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打造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时间:2019-05-14 00:0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打造滨海生态园林城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打造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第一篇: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打造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打造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海口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汇报

近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全局,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紧紧围绕“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这一中心任务,按照建设“林城、花城、水城”的工作目标,抢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持续加大园林绿化工作投入,不断增加城市绿化总量,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主要成绩

1、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量显著增加。至2010年底,海口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5%,绿化覆盖率达41.5%,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具体如下:

 A、公园绿地建设。按照《公园设计规范》标准,先后完成了美舍河带状公园、“一园两湖”(海口人民公园、东湖、西湖)、白沙门生态公园、世纪体育公园、海口湾公园等园区的建设和改造,启动了滨江西带状公园建设;完善了万绿园、金牛岭公园等公共绿地增设健身游乐设施工程、公园无障碍设施建设工程等;加强了对五公祠、海瑞墓园、李硕勋纪念园等园区的景观保护。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已建市级公园17个,在建公园2个,面积852.2公顷,初步形成了遍

及城区范围的公园绿地体系。

 B、街边街心小游园建设。先后完成了琼州大桥桥头绿地、凤翔路街景绿地、钟楼绿地、秀英绿地、文明东绿地等102块街边街心小游园建设,面积128公顷。此外,完成了55处“城中坟”景观绿化建设,面积25.72公顷,将城中坟及其周边卫生死角变成赏心悦目的绿地。目前,全市共有街边街心小游园及单位居住区附属集中公共绿地242处,面积202.12公顷,使得城市绿地布局趋向更加合理,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 C、道路绿化建设。按照《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标准,重点突出道路园林景观效果。先后完成了国兴大道、滨江路、琼山大道、椰海大道、秀英大道、丘海大道以及滨海大道、长怡路等65条道路绿化建设及改造。目前,全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市区干道绿地率平均达25%以上,形成了较好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 D、单位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绿地建设。积极鼓励引导全社会参与绿化建设,扩大建设范围,不断优化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化环境,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目前,全市共有“生态园林小区”、“花园式小区”、“绿化达标单位”632家,占全市单位庭院的63%;城市主干道有97%以上沿街单位已实施拆墙透绿。

2、注重大环境绿化,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卓有成效。

认真制定全民义务植树规划,实施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落实义务植树任务和责任。五年以来,全市共义务植树50万株,尽责率67%以上;收缴义务植树绿化费374万元。

3、立法保护,规范管理,古树名木保护良好。制定实施了《海口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和《海口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标准》,根据古树名木属地管理原则,监督指导管理单位落实保护措施。顺利完成了古树名木挂牌工作,认真落实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制。各区园林绿化部门每年都不定期对辖区内已建档的古树名木进行巡查,对其生长状况、保护措施及养护管理责任单位等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及保护措施。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复壮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着手制定古树名木保护利用规划并分期实施。2007-2010年,全市共投入67万元,完成龙华区遵谭镇和人民公园古树名木保护与利用(一期)工程,共对63株古树名木进行加固复壮并建成休闲小绿地。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城乡绿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争创特区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每年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市规划部门积极调整规划,市土地部门配合做好绿化用地调整,市发改、市财政努力为绿化筹措资金。

新闻媒体为城市绿化作好舆论宣传,公路、水务、等有关部门着力搞好公路、河道等的配套绿化,林业部门着力开展城郊农村植树造林绿化,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为城市大环境绿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科学规划,规范管理。认真实施《海口市绿地系统规划》,按照城市发展规模编制年度绿化计划,分解到各区、各部门,列入市政府对区级政府绩效考核范畴。2007年完成《海口市城市绿线控制规划》的编制,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结合城市开发片区“控规”和“修规”的编制,明确对公园、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以及城市道路绿化退线,确保规划区内绿地面积不低于国家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要求所有建设项目必须配套完成相应的绿化建设任务,否则不予办理建设项目综合验收备案手续。

3、机制完善,配套落实。修订绿地养护管理标准及检查考评标准,建立道路绿化动态数据库,逐步使养护管理达到科学化、精细化;不断完善加强全市园林绿化考评机制,对全市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进行全面考评。积极借鉴全国各地经验,整合资源,制订了一系列的养护管理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做到定岗定人,量化考核,奖惩分明,为绿化养护市场化试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开展各种园艺交流、观摩、示范活动,举办园林技术培训班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绿地养护水平明显提高。

