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筛选与整合[5篇]

时间:2019-05-14 00:1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筛选与整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筛选与整合》。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筛选与整合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

(厦门双十 陆敏)

专题二

筛选与整合

考点连线

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个知识点。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程。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窍门点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的是在阅读中对信息的搜寻、辨别、摘选和对信息进行转换、组合、概括的过程。筛选和整合要注意:

1.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索检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2.在索检相关的信息区域过程中,善于借助信息标志,如关联词语、表顺序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3.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编拟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4.筛选之后,还要对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和综合,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信息加工,或把筛选后的信息按要求重新组合。

现代文阅读题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过滤无用信息,压缩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使无序信息有序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有时,通过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还能衍生出新的信息。

在解答选择题时,面对命题人设置的作为干扰和迷惑的“虚假信息”,要排除干扰,不为所惑,就要注意命题人是如何设置选项的。那些包含“虚假信息”的干扰项往往具有下列某一方面的逻辑错误,了解它们有助于对选项的辨别和筛选。

①偷换概念。这种选项混淆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②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③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主观臆测,导致你的分析与原文的客观实际出现偏差,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④混淆局部、整体。它混淆概念外延的大小,把事物的局部说成是事物的整体,或者把整体说成是局部。

⑤混淆偶然、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偶然说成必然,把必然说成偶然。

⑥混淆已然、未然。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或正在进行。⑦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来看作是不同类别的,或把不同类别的归类在一起。⑧倒置错位。包含因果倒置、主次倒置、前后倒置、整体与局部倒置、条件与结果倒置、方法与目的倒置等等。

对于考题中正误混杂的信息,如何辨别、筛选?一是对照原文的相关表述,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二是注意题干的提示,看问与答是否吻合;三是拿选项中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述进行比较、互勘,看出他们的异同与正误。

范例解剖

例1(2004年江苏省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原文第二、三、四段)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9.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的相关表述在原文第二段,即‚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通过语言转换而形成的选项与原文意思是一致的。A项是正确选项。

B项的相关表述在第三段,即‚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原文所表述的仅仅是学者在理论上的推想,并非事实。从文中‚如果……将……‛的假设推论也可以知道,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还是二氧化碳。B项的错误在于混淆已然、未然,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或正在进行。

C项的相关表述在第三段,即‚‘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而选项却说‚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故意忽视了原文中的‚甚至是自然的破坏‛一语,混淆了局部与整体,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D项,原文第三段说,‚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第四段又说,‚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而选项忽视了第三段的表述而仅仅把它归结为‚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也是混淆了局部与整体,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答案】A

例2(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原文第四段)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从全文的阅读得知,第一至三段主要阐述的是什么是沙尘暴,如何理解它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第四段主要阐述近百年来沙尘暴给人类的危害及原因,也就是题干说的‚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以上是确定与题干相关的信息的所在区域。然后逐项进行比较甄别。

A项内容出自第二段,仅仅是说明沙尘暴的现象,并不是‚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属于选项设臵中的故意‚因果倒臵‛,因而是应选项。

B、C、D三项都出自第四段,而且,B、C项是人为的原因,D项是由人为因素而引发的自然现象,也是灾害加剧的原因之一,因而都是表述正确项。

【答案】A

例3(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原文第三段)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心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18.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筛选之前不妨对本段进行条理的梳理。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的论据否定了‚飞廉铜马‛一名:

‚首先‛一句,言《三才图会》成书较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直接否定其不足为据。

‚其次‛引《墨子》《史记》认为飞廉是人,引《淮南子》注和《楚辞》注认为是兽或是神禽,然后归纳:‚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

第三,从对汉代画像石的分析入手,指出‚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各有其形‛,写实的威武铜马‚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

最后抓住《后汉书》中‚之属‛(这一类东西)一语,指出飞廉和铜马应是两个器物,并不是一个器物,而铜奔马则是一个器物,由此认定‚飞廉铜马‛一名之不妥。

本题的四个选项恰好照应以上者四个方面。我们一一对照便可得知,A、B、D三项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

C项中的‚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在文中仅是转折复句中的偏句,目的是引出后面的正句,并不足以否定‚飞廉铜马‛一名。命题故意以偏句取代正句,‚张冠李戴‛,所以D项是应选项。紧接着作者用关联词语‚但‛转入正句,正句的意思是,在汉代人们的心目中,写实风格的马不同于神话风格的兽,因而写实风格的武威铜马不是神话中的兽,与武威铜马连成一体的同样也是写实风格的飞鸟而不是神话中的禽,即飞鸟不可能是神话中的飞廉,这才否定了‚飞廉铜马‛一名。

【答案】C

习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工程结构物受到各种作用力,但是在表述中为方便起见,常将它们分为两个范畴,即永久荷载和临时荷载。

永久荷载即静荷载,是来源于重力的荷载,包括结构物本身重量以及永久附着于该结构物上的其它固定物体的重量。通常的例子是铁路桥梁上的钢轨或者桥梁上的外部覆盖物。在设计过程中,为给出相应的体积及静荷载,必须首先估算构件的尺寸。如果这些荷载只占总荷载的一小部分,估算中相当大的误差对最终结果可能影响不大。然而,如果这些静荷载相对较大,例如大跨度桥梁,精确地估算自重对达到最终设计将是很有价值的。

临时荷载或活荷载包括任何非永久性的荷载,它们来自于很多方面,它们可以是静态的或动态的,典型的例子是:设备和建筑物的居住者引起的竖向重力,作用于桥梁上的车辆荷载。此外,由于温度的变化,或材料本身的变化(例如当混凝土变干时,由于收缩产生的应力),在结构物内部也产生力。

结构物上完整的作用力系统必须包括来自基础或其它支撑物的“反作用力”。实际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它们之间互相“挤压”该结构物。设计结构物时,必须确定每个构件的临界加载情况。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铁路桥梁上的永久荷载是指桥上的钢轨及其覆盖物 B.结构物上的永久附着物,重量越大越难以精确估算 C.任何永久附着物的重量,都对结构物产生较大影响 D.自重及其固定附着物的重量之和称为结构物的永久荷载

