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同志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创建宽松发展环境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县长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创建宽松发展环境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刚刚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7月1日正式施行之际,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创建宽松发展环境推进大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上级有关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依法行政各项工作任务,加快依法治县和法治政府建设步伐,为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充分认识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些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依法行政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特别是在今年的县人代会上,县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以建设法治政府为核心的“五型政府”建设问题。通过开展行政许可法学习等有效形式,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监督,加强政府的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执法力度不断加大,违法违规案件逐步减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行政职能趋于高效;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大力推进,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施行,我们在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同时,依法行政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某些干部依法行政观念有待强化,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行政命令,工作中不按程序办事、不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观念淡泊。重大决策忽视民主集中制原则,习惯于凭主观意识办事。在行政执法上,该严肃执法的,却随意放纵,该管的不敢管,不该管的却越权行为。
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违法问题依然存在,有碍于经济发展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去年以来,我县相继有几起事件被省新闻部门曝光。今天在这个会议上我们又通报了3起案件。县委、县政府在这方面的态度非常严肃:第一,要严肃认真地抓好违法违纪案件的纠正问题。第二,凡是今后被上级新闻部门和有关部门查处或曝光的,坚决不客气。第三,今天在这个会议上出台的法规性文件,是经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的,今后再出现类似问题,就按照这个文件处理。
三是行政执法的制度和程序还不健全,多头执法和执法扰民的问题尚未杜绝。现在看,在行政执法中,一些干部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但是,即使在行政许可的范围内执法,也有个程序问题。前几天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特别强调了按程序执法的问题。今天通报的案件中,有些执法的范围和权限应该说是法律所允许的,但是执法的程序还不到位。不文明执法,不按程序执法,依然是违法。所以说,在今后的行政执法中,就是要依法执法,要按程序执法。
四是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偏低,执法行为不规范。在司法过程中、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在行政管理上,仍存在不公正、不规范的问题。有的部门案件该立的不立,久拖不决;有的执法自定标准,执法人员上岗不带证、不亮证,甚至根本无证;有的单位干部自恃行业特权,接待外来办事人员时衙门作风十足,群众称为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一些执法人员素质太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规范执法,怎样公正执法。
上面我所列举的问题,仅是目前我县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一部分,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我在以前的大会上也多次提到。要想真正行政执法,我看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牢固的法律意识问题。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特别是我们和国际经济不断接轨,按照国际规则来实施政府行为的情况下,我们任何一个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法制观念。领导干部的法制素质,决定着其工作的行政效能。一个不懂法的领导干部,不可能履行好工作职责。我曾谈过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国家现在的政府正在由权力型政府向法制型政府过渡,过去我们国家一些事情运作的主体是靠权力来推动的,现在运作的主体是法制。所以说,我们任何一个干部都要树立法制观念,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越来越规范,法制的越来越明确,作为一个政府的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如果想通过“暗箱操作”或以权力来谋取利益,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是不允许的。今年年初以来,县政府在所有的工作运行中,第一位的都是考虑到法律是否允许,我们所出台的文件,起草初稿之后都请法律人员在法条上进行把关。县委、县政府始终强调:所有问题要依法运作,公平、公正、公开进行。今年操作比较大的事项,如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上,我们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分批次跟着经济发展推进,一个一个地操作,可以说今年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最大,没有任何“暗箱操作”的问题,没有任何违法的问题。在房地产开发上,县政府几位领导和建设部门始终做到,开发项目的立项、评估实行全部公开,在动迁上坚持依法运作。今年,我们召开了两次政府常务会议,废止了原来所有的与法律方面有抵触的文件,今后我们县政府的工作就是按法律程序办事。县政府在为谋求经济发展上,即使在法律上活用一些东西,也都要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合理规避。三是在今天这个会议上,要把政府的态度讲清楚:今后政府工作的运作能用法律解决的就不用权力解决,现在的政府就是按法律、法规办事的政府。如果谁还按过去的习惯行为去办事,坚决不客气。第一,今年年初,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县政府把国有资产全部收拢。如果谁敢盗卖国有资产,坚决立案查处不客气。第二,在全县大的经济事项中,谁要再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不客气。第三,如果谁要再利用职权,违纪扰民,给我县形象带来影响,坚决不客气。这届县政府班子就是这个态度,希望在座各位监督我们的政府,也引以为戒。从认识的角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现实需要。建设法治政府是当前乃至长远我县 建设“五型”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必须有效保证政府各项施政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因此,着眼现实,我们要把建设法治政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上。
第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是顺应改革开放形势、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融入全球经济循环的大背景下,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学会依照法律、法规办事,特别是在WTO的框架内,必须学会用国际规则办事。只有这样,我们的县域经济发展才能真正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中,才能获取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反之,任何不规范、不合法的行政行为都有可能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并带来不良的后果。
第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未来一段时期,我县脱贫解困、致富奔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要想实践好XX利益高于一切,XX人民高于一切,XX发展高于一切的行为准则,至关重要的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其根本在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只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才能把政府自身建设提升到新的层次,真正打造一个廉洁、务实、高效、执政为民的法治政府,才能充分发挥好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最终不负人民的重托。
第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市场经济,也是“环境经济”,抓好了环境建设,就抓住了加快发展的制胜权。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关键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就是政府行政的许可、处罚、收费等各项公共权力都必须法制化、规范化。在我县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十分优越的情况下,通过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而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无疑会给招商引资等项工作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为经济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总之,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法律意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努力把法律赋予我们的行政权力行使好,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发展好,为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规范行为,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今后一个时期全县依法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为建设法治政府、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理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我们要以实施好这部法律为契机,积极推行行政体制改革的创新,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要抓好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工作。上一段时间,县政府法制办、人事局已对全县1000多名公务员进行了许可法的培训,这个工作力度还要加大。在学法上,各部门、各乡镇主要领导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通过领导带头学习、集中培训学习、开展自学等途径,进一步加强对行政许可法的学习,使全县广大领导干部认识到:不按行政许可法办事就是违法,就要负法律责任,就要承担在政治、经济方面带来的严重后果。只有做到学法、懂法,才能真正守法、用法、依法行政。司法、宣传、广播电视等部门要通过新闻讲座、开展咨询等有效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行政许可法,使人民群众了解、熟悉这部法律,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对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
二要严格依法抓好行政许可清理。县编委办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全县行政许可清理工作方案,重点清理行政许可项目、行政许可规定、行政许可实施机构和行政许可收费。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我县无权设定行政许可,以往县政府及各部门自行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规定和收费要一律取消。清理中涉及国家和省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和规定的,要做好上下衔接工作,根据设定机关的清理结果相应进行清理。清理后确定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规定、实施机构和收费项目,由县编委办负责向社会公布、公开。
三要大力精减行政审批事项。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各部门要对现有的审批事项进行认真清理,应该取消的坚决取消,逐步将行政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交给发育成熟的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尽量减少政府、部门的干预和干扰,增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效益。对确需保留的审批项目,要严格审批内容,明确审批条件,简化审批程序,限定审批时限。特别是要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原则上要把县级所有的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中心,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现在看,依法行政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依法行政,而有些群众对法制的理解很淡漠,本是应通过法律解决的问题,却要求政府强制性解决;本是违法的问题,却上访无理取闹。如在4月24日芦河劣质化肥案的处理上,县委、县政府的态度非常明朗,就是要依法办事。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案件处理情况汇报,督促和指导案件处理。上访群众要求政府管,政府要管,管法就是协调依法处理案件。在案件查处上,政府可以指导,可以督办,但政府不能包办,否则就是违法,就是越权。芦河劣质化肥案群众上访事件说明,我们有些群众还不习惯依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有些行政执法部门怕麻烦、怕担责任,不愿履行法定职责。在履行法制程序方面,法院做得十分到位。法院在一些政府移交的案件处理上,一是看法律是否允许,二是衡量处理好这些案件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在法律上又必须作为的问题,法院总是提前向县政府沟通汇报。相反,有些部门属于它职责范围内的事,却不敢作为。XX的经济社会要发展,决不要贻误事业的干部,决不要无所作为的干部。