4、依法保护,规范管理。近五年来,海口市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海口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海口市义务植树绿化费收缴管理暂行办法》、《海口市城镇园林绿化条例》,为加速海口绿化事业建设提供完备的法制保证。切实加强绿化执法工作,严格控制砍伐或移植各类绿化树木。严格查处各种违章案件,确保绿化成果。几年来,没有出现过非法砍伐树木现象和侵占绿地事件。加大管理力度,实施主动有效的行业指导、服务。几年来过行政许可办理,规范了行政相对人占用绿化资源行为,实现了建设和保护并重,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中保护了绿化成果,推动了绿化管理事业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

5、动员群众,营造氛围。认真制定全民义务植树规划,实施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落实义务植树任务和责任。2005年出台了《海口市义务植树绿化费收缴管理暂行办法》,有效地推动了义务植树工作的开展。每年植树节前后,海口市领导带领市直机关干部、部队官兵、院校师生开展义务植树,广大群众经常自发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在全市开展“植树周”、“军地共建绿色家园”、“林木绿地认建认养”和纪念林基地建设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绿化工作。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要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的目标相比,和其它先进城市相比,和人民群众对园林绿化更高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在园林科研、园林绿化苗木生产方面还相对滞后;城区绿地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富有特色的专项公园缺乏,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健身、浏览和娱乐的绿地仍然不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绿化用地的矛盾依旧突出;城市绿地景观层次和植物种类丰富度仍须进一步提高等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园林绿化三项指标与全国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尽管绿地面积每年以100多公顷的速度在增加,但是随着人口数量尤其是流动人口急剧上升,区域调整,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以及由于道路拓宽、公共设施建设、东环铁路建设等一批大型建设工程大量占用绿地等原因,致使园林绿化各项指标增长速度放缓,增长率下降。我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林绿化三项指标与兄弟城市相比较优势不大。绿化建设还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

2、城市绿地系统尚未完善,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经过多年建设,我市的公园绿地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市区综合性公园的建设进展滞后。公园建设用地从规划和土地使用上都无法得到落实,造成市、区两级公园绿地建设滞后,影响了全市园林绿化指标的提高,也影响了区域性绿地结构的合理

性,严重制约了我市园林绿化建设。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建成区公园绿地指标最低的是琼山区,最高的是龙华区,两者差距达6个百分点以上,大型城市公共绿地主要集中在龙华和秀英片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城市公共绿地服务半径为500M,我市尚达不到此要求。在绿地功能方面,按照园林绿化生态、环保、景观、游憩、科教、防灾等功能要求,所有绿地防灾功能达不到要求。在城市园林绿化整体推进方面,老城区绿化建设、单位庭院小区绿化建设推进速度慢,发展不平衡。居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标准较低。新建小区中,大部分没有集中绿地,单位庭院绿化也存在一些绿地率不达标、施工质量差、植物配置水平低等现象,相当一部分未达到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标准。一些居住小区建设配套绿地的绿地率不达标,造成绿地的流失,影响区域绿地结构合理性。

3、文化建园力度不足,园林精品景点较少。虽然绿地建设力度不小,绿地面积不断增加,但整体而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没有充分融入“文化建园”理念,推出的园林精品景点少,富有特色的绿化作品较少,公共绿地、街头绿地缺少景观小品,绿化手段单一,缺乏园林艺术感染力。

4、园林绿化资金投入仍不足。园林绿化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体现在一些新建公共绿化、道路绿化等项目造价过低,使得景观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体现在

绿化养护经费不足。园林绿化“三分建,七分管”,近几年虽然绿化养护经费已逐年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实际绿地养护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总体养护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今后思路

未来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要求,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突出“沿海”、“沿江”特色,坚持“江海岸线绿屏、慢行休闲绿道、乡村绿网、城市绿景”,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力度,有效增加绿地总量,扎实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把海口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城市园林绿地体系要更加完善。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大城区范围内自然植被、河道、江海岸线、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带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快生态防护林、生态休闲公园、郊野公园建设步伐,形成布局科学、功能综合、经济合理、生态效益明显的园林绿地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与管理水平,为城市建设五年上水平发挥引领作用。

2、中心城区绿量要大幅度增加。增加绿地843.67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增加664.57公顷。,新建公园、游园绿地

500个以上,五年内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服务标准。建成绿地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园林城市。

3、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要实现新突破。力争进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在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为基础的情况下,坚持保护和治理城市水环境、城市市容卫生、城市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城市园林绿化达到或满足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的评选标准。

