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内涵界定及相关解读[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23:0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内涵界定及相关解读[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内涵界定及相关解读[小编推荐]》。

第一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内涵界定及相关解读[小编推荐]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

未来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换形态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人力资源塔式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促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在这篇文章里,当我们在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时,我们是在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国版本”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即“教育现代化2030”是中国政府对世界的总体性承诺,也是对中国教育的全面规划和战略实施。

整体而综合地看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面向,而不是某一面或某个侧重面。

教育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突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立了“教育第一”的核心理念,这与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高度一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与中国其他领域的“2030”规划综合为一个系统。一方面,需要将“教育2030”作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其他各领域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应该成为“教育2030”表达和行动的基本“语境”和“场域”。

总体看来,我国在论及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时,直接向教育现代化提要求或向教育现代化寻求支持的不多。间有言及,往往察焉不精、语焉不详,远未形成常态化的交流对话。从教育领域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制定,应立足于“教育优先”“教育第一”战略,主动发起与其他各领域持续有效的深度对话。

自从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思想后,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再从世界范围看,从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到2000年《达喀尔行动纲领》,从2000年《联合国千年宣言》到2015年《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需要对此前历史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度反思,从而形成全景式参照。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伴随着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结构性、整体性和深层次的。诸多问题,有些是由“急功近利”的“简单现代化”的取径带来的,有些是“唯我独尊”与多元内涵冲突的“反身现代化”症状的暴露,有些则是“难以料及”的实施层面复杂情境的遭遇……这提醒我们,“现代化”并不天然就是褒义词。任何将“现代化”赋予全面“豁免权”的行为,都会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带来伤害,甚至将中国教育引入“现代化陷阱”。“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制定,也给我们提供了全面总结、整体反思的机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中国教育推向更新阶段、更好水平和更高目标,对全球教育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改革创新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主旋律

“现代化”已然成为发展中国家战略话语的“基本语法”。根据眭依凡等学者的研究,欧美学术界已经很少讨论教育现代化议题,但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则是讨论最多的几个议题之一。在欧美学术界,“现代性”已经成为他们集体性研究和反思的对象,而在我国,“现代性”还在建构过程中。对我国教育来说,不只是“实现现代化”,同时更是“创造现代化”。

对中国来说,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外生后发”的特征。从“外生”看,中国处在整体和长期的转型过程中。或者可以说,没有“转型”,也就无所谓“现代化”。传统可以作为现代化的资源,但不能视为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应该摒弃“从传统衍生出现代化”的执念。这就意味着,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造句”过程。这样的“造句”过程,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语法转换过程。没有改革和创新,要说好、说全现代化的句篇,是不可能的。显然,这也是一个最容易出现病句、最容易把话说乱的阶段。从“后发”看,中国处在整体和长期的赶超过程中。“后发优势”是显然的,也是为人们所广泛体认的。但过度强调“后发优势”,会陷入另一种幻象,即别人的试错,是自己可以避免的;别人的成就,是自己可以比附的。必须将“外生”与“后发”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陷入《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醒的“想当然的常规”中,在“不循常规”中走出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想当然的常规”,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刻把握中国现代化进程“外生后发”的特征,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将“现代性”实体化,将“现代化”既定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尤其应该注意避免落入这样的“实体化”“既定化”的陷阱。否则,“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战略实施,就可能完全成为文本执行的过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战略实施,仅仅限于有限度的裁量权的准予和释放仍然是不够的,必须与社会公共治理等多元化社会构造相结合,使中国教育现代化深度融合到中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现代性”实体化、“现代化”既定化的另一个常见表征之一是,过度依赖指标来推进工作、检测成效、说明成就。一方面,指标本身就可能是不科学的,这一类例子俯拾皆是,许多“急功近利”的“简单现代化”都是由指标支撑和推动的。另一方面,指标具有既定性,与现代性的创生过程、现代化的“造句”过程存在着内在冲突。历史经验表明,这样的内在冲突有时会异常激烈。需要说明的是,不是不要指标,而是要限制指标的使用范围,并且能够使指标具有对现代化构成性过程的回应功能。国内外教育事业发展评估标准体系一般都按照决策导向评价模式(CIPP)来构建,这一归类处理方法的指标,还是在基本经验数据化的圈子里兜,仍然属于常规思维,甚至就是“想当然的常规”。

如何确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关键领域

作为可持续议程的发展目标之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需要确定若干对实现发展使命、愿景与战略目标起重大影响和直接贡献的、不可或缺的关键领域。

价值引领、战略导向与问题解决,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关键领域确定的方法论。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教育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期许。只有价值引领,战略才不会偏向;只有战略导向,才不会偏执于问题,甚至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沼。需要指出的是,尤其对教育领域来说,“问题导向”只有在具体事项和配套措施层面才是适当的,不应该成为制定战略的基本路径。需要“着手”于问题,更需要“着力”于战略、“着眼”于价值。“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不能因为最紧迫的事而忘了最重要的事,这个“最重要的事”就是人的发展。

整体布局、长期规划、最终目标,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关键领域确定的三个维度。前两者,一横一纵,偏于过程导向;后者,贯彻《教育2030行动框架》落实目标的精神,是结果导向。三个维度,构建起结构化、阶段性、可获得的关键领域体系。举例说,城乡矛盾仍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关键要素的集聚地之一。与长期工业化的西方社会不同,当代中国社会的分群性持续流动不是源发于原有社会结构,而是催生于急速的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留守儿童教育、保育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仍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大议题。另一方面,城市内部,“城”与“市”的新矛盾开始积聚,城市发展与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与布局的不平衡关系日益凸显,往往越发达的城市表现得愈加激烈。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上面例举的两方面议题,关系到三个维度的任意一维,显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关键领域。

改革创新,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关键领域确定的能级指标。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就是转型变革的过程。其关键领域必须灌注大气力、大智慧,需要新思维、新制度。换句话说,如果确定为关键领域而缺乏改革创新,也就丧失了其关键性,最终不可能达成发展目标。比如说,教育经费投入是关键领域之一。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实现了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目标。随着教育优先地位的日益凸显、教育优质规模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2030行动框架》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标准,原有的“切蛋糕”“分蛋糕”为主的思维方式面临重大挑战,必须探索新的经费增长机制。再比如,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国现代化的国家战略。但只是在原有发展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质量,难以满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发展目标。未来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换形态将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的后喻时代已经来临,原有的“造就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人力资源塔式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促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作者杨九诠,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编审)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3日第6版