(二)要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大量和经常性的管理工作,是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事实证明,法制环境不佳,发展环境不宽松,很多与执法不力有关。这次我们通报处理的案件和人员,就已表明了县委、县政府要坚决依法行政、从严治政的态度和决心。各执法部门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吸取教训,认真整改,严格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这次通报处理的案件,涉及到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说交通部门对案件的处理十分得力。在新闻部门刚曝光的第二天早晨,交通局的主要领导就主动到县委、县政府向领导说明情况,马上采取了措施。如在处理XX劣质化肥案上,省政府进行督办,我县汇报了案件查处情况,对这个案件的处理,省、市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一是案件发生后,XX县委、县政府采取措施得力,平息事态态度坚决;二是案件处理过程中,依法办事,办案速度比较快;三是妥善解决了群众上访问题,没有酿成较大的政治事件。所以说,我们不怕出问题,但是不能允许的是,出现了问题却漠然臵之,无所作为。核心是出了问题不当回事不行,出了问题没个态度不行,出了问题不敢管不行。我们要有处理问题的作为,得有当领导的风范,得有处理问题的手段。
一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全县各行政执法单位和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既不能失职不作为,也不能越权乱作为。执法单位、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履行行政执法程序。目前,在全县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忽视执法程序的现象,这是滥用职权、执法违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执法单位、执法人员要按照《XXX省规范行政执法条例》关于执法程序的要求,坚决按程序执法。这次会议下发的《行政执法“十不准”规定》,要认真贯彻执行。要逐渐养成按法定程序办事的习惯,行政决定要符合法定程序,执法行为要遵守法定程序,特别是在执法文书、执法证件、执法行为等执法程序方面,要严格履行到位,不能因繁就简,不按程序执法。具体行政行为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在这里我强调:处理民事案件一定要把程序履行好。特别是涉法信访案件,要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在政府要有作为的前提下,执法部门必须严格执法程序,保证政府作为坚强有力,有可靠法律保障。
二要加强行政执法制度建设。要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XX县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要求,将执法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执法岗位和人员,构建一个职责分明、运转协调的行政执法责任网络,把行政执法行为纳入有效的管理之中。通过加强督促检查,保证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效运行。要强化行政执法公示制,推行政务公开,实施“阳光”行政。各行政执法单位要对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办事程序、执法岗位、执法人员和执法职责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要强化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是依法行政的薄弱环节,执法监督既要重视纠正违法行政行为,又要重视处理执法违法问题。对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违法问题,尤其是“三乱”问题,要坚决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以儆效尤,使更多的人从中受到教育。要强化罚缴分离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使执法行为与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的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从根本上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发生。
三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行政执法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执法行为和作风关乎政府的形象。各行政执法单位要严格按照从严治政的要求,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重点要严把“三道关口”:要严把人员录用关,要坚持“逢录必考”的原则,坚持执法人员选拔录用的标准,不合乎条件的,决不能让其进入执法队伍。要严把执法资格管理关,对多次培训考试仍不合格的执法人员,一律不予办理执法证件,一律不准上岗执法,必要时清理出执法队伍。要严把执法管理监督关,要严格要求,严肃纪律,坚决纠正在执法中以权谋私等各种不正之风,对徇私枉法、执法犯法、欺压百姓的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
(三)要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事实证明,缺乏监督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建设法治政府,确保执法为民,必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一要加强行政复议监督。行政复议制度是政府履行层级监督责任,自我纠错的重要法制制度,也是妥善解决行政争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县政府法制办及相关执法部门,要认真执行《行政复议法》,完善相关制度,及时监督各部门、各乡镇严格依法行政。对符合法律规定的复议申请,必须依法受理,并依法做出行政复议决定;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必须坚决予以撤销或变更。
二要加强抽象行政行为监督。县政府法制办、各执法部门要按照《立法法》和《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的规定,进一步健全备案审查的程序,对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相互打架”的规范性文件,该废止的废止,该修订的及时修订,切实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三要加强专项监督。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要敢于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执纪,提高监督时效。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和收支、政府性资金使用和管理、税收征管等重大经济事项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依法处理。监察部门要加强廉政监察、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督促政府部门人员廉洁从政,保证政令畅通。各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配合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部门的工作,主动接受他们依法做出的监督决定,并切实改进工作。
三、完善体制,为依法行政提供有力保障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创建宽松发展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要通过不断加强法制体系建设,保障依法行政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的领导责任体系。为强化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规范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我担任,副组长由各位副县长担任,县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政府法制办,具体负责全县规范行政执法工作的实施。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督办落实职能,确保行政执法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各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领导是本部门行政执法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把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作为一件事关全县经济发展的大事,牢牢地抓在手上,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治政。
二要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的教育培训体系。县政府法制办和各行政执法单位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长效的教育培训制度,要以建设“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为目标,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要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权力就是服务,权力就是奉献,权利就是责任的观念。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执法为民的观念,加强法律和业务培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服务观念教育,切实改进行政执法工作作风,使行政执法行为做到公开、透明、高效、便捷。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增强公民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
三要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的法制机构体系。县政府法制办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出谋划策。各行政执法单位都要建立和完善专门的法制机构,要配备得力人员,加大经费保障,充分发挥其在本部门、本单位行政执法中的法律服务和指导作用,努力建立一个县有法制办,执法单位有政策法规股的法制机构体系。县政府及各行政执法单位的法制机构工作人员,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真正成为驾驭各类法律法规的行家,指导全县依法行政工作的能手,县政府依法施政的智囊,从而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创建宽松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篇:吴蔚荣同志在全市服务业发展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吴蔚荣同志在全市服务业发展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上午我们实地考察了温岭市现代服务业项目,下午又集中召开大会。刚才,陈书记讲话总结了近年来全市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当前服务业发展形势,部署了下一阶段服务业发展工作。陈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分析透彻,安排具体,措施有力,对于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今天会议精神,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抓落实。一要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规律所在。台州已经进入人均GDP由6000美元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新阶段,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正是我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关键时期。其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形势所迫。无论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长三角区域到2020 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要求,还是更好地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破解自身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水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都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服务业的创新带动和支撑。第三,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民生所需。服务业既连接生产与消费,又直接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要迅速贯彻传达。会后,各级、各部门要迅速传达贯彻今天会议精神,把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行动迅速统一到陈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三要营造发展氛围。各级、各部门必须明确自己在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中所承担的工作职责,要立即行动,尽快部署。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形成全市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浓厚氛围。
二、突出重点抓落实。一要大力培育重点企业。要集聚发展,把省、市两级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分离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企业分离发展研发设计、物流仓储、营销贸易等服务业,成立独立的法人实体。要引进发展,引进省内外优秀服务企业到我市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要提升发展,整合资源,加快培育一批本地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促进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二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要坚持抓大项目、抓好项目不动摇。下阶段,各级、各部门对重点续建项目,要倒排工期,随时跟踪,保证投资强度和形象进度,争取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对新建项目要跟踪督办,及时发现解决项目前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完善配套条件,提高项目开工率;对还处于前期推进阶段的项目,要明确专人负责,在争取和跟踪落实上狠下功夫。三要强化政策保障。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用足、用活、用好。这次市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准备出台《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待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下发实施。各级、各部门要抓好贯彻落实,要结合各自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在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市场准入、财税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在税费、就业、价格等方面给予实质性优惠。同时,要积极梳理政策障碍,大胆试验、探索创新。
