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环保总局文件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1999]98号
关于发布《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农业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秸秆焚烧污染,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农业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制定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现予发布,自即日起施行。
各地接到本通知后,可以翻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并在乡镇、村庄张贴,广而告之。
附件: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二日
主题词:环保 生态 管理 办法 通知 抄送: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全国人大环资委 附件: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秸秆焚烧污染,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秸秆系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他杂粮等农作物秸秆。
第三条 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等有关部门负责秸秆禁烧的监督管理;农业部门负责指导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工作。
第四条 禁止在机场、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路附近和省辖市(地)级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焚烧秸秆。
省辖市(地)级人民政府可以在人口集中区、各级自然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人文遗址、林地、草场、油库、粮库、通讯设施等周边地区划定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区域。
秸秆禁烧区范围: 以机场为中心15公里为半径的区域;沿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各2公里和国道、省道公路干线两侧各1公里的地带。
因当地自然、气候等特点对秸秆禁烧区界定范围做调整的,由省辖市(地)以上人民政府会商民航、铁路等有关部门划定,未做调整的,严格按前款执行。
第五条 禁烧区以乡、镇为单位落实秸秆禁烧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公布秸秆禁烧区及禁烧区乡、镇名单,将秸秆禁烧做为村务公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 2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禁烧区乡镇名单由所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 各地应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开发、秸秆气化、秸秆微生物高温快速沤肥和秸秆工业原料开发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成果。
到2002年,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等重要城市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到2005年,各省、自治区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第七条 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应纳入地方各级环保、农业目标责任制,严格检查、考核。
第八条 对违反规定在秸秆禁烧区内焚烧秸秆的,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立即停烧,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处以20元以下罚款;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2
第二篇: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开展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开展
《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
简
报
项目技术组 中国环境规划院
2007年2月总第74期
北京市发布2004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
2007年2月13日,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发布了北京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北京市核算报告于2006年11月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的评审验收,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试点工作。报告显示,北京市2004年的污染损失成本为116.52亿元,约占当年北京GDP的2%。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透露,如果当年再投入29.19亿元的虚拟治理成本,这116亿元的损失有可能会避免。
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于秀琴介绍,本次核算的基准年为2004年。根据北京市核算结果,2004年北京市大气中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19.91万吨、7.00万吨、3.60万吨和21.14万吨。在大气污染物排放中,工业是主要来源,而工业排放主要以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六大行业为主。在废水污染物排放中,第三产业和城市生活是主要来源,其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占总量的73.0%和77.8%。从工业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位居前列。
通过对污染治理成本的核算,得出的结论是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本是最高的。在总实际治理成本中,大气污染实际治理成本最高,为39.82亿元,占74.5%;其次是水污染,为10.30亿元,占19.2%;最后是固体废物污染,为3.35亿元,占6.3%。核算结果表明,2004年北京市环境污染虚拟治理成本为29.19亿元,GDP(6060.28亿元)扣减指数为0.48%;
根据北京市核算结果,2004年北京市环境污染损失成本为116.52亿元,占当年GDP的1.92%。其中,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健康经济损失、农业经济损失和居民家庭清洁费用增加损失)为95.25亿元,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污染型缺水型损失、农业经济损失和家庭洁净水替代)为21.20亿元,固废污染堆放占地造成经济损失为0.07亿元,大气、水和固废污染造成的污染损失分别占总污染损失的81.75%、18.19%和0.06%。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杜少中介绍,从1998年以来,北京市投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为1192亿元,其中2006年的投入为200亿元。
第三篇:国家环保总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颁布日期:2007/01/30 实施日期:2007/01/30 时 效 性:现行有效 法规类别: 环保综合规定 效力级别: 部门规范性文件 唯一标志: 83663 发文字号:环办[2007]17号