2.对“设计结构物时,必须确定每个构件的临界加载情况”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结构物时,必须确定每个构件临时加载情况

B.设计结构物时,必须确定每个构件所承受的重力和应力 C.设计结构物时,必须确定每个构件加载情况的最大限度 D.设计结构物时,必须确定每个构件所承受的活荷载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桥梁上经过的人或动物是一种动态的活荷载 B.温度变化会使结构物表面产生应力

C.混凝土由湿变干产生的力是设计结构物时必须考虑的 D.覆盖在结构物上的积雪属临时荷载

4.下列说法中恰当地概括全文意思的一句是 A.介绍结构物会受到哪些作用力的影响

B.设计结构物时要考虑永久荷载和临时荷载 C.区分什么是永久荷载,什么是临时荷载 D.说明各种作用力对结构物都有很大影响 【参考答案】

1.D(A项的原句是第二段的‚通常的例子是铁路桥梁上的钢轨或者桥梁上的外部覆盖物。”在原文中,这句话是例证前一句的,“铁路桥梁”是结构物,“钢轨或者桥梁上的外部覆盖物”是永久附着物,永久荷载应是结构物与永久附着物的重量之和。而A项漏掉了前者,指称的范围小了;而D项正好符合这个文意,所以正确。B、C两项照应的是第二段的第四、五句。注意这两句的表述:“如果这些荷载只占总荷载的一小部分”、“如果这些静..........荷载相对较大”,指的是静荷载在总荷载中的比例,比例小影响不大,比例大影响大,就要..精确估算。可见B、C两项都被偷换了概念,都不正确。)

2.C(选项间的差异在于对原文中“临界加载情况”的理解不同。什么是“临界”?就是临近界限,准确地说是“由一种状态或物理量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或物理量”。然后拿四个选项比较互勘,就会发现只有C项中“加载情况的最大限度”与原文的“临界加载情况”属于同一含义的不同表述,)

3.B(此题考查的是对信息的筛选。根据第三段末句,B项的‚表面‛应改为‚内部‛。)4.A(此题考查的是对信息的筛选,第一段的首句为中心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 张玉庭 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 请准许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头有一个小小的学校。

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突然用完了。女教师便想了个办法。她找了杯清水,然后对孩子们说:“来,老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上课——”

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学。

当然了,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而可怜的孩子们,也就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

一天,女教师哭了。她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蓬头垢面的孔乙己,为了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认字,曾用他的长指甲蘸着酒,在柜台上写过“茴香豆”的“茴”字,可是今天,她—— 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却要用那仙女般的纤纤玉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在冰凉冰凉的黑板上耕耘了!

可她想想,又笑了。.她从容,坦然,一如既往。

又一天,她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杯子里的水已全部漏完。——也难怪,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能让人想起这个古老民族的沉重的历史。

没有水,怎么板书? 没有水,怎么上课?

也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

晶晶的水珠——

水!水!

有水就能上课!

女教师猛然地转身,在黑板上滔滔不绝地写起来。她写得飞快。孩子们也记得飞快。

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的时候,那指尖上的水珠也就恰到好处地冒了出来。天!她从此有了特异功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古怪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也正是由于这种奇异的高速度,这批神童被一所著名大学破格录取了。

后来,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批神童,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异功能: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的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那么,从女教师的手指上奔涌而出的那些液体,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报载,在七届人大召开的一次分组讨论会上,一位来自山区的小学教师,曾含着泪讲了这样一件事:因为没有经费,买不起粉笔,他们曾用手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偏僻贫穷的村庄学校,女教师以虔诚的态度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她发明了“以水代笔”的“奇怪的上课方式”。

B.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灵感,女教师就是在艰苦环境里发明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从而神奇般地造就了一批神童。

C.作者用“亭亭玉立”和“仙女般的纤纤玉指”来刻画女教师的美好形象,她用女性的纤柔承担起振兴贫困山区教育的责任。

D.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就像那个漏水的杯子,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遗漏了太多的机遇,它让女教师有了沉重的使命感。

E.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环境的强烈忧患和吁求,但对人物又充满了诗意的赞美,让人悲也让人喜,引人动情,也发人深思。

2.女教师就“以水代笔”为学生上课。可是有一天,女教师“哭了”,后来又“笑了”。分别分析这一“哭”一“笑”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⑴“哭”: ⑵“笑”: 3.简述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⑴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的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答: ⑵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答:

4.“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小说的情节从这里开始发生了奇异的变化。请指出作者运用了什么创作手法,并作具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B D(B项,‚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灵感‛在文本中缺乏依据。D

项,文本中关于杯子的议论并没有‚遗漏了太多的机遇‛的意思,文本中的‚沉重‛也不是指女教师‚沉重的使命感‛。)

2.⑴‚哭‛:她从孔乙己失魄落难、穷困潦倒中看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山区教育的困窘。⑵‚笑‛:能用自己的手指蘸水上课,丰富孩子们的心灵,毕竟是崇高的事,值得高兴。

3.⑴他们经过生活的磨难,能够准确地去感受生活,去体验人类的不同情感。⑵女教师的教育生涯充满艰辛与苦楚,她为山区贫穷落后的教育现状而悲哀。

4.下面仅是参考答案举例,答案不限于以下三种。

⑴作者借鉴了神话的创作手法,把情节的发展描写得充满诗意,对女教师圣洁的精神世界和她用不懈的忠诚所创造出的奇迹的由衷赞美。

⑵小说前半运用的是写实手法,从这里开始展开了浪漫的想象,既是对女教师焦虑之情的安抚,也是对心绪难平的读者的报答。

⑶作者借助幻想和荒诞的手法,用无稽的情节表现良好的愿望,展现了作者在令人不安的教育现状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吁求。