三、加强考评抓落实。一要落实目标分解。市政府已经印发了《2011年台州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各县市区分解方案》;刚才,市政府又与9个县(市、区)政府签定了工作责任书。这是我市首次与各县(市、区)签定服务业发展方面的工作责任书,充分表明市委、市政府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化压力为动力,结合实际,根据职责,全力完成责任书的目标任务。二要强化目标考评。考评既要看工作结果,也要看工作态度。考评结果将纳入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并在全市通报。按照现在统计核算体系,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时涉及到相关部门的数据,统计部门和服务业主管部门要深入研究,对相关部门的目标任务也要抓紧分解落实。三要加强跟踪督查。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跟踪督查,对会议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要盯紧不放,一件一件督、一项一项查,促使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四、创新机制抓落实。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发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议事协调作用,增强市现代服务业管理工作办公室的协调指导能力。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抓好落实。各县(市、区)要按照“统分结合”的要求,抓紧建立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设置专门的服务业工作机构,加强指导、监督和考评。二要强化要素保障。资金方面,要根据财力增长,逐步扩大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加大对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各级政府也要安排相应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金融系统要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土地方面,今后各地用地指标要逐步向服务业项目倾斜,提高服务业建设用地总量,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发展服务业。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出台“退二进三”政策与实施方案。人才方面,要建立完善服务业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度;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水电气等方面,要落实好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三要加强统计监测。今天省里在杭州专门召开全省服务业统计工作会议,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市里要抓紧研究出台服务业统计工作方案,加快建设服务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业形势分析监测工作,全面客观及时反映全市服务业发展状况,为指导工作、加强考核提供依据。
第三篇:康军同志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康军同志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2月23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是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工业强市推进大会、服务业发展大会、城市建设暨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之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又一个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和市委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全市文化工作,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市委马书记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听取汇报,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做出了重要批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刚才,小丽部长总结了2011年文化工作,对今年的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朱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全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在新的形势下,文化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已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也因此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前段时间,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在酒泉调研时,反复强调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明确提出要对我市文化资源特别是敦煌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系统研究,要求像抓新能源建设一样去抓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酒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文物遗存众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实力的重要举措。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既是一种政治,也是一种经济,经济与文化日益融为一体,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呈现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态势。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区域综合实力的象征和一个城市的核心品牌,决定了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资源要素的能力。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充分证明,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国外来看,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支柱产业,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20%左右。美国的娱乐业已成为仅次于航天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美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25%以上。日本的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了汽车工业,动漫、游戏产业占国际市场份额的1/3。从国内来看,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北京、上海、广东、浙江、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超过5%,有的达到10%左右,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从我市来看,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和航天文化,奠定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市文化企业达到392家,资产规模达到14亿元,年纳税9300万元,敦煌文化产业园、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公司分别被命名为甘肃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但实事求是地讲,由于种种原因,我市文化资源潜力挖掘不深,开发利用不足,“有文化、无产业”和“景点多、收入少”的问题较为突出,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1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我们必须站在推动酒泉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像重视新能源产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像重视民生工程一样重视文化工程,坚定不移地加快文化发展,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新的产业支撑。
第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文化产业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就业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既是一种支撑,更是一种动力。一是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可以快速拉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有利于促进就业。文化产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广,涉及广
播电视、出版发行、文物博览等众多领域,就业容量大,吸纳就业能力强。据测算,到2015年,全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值将达到15万亿,可吸纳4000万人就业,具体到我市来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多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三是有利于节能减排。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产业、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我市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尤其是文化产业总量小、层次低、贡献少,缺少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大企业大集团,形不成集群效应,对经济转型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这充分说明,文化产业已成为制约我市发展的一条“短腿”。我们必须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为推动酒泉跨越式发展开辟新途径、拓展新空间。
第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还是一种生活需求。东北有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酒泉飞天数字影院、丝绸之路博物馆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建成使用,县乡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拉动群众文化消费、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精神文化产品不丰富,还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要。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会持续增长;超过5000美元时,将会出现文化消费“倍增”态势。目前我市人均GDP已突破6500美元,城乡群众的文化消费正处于迅速扩张的阶段;“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进入7000-10000美元阶段,文化需求和消费将进入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和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可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且可以拉动文化消费增长,为社会和谐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抓住国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当起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努力使城乡群众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二、明确任务目标,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了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特点,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着力抓好“敦煌飞天文化”和“酒泉航天文化”品牌建设,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振兴、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旅游业发展、文化体制创新等工作重点,全力推动酒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酒泉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十二五”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到2015年占到GDP的3%左右,2020年占到GDP的5%,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的跨越。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把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要加快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标志性文化工程是城市的“名片”和“符号”,也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要把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免费开放补贴资金,重点抓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争取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投资近15亿元的29个公益性文化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尽快改变我市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今年,市上将重点抓好酒泉文化中心建设,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谋划实施一批县级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改扩建项目,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文化设施,力争使70%的文化馆和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二要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按照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原则,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加强民族县、社区和移民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组)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西新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力争使全市85%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标准。三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深