第二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内涵界定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内涵界定

【摘要】本文通过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异同的辨析,以及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的比较,阐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涵义。

【关键词】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 信用创造

一、导言

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比重逐渐增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日益凸现。一方面,它是银行的补充,是金融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融资、引进技术发展经济方面起到了独有的作用。此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方式是逐渐剥离共有经济,重点进行增量式的发展,以此扩大非公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生顺应了这一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并在这一转变中发挥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基于此,可以断定,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自身不断的发展、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必将会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界定

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内涵和外延的正确理解,是研究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基本前提。然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内涵在国内学术界鲜有明确的表述。一般情况是,尽量回避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界定,在不得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作出解释时,往往采取诸如“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从事金融性业务的企业组织”之类描述性的定义(刘国光等,1998),缺乏科学的界定。更多的情况是,通过借助其外延即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构成来代替对其的界定。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般涵义的界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有重大意义。

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一般涵义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二是通过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的比较,进一步理解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涵义。

1、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内涵与外延在西方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指契约型储蓄机构和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其中契约型储蓄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人寿保险、财产和灾害保险)和养老基金(私人养老基金、公共养老基金),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互助基金(股票债券互助基金和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和金融公司(米什金,2000)。

在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除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外,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本质尚不具备信用创造功能、从事金融性业务的企业组织,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合作社以及共同基金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原则;在业务上,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和监督;在资金来源方面,采取国家投资和地方财政与企业集资相结合的方式,有些还采取向个人集资的股份制形式。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判别标准是:“不具有较强的信用创造能力”+“没有银行字样”+金融机构。其理由有三:首先,经济转轨所造成的体制摩擦,使得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重叠严重,丝毫没有信用创造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用合作社就具有一定的信用创造能力。因此,对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根本性区别,主要是看它们信用创造价值是否一样以及信用创造力的强弱;其次,中国现实的做法是,对不同于一般银行的新型金融机构的命名,都避免使

用“银行”字样;最后,将没有“银行”字样作为判定标准,就有更大的包容性,便于避免对今后新产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认同障碍。

按照不同的标准,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作多种分类。如,按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国有制非银行金融机构、集体所有制非银行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非银行金融机构;按组织体制和活动区域来划分,可以分为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区域(地方)性非银行金融机构;按业务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合作性金融机构、城乡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机构、证券经营机构、财务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性租赁公司、投资基金公司、邮政储蓄机构、典当行、资产管理公司等。

2、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异同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共同构成了金融机构体系。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均以信用方式聚集资金,形成金融资产,以获取赢利。但它们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存在明显的区别。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西方与中国的理解不近相同。

(1)国外的理解。根据西方权威经济理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本质上是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是指从资金盈余单位吸收来的资金提供给资金赤字单位的媒介。根据米什金(2000)的划分,金融中介由存款中介、契约中介和投资类中介三部分构成。存款类金融中介通常被称为“银行”金融中介,即格利和肖(1994)所指的“货币部门”,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储贷协会、互助储蓄银行等;契约类和投资类中介机构通常被称为“非银行金融中介”,即格利和肖(1994)所指的“非货币部门”,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退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互助基金、金融公司等。按照国外学者对金融机构的划分,银行是“银行型”金融结构即间接金融的主要中介机构,而非银行金融中介是“市场型”金融结构即直接金融的主要中介机构。在间接金融中,银行金融中介以负债的形式从资金的盈余单位取得资金,然后以资产的形式提供给资金的需求单位,从而完成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中介机构具有债权人和债务人双重身份。而在直接金融中,非银行金融中介是金融市场中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作为市场交易的中介人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虽然都能创造出金融债权,但他们创造金融资产的性质不同。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来实现其信用创造的功能。其特殊性在于其货币创造,即银行仅仅依靠增加其负债就能达到创造多倍存款货币的目的。银行的派生存款形成了新的购买力,引导新的资源输入到经济循环中,从而完成向经济循环中输入货币的目的。从这一点上讲,银行不仅仅是资金从储蓄者向使用者转移的中介,而且是“货币的生产者”,是高杠杆性的融资机构。而非银行金融中介通过购买初级证券创造对自身的非货币性债权,这种债券是以基金份额、保险单、股份以及其他证券形式存在的流动性资产。这些多样化的流动性资产只是货币的替代品,是对现存货币的重新分配,不能形成新的购买力。因此,非银行金融中介无法完成向经济循环中输入新的资源的任务。

(2)国内的理解。关于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区别,虽然目前很难找到权威性定论,但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具体经营和管理实践的分析,来对两者进行区别,从而进一步认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涵义。①非银行金融机构名称中没有“银行”字样。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是指依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法》在第十一条的第二款明确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根据这样的规定,非银行金融机构就应是按《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其相关金融法规和《公司法》设立的、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银行机构主业以外的其它金融性业务的法人企业。因此,从表面上可以从这样两条标准来判断是否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一看该机构是不是金融机构;二看该机构有没有冠以“银行”名称。②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要求低,且业务范围较窄。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得使用“银行”字样,还因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要求较低。即使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金超过银行,但它不像银行那样专门经营金融业务而不经营其他业务的单纯的金融机构。按照法律规定,银行只能经

营银行业务,不能从事贸易、投资、劳务和资源方面的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相对来说要比银行窄一些。除信用合作社之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经营居民储蓄这样的零售性金融业务,只能经营批发性的金融业务。③非银行金融机构本质上不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从本质上讲,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银行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具有创造货币功能,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无此机制。一般而言,银行在再贷款过程中创造货币,即它在转移贷款使用权时,通过自身存贷款机制,可增加货币供给和需求量,从而创造货币。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仅仅在货币存量既定的条件下转移资金,不增加货币供应总量;它改变的是存量结构,影响的是货币周转率,对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没有直接的影响。由于二者在业务活动中的这种区别,银行活动对金融和经济形势的波动影响较大,因而受到政府的管制较严,它也就成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主要调节对象。相比之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动由于与货币供给的增减没有直接的联系,受到政府的管制相对要少。

