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同志在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4 00:4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沈健同志在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沈健同志在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沈健同志在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沈健同志在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现场推进会和罗志军省长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分析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全面动员和部署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工作,着力健全和完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下面,我简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围绕“建设高质量、高水平江苏基础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9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0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取得新进展,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99.9%;普通高中发展迅速,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全省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以上。全省形成了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比较完备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全省已有36个县(市、区)通过了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评估,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紧迫任务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中小学普遍存在课程内容偏、繁、难、旧以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课堂教学高效率不高、学生负担偏重等突出问题,2001年我们即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004年起全省所有县(市、区)进入新课程改革,2005年起全省所有普通高中整体进入课程改革。今年2月份,专门举办了全省教育局长和四星级高中校长、三星级高中校长代表培训班,对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08高考方案的完善微调意见,持续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目前,全省基础教育的所有学段所有年级、所有学生都进入新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良好局面。二是切实规范学校管理。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2004年,省教育厅制订并实施《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负担的十项规定》,对课程课时计划、学生在校时间总量、家庭作业量、使用教辅用书、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2006年省教育厅制订并实施了《中小学管理规范》,积极推动中小学依法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2007年起,我们积极推动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内容的地方立法,2009年3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已研究通过《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草案)》,省人大常委会已进行了第一次审议,预计今年能够颁布施行。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今年我们从高中教育抓起,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强化督查处罚力度,严格规范高中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今年初举办的教育局长和四星级高中校长、三星级高中校长代表培训班上,我们再次重申了严禁下达高考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控制高中学生在校时间、严格规范招生考试管理、严肃违纪违规处理等五项要求。2008年以来,我们严肃地查处了长期违规、跨市招生的四星级中学,规范了2009年全省高中招生行为。

三是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始终坚持把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作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制度。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强化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自觉提升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制度。重点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初中建设,促使初中学校均衡发展,推动“择校热”逐步降温。实施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中考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招生中的影响权重,将热点学校50%左右的招生指标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多样化的学生选拔机制。针对08高考方案首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对08高考方案进行了微调和完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统一文化考试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调控,社会有效监督的,促进教育公平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四是切实加强教育督导和检查。会同省委组织部建立了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制度,将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列为重要督导内容,推动地方政府和学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健全督导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将督查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推进各地各校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近年来,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相继组织开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千里行、百校行等专项督导活动,采取随机抽查与综合督查、暗访与明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地方和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的督导检查。

尽管我们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有些地方和中小学校仍然存在办学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超出了其身心承受的范围,严重侵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地方政府受错误政绩观的影响,习惯于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主要指标,极个别地方甚至签订责任状、将升学指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根据政府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升学指标进一步层层细化分配到学校和班级,对校长和教师提出以升学率为核心指标的考核要求。二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过重。目前我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过重,中小学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有些地方和学校加班加点、节假日补课,有些地方和学校组织统考联考、一模二模、月考周练等名目繁多的考试,严重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和心理负担,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部分地方和学校学生在校活动时间过长,有些高中的学生在校活动时间超过12小时,个别学校甚至达到15小时,严重挤占学生休息睡眠时间和锻炼时间,严重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三是部分地方和学校不能按要求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有些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课时、教学内容安排随意性大,只重视考试科目的教育教学,忽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素质养成性课程。一些学校为了应付督导检查,甚至搞两套课表,一套应付检查,一套真正实施。四是违反《义务教育法》和违规招生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和学校违反《义务教育法》,改制学校的清理不到位,初中学校变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笔试、面试、与学科竞赛成绩挂钩等形式招生。有些公办普通高中违反规定提前招生、跨市招生,采取各种手段抢拉生源,造成恶性竞争的不良局面。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不少学生体质下降、患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疾病。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在学校和家庭压力下,一些少年儿童对学习、对学校、对教师、对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酿成了一些悲剧。这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剥夺了少年儿童的童心和乐趣,严重阻碍着少年儿童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制约了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长此以往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讲,是教育总体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结构、教育规模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着缺陷,就业竞争引发了升学竞争等;同时,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陈旧的人才观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部分社会媒体片面宣传甚至恶意炒作,使育人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中小学校必须清醒认识课业负担过重给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造成的严重危害,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上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紧研究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首先,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违背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是一种狭隘教育观念的反映。这种忽视全体学生、全民族和全社会长远的根本利益的行为如不根本改变,势必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影响我国亿万劳动者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对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深刻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任务。当前,我省基础教育已经处在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新的历史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一些地方和学校存在的违背教育规律、办学行为不规范的现象,偏离了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目前,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第三,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衡量教育部门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事关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事关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成为教育的“老大难”问题,破解这样的难题,既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履行教育职责,真正将其纳入政府行为,充分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更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创新的策略、更加得力的措施,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用更多的精力,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上下工夫,在强化督查执行力上下工夫,在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工夫,敢于破难点、打硬战,常抓不懈,综合治理,强力推进,真正解决好这个“老大难”问题。这是对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一次全面考验。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更加信任人民政府,更加信任学校,就会密切干群关系,密切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和家长的支持,才能做得更好。