直击高考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骨髓移植是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医疗技术,它是指把骨髓细胞从一个人体内移植(一般是通过静脉输入)到另一个人体内。确切地说,“骨髓移植”应该叫做“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是人体内所有血细胞的“种子”。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等,都是由它经过多次分化发育而来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患者先进行超大剂量化疗和放疗,主要目的,一是最大度杀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二是全面摧毁病人体内正常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不能攻击新植入的异体细胞,为新植入的细胞提供生存空间。然后将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让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人体的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两端的红骨髓中,只有极少数会到血液中“旅行”,医生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获得造血干细胞,因而这种方法也就被称之为“骨髓移植”。近1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有办法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这个过程称为“动员”。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大量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这种方法称为“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就是说,现在“捐赠骨髓”已不再是“抽取骨髓”,而是“献血”了。

到20世纪70年代,骨髓移植技术逐步成熟,众多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和血液病患者得到救治,大约50%—70%的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可以长期生存。为发展这项技术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医学家托马斯(E.D.Thomas)获得了1990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1.根据文意,对“骨髓移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骨髓移植是把一个人的骨髓移植到另一个人的体内的医疗技术。

B.骨髓移植实际上是把一个人的骨髓通过静脉输入到另一个人血液中的医疗技术。C.骨髓移植是把一个人的骨髓细胞实际上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的医疗技术。

D.骨髓移植实际上并不是移植人的骨髓,而是输血的过程。

2.对画线句子“造血干细胞是人体内所有血细胞的‘种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都是由它经过多次分化发育而来。 B.造血干细胞可能让患者恢复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C.造血干细胞在人体血液中含量极少。 D.造血干细胞可以释放到血液中。

3.下列说法不属于进行“骨髓移植”过程的是

A.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造血干细胞。

B.对患者进行超大剂量的化疗和放疗。

C.将骨髓供体中的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

D.摧毁患者体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为植入的新细胞提供生存空间。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骨髓移植技术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时间逐步成熟。

B.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人体的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的两端的红骨髓中。 C.医生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来进行骨髓移植。 D.骨髓移植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美国科学家托马斯(E.DThomas)为这项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答案】

1.C(‚骨髓移植‛是指把骨髓细胞从一个人体内移植到另一个人体内。)

2.A(B、C、D三项是侧面解说‚造血干细胞‛的作用,而非‚种子‛的作用。) 3.D(D项是‚进行超大剂量化疗和放疗‛的作用。)

4.C(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获得造血干细胞,而非‚进行骨髓移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积极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

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1.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看重人的生存发展。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与发展。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尊重人权,尊重人的发展。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D.儒家民本思想强调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否认。B.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争取民心。D.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参考答案】

1.C(本项错在‚看重人的个性‛。文中说‚突出人的个性‛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的看法。其他三项可从文中找到依据。)

2.D(A项错误显而易见;B项‚尊重人权‛只是西方思想家的观点;C项错误在‚肯定人权为目的‛,西方思想家肯定人权是为了‚导出人格平等‛。)

3.B(本项依据第二段所用材料及分析作概括,文中有‚靠自己的努力‛、‚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等语。A项错在‚分类而居‛;C项错在对‚核心‛的判断,文中对‚人贵物贱‛等观点各有阐述,其核心是突出‚人的社会价值‛,而非‚争取民心‛;D项的内容是作者的评述,而不是‚儒家认为‛的,且‚了解民情‛于文无据。)

4.A(文中将儒家和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作比较,说明其异同。作者说的是‚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不能等同‛,没有谁比谁‚高明‛之意;再则,‚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把两家学说搅在一起,表述的也不是西方思想家的‚高明之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寻找生命的磨盘 陆寿铭

我十七岁时在乡下,村上人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叫“小X光机”,这个绰号其实是夸我为人搭脉搭得准。我家是祖传中医,我父亲在世时为人看病,常用一句“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的根源”的话来说明搭脉的作用。其实,父亲比我搭脉还要神奇,我幼时跟父亲学医,看父亲给人搭脉,一般都是双手齐上,双目微闭,那时四周很安静,似乎能听见父亲的心和病

人的心一齐跳着。

父亲为人搭脉时,一般都坐在院子里的瓷石鼓上,如果此时遥望父亲,就会觉得瓷石鼓和搭脉之间存在某些必然的关联,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就像夜晚站在院子里遥望茫茫宇宙中的星星,看不清时只能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一度时期,我曾饶有兴趣地怀想大自然中的石头和中医似乎也存在一些神奇的关联。以前听父亲说,他年轻时在石鼓路口的一处老宅中跟随名医施今墨先生学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施老先生家中全是石桌,石凳,父亲就在石桌上帮施老先生抄了几年药方,父亲感觉医术长进了许多。后来父亲自己也买了几只瓷石鼓当凳子放在自家的院子里,每天黎明,瓷石鼓会在晨曦中发出一种迷人的光芒,我相信这是智慧之光。等到我也能像父亲一样为人搭脉时,早已下放到了农村,那时我住在生产队的养猪场,自然没有美丽的瓷石鼓当凳子,甚至连一张桌子也没有。有一天我偶然在仓库里发现有一个青石大磨子,圆圆的磨盘正好用来当桌面,当时真的很高兴。从此,只要有人来找我搭脉,我就会把来人带到这石磨前,好在乡下人见惯了石磨,并不觉得吃惊,但是等到把手臂卷起,把手腕枕在冰凉的石磨上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有些粗糙,我觉得粗糙的磨盘正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只要坐在石磨旁,许多灵感就会突涌而来。说来也奇怪,在石磨上为人搭脉的日子里,我不但每次为人搭脉都搭得很准,而且名声也渐渐地传了出去,连三十里外的东坝镇也有人来找我搭脉。记得那年春天,因为找我的人多,竟然把屋后的那片苦麻菜也踩平了许多。

但是人的命运安排往往身不由己,我从农村返城以后,曾经辗转换过好几种工作,年轻时一直想当一名出色的中医,但始终未能如愿。前年12月28日是知青下放三十周年纪念日,我随朋友又回到了当年的乡村,一下车我就直奔养猪场,想去看看那个大青石磨盘,谁知养猪场的房子早就拆掉了,我怅怅地回到村子里,却见队长家的长凳上坐了一排人都在等我,全是找我搭脉的熟人。三十年不见,有许多话要说,但是那天我因急着赶车,最终也没顾上问一问养猪场石磨的下落。再想想那个青石磨盘或许也有生命,既然流落到人世间,尘埃就不会永远将它湮没,有可能还会再见。

1.文章的题目为“寻找生命的磨盘”。作者为什么把青石磨盘称为“生命的磨盘”?请分点阐述。

答:

2.根据下列要求,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⑴“瓷石鼓会在晨曦中发出一种迷人的光芒”——为什么说瓷石鼓会发出“迷人的光芒”?