三、结论

在创造派生存款上,商业银行一般可在不减少储备的情况下,增加放款,在增加放款的同时,也往往增加存款;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必须减少资金储备才能增加贷款。如果非银行金融中介通过中央银行或货币市场的借款,来履行信用创造的功能,它就必须增加其储备资产作为借款的保证,这样会增加融资的成本,降低融资的规模,难以达到信用创造的目的。

综述所述,非银行金融机构从本质上讲是不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在实际中可以是否含有“银行”字样进行辨别。

【参考文献】

[1] 刘国光:金融体制改革及运作全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2]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格利和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最本质的区别在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没有结算业务,因而不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一般而言,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创造货币,即它在转移贷款使用权时,通过自身存贷款机制,可增加货币供给和需求量,从而创造货币。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仅仅在货币存量既定的条件下转移资金,不增加货币供应总量,它改变的是存量结构,影响的是货币周转率,不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科学界定

邹卫邦

(西安政治学院政工学系, 陕西西安 710068)

《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试行)》,在全面吸收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历史经验,系统总结新形势下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鲜经验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的政治优势。但由于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长期以来,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对于其内涵的把握始终各持己见,缺乏统一、明晰的认识。2000年总政治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军队各项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及地位作用做出了比较科学的概括,统一了全军的认识。《大纲》在《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一步做出了科学概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进行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是党对军队实施思想政治领导的基本途径,是加强军队全 面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正确领会这一内涵的精神实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是贯彻落实《大纲》的关键所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党在军队中所从事的一切理论武装工作和思想引导工作,是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武装,主要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军,打牢理论根底;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贯注部队,强化军魂意识;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官兵的头脑,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 前,理论武装工作的中心是学好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思想引导,就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新军事变革,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多种价值观念交织并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尖锐,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空前艰巨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对官兵的心理疏导、思想引领和精神激励工作。思想引导的核心,是坚定革命军人的理想信念。理论武装工作与思想引导工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理论武装是思想引导的基础和前提,思想引导是理论武装的细化和成果转化;思想引导靠理论武装提供依据,理论武装同样也要靠思想引导提供动力。做好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是对一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根本的要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党领导军队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和前提,并通过对官兵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展开的,因而它是党对军队实施思想政治领导的基本途径,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我们的军队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广大官兵是军队建设的主人。军队建设和各项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党的领导,广大官兵思想觉悟和主人翁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和引导。所以说,作为党在军队中进行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军队全面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这里要防止一种误解,就是把政治工作看作是军队建设的中心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独立看成是军队全面建设和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中心环节,重蹈“政治挂帅”、“教育万能”的覆辙。政治工作始终只有围绕部队的中心任务展开,才能充分发挥其服务保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凝聚军心、鼓舞士气、提升战斗力,进而在加强军队全面建设、完成各项任务、履行历史使命上起到中心环节的作用。(作者:西安政治学院军队政工学系军队政工研究室主

任,教授)

第四篇:两个责任内涵解读

两个责任内涵解读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全会决定对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进行了重点部署。主要是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明确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也对落实好“两个责任”作出具体部署,这为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指明了方向。

一、“两个责任”新论述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强化各级党委全面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过去很多地方的党组织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纪委的责任,“一岗双责”观念淡薄,有的甚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经济建设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主体责任意味着党委既是领导主体、落实主体、工作主体,也要承担主要的责任,如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不好,首先要问党委的责。这就给各级党委及其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增加了压力,加重了责任,从而增强他们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

有利于增强责任制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履行好主体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班子其他成员要根据工作分工,切实做到“一岗双责”。如果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或者发生系统性、普遍性、区域性的腐败问题而不查处、不报告,无论是党委还是纪委,都将被倒查,被追究责任。

有利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推进“四转”、抓好主业。过去,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中,地方纪检监察机关承担了很多本该由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明确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后,有利于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转观念、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从大量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好执纪监督主业,协助党委抓好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二、两个责任的依据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是党章以及其他党内法规赋予的重要职责。党章总纲对党委的主体责任作了规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章第十七条规定“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都必须重视党的建设,经常讨论和检查党的宣传工作、教育工作、组织工作、纪律检查工作、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等,注意研究党内外的思想政治状况”。党章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另外,《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六条规定了党的各级委员会在党内监督方面应当履行的职责,体现了党委在党内监督方面的主体责任。中共中央、2

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第八条规定“领导班子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

纪委的监督责任,在党章以及部分党内法规中也有明确规定,党章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第二款规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等。《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八条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

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也对纪委的监督责任作了相关规定:如第十三条规定“纪检监察机关(机构)协助同级党委(党组)开展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或者根据职责开展检查工作”。第二十四条规定“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违反本规定,需要查清事实,追究责任的,由有关机关或者部门按照职责和权限调查处理。其中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党纪政纪案件的调查处理程序办理;需要给予组织处理的,由组织人事部门或者由负责调查的纪检监察机关会同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权限和程序办理”。

三、基本内涵及辩证关系

(一)党委主体责任的基本内涵

党委的主体责任,是党委切实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领导,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一是加强领导,选好用好干部,防止出现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二是坚决 3

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三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四是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五是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自己,当好廉洁从政的表率。从主体的结构上看,党委主体责任分为三个层面,即党委领导班子的集体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领导责任,对此,《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第六条作了规定,即领导班子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是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应当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领导责任。另外,《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第七条从八个方面列举了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

(二)纪委监督责任的基本内涵

纪委的监督责任主要从纪委的职责定位、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等方面去理解。从职责定位上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从事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是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具有党内监督的权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监督对象上看,纪委的监督对象主要包括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包括对所在委员会及其派驻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对所在委员会常委、委员和派驻机构的负责人进行监督,特别是对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督等。从监督的职责内容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八条规定,中央纪委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党的地方各级纪委和基层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领导下,在党内监督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1、协助同级 4

党的委员会组织协调党内监督工作,组织开展对党内监督工作的督促检查;

2、对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情况进行监督;

3、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

4、向同级党委和上一级纪委报告党内监督工作情况,提出建议,依照权限组织起草、制定有关规定和制度,作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

