有很快的发展,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集团,利润贡献经历了相当长一个过程以后,应该说进入到投入产出的回报期了,发展比较顺利。”
截至2014年末,建设银行综合化经营子公司资产增长34.30%,净利润增长31.63%,子公司主要业务指标在银行系同类公司中排名领先。
此外,建设银行的多功能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过资产管理、投行和子公司的综合化服务,为客户解决融资需求1.04万亿;信用卡累计发卡量突破6500万张,新增发卡、新增商户、消费交易笔数等核心指标保持同业第一;债券承销金额和收入连续四年保持市场第一;投资托管规模增长38.06%,新增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只数、首发份额,以及企业年金养老金托管产品规模市场领先。
乘“一带一路”东风加快海外布局
“一带一路”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也给建设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布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王洪章也敏锐地认识到,“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国银行业在新常态下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建设银行表示,将海外机构布局纳入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框架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能保障丝路畅通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切入口,本着以点带面的方式,特别是在那些区域经济金融中心和潜在的离岸人民币中心设立机构,通过“立足东南亚、贯通中西亚、深耕细作欧洲、择优兼顾非洲”的策略,形成在“十三五”期间横跨亚、欧、非“三极”,辐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翼”的“三极两翼”布局体系。同时,通过并购、合作等多种形式,丰富海外布局层次,提升海外整体布局规模和盈利能力。
2014年,也是建设银行国际化转型发展的收获之年。去年该行海外的澳门分行、新西兰子银行、多伦多分行和布里斯班分行4家机构正式开业,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和开普敦等机构完成境内外监管审批,收购巴西BIC银行总股本72%的股权交易完成交割,智利、苏黎世和米兰等机构正在申请设立筹备。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建设银行已在全球设立了22家境外机构,网络布局覆盖2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全部二级机构和网点在内,境外机构数目超过110家。先后在香港、法兰克福、悉尼、瑞士、台湾等离岸市场成功发行人民币债券,取得良好市场反响。
张建国透露,截至去年底,建设银行海外的资产规模达到了1700亿美元,增长水平都超过30%,净利润贡献也越来越大。
鉴于此,他表示:“我们觉得越来越多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了国际交往,我们国家经济对外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更何况新的重大战略都跟外面有密切联系,继续深化扩展我们在海外的发展是新的一年重要的任务。预计到今年底,全行海外发展的布局能够初步完成,今年估计会有至少5、6个,多则7、8个的机构在海外创建起来。”
天使投资http://www.xiexiebang.com M8H5
第二篇:加快企业改革 推进转型发展
加快企业改革 推进转型发展
省地矿局:
根据局调研组的部署和要求,现将我公司基本情况和改革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实际运作状况
河南省磊鑫地质矿产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投资,于2002年5月经省工商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登记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金人民币2000万元。经营范围:地质矿产勘查、地矿技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公司拥有“固体矿产勘查乙级资质”。
公司下设“一室四部”,即综合办公室、财务资产部、项目勘查一部、项目勘查二部和项目勘查三部。
截止目前,职工总数48人,其中,总经理1人、副经理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人(含公司领导),其他专业及工勤人员4人;公司职工中,属于局属事业单位编制人员17人,其编制分别在地调院、区调队、地质二队、地调一队、地勘二院、技工学校等单位。其余为公司外聘职工。
公司在完成了工商登记注册后,注册资本金被局抽回。近年来,公司在省局的关怀和领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投身于省内外商业地质勘查、地质技术咨询服务及矿产资源储量核查等领域工作,主动服务各类矿山企业。公司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运作,依法经营,但距离做实做强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发挥作用情况
本公司是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发起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作为出资人代表对公司行使所有者权利和责任。公司成立之初,就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制定了公司章程,按照我国企业管理法人治理结构的通行做法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聘任了经理层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制定了与公司生产经营需要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由于公司成立后,局抽回了全部注册资本金,所以经营过程中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未能正常开展工作。
三、在搞活经营运作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在省局的关怀指导下,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立足地勘,发展矿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公司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2011年公司实现社会商业地勘项目签约合同12份,合同额892万元。
在搞活经营方面有如下举措:
(一)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展社会勘查市场,积极承担社会地勘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公司在近年承担各类地质勘查项目二百余项,地质勘查业务发展势头较好。
(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国外勘查、开发市场,着力打造公司主业。为把公司建成“勘查——开发一体化”的资源型公司,在加强地质勘查和地质技术服务业的同时,开展并实施了及缅甸金矿合作勘查项目。2007年完成了矿区普查评价野外工作,从结果看该矿品位偏低,选矿难度较大。此项目工作为公司走出国门在国外开展地质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我公司在栾川养子沟建设了一条规模1200吨/日生产线,完成了小规模工业生产试验,并取得良好效果。为使新技术成果尽快应用于工业生产,公司拟以栾川钼(钨)尾矿为原料,以“钨精矿+钼精矿+硫精矿+铁精矿”等为最终系列产品方案,建设数条规模为5000~10000吨/日的尾矿再选生产线,对栾川区内尾矿资源实施工业大规模的二次开发。
现在,《河南省栾川地区钼(钨)尾矿综合回收利用项目》示范工程已建成并试生产,栾川地区钼(钨)尾矿综合回收利用重大项目策划正在实施中。力争以该项目为契机,实现公司矿业发展的突破,为进一步的矿业开发经营打好基础。