答:

⑵“我觉得粗糙的磨盘正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为什么说磨盘“是上天送给”的? 答:

3.文章最后一段,⑴“我”未能看当年那个青石磨盘时,心里为什么“怅怅”的?⑵接着写到在队长家见到那些等我的人全是当年找我搭脉的熟人,文章记叙这个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施今墨先生到“父亲”到“我”,文中的人物都和石头相关联,都对中医有着石头般倔强不懈的追求。

B.从考究的石桌、石凳,到瓷石鼓,再到粗糙的石磨,既表现了其主人在从医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嗜好,也暗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境遇。

C.“我”用磨盘搭脉时,乡下人并不觉得吃惊,但是石磨有些冰凉和粗糙,毕竟是个遗憾。但由于当时生活的艰苦,只好因陋就简。

D.“我”对青石磨盘流落到人世间感伤而不沮丧;“我”相信它有可能还会再见,表

现了“我”的“未能如愿”的从医愿望终有实现的一天。

E.文章语言朴实,淡淡写来,叙述了几辈人的从医故事,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对中医这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痴迷和神往。

【参考答案】

1.①中医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通过传承而延续下来的,‚石磨‛是文化遗产的富有生命力的象征。②作者从施老先生家的石桌、石凳写到‚父亲‛使用的瓷石鼓和自己为人搭脉的青石大磨子,仿佛是一代代人生命的延续。③‚我‛年轻时想当一名出色的中医而未能如愿,‚石磨‛是‚我‛人生愿望的寄托。

2.⑴因为瓷石鼓和搭脉之间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关联对‚我‛来说有着一种神秘感;同时也因为‚我‛对中医的‚智慧‛十分崇拜的心理。⑵‚我‛用石磨为人搭脉,石头和中医又一次具有了神奇的关联,这似乎‚上天‛的安排;坐在石磨旁,‚我‛的灵感就会突涌而来,这灵感的神奇是无法解说的,似乎是‚上天‛赋予的。

3.⑴当年想当一名中医而未能如愿,如今连作为这个愿望的寄托的石磨也见不着了,所以心里‚怅怅‛的。⑵石磨见不着,但是当年找我搭脉的熟人还记着‚我‛,毕竟是个安慰。同时也为文章最后的那句议论作铺垫。

4.A D(A项.‚都……有着……倔强不懈的追求‛有误。文中叙述施今墨先生和‚父亲‛的部分并没有写到他们的‚倔强不懈‛。D项.‚从医愿望终有实现的一天‛有误。文中的青石磨盘作为一种象征物,‚尘埃就不会永远将它湮没,有可能还会再见‛,说的是它的象征意义。)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柯 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会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儿,你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

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1.文章围绕小巷“优娴贞静”的风度,具体描述了小巷的哪几个特点?

答:

2.第3段说“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市廛红尘”指什么?“乡村风味”指什么?请结合文中实例具体说明。(不超过20个字)

①市廛红尘: ②乡村风味:

3.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本文第4段,暗用了“乌衣巷”的典故,请结合小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散文和图画来比拟巷的风致,概括中国城市小巷“飘逸恬静”、“古雅冲淡”的总体特征,并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B.第2段写乡村的陋巷、上海的里弄和北方的胡同,目的在于以这些地方的杂乱粗俗、丑陋凋敝反衬小巷的整洁明丽、恬静雅致,间接描摹小巷之美。

C.“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这句话以环境的幽静为衬托,表明小巷适于沉思默想。

D.第5段写小巷里的姑娘“深居简出”、娇羞地返身回避”,说明这里民风淳朴但守旧封闭,跟不上时代潮流。

E.最后一段通过议论揭示文章的主旨,说明淡泊宁静、优雅飘逸的生活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理想境界。

【参考答案】

1.①深长曲折 ②幽静寂寥 ③古朴优雅(或古朴而生机勃勃)④悠闲和平2.(4分)①上海的里弄拥挤粗俗 ②乡村的陋巷破败肮脏

3.(6分)①说明悠闲平静的小巷曾历尽沧桑。②说明小巷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内涵,带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思。③能够丰富文章的意蕴,深化作品的主题并增强文采。