5、受理对党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纪行为的检举和党员的控告、申诉,保障党员的权利。

(三)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辩证关系

两个责任存在着辩证的逻辑关系,党委的主体责任是前提,纪委的监督责任是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党委的主体责任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地位和领导责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领导,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基本方向。只有不断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不断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才能保障纪委监督地位的权威性,确保纪委监督责任的有效发挥。纪委的监督责任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进一步强化纪委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地位,明确纪委的执纪监督主责,确保纪委正确履行监督权力,全面提高监督能力,为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坚强保障。只有充分发挥纪委的监督责任,协助党委做好各项党内监督职责,才能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保证党委主体责任的有效履行。

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党委的主体责任主要是指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 5

争中具有毋庸置疑的主体地位,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必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统筹谋划,全面部署。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分清职责,厘清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界限,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既不能用党委的集体责任掩盖个人领导责任,也不能用纪委的监督责任代替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主要是指各级纪委必须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主业,履行主责,切实履行党章赋予的“三项任务”、“五项经常性工作”,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切实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作用。既不能越俎代疱,以纪委的监督责任干扰党委的领导地位,也不能缺位失责,以党委的主体责任推卸纪委的监督责任。

四、党委如何落实主体责任

(一)破除认识误区

党委能否落实好主体责任,直接关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但要真正把主体责任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需要去做。其中,对主体责任认识上的诸多误区尤其需要高度警惕并坚决破除。

误区一,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没有抓手”。恰恰相反,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抓手”很多: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党委有组织部门在抓;加强党风廉政宣传工作,党委宣传部门责无旁贷;党委设专职副书记,就是要抓党的建设、抓党风廉政建设。党委总揽全局,各级各部门都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工作,把压力层层传导、把责任层层分解,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怎么能说“没有抓手”?

误区二,党委是领导主体而不是工作主体。这话只说对一半。从过去的“全面领导责任”到现在的“主体责任”,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就是说,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不仅要进行领导,而且还要亲自做执行和推动的工作。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党委如果只是每年开个会、讲个话,“只挂帅不出征”,这远远不行;只重业务不抓党风、只看发展指标不抓惩治腐败,这远远不够。必须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自觉承担起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职责,联系实际拿出具体措施,形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支撑,做到领导有力、指挥有方,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误区三,党风廉政建设是纪委的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根据党章作出的制度安排。党章明确规定,纪委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是“协助”而不是代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领导班子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但长期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的“全面领导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多数停留在一把手“开会讲个话、责任书签个字、支持纪检工作表个态”上。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纪委,却成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近些年,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领域越来越宽、内容越来越多,一些职责范围外的事成为分内事,逐渐形成了纪委“包打天下”的局面,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深化转观念、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目的就是要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主责部门,以更好地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政府行政监察两项职能。所以,党委别再把党风廉政建设的事全推给纪委了,别再拿“要支持纪委工作”这样的简单表态来应付了。党风廉政建设本身就是 7

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党委自己的事,不能务虚,必须务实。关键看行动,根本在担当。老老实实地承担起自己的主体责任,认认真真地抓作风建设、抓严明纪律、抓惩治腐败,这是各级党委的责任所系、使命所在。

误区四,重行政职务轻党内身份。在目前的体制下,许多行政领导尤其是行政一把手都有着党内职务和身份,但有的领导往往只重视自己的行政职务,除了讨论人事工作外,对党内职务有时就不是很在意。比如你称呼他某局长,他会答应,而称呼他某书记,他就可能不知道是在叫谁了。这很不正常。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这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也是对所有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作为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不管你的行政职务听起来如何“顺耳”,也必须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内职务,切实履行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误区五,集体负责往往人人无责。以往,党委负全面领导责任,没有落脚点,没有生动的责任追究的案例。中国有句话“法不责众”,集体责任,听上去很美,实际上成了模糊概念,真正出了事,往往谁也不负责任,集体负责成了一句空话。现在不同了,集体负责变成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而党委书记又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其他成员根据分工,对职责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领导责任。更有压力的是推出了“一案双查”制度,一旦单位出事,不但要追究当事人责任,还要追究“一把手”、分管领导、纪委的相关责任,这样的倒逼机制,让每个党委成员必须绷紧责任之弦。

再回过头来看这几条,说是认识误区,其实倒也未必真是认识上的问题,因为道理很简单,各级党委不可能也不应该不 8

明白。既然明白,如果还不落实,那就极有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能力不够不会抓,怕得罪人不愿抓,自身有鬼不敢抓。

历史上的郑板桥选择“难得糊涂”,可能有其苦衷。但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上,必须说明白话、干明白事、做明白人,把主体责任记在心里、扛在肩头、抓在手上,这是应有的政治责任,也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二)落实主体责任

明确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判断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惩治和预防腐败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战略思考,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制度性安排。而落实主体责任,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意义更为重大。党委的主体责任是由党委的领导地位和党委统一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主体定位所决定的。党委能否落实好主体责任,直接关系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

一是抓好“牛鼻子”——认识主体责任。

牵牛怎么牵?最好的办法就是牵住牛鼻子。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党委主体责任就是要害,就是“牛鼻子”。如果党委不负主体责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就会落空。

什么是主体责任?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党委的主体责任,主要是加强领导,选好用好干部,防止出现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自己,当好廉洁 9

从政的表率”。而要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就必须正确认识主体责任。

主体责任是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怎么管、怎么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就是管党治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总体形势是好的,趋势也是向好的。但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迫切。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而落实主体责任是各级党委必须履行的政治担当。各级党委要深刻认识落实主体责任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忧患意识,坚守责任担当,决不能只重业务而不抓党风,只看发展指标而不抓惩治腐败,真正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主体责任、担当主体责任。

主体责任是分内责任。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章》总纲明确规定:各级党委要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整体推进包括反腐倡廉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党的建设,党委不抓谁抓?因此,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各级党委的分内之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责无旁贷。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抓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渎职的理念,自觉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努力让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蔚然成风。

