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
浅谈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润芝
摘要:目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不足,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缓慢;各地区之间的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承担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
中国城市化
农村城市化
城乡利益冲突
中国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场对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小城镇的发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担单着重要的角色。
(一)小城镇的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需要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增加城市空间的比例,减少农村空间的比例,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而中地域辽阔,各地的农村分布零零散散,基于其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地理环境,它们不可能转变为城市;这些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成本特别高,在可行的选择上,这些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只能向小城镇大批地转移,而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小城镇充当了我国城市化的主力军。有学者统计,从2009年到2011年,全国城市话水平由24.36%提高到48%,其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对全国城市化总体贡献率超过98%。中新网昆明2月3日电(赵书勇)“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0%,人均GDP达到26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3.0”,这是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刚刚公布的《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提出的规划目标。
据悉,该规划第一阶段为2009-2012年,为编制规划、试点时期;2013年-2020年全面推进阶段。根据规划,到2020年,云南省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人均GDP达到26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3.0,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接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据规划要求,云南将在十年内打破行政区划,以昆明为中心,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思路,形成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快蒙自、个旧、开远、弥勒、建水、文山、砚山等市(县)建设和发展打造蒙开个城市群;以普洱、景谷、宁洱、景洪、勐海等市(县、区)为重点打造普宁景城市群;以大理、祥云、弥渡、宾川等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打造大理城市群;以建设保山、腾冲、潞西、瑞丽等市(县)为重点打造保腾潞瑞城市群。另外,规划提出,要加强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抓好230个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其中,三农服务型中心小城镇130个,旅游型、工业型、口岸型等重点特色小城镇100个。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1:3.31;而云南的城乡收入比则为1:4.27,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103元,相差10147元。云南城乡差距明显大于全国。城乡差距过大已成为云南当地政府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该规划的提出可视为当地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实际性行动之一。
(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台阶
在改革开放前,政策一直是限制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城乡分割和城市工业通过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剥夺,造成了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城乡人民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这些差异使得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差异巨大的两大社会集团。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
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村城市化,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很难融入城市社会,这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适应工作和生活方式。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发展小城镇为他们对自身的改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小城镇作为农村城市化的台阶,在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实践里得到了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小城镇迅速成长和壮大,最终跨入城市的行列。例如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小乡镇新安所镇,新安所镇位于红河州州府蒙自县城东南部,距县城5公里,是一个汉、彝、苗、壮等民族的聚居地,素有“千年古镇”和“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也是国家建设部命名的全国500个重点小城镇之一,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生态乡镇和旅游小镇。新安所的小城镇建设提前了10年。从1995年被建设部列为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新安所集镇新区共开发利用土地283亩,累计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一个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榴交易市场、城镇主次干道10条,新安所的小集镇面积达到了3平方公里,早在2000年,这个乡镇就完成了他们1995年制定的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镇里的集镇规划已经开始第二轮修编蒙自石榴的成熟期比全国其它石榴产区要早两个月,抓住商机打时间差,每年蒙自石榴上市季节,新安所石榴专业市场都能吸引来自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地,以及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俄罗斯等国的客商前来收购。去年,石榴上市的季节来自国内28个省区和6个周边国家的1000多客商,早早就把新安所镇回归路、文承街两旁的商铺一租而空,镇里每天石榴交易量最高达到了1200多吨,平均也在500至700吨。新安所镇石榴产业的红火,不但使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找到了突破口,果农走上了增收致富路,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和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餐饮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依托石榴产业,一个繁荣的小城镇,正在石榴花海中长大。新安所镇。走进镇里的石榴市场一条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人气很旺,街口一座高大的牌坊已经建好,今年的石榴节这座牌坊将成为新安所的标志性建筑。