二、着力解决当前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 根据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现场推进会和罗志军省长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当前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要求,从普通高中教育抓起,以治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尽快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反响强烈的重点问题,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严肃治理学校办学不规范行为,确保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明显下降,不规范办学的现象明显减少,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坚持长抓不懈、齐抓共管,力求在全省建立起稳定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步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校规范办学、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第一,准确把握当前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原则。我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认真落实以下四条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省级统筹、政府推动。根据教育部和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参照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我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实行省级统筹、政府推动的工作机制。实行省级统筹,有利于全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步调,在全省范围内形成浓郁的推进氛围和正面的社会效应。各级政府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承担指导、协调、督促等重要职责。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我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当前以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为重点,推动解决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问题。省重点负责规范普通高中的办学行为,市、县(市、区)负责规范辖区内所有中小学的办学行为,形成全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是坚持强化督查、严格问责。充分发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教育执法部门的重要作用,强化督导检查、强化行政执法,推进工作落实。严肃处理重大违规事件,严格责任追究,做到有报必查、有查必纠,有责必惩。四是坚持标本兼治、长效治理。既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尽快解决好中小学办学行为中的突出问题,务求尽快初见成效;又要在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上下工夫,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第二,准确把握当前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当前,我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严格禁止下达升学指标。督促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评价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今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地区、学校及个人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高(中)考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县(市、区)、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和奖惩。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地区、学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升学率等具体情况,不得炒作“高考状元”。

二是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要坚持“健康第一”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和家庭作业总量。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不得组织非住校学生上晚自习,住校生晚自习控制在每天2课时,严禁利用晚自修时间组织文化补习或考试。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家庭作业总量分别不得超过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确保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严格禁止组织中小学节假日补课。全省中小学严禁组织任何年级学生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上课,或以补差、提优等形式变相组织集体上课。

三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编制标准配齐配好中小学各科教师,督促本行政区所有中小学严格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各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特别是要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和技术类课程的实施。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高一年级必修课结束前,不得提前分科分班。学校课表要上墙、上网公示,接受学生、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监督。

四是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要严格规范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小学、初中不得组织市、县(市、区)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小学组织的考试每学期原则上不超过一次,科目一般不超过3门;初中学校每学期考试不得超过两次。严禁组织高中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统考、联考或月考。严格规范普通高中学校招生管理。加强对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籍管理,建立全省统一的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网络管理平台。普通高中学校一律不得在中考前招收、录取学生,公办普通高中不得跨市招生。加强高考信息管理。加快高考招生社会化改革步伐,积极推进网上报名,招生考试机构将考生高考成绩直接发放到考生本人。各市、县(市、区)和学校、班级不得统计、公布考生个人或集体的高考成绩、名次、上线率等信息。

五是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学校违法办学行为。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各种名义设重点学校、分快慢班。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得转制为民办学校,原改制学校要进一步按要求规范办学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得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不得以学科竞赛成绩、特长评级等作为录取依据。

第三,着力构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解决问题与完善机制相结合,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促使学校和教师将教学的注意力更多地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上,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

一是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把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来抓,要根据课程标准精简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力加强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要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健全机制,加强建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筹下,全面规划和深入推进本地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认真总结经验,形成基本制度,加强与新课程相关的条件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要加强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普遍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鼓励和表彰在规定教学时间内,通过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学校和教师,宣传和推广一些地方和学校“减负增效”的成功做法。

二是要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要着力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潜在素质的考查,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切实提高热点高中指标生的比例,全省各市都要达到50%以上,逐步实行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坚定不移地推进“小升初”免试入学,规范民办初中招生。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下决心扭转单纯依靠升学率评价基础教育学校质量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以全体学生为评价对象,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内容、达成国家规定培养目标为评价标准,以合格率、完成率和学生综合素质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三是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认真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责任、公民道德基础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等公共机构,统筹安排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各学科教学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专题教育。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确保中小学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重视学校美育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四是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优化中小学新师资培养院校布局结构,有计划地建设好中小学幼儿园师资培养基地。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吸引优秀青年读师范,鼓励优秀人才当教师。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深化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提高新师资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县域范围内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机制,健全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知名度的人民教育家,带动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特别要引导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切实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五是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和安全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健康和谐的环境。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大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志愿和社会的需求,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服务社会、努力成才。要规范社会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社会办学机构不得面向义务教育学生举办学科类竞赛活动。各中小学校不得将校舍、场地租借给社会办学机构办学,不得以任何名义举办或与校外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文化课补习班。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决制止有偿家教。禁止中小学教师到社会办学机构兼课。