颁布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作为国家辐射安全监管和环境保护部门,为做好辐射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确保在辐射事故时,能准确地掌握情况、分析评价并决策,按事故等级及时采取必要和适当的响应行动,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3 应急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1.4 应急任务 国家环保总局承担的应急任务是:(1)制定总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2)负责特别重大辐射事故的处理和协调跨省区域辐射事故的处理;(3)接收省级环保部门和辐射事故责任单位有关事故信息的报告;指导和组织力量支持省级环保部门开展辐射环境应急监测和应急行动;
(4)监督与评价由总局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辐射事故责任单位的应急行动和事故处理措施;
(5)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并负责发布辐射事故的新闻和信息。省级环保部门承担的应急任务:负责辖区内重大、较大和一般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事故处理及事故原因调查工作,协助总局做好特别重大辐射事故的处理工作。
1.5 适用范围
辐射事故主要指除核设施事故以外,放射性物质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物质造成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或环境放射性污染的事件。
主要包括:
(1)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等核技术利用中发生的辐射事故;(2)铀(钍)矿冶及伴生矿开发利用中发生的放射性污染事故;(3)放射性物质(除易裂变核材料外)运输中发生的事故;(4)国外航天器在我国境内坠落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的事故。
2.总局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与职责
国家环保总局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体系是国家环保总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总局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各司其责,平时做好辐射事故应急准备,辐射事故发生时快速而适当地进行响应。2.1 总局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体系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在辐射事故时即为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下设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辐射事故应急期间,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和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分别为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和总局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中心。总局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体系如图1 所示。
2.2 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组成与职责 2.2.1 人员组成
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同总局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基本一致。在辐射事故应急期间,总局局长任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总指挥,总局主管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副局长(兼国家核安全局局长)任常务副总指挥,并作为总指挥替代人;总局办公厅主任、核安全司司长任副总指挥,办公厅主管总值班室副主任、核安全司主管应急副司长分别作为其替代人;总局规划司、国际司、宣教司等有关司办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辐射事故应急期间,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主要活动在总局机关大楼内进行。2.2.2 主要职责
(1)审批总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2)决定总局辐射事故应急的启动和终止;
(3)指挥和协调总局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体系中各部门的应急准备和响应行动,指导或指挥省级环保部门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4)组织对由总局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辐射事故责任单位的应急行动和事故处理措施进行监督和评价;
(5)审定向国务院提交的重大和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报告;(6)负责发布辐射事故的新闻和信息。2.3 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的组成与职责 2.3.1 人员组成
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是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在辐射事故应急期间的秘书机构和执行机构,由核安全司、办公厅、国际司、宣教司的相关人员组成,下设秘书组。核安全司司长任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主任,核安全司主管应急副司长(主任第一替代人)和其他副司长、办公厅主管总值班室副主任、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秘书组由办公厅总值班室、国际司核安全处、宣教司新闻处,以及核安全司放射源处、放射性废物管理处、核燃料处、综合处等相关人员组成。事故期间,组长由核安全司归口负责的项目处处长担任。辐射事故应急期间,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设在总局机关大楼内。平时,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成员按各自职责在本部门办公。
2.3.2 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总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
(2)负责总局系统内部的辐射事故应急准备日常工作,监督检查全国环保系统内的辐射事故应急准备工作;
(3)负责受理来自地方环保部门上报的辐射事故报告、中央或国务院办公厅下达的辐射事故应急指示和总局领导的批示指令;
(4)具体指挥和综合协调总局系统内各辐射事故应急响应单位的启动和行动配合;
(5)负责与有关部、委和单位的联络与信息交换工作;
(6)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时,及时起草向国务院提交的事故报告;(7)组织开展对由总局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辐射事故责任单位采取的应急行动和事故处理措施的跟踪、评价及监督。必要时,经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采取干预行动;
(8)组织起草有关辐射事故的新闻和信息。2.4 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的组成和职责 2.4.1 人员组成
辐射事故应急时,由核安全司司长任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主任,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主任任常务副主任,核安全司主管应急副司长(任主任第一替代人)、其他副司长以及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主管应急副主任任副主任。