(三)小城镇的发展是平衡城乡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 建国后近30年的城乡分割体制,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成为了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城市居民独占工业化和城市文明成果的利益格局,不仅可能改变城市居民既有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而且也将动摇他们长期所拥有的优越地位。虽然城市人口在数量上远小于农村人口,但他们控制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影响着政法的决策,因此,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方面男友更大作为。在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一直强调“避免对大中城市造成巨大冲击和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但是,改革开放后城乡壁垒有所松动,政府已不能发挥以往那样的控制作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小城镇实际上是城乡利益互相冲突和妥协,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博弈的结果。
发展小城镇,使得农村人口流向传统体制外的小城镇,将农村的劳动力消化在大中城市化系统外。这种结果对城市居民、农村人口以及政府来说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村人口流向小城镇,对他们的利益没有任何的损害;对于农民而言,进入小城镇从一定程度上分享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并且有可能改变有可能改变农民身份;对于政府来说,避免了农村人口涌向大中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由农民自己建成了一座座准城市。蒙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走的城市化之路,不可能“闭门造城”,不可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原野上,建造一座“孤独”的城市,忽略“三农”的发展,农村就会成为蒙自“造城运动”后面一条甩不掉的巨大尾巴。城市化是一个农民进城的过程,农民变市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是一个连接都市与田野的重要节点。在蒙自过去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一直是一大制约因素,除县城等几个中心小城镇外,蒙自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城镇化体系尚不完善,以乡镇为中心的区域小镇建设滞后,导致小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弱,特色不明显,很大程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发展,延缓了蒙自城市化的进程。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蒙自提出了以县城为中心,建立互为支撑的县域城镇体系,促进产业要素合理流动,增强中心城市的内聚力、辐射力、带动力、竞争力的构想。
(四)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城市体制的改革
城市化意味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对旧有城市结构和体制的变革,包括城市居民户籍制度、就有制度、福利制度和企业经营制度、城市建设制度。由于我国旧的传统体制在大中城市中根深蒂固,这些制度的变革相当困难,而小城镇在传统的体制之外发展起来,基本不触动原有的城市体制,有推动了城市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制度创新,如“自理口粮”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集资建城的实践等,大大的改变了传统体制下有政府包办一切的城市化模式,是后来大中城市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建设投资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正是由于乡镇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在进行国有改革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还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同理,正是因为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才在保证大城市完善设施和功能,进行体制改革和结构转换的同时,实现了最近2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
蒙自是云南5大经济干道——昆河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通往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利用境内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继蒙自矿冶入驻后,2004年,总投资14.2亿元的红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进入蒙自县雨过铺镇红河工业园区。红钢2003年11月奠基,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建成投产,红钢在蒙自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红钢速度”这家企业的入驻,每年可实现产值35亿元,解决2500人的就业问题。继打造矿冶支柱产业后,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基地,加快以生物医药、生物农药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蒙自引进云南英茂红河制药有限公司,对生物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引进云南建元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在蒙自建立印楝加工厂,形成带动红河州8万亩印楝基地的龙头企业。建设轻工建材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对老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收购、兼并、重组,优化蒙自县传统轻工和建材行业的资本结构和管理结构,让老企业重新焕发生机。2005年,蒙自用好国家政策终结了蒙自丝绸厂、蒙自外贸公司破产案,完成了蒙自彩印厂、五交化公司的破产清算工作,成功实施了昆明克林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对蒙自恒翔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兼并整合,顺利推进云南999电池公司的改革。老企业有进有退,新企业不断加盟,由浙江温州华强包装厂与云南红磷化工联合创办的股份制企业云南红华包装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入驻蒙自经济开发区,目前该企业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年产7500万条袋流水线是全国最先进的特大型编织代流水线,其产值可达一亿元,年利税可达600多万元。通过产业支撑逐步建立起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特点突出的农业产业化型、工矿型、商贸型、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是蒙自“十一五”小城镇规划的梦想。按照“一个中心、一条轴线、三个层次”规划安排建设体系,加快构筑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城市框架,蒙自将以县城为中心,以公路交通网为轴线,把新安所、草坝、芷村、鸣鹫、冷泉发展为一级乡镇;把老寨、水田、期路白、西北勒发展为二级乡镇;以产业链为纽带开成三级城镇网络布局体系。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的路子,蒙自将形成特色产业支撑特色乡镇,特色乡镇聚集农业人口,农民进城参与城镇建设的,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的格局。今天,在蒙自坝子一座座正在兴起的小城镇,将成为未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周围的卫星城,将成为上承接中心城市辐射,下带动农村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着力点。大工业推波助澜,为蒙自城市经济构筑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小城镇的兴起,使蒙自城镇化节节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得以突破,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化大城市成功实现对接。最近揭晓的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中,蒙自在全国300个县(市)中,入围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
