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业的立法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0:0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电信业的立法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电信业的立法的思考》。

第一篇:中国电信业的立法的思考

中国电信业的立法的思考

(姓名)

【摘要】近10年来,中国的电信市场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业务结构呈现多元化。根据中国加入WTO组织的承诺,中国已向外资开放电信业务;新一轮电信改革也在2008年告一段落。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有自身的独特性,经过放松价格管制、打破独家垄断和产业重组等多阶段的改革,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政企合一的垄断体制,基本形成了各业务全面竞争的市场格局。但是,中国目前的电信立法存在不少缺陷,历时28年之久而“难产”的《电信法》至今仍未出台,对日益发展的电信业已经构成瓶颈。

本文以电信法立法为切入点,从目前电信业突出的市场准入、市场管制体制、普遍服务、以及互联互通等问题着手,简单分析了《电信法》“难产”的原因,并进而对电信改革背景下我国的电信行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信改革 市场准入 普遍服务 互联互通 电信法

电信是如今世界经济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企业之间互相交流,企业与社会劳动力、供应商和顾客之间进行贸易活动的渠道。快捷、准确的通信网络已经成为社会至关重要的竞争手段。电信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其他产业提供中间产品的投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电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通常被视为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行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通信业务总量已达19360.5亿元,电信业除为当年的GDP直接贡献了2.89%以外,还间接贡献了4.87%。然而,如此庞大的产业,至今尚无相关详备的法律来规范。历时28年而难产的《电信法》,现今仍未见其出台之曙光。

我国在90年代初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电信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但是电信体制改革在给电信业带来发展活力的同时,旧有电信管理体制越来越显现出与行业发展的滞后性。我国电信立法面临着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市场准入制度严重滞后;二是电信市场管制体制落后,管制机构不能保证管制的中立性;三是原有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不能很好的适应目前的竞争形势;四是互联互通日益成为电信业的顽疾。本文将围绕电信法立法中最突出的市场准入、电信管制体制、普遍服务、互联互通进行论述,对照电信业现阶段的发展态势,分析现行制度滞后的问题根源,并就这四方面的制度建设提出立法建议。

1、我国电信行业的现状和市场准入 1.1电信行业运营现状

2007年,全国累计完成通信业务总量19360.5亿元,同比增长26.4%,其中,电信18545.4亿元,增长27.1%;邮政815.2亿元,增长11.8%。完成通信业务收入8051.6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电信7280.1亿元,增长10.9%;邮政771.5亿元,增长21.2%。通信固定资产投资2322.0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电信2279.9亿元,增长4.3%;邮政42.1亿元,增长5.5%。

2007年,全国电话用户新增8389.1万户,总数突破9亿户,达到9127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0%,达到54728.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1.6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中,移动分组数据用户新增1217.1万户,达到15026.4万户。移动分组数据业务的渗透率从2006年年底的27.5%进一步上升到30.0%。全国固定电话用户减少233.7万户,达到36544.8万户,自1968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7.8部/百人。

2007年,全国网民数新增7300万人,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6.0%。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新增1561.1万户,达到6646.4万户。

2007年,全国累计完成通信业务收入8051.6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电信7280.1亿元,增长10.9%;邮政771.5亿元,增长21.2%。电信业务收入中,移动通信网业务收入3702.7亿元,同比增长17.8%,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0.9%;固定本地电话网业务收入1747.8亿元,同比下降5.5%,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4.0%;长途电话网业务收入1205.2亿元,同比增长4.8%,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6.6%;数据通信网业务收入611.2亿元,同比增长46.5%,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4%。

2007年,全国光缆线路长度新增145.7万公里,达到573.7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长度新增5.2万公里,达到77.4万公里。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304.7万路端,达到1747.0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新增836.4万门,达到51116.3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24284.3万户,达到85316.3万户。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新增2052.8万个,达到8539.2万个。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368927M,同比增长43.7%。1.2电信行业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市场准入

民营资本投资电信业困难重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经营电信业务必须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对于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电信条例》第十条规定了以下六方面其应具备的条件:1)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且公司中国有股权或者股份不少于51%。2)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组网技术方案。3)有与从事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4)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场地及相应的资源。5)有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信誉或者能力。6)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五条,申请经营基础电信业务还需具备以下条件:1)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0亿元人民币。2)最近三年内未发生过重大违法行为。理论上讲,如果具有满足以上条件就可以经营基础电信业务。但实际上,我国对于基础电信业务市场还是实行了严格的数量限制和资本性质限制。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到底要颁发多少张许可证没有明确,同时许可证颁发给谁、不颁发给谁没有一个透明的程序;从市场准入条件来看对于外资进入有明确的规定,而对于民营资本进入基础电信业务市场没有规定,但实际上民营资本是禁止进入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因此,民营资本目前对于电信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增值业务和部分地区的驻地网建设。

