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的认识与思考
对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的认识与思考
马鞍山市第十六中学
查辉
“择校热”和“高收费”是近十多年来义务教育的一个顽症,其根源就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无论是择校还是择班,家长择的其实都是师资,而师资队伍其实就是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
一、我市教育现状分析
纵观雨山区、花山区等区现有学校布局来看,优质资源即强校、名校少且多集中在中心地带,形成不了辐射效应,多少年来,众多家长推动学生拼命地“涌入”,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好一幅一校千人求的景象。
由于城市的发展,人口总量也在变动中,老区学校生源逐年稀少,再加上跨区择校,常造成班额不足,甚至有的班级不足30人。由于体制的限制,过剩超编教师又无法合理地流出,造成办学成本居高不下,而强校或新建学校、甚至有的民办学校,由于政府政策上的倾斜,这些教学硬件达标,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效果突出,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正面效应,以致学生数常常爆满,可由于学校规模的限制,容纳不下更多的生源,致使班额超容;再加上人事编制的约束,教师得不到及时地补充,只好聘请临时教师代课,教师梯队的培养存在断档,不能很好的衔接,长期以往势必造成教育发展的迟滞。
以上教育的现状与我市“两个率先”的发展战略是不相适应的,作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保持全省领先,超越长三角平均水平”的教育目标,积极抓住全市发展新战略的先机,积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二、均衡发展实施过程中形成的难题: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今后要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实现教育起点、过程资源的均等。
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三大难题:即学校管理的水平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优秀教师单向流动。
尤其是一个地区内学校之间存在经费的投入、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资源的不均衡时是影响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因素。单从教师学历合格率来看,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差异大的主要是优秀教师。
就十六中来看,近十年来,由于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达标,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加上政府对民办学校支持力度的加大,每年佳山中心小学毕业的学生均有60人以上通过各种途径跨学区,到城区名校就读,生源的流失使学校目前的处境更如雪上加霜。
多年来,由于职称评聘政策、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不科学、不健全,导致了像我校一类城郊学校教师职称评聘难上加难,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比例一直严重偏低,由于城乡教师进修、培训机率、待遇等各方面存在不均衡,造成骨干教师严重流失。这种情况导致了偏远的教师不安心本地、本职岗位工作,千方百计想调入市区学校或改行干其它工作,20年来,我校有30多位教师调入市区。边远地区教师不合理的流动,加剧了城乡学校教师短缺的矛盾,也降低了郊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分布更加不均衡。
这些情况不仅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与国家强调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相悖。
三、如何做好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满足人民“上好学”的需求,破解区域内学校水平差异的难题,一直困扰着各地政府的决策部门和实施学校,其中做出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也不乏其例。
当前,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行区域内教师和课程资源共享,探索和建立教师轮换制度和优秀教师共享制度,以教师流动促进推进校际办学水平平均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师资则是促进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一,已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与基本共识。
今年,我市教育局明确提出“有条件的课推进实行集团化办学,鼓励优质学校在新城区设置分校,扩大优质资源总量”,做好优质资源辐射效应。坚持标本兼治,通过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来满足社会、学生、家长对优质资源的合理需求,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解决择校的治本之策。
1、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的内涵
学区化管理,指在区域内在行政主导下以一定方式把相关学校结成办学共同体,实行区域间、城乡间统筹规划,统一配置资源,达到区域教育。
集团化办学,指在行政主导下,以名校为龙头,通过名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的方式,以学区整体管理与综合评价为纽带,通过协同合作等方式将不同级别的学校联系在一起,实现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整体发展。
2004年杭州市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输出名校文化、管理、师资等资源,可以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普及化,有效地缓解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发挥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使新建校、薄弱校快速地提升办学水平。
前不久,本人与市七中几位校长考察了合肥50中学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成果,合肥50中有东、西、南、北四个校区,服务半径达到20多平方千米,近七千个家庭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服务,为合肥蜀山区破解“上好学校难”的难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促进教师流动,体现人文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给出了切实有效的答案,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打破了校际壁垒,实现了所有学校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2、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流程