从一个农业大县走来,实现经济大突围的蒙自,今天在审视自己时,多了一份自信与沉着。在蒙自今天的加速度中,有一股强大不容忽视的推力,那就是来自这片土地自生生长的坚毅力量。参考文献:
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赵秀玲等。中国乡村城市化概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王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定量比较。云南: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第二篇: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2010春农村行政管理李祥英学号:1043004408599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我国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场对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小城镇的发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化需要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增加城市空间的比例,减少农村空间的比例,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农村分布零零散散,基于其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地理环境,它们不可能转变为城市,这些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成本特别高,在可行的选择上,这些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只能向小城镇大批地转移。而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小城镇充当了我国城市化的主力军。有学者统计,从1978年到1993年,全同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28.14%,其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对全国城市化总体贡献第超过94%。
在改革开放前,政策一直是限制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城乡分割和城市工业通过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剥夺,造成了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还体现在城乡人民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这些差异使得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差异巨大的两大社会集团。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
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村城市化,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很难融入城市社会,这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农村劳动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方式。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发展小城镇为他们对自身的改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当农民离开土地率先进入小城镇后,仍然与乡村生活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不至于因为环境的巨变而无所适从,而在镇上居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又接近城市,与传统的农村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对外交往和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增多,传统农村社会所缺乏的一系列观念。例如
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等都逐渐培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机会,将逐渐冲破传统的心理障碍,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为他们向更高层次的城市社区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国后近30年的城乡分割体制,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成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城市居民独占工业化和城市文明成果的利益格局,不仅可能改变城市居民既有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而且也将动摇他们长期所拥有的优越地位。虽然城市人口在数量上远小于农村人口,但他们控制着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因此,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方面,难有更大作为。在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一直强调“避免对大中城市壁垒有所松动,政府已不能发挥以往那样的控制作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小城镇实际上是城秀利益相互冲突和妥协,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博弈的结果。
发展小城镇,使得农村人口流向传统城市体制外的小城镇,将农村劳动力消化在大中城市化系统之外。这种结果,对城市居民,农村人口以及政府来说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村人口流向小城镇,对他们的利益没有任何的损害,对于农民而言,进入小城镇从一定程度上分享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并且有可能改变农民身份,对于政府来说,避免了农村人口涌向大中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由农民自己建成了一座座准城市。
城市化意味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对旧有城市结构和体制的变革,包括城市居民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制度和企业经营制度、城市建设制度等。由于我国旧的传统体制在大中城市根深蒂固,这些制度的变革相当困难,而小城镇在传统的体制之外发展起来,基本不触动原有的城市体制,对推动了城市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小城镇
