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机手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思考
对农机手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历程的推进和农具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机具数量比年增加。农机作业水平也得到很大发展,由于农机发展水平过快,农机手的综合素质无法确保,导致农机生产事故频繁发生。近两年,在我区因台阶地机手操作水平不过关的原因造成了农用收割机翻车事故两起,拖拉机旋耕地翻到沟渠一起。由于此类安全事故的频发,就迫切需要加强对我区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地域发展及农机安全管理近况
耀州区属陕西省铜川市,位于陕西中北部,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总土地面积1551平方公里。自古以来以种植业为主,尤其是近年来各项政策的扶持,使得耀州区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农业生产的提高和购置农机具的各项补助,带动了农机具使用量的增加,使得农机机械化成长历程进入了新的高度。然而快速增长的农机具使用量的背后,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尤其是农机安全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是切实保障农业经济效益的坚实基础。从目前来看,耀州区农机管理并不完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而农机安全治理亟待解决。本地区农机安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手安全意识薄弱
农机手群体大部分为农民,教育水平有限,同时急于收回农机成本,为农业生产埋下了隐患。农机手安全意识薄弱,在农业生产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往往会导致农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农机手技术培训的缺乏
2010年,根据国务院农业推广体系改革方案,耀州区撤消了原农业机械化学校,然而改革后的农机技术推广站和农机安全监理站都未赋予农机人员培训职能。同时在社会上也没有正规的农机培训机构,因而农机手的技能水平无法得到保障。
2.3 农机“三率”较低
农机“三率”是指登记上牌率、农机检验率和驾驶员持证率。“三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依旧是农机手安全意识的淡薄。有些农机手为了省钱贪图一时之利,故意逃避登记上牌和农机检验。大部分的农机手属于无证驾驶,且未经过专业技能训练,往往会存在违章操作等问题。不按时进行农机检验,导致农机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直接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因而,为加强农机安全治理,应进一步提高农机“三率”。
2.4 农机监理有待加强
安全的进行农业生产,不仅有赖于农机手自身的综合素质,更需要农机监理部门的治理。当前农机“三率”无法切实提高,主要是由于农机监理未达到治理强度。针对农机安全治理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进步农机手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
农机安全教育是保障农业生产的主要着眼点。农机的安全教育工作当是一项长期持久应当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应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便于理解接受的方法进行普及。例如通过开展各项农机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来切实提高农机手的安全意识,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发放安全教育宣传文件等,使安全教育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应根据各个季节农业生产进行不同的安全教育。如农忙时加大力度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还应制定奖惩措施,保证农机手的安全教育能够得到落实。
3.2 增强农机手的技术培训和维修常识
过硬的农机操纵技术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因而应加强农机手的技术培训。应重点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作业规范和技术要点,提供农机具的准确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农机安全事故。耀州区属台塬沟壑地带,地理环境复杂,田间地势、作物植高等环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农机手的技术。因此为确保农机作业的安全性、可靠性,应设立专门培训机构或在监理部门设立专门职能科室进行农机操作人员培训,根本性的提高农机手的技术水平。同时,应适当进行考试,检验农机手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并制定奖励机制,鼓励农机手提升自身水平。另外在培训内容里应有农机维修知识及相关内容,以便能够应对突发状况,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3 促进“三率”提高
3.3.1提高登记上牌率
通过各项农机补助,鼓励农机手主动登记挂号上牌,从根本上提高登记上牌率。
3.3.2提高农机检验率
建立健全农机报废机制,将农机查验记实存档检,确保农机质量。同时成立检验小组,上门为农机手提供服务,有助于缩短农机监理人员与农机手的距离,更有助于提高农机手自觉接受检验的意识。
3.3.3提高驾驶员持证率
通过简化程序发证,实行集中实训、考试发证,合理安排考试时间,确保农机手持证上岗。
3.3.4全面落实清理工作
提高“三率”水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成立专项小组,对年久失修、废旧农机进行及时注销清理。2014年度,耀州区农机安全监理站设立了清查小组,通过近一个月的清查,拟定全区注销128台,其中收割机为7台,大中型拖拉机为74台,小型拖拉机为47台(1台手扶),共计各类机械128台。停用132台,此中收割机1台,大中型拖拉机为21台,小型拖拉机为110台(手扶23台)。
以上统计,2014年共检审验各类农业机械1904台,新增注册拖拉机155台,注册总数2306台;新增注册联合收割机41台,注册总数199台;全年新注册196台,辖区注册总数达到2505台;受理驾驶证业务131人次,培训考核后持证注册人数达到1504人;与机手签订安全责任书3289份,达到96%以上;办理农机互助保险:拖拉机135台,联合收割机69台,互助金77600元。
3.4 加强农机监理
农机监理人员是沟通农民、机手和当局的桥梁。因此应做好农机监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机监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农机监理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3.5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安全意识的普及
农机安全教育应落实每一个社会成员身上。营建良好的舆论范围,使人们明白农机安全的重要性,从而降低农机事故风险。总结
安全是生产的前提。农机安全更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因而应正视农机手的安全教育,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手的综合素质,切实保障农机生产的安全性。通过近年对农机生产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改善,但仍有提高空间。我们将强化农机安全治理,多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农机安全保障有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强,胡盛田.对农机手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思考[J].中国农机监理,2009,02:41-42.[2]白敬文.对农机安全与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农业机械,2010,S3:61-62.