主体责任是全面领导责任。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第六条第一款指出:领导班子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所谓全面领导责任,就是要求我们的工作职责到哪里,党风廉政建设的职责就延伸到哪里。要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坚持“一岗双责”,既要抓好主管、分管的业务工作,又要加强对主管、分管的单位和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发现、督促纠正,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主体责任是直接责任。党委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而“执行”和“推动”不“直接”行吗?落实主体责任既要强化集体领导的责任,又要切实落实领导干部个人的责任,做到党委“不松手”、党委书记“不甩手”、党委成员“不缩手”。

二是种好“责任田”——落实主体责任。

所谓种好“责任田”,就是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真正负起责任来。种什么庄稼,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获,你要负起责任。长了稗草,你要割除;有了病虫害,你要防治。该施肥、该抗旱排涝的,要不误时节,这才是真正负起责任。当前,在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责任田”中,荒田、废田现象比较突出。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发生腐败窝案串案,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腐败案件;对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发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放任纵容、袒护包庇、压案不查或阻挠调查;对上级党委、纪委交办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范围的事项不贯彻、不部署、不落实或拒不办理;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发生大面积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对下级党委不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问题 11

不及时纠正、处理,或责任追究不力等等。种好“责任田”,要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主体责任。

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一方面,要完善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重视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的作用,抓好纪检体制改革工作,全面落实“一个强化、两个为主、两个覆盖”。“一个强化”即推动党的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两个为主”即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两个覆盖”即纪委派驻监督对党和国家机关全覆盖,巡视监督对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另一方面,要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要求融入各项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重要改革措施进行廉洁评估,避免出现制度真空,保障改革健康顺利进行。

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要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搞好顶层设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是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根据中央惩防体系建设第二个五年规划,抓好责任分工和任务落实。对阶段性任务,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对持续性工作,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提高;对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充实的工作,及时探索推进。二是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当前要着力推进由“不敢”的层面向“自觉”的层面转变,持之以恒抓好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坚决反对“四风”,强化激励约束和监督惩戒机制,完善考核办法,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三是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建立下级 12

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向上级党委、纪委述廉并接受评议制度,上级党委、纪委主要领导同志约谈下级党委、政府负责人制度。健全“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财、物、项目等具体事务的制度和末位表态制度,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

要以“第一责任”为表率。在主体责任体系中,党委(党组)书记履行“第一责任”是关键。主体责任履行的成效如何,取决于“第一责任人”。党委(党组)书记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在履行“第一责任”中要亲自抓、主动抓、严格抓、经常抓,真正做到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自己。“亲自抓”,就是要像抓经济工作、干部工作那样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主动抓”,就是要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不能事事等上级安排、依靠纪委的报告和建议,要组建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研究工作部署,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等问题成堆才去抓、案件频发才去查。“严格抓”,就是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查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旗帜鲜明地支持、扎实有效地推动纪检机关履行监督职责。“经常抓”,就是要坚持“常”、“长”二字,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

要以敢于担当为根本。履行主体责任,必须讲党性、讲原则、讲正气,做到敢抓敢管、严抓严管,决不能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老好人”。要坚持抓早抓小、治病救人,对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及时“扯袖子”,甚至“大喝一声”,制止腐败问题于初萌。宁愿面对不理解、误解,甚至不 13

当的怨恨、埋怨,也不愿看到同志出问题时的悔恨和高墙里忏悔的眼泪。对腐败问题要敢于“亮剑”,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一旦发现党员干部有违纪违法行为,决不能姑息迁就、麻木不仁,决不能护短遮丑、养痈遗患。

三是用好“撒手锏”——追究主体责任。

“撒手锏”,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撒手锏”就是责任追究。有权必有责、权责要对等。有权力、没责任,是治党管党的大忌,不追究责任,主体责任就会落空。

健全完整链条。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有错必究、有责必问”。要抓好明责这个前提,进一步明确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的具体内容,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都要分清由谁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建立上下有机互动的责任体系,把主体责任落实到各级党委,延伸到基层单位,形成上下贯通、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逐层分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责任到人、压力到人。要抓好考责这个关键,完善考核机制,改进考核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把平时掌握的情况、巡视中发现的问题与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考察、研判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其作为对领导班子总体评价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抓好追究这个保障,完善责任追究办法,增强问责、追责的刚性,在具体化、程序化、规范化上下功夫,严格依纪依法按程序追责,防止以问责代替法纪追究,使责任追究经得起历史检验。

落实“一案双查”。所谓“一案双查”,就是对责任不落实、14

工作不力导致不正之风长期滋长蔓延,或者屡屡出现重大腐败问题而不制止、不解决的,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也倒查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既倒查追究党委主体责任,也倒查追究纪委监督责任。如果一个地方和单位问题多多,主要领导即使自己是廉洁的,仍脱不了干系、脱不了主责,必然要被追责。

激励履行主责。在党风廉政建设问责工作中,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清责任,善用“撒手锏”。对于出现的违纪问题,要弄清楚是领导干部主动发现并坚决查处的或积极支持配合有关部门查处的,还是有失职渎职情节甚至故意掩盖、袒护违纪问题的。对那些有案不查、瞒案不报的单位,不仅要“一票否决”,还要对单位领导进行追责。

(三)履行第一责任

党委书记作为履行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增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渎职”的责任意识,紧紧抓住党委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党委的主体责任具有政治性,第一责任人必须敢抓敢管敢担当。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是党委,第一责任人是党委书记。作为党委书记,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党性自觉、行动自觉,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切实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要完善“一把手”负总责的党风廉政制度体系,建立年初部署诺廉、年中督查践廉、年底交账评廉的绩效对账机制,层层传导压力、追踪问效,推动形成环环相扣的主体责任闭环效应。要严格执行向上报告制 15

度,定期向上一级党委和纪委汇报履行主体责任情况和第一责任人履职情况,主动接受上级党委、纪委的领导和监督。要建立健全重大腐败案件追责制度,实行“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责任,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一岗双责”。

二是党委的主体责任具有导向性,第一责任人必须率先垂范带好头。党委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得好,这个地方和单位的党风政风就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就好。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践行者、推动者,更要当好廉洁从政的引领者、示范者。要种好“责任田”,定期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履职情况亲自汇报,为班子其他成员作好表率。要筑牢“防火墙”,严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特别是要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经常给自己画画像、洗洗脑,始终做到头脑清醒、脊梁挺直、干净干事。