常务副主任全面负责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的应急准备日常工作。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下设技术专家组,由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和其他相关单位的人员组成。
2.4.2 主要职责
(1)制定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的辐射事故预案及实施程序,并报总局审批;协助总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的编制工作;
(2)为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全国环保系统开展辐射事故应急准备和响应提供技术支持;
(3)负责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的辐射事故应急准备日常工作,确保各类应急设施和设备的可靠运行;(4)对辐射事故进行后果分析与评价,为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提出建议;必要时,派出专家组参加辐射事故的现场监督、辐射环境应急监测、现场的应急响应与事故处理。
2.5 总局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职责
(1)制定管辖范围内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并报总局审批;(2)负责管辖范围内辐射事故应急准备日常工作;
(3)负责对总局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单位应急准备情况进行日常监督;(4)负责对总局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单位的事故应急行动和事故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向总局报告情况。
2.6 总局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中心的组成与职责 2.6.1 人员组成
辐射事故应急时,由核安全司司长任总局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中心主任,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主任任常务副主任,核安全司主管应急副司长(担任主任第一替代人)、其他副司长以及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主管监测副主任任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全面负责总局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技术中心的应急准备日常工作。
2.6.2 主要职责
(1)制定总局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中心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并报总局审批;
(2)为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全国环保系统开展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3)负责总局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中心辐射事故应急准备日常工作;(4)根据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的指令,对事故发生地的省级环保部门提供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支援;承担特别重大辐射事故的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工作。2.7 省级环保部门职责
(1)组织制定省级环保部门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并报总局备案;
(2)负责省级环保部门的辐射事故应急准备日常工作;(3)负责向总局报告辖区内发生的辐射事故;
(4)负责辖区内重大、较大和一般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事故处理及事故原因调查工作;
(5)协助总局做好特别重大辐射事故的处理工作。
3.辐射事故分级
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
3.1 特别重大辐射事故(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1)I、II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 污染后果;
(2)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 人以上(含3 人)急性死亡;(3)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江河流域、水源等)放射性污染事故;(4)国外航天器在我国境内坠落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的事故; 3.2 重大辐射事故(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辐射事故:(1)I、II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2)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 人以下(含2 人)急性死亡或者10 人以上(含10 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3)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局部环境放射性污染事故; 3.3 较大辐射事故(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辐射事故:(1)III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2)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 人以下(含9 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3)铀(钍)矿尾矿库垮坝事故。3.4 一般辐射事故(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辐射事故:(1)IV、V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2)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3)铀(钍)矿、伴生矿严重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事故。
4.应急行动
4.1 启动
辐射事故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特别重大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由总局组织实施。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由省级环保部门全面负责。环保系统的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原则上按表1 进行启动。
4.2 联络与信息交换
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按照相关实施程序负责与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体系、国务院、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其它部(委)和单位、省级环保部门及辐射事故单位的联络与信息交换工作。辐射事故单位应按照事故报告制度向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提交事故报告。
应急期间联络原则是:
(1)各岗位任务明确、尽职尽责,联络渠道明确、固定;(2)联络用语规范,严格执行记录制度;(3)对外渠道和口径统一。4.3 指挥和协调