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制度创新,如“自理口粮“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集资建城的实践等,大大改变了传统体制下由政府包办一切的城市化模式,使后来大中城市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建设投资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正是由于乡镇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还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同理,正是因为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才在保证大城市完善设施和功能,进行体制改革和结转换的同时,实现了最近2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和稳步提高。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将不仅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而且还要承担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因此,很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引导和促进小城镇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提高认识,在科学的规划进行小城镇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认识“小城镇,大战略”战略思想,把发展小城镇放在中国推进城市化及实现现代化伟大事业的高度加以认识,以现代化为标准,在高起点上建设小城镇。加速小城镇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有“大战略”的意识,又要谨慎行事,量力而行,不要一哄而上,一哄而起。
注意节约用地,建立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小城镇建设首先涉及的就是土地占用问题。扩大小城镇规模以及建设新的小城镇,占用土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国土地资源本来就很紧张,耕地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当中,要尽量避免占用耕地,使用非耕地,要在现有小城镇区域内实现内涵式发展。确实需要征用耕地的情况下,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事,从严掌握,从严审批。
实行多元化投资政策,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发
展关键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达到一般城市的标准。但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政府又承担不了这些建设资金,因此,应该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或独资、或合资、或合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新体系。注意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
组织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集中,发挥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小城镇作用的发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集中。组织农村市场,传统集市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小城镇的市场发育,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改革管理制度,完善小城镇管理职能。发展小城镇不仅要重建设,更要重管理,做到建管同步,规范化管理。
在小城镇管理当中,户籍管理制度是小城镇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要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制定鼓励政策,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带资金,产业和技术到镇上建房,买房,创业,落户。要建立健全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保险制度,使想在小城镇安家的农民没有后顾之忧而脱离农村真正做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
第三篇:浅谈零售终端建设在卷烟销售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零售终端建设在卷烟销售中的地位和
作用
摘要: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式下,文章简述了零售终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全国网建工作会议精神和近几年的落实情况,对零售户终端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初步的阐述,就五个方面讲述了零售终端建设在“口碑”传播中的优势,就五个方面讲述了如何让零售终端成为卷烟销售的前沿阵地。关键词:零售终端建设 地位 作用
一个品牌如何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快速占领市场,形成品牌效应,展现企业的形象和实力,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除了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企业战略部署工作之外,销售终端建设就是现在工作的重点,特别是作为特殊商品的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卷烟销售的整体工作。就这一问题,我们不止一次的进行研究和探讨,在实际工作当中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相关的认识做一些个人观点上的阐述。
一、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的背景
随着人类对健康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烟草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当下无疑成为焦点,加之2005年8月28日,我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批准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决议,这标志着《公约》将于2005年11月28日在中国境内生效。《公约》对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的规定十分的严格和具体,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第十九条规定“禁止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播放、刊登烟草制品广告”。这无疑把本就不多的卷烟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堵得更死,使高质量、低毒害的产品以及相关的信息难以传递到消费者。这种限制,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已经知名的国际品牌,但对新品牌的培育、发展、壮大却成了重重阻碍,特别是对我国卷烟通过广告、促销等方式提高知名度,扩大在国际市场份额的努力将变大异常困难。
在如此的背景条件下,如何在受限的情况下提高卷烟销量、提升卷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向消费者传递卷烟卷烟的相关的信息?如何提高卷烟企业的社会形象?如何让中式卷烟品牌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无不是每一位烟草人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认为,强化广大卷烟零售户对卷烟的宣传推介能力,提高卷烟零售户的素质和卷烟的相关知识,提升卷烟零售户的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能力是应对当前大环境的唯一方法。换句话说,如何搞好卷烟零售终端建设,使其
发挥窗口作用、信息平台作用和前沿阵地作用才是应对当前国际及社会形势的关键。
二、卷烟零售终端在卷烟销售工作当中的优势 在众多的传播方式当中,口碑传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也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唯一的一种提高卷烟品牌知名度、提升卷烟销售水平的方法。
(一)卷烟零售终端是连接企业与卷烟消费者的纽带。众所周知,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广大零售户是关键。广大消费者的数量同广大零售户数量相比,零售户的数量占比较小,但是,作为零售户却掌握着众多的销售信息,哪一类商品在本区域畅销,同类商品消费者易于接受的品牌有哪些,广大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建议和建议以及综合评价是什么,等等,诸多这些问题,零售户最有发言权,在买卖中得到的信息资料,通过零售户反映到企业,更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
作为特殊商品的卷烟,在当今消费大环境下,如何搞好品牌培育,如何持续改进自身的工作作风,如何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卷烟零售户是连接烟草商业企业和烟草消费者的关键,卷烟零售终端建设是连接企业与卷烟消费者的纽带。