2007年12月11日,根据入世承诺,中国电信业全方位开放,但是到目前为止,鲜有外资成功进入基础运营领域,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增值电信业务。

根据WTO协议的约定,外资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国内及国际基础电信业务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持股比例最高可达25%,这一比例在2007年可达49%,且不再有地域限制。此外,外资运营商还可以在中国l7个城市中的中资移动电话公司中参股,持股比例从原有的35%提升至49%。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于2003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所附之《电信业务分类目录》,调整后的基础电信业务包括固定电话的市话和长途、移动通信(包括3G)、卫星通信、因特网数据义务、国际通信基础设施业务等,涵盖八大项接近30个小项的业务领域。简而言之,国内运营商涉及的绝大部分业务,包括普通消费者日常使用的通信服务都已经向外资开放。

然而,面对错综复杂的中国电信市场,国外运营商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谨慎观望。不少外商改直接投资为业务合作,争取与中国主流运营商结成战略合作关系。跨国电信运营商来华投资没有因为市场的开放而出现高潮,这与中国市场的特点和跨国企业自身因素有关:吸引外资的一方面缘由是资金缺乏,但随着中国主要基础运营商相继在香港、纽约等地以及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对外来资金已经没有大的需求,即使引入一些战略投资,出发点也是改善公司治理和资本构成。在增值服务市场,主体是民营企业,外资进入相对容易,其资金优势得以发挥,因此能取得较大进展。

目前,外资投资中国基础电信业的硬件基础尚不具备。基础电信业务对前期建设要求较高,首先要投巨资铺设网络,要收回投资还需拥有数目巨大的用户群。这两个条件都是外资企业所不具备且不能短期完成的,在对短期收益的强烈期待下,这样的基础投资不是外资首选。目前外资在增值业务等产业链条中取得了巨大效益,相比之下潜力巨大的基础电信投资可以缓行。

根据中国入世承诺,外资进入必须寻找一个国内合资伙伴,但是,国内主流运营商不会愿意与外资进行深层次合作,深大电话和上海信天的失败皆源于此。

从有利于电信业的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今后的电信业管制应该以促进有效竞争为出发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管制政策,以登记制取代审批制;多元化增值业务市场参与者;放开有规模的经营者进入基础电信行业,尤其是需要实现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

2、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电信监管体制

独立的电信管制机构是电信运营商与政策之间的桥梁。电信管制部门与运营商分离,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独立管制机构应该拥有足够的权力实施管制,不受来自于政府主管部门或者作为主导运营商股东的其他政府机构的干预。

从中国电信市场的管制历程来看,中国电信市场上的几大电信运营商都有着政府的背景,并且在政府主导的几次拆分中,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几大运营商与信息产业部在人事关系上也有着很多渊源,我国制定中的《电信法》应该对我国电信管制机构进行全面的制度设计,这样才可以改变行政法规及政府政策规定所带来的法规层级低、效力差、时效性不长的弊病。通过《电信法》统一规定电信管制机构的制度,可以有效的使国家法律体系更加完备,避免上下位法之间互相矛盾、管制机构不明确的

2、我国电信行业的立法现状及其缺陷 2.1立法现状一一以行政法规为主导、《电信法》“难产”

我国目前对电信业的管制主要依靠条例、部门规章以及相关部门和地方的法规来进行。被业内人士称为 “小电信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于2000年9月公布后,长期以来作为最重要的一部电信行业规章及行业关系调整依据执行,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电信业的要求。为了满足履行WTO开放电信业的协议,《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于2001年l2月5日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通过,并自2002年1月始施行。为更好的保障用户的权益,2006年10月16日,信息产业部又下发了《关于保障移动电话用户资费方案选择权的通知》,要求移动运营商允许本地本企业同一网络的用户,可不改变号码自主选择使用本企业的所有资费方案,通知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而作为平衡调整电信产业内部关系的根本法律的《电信法》,自1980年起正式就已经开始起草,1988年开始列入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1993年开始列入第八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1998年和2003年分别列入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并列为第一类立法项目,但是至今仍未出台,历时28年之久的“难产”。

2.2目前立法状况存在的缺陷

被业内人士称为“小电信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了电信业务实行经营许可制度、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电信网间互联调解制度、电信服务质量监督等八大制度。经过了七年多的实践证明,《电信条例》对促进电信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对开展电信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创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电信条例》作为一部全民与综合调整电信行业法律关系的部门法规,其局限性与缺陷也日益凸显。《电信条例》作为一部行政法规的根本属性,不仅影响了它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广度,还决定了调整法律关系的深度。《电信条例》所列出的管理范围非常宽泛,执行操作难度较大。由于《电信条例》并不是一部法律,因此,它往往会与其他的一些行政规章制度存在不一致的规定,影响了条例的执行效果。