4、现代精品园林工程要取得新进展。要按照国家“重点公园”以及国家 “人居环境范例奖”标准,积极推进城镇公园和重大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建成更多的精品园林工程;结合城市的旅游化改造,完成现有主要公园、街边绿地的景观及设施等方面的改造。

5、城市慢行休闲绿道体系建设要扎实推进。要把城市慢行休闲绿道建设作为城区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按照道路交通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植物配置合理的标准进行建设。

五、保障措施

1、坚持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确立城市绿化规划的法律地位。目前我市已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但城市园林绿化的体系还不够健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规划还

不够细化;城市绿线和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落实。应切实推行规划建绿,建立完整的城市绿化规划体系,从规划上确保城市绿化用地,实现用规划科学指导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

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城市绿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城市人民政府要把城市绿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把城市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科学决策、正确引导,建立城市绿化目标责任制,保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健全城市绿化工程设计和施工招投标制度和机制,建立绿化工程监理和质量监督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3、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建设水平,倡导以人为本,营造城市景观。绿地建设贴近市民,体现人文关怀。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以乔木种植为主,以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尽量减少整形植物的应用,降低绿化养护成本;增强城市绿化在美化城市方面的功能,赋予不同绿地以不同的个性特色,营造自然怡人的城市氛围。同时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海南热带风光,集中力量建设一些具有海南热带园林特色的园林精品。

4、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开拓资金渠道,加大园林绿化建设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城市绿化建设和资金管理渠道。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应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市、区两

级财政应加大城市绿化隔离林带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的投入,采用市、区两级投入的方式鼓励带动各区公园绿建设地。确保绿化养护费的落实,根据绿地面积按一定标准按时拨付,并逐年增加。采取养护招投标制,提高绿化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开展政企共建、军地共建或社会捐资建绿、认建认养绿地、古树名木认养、出让城市绿化设施冠名权、经营权和广告权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绿化。

5、加强绿化法制建设,建立严格的绿线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城市绿化用地。结合《海口市城镇园林绿化条例》、《海口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法规,以及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海口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订,划定城市“绿线”,实行严格的绿线管制制度,对“绿线”范围内的土地必须用于城市绿化建设,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改作他用。尽快出台《海口市公园管理办法》、《海口市义务植树管理办法》。继续加大绿色图章审批及易地绿化补偿制度的实施力度,各类建设工程要与其配套的绿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达不到规定绿化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对确有困难的可进行异地绿化。坚决查处侵占绿地和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进一步健全城市绿化调控机制,规范全市新建、改建项目绿地率、设计施工、质量检查监督等方面的管理。

6、落实责任分工,普及绿化教育,全面开展全民绿化

美化,社会动员工作。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印发的《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大力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和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和普及我市园林绿化的教育推广活动,建立奖励机制,发动全民绿化美化,采取奖励制度,鼓励单位和个人深挖潜力,营造参与绿化、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社会氛围。

7、完善体制机制,深化城市绿化体制改革,建立新型运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长效城市绿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园林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形成市场激励、竞争和淘汰机制,彻底转变城市园林绿化长期由政府包揽、管理层与作业层不分的状况,促进公共绿化管养工作的良性发展。建立城市绿化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绿化管理水平。坚持管理中心下移的原则,建成的绿地要逐步以区为主实施养护管理,市园林局进行考核检查,以奖代补。

8、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全面推进园林行业的科技进步。园林科研所要重点围绕海口园林绿化的重点技术问题组织研究,成为园林行业的技术研究中心。企事业单位要重点结合本单位的任务,加大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转化,全面推进园林行业的科技进步。结合园林建设实施一批

重点科技项目,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重点组织实施城市绿化植物,特别是棕榈植物、乡土树种、地被植物的应用,实施城市立体绿化、屋顶绿化,推广节水技术和中水浇灌及城市透水性铺装技术、城市绿化技术规范等一批项目的研究和应用。继续开展棕榈植物在海边栽种利用以及椰心叶甲虫害防治等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植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养护技术的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绿化行业中的应用,加强档案信息管理,促进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进程。

9、重视生产绿地建设,保证苗木供应,确保海口的生产绿地建设和花木生产有序地发展。确保国有园林苗圃流水坡基地、金牛岭公园科研基地、南海大道花木基地等园林苗圃具有良好的苗木结构和生产能力,根据城市绿化建设需要,组织苗木生产和调配,特别是大苗的贮备和适应城市生态建设需要的乡土树种的培育。加强对各区民营苗圃的花木生产进行宏观指导,确保海口的生产绿地建设和花木生产有序地发展。定向培育不同规格、不同种类的苗木,保证城市园林建设用苗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需要。加强新优品种苗木的引种推广工作。