三是党委的主体责任具有实践性,第一责任人必须守土尽责抓落实。党委落实主体责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见微知著,从经济社会活动中找准廉政风险点,扎紧制约权力的“篱笆墙”,最大限度挤压“暗箱操作”和“潜规则”的空间。各级党委书记要对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责任、首要责任,以抓铁有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政治生态。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在党委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始终做到同考虑、同部署、同实施。特别是现在推进的许多改革,牵涉利益格局的调整,直接与经济 16

利益有关。要把惩治预防腐败的要求体现到各项改革中,堵塞一切可能产生腐败的漏洞,以深化改革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以党风廉政建设保障改革发展,形成廉洁清风与改革新风相互激荡的良好局面。

四是党委的主体责任具有整体性,第一责任人必须强化统筹促合力。党委的主体责任,体现在选好用好干部、纠正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支持执纪执法机关工作、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当好廉洁从政表率等五个方面。各级党委书记要把握落实主体责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力。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立一批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作风建设,坚持不懈纠“四风”,建立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长效机制。完善“两个为主”、“两个覆盖”的反腐败协调机制,保证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推进“四转”,使纪委聚焦中心任务,回归主责主业,集中力量做好反腐败工作。要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忠诚可靠、刚正不阿、自身过硬的反腐倡廉“铁军”。

五是党委的主体责任具有严肃性,第一责任人必须铁面肃纪不护短。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必须做到有纪必执、违纪必查。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惩,对踩法纪“红线”、闯制度“雷区”的行为零容忍,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落实干部提拔考核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确保遵守党纪没有“特区”,反腐执纪没有“禁区”,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杜绝“破窗效应”。党委书记第一责任落实得好不好,17

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是党员干部不出事、少出事。要牢记“严是爱,宽是害”的道理,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扯扯袖子、咬咬耳朵、打打招呼、敲敲警钟,防止小错酿成大祸。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看着自己的同志一步步滑下深渊,这样的领导干部不能称之为好人,党和人民也不需要这样的好人。要加强纪律教育,引导党员自觉用党章规范一言一行,严格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使讲规矩、守纪律成为党员干部的良好政治习惯。

五、纪委如何落实监督责任

纪委作为党内执纪监督专门机关,必须主动学习思考研究落实“两个责任”,特别是抓好监督责任的落实。只有把自己的监督责任全面履行好,才能保障党委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因此,必须“深化两种认识、狠抓三项举措、推动四个转变”。

(一)深化两种认识。

一是充分认识到纪委负监督责任是落实《党章》的要求。党章赋予纪委有“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并非是对纪委机关权力的削弱和异化,而是对《党章》的相关规定的进一步明确和诠释,是纪委法定职责的本源回归。过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级纪委做了一些大包大揽的事情,有的是直接参与进去,有的甚至亲力亲为。而且不少纪委书记还兼任着许多议事、协调机构的领导或成员,出现了不少“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情况,群众有意见,工作也不顺,效果很不好。现在,要求各级纪委要突出主业,承担监督责任,实际上就是给各级纪委“纠偏”、“减负”、“松绑”,让各级纪委将过去工作中“越位”的归位、“错位”的正位、“缺位”的到位,把过去“张 18

开的十个指头”收拢、攥紧,形成拳头,集中解决当前的腐败问题和纪律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纪委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二是充分认识到党委的主体责任是前提,纪委的监督责任是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党委的主体责任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地位和领导责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领导,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基本方向。只有不断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不断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才能保障纪委监督责任的权威性,确保纪委监督责任的有效发挥。纪委的监督责任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进一步强化纪委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地位,明确纪委的执纪监督主责,确保纪委正确履行监督权力,全面提高监督能力,为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坚实保障。一方面,要强调党委主体责任。同时,纪检监察机关也必须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下,牢牢把握“两个责任”的内涵和关系,既不能越俎代庖,以纪委的监督责任干扰党委的主体责任,也不能缺失责任,以党委的主体责任推卸纪委的监督责任。要聚焦主业,突出主责,进一步推进纪委转观念、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切实发挥好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纪委的监督责任,协助党委做好各项党内监督职责,才能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保证党委的主体责任的有效履行。

(二)狠抓三项举措。

一是细化责任内容。要划清纪委与党委、与相关监督部门 19 的责任,明确责任界限。要界定纪委系统内各级的责任。以纪检体制改革为契机,细化各级纪委、纪检组织的具体职责,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化、责任层级清晰化、责任链条无缝化。要建立纪委内设机构责任清单,防止责任交叉或出现责任真空地带。二是量化责任标准。围绕每年工作重心和每阶段工作重点,制定目标任务,逐项分解、量化、下达到各级监督主体,并科学划分纪委领导班子、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责任科室等责任主体之间的职责界限。明确工作标准、完成时限、保障措施及工作成果,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签字背书等形式,推动责任主体认真履行职责,确保监督质量。同时,要健全纪委监督检查行为规范,对纪委开展监督检查的程序、范围、要求等进行明确界定,建立检查“底稿单”制度、“问题台账”制度,检查组负责人与被检查单位负责人对检查结果签字背书,作为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的依据。建立日常台帐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检查考核体系,对纪委各部门、各责任人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纳入部门和个人综合考评,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兑现奖惩。制订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履行监督责任的检查考核办法,实行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汇报履职情况的制度。三是硬化责任追究。责任追究是落实责任的最有效手段。按照“一案双查”的要求,明确每一个违纪违法案件必须倒查党风廉政责任,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建立违纪违法案件随案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办法,上级纪委既要带头组织开展随案检查问责工作,又要对下级纪委开展随案检查问责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严重违纪行为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实行“一案双查”、逐案问责,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责任。纪检干部监督管 20

理部门应建立执纪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对履行监督职责的再监督制度,对履行监督责任不力,或压案不查、瞒案不报,或违纪处理明显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监督者也受监督,形成监督问责的闭环,真正让责任追究硬起来。