三、切实加强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要事、难事。我们要以对国家和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克服松懈和畏难情绪,统一思想、步调一致,齐心协力、真抓严管,旗帜鲜明地把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真正减下来。

第一,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省教育厅将负责做好全省规范办学行为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研制、组织实施等工作,精心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督导检查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管理职责情况,重点负责查处普通高中的违规办学行为。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育部和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密切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提出本区域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认真排查并切实解决查摆出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所辖中小学校的违规办学行为,切实维护区域内中小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办学秩序。各中小学校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学校内部管理,研究提出规范办学具体的目标要求,自觉纠正违规办学行为,形成依法办学、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真正把规范办学行为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提出本地区和本校贯彻省“五条规定”的具体意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公众、家长和媒体的监督。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设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对举报的违规情况要逐一查处,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二,进一步强化督导问责。各市、县(市、区)要建立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督导检查制度,加强对学校办学的督导、考核和监督,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检查方式。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积极开展专项督导和随机督查,采取暗访或“飞行检查”等方式,发现和宣传先进典型,从严查处违规单位、学校和个人,定期发布督导通(公)报。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肃处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违规事件,对经查实违法违规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视情节对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给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撤消星级高中资格、取消荣誉称号、追究行政责任等处分。各地要将规范办学中小学行为的情况纳入对县(市、区)、学校的有关评估和表彰奖励之中,纳入到对校长、教师的考核和评优评先之中。我厅将会同省有关部门重点督查处理违法违规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并在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和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县和江苏省和谐校园等专项评先表彰中,对存在违规办学行为的地区和学校实行“一票否决”。

第三,切实抓好舆论宣传。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为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舆论环境。各地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规范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大力宣传各地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大力宣传强化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先进学校典型,大力宣传积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教师代表,在全社会着力营造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浓郁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和广大学生家长了解、理解并支持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并使更多的学生家长参与监督,全社会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各级各类教育报刊、教育电视台、教育网要组织专门力量开设专题专栏,编发系列文章,举办系列节目,扎实做好政策宣传、理论阐发、释疑解惑等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经常与媒体沟通,切实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一些严重违规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重大违规事件进行曝光,建立并形成正确的导向机制。

同志们,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拼搏,为给广大中小学生创造接受素质教育的宽松环境,为培养一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共同奋斗!

第二篇: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自查报告

为了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推进我乡素质教育的进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镇里固中心学校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学习《虞城县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自查提纲》,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成立了中心学校专项行动领导组,于近期组织开展了一次全面的“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自查自纠活动,逐一梳理和排查我乡各学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1、我乡中小学都能严格执行今年秋季下发的新课程方案,按照国家、省课程计划的规定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2、全乡中小学严格执行节假日放假通知,不占用课余和节假日等时间,安排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

3、全乡各学校都能够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严禁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中小学教师无擅自组织学生征订、购买和使用非法教辅资料的现象,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无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

4、全乡教师都能够严格执行作业审批制度。小学一、二年级按上级规定,从没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高年级、初中书面家庭作业量分别不超过1小时、1.5小时。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加大作业量。教师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精选作业内容,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学生作业量基本上适中。

5、中心学校严格规范各学校平时对学生的检测,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按成绩排列名次,更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等。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6、全乡中小学各校都能够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能够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广大教师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7、全乡中小学教师基本上能按要求进行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考核评价;教师听课节数能达到规定的要求。

8、中心中学根据《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章和文件,建立健全了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同时制定了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层层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确保广大师生校园内的安全。

9、中心中学能够加大违规责任追究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全乡各学校综合情况进行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实,即在全乡通报批评。

10、全乡各学校无一例因成绩差、行为差为理由,拒绝学生入学、劝其转学或勒令退学,人为造成学生流失。

11、各学校严格资料管理,各种教学台帐、学籍管理、文件、档案资料建立健全,规范有序。

通过认真的查摆自纠,我们意识到规范办学行为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尽管我们在工作中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存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虞城县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自查提纲》,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使镇里固乡的办学行为更为规范,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沈健同志在省成人教育协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

沈健同志在省成人教育协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

(2012年2月2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省成人教育协会召开2012年年会,我代表省教育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表示亲切的慰问!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全省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债务全部化解,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7.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00%,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学有所教”目标基本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特别是质量建设各项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是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5000亿元。2010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投入1314.62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幅约为17%,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2010年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达923.46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70.24%。2011年,全省地方教育投入预计达1450亿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1025.4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增长18.50%。