在条例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其法律地位较低,并不是一部严格的法律,许多制度均未能得到“准确”执行,而是往往采用了“灵活变通做法”,影响了严肃性与一贯性,对条例的整体执行效果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近年来,电信行业出现的不少新问题,如互联互通、破坏通信设施、人为制造网间互联障碍、电信资费价格战、用户权益保障等等,均未在《电信条例》中过多涉及,所述不详,而且这些问题也不是《电信条例》所能解决的。2000年版《电信条例》已明显不适应电信行业的发展需要。因此,业内对制定中的《电信法》一直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3、我国《电信法》“难产”的原因

电信产业的更新迅速。对电信立法提出高难度要求。电信业是中国近年来发展极迅速、技术更新极快的一个产业,也是利益最难调整的一个产业,更是亟待解决问题最多的一个产业。法律作为社会平衡以及公正的一个判断,必须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法律需要稳定,但是经济现象的变化却是层出不穷,作为法律的《电信法》一旦确立,就不能随意因为时间的变化而调整经济主体的利益,这势必会造成经济主体的矛盾激化,反而不利于电信产业和利益关联群体的利益保障。因此,《电信法》的制定是一项需予以高度慎重进行并完成的工作。

电信市场的迅速扩大使该行业的规模得以日益壮大,并且该趋势会一直发展下去。行业间的利益调整,三网融合等问题,都在考验立法者与执法者以及行业的参与者。在新技术与新管理模式的刺激下,电信行业在未来的10年仍然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新的社会经济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如何平衡好立法执法的关系,促进行业的发展,也是影响了电信业立法进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4、对我国电信行业的立法建议 4.1强化电信监管机构

《电信法》应就未来中国电信监管机构性质、基本职能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增加必要的监管手段和处罚措施,以加强电信监管机构的权威性,特别是在加强电信监管能力建设上有所突破。电信监管机构应实现专业化的监管,而不是将其作为一般性的行政管理机关对待。

4.2协调三网融合。

从英国及欧盟电信立法的过程可以看到,立法的目的就是鼓励和促进融合。广播电视行业与电信行业之间网络与业务的融合,电信行业内的固定通信网与移动通信网的融合,以及有线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促使了市场竞争加剧,也对行业规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中国,三网融合应当首先实现业务融合,即在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上开展互补业务,这是当前最为可行的一种现实解决方式。如果《电信法》在三网融合上没有有所突破,依然保持现有条块分属管理的现状,不仅对未来电信监管带来困难,也会影响到未来电信产业的整体发展。

4.3明确监管领域。

《电信法》作为电信行业的监管法律,应该明确需要加强、放松和转变监管的领域。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采取事后严管的管理手段,杜绝各种不正当竞争现象的,确保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强保护消费者权益,充分照顾到消费者的合理利益从而完善电信市场机制并促进消费,从而带动电信行业的稳步发展。《电信法》还应该明确电信普遍服务的义务承担者和普遍服务的范围,并确立以普遍服务基金为核心的补偿机制。

4.4立法过程中可采取循序渐进的过渡阶段。

《电信法》的法律效力是其区别于《电信条例》等行政法规的优势,但同时也是其“难产”的一个因素。因为颁布后的法律一旦出台,如果在施行过程中发现其对现实的不利之处,按法定程序进行修改或颁布新的电信法律比较繁琐,而且不易快速操作。因而《电信法》的颁布要非常慎重,需要考虑到其颁布后的各方面的影响和反应。

但是,现在的电信市场迫切需要法律来规范,所以又不能因为实现一步到位的理想的《电信法》有难度而无限期地把立法进程推延下去,而不采取任何措施解决实际问题。面对这种环境,不妨采取边实践边进行的策略。我们可以在《电信法》出台之前继续出台相关行政法规及实施细则,哪方面较缺就先制定哪方面,然后根据这些行政法规在实践中实施情况的反馈,将相应内容在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法律,即《电信法》的内容。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会是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个缺陷,但同时也是方便被废止或取代的一个有利之处。该形式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为积累经验确保《电信法》实践成功而进行的过渡阶段的形式。这个过程不可太久,且需对其进行跟踪研究并总结经验以加快对《电信法》的出台。

第二篇:中国电信业改革大事记

中国电信业改革大事记

·1988年6月,国务院领导提出通信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形成了全社会支持通信发展的合力;同年11月,国务院确定邮电体制改革“三步走”的方向:第一步是对邮电物资等管理机构完全实现政企分开;第二步是逐步实现邮政、电信专业分别核算,转移职能;第三步是条件成熟时,从上至下实现邮政、电信分营和政企分开。

·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启开了我国声势浩大的国企改革的序幕,中国电信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93年8月国家放开经营部分电信业务,向社会放开经营无线寻呼、800兆赫集群电话、450兆赫无线移动通信、国内VSAT通信、电话信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图文等业务。

·1994年1月,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吉通公司成立,被授权建设、运营和管理国家公用经济信息网(即“金桥工程”),与原中国电信的CHINANET展开竞争。