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千台大戏送农村”、全民健身等活动,办好一年一度的酒泉广场文化艺术节、酒泉“文化之夏”及县市区特色文化活动,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着力打造城乡居民“15分钟文化休闲圈”、“一小时文化服务圈”、“三小时精品文化旅游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高度重视敦煌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抓好重点文物的维修保护,配合做好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工作,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做好建档、整理、展示、研究和传承工作,鼓励申报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努力在开发保护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2、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实施项目带动,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质量,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一要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精心编制项目规划,加强项目的策划论证,加大重大项目招商推介力度,依托优势项目和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谋划实施一批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抓好敦煌文化城、酒泉北大河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金塔航天文化产业园等13个文化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借助甘肃省建设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国家级综合示范区的有利时机,争取早日启动实施酒泉项目区内25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力争把酒泉建成国家级综合示范核心区。同时,在已经建成4个省级和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争取再创建2至3个省级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完成玉门铁人文化产业基地、阿克塞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酒泉酒文化博览产业园等8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任务,并抓好玉门油田矿产遗址公园、风电长廊观光区、肃北梦柯冰川开发建设等46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二要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降低准入门槛,打破各种限制,加大扶持力度,壮大和催生一批中小文化企业,支持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广告会展、咨询服务等潜力大的新兴文化产业,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鼓励敦煌莫高窟文化旅游公司上市融资,通过新续扩改建文化产业项目和扶持现有骨干文化企业,五年内培育40个产值超过千万元的文化龙头企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三要繁荣活跃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各种措施,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现代文化组织方式和流通形式,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要依托境内已有的影视基地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西部影视作品生产制作中心,以旅游业为平台,构建酒泉旅游文化服务市场;依托已有的优秀剧目,推动文化艺术创作、策划、生产、展演“一条龙”服务,构建酒泉文艺创作营销市场;依托夜光杯、酒泉奇石、古玩、文物、书画艺术品、敦煌木刻、民族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建设酒泉文化艺术产品交易市场。
3、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把文化和旅游的优质资源有效整合,是实现酒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潜力所在。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坚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用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理念,加快丝路文化、石窟文化、汉唐文化、长城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创意开发,通过包装开发、对外推介、强化宣传,做响做亮“敦煌文化”和“航天文化”两大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以肃州、敦煌为核心的两大文化旅游经济圈,构建以丝绸之路、敦煌艺术、航天旅游、大漠风光、民族风情、风光电旅游为主的精品线路,把酒泉打造成现代丝绸之路上的旅游集散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同时,要不断拓展产业门类,鼓励发展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文化旅游服务,加快建设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和文化旅游村镇,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景区,切实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今年,要着力办好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和飞天文化旅游节,加快数字莫高窟、瓜州锁阳城、阳关景区二期等景区景点建设,争取鸣沙山·月牙泉创建为5A级景区,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
4、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丰硕,一些优秀作品屡获全国、全省大奖,充分发挥了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的作用。要继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鼓励和引导,特别要以酒泉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创作一
批反映酒泉地域特色文化、展现酒泉人文风貌的文化精品。要加强先进文化理论、哲学社会科学、敦煌文化、丝绸文化、酒泉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一批突出酒泉特色、理论联系实际的地域性研究成果。要注重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推进高雅文化与乡土文化的结合,加大对重点特色文化项目扶持力度,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创作、选拔、展演、奖励机制,定期举办全市性文艺精品调演活动,努力提高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积极探索文艺创作市场化发展路子,推进文化演艺进入旅游市场,包装开发以《大漠长河》、《水月观音》、《敦煌神女》为代表的舞台艺术精品和酒泉宝卷、酒泉小调、敦煌民歌、夜光杯雕等全国全省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酒泉文化资源潜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名片。要继续办好《北方作家》等文学艺术刊物,编辑出版酒泉历史文化丛书,创作一批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美术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创新生产100种特色文化产品和影视作品,力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前,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必须按照中央和省上的部署要求,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破解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创造有利于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的市场环境,更好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文化管理和服务形式,加快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切实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在落实好国家免费开放政策的前提下,以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制定完善服务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歌舞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要以转换运行机制、壮大经济实力为重点,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加快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步伐。今年上半年,要完成市歌舞团转企改制任务。即将开工的酒泉文化中心融资和建设都没有问题,关键是建成后如何管理和运营,有关部门要超前谋划大剧院、电视剧制作中心、游泳馆等的运营模式,使其在建成后发挥更大的效益。要积极建立外向型文化发展机制,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特别要加强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促进特色文化资源和优秀人才向地方优势产业、优势项目转化。大力开展文化招商活动,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项目为重点,积极招商引资,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发展文化产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引进文化旅游资金100亿元,引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100个,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落实保障措施,努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全市各级党政组织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靠实责任,狠抓落实,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市委决定成立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两个协调推进小组,统一领导全市的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负责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谋划和政策措施落实,统筹协调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形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履行职责,认真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发挥好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二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文化支出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不断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的比例。从今年起,市、县财政每年分别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和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建设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编制、产业开发、文化旅游企业上市、产业项目以奖代补和贴息,并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给予扶持。要积极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引导更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要针对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投入、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重点倾斜和扶持,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三要强化人才支撑。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人才队伍。要结合开展“招商引资年”和“全民创业年”活动,加强与国内国际知名文化集团、策划机构的合作,鼓励和引导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要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兴办文化产业项目。同时,要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人才工作队伍,为酒泉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四要营造浓厚氛围。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市,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市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宣传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性,真正使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人心。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群众依法兴办各种门类的文化创作演出团体,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的文化创新经验,引导群众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同志们,发展文化产业,前景广阔、任务艰巨。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推动文化产业有新的突破,努力实现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的大跨越。