二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召开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推进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启动实施24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义务教育重点推进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高中教育重点推进课程基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职业教育重点推进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高等教育重点推进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方位、系统化推进教育改革。按照“共建、共享、协作、整合”原则,着力推进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区域、地方政府携手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协议,就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等10个方面协作推进改革探索,并明确了相应的政策保障;与教育部、财政部、审计总署、国家气象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粮食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国家部(局)和相关行业、企业共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3所高校,有效增进了江苏高校与国家部委及行业、企业的联系,强化了学科及专业特色。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积极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省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所、独立学院25所,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43.90万人、占全省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4.50%。结合独立学院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全省高校的布局调整,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4个教师海外培训基地,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173个。老挝苏州大学正式招生,开创了中国高校举办海外校园之先河。

三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常抓不懈,务求实效。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及。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南京市、丹阳市等13个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苏州、无锡、姜堰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扎实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向“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方向发展,启动建设了首批38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建成48个国家级和192个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省首批建有17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有7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8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均居全国第一。全省首批设立10个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以技能大赛为引导,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2009、2010和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省中职、高职组连续三年获奖总数第一和总分第一。在2011年全国首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我省获奖总数和总分均居第一。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高校现有两院院士8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0人、国家教学名师48人。自2010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已面向海外选聘了70名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全省高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33个、精品课程341门、教学团队86个、教学名师48位(均居全国第二)。全省高校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省委省政府从2010年起每年投入10亿元支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一期项目遴选优势学科122个。全省高校建有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总数全国第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全国第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1个(全国第二)。

四是服务发展成效显著。发挥高校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时期,全省高校共向社会输送了200万名高校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高校共有1960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3项;全省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半以上出自高校;总计获得科研经费投入突破300亿元,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9.75万项。2011年,我省高校共39项成果奖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高校获奖项目总数的25.3%,获奖数居全国各省(市)高校第二;63项成果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占21%,全国第二);47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占61%)。同时,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教育民生日益改善。坚持把加强和改善教育系统民生作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落脚点,努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80%。扶贫助学体系不断健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面免除,同时按照每生每年小学750元、初中1000元的标准发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全省平均补助面为寄宿生总数的10%;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为所有一、二年级在校学生提供助学金。普通高校、高中的生均助学金标准分别提高到3000元、1500元。“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辍)学”的目标在江苏已经实现。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年终总就业率连续多年均超过90%,2011年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6.80%。总体来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以率先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关注民生、服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牢牢把握江苏“两个率先”的总定位,紧紧围绕“率先建成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查找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创建,按照共同发展、局部先行、分层推进的原则,对不同地区分别提出不同的进度要求,以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全省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考试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评价监测体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扎实推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与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切实把握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集中财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使增加的教育投入与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要求相适应,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三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突出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扩大教育资源总量,支持农村优质幼儿园建设。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强校长和教师的城乡交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均衡水平。对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既作出长远安排又抓紧付诸行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尽快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四是切实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扎实抓好24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和我省规划纲要确定的其他改革项目,重点抓好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和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逐步消除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坚持“五区同创”,在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同时,启动建设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区,努力形成教育改革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五是不断增强教育的贡献度。把教育改革发展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大局中来谋划,综合考虑现代化建设对人力资源、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需求,切实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成效。积极主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办学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和培训活动,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今年1月,江苏省委正式发布《江苏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其中不少涉及到教育。我们将根据这一指标体系,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努力做到“四个提升”。一是提升教育普及的现代化水平。学前教育突出提高农村幼儿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三年入园率,义务教育突出提高巩固率、降低辍学率,高中阶段教育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毛入学率,高等教育以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为主推动实现普及化。二是提升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校车安全工程、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等,持续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三是提升内涵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推进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强化学科专业和优质资源建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四是提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引进体系和使用体系,建立教师培养、选聘、管理一体化制度,突出农村教师、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制定实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和考核办法,以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完善高校教师成长和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二)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十二五”期间江苏重点实施的民生幸福工程中的“六大体系”之一。江苏将立足于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创新模式,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运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职后教育有机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一是重视和加快终身教育发展的立法工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56次主任会议已经明确,将《江苏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列为2012年的重点调研项目。下一步,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足我省终身教育工作实际,着力破解终身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着眼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推动立法工作,依法保障、全力推进终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二是推动国民教育普及向学龄前儿童延伸。进一步强化政府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以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有效新增一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尽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最近,省机构编制、教育、财政等部门将修订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三是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特别是职业导向的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支持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成员率先开放学习资源和课程,逐步形成继续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机制。四是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面向各级各类教育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配套,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注重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充分运用信息计划创新教学方式,努力为广大学生和群众提供优质、多样、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江苏是创建开放大学的试点省份之一,目前正在积极筹建江苏开放大学,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正积极争取教育部批准试点省市开放大学建设,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学分银行”,赋予试点省市开放大学本科办学举办权。