10、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建设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进一步加大中青年干部培训力度,健全和落实干部的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各级干部在职或脱产

进修,提高文化程度,提升知识素养和管理水平,着力建设一支与园林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队伍。建立园林系统人力资源信息库,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引入机制,注重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培训和管理,适度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做好军转干部、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引进工作,不断调整优化人才结构。逐步提高专业人员的学历和实践能力,培养锻炼一批专业能力强,具有一定经济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和有一定特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加强对技术工人实际操作能力和园林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的素养。

1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行业,全面提高园林服务水平。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动力,大力开展花园式单位、生态园林式居住区或街道的建设,用高标准的城市绿化养护水平展示园林行业的精神文明和建设成果。利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科学文化的科普教育,使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以创建优秀基层站所为契机,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通过提高园容设施水平、接待服务能力、改善园林景观质量等工作,全面提高园林服务水平。

12、创新工作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全面提高园林绿化干部队伍的行政效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作风建

设,大力弘扬“团结、求实、创新”的园林精神,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实际,不断健全沟通群众的民意联系机制、服务群众的科学决策机制、惠及群众的政策保障机制,出台一批制度措施,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建成一批精品工程,提升城乡环境,惠及广大人民。大力加强全市园林绿化干部队伍的正规化、制度化建设,大力加强公园景区和基层园林绿化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依法履职尽责能力。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理顺业务关系,着力解决职责不清、合力不够的问题。尽快完成机构“三定”工作,理顺职责关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效能。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不断完善对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督制约机制,努力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

第二篇: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专题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优化人居发展环境

今年年初,省委书记苏荣莅临我市考察调研,对我市提出了“两个率先、一个努力”的发展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在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去年我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我市还存在很大差距,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城市任重道远。

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绿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要求。通过开展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我市城市园林绿化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问题仍然不少:一是城市绿化缺乏特色,园林精品不多。城市绿化没有很好地与自然山水相结合,没有有效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地方特色不鲜明,精品力作甚少。放眼市区,只有近两年来建成的孔目江湿地公园、新欣北大道等称得上精品力作,大部分绿化项目档次品位不高。二是城市绿化布局失衡,绿量依然不足。城市绿化没有跟上城市快速扩张的步伐,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差距很大。城市绿地分布不平衡,城北新区特别是孔目江核心区绿化面积较大,城南老城区、新钢公司辖区等绿化严重不足,尤其是规划控制面积4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居然没有建一处公园,深受市民喜爱的街头游园、小公园太少,很难满足市民出行500米步入公园的要求。

2、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难以适应城市对高标准承载能力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城市规模扩张快,城市建设工程多、投入大,城市框架已经突破了70平方公里,一座中等城市的架构已经形成。但是,在高楼大厦、景观大道的周边,特别是老城区、城中村市政设施老化和不配套,出现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畅、市民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城市形象。城区排水系统设置紊乱,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垃圾存放、收运设施落后,造成垃圾“二次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实际处理量远没有达到设计负荷,环境状况堪忧。

3、城市管理合力未形成,难以应对市民对高效能管理服务的要求。近年来,尤其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来,我市城市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容环境得到优化,城市形象得到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单位、部门和干部群众城市管理意识不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城市管理合力未形成等原因,我市城市管理仍然存治脏不彻底、治乱不到位、治差不明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许多管理上的被动,薄弱时段、薄弱环节问题没能根本解决,城市形象提升较慢,脏乱差和回潮现象依然严峻,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对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园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要以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新起点,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生态优美、环境优雅、充满活力、富于人文关怀的城市。

(一)精心规划建设,构建生态园林系统。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尊重自然,突出特色,按照“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营造城市园林景观,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努力塑造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绿地系统,促进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1、坚持规划建绿,塑造地方特色。城市绿化要坚持规划先行,以保证城市绿化建设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一要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调整和城市规模的加速扩张,我市2002年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策应“一城五区、两江四岸”城市建设构想,本着生态化原则、系统化原则、个性化原则,编制一个科学的、超前的、高起点的城市绿地绿化规划,以指导和调控城市绿化建设。二要严格执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联审联验工作程序,着力加强附属绿化规划的审查、质量监管和竣工验收,完善易地绿化补偿机制,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从源头上把好绿化建设关。严格控制绿线范围内的用地进行非绿化建设、破坏绿化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加大侵占绿地、非法砍伐、破坏绿化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加强绿线管制。