第二篇:巨野县“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巨野县“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在“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中,巨野县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以《2015年山东省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为指导,以“大农机、大推广、大培训”为培训平台,以提高农机手技能素质为导向,以“农机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全县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大力探索创新农机化技术培训模式和培训机制,统筹兼顾,精心组织,因技制宜,注重实效,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使全县农机化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明显增强,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目前累计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5300余人次,其中省局下达的200人的培训任务已圆满完成,现将有关情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做法
(一)、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完善“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功能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巨野县农机部门按照省、市《2015年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全县农机化工作实际,制定了《2015年巨野县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任组长的“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中,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落实任务目标,切实为“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
2、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县农机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化媒体,组织农机科技人员进行科普讲座,开展农机科技咨询,加大农机科技宣传引导度,营造良好的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的工作氛围;同时组织农机生产厂家和农机经销企业,成立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宣传服务队,出动农机科技宣传服务车,采用赶科技大集的形式,现场机具演示,农机新技术图版展示,发放宣传材料等,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坚持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机手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在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中,突出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园区、新购机农民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以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农机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新型农机具使用、保养、维修为重点内容,以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为工作目标,紧紧围绕“国家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及“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实施,根据全县种植结构和农机经营服务模式,结合农时,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4、整合资源、规范实施。在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中,县农机部门充分利用县农机校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发挥县农机校“规范化建设”的资源优势,和推广、修配、监理、管理等团队人才优势,从全县农机系统抽出10余名技术骨干,实行“定任务、定目标、定奖惩”的工作方法,大力开展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同时县农机局配备影视器材,并联合郓城工力、大野农机公司等,配置了一批先进的、复合型、高技术含量的农机装备作为演示机具,应用到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中,使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摸的着,增加了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的直观效果。
(二)、注重实效,形式多样,满足农民多元化技术需求
在农机科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中,县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全县农机化工作实际和农业生产特点,按照农机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内容贴近农民、手段适合农民、方式方便农民、效果富裕农民”的工作方法,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辐射带动”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注重实效
一是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着力抓好新购机补贴农民机手的培训,提高新购机农民的操作使用水平和对农机化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自活动开展以来,举办培训班10期,受训农民达到2600余人,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购好机、用好机、出效益”的技术需求。
二是组织好重点技术专项培训。巨野县是全国闻名的棉花生产基地和大蒜种植产区,一蒜一棉种植是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在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过程中,巨野县农机部门把棉花生产的病虫害机械化综合防治和大蒜收获机械化作为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的重点内容,分别在章缝镇、大谢集镇、营里镇、陶庙镇举办蒜、棉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6期,现场演示会8次,使全县大蒜、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是紧紧围绕季节特点和主要农时,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力开展以“春季麦田管理机械化综合技术、春耕备播、三夏农机安全生产、跨区作业、棉花病虫害机械化综合防治、玉米机械化播种、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小麦免耕播种”等为主题的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加强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四是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人员和新购机农民为主,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培训,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驾驶操作水平、维修保养技能、安全生产意识和经营管理观念。
2、农机科技下乡活动形式多样
在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中,巨野县农机部门把活动实效性、针对性、可行性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宣传服务。一是通过赶科技大集等形式,从全县农机系统抽出20余名农机技术人员,结合农机生产厂家和农机经销企业,成立农机技术宣传队,出动宣传车、通过现场机具展示,发放宣传材料等,开展农机科技宣传服务。二是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入户指导以及农村“大喇叭”等多样灵活的方式,以保护性耕作技术为培训重点,突出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充分发挥县农机化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和技术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以方便农民的原则,把培训班办在乡村,有计划地抓好农机实用技术的培训。截止目前,农机化学校共组织专家科普讲座20余次,新型农机具展示活动40余次;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玉米联合机收、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图片展示活动60余次;现场发放农机科技图书、光盘资料1000余册(个);发放明白纸、宣传材料1万余份;解答农民群众技术咨询2600余人次;累计指导、培训各类农机操作、技术人员5300余人次。