(二)卷烟零售终端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企业的社会形象,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社会
公信力等方面,这些方面除了通过社会公益性活动等形式展示以外,更直接更靠近广大消费者的展示形式就是零售终端。
“方寸之地,更显无限风光”,作为卷烟销售,利用零售终端张贴、悬挂宣传资料,通过零售户的宣传推介企业商品的同时提升企业形象,是最廉价最直观也是有效的方式,是烟草企业树立社会形象、应对国际社会压力的最实际的工作方法之一。
(三)卷烟零售终端是卷烟销售的末端,同时,是卷烟销售信息反馈的第一线。
零售终端具有双重身份,从整个销售环节上看,零售终端是销售工作的末端,是最后环节,商品通过零售户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对商品的意见和建议则可以工作零售户及时反馈给企业公司,所以,从信息反馈上看,零售终端是收集反馈的第一线。
(四)卷烟零售终端是卷烟品牌文化的宣讲者和推进器。
如何将商品推荐给消费者,用什么样的方式向消费者宣传推荐,零售户最了解,特别是对定点消费的消费者,零售户最有发言权,虽然部分零售户不了解高深的销售理论但是他们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都揣摩出一套自己的有效的经营办法,主要加以引导就会上升到理论层面,推广开来,让广
大的零售户成为卷烟品牌的宣讲者,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同样,能够更好更快的成为新进品牌进入市场的推进器,缩短导入期,尽快成为卷烟品牌的新生力量,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五)卷烟零售终端是企业管理的延伸。
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靠企业本身的基础管理能力,更好的体现企业能力的是零售户的管理,它是企业管理的外延,同时,代表了企业在广大零售户心目中的分量,是企业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具体体现之一,发动零售户成为自觉维护企业形象的社会力量是企业在社会以及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组织管理保障。
三、加强终端建设,让零售终端成为卷烟销售的前沿阵地。
要落实全国网建工作会议国家局领对全国网建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把销售终端建设好,让建设好的零售终端切实发挥作用,达到“卷烟上水平”的总体要求,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一)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式要转变工作人员思想观念。
以上我们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式,全体行业内人员,要充分认清形势,潜心研究,把宣传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零售终端建设上来,把零售终端建设作为突破当前复杂形式
突破口,发动广大零售户在消费者当中的强大宣传攻势,推荐品牌,做大做强品牌,达到品牌培育的目的。
(二)讲解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式转变零售户思想观念。将社会因素和国际因素及时通过工作人员以各种渠道,有条理的宣讲给终端零售户,要让零售户有压力同时更有动力,转变零售户只知动手取货不知动嘴讲话、守店看货的木讷经营模式,让零售户动起来,主动介绍商品,介绍品牌,充分发挥零售户的能动性。
(三)授人以渔,教会终端零售户经营之道。教授零售户经营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提升方案。一是让零售户指导如何陈列卷烟,才能让自己的货物动销快,销售档次高,赚钱多。二是教会零售户如何观察消费者的言行举止,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实施不同的引导策略。三是教会零售户制定自己的销售计划,知道如何卖烟,卖什么烟,如何计算自己的利润,以及合理库存等。四是教会零售户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具有独家特色的经营手段,提炼形成自身的店面文化,提升店面的软形象。
(四)塑造品牌形象,提升零售终端硬实力。有脑子还不完备,同时,还要有身子。消费者都有享受购物乐趣的思想,如何让消费者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购物的乐趣,这不仅仅是软形象上要下功夫,同时,要在店面的硬件设施上下功夫。所以打造统一的店面形象,培养个性化的
经营理念,铸就意义深远的服务品牌文化是当前搞好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是制作统一的服务品牌形象店。以公司服务品牌建设为契机,总体形成有效的装饰外部形象,统一服务理念,形成“口碑”。二是注重室内的装饰装修,形成以公司服务品牌为依托的个性化店面经营理念的装饰,展示个性店面的经营思想。三是应全国网络终端建设的要求,尝试建设新型的多功能终端,注重文化与体验的结合,口述向可视化转变。四是将卷烟经营场所,开发成不同阶层人士的聚居区。
(五)做好规范诚信经营,提高零售终端对突发以及违规实践的抵御能力。
似乎“经商谋利,天经地义。”但是,谋取不义之财,靠不正当经营或者违法经营谋取暴力,既违反商业道德又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必将受到国家机关的严厉制裁。所以,法制建设在终端建设当中同样重要。倡导规范经营,诚信经营,让零售户懂得违法犯罪的危害性,自觉抵御违法现象的发生是关键。
总之,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在整个卷烟销售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搞好卷烟零售终端建设是培育品牌、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和基本保证,是落实“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力行动。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第四篇:沿边开放带建设在东北亚合作中的地位及作用.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沿边开放带建设在东北亚合作中的地位及作用
作者:赵萌
来源:《北方经贸》2013年第02期
摘要: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拥有与俄罗斯边境线长达三千多公里,是我国对东北亚及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建设,对发挥我省沿边开放优势,聚集全国资源要素参与对俄及东北亚的开放,建设全国提升沿边开放的先行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东北亚合作;地位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05-02
一、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建设对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意义
(一)“三区、三带、一岛”沿边开放新格局为黑龙江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首先,牡丹江(鸡西)沿边开放区、三江沿边开放区、兴安沿边开放区等三大开放区的建设形成支撑开放的三大区域,对巩固国际商品集散地、商贸旅游通道和经贸洽谈平台地位,重点发展境外木材采伐与加工、载电冶炼与加工、极地与沿江特色旅游、边境经贸、农产品出口与加工等产业,建设中俄黑龙江上游区域经贸合作中心提供了机遇。
其次,哈牡绥东先进制造产业带依托绥芬河综合保税区、跨境经贸合作区,重点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建材和机电与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先进制造产业带;佳双同抚新兴产业带重点发展以稀有金属原材料合作加工、钢铁与铝材为主的新材料和绿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业,形成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新兴产业带;嫩爱逊重化工载能产业带,重点发展有色金属与硅基材料冶炼、石油化工等产业,形成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重化工载能产业带。