由于以学区和集团为一体进行资源整合,管理上采取相对统一的管理方式,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中,充分整合资源,实行资源的有效配置,特别是发挥优质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育资源、教科研、优质师资等方面的辐射、示范功能,从而实现集团内学校的共同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刊载河南郑州市金水区的学区化管理和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新风教育集团化管理,就是成功的案例。
(1)实行校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学区教育教学的统一管理。
创新管理机制,确立统一的管理模式,共同探讨学区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制订学区发展规划、工作目标;组织学区内学校间互助活动,讨论组织学区内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建立和完善学区教育教学评估制度,要做到几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计划、教师配置统一、课程计划进度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校本培训统一、教师待遇统一。
(2)教师交流学区化统一运作。
合理分配学区内教育资源,教师交流,实行学区的统一管理,坚持相对稳定、合理流动;师资均衡、资源共享;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的原则。
如今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学区和集团内的教师流动变得相对简单、有序。可以对教师流动进行统一调配,形成相对科学、有序的交流模式,既考虑教师本人的意愿,又根据工作需要,将教师结对子、教师跨校兼课等制度化。鼓励名师到弱校、规模小的学校交流,统筹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骨干教师的教师交流比例,做到教师进出量、学科之间、职称结构比例趋于平衡,从而使流动变成常态,让教师交流更加可操作和为教师所接受。
3、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实践后的思考
(1)集团化、学区化使各校区实现标准化建设
集团各校区可以实行统一采购、使用,降低了管理成本。有效地促进各校区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利用,公平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教育经费、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可以做到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校。
有效地调集和使用资金,解决校园校舍、教学设备缺乏等问题,实行各校区阶段性发展目标,促进各校区基本设施的升级和均衡。
(2)干部、教师交流让百花齐放成为可能:
实行统一的人事制度,按一定比例合理流动,合理调配人员,避免师资闲置,促进教师流动和有效促进教师成长方面,促进各校区整体师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提升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
在本学区内实行资源共享,使优秀教师能够服务于学区内每所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团队深入郊区学校,主课教师长期任教(至少一年),开展名师带教,安排结对带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区域内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共享。对于一般教师,在本学区内实行定期轮换;另外还可以由教育局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其教学工作的制度。
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任教,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良的教育方法、出色的综合素质,犹如源头活水,使更多的学校弥补原来的不足,展现出更多的亮点。
教师交流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具有深远意义,教师交流真正有效地实施,可以为促进薄弱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3)坚持软硬件一起抓
打造特色品牌
在抓好绿化、美化校园建设和宣传设施等同时。重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教师专业化成长史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关注教师生存状态,通过文化凝聚和有效地师资培训等方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价值引领来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愿望。
通过教师论坛、学术沙龙、名师工作室等校本研训活动,减小各校区教师的认识差距,实现理念的优质同化,为教师创造自我发展的环境和机制。
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经费支持。教研活动安排上,打破学校间的界限,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常规课堂展示为主线,开创校本培训、教学研讨等联合活动形式,充实活动内容,突出实效性。
品牌化可有效地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品牌学校一定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素质建设的总和,通过课堂、环境、校风、社团活动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德育建设是校园文化中重中之重。
名校带动弱校、名校带动新校等共同发展,既是品牌放大,也是优质资源的扩张,注重学校自身发展的特色:对各自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走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同时利用文化传统与资源互补的优势,通过不同校区文化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各校区即源于名校的特色,又有创新适合自己个性化的特点,力求做到各校区均有自身的特色发展项目。
结束语:
我们衷心地希望政府加快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建立起以管理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差距、实现城郊均衡发展为目标,破解“优秀教师城郊分配不均衡”的难题,让教师交流成为一种习惯。拓展教育资源共享方式,努力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走内涵式发展,做到内外兼修,软硬件一起抓,在发展中注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使马鞍山的教育事业尽早进入大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2010年12月
《中国教育报》
2101年23期
《人民教育》
第二篇:对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的认识与思1
对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的认识与思考