·1994年7月,当时的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了中国联通,被赋予打破“老中国电信”垄断地位的重任,但主要还是经营寻呼业务。

·1995年4月,电信总局以“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的名义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其原有的政府职能转移至邮电部内其它司局,逐步实现了政企职责分开。1997年1月,邮电部作出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决策,并决定在试点基础上,·1998年在全国推行邮电分营。

·1997年10月,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1998年年初,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国务院的部署,中国电信业进入了以“政企分开、破除垄断、引入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改革进程。

·1998年3月,国家在原邮电部和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进行拆分重组,将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1999年4月,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9月,国务院批转信息产业部关于地方电信管理机构组建方案。到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全部组建完毕。

·2000年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至此,中国电信市场七雄争霸格局初步形成。电信、移动、联通是市场中三个大玩家,而网通、吉通、铁通则一直扮演着陪练的角色。

·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为增强我国电信业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应对“入世”所带来的挑战,当月,国务院批准新一轮电信体制改革方案。

·2001年10月,中国电信南北拆分的方案出台。拆分重组后形成新的5+1格局,这五大电信巨头包括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以及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2004年初,国务院正式决定,铁通由铁道部移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管理,并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独立运作。

·2008年5月23日 中组部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网通宣布了最新的电信运营商人事任命。意味着持续几年的电信重组正式开始。新任命和公司调整如下: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并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目前仍将保持相对独立运营。王建宙继续担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并担任党组副书记;张春江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原有副总经理继续留任;同时新增赵吉斌、张晓铁、李正茂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电信将收购联通C网,王晓初出任中国电信董事长兼总裁,尚冰任党组书记;中国联通将与中国网通合并,常小兵任新联通筹备组组长,左迅生为新联通筹备组副组长。

第三篇:关于中国电信业的垄断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电信业的垄断调查报告

摘要:垄断行为就是妨碍市场竞争自由的反竞争行为,它的存在必将影响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损害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电信业是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行业,不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国家安全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虽然电信行业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和对私人资本具有较强的回报率,大多数国家对电信行业的私有化和对外开放都抱着非常谨慎的态度。然而,在技术迅速进步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电信行业的国际化又是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本国运营商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完善的监管制度,在该领域的开放方面已先行一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也正在不断深化一些传统垄断行业的改革。目前,电信、铁路、民航、电力及公用事业都将成为改革攻坚的重点。这些领域长期被国有资本垄断经营,产业规模大但缺乏效率,国际竞争力较弱,在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改革改变这一现状。不可否认,这些行业在国有经济体制下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同样不能否认,目前,垄断的市场格局与缺乏活力的市场现状也开始制约这些行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而现在,我就对目前中国电信业的垄断状况做一次调查研究。

目前国内的电信产品行业主要有3家,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下面就先对这3家企业做一个概述。

1.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由中央管理,是经国务院授权投资的机构和

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注册资本1580亿元人民币。主要经营国内、国际各类固定电信网络设施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特大型国有通信企业,连续多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截至2008年底,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1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3544万户,宽带用户4718万户,集团公司总资产6322亿元,全年业务收入超过2200亿元,人员67万人。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全国 31个省(区、市)和美洲、欧洲、香港、澳门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拥有覆盖全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的、“我的e家”、“天翼”、“号码百事通”、“互联星空”等知名品牌,具备电信全业务、多产品融合的服务能力和渠道体系。公司下属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两大控股上市公司,形成了主业和辅业双股份的运营架构,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于 2002年在香港纽约上市、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于 2006年在香港上市。

2004年到2008年,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6%,利润

总额复合增长率达到 3.4%,非语音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 22%上升到 45%。

2.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 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

除提供基本话音业务外,还提供传真、数据、IP 电话等多种增值业务,拥有“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著名客户品牌。中国移动建成了一个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水平一流的移动通信网络。截至2008 年12 月,中国移动网络已经100% 覆盖全国县(市),客户总数超过4.5 亿户,与237个国家和地区的381个运营公司开通了GSM 国际及台港澳地区漫游业务,与179国家和地区的252个运营商开通了GPRS 国际及台港澳地区漫游业务。

目前,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电信公司。

3.中国联通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4年7月19日成立的我国唯一一家能提供全面电信基本业务的综合性电信运营企业,主要业务经营范围包括:GSM移动通信业务、国内国际长途电话业务、联网业务、IP电话业务、卫星通信业务、电信增值业务、以及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其他电信业务。.2006年6月21日、22日分别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运营,并于一年之内成为香港恒升指数股。它标志着中国联通全面与国际接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新机制下建立的300多个分公司和11个子公司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为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2008年5月23日,中国联通分拆双网,其中CDMA网络并入中国电