四、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被局抽回,使公司失去了生产经营的资金实力,公司只能依靠公司人员的技术力量在一些小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项目上进行生产和经营。
(二)公司在大项目建设上存在问题一是找矿思路、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还不适应目前新一轮找矿阶段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二是公司队伍力量有限、人员不足、业务技术水平下降,造成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日趋下滑,导致找矿效果不明显。三是服务于地质找矿的科学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科学部署、科学立项的水平不高。四是部分具有大中型远景规模的地勘项目大矿小勘、分段勘查或急于开发的现象明显,从而无法提交有影响力的成果。
(三)国家有关政策和政府的限制,公司不能参与政府两权价款地勘项目,同时由于各种因素,大的商业性地勘项目均由事业性地勘单位承担,致使我公司只能在一些小型社会和商业地质勘查、地质技术咨询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不但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也使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及公司的资质维护上受到不小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我公司核心竞争力不强,在资金和专业技术上和事业地勘单位无法竞争,无法发展壮大。
五、下一步工作定位
从企业性质和行业发展经验来看,专业化很强的公司能够赢得一定的市场空间,在竞争中赢得生存。我公司现在就有强烈的危机感,面临着严峻考验,随时有被市场淘汰出局的风险,所以如何定位公司今后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省局近年来积极运作矿权开发,矿业经济发展迅速。但 更多是在资源勘查领域进行,对资源开发领域虽然有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地信心,但因为对资源开发领域的规律认识不足,缺少熟悉资源开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运作模式,对矿业技术经济的比较论证显得些许陌生,因此,资源开发领域未能有大的突破。随着局做大矿业开发经济战略的快速、高效推进,集中一个对矿业经济有着较为熟悉的专业人员但位,做好局矿业经济的项目论证、设计实施、矿业技术经济比较等综合技术服务,解决好局在矿业经济开发中得矿业技术、矿业经济短板,较好的服务于局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磊鑫公司有着一支从事多年矿业开发和矿山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对资源开发的立项、可研、初设、施工图设计、投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承包、矿业技术经济论证的程序和过程,有较深的了解和熟悉,能够快速的进入角色,较好地服务于省局矿业经济的发展,为河南新地矿做出自己的贡献。
基于上述理由,我公司下一部定位想法是,集投资,勘探,开采,技术服务为一身的,综合性的矿产资源技术系统服务商。首先服务于省局矿业项目,如局近期开展的西昆仑铁矿项目等,逐步壮大,努力实现找矿快速突破和找矿成果快速转化,以优质项目为支撑,全面推进省内外及国外矿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河南地矿局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集团,实现地矿经济科学发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第三篇:加快转型振兴推进跨越发展
加快转型振兴 推进跨越发展
王建鸣
2011年第10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以黄石、大冶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理念、功能、项目、创新、民生”五位一体、全方位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理念为魂,引领转型发展
实现黄石转型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新理念。尽管黄石矿产资源取之日竭,但我们努力做到“精神资源不枯竭”: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顶层设计,科学编制《黄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及16个配套专项规划,明晰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路、定位、目标和路径。
二是强化“借助外力、凝聚内力”理念。坚决摒弃“恋矿情结”,坚持“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千方百计汇集一切有利于转型发展的“新资源”。三年来,争取到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等8个国家级试点和国家扩大内需系列政策支持,实施了一批转型项目,特别是通过举办“双迎”(迎接建国、建市60周年,迎接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活动,将悠久的矿冶文化转化为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黄石的精神动力,形成了转型振兴、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强化“不能功能化,就会边缘化”理念。按照国发[2010]46号文件提出“培育黄石成为区域副中心城市”的要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重大战略,提出并实施了“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发展战略和“三基地一中心”(全国重要特钢精深加工基地、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鄂东、皖西、赣北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目标,力争把黄石建设成为鄂东南区域性特大城市。
四是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推进转型振兴,黄石最缺乏的是市场主体;实现跨越式发展,黄石最急需的也是市场主体。为此,黄石全力优化“亲商、重商、悦商”的发展环境,要求每个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都要当好招商引资宣传员、项目建设协调员、市场主体服务员和发展环境督查员,一切以发展为要,一切以服务为上,让客商在黄石放开手脚投资兴业,让企业在黄石少些磕绊地自由发展。
五是强化“统筹发展、共建共享”理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轮驱动促转型,以“三园一带”为依托,推进城区与大冶、阳新全面对接融合,积极支持大冶市创建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排头兵、率先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积极支持阳新县创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脱贫致富示范县;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破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公共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壁垒,让城乡居民共建城乡和谐,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功能为要,带动转型发展
功能化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底力、底气,也是城市转型的坐标、方向。