学区集团化管理心得体会 第六学区八中语文组:李晓婧
“择校热”和“高收费”是近十多年来义务教育的一个顽症,其根源就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无论是择校还是择班,家长择的其实都是师资,而师资队伍其实就是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
一、我市教育现状分析
从石河子现有学校布局来看,优质资源即强校、名校少且多集中在中心地带,形成不了辐射效应,多少年来,众多家长推动学生拼命地“涌入”,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好一幅一校千人求的景象。
由于城市的发展,人口总量也在变动中,老区学校生源逐年稀少,再加上跨区择校,常造成班额不足,甚至有的班级不足30人。由于体制的限制,过剩超编教师又无法合理地流出,造成办学成本居高不下,而强校或新建学校、甚至有的民办学校, 由于政府政策上的倾斜,这些教学硬件达标,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效果突出,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正面效应,以致学生数常常爆满,可由于学校规模的限制,容纳不下更多的生源,致使班额超容;再加上人事编制的约束,教师得不到及时地补充,只好聘请临时教师代课,教师梯队的培养存在断档,不能很好的衔接,长期以往势必造成教育发展的迟滞。
以上教育的现状与我市“两个率先”的发展战略是不相适应的,作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保持全省领先,超越长三角平均水平”的教育目标,积极抓住全市发展新战略的先机,积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二、均衡发展实施过程中形成的难题: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今后要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实现教育起点、过程资源的均等。
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三大难题:即学校管理的水平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优秀教师单向流动。尤其是一个地区内学校之间存在经费的投入、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资源的不均衡时是影响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因素。单从教师学历合格率来看,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差异大的主要是优秀教师。
就十六中来看,近十年来,由于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达标,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多年来,由于职称评聘政策、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不科学、不健全,导致了一些城郊学校教师职称评聘难上加难,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比例一直严重偏低,由于城乡教师进修、培训机率、待遇等各方面存在不均衡,造成骨干教师严重流失。这种情况导致了偏远的教师不安心本地、本职岗位工作,千方百计想调入市区学校,边远地区教师不合理的流动,加剧了城乡学校教师短缺的矛盾,也降低了郊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分布更加不均衡。
这些情况不仅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与国家强调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相悖。
三、如何做好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满足人民“上好学”的需求,破解区域内学校水平差异的难题,一直困扰着各地政府的决策部门和实施学校,其中做出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也不乏其例。当前,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行区域内教师和课程资源共享,探索和建立教师轮换制度和优秀教师共享制度,以教师流动促进推进校际办学水平平均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师资则是促进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一,已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与基本共识。
我市教育局明确提出“有条件的课推进实行集团化办学,鼓励优质学校在新城区设置分校,扩大优质资源总量”,做好优质资源辐射效应。坚持标本兼治,通过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来满足社会、学生、家长对优质资源的合理需求,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解决择校的治本之策。
1、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的内涵
学区化管理,指在区域内在行政主导下以一定方式把相关学校结成办学共同体,实行区域间、城乡间统筹规划,统一配置资源,达到区域教育。
集团化办学,指在行政主导下,以名校为龙头,通过名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的方式,以学区整体管理与综合评价为纽带,通过协同合作等方式将不同级别的学校联系在一起,实现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整体发展。自从石河子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输出名校文化、管理、师资等资源,可以实现名校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普及化,有效地缓解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发挥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使新建校、薄弱校快速地提升办学水平。
在促进教师流动,体现人文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给出了切实有效的答案,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打破了校际壁垒,实现了所有学校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2、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流程
由于以学区和集团为一体进行资源整合,管理上采取相对统一的管理方式,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中,充分整合资源,实行资源的有效配置,特别是发挥优质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育资源、教科研、优质师资等方面的辐射、示范功能,从而实现集团内学校的共同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刊载河南郑州市金水区的学区化管理和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新风教育集团化管理,就是成功的案例。
(1)实行校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学区教育教学的统一管理。