信,从2008年10月01日正式开始分拆,133和153号段正式并入中国电信,联通停止CDMA业务,CDMA网络正式移交中国电信运营,保留GSM网络。2008年10月15日,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红筹公司正式合并。2009年1月7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重组合并,新公司名称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对其履行出资人职责。目前,公司俨然是净资产843亿元、总资产2129亿元的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

看完了三家公司的得简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三家公司成立

时间都很长,资产也十分雄厚,规模也相当庞大,并且都是国有企业,它们几乎占据了国内电信市场,并且由于技术,资金,政策等相关方面的因素,导致一般的企业无法进入中国的电信市场。

而我们知道,市场的核心在于竞争,竞争的前提在于有足够数量的经营者。目前中国电信市场的这块蛋糕是由电信、移动、联通这家公司分享,从这些公司经营的电信业务种类上来看,仅仅是业务上的专业化,原有的市场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变化,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格局。尤其是目前中国电信业的产权结构依然如故,虽然各公司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目标,但从所有权主体上看,都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如果在竞争中任何一个公司受到重创.遭受损失的只能是国家。因此,大多数公司之间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而实际上都是各霸一方,进行行业垄断。

中电信行业的垄断势必带来极大危害。

第一,对于整个电信产业的发展:

1、从这几家公司的企业来源看。这几家公司大部分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国有大公司分化而来,众所周知的是,国有独资的企业存在着诸如生产技术落后、服务态度差、生产效率不高、企业竞争力和信息适应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那么由这种企业分化出来的企业难免会带有其故有的缺点。何况分化出来的企业在现在所谓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缺少与之竞争的对手(例如民营资本或者国外电信产业),这就导致了在这个产业之中的市场失灵,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

2、影响其科技水平的提高。因为无论从生产、销售方面上,垄断企业都不会花费多余的成本用于更新设备,而是将原有设备一直用到不能再用为止。尤其是像中国电信行业这样的充满了政府色彩的行业中,其垄断地位更是不可动摇的,其浓郁的“政府企业”性质就决定了对内没有改革创新的动力,对外没有竞争压力的现象,难道这样的垄断企业能带来产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对于消费者而言:

1、垄断高价

由上分析,中国的电信行业处于一种绝对的垄断地位,虽然其产业弊端颇多,但是由于人们对其的需求是属于一种刚性的需求,所以导致其能够通过垄断高价弥补自身在各个方面带来的损失,而这种损失最后还是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了据悉,截至2005年上半年,全国电话用户突破7亿户,达到7.00606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37438亿户,移动电话

3.63168亿户,居全球首位。庞大的消费群体必然带来可观的丰厚收益。有6.5亿电话用户为其“成本摊薄”,电信运营商还把持着“厚利多销”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消费者怎堪重负!

2、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消费者成为了其“被愚弄的对象”

电信行业,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而变幻莫测的收费方式,就像一道道难解的数学难题一样,令消费者摸不到头脑,就拿时下最流行的“手机套餐”来说吧,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电信运营商不仅充分利用了自己在消费者面前的信息优势,而且还可以扩大了这种优势。“套餐”的特点在于,它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获得了优惠,但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优惠,甚至还有损害。但消费者要想打破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就要付出很

大的学习成本,很少消费者愿意付出这样的成本,所以消费者只有被骗钱的境地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中国电信业之所以存在这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垄断的地位,那么想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也就是要打破垄断,那么如何打破垄断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种方法: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政企职责分开。中国的电信行业要想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必须摆脱政府为其开辟的巨大的垄断保护伞,使之充分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来优化产业。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内在条件。

2、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中国加入WTO就是中国“引进来”的开始。中国的电信行业要引进外国的先进资本,与之竞争,从而促进产业部门的优化升级。同时坚持“走出去”,同世界的各大同类企业竞争,在竞争中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国际竞争机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

3、加快政府只能的转变。我们要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那么就要求政府加快颁布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来规范市场,使之国内外的电信行业能够在一个透明的、公开的、公正的环境下竞争,促进其发展。法律政策是其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

4、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消费者应该团结起来和运营商博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够保护切身利益。

5、完善监督体制。对于欺骗消费者、有违市场经济原则的欺诈行为,我们应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等)来制约其恶性发展。