最后,充分利用黑瞎子岛“一岛两国”的独特区位,探索开放水平更高、开发机制更活、经济社会自然更加协调的开发开放模式,把黑瞎子岛建成引领对俄及东北亚开放合作的新平台,全国沿边开放的示范区。发挥黑瞎子岛的生态保护、特色旅游、经贸平台、通道枢纽等四种功能对我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对外开放作为牵动沿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整体协调、差异化发展的新的沿边开放经济板块,形成“三区”、“三带”、“一岛”互动耦合、相融相联、功能统一完整的沿边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一条通道,四类园区”沿边物流新途径是黑龙江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按照“点、线、面相结合,项目、产业、资源、市场相统一”的原则,发挥跨境经贸合作区、综合保税区、互市贸易区、经济开发区等四类园区的载体功能,建设梯次布局合理、产业链条清晰、功能划分优化、土地利用高效的沿边开放园区体系。将园区打造成为功能配套、互为补充、整体联动,服务、辐射、对带动沿边开放带加快发展重要支撑。依托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境内绥满铁路,境外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打通关键节点,提升通过能力,发展陆海联运和江海联运,构筑以哈尔滨为中心,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相互补充的国际经贸大通道,对将我省打造成成为东北亚重要的物流枢纽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三)“引进来,走出去”沿边贸易新战略是黑龙江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手段和支撑
近年来,我省建筑企业抓住对俄经贸战略升级的有利时机,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有效地开展了对俄罗斯承揽工程项目工作,沿边开放带处在对俄承揽工程的前沿,编制该规划,可以不断拓展与俄罗斯合作的领域,提高在俄建筑市场的占有率,用最短的时间把我省建筑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在远东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外向型企业,提高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扩大境外市场份额,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十大产业、两大基地”沿边产业新结构是黑龙江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点和方向
根据区域功能定位,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与发展潜力、基础设施支撑条件、境内外合作意向等综合因素,大力发展商贸业、旅游业、物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林木加工业、冶金业、建材业、轻纺业、机电业、化工业等十大产业,打造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和境外合作基地,构建起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带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外向型产业体系,促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建设的联动效应分析
(一)有利于促进我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积极推进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为黑龙江省对外开放战略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区域内各国市场彼此间的相对开放。以此为前提,俄、韩、日、朝、蒙等国市场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拓,黑龙江省与上述国家双边乃至多边的贸易合作关系还有
继续发展的潜力。这也应是该黑龙江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结构互补性和相互需求性很强。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将为该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可能性。
(二)有利于提升东北地区国际化水平,大力拓展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建成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有利于我省加快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进程,打造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有利于东北地区推动体制改革。面对东北亚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东北地区需要培育出有利于吸收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条件,增加在区域合作中的竞争力和实际效益。因此,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必将会加快东北地区的体制改革速度。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互动,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技术与管理先进各具特长的东北亚国家诸如日本、韩国、俄罗斯,这些国家的货物、资本、人员和技术的自由流动会对东北地区振兴产生积极的互动影响,也会对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带来新机遇。
(三)有利于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体系,全面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国家正在全面推动新一轮沿边开放,俄罗斯正在加快远东开发,中俄经贸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为黑龙江省加快构建全国对俄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提供了新机遇。黑龙江省同俄罗斯5个州区接壤,边境线长达三千多公里,共有国家一类口岸25个,是我国对俄合作第一大省,完全有条件成为国家推进向东北亚开放的核心区和先导区。可以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把国家的战略部署具体化,促进边境地区乃至全国对俄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振兴步伐。
三、黑龙江省加强沿边开放带建设、促进东北亚合作的策略
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建设的总体战略是“以龙江为平台、依托东北及其他省区、立足俄罗斯面向东北亚各国” 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起飞模式,以黑龙江沿边开放带为机头,以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区和辽宁省五点一线开放带为侧翼,以蒙东地区为机尾,以整个东北地区为机身,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与东北亚区域更快更好的合作。
(一)充分发挥自身有利因素
首先,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黑龙江省是东北亚各国开展合作潜力最大的区域,地处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便于推进各国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受到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发展水平差距大,各国在黑龙江省参与区域合作进程较为缓慢。但是,在新时期下东北亚各国对于参与经贸合作态度积极,东北亚各国交流紧密,与中、日、韩、俄签订了一系列关于强化经贸合作的协定,指出了各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方向和主要合作的领域,为黑龙江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充分利用资源互补优势,黑龙江省拥有二十五个国家一类口岸,是我国沿边对外开放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具有较为发达完善的现代交通和物流网络,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
相连,可直达欧洲。黑龙江省农业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拥有优质耕地,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大省、绿色食品产销大省、能源大省。