创新管理机制,确立统一的管理模式,共同探讨学区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制订学区发展规划、工作目标;组织学区内学校间互助活动,讨论组织学区内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建立和完善学区教育教学评估制度,要做到几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计划、教师配置统一、课程计划进度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校本培训统一、教师待遇统一。
(2)教师交流学区化统一运作。
合理分配学区内教育资源,教师交流,实行学区的统一管理,坚持相对稳定、合理流动;师资均衡、资源共享;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的原则。
如今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学区和集团内的教师流动变得相对简单、有序。可以对教师流动进行统一调配,形成相对科学、有序的交流模式,既考虑教师本人的意愿,又根据工作需要,将教师结对子、教师跨校兼课等制度化。鼓励名师到弱校、规模小的学校交流,统筹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骨干教师的教师交流比例,做到教师进出量、学科之间、职称结构比例趋于平衡,从而使流动变成常态,让教师交流更加可操作和为教师所接受。
3、学区化管理与集团化办学实践后的思考(1)集团化、学区化使各校区实现标准化建设 集团各校区可以实行统一采购、使用,降低了管理成本。有效地促进各校区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利用,公平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教育经费、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可以做到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校。
有效地调集和使用资金,解决校园校舍、教学设备缺乏等问题,实行各校区阶段性发展目标,促进各校区基本设施的升级和均衡。
(2)干部、教师交流让百花齐放成为可能:
实行统一的人事制度,按一定比例合理流动,合理调配人员,避免师资闲置,促进教师流动和有效促进教师成长方面,促进各校区整体师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提升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
在本学区内实行资源共享,使优秀教师能够服务于学区内每所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团队深入郊区学校,主课教师长期任教(至少一年),开展名师带教,安排结对带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区域内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共享。对于一般教师,在本学区内实行定期轮换;另外还可以由教育局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其教学工作的制度。
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任教,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良的教育方法、出色的综合素质,犹如源头活水,使更多的学校弥补原来的不足,展现出更多的亮点。
教师交流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具有深远意义,教师交流真正有效地实施,可以为促进薄弱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3)坚持软硬件一起抓 打造特色品牌
在抓好绿化、美化校园建设和宣传设施等同时。重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教师专业化成长史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关注教师生存状态,通过文化凝聚和有效地师资培训等方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价值引领来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愿望。
通过教师论坛、学术沙龙、名师工作室等校本研训活动,减小各校区教师的认识差距,实现理念的优质同化,为教师创造自我发展的环境和机制。
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经费支持。教研活动安排上,打破学校间的界限,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常规课堂展示为主线,开创校本培训、教学研讨等联合活动形式,充实活动内容,突出实效性。品牌化可有效地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品牌学校一定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素质建设的总和,通过课堂、环境、校风、社团活动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德育建设是校园文化中重中之重。
名校带动弱校、名校带动新校等共同发展,既是品牌放大,也是优质资源的扩张,注重学校自身发展的特色:对各自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走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同时利用文化传统与资源互补的优势,通过不同校区文化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各校区即源于名校的特色,又有创新适合自己个性化的特点,力求做到各校区均有自身的特色发展项目。
结束语:
我们衷心地希望政府加快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建立起以管理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差距、实现城郊均衡发展为目标,破解“优秀教师城郊分配不均衡”的难题,让教师交流成为一种习惯。拓展教育资源共享方式,努力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走内涵式发展,做到内外兼修,软硬件一起抓,在发展中注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使马鞍山的教育事业尽早进入大发展时期
第三篇:关于集团化办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集团化办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集团化办学可简单理解为由两所或多所学校组成的教育联合体。通过本次考察,结合自身办学风闻思考,集团化办学行业有三种模式:一为教育集团;二为教育联盟;三为教育共同体。由此三种模式也可并存。就本次考察结合自身理解将三种办学模式汇报如下:
一、教育集团
教育集团是以一所老牌优质学校为核心,附属一所或几所学校(其中一般有民办学校)所形成的一体化办学模式。几所学校校址相对独立,学校法人、人事及财务在形式上也独立存在,但办学理念、运行模式相统一,主要是学校管理层思想高度统一,几所附属学校均要服务于核心学校。例:上海行知中学为上海宝山区公办普通高中之首。办学规模为八轨制。按规定每年招生人数为320人(班容量最大40人)。行知中学面向宝山区招生,办学规模难以满足宝山区优质生源入学需求,招生人数特别是择校生为数严格限制,如果行知中学独立存在,已达地区办学顶峰。其附属的行中中学为行知中学校办工厂变革产生,由行知中学购买土地,实施建设所办的一所民办完全中学。行中中学校校长由行知中学一名副校长担任。管理两校统一,解决了宝山区不达行知中学录取分数线且相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问题。另外,凭借行知中学之名,社会出资创建了行知二中,为一所独立民办初中。该校校长聘请行知中学退休校长担任。办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与行知相同。每年向行知中学及行中中学输送大批优秀学生。在宝山区已形成以行知中学为核心,附属行中中学与行知二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规范招生与经费问题。再如怀仁一中所附属云东中学(民办),云北诛仙二(民办)三校一体,怀仁一中校长兼任两所民办中学董事长,并各由一名副校长出任两所民办校校长。