第四篇:王玲同志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会议讲话
王 玲 同 志
在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0年11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省十三运会成功举办之后,全市召开的一次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会议。上午,大家参观了掇刀城乡一体化建设现场。下午,6个单位代表分别作了经验介绍。刚才,万市长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我完全赞成,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落实。
作为全省唯一的市辖区试点,掇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三条:第一,始终保持一股精气神。掇刀一班人勇于自我加压,不因小而自卑,不因新而自弃,不因弱而等靠要,始终做到有激情、有责任、有状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第二,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掇刀坚持与时俱进,敢于探索,勇于实践,采取多种办法、多条途径,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三,突出特色,勇闯新路。掇刀在荆门经济开发区体制变更后,积极主动服务开发区、服务南城区,突破性发展三产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掇刀经验,共同推动荆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把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牛鼻子”工程来抓
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摆在全市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新型城镇化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历史选择 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只能顺势而为,不能逆流而动。从国际上看,经过200多年的努力,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走过了城镇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目前城镇化水平均在80%以上。进入21世纪,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势头有增无减,据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到2050年,全球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69%。从国内态势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已步入中期阶段。据预测,2010—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总规模将年均增加1650万左右,如果加上城镇化发展加速期和政府主导推动的因素,城镇人口将年均增加3500万。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可能突破56%。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人口转移、社会转型的过程,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城镇化建 设,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阐述越来越深入,政策实施力度越来越大。这次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应该说,城镇化已成为继工业化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从全省来看,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省委、省政府正在抓紧制订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和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特别是宜荆荆城市群被列入全国城市群发展规划,为我们全面推进城镇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二)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新型城镇化具有兼容性大、包容性强的特点,是我们“十二五”发展最重要的“发动机”。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就我市而言,按300万人的基数来测算,我市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增加城镇人口3万人,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城镇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可以引导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从与工业的关系看,城镇化与工业化具有共振效应,城镇化的推进,可以为工业提供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支持,加速工业化进程。从与农业的关系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 创造条件。从与服务业的关系看,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性达0.94,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聚集人气,增强服务业的发展活力。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消费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内外协调发展必须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必须靠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能够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推动房地产、建筑、化工、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而且能够有效扩大城镇消费群体,推动商贸、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改善民生。一方面,城镇化必然为二、三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城镇化必然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这将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新型城镇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三农”问题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走城镇“包围”农村、工业促进农业的发展道路。城镇化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33:1,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 村人口比重过高。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只有全力做大农村经济这个“分子”、做小农民主体这个“分母”,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更加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城镇化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产业化,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加快城镇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提供平台,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长壮大提供依托,为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城镇化是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催化剂。长期以来,受利益驱动,优质的公共资源往往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在农村,老师留不住、医生找不来等问题十分突出。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促进人口集中,有利于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配套和运行成本的降低,从根本解决公共服务“下乡难”的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荆门跨越崛起的迫切需要 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荆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优势很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势不在。面对在全省发展格局中被边缘化、被空心化的危险,我们要有一股志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在新一轮发展中加快崛起。坚持差异发展,关键在城镇化。“十二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重新洗牌”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保持在全省目前的地位,必须加快 经济发展,实现总量翻番。综合考虑地域位置、人口数量、发展基础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在外贸出口、消费需求等方面增长潜力有限,投资将仍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法宝。但是从现在的投资走势看,国家虽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发展上有保有压。我们唯有独辟蹊径,找准中央政策与荆门发展的结合点,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主攻方向,才能始终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才能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取得胜势。提高城市形象,关键在城镇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外在表现。实践证明,城镇化发展得好,经济社会必须发展得好;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城镇化也一定会走在前列。城镇化建设好了,才能为我们招商引资提供金字招牌,为我们引进人才提供优良环境。发挥比较优势,关键在城镇化。推进城镇化,一方面,我们在产业上有优势,我市的建材及相关企业较多,是当前纳税的主体;另一方面,我们在居民收入上有优势,荆门的农民收入比较高,有在城镇生活的能力。
二、明确思路,大力实施“1331”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要从现实基础条件出发,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具有荆门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在发展理念上,要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扩总量、转方式、保民生的重要节点,更加注重城镇内涵增长和质量提升,更加注重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空间布局上,要以沪蓉 高速武荆段(皂当公路)为“横轴”,以二广高速襄荆段(焦柳铁路、207国道)和汉江水道为“纵轴”,加快构建“一横两纵”的城镇带布局。在梯次结构上,要大力实施“1331”城镇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3个县城为支撑、3类重镇(镇级市、工业重镇、旅游三产重镇)为节点、1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城镇化新格局。
(一)中心城区建设重在拓展提升。要把中心城区建设摆在核心位置,强力推动城市规模扩张、人口集聚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城市框架。要加快建设南城区,优化布局,拓展骨架,完善功能;改造升级老城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积极拓展西城区,加快建设漳河大道、西北外环,构建西城区主要骨架。当前,要把加快“城中村”改造作为中心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硬骨头”来啃,作为攻坚战来打,作为硬指标来考核,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要善于学习借鉴武汉、成都等地的经验,积极探索“村改居、村民改市民、村集体改股份制”等多种模式,扎实推进“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改造、社会形态改造和经济形态改造,实现“城中村”与城市的全面融合。
(二)县城建设重在做大做强。京山、钟祥、沙洋3个县城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承担着市域次中心的职能,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各地要立足长远打算,利用自身的人文、产业、区位优势,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谋划和推进县城发展,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城市综合体,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人口3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钟祥要发挥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优势和城区“一江两湖”的自然地理优势,突出旅游特色,扩张城市规模,向着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迈进;京山要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打造大武汉的“后花园”;沙洋要抓住引江济汉工程带来的机遇,加强航道、港口、码头建设和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武汉沙洋荆州千吨级航道圈,建成汉江流域的“明珠城市”。
(三)“镇级市”建设重在扩权强镇。“镇级市”的内涵是用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和管理镇。“镇级市”是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 是未来经济的增长极,是加快发展的支撑,在小城镇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镇级市”建设的核心是扩权强镇,推动权力结构的扁平化和权力中心的下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镇级市”这一命题,特别是在扩大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事务管理权等“四权”上进行探索,增强经济发达镇的自主权。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双十镇”建设发展,保持原有扶持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和动态管理;要引导其他建制镇立足优势、错位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综 合实力。通过努力,真正构建起以“镇级市”为重点、“双十镇”为辐射、其他建制镇为基础的小城镇发展格局。