特别重大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时,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负责指挥总局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体系中各部门辐射事故应急行动,综合协调总局辐射事故应急组织体系与其他相关部门、单位的接口与行动。主要内容有: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参与现场应急指挥部的指挥工作;(3)协调各级、各专业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7)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省级环保部门对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参照总局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进行积极配合。
4.4 应急监测
省级环保部门负责组织辐射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工作,确定污染范围,提供监测数据,为辐射事故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必要时国家环保总局指派总局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中心对事故发生地的省级环保部门提供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支援,或组织力量直接负责辐射事故的辐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
4.5 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工作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辐射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各级环保部门负责现场公众的安全防护工作,根据事故特点开展相关工作:
(1)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与特点,向本级政府提出公众安全防护措施;(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确定公众疏散的方式,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
(3)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协助有关部门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5.应急终止和恢复 5.1 应急终止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1)辐射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2)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3)事故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5.2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应急终止后,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中心和省级环保部门、还应执行下列行动:
(1)评价所有的应急工作日志、记录、书面信息等;
(2)评价造成应急状态的事故,指导有关部门和事故责任单位查出原因,防止类似事故的重复出现;
(3)评价应急期间所采取的一切行动;
(4)根据实践经验,及时对应急预案及相关实施程序进行修订;(5)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辐射事故,总局和省级环保部门要组织有计划的辐射环境监测,审批、管理必要的区域去污计划和因事故及去污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计划并监督实施。
5.3 总结报告
应急终止后,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辐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中心和省级环保部门应在二周内向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提交本部门的总结报告,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负责汇总和总结总局系统的应急响应情况,并在事故后一个月内向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提交总结报告。
6.应急保障 6.1 应急资金
根据辐射事故应急准备与响应的需要,各级辐射应急组织提出项目支出预算报相关财政部门审批后执行,确保日常应急准备与应急响应期间的资金需要。
6.2 应急设施设备
根据本预案规定的职责各级辐射应急组织应配备一定的应急设施设备,主要包括通讯设备、交通工具、辐射监测设备、辐射评价软件、个人防护用品及文件资料等。
6.3 应急能力维持
为保证辐射事故应急能力,各级辐射事故应急组织应:(1)按照本预案的要求做好日常应急准备工作;
(2)负责制定本部门辐射事故应急人员的应急培训和应急演习计划,并组织实施;
(3)积极开展辐射事故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及应急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7.附则
本预案由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批准,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负责解释,自批准之日起执行。
本预案每两年修订一次,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组织修订工作并报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审批;实施程序由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办公室负责修订并发布实施。
附:
辐射事故应急实施程序目录
1、国家环保总局辐射事故应急响应实施程序
2、国家环保总局辐射事故后果评价实施程序
3、国家环保总局辐射事故辐射环境应急监测实施程序
4、国家环保总局辐射事故联络与信息交换实施程序
5、国家环保总局辐射事故应急人员培训实施程序
6、国家环保总局辐射事故应急演习实施程序。
第四篇:对国家环保总局组织联合开展
农业部办公厅文件
农办科[2003]79号
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渔业)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批示,根据第一次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精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将会同各有关部委(局)共同组织开展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为做好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执法检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农业生物物种资源是我国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对外交流的深入,我国生物物种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许多物种资源处于濒危或消失,因此,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对生物物种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各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和部属科研院所要高度认识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次执法检查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全面检查,摸清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管理和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我国珍稀、特有的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次执法检查将分两步实施,先期各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和部属 有关科研院所要进行全面自查工作,今年年底部际联系会议有关部委(局)将组织跨部门执法小组,在自查基础上进行重点联合执法检查。各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和部属有关科研院所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分管领导负责,安排专门部门和人员组成自查小组,按照《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自查方案》(见附件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全面自查工作方案,开展自查,为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做好准备。同时,各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和部属有关科研院所要将自查总结情况编制成报告(格式见附件2),于12月10日前以文件和电子件两种形式报送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联系电话及传真:010-64193031 E-mail:shthjch@agri.gov.cn 联系人:汪竹韵