教育集团另一种模式大多为民办学校,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集团总领又分级部管理。例如河南永威教育集团。
二、教育联盟
教育联盟为一种大校带小校,强校带弱校的一种服务提升模式,例如上海交大附中,该校为上海市四大名校(普通高中)之一,为十轨制办学,在校生1200人。其办学理念,办学效益与国际接轨,走在了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前列,为体现其社会效益,以交大附中服务带动部分薄弱校,实施教育联盟战略,如联盟较偏远中嘉兴中学,交大附中派10名以上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赴嘉兴中学支教服务,改变管理模式,办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成效显著,在嘉兴中学成功联盟之后,又有多所薄弱高中要求联盟服务。
教育联盟的核心学校从管理模式,师资力量非常超前,外派教师不一定为拔尖人才,管理团队最高为本校中层干部,在不影响本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外派教师。教育联盟受到政府影响,并不是交大附中积极主动行为,嘉兴中学成为当地政府每年要支付交大附中托管费300万元,又如交大附中要接受交通大学领导,在交通大学所在地区并无特别优质高中(相对我市山大附中、山大附小皆在山西大学附近)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交通大学提出交大附中要服务交通大学地区学生享受优惠教育资源问题。所以交大附中将继续服务和代管部分薄弱高中。交大附中并不完全主动承担此社会责任,其担心被“削峰填谷”影响自身为原因之一。
教育联盟模式山西省实验中学与吕梁市房山县中学也曾得到运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教育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行政区地域关系,将所属中小学划为若干个教育共同体。例: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所在地区以该校为核心,联合周边八所小学形成教育共同体,九所学校均为公办学校,其中一所被第二实验小学兼并成为分校,总校服务当地居民子女入学,分校主要接受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教育共同体各个学校主要以业务交流为主,通过集体教师大校引领,教师交流等方式促进共同提高。
我市在2013年也划分了教育协作组,模式即教育共同体,我区将八所初中校划为两个协作组,一是以姚村中学为组长单位,晋祠一中、晋祠二中、晋源一中为组员单位的教育共同体。二是以实验中学为组长单位,晋源二中,金胜中学、电厂中学为组员单位的教育共同体。此举仅是印发了通知,没有相关制度与监督,所以并未有实质性合作与提高。另外,我区今年实施了教师交流制度,全区分成了五个交流片区,也可以认为是五个教育共同体。近几年,教育局特别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重视高中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无意识中,已经大大减小了各初中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增进了各初中校之间的交流,希望教育局能多为初中校创造合作交流机会,必要时组织校长集体外出学习培训。
以上为本次学习考察所获所思,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四篇:关于集团化办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精)
关于集团化办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集团化办学可简单理解为由两所或多所学校组成的教育联合体。通过 本次考察,结合自身办学风闻思考,集团化办学行业有三种模式:一为教 育集团;二为教育联盟;三为教育共同体。由此三种模式也可并存。就本 次考察结合自身理解将三种办学模式汇报如下:
一、教育集团
教育集团是以一所老牌优质学校为核心,附属一所或几所学校(其中 一般有民办学校所形成的一体化办学模式。几所学校校址相对独立,学 校法人、人事及财务在形式上也独立存在,但办学理念、运行模式相统一, 主要是学校管理层思想高度统一,几所附属学校均要服务于核心学校。例:上海行知中学为上海宝山区公办普通高中之首。办学规模为八轨制。按规 定每年招生人数为 320人(班容量最大 40人。行知中学面向宝山区招生, 办学规模难以满足宝山区优质生源入学需求,招生人数特别是择校生为数 严格限制,如果行知中学独立存在,已达地区办学顶峰。其附属的行中中 学为行知中学校办工厂变革产生,由行知中学购买土地,实施建设所办的 一所民办完全中学。行中中学校校长由行知中学一名副校长担任。管理两 校统一,解决了宝山区不达行知中学录取分数线且相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 的升学问题。另外,凭借行知中学之名,社会出资创建了行知二中,为一 所独立民办初中。该校校长聘请行知中学退休校长担任。办学理念与教学 模式与行知相同。每年向行知中学及行中中学输送大批优秀学生。在宝山 区已形成以行知中学为核心,附属行中中学与行知二中的优质教育资源, 更加规范招生与经费问题。再如怀仁一中所附属云东中学(民办 ,云北诛 仙二(民办三校一体,怀仁一中校长兼任两所民办中学董事长,并各由 一名副校长出任两所民办校校长。
教育集团另一种模式大多为民办学校,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为一体,集团总领又分级部管理。例如河南永威教育集团。
二、教育联盟
教育联盟为一种大校带小校,强校带弱校的一种服务提升模式,例如 上海交大附中,该校为上海市四大名校(普通高中之一,为十轨制办学, 在校生 1200人。其办学理念,办学效益与国际接轨,走在了中国普通高中 教育前列,为体现其社会效益,以交大附中服务带动部分薄弱校,实施教 育联盟战略,如联盟较偏远中嘉兴中学,交大附中派 10名以上管理团队和
骨干教师赴嘉兴中学支教服务,改变管理模式,办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 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成效显著,在嘉兴中学成功联盟之后,又有多所薄 弱高中要求联盟服务。
教育联盟的核心学校从管理模式,师资力量非常超前,外派教师不一 定为拔尖人才,管理团队最高为本校中层干部,在不影响本校正常运转的 前提下外派教师。教育联盟受到政府影响,并不是交大附中积极主动行为, 嘉兴中学成为当地政府每年要支付交大附中托管费 300万元,又如交大附 中要接受交通大学领导,在交通大学所在地区并无特别优质高中(相对我 市山大附中、山大附小皆在山西大学附近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中,交通大学提出交大附中要服务交通大学地区学生享受优惠教育资源问 题。所以交大附中将继续服务和代管部分薄弱高中。交大附中并不完全主 动承担此社会责任,其担心被“削峰填谷”影响自身为原因之一。
教育联盟模式山西省实验中学与吕梁市房山县中学也曾得到运用,并 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教育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行政区地域关 系,将所属中小学划为若干个教育共同体。例: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所 在地区以该校为核心,联合周边八所小学形成教育共同体,九所学校均为 公办学校,其中一所被第二实验小学兼并成为分校,总校服务当地居民子 女入学,分校主要接受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教育共同体各个学校主要以业 务交流为主,通过集体教师大校引领,教师交流等方式促进共同提高。我市在 2013年也划分了教育协作组,模式即教育共同体,我区将八所 初中校划为两个协作组,一是以姚村中学为组长单位,晋祠一中、晋祠二 中、晋源一中为组员单位的教育共同体。二是以实验中学为组长单位,晋 源二中,金胜中学、电厂