(四)农村新社区建设重在统筹推进。坚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以镇为龙头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建好1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要扎实抓好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彭墩等1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石牌等5个省级新农村试点镇,以及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掇刀城乡一体化、屈家岭现代农业等3个示范区的建设。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等多种模式,促进产业向特色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大集中合并自然村垸的力度,优化村庄布局。同时,要继续推进城市社区“三基”建设,中心城区着力抓好规范提高,3个县城要抓紧启动,力争用2年时间全面完成社区“三基”建设任务。
三、突出重点,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抓住关键,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上实现突破。
(一)科学统筹,规划先行。必须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用统筹的理念、前瞻的眼光来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力争1年内完成全域规划。一是要突出全域覆盖。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一起规划,真正形成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市域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 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公益事业等专项规划,都要实现全覆盖。二是要突出城镇特色。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通过文化多元、生态多样、风格多彩的城镇规划,彰显荆门城镇的个性魅力。三是要突出刚性执行。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包括农村不在规划区内的,一律不准建房。规划执行关键在行政“一把手”。要按照“市长管规划、规划管市长”的要求,严格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二)产业支撑,培育主体。要推动农民转变与主体培育、产业发展对接,让农民在经济发展中就近就地就业,不断夯实城镇化的基础。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工业方面,重点要做大化工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打造两大“千亿产业”,同时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轻纺、建材等产业,突破性发展航天航空和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农业方面,重点是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成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体系。文化旅游业方面,重点是加大资源整合、景区建设和品牌培育力度,促进文化旅游业提质提效,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新型服务业方面,重点是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文化传媒、创意 设计等产业。各地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走精细化、专业化之路,实行“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按照“专业化分工、信息化合作、差异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新增项目向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乡镇产业集中区集聚,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切实把各类园区打造成为项目建设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高地和城镇发展的新区。三是要培育市场主体。要围绕争创全国创业型示范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致力于做到“三放”:政策上放活,继续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信贷、人才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领域上放开,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环境上放宽,鼓励创业、宽容失败,让各种创造财富的力量加速释放、充分涌流。
(三)强化培训,转移农民。要进一步强化措施,促进农民在城镇就业、定居并向市民转变。一方面,要大力实施“农民减半”行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来抓,争取到2015年,农村人口由现在的180万人降到100万人左右,在全市形成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大中城市、三分之一在小城镇、三分之一在农村的人口布局。各县市区要分确定转移目标,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调整培训思路,坚持订单培训,“量身定做”,有针对性地开 展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突出培训重点,既要抓好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又要抓好存量对象的再次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建立严密的培训质量控制体系。从明年起,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地培训农民的人数、效果等进行重点考核。
(四)改革创新,破解难题。一是要创新户籍管理制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和其他类型户口的划分,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按照居住地登记户口。当前,重点是以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民有序向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转移。对不愿放弃承包地、宅基地的,可以设置过渡期,允许他们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地的使用权及收益权。二是要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总的原则是,在保护耕地、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开展土地整理,以时间换空间,合理确定城镇规模。要积极推广“迁村腾地”,盘活土地存量,促进土地合理、集约利用。要积极探索“地票交易”,鼓励农民以宅基地换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要探索建立土地银行、土地信贷合作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的规模化、集体化、集约化经营。三是要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一体、逐步提高、全面覆盖的思路,毫不动摇地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落实“市 民待遇”,对进城落户人员,在就医、就学、住房等方面一视同仁。要加大对小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事业投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基础教育、基本医疗、文化建设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四是要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按照“权责一致、重在基层”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在乡镇探索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做到有人管事、有权办事。
(五)多措并举,加大投入。推进城镇化,没有投入,只能是望梅止渴。一要树立开放的投资理念。要解放思想,眼睛不要盯着市长,而要盯着市场,不要怕“肥水流了外人田”,也不要怕开发商赚钱。要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外来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二要加强资金的整合利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想,捆绑项目资金,集中整合使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三要突出投资的重点领域。要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道路交通的密度决定着一个城镇的密度,城镇的密度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发达程度。我们落后就落后在交通上。要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四要正确看待投资大、投资贵的问题。省长李鸿忠同志说过一句话:“今天再贵,都比明天要便宜”。我们一定要抢抓投资机遇,加大投资力度,绝不能因投资大而拖延或放弃。
四、加强领导,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解放思想。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要解放思想,放心、放手、放胆地去干,边试边干边积累,边试边干边完善。要组织学习、组织讨论、组织调研,近期将组织一次新型城镇化专题学习考察活动。要坚持软件、硬件一起上,努力将荆门打造成投资环境最好的地方。
(二)要强化责任。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纳入建设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切实可行的办法。为加强领导,市委研究决定由启泉书记挂帅,成立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抽调专人组建强有力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全市新型城镇化的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工作部署、督促检查等工作。各县(市区)、各乡(镇)都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三)要大力宣传。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声势越大、阻力越小,宣传得越广泛,工作推进就越顺利。群众是城镇化的主体,其参与程度与建设效果密切相关。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深入细致地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真正让群众理解、明白,让群众支持、参与,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要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既要找准位置、各司其职、有所作为,又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干出一流的成绩,真正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 的强大合力。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也要转移重点,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主要职责,加大指导、督办力度。
(五)要狠抓落实。推进工作落实,必须内力、外力一起使。从内力来讲,就是要提高能力。关键是增强责任心,关键是充满激情,关键是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外力来讲,就是要加强督办考核。要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从明年起,每季度要召开一次现场会、督办会、座谈会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同志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推进,为加快荆门跨越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2012年孙瑞彬同志在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广播电视大会上的讲话
孙 瑞 彬 同 志
在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广播电视大会上的
讲
话
(2012年1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广播电视大会,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继去年之后,再次在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召开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广播电视大会,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优化发展环境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总结部署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再鼓斗志,坚决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攻坚战,推动我市发展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提供有力保障。刚才,有两个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存喜同志通报了损害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例。下面,我就优化发展环境讲三点意见:
一、优化发展环境任重道远、不容懈怠