4.(4分)B E

第二篇:必修二现代文词语归纳

必修二现代文词语归纳

一、音形识记

注意划线词语的读音和写法

《我的母亲》 敷衍yǎn

殷勤yīn

惦念

灌养guàn 2

《冰心:巴金这个人„„》

透彻châ 滞留zhì 大道若弦xián

卷轴 zhïu

聘任pìn 病榻tà

缔结dì 3

《故乡的榕树》

蓊郁wěng 遮蔽bì

摇曳yâ 童心未泯mǐn

淳朴chún

脸颊jiá

魁梧kuí蜷曲quán

摇撼

虔诚qián

皮癣xuǎn

饭甑zâng 战战兢兢jīng 黝黑yîu恬静tián

温馨xīn 凉飕飕sōu

弥漫mí

《毛泽东词两首》

百舸gě

寥廓 liáo kuî

峥嵘zhēng rïng

挥斥方遒chì qiú 5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漪沦yī

残羹gēng

罗绮qǐ

青荇xìng 漫溯sù

衣襟jīn 絮聒guō

后裔yì憔悴cuì

蓬发垢面fà gîu 巢穴xuã

暴戾lì

蜷伏quán

崎岖qí qū

饥馑jǐn颤抖chàn 荆棘jí

《外国诗歌四首》 迷惘wǎng

钏镯chuàn zhuï

一摞菜盘luî

啜饮chuî 7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彷徨

寂寥liáo

彳亍chì chù

惆怅chïu chàng

颓圮tuí pǐ

《歌词四首》

气概gài 荡涤di

磅礴páng bï

脉搏

泱泱 yàng

《议论散文两篇》

镶嵌 xiāng qiàn

譬如pì

隔膜 mï

奢侈shē chǐ

斟酌 zhēn zhuï

谦逊xùn眼花缭乱 liáo 休戚相关qī

静谧 mì

壁垒lěi

接踵zhǒng

音容宛在 wǎn

《菱角的喜剧》 漫不经心

《渐》 慷慨 kǎi

鞭笞chī

渺茫miǎo 12

《鱼书》

近在咫尺 zhǐ

暌违 kuí

觌面 dí

推心置腹

情愫 sù

旧箧 qiâ

隔阂 hã

抱憾

分道扬镳 biāo

淋漓尽致

《说不尽的狗》

亵渎xiâ dú

馋涎xián

癖好 pǐ

专横hâng

诅咒 zǔ zhîu 狗尾续貂 diāo 翩翩风度piān

虔诚qián

巾帼 guï

折腾 zhē

二、熟语积累

《我的母亲》 风华正茂:风采动人,才华横溢。形容年轻有为。

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鸡蛋里找骨头:比喻故意挑毛病。

出头露面:在公众场合出现;出面(做事)。

《冰心:巴金这个人》

淡交汝水,大道若弦:形容君子之间的友谊真挚而淡泊,互相仰慕,互相支持,达到很高境

界。

片言只语:个别语句或片断的话。

如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故乡的榕树》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赏心,使心情舒畅。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收到任何损伤。恙,疾病。悠然自得:形容闲适从容。悠然,悠闲的样子。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毛泽东词两首》

峥嵘岁月:不平凡、不寻常的岁月。峥嵘,原形容山势高峻,文中指不平凡、不寻常。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尽头正足。

雄关漫道: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实如铁。雄关,雄伟险要的关隘;漫道,莫说。苍山如海:望不尽的起伏山峦,就像无边无际的翻腾的大海波涛。5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蓬发垢面:形容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

痴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6

《外国诗歌四首》

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喋喋不休:形容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如愿以偿: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9

《议论散文两篇》 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不过尔尔: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

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音容宛在: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耳边和眼前,多形容对死者的怀念。

《菱角的喜剧》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也说“漫不经意”。酣然大睡:酣畅地熟睡。

茫然失措:完全不知发生了什么,没有应对的举措。无所不在:不论到哪里都没有不存在的。形容各处都有。11

《渐》

纨绔子弟: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富贵人家的子弟。纨绔,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用细绢做成的裤子。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天真浪漫: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春秋代序:季节更替,时光转移。围炉拥衾:在寒冷的日子里围着火炉,拥着暖和的被子,形容很温暖很舒适。阴阳潜移:形容时间慢慢逝去。

《鱼书》

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素昧平生:一向不相识。风流云散:形容四散消失。一枝之栖:形容极小的栖身之地。人情鬼蜮:人心险恶。

《说不尽的狗》

獐头鼠目:獐子的头小而尖,老鼠的眼睛小而圆,形容相貌丑陋猥琐而神情狡猾。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五雷轰顶:比喻遭到巨大的打击。

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

狡兔死,走狗烹: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三、词语辨析

《我的母亲》 ① 委屈·委曲

辨析:“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指(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也形容事情的底细和原委。② 功夫·工夫

辨析:“功夫”多指本领、造诣或武术。

“工夫”多指占用的时间。③ 抚养·赡养

辨析:“抚养”指爱护并教养。

“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冰心:巴金这个人》 ① 爆发·暴发

辨析:“爆发”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处迸出。也指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暴发”使用范围较窄。指突然发财或得势,有时指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多含贬义);或指突然发作,常用于洪水、流行病、雪崩等。② 汲取·吸取

辨析:“汲取”本意是取水、打水、提水,都是从水源中用力提取,因此又引申为从源泉中用心用力提取或取得。

“吸取”原指用口吸,现指吸收采取。

《故乡的榕树》 ①祛除·驱除

辨析:“祛除”指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驱除”指赶走;除去(人或动物)。② 清静·清净 辨析:“清静”指(环境)安静;不嘈杂。

“清净”指没有事物打扰;清澈。③ 按照·依照

辨析:“按照”指根据,依据,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

“依照”指依从,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用“依照”。

《毛泽东词两首》 ① 意气·义气

辨析:“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② 遏制·遏止

辨析:“遏制”侧重抑制、控制、压制,强调制约性。

“遏止”侧重在用力使其停止。③ 寥廓·辽阔

辨析:“寥廓”意为高远空旷,多指视野和天空。

“辽阔”意为辽远广阔,多指土地、海洋等。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① 结合·接合

辨析:“结合”指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结为夫妻。使用范围比“接合”广。

“接合”指连接使合在一起。② 封锁·封闭

辨析:“封锁”表示(用强制力量)使跟外界联系断绝。

“封闭”指严密盖住或关住使不能通行或随便打开。

《外国诗歌四首》

① 迷惘·迷茫

辨析:“迷惘”表示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迷茫”则多表示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也可用来表示迷离恍惚。② 沉静·幽静

辨析:“沉静”多表示(性格、心情、神色)安静。“幽静”多表示环境的优雅寂静。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① 悠长·悠远

辨析:“悠长”表示长,漫长,多用于声音或时间。

“悠远”表示距离远或离现在时间长。② 凄婉·凄凉

辨析:“凄婉”形容词,指哀伤;(声音)悲哀而婉转。“凄凉”指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凄惨。