中学为组员单位的教育共同体。此举仅是印发了 通知,没有相关制度与监督,所以并未有实质性合作与提高。另外,我区 今年实施了教师交流制度,全区分成了五个交流片区,也可以认为是五个 教育共同体。近几年,教育局特别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重视高中 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无意识中,已经大大减小了各初中学校之间的恶性竞 争,增进了各初中校之间的交流,希望教育局能多为初中校创造合作交流 机会,必要时组织校长集体外出学习培训。
以上为本次学习考察所获所思,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五篇: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几点思考
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几点思考(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李亚杰)
在举国上下共庆建党90周年,全面谋划“十二五”崭新开局,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提升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办学理念、战略思维、科学决策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我认为是相当及时而必要的。有幸作为第一批学员参加培训,在五天高强度的研修讨论中,聆听了来自教育主管部门高层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剖析解读,学习到兄弟院校在高职办学中先进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了解了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现状评价与未来展望,接触到行业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希望和建议,我感到此次学习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回来后不久,以我院为牵头单位的河南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召开2011年理事大会,在思考职教集团各项工作的时候,从北京带回的新的思路和信息不断出现在脑海中,形成了关于依托职教集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种种思考。现结合我省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的发展,对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谈几点思考意见: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集团化办学的路子,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使欧洲、美国、日本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我国经济分析数据显示,国家经济增长部分的50%来自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贡献。职业教育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来看,河南省与国家共建中部经济区、河南列为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交通职业教育来说,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政府对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统筹规划和全面指导
把职教集团建设纳入各项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精心筹划、加强管理、强力推进,能够更好地推动“十二五”的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就河南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的发展来看,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统筹和支持:
(一)深入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结合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开展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教育攻坚,不断扩大河南交通职业教育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提高职工素质、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构建交通运输行业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交通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二)积极引导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在集团框架内与院校优化整合资源,通过共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评定标准、共建融生产性、教学性、研发性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实验检测中心、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训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共同承担各类公路工程项目,促进交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
(三)在政策层面、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强交通职业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国家物流实训基地以及争取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国家级、省部级区域性共享教学生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骨干专业等工作的支持。