去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我市“十二五”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两大任务,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之穴”,着眼于创造一个更加适合资本流入、成长的环境,以干部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优化政务服务为重点,把提高行政效能作为最大的发展优势来打造,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最响亮的城市名片来培育,在全市掀起了一场“效能革命”,全市发展环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引起广泛关注、形成社会共识。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以来,特别是去年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广播电视大会以来,发展环境是“命门之穴”、抓发展必抓环境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一年来,全市各级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发展环境,各级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市场主体、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发展环境,省内外媒体广泛报道我市的发展环境建设。可以说,优化发展环境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全市上下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积极为优化发展环境做贡献的氛围日渐浓厚,态势不可逆转。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措施得力、实现良好开局。我们坚持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环节,大力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再造审批工作流程,将市级原有的321项行政和非行政审批事项精简为245项,削减24%;审批环节由平均5个减为3个,削减40%;办结时限压缩35%,大大降低了机关行政成本和群众办事成本,提高了行政审批效能。我们坚持“为谁服务就让谁评议”,实行了季度大会民主评议,同步开展了行风评议、现场评议、自我评议、公开承诺等活动。通过真实公正的评议,并将评议结果进行通报,对各参评部门和单位触动很大,特别是每季度评议名 次落后的单位感到压力更大,促进了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作风转变和工作改进。我们坚持把整改工作贯穿始终,各级各部门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征求群众意见,实行“开门整改”,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我们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完善了“涉企检查审批制”、“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和“首次不罚制”等一系列制度,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我们坚持严格问责,实施“问责风暴”,针对机关干部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庸懒散”等顽疾,实施了集中整治。去年,全市查处了损害发展环境方面的案件771起1134人,举办离岗培训班3期160人,起到了警示作用,促进了作风转变。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见到了实效、推动了发展。一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的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受到了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树立了石家庄的良好形象,增强了我市的产业聚集能力和区域发展活力。先后吸引了格力电器、爱立信、三一重工、可口可乐、中粮集团等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落户我市,大大提升了我市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档次,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去年,我市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全部财政收入488.9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1.23亿元,分别增长26.05%和35.2%,增速创下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最高水平,增量突破100亿元,实现了“十二五”的开门红。总之,我市的“效能革命”开局良好,优化发展环境取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这充分证明了市委、市政 府抓优化发展环境的决策是正确的,是符合石家庄实际的,是得民心、顺民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一可喜的局面,进一步坚定抓优化发展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坚决把石家庄的发展环境打造好。
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目前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取得的成绩仅仅是初步的、阶段性的。我市的发展环境,与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征程中担当“领头羊”的要求相比,与完成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两大任务相比,与建设一流省会的目标相比,与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一些影响发展环境的关键问题还没有突破,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还不满意,甚至意见还很大。一是我们的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优化发展环境还没有挂上号、摆上位。重视的程度不高,投入的精力不够,采取的措施不硬,推动的力度不大,甚至是消极应付。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没有实现突破。行政审批事项依然偏多,该精简下放的仍然没有全部精简下放。有的部门将小团体利益臵于全市发展大局之上,以种种理由和借口,甚至采取变通方式,保留那些对本部门有利的审批事项。有的部门虽然精简了审批环节,但审批事项的前臵条件较多,企业办一件事情依然费尽周折。有的部门将审批事项与完全可由市场提供的设计、施工等服务项目“绑定”,形成行业垄断,谋取部门私利。政府采购、土地招拍挂、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制约机制不健全。行政服务中心“只挂号、不看病”、“体外循环”问题依然存在,审批项目还没有实现应进必进、充分授权,特别是公共资源交易还没有进入中 心管理,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群众对基层执法问题意见很大。一些基层执法人员执法行为不规范,滥用处罚自由裁量权,甚至徇私枉法,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公路“三乱”、企业“五乱”问题较多,社会影响恶劣,基层群众敢怒不敢言。四是干部作风“庸懒散”问题仍然存在。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淡薄,完全忘了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有的“官”气十足,说“官”话、打“官”腔、摆“官”谱,任凭企业“火上房”,就是不办实事,一副“铁石心肠”;有的对工作难题不研究,有了矛盾绕着走,遇到情况没主见,解决问题没办法;有的在岗不在状态,对公事漠不关心,对私事特别上心,占着位子不干事,拿着工资不出力;有的工作标准不高,干事缺乏激情,不思进取、无所追求,因循守旧、得过且过;有的对有利的事争着管,逮住权力攥出“油”,谋求私利最大化,无利的事躲得远,相互推诿扯皮;有的视制度规定为儿戏,纪律涣散、我行我素,上午报个到、中午喝顿酒、下午不见人,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市的发展环境就不可能有根本性好转。长此以往,石家庄的形象就会严重受损,产业资本就会“敬而远之”,已经有的也会“远走高飞”,城市的发展活力就会大大下降,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就会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失去信心。这可绝对不是件小事情啊,发展环境绝对是“命门之穴”啊!这是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千真万确的真理。既然是真理,既然看准了,那么就要毫不动摇地抓下去。我市的 发展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不能有丝毫的迟疑和懈怠。否则,石家庄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就没有希望。“十二五”末,我们不但不能有所追赶,反而可能被其他城市甩在后面,市九次党代会的庄严承诺就会落空,我们的使命就不能完成,就会有负于石家庄老百姓的期待。所以,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一定要增强优化发展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进一步强化抓环境就是抓项目、抓发展的意识,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以钢铁般的意志把“效能革命”不断推向深入,让企业家高兴,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把石家庄打造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和创业乐园,为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提供强大支撑。
二、优化发展环境必须奋力攻坚、务求突破
经过去年的努力,我市的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基础,下一步发展环境建设即将进入攻坚阶段,将触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涉及到一些部门利益和一些干部,市委已经做好充分准备。我们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效能革命”,突破观念、体制特别是利益的“雷区”,敢“破”敢“立”,努力在影响发展环境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一,要在发展环境是“命门之穴”的认识上实现新突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优化发展环境没行动,关键是思想认识没到位。实施“效能革命”,首先要在思想上革命。去年以来,我们虽 然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不能估计过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仅仅是“水过地皮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关键是这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没有真正把发展环境当作“命门之穴”去抓,这些地方和部门的公务人员没有把企业和人民群众当作衣食父母来敬。发展环境不好,表面看是执法环境不优,政务效能不高,其背后是“私心作怪”,一些部门和个人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是全部用来服务社会、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而是作为谋取小团体和个人利益的工具,搞权力寻租、以权谋私。一些干部对此已经麻木不仁、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甚至成为一种“潜规则”。这本质上就是一种腐败。这种观念不转变,这种现象不纠正,发展环境就不可能实现根本性好转,已有的成果也会丧失。因此,优化发展环境,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凡是不利于石家庄发展的,凡是老百姓和企业不高兴、不满意的,凡是不符合石家庄1000万人民根本利益的陈旧观念和做法,都要改,都要变。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发展环境作为“命门之穴”,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来抓。今后几年,我们要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没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没有大量的外来资本进入,单靠我们自身力量是不行的。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不确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资本和项目的选择性更强,不仅要选择适合它成长的地方,而且要讲效率、求速度,以“快”赢得主动、占领市场。只有环境改善了,资本引来了,经济发展了,就业充分了,财力增强了,改善 民生才有依托,社会和谐才有保障,老百姓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因此,抓这件事符合全市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是我市发展大局的需要,我们没有退路,必须下决心把环境打造好。这是决定我市“十二五”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之关键,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委、政府本该抓好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在这一点上统一思想、付诸行动、见到实效。同时,要采取有效载体和手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危机意识,真正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市集中开展“提效能、强服务、创一流、促发展”主题教育。教育活动要将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着力使全市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有新转变,工作效能有新提升,政务服务有新改善。在教育活动中,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制定“提质、提速、提效”工作标准,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形成长效机制。要谋划提出今年优化发展环境所要抓好的几件大事要事,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要把万名干部“下基层、访百姓、解难题、促发展、保稳定”活动与优化发展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一批基层群众和企业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优化发展环境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二,要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实现新突破。行政审批效能是衡量发展环境的重要标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改进 政务服务、建设效能政府的核心所在。去年以来,我们下大力解决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过多、手续繁琐、时限过长、“暗箱操作”等突出问题,已初见成效。但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不够坚决和彻底,程序“繁”、效率“慢”仍然是企业和老百姓意见最为集中的方面。对此,老百姓等不及,企业家等不及,转瞬即逝的市场也等不及。今年,我们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要有大动作,要有革命性的变化,要突出一个“快”字,要在全省、全国叫响“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的城市品牌。要以审批效能的提高,赢得发展时间,加快发展的速度。这要作为今年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重点。一是凡能精简下放的要一律精简下放。凡是国家和省要求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坚决取消;凡是已不合时宜、削减后不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失范的审批事项,也要坚决取消。