2、实施项目推进,提高园林品位。依托我市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绿化建设品位,使城市绿化建设与彰显城市个性、延承城市文化脉络、提升城市形象相适应。一要树立精品理念,提高园林绿化设计水平。依托自然山水,贯彻节约型绿化方针,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将园林绿化与我市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和城市格局有机结合。二要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增绿量出精品。大手笔实施“两江四岸”绿化建设,高标准完成抱石公园、北湖公园改造,适地建设一批街头游园绿地,启动仰天岗森林型生态新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坚持城市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实施城市新(改)建道路绿化,重点抓好城市出入口和节点绿化,形成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实行工程建设项目绿化一票否决制度,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推进单位(庭院)和小区绿化。实施城郊山体保护和复绿工程,启动渐赣线两侧绿化,完善城市绿色屏障。

3、注重长效管理,巩固绿化成果。一要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制度建设。尽快出台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竣工交接验收、城市绿地养护招投标、养护考核等为重点的一系列配套标准和规范,为我市城市绿化行业管理提供依据和保证。二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绿地建设和养护作业公开招投标,建立城市绿化养护长效管理机制,变“花钱养人”为“花钱买服务”。按照“建一片,管一片,绿一片”的原则,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力度,严格管护标准,加强督促考核,实现绿化管养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努力提高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三要拓宽绿化投融资渠道。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绿化,按照“先造景后卖地”的思路引导开发商建设公共绿地,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城市绿化投入机制,为城市绿化筹集资金。

(二)注重城市内涵,完善市政公用设施。要强化市政公用设施的基础地位观念,更加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做到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一处工程,留一处精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要着力完善基础服务功能。要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以城市路网、给排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以及公共交通、医疗设施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让市民享受到工作和生活的便利。要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地下发展等各项建设综合规划,减少建设的反复和浪费。特别是地下管网建设应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每拓宽和新建一条城市道路,就应同时铺好各种城市地下和预留将来发展管线的地下穿孔,避免城市道路上的“拉链”现象。

二要着力增强设施配套能力。要实施城中村改造,创新模式和机制,下大力气推进四眼井、万家山、桥背等城中村和城南旧城区的改造,全面提高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实施小街小巷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重点实施小街小巷硬化、亮化,解决老城区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畅等市政设施老化和不配套问题。要实施城市建筑风格改造,按照一街一特色的原则重点对劳动路、长青路、科环路等道路临街建筑物进行“穿衣戴帽”,增强临街建筑物外观美和立体美。要实施人行道建设工程,拓宽融资渠道,改革人行道建设模式,把握建设标准,突出解决新建道路设施不配套问题,消除黄土裸露。要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停车场,改造和建设一批环保型公共厕所,切实解决公用设施短缺和档次低下问题。

三要着力提高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强生活垃圾处置监管,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一体化进程,推进驴脚岭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作业,将新钢公司等区域生活垃圾纳入无害化处理范围,实现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按照新城区“雨污分流”、老城区逐步“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促进城东污水处理厂达到设计负荷,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强化城市管理,营造优美市容环境。要加强城市管理,建立良好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通过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来巩固城市规划建设成果,营造良好城市秩序,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管执法作用,做到标准化执法、人性化服务,强化责任、提升标准、工作前移、坚韧严管,全面打造整洁、优美、文明、雅致的市容环境。

一要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上做文章,提高管理效能。要推进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创新,重点在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等方面有突破,实现市容环境长效管理。要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化工作,制定操作性强、权威性强的法规、规章,使城市管理工作由过去的“行政约束型”向“法制约束型”转变。要在环卫清扫保洁“管干分离”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垃圾收集清运、公厕管理等作业工作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要加大公共参与力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城市管理转到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城市治理上来,着重发挥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夯实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应用主导、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数字城管”,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活动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应对城市管理工作新情况、新问题。