一是强化产业引领功能。围绕打造“2个千亿元产业、培育10家百亿元大企业、发展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出内生外引,坚持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推进和高新化提升,基本形成以“三园一带”为主体的“一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核)“一带”(沿江百里经济带)“一轴”(106国道、武九铁路、大广高速发展主轴)的发展新格局,使黄石发展由“环磁湖”迅速扩展到“环大冶湖”,并取得积极成效。2010年,全市2家企业产销量居全球前三位,3家企业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4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行列;拥有“中国名牌”8个、“驰名商标”11件;华新、东贝、三环锻压3家企业先后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是强化区域辐射功能。着眼于区域发展,努力建设“超六
十、跨双百、过双千、达一万”(城镇化率超过60%,建成区面积跨200平方公里、人口跨200万,过千亿元产业集群、过千亿元园区,人均GDP力争达到1万美元)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三年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实施了场馆建设、道路改造、环湖沿山景观建设等6大类、62个重点建设项目。同时,累计投入115亿元,全面加快大交通、大港口、大物流建设,启动与深圳盐田港合作开发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与新兴际华合作开发沿江重化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强化试点示范功能。抢抓8个“国家级试点”机遇,坚持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累计缴存备用金8000多万元,实施“危机矿产找矿”省部级项目16个,新增资源储备价值约700亿元。同时鼓励企业抢抓黄石“两比照”机遇,用好增值税转型政策,两年来全市企业税前抵扣5亿多元,促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76亿元。
坚持项目为体,支撑转型发展
坚持把政策争取、战略落实、实绩考核项目化作为抓落实的重要手段,不断强化城市转型的支撑和载体建设。
一是政策争取项目化。以武汉城市圈被列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2亿元,完成城区地质灾害治理5.6平方公里;以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为契机,策划并实施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国家就这些项目安排财力性转移支付9.02亿元。此外,还以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为契机,三年来先后争取中央投资项目398个,争取中央投资11.88亿元。
二是战略落实项目化。为落实“三大战略”,分别制定出台大产业发展、大园区开发和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共列出436个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1274亿元,并成立“三大战略”项目建设指挥部,引导全市上下加快项目建设;为实现争创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的目标,围绕转型总规,分别编制16个专项转型规划,并列出总投资8795亿元的项目清单;为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连续两年组织“双迎”活动,2009年列出146个项目、总投资667亿元,2010年列出217个项目、总投资334亿元,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把今年作为“项目建设年”,列出了7大类、76个市级重大项目,总投资547亿元。
三是实绩考核项目化。坚持明确导向、建立机制、严格奖惩,引导和促进各级干部创造性地推进项目建设、抓好招商引资。落实“五定”责任制、专题会议制度和专班督查机制,并将项目建设考核作为市直各部门及领导班子考核重要内容,占全年考核权重的60%,坚决奖惩兑现。
坚持创新为力,助推转型发展
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也是黄石转型振兴的“原动力”。
一是转体制,构建精干协调、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系统。按照“横向大部制、纵向扁平化、全局整合资源”思路,积极再造审批流程、压缩行政层次、整合管理资源。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两集中一代办”(将部门审批服务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该科室向服务中心集中,全程代办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在全市27个职能部门成立行政审批服务科,平均压缩审批时限11天。以铁山区、下陆区为试点,将市一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城区;将37个区直部门精简为25个;精简街道办事处一级,并将社区进行整合;今年,又实施警务改革,实行局所合一,变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一线执勤警力从50%增加至80%。同时,在市、县(市、区)两级合并成立党委、政府总值班室;整合全市信访网络资源,建立全市网络信访中心;将市直机关工委(牌子保留)合并到市委组织部,加挂“社会工作委员会”牌子;整合县(市、区)委党校,成立市委联合党校。
二是破瓶颈,构建多方融合、流动通畅的要素配置系统。重点进行四大创新。①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托管带动”、“联合驱动”、“共建互动”、“飞地联动”、“主体拉动”等开发模式,由黄石开发区对大冶市15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托管;对大冶、铁山工矿废弃地统一规划、连片治理,联合筹建全省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建立棋盘洲新港物流园市、县共建共享联合开发体制;支持黄石港、铁山等城区到黄金山创办工业园;以远大制药为主体,积极筹建阳新富池化工产业园。②创新用地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工矿废弃地与建设用地补偿平衡机制,全市复垦矿山废弃地2.7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争取增减周转用地指标5025亩。③创新投融资体制。先后引进5家银行分支机构;成功开发“采矿权质押贷款”等多种信贷品种,有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市城投公司10亿元、大冶有色7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④创新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投入机制。坚持争取政策投入、吸引金融投入、鼓励社会投入多措并举,筹资9879万元实施学安工程项目371个,完成改造面积18.85万平方米;与省农发行合作,投入8500万元,集中用于乡镇卫生院改造、社区服务站建设;投入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55亿元,救助困难群众35万人次。
三是强基层,构建基础稳固、服务有力的社会管理系统。坚持“多给基层放权、多树基层威信、多给基层减负、多给财力倾斜”的“四多”原则,建阵地、强组织、给保障、树威信。市级列支1400万元用于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设以奖代补,新建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253个,改扩建210个。大力推进阳新县73个非建制村调整、全市软弱涣散村转化提高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全覆盖,全市252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为1137名村主职和2081名副职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913名离任村干部发放了生活补助;筹集666万元,设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金;按照“两新”组织和农村党员人平50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人平100元的标准落实了基层党建活动经费。坚持在思想上重视基层,在感情上贴近基层,在工作上依靠基层,支持和帮助基层多做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