《歌词四首》

① 气节·气魄

辨析:“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气魄”着重指气量,敢作敢为的魄力,也指非凡的气势。

② 艰苦·坚苦

辨析:“艰苦”指艰难困苦,多用于客观环境。

“坚苦”指坚忍刻苦,多用于主观。③ 倒影·倒映

辨析:“倒影”,名词,指倒立的影子。

“倒映”,动词,指物体的形象倒着映射到另一物体上。

《议论散文两篇》 ① 琢磨·捉摸

辨析:“琢磨”指雕刻和打磨(玉石);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捉摸”动词,指思索,考虑。② 熟悉·熟习

辨析:“熟悉”指知道的很清楚。

“熟习”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③ 消逝·消失

辨析:“消逝”,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

“消失”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去了活很快失去了。

《菱角的喜剧》 ① 贯穿·贯串

辨析:“贯穿”指穿过;连通;对象多是具体事物。

“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连贯;对象多是抽象事物。② 精确·精巧

辨析:“精确”,非常准确;非常正确。“精巧”(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

《渐》 ① 流连·留恋

辨析:“流连”,舍不得离开。指受吸引而不愿意返回,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

“留恋”指舍不得离开;不忍心舍弃。指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对象通常是故乡、母校、亲人等与自己的经历有过密切关系的人和事。

《鱼书》 ① 十足·实足

辨析:“十足”指成色纯;十分充足,常用于干劲、神气等;

“实足”指确实足数的,侧重于没有虚假,常用于年龄、分量及数目等。

《说不尽的狗》 ① 失言·食言

辨析:“失言”指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

“食言”指不履行诺言;失信。② 悲壮·悲愤

辨析:“悲壮”,(声音、诗文等)悲哀而雄壮;(情节)悲哀而壮烈。

“悲愤”悲痛愤怒。

第三篇: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第三节 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

[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

·第三节 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

一、考纲要求

此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层级要求是B。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并辨别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 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 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二、知识结构

1.哪些是重要信息

2.如何辨别、筛选重要信息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提取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 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有哪些呢?a.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b.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 释和阐述;c.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有的文章,特别是科技性说明文,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中对这些知识、概 念作出解说。在许多文句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辨别、筛选并提取出对某一概念的准确 解释和阐述,同样能反映捕捉信息的阅读能力。

有时,文章对主要信息的阐述,呈现多方位、多角度的复杂性,要真正掌握一个新信息,把握住文意,必须掌握它的本质特征。

例1: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 去,以便使它产生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毒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 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解析] 这题考查的是辨别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对“转基因作物”的阐释,集中在文章第一段。A项中“因环境影响”阐释错误,第二句“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的阐释可知;B项中 “额外基因”阐释错误,第1句是“额外特性”;C项中“杂交作物”阐释错误,第2句“以 便使它产生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的阐释对“杂交”进行了否定,因此,答案为D。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的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解析]文章第2段中阐述的“在实验室里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因此可知A项中“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错误;第3段第2句中“可能”一词表明“害虫的加快出现”仅是一种猜想,一种可能,可知C项过于肯定;第2段第2句中“试验的目的除了增 产之外”的阐释与D项的“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的阐释矛盾,因此答案为B。

例2:99年高考第21题,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 么?[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紧紧抓住“不能创造”四个字,观察文 中哪里连续提到五次“不能创造”,符合此特点的是文中第5段至第10段中六段“有人说”。然后将此五层内容归纳,答案为:

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四、能力训练

(一)

“一个新制度的产生,一个旧制度的破坏,前者常常带着后者的影响。”文中写了哪些这样的现象?

一个新制度的产生,一个旧制度的破坏,前者常常带着后者的影响。尽管奴隶社会已是几千年前的事了,但封建社会的奴性却是一种极深的习惯势力。比方《法门寺》里的那个贾桂,他站着说已成习惯,要他坐下也不舒服:只要刘瑾眼睛一瞪,他马上横一个奴才该死,竖一下奴才该死。这种人,三日无君则惶惶如也,奴性已变成天性。奴隶社会里的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不是在自由民主的社会里,也有以“工具”为光荣的,拨一拨,动一动,不 拨不动。因为他习惯于把脑袋安在别人脖子上,自己用不着动什么脑筋,费什么劲,多方便。而且,凡“工具”,越驯顺,越保险,越能通行无阻。十年**之中,这种人充分表现,而实惠思想也直线上升了。风流余韵之所在,有的成为金钱的奴隶,为了钱把党纪国法抛到九霄云外;有的成为自私的奴隶,见死不救,只为自己,这些在报上揭发的,已不止一次;有的做人则唯唯喏喏,眼睛盯着上面,察貌辨色,阿谀奉承;做事则挑挑拣拣,重的不干,远的不去。

答:

(二)

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龙的艺术经历了哪些变化?

龙的形象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在中华大地上孕育萌生。龙的形象由传说想象而成,反映到艺术 造型设计中,又不断地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史前时期龙的意想尚为朦胧,然而在玉雕与陶器纹饰上已屡屡发现化合多种动物形象特征而 形成的龙的雏形。到商代,殷墟甲骨文已有“龙”字,龙的形象变得清晰,作为玉器和青铜 器造型或纹饰的主题,营造出一种威严而神秘的艺术效果。龙的头部长出了角,日渐多样化的变形龙纹图像被后人区分为夔龙、螭龙等。

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思想的活跃,龙的艺术突破了以往的古朴和神秘,寓意吉祥。龙的造型成向生动、流畅和明快。

汉代的龙在造型上大体分为蛇身和兽身两大类,表现手法上则富于变化。由于演绎出高祖刘 邦因母梦遇神龙而降生的故事,因而有了“龙颜”、“天子龙生”的说法,龙和帝王的关系 日趋密切。但这时的龙常常作为“四灵”(青龙、白虎、朱萑、玄武)之一在民间广泛出现。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护法神兽NAGA的神威又为中国传统的龙艺术注入了新意,能呼风唤雨 的“龙王”出现了。