旅管一班

姓名:周翔

学号:1114011009

第四篇:关于网络安全立法的思考

关于网络安全立法的思考

一、网络安全是不仅限于国家网络安全

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实际上,抑或是从法律上,从(攸关)主体(利益)上看,网络安全都应该包括国家网络安全、公共网络安全和私人网络安全。所谓的国家网络安全,应该是指攸关国家安全利益的网络及其信息系统的安全。一般来说,它包括涉及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机密与安全的重要网络及其信息系统。所谓的公共网络安全,是指攸关不特定多数人人身和财产利益的网络及其信息系统的安全,这是一个被忽视的网络安全问题。实际上,网络空间跟现实空间一样,都存在所谓的公共空间及其安全问题。这里的公共空间不是指网络空间及其信息系统的归属而言,而是指它是不特定多数人---公众可以自由访问、可能攸关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空间。在实际中,有人利用他人网站的技术漏洞并在其中埋置木马、病毒等有害程序,一旦不特定的用户访问该网站或网页,很可能会被这些木马和病毒程序侵入,从而导致其利益损害(如窃取隐私、盗取财产等)的问题。由于木马和病毒程序跟现实空间的危险物品一样,可以对不特定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在网络上传授、制作、销售和使用木马和病毒程序的行为跟现实空间里的非法制作、运输、销售和使用危险物品一样都是一种对公共安全利益构成威胁的行为,因此,立法也应该将这些行为视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予以规制。所谓的私人网络安全,实际上是指特定的个人或企业对其自己所有的网络及其信息系统所享有的安全利益不受非法侵害。虽然针对私人网络及其信息系统的侵害属于侵权行为,规范一般的网络侵权行为应该是私法(侵权法)而非公法(网络安全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任务,但是,对于严重的侵害私人网络安全的行为同样应该被纳入到公法规制的范围。

目前正在起草的网络安全法草案来看,它显然只注意到了国家网络安全,而忽略了公共网络安全以及私人网络安全问题。

从现行刑法以及修正案

(九)的内容来看,现行刑法第285条的款所规定的所谓“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的行为实际上是针对国家网络安全利益的侵害,理应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而不应该纳入到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予以规制的。而从修正案的内容来看,并没有认识到现行刑法的错误并予以改正。

现行刑法第285第三款、286条第三款有关规定放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做法是有问题的。由于像病毒、木马等有害程序类似于现实空间的危险物品,如果利用(除了攸关国家安全利益之外的)一般网站或网页的技术漏洞埋置这些有害程序的话,很可能会使不特定的访问用户的财产利益遭受损害,符合刑法理论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定。而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犯罪,后者在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责任的轻重有显著区别。因此,在公共网络空间上制作、传播、销售和使用有害程序的行为应该作为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而不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来规范。可见,现行刑法第285第三款、286第三款的规定是有问题的,而修正案中并未认识到现行法律的这种缺陷并予以改正。因此,未来应该在完善有关内容后纳入到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进行规范。

另外,应该根据所破坏和侵入信息系统的性质区分不同的犯罪行为,而不是不加区分地把所有破坏信息系统的犯罪行为都纳入到同一种犯罪中予以规定。从现行刑法第286条所谓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内容来看,它并未区分不同性质的信息系统,而是笼统地把所有破坏信息系统的犯罪行为都一视同仁地纳入到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予以规定。实际上,破坏或侵入涉及国家机密和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及其信息系统的行为和破坏或侵入一般企业或一般个人的信息系统的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后果完全不同。前者是对国家安全利益的侵害,性质最为严重;后者有的是对公共网络安全利益的侵害,其性质比较严重;有的是对私人网络安全利益的侵害,其性质最轻。因此,从刑法理论上讲,应该区分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非法侵入或破坏网络及其信息系统行为并分别纳入到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和破坏、非法侵入或破坏私人网络及其信息系统犯罪。显然,现行刑法的这种规定是有问题的,从修正案的内容来看,它并未认识到刑法的这种缺陷并予以改正。

二、有关安全战略、规划与促进等方面的内容不应纳入到网络安全法中 网络安全战略是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就本国网络安全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在我国它是由最高层来决策的。因此,把这种本不应该由法律来调整的内容放在法律条文中的做法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就网络安全的规划与促进问题来说,它是属于国家的产业政策或政府政策规划方面的内容,也不应该属于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内容。而且,从草案规定的内容来看,这部分都是宣示性、很虚的条文。

总体来看,将国家战略和政策规划纳入到法律的这种做法混淆了法律与战略、政策,不仅浪费了立法资源,也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可操作性。因此,这部分应该删掉。

三、网络安全立法应该兼顾公民通信秘密和通信自由

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在传统时代主要体现为使用邮政通信的自由与邮政通信秘密,因此,为了落实宪法的这种规定,现行刑法第252、253条做出了保障公民享有使用邮政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通信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邮政通信方式,现行刑法第252、253则无法适应网络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保障要求。因此,如何从立法上落实宪法第49条的规定,对公民使用包括电子邮件通信在内的网络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进行保护,对实施非法监听、拦截公民通信内容的行为进行规制,已经成为刑法修改的一大任务。然而,从网络安全法草案以及正在起草的刑法修正案的内容来看,并未着眼于网络时代公民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权利的实现与保障对现行刑法的缺陷予以完善。

四、网络安全的保障需要双重机制来实现的

对于网络安全价值的实现而言,网络安全法一方面需要通过立法保障网络及其基础设施上的软硬件本身的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从而构筑起安全可信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对于网络安全价值的实现还必须要针对外界的非法攻击和侵入行为实施有效的打击和预防,即通过立法构建起有效的法律制度来打击非法破坏、攻击和侵入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之盾。