二、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取得的成效
在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活动过程中,通过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高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取得了七个方面的成效:一是通过加强新购机农民的培训,有效地解决了新购机农民对新型农业机械不会用或用不好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新购机农民对新型农业机械维修知识短板或维修技术匮乏等瓶颈问题,达到了农民“购好机、用好机、出效益”的目的。二是围绕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培训了一批新型农机具操作手,使农机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三是通过举办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和新机具现场演示活动,为农机科技项目实施和各类示范点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是通过对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经营管理知识、农机作业标准的培训,使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五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和服务活动,使广大农民对《农机化促进法》等法规和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农民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认知度,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新型农机具的热情,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六是通过机手开展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增强了农民增收、增效和致富的本领,使农机作业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机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得到了保障。七是通过对农机维修网点人员的培训,使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维修技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维修管理工作明显加强,维修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促进了农机维修业的健康发展。
三、影响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开展的因素
1、对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农机科技教育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重视不够甚至被弱化。
2、培训机构建设滞后,教学设备、设施陈旧老化,不能有效地和新型农机装备快速发展相匹配,制约着农机综合培训功能的发挥,影响培训质量。
3、培训体系建设不完善,培训网络不健全。
4、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手段单
一、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民的多元化技术技术需求。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经费少,影响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6、师资队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理论知识更新慢,影响教学质量。
四、开展农机化“实用技术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随着深化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机科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了以“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为载体的农机科技教育更新更多的内容。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的认识、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升效能,以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
1、发展现代化农业,为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用现代化农业装备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城镇化发展,解决好“地谁来种,怎么种,种的好”指明了方向,为农机科技教育提高了广阔舞台。同时,也对农机科技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环节机械化,必须培养更多的农民成为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能手,催生更多的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造就更多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加强以“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为载体的农机科技教育培训,不仅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形势农民快速转型的必要手段,是现代农业稳固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增效的主要措施。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长远,坚定两种理念,一是树立“服务大农业、服务大农机”的理念。二是要树立“科技兴机、人才强机”的理念,切实把“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培训”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大力加强农机科技教育,增强发展现代农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以科技为先导,是增强“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影响力的体现。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业科技提供技术支撑,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环节,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必须以科技为先导,才能不断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耕作方式,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因此,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必须与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内容,大力开展“小麦、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在两个“一条龙”技术模式的引领下,重点在玉米免耕播种、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生产、品种选择、机具配置、作业要求、技术规范上搞好科技指导和科技服务,满足农民在“耕、种、管、收、加”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增强农民“科技兴农、以机兴农、以机致富”的本领,凸显“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效果,彰显“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的影响力,才能使“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3、强化“四个”结合,是做好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的重要措施。