魏晋南北朝以后,一些天才的民间匠师们,包括名垂画史的曹不兴、张僧徭都是画龙的大师。他们笔下的龙,形神潇洒生动,留下“画龙点睛”的传奇。

唐宋画龙专家更多,龙的体貌形状与今天我们熟悉的龙基本一致。这时成立了专门的画科“ 鱼龙科”,总结一套画龙的经验作为创作依据,有关龙的形象被集成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艺术进入程式化。

元明清三朝,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龙图案屡遭禁止,龙被龚断为皇家的徽标,龙的艺术也成为 表现九五之尊的宫廷艺术。

龙是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理想的寄托,激情的创造。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龙的艺术重新回到民间,获得新的生命力。龙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华情结,在新世纪,必然展现出更加璀 璨的风采。

答:

三)

读下面一则消息,拟一条标题。

欧洲渔民正在放弃传统的码头拍卖水产的方式,开始利用因特网招揽更多的顾客以卖出更好 的价钱。

欧洲水产市场每年的交易额高达100亿美元。因此一些企业家正在欧洲450家大型水产拍卖市 场建立网上交易系统,期望吸引更多的客户,扩大需求,赚取更多的利润。

通过网上交易,水产批发商和加工者不必亲自参加每场拍卖会就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水产交易,而且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不过,网上交易还有进一步缩短交易时间的余地。最近戈德曼 ——萨克斯国际公司在关于电子商务的一份报告中说,一些渔民在海上捕鱼时就开始通过船 上计算机系统销售他们的水产品。

斯海尔夫豪特计算机系统公司总经理吕克·斯海尔夫豪特说,在荷兰的艾默伊登,渔民每次 出海一般用五天时间。出海两天后,他们就开始在网上售鱼;等五天后回到岸上,他们的 捕捞物也卖得差不多了。

法国水产拍卖商开发公司已经在欧洲开办了五个网上鱼市,并将在今年4月再开办三个。现 在比利时泽布吕赫港口22%的水产交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比一年前增加了2%。

在欧洲网上,鱼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全球易腐商品的网上交易也进入方兴未艾的时代。专家们说,因特网可能将为农民和渔民开辟新的市场。

答:

(四)

请分点说说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形成原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他的《墨牡丹》《黄甲图》等。他的生命奔 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实 际上他佯狂的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情。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的具体遭遇没有 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 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 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坦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白白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 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 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但心理状态却与朱耷有很大的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侯。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 羽军、王原祁)潮流形成 鲜明对比,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 种保守、因袭、精致、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答:

(五)

下文的作者认为研究文学,“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 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文中属于作品风格的材料有哪些?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 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 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文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 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 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创造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品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六)

摈弃理性,只是将文化作为某种娱乐工具,在现实上必然滋生不良现象。请回答文中 所提到的哪些这样的现象。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这就决定了它 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典章制度;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美善相合,以善统美,这 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反过来又束 缚了文艺的发展。这一点,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写就的《摩罗诗力说》曾予以全面的批判与 审理,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社会国家来说,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 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摈弃理性,提倡感性主义只会导向 低级的官能主义。如今“过一把瘾就死”、“潇洒走一回”,这些社会话语隐喻了人们及时 行乐、醉生梦死的心态,地摊文化便是这各心态的审美幻化,严肃文艺的衰颓在这种文化氛 围中也就势所难免了。

答:

(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作者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教育。

大学的研究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 满意的工作。然而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存在着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重要的 方面。它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因此,在哈佛,我们正在复杂的情况 下竭尽全力保持我们称之为“开化教育”的传统。哈佛本科生在校的四年中一定要在一个主 要的领域学习。但我们也希望他们进行跨学科专业的学习。

答:

(八)

据专家们说,从销密的卫星数据中整理出新的海底图,其详尽程度是过去海底图30倍。把 它们和船上探测获得的大比例尺海洋图加在一起,科学家们便可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不同地 点的海洋深度。海底图还要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数百年来地球板块是怎样移动的。

这些海底图是美国国家海洋局和大气管理局的史密斯与美国斯克城普斯海洋研究所桑德威尔一起绘制的。他们根据卫星测量的,由地球引力变化引起的海面海浪相撞推断出海底特性,绘出了这些海底图。史密斯说,海底图上有山脊、海沟、火山以及可能蕴藏着矿石、石油和 天然气沉积地。如果利用船上最好的技术收集整个海底的同类信息,可能要125年才能完 成。他说这些海底图有助于改进影响气候模式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洋流和海洋流量的模型。

这些信息,由于曾被美国海军在有战略意义的海域用于帮助潜艇导航和导弹制导,所以10年来(截止到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海军和欧洲航天局公布这些销密数据)一直列为保密内容。

①.上文中最主要的信息是:

A.美国公布了一批销密的卫星数据。

B.史密斯和桑德威尔掌握了绘制海底图的最新技术。

C.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海底详图被整理出来了。

D.卫星对海底的测量既迅速又详尽。

②.第二段最后一句的“改进”的对象指的是()

A.气候模式和洋流模型

B.洋流和海洋流量的模型

C.影响气候变暖的模型

D.气候、洋流和流量的模型

③.新的海底图上显示的内容有()

A.山脊、海沟、火山、矿石、石油、天然气的沉积地

B.山脊、海沟、火山、矿石、石油、天然气

C.山脊、海沟、火山、矿石、石油及其沉积地

D.山脊、海沟、火山以及矿石、石油和天然气的沉积地

④.新的海底图有许多用处,下列表述不符合文中信息的一项是()

A.改进了石油和矿产的探测方法

B.可用于帮助潜艇导航和导弹制导

C.清楚显示地球板块怎样移动

D.了解不同地点的海洋的深度

⑤.文中说,卫星获得海底信息所凭借的基本手段是()

A.对海底特性的测量

B.对海面和海底的观测

C.对海浪相撞做推断

D.对引力变化进行测量

⑥.史密斯和桑德威尔绘制海底详图,所用时间大约是()