(三)推动四个转变。

一要提高认识转观念。正确理解认识纪委既要服从党委领导,又要相对独立行使职权开展工作的辩证关系,切实坚持好原则性与把握好灵活性;同时既要通过纪检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不能直接参与具体社会事务,正确处理好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关系。二是强化主责转职能。要全面清理调整议事协调机构,不该牵头和参与的坚决不牵头参与,该退出的坚决退出,该取消的一律取消,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到监督执纪问责上来,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三是开拓创新转方式。创新思路,优化流程,将科技手段运用于监督工作之中,更加高效地履行好纪检监察工作职责。坚持问题导向,努力做到有疑点就有监督,有问题就有追责。坚持开门反腐,积极推行“电视问政”、“媒体问效”等工作方式,办好纪委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公众微信,深化纪委“开放日”、“开门问计”等工作,提高纪委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的作用。四是提升形象转作风。纪检干部必须保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紧迫感,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面前敢于坚决斗争。严格监督管理,推进纪检系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强化队伍内部日常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信访举报处置权、案件检查权、定性量纪权、执纪监督权的行使,严防纪检干部以公权办私事、徇私情、谋私利,坚决查处纪检 21

干部违纪违规问题,严防“灯下黑”。

六、纪委如何加强对同级党委的监督

纪委监督的对象包括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党委政府管辖的各职能部门,包括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以及党组织关系在本地的机关事业单位;下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各级纪委要履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然而,美好的政治愿景并不必然产生良好的治理效果。由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领导体制机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尽管已有相关制度授权和政策支持,但纪委在监督同级党委的问题上,普遍存在监督执行困难、监督力度不够和监督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创新监督体制机制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以推行权力清单为基础,健全党委权力运行机制 监督的前提是规范,将党委的权力运行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是强化纪委同级监督的基础。

一是科学配置权力。依据党内法规和“三定”方案,厘清党委的职责和权力,划清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关系,明确权力的边界,详列权力清单,明确每项权力的基本内容。根据权力清单,明确权力行使的条件、运行步骤、责任和监督,并合理分解权力和责任,将党委权力配置到具体的常委会成员,确保行使职权时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明确规定党委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财物等具体事务,形成“副职分管、正职监管”的权力体系,强化常委会成员内部的相互制约和监督。二是公开晒权。以党务公开为抓手,着力提高权力运行的 22

透明度。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规范并公布党委常委会及其成员的职权范围、运行边界、程序流程、违反情形,推进党务等各类信息公开,特别要推动党委“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和运行的公开。三是完善民主集中制。创新执行党内民主制度,完善“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权力运行机制,对凡属“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由党委集体研究作出决策。实行主要领导干部末位表态制度,常委会一把手在重大事项决策集体讨论时不提前表态和定调,在其他成员发表完意见后综合各方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经会议讨论后作出决策。探索实行党委常委会重大决策现场表决、现场计票、现场决定制度,挤压暗箱操作的空间。

(二)以改革纪检体制为契机,保障纪委监督权相对独立 同级监督的本质是权力对权力的制约,通过纪检体制的改革拓展纪委的权力资源,是强化同级监督的有效途径。纪检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为同级监督提供了有效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双重领导下的监督机制。根据《决定》制定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实施意见,落实“两为主”、“双报告”和“派驻机构改革”等创新举措,建立地方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每半年听取一次下级纪委主要负责人直接汇报同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廉洁从政情况制度,增强纪委监督能力。二是健全纪委对党委决策干预机制。明确纪委书记例行参加党委书记办公会和纪委副书记列席常委会会议,党委作出重要决策或出台重要政策,应事前与纪委通气,纪委认为存在重大纪律或廉政风险时,可按程序提出修正意见建议,党委应认真研究,如有必要,可暂缓表决。党委拟提拔任 23

用的干部人选,组织部门在考察酝酿之初,应同步征求纪委意见,纪委有确凿证据认为不应提拔使用的可行使一票否决权。三是建立纪委对同级党委常委会成员涉案初步调查处理机制。探索改革纪委依据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监督和案件查办的模式,建立对同级党委常委会成员涉案线索核查处理机制。试行党委常委会成员个人重大事项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向同级纪委备案,纪委可按程序进行核查。纪委根据相关线索发现同级党委常委会成员有违反党纪情形的,有权进行初步核实,并可约谈相关常委会成员,保障纪委监督权的权威性和相对独立性;涉及同级党委主要领导的,可不经过本人直接报告上级纪委。

(三)以监督重大事项为重点,加强程序性监督 监督与管理相区别,不是简单的全覆盖,必须把握住监督重点,尤其是对同级党委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决策程序的合法性、民主性进行监督,增强针对性。

一是抓重大决策事项监督。从规范权力运行入手,明确界定党委“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范围,细化相关议事规则,规范流程,对重点监督事项实施全方位的监督。二是抓监督程序建设。健全党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和程序,明确常委会议事决策事项的会前准备、会中讨论和会后检查程序,不搞临时动议;完善领导、专家、群众“三位一体”的科学决策机制。制定监督党委重大事项决策相关制度,明确重大决策事项范围、决策程序和纪委介入监督的程序。制定纪委对涉案党委常委会成员处置规则,最大限度赋予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权,保障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相对独立性。制定违反程序性规定的纪律处分规定,确保党委及其常委会成员都能按照程序行使权力。三是抓执行中的监督。将纪委的同级监督贯穿常委会决策的全过程,24

强化执行监督和过程监督。针对行政审批、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等腐败高发领域,纪委按照有关监督程序和规定,对党委常委会的重大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询,具体分管的党委成员必须进行答复和解释。纪委通过一定形式,跟踪参与常委会决策前调研、咨询、论证、听证、评估等程序,强化对掌握审批权、市场监管权、项目资金分配权等权力高“含金量”职务和岗位的监督制约,在权力运行高风险节点上设防布控,建立源头治理的有效管控机制。

(四)以严肃问责追究为手段,强化监督实效

责任追究是同级监督的难点,也是强化监督的着力点。要确保同级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必须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决定》明确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要求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目前,相关的制度规定缺失或不落实,鲜有哪个地方、哪个部门的党委或纪委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而被追究责任的。要强化同级监督,必须树立正确的问责导向,构建刚性的问责机制,做到有权就有责、权责要统一。