一是与国家和政府实施强农、惠农政策相结合,把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融入到政策实施当中,加强指导、科学推进,最大限度的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扶持,进一步完善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的服务功能;二是与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相结合,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全面提高合作社成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推动农机合作社进一步优化结构,增强农机合作社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综合服务功能;三是与创建农机科技示范园区相结合,依托创新示范园区,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机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四是与新闻媒体、生产厂家、销售企业相结合,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优势,激发广大农民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应用愿望。在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中,结合生产厂家、销售企业,一方面组织一批多功能、高技术含量的新机具进行演示,不断丰富农机实用技术培训机具品种、科技培训内容,尽量满足农民对各种类型机具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厂家、销售企业与农民面对面、零距离接触,了解农民群众产品建议,达到生产厂家、销售企业受益、农民群众满意的“双赢”目的。
4、构建多元化培训机制,是丰富和完善农机使用技术培训功能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农机化学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强化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企业和农机推广机构的有效衔接和联合,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社会机构参与,构建多方参与支持有力的农机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农机科技教育培训领域,建立起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导、企业、单位、个人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农机科技部门以农机科技教育培训机构密切协作,形成“科研成果、实践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一条龙的工作模式,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丰富和完善农机手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功能。
5、加强农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搞好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的基础。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必须有一支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农机人才队伍进行推广、培训、引导和组织实施,否则先进的农机技术在生产实施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机科技下乡队伍建设。工作中,通过研讨会、交流会、培训会、技能比赛等形式,提高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团队的整体能力和适应能力。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外出学习,进行“充电”,开阔视野,增强服务能力。切实加强农机科技人员素质教育,增强“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建设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把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活动深入到镇区、村庄、田间、地头,满足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学、所用。同时,及时精选、更新和完善手实用技术培训的内容,把玉米机收、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技术、高科技含量机具的使用与保养作为实用技术培训的重点项目,大力推进低碳、环保、适宜型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
6、夯实基础,提升功能是做好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的关键。农机化学校是培训新型农民的主渠道,学校规范化建设是做好农机教育培训的基础,是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要按照农业部颁发的《农机成立教育暂行规定》、《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县级农机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的要求》,逐项对照、逐一落实、查找不足、自我完善;加强学校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组织和实施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职工的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责任感教育活动,努力打造一支富有责任心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培训工作进行细化量化,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把以“农机手实用技术培训”为载体的农机科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全县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制度
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制度
为提高本采石场员工的安全素质,防止伤亡事故,减少职业危害,特制定如下员工教育和培训内容:
一、矿长(包括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在接受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资格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安全资格证后方可任职。
二、其他管理人员每年由矿长或安全管理人员对其进行不少于20小时的安全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矿山安全技术、岗位安全职责、安全文化知识、有关事故案例及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事项。
三、采石场工人的安全教育由矿长和安全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每月累计不得少于8小时。对新工人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矿长、安全管理人员、班组长),三级教育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职工安全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技术知识、安全操作事项、有关安全规定、安全生产历史、事故案例等。
四、从事矿山各种机械设备操作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从事爆破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公安部门的培训考核,持证后方可上岗。
五、班前班后会必须交待安全注意事项,讲评安全生产情况,并做好安全生产日记。
六、采石场要有针对性地对工人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危险地段或重要事项必须设置安 全警示标志,以引起人们注意。
第四篇:煤矿安全教育与技术培训制度
安全教育与技术培训制度
1.每年必须编制安全教育工作规划,每月制定有具体学习、教育内容和重点的工作细则,每周由安监部门监督检查安全教育、安全活动日制度的执行情况,做到年有规划、月有安排、周有检查,使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2.安全教育必须坚持党、政、工、团各级组织齐抓共管,实行矿级领导和科室包区队责任制,参加安全日活动和班前学习,结合不同时期、不同作业环境安全生产工作,给职工讲安全,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突出重点,形式多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3.每周五为全矿安全活动日。安全活动日时间不得无故占用。
4.安全活动日活动内容,必须结合实际对职工进行安全思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法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安全技术、劳动卫生、典型经验及事故案例的教育,传达党和国家领导对安全工作的指示、各类安全会议、安全文件精神,贯彻“三大规程”和安全措施,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周五安全活动日必须有详细的记录,规程贯彻还必须有职工亲自签字的记录,日期、班次、主持人、贯彻人、贯彻内容等齐全,记录规范,不许弄虚作假。