(三)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今年国家下达我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为18%,全省已经对市县财政教育支出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省政府还将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督促各市县政府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一是全面落实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推动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特别对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将按照法定要求优先安排教育拨款,切实做到“三个增长”。推动落实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和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力争2-3年内省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达到1万元。二是合理安排配置教育经费。围绕促进公平,着力强化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建设,进一步提高扶困助学资助标准和比例,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优质教育。围绕深化改革,把增加教育投入与完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以投入促改革、以投入换机制。三是强化财政教育投入的督导考核。建立教育和财政部门的协调会商机制,加强对市县财政教育投入的过程评估和督查考评,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考核制度,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经费管理的依据,作为资金分配和动态调整的依据,作为综合考评和表彰奖励的依据。

(四)大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同时也为新时期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学生为本,着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每个学生全面提升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二是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形成一套体现时代要求、具有江苏特色、科学规范、符合实际、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覆盖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职能,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三是围绕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高考方案,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教育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启动全科医师培养试点工作,推进南京仙林大学城高教教学联盟建设,推动全面学分制改革试点。启动高校教学工作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开展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试点。

(五)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开放。我省共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15项,在前期动员部署、明确任务、正式启动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力争为全国探索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经验、新做法。一是鼓励试点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坚持因地因校制宜,支持各地各校大胆实践,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坚持整体部署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既注重一致性和协调性,更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努力形成多样有效、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径。二是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贯彻落实部省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全面启动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在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十个方面开展协作改革,积极主动细化并落实部省共建协议中关于教育部支持江苏高教改革的7个方面14项政策,将协议文本变为操作层面的措施。按照协议要求,建立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制度。积极争取承办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现场推进会。三是加大改革试点经验交流力度。及时总结基层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并且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坚定不移地执行好、落实好,并进行总结推广、辐射推动,具有普遍意义的好经验及时上升为政策措施。四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创建和培育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举办创新性科技应用类型的合作办学项目,鼓励职业院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扩大留学生规模并逐步调整、优化留学生国别、层次和专业结构。

二、积极推动成人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成人教育工作,特别是21世纪以来,对成人教育的重视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全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要求继续教育要有新的作为。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强调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正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要科学分析成人教育的新特点,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推进成人教育实现更大发展。近年来,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成教工作者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农村成人教育健康取得新的成绩,社区教育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老年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民办非学历教育成果丰硕,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民生改善,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作出了重要改善。

加快我省成人教育改革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目标,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示范引领、注重实效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依托现有教育资源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大力发展面向全民的各类教育与培训,着力提升以学历补偿、技能培训、文化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成人教育质量与效益,不断增强全民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要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支持普通高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鼓励中等、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初高中学力劳动者开展学历和技能双提升工程。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改革考试科目和内容,体现学历继续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推进江苏开放大学建设,建立开放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立完善体现成人教育特点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深入推进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二要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积极推进江苏开放大学建设,加快完善社区教育体系,推进标准化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村(居)民学校建设,着力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向在职培训有效拓展。实施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将乡镇成人教育机构转变为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按文件要求核定编制、明确职责,切实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提高水平。到2015年,全省70%的城区、50%的县(市)、50%的乡镇(街道)达到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标准。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着力开发特色培训项目和课程,努力形成要学、有学、优学、乐学的社会风尚。办好第八届长三角社区教育发展论坛。三要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刚刚闭幕的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将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列入今年的十件民生实事。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大力实施农村人才工程和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两后”毕业生培训、退役士兵培训及实施中青年农民学历技能双提升计划作为工作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载体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农民致富。扎实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等新市民培训,全面落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政策,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水平。

四要积极发展老年教育。长期以来,全省老年教育主动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老年大学发展迅速,农村老年教育培训广泛开展。下一步,要切实按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依托现有资源,探索建设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加快老年教育发展步伐。到2015年,形成全覆盖的社区老年教育网络,“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基本实现。

五要规范发展社会培训。继续坚持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两手抓,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紧缺性、实用性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加强民办教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依法规范社会培训机构的审批、评估、资质认证,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和年检、统计制度,逐步推行社会培训机构星级管理。大力支持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全面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到2015年,全省形成一批有社会影响的品牌培训机构。

三、进一步发挥省成人教育协会的作用

多年来,省成人教育协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服务成人教育发展,为密切党和政府与教育工作者的联系,促进全省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作为全省教育系统的重要社会团体,拥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和造诣精深的专家,理应充分发挥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优势,在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有更大作为。《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覆盖城乡、灵活开放、沟通衔接、质量一流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加快成人教育改革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要进一步发扬成绩,发掘潜能,发挥作用,努力开创我省成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要加强理论研究,努力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要深入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协会要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组织开展相关重大课题研究,通过深入调查、总结经验、开展实验、探索规律,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给以明确回答。要借助和调动成人教育科研机构和专职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发挥广大会员中的教学、科研、管理一线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特别要紧紧围绕我省教育规划纲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所提出的任务及要求,认真研究成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变革,推动成人终身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继续办好年会、各类培训,加强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

二要提升服务水平,大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作为由全省各类成人教育团体和成人教育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术性社会团体,要进一步加强与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和有关社会团体及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的联系与合作,为他们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和渠道,主动承担起中介性、服务性工作,发挥协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和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指导,取得社会各方面最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要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广开服务渠道,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措施,为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三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是发挥协会作用的重要保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协会要坚持以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创新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关键,以“四个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务,为成人教育事业服务,为成人教育工作者和成人学习者服务)为标准,进一步加强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全体理事、各地和各行业协会、各分支机构、各会员单位的作用,不断扩大会员规模,加强协会规范管理,使协会的组织管理、会员管理、活动管理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更加重视、更加关心成人教育协会的工作,努力为协会工作创造条件,指导协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志们,加快发展成人教育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率先”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让我们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继续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预祝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2012年年会圆满成功!