坚持民生为本,考量转型发展
坚持“六民”要旨,积极从制度安排上破解民生难题,健全保障体系,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是建立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机制。以创建全国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健全创业培训、项目选择、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信贷支持、政策落实、跟踪服务等“七个接力棒”的全过程帮扶机制,与国开行、省工行联合开展信用社区无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将市中小企业担保资本金由1亿元扩充到4亿元,小额贷款基金由2200万元扩充到6100万元。
二是建立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机制。探索棚户区改造与公租房结合的办法,创新“五个一”住房保障模式(多项产品一个篮子归并,多股力量一个平台汇集,多类群体一个口子保障,多种需求一个通道转换,多种标准一个杠杆调节)。近两年,筹集资金6亿多元,解决了近40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今年将完成保障房2.6万套,“十二五”期间将基本完成73万平米的棚户区改造和132万平米的保障房建设任务。
三是建立完善维护群众合理诉求保障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建立信访、综治、维稳、司法、民政等部门联动的“大信访、大综治、大稳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两年来,全市包保化解重大疑难积案近700件,其中20年以上的9件,10年以上的85件。■
(作者系中共黄石市委书记)
第四篇:常州: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转型
常州: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转型
http://china.toocle.com 2010年07月20日09:23 生意社
生意社07月20日讯
发展新兴产业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常州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昨天下午,常州市政府召开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座谈会,提出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促进常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引领常州经济发展。市长王伟成讲话。
省政府今年提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及服务外包和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常州市在2008年年初提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及制药业和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五大产业。经过几年努力,常州市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新能源产业是近年来常州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设备、核电装备以及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生物燃料等领域。今年1-6月,70家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32.4亿元,同比增长58.1%。同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也取得长足发展。
科技部门提出,发展新兴产业,主体是企业,特色是园区,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支持企业做强创新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实施重大项目,开发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重大战略目标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2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5家。要推进我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一核八园”等创新载体建设,到2015年,“一核八园”营业收入达到2800亿元。
发改委、经信委等职能部门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等辖区负责人也都对发展新兴产业提出了具体构想和政策建议。
王伟成指出,常州经济要再上台阶,必须依靠新兴产业大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传统产业大提升。而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必须有针对性地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一要搞好规划布局,其中包括规划目标、发展重点、区域特色要一一明确;二要突出企业主体,通过“扩大规模、引导传统产业跨行业发展、孵化器培育、资源整合和引进创新资源”等具体举措,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三要建设产业载体,必须加快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园的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平台集合、人才集中、发展集约”的目标;四要完善创新体系;五要优化外部环境,在整合五大产业政策、金融服务政策等方面取得突破。
第五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不错,值得借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业链很长的基地型项目,全市为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加工 企业配套的企业超过800家,这些中小企业都将从这些产业发展中受益,增加订单。
二、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实施,我市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产业集群效应、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关联配套能力还不强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从原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我市传统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同类产业集群相比,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配套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产品结构雷同,存在众多企业围绕一个产品“扎堆”生产的现象,“断线”产品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能、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行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制约了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2、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能力仍不足