5.各单位安全第一责任者在安全活动日期间必须参加本单位的安全活动。安全活动日分班次进行,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6.区队(车间)每班班前必须组织当班职工进行安全学习教育,由值班干部主持,强调当班工作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安排隐患整改,布置生产任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班前安全学习必须有专门的记录,内容齐全,安全学习时间不少于30分钟。
7.建立职工安全教育室,面积、教材、电教设备、教学设施符合规定要求,并悬挂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和安全宣传教育挂图。
8.建立安全教育考核办法,做到每月总结通报一次,奖优罚劣;对班前安全学习、周五安全活动、规程贯彻制度执行好的单位给予表扬或奖励,对学习无记录、无内容、无主持人、制度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9.安全培训工作必须实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分类指导,教考分离的原则。
10.安全培训工作由分管安全工作的矿领导负责。每年初必须编制安全培训计划,落实经费,落实人员,认真组织实施,上报矿务局安监局;安监部门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11.设立安全培训机构,制订培训制度,有专门的场所,有足够的教材,配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实践经验的兼职或专职教师,有授课计划,教师有教案。
12.从事煤矿井下作业的职工都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应证书;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指挥生产,不准上岗作业。
①特殊工种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
②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取得《安全工作资格证》。
③其它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安全培训合格证》。
13.职工所持的《安全工作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工作时必须随身携带,妥善保管,做到持证上岗。对检查出的无证操作人员,立即责令停止作业,并对无证人员和有关负责人按矿规定进行处罚。
14.职工未经安全技术培训而分配工作的,以违章论处。未经培训的职工造成事故,追究分配工作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15.安培中心每月初必须将上月全矿安全教育、培训统计报表和书面总结报矿安监部门。
16.建立健全职工安全技术培训档案,及时登记,妥善保存。
17.每季度应对已培训人员进行跟踪考核,对严重“三违”人员和安全事故主要责任者,吊销并收回其资格证,重新参加培训。
18.安培中心对人证不符、冒名顶替的人员不许接收,对考试不及格、违犯教学规章制度的学员不许发证。
第五篇: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问题思考
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问题思考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扶贫办 周良成
当前,制约贫困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贫困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提高贫困村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贫困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篇文章是我们对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几点认识,通过分析我县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肤浅的对策和见解。
一、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意义
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确保“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开发项目顺利实施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使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不断引向深入,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从贫困村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和今后农村发展的趋势去分析理解,在贫困村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国家扶贫开发总体规划的根本要求。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第(十六)条提出: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毫无疑问,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贫困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拓宽稳定收入渠道的重要举措,换言之,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是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手段。
(二)开展贫困村实用技术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显而易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提高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当前,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就具有特别明显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贫困村实用技术培训是实施贯彻广西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扎实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需要。
我区把实施贫困农户实用技术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在《广西扶贫开发工作意见》中提出:要按照各个产业扶贫项目需要,对参与项目实施的贫困农户(包括异地安置村屯的农户)进行相应的实用技术培训。要完善“农家课堂”培训方式,不断提高特困农户经营能力和致富水平,并明确了开展以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以上的任务目标。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验收办法》的要求: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80%以上劳动力接受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掌握1—2门致富技术。为此,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我们当前进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四)开展贫困村实用技术培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国的需要。
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怎样才能在贫困村贯彻实践好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贫困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广大农民群众,贫困村的各种资源才能得到更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潜在的效益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在现代科技的带动下,农业科学发生了新的革命,高科技对农业有更直接的推动作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已呈现五方面的趋势:一是广泛使用生物技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已在农业领域中取得重大进步,成功地开发了许多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其中有些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阶段;二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用遥感技术掌握土地、水文、农作物和病虫害的细微变化,可以及早发现各种苗头,减少损失;三是农业工厂化。现代化的养鸡场、养殖场和无土栽培等,都是农业工厂化的体现;四是农业产业化。