最后,充分利用产业优势。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区域中心,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经过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逐步形成了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的新工业体系。中国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使黑龙江的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强,GDP 增长速度较快,进入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时期。中国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沿边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与日本、韩国之间具有互补的产业优势,其利用外资不断增长。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为黑龙江省全面推进东北亚经贸合作带来了机遇,而技术、生产规模等比较优势,使黑龙江获得了参与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新优势。
(二)改善投资环境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强统筹协调,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不断加强投资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制定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一是抓好严格履行合同、协定的问题,增强外商对东北地区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信赖感;二是抓好优惠政策的配套工作,让外商真正有利可图;三是抓好重大项目的“投保”工作,与外国投资者签订投资保证协定,由国家银行实行担保,使外商增加安全感,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集中力量加快解决通讯、电力和交通运输的建设改造,如打造哈尔滨—佳木斯一哈巴罗夫斯克一日本海的亿吨黄金水道,修建哈尔滨—佳木斯一同江一哈巴高速铁路,从空间上缩短哈尔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距离。
(三)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黑龙江是国家重工业地区,而在东北亚地区俄、日产业技术层次较高,各个领域技术较为成熟,黑龙江应该借鉴并实现传统产业改造,提高引进吸收力度并且能够创新,可以吸引外部资金兴办与产业基础相衔接的新企业,打造新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群,造就新的产业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巩周稳定现有骨干商品的同时,一要大力发展制成品和深加工、精加工产品,改变目前出口初级产品多、加工制成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的状况。根据黑龙江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大豆系歹挤品、石油化工系列产品、木材制成品、石墨系列产品和亚麻系列产品。二要加速发展三类商品,特别是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的三类小商品,巩固传统品种,拾遗补缺,发展新的骨干品种。三要积极开发新品种出口,既注意挖掘新为资源性产品,更注意发展加工制成品。四要建立和完善出口商品体系,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提高档次,增强竞争能力。
(四)扩大合作领域,推进全面合作
抓住重点合作领域。黑龙江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必须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结合中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坚持先易后难,实施渐进式的推进重点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如农业领域要推动农产品贸易便利化,同时也要引进适合本土化的现代农业技术;能源领域需要在加快能源
开发力度,学习节能减排新技术;产业领域应该巩固和推进贸易成果,扩大多边合作范围。重视生态保护及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致力于改善与提升投资环境,完善黑龙江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城市文明开放程度,使黑龙江成为中国在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前沿地带。参考文献:
[1] 曲振涛,李海舰,赵德海,郭 振.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 戚文海,赵传君.东北亚经贸合作全方位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 刁治綦.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中黑龙江省的战略选择[J].商业经济,2010(2).[4] 张秀杰.黑龙江省在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责任编辑:朱晓丹]
第五篇: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接着简单地介绍了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最后指出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但是,有企业不一定就有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自觉地培育优良企业文化克服不良企业文化的实践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是企业向着崇高目标前进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企业各方面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会带来企业面貌的根本变化,会增强企业凝聚力,使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风尚,展现出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誉,扩大企业知名度,进而影响社会、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因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振兴之本,它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引言
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文化氛围等,它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最主要的内容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信誉等等。
一、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1.加强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建设“共性鲜明、个性飞扬”的蒙东文化,营造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服务社会公众,奉献绿色能源,实施“一体化”目标管理,梳理了检修分公司、第二发电公司党群管控模式。
2.强化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精神文
明建设。融入安全生产工作,配合生产系统开展了“安全生产年”活动,广泛营造了安全文化氛围;融入经营工作,充分利用厂务公开和职工代表组长联席会议等载体,对厂内重要经营决策进行通报并征求意见和建议,强化了广大职工对各项重要经营决策的源头参与。
3.围绕构筑建功立业平台和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继续开展了“三力”读书活动和“双保一抢两实现”系列劳动竞赛活动,切实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学习专业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同时,借鉴CBE培训模式,合理安排培训方式,通过“内培”、“请进来”、“走出去”三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好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培训机制,通过开展生产竞赛,为职工搭建平台,促进职工成长成才。