龙头企业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的主导力量。具有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外 部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市将扶持大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新世纪造船、三江电器、安泰动力、宝骊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自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带动了行业发展,壮大了行业实力,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态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但是,我市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力还不强,大部分规模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效应不大,集群发展步伐不快。
3、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我市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我市遵循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工业 园区乃至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较慢,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研发和销售这两个中心环节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带动产业升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5、宏观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工业用地供应紧张,对项目引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同样缺乏,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煤炭供应价格起伏较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产业规模的集聚速度、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为支撑,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力不断提高,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1、改造提升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效应
主导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也是区域经济优化产业存量、扩大产业增量的重要基础。我市目前已经形成的五大主导产业,是基于靖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综合优势长期培育发展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最具有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潜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效应,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根据我市目前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发展核电、“大飞机”协作配套等新兴产业。
2、培育龙头企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带动性,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领跑者,可以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因此,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行“一企一策”,鼓励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
二是围绕龙头抓好配套。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壮大自身的重要立足点。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加强与各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联系。各级政府也要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通过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配套经营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增强集群竞争优势。
3、拓展集群招商思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作为我市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我县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蓄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 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是注重品牌打造。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有潜力的品牌产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创建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项目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化、提供科技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建设各类面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以全市总体规划为导向,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吸引新型产业向我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改善集聚条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干道及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先保证区内输配电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用电。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逐步实施企业集中供气、供热,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地覆盖率。
3、加快人才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 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注重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产业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促进产业融合。以企业诚信为突破点,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完善行业信用档案,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倡导建立失信惩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