一是严肃追究党委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对本地区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有主体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常委会其他成员要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起主要领导责任。如果本地区本部门出现严重党风廉政问题,包括本级党委常委会成员出现了严重的党风廉政问题,党委都要承担主体责任,最后还要落实到党委主要领导承担主体责任。二是严格落实纪委的监督责任。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必须认真履行好监督责任。要在上级纪委和本级党委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制定 25

切实可行的党委主体责任追究和常委会成员问责制度,严肃责任追究。根据同级党委及其常委会成员涉案线索核实情况,该请示的请示,该上报的上报,需要问责的,可向党委和上级纪委提出问责建议。如果纪委履行监督责任不力的,也要倒查并追究责任,问责纪委主要负责人。三是有序导入社会监督。纪委的同级监督,仍然是体制内的监督,难以彻底摆脱同体监督的局限性。纪检监察机关要搭建开放的监督平台,既要借用整合人大、政协等的监督力量,也要积极引导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社会监督资源,培育公共监督的客观精神和理性表达,建立畅通的监督渠道,扩大监督的公信力。要确立社会监督的结果导向,将群众的监督诉求与党政机关的治理绩效相衔接,通过公开问责夯实纪委对同级监督的社会基础。

七、当前昭苏县落实两个责任的工作建议

一是深入学习两个责任的内涵。不学习就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两个责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找不到自身的准确定位。

二是健全工作机构。组建县委落实主体责任日常工作的办事机构,不应继续维持落实主体责任与落实监督责任的日常工作全部由纪委承担的局面。

三是开始着手开展落实两个责任的各项工作。年终将至,落实两个责任的各项工作应当尽早安排部署,以争取主动。

第五篇:中国梦内涵解读

中国梦内涵解读

胡占华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梦、个人梦。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过程,经历了从从梦想转化到理想、从理想转化到思想、从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国人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经历了从屈辱、彷徨、呐喊到人民重新站立起来、国家崛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中国梦的灵魂。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必将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切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具体承德而言有利于承德实现发挥优势、高点起步、开放创新、绿色崛起。

一、中国梦是从梦想转化到理想的过程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以上的灿烂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创造的历史和文化辉煌一直为中国人民所骄傲和世界各国人民所钦佩、瞩目。然而康乾盛世之后,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清王朝很快走向衰落,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很快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抗日战争爆发让中国到了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境地。一大批仁人志士从中国经历的屈辱彷徨中清醒呐喊抗争奋斗,他们不仅反抗造成中国屈辱的外国侵略,还深刻分析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道路原因、思想根源、制度原因,他们的目标就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们中有林则徐的虎门硝烟,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思想家魏源,有提出彻底推翻 封建王朝振兴中华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有立志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的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有洞察世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有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江泽民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胡锦涛等中央领导集体,有提出中国梦作为国家民族凝聚力的习近平等中央领导集体。经过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的努力中国梦作为民族梦想、个人梦想逐渐演化成民族理想、个人理想,激励着中华民族和个人为之奋斗不怕牺牲。中国梦作为民族梦想和个人梦想向民族理想和个人理想转化的过程是艰苦的曲折的,有拨云见日一样的高瞻远瞩和夸父逐日一样的精神追求和执着。

二、中国梦是从理想转化到思想的过程

路线是纲,纲举目张,民族的理想、个人理想一旦变成一个政党和国家的思想武器指导思想就会变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抗击外国侵略是这样,洋务运动是这样,彻底推翻封建制度是这样,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是这样,改革开放是这样,中华民族崛起复兴也是这样。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思想号召凝聚下,中华民族誓死抵抗外国侵略为实现民族解放不怕牺牲;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思想指引下,国力衰弱内忧外患的清王朝苟延残喘,经济领域有一线耀眼的曙光;在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以及“三民主义”思想指引下,革命党人经过一次次暴动最后终于建立中华民国;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还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建立了社会主 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在中国梦思想凝聚下,中国不仅实现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成就,而且正实现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向着伟大复兴目标前进。纵观中华民族追逐中国梦的过程,无不是从理想转化到思想的过程,无不是中国精神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并确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显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精神是实现贯穿中国梦的灵魂。中国梦从民族理想和个人理想转化到一个政党和国家引领人民的思想的时候,也就成为指导人民实现理想的思想方法,具有指点江山和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和精神激励效果。

三、中国梦是从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中国梦正是从伟大思想付诸到伟大实践的过程。伟大思想一旦付诸伟大实践,中国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不仅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还需要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理念,从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系统构建了国家建设价值信念;再加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发展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 修养理念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彻底的理论自觉性,而且具有真切的实践先进性。知和行的统一问题是中国梦从思想付诸实践的核心所在,所有的努力和奋斗最终都要归结为具体正确的行动才能与目标对接并取得成功,如果没有具体正确的行动,再正确的思想都只不过是空中楼阁,为此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过程中要坚持学习、信念、坚持、实践四个环节有机结合。转化成实现中国梦指导思想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想,正是当代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方法的行动指南,这场伟大实践必将让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复兴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梦是从梦想转化到理想,从理想转化到思想,从思想再付诸实践的过程,为实现中国梦必将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切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具体承德而言实现承德梦同样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把握中国梦精神内涵,有利于承德实现发挥优势、高点起步、开放创新、绿色崛起。

下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内涵界定及相关解读[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内涵界定及相关解读[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精神内涵解读

    意涵解读 北京精神的表述语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北京精神是一个有机整体。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北......

    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界定[五篇材料]

    国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界定 国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指教师的专 业发展过程;第二类是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教育);第三......

    试论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试论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实现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税收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税收职能......

    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大全]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生动体现。这就要求各城市加快建设......

    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论洋务教育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及当代思考 摘要: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浓彩重抹的一笔,主要以洋务学堂、留学教育和翻译西书三个方面,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批新式学堂,培......

    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十六大以来,我们出台了很多的重要文件,我们的干部和群众很高兴,就是觉得政府越来越务实了,而且说的一些问题他们越来越好懂了,有亲和力了。比如说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

    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解读

    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解读1.现代护理服务理念:病人第一病人为中心沟通从心做起关爱从细节做起还你一颗健康的“心”优质护理服务内容主要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入院护理、晨间......

    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内涵解读

    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内涵解读 2009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19.52亿元;实现税费2267.40亿元,同比增加1227.76亿元,占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8477亿元的3.33%;实现利润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