4.举办迎新春联欢会、主题演讲、蒙东能源男篮女排比赛、建国60周年慰问演出等系列活动,构筑企业文化平台,展示了企业良好形象。
二、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培育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培育企业精神,就是把企业的经营之道转化为全体职工的理想追求、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以及自觉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形成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驱动力。通辽发电总厂的“策划、程序、修正、卓越”的工作理念,就是:“策划、程序、修正、卓越”是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过程。体现科学严格、规范有序、实事求是、超越自我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发扬严细认真的务实精神,发扬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发扬赶超先进的进取精神;争创一流的经济效益,争创一流的管理水平,争创一流的环境建设。为使企业精神植根于广大职工的心中,真正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支柱,约束职工的行为准则,在职工中展开了争当一流主人,争干一流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争做一流奉献的活动。使职工增加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做到了在精神上视企业如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休戚相关;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利益,顾全集体利益;在原则上,是企业管理的主体,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活动;在事业上,为企业的兴旺发达努力工作,做出贡献。
2、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风尚,展现出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不仅注重职工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重视职工伦理道德的培养,用良好的企业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风尚。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企业道德包括:
(1)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上,以诚相见,讲究信誉。虽然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展开竞争,但这种竞争是在公平条件下平等的竞争,而不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以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来赢得竞争的胜利。一个城市,物业管理企业大大小小有上百家,都是在竞争中生存,在生存中竞争,如果失去了平等的竞争,企业就难以生存。
(2)在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上,企业为职工着想,职工热爱企业,企业不断为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提高职工生活水平而努力。职工则以企业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投入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奋斗之中,而且职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3)在企业内部职工与职工的关系上,平等互助, 团结协作,具有融洽、友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这些关系都得到令人满意的处理,就会树立起企业的良好风尚,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良好企业形象的展现,主要表现在文明的生产、优美的环境、健康而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浓厚的学习气氛、和睦美满的职工家庭,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分不开。企业文化不单纯以满足职工物质利益上的需要为目标,更注重职工在精神文化较高层次上需要的满足,它旨在创造出这样一种企业小社会的环境,使人的价值得到实现,人人都能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目标的实现,将带给企业一种新的风貌,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3、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提高了信誉,扩大了知名度,占领了市场
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新时期,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不断扩大对外贸易,企业信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显示了其重要价值,成为企业社会形象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企业信誉的提高会增强企业的知名度,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大有稗益的,而知名度的增强,重要的因素在于企业产品质量做保证,文明服务来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强调的实现目标。
4、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用良好的道德观念去影响社会,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使在私有制社会里,企业的存在也要以社会对它的需要为前提。因而,企业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时都突出对顾客、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内容,将企业的服务观念灌输到每个职工心中,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主动精神。这种教育的结果,使企业对社会做贡献成为更加自觉的行动,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而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
企业文化中对职工道德观念的培养,可形成良好的企业风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对职工的教育本身不仅使企业职工的知识技能、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也使职工树立了良好的伦理道德,这种进步意义已不只是对企业的贡献,同时从提高全民族、全社会人员素质的角度看也是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为社会创造出了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其意义也远远超过了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这个作用。当一个企业具备了这种典范价值以后,其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提高,而这正是每一个企业的发展所最需要的东西。
结束语
企业文化建设是在现实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塑造良好企业社会形象的有效手段、它可以使企业职工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使职工更加热爱自己的企业,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向更深层次发展。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建设优良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强大的、优良的企业文化,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取得成功。只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才是抓住了根本,才是企业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