A.一年

B.不到一年

C.十年

D.十年以上

第三节参考答案

(一)奴隶社会早已结束,但在封建社会奴性仍是一种极深的习惯势力;奴隶社会的奴隶是“ 会说话的工具”,但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也有以“工具”为光荣的。

(二)略。

(三)欧洲网上鱼市方兴未艾。

(四)相同: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

不同:①徐渭惨遭家庭变故和政治牵连;

②朱耷和原济都是明朝遗老;

③朱耷和徐渭悲剧意识较强,原济有所泛化。

(五)①桐城派古文,六朝文,唐宋文;

②唐诗与宋诗;

③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不同流派。

(六)①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心态显露

②地摊文化的泛起

③严肃文化的衰颓

(七)培养更具创造性,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理想和洞察力,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八)①D ②D ③D ④A ⑤D ⑥B

第四篇:现代文散文阅读 筛选并整合信息 之教案(模版)

现代文散文阅读

筛选并整合信息 之教案(有课件)

05高考(浙江卷)2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19、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不超过20个字)(4分)答:因为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05高考(湖南卷)4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笔给客人.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的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到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失去了听觉。”

19、“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和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4)

答:因为客人要把贝多芬的生平和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万千大众。

(5)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滚滚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是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98全国《报秋》 [问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8个字)

2、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10个字)[答案]:⑴没几天便是立秋。

⑵我却是两手空空

你练我练

春天的梦

(05全国卷)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我急忙提起笔记下来: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让街道看见了浓荫。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我看着誊在纸上的字迹,陡然意识到,这不过是流露了我的心意: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

问题: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6分)

①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②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

例1.阅读《野菊花》,思考文段后的问题:

2.联系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③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④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hé),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袍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答:(1)她不禁锢自己。

(2)她不固守现成。

例2.速读《张家界》,思考并解答后边提出的问题:

(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张家界的“大美”的?请根据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作出回答。(6分)

②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神态。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有苍松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③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的附近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络。

④记得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秀。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峰顶,沫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像它实为张家界内涵丰富深刻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2 为什么不鼓勇气试它一试。好,且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立牌。答:(1)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形态;

(2)超尘拔俗的风姿;

(3)丰富深刻的内涵。

(例3.01上海高考)(11)旧时中国所谓书香门第,往往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清白与高贵。跟书香相对的是铜臭,生意场中,这股味道最浓。似乎书香常伴书生,铜臭不离市侩。书生之中,虽不乏逐臭之夫,生意人里,也有的是仗义之辈。但在一般人的意念里,书总是香的,而铜不免于臭。自然,这是过了时的旧观念。而今教育发达,社会以工商为重。工商业社会里,第一流头脑往往是生意中人,商优则仕已成为了一种趋势,书香与铜臭,不再有严整界限,玩钱的人也在读书,读书的人也在玩钱,纯粹的书生和纯粹的市侩,已在逐渐减少。从前,读书是书生的专业,现在读书是一种共同的需要,就像衣食住行一样。从前,玩钱的生意人不必读书,现在,生意做得越大,越需要有新知识新见解。从前宰相须用读书人,现在任何企业组织中,也必须起用读书人,否则,无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商战。越是庞大的现代企业,越是少不了一个“参谋总部”延揽学有专长的读书人,为它负起参谋作业的任务。

22.现代社会“书香与铜臭,不再有严整界限”具体表现为:

答:玩钱的人也在读书,读书的人也在玩钱,纯粹的书生和纯粹的市侩,已在逐渐减少。(4分)

你练我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2004年江苏卷)。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答: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⑵杜甫的苦寒人生;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2008安徽卷《我与地坛》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 3 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恒古不 变。

参考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第五篇:排序与筛选教学设计

EXCEL数据处理

富裕三中辛洪亮

授课时间:2014年6月19日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Excel提供的排序和筛选功能进行数据分析与管理。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利用函数计算的基础之上的延伸,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能利用排序、筛选操作分析和管理数据,以及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排序、筛选的意义。

2、对字段、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的理解。

3、掌握排序和筛选的操作方法。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即以“创设情境”——“出示课题、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程序展开教学。全过程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出示任务和适时引导。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据的排序、筛选

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筛选与整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筛选与整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文阅读二之词句理解

    现代文阅读二之词句理解 一、考点解析 词句理解:指的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求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词句......

    必修一、二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必修一、二(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想北平》语段,回答问题。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

    现代文阅读微型教案(二)[推荐5篇]

    现代文阅读微型教案 词句理解 主备人:马艳红 一、关注考点: 文章是由词句构成的,阅读时要关注文章中优美的词语及内容上有独特含义、结构上有独特作用的句子,它们往往能揭示文章......

    2010经典语录筛选

    1.别在我的坟前哭,脏了我轮回的路。 13.在职场中就应该像柯南那样,有一种我走到哪就让别人死到哪的霸气。16. 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 2......

    筛选简历

    简历筛选 一、简历筛选准备 (一)确定招聘岗位的工作职责 招聘专员负责收集人力资源专员工作内容等相关信息,人力资源部成员讨论确定其岗位职责; (二)确定简历筛选比例 因本公......

    项目六简历制作与筛选

    项目六:简历的制作与筛选 一、实训目的: 通过对个人简历的设计与制作,实现对他人和单位进行推销自己的目的。了解简历分析的基本内容,熟悉简历分析的程序,简历筛选的基本原则,掌握......

    招聘、筛选与录用方案要求

    课程名称:招聘、筛选与录用命题教师:张妍萃 天 津 农 学 院 招聘、筛选与录用一、题目 ×××公司内部招聘策划方案 ×××公司外部招聘策划方案 ×××公司员工录用方案 ××......

    人员的招聘、筛选与录用

    HR工具-文本范例 人员的招聘、筛选与录用 1. 招聘录用原则 (1) 广开才路、多种渠道 (2) 人事部门统一企业的人事招聘、录用制度,供下属单位统一执行。可由各下属单位自行招聘,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