凡是国家和省没有明令必须由市一级审批的事项,要坚决下放到县(市)区,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事项。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市本级要把不该管的全部放下去,把必须管的坚决管住、管好,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到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宏观管理、督促检查、推动落实上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省会城市,今年在这方面我们要率先改革,率先突破,带个好头。二是凡保留的审批事项要流程再造,做到审批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我们要想发展得比别人快,行政效能就得比别人高,只满足和全国先进水平差不多是不行的。因此,要下大力抓好各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审批流 程的优化,对审批项目所有前臵条件逐一进行审核、论证,在精简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申报材料实行统一格式,并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压缩审批时间。要放开与行政审批事项相关联的服务项目,坚决打破部门垄断。三是对全市重点项目要实行特事特办。按照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促进项目尽快落地的原则,创新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真正做到想项目之所想、急项目之所急、解项目之所难,决不能因为我们关卡重重、效能低下而把好项目“吓跑”。市发改委要选择一批重大项目实行代办制,市效能中心要选择一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问效。四是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加强监督制约。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这次会议的原则要求,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对消极对待、囿权重利、不顾大局的部门,要严肃追究责任。
第三,要在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行政服务中心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载体和平台,是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窗口”。要赋予行政服务中心对政府各部门进驻审批和委托事项办理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使行政服务中心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中充分发挥枢纽作用。要切实解决行政服务中心“只挂号、不看病”的问题,在削减、下放审批事项的基础上,认真筛选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审批事项。今年上半年要实现各类审批和监管事项应进必进、充分授权,下半年全面正式投入运行。要规范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模式,在审批环节和程序上能减则减尽量减、能快则快尽量快,做到“优 化流程、公开透明、便捷高效、全程监控”,提高现场办结率,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这方面要在全省做得最好,并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要加快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并研究制定严密的运行制度机制,将工程建设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公共资源交易,全部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统一管理,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要加快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网上审批,实行行政审批网、电子预警网、电子监察网“三网并轨”,做好党政领导有终端、部门有窗口、企业有通道、基层有平台的“四点对接”工作,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工作水平。
第四,要在规范执法行为上实现新突破。影响发展环境的因素很多,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基层执法问题。目前,一些行政执法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根除,少数执法人员态度粗暴、作风霸道、方法简单、野蛮执法的问题时有出现,基层群众意见很大。对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努力做到“三个转变”。一是在执法理念上,要由“重管理轻服务”向“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政府的财政收入、公务人员的工资、公共服务的投入主要来自企业提供的税收。各级行政执法部门一定要善待企业,善待投资者,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我们的企业兴旺发达了,石家庄才能全面发展进步。二是在执法行为上,要由“随意执法”向“规范执法”转变。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涉及企业的行政执法检 查,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或上级的执法检查文件。除了涉及重大公共安全等需要立即进行检查的以外,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出具检查证明后才能进行。对没有检查证明的,企业有权拒绝。对经过检查发现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行政处罚规定程序进行,决不能以权谋私,在执法中损害企业和群众的利益。三是在执法方式上,要由“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转变。要避免以执法者单方意志为主的简单、机械甚至粗暴的执法,而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政执法的出发点,通过多种方式赢得群众对行政执法的支持和配合。要时刻为市场主体和群众着想,遇到问题时不要只说“不行”,要多说“怎么行”,在更好地服务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要加强对基层执法单位负责人的集中培训,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今年,要全部轮训一遍。同时,要以具有执法职能的基层站所为重点,针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等顽疾,集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优化办要加大明察暗访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野蛮执法、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问题,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突出问题,切实改善我市的执法环境。
第五,要在治庸治懒治散、提振精神状态上实现新突破。干部的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也是发展环境,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发展环境。如果我们的干部队伍充满朝气,想干一番事业,企业家是 看得到的,这样他们投资才有信心。自去年我们掀起“效能革命”、实施“问责风暴”以来,广大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有了明显转变,但“庸懒散”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群众讽刺这些干部“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塌塌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直指要害。这已经成为优化发展环境的“瓶颈”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障碍。今年,我们要按照庆黎书记提出的“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工作业绩”的要求,着力在治庸治懒治散、提振精神状态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干部队伍作风的明显好转。一方面,要大力弘扬正气。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为干事创业者撑腰壮胆,为攻坚克难者鼓励打气,对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要真正让那些作风正派、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实干型干部受重用,让那些作风漂浮、能力平庸、不干实事的庸官没位臵,努力营造干事光荣、不干事可耻的浓厚氛围,让人人争先、事事一流在全市蔚然成风。另一方面,要严肃工作纪律。对“庸懒散”现象要“零容忍”、“零放纵”;对视纪律为儿戏,我行我素,甚至顶风违纪的,要坚决查处,严肃问责。同时,对疏于管理、纪律涣散的单位,要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为了进一步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我在这里提出,全市各级干部要做到“八不准”,即:不准违反各项工作纪律;不准冷漠刁难服务对象;不准违规接受各种馈赠;不准违规收费罚款;不准利用职权干预经济活动;不准擅自设立或增加审批门槛;不 13 准超越权限违反程序执法;不准歧视外来投资者。对这八条,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严格遵守。
三、优化发展环境必须强化责任、加强领导
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任务艰巨,事关全局,必须强化责任,加强领导,凝聚合力,强力攻坚,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责任要再明确。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好不好,一个部门的工作效能高不高,关键在“一把手”。“一把手”既是优化发展环境的第一责任人,又是本地、本部门发展环境的代表和形象。各级各部门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查落实。特别是在下放审批权限等重大问题上,要敢于拍板,敢啃硬骨头,勇于从大局出发舍弃部门利益。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把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工作责任分解到领导班子成员,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及时协调解决优化发展环境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其他领导既要抓好分管业务工作,又要抓好分管部门的环境建设,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真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如果哪个地方和哪个部门发生损害发展环境的案件,不但要严肃查处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一把手”和分管领导的责任。会后,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梳理自己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列出清单,责任到人,逐项限期整改。要将整改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评议要再严格。发展环境好坏,企业和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直接。要按照“为谁服务就让谁评议”的原则,把发展环境的评判权交给企业、交给群众、交给基层。现在,有许多企业由于害怕给“穿小鞋”而忍气吞声。市效能办要研究具体办法,既要鼓励企业举报,又要为他们保密,免除企业后顾之忧。要继续抓好季度大会民主评议工作,进一步改进评议方法,不断增强评议工作的针对性和评议结果的科学性。要加强评议结果的运用,把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列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对评议出的先进部门和单位,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奖励;评议后3名的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评为综合先进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一律不得评为先进个人。
三是问责要再较真。优化发展环境不能“雷声大雨点小”,“问责风暴”引起震动固然必要,但常态化的督察问责更重要。从今年开始,市效能办要加大对机关作风建设情况的督察力度,每月不少于一次明查暗访,发现问题要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要坚持哪里不落实就跟踪督察到哪里,哪里难推动就把督察的主要精力投放到哪里,哪里群众意见集中就重点督察哪里,切实做到真督实察。对于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和个人要动真碰硬、严肃查处,谁破坏石家庄的发展环境,就摘谁的帽子、就调整谁的位子。不管你过去的功劳有多大,也不管你现在的职位有多高,就看你现在的错误有多大。决不能让我们的企业家在经济环境这么严峻的形势下,由于我们的效率不高而丧失机遇;决不能让我们费尽心血引来的投资者,因为环境问题而被吓跑;决不能让少 数“害群之马”损害石家庄的形象、贻误石家庄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市委、市政府态度非常明确。
四是氛围要再浓厚。优化发展环境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事,也不仅是审批部门的事,省会的每一个市民都对优化发展环境负有责任,都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优化发展环境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工作重点,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和广大市民积极投身到发展环境建设中来。要切实增强宣传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优化发展环境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引导带动作用;又要对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地方和部门,以及顶风违纪、边纠边犯、破坏发展环境、损害石家庄形象的反面典型进行曝光,发挥警示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关心发展环境、共同优化发展环境、悉心维护发展环境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更大范围宣传我市优化发展环境的成效,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我市投资兴业。
同志们,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克服“恋年”思想,尽快把心思收回来,专心致志投入到工作中去,集中精力抓好工作落实,确保新的一年各项工作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成就,切实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步伐,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