第四篇:马成福同志在全县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会议上的讲话

马成福同志在全县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当前基础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动员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明确重点,创新工作,大力开展“管理规范年”活动,深入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促进全县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规范办学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当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四个重大的转变:一是从重视速度、规模的发展正转向更重视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二是从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正转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我县教育来讲,坚持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依然是2008年全县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三是从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正转向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动手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四是从重视升学教育正转向回归教育规律的教育。

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全省素质教育会议、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全县上下行动快速,落实上级有关规定,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拓素质教育新途径,促进了全县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思想障碍和认识偏颇。部分学校校长对规范办学和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存在着消极应付、打擦边球的现象;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充分内化为领导干部和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学校之间素质教育的推进不均衡;教师队伍老化,特别是音体美专业教师不足,致使有的课程课时不足;部分学校班额超过规定人数;举报到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不规范办学行为的信件不断。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当前,特别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本质和主题。春节前,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之后,省政府又专门召开了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省教育厅举办了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素质教育专题培训,省市教育部门近期又分别召开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调度会议。我县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全县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全体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大力宣传、全面推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大力推动者和坚定实践者。《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融汇了近年来国家和省关于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体质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基本准则,是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具体政策依据。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规范》、深入领会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不折不扣的执行上级规定,才能使全县中小学办学行为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新时期、新形势对教育教育事业赋予了新内涵、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正视问题,抓住机遇,知难而进,以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把教育工作的重心切实转移到规范办学行为上来,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落实《规范》,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一是德育,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是教育学生怎么做人的教育;二是课程改革,这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教师队伍建设,这是素质教育的保障;四是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规范办学行为仅仅是回归教育本来面貌的基础性工作,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该学习时就学习,该上课就上课,该活动就活动,该休息就休息;要让老师该备课时就备课,该上课时就上课,该休息时就休息。

今后的工作重点还是突出学校的内涵发展,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一是强队伍。努力抓好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科研队伍三支队伍建设,突出抓好优秀教师、名师的培养;二是优课堂。课改、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要把功夫下在课堂上。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坚定一个思想: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效益为中心;三是精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确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想,形成关注细节,把小事做好、关注小事成就大事的工作作风;四是建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校园环境、教育设施、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化生活、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制度、学校传统习惯等。其核心是能促进教师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和谐成长;五是创特色。一所学校办的好不好,标准很多,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有没有特色,也就是在某方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二是有没有品位,也就是说学校的内涵是否丰富,是否具有教育上的高价值、高标准。其表现一方面在校园,包括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每一个绿化点等都精雕细刻,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反映在学生的品格上,也就是说学校不但要传输知识,更要塑造人品、人格,因为只有人格、品格完美才会有品位;六是铸品牌。学校品牌是对具有一定知名度、美誉度的学校综合内涵的概括。它虽然是一种无形资产,却具有巨大的社会将就和经济作用。

二、突出重点,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按照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和《规范》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规范学生假期和作息时间。普通高中执行省教育厅统一制定的作息时间和假期安排。高中不能早于6:30起床,第一节不能早于7:30,最后一节自习不迟于10点,走读生不能晚于9点。义务教育学校执行《邹平县教育局关于规范义务教育学校作息时间和学生课外作业量的通知》,(对于初中作息时间做了调整,上课时间改为45分钟,课间改为10分钟,这是根据市局文件调整的,在教育局文件后有附件,请调整落实)双休日一律不得组织上课和统一安排自习,要做到静校,双休日不能有铃声。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晚自习不能晚于9点,任何走读生不能到校进行晚自习。寄宿制学校学生回家时间由学校统筹安排,但不能强令学生回家。双休日期间,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资源应全面向学生开放,供学生组织活动使用。学生在校时间、睡眠时间、体育活动时间符合《规范》规定要求。

二是规范课程和课时。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任何学科课时安排不足与超课时都是错误行为。高中学校要认真执行省教育厅统一制定的教学计划,规范高中文、理分科时间。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按照《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见附件)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要特别保证开全开好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地方和学校课程,小学一、二年级体育要逐步由现在的每周3节过渡到每周4节。杜绝学校内使用两套课程表,严禁弄虚作假。