二要在城市环境卫生上下功夫,实现城市天天洁净。加大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优化城区环卫保洁网络,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提升环卫作业的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实现环卫保洁全地域覆盖不留死角、全时空覆盖不漏时段。抓住道路清扫保洁这一中心环节,积极探索与大建设相适应的作业管理模式。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严控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确保生活垃圾不落地。加大向薄弱区域和薄弱时段的延伸力度,全面加强夜间环境卫生管理,开展城市出入口、铁路沿线、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进建筑垃圾专业化密闭化运输管理,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将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三要在城市环境整治上出重拳,优化城市秩序。要顺应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坚持原则不让步,坚持重罚不留情,集中力量开展治脏治乱治差活动,维护良好城市秩序,力争市容环境再上一个台阶。一是明确重点,增强整治针对性。在全面整治主次干道基础上,突出整治老城区、小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铁路沿线等薄弱区域,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点、不留空隙。在加大对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政设施等常规整治基础上,突出违章建筑、渣土撒漏、户外广告、油烟污染、娱乐噪音扰民等专项整治,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严格标准,增强整治实效性。认真学习和把握好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统一政策标准,严格依法行政,大胆执法,依法办事。高压整治违章建筑,坚决拆除各类严重违反城市规划的违章建筑,杜绝新的违章建筑出现;重拳整治渣土运输撒漏,从严处理带泥上路、沿路抛洒、随意弃置渣土等违规行为;规范户外广告设置,本着“减量、规范、统一”的原则,提升户外广告品位,严厉打击非法小广告;综合治理油烟污染、娱乐噪音,该取缔的坚决关闭取缔,该整改的整改到位。持续整治违章占道行为,彻底取缔占道经营、占道娱乐、占道洗车、流动摊点和马路市场,还路于民。

第三篇: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城市功能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不好,专业市场不足、厂矿噪音粉尘污染、占道经营等方面问题,这表明城建工作与人们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我们也正在着力改进。在城市建设中,国外“穷人进城、富人出城”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城区人口集中,空气不畅,交通拥挤,垃圾多,噪音大,气温高,建筑将人与大自然隔离,人与人缺乏交流。这说明了在城镇建设上出了问题,偏离了人的本质要求,这个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城市机体的内部协调,人所建造的城市与整个生态系统不协调,对人的生态形成了威胁,人要逃避城市。我们离不开城市!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建设和改造城市。这一理念在全球已经兴起,这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居住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城镇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农民进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有浮躁心态,不能盲目攀比,赶进度。不能盲目铺摊子、大兴土木,造“空壳城市”。二是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层次低,脏、乱、差问题普遍,生态环境脆弱。三是城镇体系、交通体系、水资源规划衔接不紧,先建设后规范现象严重,缺乏整体协调发展。四是城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经济支撑,对农村经济带动作用差、辐射力不强。五是城镇缺乏个性特色,设计趋同。建筑格局单调,韵味不浓,没有特色和吸引力。这些方面的问题集中一点就是方方面面体现出不和谐,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指导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树立生态的理念。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城镇加快建设生态城镇,最根本的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立足旬阳自然禀赋,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建设以净化、绿化、美化、山水相依为标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以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经济生态化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生态产业;以“形、神”兼备,人文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

第四篇: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城市功能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不好,专业市场不足、厂矿噪音粉尘污染、占道经营等方面问题,这表明城建工作与人们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我们也正在着力改进。在城市建设中,国外“穷人进城、富人出城”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城区人口集中,空气不畅,交通拥挤,垃圾多,噪音大,气温高,建筑将人与大自然隔离,人与人缺乏交流。这说明了在城镇建设上出了问题,偏离了人的本质要求,这个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城市机体的内部协调,人所建造的城市与整个生态系统不协调,对人的生态形成了威胁,人要逃避城市。我们离不开城市!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建设和改造城市。这一理念在全球已经兴起,这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

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

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

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

第五篇: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城市功能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不好,专业市场不足、厂矿噪音粉尘污染、占道经营等方面问题,这表明城建工作与人们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我们也正在着力改进。在城市建设中,国

外“穷人进城、富人出城”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城区人口集中,空气不畅,交通拥挤,垃圾多,噪音大,气温高,建筑将人与大自然隔离,人与人缺乏交流。这说明了在城镇建设上出了问题,偏离了人的本质要求,这个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城市机体的内部协调,人所建造的城市与整个生态系统不协调,对人的生态形成了威胁,人要逃避城市。我们离不开城市!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建设和改造城市。这一理念在全球已经兴起,这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居住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城镇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农民进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有浮躁心态,不能盲目攀比,赶进度。不能盲目铺摊子、大兴土木,造“空壳城市”。二是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层次低,脏、乱、差问题普遍,生态环境脆弱。三是城镇体系、交通体系、水资源规划衔接不紧,先建设后规范现象严重,缺乏整体协调发展。四是城镇产业结