就是在政府的协调下,由科研部门提供成熟的、适应市场和农村实际情况的科技成果,再由企业来推广,把农民组织起来应用这些科技成果。未来的农业将是种、养、加工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五是生态农业。实现农、林、牧、副、渔相互配合,建立大规模的生物循环工程,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废物也得到综合利用,没有环境污染,形成完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就必须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而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村,生产方式仍然十分落后,甚至有些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状态,刀耕火种的现象累见不鲜,所有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强烈反思。因此,我们要把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到富国强民和民族存亡的高度去认识,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自觉地投身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去,并切实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国的有效载体,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以满足农民群众求知、致富的渴望。从这方面看,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关系到民族振兴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问题。
综上所述,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是贫困村群众的强烈愿望。换言之,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二、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以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近年来,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各级财政扶贫资金的大力扶持和贫困村农户的积极参与下,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为贫困村实施扶贫产业开发项目提供了较为牢固的技术保障,为贫困户稳定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投入不断加大。一是财政用于扶贫培训专项经费不断增加,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部分由2001年的24.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9万元。二是产业开发项目投资安排有技术培训配套投入,2004—2007年我县获财政扶贫产业开发资金共498万元,其中项目技术培训投资20.79万元,从而为贫困村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贫困村农民科技水平得到提高。通过财政扶贫资金的大力扶持,在贫困村培训了一大批农民实用技术骨干,据统计,我县自2001年以来共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2期/33460人次,接受培训的农民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成为当地扶贫开发的主力军,一些种养和加工新技术如药材种植、茶叶种植、毛竹低改、毛竹加工等新技术在贫困村得到了推广应用,贫困村农民脱贫奔小康的本领得到增强。
(三)农村产业化经营框架开始现形。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化进程,扶贫重点产业得到健康发展,通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了我县各扶贫产业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全县茶叶种植发展到23756亩,药材发展到21300亩,在全县现有的32万亩毛竹中累计实施低产改造61050亩,为农业产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树立了一批干部、党员带头户和贫困户脱贫典型。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涌现了一批村干带头户和典型示范户,如白云乡保江村委主任吴新华,参加培训之后,充分利用自家的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按高标准对自己承包的30亩毛竹进行低改,年内仅销售毛竹收入达5460元,使用新技术饲养生猪,年出栏12头,收入6000余元,购置竹木加工机械3台套办一个小型竹木加工厂,年加工竹木收入12000元,全年收入23460元,此外,他还在自家的茶籽地套种八角2000株。他经常向本村群众介绍经验,组织参观学习,使全村群众自觉地学习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在吴新华的带动下,保江村由此从一个贫困落后、人心涣散的后进村,一跃成为白云乡的先进村。红水乡黄奈村党员韦红相、吴新荣参加培训班结业后,带领本村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新种植茶叶3000亩,使该村累计种茶叶面积达5400亩,全村人均种植茶叶面积1亩,为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基础。安太乡甲报村贫困户贾杏花,一家4口人,参加县扶贫办举办的茶叶种植管理培训班后,抓住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的机遇,两年间种植茶叶140亩,经过科学管护,现已有40亩开始产生效益,每年采鲜茶收入达28000元,人均增收达5000元,预计5年后全部进入盛产期,按每年每亩收入4000元计,可实现总收入560000元,年纯收入可达200000元,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通过实施产业开发项目,使用科技脱贫致富的典型,贾杏花也因此光荣地当选为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还不够科学。主要表现在:一是上级业务部门下达到各县的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内容不够具体,实际上,上级下达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通常是按培训类型下达计划指标,只侧重于下达培训数量和安排资金,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培训项目内容,加之下达培训计划任务的时间与扶贫项目实施季节相错位,以致造成县级在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运作过程中,往往都是死等上级下达培训计划后才机械地按部就班,甚至出现年底为完成培训任务突击培训的现象,检查考核也没有明确的依据,造成培训效果不理想;二是县安排给乡镇的培训计划把关不严,往往仅凭一份简单报告就下拨培训经费,没有认真进行深入核实和联系当地扶贫项目实施的实际,造成培训内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多数乡镇就培训而抓培训,没有很好结合当地扶贫项目实际、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等实际需要设置培训内容,学用脱节,甚至出现年年重复培训的现象,致使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三是乡(镇)、村根本没有要制定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规划或计划的概念,贫困村农民更是被“蒙在鼓里”,以致造成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往往凭个别领导一句话敲定,摆个场面应付了事。
——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方式存在随意性。在县级组织实用技术培训采用的方式上,由于贫困村多,加之地处边远,交通不便,致使统一集中培训的方式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所以,除村干部培训、农家课堂培训和致富带头人由县直接参与组织集中培训外,面上的其它实用技术培训一般由各乡(镇)自行组织,但乡(镇)、村又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和培训场地,相当部分培训还是以会代训,有的即便是集中培训,也存在照本宣科,见子打子,没有很好地联系贫困村发展生产和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实际技术问题进行施教或示范,难以达到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浮在面上的培训方式很难取得实效,同时也难以检查督促。