三是规范学生课外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作业(仅限语文、数学学科,其他学科不能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初中学生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作业总量不超过2小时。当天没有课程的学科不能安排家庭书面作业。作业量由教务主任宏观控制。义务教育学校非寄宿制学生一律不得安排晚自习。安排晚自习的学校不得再给学生安排家庭作业。中小学所有自习课不得安排到学科。义务教育学校在假期和周末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家庭作业。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年级组长作业审核制度。

四是规范考试评价。义务教育学校一律取消初中学业考试以外的各种形式的统一考试。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制度。学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积极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学生发展报告或成长记录,逐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功能。中小学期末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教研机构可以提供一套完整试题供学校选用,鼓励学校自行命题考试。高中学校可在高一年级末和高三下学期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两次统一考试。无论何种考试,都不得进行校与校、班与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排队。

五是规范招生行为。国办义务教育学校一律实行划片招生,学校(包括民办学校)一律不得组织招生入学考试;中小学不得举办实验班、重点班;初中、国办高中一律不得举办复读班或招收往届生插班复读;中小学必须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划定的招生范围招生。要严格控制中小学班额。2008年小学一年级招生一律不得小于6周岁(2002年8月31日前出生),小于6周岁者,一律不予注册学籍。任何学校不得作违规招生宣传,不得违规提前招生,不得到规定区域外招收学生,不得超出学校合理规模招生,不得以减免学杂费等损害学校利益行为招揽优秀生源。

六是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教师要认真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职教师不得搞有偿家教,不得举办辅导班、培训班,不得在社会举办的文化补习学校(班)兼课。国办学校不得将校舍设施对社会出租用于营利性文化及专业课补习活动,国办学校不得与社会机构以及个人联合举办文化及专业课补习班、培训班。学校举办兴趣小组以及组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律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

三、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

一是强化宣传,积极营造推行素质教育的舆论氛围。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广大学生、教师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广大家长及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各镇办教委和学校要按照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大力宣传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推行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和精神实质,宣传国家和省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和措施,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加大调研力度,举办中小学素质教育研讨会,努力推广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

二是广泛开展“管理规范年”活动,抓好学校工作规范化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教育系统各项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全县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今年教育局党委在全县教育系统广泛开展“管理规范年”活动,把学校工作规范化建设列入重要内容,对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教育收费、规范办学行为和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都做了明确要求。当前,加强学校规范化建设,重点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素质教育督查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永恒的中心工作,根据省市文件要求和邹教字〔2008〕15号《邹平县教育局关于机关中层干部包学校安全工作的意见》,建立素质教育督查责任制,机关中层干部同时负责指导、规范所包单位和学校的办学行为;要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教育局将不定期地到各学校进行督导检查,重点督查《规范》确定的当前中小学需要规范的问题。对违反《规范》者,视情节轻重,给予学校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资格、撤销先进称号等处分;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给予校长及直接责任人警告直至撤职处分。制定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对于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水平进行检测,年底大力表彰素质教育先进单位。

四、落实《规范》,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要求(一)要增强创新意识和科研兴校意识

一要增强创新意识。学校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必须确立“唯实、唯新”的意识,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前瞻性,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开拓新的书面,创造新的成果。二要增强科研兴校意识。要牢固树立教科研一体化的思想,在学校营造教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科学研究方法。要培养、确立学校的重点研究课题。

(二)突出重点,抓好学校管理

当前,随着素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不可避免地要触及现存的各种弊端,解决过去遗留的老问题和时代发展产生的新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除了要有清晰先进的办学思想,高尚的人格,还必须能够选择恰当的管理方法,并力争实现管理的科学、民主、和谐、发展、服务。让每一位管理者和学生充满自信、潜力得以发挥,才华得以展示,个性得以张扬,努力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

1、注重规范。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二是加强班级管理,促进班级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三是深入推进学生学习规范化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2、注重过程。抓好基础知识、基础年级、基础知识。

3、注重细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各校你追我赶争创名校的队伍中,很多校长都在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撇开了学校间的档次?是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的刻苦精神?不可否认,这些差异的确制约着某些学校的发展,但面对学校间交流越来越多的今天,这些差异也越来越小,尤其在一些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间,更是微不足道。实践证明,学校管理的粗放型与精细化的区别正是导致学校之间差异的关键所在。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细文化。

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要科学分析和全面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创新管理制度,也就是说要依法实施精细化管理。二是要坚持学校管理精细化,确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想,形成关注细节,把小事做好,关注小事成就大事的工作作风,把小事做好,把大事干成。三是坚持学生管理的精细化。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生活入手,指导学生把规范化精细化的学习、生活贯穿到每一个细节中。