(四)支持构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交通职业院校与企业整合交通教育与培训资源,发挥交通运输行业骨干专业优势,在公路、物流、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试先行。积极探索股份制、多元化、多主体办学模式,走出集团化办学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创新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五)加快构建河南现代交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依托交通运输部“1+32干部培训平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推行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切入点,开展全行业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持续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构建中高职衔接、学历教育为主体,干部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为辅的现代交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建立健全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机制,提高专职教师能力素质;发挥行业人才资源优势,建立兼职教师库,组织引导行业、企业学有所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三、增强企业对职教集团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理念
实现以行业为指导、以利益机制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企业必须不断地增强责任意识与合作理念:
(一)集团企业要确立以集团化办学为已任的理念,把企业改革发展、全员素质提升、劳动技能拓展融入职教集团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完善改革保障和投入机制。贯彻财政部等十一部委《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按照不低于工资总额的2.5%的比例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教育培训、技能鉴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集团化办学条件改善。
(二)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与院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织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共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行业生产实验、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通过资源整合、捐资助学、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形式,加强职教集团教学、生产、实训条件的改善,形成“厂中有校、校中有厂、前厂后校、校厂一体”开放、多元、共享的办学格局。
(四)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专业优势,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和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目标的要求,积极探索股份制办学试点工作,使行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办学效益更加突出。
(五)巩固和发展企业以“冠名班”、“订单班”形式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育人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冠名班”、“订单班”规模,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六)加强集团人才库、教师库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使用、管理机制。开展院校与企业间人才互聘交流,通过互相换岗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转换,进一步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开展院校与企业间人才合作交流,共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发挥院校对职教集团建设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作用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院校是基础。充分利用集团内职业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是职教集团建设的重要体现。
(一)发挥牵头单位的骨干支撑、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内涵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质量,树立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
(二)搭建六个平台: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信息技术交流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企业员工培训平台、技能鉴定服务平台和高技能人才供需平台。
(三)开展六项服务:一是为企业在院校创建以“校中厂”等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服务;二是为企业提供以提升技能水平为目标的技术应用服务;三是为企业开展教育培训服务,打造区域性、共享性的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四是为企业管理、技术更新、产品研发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五是为企业职业资格准入、持证上岗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六是为弘扬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品牌提供服务。
(四)开展六种交流:集团各职业院校要在师资培训、招生就业、科研立项、教学资源共享、新专业开发论证、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
作为包含不同利益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要想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紧密携手、资源共享、互惠共赢,集团内成员单位必须共同做到以下几点:要做到立意高远,定位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力争思路前沿,瞄准国际标准,着眼于世界水平的职业技术;要具有国际视野,站在全球的广阔视角上观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勇于破解难题,积极探讨各具特色的集团化办学范例;要明确目标任务,研究行业建设中具有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问题;要研究政策措施,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政策完善,建立政策运行的长效机制。
无论是在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中,还是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中,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破解,许多领域需要开拓,许多方法需要创新。作为职业教育的践行者,唯有孜孜不倦地获取新知,永不停歇地探索新路,才能更好地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