——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考核机制还不健全。对实用技术培训的检查考核尚未形成制度化,目前,认定培训的成绩还是简单地凭培训花名册和经费拨付情况来衡量,县、乡、村虽然都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安排,但不注重培训后的跟踪管理和培训效果评估,在检查时往往侧重于培训数量是否完成,而忽视培训内容是否实际、培训成效是否明显,以致于有些培训流于形式,不负责任地估计汇报培训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部门各自为阵,培训资源难以整合。由于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缺乏政府主导,部门条块分割,以致出现农业、林业、科协、扶贫等部门都各自为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分别搭台唱戏,乡、村胡乱捧场的局面,从而导致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缺乏针对性和严肃性,乡(镇)、村、贫困户难以适从,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有些乡(镇)领导对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经济工作才是必须抓的硬指标,没有安排专人具体抓,有的虽然作了安排,但遇到中心工作时,实用技术培训就只好让路。培训经费使用后也没有及时报帐或按要求建立培训档案,甚至有个别乡(镇)出现简单应付和造假现象。
三、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众所周知,由于地理、自然、历史、民族等原因,所有的贫困村社会经济基础落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群众综合素质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农民生活质量差,抵御风险能力弱,低收入层面大,所有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贫困村屯干部、群众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对此问题,我们对我县白云乡的村两委班子和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作了专门调查。据调查统计,白云乡13个村两委班子成员共78人,其中具有中专文化(业余中专)1人,高中文化的17人,初中46人,小学以下(含小学)文化14人。全乡劳动力16905人,其中具有中专文化的23人,高中674人,初中3292人,小学以下(含小学)12916人。村两委班子初中(含初中)以下人数占班子总人数的76.9%,劳动力小学(含小学)以下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76.4%。由于贫困村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过低,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只能在低水平的层面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二)基层缺乏实用技术培训指导人才。以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每个乡镇人口都在20000人以上,贫困面都很大,而且居住分散边远,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农业技术员一般只有2—4人,这些技术员实际上以粮食生产方面的专业居多,不管从技术人员数量上,还是从技术人员专业结构上看,都根本无法满足广大贫困村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需要,存在培训死角在所难免。
(三)贫困村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础条件差。由于贫困村经济脆弱,基础设施落后,普遍缺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良好条件。一是交通问题突出,就融水而言,119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都十分落后,现仍有10个村没有通公路,有79个村尚未通四级公路,即便是已通四级公路的村,由于缺乏资金管护,造成水毁无法修复,路况极差,通车不正常,各自然屯的交通问题更加严重。二是贫困村都处在边远山区,各个自然屯居住零星分散,又缺乏通讯设施。三是所有的贫困村都没有培训场所和培训设备,加之没有培训教学示范场所,以致造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宣传组织非常困难。
(四)贫困村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由于地处边远,贫困村农民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甚至每年都难得到本乡(镇)政府所在地一次,更谈不上与先进地区的学习交流,以致思想僵化、闭塞保守,缺乏科技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缺少掌握农村实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加之家庭经济脆弱,扩大家庭生产投入困难,科技知识运用乏力。同时,由于受打工潮的影响,大量轻壮年劳动力盲目外出,留守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三偏”农民,这部分农民思想更加保守和愚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最为严重。这些现象,形成了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的巨大阻力。
(五)地区之间沟通交流受客观因素制约。贫困乡(镇)、村之间距离遥远,交通闭塞,造成培训投入增大。例如融水县要组织融江片的贫困户到贝江片学习药材种植技术和毛竹低改、毛竹加工技术,必须往返300多公里,从而增加了路费和住宿费开支。所以,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地区之间学习交流的空间和培训效果受到很大限制。
虽然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客观上存在很大的挑战性,这是我们在培训工作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列为重点工作来抓。国家新阶段的扶贫工作提出了“一个瞄准,三大重点”的工作思路,“一个瞄准”,就是瞄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对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投入必然加大;通过国家的大力扶持和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得到很大改善;当前,农村大张旗鼓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将有力地带动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开展;经过多年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实践,吸取了很多宝贵经验,以及贫困村农民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等等。所有这些政策和措施构成了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形势,认真权衡利弊,树立信心,迎难而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开创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新局面。
四、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是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根本所在。而要提高工作的实效,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走群众路线,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实效,关键是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科学性,而培训计划的核心首先是选准培训内容,以加强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针对性,所以各级培训主管部门要针对农村的实际问题,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目标,按照自下而上的决策程序确定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一是要深入贫困村,组织贫困户广泛参与,培训什么?怎么培训?允许贫困户有发言建议的空间,尽量避免培训计划与贫困户实际脱节。二是各乡镇必须围绕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特色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制定好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规划和计划,并坚持按培训规划展开培训,杜绝培训内容随意的现象发生。三是制定完善自下而上的计划程序制度,严格履行“贫困户→村委会→乡(镇)→县(区)→市→自治区”的培训计划审批程序。