附件1:全国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自查方案 附件2:全国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自查报告提纲
二00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附件1:
全国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自查方案
一、参加单位
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渔业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二、组织领导
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渔业厅(委、局)和部属各有关科研院所要确定主管领导负责,安排专门部门、管理人员和专家组成自查小组,开展自查工作并编制自查报告。
三、自查内容
(一)检查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重点检查近几年来《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办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种子法》、《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实施细则》、《进出口农作物种子(苗)管理暂行办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草原法》、《渔业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水生野生动植物利用特许办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实施细则》等生物物种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状况,总结执法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和完善立法及执行对策措施。具体内容包括执法机构、日常执法机制和方式、方法、执法检查情况、典型的违法案例、事例及具体改进措施等。
(二)检查生物物种资源流失情况
1.检查官方渠道生物物种资源交换清单、次数、事例、实例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检查国家及我部确定的重点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的交换情况。
2.检查官方审批和查处的有关种苗、种畜禽、水产苗种、药材、水生野生动植物、花卉等的国内市场销售、进出口贸易及非法交易等情况,包括具体品种、数量和金额等。
3.检查我部所属科研院所等单位涉及的生物物种资源交换的对外合作项目执行情况,研究人员将生物物种资源带出带进情况和案例。
(三)检查生物物种资源就地保护和生境受威胁情况 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主管部门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野生近缘种原产地,检查近几年来生物物种资源的就地保护情况,包括水生野生动物、种畜禽、野生植物及野生近缘种的生境受威胁的状况。具体物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四)检查生物物种资源移地保护设施建设和管理情况 检查我部和各地已建成的重点基因库、种质库、种质圃、活体保存库、原良种场、繁殖场等各种移地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检查生物物种资源数据库的维护、管理和信息共享情况等。
四、时间安排
2003年11月25日前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渔业厅(委、局)和部属有关科研院所进行自查,并于2003年11月30日前将自查报告报送部科技教育司(格式见附件2)。附件2:
全国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自查报告提纲
一、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主管部门和部属科研院所自查组织情况
1.自查小组 组长、成员: 姓名: 单位: 职务: 联系方式:
2.被检查单位(实际被检查单位均需填报)单位名称: 负责人: 联系方式: 检查主要内容:
二、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生物物种资源相关法规制定情况
1.地方性法规(省、市、区人大批准发布)数量:□部,请按以下内容分别说明: 名称: 发布时间: 主要规定:
2.地方性规章(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数量:□部,请按以下内容分别说明: 名称: 发布时间: 主要规定:
3.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各有关部门、单位制定的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
数量:□部,请按以下内容分别说明: 名称: 发布时间: 主要规定:
三、分别说明已发布实施但需修订或补充完善的相关法规、规章情况
1.名称:
2.拟修订或补充的主要内容: 3.完成时间:
四、分别说明需要新制定的法规、规章情况 1.名称: 2.主要内容: 3.拟发布时间:
五、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各有关部门、单位生物物种 资源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1.执行法律法规情况自我评价,请选择 □好(各项法规都能执行)□较好(主要规定能够得到执行)
□一般(主要规定的部分内容能够得到执行)□差(主要规定多未能得到执行)2.请对以上选择进行详细说明
六、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各有关部门、单位生物物种资源执法检查情况
1.执法检查情况自我评价,请选择
□坚持开展执法检查(每年执法检查不少于一次)□较少开展执法检查(两年或两年以上检查一次)□从未开展执法检查(法律法规颁布后从未检查过)
2.请对以上选择进行详细说明,并以实例说明检查的成果、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措施
七、1980-2002年间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各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公司等单位生物物种资源进出口及市场销售情况
1.引进情况
引进的数量:□,请分别说明:(1)物种名称:(2)引进单位:(3)审批单位:(4)用途:(5)引进方式:
□贸易 □合作研究 □其他方式,并详细说明(6)出口国家和单位。2.出口情况
出口的数量:□,请分别说明:(1)物种名称:(2)出口单位:(3)审批单位:(4)用途:(5)出口方式:
□贸易 □合作研究 □流失 □其他方式,并详细说明(6)引进国家和单位:
(7)已查处的造成物种资源流失的案例: 3.当地市场销售情况 数量:□,请分别说明:(1)名称:(2)销售地区:(3)违法活动和案例:(4)教训和对策措施:
八、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各有关部门、单位生物物种 资源保护情况(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和野生原生种)
1.就地保护情况