(三)努力争创名校

1、突出学校文化建设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作为书面教育背后的文化熏陶更能服务于教育,更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学校的美誉度。所以,各位学校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争创名校的过程,其实就是争创一流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全面展开不偏不漏。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性,就是把浓厚的文化意识和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小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时一景,大到学校建筑物都要充分体现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在学校树立起正义、正直、文明、团结、向上的崇高形象。

2、突出办学特色 所谓办学特色,就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明显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教科研、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继承和发扬自身优秀的传统办学理念,这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二是特色的确定要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发展性,必须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挖掘形成地域特色并使之走向全省、全国。三是注重并善于总结自身的管理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四是要把独特的办学理念、管理思想切实贯彻到整修学校管理实践中,真正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总之,办学特色必须成为学校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和管理的必备理念之一。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3、实施开放办学策略

面对全球政治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挑战,开放办学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作为一所学校,不仅仅是简单的走出去、请进来,而是要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办学理念,理发分析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分析我国教育发展趋势,主动拥抱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实现与先进思想、先进理念的碰撞、对接、融合、超越,把握机遇谋求发展。当前,学校的办学目标应围绕如何办现代化教育,采取开放型策略,既要开放学校,更要开放教学、开放课堂。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创办一流的学校。

4、校长要当好龙头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在学校发展中是关键、是核心、是龙头。因此,校长要用发展的思路来规划学校,制定学校发展目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老师和学生,为师生创设广阔的发展窨,创造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把握好发展机遇,营造有利于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氛围。

在学校发展中,校长要当好龙头,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要出思想。校长要有高的境界,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要结合本校实际,提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指导思想,确定好发展重点,并逐步形成发展特色。二要建体系。就是要选准方向、确定目标,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组织全体师生层层分工、分步实施。

三要立机制。就是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群策群力,建立尖的工作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检查机制、保障机制等,确保学校发展正常、有效、有序地进行。

四要常总结。学校能否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是对校长思想水平、研究水平、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的重大挑战。它也要求校长要经常反思,不断总结,并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经常的反思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促进学校发展、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要常学习。我县的中小学校长,绝大多数老师从一名普通老师逐渐成长起来的,属于“经验型”校长,我们这些经验型校长怎样由校长这一“职务”走向校长这一“职业”,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学习。可以说学习是发展之本、是提高之策、是进步之源、是成功之基,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努力成为一名有理论、有实践、有效益、有思想、做得好、说得清的科研型、专家型校长。

同志们,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未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相信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一定能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谱写我县教育事业发展 的新篇章。

第五篇:河南省政府扎实开展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措施

河南省政府扎实开展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措施。

经省政府同意,最近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我们要全面落实文件明确的各项要求,既要有总体安排,又要有阶段性目标;既要注重解决突出问题,又要有长远的制度设计。要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在推进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目标任务。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依法、科学规范中小学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当前一个时期主要是秋季开学后一段时间,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精力,着力解决好学校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补课、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义务教育阶段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学生、普通高中举办复读班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等突出问题,确保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明显下降,确保不规范办学的现象明显减少,确保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坚持常抓不懈,齐抓共管,巩固成效,健全机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条件保障体系和制度环境,建设一支适应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基本形成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注重素质的学校和区域教育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二)把握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根据教育部和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参照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我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实行这一工作机制,有利于全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步调,在全省范围内形成浓郁的推进氛围和正面的社会效应。二是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省统一步调、整体推进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可以避免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相互攀比和恶性竞争,靠拼时间和以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各地要统一行动,把省政府要求贯彻落实到辖区内的每一所学校和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坚决不留任何死角和空档。重点解决当前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下来,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实践、去创造。前不久,教育部福州会议上,袁贵仁副部长主持讨论推进素质教育和减负问题时,大家一致认为,要全国一盘棋、全省一盘棋,整体推进才能取得实效。三是坚持强化督查、严格问责。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纠风部门的重要作用,强化督导检查,严格行政执法,推进工作落实。要建立区域内违规办学行为监测、举报和问责制度,做到有报必查、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同时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力争推出一批减负增效的地区和学校典型。四是坚持标本兼治、务求实效。既要解决好中小学办学行为中的突出问题,务求尽快取得成效;又要在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上下工夫,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突出工作重点。

一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通过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及作业量保障减负,坚持健康第一,注重创新精神培养,不挤占体育课、艺术课、团队活动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通过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减负,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

效率;通过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支撑减负,拓展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通过规范教育评价行为引导减负,严禁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禁以高(中)考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县(市、区)、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和奖惩,切实减轻学校教师的升学压力和学生的考试压力。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加强中小学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教育经费统筹,切实保障区域内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为实施规范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要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办学要求,统筹城乡学校建设和改造规划,着力解决好大班额问题。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全省小学、中学平均班额分别控制在45人、50人以下。三是着眼长效机制建设。要深入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努力促进中小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健全教师队伍增补机制,用足用好教师编制,保证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下载沈健同志在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沈健同志在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