构不够合理,缺乏经济支撑,对农村经济带动作用差、辐射力不强。五是城镇缺乏个性特色,设计趋同。建筑格局单调,韵味不浓,没有特色和吸引力。这些方面的问题集中一点就是方方面面体现出不和谐,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指导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树立生态的理念。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城镇加快建设生态城镇,最根本的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

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立足旬阳自然禀赋,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建设以净化、绿化、美化、山水相依为标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以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经济生态化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生态产业;以“形、神”兼备,人文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镇就是要建设与自然平衡、和谐的人居环境,对地处河源地区的山区县份来讲,首先应该是山水园林城镇,森林环抱、绿茵遍地、四季葱翠,噪声得到控制,气候自然调节,水土合理保持,生态环境和谐,景色美丽动人。城镇经济是无公害环保的产业体系,是花园式工厂、环保安全清洁生产技术,交通便捷,服务功能完备,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城市文化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道德礼仪,法制观念,具有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城镇精神风貌。在这里,自然环境、城市与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的精力更加充沛,身体更加健康,创造力更加旺盛,必然会大大促进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建设生态城镇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突出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主题,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人口、提升城镇品位、完善城镇功能、经营城镇资源、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小而精,秀而美,富有个性,既具有文化品位又有环保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镇体系。培育一批天蓝、水清、山绿、景美、特色明鲜,引人入胜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的城镇;发展城镇中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环保的特色产业;孕育一种融传统健康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建设殷实、健康、文明的生态县城、集镇、新村、社区。

1、以加强城乡规划为先导建设生态城镇。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是城镇发展的定位器,城镇的生态化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生态城镇规划就是把生态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构建生态县城、生态集镇、生态新村、生态社区、生态小区体系,对城镇布局、结构、建筑、色调、雕塑、小品等设施要用生态学来审视,使城镇平面、空间显现艺术性生态性。生态城市规划有一些基本的原则:(1)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2)恢复退化的土地;(3)平衡发展;(4)制止城市蔓延;(5)优化能源;(6)发展经济;(7)提供健康和安全;(8)鼓励共享;(9)促进社会公平;(10)尊重历史;(11)丰富文化景观;(12)修复生物圈。按照生态城市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原则来修编规划,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完善城镇体系规划。这个规划主要管城市和农村发展如何衔接,管城镇布局、新村的设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集镇、新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要贯彻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原则,实行集镇群的协同式发展模式。通过以交通体系为纽带和依托,变城乡经济分割、孤立、无序为统一、联系、有序的发展格局。二是高起点修编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必须体现完整性超前性,少走弯路。县城所有建筑物的配套协调,风格搭配、韵律和谐、生态环境要从总体上作出完整的规划设计。突出县城精神的设计与塑造,利用独特的山水地貌及组团功能形态,把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给山造势,给水补形,设计自然、宁静、幽朴的“太极城”特色艺术形象。对建筑的式样、色彩、高度要与周围山水建筑物相得益彰,这些问题都要在城镇规划设计中体现出来。搞好县城总体规划中的消防、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等专项规划,力争与县城总体规划同步。在建设中必须坚持按规划建城镇,一张蓝图管到底。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建设紧密衔接,分区定位,统筹规划。全面推行“两证一书”制度,各小区建设必须编制详规,一律不得先建后规划,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督管。三是编制新村建设规划。逐步健全全县新村规划体系。坚持“八位一体”,综合治理,科学规划新村建设。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房,搞好试点稳步推进。结合百强村建设、生态移民、迁移式扶贫、退耕还林等工程,分散、连片集中、点面结合,依坡就势,一面坡一条路进行整体布局,打破裁弯取直、挖山打岩的传统模式。

2、以完善城镇功能为基础建设生态城镇。水、电、路、防洪、环卫等配套设施要优先规划,规范红、黄、紫、蓝线,新开发的集镇、小区原则上基础设施先行建设,现有集镇要逐步配套。文化、广电、体育、教育、社区福利等公用设施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城镇功能。要完善社区、小区的配套功能,较大的住宅小区要设置必要的文体、卫生、保健等设施,增强休闲功能和人文内涵。要抓好城镇建设项目,储备、论证、推介、争取公益性市政设施项目,突出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项目。集镇建设重点抓好给排水、垃圾掩埋项目。当前制约集镇基础建设的难题就是资金短缺。要通过土地经营、社会集资、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盘活存量资产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3、以培育城镇特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为内涵建设生态城镇。产业是城镇的血液,产业旺、城镇兴、人民富,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生态城镇就是发展生态产业,一是要突出农业产业化。各乡镇要找准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公司 中介组织(协会)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结合农业园区建设,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县城服务的配套农业种养业,建立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扶持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三是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在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社会保障体制上都要为农民进城开绿灯,消除政策性障碍。