(二)积极创新培训方式。要立足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目标,因地制宜地采取符合本地区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实践证明,科学、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能有效地调动贫困户参加培训的兴趣和积极性,能有效增强培训效果。目前,传统常用的“见子打子”或“一成不变”式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不仅降低了培训的效益,也降低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随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不断总结完善,贫困户对培训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因此,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改进培训形式,改变那些单调乏味的培训方式,尽快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由灌输式向自主式的转变,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由单一的静态形式向动静结合的形式转变。切实把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与他们的家庭生产实际和致富本领的提高统一起来,努力在提高贫困村农民解决生产技术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县级农业推广学校和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将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作为培训的示范观摩园,把农村能人作为培训的辅导员,增加培训的吸引力和实用性。要重视把实用技术指导人员“请”到贫困户的家门口,“面对面”地传授知识,激发贫困户参与培训的兴趣,促进贫困村农民综合素质的快速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认为,在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实际操作中,不能死套某一种方式不放,而是要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地、各有侧重地采取一些实用性广、贫困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培训,采用哪一种方式进行培训,可由培训对象自主选择,尽量避免强拉硬拖。从贫困村农民的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特点出发,我们认为,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除了当前使用的“农家课堂”、致富带头人、村干培训等方式外,还应该灵活地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培训,这些方式有:
1.“推广式”培训方式。依托已建成的扶贫产业开发基地和科技示范户,组织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学习仿效推广。
2.集中办班培训方式。利用贫困户农闲时节集中举办培训班。统一印发技术资料,聘请技术专家或技术员进行技术讲座。实地传授解决技术问题。
3.巡回培训的方式。根据贫困村农民一定阶段或及时需要的实用技术,制成针对性的技术资料或光碟,组织选派技术人员按照实际需要的时间,适时到各乡(镇)或村屯,进行巡回培训。
4.实地培训的方式。为方便农民和节约经费开支,同时便于解决千家万户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组织抽调技术人员组成若干个培训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帮助农村群众解决种养技术难题。
5.基地示范培训方式。围绕当地扶贫产业开发项目,建立高标准的项目实施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和产业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6.大户帮带培训方式。在实用技术培训中,把贫困村中涌现出来的致富典型及时总结推介,请这些典型户传授致富经验和实用技术。
(三)健全机制,增强培训工作管理的规范性。要推进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有序进行,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检查督促机制。各市必须制定好确保县级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产生实效的检查督促方案,县委要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情况列入综合目标考核,由政府牵头,定期检查督促乡(镇)、村的实用技术培训情况。县对每年各乡(镇)、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年终总评,确保各项培训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明确规定各级财政由于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比例,完善、严格管理培训经费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以及严格查处贪污、挪用或违规使用培训经费的行为的有关制度。三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各部门必须遵照执行的县、乡农民实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对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动态管理,积极探索建立贫困村劳动力资源库的机制。
(四)加强培训人才队伍和培训设施建设。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契机,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人才队伍和培训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县直涉农部门和乡(镇)站、所的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造就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技术能力过硬、能吃苦耐劳、积极主动为贫困村服务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并落实技术人员挂钩联系措施,保证每一个贫困村都安排有农业技术员挂钩联系指导。二是不断加强县级农业推广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员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善组织、敬业精神强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师资队伍。三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和配备培训设备,建议安排培训经费在重点乡(镇)建设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每个村委会配备电视机、投影机等教学设备。
(五)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工作的系统性。要抓好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必须统一协调,整合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一是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县政府要具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县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形成一个由县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责任分工明确,乡(镇)、村具体抓落实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体系。二是要整合教学资源。要将县党校、县农广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乡(镇)业余党校、成人教育学校等教学场所有机整合,发挥聚合效应,为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所用。在总结近年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基础上,继续把农村党员培训与农村能人培训、扶贫骨干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整合培训经费。将各部门用于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经费进行集中使用,统一管理,每年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改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多头管理,多头组织,重复培训的状况,努力增强培训效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六)切实加强贫困村本土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形成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长抓不懈的的良好局面,必须切实加强对贫困村本土农民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留下扎根在贫困村的技术员,长期担负当地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的培训、指导工作,以更快达到治本的目的。建议从每年的实用技术培训经费中安排一定的比例,资助从贫困村中选派一定名额的应届中学毕业生到有关职业院校学习,分期分批为贫困村培养一批实用技术骨干。以增强贫困村在实用技术应用方面的“造血”功能,逐步朝自主发展的目标迈进。