数量:□种,请分别说明:(1)名称:(2)地点:(3)保护方式:(4)保护措施: 2.原生境遭受破坏的情况 数量:□种,请分别说明:(1)名称:(2)地点:(3)破坏的原因:
(4)已采取和拟采取的保护措施: 3.需抢救性保护的物种 数量:□种,请分别说明:(1)名称:(2)地点:
(3)需保护性抢救的原因:(4)拟采取的保护措施: 4.迁地保护
数量:物种□种 基因□种 其他□种(1)名称:
请分别说明:(2)地点:(3)保护方式:(4)保护措施:
九、分别说明生物物种资源破坏、丧失和流失实例情况 1.名称: 2.时间: 3.地点: 4.原因:
5.教训和对策措施:
十、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各有关科研单位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情况
1.科研单位的情况
数量:□院(所),请分别说明:(1)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2)负责人和联系方式:(3)科研人员人数:(4)科研人员职称:
高级职称:□人 中级职称:□人 一般技术人员:□人 2.开展国际合作情况(1980-2002年)项目数:□,请分别说明:(1)国内合作单位和负责人:(2)国外合作单位和负责人:(3)国内批准部门或单位:(4)合作的主要内容:(5)合作涉及的物种或基因:
(6)是否造成我国物种资源的流失,如有,请说明原因或采取的对策措施:
(7)已查处的造成物种资源流失的案例:
十一、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各有关部门、单位生物物种资源利用、惠益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情况
1.开发利用物种或基因等的数量:□,请分别说明: 2.物种或基因等的名称: 3.开发利用方式: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保护与开发利用资源的惠益共享情况: 有□ 没有□
5.开发利用成果是否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是□ 否□ 请详细说明
十二、生物物种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1.信息系统的名称: 2.负责人: 3.网址和主要内容: 4.运行时间:
5.是否向公众开放: 是□ 否□ 有偿服务□ 无偿服务□ 6.管理和技术人员人数: 管理人员:□人 技术人员:□人 7.技术人员职称:
高级职称:□人 中级职称:□人 一般技术人员:□人
十三、根据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各有关部门、单位工作实际,在自查工作中需要补充和说明的事项
十四、分别举例说明本次自查发现的问题和拟采取的对策措施
十五、本次自查效果评估,请对以下选择作出说明
1.本省(区、市)、本单位评估意见:□效果明显,□效果不明显
2.专家评估意见:□效果明显,□效果不明显 3.公众评估意见:□效果明显,□效果不明显 4.综合评估结果:
检查单位〔各省级农业(渔业、畜牧)主管厅(局、委),各有关单位〕名称:
检查单位〔各省级农业(渔业、畜牧)主管厅(局、委),各有关单位〕负责人签字:
检查单位〔各省级农业主管厅(局、委),各有关单位〕公章: 自查时间:
第五篇:国家环保总局答辩状(第二次)(2007年6月7日)
国家环保总局答辩状(第二次)
发表时间:2007-6-7 16:33:00
阅读次数:330
答辩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住所地: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15号。
法定代表人周生贤,局长。
2007年5月8日,我局收到贵院《应诉通知书》([2007]一中行初字第621号)。现按该通知书的要求,就孔祥仁等74人不服我局行政复议决定(环法[2006]38号)一案,提出答辩意见如下:
一、我局严格按照贵院(2006)一中行初字第374号行政判决的要求,受理了孔祥仁等人的复议申请,并依法审理、针对申请人的诉求作出了行政复议决定。原告所称我局行政复议决定与法院生效判决对抗与事实不符。
贵院2006年6月1日做出判决,要求我局在判决书生效后60日内对养殖户提出的复议申请重新作出决定。收到判决书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指示要尽快履行。在判决书生效后的第二天,即2006年6月16日,我局就发出《行政复议受理通知书》(环法[2006]6号),受理了孔祥仁等人的复议申请。
为切实解决问题,我局多次会见了申请人代表,听取申请人意见,并派员赴浙江省与申请人代表和浙江省环保局进行了座谈,实地踏勘了申请人养殖池塘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由于该案复杂,涉及到几级人民政府和众多申请人,为更充分地了解案情,我局依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予以了延期,并通知了复议申请人。在审理过程中,我局发现有关规章关于开发区建设环境管理的规定,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31条的规定不一致。为此,我局依照《行政复议法》第27条的规定转请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依法处理。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处理期间,我局依法中止了行政复议审查,并告知了复议申请人。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作出答复后,·我局恢复了行政复议审查,依据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在《行政复议法》规定的期限内作出了复议决定。
因此,我局严格按照法院要求和《行政复议法》规定的程序和期限作出了复议决定,没有任何对抗法院判决的故意和行为。
二、我局在行政复议决定书中已经认定浙江省环保局负有依法对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并已经责令浙江省环保局限期对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有关建设项目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查处违法行为。原告所称我局仅仅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来判断浙江省环保局的法定职责与事实不符。
我局在《行政复议决定书》(环法[2006]38号)中已经明确认定:浙江省环保局“负有依法对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并指出,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八条的要求,浙江省环保局应当对其批准环评文件的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应当查清原因、查明责任,依法处理。
对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我局在《行政复议决定书》中已经责令浙江省环保局于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对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实《关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复函》所提环保要求的情况再次进行监 1 督检查,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我局还要求浙江省环保局依法进一步加强对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其落实有关环境保护措施和要求。
对申请人的投诉请求,我局在《行政复议决定书》中已经要求浙江省环保局于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对申请人2005年6月17日《投诉书》作出书面答复。
对浙江省环保局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我局在《行政复议决定书》中已经责令其对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三、孔祥仁等人在复议请求中要求我局责令浙江省环保局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28条处罚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请求,因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不符,我局在复议决定中未予支持。