纵观已经公布的网络安全法草案,其基本着眼点在于构筑安全的网络和信息系统设施,而缺乏对破坏和非法侵入行为的应有规制,因此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和真正保障网络安全。

五、网络信息安全不等于个人信息保护

信息安全在法律上和技术上讲具有不同的内涵。技术上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本身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在我国的法律上,信息安全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即它特指信息内容本身是否合法有害,尤其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上看网络信息安全只能是指信息本身是否合法有害,而不是指个人信息保护和垃圾信息发送行为的规制问题。

但从网络安全法草案第四章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具体内容来看,它恰恰没有规定哪些信息是违法有害的,发布违法有害信息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等内容,而基本上成为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垃圾信息防治法了。显然,这种做法是对我国法律上信息安全的误解[1],尤其是对网络安全立法意义上的信息安全的误解和背离。因此,有关个人信息保护和垃圾信息防治的内容有关分别由未来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垃圾信息防治法来规定,而不应该在网络安全法中予以规定。

六、网络安全法应处理好与有关法律之间的关系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空间作为独立于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空间,已经是国家主权的管辖范围了。因此,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也是宪法有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精神体现。网络安全既涉及到国家和公众的安全利益,又涉及到个人的通信秘密与通信安全利益。网络上的有害信息不仅会对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乃至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对于网络不同主体的网络安全利益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部网络安全法所能够实现的,还需要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害信息防治法[2]、侵权责任法、(软硬件)市场准入法、政府采购法等诸多部门法的配合才能实现。

另外,从立法依据来看,网络安全法作为保障国家在网络空间安全的一部法律,它首先应该是国际安全法第25条[3]规定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具体化。

七、网络安全法的指导思想与宏观架构

基于上述考虑,在制定网络安全法时应该兼顾到它与宪法、国家安全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软硬件)市场准入法、政府采购法、有害信息防治法和侵权责任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条文的和谐一致,避免在执法和法律适用时产生分歧。然而,纵观网络安全法草案,它不仅混淆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垃圾信息防治法与网络安全法,不当地将这些本来不应该由网络安全法规制的内容拉进来了;同时对于本应该协调的部门法关系却被疏漏了。

总之,未来的网络安全法在立法上应该是有关网络安全的基本法,因此它应该坚持(宪法、刑法、民法等)规范的体系化思维,把中国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整体网络安全架构;树立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一体化保护的思想;既要做到分级保护,更要确保整个社会网络在软硬件上(可信)安全。既要注重权力管理,也要注重权利保护,尤其是个人通信秘密和通信自由以及企业合法正当权益的保护。要坚持战略性思维,既要注重网络安全,也要注意信息安全。这里的信息安全,不仅仅是违法信息的预防和治理,还包括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安全,防止敌对国家收集我们的企业、个人的数据[4],用以开发、制作诸如基因武器之类的恶意行为。为此,对互联网上的数据流向进行管控,防止其流向国外并被恶意利用也应该是未来的网络安全法规范的内容。

具体说来,未来的网络安全法在宏观架构上可以概括为“三纵四横”。所谓的三纵,是指网络安全法在体系上应该包括国家网络安全、公共网络安全和私人网络安全这三个方面。所谓的四横,是指网络安全的具体内容上包括(软硬件设施)市场准入、运行监管、信息内容管理与数据流向管控、非法侵入行为规制这四个方面。

这里的市场准入方面,既包括软硬件设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基本规则,还包括政府采购方面的基本规范。我们现在很多人以为网络安全就是国家关键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至于社会公共网络安全和私人网络安全问题,不是网络安全法关注的对象。我觉得这种观点具有偏见性,既不符合现在互联网的实际,也不符合未来互联网安全的趋势。如果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立法的话,我们维护和保障网络安全的成本会更大、效率也更低。这是因为无论是现在乃至未来,互联网“互联”的程度越来越紧密,包括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也越来越难以完全被隔离于其他互联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市场准入方面构建基于可信安全(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软硬件设施才可以进入,从而减少整个网络安全的隐患。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政府采购法针对国家关键基础设施进行重点保护。这样,既可以为中国互联网整体构建一个可信安全的“大网”和“基础网”,又能够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整个制度的运行成本将是最低的。

这里所谓的运行监管,既包括一般所谓的分级管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安全监管与个人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对行为的监管,也包括对数据流向的监管,防止重要数据流向国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要求我们未来的立法不仅要保障网络安全,同时也要对政府有关部门的有关权力行使设定规范,注重对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尊重企业的合理利益的诉求。