4、以加大城镇综合整治力度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城镇。我县地处河源地区,城镇大多依山傍水,要建设生态城镇,必须把城镇纳入山川秀美建设的大范畴来考虑,把城区和郊区环境治理同时兼顾。一方面,要养山护水治田建园,搞好城镇周围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大河道整治,兴竹养花,使城镇周围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另一方面要加大城镇区环境整治力度,使之“干净、畅通、绿化、明亮、整齐”。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抓重点,更要抓难点。下功夫治理城市脏、乱、差,抓好城市容貌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占道经营问题,切实保障城市道路干净、畅通、市政设施完好无损。加大对城市广告的管理力度,对主要街道、主要建筑的户外广告要精心设计,坚决杜绝违章建筑、零星插建的行为,坚决拆除影响市容景观和内容不文明的一切牌匾和标语,严厉打击在公共场所乱张贴、乱刻、乱堆放、乱吊挂等行为。要以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抓好道路养护和排水管网维护,消灭街道坑洼不平和污水乱流、垃圾杂物乱堆放的现象。以道路、公厕、垃圾收集点为重点,加强对垃圾的全程管理,确保城市街道卫生整治。第三,要着力抓好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作好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完善城市“绿线”制度,通过拆墙透绿,屋顶铺绿,植草皮,路街整治,推进绿化。建设绿地要从用地、布局、造型、色彩、朝向、标志物等方面,精心设计,出精品,不贪洋求大,与自然相协调。特别是在花草树木的品种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有本地特色,关键在于形成个性,选择出县树、县花、县鸟。第四,要加强对城市建设工地的环境治理。结合整顿建筑市场秩序,狠抓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把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作为文明工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建筑垃圾清运管理,有效遏止沿河倾倒、堵路毁田、破坏环境的现象。

5、以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为切入点建设生态城镇。城镇管理是确保城镇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坚持依法管城。逐步完善城镇管理法规体系,加大《县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等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探索综合执法管理模式,组建执法队伍,严格文明执法。积极开展创建文明集镇,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活动。以企业—学校—新村—居住小区—街道—集镇—县城为生态建设单元,分类指导建设生态社区。从各机关单位做起抓起,创建文明大院、文明单位。突出加强城镇社区建设,改善社区管理,完善社区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创建一批文明社区。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生态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的形态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态城镇建设是全新的理念,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城建各项工作都要凝聚在这一目标和任务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一是树立生态意识、生态观念。要把思想统一在建设绿色旬阳上,深刻认识生态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学习,根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自觉用生态城镇的理念指导工作实践,努力建设生态家园。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理论知识,提高决策水平,从宏观上把握发展动态,使建设中不走弯路或少些败笔。要加强市民文明意识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文明素质,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爱,爱城如爱家的良好社会风尚。充分利用网站、报刊、电视各种宣传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普及生态城镇的知识,公开曝光破坏和有损城镇建设的人和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家园的浓厚氛围。二是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县城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城建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切实解决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要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安排部署城镇建设,把生态观念贯穿集镇和新村的建设中。各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分工负责。三是要加大城建资金的投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四是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城建管理队伍,培育一批专业性人才。(作者系旬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下载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打造滨海生态园林城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打造滨海生态园林城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总结[五篇材料]

    持续生态修复 做足山水文章 精心打造“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城市生态格局 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总结 近年来,市市政园林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充满魅力的生态园林城市,营......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加快建设生态城市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

    玉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初探

    玉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初探 摘要:十八大召开以后,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本文阐述了玉门市建设生态园......

    建设创业文化打造创业滨海

    建设创业文化打造创业滨海建设创业文化打造创业滨海创业创新创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育和弘扬创业文化,树立“发展以富民为......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荆门市环境保护局毛凯 我们认为打造荆门旅游品牌,首先要立足于本地基础,发挥本地区优势,打造出具有荆门特色的旅游品牌,从环保部门角度来讲,就......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南京 构建美好家园 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在不断的恶化,这也让人......

    关于落实“三八六”环保行动加快生态美丽滨海建设范文

    关于落实“三八六”环保行动加快生态美丽滨海建设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三八六”......

    创建德令哈生态园林城市 打造柴达木绿色明珠

    创建德令哈生态园林城市 打造柴达木绿色明珠 一、德令哈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现状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