按照法治要求,行政机关的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否则,行政机关的行为就是越权行为,遍查我国现行的所有法律、法规,都没有赋予环保部门对开发区进行环境保护验收的职责,更没有赋予环保部门对未经验收即投入使用的开发区实施行政处罚的职权。
目前涉及到建设项目和开发区环境管理的立法主要有2002年10月28日发布并于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1998年11月29日发布和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9年12月26日发布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10月1 3日发布并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正文中没有规定开发区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只在附则中规定“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编制建设规划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规定。”(第31条)这里也只是规定对开发区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没有规定开发区建设要执行“三同时”制度,也没有规定环保部门要对开发区建设进行验收。
至于原告所称我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第一条“明确将开发区建设项目列入建设项目范围”,我们认为,不能将该规定作为对开发区进行验收和处罚的依据。我局在制定该目录时将开发区建设列入,是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31条的规定,要求开发区建设在编制规划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没有规定也无权规定对开发区进行环境保护验收和实施处罚。因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3l条授权的范围只是要我局就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作出规定,并无有关验收和处罚内容的授权。而且,《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在附则第31条中单独规定了开发区的问题,说明该条例对开发区环境管理的要求与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要求不同。不能因为某个规章把开发区列为建设项目,就可以按照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要求来验收和处罚开发区。关于这个问题,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如何理解和适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函>的复函》(国法函[2006]365号)作了明确解释。该《复函》指出:“对于建设项目,依照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建设前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中要求执行“三同时”制度;建设后要求其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必须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合格,该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对于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31条的规定,仅要求在编 2 制建设规划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关于原告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6条第三款的问题,该款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该款规定很明确,是针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而授权我局公布管理名录,并未授权我局对开发区进行验收和处罚作出规定。此外,该名录发布于2002年10月1 3日,并非依据2002年10月28日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而制定。
关于原告提出让环保部门依据《环境保护法》第36条责令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处罚款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误解了该条适用的对象,扩大了处罚的范围。因为《环境保护法》第36条规定的处罚对象只是防止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而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而并没有规定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果环保部门依据这一条对开发区进行处罚,无疑会使环保部门陷于越权执法的境遇。
从环境保护管理的实践看,对建设项目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所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竣工验收,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一贯要求。对开发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属于规划环评的性质,其评价对象是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的该开笈区建设规划,其目的是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价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开发区科学选址,合理确定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和分区布局等优化调整和审批决策提供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对于符合开发区开发建设规划、进入开发区的建设项目,开发区配套建设的教育、文体、卫生项目以及交通、电力、供热、给排水、环境环保等基础设施,都要依照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验收。一个开发区开发建设规划的最终实现,至少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而且随国家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市场需求和变化动态予以调整。因此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对整个开发区进行验收。实践中对开发区的环境监督管理,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一方面是要求开发区建设在编制规划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另一方面是对进入开发区内的建设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糊口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四、我局行政复议决定(环法[2006]38号)符合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我局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书》(环法[2006]38号),遵守了《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行政复议法》等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有关实体和程序的规定。
总之,我局《行政复议决定书》(环法[2006]38号)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符合法定程序,请人民法院依法予以维持。
此致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国家环保总局 2007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