所谓的信息内容管理与数据流向管控,既包括对违法有害信息的预防和监管,也包括对互联网上敏感数据流向的管控,尤其是对涉及人种和种族健康方面的数据流向进行管控,防止被敌对势力收集和恶意利用。为此,在物理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背景下,有关互联网企业的服务器应该设置和存放在中国境内,否则,不得在中国开放有关服务。

这里所谓的对非法侵入行为的规制,既包括刑事、行政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民事侵权责任法方面的规制内容。不仅要通过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打击非法侵入行为,还要通过民法侵权责任法的规范来为受害人提供有效的救济;前者是非法侵入者对国家承担责任;后者是向受害人承担责任。我们面前的理论和观点往往只注重通过刑法和行政法来打击非法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的违法行为,而忽略通过民法侵权责任法对非法侵入行为的规制,向受害人提诸如损害赔偿等有效救济措施。这种思路既是偏见的,也不利于遏制危害网络安全的违法行为。让违法行为者(通过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既向国家承担责任,又(通过民法侵权责任法)向受害人承担责任的做法,可以加大其违法行为的成本,从而起到减少违法行为的社会效果。

第五篇:中国电信业发展史介绍

中国电信业发展史介绍

总的来讲,中国目前有三大电信基础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其中中国电信是在1998年由中国邮电集团正式拆分成中国邮政和中国电信是拆分出来的。中国联通通信有限公司是在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挂牌成立的。中国联通成立之初主要在大力的发展CDMA技术,包括技术转让、建设网络、推广业务等。而中国移动最早是在1994年时中国邮电集团成立了一个移动通信局,大约在1999年的时候,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进行首次拆分重组,原中国电信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1月,再一次对我国电信业进行重新布局,将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形成了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为主体的“5+1”格局。新组建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由原中国电信南方21省区市的电信公司组成;主要负责南方21省市的固网业务;新组建的中国网通集团公司是由原中国电信北方10省区市电信公司和原中国网通公司(俗称小网通)、中国吉通公司组成主要负责北方10省市的固网业务,中国移动主要做GSM移动业务,中国联通则同时运营GSM和CDMA移动业务,中国铁通主要做铁路上的通讯业务,中国卫通主要做卫星通信这一块。(业务基本不重叠,也没什么大的竞争,几家运营商各干各的,当然这中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为了抢占点移动业务搞了些小灵通和大灵通业务等,也赚了不少)。其中小网通就是在1999年有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中铁通信中心等投资成立的。中国吉通则是电子部系统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参股搞的,例如彩虹集团等,公司主要经营IP业务。其实在这中间还有一家2002年成立的北京正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数字集群通信业务,主要是做北京的市政工程等政府性项目,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场馆的覆盖呀这些。由于这期间电信市场异常混乱,工信部在2007年将6大运营商重新拆分重组成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又叫新联通),中国移动;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将中国联通的CDMA全面卖给中国电信,将中国卫通并入中国电信,并向中国电信颁发CDMA2000的3G运营牌照,将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合并,同时颁发了WCDMA的3G运营牌照;将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并支持帮助中国移动自主研发了TD-SCDMA3G技术。使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成为了全业务电信业务运营商(包括固网业务,移动业务的2G,3G业务等)。也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下载中国电信业的立法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电信业的立法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现状

    中国社会保险立法现状 中国当前面临的又是一个社会风险持续扩张,失业率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迫切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协......

    中国反垄断法调整范围的立法思考与建议

    一、合并立法还是分开立法的 问题 我们知道,一些国家或者地区,如匈牙利和我国 台湾 地区,将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统一规定在一部 法律 里,即采取合并立法的模式,而另一些国家......

    安乐死的立法思考论文

    安乐死的立法思考 论文摘要 对于安乐死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近年来经常可以接触到相关的信息。安乐死来源于希腊文,其含义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牛津法律大词典》将安乐......

    关于设立婚约立法的思考

    关于设立婚约立法的思考 作者:孙超 一、婚约的成立 1、婚约成立的实质要件 (1)婚约必须由订婚双方自主自愿订立 基于现代民法的自主自愿原则,订婚作为一种身份行为,应由双方当事......

    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

    一、引言:中国反垄断的首要任务是反政府部门的垄断行为 经济学上讲的垄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生产技术上的规模经济导致的“自然垄断”,二是由少数厂商的合谋行为导致......

    2012中国电信业信息与网络安全高层研讨会

    “2012中国电信业信息与网络安全高层研讨会” 4月12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2012(第二届)中国电信业信息与网络安全高层研讨会”在北京汉华国际饭店隆重召开。来自北京邮电的......

    中国电信业竞争状况调研报告5篇

    中国电信业竞争状况调研报告1、竞争强度。中国电信业的改革经历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历程。通过联通公司成立、邮电分营、移动剥离电信、南北电信分拆,再到联通网通合并、......

    论中国新闻法立法

    浅谈中国《新闻法》立法 孙妍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摘要] [关键词]新闻法;新闻自由;可行性;必要性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中国正在以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